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教研员演讲稿(校本研修)
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方式与策略
—陕西省教科所 吴积军
一、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不可能有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状况。归根到底,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研修是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一)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定研修目标、内容、方式,自主策划、组织、实施,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师教育方式。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人意识的觉醒,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它基于学校、发展学校;基于教学,改进教学;基于教师,提高教师。它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教师的学习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的关键是研,研是反思、交流和探讨,修是学习、提高和发展。研是手段,修是目的,以研促教、以研促发展。校本研修,是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
帮助、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专家、优秀教师的指导、帮助、引领下快速成长。
因此,校本研修目的更加明确,主动性和针对性更强,形式更加灵活,过程更加结合实际,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研修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目前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还未能完全做到与课程改革同步改变,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甚至一些骨干教师乃至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的问题,这样的现实实在令人担忧。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不断产生,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此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校本研修能够促进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学习和总结,不断地将新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习型、研究型学校建设,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因此,大力推进校本研修,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三)校本研修是完成每个教师每五年接受不低于360学时集中培训的重要保证。
国家要求每个教师每五年应接受不低于360学时的集中培训。学校如何保证此项政策得到贯彻落实?首先,学校教师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让每个教师每五年都脱产出外培训360学时是不现实的。其次,虽然各级已明确要求,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但对每个教师都外出培训360学时这个巨大工程来说,这些经费就显得“杯水车薪”,严重不足。再次,把教师都集中到省、市或县上进行脱产培训实效性到底有多大?因此,要完成每个教师五年一轮360个学时的培训任务,并使之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把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不离开学校,不脱离教学,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唯有如此,才能缓解工学矛盾,弥补教师培训经费之不足。因此,把校本研修确定为教师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四)校本研修是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
高水平、相对集中的脱产培训对于培养骨干、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大范围内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探讨一些焦点、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自主地、随时随地的成长。使每个学校都成为教师培训的阵地,每个岗位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基点,每个教师既是培训者、促进者,也是被培训者、成长者,从而形成一种全员的、长效 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是促进教师全员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二、如何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的组织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校组织(他组织),另一种是教师自我组织(自组织)。学校组织是保证校本研修有序开展的主要形式。其方式直接决定着研修效果,校本研修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要体现出灵活性、特色化、多元化。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八种:
1.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研修
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研修是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具体方式有(1)集体备课
一般以学科组(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就某一教学内容集体研究、确定方案、观摩教学、组内评议、修订方案、二次教学的持续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互相启发,既锻造教师个体教学素养,又形成教学合力。(2)课堂观摩
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课堂观察主题,落实观察对象、人员分工、信息记录方式等,通过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获取相关信息,课后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简洁的课堂观察报告,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3)模拟上课
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教师、专家)上课。虚拟上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教学研究型,指通过虚拟上课,研究教学环节,引导教师高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二是选拔评比型,学校在评比教学能手时,为了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进行虚拟教学实践,这种教学实践还可以和教学答辩相结合。(4)同课异上
同一节课不同教法,由几位教师同一天执教公开课,全组或全校观摩、评课、比较、总结,也可以聘请专家点评,在有效、高效的标准下,择优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教法的确定,可以根据学校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师的教学特色而确定。(5)匿名评课
设计好《课堂教学评课表》,听课教师不署名对课堂教学进行书面评价,讲真话,说实话。评课后学科或学校负责人收齐《课堂教学评课表》,并对评课意见归纳分析,形成反馈意见。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群体博客和QQ群等方式组织研讨。
(6)家校联动
固定教学观摩课开放日,每次开课2节,邀请2~3名关心学校、了解教学的家长参与听课,同学科所有教师和全校无课的教师都同步参加听课、评课、交流。(7)系列展示
对新从事某一学科教学或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组织开展系列课堂展示活动。青年教师分阶段执教见面课、研究课、过关课、汇报课,逐步形成阶梯上升的展示状态。
(8)借鉴光盘资源
组织教师观看优质教育资源光盘,探究借鉴方式,明确借鉴思路,撰写观后心得。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后进行教学尝试,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比研究,重视、借鉴、拓展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真正使他人的先进经验成为教师个人成长的优质资源。(9)学科中心组研修
以区域为单位建立学科中心组,分学科的将优秀教师分别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活动、送教活动,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和专题沙龙研讨等,既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又促进学科中心组成员自身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某一区域内形成某一个(或几个)特色学科团队。
2.基于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方式
“专题”是指基于教育科学研究层面的、能统领学校多方面工作的综合性课题(不包括基于特定学科的课题),“专题研究”是指围绕
某一综合性课题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活动。“基于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是指学校自主开展的、以综合性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教师研修活动。学校根据研究专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研讨、成果总结等活动。通过专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体方式有(1)立项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炼形成课题向科研部门申报,经过评审,批准立项,组织开题论证,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部署等逐步实施,提出结题申请,组织课题鉴定与成果推广。(2)微型课题研究
选题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切口小、用人少、容易搞、有实效的小课题。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一般是1-2个人),研究对象是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一般不需要申报批准。微型课题实行边研究问题边改进教学、边开展研究边进行网络展示(在网络上发布),在取得一定成果并产生影响后,再交由有关部门进行推荐。操作程序是边研究、边展示、边认定,研究在先,认定在后。(3)“网络课题”
学校(或跨区域进行)组织研究团队利用网络进行课题研究。网络平台可以作为学习理论、研究方案和阶段成果发布的平台和研究的档案夹。借助网络使课题研究呈开放性,使资源积累有更强的组织性。
通过网络,可以使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请更多专家、同行予以指点。研究者要及时定期整理研究过程资料,使研究积累更丰富、研究的生成更有建设性。(4)专业特长发展问题研究
教师围绕自身专业特长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进行的校本研修。多适用于从教多年、已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一般由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或发展方向,筛选出与此相关的系列问题,列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进行3-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持续研究,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名特优教师。(5)教师研修学术节
每年(学期)组织一定时间的学术节活动,策划诸如“教学改革成果报告会、研修活动交流会、研修论坛、研修成果展览、研修工作专题研讨”等活动,通过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学习,增进合作借鉴,展示研修成果,推动研修评价。3.基于专家支持的校本研修方式
