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 县第二小学 魏雅文
【摘要】:因材施教历来被认为是教育思想中的精髓,在实践中得到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我国现阶段师资条件有限、硬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在大班额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具有重要意义。要贯彻好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好每一个环节。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探索课堂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之间分组合作学习,优势互补;要设计差异性作业,进行差异性辅导;要与家长合作,使家庭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大班额 知己知彼
【正文】: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大班额”。班级中的学生数常常在50人以上,超过60人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直小学,进入学校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可是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对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而且维吾尔族学生占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让我们一线的教师感到很困惑!由于我校校园面积较小、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欠缺,而生源又较好,造成我校不得不实行大班额教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提高课堂教学。下面就谈谈我校教学模式下对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课堂。
1、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知己知彼。先要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材”,然后教师如何去施“教”。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知识阅历、人生经验、处事态度、家庭状况、性趣爱好等可了解的太多太多,很少有教师去化时间细细调查研究,对学生的了解一知半解,因材施教自然就成了空话。
2、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道怎样才能教好。并且在课堂伊始就巧妙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以好助中以中助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注重以学生为主少讲多练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5、针对班级人数较多、层次差别较大的现象,在教学中我用分层教学模式,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和中等学生采取互助学习小组间互相帮助解决疑难,较差的同学要求课堂必须认真听课课后及时补差补缺尽快提高成绩,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后辅导必不可少。
很多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一定要因材施教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加强师生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三、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课堂教学很容易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1.小组人数要科学。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有悖于新课标倡导的“为了一切的学生”的课改理念。
2.小组人员分配要合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发现以及成功带来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能力提高。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小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尽量保持各个小组的均衡发展。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使学生长久保持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井然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同时监督帮助思想懒散的学困生,让他们也能积极投入到激烈的合作交流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四、批改作业方面的措施。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查阅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习题,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讨论互助解决相应问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采取老师主要面批每个学习小组组长的作业,做到及时、认真分析原因,让小组长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利用小组长去批阅其他组员的作业并帮助他们订正和掌握相应知识,老师再随机抽查。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及时与家长沟通,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尽管大多数家长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跟他们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了解可能更准确,更深入,还有的家长可能在教育观念上有些合理的意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人开阔思路,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定会促使我们的家校和谐发展,一定会谱写出和谐教育新篇章。
总之,“教有法而教无定法”这一教学法则我们一定要真正理解,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针对大班额中的众多学生只有认真钻研教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
第二篇:大班额背景下如何进行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进行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只是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老师讲课,或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面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的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的针对个性转向多元化。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5—6人一组,每个班6—8组。分组后所占的空间大,有利于生生进行互动式学习,活动空间也相对广泛,同时促进师生之间更广泛的接触与交流。目前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国内情况看,一般都在50—6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城市流动人口的急增,一些较好的学校,班级的人数仍然在急剧增加,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也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很多课是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课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与国外教育相比,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实在是显得捉襟见肘。受大班额背景的制约,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在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质的合作;有些小组合作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合作时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巴舌,没有中心,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则过于简单,没有合作探究、交流的价值等等。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如荷兰的几位学者在他们撰写的《荷兰小学班级的合作学习》一文中,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了很大变化。因此如果教师还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只是以走过场的形式,是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
(二)重视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训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不同程度分组,包括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那些新理念。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有一定的难度,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的时间要多少等等。例如统计教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般需要合作学习,而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同时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从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因此,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学会与人合作是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学生一开始并不能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责任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学会收集材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人已经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人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大家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要倾听操作的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5、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团结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四)处理好合作学习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大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是,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替代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主体双方积极的经验生成和价值建构,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当关注对方、接纳对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关怀;少一点公共场合的评判、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少一点学生选择权利的剥夺,多一点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总之,师生关系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一种基本关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想、言行,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与学生风格相处的风格。
