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讲稿

时间:2019-05-14 19:0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心理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心理讲稿》。

第一篇:初中心理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同你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你们现在正处于人生中一个最为美好的阶段。美好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你们的青春,你们的活力上。青春无限,活力四射,多么美好啊是。所以,你现在可以为你们所拥有的这份美好偷着乐一下。

好,偷乐完了,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有的同学处在这么美好的一个阶段,却丝毫没感觉到生活的美好。首先我想问问大家,怎么样的生活你才认为是美好的呢?拥有强健的体魄吗,但如果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是美好的吗?拥有美丽的容貌吗,但容貌会衰老的啊。李宗盛不是有句歌词是“拥有美丽的容颜是否就是拥有春天”吗。还是有万贯家财?张国荣不有百万家产吗,但是他却因抑郁跳楼自杀了。人家钟镇涛不说我负债几亿都没跳楼呢。

同学们,由此可见,一个美好的人生,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健康,而且并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没有健康的心理,我们的人生同样不会美好。我们人的心理其实就象是个球体,球一施压力就会变形。我们的心理也承受着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有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就自暴自弃,有的和同学相处不好了,有的缺乏自理能力,老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过于自卑,老是觉得自己一无所长,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健康的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问题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有的通过自己的心理调节或朋友的开导解决了,有的却仍积聚在心里,甚至有的会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比如马加爵,小的时候是非常聪明,听话的好孩子。但是,童年的自卑,孤僻,不善于和人相处这些心理上的小问题,没有被重视,也没有加以疏导处理……一点点积累,无法承受的时候,最终导致他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用极端的方法去处理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杀害他的同学…….所以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忽视了这些象感冒一样的心理问题,感冒厉害起来后果还是挺严重的呢。那么,在初中阶段有哪些问题是比较普遍同学们都必须注意的呢?

首先,我想就是学习类问题。学习可是我们人生的大事,是提升我们的唯一方法,也是使我们的人生变得美好的有力手段。这里又说到美了,我希望同学们对美能有正确的认识。拥有迷人的脸蛋,苗条的身材,是美,拥有朝气蓬勃的青春,也是美,所以同学们,你们都是美的。但是,外貌的美和你们现在拥有的青春的美都不是永恒的,因为容颜会衰老,青春会流逝,而有一种美不会衰老,这就是魅力。

魅力表现在哪里?表现之一就是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修养。一个有知识和修养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得从容不迫,聪慧睿智。所以同学们,如果你没有令自己满意的容貌,也不要伤心失望,因为你可以拥有后天学得的知识与修养。这可是一笔可以终生享有的谁也偷不去、也丢不了的财富。所以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千万不要放弃了这使自己变美的机会。

你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不一定全用得上,但知识的积累对我们自身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使你思想敏锐,聪明睿智,胸怀博大,深沉豁达,使你的“内容”丰富。修养和知识是共同促进的。缺乏修养的人心地狭隘,私心重,受不得半点委屈,一不如意,就有发不完的牢骚怨气,和别人处不好,自己心情也不舒畅。所以,今天有这样好的条件读书、学习,应该珍惜。学得多,是你自己的财富;学得少,是你自己的损失,是你在放弃使变得有魅力的机会。

有的同学现在可能一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或许是因为你从小学刚升入初中,一时适应不了初中生活的缘故,所以千万不要因此就放弃了学习。等你逐渐适应了,成绩自然就会赶上去了。你们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脑力智力都在逐渐提高,而女同学发展速度要快于男同学。所以,你们当中如果有男同学现在成绩不理想,你可不要认为自己很笨,或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变得聪明起来,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但是,如果你现在放弃了学习,那将来即使你再怎么聪明也无济于事,没有基础是造不起房子的。

现在好多同学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电视、电脑能让我们开拓眼界,增长很多知识,但这种直接作用于视觉的影像,对大脑的开发作用微乎其微。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往往大脑习惯性地接受影视中的直观表现,进而使大脑养成懒惰习气,不积极思考,结果脑子会越来越迟钝,而且对眼睛也不好。好多同学爱吃方便面,好吃、拿过来就吃,吃完了把包装袋一扔,的确很方便,却没有我们成长需要的营养。整天吃方便面,肯定会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电视就象方便面,好吃而没有多少营养。长期看电视,会让人变得浮躁、浅薄。因此,我建议同学们,除了有选择地看一些新闻、自然或社会专题、知识性节目外,还是少看电视,多读点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美、意境的美,读的同时,会让你思索、想象,让你有思想,有深度。

有这么一个比喻,说人就象一个袋子,空袋子是立不起来的,只会瘫在地上;装满东西,才会站得稳当;但如果里面装的是脏东西,它就会腐烂掉。我希望大家都用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自觉地拒绝丑陋的东西。什么是丑陋的,相信同学们都有辨别力。

有时,我们说一个人,长得不算漂亮,但气质很好。我认为这种评价比长得漂亮好得多。是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才使人具有了这种高雅的气质。这才是到老不变的美。希望同学们都能勇于追求这种美。这是我所讲的第一个方面,知识所创造的美。下面我想说说行为表现出的美。

同学们中都有说脏话的现象吧。那你们想想,如果一个标准的美女,就象西施之类的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如果她突然张口来一句你他**或者毫无顾忌的大声地响亮地随地吐了一大口痰,你会不会觉得很不协调?对,这无疑是大大削减了她的美感了。那美女况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人呢?本来就长得不怎么滴,再来几句脏话还不更丑化了自各儿了吗?所以同学们,下次你再想口吐脏话前先好好想想,是不是要把自己变得更丑了。

现在是讲求个性的时代,什么个性服饰,个性发型。但同学们要正确理解个性的含义,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个性,有些所谓的个性其实是很不雅观的。比如在做早操、课间操时,大家都做的认认真真,但个别同学表现得很懒散,该伸展时伸展得不到位,该蹲下时不蹲,该跳起时不跳,这叫做有个性吗?可能她觉得做这样大幅度的动作不好看。其实,在整整齐齐的队伍里,大家都在认真到位地做操,这应该是很美的,恰恰是这个别做得不好同学,影响了这美感。

所以,同学们要正确认识个性与纪律的关系。个性并不意味着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的,谁也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大环境给我们建立了一个生活规则,就是纪律。纪律约束的不是个性,而是我们身上那种惰性、那种散漫习气。纪律不是束缚了自由,而是更好地保证了大多数人的自由。

不允许乱扔果皮纸屑、攀折花木,是为了更多的人能拥有美的环境;不允许晚休时间打闹、点蜡、听收音机,是为了保证别的同学的休息自由。你不能只顾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忽视了周围人的权力。

遵守纪律也是一种修养。有的同学,一个人独来独往,对集体活动不热心、不参加,或应付、对抗,不服管教。自以为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不是有个性,不是超脱,是浅薄低俗。

如果我们是一棵正在生长的树,那么纪律就是一把大剪刀,它剪去的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斜枝歪杈,使我们向着更高处更壮处成长。关键是,很多时候老师只是起督促作用,遵守纪律、约束你行为的散漫还要靠你自己。其实,制定纪律,不是想制裁谁。所有的纪律都是为大家好,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学习、锻炼、生活的环境和氛围。

从一件小事看到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内在素质。今天,当我们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被风刮到道路、绿地、角落上的废纸、方便袋,我们有没有自觉捡起的意识呢?多走几步路,把手里的果皮纸屑扔到纸篓里,把污水泼进水池里,应该不难吧?一个中学生,这点应该做的事还做不好吗?我建议,以后谁再看到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乱泼污水的行为,就象看到老鼠过街一样批评、指责。别觉得她是我的同学,就不好意思去批评她。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她乱泼乱扔,污染了环境,是对我们精神上美的享受的侵害,我们为什么不能批评你?

这里就说到了我要讲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交友的问题。我们人的一生除了亲人以及你们将来会有的爱人之外,还有一类人是必不可少,那就是朋友。人生中如果缺少友情,那可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有位大学者曾经说过:“从人生中摒弃友情就等于从世界上驱走太阳,真正友人就是照耀人生的太阳,是最珍贵之宝。”你看,太阳我们能缺少吗?同样的道理,友情也少不得。正因为这样,友情经常成为美的载体,出现在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之中。

能背诵王维的《渭城曲》吗?(台下齐声背诵: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太好啦!(学生鼓掌)这四句诗之所以会流芳百世,最主要是因为最后两句。“我的朋友,再喝一杯吧!过了阳关,我就无法陪你远去了……”此时此刻,一股非常忧郁的友情伤感从胸中荡起,撞击着朋友的心扉,这首诗就是因为抓住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感受,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所以代代相传。你看,多么美好的友情啊!所以,同学们,多去交些朋友吧,这样会使你更加觉得生活的美好。但是,我们许多同学在处理和朋友的关系问题上时常会出现问题,从而给友情大大打上了折扣。现在在学生中经常流传着这样的话,说朋友朋友就是用来利用的。这算哪门子的朋友啊?存在利益关系的都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友情,首先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同学们,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用心分析,就会发现,很多友情的失落,都是由于互相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的。我们所谈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平等,精神上的平等,心灵上的平等。这点非常重要。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在下楼梯的时候不小心碰了另外一个同学。本来这是一件小事情,但他不但不肯道歉,反而说“你也不去问问我是谁?”他这就是没有把自己放到与别人同等的地位上。这样他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同学之间,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有时拧不到一块,这里是不是存在着人格不平等的问题。当一个学习差的同学来请教学习好的同学,请问学习好的同学,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表情和态度,你传递出去的信息是不是平等的?而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敢求教于学习好的同学,其实是把对方放大了,而自己却处在自发的不平等的位置上。其实同学们在一起相处,大家在人格上、情感上、心灵上、绝对是平等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把握好这个问题,你的交友将很容易成功,你的待人接物就能得到公众的接受,要知道,这其实就是成功人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那么在同学们之间平时可能也经常会出现矛盾、摩擦、误解和猜疑,这也是因为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缘故。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摆正自我位置,以坦诚的态度、宽阔的胸襟对待朋友,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次,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不探究别人的隐私;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真诚地帮助别人;约定时间要守时;交流中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不要小看了一句话、一个动作这样的细节,可能就为一句不恰当的话,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而且沮丧、后悔、气恼的情绪会很长时间影响你,让你无心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憋闷出病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说法:假如大家都梦想能到达天堂,并永远生活在那里。却注定只有一个人能实现愿望。有一个人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天堂,看到了人世间不存在的美景,可他却不快乐。因为,他很想把看到的美景告诉别人,很想对别人倾诉和描绘,可在美丽的天堂,却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朋友,所以他不快乐。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人是需要有思想的交流的,这比物质的享受更重要。当我们通过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精神愉快。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努力寻求双方的共同点,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性格内向的同学,要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曾经有位女学生,她说她最讨厌上体育课了。我问她为什么,她就说,体育课老师一说解散,同学们就各自活动了。这里一群,那里一群,说着各自的事。就我孤孤单单一个人,别人也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觉得我怎么总一个人的呢。你们看,这位同学就因为没有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而使她没有交到朋友,而始终形单影只的一个人。

那么对同学间出现的矛盾和误解,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善于理解并接纳别人的意见,能够正确对待所受到的委屈。“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别人,也正是善待自己,和大家相处得好,自己也才能生活得舒心、快乐。真的没必要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甚至一连几天不说话。双方都为此耿耿于怀,心情不好,影响了学习,不值得。

如果在座哪位同学现在正和朋友闹别扭,我建议,心胸开阔点,大度点,回去后,给你的同学写封信,主动表示和好的意愿。或者,什么也不用写,向你的朋友伸出手,握一握,不愉快就全没了,两个人中都有了一片蓝天。在这里,我还要尤其指出,朋友要交,但交什么样的朋友,同学们可要想清楚。也就是说请你谨慎地交友。象上面的相互利用的朋友不可交,不正当的朋友不可交。

在我们学校许多学生在开学第一篇周记中都会写到,自己原先学习也是不错的,但自从初中时某一次跟某位朋友进了一次网吧或逃了一次课后,就整天不想学习了。你看,领你走向歪路的能算朋友吗? 让我们举中国历史上的友情典范为例。那就是刘备、关羽、张飞的桃源三结义。请大家思考,刘、关、张的友情美谈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他们的友情闪烁着一种光芒,那就是“正义”。假如刘、关、张结拜后,出没于绿林,打家劫舍,盗窃摩托车、小汽车,那么,他们的友情将遗臭万年。同学们,真正的友情是帮助朋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同学们,请你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如果你现在已经和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只想着怎么玩的人交上了朋友,那么请你不但不能受他们的影响,反而更应该站在朋友的立场,去规劝他们,应该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在交友上,同学们还要尤其注意一点,那就是如何和异性朋友交往。说到这里,有些同学都笑了。对,我要说到同学们都十分敏感的一个话题了。

我们小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或女生和男生在一起时,性别意识很少,大家一起玩,很少有距离感,这就是人们说的“两小无猜”。步入青春期,会渐渐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好奇心。有的女孩子在男生面前表现得热情、兴奋,用种种方式表现自己;或是慌乱、羞怯、不知所措。这些变化都是青春期正常的心理变化,同学们不必紧张不安。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主要讲两点。一是要不要和异性交往,和异性交往好吗?还有一个就是怎样与异性交往。

首先是要不要和异性交往。当然要,否则上帝创造男人和女人干什么。其实异性交往的好处是很多的,有些也是同性交往所不能弥补的。异性交往的好处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方面。男女生在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2)情感方面,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这是因为两性在情感特点上是有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犷、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疑惑。(3)个性方面。只限于同性交往,我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狭隘,远不如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更能丰富我们的个性,多项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保加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男人真正的力和量是带一点女性温柔色彩的刚毅。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我们一般会感到更愉快,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这么一个例子,说某校一个班级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席,男生个个狼吞虎咽,女生一片嬉笑,吵闹杯盘狼藉。第二次,男女合席,男生彬彬有礼,你谦我让,不乏君子风度,女生细嚼慢咽,温文而雅,大有淑女风范。

这就是异性效应。其实,异性交往还具有心理的整合、协调与保健功能,俗话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既然和异性交往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中学生异性交往是值得提倡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同学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有的学生表现为与异性交往时过分害怕、紧张甚至恐惧;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过分随便、没有分寸、甚至放荡不羁。这两中情况都不利于你们的健康成长。到底怎么样才能实现和异性融洽交往呢?其实有很多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异性交往原则,非常有实用价值,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对自然就会落落大方,其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有的人外表像个迷人的小帅哥,但交往中会发现他华而不实,有的人学习成绩顶呱呱,却恃才傲物、颐指气使。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再次,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⑴不必过分拘谨。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注意消除异性间交往的不自然感。在心理上,应该像对同性朋友那样去与异性交往,因为友谊本来就是感情的自然发展,异性间自然交往的步履常能描绘出纯洁友谊的轨迹,这已为无数的生活实践所证明。

⑵不应过分随便。异性间交往过分拘谨固然令人生厌,但也不可过分随便,诸如嬉笑打闹,你推我拉之类的举止应力求避免。须知异性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乱开。此外,异性交往时要注意自尊自爱,言谈举止要做到庄重文雅,切不可勾肩搭背,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因为过分的亲昵,不仅会使你显得轻佻,引起对方反感,而且还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⑶不宜过分冷淡。异性同学交往时,理智行事,善于把握自己的感情固然是必要是,但不应过分冷淡。因为这样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会使人觉得你高傲自大、孤芳自赏,不可接近。

⑷不可过分卖弄。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中,如果想卖弄自己见识多广而口若悬河,丝毫不给别人讲话的机会;或者在争辩中有理不让人,无理也要辩三分,则会使人反感。当然,也不要总是缄口不语,或只嗯“、”啊"不已,如果这样,尽管你面带笑容,也会让人觉得你城府太深,令人扫兴。

这里尤其要指出,如果两个男女同学过度交的话,那么可就有早恋之嫌了。我们权且不用“早恋”这个词,用“来往过密”来代替。“来往过密”不是指男女同学在集体中来往的多与少,而是指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过多地单独来往。突出特点是脱离集体,单独行动;避开师长,来往频繁。男女生间的“来往过密”,可能当事人自己觉得很沉醉,但其实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大多属于友情、好感。这种好感不是恋爱,因为恋爱要有责任感,目前你的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等等还无能力承担责任。这时,你和广大同学走得太远,和某一个男孩走得太近了,眼光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并不能正确看待两个人的性格、爱好、条件的差异,往往只看到了对方的外表,或某一特长。如果迷迷糊糊地把这种对对方的欣赏和好感发展成“来往过密”,那么,在短暂的新鲜和快乐之后,必定会有长期的烦恼和悔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想入非非上,必然影响学习和其它活动。十四五岁,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是学习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被感情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就好比,一棵果树,只幻想着采摘早熟的果子,在应该努力汲取营养的时期却忽略了对自身能量的储备,结果,错过了花季的营养吸收,怎么会有成熟季节的收获?这种所谓爱情,极可能会葬送了你的才能和前途。我认识一个很聪明、很有才华的学生,他的班主任曾说过:“我们班如果只考上一个大学生,肯定就是他。”就因为过早陷入感情的漩涡,忘记了自己的志向,整天沉迷于感情的琐事,不思学习,结果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屡屡违纪,最后不仅没有考上学,还差一点被学校开除。可惜了一个原本很聪明、有前途的少年。

你们年龄还小,社会阅历浅,社交范围还很小,视野窄,感情的萌动我相信是纯真的,但具有很大盲目性。将来走上社会,接触面广了,思想成熟了,肯定对感情会有完全的认识和理性的选择。回想过去,就会觉得少年时代的“爱情”是很幼稚的,白白花费了青春最好的年华,是得不偿失的事。

面对感情的波动,必须付诸理智,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采取积极的措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理智战胜感情的冲动。在与男生接触时,要把注意力放在相互间学习、爱好等方面的交流上;同时注意有意识地扩大交友范围,在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开展广泛的、正常的男女生交往活动,避免只盯住某一位男生而造成“来往过密”。集体交往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娱乐、游戏、竞赛、讨论、小制作等。在吸收众多同学的优点的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建立起纯真的友谊。家长放心,老师也支持。

当你接到某一男生的表示“友好”信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意志,经得起诱惑,克服虚荣心。让对方清楚地明白你的决心,放弃对你的追求。但要注意方法,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于纠缠不休,甚至威逼恐吓你的人,就要请家长、老师帮助处理了。

大家想想,人的一生,要做、可做的事多着呢,你们是不是心中都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描画?除了男女之间的感情,我们还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还承担着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祖国振兴,我的责任;事业有成,我的责任;家庭幸福,我的责任。我们的任何理想、抱负的实现都离不开勤奋学习。今天,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一切准备。

关于感情,请记住一句话:“春天的事情春天做,秋天的事情等到秋天再做!”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和同学们探讨的,那就是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我们都希望自己每天都过得快快乐乐的,但总有那么些事情在阻止我们快乐地生活。或者是老师的一句批评,或者是同学的一次玩笑,或者是自己认为的一次出丑。其实这些所谓的烦恼,很多时候是你自己在自寻烦恼。不是有这么一句诗吗,“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同学们,请你们记住,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假如你想发奋图强,别人对你无可奈何!假如你想自甘堕落,别人也对你无可奈何!”所以,一个人如真想自杀,谁都救不了他。各位有没有听过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一个人,他真想自杀,就投河去了,很不幸当他投河的时候,警察正路过那里,马上给他警告:“这里明明写着禁止游泳,你怎么下去了?”那个人马上提出抗议说:“不!我是来自杀的。”警察马上给他第二次警告说:“你再不上来,我就用枪打死你!”那人马上举起双手说:“起来!起来!”你看,溺死也是死,枪毙也是死,为什么偏好溺死呢?枪毙也可以呀?这说明他还不是真的想自杀,只是心里痛苦而已。还有一个人,嘴巴念念有词,说他不想活了,这个时候在他身后刚好有一部车子过来,还发出“叭、叭。叭、叭……的声音”他想了想说:“算了吧!还是先让你过去,再让我想一想,该不该死!”这个人也不是真的想自杀,只是心里痛苦而已。所以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

卡耐基说过:“你可知道,只要下定决心你就会快乐——而且对它执着不移——你便会快乐下去,快乐依凭于你的心理状态,而不在于你的财产或者成就。” 即使两个人都拥有大致相同的财富和地位,然而仍可能一个人落落寡欢,另一个欢欣愉快。究其原因,心态不同而已。

有一位规模很大的公司老总,事业有成,年轻有为,拥有财富,家庭美满,几乎近于十全十美,人人羡慕。然而,他却不快乐,甚至严重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最后自杀身亡。这个事情发生以后,一般人都难以理解,他几乎已发展到生活和事业的顶峰,为何仍旧没有快乐?可见快乐的心态并不是仅仅伴随着生活欲望的满足。有的人家尽管经济窘迫,但仍旧活得很开心;有的人虽为“大款”,却仍然愁眉不展。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生活,而要愁容满面过得如此沉重呢?

快乐不快乐的根本取决于心态。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二女儿卖扇子。一天天上下起大雨,母亲就想: “糟糕,二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了。”后来雨停了天晴了,母亲又想: “太糟糕了,这下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了。”结果总在发愁、忧虑。同是这一件事,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想法呢?天下雨时,母亲想:“太好了,大女儿的雨伞好卖了。”天晴了,烈日当头,母亲又想:“太好了,二女儿的扇子好卖了。”结果总是快乐、愉快。这个典型例子说明,要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

在学习和工作时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把愁容留在脸上,而要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心境,对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

许多事情只要你转化一下角度,就不会称其为痛苦了,也就不会使自己不快乐了。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这点,就是善意地去解释一切。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和一位朋友擦身而过,你对他点头,他没有还礼,你作何感想?有人耿耿于怀,有人淡然处之,你会说他近视眼算了,一个念头就过了;有人会说,他呀!不知在想什么?心不在焉,所以视而不见,一个念头也就过了;有人就愈想愈气,干吗!他怎能那样的傲,我怎么那样的倒霉?后来就想了好多,他学习好,能力好:……其实人家只是近视眼,你看!你看!人家在天堂,你却在地狱,就因为你思考的角度不同,一念之差而已。

所以,同学们如果你和谁打招呼或者是老师,他没有反应的话,你千万不要自寻烦恼以为是老师对自己有意见才不理我,你越这样想,就越会使自己陷入不愉快的心境。

有这么个同学,有次她下课的时候不小心,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摔倒了,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结果,她对此事就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了。每天如果有同学和她打招呼就老想着,他是不是还记得我摔倒的事,还在想那天自己是怎么的出糗。于是整天闷闷不乐,学习也直线下降。

同学们,你们看,本来是一件小事,笑笑也就过去了,何必这么在意呢。况且你对其他人来说,有那么重要吗,人家干吗老整天想着你呀!是不是?人家老忘记这件事了,倒是只有你一个人还整天记着呢。这不是庸人自扰是什么?

