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法讲稿

时间:2019-05-14 19: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调解法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调解法讲稿》。

第一篇:人民调解法讲稿

人民调解法讲稿

—鲁静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这里给大家宣讲法律知识。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工具,然而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法律是我们正常生活的有利保障,更是我们今后生活乃至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

我们正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在党和国家的哺育下,我们正在茁壮成长,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的淡薄等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是花季的孩子,花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然而因为我们的法律意识不强而因此在花季中留下一个污点,这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呀!所以为了避免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我们就一定要学会依法律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坚决做到法律允许去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去做的必须去做,这样我们会在法律的指导下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仅仅实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到依法办事,在当今这个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民必须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办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法律,方圆便时社会,有了规矩按规矩走便是依法办事,只有依法办事社会才会井然有序,人们才能正常生活,国家才能兴旺。我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兴衰成败,我们要认真学好法律,不断加强“法”的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并敢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只有这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愿望才能实现,我国的经济才可腾飞,才可向社会文明进步。

可是在学会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之后,我们还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侵害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有相当的比例是针对我们青少年的不法侵害,然而当我们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还是打击报复呢?我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是由于我们大多数青少年既不了解自己享受哪些权利,更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在不法侵害面前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因此,我们青少年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习逐渐树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才能在法制社会里生存与发展!

在我们对法律可以正确运用时,我们就应该继续努力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法制国家的历史重任,我国的现状是依法治国,然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而我们青少年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当我们不了解法律时,就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依法治国的目的就无法实现,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依法治国是不可分割的,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自小学习法律知识,逐步提高法律意识,将来才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无论是现在健康的成长,将来的工作,随时的维权乃至对祖国未来的贡献,都要求我们对法律有清楚的认识并加以正确的运用,让我们在法律的引导下茁壮成长吧!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等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

依法治国、强国富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对法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法治的呼唤需求也更为迫切。为此,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达到了知法、懂法、守法,做到了严格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合法权益,依法治理才能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为做好普法工作,就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和带头人,以此来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依法治理的迫切要求。

只有做好普法工作,让广大群众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才能保障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稳定、经济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国家的法律现在越来越细,行政法规越来越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法律还不太完善,这确实是一个现实。

我们国家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执法问题,老百姓可能从执法者身上看到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我们自身还是要学更多的法律

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公告,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是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对今后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一、人民调解法颁布的重要意义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维护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由于其在化解纠纷过程中方便快捷、灵活机动、不伤感情,有其它纠纷解决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具有深远的影响,历来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制度被载入国家宪法,1982年国家宪法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此次颁布的人民调解法在总结几十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确立了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完整地规定了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经费保障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规定,是一部很完备的法律,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人民调解法组织形式之比较

我国最早规范人民调解的法规是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制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共11条,1989年国务院又制定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只有17条。1954年条例和1989年条例都只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组织程序,没有对人民调解制度作完整的法律规范。本次制定的人民调解法共六章,35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等核心内容进行了完整的规定,全面确立了国家的调解制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是一部完整的法律。

三、人民调解法亮点之分析

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在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调解领域、工作方式等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认真阅读和领悟,可归纳为七大亮点。

1、进一步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人民调解法第5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而1989年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员负责”。相比较而言,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规定得具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已责无旁贷,基层司法所应积极负责地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2、进一步巩固和坚持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

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制度,解决纠纷不收取费用,充分尊重纠纷当事人的意愿,平等协商,这些属性和对人民调解性质的定位是人民调解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相比于诉讼、仲裁和行政裁决等纠纷解决机制,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使人民调解工作能长期保持强大生命力。

3、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

人民调解法一方面规范了村民、居民调解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及任期制度。同时在附则里又为乡镇、街道及社会团体或其它特定区域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预留了制度空间,使人民调解组织在理论上可向各个领域延伸,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

4、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方式和行为规范 人民调解法规定的人民调解员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已被选任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第二种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特别是第二种聘任方式给人民调解员的产生带来了灵活性,各地可根据不同的条件聘用优秀的人民调解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增添活力。

5、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调解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同时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为确保人民调解协议得到更好的履行,人民调解法又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即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法院确认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是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救济和司法保障手段,对于维护人民调解的公信力,提高调解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2002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规定是:“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该司法解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附带了“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条件,未直接赋予法律约束力,只是“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相比较而言,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规定得更广泛、更具体、更明确、更易操作。

6、确认了“三调联动”的衔接机制

为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处理好人民调解与其它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关系,人民调解法18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之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同时第26条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之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7、明确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

