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讲课稿
左右结构:木字旁和竖心旁的字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经过了五年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了很多书法家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王羲之的故事:
大家知道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自小就勤奋练字。他用过的毛笔堆成了山。他由于练字的时候太用心,还出过一个笑话呢。有一天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喜欢吃的蒜泥和馒头,因为专心致志的写毛笔字,把馒头沾到了墨汁里面都没有发觉。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刻苦才最终成为了一代书圣。
要想写一手好的毛笔字,就要先写好钢笔字。田英章是咱们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毛笔和硬笔都可以说造诣很深。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播放图片)
他的作品美不美啊?他的字之所以这么好看,同学们来思考他是怎么做到的?
生:
师:看来掌握好字的结构非常重要,字的结构有哪些呢? 生答。
今天这节课咱们重点学习左右结构的字。(加课题的幻灯片)
二、坐姿、握笔姿势、三个一要注意
同学们,要想把字写好,写字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想一想写字之前身体和心理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1.坐姿端正: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2.握笔姿势正确:大拇指食指捏住钢笔,做到指实掌虚。
3.三个一要记牢:一寸一尺一拳。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4.熟知笔画书写要点(横上斜、竖挺直、撇出锋、捺顿脚、点要快)
5.写时还要注意一点:如果字不小心写错后不用划掉或涂抹掉,因为书法无错字,在下一个字改过来就行。
6.认真读帖、静心练习、反复对照修改。写字指导:
看来大家都做好准备,迫不及待的想开始一展身手了。
同学们请看:出示例字:你发现了什么?(生答:木字旁的字,竖心旁的字;左窄右宽)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左右结构的字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怎样写好有木字旁和竖心旁的字。要想写好这些字,首先要把偏旁写好。
请大家认真观察带有木字旁的这些字,怎样写好木字旁呢? 生答(1)木字旁
(1)笔画变化:木作偏旁捺变点。(2)笔画位置:点从横撇交叉点下方起笔。(3)写好主笔:一出戏有主角有配角,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一个字有主笔有次笔。主笔在一个字里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横竖撇捺点均可做主笔,书写前先确定该字的主笔,书写时加大主笔的长度、重量并注意其起伏变化,加强起笔、收笔的提案动作,使其达到突出地位。木字旁中,竖是主笔。(4)写好垂露竖,起笔顿笔、向下行笔、收笔时顿笔。写字操:停——走——停。
师范写,先看老师写木字旁。老师在写的时候你们要干什么呢? 生练写一行。写完一个之后和例字对照,争取一个比一个写的要好。
写好了木字旁,再写带有木字旁的字就简单多了。出示三个例字,生观察,小组内可交流。任选一个字说说怎样才能写好? 师重点指导:(1)字的宽窄:(2)字的高度(3)笔画穿插避让:大家看每个字是由两字组合在一起的,他们就像一对要好的朋友,要互相谦让,这样才和谐美观。(4)写好主笔 重点指导每字的主笔
师范写三个例字,生各写一行。师巡回个别指导。根据刚才的方法,生观察竖心旁
竖心旁书写口诀:左点稍大要竖点,右点较小勿写低,竖在中间长而直,右点与竖连一起。
师范写,生练写竖心旁一行。
生观察三个例字,师范写,生各练写一行。师巡回个别指导。给学生盖印章。
三、评价、欣赏
请小组之间同学交换,用铅笔圈出你认为最好看的字,互相评价一下并说说他的字好在哪,问题在哪,怎样才能写的更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评价欣赏(圈出你认为漂亮的字)
1.规范端正 2.重心平稳 3.写好主笔 4.比例匀称
全班交流:生偏旁、每字改写两个。同学们把单个的字写好,放在一首古诗里面能不能把它写好呢。中国诗词大会大家都看过吗?节目里面有一环是飞花令的比拼。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想出哪些古诗中带有木字旁的字吗?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这么多的古诗。下面咱们先来草这首古诗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面咱们就来练习写这首古诗。
要想写一幅完整美观的书法作品应该注意什么呢? 关注整体,字的大小一致,格式整齐,标点符号的位置 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这首古诗,写完后咱们会把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展示的作品最多。
1、生配乐练写:先在自己的田字格内练写,练写好后在写在书法纸上。师巡回指导
小组内推选好的作品。推选人上台,并说出推选理由 上台集体展示、评价。老师贴红旗贴
四、总结:
大家通过这节课的练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老师为你们每位同学点赞。
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性情刚毅正直,从他的字中也可以看出来。正如“字如其人”,字就是人的第二面孔,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这是从小的方面说,从大的方面说,最后愿大家都能练一手漂亮的字。书法是我国的第一国学,能写一手好字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希望同学们做个优秀文化传承之人,把我国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第二篇:书法
书法的气势与气韵
中国书法艺术最为迷人的是它传达出的那种精神,而不是它简单的表现出的外在的形。这是书写者倾注于其中的人文的东西。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法之神采、气韵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一切中国艺术一样,表现出的神采就是它透出的气,其精神全在一个“气”字。这“气”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美学思想为基础,具体在书法艺术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理论。有“气势”的作品最为动人心魄,“气韵”生动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亦是书法艺术审美的第一准则和最高要求。
一、气之概念与理论本源