所以同学们,如果你在将来某一天某个时刻,也出了一次糗,千万别象这个同学似的,这么不明智。怎么样会感到快乐,感到幸福,你就怎么想。假如一个人经常使自己起那种快乐、幸福的念头,这个人必然具有高度的智慧。一个人假如经常使自己那种不幸,痛苦、悲哀的念头,这个人必然愚不可及,请记住!迎向光明,就可把阴影抛到脑后,对不对?你若背向阴影面向光明,你就可享受呈现在面前的一大片光明吧!所以,一个人要经常使自己起那种快乐幸福的念头,所以生活中有许多事,只要你换一种想法,你就会快乐了。比如你们放学回家,你妈妈老是问东问西的,今天功课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不懂的了等等。请问你是把它当作唠叨,还是把它看成关心?你当作唠叨你很痛苦,你妈妈也是。你不耐烦地去回答,罗不罗嗦的,烦不烦你,比老师还烦。那你妈妈不是也痛苦了吗?但如果你把它当作关怀,你快乐,你妈妈也就更乐!快乐对于人的健康也有良好的影响,“笑一笑,十年少”,“快乐

像灵丹妙药,具有医病的奇效”,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开朗乐观的反面就是爱忧虑,易悲观,总是想不开,老用消沉的情绪来左右自己,使自己的生活不大家都知道海伦·凯勒,她一出生就是不幸的: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世界对她几乎是隔绝的,但她在善良的女教师的帮助下,感知了外部的世界,并且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和鼓舞了许多健全的人。她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说:“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 和海伦·凯勒相比,我们每一个健全的人应该感到条件优于她,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有这样一段话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我闷闷不乐,因为我少了一双鞋,直到我在街上,见到有人缺了两条腿。” 同学们应该树立快乐的人生观,永远快乐地看世界。开朗乐观有如下种种表现:

1.学习上遇到困难,比如考试没有考好、成绩不佳时,不悲观丧气,不失去信心,而是找出问题所在,相信下次能够考好。

2.当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发生了争吵,或者是受到朋友误解时,不烦躁,不苦恼,相信乌云终会散去。3.遇到困难,遇到问题时,不抱怨,不失望,不生闷气,总是积极想办法,出主意,积极扭转局面。同样是考试,两个同学都没考好,得了60 分,悲观忧虑的同学想: 怎么会考这么差,我脑子大概出了毛病,永远都学不好了。开朗乐观的同学说:这是我考的最糟的一次了,下次绝不会是这样了。可见,同一结果不同的心态就有不同的结果。

悲观忧虑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抱有这种态度的人总是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总觉得这也看不惯,那也是麻烦。事情还没有开始去做,就想可能做不好,考试尚未开始,就想着可能会考糟。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削弱自己的志气,影响自己的学习。

曾有一些年青人在穿的文化衫上写着:“烦着哪,别理我”,这才真正是一种心态不正常,对这样灰色的心理,人们当然少去理睬才好,试想持有这种心理的人如何能积极向上去完成工作任务? 悲观忧虑有种种表现:

1.遇到一点困难,就把后果想得十分严重。

2.考试成绩有一次不好,就认为今后再也考不好了。

3.经常面带愁容或者表情淡漠,很少有笑容,总是把事情往坏处想。

终日悲观忧虑,在学习上难以与同学和睦相处,遇到学习中的困难,难以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其结果就难以克服。

对于同学们而言,悲观忧虑的坏处是: 1.不利于身心的健康。2.不利于搞好同学间的关系。3.不利于顺利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与此相反,开朗乐观有许多好处: 1.有助于身心健康,心情舒畅。2.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有助于克服困难

那么,如何克服悲观忧虑,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呢?

比如,一次考试考糟了,就要说:“太好了,我还以为我都学会了,这次考的恰恰是我不会的,这下我就真的学会了。”当天上下着雨,可是回家时没有雨伞,就可以想:“太好了,淋雨的滋味我还没尝过。” 这其中的含意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换一种心

态去面对。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狐狸走在一个葡萄架下,架上的葡萄又大又紫,馋得它直流口水,但是它够不到,鼓足力气跳起来仍是吃不到,最后它想,这葡萄一定是酸的,于是带着这个念头走了。寓言的本意我们暂且不去研究,只说这只孤狸既然吃不到葡萄,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那么与其十分遗憾地愁眉不展,还不如认定葡萄是酸的,吃了坏肚子。

既然快快乐乐也是生活,愁眉苦脸也是生活,我们何不选择快快乐乐呢?既然遇到的这些事情不可避免,我们又何不顺其自然呢?既然愁眉苦脸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危害健康,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快乐乐呢?在快快乐乐的情况下还可能想出好的主意,去改变现状,去解决问题。同学们要善于去挖掘自己的优点,不要一味看到自己的短处。

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缺手断腿,但他爱民如子。很想他那副尊容画下来,留给后代子民瞻仰,就请来全国最好的画家,那个画家的确是第一流的,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很传神,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很难过。说:“我这么一副残缺相,怎么传得下去!”就把他给宰了。於是又请来第二位画家,第二位因有前车之监,不敢据实作画,就把他画得圆满无缺,把缺的手补上去,把断的补上去,国王看了之后更难过,说:“这个不是我,你在讽刺我。”又把他给宰了。各位,你假如明知对方的缺点,你把它当做优点来传述,对方会难过的,对不对?像我个子那么矮,你向人家说郑校长长得很魁梧,我听了就难过,我不有其他的优点怎么不讲呢?这就是讽刺了!后来又请来第三个画家,第三个画家怎么办呢?写实派的给宰了,完美派的又给宰了,想了好久,急中生智,画他单腿跪下闭住一只眼瞄准射击,把他的优点全部暴露,把他的缺点全部掩盖,各位这就叫做“隐恶扬善”。所以拍马屁也不容易!要拍到痒处,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其实在告诉我们要“隐恶扬善”,多讲人家好的那一面是对的。

对别人如此,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要多善于挖掘自己的优点。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有的同学成绩不行,但并不是说就一无是处了,可能你体育很出色,可能你动手能力很强,可能你反应速度很快,这些都是优点啊。所以,你们千万不能妄自菲薄,努力去找找自己的长处,多想想自己的优点,这样你既不会感到自卑,也能时常感到快乐,身心愉悦。

同学们不妨试试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具体来说,可以按以下几点去注意培养:

1.改变考虑问题的方式,凡事从好处着想,善意的去解释一切,以快乐的心态面对一切事物。2.遇到自己确实一时想不开的事情,可以找位自己信得过的师长、父母或者同伴倾诉,使自己解不开的心结得到放松。

3.学会用微笑和快乐去面对人生。

同学们,我们说了那么多如何使自己快乐的问题,但是你们要注意,你的快乐千万可不能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同学们!建筑在别人快乐上的快乐,才是真乐,才是至乐,因为根是甜的,果不会是若的,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快乐,或许会称乐于一时,最后还是痛苦的,因为根是苦的,果不会是甜的,相反的,你要计算别人,你要整别人,别人未蒙其害,你自己要先受其苦,你若骂人,骂的话越难听,越够劲,但是请问第一个听到的是谁?就是你自己,因为口耳之间,只有几寸而已。

相反,如果你能时时引发使人快乐的念头,那你自己反而会越来越快乐。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口井一样,你不断的汲水,井水终是满满的,你不汲水,井水反而变得很不新鲜呢!所以你们可不要怕付出自己,世界上很多东西,你给了别人,自己会减少,但只有快乐,你给人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越多,所以说有人说快乐跟香水一样,当你洒向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沾上一两滴的,这就是所谓的送人香水,手留余香了。

好,再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一是学习会丰富你的知识,提高你的修养,最重要的是会使你富有魅力;二是请同学们正确认识个性与纪律的关系,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你行为的美来;三是同学们要多交朋友,但要谨慎交友,还要明确如何和异性同学交往;最后就是如何使自己整天快快乐乐的,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那么,如果以上所说的会对你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的话,那将会使我感到莫大的快乐。谢谢!

第二篇:心理卫生学讲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关基本概念

一、“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健康”?人们一般并不深究。只要不是疾病缠身,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是否健康决不能只根据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对健康的涵义最有权威性的阐述,要算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给“健康”一词所下的定义,即:“健康不只是不患病或不虚弱,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满状态。”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高的健康标准。可是却为人们的追求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健康要求达到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完满状态而不只满足于单纯躯体健壮。

健康观的这—转变是一个飞跃。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医学界长期存在的只重视健康的躯体方面,而忽视了健康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片面观点。这种片面的健康观念为害甚大。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医疗工作中只管治疗躯体疾病而不顾心理疾病给病人带来心灵上的痛苦和引起的社会后果;只重视药物和物理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只注意躯体康复而忽视心理康复。在预防医学中,只重视生理卫生而不关心心理卫生。医药院校的课程几乎全是有关躯体保健的内容,培养出来的医药卫生人才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这些年来在医学界广泛讨论医学模式的转变,批判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即只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宣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对上述片面的健康观念有所触动但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许多躯体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不只是希望活得长久,而更重要的是生活福愉快一些。

人们对什么是良好的躯体状态了解得比较多,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则有必要加以说明。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实用的角度看来各家的看法并非都要统一不可也可以并行不悖。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希望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会有所助益。

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做一个粗略的自我判断。

1、没有心理异常

显然这是最基本的一条。心理异常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主观体验和行为的客观表现两个方面。轻的如头昏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等自我感受不佳,重的如语无伦次,自伤伤人等行为异常。不论是哪方面有异常表现,都不能说心理是健康的。不过这里举的是比较显著的例子。一些心理现象或行为习惯是否异常,并不那么容易判断,需要借助专家,进行心理咨询或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才能确定。

2、正常发育的智力

智力是个体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实践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成年以前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智力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并伴有适应能力低下称精神发育迟滞。少数儿童具有超常的智力或特殊才能,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当,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国内外都以智力测验结果即智商评定智力,有名的智力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等。智商低于70即属智力落后,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以及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征。正像人的面孔一样,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相同的。为了描述和评价人格准确一些,心理学家制订了各种人格测定的问卷或量表。最有名的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罗夏(RorsGhach)墨渍测验等。某些人的个别人格特点偏离正常,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即属不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4、充沛的精力

主要表现为工作和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效率;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表达出生命的活力。

5、丰富的情感生活

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心境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过去的回亿是美好的,并感到现在的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

以上5条可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参考。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上述所谈健康和疾病问题包括心身两个方面,这里专门谈一谈关于心理健康问题。既然心理卫生的目标在于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相对身体健康则更不易确定,初为心理疾病的诊察更为困难,所以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个别症状的有无。《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在一个条目的释文中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常是正面的态度(如喜悦、尊敬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敌视、怀疑、畏惧、憎恨等)。

3、对本身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悦纳自己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对生活中的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

上述标准自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同样,健康的人的行为也并非时时都符合上述标准,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也会出现失常反应。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十项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满足上述标准,以提供参考,但多数人未必全部符合。

上面列出了一些不同学者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你更倾向哪一种观点,你还有什么看法?大家可以到论坛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前面已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异常反应。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应从总体上以其经常性的行为作依据进行把握。对一般正常人的特点尚有轻微不符,但仍能维系相当完善的社会生活,便可以视为正常。与心理健康相对而言的是心理不健康。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统称心理障碍。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医学上各有不同的名称。较重的一类称为精神病,患者以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紊乱和行为反常为主要表现。精神病又称为精神失常,至于群众叫它为“神经病”,是欠准确的。因为在医学上神经病是专指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各种器质性疾病如脑炎、脑溢血、脑动脉硬化、癫痫、脊髓炎等等。精神病患者除极少数确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外,绝大多数仅有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并无解剖学上的病变,所以不宜称为“神经病人”。对精神病的另一种误解是以为凡患精神病的人,各种心理活动都已全面崩溃,没有任何正常言行。事实上并非如此。心理活动完全失常的人只是精神病人中的一种严重表现,占精神病人中的极少数且一般持续时间不长。较常见的精神病人大多只有部分心理活动异常或出现幻觉,听到有人议论他实际上周围并没有人说话(听幻觉);或出现妄想,坚信有人迫害他(被害妄想),或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夸大妄想),而并无事实依据。

精神病是一大类心理异常的总称。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心理异常的表现不一,其转归和结局不—样,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由脑内器质性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损伤、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肿瘤、脑萎缩等引起的心理异常称为脑器质性精神病。第二种是由躯体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衰竭、代谢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影响了脑的营养代谢而发生的心理异常称为症状性精神病。这类心理异常往往属于严重的躯体疾病症状表现的一个方面。第三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病,称为心因性或反应性精神病。这类心理异常是个体对心理创伤或精神压力的一种反映。

心理障碍的另一类常见的形式是神经官能症。由于“官能”二字含义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故这—名称现已经废弃不用了。这类疾病又有各种表现形式和名称,常见的如神经衰弱、癔症(即歇斯底里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焦虑症等等。这类疾病与精神病的显著区别在于一般没有躯体上的器质性病变,而病人心理上的痛苦则十分强烈迫切要求治疗。

此外,另有两大类心理障碍,一类是在18岁以前脑子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心理发育不健全智力低下,即前面提到的精神发育迟滞。另一类也发生在18岁以前,以后逐渐发展为性格乖僻,情绪不愉快,行为冲动不顾后果,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融洽,称人格障碍。这两类心理障碍均属心理发育不健全。

还有一类心理疾病表现为性爱对象的异常,如同性恋,以同性者为性爱对象;恋物癖以异性贴身服饰为性爱对象等。这类人或表现为性欲满足方式的异常,如露阴癖男性,在素不相识的女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窥阴癖者以窥视女性的性器官以获得性满足;施虐淫,以虐待异性来获得性满足;受虐淫,以接受异性虐待而得到性满足等。或表现为性身份识别障碍,否认自己原有性别,要求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性器官。这些性心理异常是心理不健康的另一类表现形式。

社会适应是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的反应。人类作为社会群居动物,不能离开社会长期单独生活。社会适应不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对生存造成威胁。例如自杀便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典型事例。因此把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列为健康的必备条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四、“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定义

下面有几个案例,你能判断出他们存在哪些方面的适应不良吗?

A,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家里倍受宠爱,大小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在学校里,轮到自己做值日时,经常很不情愿,希望家长代替自己做值日。

B,男,大学二年级学生,自从失恋后,经常抽烟、酗酒,试图以此摆脱痛苦。

C,女,初二学生,性格内向,在学校里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最近父母离异,该女生情绪很低落,不愿与人说话。

1、能恰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

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或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相应的地位和身份,例如一个女人在家庭里是主妇、在学校是教师,上商店购物是顾客,乘车旅行是乘客,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身份与别人打交道,也就是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她的思想、言谈、举止或行动必须与其身份或社会角色相适应,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出恰当的,合乎其社会角色的反映,则必然会在社会交往中引出不少麻烦。

2、和谐的人际交往

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与人接触,同别人打交道也就是人际交往。一家人能和睦相处,要靠经常的相互了解、体谅和情感交流,在学校,在工作中也需要相互配合、帮助和支持。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亲友之间相互敌对、仇视、怨恨、嫉妒往往起源于缺乏思想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其结果常导致人际冲突,或出现心理危机或发生社会悲剧。因此和谐的人际交往是良好的社会适应所不可缺少的。

3、灵活的应变能力

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生活既有美好的一面,但也常常会出现—些重大波折,如自然灾害的侵袭、亲人亡故、考试落榜、婚恋失意、经济损失、事业受挫„„,等等。这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节律的扰乱,学习、工作的过分紧张都会给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需要正确处理,避免出现精神崩溃。应付社会变动和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各人不同。有的人遇到意外事件惊慌失措或遭受挫折后便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勇气;有的人则从容应付,化悲痛为力量,从失败中取得教训终于成功。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特别是应付突发的非常事件,化险为夷的重要条件。

4、没有非适应行为

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生存的行为称适应行为,不利于个体和群体生存的行为称非适应行为。吸烟、酗酒、吸用麻醉品过量,进食或过分节食等有害个人健康的自陷行为以及自我毁灭的自杀行为是非适应行为。杀人、放火、抢劫、偷盗、强奸、伤害等危害群体生存的行为,从法学观点看是犯罪行为,从行为角度看也是非适应行为。非适应行为的出现是社会适应不良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求个人的行为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又受到法律约束,是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必要条件之一。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对健康的现代观念,特别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有了较多的了解,再谈心理卫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五、“心理卫生”的涵义

心理卫生学是探讨人类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是心理学、卫生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科学。卫生学是预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对健康的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以及消灭它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合乎卫生要求的主客观因素,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人民的心身健康水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心理卫生,也叫精神卫生,其基本涵义是,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狭义的心理卫生是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防与矫正,以“三级预防”作为其基本内容。“三级顶防”是一个医学概念,其主要涵义是:

1、初级预防:包括采取生育保健、营养、预防传染病和脑损伤、改善生活环境等有效措施防止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2、次级预防:主要是指早期发现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尽早采取措施予以矫治,以缩短病程,防止疾病进入恶性阶段和复发。

3、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康复措施,减轻疾病造成的损害和残疾,促进患者社会职能的恢复,早日回归社会,过正常健康的生活。

三级预防的实施主要依赖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和初级卫生保健人员。

关于心理卫生的涵义有许多不同表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一个条目解释为,“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卫生解释为:“心理卫生的意义,可由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察见之。其目标有二:

1、消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及处理不良适应行为,并设法尽早发现疾病的倾向,以期及时矫正或预防其发生。

2、积极目标:保持并增进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使每个人都有能力适应变动的环境,同时应设法改善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以减少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

上述心理疾病的治疗工作经常列入精神分析学的范围,一般心理卫生工作则应从积极地增进心理健康为基本目标。

以上两种解释主要来自卫生的实践方面,即心理卫生工作。而心理卫生的理论研究方面则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各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医学和其它有关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美学、环境保护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研究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从而提出一些有效措施和方法。

广义的心理卫生除上述内容外,更强调心理能力的增进,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能力的提高。从事这一广阔领域工作的人员除了科医务工作者外,还包括从事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行为科学家等。如果说狭义的心理卫生属于医学事业,广义的心理卫生则应属于社会事业。前者着眼于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而后者则强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节 心理卫生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此外还存在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现象。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一、开展心理卫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意义

1、心理疾病患者的普遍性

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在其一生中因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生理方面的疾病;每十二个人中就有一人将因心理方面的困难而住入医院;每二十二人小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会得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将因此而影响其工作与正常生活。美国全国的医院病床中,几乎有一半是被心理疾病患者所占据的。在我国,据有关资料报道,精神病残者已超过一干万人。

2、心理疾病患者对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1)不能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非常影响其家属的工作与生活。(2)对于社会安全的威胁:有些伤害性犯罪行为是由精神病患者所为。

(3)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患者不健全的心理疾患,常破坏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影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纷争或冲突。

(4)增加社会经济负担:此类患者的治疗与照顾,常需要很大的经费。

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心理卫生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已大大加快,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和广泛,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和社会的紧张刺激会越来越多,而这些紧张刺激的增加又会对人们的心身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因此,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的工作,防止和减少高度紧张的刺激;适当地提高人们对这些紧张心理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维持心态平衡,以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心理的健康状态是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应必备的条件,要维持正常的智能活动,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心理卫生的保证,进而言之,要更快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心理卫生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修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本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心理系应用心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主要是到学校从事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你知道一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吗?

1、要揭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般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物质生活环境因素等。心理因素主要是紧张状态、消极情绪、动机冲突以及各种形式的挫折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刺激的长期存在,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导致各种精神疾病。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刺激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关系失调和物质生活环境的有害因素造成的。常见的社会—文化关系失调如家庭关系、职业关系、伦理道理关系、经济关系、恋爱、婚姻、升学、就业等矛盾和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大小小的、急剧的或缓慢的变动,称为社会生活事件,这就要求人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便重新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事件。这个过程需要人们做出主观的努力,付出一定的代价。而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条件不同,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就可能造成社会—文化关系的不同程度的失调,由此产生情绪紧张,并给身心健康带来影响,甚至造成各种躯体及精神的疾患。心理卫生学就要研究人在不同的主观条件下,如何防止这些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当今世界,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物质文明越高,给人们的心理生活带来的威胁和压力越大,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的因素也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有几亿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依靠镇静药来维持。能否做到既要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高度文明,又要减少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是心理卫生学为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居住环境的各种污染,如“三废”、烟尘、噪声及各种不良的感官刺激,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的因素也造成了心理紧张问题,这也亟待开展心理卫生学的研究来解决。

2、研究和发现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并揭示其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对于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群体,其产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亦不同。不同的个体其发展阶段、个性特征及生活环境等也不尽相闻,因而其产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也会有其特殊性。同样,不同类型的群体,于其组织形式、服务对象、工作条件的不同,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学要研究这些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办法。但是,解决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从广义上说,总离不开上面已分析过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的改善或消除。所以,心理卫生学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人体心理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关系、物质生活环境与自身生理因素的变化,如何改善社会及生活环境条件等问题上,以减少或消除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3、开展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及咨询、服务活动,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卫生知识只有为每个人所掌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卫生的目标和任务。心理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卫生咨询活动,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帮助机关、企业、群众团体等从有利于心理卫生的角度改善人们的工作、居住、服务及管理等条件。通过心理卫生的科普工作,使父母、教师、医务工作者、政府官员、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属成员,懂得心理卫生对人心身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预防各种病态心理或精神疾病。另外,有条件时还可以指导开设有益于心理卫生的必要服务机构.如残缺儿童的专门学校、各种托幼机构;对上班时间无人照顾的儿童或老人设日托部,增设少年宫,在青年群体中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开办各种专业的夜校和电视教育等。

三、心理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心理卫生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本书主要从个体、群体、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心理、生理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分别阐述心理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一)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卫生

人生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不归路,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烦恼和困惑,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也就是善待人生。你知道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哪些心理卫生问题吗?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卫生,即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研究。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存在着大致相似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则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以各年龄阶段间便存在不同的心理矛盾,构成各阶段独特的心理卫生问题。

按年龄阶段的顺序看,首先要提倡优生、优育。从怀孕起就应注意胎教,孕妇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状况如何,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大的影响。例如,孕妇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内分泌和血液成分,过度紧张、恐惧、忧愁等消极性情绪,会使胎儿的供血量减少,影响其身体与大脑发育。在我国实行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了使每一个独生子女聪明而健康地成长,从出生起就要采取使其身心都健康发育的措施。母亲与婴儿的亲密关系,是婴儿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在喂奶、爱抚上满足其情感的需要,有时比吃奶本身更重要。在断奶、控制大小便、对外界各种突然刺激的正当反比,在视、听、肢体运动三方面的有序训练等都是婴幼儿心理卫生的项目。如何正确进行智力开发,包括认知和言语的训练,良好情感和性格的培养,树立对周围儿童和成人长辈的正确关系,则是幼儿期心理卫生的课题。在学龄期,学习是儿童的主要心理矛盾,为了培养学龄儿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要加强其心理指导,注意其心理卫生。防止过分重视分数,学习上层层加码和培养成“标准儿童”的倾向。尤其重要的是防止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说谎、顽固习惯等行为问题,及睡眠障碍、饮食异常、口吃、遗尿、神经性呕吐、习惯性抽搐等各种机能失调的预防和矫正;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涣散,其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影响教学秩序和学习成绩下降等的防治问题,少数儿童受家庭或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出现好斗、吸烟、盗窃等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正是儿童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另外,对于智力低常和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他们在智力发展上与大多数正常儿童有明显差距,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比一般儿童多,所以,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教育使之正常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迅速,儿童向成人跃进是一生中较为不稳定的时期,心理上的准备和指导尤为重要:要适当进行教育,使之正确对待同伴与异性间的友谊与恋爱问题,提高识别形形色色的是非、好坏的能力,树立法制观念。尤其是在挫折的情况下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冲动。总之,多从正面进行教育,预防在学习、就业、交友、恋爱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主要内容。

