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曼德拉的遗产正在被践踏
曼德拉的遗产正在被践踏
我还记得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不,不是那个周四离开人世,享年95岁的广受崇拜的年迈政治家——尽管他被尊为圣人,但却并没有高傲自大——而是那个常常在我父母的起居室里坐到凌晨,和我的父亲阿什比·彼得·穆达(Ashby Peter Mda)讨论非洲民族主义的年轻律师。
1944年,他们俩和其他领导人一道创立了非国大青年联盟(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Youth League)。这些年轻人认为,当时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死气沉沉,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感到有必要将解放斗争从示威升级为武装斗争,并且高声叫嚷,迫使他们眼中的“叛徒”闭嘴。那些人参与了种族隔离政府建立的政治体系,官方以为那种体制可以成为黑人表达政治诉求的载体。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在当时,曼德拉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可以很慈祥,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孩子,但又十分严厉,十分自律。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革命者,会不加思索地引用马克思和列宁的名言,同时又是一个带有贵族倾向的科萨族传统主义者。例如,在南非黑人聚居区带头建立“班图斯坦”(Bantustan)种族隔离体系的滕布族(Tembu)部落首领凯撒(Kaiser)和乔治·马坦齐马(George Matanzima),不但是他的亲属,还是他的朋友。许多人都认为马坦齐马兄弟背叛了黑人的解放事业,但曼德拉却不肯彻底地谴责他们。或许,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看到他对持相反观点者的包容之心所闪耀的光芒,正是这种包容在日后成就了他的卓尔不群。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今天的南非,认为曼德拉把解放事业出卖给了白人利益集团的南非黑人,正日益掀起舆论的声浪。这恐怕会让私下里把他尊为圣人,以为他在自己的国家受到普遍崇拜的国际社会感到吃惊。他启动了旨在终结种族隔离制度的谈判,并且依靠一部承认每个人权利的进步宪法(包括承认同性恋者的权利,对一位非洲贵族而言,这又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矛盾之处),带领南非走进了一个自由的新时代。其后,这个国家的人当然欢欣鼓舞过。但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前的精英统治阶层之中腐败盛行,大多数黑人的生活几乎没什么改变,这样的现实已经让幻灭感取代了欢心鼓舞。
这种观点认为,曼德拉所建立的新秩序,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的经济格局。它带来了繁荣,但对繁荣成果的分配却是不公正的,白人势力集团及新出现的依附于该集团的黑人精英阶层受到了偏袒。今天的政府官员都是新诞生的亿万富翁,领导他们的总统——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竟然公然使用数百万美元公款整修自己的私人宅邸,以便容纳日益增多的妻妾和子女。
怪罪曼德拉的运动无论如何还称不上一股风潮,但其响亮的声势已经足以引起关注。这项运动是由单个的活动人士以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为主要平台发起的。正式说来,其领导者是“9月全国集会”(September National Imbizo)之类的组织。该组织认为,“南非是由代表白人利益的非国大统治的、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反黑人国家。黑人解放只能靠自己。”他们声称,非国大和推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白人政府达成的协议是对黑人的欺骗,黑人还没有收回在殖民时代被白人窃取的土地。批评人士称,曼德拉政府只专注于和解的表象,没能给南非大多数人的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尽管这项运动并不能代表南非大多数黑人的心声——他们仍然对曼德拉以及他所在的非国大崇拜有加——但其声势正日益壮大,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
我理解那些南非年轻人的失望之情,我和他们一样也有幻灭之感。不过,我并不认同他们对曼德拉的看法。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他用和解政策把南非从杀戮边缘拯救了出来,并带领这个国家走进了一个彰显民主、人权和包容的时代。我崇敬他,因为他身上有着政治人物常常缺乏的价值观,如同情和包容。我崇敬他也是因为他的正直和忠诚。
但恐怕曼德拉对人的信任一度过了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腐败现象在他执政期间就已经生根发芽了,而不是在他卸任之后突然冒出来的。他过分信任自己的同志,因而对他们的某些劣迹视而不见。
当他还是总统的时候,我经常撰文揭露新出现的政治分赃制和裙带资本主义现象。我曾给他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担忧。值得赞扬的是,他在一周之内就给我打了电话,安排我和他的三位资深内阁部长碰面。这次会面并未得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曼德拉愿意认真倾听一个普通公民的抱怨,并且对这些抱怨颇为看重,以致于要来安排这样一次会面,这种情况对任何一个总统而言都不常见。
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曼德拉恰恰成了我所抱怨的腐败问题的牺牲品。他身边围绕着朋友、亲属等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一些人非常热衷于利用他的名声为自己谋取利益。其中就包括他的孙子曼拉·曼德拉(Mandla Mandela),据媒体广泛报道,这个小小的部落头领把他爷爷葬礼的转播权提前卖给了一家电视台。
曼德拉留下了值得称道的遗产:自由和人权,包容与和解。可惜的是,他的一些同胞正在践踏这笔遗产。我不能为他代言,说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因为看到自己国家里所发生的事情而感到痛苦。在他离世前,我已经有很多年没能与他交谈。但我敢说,我所了解的那个曼德拉是会感到痛苦的。
第二篇:曼德拉给人类留下什么遗产
曼德拉给人类留下什么遗产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与世长辞。
这个消息并不令世人震惊。毕竟,他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而且在今年7月份,曼德拉已进入病危状态,他的家人、南非国民乃至全世界尊重他的人,对这位伟大老人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到来,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哲人已萎。曼德拉的生前,被誉为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品德与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然而,他对他的祖国和整个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他的伟大价值,要在其死后的岁月里,让时间来做更为充分的证明。
曼德拉给人类留下什么遗产?
