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看图说话做非选择题
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看图说话做非选择题
图片是直观生动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是,至于信息获取的多少、优劣,则因人而异,因方法而有别,于是通过图片考查学生分析各种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基础能力,往往成为重要的命题意图。这类试题,其实就相当于小学生的看图说话,即说出图片中的表象信息,所不同的是我们还要说由图而思考出来的话,做到现象和本质兼顾。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不同的图,说不同的话,归纳共性的方法。
图例一:秦朝疆域行政图(地图)
在必修1历史的学习中,碰到最多的是历朝疆域行政图,这些地图被引入高考考题的频率也十分高。可以命制的题型各式各样,但是前提在于我们看图有话可说。拿到这幅熟悉的地图,我们可以说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观察图例的三项内容──郡级驻所、秦边界和长城,很自然地可以说出三句话──秦朝实行郡县制;秦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南到南海,北达长城一带;秦朝修筑了长城。但是这三句话都是表象信息的概述,我们需要更近一步深入。深入唯有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那么我们可以增加三句话──秦朝废弃了分封制;秦统一六国,疆域空前广阔;秦朝长是在连接六国长城基础上修筑的。这样前后共六句话加以整合便是我们从图例出发找到的三处信息。接着,我们可以放眼于地图主体、不难发现以下两处信息:秦朝定都咸阳,地方郡级数量庞大。再进一步可得出:秦朝政治统治中心区域在中原地区;秦朝郡级北方远多于南方。这样,这幅图可说的内容基本讲清楚了,那么无论以何种形式命题也不会毫无思绪了。
图例二: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候选人威尔逊(漫画)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近些年来,时事漫画深受教材编写者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史教科书和高考试卷中已经司空见惯。右图这幅漫画是由美国著名漫画家纳斯特于19世纪70年代创作,分别以“驴”和“象”讽刺民主党和共和党。驴子虽然笨头笨脑,民主党人却认为既聪明又勇敢。而被民主党讥讽为大而无当,华而不实、保守愚昧的大象,在共和党人看来,代表的却是尊严、力量和智慧。民主党和共和党索性把驴和象分别作为本党的代表动物,“驴象之争”也就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对漫画的解读就是表达漫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阐释出漫画的讽刺意味。
图例三: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照片)
照片相对于地图和漫画,是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它往往是历史的直接记录,是我们获取历史的最重要资料依据之一。对于照片,我们要明确其拍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获取的主要信息点。就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张照片为例,其背景是为了和平解决香港回归祖国,而香港回归于1997年,这个时间比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更为重要。照片的主要人物根据照片的标题即可知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即使没有标题提示,凭借我们的认知也应知道。
当然,图片的形式远不止以上所谈的三种,但是提取信息的方法都是基本一致的,无外乎是联想、深入等。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尝试一下两道练习题:
习题1:认真读下图,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所示地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然后根据地图的内容为它拟定一个标题。
(2)通过该图,你可以得到哪些有效信息?
习题2:下图是一幅时事漫画《时局图》,阅读后回答问题。
(1)这幅图大致创作于何时?
(2)图中有哪些动物?分别代表什么国家?
(3)关于图中德国代表物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是肠,有人说是蛇。你赞成哪一种
第二篇:看图说话教学反思
看图说话教学反思
最近学校搞了一次师徒同上一节课的活动,我讲授了一节看图说话课,整节课的内容我是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而到课间生活、再由课间生活上升到其中的一项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出示了一张学生在校学习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由学生无序、杂乱的表达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四个方面:“什么时间?” “在哪?” “有谁?” “在干什么?”来表达图中的意思,进而引出什么是看图说话,揭示课题。然后再通过一幅丰富的课间活动的图片做切入点,让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刚才训练的四个方面练习说一说图中的意思,再加大说话的难度训练,让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进一步把图意说完整。最后再抽象出拔河这一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进而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更深入的表达,并且适时地做一些语言的积累,最后做了简短而自然的小结,基本上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对基本句式掌握的不牢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开始学习基本句式时,问题的设计、语句完整的训练,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致使学生对句式理解不够透彻。还有就是,情景设计的连接性没能充分的利用所创设情景,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三幅图的设计上或许把第二幅和第三幅互换一下位置会更好,另外把说话训练要说明的四个要素如果通过句型“谁做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来让学生表达,也许效果更佳。针对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吸取教训,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的研究教材,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合理,并符合学生的实际。加强情境运用与教学相结合。
语言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语言变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语言学习生活里尽情驰骋并乐此不疲!
