第一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五、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第二、讲一下医学模式的类型。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也有,治病不找医生,不去看医生,像那些跳神、请巫婆、巫师,还有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范畴之内,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你就记住,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它(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另一个来固守我们这个。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中医学从《内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何其相似乃尔。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提出。但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我们从我们中医来看,我们尽管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那么究竟中医和西医如何来认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第二、我们讲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
一、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指,一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又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这是一。
二、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内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所以我们讲《内经》说,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第三、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
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病?
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观、医学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正因为这样,才说它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基本特征,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才引起世界各国医学家,不仅仅如此,而且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重视。现在国外学习中医的人,不仅仅就是为了学习扎针、按摩(以)赚钱,许多哲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都在念中医的《黄帝内经》,他们在研究东方人的思维模式,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而他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科学思维方式,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浓缩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所以许多科学家虽然他不是学医的,他们(也)在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大家都在学外文,能够读英文的同学将来可以读读英文的原著,看看外国的科学家他们怎么来念这个《黄帝内经》,怎么来认识咱们中国人的文化特征,怎么来认识中医学它的医学模式。下面我们讲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指根据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它具有哪些区别于西医的属性,把这个就称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第一个我们讲一讲整体观念。
一、什么叫整体观念。这里面,掌握两个概念,一是整体,一个是整体观念。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掌握整体的概念基本上要掌握整体性。什么叫整体性,整体性即指统一、完整和联系,它具体的内涵是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这是系统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看待事物的基本观念。那么我们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中医学整体观念它的内涵:
一、什么叫整体,二、什么叫做整体性。什么叫整体观念呢?观念就是一种思想,那么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一种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第二讲讲整体观念的内容。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一、就人体自身,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性。换句话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人体整体的统一性。
一、表现为形态结构的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人体内的脏腑经络,人体的形体而言,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这些脏腑的器官和经络他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从形态结构来说。
二、从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来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要靠气血精津液给提供生命物质,而气血精津液,它们都统一于气。气是生命物质当中最大的本源型概念,它也反映出来,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反映出来人体整体联系统一性。
三、功能活动的统一性。人体在生命过程中通过脏腑经络所反映出来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活动,它都是一个统一的活动。换句话说,从中医学来看,在生命过程任何一个生命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现象,都是整体运动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统一变化的结果。比如我们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当提出这样一个原理命题的时候,强调心在神志活动当中的重要地位,可是呢,中医又强调五脏皆藏神。那么第二个命题和第一个命题联合起来,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对待神志活动这样一个生理活动过程中,中医怎么认识它的呢?既强调心在神志活动当中特殊作用,同时又强调神志活动是五脏系统脏腑经络共同活动的结果,这是中医学考察生命过程,体现整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那么从形态结构到生命物质,到功能活动,它们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说中医学不仅在生理上,任何一个生理现象,(而且)在病理上,任何一个病理现象,任何一个疾病,虽然它可以定位在某脏某腑,某经某络,可是中医在认识上说,既承认它是某一脏系统,某一络某一经有病,同时又强调和其它脏腑经络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医治疗这个观点,决定中医治疗疾病一个基本观点,从整体把握,又不忽视局部的定位的认识,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体现出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第二个我们讲人与环境的统一性。我们教科书常常叫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讲了人自身的各个系统是统一的,那么第二呢,表现为人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它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它的基础在什么地方呢?依据什么呢?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认识上,说天人本于一气,说自然界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世界是由气所构成的,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也是气构成的。说天人一气,说天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的本源,也是人的本源,天和人一个本源——气,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在这个范畴、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那么具体(地)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和环境的关系。这里面主要讲的是:第一、讲的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那么它的核心思想,是用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认识天和地,说气是世界的本源,说阴阳是天地之道也,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而五行呢,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五彩缤纷世界各种事物的多样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的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医学的逻辑思维的结构体系。用这样一种思想来考察人,一、人一定要和环境的阴阳变化发生关系,那么一年的四季,一天的昼夜,阴阳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五运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不一样的,人必须和它们相适应。教科书举了许多例子,说人要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和昼夜晨昏的变化要相适应。在讲外界的气和外界环境,气候、大气的变化,寒热温凉阴阳更替的变化,人和它取得统一。
二、人要居住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要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地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征、阴阳属性、气化特征相一致,形成了人的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体质的差异。所以提出来地域方宜、昼夜晨昏这些观点。集中在一起,讲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就是人一定要和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阴阳消长变化取得一致。也就是说,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阴阳变化,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的阴阳变化,要与这些要素的阴阳消长变化取得统一、人意味着健康。用这些观点来论证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那么这个理论就决定了当我们考察疾病状态的时候,必须注意人和环境的关系。咱们中医讲异法方宜哪来的呢?就这样来的。讲养生,要“法于阴阳”,法于什么阴阳?法于环境的阴阳,“和于术数”,都体现了这个理论。(它)决定我们在实践上如何来运用这个理论去保证人和环境的统一、来保证人的健康。第二、讲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关于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人类学说。那么环境一个是社会特征,一个是人群特征,还有一个生活行为方式。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它们的特征对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内经》开始,历代的医学著作当中都有所记载。《伤寒论序》里讲东汉时期战争连年,《温疫论》里面讲当时的瘟疫流行,社会条件、环境发生改变,决定了产生什么疾病。那么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条件也决定了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在历代的书里面,特别是临床学的著作里面,在“绪言”里都讲,贫富的差距、营养状态如体何,特别是生产水平的高低,经济条件贫富的悬殊,决定了人们易于得哪些病,不易于得哪些病。这就讲到社会特征。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得现代病?说李老师,检查说我什么都检查不出来,就是打不起精神来,疲劳。今天为什么酒精性肝炎和高脂血症这么多呢?过去怎么没有?现在糖尿病怎么这么多呀?说现代一些少壮派,年青人经营意识强、风险意识大、精神压力大,中医所说那个七情病多呢?过去怎么没这么多呢?那么这(是)社会特征。第二是人群特征。中医非常强调老幼性别的差异,像小孩还讲稚阳之气,对吧?