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

时间:2019-05-14 02:2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

第一篇:“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

“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

201

3年中央国家机构改革预案与思考

作者;罗永焱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2013年,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启动。按照“大部制”改革的布署和要求,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执政水平,确保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笔者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现状和发展动向,对推进“大部制”改革及职能调整提出预案和思考: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党内政策研究、联络统战、机关党建工作力量建设,整合资源组建中央研究室、统战联络部、机关总工委。二是加强对信访、公务员及外国专家等工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理顺层级关系。三是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在党的职能部门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部分机构下放有关部门管理。四是调整部分议事协调机构,调配整合,优化职能布局。

1,组建中共中央研究室;为整合党的研究资源,提升政策研究服务水平,建议将中央政策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整合组建中央研究室。中央研究室主要承担党建、党史、文献等党务研究工作。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党研机构开展工作。

2,组建中央统战联络部;统战部与中联部同为中央对外工作部门,为推进对外联络和统战工作的有机整合,全面加强对外联络统战工作。建议将中央统战部、对外联络部整合组建中央统战联络部。联系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国家民宗委等工作部门、同时代管原两部门的社团组织。

3,中央政法委;为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划入中央政法委管理。中央政法委联系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部门。

4,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建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和统一管理,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建议将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整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

5,中央宣传部;为推进理论编写与理论宣传的工作融合、中央对外宣传中心、中央编译局划入中央宣传部管理,中宣部指导和联系科技教育部、文化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文联、新华通讯社、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等工作单位。

6,中央组织部;为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组织作用,公务员、副科级干部(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划入中央组织部管理。事业单位人员、村(社区)干部调整为各级人力社保部具体管理。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职能划入中央组织部管理。7,中央中央党校(加持国家行政学院牌子);强化干部的培训教育职能,调整为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不再列入国务院机构序列。

8、中央档案馆更名为国家档案馆,增加全国地方志编撰指导职能,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地方志编撰工作。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9、不再保留机构: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合并组建台港澳办,中央保密局、密码管理局与国家安全部整合。《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和《求是》杂志

社划入新华通讯社管理,不再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中国延安、井冈山等三所干部学院调整为中央党校管理。

10、调整部分机构: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央宣传部承担,中央文明办由代管调整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综合办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调整为在中央政治委挂牌。

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组织部承担。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国家机关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办公厅承担,中央外事办划入中央办公厅管理。不再单设。

中央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政治委承担。其下设办公室划入中央政法委管理。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央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其实下设办公室划入国家发改委管理。发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中央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农林水利部承担。中央保密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安全保密总局承担。

改革后的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为8个;中央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联络部、中央中央政法委、中共中央研究室、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中央编委。

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为1个;中共中央党校。

二、军事管理体制调整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央军委统一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等武装力量,负责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国务院不再承担相应职责。二是实行军政分离。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建设、民兵管理和国防工业等具体工作由国防部承担。不再保留省军区、军分区、设立省(副省级)、地市(副地级)人民武装部,各级人民武装部统一交由地方党委管理。军区、军分区所属部队统一收归大军区管理。三是理顺武警部队的管理体制,武警部队中警卫、消防、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统一管理,武警总部不再承担领导职责。武警部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驻地武警的动员由地方政府协调。

三,司法机关体制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经费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经费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各项收费统一缴存省财政指定帐户。不再实行按比例返还制度,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预算支出。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人民法院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基层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直接管理,与中级人民法院脱离隶属关系。人民检察院双重管理体制不变,调整后,有利于维护司法机关的统一性,加强系统管理。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实行法官、检察官“终身制”,落实法官检察官岗位津贴制度。省以下司法机关干部不再与同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进行交流任用。

四,党群团体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整合资源,对职能相近的全国性公益社团组织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实行“管办分离”。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不再兼任社团行业组织负责人。社团组织与业务主管行政机关分离。三是加强基层建设,合理确定乡镇工会、妇联和共

青团组织编制,落实经费和配备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工作基础。四是推进职能转变和工作创新。继续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性职能交由公益性社团组织承担,五是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体,通过依靠市场服务和收取会费等实施运转。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挂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志愿者协会牌子):为加强青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社团建设。建议将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志愿者协会并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建议修改《团章》,将青年的管理范围延长至40周岁。