聘请、联系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学研究专门机构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或区域教育专家、名教师、特级教师,与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本地教师正常获得专家的学术引领、专业引领,共同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具体方式有:(1)师徒结对
学校建立导师制,通过个人申报、公平竞争,让教师与专家手拉手,签订带教协议,制定具体的学习、提升计划,组织拜师学艺。(2)名师带教
安排本校教师,跟踪学习周边区域的名师,熟悉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特点和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消化吸收;引导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点、难点,与名师作对话探讨;请名师走进常态课堂,对带教者进行观察和诊断,并提出专业发展的意见。(3)学校名师工作室
有县以上“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学校,组织以这些名师担当主持、并以其本人姓名和专业特色命名的、吸引一批相同领域具有共同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优秀教师参与组成教育研究合作团队。工作室实行首席名师领衔组阁制,在首席名师带领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开展教师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研讨等教育教学活动。(4)咨询诊断
根据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采用提问、咨询、讨论等方式,“请进来”、“走出去”,与专家共同探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举措。向专家咨询,请专家诊断,具有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特点。(5)邀请“导师团”
县区教育局组建由名教师、特级教师为主体的“导师团”,学校根据需要,及时与“导师团”联系,邀请“导师团”到学校上示范课,做讲座,与教师面对面交流。4.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研修
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以区域内优质学校(或领先学科)为核心的研修方式。该方式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校际联动,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研讨、校本课程研修等途径,构建合作研修共同体,通过有序、规范的系列研讨,使合作双方在培育学校研究文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获得双赢。具体方式有:(1)驻点培训
教师到域内比较好的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驻点培训,驻点期间,校长参加学校的行政例会,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校园观察,组织专题研讨,个别深入访谈,建立互动平台,学习优质学校管理与教学方面的经验。(2)支教挂钩
优质学校安排部分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参与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并通过开放课堂、专题讲座等途径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3)区域合作
以立项通过的区域性教育项目为依托,由优质学校牵头组织开展多校合作研究,通过项目分解,明确分工,有计划、有步骤地由合作学校轮流承办好项目的研究工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成合作学校的共同发展。(4)系列讲座
选取教育发展的前沿课题和教师感兴趣的话题编制成系列讲座内
容,邀请区域内优秀的学科专家以案例的形式分别进行解读,进行专业引领,区域内各校共享优质资源。(5)一日开放
县(或镇级)优质学校或试验学校面向全县(或区域内学校)实行一日开放活动。开放日当天,学校所有班级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开放,参加活动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观摩课堂教学、听取学校经验介绍、参观学校办学成果展览等。(6)基地活动
以学科(或课改)基地为龙头,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每次活动由基地学校与辐射学校教师分别执教研究,辅以沙龙研讨、读书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每次活动后进行简要小结,同时确定下次基地活动方案。5.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校本研修
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以网络为平台,融教研、科研、培训、电教为一体的研修方式,这种研修方式需要借助于专业技术的支持,借助于平台上丰富的资源来引领教师学习、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体方式有(1)电子集体备课
以教师个体独立钻研教材、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为基础,由单元重点备课的教师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计,学科组其他教师参与交流研讨,提出修改意见,并形成集体教案。各人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
和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后再撰写教学反思,上传网上交流。
(2)建设主题学习网站
教师个体或群体围绕某一主题,依托网络平台和专业技能给学生提供各类主题学习资源的专门网站。(3)参与校园网更新
在学校校园网上给每位教师提供固定的板块,明确相应的建设与更新任务,要求每人定期上传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和参与网上交流、研讨,使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上来,在参与中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反思意识和成就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4)建立教师个人博客
个人博客是记录教师生活感悟、教学设计、教学心得、教育体会等个性化资料的网络空间,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教育教学(包括生活)行为的一种反思与成长记录,在写作与交流中,个体素质得到提升,群体专业素养也得到有效提升。(5)视频案例观摩研讨
选择典型性视频案例,组织教师观看,围绕案例开展交流研讨,并利用网络反馈研讨记录与教师的活动反思,从而使教师对案例有更深的理解。(6)教师QQ群
由有共同爱好的教师组成即时通讯平台,依托该平台,参与教师
随时交流教育心得、教学体会,获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分享他人的教学经验,咨询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7)“资料仓库”
在网络上较为自由地积累资料,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在主题学习网站上,发布教案、课件、课例等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形成资源数据库。6.基于教学改进的校本研修方式
学校自主开展的、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的,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后寻求理论支持,继而调整计划,改进教学,并通过反思、实践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具体方式有:(1)实践反思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施后及时反思教学得失,认真整理记录反思体会。学校安排骨干教师指导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推介教学反思典型,展示教学反思作品,营造教学反思的氛围。(2)专题学习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每学期进行以某一专业发展方向为主的自主阅读和反思,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形成对某一专题的系统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3)学历进修
学校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或第二学历进修,并在进修学习方面给予关心与支持,在考核、评优方面给予倾斜。(4)论文撰写
教师结合平时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学校通过激励、辅导、定期汇编、考核评比等方式,鼓励、支持和促进教师写作。(5)基本功竞赛
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基本功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6)教学反串体验
学校有意识地组织教师参加学生的同步听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并组织老师交流体会,换位思考,改进教学。还可以组织不同学科之间的反串教学,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7.基于同伴互助的校本研修方式
以教育教学工作中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研究为主要方式,抓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具体方式有:(1)引领式同伴研修
邀请高一个年级的备课组长或教学骨干就本年级相关教学内容集体研究,被邀请的教师可介绍往年教学相关内容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从而引领该年级备课组进一步吃透教学内容,确定更科学的教学方案。也可以组织在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特殊群体学
生的关爱帮助等工作中有专长的教师,对本单位的教师进行专题辅导。
(2)专题沙龙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话题并预先公布,让全校参与活动的教师提前思考,沙龙研讨时畅所欲言,形成思维的碰撞与主体观点的认同,从而有效地指导具体工作。(3)学科组成长共同体
为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安排多名骨干组成学科指导组,实施“扶一把、推一批、优一群”的“学科组导师制”。在平时的教学中,所有“学科组导师”的课堂向本组青年教师开放;每一位“学科组导师”每周听青年教师的随堂课2节以上,对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4)区域成长共同体
根据本校师资队伍实际,邀请周边乡镇、学校骨干教师参与本校学科组的集体备课、阶段命题、教学观摩等活动,安排本校教师与邀请的骨干教师建立师徒关系、研究组合,开展全方位的学习研究。(5)兴趣发展平台
鼓励教师养成高雅兴趣,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个性张扬的平台,如声乐、器乐、戏剧、书法、篆刻、绘画、写作、体育、花草等,同时注意适时将教师的兴趣转化为教学的资源。8.基于读书的校本研修方式
通过读书活动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经典、教育理论、教育美文、教
育随笔,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启迪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方式有:(1)主题读书
学校确定阶段读书主题,为教师统一购买相关图书或提供阅读书目,布臵教师围绕主题读书思考,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一段时间后组织全校教师参加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心得展览等。(2)好书推荐
学校辟出画廊一角,或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安排教师推荐读过的好书、美文,可以是教育理论、教育散文、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人生哲理等。
(3)读书联盟(青年教师读书组)
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共同读书、定期交流、提升理念的读书机制,如“相约周三”、“红烛读书会”等。(4)信息发布
学校教科室、教导处收集最新教育信息、图书信息,特别是反映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的书籍、文章等,用画廊、小黑板、广播、集会、信息快报等阵地和方式,向全校教师发布。(5)经典导读
每学期推荐经典著作、相关文章,安排骨干教师向全校推荐导读,或邀请其他单位的专家引领导读。
(6)以评促读
期末或学年末,全校开展个人藏书展评、教师读书评比、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发现并褒奖读书典型,请典型介绍经验体会,促进全校教师读书。(7)读书论坛
每周教工集会时安排一个环节,每次由一两名教工作主旨发言。也可以辅以提问、讨论。(8)诗文诵读