第三篇:大班额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大班额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
——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大班额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大班额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弊端、大班额座位安排、作业批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研究内容不平衡、研究方法单
一、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缺乏对话等问题。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有无成效不能只看学生是否能在考卷上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他们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着力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实践中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也是完成教育目标、增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师资条件有限、硬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在大班额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1“大班额”和“因材施教”概念的界定。“班额”即班级规模,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我国实行的授课形式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班级比较固定,因而,在我国,班级规模往往指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对“大班额”概念应该说是“规模较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但是班级规模究竟该多大,世界各国的规定并不相同,各种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大都已经控制在20-35人/班。例如,法国1969年规定:小学班级人数为一年级25人,二至五年级任何情况不得超过35人;英国1976年规定:小学班级人数为29人左右;美国南开罗来纳州1977年对班级规模的规定为:一至十二年级为35人;前西德1978年有关法规指出:一至三年级人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值分别为35人、18人和30人,四年级分别为20人、40人和32人;澳大利亚1980年的规定中要求:一年级每班30人以下,其他各年级35人以下。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发达国家的班额一直呈缩小的趋势。根据教育概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2005 显示,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班级规模是小学为21.6人,初中为23.9人。其中,冰岛、希腊、卢森堡、加拿大和瑞典的班级规模最小,小学一般在15-20人之间;英国、法国、德国、挪威等欧洲国家的班额居中,一般都在20-30人左右;日本和韩国的班级规模最大,两国小学规模平均数分别为34.7人和28.6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因材施教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孔子,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概念,但是他以实际行动实施了因材施教。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以后,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在教育实践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并在理论上使之更为完善。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因”是根据、依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指学生,既指一个个不同的学生,也指一个个具有特殊性的学生群体;“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因材”,就是教师要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和学习行为的表现情况,预测和设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施教”就是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实施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针对性教育。‘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因材’的目的是为了‘施教’。从实践角度看,教师‘因材’的过程,既是‘施教’的准备过程,又是‘施教’的实施过程;离开‘因材’的施教,就是不针对实际的盲目的‘施教’。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兴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其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个性、学习情况和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2.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
3.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因材施教在大班额教学中的实现意义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之一,在实践中得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多是在小班额教学或个别化辅导中施行,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普遍存在限制条件多、教育成本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因材施教是以牺牲教学效率为代价的。在我国现阶段师资条件有限、硬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在大班额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中不同之“材”不光指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指学生的性别差异、受教育者所享用的教育资源差异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不同之“材”进行不同之“教”,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有其必要性和应用性。2.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又是相当复杂的。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擅长一些,而在另一方面又表现的相对滞后,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师对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热情关怀,并通过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措施,这样才能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前提下,使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和才能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自身的特长、兴趣以及潜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教师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唱独角戏,而是由“讲”到“动”,师生互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而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教师要让学生在享受尊重与快乐的同时,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价值观。2.2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大班额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统一要求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人才的质量,保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有利于发现并区别对待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态度等,通过对这些个体学生的研究和深入了解,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还能对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深层次理解教学过程,形成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而这种互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提高。2.3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材施教有利于节省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学校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关注整个班级的整体水平,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所应有的发展潜质。因此,因材施教应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个性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学生不能迅速赶上来。教师应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让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化成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尊重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克服应试教育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一锅烩等弊端,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计划要得当。实现因材施教,能使学生个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3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实现障碍
