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说话的论文
如何让说话成为一次愉快的体验
【摘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助推器。【关键词】尊重
针对性
有理有据
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除了突出的工作能力,拥有一张“好嘴”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当你取得一个成果要向别人传达其作用时,如果你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纵使你费尽心思,台下人依旧不知所云,会让这次体验变成痛苦的回忆。因此,运用合适的语言交流,不仅可以了解情况,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还可以畅通言路,集思广益,凝聚人心,增进友谊。
首先,与对方说话时要保持尊重,感情真挚,平等待人是说话的前题,予以对方足够的尊重,把说话双方才能使对方愿意敞开心扉,减少紧张等消极情绪,在对方说话时,要耐心地、细心地听取对方谈话,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如果意见相左可以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打断对方。
其次,兴趣是谈资,是谈话进行下去的前提,说话要有针对性,跟不同的人谈话内容不同,谈话方式也应灵活多样,考虑对方的兴趣和禁忌,而且不同的时机谈话内容同样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情况下表达出的作用是不同的,谈话要紧抓主题,突出观点,除非与人闲聊,不然所谓的“大实话”并没有什么用。当然,在闲聊、调侃的情况下,如果依旧表现的过于正经和严肃就显得有些扫兴的,所以说,说话要适时,针对不同的时候说不同的话,学会适应环境和变通。
最后,讲话要有理有据,片面之理甚至是歪理会让对方反感,尊重客观实际的说话才是我们最提倡的,说话周全、灵活,不求天衣无缝,但求实事求是。这也要求我们多读书,多些学识和见闻,人们喜欢和有深度的人聊天。
综上所述,说话是门艺术,需要我们通过长时间多方面的交流中进步,谈吐是人们给对方第一面的直观感受,能与每个相识相知的人谈得来,那真是个愉快的体验。
第二篇:用数据说话论文
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有在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如何进行数据教学,笔者想结合滕老师的这一片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搜集数据:规范操作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首先使装置要科学,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渔民,以每天打鱼为生。一日突发奇想,想知道他捕的鱼到底有多大。他将每一条鱼经仔细测量后,发现他所捕的鱼均长于5厘米。因此,他得出结论:这个湖中没有小于5厘米的鱼。
我们能说这位渔民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吗?我们说这个渔民是比一般的渔民要有一点科学精神的,因为他具有好奇心,对事情的内在的规律有兴趣。但他没有经过正规的科学训练,首先在收集资料的步骤上出了问题。他的工具是渔网,而网眼决定了鱼的最小尺寸。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实验装置就是有问题的。
其次,做对比实验时,对变量的控制要严格。
在设计实验时,哪些变量要控制,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要非常清楚。同样以《摆的研究》为例,在这点上,滕老师引导的比较好。
生:第一个实验,先拿出两根绳子,一样长的,先摆一下,然后一根剪短,再摆一下,测出几下。
师:对这位同学的说法,哪位同学有补充?你说。
生:两根摆绳,一根长一根短,再准备垫圈,大小一样,重量一样,看看一分钟内两个摆摆动的次数是多少,再进行对比。
师:他的意思是说两个摆一个摆绳长,一个摆绳短,什么是一样的?
生:重量。
师:什么的重量?
生:摆锤的重量。
师:做摆绳长度的时候,摆锤重量必须是一样的,除了摆锤重量还有什么要一样?
生:时间。
师:时间要一样对不对?刚才那位同学说一分钟,那我们节省点时间,15秒行不行?
生:行。
师:15秒时间内看看摆动的次数。那要两个摆,我只给你准备了一个摆,能不能做呢?
生:能。
师:(出示)摆 你怎么控制摆绳的长度?
生:绕上去。
师:绕上去是不是?我摆绳长的实验做完了,要做摆绳短的,把摆绳绕上去,绕的时候尽量绕在一块,绕得短一点。你看这样绕去。(师演示)你看摆绳是不是短去了?
生:是。
师: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实验只改变摆绳长度,其他的都不改变。摆锤重量实验怎么做呢?请你说。
生:把摆上面的摆锤,有一个摆上放一个,一个摆上放4个,然后其他时间还有摆绳都一样。
师:然后,时间要一样。你们同意不同意他的方案?
生:同意。
师:也就说在做这个实验我们改变的是——
生:摆锤重量。
师:摆绳变不变?
生:不变。
师:时间变不变?
生:不变。
第三、为了使搜集到数据有效、真实,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规范。如摆的研究一课,数数是否正确,计时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两个内容进行细致的指导。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我们获得更准确的数据,老师要提醒大家在测量的时候注意怎么样算摆动一次。还记得吗?
