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的酒文化
美国的酒文化(American Wine Culture)
The consump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wine among Americans has gradually given rise to a distinctively Americans wine culture.American wine enthusiasts employ their own language, advocate their own behavioral codes and engage in ceremonies or festivals that celebrate the fine things in life.美国人饮酒和品酒的习俗已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酒文化。美国酒迷们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提倡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举行庆典或举办酒节来庆祝生活中美好的事情。On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emergence of a wine culture in the US is the fact that wine festivals have sprung up from coast to coast.What is distinctive to American wine festivals is that they appear in locations(e.g.New York City;Aspen, Colorado;and Longboat Key, Florida)and on dates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wine production.Most wine festivals are targeted at the wealthy and consist of hours of lectures, seminars and structured “blind tastings” whereby participants build skills at identifying wines by smell, coloration, and taste.美国酒文化出现的一种典型现象是酒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美国酒节最显著的特点是:举行的地点(如纽约市、科罗拉多的阿斯彭和佛罗里达的朗博阿特基等)和时间都与酒的生产毫无关系。多数酒节是为有钱人举办的。酒节的内容包括几小时的讲座、讨论会及有组织的“品味猜酒”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参加者用嗅味、看色、品尝等方法来掌握识别酒的技巧.Various terms and phrases have emerged to denote the typical sensory experiences that are basic to the induction into American wine culture.For example, when wine tasters accentuate their appreciation of the visual appearance of a wine, they use such words as “straw-coloured, cloudy, casting amber” etc.To describe the olfactory properties of a wine, they use “fig and dough aromas, cherry and courant bouquet, rich on the nose” etc.When they express the oral sensations of a wine, they say it is “very restrained but broad and soft on the palate;lean and citric but with depth to the flavors and subtle texture that carries the flavor through to an impressively long finish, smooth and harmonious with a crisp acidity and long on the finish,” There are numerous other expressions of American wine culture.The “wine talk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mong the American people.And American wine culture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merica.美国酒文化出现了许多术语和短语,用来表达作为美国酒文化入门知识的各种品酒体验。例如,品酒人在强调他们对酒色的评价时会使用诸如:“稻草色的、浑浊的、琥珀色的”,等等词语。在描述一种酒的气味特点的,他们说;“无花果香兼有生面团味、樱桃香兼育库兰特味、纯正醇厚”等等。在描述酒的口感时,他们说“不太强,但上腭感觉宽广,柔软;淡里透酸,但味道有深度,且质地醇厚,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平滑适度,有清新的酸度和无穷的回味。”美国酒文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美国人“说酒”越来越时兴。美国酒文化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Basic Meaning of 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酒文化的基本含义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Wine culture is the collective term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sales and consumption of wine.Wine culture includes such cultural phenomenon as winemaking methods, tasting methods, functions and history.With both the material features of wine an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generated in wine tasting, wine culture is a special cultural form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winemaking and drinking.Wine cul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in China.Many literators and scholars composed works of tasting and appreciating vintage, and left such as stories as drinking, poetic composition, drawing, health preserving, banquet and farewell dinner.Wine, as a special cultural carrier,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Wine culture has penetrated almost all fields of social life of human beings, and has great influences on all aspects of literature, arts, medical treatment, health,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olitics and economics.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也衍生出了酒政制度。
China is a worldwide famous country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hometown of wine.During the history about 5000 yea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ne and wine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As a special food, wine is physical.However, wine is also blended with the spiritual life of people.Wine culture, as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e, has a special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erived the system of wine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Wine has penetrated almost all fields of social life during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China is a country depending on agriculture, s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foothold for al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Most Chinese wine is brewed from foodstuffs.Wine closely depends on agriculture and becomes a par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The good and poor harvest of foodstuffs production was the barometer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wine industry.The rulers of each dynasty, considering the harvest of foodstuffs, regulated the wine production by prohibition of wine production or prohibition rescinding, so as to ensure the foodstuff provision for people 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The Chinese ancients reduced the functions of wine 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for curing diseases, for longevity and for the practice of etiquette.The Chinese’s hospitality is fully expressed at feasts.People exchange their feelings while toasting.While drinking, the Chinese like urging others to drink more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host’s honesty and friendship.The more the guest drinks, the more cheerful the host feels.
