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

时间:2019-05-14 19: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

第一篇: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

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

——安然主编《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解读

摘要

《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所有作品都出自于井冈山下的吉安大地上担负着不同社会使命的非职业写作者。作品的整体风格特色是“我手写我心”,注重记忆的储存,贴近情感积淀。有的篇章则把艺术点放在了文化遗产的开发与间接资源的使用上。作品不仅丰富了庐陵文化,还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吉安大地上的人情人性美一一得以抒发。

关键词 庐陵文化;精神原乡;情感追忆

前言

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井冈山下的吉安大地上,依然有那么多人喜欢写作,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们是一批担负着不同社会使命的非职业写作者,他们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比的执著进行着散文的耕耘。读完作品后,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都坚持以“我手写我心”,他们注重记忆的储存,贴近情感积淀,坚持把自己已有的经验世界和情感天地当成审视和表现的主要对象,就中采掘生活的本相和生命的况味[1]。同时作品在进行生活与生命的采掘时,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和具象的层面,而是以此为基础,自觉注入了作家的一些理性思考与深度发现,从而增添了审美境界的包孕性与厚重感。如陈炜的《乡间桃李》[2],这篇作品追述了青年女教师执行“下乡任务”的一段经历。如果没有作者切身的体会和感受的刻骨铭心,是不可能写出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那个缺了门牙的小女孩,既请求“我”唱歌,又送给“我”咸鱼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数年前的往事,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然,贴近生活与生命,耽于经历与体验是作品的突出特点,但却不是唯一,有的篇章将艺术点放在了文化遗产的开发与间接资源的使用上,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本属性和表现能力。如贫村的《不爱,何以伤害》[3],作者通过张爱玲作品《小团圆》中的一句话从而引出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领悟出“不爱,何以伤害”的道理。

一、庐陵文化视野下的作品风格

庐陵文化是吉安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庐陵一带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庐陵人才辈出,作家们常描述庐陵风情,庐陵之名伴随这些名人和名作名扬天下。后人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同乡而骄傲。而吉安,吉州之名在文史典籍中的出现率和知名度,远逊于庐陵。[4]对于庐陵文化的特色和主要特征,自古以来没有绝对的定义,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教授用三句话概括:其内涵是博大精深,其表现是优美典雅,其精神是刚正义烈。井冈山大学刘文源教授认为有五点:一是文章与节义并重的人生追求,二是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学术性的书院教育,三是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开拓精神,四是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五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年荣耀》的作者李梦星认为可用三句话概括:忠贞不渝的爱国信念,刚正不屈的人格风范,创造不息的人生追求。简言之:忠、正、创。[5]在当下,许多吉安作家继承庐陵文化,表达现实诉求。如安然主编的《第一届白鹭

洲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作品就是庐陵文化的传承,作品既体现出庐陵文化的特色,又呈现出新的作品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日常生活的原生态书写

散文不同于小说、戏剧,小说、戏剧里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作者往往就一个细节或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进去,并加以改造,虚构出一系列情节故事,并不全用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场景。散文则不能这样,散文不能虚构,它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原生态书写,作者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如实的表现生活情境,表达作者的情感。作品中有许多篇目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如郭远辉的《农业深处的母亲》[6],作者抓住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稻子、灶台、耳环、果树、针线等意象,展开抒写。凸显了一个善良、勤劳、隐忍、灵巧和慈爱的母亲形象。透过对母亲日常生活的点滴描写,传递出农业文明特有的诗意和魅力,从而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感受和细致的关怀以及作者对于农业文明渐渐消逝的叹息。邱裕华的《节气里的父亲》[7],通过立春、惊蛰、小暑、霜降、小寒等几个节气,透过儿子的目光,再现了父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那一系列零距离的悲苦又温馨的场景及细节,夹杂着浓郁的人间骨肉情和丰沛大地的泥土气息,贻人以深深地感动和久久地回味。

2、自我抒情的主观性

散文作品表现自我,抒发感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作家在进行散文创作的时,经常表现自己的思想性格,流露出作家的真实情感。散文的主观性,最为直接。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与小说、戏剧要求作者主观情感的隐蔽不同,散文诗直接从现实中采集材料。兴之所起,笔之所至,没有任何隐蔽,作者的情感表达最为直接,个性流露最为鲜明。由于散文表现作家的思想品格、风格嗜好、感情上的喜怒哀乐最为强烈,所以对那些熟悉的散文作家,读了他的作品,便可以和他的“个性”对上号,正因为散文表现自我鲜明,散文家在写作的时候,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叙事。如杨兰琼的《关于母亲》[8],作者对于她的母亲的情感从一开始的怨到最后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小在溺爱中成长的作者怨恨母亲没有给她太多的关爱,随着自己为人母后,作者渐渐懂得了母亲这个角色的艰辛,随之作者对于母亲的主观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作者在文中写到“我在母亲体内生长十个月,母亲在我心里留存一生。这是生命链条无法摆脱的宿命,是亲情伦理生生不息的轮回。无关爱恨、善恶、贫富与亲疏。”作者是幸运的,至少在她的有生之年还能尽到自己对于母亲的孝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人因为未及时尽孝而遗憾终生。

