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演讲 台湾电影(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9:5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PT演讲 台湾电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PT演讲 台湾电影》。

第一篇:PPT演讲 台湾电影

光影中看台湾

从开课的那天起,关于台湾的电影就一直持续的放映,不论是抗日时期的台湾,还是如今的,都散发着一股神秘而独特的气息。走进台湾,走进这个中国最大海岛,那里隐藏着许许多多令人好奇的人和事。台湾与大陆的政治关系比较复杂,是个长久的问题,所以现在只聊一下台湾光影中的文化与习俗等内容。台湾的文化与大陆地区一脉相承,许多习俗与饮食习惯都与大陆相仿,特别是闽南地区,因为大多数台湾人的先辈都是从广东、福建等地迁移过来的。在台湾电影中出现的那些饮食或习俗,可能都有熟悉的影子,了解台湾,更多地从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中找到我们的共通之处,以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这里我想举三个看过的关于台湾本土的电影:《阵头》《总铺师》《海角七号》

《阵头》,继《鸡排英雄》后台湾人情系列第二部。三太子、八家将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庙会记忆,一群年轻人将带来新的革命!凭着执着的信念,燃烧出满腔热情,新世代展现台湾在地文化最震撼人心的感动。

主角阿泰出生自台中知名阵头世家,小时调皮的人他总拿家中阵头神明捣蛋,是爸爸眼中不成才的儿子。而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叛逆持续紧张,但一次意外,阿泰竟阴错阳差接下团长位置。不仅手下这一群由中辍学生组成的阵头团员,对这个血气方刚的少爷充满怀疑,另一个阵头世家也等着看他好戏。上有长辈传统,下有团员的质疑眼光,阿泰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背起鼓、驾起神明,带着一帮年轻团员跋山涉水,踏上环岛之路,为台湾的阵头文化闯出一番新气息!

记得刚开始我和剧中团员的想法是一样的,认为阿泰在瞎弄,有点固执己见,他设计的动作别人都不理解,这样怎么能成功呢?中间更发生团员离开的状况,使得原本不被看好的表演团雪上加霜。但所幸的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更加深厚。阿泰突发奇想的要绕岛一圈,这个想法我当时很不理解,认为他在做无用功,不抓紧时间好好排练,却背着东西到处跑。但他们受到了电视台的关注,用自己的毅力和坚持感动了人们,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们,最终甚至包括对手。于是,在阿泰新颖形式演绎后的阵头表演终于和大家见面,受到人们的无比欢迎和喝彩。

《总铺师》,一部讲述传统“办桌”文化的台湾本土乔饰演的詹晓婉跑路回台南后开始的一段对于台湾“古早味”的追寻之旅。20多年前,台湾办桌界有三大传奇「总铺师」称霸北、中、南!分别为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乡民们尊称他们「人、鬼、神」三霸。随着时代变动,办桌文化势微,人鬼神凋零。苍蝇师想将家传手艺交给独生女詹小婉,谁知小婉只想当明星,美美出现在萤光幕前。

但是一心逃离油烟血水的小婉却被迫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使命。膨风嫂,是传奇总铺师“苍蝇师”之妻,小婉的继母。为人幽默风趣,却没有好手艺,由于与老公的徒弟阿财师比办桌却不幸落败而跑路,为了想替“苍蝇师”出一口气,就寄望于她的女儿小婉。

古早味的菜繁复难做,很多年轻的总铺师已经不愿意去传承。办桌文化代表的不是只是吃,还有台湾人的互助精神。以前总铺师办完这一摊宴席之后不领酬劳,顶多就是主人看今天的猪剩下这一块肉,切给总铺师带走,继续去下一个村庄办桌。这种生活型态,完全仰赖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因为你帮助我,我感谢你,因为我感谢你,所以我要想办法回馈东西给你。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是这样一个温暖的人际情感,全片落脚美食文化最出名的台南拍摄,将道地传统办桌文化结合喜剧元素,以及小人物的奋斗精神,拍出了好吃好看又好笑的台式史诗喜剧。

本部电影涉及了台湾的饮食文化,虽然有不少是古早菜,但于此我们就可以窥见台湾丰富的饮食资源,台湾的菜系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甜不辣’,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嘉义‘四臣汤’和香菇鱼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馅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海角七号》剧情描述一场在恒春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由于当地人的坚持,暖场乐团将由当地的乐手们组团演出,于是代班邮差阿嘉、小米酒业务员马拉桑、机车行鼓手水蛙、原住民警察劳马、老邮差茂伯、正读国小大大七拼八凑组成了一个‘破铜烂铁’的乐团,让个性严谨、心情烦闷的演唱会日本籍监督友子小姐伤透脑筋,其中总是不肯好好配合练团的主唱阿嘉更是无时无刻不惹毛她,随着演出时间愈来愈近,两人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没想到一份装在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邮包里的过期爱情,竟在半世纪后,悄悄牵起了另一段跨国之恋。

整部电影透露出浓浓的爱意,穿插其中的七封信,每一封娓娓道来的思念与爱意,都使我们深深感动着,男女主角的爱情也由此萌发。和前面两部电影一样,阿嘉他们也克服种种困难组起乐队,在最终的表演舞台上大放光彩。是爱情对他的鼓励,使他一步步坚持了下来,他也为另一份纯真而弥久的爱情得到延续。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觉对台湾的了解更加深了一步,它独特的魅力,令人难忘,期望将来有机会可以去台湾,亲身感受一下。

第二篇:关于PPT演讲

一、关于PPT制作

PPT制作不是文本内容的复制粘贴,而是对已有工作思路的深刻挖掘和梳理,通过结构化、层次化的内容展示,再配以适当的图表、图形和动画,能够使原本抽象的想法更加清晰、条理和生动。PPT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字体够大:最后一排也能看清;

2、字数够少:避免大段未经提炼的文字堆砌;

3、主题明确:一张PPT,体现一个主题;

4、内容简洁:每页传达3-5个概念效果最好。不超过7!

