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为伊斯兰讲话”读书笔记
“谁为伊斯兰讲话”读书笔记
黎俊魁 13952003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作者约翰·L·埃斯波西托所提出的“谁代表穆斯林”的问题。就在前言也第一句话作者提出9.11事件。但是这本书并不是针对穆斯林的少数极端分子表示作者的观点而通过民意调查,让统计的数据与调查材料——十几亿穆斯林的声音来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看这前言的部分与介绍,我就对这本书有非常的好奇心,也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偏面的意见而来的一本书。穆斯林大众的意见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反馈给更广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感谢本书所提供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这是一本难得写出的学术材料。
本书作者突破了许多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的“东方学者”的研究方法,不是把话语权归于自己,也不是给予某些“专家”和“学者”,让他们“代表”民众讲话,而是把话语权交给“沉默的大多数”,让穆斯林人自己去诉说对自己的宗教、文化和目前局势的看法。“极端分子并不同于穆斯林人的所有”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对一种多元,多性的对象,我觉得最符合的是用社会科学的视野来研究。这种视野关注现实问题的人,或许可以更平和地看待穆斯林国家与社会的多样性,因为现实本来就是多元的。埃斯波西托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表示书中的主要精神:“一个人应该寻找真相,而不是想当然地下判断”。《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已经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相应在5章:
第一谁是穆斯林?也是最重要的一章。通过统计与分析穆斯林人的很多方面,比如:全球的人口分布,信仰在他们的看法当中,穆斯林文化,政治,政治文化,神与先知在生活当中的影响等等来归纳和介绍穆斯林的多样性而不是在许多西方人眼中的“铁板一块”:“只有五分之一的穆斯林人是阿拉伯人”“许多评论家指责说穆斯林教是一个好战或暴力的宗教,全球恐怖主义要归咎于穆斯林教,恐怖主义者是些特别虔诚的家伙。”“然而,事实告诉我们,穆斯林是倡导仁爱、中正、和平的宗教,绝大多数穆斯林是远离残忍、极端、恐怖行为的。因为虔诚的穆斯林信仰带给穆斯林的,是宁静的心灵、良好的品德和充满了爱的生活。”“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意味着只有真主值得‘崇拜'--而不是金钱、野心或自我,这一信仰渗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礼拜到如何对待邻居和从事商业活动。”“在《古兰经》中任何一处,吉哈德不等于圣战,也不和圣战发生关系。” 第二民主还是神权政治?埃斯波西托先生和他的合作者在综合分析后提供的结论是:“虽然穆斯林国家普遍缺少民主,但是许多穆斯林重视相当多的民主制原则。普遍而言,穆斯林认为民主制价值观和宗教原则之间不存在矛盾。总之,穆斯林既不希望神权统治也不喜欢世俗民主,他们情愿选择第三种模式,即宗教原则和民主价值观共存”。一些西方学者把近代以来穆斯林世界缺乏民主的原因归结于穆斯林教,但本书作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西方给穆斯林世界强行划定边界,扶持不代表民意的统治者,由此产生脆弱的民族国家和不民主的政府,使独裁主义的文化在中东得以延续。其结果是,支撑民主制度至关重要的非政府组织要么处于政府控制之下,要么不存在。”要从历史和政治而不是宗教方面来研究为什么穆斯林缺乏民主? 第三激进主义者是怎样产生的?“唯有穆斯林群体中有同情恐怖分子的人吗?“问题的答案是‘不'” 同持其他信仰的各种肤色人们一样,多数穆斯林十分憎恨极端和恐怖。”相似的是,在问及最不喜欢自己所在社会的什么时,穆斯林最为关切的就包括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如果我们回想到穆斯林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首要的受害人一直是穆斯林时,我们就不会对这一回答感到惊异。这又是当然的但也是是这本书的成功之一。给读者甚至世界知道激进主义者在穆斯林社会是存在的而且占多数。这一章是最后作者结论的基础,从这里才能回答“冲突还是共存?”在我的看来应该换一种说法“跟谁冲突,跟谁共存?”
