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本市旧区改造专项工作监督调研报告
关于本市旧区改造专项工作监督调研报告
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旧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持续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推进旧改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推进“365”危棚简屋改造、“十五”新一轮旧区改造和“十一五”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市约有140万户家庭告别简陋的旧房,迁入设施齐全、环境良好的新居。在市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城市面貌也明显改观,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得到显著提升和优化。
本市旧区改造工作卓有成效,但同时困难不小,压力也很大。截至2012年底,中心城区尚有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40多万平方米,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80多万平方米;郊区城镇有棚户简屋400多万平方米,“城中村”300多万平方米。这些待改造地块的居住环境恶劣,市政设施落后,安全隐患丛生,社会管理难度极大,与周边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群众期盼尽快改造。今年市人代会期间,来自杨浦、虹口、闸北、黄浦等四个代表团的148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4份议案,要求加快完成本市旧区改造目标,造福于民。还有不少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书面意见,为旧区改造工作出谋划策。旧区改造工作受到各方面前所未有的关注。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代表和市民的呼声,将本市旧区改造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监督项目。为配合做好监督审议工作,城建环保委自2月底起认真开展相关调研工作。监督调研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调研准备阶段。2月底,结合代表议案处理工作,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旧改工作基本情况,拟定监督调研方案,成立了调研组。3月21日,薛潮副主任召开代表议案处理暨专项监督工作启动会,并听取了旧改工作总体情况汇报。二是集中调研阶段。4月至5月,调研组分别赴黄浦、虹口、杨浦、闸北、普陀、浦东、金山等区调研,实地了解部分旧改地块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研过程邀请议案领衔代表全程参加。调研中将各区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梳理后,与市建交委、市房管局等部门逐一进行专题研究;对旧区改造中涉法涉诉问题,与市二中院和部分区法院进行了研究探讨。6月底7月初,又召开两次专 题座谈会,进一步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推进旧改工作。此外,还委托各区(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同步开展调研。三是形成报告阶段。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于6月下旬形成调研报告初稿,7月上旬提交委员会会议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报告。
常委会领导对上述监督调研工作高度重视,殷一璀主任亲自参加调研并听取工作汇报;薛潮副主任全程参与监督调研工作,并对推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改造中心城区35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启动郊区棚户简屋改造试点并逐步推开的目标任务,不断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工作。
(一)组织保障工作坚强有力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是推动旧区改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2007年,市政府成立了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主任,加强统筹协调。各区也都成立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或区长担任组长,加强人员配备、资金筹措、制度保障等方面工作,举全区之力推进旧区改造。街道、居委会积极发挥作用,协调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各级法院积极开展审查裁定和司法化解工作,全力支持推进旧改。与此同时,各区积极加强旧改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一线工作同志化解矛盾、推进工作的能力水平,有的区还将旧区改造和房屋征收部门作为干部挂职锻炼基地,将年轻干部充实到旧改一线,优化队伍结构。
(二)制度措施不断创新完善
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是旧区改造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本市在旧区改造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上实现了两个重大创新。一是2008年起,市政府探索实施了“数砖头加套型保底”、“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等工作机制,补偿标准从“数人头”到“数砖头”,使旧改补偿更加公平合理;项目启动采用“二次征询”制度,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表达,促成居民和政府部门在改造意愿、补偿方案等主要问题上达成共识。通过在60多个地块的具体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二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后,在及时调整旧区改造政策的同时,积极创新做法,在较短时间内平稳实现了 2 由拆迁制度向征收制度的转变。各区(县)房管部门均设立了房屋征收事务中心,在全市共组建了35家房屋征收事务所。同时,进一步强调和落实“阳光征收”,努力做到过程全透明、结果全公开、政策前后一致,确保征收补偿公平、公正,提高旧改工作的公信力。通过设立公告栏、电子触摸屏,推行电子协议等,实现征收工作全过程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对旧改征收工作进行外部监督。
(三)筹措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资金是旧区改造工作最大的制约因素,为努力保障旧改资金供应,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协调,多措并举。2010年起,市、区政府设立旧改专项基金,对杨浦、闸北、虹口、普陀、黄浦等旧改任务较重的5个区以财力支持和政策倾斜,按市、区投入资金比例6∶4(黄浦区为5∶5)的合作方式共同推进。2010—2012年,市级旧改资金共筹集297.75亿元,支出283.15亿元;引入地产集团等国有大集团对口5个重点区的旧区改造工作,缓解区政府资金压力。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争取政策支持,目前8家企业获批发行总额90亿元的企业债券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部分房源用于旧改的动迁安置;试点利用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包括旧区改造就近安置房)建设,2011—2012年共提供123亿元贷款;与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合作,今后三年将安排不低于1000亿元规模的贷款用于旧区改造工作。在抓资金筹措的同时,对改造地块一律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
(四)强化安置房及配套建设
安置房源是推进旧区改造进程的重要因素。本市将动迁安置房作为“四位一体”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两级政府依托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等途径积极筹措房源,全力确保动迁安置现房的供应。“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开工建设安置房3200万平方米共计40万套,供应2500万平方米。2011—2012年,市属动迁安置房共安排供应11.6万套,2013年计划安排房源约9万套。同时,加强建房单位和用房单位的对接,提高动迁居民的接受度和房源使用率。各区也尽力挖潜,积极筹措房源2万多套。
针对大型居住社区入住居民反响强烈的配套设施不全、社会管理缺位等问题,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协调引入教育、卫生、商业等资源,增加社区公交 3 线路,满足入住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进一步加强大型居住社区的警力、综合执法力量的配置,提高市级财力对社区服务机构的补贴,完善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市级专项资金97亿元,用于大型居住社区的外围市政配套建设,目前已拨付了85.1亿元。