讲男的以气为先天,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所讲男的以肾为先天,女的以肝为先天。为什么呢?体现出人群的特征。风俗习惯也对人的疾病、健康有影响,体质特征影响。湖南人吃辣的,东北人吃咸的,那四川人又麻又辣,他要和这些人群表现的风俗习惯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才能够健康。最后一个,生活行为方式。中医学在病因学里面,非常强调生活行为方式。现代医学直到今天,心身医学发展了以后,才认识到说生活行为方式也可能引起疾病。酗酒、吸烟,这是最典型的吧?不能自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些都属于不良生活方式。那么咱中医学都把它放在病因学里面去了,强调饮食要有节,劳逸要适度,特别是注意七情。西医今天才认识到,中医从有中医那天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强调这些属于社会行为方式,它都是环境的一个要素。从政治经济到地理环境,到风俗习惯,到生活特征,通过这些要素,说明这些要素对人的健康疾病的影响,来论证说明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那么总之,中医既强调人自身的统一、同时更重要的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两者都具备,都处于和谐状态,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意味着健康。失此,意味着由正常的生命过程转化为异常的生命过程,由健康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整体观念的基本思想观点。下面讲一讲整体观念的意义。这个简单地了解一下。那么中医学的这个整体的观点,从总体上来说,用它来认识健康,认识生命过程,认识疾病。那具体可以表现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我们这仅举几个例子。在生理上一个核心思想,中医学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内容,它强调什么呢?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整体性。大家注意,虽然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可脏腑经络这两者,它把以脏腑为主,而脏腑又以五脏为主,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来说,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统一性。这个思想观点体现了中医学的生理上的整体观。
二、在病理状态下,一个基本思想,疾病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平衡失调的整体反映,就是人自身,人和环境的和谐遭到破坏,那么这个整体反映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病理现象。
三、在诊断上,也是用整体的观点。
一、表现为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二、强调由内至外,由外至内,叫审察内外;第三、就是用辨证的观点,对疾病进行认识。要辨证,用动态的观点,考察疾病过程中证候演变的规律。在治疗思想上,强调治病求本,这个“本”,那是求人与环境、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阴阳平衡失调的程度,从环境入手,从人体自身入手,来调整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人和环境之间这个不平衡的状态。具体处理方法,异法方宜,把人放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生活条件下,包括人们的风俗、宗教、信仰各个环境下来考察各个功能,把这些要素都综合考虑起来,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第三最能体现整体观念的是辨证论治,也就是说,辨证论治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休息一会。
第二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二)恒动观念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那么中医学的这种恒动观点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⑴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性。中医学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用这种观点、思想、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了:
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气是世界的本源,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阳气,再进一步,阴变阳和,化生五行,它们统一于物质,都是物质的概念。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认生命也是在运动,生命是物质的,也是在运动,它们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气是在运动,运动的原因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阴变阳和的结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运动,它们都是在运动。人用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动态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体现为:⑴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性。⑵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气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物质的,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句话叫气化流行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为什么气能运动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形成了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医的术语叫做阴阳相错。那么阴阳相错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在运动,表现的形式(为)动和静。中医学从这个形式上来看说动静相召,又出现了一个术语,表现形式(为)动的和静的,动和静的统一。动静相召,形成了形和气,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形,气之有形,气聚则有形,无形则散,气散则无形,重归于气。这里面讲气的有形、无形的统一、聚和散的统一。有形和无形、聚和散的统一、这个过程是气化运动的过程。这个气化运动具体表现的形态,升降出入。上面讲这些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个哲学思想被中医学移植过来,形成了中医学的医学科学哲学,成为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运动的结果,这世界是物质的,这生命是物质的,最后落脚点就是用气、阴阳、动静、形气、气化、升降出入这些基本的原理阐述了生命的运动,由此得出来生命是物质的。是什么物质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具体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体的精气,男女的精气,阴阳交合以后才能形成生命。从宏观(上),中医强调生命本源于气,从微观上,生命到底怎么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从世界的物质形式到论述了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中医基础理论讲气化,(认为)生命的运动形式就是不断的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运动。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看待健康问题,看待疾病问题。用这样一个观点来保护人们的健康,使人们能够延年益寿。这个基本观点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基本特点中恒动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一观点也同样是和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西医学,近代生物医学,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来看待。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分析、还原、机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当)考察生命的时候,考察细胞、分子、器官、组织的时候,一旦把它分解开,考察的过程无论是生理和生化,(都把它)当作静止状态,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变化,看待生命运动的过程。而中医学却恰好和它相反,用动的观点来看。恒动观念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这里面重在强调它与近代医学的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区别开来的。我们现代同志们(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来搞科研,来研究中医,你用蛋白质也好,基因也好,从整体也好,从局部也好,从人也好,动物也好,来考察中医一个术语,你取得这些指标以后,你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你还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呢?那就是两种不同的医学观碰到一起去了。如果你把它当作静止(的)状态,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回归到分析、还原医学,(即)近代医学。如果通过这些数据你把它看作不断的运动过程,从运动过程来考察它,来揭示它和中医某一个术语、某一个原理之间的相关性,那就体现了中医学的观点。同样是用一个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某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就看你这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医学观点,解释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呢?画了底下这个示意图,这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怎么看?第一、我们强调这个生命,人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是在不断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它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就生命而言,是不断的气化运动的过程。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叫做生命在运动,也就生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个动态,有时向的一个概念。那么健康呢,气、阴阴、五行运动的结果,处于和合状态,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或者叫做动态的平衡,意味着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在病因作用下,一旦这种阴阳和合、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出现了用阴阳说叫阴阳失调;用五行说叫五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出现了亢害承制;用气来说,气和则为正,是健康的,失和则为病,气失和,表现为平衡失调,意味着疾病。那么平衡失调是气、阴阳、五行运动的结果。治疗过程中调节它的平衡,也是在运动状态当中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得平衡,这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基本意义。一言以蔽之,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考察生命过程,去考察健康问题,去考察疾病问题,去回答医学社会问题,这就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区别于西医学用自己的静止的观点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和疾病。现在大家搞新药,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开一个方子,药物配伍定下来,那么这个剂量基本定下来,这是构效关系,考虑构效关系,还没考虑量效关系。定下来这个方子,这药治肝炎效果好,那么一旦经过临床前(试验),做完以后,确实得出结论,确实效果不错,那么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我就用这一个方子,药味没变,结构没变,量不管老少,东南西北中,都这一个剂量,形成一个药去治疗中医某一个病。另外一种观点,不仅考虑它的构效关系,我还要考虑每一个药的剂量的变化,(即)量效关系,包括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都考虑,再考虑东西南北中,男女老幼,社会文化的差异,找出它们这些要素和我这个构——结构和剂量产生效应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我这个方子它适应在什么条件下治这个病,除此不可以。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处理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前者搞的是中药,想办法治的不是中医的证,实际上是西方静止医学观,不是中医。而后者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恒动观点,体现了中医学思想。如果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才叫做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我想讲这个东西,学习这个,讲述这个,这个思想。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解释意义。用恒动观念这些内容回答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疾病是什么,为什么。这是解释的意义,说明(的)意义。第二、实践意义,用这样一种理论,这种观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辩证观念 第三个观点,叫辩证观念。过去的教科书,一个是整体观念,一个是辨证论治,就结束了。那么我们现代把它分别开来,分头的进一步详细地讲一下,辨证论治这一个原理集中地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讲讲什么叫做辩证观念?辩证观念就(是)指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种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那么辩证观念的具体内容:
一、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过程。怎样看待呢?生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就是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结果,(是)运动的观点。
二、矛盾的观点。阴阳的矛盾统一、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
三、整体(的)观点看待生命。生命是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就是人、自然、思维、环境,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完成的过程。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生命(平衡)过程被打破,由健康转化为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同样是用矛盾的观点,用运动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疾病问题。比如,一、中医的思维强调疾病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和正是一对矛盾,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失调,形成了疾病,阴阳失调。五行亢害承制,五行当中亦有阴阳,亢害承制的结果发生疾病。而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发生疾病,同时会影响其他系统(而引起)疾病。用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疾病和健康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现在治疗上也是如此。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看待生命问题、健康问题和疾病问题(都)集中体现了一种辩证思想。一言以蔽之,记住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医学的问题,这种观点就是辩证的观点。中医学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我们通过这个示意图看,人居气交之中,受天地阴阳、五行、气化运动的制约,处于这三者之中,第一、体现了矛盾的、运动的。第二是整体的。人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可宝贵的一个要素,人不可离开天地,表现为整体联系的观点。第三、运动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生命的运动,是和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相一致的,他是不断运动的。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表现为世界和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那么具体的运动用“气化流行”(来表述),把流行去掉,剩下气化这个概念了,体现(了)不断的运动变化。哲学术语“气化流行”,放到医学里面来我们叫气化。用气化两个字来代表人体内外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具体的表现为,自然界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这样一个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这些就是集中体现出中医学辩证观点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基本观点。总之,记住中医学是在矛盾、运动、整体、联系的观念下去考察、去回答、去处理医学的所有问题,把这个观念,也就(是)这个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辩证观念意义在于中医学确立了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认识问题来说,它的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贯穿着生命、健康和疾病整个过程(及)治疗过程,这是第三个特点,我们讲辩证观念。我们第一个讲整体,第二个讲运动,第三讲辩证,讲辩证观念实际上(是)对整体、运动观念的高度综合。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定义说(它是)中医学所赖以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由它所决定,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叫辩证观念。
(四)辨证论治 最后一个讲辨证论治。在咱们中基教学当中是一个最难的课题。作为本科生来说,交代一些基本概念就可以了。等到高年级以后,我们再进一步地详细地展开对它进行讲述。对“证”这一个概念,从5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包括如何定义证,这也是我们21世纪中医药现代化当中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包括对理论的阐述,整理研究,包括用现代手段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第一个讲一讲辨证论治的概念,现在的定义就是经过学术界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局长主编的《中医名词术语·常用术语》里面,就是比较规范的,应该是现在最新的定义了。辨证论治的概念是辨证、论治的全称,它是两个术语构成,辨证和论治两个术语构成。这个符合术语定义的原则。它有什么意义?这个概念讲,它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辩证观的具体体现,要想了解辨证论治的基本内涵,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一、症状、证候、疾病的概念。在中医学里面明确的指出,症者,病之发现也,症状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生命现象。我们今天所说症状,包括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症状是主观感受到的,而体征是客观检查到的,我们看舌、看脉,望诊和切诊,通常意义讲的狭义症状,它的含义就是指症状和体征,主观的感觉异常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的生命现象,通称为症状,这是一。
二、广义的症状包括狭义症状,另外包括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异常,行为异常。这是现代中医理论对症状的定义。也是目前中医名词术语规范以后,大家对症状的定义。第二、什么叫证候?中医学的证候,从历史到今天是一个多义词,也是多义的术语,它有不同的含义。
一、症状就是证候;
二、症状就是疾病;
三、证候就是病机;
四、证候是诊断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证候的定义,大概有这么多不同的义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定义,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义项。我们这本21世纪教材对证候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卫生部证候规范化学术会议的定义,参照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行业标准——中医临床术语,根据这两个,把证候作如下定义: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第一句话,证候是综合表现,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体征。第二句话,它说明的是这个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特征的症状和体征,还有综合表现,具体体现在症状和体征,它要回答的问题:
一、这些症状体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它能够反映疾病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反应疾病过程的阶段性的本质和特征,这样的症状和体征是证候的体现。
三、它回答了什么问题,它的内涵包括什么呢?揭示了病因、病机、病位和机体抗病反应能力等等,(即)病因、病位、病机、病性,机体的抗病能力,能回答这么多内容,最后的作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这个就是根据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和行标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本教材把证候取第四个义项,当作诊断学的术语,作为诊断学义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按照上述的表述、定义它,那么作为一个诊断学概念,已经限定,它的内涵具有什么属性呢?所谓属性是反应证候概念特有属性,它和别人不同的。
一、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那就是有邪气。第二、机体内外环境关系紊乱。第三、全面揭示疾病过程中,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是上述对证候定义它的内涵。这abc三者的综合构成了上述作为诊断学概念的证候的内涵。那么它的外延呢?外延,从逻辑学来说它反映的是概念中事物数量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是什么数量范围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的综合表现,咱们中医古书把它叫外候。第三个概念讲疾病。传统来讲,定义疾病,就是疾病与健康相对。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的这种认识不断加深,咱们中医界也开始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不是中医的概念。那么现在的亚健康既不是健康的,也不属于疾病状态,所以现在提出疾病的概念,应该是亚健康和健康对照。那么什么叫做疾病呢?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为邪正交争而导致机体内部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疾病是异常生命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
二、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那么内外环境关系失调,具体影响了机体哪些生理(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呢?(它)使机体的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者是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那么生命机能发生哪些改变呢?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具有这样几个要素的异常生命过程,就定义为疾病。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当前对于亚健康的认识,从西方现代医学来说,亚健康有不下十几个术语,有灰色状态,有第三状态,有亚健康,有亚健康状态,那么现代的定义,既不是疾病,又不是健康。中医怎么看这个亚健康状态?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表达人体的疾病状态,那是中医病机学的特色概念。那么这个疾病状态一定是机体的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表现出证。那么健康状态呢?就是阴阳气血合和了。亚健康状态,一、不是阴阳气血和合,不是阴平阳秘,阴阳相错。