他为了反对种族隔离被白人当局囚禁了27年半,他的不屈服鼓舞了千百万人支持和参与民主、平等、自由事业;他走出监狱后以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无私的品德、坚韧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促进了南非种族和解,避免了一个国家陷入流血漂杵的境地。
这些是他的事功,不是他留给人类最珍贵的遗产。如果以政治上的事功而论,他不是20世纪最突出的。论战功,他不如“二战”时率领千军万马打败法西斯的某些统帅;论在位时间长短,他只当了5年总统,远远比不上那些当了几十年国家元首直到停止呼吸的人;论治理国家的版图大小和人口多少,他比不上好些亚非拉国家的领袖。
然而,那些事功看起来比他更突出的政治人物,所能赢得的尊重远不如他。曼德拉以他的人生轨迹告诉世人:
权利是要争取的,争取权利必须付出牺牲,这些牺牲包括自由与生命;
为人民解放做出牺牲的领袖,并不具备享受政治特权的资格;
暴力和权谋之外,人类还可以和平、阳光、正正堂堂的方式进行政治活动,获得执政地位。曼德拉在其著作《漫漫人生路》中写道:
从古到今,世上男男女女来来往往。
有人来过,只是如风吹过,身后留下的唯有虚空,其名其姓无人知晓,仿佛不曾来到这个世界。有人来过,留下了声名,而那不过是他们在世所行的种种罪行而留存下的斑斑血迹。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曼德拉足以不朽。
我以为,曼德拉留给人类最为珍贵的遗产,应该是:他以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提升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水准。
在曼德拉刚刚辞世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他伟大的一生。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东南部东开普省特兰斯凯地区,一个叫姆卫佐的村落。他的家族属于科萨族泰姆布王室远支。父亲老曼德拉是一个在王国内很有威望的酋长,曼德拉母亲是其侧室。
7岁那年,曼德拉的父母在一位牧师的建议下,将他送入教会开办的小学就读。入学后,女教师给他起了一个伴随其终身的英式名字:纳尔逊。
两年后,曼德拉的父亲患病身亡,眼看就要失学的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摄政王荣欣塔巴。他被接到王宫抚养,摄政王和王妃将其视若己出。在王宫曼德拉接受了当年南非黑人少年所能接受的最好的教育。
在那个年代的特兰斯凯,除了一些政府雇员,当地人和白人打交道不多,曼德拉难以体会到种族隔离制度对一个黑人命运的影响。
直到16岁那一年。曼德拉遵照部落的风俗,和一些年龄相仿、门第相若的男孩集中在一起行割礼——这是南非部落的男人成年仪式,行割礼后的男子,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也将担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在庆祝仪式上,一位老酋长的一席话将曼德拉刚成为男人的兴奋劲浇灭:
“我们是我们自己国家内的奴隶,我们是我们自己土地上的佃农。我们没有力量、没有权力,不能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掌握自己的命运。你们将走向城市,在那里,你们将住简易房,喝廉价酒。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繁荣昌盛、繁衍生息的土地赠送给你们。你们将在白人们深深的矿井中把自己的肺咳嗽出来而毁掉健康,且永不见天日,而白人们却可以不平等地过着繁荣昌盛的日子……”刚刚成人的曼德拉隐隐约约知道:白人是他们的敌人。
1939年,曼德拉进入南非唯一的黑人大学,位于特兰斯凯的福特哈尔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招收的是黑人青年中的精英,南非各个部族、南非邻国的黑人上层人士的子弟都以入学为荣。
就在快要修满学分取得学位时,曼德拉因参加与校方对抗的学生运动而被勒令退学。他随后脱离了养父摄政王的“包办婚姻”,来到南非当时最繁华、黑人居民最多的大都市约翰内斯堡。
几乎每个黑人青年来到约翰内斯堡,都怀着一个美妙的人生梦,曼德拉也不例外。但现实是残酷的。在度过一段吃上顿没下顿的漂泊生涯后,他碰到了生命中第二个贵人——政治引路人沃尔特• 西苏鲁。在西苏鲁的帮助下,曼德拉来到一家犹太人开的律师事务所当助理。在那里,曼德拉一边学习法律事务,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南非大学的函授学习,修完退学时所欠的学分,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受到西苏鲁和律所几位激进的黑人同事的影响,曼德拉对争取黑人权益的政治运动越来越感兴趣。他开始参加共产党和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活动。
在回忆录《漫漫自由路》中,他这样谈到自己投身政治运动的原因:
“当我知道我将在自由解放斗争中度过我的一生的时候,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刻被政治化了,在南非做一个非洲人(即南非土著黑人),意味着他从出生的那一时刻就被(种族隔离制度)打上政治的烙印,不管他知道这个事实与否。”
