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熊浩为时代发声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第二篇: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为时代发声
许吉如
我一直觉得我算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表达者,很多人说,我表达只是为了表达,但其实没有一个表达者内心不希望自己表达的内容不得到传播,不希望自己做的演讲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我说我幸运。
两个月前,我在这个舞台上做了一篇叫做《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可能在座的各位,你的朋友圈里有人在转发,你的微博上有人在给它点赞。但是我知道你的饭桌上,你的身边,你的手机短信里,一定必须有人在骂它。
我当时很不明白,《国强则少年强》并不是一篇专门为了演说家准备的演讲稿,它来自于我的一篇个人日记,写于2016年3月。我从以色列旅游回到波士顿的第二天,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只是做一个游记,我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回头看到了我自己的家,然后我跟家里人说说我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人会去质疑我的动机。我最最最不明白的是,我自认是一个骄傲的人,我用心地表达出我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去理会那些批评苛责,甚至是超出演讲和内容本身,对我个人品格、为人、性格的一些猜测和人身攻击,我不要去理。我就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到了第二轮的录播现场,是主题演讲,我抽到的题目是偶像。
录制当天的早上,发生了一件事情,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夺冠,然后节目组老师有人跟我很好心地建议就说,你可以在演讲的开头,提一下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建议。但是我当时脑子里一下就炸开了,炸开的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对我第一篇演讲进行的那些评论,无论是说我用心良苦、迎合、曲意逢迎,还是歌功颂德,还是动机叵测,那些评价在我那子里炸开,使我没有理智和礼貌去和节目组的老师沟通,我和他们大吵了一架。我跟他们说个:“我以为自己特别掷地有声,我说我来到这个舞台,我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只说我自己认可的话,你们不要试着为了节目效果或者收视率或者任何爆点,去吸引我讲一些我不想讲的话。”我说得很不客气。
当时节目组的老师,静静地听我说了十分钟,等我平静下来,他说:“吉如,我能不能也跟你说一说我的想法。我们都很喜欢你的表达,也很尊重和理解你不想接受这个建议。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在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电视行业,语言类节目,一档没有明星,没有噱头,没有什么爆点,没有什么炒作点的节目,单纯想通过语言的力量,去留住一丝情怀和温度,这个节目并不好做。所以我希望你,我恳请你在你的措词里,不要质疑我们的专业性,请你尊重你身边人的劳动,礼貌的和你的编导进行沟通。”
那个时候我的眼泪刷刷下来,我不是委屈,我是内疚。因为他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公共表达的责任。
我一直以为我在舞台上表达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文字,可是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磅礴的音乐,我的表达会有力量吗?如果之前没有乐嘉老师,节目组的编导老师和我日以继夜的抠稿子,我的表达会得到时代的检验吗?如果没有像马丁老师、仲蠡老师、熊浩老师这样出色的对手,我会被激发出最大的斗志与动力吗?如果没有背后的服装化妆,现场的灯光、大屏舞美,还有很多个因为我并不熟悉电视这个行业,所以我可能没有办法去命名的这些台口人员名称,今天会有我站在这里,为时代发声吗?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那句凭什么和他们凭什么评价我,他们凭什么批评我?他们凭什么挑剔我?他们凭什么攻击我?我问不出口,因为任何一个在花的十分钟时间看我演讲的人,都有资格去评价我、批评我、挑剔我,因为我占据了公共表达的平台,因为我占据着资源,因为我的表达背后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它是一整个组,甚至一整个行业,就像今天在座的各位媒体前辈,试图在这个时代继续用语言和文字和思想的力量,保留一份情怀和温度。第二讲结束之后在台上,林正疆大哥握着我的手说:“吉如还可以更好。”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定不是回了谢谢两个字,我说的是一定要更好。因为第二讲,是我发声的转折点,从 两个月前那个偶然来参赛,只想也只敢为自己发声,不敢去正面外界评论,不敢去直面质疑,想要逃避想要撇清表达责任的我。到第二讲之后,那个不会怕别人说我在利用任何东西,只想说出我心中真实声音的我,我在成长,我的成长就与这个时代,与发声这件事情一起产生。如果说敢于面对评论,教会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怕,不要怕走出那个小小看似很清高的我,那么马丁老师、熊浩老师、仲蠡老师,每个人都用昨天晚上熬到半夜五点,凌晨五点和今天淋漓尽致的发达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急。稿子不要定,因为可能下一稿会更好;服装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呈现效果会更得体;音乐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渲染会更有情绪上的共鸣。
而最后,今天现场所有的掌声和善意它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停,不要停的不仅仅是表达者和我说的话本身,不要停的是评论、是挑剔、是批评,因为真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到达的彼岸,但只有不断地表达,不断地交锋,不断地挑剔,不断地对抗,才可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和我们每个人都想留住的温度。
不要怕,不要急,不要停,为时代发声不会停。谢谢。
第三篇: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倣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请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圏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圏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漸地渐漸地我们的关心逐漸逐漸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干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決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次一次又ー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抬起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第四篇:为时代留痕,为时代发声主题演讲稿
为时代留痕,为时代发声 敬爱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来自一个高考大省的小县城,在那里,我身边总有同学向往大都市的繁华,感叹时代的不公平,甚至如此吐槽:大都市的孩子们的实验课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宽阔明亮的实验室做实验,而我们是在阴暗的实验室,周末他们有双休,有课外活动,而我们有的只是题海,高三的他们讨论是出国还是去清北,而我们却在为本科呕心沥血,人大附有言:“努力去清北,睡觉去隔壁(人大)”而我们却说:“考上本科就好。”所以有人说时代不公!