调解纠纷不收费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正常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2008年11月省财政厅、省司法厅转发了《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赣财行[2008]154号),按照该文件要求,人民调解保障经费主要有三种: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指导经费;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补助经费;三是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人民调解法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相关经费的规定,是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对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作用。

四、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的关键要点

近年来,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每年排查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15000件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6%,构筑了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民调解法施行在即,学习、宣传和贯彻人民调解法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千头万绪,为使人民调解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1、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是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人民调解法规定的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包括:一是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乡镇、街道、社会团体或者其它组织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据2010年上半年统计:我市已建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508个。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90个;村(居)调委会2071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40个,区域性、行行性调委会78个;其它类调委会29个。虽然我市各类调委会形式多样,数量不少,但真正规范性的调委会并不多,无标牌、无办公用房、无印章、无经费等“四无”型调委会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要充分利用贯彻人民调解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基层调委会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要建立以村(居)调委会为主体,多种形式调委会并存的新格局,努力做到各类调委会有办公场所、有印章、有工作经费,并力求达到调委会标识、标牌、徽章、程序、文书的统一。

2、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按人民调解法要求,人民调解员主要有选用和聘用两种产生方式。选用是指已被选任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聘用是指被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今年上半年全市统计人民调解员为14583人,数量虽多,但上半年全市调解民间纠纷数仅为8607件,说明有一部分人民调解员并未真正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因此需要调整和平衡人民调解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一方面要在选任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中明确调解工作的职责,增强其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积极聘用一批政策、法律水平较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要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政策法律水平和调解工作的技巧,为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

人民调解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司法所是县(市、区)司法局设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有直接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加强司法所建设是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我市目前司法所建设的现状,一是要继续加强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未完成司法所项目建设任务的县(区)要争取在年底前全部完成,新下达的12个司法所项目建设任务要及时动工建设。二是着力解决司法所的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市已有9个县(市、区)共98个司法所落实了副科级待遇,并落实了89名司法行政编制人员,但和全市195个司法所相比,人员编制的缺额仍然很大,有部分司法所仍无人办公,因此各县(市、区)要继续落实九编办字[2008]202号文件精神,确保司法所正常开展工作。三是注重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司法所担负着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职责,处于司法行政工作的最沿,是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于社会的窗口和平台,因此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是活跃基层、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4、落实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一直是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虽然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有多方面的规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重点在于落实。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继续认真落实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司法厅转发的《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的通知,争取在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等方面得到落实。

第二篇:人民调解法讲稿

人民调解法

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有关人民调解法的法律法规,我来讲述一下人民调解法的概念、人民调解法的性质、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人民调解的方式方法、人民调解调查记录、人民调解员的行为规范、以及人民调解员违反行为规范的法律后果。

人民调解法的概念

人民调解制度是继承我国“和为贵”的民族文化,发扬我国民间调解传统,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项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纠纷的法律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一种主要形式。宪法和现行有关法律关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属性的定位,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原因所在,目前,尽管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人民调解与纠纷解决的行政机制、司法机制的衔接、互动日益密切,国家对人民调解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但这一切都没有也不应当影响和改变人民调解的性质。

人民调解的范围

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的范围是“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制度自产生以来,调解的内容基本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婚姻、继承、赡养、邻里关系、小额债务、轻微侵权等一般民事性质的纠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的纠纷范围,从纠纷主体到纠纷内容,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变化。如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劳资工伤、物业管理、集资纠纷、复转军人安置、医疗纠纷、下岗分流、催讨欠薪以及涉法上访等社会热点、难点等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从纠纷类型转变来讲,我们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纠纷主体发生变化,群体性纠纷显著增多。

二、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三、部分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

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

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应当遵循当事人的自愿平等,合法合理,尊重当事人权利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符合人民调解性质、功能的定位,是人民调解应民需、得民心、顺民意的保证,也是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

人民调解的方式方法

人民调解主要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通过人民调解员积极地在矛盾双方当事人之间说服、疏导、帮住交换意见,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引导当事人自愿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具有灵活、多样、主动等特征。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很多是在当事人家里或田间地头、由人民调解员当场调解,不伤和气,不结仇怨,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如果在调解中遇到了比较大的疑难纠纷,有时会抽出各地的调解员,集中到纠纷发生地,争取尽快解决问题。人民调解员也可以主动介入纠纷进行调解,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是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解决纠纷。

人民调解调查就记录

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关调解文件和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和利用。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调节情况:调解记录是调节情况的真实反映。特别是在达成口头协议的情况下,尤其要记录协议内容,以利于调解协议的履行,以备查证。调解记录不同于调解协议书得形式,他只是对当事人从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到调解结束,一个持续过程的记录。比如:当事人姓名、年龄、受理纠纷时间、争议的内容、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不成的情况、书面协议或者口头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等情况的记录。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达成调解协议,无论调解协议是书面的环视口头的,都应当由人民调解员记录调解的情况。

