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人关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演讲
2015年暑期,笔者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学,极偶尔的机会,先后读了金岳霖的《当代中国的教育》、杨铨的《科学与中国》和吴大猷的《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两篇文章和一本书,主题都与科学、技术、教育相关,且最初都是演讲稿。虽然3位作者学科背景不同,但都是那个年代有着相似求学经历的“民国知识分子”。3个人的演讲都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中国的关照。
三位先生何许人也
杨铨(1893―1933),字杏佛,是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组织领导者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和唐山路矿学堂,1916年8月于康奈尔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入哈佛大学就读,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14至1915年间,杨铨与任鸿隽等共同发起创办《科学》月刊,组织创建中国科学社,1928年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32年12月,杨铨与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人权和民主奋力奔走呼吁。1933年6月18日,在上海遭国民党特务枪杀,年仅40岁。鲁迅为此曾写一首悼诗,传诵一时:“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1914年9月,“东美中国学生会”(当时中国留美学生最大的学生社团)在康奈尔大学举行年会。杨铨以《科学与中国》为题发表演讲,随后将整理后的演讲稿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第一卷(1914年)第四期上。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1914年自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官费留美,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5年受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还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知识论方面都有相当建树。他与张奚若、胡适、徐志摩、陈岱孙等学界名流过从甚密。不过,一直以来,金岳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不是他所研究的严密逻辑学和精深哲学,而是他与林徽因的“精神恋爱”以及与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持续了一生的亲密友谊。1943年,金岳霖与费孝通、张其昀等数位中国学者一同受邀访问美国。是年8月,他以《当代中国的教育》为题,在芝加哥大学 “中国问题座谈会”上发言。
1990年代中期,吴大猷接受李政道建议,自1997年开始,以1900年到抗战胜利40余年间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的状况为主题,每周分别在台湾大学(台北)和清华大学(新竹)进行演讲。2001年3月,吴大猷病逝,讲稿未及他本人亲自补充和修改,最后正式出版的这本《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是海峡两岸多家学术机构的多位学者共同合作,对吴大猷此前的讲稿进行整理、订正和注释的成果,书中第二、三章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科学落后西方之缘由》和《物理学在中国萌芽之阶段》。
他们说了什么
第一,中国无科学,曾经领先的只是技术。中国具有悠久的实用理性主义务实传统。杨铨和吴大猷对中国这一实用主义科学传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们以西方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和讨论中国传统科学,认为中国人所擅长的只是应用层面的技术知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科学。
依照吴大猷的看法,中华民族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技术发明上。他说:“我们民族的智慧很高,不在任何其他民族之下”,“我们以前超前西方的都是属于技术性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科学性的东西”。他特别强调,“我们务必要承认我们这些发明都是技术性的”。吴大猷认为要区分“应用性的技术”和“纯粹的科学”之间的差别。他指出二者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研究方法,而在于不同的研究动机。他批评中国人“常常自以为很聪明地创立一些名词”,例如“科技”一词,就很容易让人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
吴大猷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知和追求真理,而且未必会有结果。他认为纯粹科学探索的“原动力、目标,完全是求知„„这种探索代表一种求知的欲望”。他说,“科学代表着一种探索。它的动机是求知、求真,应该说是追求真理„„以追求真理为动机,来做没有限制的探索,就好像在一处没有边际的空间里面探索,不一定会有结果”。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较之为其应用而探求的知识更近于智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至第二章)
杨铨认为,中国不但一直以来都不重视科学,甚至可说没有科学:“中国一四千年来不重科学之国也。不特不重,并未尝有。”他认为,世界科学史中的发明有两种,一种是“顺自然”,例如“南方之造船,北方之制车”;一种是“出研究”,例如弗兰克林对电的“考其性、求其用”。中国历史上的发明大多属于前者,但后者对人类的价值更高:“自有研究之发明,而文明与野蛮始界限划然,相去日远矣。”不过他也承认,历史上中国也有“科学的趋向”,但并未成主流:“中国未尝无研究科学之人也。隶首作算数九章,《禹贡》言九州山川河源水势。降而至《山海经》之谈怪异,《博物志》之志生物,皆有科学的趋向,而卒以嗣响无人,遂成陈迹。故中国之无科学。”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阻碍了现代意义上科学的产生。吴大猷对此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一方面,他承认此前人们总结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科举取士”确实是限制中国科学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但他同时认为“原因并不是这样单纯”,他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民族的人本思想偏向应用性”。
由于中国的农耕文化讲究稳定,讲究人伦关系、血缘亲情,所以儒家把人伦、伦理作为主题。因此,对德行的讨论胜于对自然的探究。诚如梁启超所言:“我国人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旧观念,因袭已久,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吴大猷的看法与此比较相近。他对比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认为西方是讲“神本主义”,中国是讲“人本主义”,自孔子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讲伦理”。他总结说:“人本文化加上孔子的儒家思想,把所有人的、整个民族的基本思想都变成思考一些比较实用性、务实性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我们民族思维上的一个缺失:“从一开始追溯起来,在我们的思想里面从来就一直缺乏一些思维的方式,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可以建立起一个纯粹逻辑式的系统的几何学,我们却没有”“我们的研究都是着重在所谓一种有用的东西上,欠缺科学的思维,欠缺一种完完全全求知的精神,即没有最初的动机。几千年来,我们整个民族没有在纯粹求知的领域里有兴趣。科学探讨精神是我们所欠缺的”。