5、效果直观:多用图形,慎用术语;

6、一致性:概念、例子、数据、图片等支持主题;

7、层次清楚:符合听众思维逻辑。

二、关于现场演讲

1、提前练习,熟练掌握PPT内容、结构和重点,能够脱稿,对于哪些地方应重点展开、哪些地方需要补充说明都应了然于胸,并提前有所准备;

2、演讲时举止大方、语言清晰流畅,注意现场互动,根据大家的反应控制语速、进度等,也可适时进行提问,或停下来问大家有无问题;

3、PPT的放映应该与演讲者保持一致,并与听众思路同步,如,1)全局性信息(比如一组完整的表格,流程图等等):整页展示后,先建立大框架,再对关键点进行讲解;

2)非全局性信息(比如同一个标题下的几个不同方面):设置动画放映,逐层讲解。不要一下子全部放出来;

3)承上启下:每页PPT切换时,要说些衔接语,不可唐突放出下一页。

4、此外,应尽量避免出现以下现象:1)内容太多,导致重点不突出,时间不够;2)细节展开太深,听众没兴趣或听不懂;3)开场缺乏铺垫和兴趣激发,直奔主题;4)结尾草草收兵;5)讲解内容印象不深刻;6)PPT内容缺乏提炼,层次不清楚; 7)听众关注PPT多过演讲者;8)演讲者依赖PPT,照本宣科。

三、PPT评价表

1、为鼓励各部门认真准备、充分展示,会议将设PPT评分环节,所有参会人员现场领取一张评价表,对除本部门外的其它各部门的PPT进行评价;

2、评分表按内容、演讲两个维度以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3、会后收集评价表,汇总后反馈至各部门,供参考改进。

第三篇:PPT演讲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纽带》,纽带、顾名思义:它是一个“线状”并且起到联系作用的东西,联系人和事物。

作为新同事,现在和在座的前辈们比起来,没有什么经验之谈,不能像娅姐她们那样分享一些干货,也没有像婷姐她那样对于服饰搭配有特别的研究。这里,我只能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作为销售内勤的大致工作和感悟。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板块进行表述。

就像以下图示表现的,我是连接销售人员与公司内部的桥梁,协调部门关系的纽带。说到岗位属性呢,我认为销售内勤是具有辅助性、服务性和综合性的。接下来我的岗位职责,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我想问一下大家知道第一张图上红色的线是什么吗?辅助线,对,以前我们在数学课上,特别是做到几何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辅助线,因为他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几何图形的构造,更快的解答出正确答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到具有辅助性、服务性和综合性的呢?

1、协助销售经理完成各类信息的收集、录入、统计和分析。

2、为销售人员提供后勤服务

3、业务部的内部管理

校服样衣是销售人员极为重要的销售道具,当销售人员到学校进行展宣时,他影响着各位家长对于校服美的认知。因此保持样衣的整洁十分重要。

第四篇:如何演讲PPT

如何演讲PPT

苹果CEO乔布斯给大家的几条建议

1、做PPT前先拿纸,把你想表达的思想写下来,这个比信息更重要;

2、站在受众角度想清楚他们要什么,用最简单的话说出你的观点;

3、永远只有三部分,而非三或四点或五点;

4、投影少文字,多图片;

5、幽默,别刻板;

6、讲故事。

第五篇:台湾电影一百年研究

台湾电影一百年

西元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十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便标志著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卢米埃的电影不但受到当时法国中产观众热烈的欢迎,更随著他们所训练出来并派往世界各地拍摄与放映电影的摄影师的足迹,在短短一年内将电影传遍欧、美、亚、澳各洲 ;而卢米埃电影到达的时间,多半便是各国电影诞生的日子。