人民调解员的行为规范

人民调解员没有权利,只有责任。在人民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应当做到公平公正,坚持原则,廉洁自律,文明调解,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秘密,始终维护和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实现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员的行为,明确责任,《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了人民调解员不得从事的行为。有以下四条:

一: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二:不得羞辱当事人

三:不得索取、收受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四:不得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机密。

人民调解员违反行为规范的法律后果

人民调解委员会收到群众的反映或者发现人民调解员违反行为规范的,应当进行认真调查,经调查属实,情节轻微的,及时对人民调解员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人民调解员有《人民调解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四项行为之一,情节严重,不适宜继续从事调解工作的,应当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第三篇:人民调解法讲稿提纲

《人民调解法》讲稿提纲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东方经验”。多年来,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共同构成的“大调解”体系,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8月28日通过的《人民调解法》作为人民调解工作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广大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调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法制保障。

一、内容简介: 第一章 总则

1、人民调解的定义:

2、调解的原则:

3、无偿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

4、组织设置

5、经费保障

第二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

1、调委会的性质:群众性组织

2、调委会的设立和组成:村、居委、企事业单位均可设立 委员:3-9人,主任1人,必要时可设副主任若干。应有妇女成员

3、委员产生和任期: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任期三年,连选连任

4、经费保障:村委会或居委会提供 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

1、任职条件:

1、公道正派

2、热心人民调解工作

3、具有一定文化、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

4、成年公民

2、行为规范:偏袒一方、侮辱当事人、索取收受财物、泄露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行为,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3、保障措施:误工补贴;因公致伤致残生活困难,政府应提供必要医疗生活救助;因公牺牲,配偶子女享受抚恤和优待。第四章 调解程序

1、当事人申请或调委会主动,(篁嘉桥女婿杀丈人妻子事件)主动介入 疏导 化解积怨 消除隐患

2、受理后,指定1-N名 或当事人自选; 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邀请其亲属、邻里参与(人性化的规定)

3、调解中,坚持原则,明法晰理,主持公道 及时、就地

4、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5、其他事项 第五章 调解协议

1、协议书的制作:书面和口头

2、协议书载明事项

3、效力: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确认 第六章 附则

二、新法解读

我将这部法律总结为“876”即:八大进步、七大特点。(一)八大进步

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巩固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的性质和特征。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制度,这一属性及定位是人民调解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深受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设立、组成和任期、制度)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选任方式、行为规范和保障措施。

四是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调解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五是法律确认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第十八条 第二十六条)

六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司法确认制度。这是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这部法律首次通过立法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是运用司法机制对人民调解给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

七是加强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保障。八是进一步筑牢社会矛盾“第一道防线”(二)七个特点

◆村居委会应设立调解委员会

◆政府应支持和保障调解经费

◆确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调解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员的条件

◆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就地进行

◆明确与其他调解形式的衔接机制(三)六项规定

当事人有权拒绝调解或要求终止调解 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任期三年可连任 人民调解员不得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 人民调解委员会无偿为民调解各类纠纷 通过两条规定对调解员的工作进行保障

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大家会后的自学,使我们广大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管理人员、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将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人民调解这朵“东方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第四篇:人民调解法讲稿2010、11、28[定稿]

《人民调解法》解读

李元司法所郭晓慧

2010年11月28日

一、人民调解法颁布的重要意义

中国具有“和为贵”、“无讼”、“厌讼”的法律文化传统,而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则是这一传统的重要体现。根据调解人的性质不同,调解大致可分为官方调解和民间调解。其中,人民调解是诸多民间调解类型中分布最广、作用最大的一种调解方式,是一项颇具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认为是解决纷争、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国外也同样享有盛誉,被誉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东方经验”,享有“东方一枝花”的美誉。但从规范依据上看,对于这一化解矛盾纠纷的极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长期以来主要是依据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或政策性的规范性文件,而没有狭义的“法律”专门予以规范。具体而言,尽管早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制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且在1989年国务院又重新制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但这两个法规只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组织程序,没有全面地对人民调解制度作出完整规定。为了更好地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司法部于2002年9月26日发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9月16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又共同于2002年1月1日和2004年2月1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发挥人民调解的功能虽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却具有以下重要缺陷:第一,其效力层次偏低,与人民调解的重要性不相称;第二,其内容不完整,有关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的规定还不够协调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三,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民调解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调解制度在组织规范、程序规范和协议效力等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因此,人民调解法的颁布,意味着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实现了“法律”化的重要转变,表明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原则、组织形式、调解员的选任、调解的程序和效力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从而使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