2,组建中国同学会;为统筹国内国外同学会组织建设工作。整合社团资源。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建议将欧美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留学生协会、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职能合并组建中国同学会。承担国内外学生的宣传动员、学术交流、组织联谊、思想政治教育等服务工作。

3、组建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加挂宋庆龄基金会牌子);为加强慈善机构服务建设,强化社会捐助的统一管理,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整合组建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不再受理社会捐款工作。

4、中华全国工商联(加挂中国贸易促进会牌子):为拓展和延伸工商联组织的行业服务,统筹国内国外商业贸易交流工作。建议将中国贸促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并入入全国工商联。会员由全国工商联统一管理,调整后作为公益性服务组织,各级工商联组织不再向会员收取和摊派经费。

5,中国对外友协(加挂中国外交学会牌子):对外友协和外交学会因两部门同为全国性对外交流服务机构,为加强对外交流与外交研究工作的融合,中国外交学会职能和机构划入中国对外友好协会。

6,中国科协:为切实发挥各级科协在“管理科学基金,服务科技事业、引导科技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划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管理。并在中国科协加挂牌子。7,中国台联(加挂中国海协牌子);为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宣传发动、组织联谊和经济文化交流工作。中国台联加挂中国中国海协牌子。国台办不再保留中国海协牌子。

8、组建中国法律工作协会(简称中国法协);为加强法学研究、强化法制从业人员的交流管理。构建和谐法制体系。建议将中国法学会、中国律师协会、中国公证员协会整合组建中国法律工作协会。承担法律服务者、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的组织联谊和学术交流工作,引导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

9、中国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研究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为强化职工政策研究服务的组织领导,中政研会职能和机构划入全国总工会管理。

10、组建中国文化界联合会: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发挥文化界组织在服务文化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议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记协、中华体育协会整合组建中国文化界联合会,同时换届选举领导班子。调整后,将极大地增强文化界的组织领导和学术交流工作。

11、中华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为发动广大男性同胞支持、关心妇女工作,同时维护部分男性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增设男性工作部。

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大行政部门的整合,构建“大农业”“大交通”“大能源”工作格局。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职能,进一步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职能,优化职能布局,调整发展改革、优化人民银行、财政、商务流通等部门的职能职责,突

出重点、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三是实行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离。将国家局规划、政策、标准制定和部门协调职责划入部委,将部委行业监管职责划入管理国家局,形成科学完整的职能体系。

1,组建国家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我国民族和宗教管理部门实行分离设置,目的理顺宗教与民族的工作关系,近年来各地民族与宗教部门整合设置表明,两部门整合不会对民族宗教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推进民族和宗教工作的协调发展,提升民族宗教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建议将国家民委和国家宗教事务局整合组建国家民族和宗教委。

2,组建科技和教育部;科技教育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统筹科教事业发展。建议将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合组建科技和教育部。为引导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从业行为,增设民办教育司,统一管理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工作。

3,重组国防部(加挂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为加强国防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将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有关兵役、国防教育、国防动员职责,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非法航天器处理职能整合重组国防部。国防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国防部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双重领导,同时领导各省市自治区人武部开展工作。

5,组建国家监察审计部(加挂国务院纠风办、国家预防腐败局牌子);经济问题是反映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核心,为构建预防、教育和惩治腐败的监管体系。加强经济审计与行政监察对接。建议将监察部、审计署和国家预防腐败局合并整合组建国家监察审计部,各级政府组织的审计工作交由辖区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监察审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对各部门提交审计资料进行检查监督。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理顺监管体制。各级监察审计机关派驻机构整合后实行垂直管理。县级机关对派驻工作部门和乡镇纪检组实行垂直管理。不再保留乡镇纪委。

6,组建国土和城乡建设部;为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城乡综合执法。建议将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区划地名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土和城乡建设部,整合后,形成国土从规划、开发、建设一体化管理,对强化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组建农林水利部;为加强“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扶贫攻坚开发。建议将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整合组建农林水利部。将农资储备供应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交由供销总社管理,农民收入测算列入国家统计局职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交由国家监察审计署,将湿地保护、农村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工作移交环境保护部,农资生产、销售和市场监管由农业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不再承担相应监管职责。

