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

时间:2019-05-14 19:0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

第一篇: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

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

语文试卷浅析

2010年是山东省高考实行自主命题的第6个年头。从总体上看,今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与往年一致,试卷难度不高于去年,质量不低于去年,在此基础上有适度创新,特色更为鲜明。

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2010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语文试卷整体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方面又做了适当调整。“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辨识错别字)、标点符号、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的能力,取消了同义词辨析内容,将字音、字形分成两个小题考查。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了内容的典型性。现代文阅读部分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人生的四种境界》,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部分致力于突破正史传记文的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继续创新。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在选材范围和体裁方面较以往又做了新的拓展,选取魏晋之际诗人阮籍的五言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作为考查对象。选考内容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沿袭前几年考查散文的思路,在选材上进行创新,节选了现代著名作家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片段;“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美国新闻报道《她只能活七小时》。这两个文本语文性强,题材内容经典,《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她只能活七小时》于194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文题采取材料作文的形式,既避免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命题作文限制过严的不足,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

今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第一和第五大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的字音、字形、词语全部是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在以前多考查点号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扩展,开始涉及标号的考查;词语考查继续将四字成语与双音节词语的运用综合考查;病句则兼顾了结构和语意两个大类。设题全面细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二是“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部分涉及的材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教育、艺术、卫生、气象、社会等多个领域,侧重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和问题,如上海世博会、抗震救灾、改革实验、沙尘暴、大熊猫博物馆等等。在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此外,16小题概括菊花的主要特征、17小题以“读书”为中心词仿写、18小题的稿约,也都凸显了应用性,体现了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重点进行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继续突出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作文题创设更有弹性和张力的写作空间,更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水平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考试说明》也把“探究”作为一种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高考语文卷探究题的设置始于2006年,题目是要求考生“谈谈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2007年的探究题目是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低头的人生态度”谈自己的看法,2008年的探究题目是要求考生谈“文章写作特色对你写作的启示”,2009年的探究题目是要求考生就文中的重要句子“谈谈对你的启发”和“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总体上看,这几年的探究题目正逐步体现出回归语文、立足于文本进行探究的趋势,同时又注重对考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考查。2010年的探究题目是要求考生就小说的主要人物做出判断并作个性化解读和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相比较而言,开放性和层次感更强,在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一是语文性更强、思辨味更浓;二是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更适宜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探究能力;三是更贴近文本的写作背景。尤其突出的是,它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关注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在问题的设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05年的话题作文“双赢的智慧”、2006年的材料作文《星星》成功实现了从国家卷到山东卷的平稳过渡,2007年的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2008年的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在体现新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又有新的提升。2009年高考作文不再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直接以“见证”为题进行写作,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更方便考生把握方向确定立意。

2010年高考作文在考试形式上又做了适度创新,选取俄国文学大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由于所选材料内涵较为丰富,考生在理解上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如人生的复杂多样和丰富多彩,人生的魅力和美来自于生活的复杂和变化,光明和阴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阴影”对于人生之美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在这里,材料既是对考生思路的提示,也是一种限制。题目在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开放和发挥空间的同时,又设定了一定限制,即围绕“人生”生发感想、展开联想,这样既避免了原先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某些命题作文限制过于严格的不足。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特别是,题目选择文学经典作品中富于哲理意味的名句,涉及人生、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既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积累材料,也能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中学作文教学都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注重审美性和人文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试卷选材的经典性方面做了新的探索。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要“回归语文”,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今年山东语文卷在继续贯彻这个思路的同时,特别注意处理好审美性和思辨性的关系,在考核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和第七大题作文材料的选择,非常切合《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对于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选材上,今年的试卷除了延续关注人文性的特征外,又将思想触角伸向了古今中外的广阔社会,并特别突出了对经典性的追求。其中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部分改变了以往从科普文章或“知识考古”中选材的惯例,选用哲学家张世英的《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六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节选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片段,“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选用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报道《她只能活七小时》;第七大题选取俄国文学大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句“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作为材料。选材的“经典性”不仅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山东高考语文卷的新变化,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省语文试卷的文化品位。

高考命题是关系到全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政治任务。语文是我省最早进行自主命题的科目之一,也是所有学科中备受社会关注的科目。山东省拥有近亿人口,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近70万,语文试卷的命题原则和导向,试卷质量和公平性,对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至关重要。实行自主命题6年来,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结构基本稳定,质量稳中有升,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后如能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对试卷的结构、题型以及考查方式进行适度创新,相信会对语文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能力新要求的落实,对进一步引导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连续和谐 稳定发展——2010年山东高考数学试卷评析

2010年普通高考山东数学卷,继承了以往山东试卷的特点。试题在具有了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具有了山东特色,适合山东中学教学实际,对山东省平稳推进素质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不仅如此,试卷还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探究能力考查的理念,丰富了数学试卷的内涵品质,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评价功能,同时还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

试卷形式保持稳定,主要体现在大纲理念、试卷结构、题目数量以及题型等方面与2009年基本相同,保证了试题年度间的连续稳定。另外在全国2010年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作为首批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省,2010年的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调下,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渗透,既体现了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兼顾了试题的连续和谐与稳定发展。

一、遵循考试说明,注重基础

试卷紧扣我省的考试说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贴近教学实际,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无论是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许多试题都属于常规题。部分题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做足教材文章。如文、理科的选择、填空以及解答题的入手题(17)和(18)题,均侧重于中学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对正确地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考查全面,注重知识交汇点

2010年山东省高考数学文理两科试卷全面考查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内容,具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集合、复数、常用逻辑、线性规划、向量、算法与框图、排列组合等内容在选择、填空题中得到了有效的考查;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数列等主干知识在解答题中得到考查,构成试卷的主体内容。同时,文、理科试卷都注重了考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如理科第(20)题,将概率知识和实际背景相结合;如文科第(21)题和理科第(22)题将函数、导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融为一体。

三、注重能力立意,体现文理差异

2010年山东高考数学文理两科试卷突出以能力立意,强化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综合地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如理科第(15)、(17)题,文科第(16)、(18)题;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如理科第(19)题、文科第(20)题;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如理科第(19)题、文科第(20)题;考查了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如理科第(12)、(21)、(22)题,文科第(10)、(12)、(22)题。试卷还充分考虑到文、理考生的差异,在难度要求、设问方式、知识点的考查等方面都对文理科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考查要求,符合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四、重视创新意识,凸显新课程理念

2010年高考山东数学文理两科试卷,非常重视对考生的创新意识的考查,注重对未来继续学习的能力考查,如文科第(6)题、理科第(12)题以及文科第(22)题、理科第(21)题等采用了开放性的设问方式和对新定义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应用。试卷还凸显了新课标的理念,对新课程中新增知识和传统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考查也更加科学和深化。如算法与框图、向量、均数和方差、概率和分布列,理科的绝对值不等式等都充分体现了我省支持课程改革的命题取向。两份试卷强调对思想方法的考查,尤其是对图形、图表语言的运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与整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都作了重点的考查。

总之,2010年山东省高考数学文、理两份试卷,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有效的区分度,达到了 “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在继承与创新中稳步前行——英语试卷分析

2010年的山东省高考英语试题,秉承了往年山东卷难度适中、不偏不怪这一优良传统,同时在选材、设题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一定程度的创新。看完整套试题后的感觉是:既似曾相识,让人没有陌生感,又不落俗套,使人眼前一亮。

一、坚持传承,在考点和导向上保持正确方向

今年高考英语试题坚持往年的优良传统,注重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语言技能

试题的“听力”部分考查考生在听懂对话或者独白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选项进行判断选择,着重考查考生听的能力。试题基本保持了往年的设计思路,以考查考生对真实的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为目的,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如购物、交通、学习生活等。话题覆盖面广,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话语流畅。

受到试卷结构和测试方式的限制,试题无法测试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鉴于此,试题在“语法和词汇知识”部分设置了考查交际用语的题目,体现了命题者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视,起到了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2010年的英语试题仍然注重考查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阅读量。我省历年的英语试题都保持较大的阅读量,重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的阅读量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又避免了因为阅读量变化而导致试题难度的大起大落。

2.试题词量与短文词量的比例大大优化。2010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严格控制试题题干和选项的用词数量,试题的设项更加简洁明了,这样减轻了考生的阅读负担,将考查重点集中在阅读理解本身,使得考查目标更加明确,试题质量进一步提高。

3.合理控制了超纲词汇的数量。今年的试题在词汇的使用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整套试题中除阅读理解部分有少量不影响答题的生词外,其他部分基本上没出现超纲词汇,符合我省高中英语教学实际,而阅读理解部分保留少量的生词,符合平时阅读的实际情况,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阅读表达题重视语言的综合性与语境化因素,把语言知识放在实际的语境中考查,注重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写作”部分注重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任务有明确界定,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符合考生的英语水平,各层次的考生均能够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其英语写作能力。

语言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语法项目和词汇的考查上。

“语法和词汇知识”部分从语法、词汇等方面考查考生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选择恰当表达形式的能力。今年该部分主要考查了冠词、时态、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动词、动词词组、形容词等考点。考点分布合理,考查内容均为中学教学的重点,没有偏题怪题;题干简短,语境自然,句意清晰。

二、努力创新,在选材和设题上寻求新的突破

今年的试题在坚持往年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创新,在选材和设题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选材

今年阅读材料的选择较往年有了较大提高。完形填空选择了一篇能令人思考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一次演出中出现失误,但是仍坚持微笑,直至表演结束,后来回想起来对成功有了新的理解。读完文章后,读者或许会对如何坦然面对窘境有新的思考。阅读理解A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糖尿病人勇于面对病痛并以积极心态去帮助别人的事迹,令人感动;B篇文章讨论如何应对包装浪费对环境的危害问题,发人深思;C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刚刚获得普利策奖的诗人,这种多年没有出现的介绍文学人物的文章使人耳目一新;D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正在研发的新型核电池,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阅读可以接触新事物,通过学英语可以了解西方的先进技术,导向良好。阅读表达的文章主要谈及家庭成员共同进餐有助于父母孩子沟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话题贴近考生,贴近生活实际。

