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辩——校园暴力频发主要责任在学校还是个人
结辩—校园暴力频发主要责任在学校还是个人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总结对方辩友今天全场观点,大约就是这么一条逻辑线:因为今天学校的不作为,没有很好的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暴力,所以校园暴力频发是学校的错。这条看似正确的逻辑线,在我方看来其实还是有一丁点儿不对的地方。首先我们来看,学校有没有真的不作为?对方辩友,一旦社会对一两起严重的校园暴力,比如广东开平七姐妹约四青年轮奸初二女生案,大加关注的时候,学校总是会站在风口浪尖上。这个时候,学校能够置身事外吗?能够视若无睹吗?能够不采取措施吗?而且今天我们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看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今天北大和隔壁的三流学校都有校园暴力的时候,今天相比与中国更重视德育的日本校园暴力更多的时候,究其原因应该不会是学校作为与否吧?况且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思修之类的课程从上个世纪,上上个世纪就有了,现在生活辅导员大多要求心理咨询师的水品,学生配备思想成长记录袋。诸多学校作为的地方,对方辩友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我来告诉对方辩友原因,对方辩友把学校看的太重了,他把学校看的太完美了,其实今天学校的作为实际上是没法到达对方辩友想像的那种完美的程度,他把学校看作一个温床,好比今天你放一个鸡蛋进去,要它立马帮你孵出一个公鸡来,要是孵的慢了点儿或是没孵出来,就是学校的错。今天我失恋了,看到我女朋友和别的男人浓情蜜意,我一怒之下砍死他们两个,是该怪学校没能帮我看好我女朋友,还是怪我一时冲动,心理扭曲。今天我在校园里闲逛的时候被长期和社会小青年勾搭的我方一辩毒打的时候,我是不是该怪学校不够强硬,没能罩得住我?其实我方想告诉对方辩友的很简单就是,今天每一起校园暴力背后产生的原因都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种种预防防治的措施都是大体上的宏观调控,是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解决多原因性的校园暴力的,而且学校所作的努力还因为个人主观上的不接受,抵触,抗拒而打了折扣,谁的错?而且现在社会有一种普遍的依赖学校的心理,把学校当做一个全职的保姆,甚至是超人保姆,今天一个学生没学好,无论是知识还是品德,都会说是学校的错。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做上帝只救自救者,一个人要是内心没有自醒,没有觉悟,没有转变观念,外在的学校再给他多么多的辅助性措施,都只是辅助性措施,都是无奈的。
所以说残酷青春是谁之过,谁来缝合他们的伤口,谁来拭去他们的眼泪,谁又能帮他们走出校园暴力的阴影的泥潭,其实只有他们自己。
第二篇: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校园暴力频发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 思享会
思享会皮艺军、郭开元2016-06-14 07:24
[摘要]校园生活本应该是纯洁、快乐的,不应该是暴力、血腥的。是什么让二者结合起来呢?校园暴力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至今为止,还缺乏全国层面的权威、系统的调查成果。
近年来,校园暴力不仅让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人感到匪夷所思,也让整个社会非常吃惊。甘肃女生6分钟被打38记耳光。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1人被刑拘。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中国校园暴力事件连年上升,70%为报复型犯罪。究竟原因何在?