二、它可以是阴阳失调,主要是阴平阳秘失调,失去平衡,它就是阴阳失调,但是它的量的变化,变化的程度达不到证候这样一个病理程度,在这种状态下就叫做亚健康。这在我们搞中医理论的人,从中医到中医的理论本身要对亚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探索。也是我的看法。假如说我们现在要治疗亚健康,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来治疗亚健康,诊断的标准,治疗的方药和治疗疾病状态下那个证候一模一样的话,等于你自身否认了亚健康的存在。亚健康是中医学一大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亚健康人群大概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最多的超过到百分之七十了。中医干预亚健康,也是十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命题,科研课题,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这样的课题,再进行研究。至少最基本的亚健康的定义是什么?亚健康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刚刚开始研究。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症状、证候、疾病的关系。用这么个示意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先说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我们理解症、证、病这样的关系,从中医这个角度,中医叫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考察异常的生命现象,由外至内来看这个机体是否具有疾病,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确定疾病的根据是通过四诊合参,由内至外,由外至内,特别是由外至内。通过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把它综合起来判定是否他有病。那么综合的异常生命现象用诊断学术语来说,就是症状,我们把这些舌脉都统统归纳到主观客观所涉及到,这是症状。那么由此分析得出来,构成疾病这个概念最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什么呢?症状。这是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它们俩没有区别。第二个观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认为疾病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机体阴阳、气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它以证候这个概念表现出来。这第二点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根本区别,西医学没有证候的概念,而中医学有证候的概念。那么证候是怎么样反映出(来)?证候既然是在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它反映阶段性的概念,疾病的概念。那么每个阶段,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第二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证候也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也就(是)说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但是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不是疾病过程的全程,这是讲它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症状,异常生命过程的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一个观点就决定了我们在临床实施诊断治疗中一定严密的观察患者各种各样的异常的生命信息,只有(在)全面的系统的了解病人的生命信息的条件下,你才能够全面的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和疾病的判断来。最后一点,这个示(意)图,讲的就是证候和疾病有什么关系。两者相同的组成要素都是症状。不同的(是)证候,它由特定的一组症状构成以后,它一定具有时向性和阶段性,而疾病是反映整个邪正交争过程、演变规律过程,全程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证候只表现为局部的规律,还有阶段性的表现规律,揭示阶段性的本质。那么中医学来看症状、证候和疾病,从疾病而言,疾病整个过程可以由若干个证候所组成,大家注意,这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一个疾病的全过程当中,它可以出现若干个证候,不是几个证型。它是按照中医的理论考察这个疾病累及哪脏、哪腑、哪经、哪络,它们在病因的作用下,通过邪正交争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在运动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用中医证候学的概念,考察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证候。不是某一个证型。那么每一个证候,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由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又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所构成,每个证候都是如此。那么这就是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系。症状,我们从最基层、最基础构成要素看,症状,一是生命异常现象的一种表现,它也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不能说症状不反映疾病的本质。但是它仅仅反映了某一点,某一个局部的本质,就是信息是局部的,是点,也可以称为线,但是绝不是整体。而证候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它虽然有症状构成的要素,但是它不是简单的症状的相加,构成证候的一组症状,它们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反映了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这就是证候和症状之间的区别,联系。而疾病和证候它们之间相同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都是症状,但是疾病反映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的全部运动变化过程中,症状变化演变的规律,它回答了疾病的本质,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疾病的本质。而在疾病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若干个证候,每一个证候只能反映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它不能反映疾病全部过程的本质,系统全面的本质,这就是疾病和证候的区别。这是我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仅仅介绍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数十年,证候规范化的诊断学研究。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这里面有我自己的看法,这教材就是持这种观点,供大家来研究,这仅仅是通行的解释,通行(的)认识。那么对证候的概念,症状的概念,疾病的概念,还有好多定义,大家感兴趣,将来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文献,在这里面提供了一个中医现代研究一部分内容,还提供了历代文献摘录的内容。将来通过这些资料去了解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一直是中医学研究一个瓶颈,一个重大的科研命题,也是争论最大的。把这些信息用于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我们提供他一些信息。
二、对我们这些同志来说,还要掌握哪些信息?大家有个全面的理解,回头来理解症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但是讲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学看病核心是审察内外,四诊合参,全面掌握,而且要辨证论治。现在临床医生就缺乏这个基本功。如何用中医的方法全面收集信息,用中医的思维,用中医的理论比较正确的确定下证候、疾病的诊断,施以治疗。下一个问题,我们讲一讲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这个简单啊,用这个示意图。辨证,我们要通过四诊合参,经过分析归纳得出个结论,揭示出病因、病位、病性、病机、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得出个结论,为论治提供依据和前提。我们辨证说脾气虚,指的是病机,病是脾气虚证。它告诉我们病位在脾,邪正交争、虚实的变化是气虚。那么治疗,决定治疗方向,那怎么办?就是健脾益气,使用健脾益气的方药,为治疗提供前提和依据。那么治疗大家注意,我们中医的治疗不是简单开一个方子,扎一个针,做一下按摩,施术,叫论治。论治,它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的道理来组合方子。这样一个无论是药物的方,还是针灸的方,按摩的方,它体现了中医的理论,它(的)思维过程又经过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结论。那么一旦得出结论,进行处方遣药。方剂构成以后,从方剂里头的几味药回过头来又来体现辨证的结果。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讲治疗,不是简单的技术,它本身包括了深刻的理论内涵,所以学习老中医的经验,学习中医主张读方书,学习中医应该要读方,通过它这几味药,这个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这一变化加减与化裁,体现一种理论,体现一种学术思想,本身这张方既是论又是治。关于它的结果,是辨证的结果,它体现的既是论又是治,不是简单的几个药相加。这是论治,什么叫论治?论治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反馈回来用它来检验辨证正确与否。咱们中医用动态的办法、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疾病过程。那么第一次来诊的时候,我们辨证得出的结论开方出去,吃三天,抓几剂药,开三天开几天,或者回来反馈的信息告诉医生我吃了你的药以后,哪些症状减轻,哪些症状没有变化,哪些症状加剧,一般的规律认识是只要病人没有异常改变,没有变化就是有效,只是你效果显著不显著而已。如果我吃了你的药,病情哪一点加重,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常改变,意味着辨证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定接受这个信息来重新认识辨证的结果,来对这个复方重新进行化裁,这个过程就是检验自己第一次辨证结论的过程,那么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用辩证、运动、矛盾、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疾病,去治疗疾病。我们现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中医辨证论治就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结果如何,就看这个方开出有效没效,效果如何。
下面简单地归纳一下辨证论治的运用过程。这张示意图体现的就是我们这个看病的思维过程。我们辨证的过程四诊合参,我们主要是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表现为症状和体征,这些是具体的生命异常现象,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来以后,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我们的思维要抽象了。我们过第一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属阴属阳,症状(和)体征。然后看阴证和阳证,阴证、阳证看完了以后就看疾病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然后再判断邪正交争的结果就是正气和邪气的对比,就是导致邪正是虚还是实啊,这是第一关要过的。就从宏观上过的,那么仅仅得出来阴阳、寒热、虚实,能不能具体操作呢?还不可以,还要进一步下一个概念,还要进一步来分析,那么看看具体的定位,是气血津液的紊乱,(还是)津液失调。它是人体整体的生命物质的变化,气候的异常变化,它通过脏腑经络等等各个系统体现出来,最后还得落实到用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这种辨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具体的临床表现,用它来进一步来抽象得出结论。它体现了中医的思维在临床思维当中高屋建瓴,先从最抽象的,一般的抽象,然后,再一次抽象,再一次抽象,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到具体,得出结论,那就是心气虚,或者是太阳病,或者是卫分病,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才能指导治疗。论治的过程,上面讲是辨证的过程,辨证的思维过程。那么论治的思维过程,第一、我们要确定一下证候。确定证候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来治病求本?怎样扶正祛邪确定标本缓急,三因制宜?证候的概念回答这么多内涵,那么具体确定治疗原则,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这是大的原则。仅有这个还不够,必须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这个治疗方法,又是从整体入手,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任何一个处方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至于说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手段,中医学有药物的,也有非药物的。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论治的过程。介绍这个辨证论治的应用,辨证的过程和论治的过程,旨在强调给学生来加深认识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它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它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通过辨证论治的过程集中的体现出来,这也是学习中医最难学的一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功。学习中医理论条条,什么叫辨证?什么叫(论)治?它们什么样的关系?很容易背下来。通过这些字面,这些判断,这些术语,反映出来一个思想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咱们从古到今学习中医强调熟读精思,贵在心悟。心领神会,要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才能够掌握。