“气”作为一种观念,是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最高观念之一。莽莽宇宙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到社会,天体、万物、心灵、艺术都以气为本源。“气”一词,散见于古代的哲学、医学、诗文等等之中,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量。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矛盾与统一,是产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生存变化的根本法则。“气”之说,从根源上探索,主要有两个思想传统。一是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p5)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又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使之充也。”(1)(p17)气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志气、意气、浩然之气等,即是精神的;凡物质生成的、生理上的,本身的或吸收的气,都是物质的。这两种“气”汇合在一起.贯注于天地之间,便有一切之气。另一是儒家思想,《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1)(p107)“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之胸中,谓之圣人。”(1)(p154)这阴阳就是气,阴阳之道即气的规律、运动。儒道两家的思想,是“气”之理论思想的源头。
气,是物质存在,“气”即“器”,故“气”是形而下的。气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先秦以前基本这样认为:气是有不是无,气非形而是形之本;气为生之本;气与心是相对的。汉唐以后,气的观念有了发展的看法,有如下几点:一是气分清浊。天清气所生,地浊气所降。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二是气虽形之本,但所本于虚空,虚空之宇宙所生成的。三是“天有形体,所据不虚。”(王充)认为天地形成,分四个阶段:太易,一切全虚无气;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器)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气、形、质都为形而下,气、形、质浑然一体。
“气”之观念的发展,又使“气”之意义得到引伸,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论。其引伸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客观世界引伸到主观世界。管子曰:“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奇,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1)(p156)“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无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将“气”延伸到“神性”,神性属于气。王夫之曰:“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将“气”引伸到“理性”,理性属于气。
二是从美学上引伸到人的审美心理构成。庄子曰:“天地有大美”(最气盛)。《乐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顾积中,英华发外。”(2)(p340)曹丕曰:“文以气为主”。王充《论衡》中指出:有气,外在形式才是美的。气通过创作的物化过程,就凝结在艺术形象上,气决定思想高度及审美价值。人之气质、人之才气、人之艺术情趣、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等都属于气之范畴。艺术境界讲“养气”,“充实自我”,这些气的审美心理构成,形成气之范畴的审美标准,成为欣赏的主要内容。
气之说发展到书画中有四层意思:(一)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生存运动的原动力。“气”分为阳气——生长、发展、运行之变之动力;阴气——蓄养、滋润、静聚之力。阴阳二气相运化,作用于天地万物之生死交替,中国绘画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宇宙自然的秘奥。(二)“气”是指画家主观心理素质,或绘画创作前的心理冲动状态,是主观与客观相感应而产生通感、共鸣的瞬间心理状态。(三)在笔墨运行中,“气”是指一定笔力的运用。阴阳二气矛盾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规律在中国画笔法运用中无所不在。大则动静有时,刚柔相济;小则浓淡、干湿、枯润、提按、疾徐、缓急,都是气的具体化、形象化。(四)“气”就整体画面来说,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运用形体,使之呈现一定的形迹势态。
徐复观先生说:“其实,切就人身而言气,则自《孟子·养气章》的气字开始,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的综合作用;或可称之为“生理的生命力”。若就文学艺术而言气,则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的综合作用所及于作品上的影响。凡是一切形上性的观念,在此等地方是完全用不上的。一个人的观念,感情,想像力,必须通过他的气而始能表现于其作品之上。同样的观念,因创作者的气的不同,则由表现所形成的作品的形相(style)亦因之而异。支配气的是观念、感情、想像力,所以在文学艺术中所说的气,实际是已经装载上了观念、感情、想像力的气,否则不可能有创造的功能。但观念、感情、想像力,被气装载上去,以倾卸于文学艺术所用的媒材的时候,气便成为有力的塑造者。所以一个人的个性,及由个性所形成的艺术性,都是由气所决定的。前面所说的传神的神,实际亦须由气而见。神落实于气之上,乃不是观想性的神。气升华而融人于神,乃为艺术性的气。指明作者内在的生命向外表出的经路,是气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最大的特色。”(3)(p97-98)这深得艺术个中三昧。www.xiexiebang.com
二、“气”在书法之中的特性与地位
作为书法中因素,“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即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动态风韵。中国古代美学家认为,美源于物质的本源——“气”,“气”是艺术家审美因素的总和,艺术家主观的“气”经过物化成为蕴含于作品中的“气”是作品美感力量的本源。书法讲气、讲阴阳哲理,使其成为一门抽象的富有“意味”的艺术。“气”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使一个艺术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做到法与意,形与神、文与质、理与趣的完美统一,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求变、求雅、求美,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一种生命力量,流露出一种高雅脱俗的风度,气实乃书法之真谛所在。书法中的“气”,人们或称“书神”、”神彩”、“神韵”、“神气”、“风神”、“风采”、“书意”、“意境”、“个性”等等,实质上这些用语的基本意义都是大致一致的。具体在书法创作上,涉及到“取气”、“养气”、“行气”等问题。无“气”不成书,它是创作的源泉、动力,也是效应、效果。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书论历来重视“气”,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4)(p85)将气放在六法六要之首。在论述书法作品的格调、风格时,首先看“气格”,这也相通于其他文艺作品。