第二篇:酒文化
酒文化
——高一(3)班余奉佶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有些直接进入诗中。酒成为文人生活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这里已成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酒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有时就同影与形一样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已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催生文字的酵母。酒与饮酒活动,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酒文化影响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国古典诗词中必然会产生许多与酒有关的美文。让我们一起畅游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追寻其文背后的点滴故事,细数那些如痴如醉的饮酒名篇。
魏晋诗歌中的酒文化。
从东汉至魏晋的二百年间,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政治党派对立,党锢之祸时常发生,而文人则首当其冲。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儒学衰微,许多文士被迫害,如嵇康、杨修和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等。面对政治紊乱,同僚被害的局面,魏晋文人多装聋作哑,寄情声色,或谈玄道佛,或隐居田园。更有一些郁郁不得志者,借酒浇愁,倾泻慷慨或悲凉的生命之歌。长期的社会战乱离愁,过于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哲学观。张扬个性、醉生梦死、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由此衍生出一群特殊的“风流”名士,他们以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为时尚,对于政治,呈无为之态,率直任诞,清新脱俗。魏晋文人不仅追求饮酒环境的优雅,也强调“合适”的对饮之人。沈约送别范公时,曾邀其共饮,并赋诗作别曰:“勿言一杯酒,明日难再持。”别说这小小的一杯酒,待老兄你走后想与你共饮都难再持杯了,离别的感伤不言而喻。而陶渊明的《拟古》其三“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美酒佳人相映照。在饮酒方式上,追求高雅的境界,必须琴瑟和鸣,诗酒共饮。就是边弹琴,边歌舞,边饮酒,边赋诗。嵇康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想必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简单而理想的生活。
唐诗中的酒文化。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
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更有唐代诗人“李白”的无酒不欢,无酒无诗。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宋词中的酒文化。继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浩瀚银河中,又漾出一颗璀璨的明星——宋词。
酒是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与唐诗中抒发家国民恨来体现酒文化不同,宋词主要是围绕词人的个人生活而展现酒文化的。酒与宋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文人墨客爱饮酒赋诗,江湖侠客喜以酒会客,士大夫则以酒待客。酒酣复醒,作词一曲以记之,恰似“一曲新词酒一杯”。宋词因风格差异被划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豪放派词作中的酒,是豪迈或悲壮的浊酒。“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故友相逢,浊酒一杯,淡尽古今万千事,所有的的洒脱和豪迈,只在这杯浊酒中。与豪放派雄浑的浊酒相比,婉约派词中的酒,是温和而优雅的清酒。婉约派的词作多含淡淡的儿女情愁,其词句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熏醉的少女,红日黄昏,久未曾动的帘幕,一切都显得温婉而静谧,字里行间却还流露出几分怨怼。“世间何计可留春”?“唯有,清歌一曲倒金樽。”就让所有的情感都化解在这杯酒之中。
元明清诗词中的酒文化