今年试题所用的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后受益匪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这符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

设题

今年的试题在题目设计上也下了很大功夫,除了前面提及的阅读理解部分的选项涉及简洁明了,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表达以及作文都在设题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努力。拿阅读表达78题为例,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题目,难度较大,不好控制。今年的题目设计非常合理,该空前后文字行文连贯,关系密切,有足够的信息引导考生往正确答案的方向思考,但是要正确表达又非易事,不同层次的考生会在表达上体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个题目真正既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用英语去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能实现阅读表达题的考查目标。

总之,2010年的高考英语试题继承了往年命题的经验,同时又在选材、设题、难度控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既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也能对高中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有利于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希望我省的英语命题工作能在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越做越好。

2010年理综物理科试题评价

2010年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考试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安全”的命题原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了中学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的新课改理念,做出了鲜明、具体、生动的诠释和展现。试题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考试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卷考查的知识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必修部分的所有二级考点和绝大多数一级考点,以及选修部分的大部分考点。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合理,考查重点突出,全卷无偏题、怪题、超纲题。试题立意鲜明,设计科学合理,题意清晰明确,试卷的测试长度适中,难度与区分度的梯度层次平稳,相信对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试卷全面考查了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层次清晰,情境设计新颖巧妙,能力考查要求与题型的功能有机统一。

试卷主要有以下特点:

1、稳中有变,敢于创新,控制难度和区分度

今年的“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覆盖面较宽,比例合理,难易得当;试卷结构仍保持稳定,各题型所占分值基本不变。在实验题的设计上仍采用一个力学实验、一个电学实验的模式来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试题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也大多是常规、典型、为考生所熟悉的,但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均有创新。这些都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想。

通过分层次、多角度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试题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使不同认知层次的考生都有所收获,既保证了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如第23题第(1)问分别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方案的评价来分层设问。第25题,第(1)问大部分考生都能完成,第(2)(3)问则对分析综合能力和物理规律的归纳能力要求较高,第(4)问是在第(2)(3)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了考生运用物理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题入门容易,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得到不同的分数,而要完全答对则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知能并重,形式多样,注重考查科学素养

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高中物理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查了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在考查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同时,体现了高考命题者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考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考查立意新颖、不落俗套,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摆脱题海战术,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教学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以此来引导中学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摆脱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现状,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第23题的第一小题是一个探究性实验,侧重考查考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以及开放性思维能力。实验的过程设计、数据处理等都需要在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挖掘整理,多数器材(如木板、矿泉水瓶、铅笔等)均选自于日常生活用品,没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或缺乏动手能力的考生,在解答本题时,会很不适应。第二小题考查在一定的实验理论基础上的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电路连接、故障排查方法,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没有过多涉及,但却是在实验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考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本题侧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考查了考生是否真正到实验室做过实验,动手能力如何,运用实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若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就抓住了关键。

第24题在能力要求上的难点在于考生能否把整个过程梳理清晰,各运动过程之间能否精准衔接。很多环节都能体现考生的学科素养。物理基础不扎实、物理素养不高的考生,很难完整地解答本题。该题的第一问是求解外力的作用时间,是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考生可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思维量、运算量、作答量都不同,科学素养较高、能力较强的考生会选择更便捷的方法迅速且正确的得到答案,体现了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第25题在能力要求上是全卷的制高点,能力考查方式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层层递进,四问之间密切联系,第一问是特例,二、三问是通式,而第四问则集前几问规律之大成并进一步延伸。二是对数学能力要求高,数学归纳的思想在第二、三问中都体现得很充分。三是开放性的作答方式,在第四问中重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淡化了部分细节要求,这就给了尖子学生更自由的施展能力的空间。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试题以生活、生产实际和科学前沿为背景,关注科学发展现状,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题联系实际和科学探究,命题重视课本上实验,但又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通过改进和创新,试题更加贴近生活、接近实际,更能准确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实验题第(1)小题以教材上所要求的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为原型,经过改进来考查考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材料简单易取、实验方案切实可行。这个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且带有一定开放性的设计性实验,展示了选材开放式的命题倾向,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

实验题第(2)小题以考查多用电表的使用为背景,结合电路故障检查,注重实际操作,考查考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两个实验都是通过对原有实验的重组与升华,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动手做过实验、是否熟悉实验器材及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及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新情景、新问题。

选做题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使试题贴近生活,考生容易入题。

第36题以太阳能集热器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气体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背景新颖,与当前提倡的节能减排思想相一致,但涉及内容经典、常规、重要。试卷对常规题、典型题的改进侧重在“细”、“新”字上,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为考生所熟悉,但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体现了题目设计者立意独到,构思巧妙。

再如第37题,机械波的传播问题和简谐运动问题都是常规问题,通过设计者的构思,将其与渔船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方位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得题目顿时生动鲜活起来,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境。既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时代性,也体现了引领中学素质教育的创新理念。

4、突出主干,均衡选考,全面贯彻课改理念

试题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突出对物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选考部分力争使三道题在阅读量、作答量、思维量、难度等方面达到均衡、等值,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

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必考部分的全部12个主题及选考部分的12个主题中的7个主题。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考查全面,各部分比例合理,保证了试题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必考内容中涉及到48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共26个)考查了26个,Ⅰ级知识点(共33个)考查了22个】,占59个必考知识点的81%。选考内容中涉及到18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共5个)考查了5个,Ⅰ级知识点(共37个)考查了13个】,占42个选考知识点的43%。这些知识点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和与大学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力电部分考查比例为:力学40分,占45%;电学33分,占37%;这与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

试题体现了全国统一高考命题的命题思想和指导原则,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科学地考查了考生继续学习所应具备的物理知识和潜能,多视角、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注重考查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考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为高校录取新生提供了反映考生物理能力的依据,有力地支持了中学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改革,对中学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评2010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坚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引领课改。在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稳中有变,难度适中

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求新求变。试题形式与样题保持一致,命题知识和能力主线与以往考题保持相对稳定。整卷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基础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Ⅰ卷客观题主要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Ⅱ卷旨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在稳定的前提下,试题与以往考题相比也有明显的变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比例有所增大,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强,对化学原理的考查更注重理解和应用,把化学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的理念融合在考题中;在设问上增加了简答性填空,要求考生不仅对原理充分理解,而且能正确表述,从而减少投机性得分,增强了选拔功能。

考题在情境和问题设置上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不偏、不怪,难度适中。第一,层次鲜明,难易比例得当。必做题中的选择题,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第9、11、13、14题相对简单,第10、12题属中等难度,第15题题图结合,思维容量较大,相对较难。必做题中的填空简答题侧重于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每一题都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第28题(1)(2)、29题(3)、30题(1)(2)等较易,28题(3)(4)、29题(1)①、29题(2)、30题(3)等难度中等,29题(1)②、30题(4)等难度较大,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选做试题模块特点鲜明、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开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二,试题设问新、情境新、强调学以致用,有利于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8、29、30、33题情境新颖,第28(1)(4)、29(1)②、第29(3)、第30(4)、第31(4)、32(2)设问新颖,这些题目对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和区分度起到了保障作用。

2.设点全面,主干突出

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着重考查考生化学科学素养,是化学考题命制的立意主旨。化学必做题仅10题,却涉及了生活中的化学、化学思想方法、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酸碱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电化学、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化学基本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本卷整体贯穿能力与知识的主线,在题目设置上,每一题围绕一个主题多面设点。就选择题而言,做到了每一题一个主题思想,每一选项涉及到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大大增加了整份试卷的覆盖面,有效地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第9题以氧元素为主线,涉及到核素、同分异构体概念,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NA的计算等;第10题,以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理解为主题,四个选项分别涉及到了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反应热的概念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盖斯定律的应用、焓变的影响因素等;第11题,考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2题,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第13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第14题,实验的基本操作;第15题,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必做题的填空简答题,同样兼顾主干和覆盖面。第28题以硫—碘循环为素材,以应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解答)实际问题为主题,涉及到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原电池原理、盖斯定律等核心知识,兼顾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和应用、简单化学计算、读图、推理等,主干突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第29、30题具有同样的特点。在选考模块的考查中,同样突出选考内容的主干知识,第31题是《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以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高分子有机材料、传统无机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废旧材料的回收与利用等问题;第32题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试题,题目以组合的形式综合考查杂化、微粒间的作用力、电负性、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晶胞结构与计算等基础知识,层次分明;第33题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试题,以一种抗结肠炎药物的合成为载体,对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如结构、官能团的特性、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现象、有机物的检验方法等进行了考查。

3.注重双基,突出能力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取材考究,立意高远。在问题设置上,以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从较低起点入手,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注重化学科学素养。做到了高处着眼、低点入手,注重双基。同时试题具有鲜明的立意,那就是始终以考查考生能力为主导,抓住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内在联系,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突出考查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如第15题着力于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新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思维容量较大;第28题以廉价制氢为素材,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影响因素等重要内容,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原理并有较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第29题以金属防腐为载体,考查铝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电解原理与应用、原电池原理与应用、水解平衡等,对学生迁移应用、综合计算等能力有较高要求;第30题以工业生产聚铁为背景,将工业生产的大背景浓缩到实验环境中,将SO2性质、气体制备与检验、气体除杂与尾气处理、仪器装配、Fe3+与Fe2+的转化、离子除杂、过滤、pH测定的操作方法、逻辑推理与计算等基本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有机融合,考查面广、综合性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