第四妇女们想要什么?埃斯波西托给出非常详细的数据:“各国自己报告的代表性数据显示了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女性人口比例,伊朗是52%,埃及是34%,沙特是32%,黎巴嫩是37%。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大学里的多数学生是女性。”“在约旦、阿尔及利亚、黎巴嫩、科威特、利比亚、阿联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孟加拉,2001到2002年,中学里女生和男生的注册比率是100%甚至更高。土耳其是个坚定的世俗主义国家,西方常认为它在性别平等方面要领先于邻国”然后作者作重要的结论是:“更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在饱受战乱之苦、世界都认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受到宗教警察严厉限制的阿富汗等国,穆斯林妇女并不愿意仿效西方女人。”穆斯林妇女虽然也想性别平等但是他们希望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穆斯林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具体地说,在穆斯林社会性别平等的“平等”哪一个词是与西方的“平等”完全不同,是一种穆斯林的平等。“拥有相同的法律权利并不总是意味着妇女可以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因为男人和女人在家庭中的职责是不同的。”这就是种文化差异导致西方与穆斯林国家有了矛盾的典型案例。
第五冲突还是共存?其实是这部学术力作的点睛之笔,也是对前面所探讨的所有问题的总结。作者认为,反对全球恐怖主义的关键是在态度和政策上超越预设和传统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超越“我们”和“他们”的伙伴关系。在西方,太多的人将穆斯林教视为铁板一块,认为它本质上是反西方的。作者提出丹麦漫画事件再一次凸显的问题是:穆斯林教与西方文化不能和平共处吗?这是否是文明的冲突或文化战争?然后还写如果说有人把穆斯林教作为其恐怖行为的招牌,那么,基督教和犹太教也曾经成功作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根源(作者指出在过去十五年里,美国本土发生的绝大多数恐怖袭击是基督教组织干的)。作者根据调查指出,穆斯林教也可以作为让恐怖主义失信、限制恐怖主义蔓延的有力武器。主流穆斯林甚至比西方人更坚定地认为,与极端主义斗争、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是自己的职责。作者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尊重穆斯林教,将会鼓励温和的大多数穆斯林以虔诚的信仰为武器,运用《古兰经》的原则反对恐怖主义,让恐怖主义者放下武器。这不是在目的之上,西方与大多数穆斯林根本可以共存吗?
虽然,拿数据来解决一个多样性的问题,也可能会偏面地举出特意的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调查是否应该由穆斯林的某一个机构来做?看完这本书我有了这一点的反思。最后,还是不可否认《谁代表伊斯兰讲话?》这一本书的价值以及作者的功夫用来写,给了我对穆斯林很多新的知识,新的看法与反思,最关键的是给世界读者听到了十几亿“沉默的大多数穆斯林”的声音。
第二篇:读书报告《谁为伊斯兰讲话.
姓名:刘文迪 学号:12307255 学院:翻译学院
关于《谁为伊斯兰讲话》的思考
《谁为伊斯兰讲话》使我对伊斯兰教,穆斯林有了些微了解,下面浅谈我的个人看法
关于伊斯兰教的起源
伊斯兰教的起源,在我看来,是因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困苦,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这种困苦产生的。这同佛教,基督教,犹太教的产生背景相似。基督教的产生是因为在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人名的残酷压迫,犹太教更是因为亡国之痛,佛教则是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对于下层人民的无情剥削。伊斯兰教的产生,也同样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当时氏族社会瓦解,阶级社会形成的过度时期,社会矛盾激烈,而伊斯兰教的确立,无疑是符合当时人们的信仰,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出路。
关于穆斯林的虔诚
穆斯林的虔诚几乎是世界都认同的,书中也有言论提到西方学者担心将来的欧洲将变成穆斯林的欧洲。穆斯林需要一天做5次礼拜,这在我这样一个不信教的人看来,实在是过于多了,但是穆斯林却认为这是同真主的交流,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项负担,大多数的穆斯林人认为每日的礼拜可以净化心灵。另外,在世界范围内,穆斯林遍布全球,各地的生活方式,语言都大不相同,但是伊斯兰教强调平等,不分种族和部落,因为信仰者的信仰而结为一体,这种平等的观念是建立起伊斯兰世界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信仰对于穆斯林来说,影响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他们也在生活日常的点滴中强化了这种宗教信仰。我赞赏这种信仰,这种伊斯兰教的信仰对于他们传统的传承,道德底线的坚守,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中国,总体来讲,是一个无神论国家,但是也是由于信仰的缺失,人们反而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绝大多数穆斯林认为自己生活中充满了爱,我想,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要大大的降低。