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皮艺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处长杨新娥、律师李霄霖和李金星等人做客“腾讯思享会•蓟门决策”,就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与对策展开对话。以下为皮艺军教授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的发言实录: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暴力基本理念上 有天壤之别
皮艺军 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今年2月,三名赴美中国留学生因为欺凌同学被美国法院判刑6-13年。这一案件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从中可见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暴力基本理念上有天壤之别。在中国,有多少校园欺凌的孩子会被判刑?那我们对暴力能不能做到零容忍?在美国,一个华人孩子骂黑人孩子,学校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把双方家长放在一起进行沟通、协商、赔礼道歉。什么是暴力?不是打到一定程度让警察管了才是暴力。用语言攻击就不算暴力?在《联合国反家暴法》里,一个人长期受到冷漠就是一种暴力,比肉体的暴力更加严重。我们通常对肉体的暴力注意得比较多,但对心理和精神上的暴力却比较忽视。
十几年前,成都都江堰发生过一起案子:十几个女生特别有耐心地折磨一个女生,通宵达旦,想各种办法折磨她,还把有些属于犯罪情节的视频发在了网上。她们这么做有什么动机?——支配权,这种支配权跟现在的官本位有关系,施暴者对别人居高临下施展权力,会让人感到一种满足。再有就是对暴力的崇拜,施暴者往往追求施虐的快感,很多欺凌行为之所以持续七、八个小时,肯定是感到很快乐。每个人都会有比较变态的心理,比如看暴力电影感到身心愉悦,孩子玩杀人游戏感到很放松。校园欺凌一定跟这个有关系。为什么他们不以暴力为耻?因为成人赞同暴力、容忍暴力,而成人社会在暴力问题上的普遍误解,或者扭曲,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校园欺凌
校园暴力要依法治理,但法律不是万能 不要把少年犯罪治理当做小儿科,少年在这个时代里所作所为标示着人类最基本的冲动、欲望和最基本的诉求。校园欺凌都应该依法治理,但不要陷于“法律万能”之中,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严重缺乏的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强化才是我们治理、减少校园暴力的基础,依法治理的基础是依规治理。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校园内部解决。其一,我希望每个学校针对校园暴力包括校园欺凌有一个明确的行为守则或者行为规范,详细写好哪些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其二,学校在处理类似事件的时候可采取多元化的处置方式。比如所谓的训诫、社区校正、社区服务,在校园内能不能做?反过来,我们的学校能不能对校园暴力做到零容忍,做到依规治理?其三,在制定“反校园暴力”的规则时,让学生参与。中国有多少校园校规是中学生参与制定的?几乎没有。
青春期躁动,不干预比干预更好
但对于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与青春期调皮捣蛋、恶作剧要有所区分。青春期有其特殊性,我们的社会很不愿意承认人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会影响孩子做坏事,他们认为孩子生下来只能是向善的。我曾经写过一本书《青春期危机》,那些脱离儿童期,进入到青春期,接近成年期的学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躁动的时期,还有学生给我说过一句话,叫“人不越轨,枉少年”。青春期理论告诉我们:调皮捣蛋、处于违法边缘的孩子,长大以后绝大部分都安静下来了,青春期可以自然治愈,所以我们对孩子在青春期间的行为应该有理性的看法,不应该过度地干预。不干预可能比干预更好,但这对中国家长来说根本不可能,而且不干预的家长很可能被人所指责。中国的校园暴力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
郭开元(右一)在学校做调研
郭开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 校园生活本应该是纯洁、快乐的,不应该是暴力、血腥的。是什么让二者结合起来呢?校园暴力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至今为止,还缺乏全国层面的权威、系统的调查成果,多基于个案。
目前来说,校园暴力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行为主体方面,初中生占较大比例,根据法制网舆情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1—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行为动机简单,多数原因是基于日常琐事,比如叫外号、逞强好斗。暴力行为对象方面,除了学生之间暴力行为多,杀害老师的案件占一定的比例。还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传播等。
校园暴力的社会成因:犯罪成本低、教育缺陷、网络不良信息影响