第二,科学、文学、哲学都很重要,教育有其自身目的。3个人的演讲从不同角度都提出纯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杨铨和金岳霖还提及文学和哲学在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吴大猷突出强调科学教育对于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杨铨指出,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各项事业包括学术分工也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包括学术中的科学、文学和哲学在社会中都有其自身重要价值。“人类文明愈进步,则学术事业愈繁。陇亩耕艺之民,其职之重要,无异于国君、元首也。故明分工、知天性,则人类不平等而平等。人不必尽能科学,然奖励鼓吹之责一也。科学重,文学、哲学之价值未尝而轻”。
金岳霖认为,1943年的中国 “进入实用研究的趋势已经形成”,其原因是“为了国家迅速工业化和机械化”。一方面,他对这样的情形表示理解:“这个趋势既是有计划的,也是为情势所迫的”;另一方面,他仍然强调科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为了工业化,我们不仅需要工程师,也需要经济学家,我们同样需要纯科学家„„”同时,“也需要文科以及纯科学”,“为了工业化或者机械化,需要的不只是工程学和所有‘实用的材料’,而且也需要别的东西”。在演讲里,他明确说:“如果缺乏纯科学,我们将不会有很好的工程学。物理和化学跟任何别的学科一样为工业化所需要。”
金岳霖认同“除了内在的目的以外,教育还必须为国家目的服务”,但与此同时,他对政府在这方面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表达了担心和不安:“在引起工业化和现代化并迅速取得效果的尝试中„„全体人民将逐渐地成为组织化的:以教育变成单纯训练的方式而组织起来,而且具有自由个性的人也许就变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原子――而不是自由的原子。整个中国社会组织也许会被拼凑成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某种东西,很少有什么个体的创造性。„„我想,在迅速达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使我们可能成为结构中的极权主义者的危险。”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全面心智的人,而不是仅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或者技能的对象。否则,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是有危险的。
关于教育的目的,金岳霖的观点和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也是一脉相承。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自由价值比实用价值更重要,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弘扬理性的方面:“事事必求实用是不合于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第三,发展科学,必须培育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杨铨和吴大猷用了相似的比喻,强调科学譬如栽花种树,无法像买东西一般轻易从国外直接移植而来,它需要在适合的土壤中培育。也就是说,科学顺利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
杨铨以买花种花为例,批评国人只是简单地引进国外具体科学知识,收效甚微:“里有爱花者,日以钱购诸圃人,钱尽而花亦尽。此人之爱花则诚,而其所以求花之道则非也。乞其种而自植之,不数月而芬菲之气盈庐舍也。不此之思,欲坐享其成,此所以中国兴新学数十年,而全国舆图尚赖日人代绘,物理化学各种教科书,皆从英日文翻译,虽浅至代数算学,亦鲜有自著一书。”
吴大猷则以苹果打比方,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环境,要形成一种适宜环境才能有好发展:“要发展学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你自己要培植出一个合适的环境„„不是继续不断地买外国的苹果,而你自己却种不出一个苹果来。如果你需要一个苹果,你自己想要种植的话,当然我们就必须产生那个环境。”他还强调这个环境培育起来并不容易,学术发展和建工厂、大楼不一样,没有办法像工程那样迅速建立项目,“所以要很小心”。1945年11月,当时的军政部长陈诚和次长俞大维曾约请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抡商讨国防科技事宜。吴大猷认为科学技术应从基础做起,建议选派优秀年轻科学人才出国进修。李政道就是吴大猷当年推荐人选之一。
1888年前后,曾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与严复有一次谈话,其间曾论及海军与国家的关系:“海军之于人国,譬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枝条,干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今之贵国海军,其不满于吾子之意者众矣。终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严复:《池仲祜〈海军大事记〉序》)赫德此处关于我国海军的比喻,用在科学上也非常恰当。我们不能徒然苛责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不如人意,而要从根源上分析我们培育科学的环境究竟如何。
重温这三个演讲,我们发现,当年所提及的问题在当下中国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科学本身的“求知”和“求真”价值至今未在国家层面上受到重视。无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是“科教兴国”,其背后的动机都是对科学和技术之实用性的追求。这样的导向无论对科技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国内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都有极大影响。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基础科学领域与先进国家差距依旧明显的同时,当前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同行相比也是差强人意。无论是电脑芯片、应用软件还是汽车、飞机,乃至手机、相机和钟表,我们都少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诚如科学史专家王扬宗在《文化、制度与中国科学发展》一文中所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着眼于经济建设,现代教育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迟滞。科学的精神――理性的精神、求真的精神、质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等等,往往在全能的科学主义普照下遁入阴影之中„„国家与社会现实需求导向的科技发展方针,虽然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原因,但其局限性现在看来是昭然若揭的。急功近利地对待科技事业,为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标而发展科学,最终都不可能使科学得到正常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个人简历表