想到穆斯林的虔诚,很容易就联想到由于穆斯林而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的很多恐怖事件。看了书中的调查,发现其实愿意去搞人体炸弹,发动9·11事件的人,也并不比其他人更为虔诚,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是酗酒,嫖妓,这很明显是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很多人打着伊斯兰教的幌子进行的恐怖活动,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穆斯林的偏见。很多人做事,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偏激,结果总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高尚的借口,圣战,吉哈德等词语被广泛的滥用。前一段时间看到新闻上写道有组织鼓吹妇女进行“圣战”,方式就是同男圣战者发生性关系。一名女子可以同婚外的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慰劳前方的战士。突尼斯等很多国家的少女自愿跑到叙利亚充当“慰安妇”,怀孕回国,父不详。很多女子一天当中要同多名男子结婚并发生性关系,并且没有避孕措施,其实这种事情的本质无异于卖淫,但是有人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人们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满足私欲。这也是盲目相信的弊端。
共同的信仰有很强的力量,或者是建设的力量,或者是摧毁的力量。在很多伊斯兰国家,民主进展举步维艰。穆罕默德所建立的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当代世界中,是否依然应该政教合一,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整体,都是极大的问题。关于立法,政体这种国之根本,伊斯兰教到底应该起到多大的比重,实在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穆斯林都表示他们最羡慕西方的是西方的民主,言论自由,但同时也表示希望能够结合他们的宗教。很多人都同意将沙利亚作为立法根据,还有部分人甚至认为应该将沙利亚作为唯一的立法根据。但是事实是,沙利亚的很多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有失偏颇的,而且很多都限制妇女的权力。对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有时候利用根据伊斯兰教义为他们的独裁辩护。种种问题,也是忠诚的穆斯林们要面对的。
关于伊斯兰的妇女
之前对于伊斯兰妇女的看法就是她们的生活受到压迫,戴头巾,不能驾车等种种限制,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询问阿拉伯妇女她们自己的想法。她们也的确渴望获得政治权利,拥有选举权,可以驾车,但是她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解决,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谋求出路。而且伊斯兰的妇女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凄惨”。家庭是穆斯林对伊斯兰社会最为赞赏的方面之一,妇女被看做文化的承载者,家庭的中心。我们很多时候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到了穆斯林妇女的身上,主观上认为她们遭受虐待,并没有倾听她们的心声。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我们并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横加干预伊斯兰妇女的世界。她们羡慕民主,但是有些东西是伊斯兰妇女所反对的,大多数伊斯兰妇女都不赞成男女完全“享有相等的法律权利”,她们认为西方的女子的生活是腐化堕落的。伊斯兰妇女的社会地位,权利等等方面,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面对种种不同,我们所应该有的态度该是尊重。
关于伊斯兰世界沉默的大多数
伊斯兰教长久以来都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又由于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世界内的一些极端分子发动的恐怖活动,我们长久以来都对伊斯兰世界存在极大的偏见。而事实上,大多数穆斯林新图,温和有礼,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做符合真主意愿的事情。他们更渴望世界了解掩盖在激进主义者身后的真正的穆斯林是怎样的。他们渴望知道别人对他们的观点,长久以来,穆斯林收到很多不公平的评论。一个拥有13亿信徒的宗教,必然有她无法掩盖的闪光点。我们总要相信,世界众多的穆斯林们,绝不是傻瓜。
小结
关于伊斯兰教,长久以来,因为不了解,所以更加误解。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存在了上千年,信徒遍布全球的宗教,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价值绝对无可替代。并不能因为穆斯林的生活不同于我们就横加评论。求同存异不应该仅限于外交,同样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穆斯林们创造的辉煌文化我们在享受,又怎么能盯住缺陷不放呢?其实不仅是伊斯兰教,包括世界上很多的我们所不知的东西,我们都应秉持尊重之心去了解。穆斯林们将来的道路探索依然艰难,但相信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当积极寻求解决之法,毕竟,不论种族,信仰,幸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第三篇: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读《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
对于此书第一作者是现执教于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约翰·L·埃斯波西托(John·L·Esposito)教授,埃斯波西托教授是乔治敦大学宗教和国际事务方向以及伊斯兰研究方向的教授,也是大学沃尔什外交事务学院阿尔瓦里德·宾·塔拉尔穆斯林和基督徒理解中心的创建主任。他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伊斯兰和中东问题专家之一,长期关注伊斯兰世界研究,著述丰富,有《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伊斯兰教与民主》《政治伊斯兰:激进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并非圣战:以伊斯兰教之名的恐怖活动》等等。埃斯波西托教授的著作中批判充斥美国和西方学术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以社会学视野关注现实问题,倡导自由主义和文化宽容的思想,对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群体怀有同情和理解。而第二作者是盖洛普穆斯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达莉亚·莫格海德(Dalia·Mogahed)女士,是一位资深分析师。她领导了盖洛普对世界范围(包括西方在内)超过10亿穆斯林观点的独立调查的分析。她在全世界很多重要论坛发表演讲,推动不同群体对穆斯林世界获得正确认识,她的演讲和讨论对象包括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很多政治人物和民意领。她的分析报告发表在《华尔街周刊》、《外交政策》、《哈佛国际评论》、《中东政策》及其他的学术和期刊。