3、语言的精致与诗意的把握

散文讲究“文情并茂”,而文情并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精致性。散文语言讲究精致但并不刻意追求词藻的华丽。散文语言的适应能力很强,有着“因宜适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适应各种创造主体的情绪特征、性格特征,也可以描述各种客体的情调特征、物象特征;它既可以用清新直扑的叙述语,也可以用浓艳的华彩语;可以用典雅的诗化语,也可以用自由随意的“谈话风”;如同与知己促膝相谈,既力求语言的精炼,又注意保持语言的流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显现了最大的灵活性。获奖作品中有许多作品体现了语言诗意这一特征。如《北宋那些人和字》[9]、《诗砖文瓦愁满楼》[10]、《文字里的渼陂》[11]和《寻饮者不遇》

[12]这四篇作品大多引用典雅的诗话语,或鞭辟入里,或独抒己见,或剥茧抽丝,使整篇文章都充满了诗意,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特别是《北宋那些人和字》一文,作者围绕蔡蘘、苏轼、黄庭坚、米芾这四大书法家,立足于中国书法史乃至文化史的大背景,既评赏书艺,又揭示了四大书法家的品行。且穿插了种种逸闻趣事,名篇累牍,其纵横捭阖、妙趣横生的字里行间,不仅闪烁着丰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识,而且流露出一种清正博雅的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怀。[13]苏东坡的旷达,黄庭坚的苦行,米芾的癫狂,蔡蘘的严谨,在他们的笔墨和逸闻趣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作家生命体验的张扬

真正的文学是需要作家注入真情实感的,没有感情的文章让人读起来没有热血沸腾,汹涌澎湃之感。而作品真情实感的流入必然与作家的生命体验相伴。文学创作,归根到底是要表现作家生命体验与感受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张扬自己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体验不仅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对于作者的审美倾向、情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都会起很大作用。《当我变回孩子》[14]中的作者喻云在一次交通意外后的一个月里,体验到了父母、亲戚朋友对于她的爱,已为人母的她再一次体会到了像孩子一样被众人呵护的感觉。在父母眼中,无论你长多大,无论你婚否,无论你是否已为人母,你都是他们放心不下的孩子,他们会一直爱护着你,在你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在你眼前。这样一种体验对于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当然这样一种生命体验并不是人人都会有的,作者这样的一种生命体验定会影响作者以后的创作风格。《赤脚奔跑在城市》[15]中的作者欧阳国有着所有打工者相似的经历,离开了乡村的他,在城市里,面对着那耀眼的霓虹灯、面对着纵横交错飞驰而过的汽车、面对着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他茫然了,他感觉到了自己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他说自己像一个农夫赤脚奔跑在城市。后来,他习惯了,习惯了城市里的一切。可他却依然赤脚奔跑在城市。这样一种生命体验道出了所有离开乡村,为了生计在城市奔波人的心声。流入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独特的生命体验,既张扬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此。

二、作品的内涵挖掘

1、亲情的追忆

亲情是永恒的,没有谁能把亲情写尽。亲情的表现在每个人的笔下是不同的,多姿多彩的。我们在父母的疼爱下渐渐长大,感受着父母给我们点滴的爱,有时我们也会对父母的爱不屑一顾,甚至会埋怨父母,就这样,爱一代代传递着,可无论怎样,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农业深处的母亲》的作者郭远辉和《节气里的父亲》的作者邱裕华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感悟着在农耕文明下父母对于他们的爱,乡下人都是朴实、善良的,乡村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不善于言表的。他们用自己默默地行动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关于母亲》的作者杨兰琼对于母亲的爱是复杂变化着的,如果不是她也已为人母,如果不是她观察着母亲对她的点滴爱护,也许她至今对于母亲的爱依然不屑一顾,依然埋怨着她那已白发苍苍的母亲。陈颖《代谢》[16]无疑向我们传递了“生命是一个圆圈,起点和终点交替之处,便是新旧两个生物体轮回过程的开始与结束”这一个信息,爱是无止境的,它会一代传一代,永远交替着。《当我变回孩子》的作者喻云利用一场交通意外的契机,重新做了一回孩子,受到了父母及亲朋好