基本简历姓名:郭小姐国籍:中国无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56 cm?42 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 岁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应聘职位:教授/讲师: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师、文教法律类:平面设计类教师或编辑、多媒体设计/开发工程师:教师工作年限:0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三个月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东莞 佛山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起止年月:2009-09 ~ 2010-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07级多媒体专业《流媒体制播技术》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流媒体压缩编码技术、流媒体制作、流媒体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SMIL编程语言以及流媒体嵌入网页等方面。离职原因: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2008-09 ~ 2009-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photoshop、premier、Authorware、FLash、Cool Edit等软件。离职原因: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2007-09 ~ 2008-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义乌市骏豪科技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7-07 ~ 2009-09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担任职务:网络编辑(公文部)工作描述:负责“行行通”网站的建设规划及市场调研
培养了自己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如何与同事沟通交流,配合并协助主管工作
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九江市庐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起止年月:2007-03 ~ 2007-05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实习生工作描述:负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计算机机房维护培养了自己与教师沟通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如何安排工作时间。
离职原因: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最高学历:硕士获得学位: 硕士研究生毕业日期:2010-07-01所学专业一: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2003-102007-07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2007-092010-0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优秀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一般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教学技能:先后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担任外聘教师。教授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流媒体制播技术》等课程。计算机技能:一次性通过三级网络技术(C语言)考试。精通多媒体技术和电脑平面设计,能熟练运用photoshop、Authorware、Dreamweaver、CooEdit、premier及流媒体制播软件等。
英语能力: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CET4),英语六级(CET6 425分以上)。
科研能力:参与2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发表3篇相关学术论文。
拓展技能:校研究生会编辑部部长;《华师研究生报》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小品大赛”、“华南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配乐诗歌朗诵大赛”及“华南师范大学赴荔湾区心理咨询”等活动组织人之一;2008年 “中文网志年会”志愿者;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报》 职业规划版编辑。
详细个人自传•责任感强、办事踏实细心;•工作积极勤奋,拥有团队协同工作经验;
•敢于接受挑战,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乐于助人,以“双赢”为理念。
第三篇:科学与技术
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 要:科学与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荣辱兴衰,无论是社会更迭,跨时代的王朝更替,它们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明显,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并结合所学专业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关系
恩格斯曾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趋一体化,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态势。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必须与环境进行斗
争.会制造工具,是人类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的开始.自此,科学与技术就推动人类向着文明不断前进,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如何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1.1 科学与技术的词源
“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
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科学”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1.2 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什么是科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至今也尚无定论。“科学”可解释为“知识”、“学问”。康德认为按照一定原则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就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斯诺概括了科学的气质,即实证精神,精确分析,无国界,民主精神以及革命精神。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类别,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考量和分析。
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发现自然界原本存在而未被人所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的好奇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丰富科学内容。