书论上常讲气骨、气调、气体、气度、气力、气脉、气概等等,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即书法的“气格”问题。“气格”一词在姜夔《续书谱》中论及到。后汉蔡邕《九势》开篇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5)(p6)这“形势”即是“气”,也是“取气”、“行气”。书法之“气”贯注于笔中,有自己写气:意气、情气,即“精神之气”;有不拘刻画具体之象,突破具象会意无穷的宇宙万物境界,与自然、浑元存在的运动之理同,即“自然之气”。书法艺术便是以这两种“气”汇合在一起,融汇为书法的“气体”、“气象”,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是世上原始未有的纸上之气象,能变幻和产生无比奇迹大观和美妙的境界。
书法之气,绝不是“空”的,虚无飘缈的。是形气相通、相并而出、相依而存的。书法之气,建立在点画上,点画是中国书法最基本元素,是气的附着体,气直接附在点画之中。孙过庭《书谱》曰:“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5)(p130),“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5)(p126)苏轼云:“笔墨形迹托于有形。”“张长史(旭)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6)(p2206)刘熙载《艺概》曰:“当知唯有点画处,笔心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却反不到,何足之可云。”(5)(p714)可见,书法必应从一点一画搞起,神采、气韵从点画中体现。如若没有点画之形质,也就神不附体了。www.xiexiebang.com
写字,离不开字形。结字是点画的组合,形质的体现,形质主要是通过结字显现。孙过庭《书谱》曰:“云积点画乃成其字”,“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5)(p130)赵孟頫云:“形具而神生”,“传神者,必以形”。其在评王羲之书法曰:“雄气之气出于天然。”(7)(p179)结字的过程,就是“行气”的过程,但这过程必须通过“心”去“养气”。蔡邕《笔论》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5)(p6)王羲之亦曰:“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5)(p30)书法要以“心”去“养气”,因为“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无论神、形都终归于心。“养心”得笔势,笔势生结构。蔡邕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5)(p6)正如《九势》曰:“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5)(p6)这种点画之间的往来之势,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故清人姚配中说:“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www.xiexiebang.com
书法布局是大章法,是字与字、行与行的大组合。古人论字,先鉴章法、整体效果。南齐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之大局,以气为主。”(5)(p62)书法作品之优劣首先统观全幅作品在大小方园、顾逆向背、揖让顾盼、曲直欹正、开拢收纵、粗细短长、轻重疾徐、疏密聚散、淡浓枯湿、刚柔锐纯、雄秀巧拙、断连承接、起伏动静等等,能否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在这黑白世界之中,虚实相生、阴阳裂变,充分显现书法之笔情墨韵、气象浑穆、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如星斗悬天,疏密错综,自然成文,久观益美。书法线条里外都是“气”,黑白虚实皆为“气”。邓石如“计白当黑”论,即强调虚之空白实于外,虚白传神、墨实显形,是相生相成的一个和谐统一完美的整体。书法之布局,古人亦曰“布白”,便是启示着生命、力、希望、宇宙、天地万物,只有这“空白”,才能表现出无穷的容量、无限的魅力。书法之美妙在这黑白之间,更有赖于这“空白”的无形之上。中国的书画艺术重实更重虚。这是其艺术的精髓所在。清笪重光《画筌》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8)(p814)范晞之《对床·夜语》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虚为虚是空无,实不化虚,“实”无生命,实是有限的,虚是无限的。“气”从实道生,更从虚道生,正如老子所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www.xiexiebang.com
三、书法中的“势”与“气势”
“气”于书法之中,具体的又往往与势结合。在书法批评论著中,以“势”为题的有许许多多,如蔡邕的《九势》,王羲之的《笔势论》及卫恒的《四体书势》等。从书法艺术的起源来看,书法是依附于文字的,有了文字,才可能有书法。从书法艺术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从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的各种观点。蔡邕《九势》“夫书肇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5)(p6)道出了书艺产生的根本在于自然。对于从自然现象中取其形态,以作为书法创作灵感源泉的论述还可以从蔡邕、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及蔡希综等三人的观点中得到证实。蔡邕“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每见万类,悉书象之”。“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5)(p6)怀素自述草书所得,“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9)(p225)“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5)(p283)陆羽与刘熙载都讲到“夏云奇峰”对草书创作的启发。韩愈在形容张旭的草书创作过程时写道:“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5)(p292)古人在书法创作中,获取灵感启发的方式还有从听觉中得来的,宋朱长文《墨池编》载雷太简《江声帖》云:“近刺雅州,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急掀盖高下,蹶逐奔去之状,无物可以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相尽出于笔下矣。”古人从江涛汹涌澎湃之声,联想到奔腾咆哮的气势,从中悟出书法豪放不羁的创作方法,是比较独特的,以至于对当代书坛的创作思路也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师法自然,师法造化的观点及看法,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从自然的环境和现象里寻取与书家主观相对应的“物象”,以表达心中的一股“奇气”。具体呈现在作品中,传达出所谓的“气势”。www.xiexiebang.com