不定期地组织全校教师参加诗文诵读,以文化人,滋养人生,提升教师生活品味。
方式很多,学校在选取时一定要因校而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活动。
三、走出校本研修的误区
误区一:校本教研就是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关注短期的教学效益,忽视长期的专业发展。而校本研修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更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校本研修是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修”整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包含了学习、研究、进修等含义。误区二:校本研修活动越多越好
“他组织”(学校规划设计活动)过强,“自组织”(教师自我规划设计活动)太弱。一味地强调任务式驱动,不注重效益式引导。把教师听了多少节课,读了多少本书,听了多少场报告,记了多少页笔记做为评价校本研修的效果。活动按照领导的意愿设计,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师一味应付,抵触情绪日增,校本研修的效果甚差。误区三:校本研修制度越全越好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校本研修制度,不可谓不全。但相当数量的学校,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或应付检查的工具(尤其在某些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并没有真正把它当成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的水平的有效工具、途径,而是走过场、做样子。失去了校本研修其本质的意义,而其相应的制度只能成为形式。误区四:教研活动就是校本研修
一些学校的校本研修制度作法单一,基本沿用了过去老的作法或采取新瓶装老酒的办法,开展的校本研修缺少新意,把过去的教研活动换个名称而已。传统的教学研究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而校本研修的特点却是自下而上的,从普遍性教育科研课题的点,到优秀成果的面的推广,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难出发,在积极尝试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继而提出对类似问题具有普遍性的建议。老套的作法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误区五:外出培训就是校本研修
教师的外出学习,是走出去与同行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十分有益的活动,外出学习既可以把本校的好做法带出去,也可以把他人的先进经验带回来。但是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把外出听课、开会、参与研讨活动都认为是校本研修活动。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校本”这一概念的误读。校本研修它是有着学校特色和个体性格的,“以校为本”圈定了它的基本范围,它关注的是“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困难及问题,外校的资源信息,典型做法,先进经验都只供借鉴学习之需,而不能替代校本研修。
新课程倡导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目的在于互动互补,走出去学习有利于视野的开阔,有利于校际合作,有利于教师成长,但是校本研修的定位,确立了“问题解决”的大方向,而这正是校本研修的好处。当然,校本研修中需要兄弟学校帮助的是另一码事,它是强调教师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本校,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在教学中研究,从而促进本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研修是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求真;校本研修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校本研修是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追求。
第二篇:校本研修演讲稿
新的起点 心的收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是**小学的**。很感谢进修学校的领导给我这次机会,也很荣幸让我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说句心里话,校本教研给我最初的感觉就是在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又增设了一个新的砝码,但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的感受到曾以为颠扑不破的教学真理正被重新审视,未曾听过见过的名词理念却急风骤雨般扑面而来,看似异常活跃实则闹哄哄的课堂,备受瞩目却换来不尽人意的学习成绩,新与旧的交融,进与退的交锋,机遇与挑战的同存,这一切的一切引人思索,撼人心魄,是固步自封还是乘风破浪?一时之间,竞有些不知所措了。但我知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被困难所吓倒。要从容面对问题,并竭力寻找解决方法,坚定前行的脚步。而听课研讨、培训交流让我知道自己并非孤家寡人,在教研战线上还有那么多可敬的领导、可爱的同事,是她们让我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使我在校本教研的广阔天地间成长起来。
一、在学习中更新观念
最初,校本教研,教学反思,课例研讨这些名词让我听来如同对牛弹琴,我既不懂得怎样研究,也不懂得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当我迷惘、困惑时,校领导多次为我提供参加校外教研培训的机会,XX年12月,在北戴河参加了“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培训”,通过听课和听讲座,让我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从一名学习者开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我也懂得了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因此,我有选择性地阅读各级各类教育刊物并做好学习笔记。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还抓住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首先,我在同年级组内进行听课,老教师们在课堂中与学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氛围,深深感染着我。随后,我又跨学科听课,美术课、音乐课、英语课……老师们娴熟地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让我为之折服。再次,在连片教研活动中我都会抓紧一切时间聆听做课教师的每一节课,贪婪地吮吸教学中的每一个精华。并仔细记载课上的每一个步骤充实自己。在一次次的听课学习中,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并明晰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和自己努力的方向。审视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要在不断地学习中前进、在不断地探索中提高。
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我校每学期例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是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展示大舞台。看花容易绣花难。记得,我非常精心地准备了一堂研讨课《操场上》,想把我所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想让老师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可在课堂上学生们并没有跟着我的思路走,反而被我设计的那些热闹的游戏吸引住,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我成了旁观者……。在这“出师不利”之时,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大家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是老调重弹,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课堂。只有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我想象的太简单了!这也让我懂得 “被听课”也是一种收获,“听课”能使我学到知识和经验;“被听课”则能使我改掉缺点和不足。于是,课堂上,我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我也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探索。学生们“活”起来了,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气氛: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姚老师你讲的故事真好听!” “老师,我也能学课文编儿歌,”……一句句学生的话语,让我的心中充满希望,也更坚定了我前行的信心。
三、在研讨中不断提高
我校把周四定为教研日。在同组集体备课中,我们取长补短,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小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讨论。为了解决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分头找资料,然后讨论,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理解、建议说出来,在大家的一番争论中,每一个问题都变得明朗化。有了教学观念的更新,有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上起课来轻松多了,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我校的学科大教研组活动主要以形式多样的课例研讨活动为载体。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同伴共同参与、共同分析、研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同课异构的尝试让我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使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也激发了我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一次次教研活动、一次次群体反馈活动,使我这个幼苗在校本教研的园地里茁壮成长。几年来,我写过的教学反思几十篇,教学案例十几个,论文20多篇,XX年和XX年,连续两年我在市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中都被评为先进个人。在校本教研中,我是一个受益者,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这一切,都离不开校本教研对我的帮助,是校本教研使我有机会突破心灵的束缚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起来。
今后我会徜徉在校本教研这片广阔的天地之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第三篇:省校本研修学习心得(安)
我校校本研修主要差距在于还未形成特色,未能找到亮点所在。观摩学习后,发现同伴学校均是“以小见大”,以某一个“点”为突破口,将校本研修工作中的某一个小的方面做的极为扎实,并从中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校本研修的特色。县教研室指导我校校本研修工作时,曾指出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亮点为——教师专业成长,为我们指明认了特色发展的大方向。可如何在这方面形成我校独有的东西呢?如何将“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大方向细化到我们具体的工作中去呢?我校现有4名省级教学能手,是我校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来说都是一个优势,可如何发挥这个优势来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特色“添砖加瓦”呢?„„都还需要细细思考。现将个人已经想到的罗列如下:
1、管理方面:
(1)本学期,我校公开课教学方面安排紧凑,每位教师都得到了一次以上的公开课锻炼机会。但我个人感觉,注重了“全面撒网”,而缺乏“重点培养”。并且由于几乎每周都安排了活动,听课后未及时开展针对性研讨,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本学期各教研组集体活动均在2—3次左右,校本培训、课题研究课等活动都因各类公开课未能全部如计划落实。)建议:开学初,教导处和教研室一起商议计划好本学期的公开课,由领导审定后,就尽量不要再开展临时性的大型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