友的疼爱,这对于已为人母的作者来说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罗张琴的《父亲送我野菊花》[17]中的父亲利用闲暇的时间到公司的后山上采菊花,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而作者开始时却对这些野菊花不以为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何等悲伤的境界。对于离开了我们的亲人,我们总会怀念,怀念着他们留在记忆深处的种种画面。朱小勇《月光下的水烟壶》[18]顺着袅袅的烟丝,牵引出了她对老姑婆的回忆和老姑婆深埋的情感世界。江子《血脉里的回声》[19]围绕着祖父喜爱的《三国》,写出了祖父的生命历程和他向张飞一样的性格,写出了祖父对我的爱和教导及影响,道出了作者对于祖父的怀念之情。

2、精神原乡的探寻

原乡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精神原乡主要指涉个体的精神的本原,即个体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灵中的始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在喧嚣的城镇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乡村的朴实、本真。可是乡村却渐渐离我们远去,乡村精神正走向无法挽回的衰落。

章骁的《遗逝的笔墨》[20]塑造了一位颇有性格的通晓文墨的乡村老人,捕捉到了当下乡村文化传承问题上的尴尬,体现出乡村文明的链条正在断裂,乡村精神正在无法挽回的衰落的情景,唱出了一曲乡村文明的挽歌。《唱台》[21]是一曲对于乡村唱台文化衰落的挽歌。原本热闹的唱戏班子人员在渐渐的减少,年轻人都吃不了唢呐班子的苦,宁愿都出去打工都不愿意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遗产。面对衰落的乡村文明,作者也只是无能为力。《四块肉》[22]通过作者儿时的记忆来怀念吃酒席后带回来四块肉的风俗。感叹这原本令作者每次都倍感失落的传统,在如今却再也找不到它的影子了。作者何尝不是在痛惜乡村文明的消逝。《鲥之殇》[23]体现了作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家乡的鲥鱼濒临灭绝的感伤。原本不作兴的鲥鱼,在如今却成了宝,在家乡的河里已经很难再找到它的存在了。自然环境就这样遭到了破坏,独特的文化也断裂了。儿时对于乡村的记忆在如今却很难看到当时的影子。环境破坏给人带来的伤害远不止如此,若生态环境依然这样恶劣下去,相信灭绝的不只是鲫鱼。

城市曾诱惑了多少乡村儿女。可是当你真的沉寂在城市的霓虹灯下时,你却开始怀念起乡村独有的气息了,于是你在矛盾中生活着。离开乡村的你,就像一株忧伤的蒲公英,随风飘荡,没有了方向,却又时常惦记着记忆里的温暖的岸。

《看不见的事物》[24]中透露出作者在城市里的迷茫,小时候的作者期盼着能通过牛使他离开村庄,于是他用心得经营着他的愿望,可如今,作者的愿望实现了,他却开始想念那个他曾一心想离开的地方了。城市里他最熟悉的牛都那么陌生了。《村庄》[25]通过一场露天电影却成了“我”离开村庄序曲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于离开乡村的忧伤。没有了乡村的依靠,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找不到要回去的理由。唯有一个人独自悲伤。《赤脚奔跑在城市》体现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城市却依然念着乡村的情感。在城市里的我感觉自己依然像儿时在乡村时那样赤脚奔跑着。不习惯城市里的花红酒绿,不习惯城市里的阿谀奉承,不习惯......一切的不习惯在后来还是渐渐的适应了,城市渐渐的改变了我,但却改变不了“我”赤脚奔跑在城市里的事实。

最熟悉的地方有风景,这句话说得很正确。离开家乡的游子,无论时间多长,他总会记念着家乡的景色,无论到哪,他总会以家乡景物的特征去评论别处的风景。

《老家的秋天》[26]中作者依据晨歌、犁土、讲亲、和暮归这四小块,描绘了一幅关于老家与众不同的秋天的图景。秋天是萧瑟的,荒凉的。可是在作者笔下的家乡的秋天却是那么有活力,井井有条。《却话渼陂盛夏时》[27]将渼陂盛夏时的各种景物融于一体,绘成了一幅盛夏渼陂风景图。

3、童年记忆的风俗画

对于童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诠释。无论怎样,童年总是美好、快乐、无忧无虑的,记忆童年里的我们总是充满欢笑的。诗人说“童年是灵感,使他们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歌”,画家说“童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使他们画出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图画”,老人说“童年是回忆,回忆人生中美好的一切”。