客观世界中各种具有美学特征的各种事物,书家是通过形象思维,融化在字的结体形态之中,“师自然”、“师造化”对书家的启示并不是要求书法家像“画家”或“雕塑家”那样去描绘具体的自然形象,而是通过书家主观感受上的折光,将这些客观物象中的各种可以构成美的要素,进行提取,抽象和转化,熔铸于线条,笔姿和字的形态之中,因此,它虽然“纵横有可象”却与具体物象并不那么肖似,而是有着相契合的精神、意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雷太简昼卧听江涛暴涨,是无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完成的,正是他们懂得怎样抽取舞剑、奔涛形象中的一种“气势”,忽有所悟,才能使心中之感,皆奔于笔下。诚然,书法艺术内涵的“道”,不单单是“势”所能涵盖的,就“势”本身而言,通常也不单独而论,一般书论也都代之以“气势”,这是由于“势”在书法中的特性所决定的。书家正是通过从大自然中抽取的“势”来寄寓作品之中,达到情感的宣泄。蔡邕在论及笔法的九种方式时,之所以冠名以“九势”,用意皆在于此。故而说,在书法艺术中作为构成汉字基本因素的点画,原本于自然物象的启示与模写,而“势”是作为自然物象模写的另一种形式,客观地存在于点画之中,在书法史上将“气”与“势”合而为一,称做“气势”。书法艺术中对“势”的抽象模仿及运用,贯穿于整个书法作品之中,“势”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势”在构成书作的因素中,其原理相通,形式各有不同。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笔法,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5)(p483)势在其中起到了笔断意连的作用,也就使“气”得以贯通。古人注意到造势的方法,并得以成功的利用,“苏书,左伸右缩,米书,左缩右伸,皆自出新意,不落唐人窠臼。”便是很好的例子。诚然苏书、米书的取势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单独的笔势之中。刘宋时的王微在《叙画》一文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8)(p585),气势是通过“横变纵化”得以体现的,因此,作书者必须掌握“横变纵化”的动生程度,也就必须“经营位置”。一般来讲气与势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作品是以气生,气大势大成大气势,气弱势弱则无气势。气与势也是—种平衡,如果气弱,势大气弱则显空洞或虚张声势,偏重任何一方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所以行气,气得则形体随之无不如意,古人之缄秘开矣。”(5)(p644)从包世臣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势”的运用必然与“气”夹杂在一起,这是书法的精神所在,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观念。www.xiexiebang.com
可以说,气非势,势非气,既唇齿相依,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书法中,势是气的表现方式,气是势的本质所在,只有气势结合,作品才动人心魄。
四、书法中的“气韵”
对于书法艺术来讲,不论是“气”的存在还是“气势”的传达,最终是为了使作品有高雅之“气韵”,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和欣赏者互相感知的产物。完全可以这样说,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线。书法之气前面已经说过,而作为“韵”字,最早使用于音乐,是指声音中一种和谐的味道,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可见,音乐之韵是靠体会而知的。然而在艺术中,往往音乐之韵会影响绘画之韵。如唐代画圣吴道子为裴旻将军画肖像,坚持要对象“舞剑一曲”,其目的无非是:作为创作者,在体味到其中舞蹈与音乐的气韵后,随即将其传诸笔端,变为书画之韵。“韵”其次用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指人的形体中流露出的一种特有的姿致美。《世说新语·任诞》记述,“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所谓“风气韵度”,实即“气韵”。另在河南荥阳出土的刻于公元522年的《郑道忠墓志铭》上面,也有“君气韵恬和,资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等语,可见“气韵”一词在当时已常连用。这无疑影响了六朝以后的“气韵”之用。而书法之韵指的是韵味、韵律等含蓄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可以说,“韵”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www.xiexiebang.com
书法之韵,存在于审美主体(欣赏者)和客体(被知觉的书法作品)的相互关系之中,是书法作品形式的表现性诱发欣赏者产生的情感效益。韵不是纯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纯主体的感觉,是审美主客体双向运动,积极创造的结果。书法的韵,不在书法形象本身,而在象外。韵也不在笔墨之中,而在笔墨之外。书法的韵超越形象的笔墨,是欣赏中产生的新质。书法之韵确是一种“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现象状态,这一点古人也看到了。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4)(p80)超出字外谈字之美。王僧虔在《书赋》中亦曰:“形绵靡而多态,气凌厉其如芒。故其委貌也必妍,献体也贵壮,迹乘规而骋势,志循检而怀放。”(10)(p59)这段话中的“形”与“气”、“妍”与“壮”、“乘规”与“骋势”、“循检”与“怀放”两两对举,实际上隐含了谢赫稍晚才提出的“气韵”观念。黄山谷跋张芝帖云“伯英小纸,意气极类章书,精神照人,此翰墨绝无侣者。”精神照人,正是欣赏中韵的生成,当然张芝本身并不照人,是在欣赏者的读解下才“照人”的。韵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有余味,如撞钟之余音,音之韵来自声,韵不离声。书法的韵虽超越线条形象,但不能含有通向抽象的“道”,道的体认是意境中的最高层次,韵的体认只是意境审美的一个层次。意境审美是多层次的复合结构。而韵的审美则有形态上的多种差别。有意境的作品必定有韵味,有韵味的作品未必一定有意境。书法中常说其作品有墨韵,即是说在墨法的运用上有特色,它的形象、颜色给人暗示,透露了某些耐人寻味的信息,与欣赏者某些经验相吻合,因而值得反复品味。气韵的产生须赖创作主体的学养。蒋骥写道:“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的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8)(p510)明朝的董其昌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董其昌善用淡墨,其作品空灵幽远,虚幻飘渺。
书法不仅追求气韵合一,还要追求气韵生动。成功的书法作品,无不贯穿着生动的气韵,呈现出优美的意境。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者之间通过双向交流,共同创造的。对于书法家来说,他必须提供一个含有韵味信息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欣赏者的审美对象。而欣赏者为能接受审美对象发生气韵的信息,能与作品交流对话,必须具备对书法语言的理解力和破译能力。有如黄山谷说的胸有千卷书的学识修养等。这就要求欣赏者有超人的审美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经过近千年的冷落,在唐朝中期被发现,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利用他的妙笔,写了一首长诗《石鼓歌》,高度赞扬了这件书法珍品,他在诗中赞美其曰:“鸾翔凤翥仙山下,珊瑚玉树交枝柯„„”之后,人们才重视起这件珍贵的书法作品。李白在其草书歌行中盛赞怀素的草书“急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形象地描述了怀素超人的书法气韵和惊人的书写速度。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有人深感其中韵味醇厚,而有些人感觉平淡甚至感受不到呢?这就与欣赏者本人对书法作品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破译能力有直接的关系了。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观照、接纳本身就带有模糊的特点。一幅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欣赏者面对的是纷纭复杂、瞬息变化的世界。线条结构的多元是复杂的一个因素。