二、旧区改造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本市旧区改造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对照“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完成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5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目前时间已经过半,但进度与完成目标任务差距较远。中心城区剩余旧改地块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造难度越来越大,尚需付出艰巨努力。影响本市旧改进程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旧改资金缺口较大
根据“十二五”旧区改造规划,2013—2015年,需要投入资金2180余亿元。虽然市级旧区改造专项基金加大了对重点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但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旧区改造任务,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各区普遍表示压力重重。一是资金来源较为狭窄。除了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些旧改任务重的区,每年要安排30亿元左右资金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有的区政府债务率已超过112%。在吸引社会资金方面,本市虽于2009年就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并积极探索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大企业参与旧改的途径,但由于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限制以及旧区改造模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实行征收政策后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缺乏有效机制。目前本市虽在研究保险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的政策措施,但尚处于方案完善阶段。二是资金运作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后,本市旧改地块采取拆建分离、土地储备的方式,旧改地块必须在房屋征收工作完成后以净地实施出让,政府无法先取得出让金再用于征收和补偿,而是先要拿出30%左右的自有资金方能启动旧改项目,同时,动迁安置房源也需由政府先行垫资。另外,由于中心城区剩余旧改地块密度大、动迁安置房价上涨、基地收尾慢等因素,部分旧改地块成本倒挂幅度较大,加上一些旧改地块出于区域功能布局、招商引资或市场定价等考虑,未能及时出让,使得改造资金出现难以为继的危险。
(二)安置成本逐年走高
近年来旧改安置成本逐年走高趋势明显,除了地价、房价、物价上涨带来的刚性增长外,安置成本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是各区掌握的奖励项目和标准各有不同,有的地块为追求签约率,随意增设奖励项目,提高奖励标准;二是区与区之间、不同地块之间往往会参照已经操作过的奖励补偿标准,结果互相攀比,水涨船高,安置成本也被不断推高;三是有的区在地块大部分协议生效后,急于求成,对剩余15%或者极少数户居民采取“放”的方式,导致部分先签约居民“倒反水”。同时,一些单位工作做得不到位、不细致,导致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一些新闻媒体对居民拿到巨额补偿的片面报道,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三)适配房源仍显不足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供应工作,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型居住社区,但离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房源普遍较远。中心城区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可供用于安置房建设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需求最为旺盛的就近安置房源严重不足。现有的安置房源大多地处郊区,位置普遍偏远,交通不便,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被征收居民的签约入住积极性不高。二是配套设施不足。虽然居民入住后出行、就医等配套设施在市、区有关方面的努力下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数量不足,居民对改进交通、商业设施、物业服务、环境卫生和社区治安等方面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三是房型不适应需求。由于动迁安置房早在2003年就启动建设,根据当时需求设置了房型比例,2005年虽作过一次调整,但与近年来被征收居民的实际需求仍不相适应。由于房型设计、开工建设和供应的滞后性,使房型比例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调整和解决。
(四)平地收尾进展较慢
截至去年底,中心城区旧改在拆地块共129块,尚有居民1.9万户。部分地块平地收尾较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考核指标设定问题。为确保“十二五”旧改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对各区都下达了每年必须完成签约户数的指标,为完成这一指标,有的区通过新开大地块以实现区内总户数指标,而对地块的平地收尾工作不够重视。二是一些居民基于各种原因没有如期签约。其中既有居民不满房屋评估结果和征收补偿数额,为争取更多利益的原因,也有因家庭矛盾难以化解,当事人对补偿分配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由于平地收尾工作久拖不决,导 5 致资金大量沉淀,直接推升了旧改成本。
(五)“毛地出让”问题亟待解决
前些年旧改中遗留的“毛地出让”地块约130块,地块内居民约10万户,其中在拆或部分在拆地块约50多块。一些地块出让时间较早,由于资金、收益、市场预期等诸多原因,开发商未能完成动迁,虽不肯轻易放弃,但实际动迁已经停止。这些地块的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日益突出,居民呼声十分强烈。去年,市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本市旧区改造中“毛地出让”地块处置若干政策口径的意见》,对“毛地出让”地块明确了五种处置口径,采取“分类指导、一地一策”等方式推进。到目前为止,虽然各方面工作正在推进中,但工作难度较大,仅有少数地块启动了解除土地出让合同的相关工作。
三、相关建议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旧区改造指标,努力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打好旧区改造的攻坚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实现旧区改造目标
李克强同志多次强调,棚户区改造工作是天大的事,政府要顺应民意,办实办好这件事,使群众从“忧居”到“宜居”。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更多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早日得到改善。进一步加快旧区改造,使全体市民共享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摆在本市各级政府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既是顺应群众期盼的重大民心工程,也是当前推动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区两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旧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集全市之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及年内确定的目标任务。各区政府作为旧区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旧改工作列为各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既定目标全力以赴组织实施;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针对当前制约旧区改造工作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机制和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加强责任考核,指导和督促各区政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突破瓶颈