(2)要求教师多读书的同时,一方面要为老师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营造读书氛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激发了许多老师读书的热情,可还是因为“手头无书”,而热情逐渐消退。建议:
1、设立——办公室书橱。为每个办公室配一个书橱。书橱里配备三类书籍——A、工具类书。例
讲比赛”作为总结。另外,相关的档案收集整理以及宣传报道工作,还需由处室专门负责。
4、课题研究方面:
(1)课题研究课均要根据课题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观察量表”,夯实课题研究过程,同时也使研究课更为有效。量表由课题负责人设计。(2)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修。语文也好、数学也罢,虽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修,形成模式后,可达到“保底”——意思是说一般教师上的课,就算没有大的亮点特色,但也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研修的过程是“形成模式——破除模式”。
5、其他方面:
(1)每次大型的集体培训、学习前,教研室设计相应记录表,下发到参会老师处,活动结束后收回、整理、归档,一次培训即可编成一本档案。(2)改进教研组、备课组的记录本,均采用活页式,在期末时装订。继续改进《足迹》的内外内容。
(3)每位外出培训教师回校后,除上交心得体会外,还需上交一张本人在培训会场的照片电子稿到教研室。
(4)每学期末收集本学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每人至少写3个),组织教研组长对问题进行梳理。能解答的予以解答反馈,共性问题将其立项成校级微型课题,进行研究。
(5)校报设立投稿箱,投稿箱中选登的作品适当给该学生发放稿费。(如一篇文章稿费2元)投稿箱、学生稿费都需要学校的经费支持。(6)特色班级创建。每周确定一天的大课间活动,各班自行根据本班申报的特色开展特色活动。期末进行特色班级展示。如美术、书法、剪纸等班
年12月23日
第四篇: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1
小学英语教研员研修及三年级教材培训会活动。本次活动在临沂金雀山中心小学会场举行,在历时三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共听了三年级的7节课听了两位专家报告及三年级教材编者xx老师的详细教材分析,讲课教师为我们呈现了新颖、精彩的课堂。他们对英语教学的激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设计的视频课件更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风采。三天的时间安排很充实,第一天下午我们观摩了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的邓凤娇老师的一节课以及她精彩的说课与解析。让我学到了很多。为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尽管有点坐得累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的疲劳会被那精彩的课堂给转移。那精彩的课堂会把我带入真正的情境中去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回程的路上我还是在和大家讨论心得,意犹未尽。由此可见,这次的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的。
每一次参加学习活动,我都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前往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次活动中,几位授课老师上的研讨课也都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在所听的课型中我最关注的就是Leetersandsounds教学,一共有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本部分教学。我听得非常认真。这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组织了教学,但最终都达成了字母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从字母的音形序三个维度去进行练习的。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好的示范与指引。特别是蒙阴县桃墟镇中心小学的孙海萍老师的课给我的印象最深了。无论是课件的设计还是她的教学构思无论是她的台风还是他的基本功都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另外,xx老师详细的教材分析和精彩实用的教材教法也非常好。
总之综合起来,我主要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英语语音教学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字母教学一定要扎实。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形成初步的自主识词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自己的课堂。做到有的放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巧妙的穿插游戏、chant教学,紧张而有序有节奏,时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我自己的课堂上,我也会使用一些方便的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的注意力仍然会在最后十分钟特别分散,如何能够时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我最近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在这次活动中,邓凤娇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震撼!学生是从开头一直认真到最后,效果特别的好。我就想,同样是活动,为什么学生的反应会有不同呢?这原因一定出现在游戏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身上。合理的运用TPR活动,让学生手,脑,嘴乃至身体一起动起来,这样就不由得让学生不注意听讲了。邓老师和孙老师在一上课就先用学生感兴趣又与本课有关的歌曲师生齐唱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及时的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法让我感触颇深。
3、正视多媒体在课堂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我们学校,只有七个班安装了多媒体。自从有了这样先进的设施,我的确感觉备课的负担小了。教学更形象具体化了。学生也对英语学习也更有兴趣了因为学校购买的有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我们不需要想破脑子去设计情境了,因为利用投影,学生可以很容易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尤其无论大小公开课,精美的课件也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之一。
总之,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名师与专家,记录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品味他们睿智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使用的东西很多。邓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态自然活泼,语音语调准确自然,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案的设计很有梯度,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围绕farm
组织教学,利用farm展开本课又以设计自己的farm作结。练习方式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充分展示了一节独具匠心的观摩课,让我对英语内容的建构第一次有了认识。指导我去思考和学习。邓老师的课很有激情、亲和力和感染力,重点突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孩子们把书本上所学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英语生活化,使英语真正发挥其交际的目的,这可能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去思考和研究的主题。这次学习,真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美妙感受。
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天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英语课到底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绝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以及学以致用时随之而来的幸福与喜悦。我要把这些思考和反思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的提高自己,创造优质、高效的、实用的、扎实的课堂。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2
20xx年10月26日临沂市乡镇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暨一年级教材培训会在临沂金雀山小学拉开了帷幕,2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我的收获也是沉甸甸的:
首先展示给大家的是5节精彩的课,5位老师都经历了“寒彻骨”般的磨练,所以带给大家迎面而来的“扑鼻香”的感觉,是的,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理由,都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美:男教师的课的那种大气美、女教师课的细腻美、语言美等等都是他们绽放的理由。
刘士峰老师的《方程的认识》让我茅塞顿开,站在成人的思维层面上“方程”无非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在学生那儿学起来显得又是那么的生硬与别扭,直至此时曾经的困惑才彻底得到了解决。刘老师踩在学生的思维点上,整节课借助“天平”这一教具诠释了算术思维到代数的过渡,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算术过渡到了代数,让学生理解了方程的意义。通过上下车一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的优势。回想刘老师成功的课堂,我想那是因为刘老师首先在设计上做了深入的思考,他想到了“学生认识方程的难点在哪里”和“学生在解决问题是为什么不愿意用方程”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是的曾经4年的算术习惯,让学生一时很难接受代数,等式在学生的认知范畴里就是计算和结果的呈现,不用计算就出来的等量关系式学生还没那习惯呢,所以刘老师步步为营,通过平衡状态下的天平牵引着学生“不用去计算”的思维主线首先让学生明白“=”号不只是表示计算结果,还可以表示两边的数量关系,然后慢慢向等量关系是过渡,然后等量关系式里出现了未知数,这样层层递进,显得那么的自然,水到渠成。最后通过两次分类让学生彻底理解了方程的含义、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整节课没有华丽的语言,可有恰到好处的导语;没有纷至沓来的课件展示,可又设计的那么清晰明了;没有过多的学生活动,可有“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冯维峰老师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又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首先就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整节课体现了“转化思想、几何模型思想、推理思想”。其次就是重视素养提升,数学方法得以有效渗透。整节课沿着“猜想---验证---结论”这一主线打破了常态下的“猜想---验证---结论”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冯老师首先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数据,然后让学生猜,再进行验证,改变了以往给学生“大海捞针”的茫然感觉,然后又通过让学生回顾数方格的方法到优化这一方法的过程,无形中完成了转化,这种巧妙的设计,完美的铺垫是本节课最让我激动的地方。
每节课都绽放着自己独特的美,王海燕老师运用简捷的语言,借助小棒清晰地展示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她借助小棒这一直观教具,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把其中的算理演绎的淋漓尽致。郑玲玲老师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的处理了抽屉原理中求至少数方法是“商+1”,还是“商+余数”的原因。尤中华老师《找规律》细腻的教学设计、模型的建立、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6位老师教研感悟,从他们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才华”、他们的“付出”,更感觉到了临沂小数团队的强大。折射到自己身上又觉得自己好无助,好渺小,显得那么的单薄,在我们这样的偏远的乡镇小学,“我们的团队”----你在哪里?