这是一本基于美国盖洛普全球研究所(Ga l lupGlobal Institute)历时6 年(2001-2007 年)对世界上35 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或具有相当数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进行的民调数据统计进行的分析研究,这些数据资料涵盖了13 亿穆斯林的90% 以上,包括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后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学术研究。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导论部分,作者将十几亿的普通穆斯林群体称之为“沉默的大多数”,在整个文章中贯穿的背景是伊斯兰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对峙和冲突,是论西方和穆斯林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状况。整个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谁是穆斯林?第二章:民主还是神权政治?第三章是:激进主义者是怎样产生的?第四章是:妇女们想要什么?第五章是:冲突还是共存?
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基本信仰和实践、信仰表白、礼拜、封斋、天课、去麦加朝朝觐、吉哈德、家庭和文化、宗教与政治等来界定穆斯林。第二章通过穆斯林男性女性对民主思想、沙里亚、民众心理、西方及美国文化来认识穆斯林世界的状况。第三章通过论述穆斯林的生活状况、宗教文化与政治、对美国的理解来论证激进主义者的存在性。第四章是通过女性观点和男性观点来论证妇女的追求。第五章则是通过虚构与现实比较、文化及双方互相理解状况、政策等来探讨整篇文章启示性的结论。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西方对穆斯林的理解和认识:“在2005年12月盖洛普公司对美国家庭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当问及他们认为穆斯林社会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没有’是最频繁的回答。而第二个最常见的回答是什么呢?是‘我不知道’。这两个回答加起来占到美国被调查的美国人的大多数(57%)。”“与此同时,如前
所述,当美国人被问及他们对穆斯林了解多少时,主要回答有两个:‘一无所知’和‘我不知道’.”与我们大多数一样,都是通过媒体或报刊来理解穆斯林,认为穆斯林是和恐怖分子、恐怖袭击、自杀式爆炸、虐待妇女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认为穆斯林就是对西方的一切顽强抵抗以及是封闭的思想和萧条寂静的社会。而“穆斯林并不要求西方人改变自己以改善两者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西方人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并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进行切实的改变。”说明穆斯林世界是想与西方接触并把这作为开放原则,他们并没有排外和封闭。这与这本书出版之前的观点和看法是相反的。就像“女生们并不是坐在那里听,她们参与,对我的看法进行回应。当我对她们说,我相信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其核心是同情和宽容时,一个女大学生打断了我。考虑到我把她的宗教描述的过于‘柔软’,他用警告的语调告诉我,‘伊斯兰教是和平的’。这些女孩对受到贬低深恶痛绝,她们根本不像西方人想像的那样是压迫性的伊斯兰社会中的妇女,她们更像处在感知到的西方侵略和误解之下的穆斯林。”④从这可以看出伊斯兰妇女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和受虐待,西方国家媒体对准的是伊斯兰教,但是却不符合穆斯林妇女的想法,大部分的穆斯林妇女没有意愿寻求西方的介入帮助她们伸张自己的权力。
第二个方面,穆斯林对西方的认识及对自身的认识: 穆斯林眼中的美国和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如何评价西方领导人,激进主义者是否为全体穆斯林所同情,他们的动力何在,这些问题亦在作者的讨论之中。“穆斯林认为,美国、很大程度上还有欧洲在推进民主方面持‘双重标准’:它长期支持专制政权,未曾推进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就像苏联解体后它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做的一样。”⑤这是穆斯林对美国认识的态度,与美国推崇的民主人权意图相反。虽然穆斯林相信民主对他们的进步和未来至关重要。在许多穆斯林指责美国和西方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推进民主和人权方面普遍持双重标准中。“‘请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你最憎恨西方的是什么’时,所有国家中不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最多答案是‘性和文化方面的混乱’,其次是‘伦理和道德的败坏’和‘对穆斯林的仇恨’。”⑥在穆斯林看来,他们不是要求西方人改变自己来改变双方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西方人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切实改变作为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希望西方人在政治上做出公正的待遇。而在穆斯林对自己的认识,如面试的阿拉伯妇女说“‘我会教你女儿完全尊重男性。有人对我说话我才说话。我不需要床,我宁愿睡在地板。”⑦西方人认为是水星和被贬抑等形象,’而在从伊斯兰法学家和教授萨勒赫就说“伊斯兰教是朴素的,它的高度尊重妇女”。还有在“2001年 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捕捉到了吉哈德的多重含义”,而在调查的四个阿拉伯国家(黎巴嫩、科威特、约旦河摩洛哥)中,对吉哈德最多的描述是‘对真主的义务’‘神圣的义务’或‘敬拜真主’,没有一个词提及战争。”⑧ 这并没有与“圣战”相联系,对穆斯林来说,吉哈德意味着灵魂或刀剑的战斗,其次只有积极的正面的内涵。那是穆斯林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方式和手段。