8,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协调和生态建设工作,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指导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调整为环境保护部承担。强化自然生态建设和管理,自然遗产规划、申报和管理由住建部调整为环境保护部管理,增设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司。进一步加强部门和地区环境保护监督协调,增设环境保护协调司。

9,组建国家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由于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在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人口综合治理中职能相近且互补,为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整合部门资源,提升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建议将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民政部婚姻登记、殡葬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人口信息管理水平,公安户籍管理信息系统由公安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建共享。

10、组建文化和信息化部(加挂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牌子);我国互联网管理共涉及16个部门,尤以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审批职责较多,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体制不顺是制约我国互联网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为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对网络文化、电信传播文化、动漫游戏产业等文化产业的统一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建议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信部信息化部分整合组建文化和信息化部,将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更名调整为文信部管理国家局。中国广播影视产业集团改制为中央企业调整由国资委管理。

11,铁道部;铁路体制改革是国有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由于铁路系统资产庞大、人员众多,涉及各方利益,改革难度艰巨,建议分步推进铁路体制改革。2013年,将铁道部调整为国家铁路总局,成立中国铁路集团总公司划入国资委管理。接收全国铁路系统资产和人员。铁路总局与国铁集团实行政企分离。2014—2018年,按照铁路发展布局、资产运营情况成立北部、南部和中部三个集团公司,从国家铁路集团分离实行市场化经营。组建国家铁路控股公司加强铁路运营的调度和控制。各铁路局、铁路系统举办的卫生、教育机构移交地方管理。铁路公安移交公安部统一管理。2018年基本完成铁路体制改革任务,铁路总局调整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数据是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工作对接,国家统计局调整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并增加民意调查职能,负责对各级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社会安全感、幸福感等进行民意调查统计,调查数据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定期向社会公布。民意调查工作由各级调查队组织实施。

调整国家发改委职能;一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增设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司,负责宏观政策的综合协调、部门对接和执行监督工作。二是谋长远发展、抓改革大局。行业部门体制改革工作由主管部门牵头调整为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避免因部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阻碍改革发展进程,三是简化项目审批,不再承担重大项目的建设协调工作,行业规划和项目由主管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报同级发改部门备案。四是强化数据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须报同级统计部门备案。各级政府考核数据以统计部门公布和认可数据为准。加强一线数据收集管理,统计数据逐步实现从乡镇、企业全国数据联网直报。

13、组建外交和侨务部;侨务工作是外交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外交与桥务工作的有机融合,统筹做好国内外侨务工作。建议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交部整合组建外交和侨务部。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外事桥务的工作。调整后,将极大地提高侨务工作服务水平。

14、中国人民银行;增加金融规划和金融保障的职能。一是加强金融体系服务建设,优化金融发展布局,增设金融体系建设司。二是做好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政策衔接工作。增设金融规划司、三是强化农村、中小企业、困难群体等服务保障工作,增设金融保障司。

15,司法部;为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促进政府法制与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建议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作职能和机构划入司法部,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办与司法行政部门合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政府法规制定、执法培训、行政复议等工件。

16,商务部;为发挥商务部在“保障供应、促进流通、扩大消费”中的职能作用。国家粮食局、国家物资储备局调整为商务部管理国家局。增设招商局,承担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招商工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运行监测等职责调整为商务部承担。

1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建立健全统一、高效、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的统筹管理。建议将民政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减灾、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老龄化工作等机构(含社团组织)划入人社部管理。新型农业合作医疗保险由卫生部调整为人力社保部统一管理。

18,财政部;加强财税政策协调,强化财税政策和社会财务服务业监督管理。一是强化财税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在税政司基础上组建财税政策司。二是加强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等社会服务业的监督管理。增设财务服务业监管司。

19,公安部;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和队伍建设工作,增加社团组织管理职责。一是实行经费,资产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公安机关收费项目和处罚收入一律上交省财政指定帐户管理。不再实行比例返还制度。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预算支出。二是公安机关由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干警实行„终身制”和跨地区交流轮岗。三是强化社团组织管理,社团组织活动一定程度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建议社团组织登记管理由民政部移交由公安部统一监管。

20,组建工业和能源部;能源是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为加强能源的统一监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统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议将工信部工业部分、国家能源局、中国电监会、水利部水电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工业和能源部。