从社会因素角度来说,校园暴力是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最突出的社会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校园暴力与法律政策层面的问题,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罚如何?现阶段,法律对于小暴力的惩罚轻,施暴者犯罪成本低使其产生侥幸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认为未成年人即便是犯罪也会被宽恕或者由父母私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更容易使他们心存侥幸或者暴力升级。第二,在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保护存在着薄弱环节,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生命教育欠缺。第三,暴力原因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占较大比例。一个是沉迷网络游戏暴力,未成年人判断力比较弱势、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玩游戏实施的虚拟暴力行为,逐渐会产生暗示心理,在现实世界当中出现冲突情景时就会虚拟游戏当中的攻击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另一个是网络玄幻小说。玄幻小说是独狼式的,崇尚孤独、冷酷。12月4日把老师杀掉的孩子,他读了一千多部玄幻小说,他在看守所,我们对他访谈了两个小时,前因后果都知道了:学生在学校的课堂里就看玄幻小说,躲过老师的视线。为什么12月4日那天把老师杀害?是因为一部小说没有读完,4日读完了,就实施了该行为。整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产生、实施以及其他方面的策划都与网络小说有关。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
暴力游戏
预防校园暴力:立法、层级化组织建构、技术应对
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与建议上,我有几点思考:第一,法律层面。我们国家目前规制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定比较分散,可以借鉴校园暴力防治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外立法模式,比如美国《校园安全法》和韩国《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韩国2004年出台,2008年、2012年进行了修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专门法律当中,可以明确规定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标准,通过校园的专门立法,使校园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第一个,法律要完善。第二方面是公共政策层面,应该设立有关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的专门记录,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这种层级化的组织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政策的形成和追究责任。第三是技术层面,包括技术、情境预防,从犯罪学角度来说,包括犯罪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比较成熟的国家有成熟的做法,包括对策、家庭支持、学校生活的适应、校园暴力的预防等方面。
当然,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上解决和预防校园暴力,有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一个是校园暴力预防当中要界定好权力的边界,比如学校惩戒权与学生的权利问题,学校有没有惩戒的权力,学校的惩戒权力和体罚是什么管理,学校的管理权是否侵犯到学生的权利,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要理清楚。此外还有未成年人权力与成年人权力的冲突。比如韩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限制未成年人打游戏的时间,实施零点断网,所有打游戏的网络都上不去了,那成年人不能打游戏怎么办?这就涉及到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权利的冲突问题。
警察应不应该进入校园?
第二个方面,专业性预防力量问题,包括校园警察和青少年的事务社工。现在有人提出警察要进入校园。警察代表的是公权力,公权力进入校园是否合适、理性?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大家是否想过?所以我一直反对该观点。警察进入校园后,校园暴力有可能演变为校园警察暴力。现在是学生之间的,等到警察进入校园后,可能变成校园警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这种情况在国外出现了,校园警察执法时侵犯了学生权利,这种情况下,可能由一个问题变成另外一个问题。还有一个例子,警察进入校园已有过,工读学校,警察进驻,现在的情况是警察从工读学校撤离。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专业性的预防力量,校园警察不行,谁来做?我们现在正在推青少年的事务社工,用社工理论解决校园的问题。暴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进行解决。有些地方在团组织推动下正在实施,效果良好。并且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早期预防,可以通过一些工作的方法,用发展性的概念预防偏差行为或者越轨行为。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如何界定?
第三方面是法律责任问题。民事责任没有什么争议,关键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这是一个焦点问题,有很多不同声音。湖南的抢劫杀老师案,三个孩子把李老师用木棒打死以后,放到女儿的床下。在整个行为过程中,反侦查能力特别强,其中一个孩子还把红墨水洒在地上,掩盖血迹。警察侦查后,认为一定是老手干的,没想到是三个孩子干的。案件被侦破后,由于没有达到年龄,不能追究刑事责任,收容教养又不能用,公安机关就把他们送到工读学校了。在工读学校待多少年?公安没有说。其中被害人李老师的女儿问我:三个孩子有没有放出来?我说没有放出来,还在工读学校里。她听说没有被放出来,非常不安。从始至终,我在访谈时,她一直在哭,从头哭到尾,害得我的同事陪着她一起哭。