1944年,曼德拉加入了非国大,并很快成为骨干。
他参与创建了其内部组织化程度最严密、行动能力很强的青年联盟,和西苏鲁等少壮派力推非国大的改组,使寄希望和白人政府上层斡旋,乞求其恩赐黑人一点权利的原主席退出领导层。
非国大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在黑人民众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强,领导和发动了一连串罢工、集会、游行等活动。曼德拉引起了白人当局的重点关注。对他们来说,精力旺盛、口才很好、组织能力强、具有领袖气质的曼德拉是一个危险的敌人。
1948年,南非举行了只有白人参加的大选。主张推行严酷的种族隔离制度的极右政治派别国民党获得执政权,非国大和曼德拉面临的环境更为艰难和凶险。
1956年12月,白人当局决定重拳出击,在全国范围内抓捕曼德拉等非国大以及南非共产党的领导人,并以高级叛国罪和阴谋使用武力推翻现政府罪对他们提起公诉。
法庭的预审和正式审判从1956年底延续到1961年3月。1961年3月29日,大法官拉姆泼福宣读了三位法官所组成的审判庭的判决意见:“根据提交给本法庭的所有证据和我们发现的事实真相,本法庭不可能得出非洲人国民大会采用了暴力政策推翻现政府也就是发动群众直接使用暴力反对政府的结论。”曼德拉等人被宣布无罪。
“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才是敌人。自投身反种族隔离政治运动后,曼德拉便清醒认识到,他的敌人不是白人,而是确保“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
1955年6月,一次包括南非印度人大会、南非有色人组织、民主人士大会(一个反对种族隔离的白人左派团体)等政治组织在内的政治会议在曼德拉等非国大领导人的倡议下举行。此次会议出台了可称为40年后南非新宪法雏形的《自由宪章》。
宪章开宗明义:“南非是居住在南非的所有人的南非,不管是黑人或白人,除非根据人民的意愿,没有任何政府能够声称对他享有统治权。”
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法庭以“偷越国境罪”和“煽动罢工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
在曼德拉被押往罗本岛服刑时,南非军警突袭了非国大设在利沃尼亚一个农庄里的指挥中心,起获大量机密文件,包括由曼德拉任司令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行动方案 ——此前,“民族之矛”已经策划实施了数起针对当局的爆炸案。
由于“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曼德拉又被军警从罗本岛押回比勒陀利亚受审。对南非当局来说,这次可以坐实曼德拉等人“破坏罪和阴谋推翻政府罪”的罪名。
这次“利沃尼亚大审判”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美国和英国的议会议员向南非政府提出抗议,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写信给南非总理。南非当局自然希望判处曼德拉等人的死刑,永绝后患。曼德拉等人则决定,无论判决结果如何,绝不上诉,以此表达不承认南非政府及其法庭合法性的诉求。1964年6月12日,大法官德• 韦特宣布,曼德拉等8名被告被判处终身监禁。
曼德拉第二次上罗本岛后,岛上对其富有同情心的狱警被调离,看守曼德拉等政治犯的是经过洗脑、极度仇视黑人的狱警。
从上岛第一天起,曼德拉就成为监狱当局重点盯防的对象,也是从这天开始,曼德拉与监狱方斗智斗勇,采取各种手段争取自己和狱友的权利。
而与此同时,对这些狱警,曼德拉也会替对方考虑。因此,绝大多数狱警很快就为他折服而善待他。牢狱生涯中,只有一个狱警曾试图殴打他,而曼德拉立刻变成一头愤怒的雄狮,怒斥对方:“你动手试一试?我将一直告到最高法院,会让你倾家荡产!”狱警被吓住了,灰溜溜地走了。
1970年,官员巴登霍斯特成为监狱长。甫一上任,他就将降伏曼德拉这个首领作为首要目标,不仅收回多项囚犯的权利,曼德拉还常被他当众用最肮脏的话辱骂。
曼德拉决定采取行动赶走监狱长。通过秘密渠道,政治犯们和国外的非国大领导人取得了联系,将他们在罗本岛受到虐待的情况曝光于国际媒体。同时,曼德拉也让人联系到白人议会中同情非国大的自由进步党议员海伦• 苏兹曼女士,让她向政府施压。
三位大法官在各方压力下,来到罗本岛了解犯人处境。
在和法官交谈时,监狱长站在一旁,但曼德拉当他不存在,告诉法官某监区某位犯人在什么时候被警 察毒打,监狱长立刻插话:“曼德拉,那位犯人被毒打你亲眼看到吗?”曼德拉说:“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我所了解的这件事是真实的。”监狱长大怒,凶神恶煞地向他咆哮:“曼德拉,你要当心!你在说你没有亲眼看到的事情,这是自找麻烦,我的意思你应当明白。”曼德拉立刻对几位法官说,“各位先生看到了,监狱长当着你们的面都敢这样威胁我,那么可以想象,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他能干些什么?”一位法官听后颔首说:“这位囚犯说得很有道理呀。”
法官离开罗本岛不久,监狱长即被调离。
但令曼德拉没有想到的是,监狱长临走前专门找到他,向他表达善意。这让曼德拉认识到,表面上再残暴的人,人性中也隐藏着某些良善。
这样的人并非天生作恶,而是残暴的体制令作恶得到激励与奖赏。