第三篇:如何做好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论文)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
乡宁一中王蒲玲
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成为历年历史学科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很大(总分100分,选择题为48分),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确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二、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法:
1、比较型选择题题: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例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2、材料型选择题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答案】C3、否定型选择题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答案】C4、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例】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
C.挽救民族危亡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历史口号的本质就是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
【解题思路】洋务派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不可能是为了民族危亡,只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派以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但奕是其在中央的代表,同时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A、B两项都是错误的。【答案】D5、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
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例】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
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
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D6、组合型选择题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点拨】此题用排除法做,因为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点,都分别在三个备选项中出现,因此四个备选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所以只要找出错误点③,排除包含③的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答案】C
为进一步提做选择题的正确率,我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具体为:
三、做选择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不熟,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1.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伦理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C)
A.“三从”B.“四德”C.“三纲五常”D.“中庸之道”
此题纯属识记题,教材熟练,答案一看便知。
2.概念混淆不清。
例2.“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实际上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论D.机械唯物论
此题考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此外还有对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概念把握不清的。
3.审题不清。
例3.下列不属于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
A.“天下为主,君为客”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谋之”D.“经世致用”
此题考察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题目要求选择否定项,但很多同学以为选“属于”,把否定看成肯定,结果错了。此类型还包括审题不全,对题干条件丢三落四。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容易存在的问题。
那如何才能提高做选择题的正确性?
四、提高选择题正确性的有效途径:
1.反复阅读、推敲教材。
2.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3.认真、细致地审题。
4.掌握选择题的基本解法。
5.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总之,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性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还要有会做的力求完全正确,不会的要充分利用有效途径做好的信念,那么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第四篇:一年级看图说话教学设计
一年级看图说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看图,学会想象,让学生把故事说得通顺、完整而具体。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要爱护小动物。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把几幅图连起来说几句话,把图意表达清楚。教学过程:
一.看图启发谈话引入
(出示图)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一副非常好看的图画,仔细看图上有什么?生答得不具体,可以这样引导: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小鸟?还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可爱的小鸟生活在树林里会感觉怎样?
是呀,树林是小鸟的家,小鸟是多么快乐呀,可老师这里却有一只小鸟怎么也快乐不起来,大家看他怎么了? 二.观察图画
1.(出示受伤小鸟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猜小鸟是怎样受伤的?假如你是这只小鸟,受伤后会感觉怎样?谁能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完整起来说几句话? 2.正在小鸟伤心的哭泣的时候,大家看谁来了?(出示图一)谁来给这个小男孩取个好听的名字?我们暂且叫他小明吧。小明是怎样发现这只受伤的小鸟的?什么时候发现的?谁能把这一幅图的内容完整的说说?(先指生说,再同桌说,相机板书:发现小鸟)
3.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发现小鸟这幅图,我们先仔细观察了图上的重点事物,接着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然后把看到的想到的连起来说完整的一段话。(板书:观察想象 完整)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看看第二幅图,看谁学得快,说得好。学生看图思考,指名说,让多个同学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加以肯定,让不会说的跟着学。(板书:抱回小鸟)根据情况点拨:小明心情怎样?怎样抱起小鸟?怎样回家的? 4.焦急的小明,小心的抱起小鸟飞快的跑回家是怎样做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幅图。先学生观察,后交流。(观察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我想许多同学有过受伤的经历,想象受伤后医生或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你处理伤口的?联系生活,让说话生活化,让学生有话说,会说)
根据情况点拨:怎样包扎小鸟才不会痛?(让学生体会小明的爱心)板书:包扎伤口
5.十几天过去了,在小明的精心照料下,小鸟恢复了健康,看,小明在做什么?(出示第四幅图)先观察,再同桌交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根据情况点拨:小明和小鸟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他们之间会有什么?临别前,小明会怎么说?假如你是小鸟,拍拍翅膀会怎么说?(板书:放飞小鸟)三.故事起名
看完了四幅图,我们连起来讲一个故事好吗?要讲故事就要先起名字,谁能根据四幅图的意思起一个好听又合适的名字?学生起名,教师点评:同学们起得名字既新颖又扣题还简洁,讲故事起名字就该这样。四.讲故事
先自己看图练习讲,再同桌评讲,然后点名讲,讲完师生点评,最后再照着讲的好的同学的样子讲给同桌听。五.创设情境谈话总结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太精彩了,如果故事中爱护小鸟的小明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什么?
是呀,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小动物,让动物和人类友好相处好吗? 六.作业
回家把小明爱护小鸟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这个过程有艰难曲折,更充满乐趣与激情。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研究课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学生学会,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我在给学生设计导学案时,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交流展示、能力提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每段基础知识梳理后面还设置了“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这个环节,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与之相呼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置“答疑解惑”环节,把学生收集的疑问在课堂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只有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而要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我经常用到、效果较好的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就用了这一方法。因我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对各种农具比较熟悉,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使用过或看到的农具,学生立马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发言,当学生探究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环节时,我也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在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作为农民的辛苦,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特意去学校食堂拍了一些学生扔掉的剩菜剩饭,引导学生就农业与民生问题发表见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历史情境短剧。每个短剧的人物、剧情都是我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在班内亲自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激发起来,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比什么都重要。我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和我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和查阅的历史资料设计了历史情境短剧《天京事变》,并在班内挑选了六位同学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不管是编剧的还是表演的甚至连观剧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有同学课下和我交流时还说:这样学历史太有意思了,课上知识根本不用背书全掌握了。再比如借助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罄竹难书,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读毛泽东的词《长征》,引出红军长征路线,感受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借助视频、图片也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因为图片或视频,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我在讲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给学生播放了经济危机的视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效课堂必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我校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