我们在对案件进行梳理后,提出几个观点。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法律长达三十多年没有变化。从法治角度、保障人权角度而言,有必要性,在法治社会当中,不可能把刑事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这是我同意的主流观点。但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问题。当时我业提出几方面的观点。第一,当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没有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并且在诉讼教养不能用、劳动教养被取消的情况下,如何对这一部分的空间加以弥补?第二,通过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低龄化倾向,惩处的年龄是否要提前?建议国家和政府进行回应,启动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有关调查,给社会一个答案。即使不能降低,完善刑法替代措施;即使不能降低也可以用例外,比如“恶意补足年龄原则”,这些方面可以做,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到宽容而不纵容。所以,关于法律责任在校园暴力应对措施当中是一个焦点问题。(本文系皮艺军和郭开元在蓟门决策活动上的发言节选;编辑:胡子华;文中小标题与图片皆系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篇: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袁贵仁部长在今年两会上说,校园暴力等威胁当前校园里2亿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教育部面临的压力最大的问题。同时,一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近期,国务院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专门对“小孩打架”下达文件。通过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我分析当前校园暴力频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原因。
1、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2、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3、学生犯罪成本低,一些学生在校内犯罪错时老师只能是说服教育,没有一定的惩罚手段,学生发生矛盾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引起的,问被欺负的学生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说:“告诉老师,老师也只能是说说打人者,你能怎么的?”而且告诉老师后,还有可能面临挨第二次打的可能。
二、家庭原因。
1、家教影响,通过多年来与家长打交道,发现一种现象,只要是孩子在校有暴力倾向,不服从管教的,大多数家长也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
2、家长的溺爱,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
一、两个孩子,对孩子溺爱,有的在家中教育孩子不要打架,但不能吃亏,别人打咱们了咱不干,孩子只记住了在学校不能吃亏,却记不住家长说不让他打架。甚至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别挨打就行,把别人打坏了咱给掏钱,从面出现了“5+2=0”的现象。
在4月27日打架的学生当中在八年级时就在校外用棒子把人打伤,家长没有重视,及时教育。在近期事件中,还发现有的家长根据不重视,自己孩子打人他不说,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说别人家孩子的不是,只是掏钱了事,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花多少钱对于孩子来说一点教育也没起。
3、家庭畸形,对孩子的身心影响较为严重。现在农村家庭离异的孩子较多,单亲的,留守儿童,还有的母亲是朝鲜的或南方的,这类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一样,叛逆现象严重。
三、学生个人原因
1、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2、盲目跟风,现在的孩子受影视影响,学当老大,吸烟、喝酒、带小弟,觉得很威风,确实这也得到了一些女孩子的崇拜,成为了他们学坏的助推剂。有的学生一看到“老大”要打架跟风尾随,以显示和“老大”的关系。有的学生有事不向老师报告,向“老大”汇报,让其帮助解决。
3、学生春青期萌动,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早恋现象比较严重,男女同学之间因争风吃酣而发生打架事件的也不在少数。
四、学校教育
1、教师整体责任心不强,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行业,大多数老师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难以真正的关爱学生。大多数任课老师一天上完自己的课,讲完自己的教学内容就可,只要在自己的课上不出现问题,其它时间出现的问题和自己无关,上有领导,下有班主任。现实确实也是如何,我们考核老师的办法侧重了教学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考核是一个空白,即使让老师们承包学生,他们也只是简单的谈话,交上谈话记录,所承包的学生出现问题和自己也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全员抓教育。
2、领导分工太明确,学生思想教育、违纪处理成了学校内一两个人的事。
抓教学的不抓教育,管后勤的不管教学,教育学生只是成了教育领导的事。通过多年的教育体会,确实如此,多年来处理了多起学生打架事件,只要是涉及矛盾调节,不论是不是值班都得教育领导出面,其他领导过问的少,处理不好影响的只是教育领导与其他领导无关。