元明清时期,战争频繁,百姓四处流离颠沛,迁徙避难,地域文化促成了不同的“酒域文化”。人们对酒的要求也更加严明,不同节令,所饮之酒也大为不同。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而月明之夜饮桂花酒,似乎更是对嫦娥奔月神话的追忆;重阳饮菊花酒,养生之余,更承载着老百姓对“吉祥”的祈求。元明清时期的酒文化,不仅藏于文人的诗词曲赋之中,更飘香于该时期的古典名著当中。“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这款“万艳同杯”,流露出“宝哥哥”无尽的缠绵和风流。还有三国青梅煮酒论英雄,聊发英雄慷慨豪情。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酒中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酿成了许多醉人的诗篇。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也千古流芳,它将随着时间的陈酿醇香不改,愈加迷香。
第三篇:酒文化
字号:大 中 小
在中国,几乎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要请客吃饭:求人办事要请客,结婚要请客,孩子满月要请客,老人寿诞要请客,升官要请客,乔迁新居要请客,涨工资要请客,孩子升学要请客,打麻将赢了要请客,中了奖要请客,送行要请客;接风要请客;到了年底本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一般也要互相请客;至于相熟的朋友之间更是经常互相请客(我们中国人吃饭从来不搞西方所谓的AA制。)
酒席对中国人来说是拉近感情,消除隔膜最有效的润滑剂,正如一些民间俗语所说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所以,在中国,酒席绝对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酒席和酒席又大有不同。有些酒席被请者是要花份子钱的,也就是随礼。比如结婚、孩子满月,老人寿诞,乔迁新居,孩子升学等等,随礼的数额多少主要决定于被请者与请客者感情的深浅,以及是否有“过”。“过”的意思是被请者曾欠请客者的人情,如果有“过”的话自然要多给一些。随礼的数额呈现出逐年递涨的趋势。现在,在我的家乡城市,即使普通同事或朋友随礼至少也是200元了。
而有些筵席被请者则不需要花钱,比如求人办事;升官了;打麻将赢了;涨工资,之所以不需要花钱很好理解:求人办事给人钱还差不多,还能管人要钱?而升官、打麻将赢钱、涨工资之所以要请客是有平息别人对你的嫉妒之意。
请客吃饭很有一些约定俗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规矩。
从邀请方式来看,可以当面邀请,也可以打电话邀请,但除非请客者与被请者不熟,否则必须是请客者亲自邀请,不然就会被视为不真诚。
从邀请的对象来看,不同的筵席有不同的讲究。
求人办事的筵席,当然主宾是给你办事的人,如果是间接托的人,则中间人必须到场。
像结婚、孩子办满月、老人寿诞、孩子升学这类筵席邀请的客人比较多,但也不能只要认识的就邀请,一般都是找跟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如果人家与你根本不熟,你就邀请人家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认为你在借机敛财。
互相熟悉的朋友之间互相请客则比较随意一些,请客者常常会邀请两伙互不熟悉的朋友(但与请客者都熟悉)一起吃饭,通过一次筵席就都认识了,但被邀请者一般最好不要带请客者不认识的人前来赴宴,除非是请客者想结识的。
从酒席的时间安排来看,现在比较正式的酒席大都安排在晚间,因为中午喝酒弄得红头涨脸,被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看到显然影响不好。而晚上就比较随意一些,喝多了就回家睡觉呗,反正有一晚上的时间休息,可以敞开量喝。中午喝酒一般都是到哪里办事回不来,当地对口单位请客,名曰工作餐,即使喝酒也是有节制的,谁也不多喝,点到为止。
中国人认为请客选的饭店越高档,表明主人对客人越尊敬,因此,除了很熟的朋友之间互相请客可以在小饭店以外,一般至少要选中档以上饭店。
主人必须提前来到饭店等待和迎接客人,像结婚这样比较重大的筵席,新郎新娘和新郎父母是要在饭店门口迎候客人的。
从点菜来看,像结婚、老人寿诞等这类客人较多,不止一桌的宴席一般都是由主人事先与饭店订好菜肴,各桌都是一样的。而对于单桌的宴席则都是现场点菜。这又分两种情况,如果客人较多,比如十几个人,则一般由主人点菜;如果人数较少,则主人一般会邀请客人点菜。
主人点菜的原则当然是尽量点贵一些的菜,因为越贵表明对客人越尊敬;而客人点菜则一般不宜专挑贵的点,那会被人看作不懂事。
筵席上坐的位置也是很有些讲究的,除非是很熟的朋友间互相请客,否则决不可乱坐。一般来说如果客人中有特别尊贵者,则必须邀请他坐在最里面居中位置,多数情况下是请客者坐在这个位置,主宾坐在他身边。其他人就座的原则是先宾后主,先尊后卑,要让客人坐在尽量靠里面的位置,如果同样是客人或者同样是主人则按照职位大小,地位高低从里往外依次排序就座。,如果有司机的话,餐桌最外边坐的应当是主人的司机,其次是客人的司机。当然就坐的时候大家肯定照例是要谦让一番的,但最后必然是按照规矩坐。