突破旧区改造瓶颈,必须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多措并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旧区改造新模式。投融资方面,要加大统筹力度,形成规模效应,增强融资吸引力,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更大合力;要继续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向旧改任务重的区倾斜,减轻其资金压力,为推进旧区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研究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的途径。成本控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本市旧区改造房屋征收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统一操作口径,规范动迁补偿中的奖励项目及标准;要强化平地收尾工作,将其列入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发挥导向作用,督促各区加快平地速度;要适当提高旧改地块的开发强度,对部分地块在统筹考虑建筑总量和周边环境容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缓解成本倒挂的资金压力;要加快推进“毛地出让”地块的处置,并细化相关的操作措施,做好与现行征收政策的对接。在安置房源方面,要研究适当增加就近安置房源建设用地供应,统筹大型居住区选址,提高安置房源的吸引力;要扩大居民的选房范围,加强全市统筹,增强动迁安置房的适配度;要继续加强大型居住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入住居民最为关注的交通、购物、看病等日常生活问题。
(三)做好“二次征询”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力度
要在总结归纳各区好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二次征询”运作机制。要提高“二次征询”质量,深入听取群众意愿,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积极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让群众更加主动并理性地参与到旧改中来。要静下心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既要顺应群众期盼,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也要善于做群众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做到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同时,要加强对旧区改造目标和征收政策的宣传,督促媒体强化正面报道,改变部分居民“晚走得益”的惯性思维和靠旧改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统筹协调,兼顾面上困难群体的诉求
一是兼顾旧住房综合改造。“十二五”规划中所列指标主要是针对中心城区集中成片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一些零星地块的居民居住条件也十分困难,对这部分群体的诉求不能忽视。在推进成片旧区改造同时,要加快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根据居民住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造计划,通过拆除重建、成套率改 7 造、局部环境改善等,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二是加强对郊区旧改工作的政策支持。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加强对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的指导和支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制定相应政策,帮助郊区解决城镇棚户简屋改造的资金和政策问题。
(五)做好旧区改造“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要认真总结本市“十一五”期间旧区改造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十二五”规划前半段工作的进展情况、成效和问题,做好“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同时,对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瓶颈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规划下一步本市旧区改造的目标任务,尽早实现旧区和棚户简屋里困难群众的希望和梦想。
第二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沪府发〔2009〕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四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旧区改造是提高市民居住质量、改善城区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旧区改造工作。上世纪90年代“365”危棚简屋改造,本世纪初新一轮旧区改造,以及“十一五”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市共拆除危旧房7000多万平方米,约120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旧区改造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为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明确旧区改造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一)明确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在总结历年旧区改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积极探索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的旧区改造新机制,全力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
(二)确定工作原则。具体为: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与尊重民意、住房保障、多渠道安置相结合的旧区改造方式,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操作性。
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一步突出旧区改造公益性的特征,努力形成居民主动参与、操作规范有序、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
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积极推进已启动旧改项目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成片、成规模和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作为旧区改造的责任主体,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和推进工作。
二、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
(三)扩大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在试点地块启动改造前,按照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制定的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规定,开展两轮征询,充分听取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意见。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居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意见,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进入实施改造阶段。
(四)完善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试行以被拆除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的办法。对补偿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另行制定。
(五)实行多种安置方式。在居住房屋拆迁实行货币补偿或跨区域异地安置的基础上,增加本区域就近安置方式。货币补偿、就近安置和跨区域异地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基本等同。
三、加大旧区改造政策扶持力度
(六)加大市、区财力支持力度。对市、区合作,纳入土地储备计划的旧区改造项目,市发展改革、财政、土地部门在审核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时,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安排改造资金。有关各区在编制财政预算时,相应增加对旧区改造资金投入。
(七)实行旧区改造土地储备资金先行拨付办法。对出让的土地储备旧改地块,在取得土地出让收入后,按照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土地储备投资总额90%的比例,先行拨付部分土地储备资金,在核定土地储备成本后再予以清算。