中年人是家庭和社会某一领域的主力,虽然他们的个性特征基本趋于定型,心理应付能力相对成熟和稳定,但因为他们担负的责任重大,在事业、经济、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受到更多的冲击和压力。因此,继续向各方面学习,提高知识和应付能力,改造个性更利于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使自己在复杂的矛盾中能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年人心理卫生的侧重点。更年期是人体从成熟完善转至衰退的转折时期,人在50岁前后逐渐出现大脑、内分泌和躯体各系统器官功能的退化,而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这时心理有所难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主动驾驭,减少更年期可能出现烦躁症状及心理障碍,延缓衰老的进程.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免会破坏习惯的生活方式,或因缺乏兴趣爱好,终日无所事事,或因子女独立成家而离去,亲朋老友陆续亡故,都轻易引起老人心理上的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特别是孤寡老人更是如此。帮助老人振奋精神,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之有所寄托,为促进其健康长寿而授以养生之道,并组织社会公益活动以发挥余热,搞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老年心理卫生的主要工作。

此外,对于有先天或后天严重缺陷的人,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盲、聋、哑、伤、痴呆等患者,由于其失去了一般正常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能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是不佳的。怎样使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增强信心和勇气、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尽量重建而享受到人生的欢乐和幸福等,是心理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不同群体心理卫生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从狭小的家庭走出,走向学校和更广阔的社会,不管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或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或简单或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就能轻松的生活,否则烦恼就会接踵而至,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之重,想一想,在上面这条链上的每一个环境,可能会产生哪些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

从群体角度谈心理卫生,首先是家庭的心理卫生。因为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多数家庭是由夫妇、子女,有时老少三代同居,由血缘关系维系、以主要成员的经济收人为基础的结合体。各个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要求和作用也不一样,朝夕相处,相互影响很深。主要成员的言行作风是家庭和随和每个成员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例如,由于父母对年幼子女的过分宠爱和缺乏科学教养,会造成子女许多心理、生理的病态表现。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由于对独生子女教育观念的错误而教养不当,会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唯我独尊、依赖性强等不良的习惯和性格。而作为敬老爱幼主体的夫妇双方,如何相互敬重,忠贞不渝,克服各自性格上的弱点,取长补短,相互谅解,共同商定经济开支,正确处理好家务分工和各成员间的矛盾,经常保持家庭的和暖气氛是家庭中心理卫生的中心课题。

其次是学校中的心理卫生。学校是个体成长中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健全个性,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地方;个体走向社会后能否取得成就和做出贡献,学校教育是个关键。为了把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德才兼备和心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如何树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优良学风、校风;如何改革学校教育只重智育而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倾向,这些都是学校心理卫生的问题。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社会风气、各种文化艺术、宣传活动、娱乐活动等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低级非法出版物的泛滥以及淫秽的录相、电影、电视等都在危害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参与各种社会病态相联系的赌博、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犯罪是一个严重的心理病态的表现,又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大敌。如何对其进行法制教育,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不仅是司法部门和其他社会工作者的职能,也是心理卫生事业的一部分。

群体心理卫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各种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个体走向社会,通过定向学习和职业选择而就业于某一工作单位,从此便生活在一种社会群体中。任何群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有它独特的职业要求。就个体而言,进入了某一工作单位后,因工作性质、工作方式不同,以及在单位中新的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应过程。首先是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个性特点、学识能力能否与工作协调配合;再就是能否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就整个单位而言,群体间是否融洽,关系是否团结,则直接影响该单位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同职业群体而言,其心理卫生问题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同,党政机关、军队、司法部门以及医药卫生、文教、体育等工作者,其所遇到的心理卫生问题出有很大差异。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卫生

从日常生活及物质生活环境的角度谈心理卫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睡眠等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如何培养和保持个人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的个性,预防一些不良因素对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损害,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卫生的课题。在衣着方面,人们只有根据社会时尚、文化传统和白己的职业、性别、年龄和个性特征选择服饰,进行打扮,才能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同时个人也得到工作上的积极情绪与情趣。人们的饮食、个人不良习惯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明显的。饮食,不但具有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满足一些心理顺要的功能。但是,伙食不良、偏食、暴饮、或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不但会对人的生理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出会产生不良影响。居住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幽静、宽敞、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是人们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们获得良好睡眠和休息的必要前提。如果处在严重的工业污染如三废、烟尘、噪声以及人口拥挤的生活环境中,就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如何开展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工作,也是心理卫生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当一个人处于躯体疾病时,也必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疾病的诊治和康复。另一方面,有很多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的疾病,已被列人为“心身疾病”,即已经确知它们主要是由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好地预防心身疾病及精神疾病,有必要对产生这些疾病的心理—社会原因加以调查和研究同比包括发展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将日益广泛、深入。

第三节 心理卫生的演进与发展发展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当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的待遇开始的。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pinel)首先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

19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而受到监禁和虐待,处境凄惨。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美国的比尔斯(Beers.C.W.),1876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其兄患癫痫,他听说此病有遗传性,怕自己也得这种病终日处于恐惧、焦虑中,故精神失常而住进精神病院。亲身经受当时精神病院的种种粗暴残酷的待遇,目击病友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不胜悲愤。三年后,他病愈出院,立志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精神病患者。他向各个有关方面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并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但响应者甚少。于是,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于1880年3月出版。书中再现了他住院三年间的悲惨经历,讲述了精神病院的设备简陋,肮脏、寒冷。医生的冷酷无情,护士的粗暴、虐待和侮辱等非人的对待。

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给此书以高度评价并为之作序。英国杰出的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精神生物学创始人)读此书后,认为该书所述就是“心理卫生”。

《自觉之心》问世后,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从此诞生了世界第—个心理卫生组织。发起者除比尔斯本人外,还有许多大学教授、医生、精神病学家、教会牧师、审判官、律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协会工作的目标有五项:(1)保持心理健康;(2)防治心理疾病;(3)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4)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5)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把活动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从而奠定了心理卫生运动的坚实基础。

1909年3月在比尔斯等人积极努力下,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任顾问。之后,心理卫生运动以该委员会为核心,在美国许多州纷纷成立了心理卫生协会。在美国29个州相继建立了65个心理卫生协会,独立而又协调地开展心理卫生活动。1917年美国全国总会出版了《心理卫生》季刊,作为科普读物,宣传心理卫生常识,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同时,还不定期地编印各种刊物和小册子,免费供群众阅览。

二、世界各地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在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及影响下,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了本国或本地区的心理卫生组织。1918年,首先是加拿大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协会,并于1919年发行加拿大心理卫生大事记;此后,相继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还有:法国(1920年)、比利时(1921年)、英国、巴西(1923年)、匈牙利(1924年)、德国、日本(1925年)和意大利(1926年)等。此外,阿根廷、奥地利、古巴、捷克、芬兰、印度、新西兰、南非联邦、西班牙、瑞士、苏联、土耳其、智利、挪威及瑞典等国家,也都相继成立了心理卫生组织。中国亦于1936年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19年,以比尔斯为首的心理卫生事业的推动者们,开始酝酿建立一个心理卫生的国际组织。起初,先成立了一个组织委员会。1923年,该委员会在巴黎召开第三次会议时,参加的仅有英、美、法、意、比、丹麦、挪威、西班牙、捷克等国家的代表;1927年在巴黎召开第四次会议时,已增加到有14个四家的代表出席会议。于1930午5月5日,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到会代表共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亦有代表参加,大会盛况空前。会上宣读的论文和各项提案,编纂成了两万册,并在会上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会长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华;比尔斯任秘书长,中国学者刘瑞恒为名誉副会长。它的宗旨是:“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等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体人类幸福的增进。”

此后,1937年在巴黎举行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年在伦敦举行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自从比尔斯倡导心理卫生运动以来,在各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仅20多年,此运动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决非偶然,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证明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利益,说明当代世界各国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心理卫生运动的国际联系被迫中断。二次大战之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制度发生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心理、心身疾病的增多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世界心理卫生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了起来。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发布了《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这纲领性文献,并通过建立“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的决议。继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与世界保健机构协作,建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

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0)的总部设立了心理卫生处(部),来自38个国家的100名专家参加了该处工作。该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几乎在所有国家先后建立了心理卫生联合会、或全国委员会,以加强心理卫生工作。这个处的活动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把心理社会因素作为机体健康的统—整体。

美国1946年颁布了“国民心理卫生法”,1949年建立了精神卫生研究所,1963年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

根据WHO和WFMH的协议,1960年被宣布为“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重视心理卫生。瑞士著名心理卫生学家Moger(门格)发表了《心理卫生与世界心理健康年——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文章。他认为心理卫生学是:“旨在保护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的科学和实践。”心理卫生的任务是“现在同饥饿和流行病带来的灾难作斗争的时候,每一个心理卫生学家肩负的任务是预防精神疾病流行,神经官能症和性格异常。”并认为,社会和经济贫因以及失业等是许多精神疾病的起因。

1961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对其第一个纲领进行修改,在其出版的小册子中提出:“在生物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最为广泛的方面,使用人民心理健康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1964年,在尼泊尔召开的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年会上,与会者围绕“工业化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讨论了科技革命对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法国学者指出在大工业生产中发生了个人和集体疏远的现象;英国学者认为现代大工业生产对人们的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地位产生了影响;一些学者还指出当代雇主和雇工之间紧张的社会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大意义;意大利学者探讨了劳动生产的合理组织和借助社会服务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意义。

自从1966年,第19届布拉格年会以后,心理卫生运动在非洲国家也日益引起重视。在这次会议上,尼日利亚代表马诺瓦担任该届年会的主席。

70年代后,世界各地心理卫生运动有了更新的发展,例如欧美各国和南斯拉夫、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设立了精神卫生小组、心理咨询等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心理卫生工作,每年由政府拨出大量资金资助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而且工作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其中包括从上到下建立心理卫生机构,以及用各种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心理卫生所倡导的各种原则和方法,与心理卫生运动有关的各种工作和措施,在维护和保持人类心身健康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心理卫生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心理卫生的研究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行调查,对某些病因进行探讨,对防治技术研究少。心理卫生工作人员有待系统培训和“资格化”,心理卫生的立法和科普宣传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的机构建设要完善,心理卫生的服务范围要扩大,各专业、组织部门之间要合作协调。总之,尚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努力,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全面研究。

三、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思考:心理卫生运动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我们理解“心理卫生”这一概念有何启示?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在1930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改善精神人的待遇,积极研究、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在这一阶段,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大多数是精神病学工作者,心理卫生运动的重点也更多地放在精神病患者本身及其家属方面。该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此阶段,随着临床领域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也从关心身心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制约逐步向关注社会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方面发展。在1948年伦敦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通过的《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卫生的社会化趋向,要求各国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意义。到了1961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在其出版的《国际心理健康展望》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心理卫生今后的任务是在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最为广泛的方面,使居民的心理健康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这一奋斗目标表明,此时的心理卫生工作已远远超出传统的精神学的活动范围,而与新形成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合拍并进,正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

从70年代初到目前是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7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盛,西方的不少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始尝试用人本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心理卫生问题。一些学者指出,过去的心理卫生工作过多地集中在个体心理的不健康的一面,而对人的心理的健康一面关心不够,特别是对如何增强人的适应能力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亟需改变。著名的心理学家贾霍达认为,应当从个体对于自己的态度,个体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个体实现知觉的适宜性,个体驾御环境的能力方面,大力增强人的适应能力。贾霍达的这种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支持。但是,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毕竟没有从更积极的方面反映出人类对于心理健康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的心灵与个性,便成为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新的目标和发展趋向。

第二章 心理卫生学的基本理论

心理卫生学有着众多的理论源流,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释。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卫生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和早期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是人为人格的合理构建是心理卫生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人就是那些没有严重异常症状的人,这些人有能力去爱并且从事生产性的工作,他们通常在心理发展阶段已达到最高层——生殖期。

精神分析理论是建立在对病人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强调更多的是异常和不适应的特点,而不是正常和适应得特点。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察使我们对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几乎所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都受到其理论的影响。

一、性心理发展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正常德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集中在身体的不同性兴奋区,和每一个阶段相联系得表达欲望的方式成为儿童人格的重要成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以正当方式不能通过这些阶段就会产生各种失调合性格障碍。

在口唇期(0—18个月),婴儿愉快的主要来源是对口和唇的刺激。这一阶段分为两步:第一是口唇冷漠或接受阶段,在此期间愉快体验来自于护理和吃。第二步口q口唇攻击,愉快来自于婴儿对放入口中的东西的咀嚼。退行或固着在口唇冷漠阶段导致过分依赖口唇资源的满足(吮指、吸烟、贪吃)。退行或固着在口唇攻击阶段的人是敌意的,并且易对别人吹毛求疵。

在肛门期(18个月一3岁),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性能量集中在排便时对肛区的刺激。固着在这个阶段的人可能过分控制排便导致储藏类型的性格,叫做肛欲保持,以退缩的方式与世界保持联系。相反,固着在肛欲阶段可能导致拖拉、冲动、不可控制的性格,叫做肛欲逐出。退行到肛欲阶段的人可能变得过分不整洁,或相反为过分整洁。比如,一个每次以狂乱的方式把抽屉清理干净的女性和她的丈夫争吵被视作是退行到肛欲阶段.在性器官期(3~6岁),儿童的性感觉集中在身体的生殖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的命运锁定在这个阶段。这时,儿童必须处理其早期生活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儿童被相反性别的父母所吸引。弗洛伊德把在男孩中发生的这一现象叫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无知地杀死了他的父亲并与母亲结婚。弗洛伊德认为这一现象发生在女孩中时叫伊莱克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的人物伊莱克斯,她阴谋杀死她的母亲。弗洛伊德认为,如何解决危机有重要的性别差异,但对两性来说,当儿童认同了同性别的父母 时,危机就顺利解决了。儿童获得了一个超我,强调社会禁忌,反对乱伦,处理不可接受的性和攻击欲望方面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不能成功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正如现在所指的两性关系,成为神经质的主要根源。

伴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混乱,儿童的性能量完全消退。在潜伏期(6~12岁),儿童与同伴交往,模仿父母和其他同性别的成人。性的因素在这一阶段很少对心理有影响。在生殖期(12岁到成年),伴随着青春期前性能量的改装换面,和俄狄浦斯情结有联系的性感觉开始再现,青少年必须学会把性吸引的感觉由父辈转向异性同伴。成熟的性意识,即用成熟的方式和恰当的内容表达性感觉,在一个个体能和另一个人共同工作和相爱时就能达到。然而,任何以前的固着和退行都限制了个体达到这阶段并感到满意的能力。

二、精神决定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们能够知觉到的心理活动;下意识不在意识范围内,但一旦回忆就可以想起来;而潜意识是人们没有办法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非常关注未意识到的信息的储存处。但是弗洛伊德将这种人类思想、感觉和行为的无意识的精神决定作用放在了人类戏剧舞台的中心位置。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到的驱力引发。人们可能在不了解原因或者说不了解直接导致一个行为的真正理由的情况下作出某一行为。人们能够认识到某些行为所明显表露的内容——比如所说的、所做的或者所觉察到的,但同时也有一些隐藏的,潜在的内容。神经症症状、梦、笔误或者口误的意义能够在思想或者信息处理的无意识层面上被发现。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们内心的一些所不能接受的冲动也寻求释放。当你的讲话或者行为中表露出无意识的渴望时,“弗洛伊德失误”就出现了。无意识动机的概念使得心理机制更为复杂从而为人格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心理障碍是由于人格结构中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不平衡所致,这种不平衡往往是无意识成分受到了意识的压制,个人由于采取歪曲的方式表达这种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而产生障碍。例如,当一名大学生对于母亲依恋的需要在受到压抑时,他可能以采取与比自己年长的女性谈恋爱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要。弗洛伊德创造了自由联想法,让来访者将压抑于潜意识的欲望再现出来,使潜意识的“症结”意识化,帮助其认清自我防御的本质,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现实地强化自我,建立正确与健康的心理结构,摆脱心理障碍。

三、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它们不断地以动力的方式相互作用。

本我(id)是包括性和攻击本能的人格结构。本我不可进入意识知觉,完全处于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本我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支配,无节制地寻求满足感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suprego)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她)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ego)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她)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它考虑到被抓住而产生的后果;同时它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当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办法。

四、压抑与自我防御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健康个体的人格中,本我通过自我在超我限定的范围内在外部世界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焦虑(anxiety)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是压抑失效和需要更多的防御的危险信号。这时就需要第二道防御,即动用其他的自我防御机制缓解焦虑,并将令人烦恼的冲动送回到无意识中去。

为了防止焦虑,人们用各种策略把不可接受的思想、本能和感情逐出意识,弗洛伊德把这些策略叫做防御机制。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每个人都用防御机制隔开潜在的不安体验。当防御机制变得以刻板或极端方式起作用时,它们就成为心理障碍的根源。

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s)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策略。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些机制对个体应对重大内部冲突是极为重要的。通过使用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例如,一个儿童强烈地憎恨他的父亲,如果见诸行动就是危险的,而压抑就会相安无事。因而这种敌意冲动在意识范围内不再急于要求满足,甚至它的存在也不会被注意到。然而,尽管这种冲动不会被看到或听到,但它并没有消失:这种情感始终在人格功能中产生影响。例如,通过与父亲建立强烈的认同感,儿童可增加自我价值感,并减少因担心敌意冲动被发现而产生的无意识恐惧。

自我防御机制虽然有用,但终究是自我欺骗。当人们过度使用时,会比解决问题产生更多的麻烦。为了减少焦虑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理能量去歪曲、改变不被接受的冲动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做的后果是没有精力去过有意义地生活或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有一些形式的心理疾病就是起因于过度依赖防御机制应对焦虑的结果。

五、后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观点

后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家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和攻击本能作为人格的根本。相反,他们强调人际和社会需要及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这种思想使得精神分析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荣格(Jung,G)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弗洛伊德强调性的无意识概念有极大不同。根据荣格的观点,最深层的无意识包括所有的人类的经验的意象,被称做原型。他认为,人们以原型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应,因为它们是我们遗传的一部分。他断言超人和马夫 是普遍的,因为他们激活了英雄的原型。他认为,健康人格发展的目标涉及无意识生活和意识思想的整合,心理障碍来源于人格的这些部分的失衡。

阿德勒(Adler,A)以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对心理动力学理论作出了贡献。人们趋向于保持一个一致和满意的自我概念,这些理论家提出了保护积极自我观念的心理防御。他们也强调社会相关和人际联系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与朋友和家庭的亲密联系及社区生活的兴趣被 看作对自身权利的满意,并不是性或攻击欲望的间接满足。根据这些理论,神经病的成人是那些自我感觉非常低劣或无价值的人,这样的感觉来自于儿童期。

霍妮(Homey,K)认为人的心理障碍来自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激烈冲突。一个人应学会面对真实的自我,放下各种负担,痛痛快快地享受一下这个自我目标,在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作一个合理的妥协,她称之为“自我实现法”。

沙利文(Sullivan,H.S)强调入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他认为应设法恢复患者潜意识中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才可降低其身心紧张和焦虑,并可弥补早期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和过失,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康复。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后来成为美国心理学的主流直至60年代。它与精神分析不同,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人的可观察行为的研究,既不重视意识,也不重视无意识。它认为人的行为(包括不正常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人的心理问题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失。行为主义不像精神分析那样着重于分析潜意识的冲突,追溯幼年期的致病根源,重视情感宣泄或启发领悟:而是关心当前的行为问题,强调通过学习、训练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控制情绪、调整行为及内脏生理活动来矫正异常行为,消除心理障碍。

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巴甫洛夫(hvlov,I.P)首创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Skhnner,BJ)创立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由班杜拉(Bandu耳A)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包括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后天培养而获得的。因此,主张通过学习来塑造或矫正人的行为。

一、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想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中,动物在未经学习之前,某种特殊的刺激会引发一种特殊的反应。

单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出现铃声,这样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之后,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事物即将出现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在条件 反射中,按照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程序,很多刺激(条件刺激)都可以引发这种相同的反应(条件反应)。

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9homd止e,E上)与斯金纳相继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曾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一开始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把爪子伸出来等,进行了多种尝试以逃出迷箱,结果会偶然碰到打开迷箱的机关而逃出。迷箱。多次尝试错误后,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最后,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后被斯金纳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因为正是该行为的操作导致了成功的结果,获得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成为个体区分行为后果的一种重要机制,并逐渐获得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应付外界事物的能力。

然而,正如心理学家华生曾使一个本来喜欢动物的11个月的男孩对白鼠产生恐惧的反应一样,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学到的行为都是准确和有用的。有时,我们也可能学不会必须的应付能力,或学会了一些类似无助、逃避等不负责任、不适应的应付方式。这就造成了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父母或其他人的行为模式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如果个体能模仿这种行为并且因此而受到奖励,或看到其他人因作出这一行为而受到奖励,就可以很快地获得这一新的行为。当然,儿童模仿的既可能是适应的行为,也可能是不适应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义理论家既关心正常和异常行为的表现又关心其矫正过程。

总之,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卫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面对环境的压力与挑战,有健康的行为模式的人是心理健康的。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理论以埃利斯(Ellis)和贝尔(Beck)为代表。他们认为,适应良好的个体是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有科学验证精神、不受非理性想法困扰的人。其理论观点主要有:

一、贝克的理论

贝克在对情感失常和异常的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认知过程是这些病症的关键问题。他创立的认知疗法认为,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其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他将其称为基模(schema)。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作出不合理、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是由他对现实作出的不合理、不适当的认知造成的。例如,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特点是对自己、对前途、对周围世界的负性认识,自我轻贱;躁狂症患者的认知内容是夸大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持过分乐观的态度;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偏差是觉得自己的身心会受到威胁;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对人持有偏见,把别人的各种态度都视为敌对行为;强迫症的认知特征是总不放心、总怕不合适、穷思竭虑。所以应该针对其症状,通过直接干预和认知重建来改变其认知,从而改变其行为,使之恢复健康。因此认知治疗法的目标在于改变当事人。借自动化的想法而形成的思考上的基模,并开始推动改造基模的构想。由此可见,其心理卫生的重点在于防止人们产生负面的思考与不适当的信念。

二、埃利斯的理论

埃利斯(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合理一情绪疗法,他不同意行为主义对于人的行为的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刺激的功能只是在引发我们的认知,引发我们的自我内在语言,而认知才是真正影响我们如何反应的决定性因素。埃利斯 认为人具有以下特性:第一,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自己的倾向。第二,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而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第三,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人们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碍自我成长。会犯错误是人的正常现象。当接受自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的人,那就能更和平地与自己相处。第四,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重复,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第五,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把我们的欲望与偏好逐渐转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当我们被这些“命令”控管时,我们就开始责备自己与别人,就会陷入困扰之中。绝对性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第六,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他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自我评价而达到自我支持,也可以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关于人性的理论基础上,埃利斯进一步提出他关于情绪障碍的理论,这一理论特别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其要点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可称为ABCDE理论:A为诱发事件,B为不合理信念,C为不良后果,D为诘难,E为合理效应。他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并非直接由情境引起,而是经由对情境的认识而形成的,失常的情感往往是由一些错误的观念、认识带来的。例如:一位大学生期末考试失败(A);产生不合理信念(B);认为自己这么努力都没考好,简直太糟糕、太笨了;不良的后果(C)就是郁郁寡欢,一到考试就紧张焦虑,注意力难集中。治疗中须驳斥不合理的信念(D),即问自己:“考试失败不代表自己太笨咽!为何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努力了就一定能考好吗?没考好的同学是否都不努力呢?”产生合理信念、合理的情绪和合理行为,治疗效果(E)便会出现。