(2)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通过题给素材的阅读,敏捷、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初步加工,结合已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一项重要要求。今年的高考试题十分重视这一点。如第15题,沉淀溶解平衡与pH变化的曲线,对试题的正确解答既具有重要的提示又具有较强的干扰作用,只有理解了图中曲线的变化规律和溶液中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解答;第30(4),pH对聚铁质量的影响,将化学原理、逻辑分析、计算结合到一起,设计新颖,思维容量较大;第33题,要求考生正确提取合成路线提供的有效信息,整合所学有机化学基本知识,正确迁移才能正确解答本题。总之,试卷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当丰富,包括文字、方程式、关系曲线、实验装置图、工业(或实验)流程图、物质合成路线等,这些呈现形式也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普遍采用的,可以说,试题对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检验。

(3)突出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无论中学化学还是大学化学都应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这也是社会发展对化学人才的要求。试题充分体现化学新课程理念,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化学实验题的分值比例增加和实验试题命制的尝试两方面。化学总分78分,涉及实验的问题共26分,约占化学总分的33.3%,比去年29.5%有所增加,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学科和新课程理念中的地位和作用。

4.立足实践,注重应用

化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也正以其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试题的情境设置都是依据生产实际,而不是刻意杜撰,试题内容尤其是Ⅱ卷填空简答题,涉及到生活、化工、环保、材料、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立足实践是本年试题鲜明的特点。如,第28题涉及到了关注低碳经济、开发清洁能源、对接科研前沿;第29题金属防腐更是生产和生活中必须考虑的方面,同时隐含节能减排,而且选材贴近实际生产方法和过程。第30题涉及聚铁的工业制备,将实际生产和实验室操作联系在一起,实验内容、仪器装置、实验方法都真实可信,杜绝了为考试而“创造实验”的现象。第31题着眼材料,第32题涉及碳纳米管,第33题涉及合成药物,化学的应用性渗透到每一个题目之中。这样的题目使考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指向明确,引领课改

今年的考题,在整体上具有明确的指向,指向能体现化学科学本质的主干知识,指向化学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能力立意,不偏、不怪,对今后的化学教学无疑也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1)试卷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①试卷形式与往年保持一致,保证了教学的稳定性。

②试题使用新素材,对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考生公平、公正。

③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无偏题、怪题,特别是对于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有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不作要求的知识一律没有涉及,使中学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2)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试题特点鲜明

必考内容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选考内容试题不偏、不怪、基础、灵活,充分体现模块课程特点,加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修模块。试卷顺应了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种能力要求

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涵盖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以上这些,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试卷中所有试题都是原创试题,均与实际密切联系,对考生来讲无疑增大了陌生度,但试题的起点高、落点低,在陌生的环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景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信息加工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如第9题,尽管对于核素、同位素非常熟悉,但是能不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同位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可能是学生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同时考查了化学变化本质这一熟悉的问题;第28题,尽管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是陌生的情境,但题目设置的是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熟悉的问题,充分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第29题,金属防腐原理和方法考生可能很清楚,但是铝的阳极氧化需要考生在题目中整合足够的信息才能解答;第30题,更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探究能力的全面考查。

求稳、求新、求真——评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有新,新中求真。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具体说来,2010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思想教育性和国家意志

思想政治课本身既是综合性学科课程,又具有德育课程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治课必须坚持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社会价值导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统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今年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如第17、21题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要求;第22、23题体现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价值要求;第28、37题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第29题鼓励青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报国情怀;第36题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要求等。

可以说,整个试卷正确处理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的要求。试卷以正面教育为导向,注重选取材料的思想性,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更加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价值,从而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主观题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该特点。

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17题),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9题),市场和宏观调控(20题);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8题),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1题);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22题),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3题);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能动作用(24题),哲学的基本问题(25题);以及主观题考查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辩证的否定观、文化的多样性(28题),民族精神、价值判断与选择(29题)等,所有试题都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全卷涉及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取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突出选拔功能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010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试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7、18 题,以“一拖二”的方式呈现,题肢设计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答此题需要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从而实现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块间知识的内在统一和有机整合。再如第24题选取了一幅“两可图”,用较为生动的形式使考生深刻地领会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进而领会人们应当发挥自身意识的能动性,特别是应当培养自身的科学批判和怀疑精神。考生首先要正确地分析给出的图形和文字材料,领会到针对同一图形可以产生两种不同认识结果的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再比如学科内综合题28题,在题目的设置上是一大创新,首次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设置四个模块的相关问题,且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把握,对事物过程的分析,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来体现的。这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心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现象。

试题在保持较高水准的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能力层次梯度分明,难度比例适中,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考选拔功能的实现。

四、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试题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城乡“同票同权”的政治意义、和谐文化、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爱国主义、负责任的大国、低碳生活等。题目的选材和观点生动地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使政治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彰显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今年的试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素材、进行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试题取材广阔,既有取材于具有人类长久价值的重大问题,如36题的“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7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也有取材于当前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17、18题“公民权益的保障、社会利益的分配”、28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同时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从“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到“《沂蒙》、《南下》等影视剧”,从“上海世博会”到“低碳生活”等,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时试题选材注重从山东省的地方资源出发,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实现课程资源特色开发。如第22题材料选取“山东省启动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第28题第(3)问选取“《沂蒙》等红色影视剧”,反映出山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主命题的特点。

以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载体进行试题的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价值标准,从而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更多的汲取新课程改革能力要求的精髓,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第36题,该题以2009年中国外交活动为背景,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一篇时政评论。该题立意来源于课程标准中对选修三的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该题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答案的设计上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更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总体来讲,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求稳”——稳中不乏新意,设问灵活,考查能力;“求新”——新中追求真实,可靠可信,维护公平;“求真”——真中切合实际,难度适中,比例适当,是一份高质量的试题。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部分,秉承前几年的经验,在平稳中求创新——厚朴而不失灵动,求新而不舍稳重。与以往相比,今年命题技巧更为成熟,试题更为深刻的诠释了新课程的内涵,不仅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而且对高中新课程也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虽然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但能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2010年的历史试题主要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近代社会变迁、毛泽东思想、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航路的开辟、王安石变法、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美国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等。它们均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考查重点突出,学科特点鲜明。

——2010年山东卷重视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对考生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它以知识为载体,更侧重于考查了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例如:第14题对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学会能在政治模块和经济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

——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这里所说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命题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题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例如,第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材料所给出的“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政策是历史的倒退”等信息以及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些都是当前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内容的依据,现有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所以,它并没有超出教材的范畴和考生的认知水平,考生只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2.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

山东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13道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覆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较好的贯彻了2010年考试大纲的要求。

——2010年的选择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载体,除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四种能力。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第9题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第13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等。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9题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对比;第16题“智者学派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潮”“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君权神授说与社会契约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四组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对比,让考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3)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能力。如第10题,它要求考生把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第12题通过山西流传的一则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第14题通过四幅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4)创新意识和历史探究思维能力。如第11、14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对于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查,试题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以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第27题,它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量最重,最能体现试题的整体立意。通常这道题的命制思路是“一个主题古今中外一线牵”,它的优点是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但是,这种立意在体现综合性的同时,也存在以量取胜,面面俱到之嫌。

今年的27题以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主题,“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挖掘”,重点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该题的设计实现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现在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知识综合到现在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和超越。

——在选做题的设计上虽然难度与去年保持了基本一致,但是也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4题,第(1)题让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读归纳得出结论。第(2)题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让考生说明这一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具体体现。试题的答案完全摆脱了教材的叙述,避免了考生的死记硬背;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鲜明的体现了《近代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模块的主题与特点。

3.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开放性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2010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把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例如,第11、14题就是给考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要求考生能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去解决新的问题。第27题第(1)题提供了三种答案,属于思维层次上的开放。第(3)题要求学生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同时,试题答案在制定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开拓考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课程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高考试题不可能象中学教学那样长效发挥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过命题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

在纸笔测试的环境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育培养目标转化为考试测量目标确实不太容易,但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无所成。有学者将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接受(注意)”“顺应”“爱好”“信奉”“性格化”五个层次,结合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测量目标,其前三者是完全可以在试题中得以体现和进行测量的。

如选择题第9题,通过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考查,引导考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非选择题第27题,通过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与史观的考查,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第29题,通过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的展现,引导考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5.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史学的人文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等功能。同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但历史学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2010年的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27题围绕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系列问题,就是以此为创意高度来设计的。它通过“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问题,意图使考生牢固树立全球史观和文明多元发生、多样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文明多样性,平等对待各种文明,正确认识人类交往和文明交流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29题以西南地区秦朝和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体现了“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这一永恒主题,也讴歌了“民族团结”和“为了抗日救亡,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入21世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第33题,通过王安石变法历史场景以及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呈现,凸显了人才选用和教育改革这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题。中美关系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将更为重大和深远。第35题以美国军费增减为切入点,涉及了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对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及其走向的关注与重视。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却并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试题所涉及的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既具有全局性,也具有长效性。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使试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起到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的效果。

除了考查内容的时代性以外,试题的设计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在试题中也均有体现。

6.将新的评价观念引入了今年高考试题。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和潜能。而传统的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对考生的评价通常是终结性的,是基于甄别和淘汰的一种命题方式,而考试成绩也只有单纯的一个功能——区分优劣。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考应该适时进行改革。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第27题第(1)小题,根据考生的思维层次,给出了三种赋分办法。

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3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5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分)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3分)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3分)

这样就使每个能力层次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考试的分数不再仅仅是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考生可根据答题的情况,对自己的认知、思维水平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前考生的分差主要表现在作答知识点的多少上,考生答4个要点可能得8分,答出2各要点就是4分,带有明显的知识立意,采点给分的倾向。而该题3分、5分和8分的赋分标准,是按照思维层次来赋分的,淡化了知识,突出了能力考查。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不同水平的考生,实现了高考遴选优秀人才的目标。

7.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情境是试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命题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和应用,不但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能力的平台,而且在教材多样化的局面下,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就成了当前解决多版本问题的最佳方法。

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如材料来源主要有《墨子》、《续资治通鉴长编》、《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谭嗣同的《仁学》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

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试题,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与去年相比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有所降低,但是瑕不掩瑜。2010年的高考试题在稳定中创新,在有效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必将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010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浅析