第三个方面是穆斯林与西方的交锋和重新认识:穆斯林国家普遍缺少民主但是许多穆斯林相当重视民主原则,在其观念有普遍的民主制价值观和宗教原则之间不存在着矛盾。当然这是穆斯林主体的认识,但是在西方媒体和大众的眼中,宗教原则附着在穆斯林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意志之上,其民主的精神便游离于集权和专制之外,况且对于有些穆斯林国家而言,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就是专制主义盛行的过程,再加之原教旨主义的兴盛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沙里亚的赞同,宗教在国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为人们所推崇。而美国则是极力的在穆斯林世界推崇民主思想,甚至用大棒政策来推动穆斯林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是其真诚还是幌子?是真诚又如何呢?美国认为穆斯林世界等同于恐怖主义,“美国人感觉对伊斯兰‘最难以理解’的方面就包括‘对妇女的压制’。”而“在对‘你最不喜欢穆斯林或伊斯兰世界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自由回答中,美国妇女给出最多的答案是‘性别不平等’”。⑨而“对占人口一半的穆斯林妇女的调查表明,几乎没有人对自身社会中的这个问题提出批评。”⑩在美国人与穆斯林接触与否,对穆斯林评价是不一样的,接触穆斯林对美国人持正面的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不是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所说的的那样,在他看来,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第四方面是伊斯兰教文化和穆斯林的积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伊斯兰教的文化不像我们以往的认识那样:与其他文明格格不入,充满暴力和血腥,对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排斥;而是在“适应各种新情况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伊斯兰教关于诠释的概念‘创制’——拥有充分信息的、独立的教法判断。就像大不列颠杰出的伊斯兰领袖,巴基斯坦会议员库尔希德所言:‘真主只启示了宽泛的原则…正是通过创制,每个时代的人们努力运用和实施神启的原则,来解决他们时代的问题。’”⑾这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是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功能,具有很强生命力。他们崇尚平等的原则和对不分种族、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只要“顺服真主的意愿而获得和平”就是穆斯林,这是一个超越现在任何国家的平等原则,就美国国内而言,人种歧视或地区还偶有出现。还有穆斯林作为奉献的“天课”每年拿流动资产的2.5%给穷人、患病者和遭遇困难的人,这是非常有人道意义。
通过盖洛普研究中心在全球民意调查,作者也向我们说明了穆斯林世界的巨大差异性,用简单的伊斯兰教的外衣去作为文明冲突的论断是武断的,美国人没有真正了解穆斯林,反而将缘由归结为宗教的差异、宗教的不民主和文明的冲突,而本质上是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与伊斯兰实际不相符合,也与对话的双方不符合实际,“这只是政策的冲突,并非原则的冲突,也不是文明冲突,是美国的政策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实际方法去证明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普通民众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的穆斯林世界,给予我们对穆斯林的重新认识和面对。
参考文献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页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1页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1页
④《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9页
⑤《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2页
⑥《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0页
⑦《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5页
⑧《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0-41页
⑨《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3页
⑩《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14页
⑾《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摘自阿赫默德(Ahmad,k),1976年,《伊斯兰教:准则和特征》,摘自库尔希德· 阿赫默德编:《伊斯兰教:意义和启示》,伦敦:欧洲伊斯兰理事会,第43页。
第四篇:读书笔记,宗教伊斯兰
□课程作业 任课教师 ■课程论文 分数 □调查报告 □当堂测试
课程(作业)题目: 读《谁代表伊斯兰讲话》有感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开课学期:2015-2016-1学期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班别 : 2013级4班
姓名:耿江丽
学号:201303140406
2015年年 12 月 15 日
读《谁代表伊斯兰讲话》有感
书名:《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作者:[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
[美]达丽亚.莫格海德 译者:晏琼英、王宇洁、李维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五个章节:
第一章:谁是穆斯林?