由此观之,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因此,人要为制造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

三、迈切鲍姆的理论

迈切鲍姆(Meichenbaum,D.H)的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烦恼的情绪是适应不良思维活动的结果。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是,人们必须注意到自己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及对别人产生何种影响。认知结构掌握着思考的各个要素,而思考则监控与导引着想法的选取。认知结构宛如“执行处理机”,掌握着“思考的蓝图尸,而此蓝图则决定着何时继续、中断和改变思考。因此,行为改变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历程,比如涉及内心对话的互动、认知结构、自我指导等。他非常强调自我指导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心理健康者善于认清自己的消极判断,代之以积极而现实的判断,面对产生焦虑的情境采取适宜的策略对付消极反应,而不是彻底消灭它。

我们可以把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概括如下: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认知涉及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的理解力、精神状态与自信心。它包括一个人阐释事物的方式,即怎样向自己评判某人某事。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因为在同一时刻,一个人的所思就是一个人的所感。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用否定的、悲观的思想看问题,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失意与消沉。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稍加推敲,你就会发现,这些消极思想都是无稽之谈,都不合情理。人们终将会发现:一切痛苦的惟一原因均来自歪曲事实的想法。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

四、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认知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能用恰当的方式解释自己的经验。心理健康的人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有科学验证精神,不受不理性想法困扰。认知理论认为健康的认知模式有如下特征: 1.积极,不消极

任何事物总有黑白两面。拥有健康认知的人总是积极地看待一切事物。不健康的人恰恰相反。2.客观,不自欺

客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把想象当事实,沉溺于空想,不知道真实的自己。他们或者沉溺于理想化,追求完美主义,从而想入非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者夸大每一个缺点,夸张别人对自己的厌恶,造成自卑、猜疑、缩手缩脚。3.独立,不依赖

健康的认知具有独立性,能超越外在无关因素。相反,不健康的认知常常受无关因素干扰,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4.灵活,不僵化 健康的认知具有灵活性,在不断地与新人、新事和新思想结交时,其基本感受和观念会不断更新。这需要克服思维固着与习惯定势,需要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知识不断迁移。

5.本质,不幼稚

健康的认知不仅仅要考虑个人的感觉、社会的需要,而且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本质。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A.K)。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同意精神分析学只研究不正常人——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而忽视对健康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当作“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的机械论观点,主张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应以人为中心。

马斯洛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他将自我实现置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并认为自我实现的倾向作为一种建设性、指导性的力量驱动个体不断扩展自我以及作出积极的行为。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 现(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发挥出来)是人的自然倾向。它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地、水分和气候等外部条件,便会以最优的方式成长起来。罗杰斯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并产生建设性变化的潜能,就像冬天在地下室储藏的马铃薯,它要发芽,这芽有可能爬行几尺远以达到仅有的窗口光源。虽然这种细弱苍白的幼芽远不如正常条件下泥土中生长的茁壮,但它总是要发展自己。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两个自我:即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就是个人所期望的自我,现实自我就是实际生活中那个活生生的自我,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决定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心境。两者差距太大,会使人焦虑、自卑或对人敌视、恐惧:两者差距缩小,会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因此,只要一个人学会调整自己,使两者形成合理的统一,心理就能保持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挖掘人类的潜能,马斯洛甚至把人类潜能的自我实现,看成是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应当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类潜在能力和创造力开发的高度重视,是人本主义各代表人物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论点。他们之间的观念虽然不尽相同,但在下 面五个方面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第一,心理健康者能自觉驾驭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目标是积极向上的。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他们能把握自己的真实现状和个人特点。第三,心理健康者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第四,心理健康者对工作、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的个性结构完整,工作富有成效。第五,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定,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本主义的有关理论对心理卫生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促使一种全新的、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观的形成,二是它引导心理卫生学向着开发人类潜能的方向发展。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从正面界定心理卫生,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才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心理卫生观点

学术界论及心理卫生起源时,往往言必称西方,这是片面的。文明古老的中国亦有光辉的心理卫生思想可以研究。在我国,孔子率先提出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他认为中庸之道是维护心理平衡、塑造人格的根本思想法则,而修身养性与人的心理平衡有着密切关系,失之“正中”的不良情绪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他提醒人们重视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与调节,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克制、寡欲、大度。另外,孔子对音乐、养生、双重人格等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也作了精辟的论述。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能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人伦,也就是指与人相处之道。第二,能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一直重视 礼仪,而且认为个人应能作适当的判断。第三,能保持情绪的平衡。“正心”就是保持情绪平衡,使其不致引起行为方面的歪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即胸怀坦荡,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第四,能正确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儒家强调学习,从穿衣进食到为政治世都要学习,而且应循序渐进,注重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认识。第五,通过反省增加对自身的了解。自我了解是良好适应的重要条件,儒家的修身之道常注意反省的功夫。第六,能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论语》里的君子就具备这种态度,如“力行近乎仁”,君子 当“先行其言”。第七,以“止于至善”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这一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是非常相似的。

祖国医学也很重视心理卫生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在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上,坚持“形神相即”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认为消极的情绪可以致病,人生病则影响情绪,久病或重病易产生情绪抑郁。反之,不良的生理状况也易导致不良情绪。

另外,我们可以从古人丰富的养生思想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包含有“养心”的内容,通过分析这些养心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人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标准。聂世茂在研究《内经》后总结出九条标准,即:

一、经常保持乐观心境,“心恬愉为务”,“和 喜怒而安居处”。

二、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

三、不妄想妄为,“谣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

四、意志坚强,循理而行,“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五、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御神有时”,“起居有常”。

六、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

七、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乐其俗”,“好利人”。

八、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九、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节阴阳而调刚柔”。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养心方法及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一个“和”字。古人养生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谐,同时强调个人要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如果内心不平衡,便努力进行调和,以期达到平和的心境。

第六节 心理卫生学的其他理论

心理卫生学的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的看法,而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卫生理论的多样性。除了上述几种理论外,下面的几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其对心理卫生的看法,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卫生进行更深刻地了解。

一、弗兰克尔的“自我超脱者”理论

弗兰克尔(Franl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侥幸生还者。集中营的不平凡遭遇,使弗兰克尔的人本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意志色彩和超脱意味,这一特点反映到他的心理健康观上。弗兰克尔确信,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己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即使是在集中营这样恐怖的情境下,也应当如此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自觉探求。这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鉴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存在于自我之外的,所以弗兰克尔强调,仅仅靠自我实现,或机能成熟与充分发挥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超越自我,把自己同某个人、某种理想或某件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摆脱自我的羁绊,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或意义。

关于“自我超脱者”的心理特征,弗兰克尔指出,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这样的特点:他们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他们不是被自己之外的力量所决定的;他们缔造了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表现出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除了这些主要的特点之外,自我超脱者还具有下列具体特征: 1.他们是定向于未来的

弗兰克尔认为,自我超脱者的动机指向,是要达到各种具体目标。假如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人生就会黯然失色。对自我超脱者来说,尤其是这样。2.他们能专注于工作

像马斯洛一样,弗兰克尔也十分强调献身于事业的精神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发现人生意义的根本途径。工作对于人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工作本身的特点或内容,而在于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和态度。也就是说,是否专注于工作,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的深刻反映。

3.他们可给予爱也能接受爱

弗兰克尔指出,除工作之外,人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发现人生意义的另一条途径就是爱情。通过爱情,可以使爱与被爱的双方都能得到满足,得到促进。当爱情关系中的某一方,使对方意识到自己能够变成什么样子的时候,其尚未挖掘的潜力也就得到了共识。毫无疑问,自我超脱者在给予爱方面是绝对不吝啬的。

二、伯恩斯的“此时此地者”的观点

伯恩斯(Bems)原来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追随者,后来,他认识到精神分析的局限而毅然投入到人本主义的怀抱,并且在心理健康理论方面有所建树。伯恩斯的基本主张,是从现实情境的整体性出发,在此时此地的背景之上,探求个性的统一与完善。这样,伯恩斯的理论 观点便被人们称为“此时此地者”的心理健康观。他归纳出“此时此地者”的九个具体特征: 1.此时此地者的功能发挥着眼于当前

他们对过去的事情不感兴趣,也不希望在对未来的期待中不安地生活。他们的一切意识和满足,都来自于当前,来自于现实世界。

2.此时此地者对自己的现状和特点十分了解且能予以接纳

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潜能、不具备什么样的潜能。对于那些个人无力达到的目标,他们决不去做徒劳的努力,也不希图自己具有个人所不具备的特点。

3.此时此地者敢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他们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约束或内疚,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让任何人都知道自己此时在体验什么、思考什么或期待什么。4.此时此地者对自己的生活勇于负责

他们认识到,个人生活中的一切责任,只能由个人来承担。他们不会把这种责任转嫁给父母或配偶,也不会把这种责任归之于命运或童年的不幸。5.此时此地者有意回避对他人的责任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因为一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健康者应该勇于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但伯恩斯却坚持认为,一个人如果对别人负责,那就会干涉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增加依赖行为,这对他们意识到自身生活的责任是十分不利的。6.此时此地者充分接触自我与世界

他们不仅能接触自己的意识和情绪,而且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周围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7.此时此地者能够公开表现自己的不满

按照伯恩斯的观点,克制自己的不满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毫不犹豫地表现自己的不满,不去造成人为的压抑,恰恰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8.此时此地者的生活不受外在规则的束缚

任何人关于行为适当与否的界说,都不能成为控制他们的理由。他们也不会因为对哪个人感恩,而使自己成为这个人的工具。相反,他们所依赖的仅仅是个人认为是正确的标准。这样,就使得他们的生活自发、坦然,能够如实地反映自己。9.此时此地者不主动寻求未来的幸福

在伯恩斯看来,以未来幸福为目标的人,都是生活在空想中的,这就使得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脱离了当前。而心理健康者不去追求这种幸福,他们把着眼点放在对幸福的现在的具体体验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幸福是即时性的,并且只有在一个人表现出了自己的现状与 特点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它。

三、交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交互作用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自我结构由三个成分组成: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如果三者以合理的比例发展,则心理健康;否则会导致心理障碍。以下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四种典型的心理现象:

(1)我不行,你行。——自卑自怜型(儿童自我)(2)我行,你不行。——自信自满型(父母自我)(3)我不行,你也不行。——自卑自毁型(儿童自我)(4)我行,你也行。——自信自觉型(成人自我)前三种现象都是心理失常的表现,只有建立第四种“我行,你也行”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精神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瑞士兰德学院院长丹尼什(Danesh,H.B)教授根据他30多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之中,提出了精神心理学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人类的成熟,通过科学的帮助和人的自然成长,生活的物质因素对人的制约会减少;随着精神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将越来越多地收获爱的成果、智慧的成果和真正自由的成果。他认为人类有三种重要的力量,就是知识、爱和意志;团结、真理、服务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伟大目标。人们只有在求知、求爱和意志的自我控制中,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的年代里,人的心理也由此失衡: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这就是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丹尼尔提出精神心理学的观点,是人类走向健康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章 应激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应激概述

一、应激与紧张的概念

1、应激与紧张的定义

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谈谈你的经历和解决的办法。

“应激”和“紧张”两个词是指由于不良的刺激引起的机体的不适状态。在这里同时使用“应激”与“紧张”,二者的含义各有区别:应激主要是指应激源所引起的机体的超负荷状态,而紧张主要是指超负荷应激状态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紧张是应激的外显。

从一般意义上讲,应激是由意外的刺激引起的紧张状态;从广义上说,应激可以理解为不良刺激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

2、应激的过程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景:晚上11点正好与一个陌生人一起乘电梯,突然停电长达半个小时以上;晚上一个人穿过一片漆黑的小树林,突然发现后面有个人总是跟着你;参加一次决定命运、前途的重要考试,一开始便遇到解不出的几个难题;你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是怎样的?

在上述情景中所发生的便是应激。

你知道在应激的过程中有机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WHY? 应激是由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组成的,是有机体在面对不良情境时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

(1)警戒反应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下丘脑是控制应激反应的关键部位,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下丘脑活动的变化引起的。当下丘脑接受大脑皮层传下的有关应激源的信息时,脑垂体接收大脑皮层发出的对应激源评价的电信号,分泌出一种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肾上腺皮质接受了这种化学物质后,就会分泌出一种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并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于是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升高等等。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思维狭隘、缺乏自信心等等。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或是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警戒反应将会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升级,警戒症状逐渐消失,进入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抵抗阶段。

(2)在抵抗阶段,全身的各组织器官将全部动员起来,应付当前的应激状态。在这一阶段,机体竭尽全力地与应激状态进行抗击并试图通过与紧张状态抗争,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如果机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机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会使机体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

(3)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疲惫。因为在抵抗阶段,机体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继续损耗机体便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但并不是说进入疲惫阶段,机体就不再消耗能量,而是消耗的能量相对减少了。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尽管如此,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机体变得反应迟钝了,各器官的免疫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如果在这一阶段,不知道如何保养和调理,很容易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话,也可能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病。

在面临危险情境时,即在应激过程中是否都会经历这三个过程呢?应激后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应激的三个过程不一定在一个人身上相继出现,有的人在警戒阶段就摆脱了应激状态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适应,有的人可能会持续到抵抗阶段。如果应激源过强或个体自我调控能力很差,就很可能持续到疲惫阶段。自我调控能力在应激的调适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调节能力强,就能很好地处理应激引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调节不好,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应激过后,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后遗症的反应,如目光呆滞,心理冷谈,表情僵化等等。我们把这类应激过后表现出来的症状叫应激的后滞效应。这类反应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不会出现的,只有那些经历了严重的挫折或自我调控能力极差的人才容易表现出应激后滞效应,人可能持续几个月、几年.有的人甚至持续终生。以大学生为对象,调查贫困生的应激生活事件状况。

讨论:如何避免不良的应激后果,如遇到失恋、四级英语考试屡屡不过,怎么办?欢迎到论坛上交流。

二、产生应激的原因

引起我们产生应激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一)应激的内在原因 1.个人的生理状况

个人的生理状况也是产生应激的一个重要条件。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对应激情境的抵抗能力亦不同。身体状况好,精力旺盛的人具有较强应付应激情境的能力;而身体状况差,体弱多病的人则对应激情境的应付能力较弱。当然,并不完全是这样,生理状况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产生应激反应(在应激源存在的条件下)。对应激情境抵抗能力的强弱还要看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样是失恋,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一个能更好地应对呢? 2.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着对应激源的承受能力。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生理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两方面。生理适应能力主要是由个人的素质决定的。身体素质好,适应能力就强;身体素质差,适应能力就弱。心理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个人的心理素质,即对各种有利和不利情境的应付能力。心理素质好的人,面对应激情境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心理素质差的人,在应激情境下,往往会表现出惊慌失措,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容易受情境的暗示,并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3.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也是应激产生的一个条件。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应激所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主动性强,精力旺盛,但不稳重,好挑战、脾气暴躁。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一般对强度较弱的应激情境很容易克服,对中等强度的应激情境也能很快适应。因此胆汁质的人适应能力较好,能够很好地处理所面临的应激情境。

多血质的人反应灵敏,善于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他们对应激情境也能很快地适应。

粘液质的人态度稳重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粘液质的人对应激情境具有较强的忍受性.并能冷静地分析所发生的事情,寻求解决的办法。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在面临应激情境时,心理上具有很大的韧性,沉着冷静。

抑郁质的人反应迟钝、缺乏灵活性,情绪容易波动,很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优柔寡断,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对应激情境通常做出消极的让步或忍耐。所以,这类人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从上面四种类型的人中可以看出,前三种气质的人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只有抑郁质的人对环境缺乏适应性。但抑郁质的人有一个优点,忍受能力强,如果这种类型的人经过不断反省.增强自信心,是完全能够适应应激情境的。(二)应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原因 1.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压力

生活、工作和学习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能使我们活得轻松自在、幸福充实;如果处理不好这三方面的关系,便常常会感到疲倦。把工作、生活和学习看成是沉重的负担,每天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意外事件

家庭、亲戚、朋友和个人的不幸也是引起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当个人对己发生的事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时,意外的不幸会引起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并导致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

3.睡眠不足

人们在睡眠不足时.通常表现出反应迟钝,缺乏随机应变能力,缺乏主动性,情绪低落等不适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到某些应激源的刺激,很容易使机体做出生理防御反应。4.生活没有规律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缺乏规律性.对即将发生成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事到临头,便不知所措,不能做出果断的反应。另外,生活没有规律的人往往缺乏对自己生活的调节能力.既不利于生理健康,也不利于心理健康。5.拥挤

拥挤的环境也可以提高人的应激水平。一般情况下,秩序井然的拥挤环境不会引起应激。如果拥挤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行动,往往就会引起应激反应。6.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状况对人的应激反应也有很大的彭响。如果人际关系比较协调,彼此间能够相互理解、谅解,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人们会生活得很坦然,很自在,不会经常受到不良刺激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不协调,人们就会生活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使应激反应增加。

你有过应激的体验吗?经常使你产生应激的原因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应激的产生呢

三、应激的身心反应

应激是一系列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综合表现。从表面上看,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似乎是相互独立的东西,其实不然,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应激反应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一般来说,紧张反应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个机体的综合反应。这种综合反应有以下几种表现:

1.经常体验到神经抽搐或肌肉痉挛,如经常感到机体的某一部位不由自主地跳动,眼睛和脸部发紧,并伴有肌肉的有节律地跳动等等。

2.行为举止受拘束的时候.总是感到有些紧张,动作僵硬、急促,目光缺乏灵活性,经常摆弄手指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坐在人多的地方无所适从,或是呆坐、呆站在那里,很不自然等等。

3.紧张的人经常清嗓子、抽鼻子、感到气闷,而且动作也比一般人多,但又没有明确的目的;经常感觉到背部、胸部、关节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酸痛.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经常消化不良,不喜欢吃饭或没有食欲。

4.皮肤经常无缘无故发痒,而且吃药也不起作用。

5.全身无力、疲劳。持续的应激反应会大大消耗机体的高能物质,使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支持,于是,机体就会表现出疲倦和无力的反应。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为了应付当前的紧张,体内就会不断地进行生物化学活动。于是,神经系统、脑垂体、肾上腺、胸腺等腺体不断紧张地工作,来调整机体的紧张状态。当机体内贮存的能量被大量地消耗时,体内的生理生化平衡受到破坏,同时,机体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也因长期的紧张而失调,使机体的能量处于短缺状态.没有充分的神经电能、化学能来应付当前的紧张情境。于是,生理活动状况表现出不断削减的趋势,控制和调节紧张的大脑活动也变得迟钝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疾病便乘虚而入,或是原有症状加重,使机体的生理状况大大恶化。

紧张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生理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紧张是同时表现出来的,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理上的紧张表现得较为直接、直观很容易体验到,而心理上的紧张则具有隐蔽性,有时是感觉不到的。

一般情况下,心理上的紧张有如下表现:心烦意乱,心理压抑,焦虑,疑神疑鬼,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情绪不稳定,空虚,无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缺乏自信心,自我防御心理较强等等。

心理上的紧张反应通常是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讲,心烦意乱表现为急躁,爱发脾气;情绪压抑表现为沉默,行为退缩,行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行为缺乏主动性,失去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追求等。心理紧张伴随的行为反应通常表现为自我防御。

应激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果这些反应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就会使机体进入抵抗阶段或疲惫阶段,很容易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理反应。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大大消耗体内能量,如果得不到适当调节,就会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三)长期应激易引起的心理疾病

很多大学生平时不学习,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结果一到考试前,便挑灯夜战,弄得狼狈不堪,而且还产生了害怕考试的心理,这就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不仅仅临阵磨刀的学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就连平时学习较用功的学生,由于缺乏对考试的自信.也会表现出这种症状。除考试焦虑外,失恋以及生活和学习中的意外变故等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

失眠是由于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生理活动的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上床后睡不着,要经过好长时间才能入眠,严重者有时彻夜难眠。患失眠症的人常常感到睡眠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常伴有恶梦,白天精神状态不佳,上课时昏昏沉沉,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等。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心理上对失眠的恐惧和不良的暗示.能克服这一点,便能摆脱失眠的困扰。

抑郁一般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较为常见。从应激的角度来讲,抑郁是由于自己对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失恋后沉闷压抑,心情不舒畅。走出抑郁的有效办法是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心理变通能力,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学习。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紧张,动作不自然,缺乏自信心,思维不清,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能树立起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人际交往中去,就会摆脱这种心理障碍。

四、影响应激体验的因素

应激体验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比如相同的情境下,由于个人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应激体验;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情绪状态、不同的经历和处事态度等,对应激体验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应激体验的呢?