(八)优先供应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土地供应。在符合城市规划情况下,企业提供自有土地建设就近安置房,且就近安置房建造面积比例不低于可建面积50%的,土地管理部门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九)建立旧区改造审批绿色通道。按照“精简、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完善旧改项目审批方式,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积极探索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旧区改造的途径。
(十一)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旧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对土地储备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探索通过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旧区改造融资渠道。
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
(十二)积极推进就近安置房建设。有关各区根据市建设交通委制定的保障性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在本区域范围内建设适配的紧凑型、小户型就近安置房。就近安置房建设、销售、管理等,参照本市配套商品房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加快配套商品房建设。市、区相关部门根据旧区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抓紧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加大供应力度。同时,继续完善配套商品房基地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配套商品房大基地内,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卫生、商业等社会资源。
(十四)收购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有关各区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实际需求,可收购适配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供动迁居民选择安置。
五、继续坚持“拆、改、留”多种改造方式
(十五)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对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按照“业主自愿、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多元筹资”的原则,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除重建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质量和环境。
(十六)继续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整治。在严格执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整治试点,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
(十七)建立旧区改造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上海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金融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新闻办、市信访办和中心城区10个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交通委。
有关各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范围内旧区改造组织实施工作。有关街道(镇)要全力配合,协同推进旧区改造,并做好社会稳定和居民思想工作。
(十八)落实工作责任。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区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
(十九)引入第三方参与房屋拆迁的监督。在坚持“阳光拆迁、公开操作”制度的基础上,有关各区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法律界人士等,参与房屋拆迁全过程监督。
(二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旧区改造大局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的理解和支持。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本市旧区改造有关规定和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不再执行
第三篇:城中村改造工作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城中村改造工作调研报告
县委组织部
根据挂职工作安排,结合我县城市化建设需要,7月14日,第二批赴江干区挂职工作组组长曾祥煜同志亲自带队,由挂职干部26人组成调研组,对江干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工作得到了江干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的盛情接待和大力支持,调研组现场观摩了彭埠街道五堡社区征迁点,参与了相关部门的座谈交流,对江干区城中村改造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深受启发!现就结合我县征地拆迁实际工作和城市化建设需要,认真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梳理总结,形成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干区位于杭州主城区的东部,下辖8个街道,面积105平方公里,共有社区143个,行政村4个,常驻人口74.1万。近年来,江干区抢抓杭州市委市政府“拥江发展、跨江发展”的总体城市建设战略布局和G20杭州峰会等历史性机遇,坚持“声势越大、阻力越小,前期越深、工作越顺,速度越快、成本越低”的理念,层层压实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全力抓好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全区57个城中村(社区)征收农户(居民)10000余户,拆整结合改造13000户,拆除房屋450余万平方米,搬迁企业480余家,完成安置10000余户,征收整治改造范围共20平方公里,“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基本成型,实现了城郊结合部向大都市中心区的逐步蝶恋。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科学高点定位,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全球思维、世界眼光高度定位城中村改造目标。着力把江干打造为钱江新城建设的“点睛之笔”,世界名城建设的“典范之作”,呈现城市国际化、人文生态融合的时尚之美。把启动大会举办到钱江新城G20峰会场,引领全体干部和群众代表亲身体验城中村改造到钱江新城华丽转变,坚定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坚持目标导向,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各个突破。抢抓城中村改造历史发展机遇,牢固树立“干五年不如拼一年,拼一年不如苦半年”的为民服务理念,明确“五年目标、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将城中村改造科学划分为钱江新城扩容区、笕桥机场周边区块、运河沿线及周边区块“三大区块”,每个区块以社区为单位,详细明确具体的任务清单,完成时限、方法措施和责任人员。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坚持把政策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沟通交流关心和落实保障措施做在前列,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理解和支持城中村改造,以民主促民生,确保征迁工作“一户不剩、一事不留、一天不拖”.截止6月30日,全区完成住户丈量3955户,签约3954余户,拆除2844户,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三)坚持刚性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坚持“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能拆则拆、能快则快”的原则,实行“6十1”、“白加黑”、“晴+雨”无休工作制度,发扬“敢于负责、甘于奉献、干字当头、敢为人先”的江干精神,整个团队目标一致,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全体党员干部奋战一线,不辞辛劳,攻坚克难,当日目标当日完成,当日问题当日解决。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刚性政策原则,严格落实“分类核价、逐户定价、一口报价、一分不加”征收操作机制,坚守口径之外无口径、政策之外无政策,全程接受群众的的参与和监督,杜绝了“钉子户”的无理要求,确保了征迁工作公开、高效和平稳推进。