技术的含义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一样的历史赋予技术不一样的内涵。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侧重于劳动者的技能;到了近代,“技术”又被定义为生产劳动手段的体系。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我们经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但是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两者几乎毫无关系,它们有着各自的起源和传统。科学与技术发生联系始于工业革命之后,而由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则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
2.1 科学与技术完全分离时期
技术的萌芽或雏形出现于人类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出现则要晚的多,因为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人类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界的一些朴素直观认识还不属于真正的科学,直到古希腊时期才形成科学的雏形。但是因为没有专职的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由当时的“哲学家”兼任,例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因此古希腊时期只是科学的史前阶段。早期的科学与技术互不相关,一是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上层的哲学家,而从事技术工作的则是身份较低的工匠,两个阶层没有密切的交往;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不仅不提倡,甚至反对将科学知识用于实用技术。在整个古希腊时代,尽管希腊人在工程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抵制应用的偏见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学和技术的交流。
2.2 科学与技术开始建立关系时期
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为开端,以伽利略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的构建为标志,全面超越了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成就。此外,技术革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技术不仅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更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社会生产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航海、采矿和军事技术等。正如恩
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世纪的工业发展要求更大的技术进步解决一系列生产技术问题,但是单靠对现存技术的修改已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求助于科学,依靠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打开“技术黑箱”,从而启发新技术的发明,使技术过程的理论得以优化。技术结束了与科学长期分离的状态,自觉向科学靠近。这种模式不同于历史上的经验技术,开始打上科学的烙印,适应了技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3 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从19世纪中叶之后才日趋密切,共同构成了现代所谓的“大科学”,并呈现出科学、技术与生产三位一体的趋势。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两方面
得到了根本改变:一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多的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能提供大量的技术;另一个重要却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技术发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这已不是伽利略时代困扰科学的仪器设备问题,而是基础科学探索中的许多结构和过程只能利用技术成就来揭示;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只能存在于”技术当中。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已成为派生“技术”。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工作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的巴斯德,由他奠定的微生物学,既是基础科学研究,又是应用技术。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时,这个技术体系有个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就是它们不仅更依赖于科学知识,而且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也愈来愈短。
2.4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为主的高科技,通常是指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甚至可以说它同时包含有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这双重含义,蕴涵着当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总体来说,高科技既是技术,又是科学,既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也具有基本的认识职能;能把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密切结合;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同时并存,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同步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导致形成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整体。当然,高科技并没有消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与区别,而是开辟了科学和技术之间全新互动关系的新时代。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地理学与科技的关系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产生、形成、发展的演变规律,数千年来人类为了探寻这一规律,曾经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大致上包括观察、分析、表述。肉眼观察,描述归纳,文学式表述,这是萌芽时期和初创时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时期,地理学的观察引入了仪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仅凭肉眼的观察有了质的进步,加之交