生:来回一次。
师:我们来试试看。口令还记得吧?心里默默地和老师一起喊“预备,放”。
师:回到原点的时候才报数,对吧。除了数数要注意,还要注意时间。都是15秒。如果稍微出了点差错就会对我们的数据造成影响。
为了获得数据真实有效,具有普遍性。我们在做实验时,还要进行多次的实验和多组实验。一般我们每个实验做3次较妥。《摆的研究》一课,实验小组组数还相对少了点,只有10组,一般分12组更妥。
二、整理数据:实事求是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利用各种方法得到的大量数据,还需要通过整理和分析,才能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摆的研究》一课,整理数据经过两个过程,首先是小组里,做摆绳的长度实验时,长摆绳和短摆绳各做了3次,如何选择数据呢?滕老师采取了中位数的方法,如11、11、10则取11;如9、10、11则取10。然后在各组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汇总。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要学会尊重数据、保留原始数据、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懂得在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要详细陈述数据获得的全过程;要真实的展示自己的数据。
整理数据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发现矛盾数据进行判断:是操作错了,还是发现了新的问题。如果是前者,一定要剔除这一数据或重新进行实验,以期得到可靠的、具有一定信度的数据,不断提升数据的价值。如在做摆锤重量实验时,其中第六组16、18、16,其数据就存在着问题。后来看了原始数据,结果发现4个垫圈时摆动的次数分别为:16、18、20。主要的原因是该组同学在挂垫圈时,四个垫圈没有并在一起,而是二个在上,二个在下,在数数时,摆撞到了铁杆上,致使实验结果出现了差错。如果这时,叫第六组对4个垫圈时的摆动次数重新检测,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时机。可惜的是,滕老师并没有发现这一问题,而是简单把它和九、十组等同起来,看作是误差。
三、分析数据:言之有理
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有在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
有的数据比较容易分析,磁性的强弱,通过大头针的枚数,我们就可以得出哪一部分磁性强一些?哪一部分磁性弱一些?有的数据多了,如《摆的研究》一课,就更难一些,数据很多,看上去杂乱无章。怎么分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首先,应该从数据本身出发,从本组的数据开始分析。
如滕老师就在记录单要求学生分析:本组数据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规律?
然后,在全班同学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去找各组数据间的共同特点。
最后根据各组数据的特点,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从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在试教时,滕老师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师:你们组的数据是怎样的?
生:长摆绳三次多是11,短摆绳三次都是15.师:根据你们组的数据你认为摆绳的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关吗?
生:长摆绳摆的比短摆绳慢,所以我们认为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因为归纳法是通过足够多的次数的重复观察,并得出相同的观察结果,然后将这一有限次数的观察结果推论到无穷多次或今后任何一次的观察结论。
当然,思维方式有很多,除不完全归纳法外,还有完全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类比法等。在数据分析时,我们要避免超出数据本身信息的过分引申,要注意数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将结论直接抄在黑板上。在进行逻辑推理时,我们要特别谨慎小心,能解释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不做没有根据的推理。
传说大数学家陈景润在一次乘公共汽车时,由于售票员少找了他5分钱他又化了更多的钱去讨回了这5分钱。且不论这一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只看的意义。在普通人的讨论中,也许会说陈景润是个书呆子。而实际上,他具有我们常人不具备的科学理性:严谨、求真、合乎逻辑。这些都是我们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孩子们的具备的科学素养。
我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三篇:幼儿教学论文:让操作材料说话
幼儿教学论文:让操作材料说话
幼儿教学论文:让操作材料说话
内容摘要: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是幼儿不可或缺的探究对象。
关键字: 幼儿园 科学活动 操作材料
正文:
幼儿科学活动强调“让材料说话,让环境和材料引领幼儿的学习”。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材料的准备贴近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如在科学活动《躲在哪里》选取了面包、糖水、柠檬水、生姜水、苦瓜汁等材料,带领幼儿到事先布置好的场地:这4个朋友就躲在这4个杯子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找出来?提出品尝要求:小朋友各自用一小块吐司,蘸一蘸水杯中的水,尝尝是什么味道?品尝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这些材料都是幼儿平时熟悉的,所以在操作起来无需老师介绍材料的使用方法。孩子们在活动中也比较感兴趣。
二、材料的投放多种多样
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思维更广。如在科学活动《看谁滚得快》在准备活动时,老师首先认真查阅资料,弄清活动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及核心概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设计如何帮助幼儿围绕知识点与核心概念开展探索,积累有关经验。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材料选择与使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选取了大小不一的球(乒乓球、网球)、珠子、长的木长方形、短的木长方形、圆柱体等材料。在活动中有的孩子说,乒乓球比网球滚得快,还有的幼儿就发现珠子比这两种球滚起来都快,同一界面上球的的大小、轻重将影响它的速度,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便获知了这一知识。当选取同一球时在同一质地的不同长度、不同高度的界面上,球滚下来的速度也不一样,孩子操作这些多层次的材料时,老师在旁边适时的引导孩子层层深入地探究,来获取有益经验,提升 “让材料引领幼儿学习”的意识。