吃
饭自然要喝酒,喝酒的讲究就更多了。
在我的家乡,一般来说桌面上上了4盘菜以后就可以敬酒了。主人中地位最尊者要首先敬酒,多数情况每人每轮只敬一杯,但有的比较豪爽或酒量较大的主人会连敬2、3杯。
主人最尊者敬完酒后,一般来说还是由其他主人按职位高低依次敬酒。但有时也可能主客双方交叉敬酒,但也要严格按照职位高低顺序依次敬。
地位较低的人敬酒前,常常要给被敬者倒酒,但如果桌面较大也可以不倒酒。地位较尊者敬大家酒时是不需要倒酒的。倒酒时的规矩是必须倒满,以倒满而不外溢为最好。所谓“酒满杯,茶半杯”。
敬酒时,如果桌面小,则敬酒人一般要和大家碰杯,碰杯也有规矩,就是地位低或岁数小的人要尽量使自己的杯子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上缘碰对方杯子中部或更下的位置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果桌面较大,大家就一齐用杯子底碰几下桌面代替,名为“过电”或“上网”。敬酒人说完祝酒词必须先喝,而且必须全部喝尽,敬酒人一般都客气地说:“我干了,大家随意。”,但被敬者一般也要都干了才有礼貌。如果不能喝酒最好事先声明,喝饮料等代替。第一轮每个人敬酒时,在座的是都要喝的。
第一轮敬酒过后,就可以单敬了,又称为单练,即只敬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这时酒桌上就比较热闹一些,也比较随意一些,这时候酒量好的人就开始活跃了,往往会挨个人单敬,但如果你酒量不好这时最好还是老实一些,少敬几个人为妙,因为你敬完了人家要回敬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活跃起来了,就会有比较风趣的人开始讲笑话,现在酒席上的笑话多是荤的,荤的程度与桌上女同志的多少以及未婚与已否有密切的关系。尽管有人说有由女同志在场不宜讲荤笑话,但据我观察,这种笑话讲完后,笑的最厉害的往往是女性。
作为下属在酒席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领导,不让领导喝多,办法呢,一种是用语言,比如向对方领导解释:我们领导最近身体不好,挺长时间不喝酒了,这次您来是破例....等等;另一种是用行动,即替领导喝酒。替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暗的,即趁别人不注意把领导的酒往自己杯里倒;另一种是明的,即当别人向领导敬酒时你站起来以领导身体不好或酒量不行为由替领导喝,但必须把握好分寸,一般说来对方的领导敬的最好不替,地位低一些敬的则可。
喝酒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让对方的人多喝,自己人少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善于劝酒和善于耍滑。
劝酒是一门很独特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天赋,水平高的劝酒者会说很多许多俏皮的劝酒令,让被劝者高高兴兴地喝下去,而水平低的则只会说看得起我就都喝了,看不起我就不喝之类的话,结果人家不好意思不喝,但心里却不太痛快。
在酒场上混多了的人一般都会偷奸耍滑,这方面小手段不少,比如喝酒前喝点解酒的药啦,偷偷地往地上倒酒啦,喝酒时把酒含在嘴里,趁人不注意再吐出来啦,用水冒充白酒啦,偷偷换别人的杯子拉等等,不过如果被人发现了是肯定要被罚酒的。
在酒桌上,有四种人要千万提防:所谓“扎小辫的、吃药片的、带拉链的、红脸蛋的”。“扎小辫”的当然指女同志,女同志如果敢端杯则必是能喝的,千万不要跟她较劲;“吃药片的、带拉链的”指一开始推便说自己有病,身体不好,别人敬他酒不怎么喝,最后开始一杯杯敬别人的,这是老手,最好躲开;而“红脸蛋的”指喝点酒就上脸的人,这样的人有的是真不能喝,有的却是很能喝的,但别人看到他脸红的往往以为他不能喝,就不怎么劝他,结果最后必被他灌倒。
如果是像结婚那样的办事情的宴席,主人是要在司仪的带领下挨桌敬酒的。即使你已经吃好了,也应该等主人敬完酒再离席,否则是很不礼貌的。
宴席上的最后一杯酒叫做收杯酒,这杯酒一般都由地位最尊的主人或主宾提议,两人一般要互相谦让一下。这杯酒照例所有人都要干的。
最后说说结帐。大规规的宴席主人事先是交好定金的,最后再根据实际消耗与酒店结算。单桌的宴席一般都是吃完后再买单,但也有
第四篇:酒文化
酒文化
女士劝酒: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女士和领导碰杯:领导在上我在下,您说来几下就几下。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
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只要心里有,茶水也当酒。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东风吹,战鼓雷,今天喝酒谁怕谁!