我们今天从上午到下午,把导论全部讲完了。导论所要回答的问题,要讲述的问题,重点问题:
一、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从中医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从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入手,来阐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那就是说哲学基础、自然科学条件、社会科学条件,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医学模式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叫做整体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来考察生命过程,来考察健康和疾病的运动过程,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关系,来处理和预防疾病,最终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人类的健康,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导论里面所讲述的主要问题。导论回答的一些问题,就是从比较理性的层次、较高的层次来阐述中医学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它(是)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也是学习中医必须过的一关,必须掌握的。那么怎样来理解和遵循中医自身的体系和规律?只有按照我们上述所说的尊重中医学的科学思维,尊重中医学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认识、来分析、来处理生命、运动、健康(和)疾病问题,才叫做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否则就不叫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了。好,今天的课程到这,下课。
第三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导论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
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
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
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那么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什么样的完整体系呢?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哪三个基本要素呢?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者定律以及具体的科学规律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的理论体系。那么它是怎样建构的呢?是以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完整的表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应该这样来表述。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分解开。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必须有以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这三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自然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它的基本医学观念是什么呢?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基本思想,指导观念,就是整体观念。第三,在这样的科学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基础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第四,它的特点,是指有别于西医学的特点,那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就由这四个要素所构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我们前面讲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而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那么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形成的医学,所以那就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文化与传统。到现在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公认的两种定义,两个内涵,一、广义的定义,一个狭义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简单地说,文化,一是指能力,二是指财富。什么样的能力和财富呢?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两者的综合,构成了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仅仅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也就是说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它包括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等等。所谓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格、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这个传统,大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就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传统,只要它是由于历史沿传下来的,那么就构成了传统,它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方法、行为等等。第二点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自夏、商、周以来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下延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时期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叫“致中和”三个字。它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大家注意中医学理论讲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针。那么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强调人伦和谐。那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那么集中到一点叫做和,或者叫和谐,这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化的核心精神具体表现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第一、它表现为整体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善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也是我们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渊源。第二特征叫人文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就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贯穿在哲学、宗教、文化、艺术各个文化形态之中,也就是说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根本。其中以修身为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突出表现在它强调人要通过自己的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人文思想培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大公无私、敬老扶幼的高尚的品格。这个思想,这个人文性,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医学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医乃仁术,它是我们中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渊源,和西医学是不同的。中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病,这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它是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制约的。第三、承传性。所谓承传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从有文化那天开始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统,强调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采取就是经学的方法进行治学,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断的延续下去,传承下去。它的特点是把先秦的典籍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个思想,承传性也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学术思想非常强调经典著作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中医药人才当中它的特殊重要地位,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性表现在我们中医的学术思想、人才培养上。当然这种传承性它的好的地方,它的长处,就是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的延续下来,中医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它强调了继承,强调了传统,强调以经典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它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那么这也表现在人们过于强调对经典著作的推崇,束缚了人们科学的批判精神,(不)敢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怀疑,进行突破。但总的来说,它的优点,它的长处,这种传承性就是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到实践,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第二我们讲一讲中医学的文化特征。第一、它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中医学我们前面讲定义的时候讲中医学它的指导思想叫整体观念,哪来的呢?受中国文化特征所制约的,中国的文化特征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善于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具体说来,表现在中医学里面:
一、中医学把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生物的人来看待,不仅仅把人作为一个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更重要的他有社会属性,把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中医学讲“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说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以为医,那么这个观点就是受中国文化特征的整体观念所影响。人是一个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这个思想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所决定的。