一个字的线条变化可说是变幻莫测,一幅字就更使客体形象不易捉摸。线条与线条之间,并不是互不关联的世界,字与字的纠缠,行与行的顾盼,增加了体验形式的模糊,尤其是有深度的作品。气韵虽然具有模糊性,但这决不是无,而是欣赏者能够确确实实感受到的东西。书法欣赏者不能被动地接纳一件作品,而是主动地参与创造新的作品。欣赏者主体这个“调谐器”如果性能较差,反应不灵敏,接收不到作品发生的信息,或者虽能收到信息,却无法调整自身的图式,无法与对象交流,主、客体之间产生了隔膜,不能顺利地同步,因此就难以体会到其气韵,这就是审美效应的差异。气韵的差异来自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理解作品之前形成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形态观念等理解结构。刘熙载云:“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5)(p713)这种秉中执两的观点为绝大多数论者所坚持,谢赫称之为“力遒韵雅”,郭若虚名之曰:“气、韵双高”,谢榛讲得更明确:“气贵雄浑,韵贵隽永”。然而,在艺术实践中常有二者不能得兼的情形,于是造成弊病。姜夔指出:“气象欲其雄浑,其失也俗。”“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4)(p91)。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清人唐岱的《绘事发微》都讲过类似的观点。当欣赏者在欣赏书作时,若他已具备了面对作品的背景文化知识,已经掌握了书法语言的运用等等,就会深入到书法线条与结构之中,对之进行形式体验,这前期准备便与对象发生联系,或补充,或拓展,或创造。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欣赏理解水平不同,理解作品便不一样,感受到的气韵便各有区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感性多样的统一的结构。书法作品的形式是感性的,它的线条、墨色、空间结构勾画成对象的轮廓,交叠、分割成多姿多态的空间。说它是多样的,是因为书法形象本身异常丰富,千变万化的线条运动,浓淡干湿色彩的互相渗透,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高度和谐、高度有序的统一整体。损害和缺少了其中一的部分,就不成其为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如果随意挪动、调换各部分的位置,也就破坏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书法作品的表现,确立了这个艺术世界的统一性。它仅仅服从情感逻辑的一种内部凝聚力。因此,书法作品的欣赏,常常是一种直觉的观照,是对作品的完整把握。而在这种观照中所知觉到的气氛,一种照人的精神,便是气韵。书法乃书法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这首先要求书法家具有深厚的书内功,具有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而不逾规矩的能力,又要具备文学、美学、哲学等广泛的书外功,才能创造出超俗绝伦、气韵流美的艺术作品。同样,欣赏者要具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根底,具有对书法的读解能力,领悟能力和鉴赏水平,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充分感受到书法作品所蕴含的浓厚气韵和非凡的意境。
书法之气、气势、气韵,是其关键所在,谁解开了这把连环锁,书法艺术之门便訇然中开,否则,就永远是门外汉。
书法的气韵美--临江草庐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书法艺术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是否有神韵、是否有美感,是欣赏书法最基本的出发点。南朝(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近现代以来,随着以自来水钢笔为代表的新型书写工具的传入,特别是电脑技术的逐渐普及,毛笔字便逐步失去了它的实用交际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以毛笔字为基本形式的中国书法,为什么还能够存在并继续发展呢?关键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汉字书写的形式美,仍然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它包括形神两方面。
形质方面是有形、可见的。就是外在形态;主要从线条与间架结构上去鉴赏;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划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
我们重点来看一看“神”的方面。如包世臣论王羲之字:“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这其实就是内在精神,须从作者对线条与结构章法的处理上显现出的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上去体认。包括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虽已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形质成而性情成。”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书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确确实实的感触到的。
说到底一切艺术问题都是气韵问题,也可以说直到目前,西洋艺术中的气韵还未能取得主宰之地位,而中国绘画则常能充分运用气韵的妙处。所可异者此气韵的崇拜非起于绘画,而乃起于中国书法的成为一种艺术。是以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朮,我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感受,而中国人的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故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涉及书法及其艺朮的灵感是不可能的。那么气韵是怎样形成的的呢?这就要求书家有一定的运笔修养,提顿断按,气度缓行,笔慢,顿挫圆,有笔划处重,无笔划处轻,笔笔断而后起,由刻意到无意之中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形成自己的独家风貌。书法的雄浑、高古、凝重,干湿浓淡要了熟于心,轻重缓急、气势磅礴、墨分五色,胸有成竹,体现出极具的传统功力,显现出儒雅的大家风范。书法作品不仅要具有真挚热烈的现代人激情,给人以阳刚之美,而且还注重淡墨与留空的艺术效果,使其质朴天然,富有深刻的内涵;清新秀美,刚健洒脱。即继承诵老的凝重,又体现二王的飘逸,融进今草行书的笔意。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书画中
正是由于众多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书法艺术大家,并由此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流派纷呈、多姿多彩的艺术大观园。美是一种主观感觉,美是没有定式的。有人喜欢“颠张狂素”的自由挥洒,如大江东去,汪洋恣肆。也有人喜欢郑板桥的大巧若拙,寓灵秀于憨愚之中,别是一番美的境界。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房间里,久看不厌,而且越看越有味道。其魅力何来?这恐怕难以用一个“美”字了得。
笔者认为其魅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书艺的魅力;三是造 化的魅力。