(四)建立联动机制,凝聚打赢城中村改造的强大合力。以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为核心,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为打赢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凝聚了巨大合力。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班子领导联系机制,区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片区,街道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社区,社区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征迁居民,点、线、面全面协调困难问题,督导征收工作顺利推进。区分管领导坚持每周六带队赴各征迁一线现场办公,与各部门、街道形成合力,重点解决急难问题。共抽调全区各单位79名干部充实征迁工作力量,公安、国土、信访等部门长期派驻征迁一线,现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动员大量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征迁工作,组织“爱心帮帮团”等志愿者服务队免费为征迁居民,提供老屋合影、义务搬家、家装设计和房屋租赁等20多项服务。
三、我县城市规划化建设的启示和设想
(一)加强规划引领
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指导蓝图,城市规划的好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由于我县前期规划设计人员欠缺,城市发展规划比较滞后,一些路网管网狭窄零乱,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狭小欠缺,一些房屋建筑建了又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欠缺前瞻性和长远性,适应不了城市化发展建设的需要,经不起长久考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缺少全局理念,一些整齐雄伟的重建建筑群中,还有很多陈旧零乱的居民自建房。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是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战略性、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把城市规划工作做好、落实好。通过规划,实现城市科学有序扩张,提高土地收益率,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必须依托现有城市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市化要求,按照城市道路宽畅便捷,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布局合理,体育场馆功能齐全,公园绿地风景宜人,人居环境整洁美观的城市规划要求,突出民生至上,突出“全域规划、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理念,编制完善全县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做到城镇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总体规划相衔接,形成城乡统筹、专项协调、覆盖全域的规划体系,着力解决规划跟不上发展、不适应建设的问题。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无论是哪一项工作,人力资源是第一根本。推动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化建设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讲奉献、技术精、敢担当、有作为的人才引领队伍。一是加强城市规划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规划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寻求人才引进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到规划院校直接引进和事业单位招考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等方式,夯实城市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规划队伍,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农村党员工作在农村基层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主力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稳定大局。要把讲奉献,敢担当、有作为、能带头的村民作为党员发展的后备力量,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实践基地、远程站点等教育阵地,强化党员素质提升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征地拆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走在执行政策和开展工作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城中村改造和推进城市化建设发展攻坚战而奋斗。
(三)坚持政策刚性原则
严格执行规划建设标准,坚持一张规划图建设到底,区、街道、社区三级班子目标一致,坚决杜绝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坚持政策刚性,坚守政策底线,坚决维护被征收户合法利益,严格杜绝钉子户不合理的利益诉求是江干区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坚强基石。在我县的征地拆迁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比较刁钻的钉子户,为了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提出了比较蛮横的利益要求,甚至有的还乘机“种房”、“栽树”、“添人”,为了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一些部门无可奈何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造成老实人配合在先吃亏、钉子户阻挠随后得利的反面现象。同样在城市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和个体户,为了建设楼盘和住房获取得利,不惜托关系、走后门,不按照规划统一标准建设的行为时有发生。以上这些现象,既影响了规划政策的公开公平公正度,也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极大地给城市化建设带来了很大弊端。通过对比,要改变现状,一是要坚持城市规划刚性原则。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建设,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就要严肃化法定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要坚持保持规划的延续性,加强管控,及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城镇化建设有条不紊的推进。二是要坚持征地补偿刚性原则。在摸底排查、房屋丈量、签约清退和补偿安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一个政策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贯始终,坚持口径之外无口径、政策之外无政策,不搞特殊化,对未按时签约和无理阻拦的,一律按照相关政策严格执行。三是要坚持阳光作业刚性原则。整个征地拆迁和城市化建设过程,都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每一项决策,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让群众知晓,都让群众参与、决策,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对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实时进行全民公开,保证在阳光下运行。
(四)加强部门联动
对比江干,我们三穗城市化建设还比较滞后,城市化率和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我们更应该学习借鉴“敢于负责、甘于奉献、干字当头、敢为人先”的江干精神,牢固树立核心和大局意识,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坚定城市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咬定目标,迎难而上,苦干实干。住建、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重点做好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多条渠道进水灌溉,一个龙头出水丰收,凝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坚持政策引领。严格按照城市化建设规划方案和推进措施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细化任务。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发挥住建、国土、水利、乡镇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无缝链接,全力以赴协作配合,保质保量完成征地拆迁和城市化建设工作。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制订专项工作督查办法和考核细则,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强对各环节工作进展的监督和检查,促进工作高效落实。四是强化舆论宣传。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启动宣传车等形式,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深入调查走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发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带头签订拆迁协议,带头落实制度政策,带头投入岗位工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城市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五)坚持为民服务