老师要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正在发展,逻辑思维刚刚萌芽”有深刻的理解,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科学概念,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有深入的认识,才能理解材料对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将为幼儿科学学习精心准备材料落实到教育行为中去。
三、让幼儿收集、准备活动的材料
提供的材料要贴近幼儿生活。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发动幼儿一起收集、准备活动的材料,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老师都会引导孩子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科学活动区,如:科学活动《瓶宝宝的秘密》,老师提供玻璃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米、绿豆、硬币、木质珠、玻璃珠等材料引导孩子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于是我们及时引导孩子在活动区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孩子就会去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是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四、家园共同丰富材料
家园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
在开展班级主题教育中,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协助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中班主题教育《有趣的昆虫》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把搜集的各种昆虫图片以及和孩子一起捉到的昆虫带到幼儿园按类型布置成一个昆虫展览,供孩子们认识、探究。这种教育效果是老师单靠说教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在创设科学区过程中,孩子的家长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家长们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家或到亲戚家寻找各种材料,如:磁铁、电池、手电筒、贝壳、石子、小镜子、放大镜、电线、农作物的果实、种子、大小饮料瓶等等。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贝壳、小镜子、放大镜、手电筒引起了幼儿强烈的操作和探索兴趣。家长的参与,丰富了科学区的材料,为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与材料的积极互动提供了支持。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要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原则,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激发和维持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第四篇:科技小论文:鱼也会说话哦!
科技小论文:鱼也会说话哦!
我有一个小弟弟,他很喜欢金鱼,他的家里就有很多很多的金鱼,虽说只是一个品种,但还是很漂亮的。
一次,我妈妈想去这个小弟弟的家与他妈妈聊聊天,我也就跟着去了。一进他家,就看见一个大玻璃缸,里面养着许许多多的鱼。妈妈去聊天了,我就把那个小弟弟带了过来,他问我:“诶,你说鱼会不会说话啊!”我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什么?什么鱼会不会说话?鱼么,当然不会说话的啦,你真笨!”我没好意地瞪着我,可他却不这么认为,他硬是拉着我,说:“要不,咱们做个实验?”“这个实验可怎么做啊?”我傻掉了,“就这样做!姐姐你看,这个玻璃缸里面不是有一些小贝壳嘛,我前不久刚把一个很大的贝壳放了进去,它们好像很喜欢,我们把其余的鱼全都拿出来,就放两条金鱼在里面,然后再把那个大贝壳给弄倒!”“哦哦哦。”我连连点头,可却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开始实验了,我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它们看。不过一会儿,那两条鱼发现它们心爱的贝壳倒了,当然它们不知道是我们故意弄倒贝壳的,哈哈。其中有一条鱼游了过去,用头顶着那个贝壳,可贝壳纹丝不动,不管它怎么顶,怎么弄,贝壳就是凹在土里面,那鱼看看没有办法便游回了另一条鱼的身边。“嘁,什么嘛,这叫什么实验!”我不满地看着那个小弟弟,小弟弟并没有生气,而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要有耐心。”我只好继续看下去。一会儿,那两条鱼面对面地看着,嘴巴还是一呼一吸的,刚刚那条顶贝壳的鱼又游到了贝壳那儿,身边还跟着另一条鱼,它们两个一块儿用头顶着贝壳,贝壳动了,慢慢地,慢慢地,那贝壳出来了,两条鱼欢喜地游来游去,小弟弟神气地对我说:“怎么样?看见了吧,鱼也会说话的哦!”“嗯。”我有点佩服小弟弟,“对了,另外那些鱼没事吧?”“遭啦!”他一溜烟地跑了,结果那些鱼全都奄奄一息了,他伤心了好久。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其实鱼也会说话。
科技小论文:淘米水的“真面目”
周末,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决定好好浏览一些有趣的新闻时,一个大标题出现在了我眼前“哇!淘米水能美容?!”这可是个好消息啊,帮妈妈省去了用护肤品的钱!我迫不及待的哪来了淘米水决定一试究竟。我挽了挽袖子开始了实验。
我根据网上给的提示认真的证实这条论。
第一步,首先倒掉第一次的淘米水,留下第二次的淘米水,让它慢慢的澄清。
好了!第二步,取上面的清水部分来洗脸,脸色可变白而细腻。方法是,把淘米水涂在脸上,按摩20分钟,然后用3倍的清水洗净。我打算用我的手来做实验,左手用来按摩,右手来对比试验。