《岁月的花瓣》[28]里的作者的童年是在一个叫文竹的小镇上度过的,在那里,她和她的小伙伴们纵情玩耍,整个钢铁厂周围都是她们的天地。在那里,她经历了一次和弟弟的生离死别,即使那一片“湖水”差点要了她弟弟的命,可这“湖水”还是无数次诱惑着作者靠近它,让她的梦飘向远方。《欢愉》[29]的作者李晓君表现了夏天在姨妈家的阁楼上翻阅连环画时的情景和在乡村时的欢愉。在连环画里,作者“聆听”着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在乡村的日子里,作者领会了乡村的美景、体验了那些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了那里的孩子不一样的童年趣事。儿时的我们总是梦想着能离开自己所在的小山村,去见见外面的世界,总想象着外面的世界是美好、多姿多彩的。《第一次去吉安》[30]的作者子青就表现出了儿时的他对于城市的渴望,文章记叙了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去吉安的一次经历。

4、传统文化的诗意重现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名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作品中有不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并使传统文化诗意化了。

在《北宋那些人和字》这篇文章里北宋文人的性情和品格得以一一从历史中重现,诗句、信札、典故、史料、逸闻......各种材料和手法的熟练运用,使人物塑造得饱满而生动。更重要的是,作者从书法入手,以书法行家的视野,写活了北宋的人,复活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寻饮者不遇》开篇大量引用古诗句,展现了古人对于饮酒的看法。古人嗜酒者居多,李白和曹操便是其代表,曹操认为酒可以解忧,而李白则认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当今,酒依然是必不可少的,饮酒者甚多。“酒桌文化”便繁衍起来。有一大部分人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便不得不饮酒了。由饮酒而引发出来的故事也就多得数不清了。无论怎样,饮酒者要学会适量就行。合理的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而过量则会伤身体。现如今对司机测酒、限酒的规定,相信对嗜酒者有所作用了。《诗砖文瓦愁满楼》通过诗文表现三大名楼,滕王阁是序立起来的,岳阳楼是记记起来的,黄鹤楼是诗举起来的,从而传递了一个人自古多愁的信息。《文字里的渼陂》作者通过渼陂的文字,表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渼陂古村,反映出了渼陂古村独有的精神气质。渼陂古村是“庐陵文化第一村”,铺满青石的古街,街道两旁古老的房子,历史悠久的古祠堂。祠堂里保留下来的门槛石刻、石雕、楹联,无不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庐陵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范畴内的一支,庐陵文化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

5、人情人性美的抒发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谓人性美是指真善美,人情美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美。它通过平凡的生活小事,用简练素淡的语言表达真挚、细腻而浓烈深沉的感情,使人在生活中体验一种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美在人情世故中简单温暖。从生活中感受山美、水美、人情美,在

人们觉得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体味出某种美好而动人的感情,它不仅能使人情美有一个健康的诞生,而且能使人情美得到健康的发展。人情美、人性美是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追问生命的价值、探索生活的意义。

陈炜的《乡间桃李》描写了自己作为青年女教师执行“下乡任务”的一段经历。作者感受着山里孩子的质朴、早熟和友善,目睹着乡村教育条件与城市的差别,庆幸着希望依然还在,乡村教育的条件在如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作者用简单而淡雅的文字表现了她相遇底层时的悲悯之心与关爱之情。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很难经营的话,那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就更微妙了。聂永清的《那样一头牛》[31]就写出了他们家人和“黄姑娘”的细微的感情变化。作者围绕“黄姑娘”的表情,“黄姑娘”的劳作,“黄姑娘”的生产,“黄姑娘”丧子的悲伤,“黄姑娘”的老去,“黄姑娘”的被卖来写,透露出他们一家人对于“黄姑娘”的不变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总是那么奇妙,我们身边或许都会有这样一群人,不相识却经常遇见,相互不知道彼此的名字,见了面却感觉很熟悉。《风会记得那片吹过的云》[32]中的作者龙小红便写出了人与人之间这样一层淡淡的感情。

十六七岁属于花季少年的我们总会有那么一段美好的回忆,最初的那段单纯而美好的爱恋在若干年后总会在不经意间闪过脑际,心里依然会小小的牵挂着天各一方的那些人。《最初那朵莲花》以莲花为线索,描绘了一段关于十六岁的爱恋。

三、《井冈山报》文艺副刊《白鹭洲》的意义

地域文学是作家以同一地域生活背景为题材的创作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这一地域所特有的地域色彩创作方式。《井冈山报》文艺副刊《白鹭洲》的出现,给许多爱好写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写作才华、丰富庐陵文化的机会,对于读者来说,文艺副刊《白鹭洲》的出现使他们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使自己在看新闻的同时,不至于那么枯燥乏味。而《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就是由《井冈山报》文艺副刊《白鹭洲》推动,并由其首席编辑安然主编,丰富了吉安散文创作的内涵,对于吉安地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提高了吉安散文创作者的水平和吉安散文的整体质量,推动了吉安地域文学的发展。