通运输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家的观察范围,受距离远近的约束已渐趋减小,未被地理学家直接观察的地方越来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关系、发生学原理都在广泛应用,规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开始引入,在某些领域,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数理系统。在表述中,归纳法已成为引以自豪的表现方法,无数的地理学家所观察到的许许多多的现象,被归纳成要素的规律和地域的规律,使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环境,有了认识、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应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则标志着认识的飞跃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4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启示
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乎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篇:关于科学的演讲
关于科学的演讲-Richard P.Feynman
关于科学的演讲
·费曼·
我了解科学,我很清楚科学的概念、科学使用的方法、科学看待知识的态度、它进步的原动力,以及它在心智上的纪律。因此,我将要谈一谈我所了解的科学。
任何人想要谈某个领域中的观念如何冲击另一个领域中的观念时,结果都会 自曝其蠢,自找麻烦。在这个讲究事业专门的年头,没几个人能同时深入了解两 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总是会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出尽洋相。
很多古老观念早已演变成普通常识,用不着再作讨论或说明了。但是,当我 看看周围的人时,就会觉得,跟科学发展这个大题目相关的诸多观念,并不是人 人都能领略或欣赏的。没错,有很多人懂科学,懂得欣赏科学,特别是在大学殿 堂之内,大部分的人都了解科学是怎麽一回事。
“观测”是终极大法官
我要谈的第三个科学层面,是追根究柢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础,是认定观 测(observation)是“检验某些事物是否为真”的大法官。当我们 明白,观测才是“判断某个想法是否包含真理”的终极大法官时,科学的其他面 相或特色就都变得明显易懂了。不过,科学上的所谓“证明”(prove)在 这里的意思其实是检验(test),对大众而言,这整个想法应该翻译为“任 何法则都必须接受异常情况的考验”;或者用另一种说法,“『例外』证明了某 个法则的错误。”这就是科学的原理。任何法则如果出现例外情况,而如果这例 外情况经过观测之後证实不虚,那麽原先设定的法则就错了。
这些例外本身都是十分有趣的,因为它们显示了旧法则的谬误。而因此,找 出正确的法则(如果有的话),就是最教人兴奋的事。大家会深入研究这些例外 个案以及其他出现差不多结果的情况。科学家总是在尝试找出更多的例外,判 定这些例外情况的特性。这种过程愈发展下去愈教人兴奋。科学家不会企图掩饰 法则出了错这件事;刚好相反,这是一种进展和刺激十分的事。事实上,他还想 尽快地证明他原先的想法有错误不周之处。
“观测是最後的裁判”这个原理,严格限制了我们可以问的问题种类。我们 能够问的问题只限於像“如果我这样这样做,会发生什麽事?”这些问题都是可 以做做看,看看结果到底如何的。像“我应不应该这样做?”以及“这有什麽价 值?”等类似的问题,完全是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但是,假如有些不怎麽科学的东西,尽管我们无法透过观测来检验,却并不 表示这个东西一定行不通、错误或者是笨得要命。我们并不是说,科学就一定是 好的而其他东西就都不好。科学只考虑那些可以靠法则进行分析的东西,因此所 有现称作科学的东西全都被发现了;但还有很多遗漏掉的东西,是科学方法无能 为力的。这不等於说那些东西不重要,其实从很多角度看来它们才是最重要的。
但在决定任何行动之前,当你必须决定下一步该做什麽时,永远牵涉了“应 不应该这样做?”这重考量,你不能单从“如果我做这些会发生什麽事?” 的角度来找出解决方案。你说,“当然可以,你可以先看看会发生什麽事,然後 再决定想不想这些事情发生。”但最後那一步决定你想不想这些事情发生,正好就是科学家帮不上忙的一步。你可以弄清楚将会发生什麽事,但你必须决定 是否喜欢那样的发展方式。
“彻底”不等於“科学化”
从“以观测为裁判”这个科学原理,还衍生出好几个技术性的後续结论。例 如,观测不能做得太粗糙。你必须极为小心,也许仪器里头有一块脏东西,使得 被观测的东西颜色变了,而跟你原先设想的不一样。你必须仔细检查观测结果,检查再检查,确定你很清楚所有的实验条件,确定你没有错误地诠释你所做的一 切。
有趣的是,很多时候这种“彻底”的做法、这种好习惯,会被误解或歪曲掉。当有人说某件事的做法很科学化时,许多时候他的意思只不过是这件事做得很彻 底。我听过有人说德国很“科学化”地屠杀犹太人,但其实这件事一点都不科学,而只不过是够彻底。在整个屠杀事件中,完全没有任何为了判定什麽而进行观测、检查所用的观测方法等类似问题。如果依照这种定义,早在古罗马时期或其他时 期,当科学还没有像今天的进展,大家还不怎麽注重观测的时期,早就出现过 “科学化”的屠杀事件了。但在这些情况中,大家应该称之为“彻底”或“彻底 进行”,而不是“科学化”。
玩这种观测游戏时,有几个特别的技巧,所谓“科学的哲学”谈论的其实大 部分都是这些技巧。如何诠释观测结果就是其中之一。有个很有名的笑话说,一 名农夫跟他的朋友抱怨他农场上发生了神秘事件:他养的一群白马吃的食粮分量 比另一群黑马多。他为此担心得要命,不明白为什麽会这样,直到他朋友提出也 许他养了比较多的白马!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想一想有多少次当你在做各种判断时,也犯了差不多的 错误。你说:“我妹妹着了凉,两星期之後„„”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也是那种 白马数量比较多的情况。科学思考要求的,是某个程度的训练,而我们应该教导 和传播的,正是这种训练,因为就算在最等而下之的层次,类似的错误都是不必 要的。
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它的客观性。分析观测结果时必须客观,因为作 为实验观测者的你,有可能比较喜欢某个特别的结果。於是你重复这个实验好几 次,但由於各种状况,例如有脏东西掉进仪器里之类的,使得数据变来变去,一 切都不全在你掌握之中。但你希望会出现某种结果,因此每当出现你喜欢的数据 时,你就说:“看,结果就是这样。”再重复做一次实验,结果完全不一样,而 其实也许在前一次实验中有脏东西在仪器里,但你视而不见。
这些说来好像很显而易见,但大众在衡量科学问题、甚至只是跟科学沾上边 的问题时,往往没好好注意这些事情。例如,当你分析“股票涨跌”跟“总统说 过什麽或没说什麽”有没有关系时,可能心中早有某些定见。
理论愈明确,愈有趣
另一个极端重要的技术重点,是提出来的理论愈明确,通常也愈有趣,换句 话说,如果这个法则愈是论述明确,测试它的真伪时就愈有趣。如果有人提出说,行星之所以会绕着太阳运行,乃是因为行星的物质有一种喜欢动来动去的倾向,让我们称之为“噢姆乎”,这个理论同时可以解释好几种其他现象呢。那麽,这 是个好理论罗,不是吗?不,它万万比不上“行星乃是在向心力的影响之下绕着 太阳运行,向心力的大小与行星中心点及太阳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 个理论。後面这个理论比较好,因为它说的是这麽的明确;一切都很明显地不可 能是运气造成的结果,行星的运行若有一点点差异,就足以证明理论不正确。另 一方面,根据第一个理论,就算观测结果发现行星四处乱动,你也可以说:“呃,这都是『噢姆乎』的奇怪作用。”
因此,提出来的理论愈是明确,它的威力就愈强大,更容易受到例外的挑战,也因此更有趣、更值得花工夫去检验。
许多时候,“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一堆字凑在一起,提出一个假说,然 而这些字的用法让你无法获得任何明确的结论。那麽这个理论就差不多毫无意义 了,因为凭著“所有东西都喜欢动来动去”这样的说法,你几乎可以解释世间一 切事物了。哲学家在这方面谈了很多,他们说所有字都必须极端精确地定义。其 实我不太同意这种论调,我觉得“极端精确地定义”很多时候都不大需要、不大 值得花力气去做,有些时候也不大可能做得到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可能做 到的,但今天我不要陷进这些辩论里。
哲学家谈到科学时,其实大部分谈的是如何确保科学方法行得通的各个技术 层面。这些技术重点在其他不以观测为最後裁判的领域中还有没有用,我就不知 道了。我不会说所有事情都要用这个“从观测找例外”的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也许我们不用太在意字的意思或者法则必须明确„„等等。我不晓得。
新概念从哪里来?