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材施教的实现却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3.1班级人数过多 在中小学班级里,甚至是初中和高中,很多学校都不能按照国家所要求的班级人数不超过四五十人的标准实行教学,因此,在这种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班级人数过多就成了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客观障碍。由于人数过多,教师要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在语文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只能有少数学生能获得发言的机会,由于时间所限,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对于课堂设计是否合理、能否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等这些问题,教师在自我判断上就会产生偏颇。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过多,即使运用课余时间,教师也很难完全了解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因此,教师不可能针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同时,在作业批改方面,教师想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3.2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实现因材施教,必须注重自我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由于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们在接受知识和独立思考中产生的困惑。其次,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师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原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寻求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3.3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传统意义上的主要科目,相比于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的任课量大,施教难度高。这样,教师们就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所讲授的科目。与注重客观的计算或语法的数学和英语学科相比,语文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来判断学生对课文是否真正能够理解,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为充分的教学准备,同时,在作业批改上,很多开放性的题目由于答案没有唯一性,教师必须认真批改作业,尤其是作文,教师更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点评。4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现的可能性
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对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是必然的。语文教师需要针对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障碍,从自身出发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有效方法最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4.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并大胆回答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才可以尽可能地多听取到学生自身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
4.1.1创设生活情境,把教学融入生活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材的选文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本身却是抽象的。如何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更加真实地感受体验,同时又能通过所感受的形象去体悟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呢?创设情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采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和多媒体再现情境等,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教学注入生机。4.1.2契合学生认知水平,逐步讲解
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的提问应该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在学生回答过问题以后,教师要做出理答,理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过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教师理答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磨练和实战训练,理答又不能提前预设,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强,因此教师要多读书,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学习借鉴别人智慧理答和做法,丰富自己的积淀,不断形成智慧理答。对于通过网络获得的高质量教案,教师不应一味照搬,而是应该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适合自身课堂讲授的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循序渐进,由较为简单易答的问题入手,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转为思考性强的问题。4.1.3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开放性
语文科目与数学、英语等科目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首先,开放的教材。教材是一种最丰实、最有效的教具,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最忠实的执行者,是师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证。它在编排上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注重学生的发展,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的同时,课堂里引进优秀的课外作品,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给课堂注入生机,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完课文后,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荔枝蜜》全文,作者的背景材料和写作背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得课内外阅读相得益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其次,开放的课堂。有人说:教室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如果合理地引进生活这一源头,语文学习的泉水就更“清如许”了。语文课堂不仅仅限于课堂,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要具备课内,链接课外,链接到大自然中去,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当中去。我们可以把课堂设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把语文课堂设在菜场,让学生感受菜场的热闹、嘈杂,也可以让学生去购买一样菜,在讨价还价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文物古迹,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睛去看看,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如果把这些场合变成一个个课堂,一场演讲会可以长见识,一次辩论会可以训练思维,不同的场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教师想教、会教,随地都是教材,随处都是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不管何时何地,在各个层面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融合教材,学科间联系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阅读部分,人们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把答案限定在某个范围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2了解学生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握时机,注意方法,尽可能全面细致的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主动去了解、探究,相反,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则会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想通过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积极地去了解甚至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心,因为他们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教师言辞的影响,教师只言片语的批评很可能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的少许的真诚鼓励与肯定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上进的动力,更好地引导塑造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每一个花朵——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4.