这件事更坚定了他只抗争不公平的制度,而不与单个白人为敌的信念。
到了20世纪80年代,南非白人当局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走到穷途末路。在国内因为要对付黑人的反抗,用于维护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占到财政总支出30%以上。在国际上,当局更是四面楚歌,各国对其进行经济、文化、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裁。
总统博塔的红人、国家情报局局长巴纳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然而,他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局势后,做出一个判断:“军队和警方认为要通过武力方式彻底解决争端是一条歧途。
政治协商是解决这个国家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
博塔采纳了巴纳德等理性高官的意见,决定将和谈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选项。1989年7月5日,南非监狱管理局局长亲自陪同曼德拉,驱车来到博塔在开普敦的总统官邸。促进这次会面的巴纳德和司法部部长库切在办公室外等候着。
此时,博塔刚从一次中风缓过来,他的身体状况恰如外强中干的南非国民党政府。
曼德拉在回忆录里描绘了他们见面的情景:
“博塔从他气派的办公室对面朝我走过来。显然,他事先已经对自己的步幅作过演练,因为我们正好到达房中间的时候走到了一起,他笑容满面地伸出了手。事实上,从这一时刻开始,他完全使我放松了下来。他客气、恭敬而友好,显得有点儿令人难以置信。”
博塔并没有收获到和谈的果实,与曼德拉会面后不久,他因再次中风不能理事,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德克勒克。
德克勒克正式接任总统后,立刻推进大刀阔斧的改革。1990年2月初,他在议会上宣布解除党禁,承认非国大等政治组织的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2月11日,曼德拉走出监狱。获得自由的他立刻以非国大和黑人的领袖身份与政府进行和谈。
和谈是艰难的,几百年里,两个种族的对立和冲突留下的伤痕太深了,要与白人集团讨价还价,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
德克勒克坚持在人数占优势的黑人面前,继续保持白人的特权,以此平衡人数的落差。但曼德拉明确告诉德克勒克,非国大坚决反对,这种“团体权利”的说法是变换名词的种族隔离。他坚持,不论种族人人平等,一人一票进行选 举。
与此同时,黑人内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以布特莱齐为首的“因卡塔自由党”为了在未来的政治权力分配中占有更大的利益,不惜挑起黑人内部的残杀,使南非种族和谈的进程几乎夭折。黑人部族之间的矛盾、城乡矛盾被白人政府和“因卡塔”高层利用。
1990年和谈开始后,黑人之间的仇杀频频发生。仅3月就有230人在冲突中丧生。而在这一年,整个南非在冲突中死去的人数达3500多人,超过此前5年 的总和。
最终,曼德拉和德克勒克、黑人大主教图图等人合作,制止了黑人之间大规模的冲突,避免了南非陷入内战的深渊。曼德拉和曾经的敌人德克勒克也因此在1993年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26日,南非如期举行大选,数百年来被视为异类而被褫夺公民权的黑人拥有了和白人一样的投票权。非国大获得了62.65 %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曼德拉当选为总统,德克勒克任第二副总统。
身居总统高位后的曼德拉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种族隔离时期内众多的严重侵犯人权案。如果严厉清算白人官吏、军警犯下的罪行,500万白人必定会强烈反弹,他们一直对黑人获得政权后自身的处境非常担忧;然而如果一笔带过,根本不对这段历史进行 清理与反思,数千万黑人很难接受。在图图大主教和白人执政时议会中反对派议员伯莱恩的努力下,南非创造了因人而异、因罪而异的大赦方式,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1995年,南非议会通过《促进全国团结与和解法案》。大赦的前提是必须弄清真相,责任人必须公开承认罪行并表示忏悔。
而曼德拉则时刻在警惕权力的腐蚀。“在历史上,不断有革命分子被贪婪打倒,他们最终被转移公共 财产为己所用的贪念所压倒。他们背叛了曾经让他们名扬天下的高尚目标,他们抛弃了群众,和那些可以让他们大富大贵的压迫者们混在一起,而这些压迫者正是靠着对穷人中的穷人无情盘剥才供养着这些背叛者们。”他在未完成的自传续集草稿中如此写道。
曼德拉曾经说过:“在监狱中,我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会被外界塑造成圣人的形象。对于圣人,有一种世俗的定义,即圣人就是不断努力尝试改变自我的罪人。但是,即使按照这个定义,我也算不上是圣人,我从来都不是。”
(责任编辑:杨光)
第三篇:曼德拉尸骨未寒子孙忙争遗产
曼德拉尸骨未寒子孙忙争遗产