二、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来说,中医学强调形与神的合一、形神合一。形神这个概念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讲结构,讲形体,神,是讲功能。作为人来说强调的形神合一、那就是形体和生命现象的合一、是结构功能的合一、把这两个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那么形成了中医学把人同人,自然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这样一个观点作为自己的医学观,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的医学模式,有别于西方医学生物医学的模式。我们这个医学模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学它的理论形成开始,就确定了这样一个医学模式。而西方医学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有生物学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强调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具有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它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向,它不仅是有自己的自身价值,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是第一点。第二、就是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中医学非常强调人的生命与价值,它强调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人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医道观,在《大医精诚》里面表现最突出,它成为我们中医学的医学伦理的一个核心思想。那么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在《内经》反复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诸病源候论》讲人命至重,有贵天地。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强调了以人为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体现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的修养。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医学上,建立(了)中医学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医德观。中医学就集这样的思想形成了中医学自身的科学伦理道德。那么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它不仅受它自身形成条件的影响,它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伦理道德对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科学的伦理规范。那么中医学是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以人为本,强调人生命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把保护人类的健康、减少疾病、追求人们的健康长寿作为自己本门学科科学伦理的核心。所以中医学强调中医是医为仁术,要求医生要不计名利,要潜心医道,要对人有恻隐之心,有爱人之心。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中医学里面。当然从现在来看,医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减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那么现代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人类的健康。我们的中医学从建立医学那天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以保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那么现代医学直到现在才提出来。大家知道世界卫生组织二十一世纪的奋斗目标——人人都有健康,那么我们现在的医学的目标是保障人类的健康。第三、是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简单的(“地”)说,中国文化一个观点就是运动的观点,反映在医学里面形成了中医学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和疾病的变化。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以气、阴阳五行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那么中医学认为生命的本原是气,世界的本原是气,气通过气化运动形成了物质世界,形成了生命,而气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内部的阴阳的运动。那么表现为气的一分为
二、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构成了生命的运动。哲学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讲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本原于气,那么它的运动的原因是阴和阳的矛盾,叫阴阳对待,贯穿了所有的事物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运动的总规律,那么这样一个规律引入到医学里来,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原,那么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化,气化才能形成生命,生命就是一个气化的有机体。那么人正常的生命历程和异常生命历程用我们医学术语讲就分为健康、疾病和死亡。到目前为止有健康、亚健康、疾病和死亡,这个过程是气阴阳运动的结果。那么阴阳运动在什么状态下是健康,什么状态是疾病,什么状态下(是)死亡呢?《内经》讲阴平阳秘,叫阴阳匀平,而后世医家提出来叫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徐灵胎这个注解讲的阴阳自和就是思维健康,解释阴阳匀平,就(是)阴阳和合,阴阳自和,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的核心,致中和,那个和谐的精神。那么阴阳匀平意味着用阴阳
(二)气和阴阳运动的观点看平衡状态,那叫和谐状态,那就是健康。那么一旦打破了这个平衡,阴阳失调,就是疾病。而我们今天看,在阴平阳秘和阴阳失调之间,它们既然是运动的,它有个变化过程,虽然阴阳失调,阴阳平衡有所打破,但还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疾病的时候,那么我们又不能说它是健康的,又不说它构成一个疾病,在这个中间状态。大家注意,现在有人提出新的概念,叫亚健康。从中医来看,怎么样来看亚健康呢?过去定义是这样的,定义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中医学定义健康的时候,就是不病谓之健康,不病谓之平人。如果从今天我们研究概念的话,不能用否定的词来下定义,那么我们就进一步追问,说不病谓之健康,不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样来定义大家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不能再这样进行定义了。那么这个亚健康状态,后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讲的,它是介于健康、疾病这样一个中间状态,它既是阴阳不平衡,又没有不平衡到构成疾病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现在把它列入亚健康,这也是我们当前二十一世纪中医理论研究一个重大课题之一,也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够多做一下这个工作。那么阴阳失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最终矛盾没有了,那就是用我们的术语说阴阳离决。在这种状态下,它们生命运动的过程矛盾消失,生命就结束,就死亡。那就是说从生下来,到健康,到疾病,到死亡的过程,始终是处于一个阴阳的动态平衡的运动过程中,不断的运动过程。那么这个观点,大家注意中医学看待人的生命过程,看待健康和疾病过程始终用一个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这在我们的临床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医学看任何一个疾病,绝不是今天来诊断以后确定下来这个证,这个人确定下来什么病什么证,他经过长时间治疗它永远不变,不会这样的。这就是和西医,同西方医学看待这个疾病,一旦诊断下来,按照标准诊断下来以后,它把它看作一个静止的,治疗方案是不变的,而中医学就时刻在变化,时刻在考察,这一点也是中医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始终在运动状态中考察生命运动。第四、防治的观点,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也就是说中医非常强调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具体表现为,在没有病之前,即使在阴阳平衡状态,阴平阳秘状态,也强调人们要防患于未然,维护健康,防止阴阳平衡被打破。这在中医学当中保留下来一些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当前研究的摄生学就具体体现在这个里面。摄生学现在已经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原来它是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这个思想,医学思想是咱们中医所特有的。它的前提就是保护健康,追求人们的延年益寿,保护人们健康。一旦有了病以后,它强调即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截断的疗法,截断疾病向下一个方向发展,具体怎么截断,我们后面再讲。这种医学核心思想,中医学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它有个忧患意识,中国文化特征忧患意识反映在咱们中医学里面,确定自己的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两个问题,一、什么叫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第二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那么集中到一点,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第三个问题我们具体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第一、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一、我们在定义的时候提到了,那么它有科学方法论,那么这个科学方法论就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用现代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那个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医学的科学哲学。对中医学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有三个,三个哲学思想:
一、气论,或者叫做气一元论;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和制约,换句话说,它都离不开构建这门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在中医学形成的时期,就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的传统哲学非常发达,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气论,也叫气一元论,其次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文化观念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就是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那么用它,用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去总结秦汉以前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和生物科学知识,来形成本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它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来回答自然社会的问题,它也要回答人的问题,生命问题。而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对它们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术语,用它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中医学里面的气、阴阳、五行就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它按照现在的科学史来说它属于古代传统科学的时期,那个时期的科学又称之为自然哲学。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每门科学都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科学概念、科学术语、科学原理,尤其是科学概念,常常引用哲学的概念、术语来说明自己本学科的问题,这是传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如此,国外也如此。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看看西方的医学史,看看古希腊的医学,那么和中国是一样的。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既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那么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和古代的称哲学思想气、阴阳、五行有联系还有区别,那么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一个难点、难关。