第二天就是一年级教材解读了,对于我这个从没教过低年级的老师来说收获更是非同一般。在陶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合着她的步伐,明白了新版本的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的不同之处在哪、改动的原因。也知道了每一章节中教材的编写意图、处理方法,教学中应该怎样做等等。下午王老师一年级下册内容的解读虽然和上册大同小异,可是从王老师那里我学到的东西更多,从王老师的报告中可以看得出王老师是一个“有心人”,曾几何时听某某老师的一节课,某某环节是怎样处理的,而王老师又是怎样认为的,怎样建议的,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有用的了,从这里我学到了处理一节课的一些细腻的做法。
总之,本次的学习是我所有学习中收获最多的一次,是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吸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数学工作做出不懈的努力。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3
今年7月,在榆次教育局局领导的亲自安排下,我们赴东北师大参加了教研员研修班培训,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获益匪浅。
东北师大的培训团队阵容强大,邓涛、王海英、邬志辉、侯刷孔凡哲等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为我们做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中小学生学习和心理、教师的实践品性、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东北师大附小的王廷波、于晓琳两位副校长做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讲座。此外还聆听了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的关于课改和教师素养的讲座。
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关注教师、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尤其是邓涛和王海英两位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涛教授的讲座非常严谨,他在《教师合作文化与专业共同体建设》讲座中,就“教师合作文化、教师合作的必要性和价值、教师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现实障碍、如何推进教师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邓教授的讲座,我们对教师合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远的认识。尤其邓教授把教师合作文化形象比喻为雁行文化,使我们印象深刻,他介绍的“雁阵工程”为我们进行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头雁领路,雁阵齐飞;
强强联合,雁阵高飞;
优势互补,发挥雁阵团队效应;
打造雁阵核心竞争力工程。
合作文化,是在教师之间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实际上,学校中每个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专业支持与帮助,而且最有益的支持与帮助往往来自于同事。教师通过合作,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鼓励,能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实现自身价值,有效地完成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合作、提升、共赢。作为一个教研员,我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校际教研联合体不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途径吗?
王海英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案例详实,深深吸引了我们。她做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讲座。
我们常听到中学老师们抱怨中学生的管理是最难的,老师就像消防员,随时准备处理学生们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不懂中学生心理的老师,往往因为处理不当,给学生带来一些伤害。王海英教授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反思和回应》,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分析了中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人格发展的特点,列举了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心理活动,指导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挫折和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学也是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的阶段,王海英老师详细分析了中小学生常用的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学习策略及运用学习策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能让教师对症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王海英教授的讲座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对于课改,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了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允许批评学生、教师主体性的弱化、每节课只讲十分钟、泛滥的分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轻视知识等。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不断学习、还要不断反思。
我非常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因为这次培训和我以前参加的培训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是作为一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能给自己的学生和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而这一次,我是作为一名教研员参加培训,心里有了更多的想法,希望通过培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而且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所得让全区所有的教师分享,使大家都能受益,都有提高,都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学校。
培训时间是短暂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长远的。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4
20xx年4月27日--29日,作为年轻的乡镇教研员,我有幸参加了在z三小举行的z市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培训班,这是我从事教研工作以来首次享受到的精神大餐。
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留给我的震撼却是巨大的。不到三天的时间里,王晓艳、梁绍美等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用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和个人魅力给我们呈现了七节精彩纷呈、充满智慧的“还原课”;于科长《有效备课的思考》的讲座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真实、生动而又耐人寻味,引领我对当前一线教师备课的现状、备课的实效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四位老教研员对数学教研的情结让我们感动......可以说,这几天的学习,我感到无比充实,累而快乐,说不完的感谢,说不出的感动,说不尽的感悟。
感谢
感谢市教科研中心组织这样一次充满活力的研修班,让我们这样一批基层的教研员有机会齐聚一堂,观课议课,切磋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感谢于科长为我们呈现《有效备课的思考》这一精彩讲座。于科长首先向我们分析了当前一线教师的备课现状,其实这些情况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发现,只是不善于总结与反思,于科长对这一问题深刻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观课议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备课实效。那么,如何才能使个人备课更好更有效呢?于科长说,个人备课有隐性的和显性的两种准备,隐形的准备包括四个环节,即研读课标(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研读教材(读教材,与编者对话;读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了解学生(通过检测、个别座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名师(通过观看优秀课例光盘等学习途径把“拿来主义”内化为自己的思考);设计练习、撰写教案是显性的准备。于科长的讲座为我们教研员如何引导教师更好的备课作了指明的方向。真的感谢您,于科长,感谢您为我们乡镇教研员提供了这一学习的平台,您对数学教研工作的挚爱与执着追求也必将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感谢授课教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还原课”。七位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简练,启发性强,他们的课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有的激情昂扬,有的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有的淡定沉着、掷地有声...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犹如一朵朵美丽的奇葩绽放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沁人心脾。比如z老师执教的《小数加法和减法》,以和学生比身高的情境引入,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我尝试出题解题解决了“为什么小数点对齐”等一系列问题,培养了学生创造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z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中鼓励学生读完、敢于展示学生的错题等几个细节令我们欣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和谐民主。z老师执教的《植数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整节课的练习无不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梁绍美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说一说,用手比划一下,想一想,量一量等多种操作活动掌握了“厘米”的有关知识,促进了思维发展。z老师把《认识二进制》上的精彩纷呈,整节课学生乐此不彼,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经历了创造的过程,就连我们听课老师也学得津津有味.......总之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节数学课看似几个简单问题,实则是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地连接起来,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代数思想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思考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教师以其别样的智慧激活着学生灵动的思考,每位执教教师都很好的演绎了专家的思想,同时也为与会者展示了最好的自己,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感动
感动于老教研员对数学教研工作的热爱。开幕式上,于科长向大家介绍了李以白等四位县区教研员,老教研员们现以退休或退居二线,但他们依然关注小学数学教研工作。会上李以白主任还做了重要讲话,他向我们推荐了4篇优秀文章,对比了中国与犹太人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等等。老教研员的讲话引发了我的思维:为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们能做些什么,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感动于老教研员对数学教研工作热爱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当我们退休的时候,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关注小学数学的教研动态与发展吗?