2010年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质量稳中有升,在检验素质教育成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现将试题的总体特点浅析如下。

一、紧扣中学教材,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教材是中学生物教与学的重要素材,重视对中学使用教材的分析,是对中学教学实际的关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0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的实验设计思路。如第1题主要以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为考点,尽管这些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和特征不同,但均涉及细胞的代谢和信息传递并最终受基因的表达调控。选项涉及植物激素、衰老、癌变、细胞分化、膜物理损伤等,四个选项事例均在教材的不同情景中出现过,作答时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辨明内、外因关系,答案均隐含于教材之中;第2题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模型的理解程度,第5题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考点,选项A考查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选项B考查膜执行特定功能时的变化,选项C则要用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选项D要联系细胞凋亡的特点;第7题以放射性标记实验技术为载体,考查考生对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脱氧核苷酸链等概念间关系的辨析。第26题以用猴进行的科学实验为情境材料,该题考查学生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如27题以果蝇的遗传学实验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选做部分考查内容全面,几乎涵盖考试说明的所有考点。所有这些都是中学教材的核心内容,符合中学教学实际。

二、突出主干知识,重在考查能力

分析统计今年的生物试卷,必修部分“分子与细胞”模块19分,占26.03﹪;“遗传与变异”模块22分,占30.13﹪;“稳态与环境”模块24分,占32.87﹪;选修部分8分,占10.96﹪。绝大多数考点是Ⅱ级要求,选修题目少数几个属Ⅰ级要求,考点都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例如:选择题1—8题涉及到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因突变与DNA复制等内容;第26题全面考查动物稳态调节的有关内容;第27题全面考查遗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探究能力;第34题和第35题考查了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微生物的培养、酶的应用、PCR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属核心主干知识。

试题以核心主干知识为载体,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如选择题第1题,看似简单,但需考生对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等主干知识的实质有准确理解,经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选择题第2题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干知识为考点,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27题主要考查遗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与遗传方式的探究实验,试题设计巧妙,层次分明,其中3个小题相对独立,提供的信息丰富,考核内容皆为教材中的核心知识,此题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各种能力,即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三、突出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帮助人们认识生物的结构特点;验证实验有利于揭示生物学的内在规律;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推理与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生命科学,因此实验考核是高考生物试题的重点考查目标之一。

2010年生物试题重视科学发现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有目的地渗透到新情境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注重了对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实验技巧以及实验探究等能力的考查。必做题和选做题,都有与实验有关的试题,但考查方式有所不同。例如选择题第7题用放射性标记实验为载体,考查考生对DNA复制和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程度。第26题以“实验猴”的实验为主线,考查学生对反射弧、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等有关维持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进行全面考查。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虽然是实验情景,但其中的现象都能在人体发生,使考生感觉就像是在探究人体生理功能,增强了考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27题第(3)问通过创设致死基因和致死突变新情境,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步骤,并探究实验结果,有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和意识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套试题能够较好地体现对考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做到此学彼用,活学活用,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第6题以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为情景,以能量流动为考点。中学教材仅给出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逐级递减的规律,并未给出详细的能量损失过程。本题提供的情景材料就是这个过程。该情景是一个普适模型,它可应用于任何一种动物,包括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根据背景材料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再如27题中的第(1)题创设的问题情景,考查考生对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以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掌握情况。试题的设计与教材中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不同,该题展示的是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测交实验结果却是1:1。试题给出的信息看似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发生了冲突,其实目的在于深层次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只要判断出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另外,本题要求图示个体基因型,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用图表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概念”的能力要求,这也是今年生物试题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新举措。

四、关注生物科技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2010年正值摩尔根发现白眼果蝇和果蝇作为模式生物100周年,摩尔根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成功证明了基因以线性形式排列在染色体上,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提出了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27题就是以果蝇的相关研究作为情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的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第34题以生物柴油为切入点,与当前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生物质能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联系。第35题以试管牛为切入点,与当前畜牧业发展、生物制药发展以及转基因技术密切联系。这些题目在功能上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引导和激发考生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见今年的试题特别注重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大多数题目都是在一个新颖的、具体的情景下设问,要求考生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突出了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集中体现了《生物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五、合理分布考点,恰当设计难度

今年的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还兼顾对各考点的覆盖面。在三个必修模块的17个主题内容中,试卷已覆盖了16个。选修-1共3个主题,试卷已全部覆盖。选修-3共4个考查点,试卷覆盖了其中3个。绝大多数考点是Ⅱ级要求,选做题目少数几个属Ⅰ级要求,考点都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主干内容。另外,还以探究性课题的形式考查了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从难易度上来看,今年的生物试题难度适中,比2009年略易,但对素质的考查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如第1题~第8题,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6、27、34、35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对试题难度有较好把握,例如在8个选择题中,易、中、难题比例约为4:3:1;非选择题均采取了分步设问、分层递进,分步给分的设计,有效降低试题的难度,提高了区分度,每个题中的第(1)问难度较低,便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应答,后面的难度依次加大,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渐高,达到了高

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总之,作为我省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四次高考,2010年山东卷生物试题知识密度高,整合性强,充分体现“能力立意”的特点,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特点明显,试题全面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不偏不怪,设计有创意。试题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符合我省的高中教学实际。反映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创造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等显著特征,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相信该试题将积极引导我省中小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秉承传统 积极创新——评2010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

2010年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追求平实稳妥风格,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重点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彰显学科特色,既保持了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考查主干知识,创设新颖视角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内容不偏不怪;考查内容的涵盖面亦较广,主要涉及的主干知识点包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锋面、低压等天气系统、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应用等等。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则是“经典问题、新颖视角”。如学科内综合题第26题,以考生最熟悉的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区域背景,以气候类型、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考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动手绘图、对比分析、归纳阐释和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初见试题,感觉将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并列在一起进行区域对比,可比性较差。但是细读题目的背景资料和每个设问,却发现试题引导考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两工业区的发展轨迹,深入理解“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思考“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题带来的启示是: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思维定势,既可以选择发展条件相似的区域进行对比,也可以选择发展条件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不同的比较,会生成不同的认知,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另外,本大题各小题的考查形式新颖多样:如第(2)小题,通过锋面剖面示意图的绘制,体现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仅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同时考查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动手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也是最基本的地理能力之一。第(3)小题,则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考查,这也是分析区域差异的最佳方式之一。这引导学生不仅应学会知识,更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所以,今年地理高考对学科的一些“老问题”进行“新视角”的考查形式,让人颇感惊喜。

二、注重能力考查,全面体现素质教育

今年试题继续坚持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所有的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均涵盖“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三项或四项,如第26题,通过图、表和文字提供的信息材料,全面考查考生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选择题第3—4题组以气温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图为载体,综合考查考生“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内容;考生需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逻辑推理、最后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其他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也都十分明确,且层次清晰,从观察、理解、比较、分析,到推理、判断、阐释、论证等,都较好考查了考生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和能力。第30题以海岸地形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运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学以致用,进行海岸带旅游规划以及相关的旅游安全防范等问题。地理高考试题中注重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全面体现了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成就,也将会对今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三、体现综合性与时空差异性,突显学科本质特征

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也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差异揭示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式的不同;时间差异则揭示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的不同。它们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是本年度试题的重要突破。

如26大题,学科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均体现地很明显。首先,综合性的表现:两大工业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到两区农业、工业等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其次,通过第(3)、(4)、(5)小题两个区域空间差异、时间差异的对比分析,可正确认识两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同。全方位正确认识一个区域,是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图表特色鲜明,体现学科新发展

图表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体现。试卷共有各种图表11幅,其中区域图4幅、统计图2幅、剖面图1幅、立体景观图1幅、表格2幅、遥感图像1幅。区域图既有世界区域,又有中国区域;既有等值线的地形区域图,也有空间事物分布的区域图;既有宏观尺度,又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多样,且均为教材以外的原创图表;通过典型的、新颖的、多彩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

如选择题第7~8题组呈现了同一区域两个年份的卫星影像,试题通过影像中地物的判读、对比与分析,考查了遥感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这在近几年的山东省高考试题中首次出现。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地球的方法,为地理学研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新发展。

五、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特色

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取材广泛,关注、隐含和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较多;如第5~6题,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考查,让考生了解该地貌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和典型特征,这其中也暗含着西南地区大旱的重要原因;第26题第(5)小题,通过对昆山市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映射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对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上海市,这也是近期通过世博会备受关注的一个城市。第29题,以建设“两型”社会为背景,以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市近年来的能源消费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区域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节能减排等热点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六、试卷结构稳定,难度合理

试题严格依据全国考试大纲和山东卷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内容,较好地实现了使用不同版本教科书考生之间的公平竞争。试卷结构与往年相比,保持了相对稳定。试题难度把握较好,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不偏不怪。试题设问具有针对性,而且由易到难的试题排序和布局,对引导考生解题,稳定考生情绪,都有积极作用,体现了高考的人文关怀。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思维层次相似,各试题容量和难度均衡,难易程度相当,从而确保了对选做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性。

天、地、人共奏和谐旋律——2010年基本能力试题特点

2010年基本能力试卷整体上由第I卷的“天、地、人、和”和第II卷的“足迹、融合、思辨、践行、创新”等九个主题词建构的九个主题句构成。试卷在九个主题词的统领之下架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有机体,显得大气而庄重,清新而活泼,命题空间游刃而有余。试卷贴近社会、富有时代性的特色更为显著。从题目类型和考查知识与能力力度来看,经过前三年的实践探索,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命题道路上,今年的试题几乎每个学科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涌现出许多闪光点,呈现出新的气息。

一、充分体现考试说明的命题要求

2010年基本能力的考试说明在前三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与补充,使得命题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具体要求更加完善。2010年的试题是对考试说明“五大具体要求”和“九项考核目标”的充分体现与落实。