电影来到台湾

卢米埃电影在台湾公开放映的时间,根据现有的文字证据,是在一九OO年六月二十一日。从这一天算起,电影在台湾的历史至今刚好超过一世纪。台湾在一八九五年,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而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殖民地,而这一年也恰好就是电影诞生的那年。所以电影是在诞生后四年半才来到日治下的台湾,比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晚,也比殖民地母国晚三年多。事实上,把电影引进台湾的是当时已有电影机制造、拍摄与放映技术的日本人,当时卢米埃也早已结束他们在世界各地拍摄与放映电影的事业。初期来台湾放映电影的,多半是在台湾进行短期巡回放映的日本巡业师。台湾人最早从事电影巡回放映的可能是苗栗人廖煌;他於一九O三年去东京学习使用电影放映机,并购买影片回台,在苗栗与台北等地收费放映。但日治初期台湾最重要的巡业师则是当时日本国内知名的劳工运动者高松丰治郎。他在日本藉由放映电影的空档进行演说,鼓吹劳工权益,受到前首相伊藤博文的注意,因而与当时台湾总督之下最有权力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一同游说他来台湾,利用电影对台湾人进行文化宣传工作。一九O三年起,高松每年冬天来台,在各地巡回放映电影,顺便鼓吹劳工运动,几个月后再回日本,继续制作他的社会讽刺影片。一九O五年日俄战争胜利后,他也利用电影,帮忙总督府(透过爱国妇人会台湾支部)募集国防献金。高松虽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但在台湾这个特殊环境中,却与右翼的殖民政府建立十分密切而友善的关系。因此当台湾总督府计划在台湾拍摄一部电影,用以向日本国内宣扬殖民地的统治政绩时,负责拍摄的不二人选当然就是高松丰治郎了!

第一部台制电影《台湾实况绍介》

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应该就是一九O七年二月高松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这部电影的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虽然是作为台湾总督府政治宣传的工具,但影片在全台各地放映,对於旅游不便的世纪初台湾,还是具有相当的社会教育意义。这部片后来也在日本的台湾博览会及一些大都市的电影院放映,并有阿里山邹族原住民随片登台,让许多日本人第一次见识到殖民地台湾的面貌。而这种较大规模的实况纪录电影制作,在日治时期以及国府统治时期会一再出现。相较於欧美电影先进国在一九O七年已积极朝剧情长片的叙事技巧发展,电影在台湾则自一开始即受到政治的操控,一直到一九六O年代才有较现代化的发展,这毋宁是台湾作为一个边陲地区的命运使然吧!

日治时期电影制作量少质差

日治初期由於日本内地与台湾之间交通不便,因此电影拍摄活动在台湾并不普遍。现有资料仅有一九一O年《台湾讨伐队勇士》与一九一二年另一部征讨原住民的新闻片,而且两部片均为日本公司受总督府邀聘来台制作的,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一九二二年松竹公司的田中钦导演在台湾拍摄《大佛的眼睛》,应该是台湾第一部日制剧情片。至於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则要等到三年后,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的《谁之过》。可惜这部片子可能品质不佳,不受观众欢迎,而台湾映画研究会不久也就解散了。这种台湾人聚资拍片,片子品质差不卖座,公司就解散的情况,以后在日治时期与台语片时期均一再发生,显示出台湾电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无力长期具规模的发展成像样的电影事业,也算是台湾电影历史发展上的一个现象。反观欧美,在一九二O年代已发展出成熟的电影美学,有声电影也即将出现;台湾电影相对「初始」,一直要到半世纪后才有较现代化的发展。

非剧情片的制作

电影技术逐渐在台湾在地化,大约在一九一二年之后。为了统治之需要,负责管理原住民的总督府警务署理蕃课开始购置电影摄影机,制作教育原住民的影片。二年后总督府文教局学务部也购买电影摄影机,并设置巡回电影班,请日本摄影师来台在各地拍摄教育电影。而台湾教育会通俗教育部也设有电影制作部门,自日本聘来摄影师负责拍摄。自此之后,总督府各单位也开始制作与其业务相关的宣导影片。而非剧情类型的教育片、新闻片、宣导片也成为日治中期以后台湾本地电影制作的主流,一直到日本战败为止。

日治时期的电影映演

电影制作在殖民时代的台湾虽不发达,甚至可说是相当落后,但电影映演业在当时台湾主要都会区,却极为发达;反之,城市以外的居民则除了透过巡业团放映外,少有机会看到电影。高松丰治郎於一九O八年定居台湾,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到一九一七年高松离台返日时,专门放映电影的电影院全台虽只有三、四家,但由於竞争激烈,台北的电影业却因而开始活络起来。许多日本及欧美电影在九州放映完后,就会来台放映,通常日片比日本首映慢二、三个月,卖座的美国片则往往慢半年,甚至一年半之久。当时的观众以来台工作的日本工人阶级为主。放映的影片因此也迎合他们的口味,混杂了日本新派悲剧、日本喜剧、日本旧剧、西洋滑稽片、冒险动作片、纪实片、风景片、以及幻术片。欧美当时流行的动作连续剧也大受欢迎。到了一九二四年之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一九三五年十月,日本领台四十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更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阻碍电影在台发行的地理因素因通航而消失后,日本与外国电影便源源不断进入台湾市场。一间间现代化的大型电影院在各都会区出现,日本各主要电影公司纷纷在台湾设立分公司或发行所,外国片的代理权则被台湾人的电影公司取得。电影院由一九三O年的十家,到三二年增为二十家,到了四一年二次大战时,台湾共有电影院四十八家(其中十九家由台湾人经营),分布在主要七大都会区,台北占其中三分之一。(如包括兼演戏与放电影的戏院,至四二年时则有一三二家。)当时日本片固然理所当然地占有大半的市场(数量平均占总进口量四分之三以上),好莱坞美国片之映演数量也远超过其他国家,不过除中国片外,一些苏联、德国、法国、义大利艺术电影,甚至如《莫亚纳》(Moana)、《象》(Chang)等纪录片也曾来台放映。事实上台湾在一九三O年代曾出现过类似欧美於二O年代流行的电影俱乐部这种菁英电影团体;台北电影联盟成立於一九三二年,出版「映画生活」杂志;高雄电影联盟则成立於一九三七年,出版「映画往来」杂志。两团体均以热衷欧美艺术电影的在台日本知识分子为主,杂志则介绍电影史、电影理论、影评、剧本转载等。台湾人加入电影俱乐部的可能很少,印象中好像只有徐庆钟一人。在一般电影观众方面,日本人占绝对多数,且以日人经营之电影院放映之日片与外片为主。台湾人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口数较少,也较喜欢到台人经营的电影院看中国片(如《火烧红莲寺》、《渔光曲》)或由西方名著改编的日片(如《孤星泪》、《卡门》)。这种情形一直到中日战争及二战爆发,中国影剧被殖民政府禁止后才有所改变。为了配合战争的需要,殖民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以行政命令强制管理统制一切活动,包括电影在内。一九四一年八月台湾总督府情报部设立台湾映画协会,统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及利用电影进行宣传等其他相关事务;四二年三月又成立台湾兴行统制会社,统制电影的发行与其他所有表演活动的演出,尤其是管制台湾人最喜欢的戏剧活动。