第二章:民主还是神权政治?
第三章:激进主义者是怎样产生的? 第四章:妇女们想要什么? 第五章;冲突还是共存?
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汉族姑娘,在首府乌鲁木齐(当地人戏称为“鸟市”)生活了二十年。坐火车经历两天两夜长途跋涉来到四川南充上大学。因为家乡穆斯林饭馆很多,还有笔者接受教育的学校是民汉合校,就从小非常喜欢吃清真食品。笔者结交了很多穆斯林同学和邻居,对穆斯林有很强的亲近感。当一些极端宗教分子制造恐怖事件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时,一些偏激的人群(包括国际、国内)对穆斯林甚至是穆斯林地区有很强的排斥感。笔者认为这对于广大虔诚的穆斯林来说,十分地不公平。笔者不清楚怎样比较合理地为伊斯兰(最想为新疆的穆斯林)说公道话。《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启发了笔者。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既是美国盖洛普公司民调机构历时6年(2001--2007年)覆盖35个国家居民的专项调查设计的总题目,也是本书第一作者约翰.埃斯波西托教授10余年来在著述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书中所讨论的实际上是话语权的问题。作者认为,2001年“9.11”之后的数年间,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战争”对于以和平为宗旨的伊斯兰教和世界穆斯林造成许多严重的伤害。笔者认为,穆斯林精神、心理上最大的伤害是将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一方面在热议“伊斯兰问题”,同时却很少听取伊斯兰教的信仰主体——世界13亿多穆斯林的意见和想法。因此,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较为真实和客观的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在较高程度上代表了“伊斯兰沉默的多数”的声音,这有助于人们全面、客观地看待伊斯兰教。笔者对本书强烈的印象是: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伊斯兰教和世界穆斯林充分的同情、理解和友善。作者以民调的名义锁定了西方人集中关注的三大问题展开讨论:
一是伊斯兰教与西方民主制度是否相容的问题。
二是伊斯兰教是否与恐怖主义相关的问题。内容涉及: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伊斯兰教是否与极端主义相关?传统伊斯兰教“圣战观”(吉哈德)是否会导致恐怖主义行为?穆斯林是否同情或宽恕恐怖主义?反西方的激进主义是否源自伊斯兰文化?