城中村改造是事关长远发展、打造品质城市、改善群众生活的好事实事,要坚持民生为先,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迎难而上,要以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心打赢城中村改造硬仗。一是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用权,完善民主程序,想方设法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在征拆初期,要广泛宣传征地拆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征迁开始后,要深入每家每户,讲政策,谈利弊,主动帮助被拆迁户解决困难,为征迁居民,提供老屋合影、义务搬家、家装设计和房屋租赁等多项服务需求。二是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地,为村集体和村民长久生计留足发展空间,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村民人股,定期分红,让百姓短期有收入,长期有保障。以杭州10%留用地开发项目力促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模式为导向,探索村级耕地面积的10%用于旅游开发或耕地出租,按照每亩每年700元的出租价格,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可以增长集体经济20万元。另外,还可以探索以出租和开发的方式,充分盘活易地扶贫搬迁所涉及到的山林土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增收。
第四篇: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调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调研报告
你们知道有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一、全区城中村征迁改建进展情况
(一)市定征迁目标完成情况
20**市下达xx区旧城城中村和棚户区改建工作目标任务为:完成征迁面积230 万平方米,开工面积170万平方米,投资90亿元。截止目前,全区旧城城中村和棚户区共完成征迁面积万平方米,开工面积万平方米,投资亿元。其中,城中村改造完成征迁126万平方米,开工面积56万平方米,完成投
资42亿元。
(二)全区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
全区18个村庄改建立项工作已全部完成,开发商全部确定。
(1)兴隆寨村改建项目。涉及1684户,目前征收工作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情况:兴隆寨村占地亩,安置面积4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4栋高层,共分三个地块进行安置房建设。
(2)南村改建项目。涉及1018户,目前征收工作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情况:南村安置房占地91亩,安置面积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0栋高层,现已全部开工建设。
(3)浅井头改建项目。涉及1092户,目前已完成征收741户。安置房建设情况:浅井头村共需安置房45万平方米。规划浅井南路以西安置地块占地72亩,规划建8栋安置房。
(4)遇驾沟、小所村改建项目。立项、控规已完成,征收工作已开展,目前正在根据公示情况进行规划调整,同
时对两村安置量审核,安置区场地完成三通一平,已完成地质勘探文物勘探工作,近期安置房即将开工建设。
(5)七里河村铜锣湾广场改建项目。立项已批复,土地挂牌进入程序,胶鞋厂地块已拆迁完毕,文物勘探已完成,安置房即将开工建设。
(6)王府庄改建项目。涉及198户,目前王府庄村已签订协议124户。
(7)符家屯村改建项目。该村占地面积441亩,1300户,4000人,现有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2xxx年12月6日,区政府与升龙公司签订开发改造意向协议。今年7月该区域的控规,经市规委会讨论通过。目前,该村与开发企业已完成洽谈,安置区域已确定,同时安置量审核正在进行。
(8)同乐寨村改建项目。该村占地面积349亩,726户,2200人,现有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今年7月该区域的控规经市规委会讨论通过,目前,工作重点为加快安置量审核、制定详细开
发改造安置方案。
(9)唐村改建项目。该村占地面积亩,1215户,4865人,需安置面积52万平方米。2xxx年11月编制完成的控规评审稿中,本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及规划道路占用该村亩土地,可用于开发和安置用地 亩。按照控规中的容积率,可建设总建筑面积(含安置和开发)仅为万平方米,安置开发比不足1:1。根据控规所设置的容积率必须有350亩土地才能满足唐村改建需要。
(10)西马沟、三岔口、大所三村改建项目(洛阳西部生态城)。对西马沟村的所有企业、民宅、无证户逐一进行排查并核实情况,开发成本估算工作已完成,已与规划设计院对接,正在对该项目内的基础设施成本费用进行估算。
(11)谷东、谷西、尤东、尤西、王湾五村改建项目(洛阳西部科技城)。五村总占地面积亩,5638户,16575人,现有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2xxx年4月16日,区政府与金运佳集团签订开
发建设洛阳西部科技城项目合作协议。目前,五村地面附属物丈量已基本完成,人口、户籍、宅基地已完成锁定,土地测绘成果已出,正在与开发企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优化开发安置方案。谷东、谷西两村审核安置量的资料已准备完毕,待上报市旧改办进行审核。
二、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一是实现控规编制全覆盖。区政府结合城中村、旧城改造,科学编制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城市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科学、有序、健康进行。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龙形经济产业带规划,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规划引导,在龙头经济板块,规划建设一栋369米的超高层地标性建筑;在龙身经济板块,重点打造涧西工业历史文化街区;在龙尾经济板块,重点打造的洛阳大学科技城。三是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统一。结合商业区域设置,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规划
商业和商务设施,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城区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城区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和谐征迁,多层面保障群众利益。一是注重政策宣传引导。科学制定征收补偿安置方案,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外出参观、环境对比等形式,使群众明白征迁改造带来的好处,积极支持、参与城市更新改造。二是积极发挥基层组织和专业队伍的作用。抽调近200名机关干部组成征迁工作队员,会同各村两委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为调动征迁干部的积极性,区委在去年提拔任用18名表现突出的征迁一线队员基础上,今年又拟拿出20个科级岗位,用于提拔在征迁改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工作队员。同时对各办事处、项目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等业务培训,为完成两整三新四清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依法阳光操作。按照征迁工作零违规、零强拆、零事故的原则和依法、阳光、和谐、安全的八字方针,严把征收过程的
各个环节,将征迁安置公开公示制度落到实处,实现征迁工作的公开、公平、阳光、和谐,维护了全区征迁工作的稳定。