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讲解一步步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对整篇课文的解读。这种传统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与思考。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采用多种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答记者问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贯通。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这个机会,让他们在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探索中进取,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教学《西门豹》后,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可以是一人表演多个角色,也可以自选角色和伙伴合作,表演过程中除了课本原有的角色以外,还可以添加旁白的角色„„表演结束后,通过“导演”的总结,演员的自我谈,观众的评价,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4作业布置有梯度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阵地,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学生的作业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准确、完整地反映。因此,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批改,可以了解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得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多给出学生一些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去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众多的、有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发展。5 大班额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方法
在大班额教学中,要贯彻好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教师必须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抓好每一个环节,统筹考虑,精心安排,使共性与个性有效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悦。
5.1创设有利于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5.1.1在硬件方面
可采用标语、板报、图片等来布置一个促进人人奋进的物理环境。如,北京新东方学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校训,激励了无数英语学习失败者鼓起勇气,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5.1.2在软件方面
可采用的方法更多,如教师以微笑、欣赏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鼓掌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正在分享他们的喜悦,关心着他们。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有教师微笑的课堂,学生就能在轻松中上好每一节课;有教师微笑的课堂,学生们的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学习劲头就倍增。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分享快乐,放飞心情,让大家一起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同学鼓掌喝彩,积极营造“胜不骄,败不馁”、祥和快乐的学习气氛。
5.2了解学生,统一教学,实施异质基础教学
教师要了解学生整体的水平、特点,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时代特点,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和深度,教学设计要适合全体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同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气质、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避免对他人的学习方法生搬硬套。例如,就认知风格而言,同样是熟记某个原理、关系,视觉型学生宜以默读为主,听觉型学生宜以大声朗读为主,动觉型学生就可能动手抄写。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要做到“因材”,即从哪些方面了解、研究、把握学生,可采用以下方法: 5.2.1观察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获得学生多方面的真实情况的研究方法.行为体现思想,所以,观察法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细心、敏锐,善于捕捉学生的突然的甚至是微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把日常观察到的学生的表现记载下来,定期整理分析。当然,这一方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会受到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偶然因素的干扰。观察者个人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感情色彩都可能影响到观察对象的态度和行为,而研究偏差又不易被察觉,从而影响观察结果的客观性。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运用观察法,另一方面,也要把观察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5.2.2书面材料分析法
书面材料包括:作业、试卷、单元总结、小论文、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等。教师通过分析书面材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好坏的原因;学生思想发展方向是否有偏差,并提出教育的建议。5.2.3教育会诊法
所谓教育会诊,就是为了深入地研究学生和确定下一步正确工作的途径而召开的一种专门会议。与会者包括:班主任、该班任课教师、家长等。在会诊中,大家围绕拟定的研究学生的提纲、计划,把自己了解到的学生个体或班集体的情况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共同做出对个人和集体的鉴定,商定分工合作的具体施教途径。这种方法,凝结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易引起师生间的“思想共振”,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5.2.4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先要将全班同学进行分层,为了让分层尽可能的合理,可以参考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考能力、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成绩、自信心等 7 个因素。对于除自信心外的前六个因素,为每一个学生做一式两份的简单调查问卷,其中一份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如实地填写,另一份教师自己填写。
实施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这是很难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关乎因材施教的成败、也关乎对学生的保护。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一定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与判断能力,愿意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哪怕他们的看法与教师的看法是完全抵触的。尊重学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有效策略。教师的表现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思想是开放的,愿意接纳学生正确的全新的思想与潮流,同时也应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希望他们能够听取教师的指导与建议,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因此,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首要的。
5.3探索课堂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5.3.1通过多元智能而教,为多元智能而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应该“努力确保每个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力潜能,寻求与自身智力相匹配的教学机会,增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智力潜能的可能性”,扩大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应当“以学生的强项为突破口,在发展学生智能强项的同时,帮助他们将智能强项中的特点迁移到其他弱项领域中去”,即“扬长补短”,从而可能缩小差距,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智能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设计出符合所有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
5.3.2以学科问题为中心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和作业,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对其精心指导,并尽量使学生进行高层次的任务学习和作业完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共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各有发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①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②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③检查点拨,个别指导; ④针对问题,集中精讲; ⑤随堂提问,巩固所学; ⑥布置作业,启智拓思。