三是经常引起国际争议的妇女地位的问题。内容涉及穆斯林妇女的宗教观、社会观、权利观问题。
关于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作者的探讨令人寻味。反恐战争很多年,然而“越反越恐”,极端主义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大有蔓延之势。而且,对伊斯兰教的恐慌在欧美急剧增加的同时,反美主义在穆斯林世界持续传播;在西方,人们为发生在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恐怖袭击和自杀式炸弹所震撼。而震撼穆斯林世界的,则是伊拉克被侵略和占领,发生在阿布格莱布和关塔那摩的虐行,以色列入侵袈裟和南黎巴嫩造成的大量平民伤亡及惨绝人寰的图景。西方媒体一直渲染的信息是,宗教原旨主义或宗教狂热分子受到圣战精神的鼓动,去实施自杀式爆炸。
但是主流穆斯林甚至比西方更坚定地认为,与极端主义斗争、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是自己的职责。尊重伊斯兰教,将会鼓励温和的大多数穆斯林以虔诚的信仰为武器,运用《古兰经》的原则反对恐怖主义,让恐怖主义者放下武器。现实的数据表明,伊斯兰世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渴望,渴望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民主化、责任政府和法治。但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忧虑在于,西方并非真正对穆斯林的自我决策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扶持独裁政权,推行有自己标签的民主政治。西方的做法反而证实了激进派的看法,拉开了与温和的穆斯林多数的距离,强化了“反恐战争是针对伊斯兰教的战争”的观念。
在西方媒体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独霸天下的今天,在沉默的穆斯林多数不被理睬的时代,多听听世界13亿穆斯林内心的真实想法大有裨益。
笔者十分赞同作者为美国政府决策者提出的带有方向性的政策建议——美国处理与伊斯兰世界关系问题应当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冲突和对抗为基础的不当政策,转而采取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政策。
笔者想结合自己所了解穆斯林的相关常识(因为笔者在新疆生活很久,接受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很多)还有乌鲁木齐“7.5”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伊斯兰教的主要功修有五项,及诵念清真言和作证词、礼拜、斋戒、缴纳天课以及朝觐。笔者对礼拜印象极为深刻。
因为笔者家在乌鲁木齐六道湾,那里是穆斯林聚集区。家的附近有两座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一座是回族穆斯林礼拜的清真寺,另一座是维吾尔族礼拜的清真寺。因为笔者不是穆斯林再加上是女性,就一直未敢参观过清真寺,只能看它的外观。清真寺的礼拜殿是坐西向东(中国位于麦加之东),还有建造像佛塔一样结构的宣礼塔,不过顶上装饰有新月。由于《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日出时、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因此在清真寺外见有宣礼塔,每到礼拜时间,要有大嗓门的人在塔上大声呼唤。笔者在家中很早就被穆斯林在清真寺内大声并且听不懂的召礼词唤醒,夜晚有伴着召礼词入睡。笔者曾经询问过新疆地方史老师关于召唤词的内容,内容翻译大概是这样的“安拉乎阿克巴尔„„真正至大„„来礼拜”。聚礼,即每星期五在清真寺举行的一次集体礼拜。笔者总是在星期五看到众多穆斯林(清真寺总是跪满了穆斯林,常常清真寺门外的道路上也是虔诚的穆斯林),穆斯林进行由站立、鞠躬、叩头、在毛毯上跪坐及念诵经文等内容组成的一套固定仪式的总称。礼拜时要穆斯林排成长排,跪拜俯伏,以额触地,因此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所用的帽子都没有帽沿,如果戴着有帽沿的帽子,要将帽沿转向脑后,否则不能将额触地。
在新疆地区有特殊的节日----肉孜节和非常隆重的古尔邦节,这两个节日都会放假,汉族学生也会沾放假的光,节后也会品尝到穆斯林的节日美食。肉孜节实在在封斋一个月以后开斋的那一天举行,因此,也叫“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的教徒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一个月斋期满后,教徒聚集礼拜寺作盛大的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并且互相登门贺节,男女老少都出来游玩,这个节日一般要过3天。另外一个就是最隆重的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人们沐浴等,到清真寺举行会礼,观看宰牧仪式,并互相祝福,举行歌舞集会,叼羊、赛马、摔跤和姑娘追等娱乐活动。
笔者认为穆斯林是美丽和英俊的,是善良和热情的。有代表性的任务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贵州毕节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江.哈力克;还有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收养了19个孩子(有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比较著名的维吾尔族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影视演员古力娜扎、迪丽热巴等都信仰伊斯兰教,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只是当乌鲁木齐曾经经历过“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很多内地人对新疆人的印象就是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了。
2009年7月5日晚上(笔者刚放初二暑假),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被毁车辆达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随着真实信息的披露和媒体报道的深入,“7·5”事件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场反国家、反民族、反人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那个暑假,在笔者的脑海里是紧张和压抑的。断网半年,新闻上经常是此类的报道。处处商铺大门紧闭,街上汽车和行人很少。庆幸的是笔者没有亲眼目睹血腥的场面,后来全国的援疆警察加强了新疆的防暴工作。公共场所巡逻的公安干警很多,公交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的安防措施也很严密。