1、认知因素

从沙赫持和辛格的实验及阿诺柏的理论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认知因素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当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如果能够冷静地分析发生的一切,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引起机体高度的应激反应;如果对情境故意夸大或做出不好的评价,就会引起高强度的应激体验。

认识到认知评价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对于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调节自己的应激水平,消除过度紧张引起的不良后果有重要意义。以期末考试为例,心理素质好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自己平时学得还可以,现在只管认真复习,成绩是错不了的,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认知评价,结果对他的成绩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自己平时学得还不错,但在考试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弄得十分紧张,吃不好,睡不好,影响考试前的精神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焦虑症,这种高强度的应激反应对有效地发挥应试水平不利。

所以说,对待不同的应激情境,能否合理地应付于对它采取的态度。

2、性格特征

性格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个人的性格类型的差异,不同性格的人对待应激的态度及体验是有区别的。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人格特征和职业的关系,把性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1)现实型

这种人不重视社交,重视物质利益,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尊重规则,喜欢安定的生活,感情缺乏,洞察事物的能力弱。这种性格的人对应激的反应不太敏感,即使发现自己处在应激情境中,也会从现实角度进行分析,应激对他们来说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2)研究型

这种性格的人好奇心强,重视分析,不断反省自己,行动较谨慎,在面临紧张的情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进行冷静的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3)艺术型

这种性格的人想象力丰富,有理想,好冲动,语言和行为是不受束缚,缺乏系统性,适应能力强,喜欢我行我素。这种性格的人对紧张的情境一般能潇洒自如地应付,行动果断。(4)社会型

这种性格的人乐于助人,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乐于社会活动,交际广,社交能力强,有责任感.能随机应变地应付各种场合。在一般的紧张情境中,经他们的调节会使气氛变得很融洽,他们自己也有很强的应付应激情境的能力,能合理地处理紧张情境带来的不良反应。(5)企业型

这种类型的人支配能力强,自信而且精力旺盛.有冒险精神,敢想敢干,在紧张的气氛中能镇定自若,随机应变地处理意外的事件或变故。(6)常规型

这种类型的人逆来顺受,生活得很平常.喜欢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相学习,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调节能力差。这种性格的人体验应激的机会较多,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

3、不同情绪状态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情绪反应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强烈的应激反应伴随着大幅度的情绪波动,而低水平的应激反应则伴有小幅度的情绪波动。下面就以愤怒(高强度的应激反应)和平静(低水平的应激反应)来说明情绪对应激体验的影响。

当一个人处于愤怒状态下时,会感到全身的血向上冲,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发抖,别人和他开个小玩笑就可能引起他的恼怒,稍不顺心就会表现出丧失理智的行为;而心情平静时,即使别人有意捉弄他或开玩笑,他也不会太在意,并能合理处理,不会引起什么不愉快的体验。

由于生活和学习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感到自卑、抑郁、焦虑、不安,有时感到兴奋、情绪激昂等等。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我们处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对紧张的情绪能泰然处之。而情绪低落时,就很容易受到应激情境的影响。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做适当的调节,提高应付应激情境的能力。

4、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主要是指过去经历的挫折、家庭的变故或其他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件。这些经历对个人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往往能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境时,不再犯以往的错误,或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妥善地处理。

有的人只看到挫折和失败的阴暗面,而不善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当类似的情境再度出现时,精神上感到很紧张,重新陷入过去的痛苦中。

就失恋而言,失恋对于青年人来说未必是一种坏事,尽管它可能给一个人带来痛苦,但若能合理地处理,从失恋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身和对方存在的问题,在以后选择朋友时,便能全面地考虑问题,避免犯以往的错误。从这个角度论失恋又是一件好事。

过去的经历对今后的生活体验的影响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具备反省自己和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因此,可以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从中发现问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尽量避免类似情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5、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对应激体验也有很大影响。文化素养高的人,对应激情境能进行理智的分析,并予以合理的解决。而文化素养低的人,容易冲动或感情用事,不能合理地处置所面临的各种应激情境,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在遇到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容易受到干扰。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相对来说,大学生受文化教育多,知识面也较广,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理智思维能力,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如失恋,与同学同矛盾,考试不如意等)时,一般能够理智地分析其原因,总结教训,并主动地进行调节。

宽容和更多地接触社会各个方面,接受别人所不能接受的东西,这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宽容,既包括对别人的宽容.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时,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接受能力,不能以对立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事情。一个人能接受的事情越多,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中去。

其实,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如对人的得失是否计较,是否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是否感情用事,说话是否带有攻击性等等。对自己和别人要求很苛刻的人,总是生活在自我中心的感情世界中,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知道体察别人的看法,稍不顺心就抱怨,发牢骚,弄得同学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一出现,人们不知不觉就会对他产生一种防卫心理,形成紧张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应激水平往往高于正常水平,给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潜在的压力。

同学关系融洽,则会使班级和寝室的气氛祥和,同学之间相互理解给人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这样自然很少有紧张的情境出现。

对自己的宽容是指一个人能否对自己提出合理的要求。个人对目标的期望直接影响个体身心的紧张水平。对自己要求过,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还要勉强去做,就会使生理和心理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目标期望太低也不好,这样会使自己处于过分松弛的状态,没有一点压力感,缺乏对目标的追求,长此下去,就会使自己养成惰性,不能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

6、充分的睡眠和科学的饮食

充分的睡眠和科学的饮食能使我们保持充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办事效率。

运动和睡眠一样,对机体疲劳的恢复和保持旺盛的精力有重要意义。运动引起的机体的高度兴奋对紧张有缓解作用,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在大学生活中,打球、游泳、武术、散步等运动都是很常见的。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这对培养我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学习带来的紧张是十分有利的。要想通过锻炼消除紧张,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如果只是偶尔锻炼几次,不但达不到消除紧张的效果,反而会感到腰酸腿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随着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会逐渐消除运动带来的不适,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只要长年坚持锻炼,肯定会使你受益无穷保持旺盛的精力,有效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五、应激的调适

应激是机体面临紧张情境时,产生的一种自主性反应,这种自主性反应的本质是自我防御,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

自我防御是指个体面临情绪、动机、观念与现实的冲突时,试图解决冲突的内在心理过程。适应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对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冲突的调节过程。自我防御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这里大发脾气、摔盆打碗、满腹牢骚就是自我防御的一种表现。通过一系列发泄行为,逐渐消除内心的不平衡,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也就是说,这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平衡,适应这种不愉快的情境。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这似乎也不太妥当,它会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当我们遇到紧张的情境时,自主神经系统就会调动全身的能量,以应付紧张的情境,同时也使身体的各组织器官处于紧张状态(应激状态)。紧张的情境不消失,机体的应激状态就将持续下去,直到消失为止。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过程就是自我防御的反应过程。应激反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机体的警觉性,防止意外的伤害,也就是对紧张情境的适应。

应激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应付不良的情境上,也表现在竞争激烈的活动中,如体育运动中的竞技项目,对自己前途有重要意义的考试等。在上述情境下,运动员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以便能在竞争中取胜。

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生理活动和能量消耗超出了机体的负荷。如果这种状态长期地持续下去,就会引起机体内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损耗,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很容易患上各种生理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还容易养成消极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吸烟降低紧张水平,通过酗酒、贪吃、过度工作来消极回避紧张情境等。

你平时是如何应对应激情境的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学术论坛”永远是你发表高见的最好地方!

六、紧张的自我分析

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状态时,消极的回避和一时的冲动都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时,要想对紧张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对产生紧张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分析。

紧张的表现:常出汗,口干,呼吸急促,胸闷,心率不齐,脉搏异常,血压增高,头痛,背痛,浑身发紧,身体虚弱无力,消化不良,恶心,便秘,身体疲劳,失眠,打隔,肌肉痉挛,头晕,感觉迟钝,走路急促,面部表情不自然,坐立不安等等。

焦虑不安,感情脆弱,心情不舒畅,经常感到惧怕,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情绪压抑等。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常做恶梦,思维混乱,反应迟钝,怕死,考虑问题虚幻而不合情理。

如果发现自己经常表现出上述的一些反应,又没有什么生理疾病,那就很可能是紧张引起的。

如果你现在对引起紧张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还是不很清楚的话,请你翻回前面,回顾一下产生紧张的原因,再分析一下你对前两个测验的做答情况,你会发现你经常在什么场合,在什么心态下感到紧张。

当你发现自己有时很紧张,并且找到了引起紧张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时,下一步就要反省一下:为什么自己在这种情境下感到紧张?这样是否有必要?如何才能使自己不紧张呢?当你一步一步地反问自己,在内心深处寻找紧张的根源时,你的头脑可能一下子清醒起来,原来是自己没有专心地学习,没有用心和别人交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去,总是有很多没有必要的顾虑在牵制着你。想到这些,休会感到自己的紧张很可笑。

七、紧张的自我调节

当产生紧张的时候,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进行自我调节吗?

在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是消除紧张的有效途径,这里主要是指在营养、睡眠、运动和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在营养方面,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地调节自己的饮食,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供应。在睡眠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防止无规律的作息引起失眠或精力不佳。在运动方面,要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有助于消除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疲劳。

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明确学习目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中的紧张与厌倦情绪,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上的要求

根据所学课程的难度,适当地安排好学习的时间。估计学完某一部分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根据时间的要求,有张有弛地学习。不要太急躁,也不要慢慢悠悠,一点紧迫感都没有。2.对学习效率的要求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精力是否充沛,学习内容的难度等,对学习效率做合理的估计。如果自己精力不很充沛,身体状况不太好,就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先把身体练好,否则,既不能高效率地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自我感觉很好,对学习任务的难度有充分的认识和解决困难的自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更多的学习任务,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3.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

学习时间长了.难免精力不集中,身体疲劳.思路不清,这时就不要勉强去学习,最好散散步或做一些轻度的体育锻炼,如打羽毛球、练太极拳等等,放松一下身心,感觉到自己恢复了原来的精神状态,再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无论是哪种克服紧张的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身心放松,使生理和心理活动趋于平衡。

放松的方法很多,有深度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静心反思、生物反馈、意象训练等,下面逐一介绍每一种放松训练的实施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简便易行,不受场所、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行、坐、站、卧都可以进行,其目的是通过深度呼吸,使身体各组织器官与呼吸节律发生共振,进而达到放松的效果。下面我们不妨做一次,看效果如何。

好,现在请你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你身边有椅子.请你全身放松坐在椅子上,调整身体的坐姿,直到感觉舒服为止。如果你是在寝室,请你全身放松,仰卧在床上。如果你身边什么也没准备就请你全身放松,站在你认为最方便的地方。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做放松训练了。

好,现在请深呼吸,全身放松,观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各部位的活动状况,注意体会自己的肺部在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地呼吸,呼吸频率在逐渐减慢,呼吸的深度在逐渐加深,紧张的部位在逐渐放松。用感觉去体察你身体的各部位,持续一段时间,当你感觉到身体的各部位不那么紧了,请把注意力再转移到呼吸上。你似乎在观察自己呼吸,似乎又没有观察,感觉在有无之间。

请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均匀地呼出。呼气的时候平和而舒畅。继续呼吸,慢慢地、均匀地、深长地、平和地、舒畅地呼吸。

现在让我们数一下呼吸的次数.一、二、三„„十;再重新开始从一数到十。你可以重复数10遍、20遍。注意一下你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各部位的感觉在渐渐地、浙渐地与呼吸节律趋于一致。全身的毛孔在随着肺的一张一合,有规律地开合,开合,开合„„

现在你不仅仅是在用嘴呼吸,而是用身体来进行呼吸,吸气的时候,似乎空气从全身的毛孔中吸入,呼气的时候,气又从毛孔中呼出。吸进新鲜的空气,呼出污浊的空气。一次、二次、三次„„渐渐地,你会感觉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很放松,很通畅,仿佛整个身体融入了大自然之中。

好了,我们的放松训练就要结束了,(如果做呼吸前没有闭上的话),静静地,一二分钟就可以做你该做的事情了。

请你慢慢闭上你的眼睛不去想任何事情,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思维很混乱。如心猿意马,一会想到了家里,一会又想到吃饭,一会又想到刚才发生过的事情。每个念头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从一个想法一下子跃到了另一个毫无联系的想法,心情也因此而很烦躁,不能专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大脑在提醒你应该平心静气地休息一下了。此时,你可以收心意念,做下面的训练(最好是闭上眼睛):

先静下心来,反观一下现在自己在想什么。注意出现在你头脑中的每一个想法。一个想法出现了,不要去理它,看它到哪里去。这时,你会发现,你不理它时,它自己就悄悄地溜掉了。一瞬间,感觉到头脑中很空、很静,这些也不要去管它,随它去来。瞬间一过,又一个念头出现了,这时,你还是似注意、似没有注意地对待它,自然而然地,它也会像前一个念头一样,一闪即逝了。你就这样去注意每一个念头,但不要有意去捕捉它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些念头像行云流水一样,从面前一闪而过,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这样随想几十分钟,慢慢地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到眼睛比以前明亮多了,思路也清晰多了,思维更敏捷了。这时,你就可以再去做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了。

自我暗示方法可以用来调节局部紧张,也可以用来调节全身各部位的紧张。不仅对紧张起作用,对其他的情绪问题也同样起作用,并对生理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采用自我暗示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暗示的语言要简洁,不多于5个字;

②暗示的语言要积极、肯定,千万不要采用消极的暗示语言; ③暗示时,运用的意识要温和,不要带有强制性;

④暗示后,就不要再去想暗示语了,待过一段时间以后,再重新进行自我暗示; ⑤每次暗示时暗示语重复3—5次为最佳;

⑥在一段时间内,最好只用一种暗示语或某一个特定暗示语。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暗示的自我调节方法。

首先,发现你紧张或不舒服的部位,确定紧张或不舒服的症状反应。然后,针对症状反应,发出良好的信息,如“放松”、“清静”每次重复3—5遍。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还感觉到紧张或不舒服,就再重复第①—⑥步的过程。

意象训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想象轻松、愉快的情境(如大海、山水、瀑布、蓝天、白云等),达到身心放松、情绪舒畅的目的。意象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想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意象越清晰、生动,放松的效果就越明显。意象训练法不仅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长时间坚持意象训练,还可以达到开发智能的效果。在进行意象训练时,你可以想象某一特定情境,也可以像旅游一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逐一想象,采取何种方式要看哪种情况更适合你。下面就通过语言引导来进行一次意象训练。

现在请你全身放松,闭上眼睛,静静地、降落地观察你头脑中闪现的每一个念头,不要去理它,任它来去。站在高山云颠,仰望湛蓝的天空,显得那么高远,那么幽静天空中,行云如流水又仿佛是一片片棉絮,从天际涌出,悠悠然从顶空飘过,又消逝在无尽的远处„„ 你可以重复想象上面描述的情境,渐渐地,一闭上眼睛,你的头脑中便会显现出秋天的景色,一副动态的、有序的画面。如果你感觉到想象动态画面很吃力的话,也可以想象你所喜欢的静态画面,或是蓝天白云,或是青山绿水等等。如果你的想象能力很好,你就可以做下一步的训练,把想象从外界转向体内。想象自己站在或是坐在一朵金色的莲花上.周身金光四射,就像刚刚出升的太阳,照耀万物。这种训练方法你可以做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更长时间,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效率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肌肉放松训练是通过从头到脚一步一步放松自我暗示,达到消除紧张、调节精神状态的目的。

现在请你按下面的指导语,从头到尾做一次肌肉放松训练。请你全身松弛下来(自己平时训练,最好闭上眼睛),全身肌肉、组织器官松而不散,以默念的方式暗示自己“放松”,重复3—5次,再做几次深呼吸(次数不限)。先把注意力转移到头顶的肌肉放松.头后部的肌肉放松,颈椎放松。

再把注意力转移到前胸的肌肉放松,胸椎放松,内脏器官(心脏、肝脏、肺等)放松;背部肌肉放松,肩部肌肉放松,肩胛骨放松,大臂的肌肉放松,肘关节放松,小臂的肌肉放松,手腕部关节放松,手背放松,手背肌肉放松,手指各关节放松;现在把注意力转移到腰部和腹部肌肉放松,腰部两侧的肌肉放松,腰椎放松,肾脏、胃、肠放松,小腹部放松;现在把注意力转向下肢,臀部的肌肉放松,大腿内侧的肌肉放松,大腿外侧的肌肉放松,髋关节放松,小腿内侧的肌肉放松,小腿外侧的肌肉放松,踝关节放松,脚背的肌肉和骨骼放松,脚背放松,脚趾各关节放松。

好,现在全身都放松,放松„„

这个过程你可以重复做几次、几十次甚至更多,具体要看自己方便与否。如果你感到很疲劳或难以入睡,不妨用上述方法试一试,或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选择一种最适合你自己的放松方法,仔细琢磨,学会正确地使用,然后再与别人交流感受和体会,关键的时候别忘了使用。

第二节 应激与心理防御

俗话所说的:气死活人不偿命。因为人们在面对“恶语伤人时,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应付。既可以不予理会,找其领导提意见,讲道理,也可以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不仅自己不生气,反而可以气对方。这就是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也是在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应激可以提高警觉水平,准备应付或适应各种情境与事件的挑战,这是积极的一面,如果心理应激过于强烈、持久,以致超过个人的耐受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损害心身健康,这是有害的一面,也是它的主要方面。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人口的高度密集,交通的拥挤,职业的竞争,工作的紧张,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要求人们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活节奏,增强竞争能力,以顺应这些变化,因此,心理应激及其对人的工作、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就变得日益突出了,目前,应激已成为许多科学研究的课题。

一、应激源的种类

多数心理学家把应激看成是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紧张状态,而心理应激则主要是心理的一种紧张状态,我们把引起应激的刺激物叫做应激源。大体上可以将人类的应激源分为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四类。

来自这些方面的应激事件主要有哪些,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是哪些方面,目前你正遭遇的应激事件属于哪个方面,知道怎样应付它们吗?

1、躯体性应激源

躯体性应激源是指经由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强烈的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这一类应激源是引起生理应激和应激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刺激物。

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SARS似乎已远离我们了,可是那段听到咳嗽就恐惧,知道发烧就恐怖的令人惴惴不安的日子至今难忘。也许,SARS是21世纪初令人类产生强烈应激的一种最重要的躯体性应激源。尽管我们终于度过了那段胆战心惊的日子,但抗击“非典”的战争依然没有结束,专家称,SARS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但最终人类一定会战胜它。

2、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时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心理性应激源与其他应激源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其他应激源主要为脑外的刺激物,当然,这些来自人们头脑内的紧张性信息常常是外界刺激作用的结果。例如,心理冲突往往在人际关系出现困难或目标冲突时存在。同样工作压力多产生于工作责任重大或负荷过重、难以胜任之时。

3、社会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主要造成个人生活样式(或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情境和事件。所谓生活样式,是指组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许多“经验和事件”。它包括:①居住地及居住地的环境条件;②工作的类别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⑧饮食情况;④个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和用药);③体力活动的程度;⑧娱乐活动的种类,⑦聚会联系(包括家属、亲朋和同事)等。

4、文化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由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将面临着一种生疏的生活方式、习惯与风俗,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适应所的情况。

心理应激是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的现象,是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必要过程和心身医学的核心问题。

二、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应激一定会对人体有害吗?

应激这一事物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会破坏人的心身平衡,某些情况下损害人的健康,加重或造成疾病,另一方面,适当的应激和心理应激又是人体健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应激对人们生活有益影响,至少发现两个方面。首先,适当的应激经历是人心理和身体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童年期应激经历可以培养和提高个体在后来生活中的应付和适应能力,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抗和耐受各种紧张性刺激物致病因素的侵袭。其次,适当的应激又是维持人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如果人的身体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离不开躯体性刺激,那么,心理社会性刺激一定是人心理功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生活变化的良好功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它们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充实的心理社会环境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适度的应激也是维持人们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人在生活过程中总会碰上各种矛盾,遭受各种紧张因素的袭击。解决矛盾、应付挑战既可引起紧张、劳累、苦恼和痛苦,也可为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轻松与欢乐。没有紧张,就无所谓松弛;没有痛苦就难以体味到幸福。

这说明了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受到了单调工作的损害;一旦增加工作场地的刺激性和工作的变异性,就可以矫正工作人员的心身和社会功能。

显然,心理应激可以消除单调、厌烦的情绪,提高生活与工作的乐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人们主动地寻求紧张性刺激。例如参加各种充满紧张性的比赛,或从事某些冒险活动,还有不少人通过观看惊险小说和电影,电视等以获得替代性的冒险体验。当然,这些活动必须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为准则,此外还要看个人耐受紧张刺激的能力。否则不仅危害社会,而且还会损害个人的健康。

心理应激对人健康的消极影响是它的主要方面。心理应激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如果比较强烈,就会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精神疾病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由于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里只谈谈最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急性焦虑反应的主要特征包括极端不安、烦躁、心慌和改变换气等症状。当事者往往以为自己得了重病,为此极为忧虑,情绪反应强烈,相反又会加重躯体症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得不到医生的正确诊断、处理和情绪支持,常常会导致生活能力的丧失或者造成某些躯体和精神疾病。

血管迷走反应发生于急性事故、伤害和剧烈疼痛与严重的情绪紊乱后。典型特点是软弱、头晕、出冷汗,之后是意识丧失。这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迷走神经的过度激活.造成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心输出绿和血压下降,从而造成脑血流量急剧减少的缘故。

此外还有紧张性头痛、胃病、癔症、抑郁性神经症、恐怖症等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腹泻、便秘以及强迫行为。

三、心理防御机制 1、案例:

上述例子说明不同的人,不论强者还是弱者,为了生存于人类社会,都具有不同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手段,以达到在不同的情境下,受到不同的心理挫折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2、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

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主要的一些方式。

(1)压抑作用:这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最根本的方式,通常来说,心理活动能把一些人所不堪忍受或能引起内心矛盾。冲动的念头,情绪或行动,在被意识到之前使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不致于时时干扰我们的心境。这些潜意识中的念头、情绪和行为,虽不被意识到,却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记忆错误或对某些应该熟悉的事物的遗忘等,都是潜意识中抑制的内容干扰意识领域而引起的。

(2)否认作用: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它的方法不是把已发生的痛苦与不快有目的地忘却。而是把它加以“否定”,从而避免了心理上的不安与痛苦。例如,有人在遇到歹徒入室抢劫时,赶紧往床下钻,只顾藏头,而屁股或脚尚在外面一样。这就是“藏头露尾”,类似小偷的“掩耳盗铃”。这种方式是把心理上或情感上不愿接受的事物,当作没有发生的事,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由于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们不但否认了事实,而且真正相信没有这个事实,这样有时会产生病态妄想。极端的否认作用,也是精神病人常有的表现之一。

(3)退化作用: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习惯的成人方式,而恢复使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回避令人烦恼的现实,摆脱痛苦、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化现象,如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大手术之后,虽然从医学观点看来身体己经复原,可病人往往不愿出院。这是因为病人经受巨大挫折,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承担随之而来的恐惧与不安,因而退化成该子一样的依赖。退化作用在疾病和疑病症中也很常见。

(4)幻想作用:是指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力处理这些问题,便以幻想的方法,使自己脱离现实,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困扰,让欲望得到满足。如男女青年在失恋时长久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时,常幻想美丽的公主或白马王子来到了身边。青少年常以“白日梦”的形式在幻想中满足某种欲望,但如果一个成人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应付实际问题,则是人格不成熟甚至是精神疾病的表现。

(5)转移作用:是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不可能被自己理智和社会所接受时,便在潜意识之中。把它转移到另一个可以替代者身上,如“迁怒”事例便是证明。有些丈夫在外受气,回家打妻子,妻子打孩子,孩子踢小孩等,因为愤怒被转移,心境也就平静。此外,发泄作用,就是每个人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协调心身平衡或治疗的目的。借题发挥,大哭大喊一通,向他人作详细倾诉,是发泄的常见形式。这也是转移作用的一种。

(6)合理化作用:个人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虽然其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别人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强调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如有一个时期,市面上大家都想买进口原装彩电,但有人买不到就常对人说买进口的不好,坏了不好修,零件也不好找,这就是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以冲淡内心欲望与不安;后来不得不买了国产彩电,甚至还不是名牌货,但他总认为质量也不错,这就是说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失望来安慰自己。这种自其欺欺人的防卫方式如果用得太多,将会妨碍人们进行真正的追求。

(7)投射作用:通常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或欲望,转移到别的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广泛的投射泛指各种内在心理的外在化。有些人自己有某种恶念或不良欲望,但坚信别人也有这些念头,以此保持心境的安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可说明这种投射。在心理测验的投射性检查中,病人常可通过投射暴露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欲望。这种检查可帮助医生找出病人心理的症结所在。

(8)摄入作用:这是与投射作用相反的一种防御机制,摄入作用是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如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性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失去其所喜爱的人时,他常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举动或爱好,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或他人的不满,极端情况下会变成对自己的恨,因而产生抑郁症和自杀行为。

(9)反向作用:这是以“矫枉过正”的形式来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行为。因为人的许多原始的行动及欲望,是自己和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不能许可的,所以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自己所觉察。但这些潜意识仍随时在伺机活动,人们为了害怕它们可能会突然冒出来,不得不加以特别防范,如爱咬手指的小孩为了怕妈妈看见后挨打,见到妈妈就把两手放在背后,声明:妈妈,我没有咬手。这举动正说明他有很强的咬手动机。有的人对内心憎恨而伺机报复的对象非常温和、过分热情,正是他在无意中用反向作用去掩饰他的本质。这说明人的某些行为,如果过分的话,正表示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10)补偿作用:人们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称为补偿作用。引起这种心理不适的,可能是生理与客观现实中的缺陷和不足也可能是自己的主观认识或想象。如盲人的触觉,听觉敏锐就是一种常见的补偿。补偿是一种潜意识的机制。如有个男孩,突然以各种方法表现他是个男子汉。原来,他生活在一个有六个姐姐的家庭中,平时举动像个小姑娘,而被学校里的女同学嘲笑,使他企图以行动表现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而产生了补偿。过分的补偿则导致心理的变态。如一个自惭形秽的人可一反常态,变为好斗,富于攻击性、自高自大、“你看不起我,我还不愿意理你呢!”这是过分的补偿。