台湾映画协会与新闻片制作

台湾映画协会成立前,电影制作即已完全配合战争需要;总督府除制作《时局下的台湾》、《台湾进行曲》等战争新闻片外,更积极策划制作或协助制作如《莎韵之钟》、《南方发展史:海之豪族》等宣扬日本侵略战争国策的剧情电影。台湾映画协会成立后,每一个月制作一辑《台湾电影月报》,每两个月制作一部纪录片。台湾映画协会的人力、设备在战后被国民政府接收,改为台湾电影摄制场,即是后来国民政府时期三大官营电影机构中台湾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台湾电影的历史进程,自此至一九七O年代,便一直在官营制片厂主导的情形下发展。而在六O年代以前,台湾电的影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受中国统治,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台湾。负责接收电影的白克随后将台湾映画协会与日治末期负责拍照的台湾报道写真协会合并,在台北植物园内成立台湾电影摄影厂,归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所属。十月二十四日行政长官陈仪搭机抵松山机场及次日台北中山堂的受降典礼之新闻片均由留用之日本摄影师与录音师负责制作,这是因为在日治末期,台湾映画协会内的台籍技术人员都还是未「出师」的年轻学徒。这少数几位台湾技术人员,一年后当日籍技师被遣送回日后,就成为台湾新闻片制作的主干,直到四九年国府撤退来台,带来一批原在大陆拍摄官营片厂剧情片或军事新闻片的技术人员,情况才有所改观。光复初期的电影制作

战后初期,台湾经济贫困,但社会大体安定。当时的电影制作只有一年不到十部之新闻片,主要是纪录台湾当时在农业、工业、交通、电力、社会等方面的实况,及长官公署的一些行政与建设,与日治时期用电影进行政治宣导的做法相同。随著国共内战日趋激烈,而在台的统治阶级又贪污腐化,造成台湾经济通膨严重,社会治安败坏,终於导致二二八事变。此后连新闻片也减量生产,直至五O年代台湾局势逐渐安定后才又逐步发展起来。一九四五至四九年间,有两部中国剧情片以台湾为背景,来台湾出外景。《花莲港》(何非光导演,1948),描写原住民少女爱上汉人青年的故事;《阿里山风云》(张英、张彻合导,1949)则是讲述吴凤的故事。回顾日治时期日本电影公司来台出外景拍摄《阿里山侠儿》(导演,19??),以及后来香港邵氏公司拍摄《兰屿之歌》(潘垒导演,19??)、台制厂拍摄《唐山过台湾》(李行导演,1985),内容大同小异,也都由异族角度扮演及随意诠释原住民文化,造成相当扭曲的台湾原住民形象;这种情形要到一九八O年代末才有所改观。

五O年代

《阿里山风云》在台湾拍摄时,大陆恰好风云变色,外景队落难台湾,把影片在台完成,因缘际会成了二战后台湾第一部台产国语剧情片。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到台湾,带来了官营中国电影制片厂、农教电影公司的大批人员与设备,使得政府主控了后来的台湾电影发展;而三四十年代上海优良的文人电影传统与民间电影人才与设备,除滞留上海者外,部分则移往香港,造就了往后香港国语电影的发展基础。反观台湾,不但缺乏优秀的编、导、演人才,加上国府鉴於大陆时期电影战场上吃了左翼的闷亏,到了台湾乃对电影严加控管,因此五O年代的台湾电影基本上可说是乏善可陈,尤其是国语剧情片,如《恶梦初醒》(宗由导演,1951)、《永不分离》(徐欣夫导演,1951)、《皆大欢喜》(唐绍华导演,1952)等,完全配合反共抗俄的文艺路线,使电影完全成为政治宣传工具,堪与史达林时期的苏联电影相比。