命题过程中,考点设置始终以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课标中必修范围为命题依据,做到基础性及导向性。各个学科有机融合,以题组、组合选项或“借壳”命题的形式,做到整合性。有效减少了填空选择式的题目,使填空、问答题目数量比2009年有所提高,开放性题目数量比去年增加,保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要求。

对于热点问题保持不刻意回避、不刻意追逐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千变万化,几乎每天都会产生事关国计民生的新闻和话题。作为2010年的基本能力,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问题或“热点”话题时,较好地保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将能够与基本能力命题有关的话题或热点问题纳入思考的空间。命题者着眼于“热点”问题、生活中的话题与相应学科内在本质的联系,将人们关注的问题与要考查的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让这些“热点”仅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巧妙的设问考查相应科学与人文素养,没有出现直接将热点问题本身作为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的现象。今年的试卷涉及到2009至2010年的热点问题有火山爆发、上海世博会、虎年与虎文化、两会、渤海海冰、经济形势、高速铁路网等,另外还有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和常规话题,如节能环保、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以民为本、健康与安全等。涉及这些问题或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它们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作为题目的引子,然后寻找适合各自学科的角度,命题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发自内心”地命题,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

二、形式、风格上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试卷仍采用主题分块形式,保持清新、灵活、轻松的试卷风格,考查知识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素材选择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考点选择机智、巧妙。

基本能力每年都有大量涉及中外文化的题目,2010年也不例外。由于涉及到古代文化常识,部分试题仍保留了用古文或古典诗词作为题干或选项的特点,但这种类型的题目数量由去年的11题降为6题。一方面古典诗词或古文与其他学科考点有机融合,保持了整个试卷古典文化的美感和对考生传统文化修养的考查,另一方面也使古文阅读量适当降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利用古文、诗词句考查基本能力的度,从而防止出现借基本能力考试考查考生古文、诗词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考查语文的现象。

三、试题的突破与创新

(一)试题形式的完善与创新

1.探究性题目的创新:多点与亮点的结合,形成“众星捧月”的特点。多点是指化学(第52题)、生物(第56题)、历史(第47题)等多个学科分别通过一些题目考查探究的各个侧面或环节,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

亮点是指第九大题的研究性学习题目,今年的题目是“防风自动关窗装置的制作”,围绕该项目设置的7个小题比较完整地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题属于科技类项目设计的题目,与前几年的调查研究、实验探究相比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是第一次全面地涉及到项目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全国范围来看,是对研究性学习试题的重要贡献。

2.以题组的形式使多个学科多个考点自然融合。例如第31题“虎文化”主题,融合了文化演变、传统文化、生物、美术等学科的考点。第35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融合了政治、区域经济地理、经济发展等多个考点。第36题“世博会”主题,融合了文化、地理、通用技术、音乐、物理等多个学科。第37题“艺术融合”主题融合了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的考点等。

3.通过一道考题(素材)的各个选项,融合多个学科的考点。例如第1题,四个选项融合了物理、地理、生物、化学四个学科的考点。第38题,融合了政治、地理、美术三个学科的考点。第50题,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考点。初步统计,全卷有40%以上的题目整合了两个以上的学科。

(二)各科试题的创新之处

1.科技类项目设计题目首次完美亮相。今年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首次采用小发明、小制作的素材,涉及物理、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三个科目。命题素材贴近生活,有较大的实用性;考点设置巧妙,涉及到方案构思、材料和工具的选择、设计的评价与改进、原理分析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能力。其中原理分析及评价改进部分涉及力学和电学的物理学知识,考查了考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工具、被控对象”等考点巧妙引入通用技术学科,考查了考生基本的设计与分析能力。

2.政治题目突出“四个结合”,即政治科目考题与多个学科的有机结合(第9、38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第24、43题),与中学生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第19、20、31第2题)以及政治科目自身在广度与深度上的适度结合(第35题),突出了整合性的特色。政治考题通过与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生动有趣的素材,借用其他学科的形式——“外壳”巧妙设置政治选项(第38题),让学生轻松愉快答题,较好实现了对学生政治知识素养及政治判断能力的考查目的。

3.体育与健康题目涉及面更广。体育与健康题目在横向层面上全面展开,涉及运动参与(第32题第2小题、第41题)、运动技能(第32题第1小题)、身体健康(第22、23题)、心理健康(第28题)、安全教育(第45题两个小题)、体育文化(第29题)等6个方面,突出对考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参与与体验的考查,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今年首次涉及。题目能够较好地引导学校全面开齐开全课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统一。

4.通用技术题目融入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升华。今年的通用技术试题分两部分,一是四个单独的小题(第33、36、48、49题),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木椅、水坝等,考查的卯榫结构是我国木工传统工艺,选材和考点设计十分巧妙;第二部分是融合在第九大主题中的第57(2)、60、61小题,分别考查结构受力、流程与设计、设计基本原则、系统与控制、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材料选择和工具使用等通用技术的各个方面,涉及内容广,与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结合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5.物理题目突出生活与应用。物理题目素材与生活结合紧密并有较强的时代性(与世博会主题结合)。第36题的第4小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手持式安检报警器,考查考生应用电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能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第5小题,考查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实际应用能力。第42题,虽然知识背景涉及到物理学机械波的传播问题,但是考生可以抛开物理学科的限制,通过仔细观察6个连续图片,总结排列的规律便可进行判断作出回答,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这道题目实际上是对已经延续三年的图形推理题目的一次创新,素材生动有趣,设问巧妙。另外,物理与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联袂命题,开创了崭新的一页(见“科技类项目设计题目”分析)。

6.化学题目突出探究能力,关注生活安全与健康。化学试题除了延续以往贴近生活的特点以外,今年的命题在三个方面有创新,一是将热点问题作为素材巧妙设问(第10题渤海海冰),二是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第14、16、17、40题),三是以化学学科作为背景进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第52题)。

7.生物题目更显生活化、趣味性。试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常用的农谚、诗句、词语,常见的动物老虎、蚂蚁,以及美丽的蜂鸟作为素材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环境保护意识及科学探究的能力。考查的内容包含了植物激素、新陈代谢、鸟类主要特征、生存竞争、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植物的繁殖类型、人类对其他生物的认识发展过程、生态系统中动物的营养级、生物信息传递类型、光合作用、微生物发酵、生物探究活动等十多个考点,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代谢等多个方面。考查形式多样,有的题目与其他学科考点构成题组或组合选项,灵活而巧妙。

8.音乐题目更加关注音乐与文化,突出基本音乐素养的考查。今年的音乐试题考查考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考查的素材和挖掘考点(第36题第3小题、第37题),并通过中西音乐的融合比较考查学生的音乐素养(第37题)。即使涉及音乐基础知识的试题,也偏重于学生的分析、理解、体验和感受(第54题两个小题)能力的考查。

9.美术题目突出欣赏与评价能力。今年美术部分涉及美术鉴赏的国画、油画、雕塑、民间艺术及色彩基础知识等方面,与往年相比在审美特征的考查上有较大突破(第6题、37题第2小题、38题),上升到更高能力层级的考查即回答“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作者、流派、背景知识等回答“是什么”的考查。

10.信息技术题目注重操作与应用层次的考查。今年试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考查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信息技术新产品(硬件)的认知能力(第34题)、软件操作(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能力(第51题)、计算机安全的有关技能和基本常识(第46题)以及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理念(第26题)等。二是考查内容更贴近课标要求和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富有良好的导向性、时代性,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11.地理题目注重自然与人文地理并存。试题考查内容广泛,涉及地球运动(第1、9题)、地球大气中能量转换(第8题)、地球上的水循环(第53题)、经济地理(第11题、第36题第1小题)以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第9题、第35题第2小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注重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对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第53题)。考点与历史(第7题)、政治(第35题2)、生物(第4题)、化学(第10题)体育(第22题)等有机融合。另有部分题目体现了时代性(第10、25题)。

12.历史题目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素材。历史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历史文化常识的积累(第7、27、47题),注重学科的整合性,与地理、音乐、信息等学科相结合(第2、15、39题)。考查形式灵活,包括分类题(第15、47题)和通过歌词(第2题)、古文(第18、27题)、名言(第5题)等引出考点的形式,充分考查了考生传统文化与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总之,经过三年的命题实践,作为全国高考山东卷特色的考试科目——基本能力测试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四年,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之后,基本能力测试的命题逐渐走向成熟。2010年的试题充分做到了完善与突破、继承与创新,在轻松愉快的“天、地、人、和”和谐旋律下,踏着前进的足迹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创新。

第二篇:2018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春季)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羞赧(nǎn)

剖析(pāo)

同仇敌忾(kài)...B.紊乱(wěn)

炽热(chì)

垂涎三尺(xián)...C.畸形(qí)

污渍(zì)

瞠目结舌(chēng)...D.箴言(zhēn)

亲家(qìng)

针砭时弊(b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别致

绊脚石

迫不急待

B.沧桑

名信片

拔地而起 C.暴躁

水彩画

集思广益

D.寒喧

协奏曲

彪炳史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 实现______蓝图,需要大家时刻准备特出更加艰告的努力。

② 我们应认真查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______在萌芽状态。③ ______离开多久,他对老宅______怀有深深的牵挂和担忧。

A.宏伟

消除

无论 都

B.宏大

消除

即使 也 C.宏伟

解除

即使 也

D.宏大

解除

无论 都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农舍。B.苏州拙政园的 “留听阁”,命名采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意思。C.夫妻俩正谈论着城里人喜欢什么口味的点心?哪家粮油店的面粉最便宜? D.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一-粗手、白手、嫩手,但是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几件旧衣服,他现在一文不名,为了糊口,必须出门挣钱。....B.上次学业水平考试,多数同学的成绩比较理想,不合格者凤毛麟角。....C.他演讲时联系现实生活,妙语连珠,巧舌如簧,给年轻人很多启发。....D.河东的鞭炮响彻云霄,河西的鞭炮振聋发聩,两下争强斗胜,互不相让。....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我国宏观经济年均增速内7.3%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页献率超过30%。B.有人说,掌声是另一种语言,它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绪的反映。C.由于生活的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不少年轻人经历着 “成长的加恼”。D.这次活动之所以成功,原因是由于解决了“为了谁”“依靠准” 的问题。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日头要落山时,采莲人背起竹篓,带上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