21、交通运输部:一是节约交通资源,优化交通发展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增设交通建设协调司,负责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的建设协调工作。二是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我国物流业涉及交通、邮政、商务、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交通运输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建议增设物流业管理司,牵头制定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工作。三是构建高效、快键、完善的运输体系,统筹调度各行业节假日运输和应急保障工作,增设运输体系协调司。

22、国家安全部:建议组建国家安全保密总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由于国家安全工作具有特殊性、保密性和独立性。调整后,有利于减少公众关注和社会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行政级别保持不变,便于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保密工作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划入国家安全保密总局管理。

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为19个:外交和侨务部、国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能源部、农林水利部、国土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和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监察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民宗委。

六,国务院直属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做好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工作,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组建金融总局和市场监管总局。二是加快旅游发展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划入相关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保留国家旅游局和知识产权局。三是调整税务、市场监管部门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力量建设,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

1,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金融总局);金融一体化、关联化和多元化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一行三全”的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体制金融改革的需要,加之金融监管“三会”属国务院事业单位,执法能力相应不足、为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监管。提升执法监察水平。建议将中国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督会整合组建国家金融总局。将有关金融规划、统计、服务体系建设职能和机构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金融监管实

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三部门派驻机构实行整合后,调整为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行政区内的金融监管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总局的职责分工;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统计、支付结算等工作。金融总局负责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实施统一监管、同时对民间借贷、地方政府融资进行规范管理、受理和查处金融业违法行为,整顿规范金融市场。两部门在工作职能上有机配合,推进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共同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2,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牌子);为解决工商、质检两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的统一监管,提长市场综合执法水平。建议将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监局食品监管部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整合组建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委整合组建国家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局。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将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划入国家知识产权署。结合当前工商、质检体制调整,逐步将两部门整合移交地方管理,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市场监管队伍建设。

商务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职责分工:商务部负责市场体系建设、市场运行监测、保障市场供应、商贸流通管理等工作。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市场规范整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维权等工作、受理和查处市场违法行为。两部门在工作上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一是调整卫生部门职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名为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由食品卫生监督调整为服务业卫生监督、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由于农产品重在生产源头监管,建议农产品生产、运输、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由农业部具体负责。农产品运输由县级农产品检查机构(在县级出入境动物防疫检查站上组建)监督检查,国家在城市地区增设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承担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质量监管工作,牲畜(生猪)屠宰管理由商务部调整为农业部具体负责。三是强化食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事故处理、信息发布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具体负责。职能调整后,食品安全监管由农业、卫生、食品药监、工商、质检等多部门监管调整为市场监管、卫生、农业三部门具体监管。

3,国家旅游局(加挂全国假日消费办牌子);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加快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建设部门与旅游部门在风景区规划建设中体制不顺,规划脱节,建议将风景名胜管理职能划入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加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增设乡村旅游司、红色旅游司。三是加强和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设产业协调司。

4、组建国家知识产权署: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部门监督执法,增强服务保障水平。建议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商标局整合组建国家知识产权署。不再保留国家专利局、版权局牌子。

5,国家税务总局;为提升税务服务水平,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建议分步实施税务体制改革。2012年,将国税系统下放省级管理,开展国地税部门整合试点工作,逐步实行整合组建各级税务局移交地方管理。2013—2015年,由税务总局牵头,人民银行、公安部、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配合,建立省区统一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和纳税人信息系统。统一征收标准,统一发票印制,将税收直接存入各级级财政专户。各级税务部门专设国税征收分局强化国税收缴工作。2018年,完成税务体制改革任务,税务总局更名为国家税务局,调整为财政部管理。

改革后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为7个;国家金融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安全保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安监总局。

七,国务院办事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部门整合,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二是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将国务院应急办调整为办事机构。承担跨部门和地区的应急指导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台港澳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管理体制创新,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1,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加挂国务院参事室牌子);国务院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和参事室三部门职能相近,为整合部门资源,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政策研究工作。建议将三部门整合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协助国务院总理进行科学决策和重大问题调研工作。

2,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为促进台港澳地区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加强台港澳地区综合协调服务,建议将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事务办职能合并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协助国务院总理处理台港澳地区事务工作。