台语片兴起

一九五五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也开启了由一九五六至一九八一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近二十年的台语片时代。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高达一年一百二十部。《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打破好莱坞电影与香港国语片的卖座纪录,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多少也反映四九年国府统治后台湾人(尤其是中南部与中下阶层观众),在郁闷的国共对峙与美苏冷战局势中,找到了终能引起共鸣的本土电影文化。台语片初期以歌仔戏剧目、台湾民间故事或新闻事件如《廖添丁》(唐绍华导演,1957)、《林投姐》(唐绍华导演,1957)、《疯女十八年》(白克导演,1957)为主,内容偏向苦情、哀怨;到了六O年代初,歌唱片《台北之夜》(郭南宏导演,1962)、嬉闹片《王哥柳哥游台湾》(李行导演,1958)、间谍片《天字第一号》(张英导演,1964)等类型出现,一扫台语片的悲情走向;到了六O年代末,台语片走下坡后,则尽是如《海女红短裤》(江南导演,1966)、《人之初》(余汉祥导演,1968)、《新婚之夜》(1971)之类的异色电影。总的来说,台语片一般均为低预算,投资者也多半缺少长期的眼光,因此往往因陋就简、节省电影底片与工作人员、赶拍急上片,造成影片粗制滥造,埋下台语片自毁的因子。其实台语片界原也有一些人才,也有如何基明、林博秋等人兴建私人片厂、培养人才以提升影片品质的企图,可惜时机不对,加上政府对台语片采取抵制的政策,使得台语片终究落得劣币驱逐良币的下场。讽刺的是,五O年代由於台制国语片不振,公营制片厂的人员与设备多半闲置,台语片兴起使得这些人员与设备得以充分发挥功用,却为六O年代台制国语片的兴起奠定基础,进一步打击台语片的生机。

健康写实电影

一九六O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国民党获得美国的支持,在岛内以威权体制全盘掌控大局;台湾经济由进口替代转为出口扩张,工业开始成长发展,社会气氛也比之前略为轻松。电影在这种背景中有了较好的发展契机;除了台语片复苏并继续旺盛发展外,国民党营的中央电影公司新任总经理龚弘提出了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一方面采取欧美写实主义电影的拍摄风格,却又避免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在当时极右的政治环境中已属突破之举,但也有学者认为其「隐恶扬善的特性,使其精神更接近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论」。龚弘聘请李行拍摄《蚵女》(1964)、《养鸭人家》(1965),颇受市场的欢迎,评价也很好,终於带动国语剧情片的制作水平,甚至开拓了台制国语影片的海外华人市场。总的来说,健康写实电影强调传统伦理与道德,但缺乏批判现实的勇气。不过它建立起台湾电影的新风格,与上海时期的中国电影或香港的国语文艺电影大异其趣。自此之后,较严肃的台湾电影多半持续此时期所发展出的儒家伦理内涵。而健康写实时期的重要导演,如李行、白景瑞、李嘉、丁善玺等,在六、七O年代成为领导台湾电影风骚的主要人物。台产国语片一九**年产量仅为二十二部,到了一九六九年已提升为八十九部,超越了台语片,并在两年后年产量超越百部。国语片在政府全力辅导下,终於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相反的,台语片在一窝风拍摄下品质低劣,观众受电视等因素影响而流失,政府也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多所压抑;风光多时的台语片至此终於完全没落。此后,台语再次出现在台湾电影要等八O年代新电影时期。

国联五年

在健康写实电影出现以前,台湾国语电影市场完全被香港电影垄断。一九六三年卲氏公司出品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导演)在台湾连演近三个月,演员凌波来台时更是万人空巷,便是最好的写照。香港电影界自一九四九年起,一直是国共斗争的战场。香港影人多半是中共统治中国时自上海逃难来的。由於大陆陷共,市场尽失,台湾成为国语影片的主要市场,因此国民党遂能动之以利,拉拢香港影人效忠国府。台湾政府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香港电影公司来台制作。六三年底李翰祥脱离卲氏公司,受国府邀请来台设立国联公司,将制度化的电影制片厂拍摄技术与编导人才引进台湾,终於促使台湾的电影制作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国联在台只有五年,影片也只生产了二十二部,但影片制作极为慎重,品质远胜其他台制国语片,遑论粗制滥造的台语片,因此对台湾电影的制作水准起了良好示范作用。国联的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歌舞片,如《七仙女》(李翰祥导演,1963)、《状元及第》(李翰祥导演,1964),极历史宫闱片《西施》(李翰祥导演,1965)外,以改编自小说的文艺片最为知名,包括《几度夕阳红》(杨苏导演,1966)、《塔里的女人》(林福地导演,1967)、《破晓时分》(宋存寿导演,1968)、《冬暖》(李翰祥导演,1969)与《黑牛与白蛇》(林福地,1970)等;其中琼瑶的原著就占了八部。