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得先挖出里面的莲子

②采回来的莲蓬

③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 ④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

⑤晶莹洁白的莲子就会浪落一地 A.②①④③⑤

B.④①⑤②③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①④⑤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B.小说《何Q正传》《窦娥冤》的题目中都含有主人公的名字。C.《张衡传》是《汉书》中的篇人物传记,作者是南朝人范晔。

D.“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管” 代指萧、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

9、李湖到建筑公司面试时,他的自我介绍有以下内容,其中表达最恰当的是()A.我叫李湖,男,21岁。籍贯,济南。从小到大,我读了13年的书。B.大学时,我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健身上,我的外号是“运动达人”。C.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节假日常到建筑工地实践,锻炼自己。D.我自信稳重,聪明好学,一定会为你们公司做出很大贡献。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颜神山中见桔 顾炎武

黄芭绿叶似荆南“,立雪凌寒性自甘。但得灵均③长结伴,颜神山下即江潭。

[注] ①位于山东境内。②指湖北荆州一带,③屈原,字灵均,他曾写过歌颂桔的诗。A.一二句先描写了桔的姿容,后写出了桔的性情。B.第三句诗人以桔的口吻,表达了与屈原为友的愿望。C.诗人借咏桔抒发了对故士的思念之情。D.本诗托物言志,言蕴丰富,富有韵律美。

二、阅读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苏东坡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数百道圣旨。这些圣旨引经据典、铿锵有声。苏东坡的继任者洪某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负,遂询问当年待侯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从不用查书。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很少。提笔写文章,有足够多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已属难得;不用查书就能下笔,更为难得;若不用查书还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境界自然又高出许多。苏东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他平时注重积累,让书上的东西深深刻印于脑海。...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则书如干草。现实中,有的人恨不能“聚焦下之书而藏之”,把书橱塞得满满的,然而真到用时,却不知从何查起。实际上,藏书不难,能读为难;能读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用为难。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习惯了浅表化、碎片化阅读,能常翻书已属不易,更别说“能记““能用”了。正因如此,有人一到写作就临时抱佛脚,随意东拼西凑。究其根源,恐怕不在于没工夫读书,而是懒于思考。读书切忌心慌忙,久久为功见真章。要想避免“平日储备不够、写作时弹药不足”,就应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徐特立曾把学习比作打仗:一要“攻坚”,掌握核心知识,往深处钻研;二要“掠野”,涉猎各种知识,向广处延展。不论攻整还是掠野,关键都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反之,如果闭目塞听、故步自封,等到写作任务兵临城下了才去翻书,结局只能是仓促应战,甚至缴械投降。

今天,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倘若不读书,面临的将不只是写作慌乱。其实,无论素质基础多好,个人的知识、本领并不会随时间拉移而自然增长。对个体而言,倘若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能自觉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一旦遭遇棘手的问题,就可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更遑论跟上节拍、勇担重任。

马克思曾谈到,自己喜欢的事是“啃书本”。正因和北,”他的头脑就像一艘待发的军舰,只 要一接到命令,就能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涵养“书卷多情似敌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阅读气质,过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读书境界。我们就能沐浴在思想的阳光中,为生命不断增加厚度,让人生更显从容。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魏燕,有删改)

11.文中第二段的“这一点”是指()

A.写文章有足够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

B.下笔写文章不用查书 C.不用查书就能把文章写的出类拔萃

D.拟圣旨时能引经据典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用苏东坡的故事,引出论题,同时使文章更有趣味。B.徐特立关于学习的比喻,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C.作者认为读书不只为了写作,还能使人更新知识、提升能力。D.喻证、例证、引运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A.读书与阅历 B.书当读在未用时 C.论读书的三个境界

D.阅读经典,构建精神家园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16题。(9分,每小题3分)

“迷你”制冷器给手机降降温

云裳

①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大管家”,全方位融入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由于手机工

时会产生热量,手机发烫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损伤电池,甚至导致手机关机。如果能有一个便携式的制冷器,随时帮助手机降温,或许“大管家”的作用能发挥得淋漓尽致。②最近,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迷你”制冷器,并表示这种新的冷却装置可随时帮助手机降温。

③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通常依靠机械压缩驱动使制冷制产生相变,这时于很多原用(如空调和冰箱)都很有效,但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体积大、系统复杂等;而且,传统制冷领域广泛使用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为积极应对温室效应,人们开始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不损害环境的制冷技术。

④电热效应是指材科在外加电场下微观有序地发生变化,导致温度也发生相应变化。“迷你”制冷器的研究团队基于电热效应,利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出了一种可转换电能和热能的薄膜(柔性电热装合物膜),再结合静电制动机构,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热力学效率的冷却装置。电热制冷不仅制冷放率高、成本低,而且是一种对环境零污染的制冷方式。

⑤测试数据显示,1克该薄膜的制冷功率达到2.8瓦,其性能超过现有蒸汽压缩制冷技术。新的冷却装置使一个手机电池在5秒内温度降低89℃。相比之下,蒸汽压缩制冷技术50秒仅使手机电池降低了3℃。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转移同样的热量,新的冷却装置将消耗更少的电能。”

⑥电热制冷技术是国态制冷技术的一种,可以满足人们对微型器件制冷的要求。与现有的固态冷却装置相比,“迷你”制冷器更加小巧,为各种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谈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说将来可以制备各种小巧的制冷器,它不仅耗电量小,而且能随身携带。用户可按照需要,调节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可给手机、电脑、可穿戴电子产品等有效降温,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⑦有科学家评论:“人们可以想象,可穿戴式冷却绷带将取代冰袋敷在伤口上;小型空 调和热管理系统可安装在座椅上,进行局部温度控制。这项技术将使微型电子设备得到推广。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14、下列对 “迷你”制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种可转化电能或热能的柔性电热聚合物膜。B.制冷效率高、成本低,对环境零污染。

C.突破了传统蒸汽压缩制冷装置体积大的局限。D.小巧的特点为各种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冷却装置,能解决手机发烫问题。B.传统蒸汽压缩制冷使用氟利昂,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

C.给同一物体降低相同的温度,电热制冷比传统制冷消耗的电能少。D.电热制冷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能、可穿戴电子产品等的降温。16.下列对文本语言和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①段中“或许”表示对给发烫的手机降温、手机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推测。

B.③段中“通常”表示传统制冷一般情况下靠机械压缩驱动,但也许还有其他方式。C.④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电热效应的特点。D.⑤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电热冷却装置的明显优势。

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向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音与子之所共适。”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正襟危坐而客日

端坐

B.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 ... C.下江陵 攻占

D.而卒莫消长也 消失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和同的是()A.侣鱼虾而友魔鹿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举匏樽以相属

以吾一日长乎尔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奇蜉蝣于天地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9.下列对文段中面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A.①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②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怎么在(战争中失败)呢 C.③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可是并没有流走 D.④这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对我和你都很适合 20.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客人的回答抒发了对曹操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B.苏子借水与月阐发万物和人生态与不变的哲理,表明他能辩证地看问题。C.苏子对清风、明月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他达乐观的性格特点。D.文段多处运用对偶和比喻,句子长短错落,韵脚灵活多变。

卷二(非选择题,共70分)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3分)(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

(3)知我者,___________,不知我者,谓我何求。(4)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下面材料,写一封证明信。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4分)

何正阳,男,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就读于江海职业中专机电工程专业。他现在宏达公司工作,毕业证不慎丢失。国公司事务需要,他于2018年4月16日回校开具毕业证明。23.把下面四句话改了成一个长单句。要求: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1.创客是一群自主创业的人。2.创客陶醉于自己的奇思妙想。3.创客充满激情。

4.创客执著地要将每个“灵光一闪”变成现实。

创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5个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父亲还债

佛刘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到达县城的,刚一走出车站,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看见哥哥。父亲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瞄了半天,才发现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哥哥很高兴,一边从父亲手里接过行李,一边对我笑了笑,我发现哥哥老了,其实用“老”来形容显然是过分的,可是我那35岁的哥哥真的老了。

哥哥的头发很乱,脸很黑,与我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父亲曾告诉我,农闲之余,哥哥会在火车站拉拉客人,挣点零花钱。

只陌生了一会儿,家就是原来熟悉的家了,我说,哥老了,刚才差一点认不出来了。父亲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着我给他买的烟。

其实,哥哥只比我大4岁,从小就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考第一名的时候,我还穿开裆裤乱跑呢;他当少先队大队长的时候,我才刚刚走进校园,但初中毕业时,哥哥没发挥好,没有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父亲说,鸡窝里飞不出金风凰,也别费那劲,种地得了,哥哥痛苦了好几天,我看见他在夜里翻来覆去,长吁短叹。后来哥哥把他那些课本放进一个大纸箱里,算是了结了过去的一段时光。而我就不同了,时隔几年,虽然我也像哥子一样没有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但我坚持要上学,并誓言和反对的父亲斗争到底。两军相遇勇者胜,话是这么说,可要不是哥哥在一边旁敲侧击,我想顽固的父亲是不会妥协的。我又复读了一年,顺利 地考上了县高中,三年后又一举中的,考上了大学。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掉泪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在一家人面前掉眼泪,眼泪代表了一种幸福,一种骄傲,哥哥也是高兴的,可在他幽暗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失落和焦躁。

现在我在省城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次带父亲进了省城,他算是开了眼界。父亲说,外面的世界就是好啊!我说,那你们就搬过来一起住吧。那你哥嫂,还有孩子怎么办? 您看您都多大年纪了,还替他们着想。活一天就得想一天,谁让我养了你们俩。