常言“书法通神”,这个“神”当然不是六合之外并不存在的神仙,而是指 神气,精神。古人云:“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当书家作书时,全神
灌注,将全部的精神、情感流泻于笔端,使生动的思绪和感情凝固在作品中,这作品就包含了生命力。思想越深刻,感情越丰富,其生命力就越强,生 命力越强的作品,就越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
书法是寄托精神、抒发感情的很好形式,人们把它形容为“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言:“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 我一定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笔来写我的感情。”历代 优秀法书,无不表现出其强烈的精神力量。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书家的雅逸与旷达,张旭的法书“古诗 四帖”则表现出作者的忧愤与狂放。丰富的精神和情感还需要完美的艺术形 式去表达。
这种完美的艺术形式是书家长年刻苦练习得来的。大家都知道,学习书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历史上“墨池”、“笔冢”注的故事都说明掌 握书法技巧之不易。
学习书法不但要长年累月地临习法书,还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书法 的一点一画都很讲究。王羲之曾说:“倘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病一目,一画 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笔者听说一书家为练习一个点,写废百纸,其 刻苦精神决不亚于达芬奇之画蛋。也正因如此,炉火纯青而又丰富多彩的 书法技巧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一样,也要以造化为师,从大千世界中汲取营养。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曾说道:“我国文字是从象形的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记事 的图画文字即取法于星云、山川、草木、兽蹄、鸟迹各种形象而成的。
因此,字的造形虽然是在纸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 的一切动态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怀素 望星云风雨而生灵感。韩愈在叙述张旭作书时曾写道:“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做霹雳,歌舞战斗,天地 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以上引证都说明,书法要师造化,反映自然,当然这种反映不是照像和绘画,而是去其形体而摄其神态,是对自然万物的高度抽象化。
所以,书法对所反映的对象是只可意会而不可求索,也正因如此,决定了书 法独特的审美意趣。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或重若崩云,或轻如 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 列河汉。”这里也只能用“若”、“如”、“似”、“犹”等字来说明书法 折射自然的状况。大
自然是美的,经过书法家的抽象和艺术加工,这种美得以曰升华。笔者认为书 法的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带有哲理的美和高度抽象的美。书法家以其高超 的书艺,外取万物,内抒百慨,其作品表现出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中国书法 流传千载而且已走向世界的原因所在吧!
[注]:“墨池”,传说汉朝书法家张芝,在池塘边练字,经常用池水涮洗笔 砚,久之池水变黑,成为墨池。“笔冢”,传说隋朝书法家智永,刻苦练习书法,把用坏的毛笔堆积起来,犹如一座隆起的坟头。
第三篇:书法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书法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开展书法活动,是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使学生掌握一些书法的基本技能。下面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书法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
书法活动总结一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途径,使学生能从少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写字基础和书写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丰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素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书法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书法兴趣小组的教学活动,为我校第二课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书法兴趣小组活动稳步发展。
上学期本校的学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了书法小组,坚持每周星期一下午4点50到5点50的时间进行培训,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日常练习。经过书法兴趣小组学生的努力学习和勤奋练习,在学期末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精心辅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书法兴趣小组学生有学习书法一年的学生,有学习书法两年左右的学生,更有新加入的学生。所以在书法教学中,以分层指导为主,让学生们都有进步:三年级学生刚起步,需要着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如何起笔、运笔、顿笔、收笔等书写要领。着重从结构的分布方面加以指导,让他们能够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基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都有一定进步,其中像梁毓彤、王梓潇等学生书写非常漂亮
三、直观教学、情感体验