谈了这麽多,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还没谈到。我说过,观测是检验一个想法 的大法官。但想法从哪里来呢?科学的快速发展,迫使我们拚命发明一些方法来 进行测试。但在中古时期,大家以为只要进行许多许多的观测,定律就自然而然 地从观测结果里冒出来。但实际上定律并不是就这样出现的,其中需要更多的想 像力。因此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新概念从哪里来。
其实新概念从哪里来无关重要,只要有新概念就好了。我们知道如何检定某 个想法是对是错,而这些检定方法跟想法来自何方完全无关:我们只需把这个想 法跟观测结果互相对照便可,因此在科学世界里我们并不关心到底新想法从何而 来。
在科学世界中也没有权威这回事,一个想法是好是坏不是由权威人士来决定,我们再不需要找权威人士来帮忙判断某个概念的真伪。当然,我们可以告诉权威 人士一些事情,让他提出建议;之後进行测试,看看这概念是否为真。假如它不 是,那麽也没什麽,只不过权威人士再没以前那麽权威而已。
科学家之间的关系起先是争闹不休,比一般人之间的关系要严重得多,例如 在物理学刚开始萌芽的时候。但在今天的物理学界,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科学的 争论很可能渗杂了许多笑声,争论的双方同样不那麽确定己见,他们往往各自构 思实验,甚至下赌注赌结果。在物理学这一行,过去累积下来的观测数据是那麽 的多,你差不多不可能想得出跟以前想法完全不一样的新概念,但同时又与所有 已知的观测结果吻合无冲突。因此,如果你能从任何人或任何地方得到任何新东 西,欢迎都来不及了,根本不会争论为什麽谁谁谁会说“如此这般才对”。
然而,很多科学领域并没有发展到这样,而是还像早期物理学界的情形,由 於数据不多而出现许多争辩。我提起这件事,因为很有趣的是,如果出现一套独 立公正的检核谁是谁非的方法,连人际关系都能够减少龃龉。
大部分的人发现“科学界并不关心到底是谁首创某个概念,或者是不关心观 念创作者的原始动机”时,都会十分惊讶。科学家会做的是聆听,如果对方说的 听起来很值得尝试,他的想法很是与别不同,粗看之下没有和以前累积下来的观 测结果矛盾,那麽就很让人兴奋,值得一试。你不会担心他到底研究了多久或者 是为什麽他要你听他说。就这方面而言,新想法从何而来根本无关重要。新想法 的来源是“不知道”,我们称之为人脑的想像,深具创造力的想像。
教人惊讶的是,一般人不相信想像力是科学的一部分。当然,科学家的想像 力和艺术家的想像力是不一样的。最困难的,是要想像一些你从未看过的事物,这些事物必须跟已经看到过的东西完全吻合不悖,同时又要和已被想出来的完全 不同;此外,它更必须是一些明确、不模糊的设想。那真是困难呀。
法则真是奇迹
顺带一提,单单是有法则可让我们验证,就已经是奇迹了。能够找到像重力 的平方反比律,还真的是个奇迹。我们并没有真的了解这个定律的种种,但它把 我们带到“预测”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还没著手做实验,它就告诉你在这个实 验你可以预期会发生什麽。
很有趣而且绝对重要的是,科学的各个法则必须并行不悖,相互没有矛盾。由於观测结果同样是那一些,因此不能说一个法则这样预测,另一个法则却有不 同预测。所以,科学并不是专家玩意,而完全是全宇宙通行的。我在生理学谈到 原子,在天文学、电学和化学也谈到原子,它们是共通的,必须相互不矛盾。你 不能随意从一些不以原子造成的东西开始。
更加有趣的是,经过推理之後,我们猜测出法则;而这些法则呢,会慢慢愈 来愈简化,至少在物理学界是如此。之前我提到过化学法则和电学法则的合而为 一,这是很漂亮的例子,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似乎,描述大自然的各个法则都带有数学味道。但这并不是“以观测为裁判 ”的结果,数学也不是所有科学必须具备的特性,只不过,碰巧我们的法则可以 用数学的形式来写出,至少在物理学是如此,而且更据此可作出威力强大的预测。至於为什麽大自然是数学的,则是一个谜。
不据理猜测,才是不科学
现在我要谈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旧有的定律可能是错误的。观测结果怎麽会 是错的呢?如果一切都经过仔细核证,怎麽还会错?为什麽物理学家永远都在修 改定律?答案是,首先,定律并不等於观测结果,以及第二,实验永远都不准确。所有的定律都是猜想出来的定律,而不是观测结果告诉你一定会怎麽样怎麽样。它们只不过是一些优秀的猜想、一些观察的外推,是到目前为止还能通过验测的 筛子而已。往後出现新的筛子时,上面的洞比以前更小,这回定律就被卡住再也 通不过去了。因此定律只不过是一些猜测,是从已知外推到未知。你根本不晓得 会发生什麽事,因此你放胆一猜。
例如,大家曾经相信、曾经发现一件物体在运动时,它的重量不会受到影响。如果你转动一个陀螺,称它的重量,等它停下来再称一次,重量是一样的。这是 个观测结果。但是,事实上当你称它的重量时,你没办法量到无限个小数点,甚 至到几十亿分之一的单位的。但现在我们知道,旋转中的陀螺比静止中的陀螺要 重,大约增加几十亿分之一。如果陀螺转得够快,快到接近光速的每秒钟约十八 万六千英里,增加的重量就十分明显--但到这时候才明显。在早期的实验中,陀螺的旋转速率远低於光速,看起来转动中陀螺的质量和没在转动的陀螺质量完 全相同,有人因此推测,质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笨!真是笨蛋!这只不过是个凭臆测而得到的定律,是一种外推。那个人为 什麽会做出这样不科学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件事没有什麽不科学;这只不过是不 确定。如果当时的人不作出猜测,那才真的不够科学。因为,这种向未知外推才 是唯一有点真正价值的事情。只有在面对仍未做过、验过的情况,你还在猜想 “应该会这样发生”,这才有一探究竟的价值。如果你只能告诉我昨天发生什麽 事,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麽真正价值可言的。知识必须能够告诉我,如果我这样 做,明天会发生什麽事才行。不一定需要真的做这些事,但那很好玩。不过你也 必须愿意承担错误的风险。
任何一个科学定律、科学原理或实验观测报告,都只是某种形式的简本,细 节都不在其中,因为你永远无法绝对精确地描述任何事物。构思者就是会忘记!写定律时他应该说“速率不太高时,质量没改变多少”。这个游戏就是要提出很 明确的法则,看看它能否通过筛子的考验。当时提出的明确臆测,是质量永远不 会改变。这是个教人兴奋的可能性呀!而假如往後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也不会构 成什麽大灾难。一切只不过是不确定,而不确定并不妨害到什麽。处於不确定状 态中但提出一些看法,总比什麽都不说好。
我们活著,而且无知
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说的一切、所有的结论式描述,全都带有许多的不 确定,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只因为它们全是结论。它们是对未来会发生什麽事作 出的猜测,而你无从知道将会发生什麽事,因为你没做过最完备、无所不包的实 验。
也许,陀螺由於转动而出现的质量改变效应是那麽的微细,你可能会说: “噢,这没什麽差别嘛。”但为了要找到正确的定律,或至少找到能够通过一个 又一个的筛子,通过更多观测结果的考验,就需要极为不凡的智慧和想像力,以 及全盘颠覆原先的哲学,颠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我指的是相对论。往往 发生的是,那些微细的效应现身之後,许多概念便需要进行最具革命性的修改。