琼瑶电影

琼瑶式的爱情文艺电影在李行拍摄《婉君表妹》(1965)与《哑女情深》(1965)大卖座后,不但开启文艺爱情片的跟拍风潮,更建立琼瑶电影的类型与电影王国,持续达十多年之久。这种爱情文艺类型的电影,类似好莱坞的言情剧,时空经常设定在虚渺的三四十年代中国或无特定时空,角色常困於阶级、学历、或生理上的差异,爱情的信念则成为救赎的利器。严格上说起来,这种影片仍固守父权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强调女性的牺牲美德,意识保守,但琼瑶电影在六O与七O年代的台湾却成为众多观众的感情慰藉与出路,因此大受欢迎。这批观众到了八O、九O年代转为电视观众,於是琼瑶式的电视连续剧又再红到萤光幕上。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六O年代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於一九六七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直到八O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加上摄影优美、意境不俗,服装、造型考究,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侠女》(1970)一片更加上禅的意境,将胡金铨的声望推至顶峰。然而胡金铨之外,当时台湾绝大多数仿拍的武侠电影却缺少胡氏的才情,因而多半在暴力与奇情上上著墨,手法粗糙未见新意。银幕上一片血腥迫使教育部不得不以政策企图导正武侠片的内容,但效果有限。到七O年代初,武侠、功夫片产量仍是台湾电影的主干。

功夫片兴起

一九七一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并同琉球群岛交还日本,引起海内外华人示威抗议。国民政府开始面临一连串的外交挫折。同年十月台湾退出联合国,接著尼克森访问北京、日本承认北京政权、接著是石油危机。政治与经济局势的紧绷造成社会人心松动。国民党内的保守势力力求稳固政权,但革新保台的呼声却开始凝聚力量。蒋经国掌权后,开始呼应改革的要求,提拔省籍菁英进入政坛。但社会的逐步改革却未反映在台湾电影中。一九七一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罗维导演),在台大卖;次年的《精武门》(罗维导演)更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精武门》在台卖座自有其道理;片中的李小龙持双节棍将日本极西洋武术高手打得落花流水,使得现实生活备遭东西洋人挫折的台湾观众,在民族主义情绪渲染下,在电影中得到阿Q式的补偿。武侠片中的刀剑,自李小龙出现后便被拳脚功夫所取代;而武侠片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功夫片在台湾最流行时,影片又再浮滥跟拍,连武术指导、摄影师都下海担任导演。但台制功夫片水准大多不比港片,因此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於一九七四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长弓公司,拍摄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张氏功夫武打片的特色是血腥暴力、强调男性情谊,并刻意在视觉上突出个人的内心世界。张彻与李小龙的电影虽然促成台湾电影在七O年代打开了国际市场,但在电影美学上,台湾电影并未受其启发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只是一昧抄袭,最后终於没落。

爱国政宣电影

当功夫片开始流行时,龚弘恰好卸任,由蒋经国的亲信梅长龄(原任中制厂厂长)接任中影总经理。当时台日断交,梅长龄於是规划抗日电影《英烈千秋》(丁善玺导演,1974),市场反应热烈,於是在七O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尤其当七五年蒋中正总统去世、南越与高棉相继赤化,七六年周恩来与毛泽东相继去世、四人帮垮台,七七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坜事件,七八年美台断交,七九年美丽岛事件;政治局势动荡中,官营电影制片厂更加强爱国政宣电影的制作。中影的《八百壮士》(丁善玺导演,1975)《笕桥英烈传》(张曾泽导演,1975)《梅花》(刘家昌导演,1975)、《战地英豪》(刘艺导演,1975)、《望春风》(徐进良导演,1977)《黄埔军魂》(刘家昌导演,1978)、《源》(陈耀圻导演,1979),中制的《大摩天岭》(李嘉导演,1971)、《女兵日记》(汪莹导演,1975),都是此时期抗日或反独的爱国政宣片。而一九七九年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李行导演)更是台湾处於前途未卜的国际局势中自我勉励的写照事实上,台湾电影的制片龙头中影公司在一九七七年由明骥接任总经理后,除了继续拍摄政宣电影外,也拍摄文艺片如《一个女工的故事》(张蜀生导演,1978),甚至武打片如《神捕》(何伟康导演,1978)。但是这些电影普遍票房不佳,使中影公司财务窘困。

学生电影类型

比较正经的台湾电影制作公司,开始采取低成本独立制片的策略。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新导演林清介则由《一个问题学生》(1979)卖座后,开始以学生生活为题材,拍出一连串学生电影,如《学生之爱》(1981)、《同班同学》(1981)、《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另一位导演徐进良则拍了《拒绝联考的小子》(1980)、《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学生电影俨然成为新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电影类型。而低成本独立制作也使得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陈坤厚此时执导了《我踏浪而来》(1980),侯孝贤则拍了《就是溜溜的她》(1981)、《风儿踢踏踩》(1982),两人都正为下一阶段的台湾新电影储备经验。