在书法教学实践中,我无论从经验的角度还是从教改的角度,都深刻地认识到:充分提高小学书法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尽力争取使用直观教学,特别是书法要领的讲述,名家作品演示,教师作品的示范和学生习作的展示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强烈的书法艺术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简而言之,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书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首先,书法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兴趣小组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部分同学书法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比较差,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在今后教学中,还得想一些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书法兴趣小组同学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能好好的保护好书法室的环境,每次创作、练习都会有一些墨弄到桌面上或地下,活动结束都要重新打扫。虽然书法创作不可避免的会有弄脏环境的特点,但是主要还是同学们还没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我校的书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是校领导关心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振奋精神、务实奋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更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完成工作任务,把书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书法活动总结二
XX年的春天,中国梦的畅想,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共鸣。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段话激荡着多少梨乡教育人的情怀。
xx教育,我的责任。教育,早已成为梨乡教育人为之努力的一个梦想……
XX年3月28日上午,为进一步提高书法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我市小学书法教学的深入研究,由xx市教体局体卫艺科主办、实验二小承办的书法教学现场会在实验二小隆重举行。市教体局李xx局长、体卫艺科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市各小学的校长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实验二小是我市书法教学特色学校。早在XX年的3月,该校就开展了“阳光书写,翰墨飘香”活动,XX年11月该校的“小学写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正式立项为山东省xx规划课题。三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写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写水平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离现场会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与会人员已经陆陆续续来到实验二小。校门口张贴的大红对联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阳光书写传承中华文明,快乐阅读浸润精彩人生。当得知这幅对联是出于学生之手时,他们都惊叹不已。[莲山课 件 ]走进校园,与会人员时而流连于充满书香味的紫藤长廊中,时而驻足在挂满名家名作的书法长廊里,时而陶醉于孩子们书声琅琅的晨诵中……吸引他们的,正是在实验二小校园里随处可以感受到的浓郁书香氛围。
走进古色古香的书法教室,与会人员感受着该校严谨而温馨的会议筹备工作。一处处细节,体现了对与会人员的人性化关心:热水、茶叶、纸杯、瓶装水一应俱全,又不忘提醒大家按需所取,拒绝浪费;校园里各个地点的位置指示清楚到位,便于大家观摩;会议的安排严谨有序,让人一目了然,再加上“有朋自远方来”和“祝大家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之类的亲切话语,令人倍感温暖;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会议安排表》的反面做成了《会议记录表》,真是一纸两用,体现了该校勤俭办学的理念……
上午八时,现场会正式拉开帷幕。第一节课,由王x老师执教三年级软笔书法课《悬针竖》。王老师从欣赏毛笔的各种体作品入手,特别是通过柳公权不仅书法好,而且做人也是楷模,所以后世奉柳体为习的模范这个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在传统音乐古筝曲中练,有效进行了写育人的教育,使书法课不仅提高了写技能,更陶冶了高尚情操。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同位交流都很和谐高效,彰显了学生扎实的常规训练和教师过硬的基本功。
第二节课,由潘x老师执教二年级硬笔书法课《左右结构的》。潘老师以动画片《柳公权戒骄》导入新课,在讲笔画的穿插和谦让时联系到同学间的相处,将写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在写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潘老师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无论桌面物品的摆放,还是良好的坐姿及握笔姿势,都一丝不苟。她尤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引导学生自己读帖,到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写要领,请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学生在自主中学会了合作,增强了自信。
会议间隙,与会人员观摩了第二实验小学书法校本课程研发成果及师生书法展示,该校浓浓的人文气息和师生扎实的书写基本功,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该校五年级学生自发举办的“毕业生书法作品展”,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与会人员不仅被孩子们精湛的书写水平所折服,更被师生间深厚的情谊所感动,正如书法作品展的前言中说的那样:“那天,我们踏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验二小,从此开启了一段笔墨交织的旅程……这次的毕业作品展便是我们献给母校,献给青春的最好礼物。”
一位入会者动情地说:“正是因为实验二小倡导‘让学生走到前台’的理念,孩子们才有机会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师生关系才会这么亲切和谐。”
窗外柳枝吐绿,实验二小的书法教室里也春意盎然,大家齐聚一堂,在欣赏了2节书法课后,又听取了该校林世峰老师做的汇报《笔底千花别样红》。林老师从课题的提出、不懈的探索、三年的收获、未来的方向四个方面出发,对实验二小的写教学工作做了具体的介绍。林老师代表实验二小全体师生阐明:一撇一捺悟文化,一笔一画冶情操,以书法传承文明,是实验二小为之奋斗的一个梦想,该校也会继续凝聚全校力量来实现这一梦想。
一直在会场一隅细心倾听、思考的李x局长此刻也欣喜地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走上台做了重要讲话,使书法教学现场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李局长高度评价了两位老师上的书法课以及实验二小的写教学工作,也对xx市今后的书法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希望各个学校都要重视写教学,提高学生汉书写水平,用小小汉书写广阔的天地,用笔笔书法挥画美好的未来。李局长还特别强调,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首先要把写好。李局长的殷殷希望和嘱托再一次引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此次书法教学现场会已落下帷幕,但xx市的书法教学工作还将坚定地走下去。正如实验二小的老师说的那样:“因为今天这场春天的约会,我们的梦想也变得飞扬热烈,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我们相信笔底千花别样红,梨乡教育更精彩!”