尾声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位作者都用他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着这个社会,在他们的笔下,亲情的温馨被描绘出来,故乡的精神被探寻出来,童年的记忆被挖掘出来,人情人性的美被抒发出来,传统文化被重现出来。仿佛一切悲伤都成了美好的记忆,只待人细细品尝,慢慢回味。就像《乡间桃李》的作者陈炜在文中最后写到的那样,“那些希望还在,真好”。只要希望还在,一切都会有可能的。而我也相信在吉安这块大地上,散文创作的明天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

[2] 陈炜.《乡间桃李》[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52

[3] 贫村.《不爱,何以伤害》[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

[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89

[4][5] 李梦星.《千年荣耀》[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6] 郭远辉《.农业深处的母亲》[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17

[7] 邱裕华.《节气里的父亲》[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35

[8] 杨兰琼.《关于母亲》[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93

[9] 王建民《.北宋那些人和字》[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1

[10] 刘英敏.《诗砖文瓦愁满楼》[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113

[11] 刘华.《文字里的渼陂[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169

[12]~ [31] 黄文忠,古鋁,喻云,等.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

[32] 龙小红.《风会记得那片吹过的云》[N].安然,《“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P135

第二篇:彭原乡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彭原乡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

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市区综治委安排部署,为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保持社会大局平稳,从今年3月15日开始在全乡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活动。经研究,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彭原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三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着力点,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属地管理”和“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彭原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排查和集中攻坚,进一步摸清全乡矛盾纠纷的底数,集中化解未解决的矛盾纠纷,解决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性事件、大规模群体性和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全力维护我乡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重点

(一)要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对乡、村、组的各种矛盾纠纷,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涉众性矛盾纠纷,特别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保、信访等方面存在的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去年以来发生的非正常集体上访问题以及可能引发个人极端事件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涉法涉诉信访、医患纠纷、交通事故、民事纠纷等方面的矛盾纠纷问题,要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面排查,登记造册,做到全面掌握、不留死角。

(二)要加大信访积案清理力度。以“案结事了、停访息诉”为目标,以解决上省进京上访和“三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三分离”(人事分离、人户分离、人事户分离)信访事项为重点,对经过历次化解仍未停访息诉的信访案件特别是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开展集中清理排查,摸清底数,逐人逐案研究化解措施,集中解决一批长期积累下来的信访疑难问题。

(三)要加大突出问题解决力度。对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疑难复杂问题,要逐案分析,通过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调解、教育、疏导等多种方法进行调处和化解。有条件解决的,要抓紧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明确解决的时限、落实解决的责任人;对少数缠访、闹访和无理上访滋事的人员和群体,要及时搜 集固定证据,适时依法处理。

(四)要加大重点人员稳控力度。对有可能上访滋事、铤而走险和扬言行凶报复的重点人员,要摸清底数、查明情况,有效做好稳控工作。对高危人员,要成立稳控小组,逐人落实管控措施和管控力量,严防形成现实危害;对“人户分离”的高危人员,由现居住地村(组)与派出所落实管控责任和措施;对精神病人,村(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家庭,分级分类进行管控,对有制造个人极端事件苗头的高风险人员,乡、村、组与派出所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四、工作步骤

此次攻坚活动,从今年3月15日开始到10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全面排查阶段(3月15日---4月30日)。

1、加强领导、制定方案。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乡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牵头、协调此次攻坚活动。

2、全面排查,突出重点。采取走访群众、开展座谈会、召开分析会、公开接访、带案下访等多种形式,对本乡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开展全面排查。逐村(组)、逐户、逐单位进行排查,把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排查清楚,准确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症结所在,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区域、单位,要加强力量,重点排查。

3、建立档案,定期上 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认真梳理分类,逐一登记造册,上报乡综治办。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信息,要及时报告乡综治办、信访办及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

(二)、重点攻坚阶段(5月1日---9月14日)。

1、明确责任、限期化解。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一分析研究,逐一制定化解矛盾方案,逐一落实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逐一明确工作措施和解决期限。

2、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对重大矛盾纠纷和疑难问题,采取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等方式,明确责任人,限期解决,办结一件,销号一件。对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一个案子确定一个工作组,全力攻坚,力求彻底解决问题。

3、调解优先、多元调处。要坚持调解优先,把调解作为化解纠纷的主要手段,村、组调委会要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立足抓早、抓小,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并引导群众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其合理诉求。

4、加强协调、整体推进。各部门要按照这次活动总体要求,切实做到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乡综治办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协调、指定牵头领导,部门做好工作,确保攻坚活动整体推进。并适时通报集中攻坚进展情况,对上级挂牌督办的案件,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办结的,主办部门要书面报告原因,乡维稳综治办将给予通报批评。