(11)同一化: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机制。它使一个人力图把自己变得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如在不自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这可以促使儿童的性格逐步成熟.特别有助于男女性别的发展。有时候,人们会潜意识地模仿自己很羡慕的人,东施效颦就是例子。模仿也常可满足人们内心的某些欲望及适应某些情境。但不恰当的同一化便导致病态,如精神病人可以自称为某伟人或电影明星等。

(12)隔离作用:是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就是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如年轻的女学生们往往喜欢说“上—号”,而不说上厕所,这便是隔离作用。人死了,不说死而说“过世”。

(13)抵消作用:这是以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补偿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例如,我们无意中做了对别人不礼貌的举动,赶快说一句:“对不起”或“请原谅”,于是心理上就得到了安慰,以抵消对不起别人的举动。

(14)幽默作用: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形式。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可使用幽默来化解心境,维持自己的心地平衡。哲学家苏格拉底,不幸有位脾气暴躁的夫人。有一天,当苏格拉底正跟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夫人突然跑进来,先是大骂,接着又往苏格拉底身上浇了一桶水,把他全身给弄湿了。可是苏格拉底只是笑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这本来是个很难为情的场面,一句幽默话也就把事情化解了。较成熟的人,常常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巧妙的幽默把一些原来是难堪的情境转变—下,度过难关。这可以说是较高级的适应方法之一。

以上都是具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应该强调的是,防御机制是正常人或精神病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因此,不能说防御机制本身是变态的或异常的。只有当防御机制失败,或自我虽免于痛苦,但由于防御机制运用不当,过分,以致破坏了心理活动的平衡原则,变得了个人的社会适应,这才能现为病态。

你平时经常使用哪些类型的防御机制,对你来说,哪种方式最有效,能不能对防御方式做出好、坏之分,为什么?可以与大家一起讨论。

第三节 常见心身疾病与治疗

身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是较为突出地反映在了“心身疾病中”。普及常见的一些心身疾病的知识,对提高人群的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谈谈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根据1979年我国营查资料,高血压的患病率在3—9%,多数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高,东部比西部高,城市比农村高,但与欧美多数目家的患病率(10-20%)相比则相对较低。近20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复杂,尚未完全阐明。有关因素除遗传、年龄、饮食中食盐量高、肥胖外,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对视听觉过度刺激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突变等,均易使血压升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应激区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比低应激区的人群为多(高、低应激区的区分是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犯罪率、暴力行为、人口密度、迁居率。离婚率而定,也就是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强度不同的地区)。这说明精神高度紧张、责任过重或矛盾较多的职业与高血压有一定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多具有一定的人格特点。这类病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争强好胜,办事过分认真,容易激动和感到烦恼,到目前为止,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社会情境和人格特征的联合作用,可以增加个体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关于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除肾素、血管紧张等内分泌激素参与外,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不良刺激,引起长时间、强烈和反复的心理紧张、焦虑、忧愁和烦恼,致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使皮质对下丘脑等处的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失常,血管收缩的神经冲动占优势,引起小动脉紧张度增强血压升高。此外,微血管还发生适应性结构改变,管壁增厚,结果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血压持续升高。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疗时,除了内科治疗外,还应采取心理治疗另外,当病人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病以后,往往完全集中精力注意自己的血压,从而成为焦虑的原因之一,这时给予抗焦虑药物常可见效。近年来,生物反馈疗法也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防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前景。

(二)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它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这种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居多。冠心病是近代社会的流行病,以现代冠心病病人最多的美国来说,在20年代相对地比现在要少。美国统计每年约50万人死于冠心病.白人口占死亡数的l/3至l/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0%。在我国,这种病不如欧美易见,占心脏病死亡效的10-20%,但近年在住院病人中有增多的趋势。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人们普遍认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少、遗传等是引起冠心病的原因。但根据现代的大量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的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英国调查居丧的鳏夫和寡妇,发现在他们配偶死亡的最初6个月内因冠心病而死亡者比同龄居民高6倍。另一调查发现,在事业中有过4次以上的重大挫折者,比未受重大挫折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4倍。也有人对100名冠心病病人的病前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91名病前都曾冗长而紧张的工作,每天工作经常在10个小时以上。此外,冠心病的发生还与病前性格有一定关系。60年代初,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等进行的大量研究指出,A型人格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近代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情绪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激起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活动增加,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压升高和局部心肌缺氧而产生冠心病症状。儿茶酚胺还可促使血液凝固,高剂量的儿茶酚胺促使血小板聚集而阻塞小动脉从而提高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虽然大量研究已肯定,心理紧张和人格特征对冠心痛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不是引起这种病的决定因素,它是多种因素,诸如遗传、饮食因素、器官病理改变或功能失调、生活习惯、血液化学的改变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也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根据局部地区报道:其患病率约为0.5—3.0%,有的报道高达5.29%。半数以上在l2岁前起病。成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约20岁的病人有遗传史。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呜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严重的可延续几天至几周。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当前人们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原因有三:特异性体质的病人吸入或接触过敏性、感染病菌因素。有人对487名各种年龄哮喘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外源性过敏原因素优势者占29%,呼吸道感染占40%,而心理因素占30%,但没有一种因素可单独发病,在他们所报道的487例中,有心理因素参与的占70%:而单独由心理因素发病的只占1.2%。一般队为,单独心理因素虽不能引发病,但由于心理因素激起强烈情绪可改变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机体的免疫机制,当接触到过敏原和呼吸道感染相互作用时,则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有人认为,在不良的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母子关系不协调,婴儿的母亲常是神经症性。婴儿的性格特征常为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敏感、内向或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母亲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分溺爱都会造成母子关系的冲突,再加上特异性体质,便可能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形成。当哮喘一旦发生后,情绪更加波动,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疾病长期不愈的后果,支气管平滑肌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实验研究证明生物、理化因素或紧张的情绪可刺激迷走神经,加速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使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引起哮喘发作。

支气哮哮喘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发作和预防复发。由于情绪因素也对支气管哮喘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疗如催眠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常能取得一定效果。

(四)癌症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患此症。美国在1974年统计每年死于癌症36万人占死因第二位,日本1983年统计有l7.6万人死于癌症,占死因第一位,我国每年至少有60万人死于癌症。关于癌症的病因,人们普遍重视物理化学刺激、病毒、慢性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却往往忽视了社会、经济、职业、生活习惯、个性、情绪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刺激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常常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对病人做心理调查发现,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等情绪的人易患癌症。有人综合了1902年至1957年的75篇文献报告以后认为,忧郁、失望是促发癌症的一个因素。我国山西省调查获明,食道癌病人中56.6%有忧虑、急躁等负性情绪,河北省资料中的性情急躁者占69%;山东省统计急躁者占64.7%,发病前半年有重大心理刺激的65.2%.动物实验也证实紧张和焦虑能促使动物发生癌症,苏联学者早就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与癌症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用电击或其他创伤性刺激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负荷,可促使“自发的”肿瘤形成。他们提出大脑皮质或下丘脑的改变可直接或通过免疫反应削弱对抗癌症的抵抗力。有许多研究证明,不同类型的应激能产生与个体应付应激情景能力有关的内分泌变化,而这种内分泌反应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根据目前对于免疫机制的认识,已肯定强烈的情感反应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而免疫防御功能的抑制可以促使癌症的发生。许多证据提出癌症的病因及其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不管癌症的发展过程是随机转换或有其他起始因素,它的进一步变化,似乎有赖于机体内在稳定性的控制作用下限制或刺激各组织的生长、包括依赖于肿瘤和其他防卫系统的生态平衡所致,对病人机体和心理方面的综合研究,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癌症谱写出有意义的篇章。

(五)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偏头痛是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视力障碍、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和情绪改变。不发作时一切正常。目前一般认为这种病和遗传、神经内分泌、饮食等心理因素等有关。其发作过程与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偏头痛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前后发作,发作常与精神状态有关,精神过度疲劳、紧张、焦虑、激动等常可促使偏头痛发作。偏头痛的治疗涉及医学和心理学两方面,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疲劳和精神紧张,并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发作时可用血管收缩剂。心理治疗应着重鼓励病人合理地解决矛盾,以有助于获得良好疗效。

其他有关的头痛包括紧张性头痛等也大多和心理因素有关,在病人疲劳、失望、困难时常易激动。这些头痛常与人际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如意、羞怯、嫉妒、钻牛角尖或内心恐惧等心情有关。病人常常有好强、固执和谨小慎微的人格特征。紧张性头痛的特点是两侧额部和后枕部、颈项部持续性钝痛。病人头部有紧箍感及重压感。

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减少心身疾病的产生,可以把你的想法写成一篇论文,然后到论坛上讨论。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疼痛都是心理生理性的,而慢性疼痛的心理特征尤为突出。疼痛既是一种与刺激相联系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主观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疼痛体验以及表示疼痛的行为都受其注意、动机、暗示等心理因素,以及早年经验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同等强度的刺激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治疗心理因素引起的紧张性头痛,应该让病人摆脱不良情绪和对疾病后果的忧虑,使紧张状态得到缓解,头痛心就会随之减轻或消失。此外,松弛训练和气功锻炼,对紧张性头痛也有一定效果。

心身疾病的治疗,不能单从内科、外科。精神科或其他某一临床学科着手,由于心身疾病躯体症状的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时,应从心身联系的观点出发,从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来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给予躯体治疗的同时,合并采用心理治疗。医生和病人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对于心身疾病,躯体治疗固然重要,但主要应消除引起或加剧躯体症状的心理因素。

对于心身疾病躯体方面的治疗,例加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头痛等,宜给予必要的药物,例如降压药、溃疡病药、镇痛药等。心理方面的治疗方法很多,常用于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

当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激动、忧郁等情绪障碍时,宜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和给予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精神药物。但在控制心身症状的过程中,应逐步以自我训练替代精神药物,并指导病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方法,以促进社会康复,达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在整个治疗期间,可合用内科治疗以减轻和控制躯体症状。

目前由于心理治疗的作法还不普及,常有各种错误的看法,或是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与医生谈话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尤其是心身疾病,常误以为躯体疾病是有组织结构改变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不可能治好病,却不知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有些人则对心理治疗抱有神秘想法,认为这种技术很高深,神秘莫测,只有心理学家才能掌握。须知人是生活在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因此,不论哪一科的医护人员,为了全面地了解病情,更正确地做出诊断,以及给予更合理的有效治疗,都应注意到病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可能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心理因素,并及时给予心理治疗,所以各科医务人员都应该知道心理治疗的方法。此外,强调医生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病人交流,或者甚至一提到心理治疗,就好象病人有思想问题,或者认为心理治疗不过是安慰病人而已,这些错误的看法应予纠正,医务人员、病人都应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但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和巩固躯体治疗的效果,并且有药物等躯体治疗所不及的独特治疗作用。作为病人,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应该主动与医生配合,以便争取早日康复。

要使自我训练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必须帮助病人克服在治疗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的、有时很激烈的、甚至可影响治疗进行的内心冲突。病人对这种冲突的出现自己常不会意识到,故有可能否认某些问题的存在:或不接受医生的解释;或避重就轻,不愿认真对待医生所指出的问题或轻描淡写,不愿暴露某个问题的实质:或限于认识水平,坚持把疾病的某些现象认为是疾病的本质等等。这些情况往往影响到病人不能接受医生对病情的分析,甚至影响治病的信心,使自我训练的意志和耐心降低,或不能坚持进行、半途而废。因此,医生应耐心而反复地向病人详细说明,坚持使用启发、引导病人自我分析和自我解释的方法,使病人逐步接受医生的意见,将医生的意见真正变成病人自己的认识。有时医生也可以肯定病人正确的意见,并对其错误意见或情绪反应不表态。以免病人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增强而妨碍继续治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抵触情绪有增无减,就应停止治疗。总之,必须明确认识到,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是逐步建立的,有时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奏效,操之过急,必适得其反,只有病人本人真正认识到疾病的本质后,才能在自我训练时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划,进行自我训练,直到痊愈为止。

自我训练有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医生与病人的共同努力外,有时还需病人家人及有关单位积极配合,给予帮助。因为病人的发病,以及各种顾虑和错误认识,有些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属和周围人们对“心身”的误解和轻视,往往使病人得不到同情和温暖,造成病人自卑和忧愁、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甚至自暴自弃,这样会影响治疗效果或使疾病加重,另一方面,医生在向病人分担和解释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时,固然应该启发和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还需医生为病人采取安排较好的环境和获得社会性支持,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社会康复。因此,对于有婚姻或家庭矛盾的病人,宜进行家庭治疗;与他人相处困难的病人,应进行集体治疗。从而争取病人家属与有关人员提高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消除误解和歧视,以同情、亲切和信任的态度相对待,使家庭不和消除,原则破裂融合,生活与工作安排适当。在自我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所以应随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帮助病人分析和解释、修订自我训练的措施。

病人可以自己进行自我训练的练习,也可集体进行。这时病人在集体中可以相互交流体会,较易获得疗效。心身疾病病人的自我训练,有时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例如医疗体育、气功、行为疗法、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开展适合不同病人具体情况的各种医疗体育,包括竞跑、练拳等,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增强体质和顶防灾病的作用。气功包是我国广大人民乐于采用的强身医疗方法,国内外己一致认为对健康及防治疾病有益。由印度创用而类似气功的“瑜珈”也已在许多国家用于治疗心身疾病和神经症等。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民间流传的随身和防治疾病的自我锻炼方法,也适用于心身疾病的病人。然而,进行这些锻炼均应循序渐进,防止过度疲劳产生反作用.且需有体疗家和气功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以便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并防止发生偏差。例如气功虽好,若不得其法,有时反而可能出现“走火入魔’的精神障碍等偏差。你曾经遇到过患有心身疾病的人吗?尝试用你学过的知识给他们一些有益的建议。

第四章

挫折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挫折的内涵

在学习本专题时可结合“应激与心理健康”一章进行。

在人生的漫途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某种需求会与现实状况发生抵牾,有时候某种行为又会遇到障碍或干扰,例如,学习中的困难、身体上的不适、人际间的纠葛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人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曲折。正像婴儿学步一样,尽管未必每走一步都会跌跤,但要做到一开始就一跤不跌地稳步走路却是难以实现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跌跤就没有起步,更难有奔走和跳跃。同样,没有挫折也就没有人的成熟,更难有提高和大成。

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挫折情境,即指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环境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获得所期望的名次,受到同学的讽刺、打击等。

其二,挫折反应,即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躲避等。

其三,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在挫折的三个涵义中,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呢?

有一天你正在校园里漫步,看见你的班主任张老师迎面走过来,似乎沉思着。你冲他笑笑,说了声“老师好”,可他似乎毫无表情地与你擦身而过。这时你可能挺不愉快,想:“好大的架子,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他了吗?或者他瞧不起我?哼,我还不爱理他呢”于是,在你和班主任张老师之间种下了一颗误会的种子。你或许会这么想:“张老师想什么呢,我这么个大活人也没看见。”这时,你就会半开玩笑地大声喊道:“张老师,竟然对我视而不见。”于是,一场可能的误会便可避免了,你心中不愉快的挫折感便烟消云散了。

它说明:不同的挫折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与体验,因此,三方面涵义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

即便是没有挫折情境或事件发生,而仅仅由于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挫折反应。例如,你正在热恋中,毫无失恋的迹象;期末考试全部通过;或者人际交往中也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可你偏偏担心恋人会瞧不上自己,害怕考试不能通过,总怀疑同学们在议论自己。这些事虽然没有发生,你却仍然体验到了焦虑、恐惧、担忧甚至敌对、攻击等挫折的情绪反应产生挫折感。

二、挫折的意义

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会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对强者和弱者来说,同样的挫折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一)挫折对强者的积极意义

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努力去他的事会失败,需要的东西却未满足的心理体验,这正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心理学中把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状态谓之挫折。个体遭到挫折总是难免的,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需要也会随社会的变化和人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增长。埃里克森毕生发展的观念把人的人格发展划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要解决的矛盾;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发展顺序划为五个层次。他们的理论都阐明了矛盾的阶段性、需要的发展性。不言而喻:人时时刻刻生活在矛盾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因主客观需求的持续对立,无法统一而导致挫折,挫折具有普遍性。从人生的发展和心理健康角度看,心理学家教育人们不是回避挫折,减少挫折,而是提高其耐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地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挫折常使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失眠、焦虑、抑郁等。挫折似乎只有消极意义,其实不然。若处理得好,挫折同样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生活中的强者,对挫折的承受力极大,面对困境,不是被动的、无可奈何,而是主动积极地迎接挑战,以百倍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以摆脱挫折的困扰。在挫折面前,强者常常利用挫折对个体的有益作用来提高自己的活动力量。挫折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挫折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认识过程,找出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知不足而后学,学好后再去用。如此反复,有助于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合理。同时,吸收经验教训,改变策略,提高了个体解决问题的水平。

2、挫折能增强个体的承受力

遭遇挫折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活动,说明个体的承受力强,一个人历经艰辛,遇到的挫折比较多,那么他对挫折的承受感也随之增高,一次次挫折及其应对措施,日积月累,奠定了以后他面对挫折的策略及心理准备。这种预期可以大大降低挫折的程度,而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挫折能激发人的活力

为了摆脱挫折,人们常常被驱使去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挫折是一种内驱力,生活中的强者往往为挫折所激发出强大的身心力量。虽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发奋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面对挫折,每个人解脱的行为是不同的。消极应对行为是攻击行为、固执行为,倒退行为和厌世行为。积极的应对行为表现为升华行为,增强努力行为和改变策略再作尝试等。生活中的强者往往采取后一种行为。

如歌德因绿蒂另有所爱而初恋失败,于是写下《少年维特之烦恼》、孔子因厄运而著《春秋》、司马迁因宫刑而著《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屈原被贬而写《离骚》„„这些都是“化悲愤为力量”,是心灵升华的典范。正如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说的:“我觉得奋不顾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碍,能在世界上创造任何奇迹”。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我们无所畏惧,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二)挫折对弱者的消极意义

与强者不同,面对挫折,弱者表现为悲观失望,畏缩后退,冷漠无情,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自我解脱,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些消极方式的运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个体动机、认识、情感的障碍。挫折对弱者的消极意义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

成就动机表现为想要做事并把事情努力做好的愿望。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以及对问题的把握,它与个体的自信心、抱负水平、人生价值取向有关。在挫折面前,弱者受消极情绪所影响,往往从主观上过高估计各种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对挫折不是积极尝试,探索其摆脱的方法,而是手足无措、无所是从、“习得性失助”,从而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一个屡受挫折的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再给自己提更高的目标,长期以往会变得保守、封闭、自卑、丧失自信,减弱成就动机水平。

2、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大脑能释放一种有害的物质,使人的身心疲劳,从而影响个体对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会引起大脑神经元联系精确度的变化,引起主体心理状态的积极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思维的敏捷性。

挫折使弱者产生的是紧张、焦虑、失望等消极情绪,它会使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功能处于紊乱、失调的状态、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严重的挫折会导致弱者精神崩溃、大脑神经细胞的破坏,而呆若木鸡。

2、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

挫折使弱者身心过度紧张、注意广度缩小,认识范围变窄。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不能估计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加上感情易冲动,且控制力差,极易产生攻击行为,重者触及法律、成为社会的罪人,为社会所不容。

三、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有些挫折是由于非人为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如一个急于想完成学业以便能负担家庭生活的大学生还必须苦读一二年才能毕业挣钱;身处异国的留学生由于远隔重洋而无法与思念至亲的亲人朋友等。另一种外部挫折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遭受到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文革”中受到陷害、长期蒙冤受屈的老干部;两个相爱至深的大学生,但因男方家庭是农村,遭到女方家庭反对等。

(二)内部原因

挫折的内因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成为挫折的来源。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

她姓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她在一年级时非常用功,成绩很好。可到了大一下半学期就下降了。由于她长得又黑又胖,其貌不扬,所以受到男生冷落。为此刘某深感苦恼,后来就出现反常行为。比如上课时对男老师傻傻地笑,说男老师喜欢她,可她配不上人家。在大街上碰到男青年,她常把头一歪向地上吐唾沫并说那男的对她不怀好意。上二年级后,她整日黯然神伤,总和别人比较容貌,以致更没有男生愿意接近她了。

这是一个怀春的少女由于容貌不美使恋爱屡受挫折,产生种种异常行为的案例。该问题的实质在于刘某本身的看法不当。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时应当尝试去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当一个不美貌的姑娘能够真正接受自己,变得自信、自强、快乐时,她便形成了一种过人的人格魅力。美丽的东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我们不能责备男士总是看好美貌的姑娘,而应当接受现实的自己,着手培养自己内在的气质。一个拥有人格魅力和内在气质的女孩同样能吸引许多男士.即使不成为恋人,也能成为朋友。那时便不会孤独,不会自卑。要强调的是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人,怎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呢? 正如一个英语谚语所说:“Like youself ,and others will too.”——喜欢你自己,别人也就会喜欢你。同样的道理包括:接受你自己,别人也就会接受你;接受你自己,你也才能够获得自信心。2.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是指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二者不可兼得。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前怕狼后怕虎”的冲突;“进退两难”的冲突等。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太久、太激烈,或是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到阻碍,这时便会造成挫折。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一个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一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又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达一点,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一位大学二年级男生来到咨询部,诉说自己感到自卑。究其原因,他上高中时,学习很出色,上大学后给自己订下目标,三年提前大学毕业报考研究生。为此他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很紧,除了几门专业课繁重的作业和实验之外还自学计算机并每周去校外上机,每天还要学外语,对一些公开课也要求考试得高分,以便拿到奖学金。总之,他没给自己安排一点娱乐时间,对自己要求太高,目标未能实现时,便产生了挫折感。4.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有人称之为“心理气氛”。如果一个大学生善于与周围人保持良好关系,或者说与周围人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获得一种安全感;并且在这种交往中,使情感得以宣泄,郁闷得以排遣,精神得以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良,就会使一个人处于莫名的“不安”状态中,感到“无助”或“孤独”,并会引起各种形式的挫折反应。5.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上的不适应常发生在一年级大学新生中。中学老师讲课细致,作业布置多,要求明确具体,考试也频繁严格;进入大学则完全不同,要学好课程,主要靠自觉性,会合理安排时间,独立进行学习。理科有大量作业,文科有大量参考书,这往往使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感到无从下手。而且平时考试不多,到了期末考试就有些手忙脚乱,抓不到重点。

尤其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新生竞争更强。“强中更有强中手”,必然使一些中学时的高材生失去原来的优势,心理上产生压力和不平衡感。

再加上刚经过紧张的高考,心理上未完全放松便又在新的竞争下争强好胜,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便可能造成诸多挫折。6.生活上的创伤

失去亲人或失恋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这也是常见的心理受挫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谈恋爱已很普遍。据调查,正在恋爱或准备谈恋爱的大学生,一年级占15%,二年级占25%,三年级占40%,四年级占65%,单相思者为10%,失恋者为20%。

某大学一男生向本系高年级一女生求爱,遭到对方拒绝,他先是写信威逼,威逼不成后服毒自尽,因抢救及时未造成死亡。

一个本来性格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女大学生,一年内父母先后病故,受到沉重打击,变得少言寡语,精神抑郁无法学习而退学。

失恋、单相思、父母亡故等创伤从心理卫生角度看都是一种应激,需要动用大量精神能量。如果种种应激反应交织在一起并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时,便可能造成心理危机。

在生活中你曾遭遇过哪些挫折,产生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尽量减少挫折的产生呢?