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
男人不喝酒,活的象条狗;男人不抽烟,活的象太监;女人不化妆,白活在世上;男人不抽烟,白活在人间。半斤不当酒,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
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赶紧跑。
两腿一站,喝了不算。
甘为革命献肠胃,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喝得手软脚也软,喝得记忆大减退。喝得群众翻白眼,喝得单位缺经费;喝得老婆流眼泪,晚上睡觉背靠背,一状告到纪委会,书记听了手一挥-能喝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
辣酒涮牙,啤酒当茶。
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
主人举杯对在座的说道:“女人大点口,男人全进去。”
革命小酒天天醉,家和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纪检委员会,纪委书记说:该喝不喝也不对;老婆告到人大常委会,人大主任说:这笔开支早就在预算内;老婆告到妇女联合会,妇女主任说:我家那位也是天天醉;老婆告到市委联席会,市委书记说:喝死了我们为他开追悼会.相聚都是知心友,我先喝俩舒心酒。
路见不平一声吼,你不喝酒谁喝酒?---令打酒官司的人喝一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举杯问小姐,我该喝多少?---小姐说了算。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杯我请小姐陪。---与在座小姐对饮一杯。跟着感觉走,这次我喝酒。---咳,没办法,喝了吧。来时夫人有交代,少喝酒来多吃菜。
酒壮英雄胆,不服老婆管。
不会喝酒,前途没有。
一喝九量,重点培养。
只喝饮料,领导不要。
能喝不输,领导秘书。
一喝就倒,官位难保。
长喝嫌少,人才难找。
一半就跑,升官还早。
全程领跑,未来领导。
酒量不高怕丢丑,自我约束不喝酒。
量小非君子,无酒不丈夫。
市场经济搞竞争,快将美酒喝一盅。
日出江花红胜火,祝君生意更红火。---请经商下海者喝一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与新老朋友共干一杯。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好酒量,喝一杯。危难之处显身手,妹妹(兄弟)替哥喝杯酒。
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自饮一杯。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
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
商品经济大流通,开放搞活喝两盅。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大口喝。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干杯。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天上无云地下旱,刚才那杯不能算。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百川到东海,何时再干杯,现在不喝酒,将来徒伤悲。
感情铁不铁?铁!那就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针!
会喝一两的喝二两,这样朋友够豪爽!
会喝二两的喝五两,这样同志党培养!
会喝半斤的喝壹斤,这样哥们最贴心!
会喝壹斤的喝壹桶,回头提拔当副总!
会喝壹桶的喝壹缸,酒厂厂长让你当!
出门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叨菜,够不着了站起来。输了咱不喝,赢了咱倒赖,吃不完了兜回来。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
第五篇:酒文化
史前时期酒具:彩陶双联壶
规格: 口径6.5厘米、高20厘米 Mouth Dia.6.5cm·Height 20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Yangshao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 郑州市博物馆 Zhengzhou Museum 主题词或关键词: 合卺杯 壶 红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彩陶双联壶
英文名称: Painted pottery twin pot
明清时期酒器: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规格: 口径6.7厘米、底径2.8厘米、高4.9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清代 Q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英文名称: Polychrome cups with twelve months'flower design
夏商周时期酒器:青铜方尊
规格: 通高44厘米 Total Height 44cm 年代: 商代晚期 Late Sh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尊 青铜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青铜方尊
英文名称: Bronze rectangular zun
隋唐酒器:褐釉双龙耳壶
规格: 通高32厘米 Total Height 32cm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功用类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馆洛阳分馆 中文名称: 褐釉双龙耳壶
英文名称: Brown—glazed hu with two dragon—shaped handles
宋辽金元酒器:鹿纹银马镫壶
规格: 通高26.5厘米、底长21.4厘米、宽16.5厘米 年代: 辽代 Liao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文物工作 中文名称: 鹿纹银马镫壶
英文名称: Silver stirrup-shaped hu with deer design
明清时期酒器:彩漆鸟形杯
规格: 长25厘米、通高18厘米 Length 25cm·Total Height 18cm 年代: 清代 Q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漆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彩漆鸟形杯
英文名称: Colored lacquer cup shaped of bird
明清时期酒器:青花缠枝莲纹杯
规格: 高5.2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3.8厘米
年代: 明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青花缠枝莲纹杯
英文名称: Blue-and-white cup with design of interlocking branches and lotuses
蒙古族的饮酒习俗
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饮酒有未饮先酹的礼数。“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饮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满族的饮酒习俗
满族多在东北地区生活,尚义好饮,酒量颇大,尤喜烈性白酒。家中来客,由长辈陪待,晚辈不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斟酒点烟,端菜盛饭。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盅,客人喝酒要杯杯留底儿,俗称“留福底”,预祝主客富足美满。