我默然。我知道,对哥哥的务农,他多少是有一些悔意的。其实母哥从来浸和父亲争论过,只是有一次哥哥对我说,你说咱家要是出了两个大学生,响爹会是什么样?我说,哪还不得高兴疯了。母哥说,你错了,要是真出两个大学生,得累死他。我看着一脸平静的哥哥,突然有一丝愧疚。现在,哥哥“老了”,尽管他不会承认,但是有我在眼前,他会永远有一面镜子,他的世界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他的眼前是大片的庄镎地,表老的父母,年幼的儿子,当然可能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儿子实现他没有实现的梦想。

父亲也老了,他的固执变成了沉默,他的目光越过那些玉米地,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让他心事重重。

在家呆了一个星期,临走前那天晚上,父亲深情凝重地喊住我,说,你跟我来。在没人的房座后面,父亲垂下眼帘,对我说,老二,爹想求你一件事。父亲的声音很小,小到我用心才可以听出他一辈子头一次用一个“求”字来跟他的儿子说话。我说,爹,你怎么了?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你以后能不能在城里给你侄子找个学校,这是一万块钱。父亲费力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布包。这事我和你娘商量好了,先别让你哥知道,你也别说当爹的偏心眼,你哥这辈子就这样了,可你侄子不能再这样了——就算是你爹还你哥的债了。

我看着父亲苍老的脸颊,心里忽然涌起一阵热浪。我把钱又放回父亲的口袋。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又点了一下头。

(选自《读者》,有删改)24分析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25.根据文中画线内容,概况哥哥具有的美德。(3分)26.如何理解“父亲还债”?(3分)27.简要分析最后一段“我”的心里活动。(3分)如果没有亲情滋养,不会有“我”现在的一切,请谈谈读完本文后的感受。(4分)

六、写作(45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98年,洪家光从技校毕业,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苦练专业技能,高标准要求自己,成为了优秀车工。2008年,他带领团队研发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面对高科技技术难关的挑战,他刻苦攻读,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经过5年的努力,1500多次尝试,他们获得了成功。2018年1月,39岁的洪家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他已是中国航发黎明公司的首席技师。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白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第三篇:2008年普通高考汉语文试卷(一)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

(第I卷)

(供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使用)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薄.弱 淡薄. 轻薄. 厚古薄.今 B.强.大 强.迫 坚强. 发愤图强. C.豁.达 豁.亮 豁.口 豁.然开朗 D.给.予 送给. 供给. 自给.自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的手式也没有作,犹如铁铸,纹丝不动。B.漓江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像翠绿的凭障。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俏。D.每当闲暇的时候,她便习惯地坐在钢琴前,弹起心爱的名曲。3.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渺小——巨大 节约——浪费 热闹——冷静 B.特殊——普通 轻巧——繁重 索取——奉献 C.清澈——浑浊 轻视——重视 果断——犹豫 D.麻烦——方便 精致——粗糙 冷漠——温柔 4.下列每组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5.下列括号内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犀利(锋利)孤僻(孤单)夹杂(搀杂)B.渠道(途径)狩猎(打猎)争辩(争论)C.倾吐(倾诉)热情(热烈)缔造(创立)

D.光景(景况)主宰(支配)沉浮(沉寂)6.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子的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占满了 ②挂满了 ③溢满了 ④爬满了

新菖蒲、新茭白、新芦苇,把湖畔江滩的领地。金黄色的枇杷带着甜甜的诱惑,把园子里的枝枝杈杈。

黄瓜的绿藤、四季豆的青藤、葡萄的长藤,把瓜棚、豆架、篱笆。“小荷才露尖尖解,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把江南。A.④①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深情地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云周西村人民颂扬、学习英雄的歌声激荡着汾河水,响彻了吕梁山,激励着人们前进。C.这篇精美的文章,使我们感觉到它的思想内涵,感受到人们的关爱与温情。

D.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进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8.将下列各词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高尚 ②杰出 ③严谨 ④宽广 ⑤非凡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以 的

科学贡献、的治学精神、的智慧、的胸怀及 的人格而在科学史和整

个人类历史上,占有了常人所不可企及的地位,得到了世人的敬仰和爱戴。

A.②③⑤①④ B.⑤④②③①

C.⑤③①④② D.②③⑤④①

9.下列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种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且是反复的检验,就能证明是不是真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C.我们虽然不一事实上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D.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10.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生平事迹 ②短的自传 ③有繁有简 ④自述生平⑤长篇自传

自传是 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的经历,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繁的可达十万言,简的可少至数百或数十字。可以包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人物以及传主自己当时的思想状况、主要经历

等。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甚至可以选取自己生平的一两个典型事件来写。自传是 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②① D.①③⑤②④

11.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那一天,是我上学以来感觉最快乐和幸福的一天。

(我感觉快乐和幸福。)

B.山谷里遍布的小树林、草地和鲜花盛开的灌木丛,犹如一座座人工建造的风景园林。

(灌木丛犹如风景园林。)

C.一场春雨过后,辽阔草原上的花草一派生机盎然。

(花草生机盎然。)

D.春光明媚的四月,人迹罕至的山谷中盛开着一片片野花。

(四月盛开着野花。)

1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为了怕人家笑话自己太笨,便整天闷在家里学习。

B.夏夜里,清新的空气,清凉的海风,将工作了一天的人们的疲劳涤荡净尽。C.青藏铁路通车,记录着中国人民新的里程碑。D.香山的秋天是一个欣赏红叶的地方。1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小河流进草原是那么辛勤,日日夜夜地流淌,辛辛苦苦地耕耘„„ B.点点星光宛若玉色的百合飘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C.在水天相接处,冰山群像璀璨晶莹的蓝宝石,在阳光下光芒四射。D.湖面上淡淡的晨雾,有如仙女头上的薄纱,随风飘动。14.将下列句子插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雨丝太细了,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B.因为雨点太小了,人看不见它们。C.原来这些雨水是根本不存在的。

D.原来这些雨水还没落到地面就被蒸发掉了。

在新疆,很多地方降雨量极小,气候炎热、干燥。有一次,在吐鲁番,我们明明看到天上开始降雨,一条条银丝在空中飘落,大家不禁欢呼:“下雨了!”可奇怪的是,我们伸出手去接雨,却根本接不到一滴水。下了一场“雨”,可我们连头发都没湿。1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紧挨着枣红马的是一匹白马 ②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 ③这幅国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

④从头到尾一片洁白,像一团白云轻轻飘过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 ⑤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

⑥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 ⑦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

A.③②⑦①④⑤⑥ B.②⑤⑥⑦①④③ C.③②⑦⑤⑥①④ D.②③⑦⑤⑥①④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边还有序幕,后边还有尾声。

B.散文“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有丰富充实的内容。

C.说明文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但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说明事物,有时也采用描写的方法。

D.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两种。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

(第II卷)

第II卷(共102分)

(供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使用)

二、阅读: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阅读下文,回答17~30题。

(1)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本来,文章是记录人们口语的,是写下来的语言。人们说话干净利落,通俗易懂,语意明白,表达准确,那么,用文字来把这些话表现出来,也就不应有错。而实际情况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3)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4)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5)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

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6)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7)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8)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9)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①。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10)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11)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12)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②”。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13)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注]①以讹传讹:把本来就是错误的话,又更加错误地传出去,越传错得越离奇。

②约定俗成:共同议定,根据习俗形成。

17.概括①自然段的段意。

18.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9.①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将体现③自然段主旨的一句话找出来,抄在答题卡上。21.从④⑤⑥⑦自然段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22.下列判断,与⑦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分析了朱自清早年作品和晚年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

B.通过分析朱自清早年和晚年写作风格的不同说明写作文的道理

C.介绍了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写作经验

D.朱自清早年和晚年写作风格的变化,给后人以启发

23.按照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表明主张的顺序,在答题卡上给⑧自然段用“//”线划分出层次。24.根据⑨自然段回答,为什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 25.⑩自然段对“不以为然”这一成语的意思作了辨析,请用“不以为然”造句。

26.在○11自然段中,作者说对口语进行加工时“要考虑大众化”,请说明其中“大众化”的含义。27.下列说法,与○12○13自然段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语言的规范标准是发展变化的

B.不要用“约定俗成”反对语言的规范化

C.凡是能规范化的语言应尽量规范化

D.“约定俗成”是改变不了的语言习惯

28.从全文看,本文谈论语言加工问题,针对的对象主要是

A.文学创作 B.报刊文章

C.一般文章 D.科学论文

29.依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答在答题卡上。

①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②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30.下列对本文表达方式的判断,正解的一项是

A.以说明为主 B.以描写为主

C.以议论为主 D.以记叙为主

三、作文(60分)

31.题目:(1)奥运的企盼

(2)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有感

资料:①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开幕。

②2008年5月9日上午9时16分,藏族女登山队员次仁旺姆在海拔8844.43米处高高擎起燃烧的祥云火炬,标志着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员在峰顶展示了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奥运圣火送达世界最高峰。这一壮举为现代奥林匹克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实现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时的庄严承诺。

要求:①在两个题目中任选项一题作文。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

③不得少于600字。

第四篇: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考仿真试题(二) 文科综合

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考仿真试题(二)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

材料二 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但在这些称谓里,外来之物仍然是具体之物。而“欧风美雨”则并不一一而指言其物。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风美雨”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0分)材料三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共,天下大同。”

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

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两种文明发展观。(2分)材料四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4)结合材料四,简要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4分)29.(12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

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1822年)材料二

伏尔泰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0.(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缺少文化产业的传统资源,但他们却善于从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故事中取材,如右图所示,“熊猫”和“功夫”这两个100%的中国元素,被好莱坞梦工厂包装成《功夫熊猫》,为其赢得数亿美元票房收入。现在他们又对孙悟空产生了兴趣,准备把这个形象搬上荧幕。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美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商业的包装,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宣扬了美国的价值观。

材料二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快于经济发展,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旅