《人民调解法》共三十五条,除总则、附则外,对人民调解组织、人员、程序、协议作出了规定。其主要内容如下:

1、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形式

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基础。随着日益发展的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人民调解组织形式也有了新发展,该法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形式。

一是明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第七条)

二是进一步规范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和推选程序。该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3至9人组成,设主任1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第八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第九条)

三是进一步扩大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范围。该法规定:乡镇、城市街道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第三十四条)

2、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范围、条件、行为规范和保障

为了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民调解员的队伍结构,以适应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要求,该法对人民调解员作出如下规定:

一是规定了人民调解员的范围和条件。该法规定: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聘任。(第十三条)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善于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第十四条)

二是规定了人民调解员的行为规范。该法规定: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偏袒一方当事人的,侮辱当事人的,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利益的以及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第十五条)

三是明确了调解员保障措施。人民调解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应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岗位上致伤致残,当地人民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调解岗位上牺牲的,其配偶、子女享受国家抚恤和优待。(第十六条)

3、规范了人民调解程序

该法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总结提炼上升为法律制度,用以指导、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实践。

一是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申请程序。该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一方当事人明确拒绝的,不得调解。(第十七条)

二是规定了调解员的选择和调解的方式。该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可以指定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自主选择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第十九条)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加调解。增加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参与的意识;(第二十条)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明辨是非,主持公道。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第二十一条)人民调解员根据纠纷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解民间纠纷,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第二十二条)

三是规定了当事人在调解中的权利义务。该法规定: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要求调解公开或者不公开进行;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不得提供虚假情况;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第二十四条)

4、确立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

为贯彻调解优先原则,该法规定了人民调解与司法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制度。该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第十八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该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书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内容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十三条)

5、加强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保障

为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积极性,落实国家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保障责任,该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第十二条)该法还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第五条)

三、《人民调解法》亮点

一是坚持和巩固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的性质和特征。

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制度,这一属性及定位是人民调解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深受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尽管人民调解组织形式、调解领域、工作方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变化,但这一性质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

法律规范了村民、居民调解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及任期制度。同时,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一些特定区域,如依托集贸市场、旅游区、开发区设立的人民调解组织和基层工会、妇联、残联、消协等群众团体、行业组织设立的新型人民调解组织保留了制度空间。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选任方式、行为规范和保障措施。

为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法律规定了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规定了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

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致伤致残或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及其家属可以享受国家救助和抚恤,以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四是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调解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基于人民调解的性质和特征,法律的相关规定凸显了人民调解不拘形式、灵活便捷、便民利民的特点和优势,要求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权利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五是法律确认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

为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处理好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关系,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调解不成的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六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司法确认制度。

法律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同时,这部法律首次通过立法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即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是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运用司法机制对人民调解给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

七是加强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保障。

法律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明确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体制,明确了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第五篇:人民调解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社会

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

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将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人员组成和调整情况及时通报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

第十一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

第十三条 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第十四条 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十五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一)偏袒一方当事人的;

(二)侮辱当事人的;

(三)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

第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七条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第十八条 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可以指定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第二十条 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

第二十一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主持公道。

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

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员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解民间纠纷,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

解协议。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

(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

(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

(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

(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第二十五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调解情况。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调解工作档案,将调解登记、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书等材料立卷归档。

第五章 调解协议

第二十八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

第二十九条 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

(三)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

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第三十条 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一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乡镇、街道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第三十五条 本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人民调解法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调解法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调解法》培训材料2011

    一、《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人民调解植根于“息诉止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纠纷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

    人民调解法讲课稿(最终定稿)

    人民调解法讲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干部,下午好今天,按照今天会议安排,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人民调解法》,学习它,不仅是因为司法所职责之一是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纠......

    人民调解法试题答案

    人民调解法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 1.人民调解组织受理民间纠纷的范围有_____。 A、公民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 B、公民与法人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 C、公民......

    人民调解法和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四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

    人民调解法实施方案

    XX镇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民调解法》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镇属各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人民......

    人民调解法学习材料

    司法部发出通知要求:学习贯彻人民调解法 2010年8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胡锦涛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自2011年1......

    学习人民调解法

    学习《人民调解法》指引 一、人民调解是化解民间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 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

    信访条例、人民调解法、土地承包费讲稿大纲

    《信访条例》讲稿大纲 一、信访人的义务 1、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务利益,不得损害其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 2、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