新快报2013.12.28.纳尔逊·曼德拉下葬次日,南非迎来了他倾尽毕生努力终究等来的成果——种族和解日。然而,这位反种族歧视斗士自家的和解却似乎是个遥遥无期的目标,在他病危、下葬以及如今尸骨未寒之际,他的子孙们都不曾停止争抢曼德拉之名衍生的巨额资产的战争。
可替换图注南非人对曼德拉的敬重与爱戴并未延续到他一帮后人上,一来大概是南非人并无“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概念,二则是因为,曼德拉家的子孙多年来在争名夺利上的表现,实在是太难看了。
故事
“家斗不是简单的“一房”PK“二房”,火力时有交叉
南非人都知道两个“曼德拉家庭”。
一个是曼德拉与已故发妻伊芙琳·梅斯所生的四个子女(1女儿在世)以及他们的后代组成的,另一个是曼德拉第二任妻子温妮以及他们所生的两个女儿和孙辈组成的。曼德拉的第三任婚姻没有生育子女。
除了上述3个女儿,曼德拉还有4名继子女,孙儿女共有17人,重孙目前有14人,还有至少两名女子对媒体声称她们是曼德拉的私生女„„
这两个家庭并不是简单的“一房”PK“二房”的敌我关系,火力还时有交叉,令人目不暇接。虽然家人数量不少,但有实力一争高下的,还是长女马卡兹维与嫡孙门德拉。其他人纵有心亦无力,除了乘乱分杯羹,就是选择一派靠拢。
在一团乱麻的曼德拉家争利中,嫡孙是最活跃的角色
近年令世人吃惊的曼家子孙不肖表现,莫过于曼德拉的第一个男孙——门德拉的掘坟事件。
现年39岁的门德拉是曼德拉与发妻伊芙琳的次子所生,在继承传统重男轻女的南非,门德拉虽非曼德拉长子(这个长子只生了两女儿)所出,却也是名副其实的头号嫡孙。在一团乱麻的曼家争利案中,“根正苗红”的门德拉是最为活跃的角色。
2011年,门德拉就把自己已故亲爹、姑姑和大伯,也就是曼德拉与伊芙琳所生四个子女中已故的三位的遗骸,从他们在库努的墓园中掘出,转移至40公里以外、他自己的村庄姆维佐。
曼德拉很早以前就透露,他想要被安葬在自己成长之地库努村。门德拉知道,爷爷想被埋葬在自己的孩子们身边。他不惜擅自迁移亲人骨殖,就是希望曼德拉会改为考虑安息在姆维佐。在姆维佐,门德拉已经投巨资建造了一座游客中心,而只有曼德拉的安息地才是客似云来的根本保证。
掘坟一举在南非文化中,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看得那么严重。然而门德拉此举,也已足够丢人。经过长达两年的对簿公堂,今年年中,他的三位已故子女的骨骸再次从姆维佐村掘出,送回库努重新安葬。
长女卖酒、孙女上演真人秀,挂的都是曼德拉之名
门德拉当然不是唯一挖空心思利用曼德拉的名字赚钱的曼家子孙。门德拉的亲姑姑,曼德拉与伊芙琳唯一在世的女儿马卡兹维,在2009年就推出一个名叫“曼德拉家窖”(Houseof Mandela)的红酒品牌。
为抵制“曼德拉家窖”,温妮不惜率自己的子女拒绝出席曼德拉的90岁寿宴。
然而,温妮自己两个勇闯演艺圈的孙女扎马斯瓦兹和扎兹微·德拉米尼搞出一个叫“漫漫自由路”的时尚品牌(没错,那是曼德拉那本全球畅销的自传的书名„„)时,她倒是没说什么。这对时尚姐妹变本加厉,今年还出演了一个叫《我姓曼德拉》的美国真人秀,并在这一真人秀里大谈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地“有钱又有闲”。
激化
真正让人眼红的是族长的位置
掘坟、卖酒、真人秀,这些还只是争斗的细节,真正让这些子孙眼红的是——曼德拉家族族长的位置。谁能成为曼家族长,谁就掌握了聚宝盆的钥匙。
于是,现任族长门德拉便成了众矢之的。曼德拉先祖所在的腾布王朝发言人宣布,曼德拉六年前在举荐门德拉成为姆维佐酋长时知会他们,门德拉会是以后的族长。但腾布王朝也有人并不认可,认为门德拉的母亲未曾正式下嫁其父是其继承权正统性的硬伤。
恩迪莉卡是曼德拉的长孙女,她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自己作为曼德拉家“第一孙”的身份——她是曼德拉已故长子的长女。她感叹,爷爷是“家族粘合剂”,“一旦爷爷不在,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事”。其实也没出什么事。就是门德拉守灵三天后回来,发现自己被锁在了曼德拉家位于库努村的大宅外,自家房子被断水断电,不过这可不是门德拉干的,而是恩迪莉卡的姑姑马卡兹维干的。
马卡兹维已争取到“二房”温妮的支持,挑战门德拉的族长继承权。温妮可是有“黑人母亲”美称,虽然最终与曼德拉以离婚收场,但在南非的社会地位与曼德拉家的势力不可小觑。
对于家斗,恩迪莉卡坦言:“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不和,硬要说我们团结一心是胡扯。我们其实和任何一个大家庭没什么两样,只是我们比较惨,所有的细节都被放大在聚光灯下。”
这场族长争夺战,没有人有把握称谁更有胜算。
配角
“三房”调停不成功反倒“躺枪”
相比之下,势单力薄的“三房”——曼德拉最后一任妻子格拉萨的处境令人担忧,这位堂堂莫桑比克前第一夫人据说在进入曼德拉家后曾试图调停矛盾,但不仅未能成功还招致更大戒心与排斥。有消息称她在曼德拉去世后饱受言语欺凌,有人甚至扬言要将她赶出曼德拉家大宅,腾布王朝为此不得不发表声明强调格拉萨是曼德拉名正言顺的遗孀,厉声谴责对她不敬的“某些人”。
延伸
“我从未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对父亲的温存记忆,生命中总有些地方,他做得不够成功”
《泰晤士报》一篇文章曾如此分析,世人看到了曼德拉数十年的牢狱生活与他为反种族歧视运动不懈的努力,他的家人看到的却是他数十年来缺席的亲情,今时今日,曼德拉家不肖子孙无限度的索取,是否在为曼德拉当年勇敢无私的抉择中,自己连带付出的代价而寻求补偿?