该模式使学生在班集体中以自学的形式学习各自能学的内容,其实质就是根据学生差异进行教学。它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任意而为,而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是学科问题的差异教学,而不只是学科内容的差异教学。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探究。在规定的自学时间内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自学。前面两个环节是“先学”的内容。在“检查点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三个环节是“后教”的内容。教师的“教”也不是系统讲授,主要是组织学生自学,设计有差异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和问题,只有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给予解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后进生”,不放过任何学科问题,而且要及时跟踪检查,注重大面积反馈。5.3.3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主要是自己阅读课本)及讨论、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它较适用于高年级的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义、规律、复习考核等内容。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通过新课的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概念、关系和规律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讲哲理性小故事、挂图设疑、回顾提问、创设问题情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性,让他们“跳一跳”,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欢乐。
其次,启发引导,初步放权,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的教学重在启发引导,不能搞越俎代庖、“满堂灌”。把课堂的导语权、提问权、某些问题的讲解权、结语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客观素质和个性的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最后,大胆放手,逐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备课,放手让学生上课,鼓励学生评课。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5.4学生之间分组合作学习,优势互补
小组合作学习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时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用各种方式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补充。让学习进步较快的学生解答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中间的优势力量,对于加快学生整体学习的进程,使学生达到教学统一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深化学生的认识,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发展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明确组员的职责和要求: 组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组员要明白各自职责,组员有评价本组成员合作情况的能力。
5.5设计差异性作业,进行差异性辅导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阵地,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可见,作业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众多的、有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所谓“分层作业”,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发展。5.5.1作业难度分层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巩固题、提高题、延伸题”梯度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分层作业设计方法。如巩固题:针对本课的双基知识,设计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高题:检查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延伸题:结合本课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时代发展的互相联系所设计的课外延伸训练题,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点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这样的分层作业,既可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发展,又可以使另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能力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分层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特长、弘扬个性的平台,真正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5.5.2作业数量分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适当减少学困生的作业量,尤其是减少难度大的题,减少他们的课业负担,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性联系却必不可少。至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做或不做。如课文背诵作业,学困生可以只要求背诵指定的课文都,而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多选择精彩片段进行背诵。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应用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用。差异性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适当、适量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辅导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导引复习旧知,并进行知识的顺向迁移;课中多给学生探讨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回答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错误,与学生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当面讲解或单独辅导;课后主要采取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解题思路,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以及介绍课外读物等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拓展知识面。在探讨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开展探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展探讨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立论和反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关系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上得到提高,从而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5.5.3作业要求分层
“作业要求分层”是指同样的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要求上进行分层。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尽可能使学困生“跳起来摘桃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当然,以上三种分层要求不是绝对的,界限是模糊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也可以自拟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探索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面向全体分层设计作业,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5.6与家长合作,使家庭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因材施教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教师和家长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尤其是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和大班额教育的现状,大多数学校实行个性化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现在的父母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这就为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极其必要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与家长进行沟通,如电话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将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近期表现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向教师反馈。另外,在互联网发展迅速和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网页,或通过博客、论坛等,与家长进行教育经验交流,与家长进行沟通,给家长一些教育建议。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校的表现,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关注每一个个体,实施针对性教育。尤其要抓住意外事件这种契机,及时点拨教育。把家长的家庭教育和教师的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总之,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并切实将这一原则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去,才会使我国的这一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不同特征学生的一种固定的最佳教学法。育人有方的善教者,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艺术,扬长避短,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四篇:大班额
木教发[2008] 号
木里县教育局关于
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实施意见
各学校(学区):