感动于听课教师的认真与执着。本次会议有280余人参加,每节课老师们都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我们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犹如久旱逢甘霖,从不迟到早退,并且每一次都是早早地到会场选择听得清、看得细的位置坐下。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呢:28日中午饭后,我和沂水二小的刘老师在宿舍里交流上午的听课体会,谈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忘记了集合的时间,等我们下楼时已是1点47分,最后一辆车刚走。怕晚了听课我们一路狂奔,我因穿高跟鞋一直落在刘老师的后头,尽管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我还是不甘落后。因为刘老师始终鼓励着我:不能晚了,晚了对授课教师不礼貌还学不到他们的精彩之处了,在她的积极带动下,我俩真没晚了听课。
感悟
近三天的学习紧张而又充实,时间虽短,但感悟颇深。
七位执教教师不是名师,但他们的课堂同样魅力四射,令人陶醉,令人艳羡。他们的课堂同样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收获满满。这两天我一直在品味,在思索,我想,他们的精彩来自于对数学知识的精心研究,而后对数学课堂的精心预设和有力调控;来自于对儿童认知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来自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来自于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来自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勤奋和不断反思......。
本次学习也让我真切感悟到自己与名师及其他教研员的差距。为了使每一位与会人员多一份过程参与的体验,也为了给与会人员提供一种研讨的方式,本次活动于科长对着参会人员名单点名评课。虽然对每节课的体会我都做了准备,但还是怕被点到,每次于科长点名,我都把头低下,生怕与于科长的目光相碰,可到最后真没点到时又有些遗憾。现在想来,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同样也折射了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匮乏。确实,都说言之有物,无物何言?看人家刘秀艳、吕健、王秀珍等z名师侃侃而谈,真羡慕!今后要不断加强学习,成为学习的先行者,立足教学研究,善于从教师的发展需要中捕捉和思考问题,并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同时积极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才能不失为一名合格的教研员。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要自我加压与时俱进,以不辜负教研员岗位的职责。向她们学习,向名师学习,总有一天,相信我也会像她们一样。在这里,我想借用于科长在讲座中的一句话,我们追求的就是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思想”,交换着别人的“思想”,收获着更多的“思想”,满载着“思想”行走在课堂与老师之间。
本次z之行,虽来去匆匆,但给我带来的冲击和思索却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数学、教师、学生的需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专业素养,期待达到共同成长。最后,我想引用于科长的另外一句话,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助他人之智,以来成就自己。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5
深感之一:“教”,要真,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是真的艺术。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我们在日常课上一般能做到真实教学,以真实的教学面目示人。公开课呢?作假的成分则相当普遍。可怕的是,师生容易逐渐形成一种默契,学生默许或支持教师的虚假行为。培养真实、诚实的受教育者,是教师的职责。如果教师的教学是假的,作为学生,他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教,是慢的艺术。课堂教学能立竿见影吗?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乃至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需要反复强化,持续施加影响。很多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短期见效的。课堂上的所谓的“立竿见影”,如果不是知识太简单,就可能是过程太虚假。一棵树影响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怎么可以快呢?揠苗助长,不是真正的教育。
深感之二:“学”,要真,即“学非探花,自拨其根”。
学,是实的过程。教不可虚,学不可假。求学问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经过,从起点到终点必然要有一个曲折的中间环节。学生的学习要遵照他们身心的特点,遵循学习的规律。教师万不可纵容假的学习,更不可让学生因为自己而假学,必须兼顾效率与质量,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教师的教踏实了,学生的学才能一步一个台阶。教师的引导、设问、化错都是帮助学生真学的有效行为。
学,是稳的过程。行云流水的课堂是不是好的课堂?自然需要依据“三标”(课标、评标、堂标)来评价,需要让学生的发展来“说话”,但是,一堂真实的好课可能是不太顺的。因为不太顺,所以我们可以走得更稳一点。学习便是如此,稳,方能致远。允许学生犯错,帮助学生“纠错”“究错”和“救错”,变事故为故事,摒弃“代学哲学”,打通学生思维的通道,让学生的学习自然而又曲折地发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成长。
我们在想,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教育的“善”和“美”建立的基础是“真”。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我们都应铭记而遵循,为真教而努力,让真学在课堂上发生。
中秋刚过,南通祥云笼罩,晋城秋雨绵绵。两个相距千里的城市,因为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两个城市的教育人,因为“教”和“学”亲密地握手交流。
话题相同,道理相同,愿景相同,虽然地理人文环境有别,但我们晋苏两地携手共进,定能共创两地教育的胜景!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6
20xx年4月27日至29日,三天紧张而又忙碌的培训学习已经结束了,虽然感觉有点疲倦,可是七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时不时会在我脑海里回旋,于老师还有几位教研员经典的话语也让我几度品味,使我受益匪浅,留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感动和触动。感动于于老师的精心策划,感动于七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触动于新的课改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这几位教师执教的是名师还原课,无形之中为像我这样没有机会亲临名师课堂的教师弥补了心中的缺憾。
一、精彩纷呈的名师还原课
如果说前三位教师很好的诠释了名师的教学思想的话,而后四位教师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春风,这几位教师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捧回了课堂教学的至宝,的确让我的教学思想得到了冲洗,促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z老师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革了计算教学的方法,在演绎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创新。从学生比身高开始,由身高用厘米为单位表示到用米为单位表示,从而把整数的加减过渡到小数加减,这个切入点选的很恰当,自然流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这个环节展开的要是再充分、再细致一点就好了。尤老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上生成的学生出题这个教学资源进行小数加减,突破了小数相同数位要对齐这一难点问题。尤老师练习题的设计也很有层次、有针对性,特别以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己通过开小汽车掌控小数点的对齐问题,很直观,学生很感兴趣,给每一个孩子和我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练习题2中几个不同算式的对比,也很科学,从而让学生感悟出数位不同,小数的大小也不同。让学生当小老师到学生中去指导,这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而且体现了多维互动的交流。
z老师的《认识负数》一课,还原的极为逼真,也很有韵味,整节课语言非常的细腻,她的认真和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的开始由学生很熟悉的商店运进、运出货物这个生活情境很自然的引出记录方法,并在创造记录方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负数。在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的课件展示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负数的理解。王老师不仅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这个同学的书写姿势很标准”,而且注重了学生的自尊心的保护和自信心的培养,如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回答不熟练时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细微之处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师个人崇高的素养。
z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抓住了课堂的主旋律,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这是数学的灵魂。课的开始,首先创设了猜一刀两段这个词语为教学情境,其实这个词语里也蕴含着数学问题,剪一次,分两段,然后用画草图的形式进一步引出剪更多的次数是几段,引导学生发现次数和段数之间的规律,也为探究植树问题的策略方法作了铺垫。让学生用小手创造性的表示植树的三种情况,这一点很可贵,通过小手的变化,让学生真切体会植树的三种情况,于老师说的好“或许学生对某个公式、某个规律会忘记,可是伸出小手时,就会想起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在让学生理解公式和规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唤醒对数学知识的再现。从张老师的课上也让我意识到抛给学生的问题要准确,引导、点拨学生要适时到位,课堂才能高效。
z老师的《垂直》一课,让我对无规律性概念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节课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与以往的传统的概念课有所不同,先从定义出手,突出“互相”“垂直”等几个关键词的理解,通过画、找、用的方法进行感知并理解互相垂直,与上次听沈老师的课多了几份激情,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教师积极饱满的情绪的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z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课如其人,干净利落,对学生的的评价很独特,语言不花哨很入耳,给学生奖励大拇指、拥抱,学生很喜欢,评价的方式也很丰富,除了师评生,很多时候梁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以后说:“你们说这个孩子发言怎样?”,让孩子去评价。在一年级就注重这种评价意识的培养很值得学习。在教学中梁老师设计了在尺子上找1厘米,用手比划1厘米,找三根小棒中哪一根是1厘米,及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时一厘米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建立1厘米的的直观形象。梁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也很到位,需要告诉学生的就毫不犹豫的告知,而该让孩子感知并理解的却不包办。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观看可爱的羊羊们的比赛出示了几种测量的类型,让学生从对比感悟中明确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z老师在《平均数》中创设的投篮比赛情境,让我领略了名师独特的设计。