第二节 挫折的情绪反应

人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它或许只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许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情绪性反应表现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执、自杀。以下分别论述。

一、焦虑 人在受到挫折后,情感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的增加终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成的复杂的心情,概括称之为焦虑。焦虑是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适度焦虑,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对提高效率、发挥潜能有一定积极作用。而过度焦虑是有害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焦虑症。

对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和学习上的挫折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由人际关系不良所导致的过度焦虑,使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内心常处于一种渴望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中,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作否定性评价,并时常会因一两件小事加强挫折感。学习上的过度焦虑则会抑制思维,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

二、攻击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将愤怒情绪发泄出去,便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一)直接攻击

大学校园里偶尔发生的情杀事件,就是一种极端的直接攻击行为。直接攻击多数是采用打斗或辱骂、讽刺、漫画等形式,以侮辱对方人格,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二)转向攻击

在古典文学著《水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林冲听说自己的内室被人欺辱,本想举拳狠狠打那人,但一看调戏良家妇女者乃当今高太尉之子高衙内,便不敢下手于是只得将一肚子愤怒之情统统发往家具什物,打碎茶具,掀翻桌椅。”

可见,转向攻击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一种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受挫后之所以出现转向攻击,有的是摄于对方的权势,特别是在权大于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的是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击。例如在公司受了上司气的丈夫回家拿妻儿出气。此外,长期生活中的诸多细小挫折使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谷状态,以致想起无名之火,由于这种无名之火缺乏具体攻击目标,于是出现了谁碰上谁倒霉的情况。在许多情况下,成为转向攻击的目标都是无辜的。

三、冷漠

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份,只是个体把愤怒暂时压抑,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现象表面冷漠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

李,女,20岁。大三学生,平常活泼好动性情温和,颇得一些男同学好感,追逐者甚多。她一般是来者不拒,平等待人,从不丢任何男生面子。有些男生能推测她的意思,交往几次便自行告退。其中有一名男生,在和她交往三次后,便自以为该女生是自己的恋人,其实该女生并无此意。一次,他闻言该女生正与别人跳舞,便飞快跑到舞厅不容分说把这对舞伴拉开,并举手打了该女生两耳光,当众污辱她:“下贱货”李某哭着跑回宿舍,次日一反常态,变得十分消沉,独来独往,每日以写日记为唯一消遣。有些男生善意地安慰她或继续对她有深交之意,都被她拒绝。她对心理咨询老师说:“这两个耳光使我清醒了很多,男人对我已不是可吸引、可向往的东西。现在才认识到一个人是多么清闲自在,不忧愁、不烦恼,自己一个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冷漠是一种极为消极的行为反应,人一旦堕落就破罐破摔、麻木不仁,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种行为反应的生动写照。

四、退化

这又叫倒退或回归。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人们在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做出合乎常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是日益成熟的表现。但是,当人遇到挫折时,体验到极强烈的情感,可能会失去这种控制,而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以求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退化便是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其本人并不能意识到。

有时会看到老年妇女钱被偷后,在大街上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平时举止文雅的成人,面临挫折情境时,有时会表现粗鲁的行为,可能咒骂或大声叫嚎或挥拳相斗。歇斯底里发作的患者也有退化行为。如满地打滚,甚至故意尿湿衣服等。退化这种受挫后的表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关注。

五、幻想

幻想指个体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

一个大学生学习困难,考试失败,他可能在幻想中想象自己完成了学业,事业发达如何受人赞誉,受社会传扬,如何面对鲜花、笑脸、地位、待遇等等愉快的情境。现实中的挫折越是使他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越是使他得到畅快和满足,他就越有可能逃避现实而通向幻想。

幻想偶尔为之,并非失常,而且任何人都有幻想,青少年的幻想尤多。但是,一旦形成了以幻想来对付现实中的挫折,希求从幻想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将是十分危险的,并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六、固着

固着是个体受挫后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而言,个体受挫后需要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来摆脱所遭遇到的困境。但是有人在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后,依旧用先前的方法,盲目地解决已经变化了的问题,“撞到了墙还不知转弯”便是固执的最好注释。这种情形比较多见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之中,如丢失了重要东西,明知这东西是在外面遗失的,仍然不停地在室内翻箱倒柜,不止一次地重复这种无谓寻找的行为。在校园中,最为明显的案例是有些失恋者,明知对方已经无意,却仍然旧地重游,徘徊于往日的“情场”中。

某大学一年级女生,在一次暑期旅游中结识了本校一位二年级男生。两人一见钟情,在短短一周内,感情迅速达到“炽热”地步。但开学返校后,男生态度突变,拒绝再与该女生来往,使这位年仅18岁的姑娘一下陷入情感危机中。处于绝望状态的女生情绪非常忧郁,无法坚持上课学习,整日哭泣不思饮食,只好由家属监护。多少同学、朋友劝说,她就是听不进去,仍然抱着能见上他一面淡淡的希望。并要求老师去找该男生,不止一次到男生宿舍门口等待,张望着窗口。“只要见他一面,看他一眼,我死也甘心。”校方和家长只得送她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治疗。

十八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总是富于幻想的,把第一个闯入心扉的所谓“白马王子”想象得完美高大,为之痴迷。等她渡过这个时期,再长几岁,回头想想18岁的时候竟然被那样一个男孩迷住了,可能自己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面对挫折,是沉沦,还是奋起?积极的应对措施有哪些呢?

第三节 挫折承受力及其培养

生活充满光明,充满希望,伴随着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也会有黑暗,也会有失望,也会有挫折。既然人生路上不可避免总要遭遇一些挫折,那就让我们坦然地面对它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锤炼出顽强的挫折承受力,去与命运抗争。

一、什么是挫折承受力?

最初使用“承受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他给挫折承受力下的定义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1977年就任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部主任的萨托拉斯提出三条精神健康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及时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有效地改造环境。由此可见培养挫折承受力对精神健康的意义之大。

每个人的挫折承受力是不同的。有的人遇到一点轻微的挫折就会引起主观世界的烦乱,颓废沮丧,一蹶不振;有的人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仍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直到最后胜利。

不同人的挫折承受力不同,同一人对不同的挫折情境承受力也不相同。有的大学生能够忍受学业的失败,却不能忍受恋人的背弃;有的人能从容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群、孤独,却不能忍受丝毫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班干部改选中落选的女大学生投湖;联欢会上唱歌跑调的男生卧轨;品学兼优的女生风闻同学的“流言蜚语”便上吊。

之所以出现众多怪异行为,关键就是他们忍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是不健全的。

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弟弟炸死,父亲重伤,自己也有几次生命危险,却终获成功;温室里的花不耐风雨;“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的境遇会让人不堪一击;“一个痛苦两人分组,痛苦就减轻了一半。”

1、生理条件

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比如,前者不怕偶尔的饥寒交迫,可以熬夜,也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这是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和病情,甚至发生意外。国外有人研究发现体弱多病者与身体健康者在丧偶后一年内,前者比后者发病率高78%,死亡率高三倍多。看来,健康者更应珍惜“健康”这一宝贵财富。

2、过去经验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个动物实验。他们对一组幼小的白鼠给予电击及其他挫折情境,使其产生紧张状态,然后让它们正常发育。长大以后,这组白鼠就能很好地应付挫折引起的紧张状态。而另一组没有受到这类挫折刺激的白鼠,长大后遭受电击等痛苦刺激时就显得怯懦和行为异常。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在婴、幼儿期所受的刺激,可使成年期的行为更富于适应性和多变性。相反,极少受到挫折,一贯顺利、总受赞扬的人,就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过于强烈,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

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如果青少年期遭遇的挫折太多、太大,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可能形成自卑、怯懦等特征,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

3、挫折频率

如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刚刚失恋不久,考试又未通过,没几天又心不在焉地把计算器丢了。接连遭受挫折,频率过高。挫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

4、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挫折刺激正是通过人的认知而作用于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反应。由于认知不同,同样的挫折情,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一般认为,虚荣心强的人对挫折的知觉感受性高,承受力低。因为虚荣心强的人通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一旦受挫,目标没有达到,就会因为虚荣心没得到满足而难以忍受。

5、个性因素

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兴趣、世界观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作用。

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性格孤僻、懦弱、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当人们对某样东西享有浓厚的兴趣,一心钻研,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他们却乐在其中,挫折承受力就强。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弟弟炸死,父亲重伤,自己也有几次生命危险,却终获成功。可见,个人兴趣也是应付挫折不可忽视的因素。

6、社会支持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痛苦两人分组,痛苦就减轻了一半。”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挫折的承受力。

三、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1、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人在遭受挫折后,挫折情境对人心理上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信任等情绪体验,并导致心理、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主体为减轻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常常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卫方式,称为心理防卫机制。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难免碰到或大或小的阻碍、损伤、痛苦,以及因窘难堪的场面因而不时感到挫折、冲突、焦虑。事实上.由于自我具有防御机制,所以个人在可预见或已面临威胁时,总会采取某些自我防卫措施,以抵御外来伤害,减轻内在压力,而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任何心理健全的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卫机制。

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有以下几种:

(1)压抑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人在非常生气时.努力控制怒气不要爆发出来,这种行为称为压抑。而压抑是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抑制威胁性的一种行动。压抑是否认事实存在,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自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愉快。

有个女孩子,白天很正常,在傍晚时却常常惊叫,在地上翻滚,大吵大闹,做怪动作。发作时间可持续一二小时,每日如此,连续几个月了。看病时问其原因,她回答说“不知道”。催眠后,患者谈出了事情经过。原来患者父亲对她非常疼爱,但管束很严,不让她随便外出与男孩交往。第一次发病那晚,因要与男友约会,而父亲一直坐在门口,寸步不离,使她无法赴约。她一方面惧怕父亲,不敢说明;另—方面又担心男友会一直等她。心里非常着急,忽然发作起来。此后,每到傍晚,就不知不觉焦虑起来,然后发作,但对导致发作的原因却“忘了”。

压抑这种防卫机制比较常见,但对身心危害较大。心理分析家认为,一切疾病都是由过度压抑造成的。压抑原来是希望忘记可怕的刺激,结果因潜意识的话动,却引起许多回忆的相关刺激。心理分析家们也把记错某件事或口误、笔误等归因为压抑的作用。压抑虽然能暂时减轻焦虑和获得安全感,但按撩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久而久之可能使人变得性情急躁,孤僻、沉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看来,遇到挫折、失败最好一吐为快,想办法把内心的不满、不畅快的情感宣泄出来。

(2)投射

有时候我们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推到别人身上,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投射。投射通常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恶习或恶念,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赌的人常感叹“人生就是一场赌博”;一个对领导有成见的人,可能会散布说领导对他有成见,有意“整”他。

(3)合理化

指利用各种理由或借口以提高自身价值或争取社会认可。换句话说,当事情失败时.以许多与事实无因果关系的理由加以解释,来维持面子。最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情形,即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某学生本来下决心要在考试中名列前茅,结果未能如愿,为了维护自尊,使用不屑的口吻说:“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可不想做书呆子。”

吃不着的葡萄就是酸的,达不到的目标就是不喜欢的或本来就没想要的,这就是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是夸大既得东西的好处,缩小不足之处,以减轻达不到目的时的失望。

某人很想参加舞会,但自己不会跳舞,又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他不会跳舞,便说自己喜欢安静不愿去闹哄哄的场合。

(4)认同

认同是指一个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建立与另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目标的同一性。

寒暑假期间,上了大学的原来中学同学相聚时,大家都会赞誉和抬高自己所在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环境等,其实就是在间接地赞誉和抬高自己,有的人很喜欢表白自己与某名人曾是同学、同乡或很熟悉,似乎凭这层关系,名人成功的光辉能折射到自己身上。

认同作用就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头上,或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5)反向

又称“矫枉过正”现象。个体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 外露,采取与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它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的冲动和欲望进行压抑的一种心理表现。

一个女大学生对某男生有好感,但在和他见面时,反而采取冷淡的态度。凡是总爱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人,恰恰反应了他内心有怕别人瞧不起的自卑感。

(6)升华

当一个人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上遭遇失败时,转移理想到另一更有价值的事业上去,即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很多文艺创作,多是作家把内在不合理的冲动升华而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正当方式加以表现。如屈原被放逐以后,写出《离骚》。司马迁受到凌辱,身陷困境,却以《史记》传世;歌德于失恋中得到灵感与激情,写出脍炙人口的世界文学名著《少年维持之烦恼》。

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许多自学成才的青年,许多在事业上做出成绩的人。几乎都从这所大学毕业。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市一个女青年,她有个男朋友与她在乡下插队时就确定了恋爱关系,而男友刚刚考上大学就扔弃了她。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但她没有沉溺于失恋的痛苦,而是发奋努力,一年以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7)补偿

一个高度近视、身体单薄的学生无法在运动场上逞强,却可以刻苦攻读,品学兼优,在学业上称雄;一个长相平凡或有生理缺陷的女孩,无法与美女争奇斗艳,乃发奋学习,在学术研究上卓有成就,从而获得其容貌不能赢得的声望,这就是补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生活的天空那么辽阔,施展本领的天地如此广大。原先的目标受挫时,不妨通过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其他目标代替。东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只要你持之以恒,你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前面谈到了七种心理防卫机制,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是不自觉地运用防卫机制。我们了解了心理防卫机制后,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积极的防卫机制应付挫折如升华、补偿、幽默等等。积极的防卫机制是把挫折变为前进动力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自责,这时不妨运用酸葡萄、甜柠檬心理,在内心贬低一下他人,抬高自己,挽回一点自尊和面子,以免自信心丧失殆尽。

2、正确认识自己

(1)肯定自己,增强自信。

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时,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能否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因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自我贬低,所失意时更要寻找自己美好的一面,增强自信。下面几个具体方法可供选择。

A.发现自己的优点

努力去发掘自己的优点,逐点用笔记录下来。可分类记录,如个人专长。已做过什么有益或建设性的事,过去什么人称赞过自己,受过的教育,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关怀等等。B.肯定自己的能力

每天找出三件自己做成功的事,不要把成功看成登上月球、发明炸药什么大事的。成功可能是昨天买到了合身的衣服,在图书馆借到满意的书,完成了篇论文,在宿舍给同学做一盘可口的凉菜等等。日常生活、工作都可以有成功与挫折之分。一日至少顺利完成三件事,又怎能责备自己的一事无成呢? C.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

在自己的兴趣中,找一样来培养、发展,使之成这专长。专长不必太困难,可能简单到剪发、游泳、做菜或点心、织毛衣„什么都可以,有了专长,就有机会做主角,自然神采飞扬!D.发挥自己的外在美

穿衣不必名牌、昂贵,作为大学生应打扮得适合自己身份,清新、自然、大方、不落伍。情绪低落时,尤其要注意穿得鲜艳明丽,加上适当发型、化妆。这样不仅自己的坏心情因为打扮分散了注意力,表情也会生动、活泼些。

(2)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挫折总是跟目标连在一起的,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当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

国外心理学研究者做过一个有趣的投掷实验;投掷距离由被试自己确定,距离越远,投中得分越高。结果表明,凡是抱负水平高的人多选择中等距离投掷,与自己实际水平相符。而抱负水平低者,多选择很近或很远的距离投掷。也就是说,要么他的要求很低,要么孤注一掷。距离很近,他固然容易达到目标,但这种成就感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若目标过高,超过实际水平,他虽全力以赴,仍会力不从心,达不到希望的目标,亦会产生失败感。

所以,遇到挫折时,应审视自己的目标是否得当,所定的目标最好是既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遇到挫折时,朋友、亲人的帮助支持也是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

人际交往遵循互惠互助原则。你要想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的精神上的支持和其它的帮助,那么在别人困难时,你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此外,应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实践: 组织一次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的主题班会,主题就是“谈谈你是如何应对挫折的”,目的是交流彼此的经验,以促进共同成长。

第四节 中学生挫折心理辅导

一、中学生容易遭遇以下几方面的挫折: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目标;没考上理想的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望未得到满足。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教师喜爱,经常遭到教师的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没有能讲知心话的朋友;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亲子关系不良。

3、兴趣和愿望方面: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因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到轻视;自认为表现好而没被评上“三好学生”;认为能干而没被选为班干部。

二、中学生应对挫折的辅导

1、树立崇高的革命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勇于面对挫折,冷静地分析挫折的成因,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2、创设条件、改变情境,转移注意力,消除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待心情冷静后、再理智对待失败或打击。

3、采用精神发泄法,使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心理获得平衡,之后再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挫折。同时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员的支持、倾听、共感、辅导等方法,来摆脱心理的困境。

4、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耐受挫折的能力:

(1)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挫折会使人产生痛苦、烦恼、甚至会引起悲观厌世;但它又可以给人以教益和磨练,使人们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变得更聪明、坚强、成熟得更快。思想上有这种认识,心理对挫折有所准备,如果遇到挫折才不会惊慌失措,导致心理失常。

(2)努力提高能力、不断完善个性。一个人如果有较强的能力,那就能完成更困难的任务。因为能力的强弱与任务的难度成反比。在同样一项任务面前能力强的人就会认为难度较小。相反则会感到困难重重,这样就容易产生失败。提高自身的能力就会减少遇到的困难,减少挫折的产生。

能否善待挫折,还与人性格有关。一个乐观、意志坚强的人,面对挫折会振奋精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摆脱挫折的消极影响,而一个消极悲观、意志薄弱的人、遇到挫折后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退缩,自暴自弃,依赖他人的拯救,幻想出现奇迹。为了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树立坚定的目标和坚强的信念,这样就能从逆境中奋发。

②加强磨练,增强意志力。

③培养正确认识和分析挫折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④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那些能在“困境”中奋起的人。

⑤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补偿作用、升华作用等,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能力。

(3)保持适当的期望,不断调整目标。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着许多幻想,对自己往往怀有较高的期望,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高期望往往产生强大的动力,但他们经验较少,对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也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人们常说: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指的是目标定得远大,由于能力所限无法实现,这时产生的挫折感就越重。因此,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设置适合自己条件的目标.经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那既能促进自己的发展,又能减少挫折的压力。

另外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或行为也是减少挫折压力的有效措施。当一种目标经过一再尝试,也不能成功时就要考虑是目标太高,还是条件还不具备。如果是目标太高,应适当降低目标。如想考大学,但经过努力考不上,这时应考虑读中专;正规的大学考不上,可考业余的;还可通过自学来满足求学的愿望;如果条件还不具备,应努力创造条件或等待时机。

设计一节以“如何应对挫折”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辅导课,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

第五章 异常心理

第一节 异常心理的概念、判别标准与类别

一、有关概念的区别

首先,我们应该明了与异常心理有关的一些概念的区别和可能产生的异义。

异常心理:异常即不正常、亦可称之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正常的心理。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因为人类的许多物质如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极少数人处于两端,因此,高与矮、重与轻、智与愚等两端者,均可视为异常、但异常心理却不作此认同。如远离平均数的高智商是一种优秀状态,心理学者不愿以“异常”来称呼,而称之为超常。如是,异常通常带有否定的意思。再则、人们所居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所持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有差异、因此对异常的看法也就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伦敦人烂牙、香港人烂脚可说是常事,但都不能把未溃烂的说成不正常。所以,从统计角度看异常是不含否定意义的,但从社会角度看异常却可能含有否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可把“异常”理解为偏离正常,但却很难对“异常心理”作同样的理解。

心身疾病:这是一个范畴仅次于异常心理的概念,指的是一切因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有较大成份的疾病。心身疾病与纯粹躯体的器质性疾病有所不同,但它又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变化,因此这类异常被人视为生理的、而忽略其心理的因素。准确地说,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变态心理:如果从统计的角度看异常心理,的确可包括常态分布呈两个极端、但是变态心理通常只指低的一端。然而,有些特征虽处在低端却并非变态;有些特征虽处在高端却可能变态。这得根据测验的内容来定,是否变态,人们常用心理障碍的程度来加以区别,当然还得加上专家的鉴定。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整体的心理活动瓦解者、宜采用医学模式治疗,使用“精神病”之术语;轻度心理障碍,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但自知有毛病者,需采用心理或行为校正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常使用“心理障碍者”之术语,它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这两种情况统称为“变态”,它不像“异常”那样有包括超常一端之嫌,但“变态”这一称谓给人的否定感太浓,因此不少人仍乐于使用“异常”或“失常”。另外,我们对重度异常者即精神病人,常称为“病人或患者”;对轻度异常者,常称为“咨客或来访者”,也有这种考虑。

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不同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有否定的含义,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它也可属于不正常,如违反常规、破坏纪律,但它只是属于教育模式解决的问题。

不适应:这是由于环境的某种原因造成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不能正常地顺应生活、工作和学习。它既无生理的或心理的不正常,也不像越轨行为那样表现出反抗或破坏,但就是不能正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像学校的“灰色学生”一样,守纪律、老实听话、默默无闻、成绩不好。对这种人常结合心理校正模式和教育模式进行调治。

在转入一个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时,你有没有产生过不适应,你是如何逐渐学会适应的?

另外,像大脑疾病、躯体缺陷等也可能使人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异常,但它们属于缺陷学或缺陷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犯罪行为也属于异常,但这是犯罪学研究的问题和法律制裁的问题。

二、常用的判别标准

你知道用什么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吗?

在上述概念中,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究竟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这

第三篇:心理讲座讲稿

做健康快乐的人

一、引入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咱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康老师,初一年级和高中的同学们咱们已经在课堂上见过面了,初二和初三的同学们在下半学年也将在课堂上接受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本周是我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周,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做健康快乐的人”。

二、关于健康

既然主题是做健康快乐的人,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第一是身体健康;第二是心理健康;第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重视心理健康。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身体上的不健康会使人疼痛,心理上的不健康会使人痛苦。

那我们怎么来衡量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呢?衡量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有十项标准,同学们可以先听一听: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以上标准适用于成年人以及接近成年的高中生们,具体到我们同学们可以对应以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考察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回回考试及格这回不及格你反倒高兴了,这就属于不正常了。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宽容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我们往往容易指责别人小肚鸡肠,却没有反思自己是不是肚量大呢?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有个同学跟我说自己是愤青,对社会现象和学校管理的一些方面想喷就喷,我就问他,你喷完对现实有改变吗?自己产生正能量了吗?还是更想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了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棵小苹果树,终于开始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大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小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小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如果不自断经脉,其实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100个大苹果,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即使,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想一想,抱怨之后你是更想努力继续还是无力干脆放弃自断经脉呢? 4,有乐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有同学附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看法,说现在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种说法有其极端的一面,但假使这种说法真的成立,你如果觉得没有前景放弃努力了,你的孩子该怎么办呢?难道穷人家就真的培养不出人才吗?现实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英雄不问出处了„„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曾经有高三的同学面对失败了的一模考试再也无法振奋起来而选择了自暴自弃的,其实很可惜,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包括高考,也只是一次并不完全精确的人才选拔考试。我们要努力的全面准备,但不能保证100%的回报,但是放弃了就连1%的希望都没有了。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自恋,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有个别的同学说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没意思,实际上自己在校外也没有参加什么有意义的活动。有时甚至口头攻击那些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是爱表现、瞎显摆„„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内心不够充实的表现。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推诿责任其实是不够勇敢的表现,小孩子推诿责任是怕被责罚,而成年人推诿责任是不愿意付出代价。

三、关于快乐

说了这么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同学们对自己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判断,在这里我想说“健康的人才能享受长久的快乐,但也不是健康的人就一定会快乐”。有的同学这么跟我说“老师,不提学习的时候我很快乐”;有的老师也会这么跟我说“不提学生成绩的时候我也很快乐”。那为什么很多同学们感受不到学习甚至中学生活的快乐呢,我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总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了,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打开门出来对孩子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孩子们非常高兴。第二天孩子们照常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甚至更加卖力的喊叫。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的收入不高,只能少给一些。孩子们觉得15美分也还可以吧。第三天,嬉闹照旧,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在这里他玩了!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会联想到自己的学习行为呢?最初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需求,我想学会数数,我想学会写字,就像故事里的孩子们,我想喊就喊、想叫就叫„„但学着学着,这种内在动机转化成了外部刺激,就像每天为了得到几美分而学习一样,很难有持续的动力,甚至产生抱怨。老师们经常会对学生们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同学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一谈到学习就不快乐。前面故事的名字是“孩子为谁而玩”,我们“为谁而学”呢?