因此,科学家早已习惯面对“疑惑”和“不确定性”。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 不确定的。这种与疑惑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经验十分重要,我相信其中潜藏著巨 大的价值,而且这种经验超越科学,往外延伸。我相信,要解开任何从未被解开 过的难题,你必须让通向未知的门半开半掩地,容许“你可能没全弄对”的可能 性。否则,假如你早已抱有定见,也许就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当科学家告诉你,他不知道答案是什麽时,他是个无知的人。当他告诉你他 有一点点预感,觉得事情应该是如何如何,那他是对事情不确定。当他蛮确定答 案应该是什麽而告诉你:“事情将会这样这样发展,我敢打赌。”那他还是抱著 一点疑惑。而最最重要的是,要进步的话,我们必须认清楚这种无知以及这种疑 惑。因为我们还存著一点怀疑,才会建议往新的方向寻找新观念。科学的发展速 率,并不是看实验做得有多快而已,更重要的,是你创造出新东西的速率。
要是我们无法或不想往新方向看,如果我们没有一丝的困惑或体认到自己的 无知,我们就无法得到任何新观念。那样的话,也再没有什麽值得花工夫做查证 的了,因为我们应该知道什麽才是正确。所以,今天我们称之为科学知识的东西,其实是一堆不确定的论述,只不过不确定的程度不一而已:有些是最不确定的,有些差不多确定,但没一样是绝对确定的。科学家已经很习惯这种状况。我们都 知道,活著而同时无知,是可能的,两者并无矛盾。有些人说:“你怎麽能够活 著而无知?”我不知道他们是什麽意思。我从来都活著,也从来都很无知。那容 易得很。我想知道的是你如何能什麽都知道。
不要害怕疑惑
这一点点存疑的自由,是科学的重要部分。而我相信,在其他领域中也一样。它是从一场挣扎、一场斗争中诞生。这是为了争取被准许存疑、被容许对事情不 确定而发生的斗争,我不想大家忘记这些挣扎的重要,不先尝试一下力挽狂澜,而自动弃权。
作为一个知道“无知哲学”的伟大价值、更知道这套哲学可以带来巨大进步 的科学家,我觉得我肩负著一种责任。这些进步乃是思想自由的果实。我觉得我 有责任大声疾呼,宣扬这种自由,教导大家不要害怕疑惑,而是要欢迎它,因为 它是人类新潜能的可能来源。如果你知道你不很确定,你就有改进现状的机会。我要替未来的世代争取这自由。
存疑很明显是科学的一项价值。在另一个领域中是否如此则是个可供辩论的 问题,是些不确定的事情。存疑是很重要的,而疑惑并不是什麽可怕的东西,而 是具有极大的价值的!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演讲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时间“和谐”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最亮丽的名词,“和谐”也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认同。那么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有什么时代特征呢?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重要在讲话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语道破天机,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以伟人的眼光,恢弘的气势,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高度精辟的概括,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这一论断也道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那就是:
第一,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
文明的有机统一,物质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很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无不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
法治手段的完善。
第二、公平正义。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分配上,还贯穿于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上,高考录取的地域差异,造成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城乡之间的起点不公造成的贫富悬殊;行业不公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等,这些都是政策性不公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均贫富,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公平观是一种低俗的、落伍的公平观。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竞争、提倡先富和共富一致的原则,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相一致的原则,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原则,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遵守。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几曾何时,在我们拼命追求经济财富的同时,却从内心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危机,我们多少人仿佛除了拥有金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因此有人说“宁喝毛主席的汤,不愿吃邓小平的肉”,明荣知耻,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最紧迫的呼声,诚信友爱已经成为当前我们最紧缺的道德资源,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成了我们共同的道德标杆,而诚信友爱又是一切道德标准的基础。
第四、充满活力。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社会活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离开了社会活力一切便会变得僵化,构造和谐社会便失去支撑。
那么社会活力来自于哪里?我认为制度保障是关键,体制创新是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人力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和资源能源的过度利用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们原有的优势不再,活力不再,那么活力又来自于哪里呢?那就是自主创新,几天前,据电视报道,深圳华为集团,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中的领头羊,依靠自主创新,多项网络技术领跑于世界,有一个姓胡的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在华为仅工作一年多时间就倒在了研发岗位上,一时间各种评击如潮,但是我想,胡姓小伙子英年早逝固然可惜,然而,华为人的“群狼精神”铸就了自主创新的辉煌,也正是华为文化为怎样创建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作了最好的诠释。