3、组建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建议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调整为国务院正部级办事机构、同时将民政部减灾、卫生部和安监总局应急指挥职能划入,国务院应急办协助国务院总理处置全国性和地区重大性公共突发事件,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向总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指导监督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5、不再保留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编写职责交由中央宣传部管理。新闻发布会由责任单位召集组织。国家互联网办公室职能划入文化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侨务办因具有对外行政管理职能,与职能相近部门整合,不再列入办事机构序列。

改革后的国务院办事机构为3个;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保留国务院特设机构为1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八,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部分社团的组织领导,调整职能职责,调整为直属事业单位,保证其公益服务性质。二是重组新华通讯社,扩大中央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国家媒体的知名度,繁荣新闻宣传事业。三是推进基础科研事业发展,重组中科院,加强省市科研指导和学术交流工作。

1、组建中国供销合作总社;为发挥供销部门在“支援农业,服务农村”的产业支撑作用。建议将供销总社,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农资储备供应职责进行整合组建供销总社,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供销总社实行主任负责制,不再实行全国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

2,新华通讯社;党报党刊是我党理论政策宣传的主战场,由于新华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但无报刊主力宣传平台。〈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拥有报刊整体优势,但无国家通讯社支撑。为实施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中央宣传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的需要。建议将《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划入新华通讯社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由中共中央主力调整为新华社主力。3,中国科学院;为加快基础研究事业发展,推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体系的统一建设,推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并入中国科学院。

改革后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为9个;中国供销总社、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国家档案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华通讯社。社保基金理事会。

九,国务院部委管理国家局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优化职能布局,对部分部委管理国家局进行调整。二是打断行业垄断,加强市场管理,组建国家烟草和食盐专卖局和国家中小企业局,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地方监管职责。三是推进烟草、盐业等行业的改革工作,实行政企分离、管办分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国营产业。

1,中国民航局调整为国家民航局,理顺民用航空管理体制,各省民航管理局移交省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省级民航局承担辖区内的民航规划,项目建设和运营监管工作。国家民航局指导各省民航局开展工作。

2,组建国家烟草和食盐专卖局:承担烟草、食盐的行业监管工作。烟盐专卖局调整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中国烟草集团公司、中国盐业公司不再承担行业管理工作。

3、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强化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强指导管理,建议将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工商总局民营经济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家中小企业局,承担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和行业管理工作,国家中小企业局由工能部管理。

改革后的部委管理国家局为18个;

国家铁路局、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交通运输部管理)

国家新闻出版局、国家体育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和城乡建设部管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安监总局管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计生委管理)国家粮食局(商务部管理)国家税务局(财政部管理)国家中小企业局(工信部部管理)

国家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局、国家烟草食盐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管理)十,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思路:一是按照“大部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减少协调议事机构,落实部门工作职责。二是将部分协调机构进入相关部门,形成权责一致,运转灵活的职能体系。三是对因机构整合而不再具有议事协调职能的机构予以撒消,不再保留。

经调整不再保留的机构为6个: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国务院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经调整保留的机构为25个: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防部承担。

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国家禁毒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公安部承担。

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具体工作由总参谋部承担。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承担。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具体工作由农林水利部承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部承担。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承担。

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担。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国残联承担。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应急办承担。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安监总局承担。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能源和环境保护部承担。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单设办事机构,任务完成后自然撒销。

根据工作需要增设的机构有3个;

国务院加快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国务院宏观调控委员会(含货币政策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应急办承担。

第二篇: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之我见

11广告学 柯允贤 11251202108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部制改革之经验

从十七大党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推进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管理。去年十八大后,铁道部被并入交通部,版署广电总局被并入文化部。大部制改革成为了中国人的热点关键话题。但是,大部制改革并不是由中国领衔提出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已率先实行探索大部制改革模式。在发达国家的大部制管理第一个比较显著特点就是,内阁机构数量比较精干。在三权分立的政体下,内阁等于我国的政府。在日本,内各机构是12个,美国是15个,而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却有28个之多。第二个特点是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协调和相互监督。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架构中有三司负责决策权,六十九局负责执行,还有廉政公署三者相互制衡。由此可见,分权制衡与精简决策机构是国际大部制改革的未来趋向。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是历史之必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目前的政府架构基本维持着改革开放前的结构,即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程单全能型的政府职能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了,全能型政府在职能定位上过于理想化,事实上,政府应有所能也有所不能,当政府包揽经济、政治和社会一切功能时,恰恰表明政府的职能不足。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方针,表明了党与时俱进的决心。政府职能的转变,必定会牵涉多个决策机构的变动。大部制改革能减少冗官冗费支出,节约开支,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政府部门直接职能交叉,同时也增强各机构的内部沟通,有效解决近年来城中热嘲的“有关部门”问题。