马卡兹维就曾毫不留情地评点曼德拉“为人父亲却一直不在场”。“我从未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对父亲的温存记忆——像一起游泳、野餐、露营什么的,一点儿都没有。”马卡兹维说,“我知道他是个伟人,但我也知道,人无完人,生命中总有些地方,他真的做得不够成功。”
马卡兹维还为对当年自己在美国深造之际,出狱的父亲前往波士顿看望他与温妮的女儿泽娜妮,却没有到区区百公里外的阿默斯特去看她一眼而耿耿于怀。
但在温妮那里,他们也有满腹辛酸的记忆。曼德拉与温妮的小女儿金德兹仅四个月,做父亲的就踏上逃亡路,娇妻幼女饱受种族警察无休止的滋扰与拘留。
当曼德拉终于出狱之际,温妮已经与年龄只有她一半的律师产生婚外情,夫妻于1992年分居,并于四年后正式离婚。然而,温妮对曼德拉后来迎娶的格拉萨仍充满敌意,公然讥讽她为“那个姘妇”。
但曼家子孙们自己或许不会想这么多。如同恩迪莉卡这样理直气壮地认为:“爷爷的名字属于他的家族,这是我们的财产。”马卡兹维也想不通:“我怎么从来没听说有人谴责罗斯柴尔德家族(欧洲老牌金融家族)滥用自家的姓名!”
第四篇:曼德拉身后的家庭遗产大战
本刊记者 何照新 综合报道 2013年12月5日,95岁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全球近百位国家元首及政府领袖出席了曼德拉的追悼会和葬礼。曼德拉之所以享誉盛名,是因为他为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曼德拉成就了现在的南非。然而,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让曼德拉无暇顾及家庭,他对自己的子孙满怀内疚,决心用剩下的时间加倍关爱他们。可是,这样的弥补未见成效。为了争夺曼德拉的遗产,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曼德拉的子孙反目成仇,家庭沦为“角斗场”。长孙身陷“葬礼门” 曼德拉经历了三次婚姻,共有2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和一个襁褓中的女儿先他离世。现年39岁的门德拉是曼德拉的长孙,他毕业于南非罗德斯大学政治系。门德拉作为曼德拉的政治继承人,继任了曼德拉家族所属部落姆卫佐的酋长职务。在南非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部落组织仍然势力强大,并受到《南非共和国宪法》的保护。南非民众也期待门德拉日后能成为像曼德拉一样的政治领袖,甚至竞选总统。然而,这位“南非第一长孙”的表现却让人瞠目结舌。2009年,南非《周末世界报》报道称,门德拉已将曼德拉葬礼的独家转播权出售给南非国家广播公司,并从中获得300万兰特(南非货币,约250万元人民币)收益。这项交易在南非国家广播公司的代号为“m(曼德拉名字的首字母)工程”,与该项目有关的所有人都签署了保密协议,不得向外透露任何事情。后来,南非国家广播公司当时负责批准此项目的前最高执行官也向《周末世界报》证实,确实存在“m工程”,他确定公司预留5400万英镑为“曼德拉死亡工程”作准备。门德拉为了确保这项交易顺利达成,还定期排查祖父家附近的小山,以确保没有摄像头藏匿于此。该报援引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曼德拉家族成员的话说,这是门德拉一个人的行动,其他家庭成员知道后都很震惊。这一报道令南非人愤怒。他们认为,曼德拉仍健在,长孙竟然出售曼德拉葬礼转播权,让人无法接受。不过,据南非“独立在线”网站报道,门德拉坚决否认这一消息,并表示正就相关报道采取法律手段。他说:“这是媒体凭空想出来的报道。我很遗憾,我的祖父那么大年纪了,还要面对这样的新闻。作为一名传统主义者,我不可能在一个人还没有过世的情况下谈论其葬礼。” “葬礼门”未了,2011年,门德拉未经家族其他成员同意就将曼德拉的三个孩子(包括自己的生父)的遗骸从库奴村移到姆卫佐。门德拉希望祖父曼德拉能够葬在这里。他认为,姆卫佐是曼德拉的出生地,是家族的发源地,也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纽带。但曼德拉本人一直视库奴村为自己的归宿。曼德拉在自传中称,他在库奴村度过了孩提时代最愉快的岁月。而且,曼德拉的父母也都葬在库奴村。2013年7月,94岁的曼德拉病重人院,曼德拉的长女马卡兹维与家族15名成员认为应该让三位亲人葬在库奴村,此项诉求获得了乌姆塔塔高等法院的支持,法院判决门德拉将亲人的尸骨迁回库奴村。门德拉扬言拒绝执行法院判决,他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遗憾的是,有些家族成员选择让法庭来断家务事。这有悖于我们的传统,也将引起祖父和祖先们的失望。我祖父还在医院里与生死作斗争,法院却已经对我动手了。” 门德拉为何执意迁坟?有媒体称,他此举是为了建造曼德拉纪念馆。曼德拉纪念馆和官方的曼德拉博物馆相距不到1.6公里,后者是由曼德拉支持设立的“曼德拉信托基金”建造的。门德拉建造曼德拉纪念馆,是借此与曼德拉博物馆竞争,以便用民俗旅游和吸引游客祭拜来赚钱。为了赚取商业利益,门德拉才将亲人的遗骸从曼德拉博物馆附近的墓地迁到曼德拉纪念馆。由于家族成员联手阻挠门德拉,曼德拉最终葬在他儿时生活过的库奴村。媒体评论称,曼德拉的长女马卡兹维插手家族事务,并非出自公心。知情者表示,马卡兹维的短期目标是要取代门德拉成为曼德拉家族的新族长,长远目标则是得到曼德拉的巨额遗产。家庭变成“角斗场” 门德拉与曼德拉家族其他成员不和,非一日之寒。2013年4月,马卡兹维和妹妹泽纳妮为变卖曼德拉名下信托基金里的名画,同时也为了取得曼德拉的财产支配权,要求法院终止曼德拉好友兼律师毕佐斯、律师许内和南非人居部长塞克斯瓦莱三人在信托基金中的职务。