z老师的《二进制》,不仅让我学会了二进制的方法,她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很值得学习,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创造数时,借助教具,先让学生联想满二进一,再加深用课件拨珠子加深理解,教师的引导评价很到位,比以往听她的课多了几分沉着和自信。
二、发人深思的专家教研员的点评
如果说七位教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课堂改革的动态,而教研员的点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吕主任说:“现在的课和我们的策略一点都靠不上,但是让人感觉就是挺好”这句话看似平常,细细品味很能反映问题,策略只是给了我们一个遵循,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以前的我不曾考虑改变它,但是在名师的课堂上,在吕主任的话语中,让我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方向,我们要学会继承和超越。潘主任说:“做有思想的教师,别机械模仿”这句话虽很简短,但很有哲理,潘主任认真反思课堂,还有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真的很让人折服。
潘主任的一句“现在话都让老师说了,学生思考的太少了”也很耐人寻味。我在一本书中看到,当今的课堂我们教师不再是填满仓库,而是在点燃火炬,学生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和互相辩论中突然闪现,这些是否能够说明为什么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变少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和谐的心灵的对话教学,通过对话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展示的舞台,表现自我的天地……民主、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教学将成为数学和课堂的亮丽的风景线。专家教研员的点评,让我思考了很多,到底课改的路在何方,我们要在追寻名师课堂的旅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
三、精辟独到的专家理论引领
如果说教研员的点评激发了我们的思考,那么于科长的理论发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是给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通过她的发言,让我明确了如今的课堂教学更注重了对教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数学学习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的学习。要求教师提的问题要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提出合理的问题,当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要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小组合作也由形式走向实质,课堂上不再见几个桌子围在一起的小组,而是在学生的需要处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有原来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自我思想的调整。
虽然会议已结束了,但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仍在我心中萦绕,于老师敬业的精神和她良苦的用心让我感动,台上七位教师对课堂执着的追求让我感动,教研员们有深度的思考和反思同样使我感动,感动的同时也反思从一名教师到教研员这一角色转变的我,又做了些什么?深感今天的我需要更多的知识和课堂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真的太嫩绿了,还需要努力,还需要进步,让我们一起走在思维的路上吧!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7
10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金雀山中心小学召开的“临沂市第三期乡镇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会。”此次培训,不仅为我们详细地剖析了教材,而且还有关于新教材的各个课型的展示,以及各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专家对于三年级教材的解析,让我对有了更加清晰、更明确的认识。修订后的教材更加科学合理。新教材增加了Lettersandsounds,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来学习字母的音、形、序,以及各种字体辨认,让学生熟悉各种字体,熟练掌握26个字母,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词汇量的削减和话轮的减少都更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完成教学。通过两节Lettersandsounds的课堂展示,也让我对Lettersandsounds的教学有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蒙阴孙海萍老师的课,非常值得我借鉴。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是一位非常有心的老师。她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善于开动脑筋,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转化自然流畅、而又不生搬硬套、索然无味,注意到每个字母教授的艺术性,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求知的气氛,活跃,生机勃勃。
其次,听了邓凤娇老师的课,非常令人振奋。邓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而且邓老师的课堂活泼、生动、激情四射,神采飞扬,课堂紧凑,过度自然,环环相扣,各个环节节奏高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就掌握了。邓老师的整个课堂,给我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感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再次,词汇教学和对话教学我们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以先学词汇,或者先学对话,也可以融词汇于对话课教学之中。对于词汇课的教学,我们要做到“音-义领先-形随后”,强调音素-字母(组合)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还要学会结合Phonemecategorization(音素分类)规律,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词汇的Practice每步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设计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所学内容。对话课教学,要从局部到整体。通过两节对话课的教学,让我对对话课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点到面,抓住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反复的操练和运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不离章”。
最后,任务型教学要落到实处,真正打破常规的授受式教学。只有让带着任务去思考,带着任务去学习,课堂才更加有效。同时,我们还要整体把握教材,对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其环环相扣,层层相接,有张有弛。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理解、使用新教材起到了引领作用,我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改善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8
为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乡镇小学英语教研员教学教研能力。市教科研中心于10月20-22日在兰山区召开全市第三期乡镇英语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研修及培训。在市教研员尹老师的带领下,会议拉开了帷幕。会上来自广东东莞的邓凤娇老师及本市六位老师以不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丰实的课堂教学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马老师的教材分析,深入浅出,有典型的游戏及事例,使我们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框架性的认识。而来自亚美欧教育研究院外籍专家ChrisHemming的报告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说实话在以前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我对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根本不怎么重视,老觉得在课堂上传授什么文化意识无疑是浪费时间;其实并非如此,有了相应的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对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确不容忽视。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往往会想到语音、词汇、语法或听、说、读、写等术语。这是传统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结果。而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文化意识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了具体描述。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这充分肯定了文化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准确、无误和得体的交流,必须了解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更应该重视文化教学,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识,渗透文化意识呢?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没有将文化知识单独列出来,而是通过语言知识体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激活教材内容,挖掘文化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具有文化特意性的内容加以介绍讲解。
1、利用词汇教学,传授文化知识。