三、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机构已经历6次较大调整:1982年的改革致力于干部年轻化;1988年致力于政府职能转变;1993年强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1998年是消除政企不分;2003年改革的目标锁定公正透明、廉洁高效;2008年的思路是突出公共服务,推进“大部制”改革。

四、铁道部改革之未来展望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铁道部的合并。政府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裁剪合并,而是要协助政府权力的重组,不管从组织结构来讲还是从政府运行机制上说也要进行重组,同时还要涉及原职人员的去留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强合并以后的权力监督问题。铁道本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范畴,此前的铁道部权力过分独立一直收到社会舆论的诟病,这次的撤销可谓大快人心,可是在欢庆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后遗症。合并后是否会造成运营成本的调整,车票的价格问题,原供职人员的去留问题等都需要认真考虑。

我国实行大部制改革初衷在于顺利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服务型的政府,使“为人民服务”不落为空口号,这是党执政先进性的表现。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牵涉到的民生问题不能轻视,权力集中后能否真正照顾到细微处的民生质量才是大部制改革的验金石。

第三篇: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大部制改革

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

4.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有关权力分离和制约问题,需要与司法体制、人大体制相结合来考虑。应当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在政治体制的整体架构中确定改革方案和对策措施。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国家没有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而机构数量和官员及公务员规模能在数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机构和增加公务员需要有预算,而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实际上是预算在控制编制,政府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在议会,政府是不能自我膨胀的。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政府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要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它国经验。要重视实证研究,立足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调查和总结我国机构设置和改革的经验,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通行做法,通过理论创新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1]

第四篇:大部制改革3

二、背景:我国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行政环境

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还是路径的选择,都要从新的起点思考和分析。目前而言,我国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环境已经基本成熟。

第一,我国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政府必然首先要面临自身科学发展的问题,只有其科学发展才能领导社会走向和谐。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政府推进以职能转变为主导的大部门机制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公共服务问题的突出,公民参与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公民社会的自我发展和健全,是我国进行大部门机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以往我们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强调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忽视了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信息渠道的增加,要求现代政府的建设必须本着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向发展,才符合多元利益主导下的社会发展方向。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确定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就更加重要。

第三,政府自身建设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也对政府改革造成现实的压力。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十年里,根据十五大和十六大要求进行的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由于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惯性,对苏联模式的传统意识形态未做系统的清理,并且由于实行民主法治势必会对一些政府官员的权力和利益造成损害,导致出现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鉴于大众的预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可能朝着一个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方向发展是进行大部门机制改革的又一重要背景。

三、困境: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的障碍(一)政府整体职能定位的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的五次机构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现有行政机构设置的弊病,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整体职能定位落后,主要表现在: 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彻底,职能范围不清,使得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政府过多地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较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而迫切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

其次,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不合理,导致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机构设置缺乏统一原则,使得机构并立,职能重叠;缺乏统一的机构集中管理,造成职能分割、多家分管、机构膨胀。同时,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权责配置不合理,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匹配,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并存,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化导致部门职能的条块化

这是阻碍大部门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部门的利益化。以部门为主导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使部门利益已经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从而导致公共政策的扭曲,造成了政府部门权力化、权利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不良倾向,危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次是政府外在监督的形式化。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还存在流于形式、程序性的监督多、实质性的监督少和监督滞后等问题,对于不服从监督的,无法追究责任,导致监督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监督效果。

再次是公民政治参与的虚无化。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多问题,公民参与方式不够多元化,参与程度不深,质量不高,参与结果的低效,会打击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政治冷漠。以上三者导致了部门利益超越了政府职能,政府利益高于公民权益。而大部门机制的核心就是要约束部门,约束政府,进而维护全社会的利益,效能和监督的整合才是大部门机制建设的关键。