之后笔者初三开学了,又出现了新疆针刺事件。这是是继7.5事件后在新疆发生的民族分裂分子有预谋、有组织策划制造的公然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恐怖气氛的重大恶性案件。就在乌鲁木齐的街头人气渐增,商场生意渐好,社会气氛逐渐走出“7·5”事件阴霾时,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用一个小针头在群众中间制造出大恐慌,妄图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激起全城市民的愤慨。当时还有H1N1病毒流行,全乌鲁木齐学校放假半个月。可是这个特殊的假,让人也是恐惧万分,生怕自己在大街上或者是公交车上被针扎。
之后相继发生了2011年 7·18和田袭击暴力恐怖事件、2011年 12·28新疆恐怖团伙劫持人质事件、2012年 2·28达叶城恐怖袭击事件、2013年 6·26新疆鄯善县暴力恐怖袭击案。但是这些暴力恐怖事件并不是虔诚的穆斯林所为!因为在穆斯林的《圣训》中第六大条维护人权中是这样的:42条.维护安全,人人放心者才是穆斯林。45.不让邻居安宁者,绝不是穆民。49.宁愿孤独,也不与恶人为伍。还有伊斯兰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敬畏与坚忍、二是守正和自洁、三是孝亲爱人,四是尽本分职守。包括维护集体,热爱祖国等。所以发生在新疆的暴力恐怖事件并不是与追求和平的伊斯兰教,虔诚的穆斯林有关。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新疆居住有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人都安居乐业,但有极少数的极端分子,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固执的认为是汉族群众侵占了他们的领土。
2、部分少数民族由于各方面原因,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一些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工作,不满因此而生。
3、有不法分子伙同各方的分裂势力,妄图把新疆从中国分割出去。笔者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以上原因。笔者家附近虽然穆斯林众多,但多是煤矿职工,国家公共事业人员,或者是有稳定工作的穆斯林,他们热心助人,安分守己。这一片区总是很安全。而那些暴力恐怖分子多是来自南疆的无业人员。所以我觉得我们常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说句不好听的传言:说是小偷多是河南人,四川人很贼,上海、北京人很傲骄等。所以即使有“一只老鼠屎害一锅汤”的说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将一个种族的恶类代表一个种族。
笔者认为《谁代表伊斯兰讲话》最想告诉世人的应该是:不是把话语权归于自己,也不是把话语权给予某些“专家”、“学者”,让他们“代表”民众讲话,而是把话语权交给“沉默的大多数”,让13亿穆斯林自己去诉说对自己的宗教、文化和目前局势的看法。用《论语》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有平等的自由。同时,笔者作为一个新疆人,也替新疆广大的穆斯林发声:他们真的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尊重伊斯兰,尊重穆斯林!
第五篇:《谁为你买单》读书笔记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何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一本《你在为谁工作》,是邱书记送给老大的。那天我刚好值班,闲来无事就看了看,看完很受震撼。
在我看来,这两本书虽然名字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在用大量的理论和事情在诠释者一个道理,那就是“你在为你自己工作”。可能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理解的人却很少。不管待遇怎么样,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在通常的眼光看来,我今天上了一天班了,做了自己份内该做的事情或者额外完成了一部分原本不属于我自己的工作。然后雇佣我的上司或者老板就应该支付我这一天的薪水,这是我理所应得的,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然后又这样想法的人就永远困在装着工资的工资袋里。
在我看来,真正有心的人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工作都做一份事业的,并为之奋斗。从工作中,可以获得很多,包括工作经验、人际关系、工作经历和各种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能在每一天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得到成长,比如今天学习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命题那就会学习到合同的起草方法,有哪些注意事项,后天可能就会学习到一个公司或者一个组织是怎样运作的,这些东西看似平常却是很有用的。最重要的是从工作中学习到各种知识,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为人处事。
《谁为你买单》这本书中提到了许多观点,诸如“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第一的观念”、“及时回复,事情才算了结”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很受用,看完后我才觉得有些惭愧,因为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也犯了些错误,以后要好好改正。
最后心态很重要。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激,感激上天赐予我们的每一分钟。那么,对于工作也是一样的,我们在工作中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自己的感情,我们也在工作中收获很多,比如基本的薪水,见识和各种资源,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借用《士兵突击》里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虽然对于“好好活”的理解不同,但只要每天从全心全意的工作中得到满足和充实感,那这就是“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在好好活了。
这本书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同学和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同学都有很大帮助,可以让人明白,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那点薪水,更重要的是从工作中学习到各种知识,并且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和有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