门德拉对姑姑们的举动不满,称“在钱的问题上小题大做”。此外,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2012年,曼德拉的一位前顾问到曼德拉家里做客时,曾听到曼德拉的两个女儿正在为曼德拉死后谁该分走哪件家具、谁该得到哪件家电而争吵,根本不顾曼德拉就坐在旁边。门德拉虽然看不惯家族成员的做法,但自身也朝不保夕。据曼德拉家族一位成员称,由于有曼德拉的呵护,门德拉才得以留在家族中。等到曼德拉一去世,他可能就会被扫地出门。曼德拉家族中比较中立的是曼德拉的遗孀格拉萨,她与曼德拉在1998年结婚,晚年相守并无子嗣。格拉萨一直试图和律师毕佐斯说服双方不要让家丑外扬。他们认为,曼德拉的葬礼本来是一个家族和好的契机,格拉萨呼吁家族成员暂时搁置争议,团结起来办好葬礼。不过,他们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在曼德拉葬礼前三天,双方已经在库奴村的祖宅里发生了冲突。据媒体称,在马卡兹维抵达位于东开普省祖宅后,便私下换了曼德拉住宅的门锁。而此时,门德拉正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为曼德拉守灵,并亲自护送灵柩到东开普省的老家。一位知情者称,即便在自己也居住的曼德拉在库奴村的家中,门德拉也不能随便进出和自由活动。2013年12月14日,曼德拉的遗体被送回库奴村的当天晚上,曼德拉家中的水和电就被人掐断。59岁的马卡兹维还警告小她20岁的门德拉,让他立即将曼德拉土地上属于他的牛、猪和狗赶走。曼德拉15日的葬礼更是沦为双方的“角斗场”。在葬礼安排上,与门德拉走得比较近的亲戚、官员以及地区领导人,都受到排挤或被拒绝参加葬礼。更让非婚生的门德拉感到愤怒的是,他的亲生母亲竟然也受到排挤,没有车辆将她送到葬礼现场。被封道路长达20多公里,门德拉的母亲被告知“你可以步行走去”。门德拉收到短信才知道母亲受辱,赶紧让人将母亲接来。同时,原计划在曼德拉的出生地姆卫佐举行的一些传统仪式也被取消。马卡兹维在葬礼上的行为引起了一些家族成员的不满。有人对她在祖宅里随便走动、发号施令感到诧异,认为这不符合常规。一位看不惯她的家族成员告诉南非《时报》:“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事。她好像中魔了一般,在屋子里到处乱窜,对其他人视若无睹。” 神秘遗嘱尚未公开 以上还只是曼德拉家族内斗的冰山一角。曼德拉的家族成员现在关心的是,曼德拉将会把名下的几处房屋以及“曼德拉商标”交给谁继承。曼德拉生前拥有的“曼德拉”品牌,包括服装、酒类和艺术品企业,其生前还持有27个基金,加上《曼德拉自传》的版税,可谓一笔巨额财产。据英国媒体估算,曼德拉的遗产约有10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1亿元。但曼德拉生前曾表示,不会把遗产留给子女,这些遗产目前由毕佐斯负责打理。曼德拉去世前曾留下一份遗嘱,这份长达35页的遗嘱一直没有对外公开。遗嘱执行人毕佐斯说:“到一定时候,我们会发一份公开声明,遗嘱内容将被公开。不过,不要指望家族中的成员和我们现在会披露遗嘱内容,因为这是份神圣的文件。”媒体认为,真正会在家族中投下“重磅炸弹”的,将是曼德拉的这份神秘遗嘱。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曼德拉的两个女儿针对此份遗嘱,已经计划提起诉讼,她们打算以曼德拉订下遗嘱时神志不清为由申请遗嘱无效。
第五篇:月球的资料:月球正在被不明生物开发(共)
人们最早关注的外星世界首推月球。当人们还不明白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时候,中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但近代科学却告诉人们,月球仅是一个死寂荒凉的世界,它不可能存在生命。自从16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就记下了许多有关月球的令人不解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不仅在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对月球进行探测、拍照,而且地球人还亲自登上了月球。人们终于发现了月球的许多秘密,不得不重新认识月球。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在美国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过程中,宇航员拍下了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上看,环形山上分明留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
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可以看出有一个直角,每个边长为25公里;在地面及环壁上,还有明显的整修痕迹。更为独特的是另一座环形山,它的边缘平滑,过于完整;环内呈几何图形,有仿佛是划出来的平分线,在圆周的几何中心部位,有墙壁及其投影。该山外侧有一倾斜的坡面,其形状有如完整的正方形,在正方形内有一个十字,把正方形等分成对称的各部分。
其实,有关月球的多种令人不解现象,在近200年间人类对月球的观侧过程中,已被陆续发现。
1821年底,约翰·赫谢尔爵士发现月球上有来历不明的光点。他说,这光点是同月球一起运动着.因而它绝不可能是什么星星。