台湾新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的现代化(或者说是「现代主义」化),可以说是始於《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合导,1983)。中影公司明总经理在谷底的困境中接受小野与吴念真的建议,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这部影片改编自黄春明的三篇短篇小说,以流畅的现代电影语言呈现出迥异於以往台湾电影的意境,不但获得评论界一致的好评,票房也非常好,自此确立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在《儿子的大玩偶》出现之前,事实上中影已先提拔新导演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过朴实的《光阴的故事》(1982),而侯孝贤与陈坤厚也分别执导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与《小毕的故事》(1983)。这些电影预示了新电影的风貌,也因市场反应良好而使得后来的新电影成为可能。《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虽然受到当时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但在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终於突破障碍,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争出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等新导演,以及先前已出道的王童,就较顺利的取得拍片的机会,拍出一部部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新电影;其中较重要的作品包括《风柜来的人》(侯孝贤导演,1983)、《玉卿嫂》(张毅导演,)《海滩的一天》(杨德昌导演,1983)、《看海的日子》(王童导演,1983)、《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李佑宁导演,1984)、《童年往事》(侯孝贤导演,1985)、《我这样过了一生》(张毅导演,1985)、《青梅竹马》(杨德昌导演,1985)、《杀夫》(曾壮祥导演,1984)《恐怖份子》(杨德昌导演,1986)、《恋恋风尘》(侯孝贤导演,1987)、《桂花巷》(陈坤厚导演,1987)、《油麻菜籽》(万仁导演)。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中影投资拍摄的,主要的推动者就是明骥及制片部的小野与吴念真。他们可说是影响台湾电影走向的主要功臣,对当时低迷的商业电影也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到新电影受到欢迎,也纷纷改编乡土小说,拍出类似的电影,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白景瑞导演)、《在室男》(蔡扬明导演)、《嫁妆一牛车》(张美君导演)、《孤恋花》(林清介导演)、《孽子》(虞戡平导演)等;但这些电影虽然外貌包装相似,却缺乏新电影的自觉与神采。可是新电影虽然优秀,产量毕竟有限;八O年代台湾电影主要仍充斥著赌博片、犯罪片、及以许不了为主角的嬉闹片。但此时期真正主导台湾华语电影市场的,却是香港电影。代理发行港片的台湾片商成为市场主力,并将资金投入拍摄港片,使得台湾商业电影逐渐空洞化。加上出租电影光碟的MTV以及录影带、第四台(共同天线)、卫星接收日本电视等新兴媒体一一在台湾流行起来,取代电影院成为主要的娱乐管道。而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此时又兴旺起来,使得低成本的台湾电影无法相比;更何况新电影的现代主义艺术本质原本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美学背道而驰,因此新电影的票房逐渐低迷,舆论上也开始出现批判的声音。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造成整体台湾电影气势渐弱,而新电影作为一种集体的电影潮流终於在八七年结束。讽刺的是,新电影及其导演在台湾电影界饱受批评,票房也受观众冷落,但自八O年代末起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电影图书馆与金穗奖

八O年代两件值得注意的新发展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电影发展基金会成立了电影图书馆(九O年代改名为电影资料馆),以保存电影资产及推广电影欣赏,并设置金穗奖以鼓励动画、纪录片、实验电影和剧情短片制作。电影图书馆负责推动的金马奖国际影展长年选映国际优秀的艺术电影,使台湾一些热衷观赏电影的观众培养出国际视野,不致完全被好莱坞电影垄断洗脑;而艺术电影也从此在台湾找到了生存的空间。金穗奖则为后来台湾电影剧情片、纪录片、动画、与实验电影提拔出相当多的制作人才。在国家资源很少分配到剧情长片以外的八O年代,是台湾许多年轻独立电影工作者创作的支持动力。

解严后的台湾电影

台湾在八O年代中叶起,随著经济泡沫的膨胀与党外运动的兴起,社会力逐渐解放。八七年台湾终於解除戒严,示威游行成了家常便饭。国民党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逐渐和缓,加上开放党禁、报禁,言论自由在台湾终於完全达成。八八年蒋经国逝世,台籍的李登辉继任总统与国民党主席,从此改变了台湾的历史。此时,台湾电影在市场上虽然持续不振,但在威权统治瓦解的新社会中,新电影出身的导演却能将触角伸向过去禁忌的题材,回顾与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历史与个人记忆,如《刀瘟》(叶鸿伟导演,1989)、《香蕉天堂》(王童导演,1989)、《童党万岁》(余为彦导演,1989)、《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导演,1991)等。其中最震撼台湾的莫过於侯孝贤的《悲情城市》(1989)。这部片以九份一个流氓世家各成员经历台湾光复、二二八事变、以及白色恐怖的历程,具体而微地反映台湾人的历史经验,不但获得观众的青睐,也在威尼斯影展荣获金狮奖,使得侯孝贤从此成为国际瞩目的作者导演。台湾电影从此在世界各地大小影展年年几乎均有斩获,使得在外交战场上长期失利的台湾政府终能藉由电影而在世界上扬名立万、一吐怨气。这使得主管电影业务的新闻局自一九九O年开始,透过辅导金来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然而,台湾商业电影到了八O年代末期国内市场已逐渐萎缩,而国际市场早已无望,国语片商眼见政府用辅导金补助艺术电影的制作,自然分外眼红,因此一方面加强对艺术电影的攻讦,另一方面则透过政治运作,逐渐取得辅导金的主控权。