3、班主任工作任务较重,同时部分班主任工作热情不足。近年来,教育事务繁杂,班主任津贴较低,老师的工资又见涨,大多数老师不乐做班主任工作,只喊那些“老师是蜡烛”、“班主任是亲老师”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只能是自欺欺人。每学期年选班主任都是一个头疼的事。
4、一些教育工作只是喊在口头上,真正落实很难。国家喊了多年问题儿童帮扶,老师家访等等,想法确实挺好,但所有这些都扣在了教育领导、班主任头上,他们是铁打的也能高质量完成,何况这些人也和其他普通老师一样的课时,而且班主任老师大都任语文、数学、英语等任务较重的学科。
近期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但通知只是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在校园内加大监督管,但我个人认为效果将不太明显,从长远来看,国家应就校园暴力立法,让学生犯罪成本增加,这样才是对未成年人最好保护。
近期来看,我校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校园暴力:
一、加强法制教育与校园安全教育。学生法律意识淡溥,他们只记住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记住了老师不能打学生,只记住了14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却没有记住他们应该负的责任。同时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让他们敢于对校园暴力说不。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加大值班力度。真正做到校园24小时随时随处有值班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聚集。
四、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五、全员抓教育。第一,就是把全体学生分到每个教师名下,每位教师定期对他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教育不力的,或所承包的学生发生恶劣打架事件的追究所承包教师的责任,把责任追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不要一出事了就是教育领导的责任。第二,建议学校不要分教育教学领导,分年级管理,中层领导分年级后即抓教育又抓教学,防止出现抓教育的不抓教学,抓教学的不抓教育。
六、加强学校制度、校规建设。第一在制度建设上要将老师的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与安全考核、教育考核挂勾。第二在校规上加强对学生的校纪处理,对于违纪学生真正记入学生档案,不包庇学生。建议将取消住宿资格、家长陪读、回家接受家庭教育等列入校规,但这需要上级法律法规的支持。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国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增大学生犯罪成本,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这四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第四篇:人才流失的责任在于个人还是政府一辩稿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对于今天的辩题我们可以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来解决。我们认为人才流失是指区域内的人才流走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对该区域造成人力资源上的损失。人才流失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人才流失表现为个人为寻求发展从而流向其他区域;隐性人才流失表现为该区域内的各种因素不完善从而导致的人才流失。我想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想为自己的家乡,国家尽一份力,之所以远走他乡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自己的发展受到了环境和政策的制约,透过现象看本质,责任无疑在政府!
首先,政府在人才流失方面表现为履职不当,留不住人才。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曾经这样鞭笞道,“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以中国为例的这样一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说明国家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虽然俗语说:“良禽择佳木而栖”。但政府的人才制度与资源配置无法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的确是事实,以至于造成了如今的人才大量流失。
其次,由于政府没有给予人才好的社会环境去发展,人才必然的会出现严重流失现象。我们说,人才流失尽管是一种现象,却强力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畸形的人才观。例如花钱去买技术、单纯依赖引进,很容易导致国内技术人才的流失,可见,社会环境对吸引、留住人才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因而,政府对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
最后,个人与政府相比,政府改变现状的能力远大于个人。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人才流失是一个宏观的范围,是一个整体的现象,而个人又怎么去为一个宏观的整体去负责呢?例如,宋朝冗杂的朝廷机构使人浮于事,表面光鲜的大宋实际上积贫积弱。外打不过蛮夷,内平不了贼患。政府不努力,人民徒伤悲啊。这样的现象个人又怎么去为整个腐败的大宋去负责呢?能负责的只有大宋的朝廷,大宋的统治机构啊!