及参观游览等休闲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和热爱,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文化产业总量仍然较小,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很大,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借鉴?(10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我省文化产业的形势及举措。(1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

(见下图),曾得到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青睐和支持。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这一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里根执政后,经济增长也出现当时少有的景气,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材料二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1)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拉弗曲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学道理。(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图中四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10分)(3)实施好“结构性减税”计划,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公民,依据《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协力实现“结构性减税”这一计划目标?(8分)

选做部分

32.(10分)【地理——旅游地理】

下图是200l~2008年山东省旅游业收入及国内外不同市场收入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山东旅游业国内外不同市场收入的差异及变化特点。(4分)(2)山东省旅游业发达.简述其原因。(6分)33.(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2012年1月底起,欧洲东部即受到近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温度不断打破历史新

低。东欧遭遇史上最强寒潮,已造成逾650人丧命。日本总务省消防厅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至今,日本全国已有103人死于积雪压塌房屋等暴雪引发的事故数万人被困家中,道路全面瘫痪,政府单位对受困民众空投紧急救援物资都困难重重。结合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欧亚多地为何出现极寒天气?(4分)

(2)简要回答这次极端天气造成日本灾情严重的原因。(6分)3 4.(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读中国部分地区永土流失分布图,其中甲、乙两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地区。

(1)试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两地水土流失成因的差异。(6分)(2)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危害?(4分)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迁都洛阳后,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魏书·高祖纪下》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为“移风易俗”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2分)材料二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2)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持什么观点?据此,简要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4分)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

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力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

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敢府还是专制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法]托克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盂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托克维尔与盂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6分)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 作要点。(8分)39.(10分)【思想政治一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材料一

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面对跌倒的老人无人敢扶,轧伤了孩子无人敢救,做了好事反成肇事者„„但也应当看到,这只是社会的个别行为和少

数现象。我国正逐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得到弘扬。

材料二201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对坚守雪城高原12年的义务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词这样说道:“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

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1)材料中的不良现象违背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什么指导方针?(2分)(2)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8分)

2012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

(二)参考答案

(2)内涵:“欧风美丽”指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内容。(2分)论证:一方面,“欧风美丽”借助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侵略手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4分)另一方面,“欧风美丽”的传入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探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4分)(3)费孝通:文明共存论(或和谐共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2分)

(4)认识:东西方文明成就都很突出并推动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东西方文明有共性并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文明多元的特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4分)

29.(12分)评分提示:①提炼出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或两个观点;②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③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④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论证其观点。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充分,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参考要点:

观点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君主专制。一是从统治方式上来看君主专制权力过于集中,会滋生腐败。同时,重要决策只由皇帝一人最终决定,会导致决策失误,对君主的绝对服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中国的君主制在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农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观点二:材料一是批判中国君主制,君主专制权力过于集中,会滋生腐败。同时,重要决策只由皇帝一人最终决定,会导致决策失误,对君主的绝对服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三:材料二伏尔泰赞赏中国的君主制。他从国家政策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举的选官制,以及当时的影响。伏尔泰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他想借助儒家思想,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来否定欧洲的君主专制,从而为启蒙运动服务。30.(20分)(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国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和培育民族文化。(2分)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2分)

③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④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发展手段,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分)

⑤重视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2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既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又要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分)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同时又要结合山东实际,努力促进山东文化产业的 发展。(2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山东文化发展的实际,推动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2分)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山东经济的支柱必产业。(2分)

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分)31.(20分)(1)“拉弗曲线”是描绘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收入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政府的税收收入反而会减少。(2分)(2)①降低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消费。(2分)②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2分)

③资源税、消费税等多项税收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2分)

④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分)

⑤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宏观调控的内容,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若回答“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科学发展观”或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支持政府为实施“结构性减税”计划而开展的各项工作。(2分)②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积极参加民主决策,为政府实施“结构性减税”献计献策。(2分)③依法行使公民的监督权,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能,落实好“结构性减税”的目标。(2分)④增强公民意识,依法有序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2分)32.(10分)(1)国内旅游收入多,增长快;国际旅游收入少,增长缓慢。(4分)(2)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客源丰富;旅游市场距离近;交通使捷;基础设施好,接待能力强。(6分)33.(10分)(1)北极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发。(4分)(2)极寒天气持续时间长,降雪强度大,多暴雪;大雪对房屋破坏严重;道路全面瘫痪,政府救援困难。(6分)34.(10分)(1)不同点:甲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土质疏松,(垂直解理发育);乙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崎岖不平),土层浅薄。(6分)(2)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湖淤积,易发生洪涝灾害;气候变干,植被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4分)35.(10分)(1)措施: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易服装,改着汉服;学说汉话,否则受罚。(4分)作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z分)(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是由于“汉化”政策。(2分)

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2分)36.(10分)(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2分)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2分)(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6分)37.(10分)(1)三国加强了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4分)(2)变化:由支持中国到阴谋阻挠中国统一。(2分)原因: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新中国成为美苏亚洲争夺的重点。后果:造成中国海峡两岸长期分裂,阻碍了中国的统一。(4分)38.(10分)(1)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2分)(2)①世贸组织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世贸组织加强了周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的普及。(4分)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享受权利的同时也积极承担义务。中国入世十年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遵循世贸组织的原则和规定.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4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符合要求也酌情给分,但最高不得超过8分)39.(10分)(1)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2)①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广泛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2分)

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2分)③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长处,坚决抵制各种消极腐朽思想道德文化的侵蚀。(2分)④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第五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优化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增强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工作常规是全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通常性、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借鉴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制订的教学工作规范。

第三条 本常规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法规和行政规章,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第四条 本常规遵循的原则是:

导向性原则。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工作秩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操作性原则。力求从实际出发,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层次分明,便于实施和测评。

发展性原则。本常规属于开放性的动态规则系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各地在贯彻本常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本常规的内容。第五条 本常规的实施目标是:

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常规的实施,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养成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改变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本常规的落实,促进学校开展考试内容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第六条 教学常规包括总则、课程计划、课程资源、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教学评价、教改实验等内容。

二、课程计划

第七条 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课程的计划、意见、规定等,是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法规性文件,其中规定了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要求等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八条 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课课程、开足课时。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针对性。高中学校要在弄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程。第九条 学校要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三、课程资源

第十条 经教育部审查通过并批准使用的教材以及经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地方教材,达到了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定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源。

第十一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十二条 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充分重视人文与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各种媒体资源的利用。鼓励和支持教师研究和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要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不断接触到鲜活的、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管理

第十三条 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学效率。第十四条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学校领导要及时了解教学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条件。

第十五条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及相关部门工作计划、学科教师教学计划。第十六条 对学校课程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等执行情况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结果应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公布,以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校师生了解和监督。

第十七条 开展校本培训。学校要制定并落实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培养和培训规划,组织教师参加教研部门等组织的各种教学业务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十八条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业务档案,充分发挥业务档案在管理和评价中的作用。

五、教学研究

第十九条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充分认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第二十条 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政策和现代教育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第二十一条 各级教研部门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职能,把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作为核心工作。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学校具体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各种教学和教研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第二十二条 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教学一线,坚持听课和上课。要建立教、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加强研究型教师团队建设。

第二十三条 学校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教研组要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努力提高研究的针对性。要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等各种形式的同伴互助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二十四条 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意识,当好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学会反思、研究和创新,积极承担教学改革实验课题,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十五条 学校要密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教研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学术支持,不断深化教学研究。

六、课堂教学

第二十六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第二十七条 课堂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要积极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十八条 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学习和了解各科课程标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教师要正确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第二十九条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科学设计作业等。备课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要根据学校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网上研究与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第三十条 教案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预案。教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师生互动、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过程。教案的形式就灵活多样,要因课程、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不同面异。提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教案的设计。

第三十一条 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关爱学生。课堂上要使用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板书要规范、条理、清晰。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第三十二条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课堂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营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三十三条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与学生加强沟通、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十四条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既要充分运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又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十五条 要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布置作业要处理好基础性与拓展性的关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增强作业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生的课业负担。

第三十六条 教师要认真检查和评改学生作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面改。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修正作业中的问题。

七、课外指导

第三十七条 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其纳入学校计划进行科学管理。

第三十八条 要通过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与技能,充分发展个性,体验社会生活,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第三十九条 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应指导所有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外学习进一步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能力。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重点是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信心。

第四十条 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基于兴趣与爱好的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查、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自主学习活动,开办专题讲座,组织艺术、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定期举办体育节、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要注重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八、教学评价

第四十一条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作用。

第四十二条 建立和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第四十三条 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特点为,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和评价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第四十四条 终结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全面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排队。

第四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质量监测制度,克服教学评估、质量监测工作中的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至上。要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质量监测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使学校明确发展方向,办出特色。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自评和报告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机制。

九、教改实验

第四十七条 教学改革实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改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选题、实验、总结和推广经验,促进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都要有实验课题,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改革实验。第四十八条 教学改革实验要进行认真、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选题要体现新课理念,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为重点,努力探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第四十九条 教师是进行教改实验的主力军。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广大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充分发挥教改实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树立研究意识,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第五十条 推广教改实验成果要立足实际,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充分的评价论证,推广过程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或一拥而上。

下载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2005年普通高考

    2013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深圳市考生 诚信考试承诺书 我报名参加2013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本人郑重承诺:认真学习《考场规则》,严格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

    2010年普通高考问答

    2010年普通高考问答 一、我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省2010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山东省2015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个人基本信息项目表填写说明

    《山东省2015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个人基本信息项目表》填写说明 1.报名地市、报名县区:滨州市、邹平县。 具有我县户籍考生或高中段学籍(有完整学习经历)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学习体会 城阳第二十中学 郝宏2009年2月29日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共有10个方面,40条。规范内容详细、全面,包括办学方向......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 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 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鲁教基字〔2007〕20号 各市教育局: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

    【标题】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 【发文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成文日期】 2009-12-14 【公文编号】 鲁教基字〔2009〕18号 【索 引 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推进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