(三)强化招商引资,确保群众妥善安置。一是招大引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大招商、招大商、选大商上下真功夫,打破固有模式,采取规划、土地手续同时进行的推进模式,服务招商引资,提高改建工作的效率。目前,全区18个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全部完成招商引资工作,并全部完成改建立项工作。二是优先安排安置房建设。将安置房建设作为城中村改建的重中之重,优先安置地块的征迁工作,优先上报安置区域规划,在资金、人员等方面大力支持。积极筹措资金,先后与农业开发银行、洛阳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落实融资计划,优先安置地块的征迁。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城郊(边)村改建安开比的确认问题。一是城郊村按照村民人口数确
定安置量,如按 1:安开比推算开发房数量,将使经济测算无法平衡,因此需确定城郊村的安开比认定办法。二是城郊(边)村货币补偿资金量大,主要是:农用地征收过程中缴纳的耕地占用税、土地报批等费用高;拆迁企业量大,补偿资金大;安置面积外,一、二层住宅需货币补偿的面积大;基础设施投入较多。三是城郊村开发的商品房房价要低于市区成熟地段商品房房价。
(二)安置地块土地摘牌问题。按照市政府要求,我区城中村改建正全面推进,在村民安置房摘地及申请办理建设手续中存在较多问题。根据城中村改建的目的,村民安置房办理为全产权房,因此安置地块需要挂牌或协议出让。按我市现有政策,若由村委会摘得土地,而村委会又没有资质的开发企业,不能为村民办理产权手续;若由引入的开发企业摘得土地,政府须按政策将企业代缴的土地出让金返还给企业用于安置房建设,但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将被认定为收
入需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等,同时以开发企业名义办理产权证需缴纳相关税费。如我区符家屯村改建需安置面积 万平方米,办证等相关税费约为亿元。城中村改建村民安置实际为拆旧建新,不应交纳相关税费,亟待解决。
四、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要加快房屋征迁进展。对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兴隆寨、浅井头、南村等村,加快剩余户的征迁,确保整体改造全面实施。同时,依托各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和村两委的力量,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使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小所、遇驾沟、西马沟、符家屯、同乐寨等城中村改造征迁,并把以上项目的安置房建设区域作为征迁重点,确保这些村的改造正式启动。
二要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进度。确保今年新实施的旧城城中村棚户区改建项目,在时间节点上完成目标任务,确保小所、遇驾沟、西马沟、符家屯、同乐寨项目安置房开工建设。通过安置房的开工建设,打消群众疑虑,促进征迁工作。
三要多方联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梳理改建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向市里反映,加强与市规划、土地、旧改、财政等部门沟通,逐步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城中村改造顺利实施。
第五篇:一府两院专项工作调研报告
一府两院专项工作调研报告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一项最常规也是最基础的监督手段。如何通过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来增强监督实效,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换届以来,XX市市中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的要求,从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审议质量入手,制定出台了《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票决制的试行办法》,对提交常委会审议的“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票决制进行满意度测评,进一步强化了“一府两院”对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决议的执行力度,使人大监督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思考和实践
一直以来,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提交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在“一府两院”负责人作了专项工作报告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审议发言,然后通过举手和鼓掌通过的形式进行表决,超过一半或三分之二的与会委员举手,即视为通过。从实际工作看,举手表决或鼓掌通过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如:有的委员即便对专项工作报告有不同看法,但碍于情面,也举手表示同意,表决不能真实反映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独立意志;个别报告单位认为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只是走走形式”,“反正都会过的”,以致敷衍了事、报喜不报忧,或避重就轻,泛泛而谈等等。
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虽然《监督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认为实行这项制度,符合宪法和法律要求,符合人大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民主发展方向。
一是完善监督程序的需要。常委会组成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分别对工作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完整性、报告人的态度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满意票数超过一定比例的,报告部门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认真整改,并向下一次常委会会议作补充报告或重新报告,报告仍得不到通过的,常委会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有关责任人采取质询、责令辞职等监督措施。这无疑是对人大常委会监督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二是提高审议质量的需要。过去,许多地方由于对人大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时间安排仓促、个别组成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原因,重“听取”而轻“审议”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惯常的作法,不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表达意见,审议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了过场。如果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票决,常委会一定要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认认真真地听取“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并给大家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发表审议意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肯定成绩,给予鼓励,指出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督促整改。这样,有利于提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质量。
三是增强监督实效的需要。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票决,就可以调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对民意不满意的工作报告不予通过,能够给报告涉及的部门及其负责人以震撼,促其下决心并有效改进工作。
今年以来,济宁市市中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着眼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先后采取票决的形式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贯彻落实《森林法》、《行政处罚法》等工作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当场划票计票,当场公布结果。票决中,虽然工作报告都是获得大多数满意票通过,但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仍然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要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切实加强资源管护,有效推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等等。区人大常委会还要求,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建议,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处理,并将研究处理情况向下次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这种硬性的评判标准得到了区委的大力支持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票决结果和常委会形成的审议意见,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整改措施,扎实做好各项整改工作,推动了以上相关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二、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基本做法