电影辅导金与九O年代台湾电影

总的来说,过去十年台湾电影的发展主要依赖辅导金,才在质与量上撑起一番局面。原本台湾商业电影的资金在九O年代初期投向香港与大陆,到了中期以后,港片与中国片也开始不振;此时台湾有线电视系统开始合法发展,於是这些资金转向投资有线电视,经营电影及其他娱乐频道,进一步打击台湾的电影市场。到了世纪末,台湾电影已经惨澹到年产量近个位数,台北电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万的境地。少数还在拍片的导演,不靠辅导金的,就是有能力自筹资金或得到外国投资的导演与制片,如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焦雄屏、徐立功等。在这么艰困的环境中,令人惊异的是一些新新导演仍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投入电影制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电影导演则仍固执地坚持拍摄他们的作者电影。九O年代起,李登辉掌权下的国民党内出现主流派与非主流派间的政治斗争,台湾社会开始出现族群与国家认同的对立情势。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开始探索本省人与外省人的认同问题,如《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导演,1991)、《无言的山丘》(王童导演,1992)、《戏梦人生》(侯孝贤导演,1993)、《多桑》(吴念真导演,1994)、《去年冬天》(徐小明导演,1995)、《好男好女》(侯孝贤导演,1995)、《红柿子》(王童导演,1996)、《超级大国民》(万仁导演,1996)、《太平˙天国》(吴念真导演,1996)等。九O年代的另一个趋势是,一些电影开始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如《西部来的人》(黄明川导演,1990)、《阿婴》(邱刚健导演,1991)、《月光少年》(余为彦导演,1993)、《暗恋桃花源》(赖声川导演,1993)、《十八》(何平导演,1993)、《宝岛大梦》(黄明川导演,1993)、《飞侠阿达》(赖声川导演,1994)、《逃亡者的恰恰》(王财祥导演,1996)等。

李安与蔡明亮

当然,最近十年来除了侯孝贤与杨德昌已在国际影坛建立作者导演的地位外,台湾出身的李安、马来西亚来台的侨生蔡明亮也分别成为世界瞩目的台湾导演。李安的《推手》(1991)以优异的导演技术为「后新电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后的《喜宴》(1993)不但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在台湾本地与国际票房上均非常成功。接著推出的《饮食男女》(1994)就完全奠定李安的国际地位;从此他就在美国好莱坞发展,备受好评。二OOO年李安的《卧虎藏龙》结合美中台港的资金与技术,在台湾雨势藉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声望推到另一个高峰。与李安醇熟通俗的导演技术相比,蔡明亮则展现他较为个人而阴郁的导演风格。一反新导演普遍探索怀旧或历史记忆的题材,蔡明亮把它的触角深入都会男女的欲望黑洞中,如《青少年哪吒》(1992)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爱情万岁》(1994)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河流》(1997)与《洞》(1998)更直接描绘都市黑暗角落的游魂,似乎来到了世界的尽头。蔡明亮的电影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为十分灰涩难懂,使其作品虽声名在外,但在台湾一直是曲高和寡。其他在九O年代出现的新新导演,如陈国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陈玉勋、林正盛、张作骥,以及独立制作的黄明川、赖声川等,也都有水准以上的作品出现。但九O年代台湾电影最戏剧化的发展莫过於纪录片的热潮兴起,至今方兴未艾。

纪录片在台湾异军突起

台湾纪录片在近十年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受惠於八七年的解严与小型电子摄录影机的普及化。九O年代中期以后,文建会开始支持纪录片的训练、推广教育,其他政府与民间单位也积极资助纪录影片与影带的制作,并设立各种影展与奖项以鼓励优良纪录片。九六年台湾第一所电影研究所成立,更专业地培育纪录片制作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台湾出现一批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他们来自社会各角落,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有的探索严肃的社会或政治议题,有的则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虽然台湾纪录片一般而言技巧尚嫌粗糙,美学基础较为薄弱,但整体的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也有一些影片参与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在台湾剧情电影逐渐陷入困境时,纪录片在台湾反而有较佳的发展空间。

下载PPT演讲 台湾电影(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PPT演讲 台湾电影(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ppt演讲技巧

    每年一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自选课外活动期间,计算机科学专业的 Patrick Henry Winston 教授都会开一门著名的课,叫做:如何讲话。在这个一直广受欢迎的课堂上,Winston 教授向......

    ppt演讲技巧 (★)

    ppt演讲技巧如何做好ppt演讲? 在演讲中ppT的重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不过它也有其特殊性,ppt演讲技巧。ppT可以是演讲内容的一个简单的精干的框架。为演讲者减轻负担,也为听众提供......

    ppt演讲技巧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ppt在演讲中的作用。在演讲中ppt的重要作用同样是传递信息,不过它有其特殊性。ppt可以是演讲内容的一个简单的精明的框架。为演讲者减轻负担,也为听众提供了......

    诚信PPT演讲

    所谓诚信,就是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以言警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代学者也有这样的表述:“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

    英文PPT演讲

    PPT英文presentation最实用的表达 开场白 正式场合做Presentation,可能需要一些隆重点的开场白。 Ladies and gentleman, It’s an honor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ddres......

    就职演讲PPT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首先衷心感谢组织上给我这次锻炼提高的机会,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信任支持。参加工作这些年,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工作,特殊的环境熏......

    三分钟PPT演讲

    ptt培训试讲题库《一分钟演讲题目》演讲前一分钟抽题,抽到以下题目,用一分钟时间即兴演讲,演讲内容跟题目相关联 1. 蚕思 2. 骆驼与针眼 3. 论肚子 4. 黑森林 5. 骚人 6. 第五......

    英文演讲PPT[本站推荐]

    why you will fail [fel] to have a great career [k?r??(r)]你为什么不会成就伟业 中英对照演讲稿: i want to discuss with you this morning why youre going to fail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