(三)巩固提高阶段(9月15日—-10月31日)以此次攻坚活动为契机,及时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

1、建立完善定期排查制度。坚持村、组每周、乡每半月排查制度。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组,大矛盾不出乡。

2、建立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实行正常时期周报制度、重大节日、特殊时期实行日报制度,及时向乡综治办报告矛盾纠纷的重大信息和攻坚活动进展情况。

3、建立完善重大矛盾纠纷包案调处、挂牌督办和联合调处机制。对社会影响较大或解决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由乡领导包案落实,限期解决。乡维稳综治办将定期督查乡、村、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并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及时督促整改。

五、工作要求

1、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各村要成立矛盾纠纷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制定本村攻坚活动实施方案,确保抓好、抓出成效。切实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推诿、不激化。

2、要全面排查梳理,建立档案。各部门要按照全面排查阶段要求,对本村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此项工作纳入2011综治工作考核。

3、要强化责任,限期化解。各村要按照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一明确责任人、化解时限。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 着落。对该排查出的问题没有发现,或发现了没有及时解决而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治安灾害性事故的,将实行责任倒查,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4、要严格执行正常时期周报制度、重大节日、特殊时期实行日报制度。每个阶段结束后的2日内,上报阶段工作小结,严格执行零报告制度。

第三篇: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表现形态,支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必然支撑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诗歌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古代诗歌的天空,群星璀璨;古代诗歌的文本,倾诉千年。古代诗歌因为“风光”,所以引人入胜;因为“无限”,所以拙笔难描。但有一点可以坚信:人对精神的追求是永恒的,文学对精神的追求也是永恒的。这种永恒,既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民族进步的动力。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诗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机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它甚至不仅仅是属于文学艺术,它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等。古代诗歌对近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人的创作中我们领悟并发扬了文学创作中可贵的精神。

一、诗歌中的忧患精神

中庸平和、过犹不及的儒家信条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中和之美。中和精神的深层意蕴则在于忧患精神。忧患是诗人良知、道义、情感等的综合体现,是诗人绝不向现实妥协的价值观借诗体的凝聚升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北朝乐府民歌的“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寸断”,鲍照的“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自流”等,都是说不尽的忧患。

忧患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而不仅仅局限于小我的范围。又由于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要生存发展,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主客观的种种矛盾。忧患的心理基础是防患、救患,然而很多患难是防不胜防的,了却此事,又生彼事,所以忧患精神实际上又是一种悲剧意识的体现。

二、忧患的本质是一种苍凉

古代诗歌的发展一直贯穿着悲凉忧愁的情愫,体现着诗人内心炙热的忧患精神,那种忧患,即使你妄图用儒道思想来稀释和冲淡,也只能是徒劳,只能是一种企望解脱忧患的天真。故几多沉浮后的苏轼终于唱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心落落的辛弃疾也不免“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实,忧患的本质仍然是一种驱不散的苍凉啊。

下面我将具体剖析忧患精神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以及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哀

诗人哀民生之须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哀生不逢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哀世事多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哀身不由己:“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

伴随历史前进的步伐,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转变,但是文学对于忧患精神的追求却从未消逝,并非文学工作者刻意而为之,只是一种精神已经神扎在那儿,岿然不动。只需信手拈来,它就清楚明白地体现在作品中,待读者去细细品味那份忧患精神,那份难言的“哀”。2.伤

诗人伤国事之艰危:“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伤生活之辛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伤亲友之亡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伤草木之凋零:“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多愁伤感既是诗人的特性,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特征。

近代文坛上不少的作家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如古代诗歌一样,国事、生活、亲情、自然都可以是作家酝酿其伤的源。近代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受各种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影响的作家们,相近者组成不同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雨丝社、未名社、浅草社的创作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作品朴实中带有悲凉。但是总归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革命文学的先锋,在与政治挂钩的前提下,文学或多或少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一定程度地抨击,流露出些许的伤感情怀,借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实现文学革命的价值,当然,更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多功能性。鲁迅先生有语形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此来形容近代文学的所谓“伤”又何尝不可呢?