第二、一门科学,中医学除了它要有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也要利用本民族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之外,它还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当时的自然科学也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农学等等,其中对我们中医学影响大的,比较大的应该是解剖学,仅就《内经》和《难经》关于人体某些脏器的记载,就是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这些脏器的形态、大小、位置的记载,与现代解剖学,特别是消化器官,非常相近。如果说在解剖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解剖的概念是《黄帝内经》,因此在世界学术界上公认中医学的《内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本解剖学。任何一门医学,既然是研究人的,它就离不开人的形态,尽管如何来表述这个生命现象,它必须有形态学基础,而秦汉时期的解剖学的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在中医学里面还要牵涉到好多天文、气象、地理、物候、数学,还有好多学科,这些都是充分的吸收了秦汉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来构建我们的医学体系。第三点,社会科学成就。那么社会科学对医学的影响,我们讲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除了自然以外,还有社会。我们今天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需要有社会环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人们的文学、艺术,这些都给每一门学科以深刻的影响,那么秦汉时期的社会科学,当时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蜂起,这些丰富的学术思想都给我们中医学的形成提供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提供了人文思想。在当时集中的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有几个观点,一叫天人合一、大家知道天人合一不是中医学自己的术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直到今天,现代研究和环境科学才提出来。西方科学家从环境科学,现代环境科学得出来的结果,就会看到中国人那个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以人为本,这是最科学的,提出社会环境对一门科学的影响。中国人天人合一这个术语,虽然字很少,四个字,但是讲得微妙微肖,非常科学的阐明了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阐明了社会自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那么这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思想,它应用到医学,我们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这里面核心前面曾经讲到的,那么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个科学伦理规范。所以我们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科学道德,强调医乃仁术,医生必须爱人,不计名利,这个思想就是我们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思想对我们中医学的影响。那么上述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为中医学认识生命运动,认识健康疾病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在这一点希望同学们注意,过去曾经有人认为说中医学是没有形态学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态学基础研究疾病、研究人,那就纯粹从文化角度讲。那么怎么来解决疾病和人的问题呢?中医学它是以古代的生物学成就作为自己的生物学基础,尤其是解剖学。尽管我们现在讲的脏和腑,心肝脾肺肾和现代的解剖学是同名,含义不同,后面我还要讲,那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中国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除了生物学基础之外,人文科学也给我们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么集中表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这样一个思想,为我们中医学确立了科学的伦理规范,保证了我们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医学从建立那天开始直到今天,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把保障人类的健康作为中医学的终结目标。这些思想都是在秦汉时期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为我们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集中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科学观、医学观、方法论。具体这个方法论由气、阴阳、五行所体现出来的,那就是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思维。那么这种整体系统的辩证科学思维恰恰是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的特征,仅仅我们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辩证的科学思维,前面加了两个字,朴素,仅仅是形成的历史条件科学发展水平不同而已。为什么说中医学前途光明,代表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那么从科学思维方式的改变来看,最初中医学提出来的,叫整体的、系统的辩证思维,科学思维。现代科学从古代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科学思维发展到近代的、分析的、还原的科学思维,静止的、分析的还原科学思维,那么再进一步发展,从二十世纪初期,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那么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现代科学的科学思维又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科学思维。而这系统科学思维它的本质特征,作为思维科学来说恰恰与我们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科学思维具有共同的属性,仅仅是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而已。这就是在秦汉时期无论是从哲学和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为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准备了思想方法的条件,准备了生物学的条件,准备了社会科学的条件。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下面讲一讲形成的标志,我们这节课,最难的是这个地方。通过形成的条件要使学生知道中医学体现它的科学性;讲气和阴阳五行,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生命是运动的。那么气、阴阳、五行从方法上说形成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辩证的科学思维,这奠定了中医学是科学的。它伟大,现在成为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重点在解剖学,为我们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克服我们认为中医学没有解剖学,中医学就是文化学,就是思辨,就是拍空了脑子想,我们过去一直不是这样的。第三点强调,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强调人生命的价值,这和西医学截然不同。那么这个形成条件就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也就是中医学学术思想的根蒂。学生(要)了解《黄帝内经》奠定了医学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型。基本观念、基本理论的框架由《内经》所奠定,就是它提出了科学的事实,提出了科学命题。而《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那么《内经》和《难经》所构建的这些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应用《内经》所构建的理论去解决疾病的问题,而应用的《神农本草经》,那是有了理论还要用手段,其中手段之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药。《神农本草经》是咱们中国药学史上最早一本经典药学著作。它,一不仅仅是论述了几百种药,更重要的是第一个提出了以功效为分类的标准,建立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第二它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中药学的理论。那么这几本经典著作合起来,医和药的基本理论体系都形成了。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我们今天讲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什么是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在了解这个基础上来掌握中医学形成的条件,来理解中医学学术思想的根蒂。好,今天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第四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这节课到这,体息一会儿。
第五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 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秋冬,阴多而阳少。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在哲学上称之为
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这个
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它们都是同义语。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第三、朴素的辩证观。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一。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
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也就是一两
一、古代哲学叫
一、两。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
二、为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强调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它们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是要有条件的,所以说,所指无定在。
二、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条件的转移,它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划分事物阴阳不是一次划分结束,这一相互联系的一对事物,第一(次)划分属阳属阴以后,它这个性质永远如此,不是这样的。划分的标准可变,表现为阴阳的相对性,体现(了)阴阳划分的无限可分性。就物质和功能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永远属阴,唯有属阴,功能永远属阳,唯有属阳,不是的。那么由于这个划分标准是可变的,同样是物质,物质还可以分为阴阳,功能还可以分为阴阳,它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在运动变化中考察。就是阴阳分类,不是这一次用阴阳这个分类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个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发生变化的。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医学问题。第一、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讲他的形体。比如,一、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物质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时候,阴阳的定义,一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指阴气阳气而言,中医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对立统一斗争,结果,构成了生命和人体,所以人体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就这个意义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它旨在从阴阳学说,从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的物质性。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质,人体是物质的。