宴宾时主人家男女更迭起舞,一人唱酒歌,众人和。主人敬酒时,如客人比主人年长,主人长跪进酒,客人饮毕,主人方起身;如客人比主人年轻,主人站着敬酒,客人微屈膝而饮。妇女敬酒,礼节相仿,客人可以象征性表示即可;酒如果沾唇,必须一饮而尽,否则妇女长跪不起,直到客人饮完。好客的满族人往往叫妇女出来敬酒,使客人一醉方休。
满族过去议亲,媒人必须到女家连续去三次,女家方肯表态,以示“好事多磨”、“贵人难求”。媒人每次去时至少要带一瓶酒,所以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在孩子满月之后,择日为孩子起名。当天,有钱人家要摆酒设宴,款待宾朋;没钱的人家,也得简单聚餐小酌。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抓周”仪式,家人欢宴畅饮。女儿长大出嫁,生了头胎后,抱孩子回娘家,把锁带解下来,叫做“改锁”。回娘家改锁时,婆家要送两头猪,两坛酒,两斗黄米。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劝,尽醉而归。景祖乌古酒时,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劫里钵曾醉后骑驴入定。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饮。每逢婚嫁,夫婿和亲戚到女家,要抬上许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银瓦器盛装。将士出征,全军会饮,此时将官招人献计,共议长短。平时宫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响朝政。
彝族的酒风俗
彝族几乎家家酿酒。家中酿的第一杯酒敬神,第二杯酒要敬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
凉山彝族聚饮时,按辈分高低、年龄大小的次序先后摆杯斟酒,由英俊聪明的年轻人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弯腰躬身,头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老人表示回敬后,年轻人便起身,一饮而尽;否则为不敬。
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彝族常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传统规矩是“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从上而下”。
在彝族家做客,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以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饮酒,主人会很高兴地马上“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和不高兴。
彝族待客用牛羊不能用刀宰杀,把牛或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然后用棍棒将牛或羊打死,烹调待客。
彝族习俗以妇女敬酒为贵,不论任何场合只要是妇女买的或是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饮酒后要回赠点礼物。
逢年节,彝族妇女抱一坛酒,插上几支竹管或麦杆,在家门外路边奉劝往来行人用吸管饮酒贺年。逢火把节,年轻的彝族姑娘们会抬着新酿的玉米酒,带着漂亮精致的酒具,到节日中人们必经的要道上布下长龙似的酒阵,敬给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长辈、朋友、亲戚或是情人,叫作“姑娘酒”。
节日活动中,摔跤、赛马、斗牛等比赛后,姑娘们发现了摔跤手或得胜者,会拥上去敬酒,唱敬酒歌,表示赞赏和敬慕,男子汉会很慷慨地以纪念品相赠。
十大酒局之冠军: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十大酒局之亚军:汉初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十大酒局之季军: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十大酒局之第四:三国江东群英会
同学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将醉。
十大酒局之第五:乾隆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十大酒局之第六:北宋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容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十大酒局之第七: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十大酒局之第八:杜康美酒醉刘伶
象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十大酒局之第九: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 “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 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十大酒局之第十: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 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 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宋辽金元酒器:白釉莲花温碗注子
规格: 通高27.7厘米 托碗高15.7厘米
年代: 辽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名称
中文名称: 白釉莲花温碗注子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wine-warming ewer and bowl shaped of lotus
隋唐酒器:论语玉烛银筹筒
规格:通高34.2厘米筒深22厘米龟长24.6厘米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论语玉烛银筹筒 英文名称:Silverchippotshapedofcandlewithcharacters“lunyuyuzhu”inscribedon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君幸酒”漆耳杯
规格: 杯口长9.4厘米 Length of Mouth 9.4cm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漆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Hunan Province 主题词或关键词: 杯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君幸酒”漆耳杯
英文名称: Eared lacquer cup with characters“jun xing jiu”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白玉觥
规格: 口径5.8-6.7厘米、通长18.4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广州越王墓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白玉 觥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白玉觥
英文名称: White jade 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