当然除了学习,同学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可能会让你产生不快乐的感受,常见的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首先适应问题。心理学上的适应不良指的是对外在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变化难以接受甚至拒绝,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有时高二文理分班后也会有一定的表现。尤其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进入中学后,可能已经感受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另一方面,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还有一点是,离开了原来的好朋友们,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如果不认真解决,可能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再说说关于情感问题。情感是人与人因为社会需要或个人血需求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以及异性交往。有的同学跟我说:“老师,我和我妈没法沟通,她是火星来滴”,也有家长跟我说“现在我连我儿子说的话都听不明白了,什么鸟语都说”„„同学们,你们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可能是你一生当中最难与父母沟通的阶段,父母的关心在你眼中可能不再像小时候的感受一样温暖而贴心,可能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会让你很烦甚至急于挣脱,但你们在父母眼中依然未长大,什么都要说、什么都要管„„这种已长大和未长大之间的矛盾也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无论怎样,父母与你们的关系和情感是一生的,老师们可能会陪你三年,但父母的陪伴是不会中断的。

至于异性交往问题,其实不论同性异性,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只不过同性间的友谊往往会产生相互支持的正能量,而现阶段的异性交往,如果是理性的同学关系,往往也是正能量。但一旦发生问题,那可能就会对彼此带来不小的打击。

最后关于人际关系问题。同学们每天到学校来,除了一起学习文化知识、一起培养技能和各种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一个团体。因为无论将来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不可避免要与人打交道;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你都要有自己的归属。没有归属感的人会很寂寞和无助,感觉像是被抛弃。所以现在,同学们就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感受在团体中生活的氛围,遵守在团体中生活的规则。

同学们,以上讲的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能会不快乐,有可能因为学习,还有可能因为人际关系和情感等等。那如何能让自己更加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呢?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建立阳光心态!

四、具备阳光心态

很多同学都听说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实验叫“过桥实验”:一座窄桥,在微弱的光线下让一些人通过,都能过去;光线稍强一些,人们看到桥下布满毒蛇和铁钉,人们开始发抖,有的人走到一半就瘫坐在桥上无法前行;光线再强一些,人们看到桥下其实有隐形保护网,又能够顺利通过窄桥了。这个实验说明了,心态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欢乐。

还有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两位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而且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这个故事是不是.....能让同学们感到:只要你想做,一切都为时不晚呢。

阳光心态的实质只有四点,第一,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不要陷入怨天尤人的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做的是适应环境,创造环境。

有一个印度人练习搬山术,苦练了若干年,发功准备搬山,发了半天功发现山没动。他向师父抱怨,搬不动山。师父对他说,山搬不过来你就自己走到山哪边去不就行了吗。

第二,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老妈太唠叨、自己的老爸挣钱少,自己的班主任太严厉、自己的同学不喜欢自己„„那么,你怎么看待自己呢?你是否需要改变自己呢?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改变自己就是造福自己。

第三,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了态度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结果就会变化。

最后,实在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乐观者更健康,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和完美的结局,但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怪圈,合适就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谁都知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个道理,可仍有太多的人无法从攀比的烦恼中清醒!有句话说:猴子爬树,向上看到的全是屁股,向下看到的全是笑脸!

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第四篇:心理讲稿4

心灵鸡汤全集推荐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张德芬

最美书评:

我愿意相信,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本书籍,都是一种 缘分。

遇见《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这本书,也是一种缘分。推荐这本书的人,是双鱼座女生大牛。

遇见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是种缘分。所谓适合,我认为是一种阶段性的 相对需求。小时候读《简爱》,一遍下来,读不出这本书宣扬的主基调:女性的 爱情观,自尊与自强。读席慕容,分享不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动。

所以当时觉得这些书,不好看。时隔多年,闲时信手翻阅起那些曾经让

自己觉得索然寡味的书时,竟然被书中情节深深吸引,有时竟读得废寝忘食,读 完之后还意犹未尽。

同样一本书,相同的内容,为何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时光流转

中,必然是自己的经历,填补了无知的空白,丰富了苍白的内心,在人生的某个 特定时期,与某一本书产生了灵魂的共鸣。

《一个人不要怕》素黑

最美书评:

几年前无意看过素黑的博文,文章简短,沉静朴素,读过之后很有心理

默契。后来订阅了她的博客,每次都看她的更新。直到这个夏天不自觉在卓越上 买了她的两本书:《一个人不要怕》和《好好爱自己》。

大概 8月 20号到的书,每天抽时间都会读一点,昨晚躺在沙发上也不顾蚊

子咬我,看到 120多页,今天接着一口气看完了。有两处读到很感动,我本来想 摘抄一段下来,但是想着这种感动是在对全书所阐述的观念批判、吸收,从而形 成默契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如果断章取义的话,可能会丧失这段文字给人带来的 正面力量。

那么,这整本书到底讲什么呢?

假使把它当做一篇论文的话,可以总结出这篇论文的关键词(原谅我思维模 式还没从毕业论文综合症里恢复过来):认知;情绪;能量;欲望;定心;爱。(“能量”这个词放置在形而上的层面应用时时,就有点儿玄,书中应该有个明 确的概念界定,好不至于在一开始听到这么玄的词时产生疑惑,另外能量的所指 有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书里面没有说。)

书的线索是以人在感情中的困境和盲点出发引出自爱的理念(注:感情不仅 仅指爱情),若实现自爱,少不了自疗(从生物进化论、心理学、医学,心灵和 能量学解释了自疗的缘由),提出自疗的基本条件和方法;接着从生命、死亡、爱和欲望四个角度引导人去看自己的迷执,指出心灵出走的方式和静心的方法; 最后两章分别分析了两性以及绝望的情绪管理,以及通过个案探讨的方式提出这 样的逻辑线索:优化爱——定心——回归身体,并交待了自爱、定心的方法。

我读这本书所得到的收获是:

一、当再次感到悲伤、难过、害怕、紧张等负面情绪时,停止胡思乱想,静 静的观照情绪,学会 Let be,just be.二、当再次害怕失去什么的时候,我不要再逃避,我要勇敢面对所害怕的,学会包容它、接受它,大方让它 Let In,然后交给心去 dissolve。

三、让自己变透明,让所有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让它们穿过自己 而去,让已经发生的一切都交给过去,温柔对它们说再见。

四、我爱你,量力而为。

《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

最美书评:

明星总是早开早谢的花朵,当在荧光灯下的帥哥美女纷纷用或香艳、或

颓废地方式陷入各式门中,还有我们从前的胡因梦,在青灯古佛前告诉我们她是 如何的不可思议。

胡与李的故事曾是一段才子佳人的香颂,最后的败笔也是败给了一起生活。当李飘飘在自我神坛中,高歌“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的时候,香颂中的女 主角已经被拉锯疼痛到不可思议了。

胡说她是久病自成医,这一句感触是特别深。没有疼痛感觉的人一般很难痴 迷精神世界。而这个浩瀚世界的浩瀚书籍出版,除了养活一帮作家、出版人、发 行商,也确实扮演了“非处方药”的角色。

在书中,跟随她的进修和阅读,进入她的精神世界。热闹之后的孤寂,美人冷静的素颜,刺痛的婚姻,空灵的世界。生命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少有人走的路》

最美书评:

书中说: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很多人不愿意正视它。在他们看开,人生本应该舒适又顺利。

我就是那个不愿意正视苦难和丑陋的人。我总是主观的认为,世界就应该是 美好的,人们都应该是善良真诚的,彼此间应该是尊重和善意的,生活就应该是 舒适顺利的,周围的一切都应该美丽纯净的。所以,当我看到了丑陋,伤害,邪 恶,诬蔑,尽管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是目睹,耳闻,我也会觉得受到了伤害,感到无比的难受。

尽管我时时感到这样那样的痛苦,但还时时心生希望,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在我未知的部分,在我没有遇见的部门,它还 是美好的,值得我坚持心中的真善美的信念。

就这样,磨呀磨呀,一年一年过去,终于,我不再这样想了,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是开始承认:啊,世界是这样的。

于是,我漫长的青春过去了,我一霎那间老去了。我甚至听到了身体里坍塌 的声音。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南怀瑾

最美书评:

南怀瑾老师以一种“通俗”又不失“准确”的文字,简述了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开始”与“终结”

文中大量的佛家,道家思想,确实值得学习,参悟!经朋友推荐刚刚看了这本书的开头就急于有很多感想。

一是以前从不知道抗战时期日本人有人在修降伏法想打败中国。看过大国震惊。二是知道了五福临门中竟然没有贵。这五种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最美书评:

很喜欢封面内页的句首:“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的——其实,所 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故事从爱迪殒命于游乐场讲起,在天堂中,爱迪遇到了 5个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彼此的生命因为某些事情纠葛在了一起。那些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记 忆被打开。

每个人在不经意之间的言行,甚至会改变另一个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夸大,不同生命由于种种关联形成了交集,而有些却永远只是平行,没有相交的那一天。最近在看《 6 Degrees》,颇受启发,究竟你我因为什么而相遇,又会有怎样的风 景呢?

《爱与寂寞》

最美书评:

有时候我们的心灵是可以修补的

克里希那穆提冷视宗教对人的束缚,趋于平静的面对具体的人生。

他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人们去寻找原始的心灵。只有用我们自己的心灵 来挽救自己。

其实根从他的引导,可以让身处尘世的我们,自我修补。

我也相信,自己的力量是最大的,掌控了自己的人,什么都不用怕,也 不用无谓的烦恼。

勇敢,智慧和快乐都会随之而来的。

《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最美书评:

作者在本书中坦露了寻找自我的挣扎旅途,对权威的关系处理,面对抑

郁症,面对期望的目标未能实现

在共同体中发掘不擅领导的个人生命中的内在引导力

并且坦然面对人生四季,或收获,或收藏,或心怀希望地成长,或喜悦

地分享

让人生在没有恐惧与自我监禁当中自由发声。

《我们不可以浮躁》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三篇内容。分别是我们为什么浮躁、我们的路在何方,多谈些

问题、少谈些主义。

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

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

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

而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 和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和气象。

文章对国人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浮躁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了 一些意见和建议,实为一本心灵指导书。

好书推荐:

我们常常坐卧不宁; 我们常常心不在焉;

我们常常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

我们常常计较自己做得太多,得到的太少; 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浮躁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是没有耐心,是朝三暮四,是浅尝辄止,是患得患失,是焦虑不安,是

急于求成。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如果沾染了浮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陷 入盲区,导致新问题的发生。

所以,我们要学会满足,学会踏实做事,学会不浮躁,让自己的身心都

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真正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静静地聆听来自遥远 世界的天籁之音,去触摸我们灵魂深处的宁静。

“浮躁”这个字眼,现在越发流行。

浮躁的心态不是好的征兆,它只能带给你缥缈的人生;

好高骛远的表现不是好的作为,它只能让你拥有随波逐流的生活。唯有忠实勤奋的付出,才能带给你实实在在的回报。中国都不高兴了,我们更不可以浮躁。

《活出完整的生命》

内容简介:

作为成年人,我们唯有察觉和接受真实的自我,才能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负起责任。

随顺生命的湖流,自然地成长并且把握人生。

《活出完整的生命》的重点即在于探索我们生命的根源——童年经验、“自我”的形成、生命里的“未完成事件”。

通过作者十多年来在心理咨询及修行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际经验,并辅

以易经、禅、瑜伽等智慧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身心灵疗愈和成长的入门地图。

好书推荐:

我们随时都在怨恨和报复,也随时在热爱和宽恕中。

当我们还没有学会正确地运用心灵的力量的时候,问题接踵而来。然而,一旦我们学会正视、接纳、包容自我的全部,并看清楚自我之所

以如此的根源,我们就能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圆满。

以身心灵整合为架构,融合完形心理疗法、易经、禅、瑜伽等智慧解读,中国本土语境中的身心灵居蒙力作!分裂,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当下的力量》

最美书评:

这本书读完了,一开始读的很平静,慢慢细读,时而放下书,感受着自

己的存在,感受着当下,声音,图像,文字,不加诠释,只是感受他的存在。我觉得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你的大脑停止了累人的思考,当你思考时,大脑会更敏锐。究竟好还是不好?我们能不能停止用好坏贴标签呢?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很胆小,一点的冲突就能颤抖,以前我也称自己“小 怂”,虽然表面上很倔强,很上进,其实心里一直在怪罪,那么多的怪事,那么 多奇葩的人都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如果小时候妈妈多陪我一些,我就不会有那么强的不安全感,如果初中

时候没有得肺结核,我的高中就会很好,也很自信,如果高中没去参加那个艺术 节,考大学也会一帆风顺。

对!我就是个受害者,我的故事完全可以出本书....很多人会为我鸣不平的。

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现在正在经历一段海外生涯,本来想学学会计,或者再学另一门外语,但是当我知道这些学习只是在减少自己的不安全感时,我放弃了,我要学木匠,为自己做书架,桌椅,我要学裁缝,为自己爱的人做我有民族元素的服装.....觉醒是一种缘分吧,我不知道觉醒是什么,但是我享受现在的状态,开悟也 要一种缘分,有人似乎觉得开悟比觉醒更好?呵呵,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发生了 就去感受吧。

《正能量》

最美书评:

我很少遇到周围人对我说:这件事,你是失败的!一个原因可能周围人对我的某部分感觉不佳,也会出于礼貌,不开口说。另一个原因,可能这些年我自己周围聚集的主要是正能量,负能量会自动离开。

但是,这些天因为乔峨眉咖啡馆开业,我遇到了一位“诤友”,或者叫“诤伴”,可能暂时还是合作同伴关系。第一天,他说,咖啡馆桌椅很不合适,说了五遍以上,第一二遍我解释说,为了与大堂中国风搭配,而且在中国开咖啡馆,本身就很混搭,来点中西混搭风,也是很世界潮流啊!就像博先生说在意大利,就是要站着喝咖啡。

第二天,他再说,桌椅不合适,我就说,在没有改变前,请不要再说,你的不喜欢情绪会传递给客人,而我们是满心欢喜的。

第三天,他再说,我就无语了。第四天,他再说,我说好的,换吧。然后昨天晚上,他说,除了九个股东,你还没有做到学生股东来参与,就证明是失败的!

我没有生气的感觉已很久了,当时,我突然很生气的感觉来了,就是心跳加急,心里堵得慌,想要说什么,又不想说出来,但是,有一个强烈的孩子气的声音在呼喊: 离开这个负能量!

今天,我读此书,我就想起上次参加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 Anne M.S McEneaney老师的培

训时,谈到不改变设置,让我们的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说出来,我的感受是什么,也许可以帮助我自己真正从中成长。第一,我可以的行动和态度是: 不认为他是负能量,认为他是我难得的“诤伴”,对他的谈话表达同意其中合理的部分。再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还有,真的,我们的中式椅子太硬了,“坚硬的家具会造就人顽固的性格”(本书 203页实验表明),难怪长期在店里的他有此番言论,我这些天也颇感负能量,换椅子吧!所以,朋友们,来乔峨眉咖啡馆坐坐吧,会有柔软的座椅等你的!

第五篇:心理班会主持讲稿

主持人讲稿

注意:以稿为主,看实际情况自由发挥为辅。讲稿前的数字代表幻灯片页码。

1-2:各位同学们,首先欢迎大家准时参加我们班的这次主题班会!谢谢!为了迎接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更为了感谢在座的各位当初信任我和晓红,推选我们作为心理委员,并履行我们作为心理委员的职责,我们特此召开这次主题班会。

3:我们先来看看这次班会的目的与意义。(读幻灯片上的文字)4-:6:(照读幻灯片上的文字)7:(大概的读幻灯片上的文字)

8:补充一条,被同学选过的惩罚不能再选。(自己发挥)9:(自由发挥)好啦,经过这个小调查,我发现大家都其实都挺了解自己的妈妈的。如果刚才,你的妈妈听到你那么了解她,她的心里肯定会很开心,很感动。但是同学们,妈妈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如果我们只是仅仅了解自己的妈妈,那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感恩我们的妈妈。

10:那么,什么是感恩呢?同学们有谁知道?(不知道就算了)11:我们来看看权威词典对感恩一词的定义是什么。(然后最好就读一下幻灯片上的文字)

12:现在,大家都知道感恩是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同学们,妈妈十月怀胎,然后又辛辛苦苦的把你们养到这么大,还供你们读书。妈妈辛苦不?那么,你有没有和妈妈说过一声谢谢,表示感激?如果你把妈妈对你的付出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请你也把感恩妈妈当作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妈妈为你付出的,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同学们,感恩妈妈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报答的。下面请大家看一条我编辑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希望大家用心的去体会我们的妈妈曾经为我们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并谨以这条小视频祝在座各位的妈妈母亲节快乐,也祝在座的各位未来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13:(放视频)视频后:看完这组小漫画,在座的各位是否有想起妈妈曾经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真的,我们在渐渐地长大,可是不知不觉,我们的妈妈也在慢慢的变老。我们渐渐的长大了,可是很多时候,妈妈依然把我们当做小孩子那样。为什么呢?同学们问一下你自己,你什么时候让妈妈省心过?当我们为妈妈哆嗦而不耐烦并把不耐烦在妈妈面前表示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妈妈当时是什么心情?同学们,别认为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能力给妈妈带来什么物质回报就还没有感恩的能力。“百善孝为先”,“孝道”历来是中国传统伦理道理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做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实你听话,已经是对妈妈最基本的感恩了。我相信每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各位同学别忘了,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14: 毕淑敏说过,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15:通过这个小游戏帮同学们找出你们心底最亲、最爱的人。先看看游戏规则:照样是自愿为主,随机抽选为辅。自己主动上来的同学获得汽水一支。没有上来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在心中跟着这三位同学一起做这个小游戏。

首先,请你写下8个现在健在的,你认为你最亲的、你最爱的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亲戚,也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

写完之后,请三位同学暂时不要走开。还有些许的、残忍的选择需要你们三位亲自去做。

假设,我是说假设啊。1,人生无常,一次不幸的车祸,夺去了他们之中两个人的生命。那么,你会宁愿这次车祸夺去的是他们之中谁的生命?请划去两位。2,很不幸的是,车祸之后不久,一场大地震发生了。在这次地震,他们之中又有两位不幸离开了你。你希望哪几位没有离开你?请划去离开的两位。3,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一次剩下的这4位你最亲、最爱的人坐飞机去旅行散心,空难发生了。这次空难,只剩下两位,你会希望是哪两位?请选择幸存的两位,划去两位罹难的。4,现在,你仅剩下两位了。请问三位同学是否还愿意继续这个残忍的活动?(无论他回答继续还是不继续都继续)。但是现实是很残忍的。下面,最后一个残忍的,你不得不做的抉择摆在了你的面前:在空难空难中幸存的这两位在一次意外和你一起不幸落水了。此时,只有你会游泳,并且仅能救起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必然会因为你没时间、没体力去救而死去。你会救哪一个?30秒钟后,请做出你慎重的抉择。

好了,讲台上的三位同学已经做好他们的抉择,还是请不要急着走回座位。请问三位同学,为什么你最后会选择他呢?他对于你来说是不是特别的重要?(如果同学说,就让他说三分钟,如果不说就算了)谢谢,请回座。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最后选择留下的会是谁?为什么?(有人说就让他说三分钟,没有人说就算了)下面请看《唐山大地震》片段。我不希望各位以后会有悔恨,因为有了悔恨就已经晚了。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在看的时候,真切的感受一下女主人公那复杂的心情。(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下电影)16:(放电影唐山大地震片段)

17:同学们,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因为地震和刚才那一切坏的假设都没有发生。但是同学们,我们不能否认一点,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溜走,他们都会一个个地离开我们。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是否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18:好了,刚才有一位同学说他想在这里唱一首歌来表达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位同学就是我们班的飚高音王子余硕坚……今晚,他说他想在这里飚一首《母亲》,大家掌声欢迎!

19:同学们,鸦犹有反哺之义,羊也知跪乳之恩,如果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你的妈妈心存感激,并把对妈妈的感恩付诸行动的话,请你走上讲台,在“感恩承诺墙”上写下你的大名!愿意在大家的见证下许下诺言的,有请!(带头写自己的名字。我想全班同学都会写吧。然后点击放音乐)

好了,现在感恩承诺墙上满满是在座各位同学的签名。同学们,这道承诺墙会铭记我们在这一刻许下的承诺,同时我也希望刚才在墙上签下自己大名的各位同学永远铭记并履行我们的诺言。同学们,有谁曾经在自己的妈妈面前,专门唱过歌给妈妈听?没有吧?下面我们一起唱《真的爱你》这首歌,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爱好不好?

20:(放歌真的爱你,并和大家一起唱)21:人生岁月的点点滴滴,都会铭刻在记忆的深处,感恩母亲的话千言万语,道不完,诉不尽。三百六十五个日子,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每个日子里我们都在祈祷自己慈祥的母亲能快快乐乐、幸福安康。我和华坚在此祝愿在座所有同学的母亲天天快乐,日日幸福,永远健康快乐!同学们,虽然我们这次的主题班会准备得很仓促,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此刻开始,学会感恩,并把感恩付诸行动!22:同学们,这次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下载初中心理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心理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委员培训讲稿

    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把同学们召集到这里呢,是来参加一个培训,今天我们来谈谈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 强调: 心理委员日常工作: 心理周报表、心理委员例会 心理委员......

    就业心理讲座讲稿

    中职生正确择业观的树立 ——就业心理讲座 一、当前形势下中职生应树立的正确择业观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由此可见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因此,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心理讲稿(最终定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心理健康老师王晓玲,自从心理咨询室开通以来,我收到很多同学的来信,在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大部分,其中初三同学的问题几乎都与考试有关。......

    心理讲稿(5篇模版)

    心理演讲稿 075621025 陈浩 各位同学,我是**咨询工作室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名字叫*。今天我来给大家带来一个新名词:心里咨询。而从事心里咨询的人就叫做心理咨询师,我就是其中一......

    健康与心理讲稿

    同学们好! 今晚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健康与心理”这个话题,于“心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是又说不清楚。的确如此,心理学可以说是人们最熟......

    心理减压培训讲稿

    心理减压培训讲稿 一 序言 (一)两个关于心理压力的故事 1,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急白了头——心理压力太大 2,气死金兀术(wùzhú),笑死牛皋(gāo))—情绪控制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二)不单单......

    心理辅导讲稿5篇

    九年级中考动员暨考前心理辅导讲稿 同学们,你们正走在人生最美一段旅程中,这一路有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当然期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它仅仅只是你青春......

    心理夕会讲稿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孩子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也是本学期学校水果心灵小屋的心理咨询师:小婷老师。(沐)大家好,我是心灵小助手:**。(婷)**,你知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