书法活动总结三
本学期,为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我校继续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是学校实施此项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五年级成立了书法社团。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途径,使学生能从少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写基础和书写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丰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素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我在书法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社团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校第二课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书法兴趣小组活动稳步发展
在本学期开学初,重新组建了我校的书法兴趣小组,在五年级里以自愿报名的形式挑选了在书法方面有特长,体美感较好的同学参加了书法社团,坚持每个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进行培训,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日常练习,以弥补学员因时间少而造成的训练量不够的不足。
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书写的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掌握“三个一”标准,即:眼睛看书要保持一尺距离,胸与桌沿要离一拳距离,手指尖离笔尖一寸距离。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如何起笔、运笔、顿笔、收笔等书写要领。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在平时训练中严格按照标准督促学生。另外,还要求学生注意写卫生,不随意丢纸屑等。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习惯。
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学书法
为让学生能够临习名家书帖在,我搜集整理了大量图片,以名家真迹作为书法学习临习帖,从入门开始,循序渐进。从最初的笔画入手,让学生先学习基本笔画的书写,再学习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一些较简单的常用汉,最后根据学生掌握的书写水平,学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警句及古诗等。
四、开展各种书法活动
为了体现学生一个时期的书法学习程度和训练结果,在社团开展了多次的书法作品比赛,让一些优秀书法习作在社团中展示,起着带头调动作用。社团参加了学期社团作品展示,几名同学在我校庆元旦文艺汇演中还进行了现场展示。如八班的许鑫妍、六班的李洁、七班的周琼曼等同学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师生、家长的好评。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习惯
五、书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首先,书法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兴趣小组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部分同学书法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比较差,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在今后教学中,还得想一些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再有就是学生到位的情况不是很好,部分学生因班级作业没做完等原因人员到不齐,以至于书写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更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完成工作任务,把书法社团活动开展的更好。
第四篇:书法总结
龙王庙中学
书法特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如流水,转眼2011年即将结束了,这意味着书法教学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意味着新一学期的开始,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
一年来,按照我校制定的书法特色学校创建的实施方案,在学校主要领导的直接参与、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校英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的有声有色。这一个学期已经成了永远的过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恼。现将一年来我们在英语特色学校创建中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实施方案细致入微
在学校明确提出把书法作为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突破口和亮点后,我校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学校制定了书法特色教育的制度和实施方案,并再三修改,不断完善。从目标确立,到具体实施;从组织领导,到具体分工,每一个过程都细心研究,反复讨论,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校本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一系列方案与措施
二、安排组织机构领导挂帅
在组织领导机构的确立中,为了突出学校对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视,学校决定,由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教学主任李铁民老师主抓校本特色教育教学工作并任书课教师。
三、进行具体操作校长亲临
我校现任校长张士文同志曾以著名书法家王荣为师,颇懂书法,书法特色教育首先就是他发起和提倡的。所以书法特色学校的创建方案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他都亲自过问和指导。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广大教师积极献计献策,形成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四、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书法特色校的创建事关学校发展,为了使之落到处实,使学校书法特色教育取得质的飞跃,领导和广大师生大家都用自己的才识与热情,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去做这项工作。比如在方案实施前,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和调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共识和社会的认可。
五、书法特色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广大师生的勤奋努力,特别是李铁民主任的辛勤培育下,我校书法特色教育硕果累累,英才辈出。也可说是满载而归2009在全国青少年硬笔写字大赛中我校有30多名师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6月份河北省硬笔书法协会举办的“第二届迎国庆硬笔书法大赛“中,我校又有15名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2月市级书法特色校验收又获得成功。2010年河北省书协举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硬笔书法大汇展”中,我校又有20多师生获奖,学校为此获“优秀组织奖”。今年河北省“津诚实业杯”硬笔书法大赛中,我校又有20多名师生获奖。学校为此再次获“优秀组织奖”。如今我校已成为“省级硬笔书法培训基地”。由中国教育部批复为“中国书画等级考试考点”。
成绩已是过去,我们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我相信在校领导的英明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书法这一艺术之花会在我们龙王庙中学绽出美丽的奇芭。
第五篇:书法故事
墨馍馍”的故事
王羲之是位伟大的书法家,是书圣,然而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王羲之从小练字,七岁的时候,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有一天,他在父亲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本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是有关写字的方法,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偷偷的阅读了起来。他正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并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听了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埋没了。”他恳求父亲还是现在就把书给他。父亲听儿子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王羲之照书上说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半天时间用在练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画画。有一次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食用,—他连头也不抬一下,连续挥笔疾书。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左手里一块沾满了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他一般写字一边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将墨汁当蒜泥了。郑板桥妻背练字
郑板桥从小就勤奋学习。他认为“立志不分,乃凝于神。”一次,他练书法,竟在妻子背上画来画去,研究勾、横、撇、捺。妻子吃了一惊,问他干什么?他说“我在练字”。妻子语意双关地对他说:“要练字吗?你有你的体,你老是在别人的身上缠些什么?”郑板桥听了,沉思一会儿,恍然大悟。于是他抛开别人的碑帖,在掌握前人各名家书法体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刻意创新。通过一丝不苟、长期刻苦地磨练,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书法的“怪”风格——板桥体。
郑板桥读书“求精不求多”。他先是有所选择,其次是熟读精读,反复领会,殚思苦吟。凡是他读到的书都能力求做到滚瓜烂熟。由于他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故其才气得以充分体现。他的诗文书画,皆别具风格,使人以“郑虔三绝”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