第五,安定有序。什么是安定有序。那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管理格局的有机运行,必将为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基本内涵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认识的新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古以来的敬畏自然到走向另一个极端征服自然,人类饱尝了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恶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因为我们一段时间的疏忽,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如果我们不及时悬崖勒马,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对后人来说,我们将变成遗臭万年的罪人。
那么,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呢?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无外乎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良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把握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才能创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谢谢大家!
让和谐清风吹遍绩溪大地
——“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绩溪”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基层的一名司法工作者。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和谐清风吹遍绩
溪大地》。
古往今来,多少先哲冥冥之中追求着一种理想境界,那就是和谐境界。从孔子倡导的“和为贵”到墨子主张的“兼相爱”;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康有为的“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和谐境界始终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历史发展到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司法行政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事实证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它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而司法行政工作就是服务大局的工作。
我们司法行政部门虽然人数少,但工作面很广。为了促进绩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许多同事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忘我工作,他们走工厂、进学校、串万家、提供法律咨询,执行司法公正。前年,西区建设拉开了帷幕,龙川大道需拆迁的房屋有100多户,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尽管如此,我们公证处同志积极配合拆迁小组的工作,无论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也无论局里工作多忙,始终把西区的建设摆在工作的首位。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确保了龙川大道的拆迁工作依法定程序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我们认为,服务大局就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把司法行政的各项工作推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普法工作的重点转入农村,并将“五五”普法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在普法中调解,在调解中普法。
今年初,我们伏岭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到本镇一位八旬的老人无人赡养,就主动上门走访,当看到老人步履蹒跚、神情漠然的样子时,我们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将这件事解决好!我们们多次询问老人家庭情况,可老人总是无奈地摇摇头说:“家丑,家丑啊!”是呀,儿是父母的心头肉,哪有父母愿意与儿女对簿公堂的呢?我们掌握详尽情况,多次登门做儿子、儿媳的思想工作,耐心地讲清道理,宣传法律知识,终于打开了他们的心结。三次回访都能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作为司法员的我,感到无比欣慰。
在农村流行这样一句俗语:村风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司法所在开展工作中,通过送读本、送宣传光盘、召开专题会等形式,抓好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学法用法,我们认识到,服务大局就是要以人为本,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
这里还有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那是五月的一天,一位老伯急冲冲地走进办公室,询问采光权的问题。原来,邻居改建新房,给他家房屋的采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与邻居理论时,发生了纠纷,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想到了我们司法所,我们告诉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两家和睦相处。类似这样在别人眼里的“小纠纷”,我们所每年要接待许多,每件都是司法所的“大事情”,要想当好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守护员,就必须时刻牢记“群众纠纷无小事”的原则。只要你对人民调解工作“热心”,为民解难“尽心”,调处纠纷“耐心”,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解决不了的纠纷。由此,我们明白服务大局就是要以协调的发展观,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时代,这是一方活力四射、魅力无穷的热土。让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以司法人默默奉献的勇气,艰苦奋斗的风气,不记小节的大气,让和谐清风拂过千家万户,吹遍绩溪大地。(绩溪县司法局伏岭司
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