但我想说,这真是我们的时代吗?在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试制度,阶层流动巨大的中国,这真是现实吗?肯定不是,孰不见有多少向我这样的寒门学子,通过学习,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也改变了命运。
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更是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各位,我们所生的时代,并非我们的时代,它是由前人经过奋斗所开创的,真正属于我们的时代,使我们作古后的时代,因为那才是我们开创的。
时代,有人开创。故对自己一无所知,犹如飞鸟对所穿过的空气,和将自己托举的时日,虽一路穿过,却一无所知。诸位,不要抱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已经给予我们最好,我们要做的是将我们融入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留痕,为我们的时代蓄存梦想。
诸位,请不要抱怨时代的不公,也请不要认为社会黑暗。片面的黑暗意味着大面的光明。卡洛诺-卡尔维塔说:“死亡,是你加上时代再减去你,而永生则是时代加上你,再减去你。”作为一名学生,不应是我们需要时代,而是要时代需要我们。努力飞吧,冲破所有的阻挡,星辰和大海是我们的方向,让我们为时代留痕,也蓄存梦想!
谢谢!
第五篇:万世师表 熊浩
万世师表
熊浩
【导读:他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kān)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
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xī]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
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这是什么概念?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
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
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
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我们回头看我们当代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开始变得廉价了。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渐地我们忘记人格。在今天,导师这个名词变得愈发功利了,我们更多地把师生之谊看成一种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关系。我们称导师为老板,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先生。
我们今天讨论陶行知,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2014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初为人师,想必经时光之洗练,我也会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名山苍苍江水攘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父,全是教人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
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
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相关人物:熊浩 】
他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他移居到南京郊外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渐渐有了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复旦大学青年讲师熊浩今年教师节在“我是演说家”节目的演讲——《万世师表》,引无数人感动落泪。他在演讲中引用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深深打动了所有听众。
因为这次演讲,熊浩花10天时间,第一次全面了解了陶行知,“这个用自己的生命温润了全中国的人,他也成了我从教生涯中的一颗星辰。”
熊浩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青年教师,曾经参加过多次辩论赛并获得最佳辩手称号。但是“这次演讲和那些辩论不一样”。
熊浩说,拿到“导师”这个规定题目时,他想到过很多大学者,包括胡适,“他可说是中国成功知识分子的代表,留洋回国,长袖善舞,成为士林领袖。但是,当下社会似乎只剩下了胡适的魂魄,而和他反差最大的,则是想把知识贡献给社会最底层的陶行知。”
刚刚在复旦担任讲师两年的熊浩说:“近年来看到越来越多导师和学生的纷争,这使我不由想到,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师道尊严。就此而言,当下我们更应该谈的是陶行知,他一直致力于他所说的‘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他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知道,在胡适那一类知识分子的成功模式之外,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熊浩本人先后在华东政法大学、墨尔本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回看求学生涯,熊浩说:
“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导师,都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他们从来没有让我觉得导师是老板。虽然他们没有像陶行知那样大爱于众生,但他们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的热爱,是推动我走向大学讲台的动力,未来,我也绝不会让我的学生认为我是老板。”
在熊浩看来,陶行知是送教育到农村的“中国支教之父”——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他坦言,自己虽然无法做到陶行知这样,但能够做到的是,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让学生看到有着好的价值观的人,应该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得很好的人。然后才是达则兼济天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