1869年8月7日,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斯威夫特教授与欧洲的两位学者希纳斯和森特海叶尔,观察到有一些物体穿越了月球,发现“它们仿佛是以平行直线的队形前进的”。
1867年被天文学界宜布消失的静海的林奈环形山,在原消失地竟出现了一个白色的直径达,公里的奇异光环。有的学者提出.这种情形可能意味着有什么透明物质砚盖了某种基地。1874年4月24日,布拉格的斯切·里克教授,观寮到一个闪着白光的不明物休级缓地穿过了月球,并从那里飞出。
1877年11月23日夜晚,英国的克来因博士和在美国的一批天文学家,惊份地看到一些光点从其它环形山集中到柏拉图环形山中,这些光点穿越了柏拉图环形山的外壁,在山的内部会齐,井且排列成一个巨大的发光三角形。看来很像某种信号的图案。
1910年11月26日发生日蚀时,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分别观侧到“有一个发光的物体从月球出发”,“月亮上有一个光斑。据当年观侧者的描述,日蚀过程中月亮上出现的物休形似现代的火筋。
1953年12月21日,英国天文协会月球部主任威尔金斯博士在广播谈话中透礴:在月面的危海地区观察到了大量美国宇航局再没有解释。
阿波罗15号飞行期间,斯科特和欧文再度踏上月球的土壤。在地球上的沃登十分吃惊地听到(录音机同时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声调的变化,传出了20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通的话,这陌生的发自月球的语言切断了同休斯教的一切通讯联系。此事至今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宇航员柯林斯曾独自到月球轨道上飞行,他见到的一些月面痕迹使他大为吃惊。迄今为止,没有解释。关于月球存在智能活动的另一种观点是,月球是空心的。当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1969年7月20日月球登陆成功以后,不少月岩标本被带回到地球上来,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使人吃惊。苏联天休物理学家瓦西尼和晓巴科夫撰文道:“月亮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15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澳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
阿波罗计划进行中,当2号宇航员回到指令舱3小时后,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坠毁于月球的表面。设工在距坠毁处45英里的地展记录仪记到了持续15分钟的屁荡声。声音越传越远,慢怪地减弱,先后共延续了半小时。这种无线电展荡,好像一只巨大的钟发出的声音,如果月球是实心的,那么这声音只延续一分钟。这一现象缤弃了有关科学巳完全认识了月亮的构成和月球的性质的理论和假设。我们的月球可能是空心的。更神奇的是,1987年3月,前苏联的一倾人造卫里拍摄到的月球照片上.出现了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袭炸机。这架飞机机身和机皿上有明显的英国空军标志,飞机有些地方已被m石损坏,但机体完整,机身上布满青苔。它停放在月球的火山口上。照片清晰,令人不容Z疑。
消息传出后,立即成为轰动世界的头号新闻。
地球上的飞机怎么会“飞”到月球上去降落?是谁把它驾驶到那里去的?现在这些驾驶员都在哪里?为探索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谜团,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们组成了大型科学考察团,其中也包括了几名美国科学
家。他们和前苏联有关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决定将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但是,正当他们紧锣密鼓地展开研究时,1988年7月22日晚,负资观察的人报告说:这架轰炸机失踪了,在原来的地方投有发现它的影子。前苏联科学家们反复用远程相机对月球火山口进行扫描.还是什么也没有见到,甚至连它曾经停放在那儿的痕迹也丝毫没有发现。通过分析得知.这架飞机是在1988年7月22日再次失踪。
轰炸机的突然出现,又忽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引起了科学家们的种种猜侧。有人开始怀疑前苏联人造卫星拍到的照片上根本没有什么轰炸机,但是t来照片重新细看,它明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琦士一个研究组织的威廉·格达博士认为,这架轰炸机又大又重,又为一般飞机,它决不可能自行飞到月球上去,然而别的飞行器要把它带走,没有一架it型飞船般的飞行物是很难办到的。因此,他只能推侧,可能是外里人将飞机劫持到月球上的,事隔几十年后,当地球上发现这个秘密,再度光顾月球时,外星人又将飞机转移了。
到底是不是这回事?那么现在它又在哪里?这给本来就很神秘的这架轰炸机又增添了更为神秘的色彩。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