呜呜~可是事实和网上说的并不一样,只能看得出有一点点的美白效果,仔细看还会发现因为按摩,我的手竟然变得红彤彤的,还微微的一阵阵发麻!呜呜,我可怜的小手啊!是实验过程不对吗?还是我的皮肤不适合作试验?这根本就是骗人的!我可怜的小手啊!幸好没有当即就介绍给妈妈用,指不定又会发生什么突发状况呢!真是不能轻信传言啊!重要的是,几分钟过后,我发现我的小手又恢复了原状(除了还有一点点红肿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我带着疑问,浏览了相关网页,原来淘米水能美白是因为里面是淀粉,用淘米水洗脸有人会说白,因为里面有淀粉。洗脸会有一层淀粉,相当于粉底的作用。只要五分钟之后你的脸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真是所有的流言都不能盲目的相信,只有科学实验才能证实这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论”啊!一定要吸取这次的教训,不再盲目追随民间流言。不过,我发现淘米水虽然不能美容,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妙用呢!比如:可以用淘米水刷洗碗碟,不仅去污力强,还不含化学物质,胜过洗洁剂。新沙锅在使用前,先用淘米水刷洗几遍,再装上米汤在火上烧半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沙锅就不会漏水了。案板用久了,会产生一股腥臭味。可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盐擦洗,腥臭味即可消除。菜刀、锅铲、铁勺等铁制炊具,浸入比较浓的淘米水中,可以防止生锈。如果已经生锈,可先在水中浸泡数小时,这样容易擦去锈斑。带有腥味的菜,放入加盐的淘米水中搓洗,再用清水冲净,可去除腥味。刚油漆好的家具,有一股难闻的油漆味,用软布蘸淘米水反复擦拭,可除掉油漆味。
怎么样?淘米水可是一块“宝”呢!在洗完米之后,可不要把认为“没用”的洗米水倒掉哦,洗米水可是能帮你很大的忙哦!节约环保,应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呢!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论文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高闸侯桥小学 潘春雪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
关键词:说话 ;训练;表达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语无伦次。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一、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
二、一年级语文课堂实施方法 S版语文第一册分为汉语拼音,识字,语文百花园,课文四个部分。下面我就这几部分着重谈一谈。
(一)、“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初入学的儿童,虽然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接触最广、使用最多的便是汉语拼音,大量地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目前S教版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意境优美的情景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如教学声母“d”与单韵母“a” 组成的音节时,可根据四声练习说话:dā——搭 搭建 爸爸在家里搭建了一座小房子;dá——答 回答 今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老师给我竖起大拇指;dǎ——打 打人 老师说打人是不对的;dà——大 长大 我想快快长大。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音节,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既巩固了拼音,又拓宽了思维,还活跃了课堂。
(二)、“识字”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学习,虽然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认(去除拼音后),但是汉字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很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实物来示范,讲解。这时若能在活动中学习汉字,并渗透说话训练,会怎么样呢?
我是这样做的:《我在家里贴字卡》这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家里的物品展示在黑板上,先教学生认识书中的词语,在巩固的时候,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在众多卡片找出这个词语。比如:我在黑板上出示电视的图片,那么学生就要在卡片中找出“电视”这个词,然后贴在黑板上。我发现在活动中利用学生表达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汉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又练习了说话能力。
(三)、“语文百花园”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笫一册语文百花园二中的“口语交际”——能说会道:“我想和你做好朋友”,你想和哪位同学做好朋友?为什么想和这位同学做好朋友?把你的想法跟这位同学说一说。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老师适当的评价,然后全班活动说出你想说的话,最后全班交流,再请学生做一下评价,谁讲的最好,最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四)、“课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按一定顺序,一项内容,一项内容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连起来,然后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说好,应该怎样说。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起来。如教《十二月歌》,在学生观察插图,口述图中画了什么后,再让他们认真读课文,弄清“每一个月都有哪些特点,不同的月份人们都在做哪些事”等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延续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安排这一练习。如学了《司马光》一文后,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我先创设情境:“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他的救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会说些什么?大人会怎么样?其他小朋友呢?”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让学生接着说下去。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我想,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