在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中,政府于情于理,都有巨大责任。我们会发现,政府在这里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政府是社会的发展方向的代表,有着主导社会发展方向的义务,而且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社会制度、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才需求,才能留住人才。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人才流失的责任在于政府。
第五篇:校园事故学校在责任分析
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分析
【摘要】近年来,校园伤害事故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10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学校应履行的义务,若违反义务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本文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及归责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伤害事故;教育法律关系;归责原则
在我国,校园伤害事故问题历来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不断颁布与出台,校园伤害事故逐渐走上前台,尤其是2010年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实验小学门口的惨案发生后,学校与学生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的思考。
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厘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校园伤害事故侵权的起点,目前,我国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二者的认识关系不一。一是契约关系。认为交了学费,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与学校之间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默示的契约关系,学校就应当履行教育、管理与保护的义务。二是监护关系。认为从法律上来说,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但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期间,监护关系就自然发生了转移,学校就成了监护人,学校就应承担学生的教育、管理与保护职责。三是教育法律关系。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在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保护与被保护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形成了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因此单独认定为教育法律关系。
以上三种观点是否正确,笔者认为只有第三种观点正确概括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第一种与第二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契约关系,忽略了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在此阶段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不存在意思表示自由,并且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其次,监护关系,忽略了《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主体资格的规定,学校不具有监护人的资格,学校的保护责任只是一种附随义务;而且学校与学生之间也不具有监护理论所需要的身份关系。
因此,学校与学生之间并非合同关系,也并非监护关系,而是教育法律关系,因为二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直接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如最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以及以前的《未成年保护法》等都规定了二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
就目前出台的法律的相关法律文件来看,对于“校园伤害事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但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校学生在学校承担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期间所受到的一切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事件,既包括了意外“事故,也包括了人为“事件”。其内涵一是侵害对象仅限于学生;二是指校园伤害事故必须发生在其在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三是事故的种类,不包括学生在学校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事故;四是校园伤害事故并不局限于校园,也有可能发生在校园外。只要依法规定学校对此负有一定责任与义务,就不应该排除在校园伤害事故之外。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由于疏忽管理致使学生受伤;校车行驶过程中紧急刹车致使学生磕伤等事故都应属于校园伤害事故范畴。
三、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校园伤害事故发生之后伴随的就是责任的认定,也就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赔偿问题,这是损害赔偿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的基本原则。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基于一定的归责事由确定侵权责任承担的法律原则。我国现行的侵权责任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以及无过错责任原则。(一)一般情况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一般归责原则,是最常见、最典型,也是最普通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并且以过错作为确定和追究行为人责任的依据的原则。
校园伤害事故主要是过错责任,这在学界一般没有什么争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可见,一般情况下适用过错原则,即有过错的才赔偿,无过错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的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原则的特殊情况,是指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致害人如果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则推定其有过错,但致害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侵权责任法》第38条明确规定“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可见,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被严格限制在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受到人身损害的情况下。因为现行的学校制度是根据不同的行为能力人设计的,针对不同的行为能力人,老师的注意义务程度是不同的,如果把过错推定责任适用范围扩大化,会与我国现行的学校制度发生冲突,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加大学校的责任,这对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对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做出限制性的适用是合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也解决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过错推定原则适用范围的分歧。
(三)特殊情况下适用无过错原则
无过错原则,是指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行为人有无过错对责任认定没有影响,也应承担责任。
目前有不少学者主张适用无过错原则,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学校是学生的监护人,理应承担责任;二是对于学校内发生的交通、医疗、食物中毒等传统的事故造成侵权的应承担无过错责任,因为这样更能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但也有认为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为这会加重学校的负担,加重学校的举证责任,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认为,主张适用的第一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前文中已经说明,学校与学生不存在监护关系,而笔者认为在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比如《民法通则》第122条到第127条规定的情形下,如果责任主体是学校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四)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双方对发生的损害事实均没有过错,在无法适用其他原则的情况下,法院根据公平理念,责令行为人对受害人以适当补偿的一种归责原则。在校园伤害事故中是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学界有不同的主张。
首先,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7条的规定是适用此原则的依据,并且应严格限制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仅适用于两种情况之下,一是双方当事人之间,非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可适用;二是受害人与受益人之间。其次,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者认为,当前的法律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学校承担公平责任原则,若在不可抗力等情况下要求学校承担公平责任原则,违背学校的公共性、公益性,是对公平原则的滥用。
笔者认为,学校为公共性、公益性组织,要求学校承担公平责任与法无据,加重了学校财政负担,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公平原则常被误读,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伤害就理所当然要获得赔偿,并漫天要价,从民间流传着的“不闹不赔,小闹小赔,大闹大赔”可窥见一斑。这样就把学校架在道德的高度上,学校的权益谁来维护,因此,校园伤害事故不适用公平原则。【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劳凯声.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J ].人民教育, 2000,(10).[3] 杨立新.学生伤害事故及其责任研究[ EB /OL ].http: / /www.xiexiebang.com, 2003-04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