词汇教学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提高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除了运用图片、实物、游戏这些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要努力探索,另辟奚径,挖掘单词所蕴涵的文化知识,将单词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讲解给学生,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更好的掌握所学单词,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的异同。如在教授有关数字单词时,为了避免单词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字所承载的西方风俗、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讲解给学生,以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深刻理解。如“13”这个数字被西方一些国家和民族视为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西方国家一些地方的高楼没有13层,房牌号没有13号。其中的原因据说来源于宗教典故,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客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在教授有关食物的单词“sandwich,cookies,icecream”等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出中国孩子经常吃的食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2.通过课文对话,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内容,尽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学到最自然、最地道的英语。其中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也最丰富,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对话内容适时介绍以英语作为母语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师在教授“Wouldyoulikesome....?”这一句型时,可以同时介绍一些西方的就餐礼仪。结合对话告诉学生当和外国朋友一起就餐时,当他问你是否需要哪种食物时,需要就说“Yes,please.”,不需要就说“No,thanks.”.千万不要抱着别人这么热情,不要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反而会让你很尴尬。因为西方人认为,凡是放到自己盘子里的都必须吃光。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后,不仅能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游刃有余。
3、将文化教学融于歌曲教学中。
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动听的歌曲。其中有些歌曲旋律优
美,歌词活泼有趣,除了供欣赏之外,里面还蕴藏着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如果将他们很好的融于英语教学之中,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如“`OldMacDonald”一歌,通过欢快的曲调,形象的动物声音给我们呈现出农场里生机勃勃的欢快景象。在初步学唱歌曲后,教师介绍给学生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农场,因为西方国家一般是地广人稀,一个农业家庭一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庭农场,因为劳动力少,生产高度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动。这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差异。通过介绍,学生通过比较,认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的斗志。
二、在课堂活动中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中国人学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积极的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英语主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前的“DutyReport”就是一个易操作且效果好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提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后收集资料积极准备,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值日汇报。学生可以唱英文歌曲,讲英语故事,介绍国外著名的景点等,让学生上课伊始就置身于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二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要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这部分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推崇。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圣诞节快到了,为了制造浓郁的氛围,商店的橱窗都贴出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汇报、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圣诞老人的由来、圣诞节的传统食物等与圣诞节有关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此外西方国家其他一些重大的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独立日等都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时少,任务重,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恰当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例如,开展主题为“英语文化窗”的手抄报展览,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文化内容,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做到资源共享。另外也可以通过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角等形式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实在在体验异国文化。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外教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真实地道的语言交流中,感受异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文化的了解。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努力为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第五篇:教研员研修心得体会(最终版)
从教学中来,到教师中去;从课堂中来,到课程中去;
从学科中来,到育人中去
—— “提升中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专题研修班
学习培训小结
2017年7月23-30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师训室组织50名中小学教研员赴上海专题研修,我们此行研修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教育与课程理论的专题学习,拓展视野,深化对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认识。
2.通过学习研讨,与专家开展面对面的对话,增强对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意义及有效策略的理解。
3.通过访学实践,研修班成员与授课导师共同探讨提升课程指导力的校本化、个性化实践,形成工作合力。
4.通过“课程指导力”的专题学习,参与互动式的研修活动,体验对话、协商、合作的专业学习,学会行动研究、反思改进,培养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工作心态、方式,成为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创新实践者。
本次研修的主要内容分别为汤立宏主任的《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实与课程建设》,顾志跃老师的《教研员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及如何评课》,邢至晖副院长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下的区域学科质量监测的途径与方法》,韩立芬老师的《基于特色课程的跨学科研修实践与探索》,罗玉英老师的《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基》,陈国珍副院长《有效教学与观察》,应俊锋教授《教育改革与教研员使命》,罗玉英老师《对话经典—读<论语>,悟教研之道》,陈晞专家的《研训一体与教研员的使命》,雷新勇老师《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及新高考应对策略》和汤立宏主任的《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创新》等十一个专题研修学习内容。通过研修学习我受益匪浅,也亦加深刻地认识到教研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夯实基础,适应变化,保持定力,同时,教研工作要聚焦教育教学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教师需求,即“潜水对成绩,浮出对问题”。其中顾志跃老师的《教研员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及如何评课》,应俊锋教授《教育改革与教研员使命》和陈晞专家的《研训一体与教研员的使命》让我深受启发,清楚认识到如今,教研部门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质量评价、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的中心,教 研员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指导家,教研员做研究有三条路径,即从教学中来,到教师中去;从课堂中来,到课程中去;从学科中来,到育人中去。这三者分别代表新型教研员的研究方向,指向教师需求,指向课程改革,指向学生发长。
一、从教学中来,到教师中去。也就是说教研员的问题导向意识应该非常清晰,其研究结果是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的回应,是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归纳与提炼,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澄清、启示、引领的作用。
二、从课堂中来,到课程中去。一是,我们广大教研员要关注对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关注基于学科内涵的“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开展“学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的常态化研究;其二,要助力学校扎实有效地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引导教师尊重学情,关注每一节课的班本化教学设计,并将其延伸至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乃至重构;其三,要积极参与拓展性课程的研究,带领学科教师逐步实现从课程消费者走向课程生产者,聚焦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建设、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新视点,践行深层次的课程与教学革新。
三、学科中来,到育人中去。新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要始终如一保持着专业热忱度,并从中领悟到学科的育人内涵。通过研究中小学生成长的规律,从而把握中小学育人的规律,探寻有效的教与学范式,进一步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专职教研员要自觉地不断学习与反思,可以说能将全部时间用来工作是敬业的表现,但如果没有给自己的学习与反思留出时间和空间,只是让自己一直处在探索之中,而不会有登高望远的气魄。我们要想成为一流的教研员,就永远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无庸讳言,不少一线老师在当下课改深入推进形势下的反应是滞后甚至有些木讷的,这给我们教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唤醒处于沉睡状态中的教师,跟上这课改迅猛的步伐,携手同进!总之,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彰显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潜心研究,不断进取,就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