(三)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严重滞后

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建设大部门体制充分条件,但我国长期大而全的政府管理模式导致这一要件缺失。一个发达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应该为建设大部门体制做好准备。但是,很显然,当前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扮演着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角色。这导致我国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发展的滞后,也日益暴露出原有体制的缺陷:首先,社会管理体系中组织机构不完善,社会矛盾的调节乏力。民主法治体系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较为缓慢;管理监督不力,导致不公平竞争和违法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的稳定。其次,社会组织全面依附于政府,使得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的能动力低下。在集权的垂直控制条件下,基层社会组织缺乏独立的意志和目标,对政府负责;政府提供各种资源,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也由政府来确定。这样,基层社会组织丧失了相对独立性以及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的动力和根据环境自我调整、更新的能力,从而影响整体社会的进步。

四、路径: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全面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明确界定部门的职能分工,并根据责任赋予相应的权利,克服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弊端。通过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其次,继续规范行政审批制度,优化公共服务,弱化经济干预,强化社会管理,严格依法行政,最终使政府从全职全能转变为有限责任,从权威命令转变为科学决策,从人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转变为现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再次,大部门机制中政府机构的设置,尤其是部的设置,要根据行政活动的效能性和协调性,坚持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行动、试点先行的原则,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利益联系不太紧密、改革阻力相对较小的部门进行改革试点,然后总结经验,进而全面推进改革。目前各专家学者呼声最高的是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和农田水利等综合管理的“大农业”模式以及整合民航、公路交通、铁路运输、航运以及管道运输五项管理职能,形成统一管理的“大交通”模式。

(二)实行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适当分离,完善公共治理结构

从宏观来看,大部门体制将依据中央“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和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行改革,构建由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类部门组成的政府组织机构的总体框架。为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国务院所属机构可考虑进一步整合,拓宽主要部委的职能,完善外部监督机制,逐步向大部制过渡。例如向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过渡。我国许多直属机构和具有公共职能的直属事业单位,如安全、质量、食品、药品监督等,可参考美国等建立政府独立管制机构,这类机构虽不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但拥有相当独立的规制权、管理权以及行政裁决权,以凸显其专业性和独立性。推行大部制主要是集中和综合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三权”进行理清并使其相互制约,形成良好的权力制衡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当然大部门在集中一些行政职能的时候,也要防止出现权力的膨胀和监督的空位。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体系 建立社会协调机制是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的制度化手段,也是建设大部门机制的充分条件。从宏观角度来看,要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格局,改变组织建设重垂直管理轻横向协调的做法,充分发挥社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整合功能,建立多层次、多纽带的整合机制,健全完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服务、行业管理、经济协作类社团组织,大力发展中间组织在基层组织、公众和中央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有效调节社会不同方面利益关系,建立适应社会变革的利益协调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益刺激产生发展动力的作用。

第五篇:大部制改革背景

大部制改革背景: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时出现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情况,对此,民间戏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也有“九龙治水”等说法。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集中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化行政审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前景

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对大部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之:艰巨性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下载“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理解大部制改革

    正确理解大部制改革 改革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轴心。但之所以不彻底,一是我们还处于市场经济完善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二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不是很到位,三......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 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

    大部制改革 终稿

    大部制改革姓名:朱佳圆班级:行政081学号:0805013001“大部制”改革自从出现后在整个社会上都比较热门,这个之所以为老百姓所关注是因为:首先我国的机关重叠,官员资源浪费,大部制改......

    中国大部制改革构思

    中国大部制改革构思 中国的政府体制改革被认为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部分,甚至是前提条件。前些日子网上流传出中国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蓝图,即把国务院现有的二十多个部门合......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

    广东佛山的大部制改革

    广东佛山的大部制改革2012年3月9日发布的一条人事任免通知引起网友关注。通知上,10名公务员被任命为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或副局长,另4名被任命为该区安全生产监督管......

    了解深圳大部制改革相关内容

    本报讯 政府机构减少15个,精简幅度近1/3,首次整合决策、规划职能设立七大委员会„„从起草到正式发布,历时1年时间后,作为珠三角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最耀眼的行政......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推荐]

    1、 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