以近代文坛的大家巴金为例,他主要经历了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阶段的创作时期,前期以《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为代表,它的基调在于对革命、反抗的呼唤,后期创作作品题材、主题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以《寒夜》为代表,在于表现对旧社会的批判。我想说,不论其创作风格怎么变化,巴金那份关注国家、牵挂社会的心总是没有改变的。通过作品写人生,将社会生活浓缩反映到作品中,表现那份深深 的忧患,悠悠的伤逝。

巴金乃至近代文学创作的伤,并非是失望,用伤的心境去言说,是渴望改变,是充满希望的表现。

3.愁

纵览三千年中国诗歌史,忧患无处不在,它往往通过悲愁来体现。把其进行分类,可以划分出很多种,例如国愁、家愁、秋愁、闲愁、春愁、旅愁、情愁、离愁、乡愁等等。

在此我主要以国愁为例,阐释我对古代诗歌忧患精神的理解以及其对近代创作的启示:

屈原是第一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爱国主义先驱,他的作品为楚国遭强秦侵凌而悲愤,因楚国君王昏庸、大臣腐败、国政衰微而忧虑,虽屡遭贬谪流放,却九死不悔,奠定了后来诗词“国愁”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屈原的国愁尚带有极浓的忠君意识的话,处于“安史之乱”前后的杜甫在《春望》、《北征》、“三吏三别”中所寄托的国愁就带有更多的忧民情怀。杜甫生活的后半生,国衰、友亡、身瘁,让其忧愁万分!所以,杜甫回顾他自己的一生时,怎么可能不抑塞利落呢?他那首《登高》,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八句,聚聚血泪,字字哀愁,诗人一生的艰难困苦伴随着家愁国恨在无边无际的万里悲秋凝聚成百感交集的感伤,铸就成悲壮苍凉的意境,真的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气好个秋”!

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是诗圣,就在于他无论自己多么的穷困潦倒,都不舍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正如新唐书《新唐书•杜甫传》所言:杜甫“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这就是杜甫的追求——执着的追求。

这种浓烈的充满悲情但不绝望的渴望改变的思想在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绝不仅仅是杜甫有之,像苏轼充满自我超越与审美人生的追求,自养其身、独享人生的精神境界,“吾生如寄”、善处忧患的心灵和谐。陆游那份壮士书怀,慨当以慷;英雄失路,沉吟悲凉的愁绪。可以说陆游用他一己之诗,抒发了自己的国愁家恨,唱出了南宋一世的忧愤希望。

这种愁绪是诗人爱国的表现,延续至近代,愁绪主旨的表现依然不落俗套。对国家的悲愁何尝不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呢?对家乡的思愁何尝不是对亲人永恒的眷恋呢?对自然的哀愁何尝不是对生存环境的深切的关注呢?对爱人的情愁何尝不是对思想自白的向往呢?愁,这种思绪,确实,很苍凉。但是拨开浓雾,眼前的不再是海市蜃楼的虚幻,而是可以真实感受的那份忧世忧民的精神。因为他在文学中,因为它陈列在作品中。

40年代中国处于抗日救亡时期,民族的危亡震撼了一代文人的心灵,他们奋笔疾书,将他们的忧患意识真切地反应到作品里,他们的创作中无不体现着对国家深切的哀愁,同时提醒告诫着我们的亿万万同胞。在诗人艾青的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向和主题,其诗歌的中心意向是土地和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首先,土地意向——表明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急切忧患和深广忧愤,例如《我爱这土地》;其次太阳意向——表明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惜的追求,例如《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近代文坛上的作家无不有一丝淡淡的忧患,他们热爱祖国,他们重视人民,所以才会有愁绪,才讲座这份愁延续下来,也从古代诗歌的忧患精神中汲取了养料,将先人的艺术手法加以临摹和借鉴,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反应时代的主旋律。

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国事家事天下事,处处脱不掉悲愁的缠绕。从“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涉世未深,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老到深沉;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直抒胸臆,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沉郁悲愤;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时一己之愁,到“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社会时代之愁,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写尽了人间的悲愁忧患。而对于近代作家的创作而言,沿袭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叙事、抒情创作手法了,更多的是那份对于创作初衷的剖析,对于现任可贵精神的保留与发扬,我相信其中有忧患精神忝列其中。

总之,忧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诗化,还对使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创作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美学效应和社会价值。

第四篇:益智乡中心学校关于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总结

益智乡中心学校关于解决民办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

总结

解决好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爱心工程,关系到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我校根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财政厅、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和《普洱市教育局、普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普洱市财政局、中共普洱市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及上级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组织调动学校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妥善解决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并顺利完成了民代课教师统计上报、经济补偿等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保证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顺利开展,我校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入领会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妥善解决我市代课教师问题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的意义重大。

因此,我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统一思想,强力推动;明确责任,严格问责的原则。严格依照文件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妥善解决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切实做好这项关系到原民代课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

二、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为妥善解决我县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为确保益智乡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顺利完成,特成立益智乡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

三、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1、益智乡乡原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会议,并在益智乡召集各村两委干部、小学及教学点负责人召开会议,通过在村务公开栏张贴通知,以及学生通知、原民师代课教师相互告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宣传工作。我校对符合条件的原民办代课教师,进行了第一轮的查档登记、统计、上报,对统计上报的民代课教师进行张榜公示,做到不漏村,不漏人。