一是精选议题。每年年初,由常委会主任会议围绕党委重要决策、政府着力推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依据常委会工作要点,从中选择若干项工作,确定为在常委会会议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后进行投票表决的议题。
二是深入调查。常委会会议召开之前,针对会议将要审议的专项工作,组织熟悉相关工作情况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人大代表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审议议题进行视察调查调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于常委会会议召开7日前送达常委会组成人员,供审议时参考。
三是认真审议。实行口头审议与书面审议相结合、分组审议与联组审议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实行人大代表列席会议和公民旁听会议制度,以便常委会组成人员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四是严格票决。对“一府两院”提交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表决票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投票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公布,满意和基本满意票合计超过组成人员三分之二的为通过,未超过三分之二或不满意票数超过二分之一的为未通过。
五是通报结果。常委会会议闭会一周内,将票决结果向区委报告,向“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和区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垂直工作机构的票决结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六是跟踪问效。对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指出的薄弱环节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不满意的问题,责成人大办事机构继续跟踪督查,并将落实情况向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对未获通过的工作报告,常委会将采用视察、询问等方式对报告机关的工作再次深入调查了解,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二次审议。
三、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实际效果
从实践情况看,票决制对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票决制提高了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质量。对专项工作报告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反映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真实评价,使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得到不同的表达,使专项工作报告得到有差别的评价,摒弃了“一致通过”式的审议方式,提升了审议质量。
二是票决制提高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积极性。实行票决制后,常委会委员的意见可以通过票决反映出来,每一次表决都有分量、有力度,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促进了作用发挥。
三是票决制使“一府两院”更加重视人大监督。实行票决制后,票决结果的不确定性,能产生一种无形压力,进一步了提高“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对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四、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采取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充分保证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表决权,有效强化了对“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了监督实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完善监督机制是实行票决制的前提。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探索和创新的监督工作新形式、新措施,效果显着,值得广泛尝试和推广。目前,关键是要依照法律原则,完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实行票决的监督工作机制,修订完善《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落实办法》等,对常委会审议表决的事项、方式、步骤和办法作出统一而明确的规定,以增强票决制度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二是规范程序方法是实行票决制的基础。实行票决制度具有很强的程序性、政治性,因此,必须对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进行票决的程序、内容和方法认真加以规范。一要明确票决主体和对象。由于票决是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的一种方式,参与主体应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可以在审议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表决时不应参加。同时,由于票决的是“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票决的对象自然应是“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二要深入调查报告单位的工作。票决前应对有关事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调查研究,调研时要尽可能让更多人大常委会委员参与,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尤其对存在的问题要摸清吃透,为各位委员在常委会会议上充分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掌握一手资料。同时,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报告要严格把关,对模糊事项要求“一府两院”尽可能说清楚,对问题解决程度要尽可能量化表述,让委员们详细了解真实情况,促进公正票决。三是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投票表决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在调查和审议的基础上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作出恰当评价,并当场写票计票、公布投票结果,确保满意度测评恰当公正,避免凭自我感觉和个人情绪划定档次,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提升议事能力是实行票决制的关键。票决制对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和监督实效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要真正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作用,既是检验“一府两院”工作的过程,也是促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高履职水平和能力的过程。每一名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是一票,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因此,要达到进行票决的应有效果,提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素质十分关键。作为常委会组成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履职、议事、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履职的主动性。审议报告时,畅所欲言,注重效果,抓住关键;票决时,坚持以大局为重、发展为重、民生为重,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如实评价,投上庄严的一票,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