二、用它来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按照人体的部位不同,大致规定它的属性,属阴属阳。这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两分法,阴阳的两分法。比如,把人体以腰为界分为上部下部,我们就规定它上为阳,下为阴;从表里来看呢,是体表和体内,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而体内有背腹和四肢,那么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体内有脏腑,脏腑有(五脏六腑),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而五脏当中还可以继续分为阴阳,那么我们说,规定它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经络分阳经和阴经,就十二经而言,循行于四肢外侧的我们规定它属阳,而循行于四肢内侧的规定它属阴;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气血,我们规定气属阳,血属阴。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的物质性,何者属阴?何者属阳?它体现了阴阳学说分析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第二、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用它来定义健康。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就是阴阳处于两者之间,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这样运动变化的结果,达到阴阳匀平。就是阴与阳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中医学定义为平人,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健康人。《内经》讲,不病谓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没有阴阳失调,没有阴阳失调另外的含义就是指阴阳匀平。第二、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气化运动过程。
一、用它来解释形神的关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统一。在中医学里面,形神这个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哲学上讲物质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讲形和神的关系。那么物质和运动,运动谓之神,物质谓之形。从这一般意义上来讲,是讲包括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说来,还包括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形体和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形神关系。
三、最狭义的是指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在中医学里面,肉体谓之形,精神谓之神。包括这种从物质运动最一般的概念,逐渐地外延缩小,那么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下(位)的概念,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层次又比机体功能外延又缩小。这三层意思,表达了中医学的形神关系。用阴阳学说来看,说形为阴,神为阳。“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和谐谓之健康。那么形神合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健康意味着形和神的匀平。用形气来表示,形气合一、形气统一。用形属阴,气属阳,那么阴阳统一、阴阳合一、意味着阴阳匀平。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匀平。
二、说明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叫质和能的关系。那么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既对立又互根,在消长转化的过程中达到匀平,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匀平,意味着发生了异常的生命过程。
三、用阴阳的观点来解释运动的状态。运动的状态分为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动静互涵,动静统一、动和静达到和谐状态,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就是阴阳匀平。那么通过气化运动的结果,使机体达到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形神、质能、运动的关系,论证了人体气化过程的正常状态,健康状态。最后归结为,用《内经》的话说,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学里面,用阴阳学说这些基本原理来论述生命,论述健康,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健康,论述人体的生理状态。
第三、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病理变化。用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无非,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那么第一个,病因,中医学将病因分为阴和阳。《内经》里面有外感和内伤,规定外感为阳邪,内伤为阴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内伤病邪相比较而言,规定一方属阳,一方属阴。那么六淫和内伤相比较而言,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但是六淫还可以分阴阳,比如,风、暑、燥、热,我们规定它属阳邪,而寒、湿属阴邪。第二、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在这一章里面仅仅介绍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的规律和变化,在病机一章作专门论述。阴阳失调,就是阴阳匀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了和谐的状态,通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表现形式可以是阴阳偏盛,也可以是阴阳偏衰。
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阴盛表现出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所以它表现出的证候的属性叫寒实证。而阳盛,阳盛则热,它表现的病理变化,证候的属性叫实热证。那么再用一分为
二、用阴阳对立的观点,用阴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说阴偏盛,阳偏盛。那么阴盛和阳盛,阴和阳之间,它们是互根的,是有联系的,所以阴盛的同时,说阴盛则阳病,它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阳气。那么机体在阴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某些类似阳虚的改变。仅仅是以寒实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的问题。称之为实寒,称之为阴盛,意味着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是阴寒内盛。虽然寒盛则伤阳,但是没有达到阳虚的程度,也没构成阳虚和阴盛平分秋色,没达到那个程度。在这种条件下,这个病理状态定为实寒。同理,阳盛的状态下,阳盛则阴病,阳盛必损阴。这个结论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只要阳盛,那必然要损伤阴气,那损伤阴气的结果,必然要伤及人体的阴(液),就会出现类似阴虚的病理改变,但没达到阴虚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规定它属于阳盛则热那个实热证的属性。虽然它兼有阴虚,没有达到阳盛阴虚并在,乃至阴虚的程度。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思想,是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它既体现了阴阳对立,也体现了阴阳互根,也体现出来了阴阳消长这样一个思想。集中起来,阴阳既要对立,要互根,要互相联系。再简单地说,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不可分离性,这两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两个原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思想,它们既不可分离,互相制约,那么又表现了量的改变。说它是实寒,它是实热,虽然(兼)伤阳,虽然(兼)伤阴,但是并没有达到阴虚和阳虚的程度。那体现了这个量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的程度,但它也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第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衰和阳衰。阴衰,阴虚,叫阴虚则热,它表现出的证候属性叫虚热证。
二、阳衰,阳衰就是阳虚,那么阳虚则寒,它表现出证候属性叫虚寒证。但是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特别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具体病理变化里有个阴阳互损。根据这样一个原理,阴阳互根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互损,那么阴虚的时候,阴损可以引起阳虚,可以损阳;那么阳损也可以及阴,损及阴,引起阴虚。就是单纯的阴虚,有单纯的阳虚,那么阴虚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必然要损伤阳,导致阳损及阴,就是由阴虚不能生阳而引起阳虚;阳虚不能制阴,不能生阴,也会引起阴虚,出现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这样两种病理结果。那就是说,阴阳偏衰包括四种表现形式,一、单纯的阴虚,二、单纯的阳虚,三、由阴损及阳,四、由阳损及阴,这样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这个示意图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上述讲述的阴阳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在这一章只要求同学们掌握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来初步理解什么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就是阴阳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阴盛和阳盛,偏衰要求掌握阴虚和阳虚,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说,阴盛的时候,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阳盛的时候,也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阴气,那么又派生出两种类型、表现形式。结论是,在阴盛和阳盛的时候,它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或者阴气。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想到,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要受到损伤,仅仅是没有达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阴衰和阳衰,就是阴虚和阳虚。在此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掌握阴衰和阳衰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损,表现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这样一种病理状态。
第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用阴阳的两分法,二分法,来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便于综合和概括。这个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后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去讲。比如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比如颜色,我们规定黄、红、鲜明,它属于阳;那么与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属阴。比如闻诊,闻声音,闻呼吸,说声音宏亮、多言那就属阳,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它属于阳;否则,语声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少言,这样的状态,我们就说,规定它属阴。问诊,问寒热和口渴,说身热,恶热,喜冷,这样的特征,我们就规定它属于阳;身寒,恶寒,喜热,那它就属阴。如果渴饮,口渴喜冷,就属于阳;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热饮,就属于寒。切脉,切诊,分部位、动态、至数和形态。这里将来讲脉学还要进一步来学。比如部位,寸关尺,就寸和尺相比较而言,寸为阳,尺为阴;就动态来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就至数快慢来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就形态来说,我们称浮、大、洪、滑的脉为阳脉,沉、小、细、涩的脉为阴脉。最基本的辨证纲领,八纲,我们规定,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在指导诊断学上应用,就是应用阴阳的属性,用阴阳的两分法,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分为阴,分为阳。休息一会儿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