登记时需提供能够证明原民办代课教师本人身份和教龄的原始物证材料,由益智乡原民办代课教师领导工作小组查验核实并复印、照相存档,原件退还本人妥善保存,以备认定时再次查证。还须提供证明人名单及有关信息,其中须有同事3人以上和学生3人以上提供证明。登记时本人须公开承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和信息,真实无误,无虚假行为。如有不实,个人承担一切后果,并由本人签名并按手印。2、2013年7月,根据县教育局相关文件及通知精神,我校对已统计上报的原民办代课教师信息,进行了第二轮的核查、统计、上报;对原民代课教师本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调查取证,查证物证材料真伪。益智乡原民办代课教师领导工作小组将查证结果及统计上报的民代课教师信息进行再次公示,对公示期间群众的举报和疑问,原民办代课教师领导工作小组及时进行公开补充调查取证,完善相关材料,查处弄虚作假现象。

3、公示无异议后,益智乡原民办代课教师工作领导小组将所有登记人的材料整理建档,汇总上报景谷县教育局。

4、益智乡第一批原民办代课教师406人,其中:代课教师119人(死亡12人)民办教师207(死亡47人)

民办代课教师一次性补偿金179770900元。其中:民办、代课辞退且健在347人(金额1263664元);实发323人(金额1212679元);未发24人(金额为50985元);民办、代课死亡家属生活补助费59人(金额534045元)

5、益智乡第二批原民办代课教师14人(死亡5人),金额为80510元,尚未发放。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原民办代课教师代课年限有出入,经核实原始材料属实后重新上报上级部门。

2、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原民代课教师工资证物、纸质材料磨损严重,部分原民代课教师年龄大、去世等原因;造成妥善解决原民办代课教师的工作实施很费劲。

2013年12月19日

第五篇:车古乡中心完小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总结

车古乡中心完小

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

遗留问题工作总结

解决好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爱心工程,关系到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我校根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财政厅、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和《红河州教育局、红河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红河州财政局、中共红河州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及上级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组织调动学校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妥善解决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并顺利完成了民代课教师统计上报、经济补偿等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保证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顺利开展,我校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入领会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妥善解决我州代课教师问题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的意义重大。

因此,我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统一思想,强力推动;明确责任,严格问责的原则。严格依照文件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妥善解决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切 1

实做好这项关系到原民代课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

二、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为妥善解决我县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为确保车古乡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顺利完成,特成立车古乡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

三、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1、车古乡原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会议,并在车古乡召集各村两委干部、小学及教学点负责人召开会议,通过在村务公开栏张贴通知,以及学生通知、原民师代课教师相互告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宣传工作。我校对符合条件的原民办代课教师,进行了第一轮的查档登记、统计、上报,对统计上报的民代课教师进行张榜公示,做到不漏村,不漏人。

登记时需提供能够证明原民办代课教师本人身份和教龄的原始物证材料,由车古乡原民办代课教师领导工作小组查验核实并复印、照相存档,原件退还本人妥善保存,以备认定时再次查证。还须提供证明人名单及有关信息,其中须有同事3人以上和学生3人以上提供证明。登记时本人须公开承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和信息,真实无误,无虚假行为。如有不实,个人承担一切后果,并由本人签名并按手印。

2、2013年7月,根据县教育局相关文件及通知精神,我校对已统计上报的原民办代课教师信息,进行了第二轮的核查、统计、上报;

对原民代课教师本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调查取证,查证物证材料真伪,听取证人证词,工作领导小组对其进行调查并作出笔录,并由乡派出所出具本人有无违法犯罪的证明材料,由乡计划生育办出具本人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情况的证明材料等。

车古乡原民办代课教师领导工作小组将查证结果及统计上报的民代课教师信息进行再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对公示期间群众的举报和疑问,原民办代课教师领导工作小组及时进行公开补充调查取证,完善相关材料,查处弄虚作假现象。

3、8月18日,公示无异议后,车古乡原民办代课教师工作领导小组将所有登记人的材料整理建档,汇总上报红河县教育局。

4、截止11月,车古乡第一批原民办代课教师xx人(其中:辞退且健在xx人,去世 xx人,在岗代课 xx人),民代课教师一次性补偿金xxx元。我校已全部发放到民代课教师手中,妥善解决好车古乡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工作,切实做好了这一项关系到民代课教师切身经济利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民生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原民办代课教师代课年限有出入,经核实原始材料属实后重新上报上级部门。

2、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原民代课教师工资证物、纸质材料磨损严重,部分原民代课教师年龄大、去世等原因;造成妥善解决原民代课教师的工作实施很费劲。

总之,在车古乡原民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村两委干

部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这一项关系到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

2013年11月20日

下载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神原乡的探寻和情感追忆的回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