为维护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持续,确保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现就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大班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县中小学大班额现象十分普遍,问题突出,相当部分城镇中小学班额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40人、中学50人的班额标准,有的班额甚至超过了100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中小学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城镇学校建设滞后、学校布局不合理、城乡教育发展部均衡的因素,也有招生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各地一定要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民生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大班额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解决大班额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这一项关注作为近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紧迫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
二、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是:坚持“政府为主导、以县为主、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通过从严控制新生班额,重点解决特大班额,逐步化解达班额的方法和步骤,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大班额问题,2008年,着力解决特大班额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包括必要的过度手段,消灭70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同时严格控制新生班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化解达班额,力争2010年全省中小学班额及泵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并建立起控制大班额的长效机制。
三、解决大班额问题的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职责,狠抓落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做好学校规划布局、建设改造、资金投入、教师配备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摸清情况,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当好政府的参谋帮手,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推动大班额问题如期有效的解决。各中小学校要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上级有关规定,落实各项改造措施,解决好本校班额问题。
2、加强城镇学校规划建设,扩大城镇学校容量。各地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人口不断增加的心情况,科学制定和调整城镇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及时新建和扩建必须的中小学校,确保城镇学校容量满足城镇学龄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小区建设和城镇开发区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并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相关部门的学校建设责任,确保学校配套建设落到实处。各地要按本地意见要求,在近期进行一次自查,对于没按规定同步规划或没按规划同步建设学校的开发区和小区要限期整改,根据需要配套修建学校,使中小学教育资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有效缓解因教育资源不足而产生的大班额问题。
3、合理布局农村校点、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一方便和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慎重对待撤点并校,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为每个孩子就进入学提供便利,防治脱离实际盲目引导学生聚集城镇。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广大农村孩子能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减缓城镇学校的压力。
4、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学校招生、办学行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奥认真分析并科学预测当地生源情况,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制定切合各校实际的招生计划,合理确定个中小学校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并采取必要措施,有效控制和监督学校招生行为,确保招生工作有序进行。要加强中小学校招生管理,认真执行招生计划,坚决防治超过学校校舍、师资等办学条件的承受能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行为。要严格控制新生班额,坚决将新生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防治大班额现象继续发生。要规范转学行为,严格执行转学审批手续,防治随意转学、插班。对原有大班额,要通过教育资源重组、增加班数等措施来减小,逐步将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城镇小学要按照规定不在校内占用现有教育资源举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已经举办的要采取措施尽快迁出或停办。中小学举办寄宿制要以方便无法“就近入学”学生上学和“留守学生”特殊需要等原则,不能占用有限教育资源盲目引导学生住校。对确需提供住校的,要配套建设必须生活用房,不能挤占教学用房和功能用房。普通高校要禁止举办复读班、补习班,防治挤占有限的教育资源。
5、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奖惩制度。
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工作列入对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教育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学校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大班额情况定期公告制度,各乡镇要加强对学校相关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建立大班额问题的监控制度。
二00八年一月十日 主题词:教育 大班额 实施意见 抄送:
第五篇:大班额
新课程的课堂上将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主体将被激活,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形成新知识的局面将真正形成,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特点之一是“大班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面向全体来施教,让人人参与其中,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既然现实已经这样,我们只能去探索,大班额与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一对矛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期望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人人获得被关注和满足,但班级容量过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很不充分,教师也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多纪律不是很好,师生之间的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实施。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如何调控课堂?这种状况,已经引起我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我校的领导和全体数学教师都希望能摸索出适合大班额的教学模式,解决当前大班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上将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主体将被激活,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形成新知识的局面将真正形成,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特点之一是“大班额”,既然现实已经这样,我们只能去探索,浅谈如何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 易蔚珍
更新时间:2012-4-26 0:27:20 浅谈如何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快速的发展,很多边远山区的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形式已经逐步富裕起来,他们不再满足在农村劳作的生活方式和孩子的入学条件,根据自身家庭的收入情况,分别向城区快速流动,造成县城学校存在严重“大班额”现象。由于班额过大,人数过多,学生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就更大,存在的问题就更多,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如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活动的落实等都难以到位,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弄不好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低差生人数增多的倾向。要克服这些困难而实施新课改,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此,如何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我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迫切现实问题。下面,我就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几点浅见。
一、以“充分备课”为前提,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大,情况会较之普通班更多,问题会更复杂,学困生人数相对更多,甚至会有相对更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克服“一刀切”的思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更仔细地分析,如班上有多少学生计算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多少学生不会解决问题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情况,能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情况该作怎样的处理。比如:我在本学期开学初,考虑到插班生多和部分学困生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所以每教学一个新内容,我都放慢节奏,多作一些细化处理,多作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规范的引导,让这部分学生慢慢适应过来;同时,又考虑到一些优生可能学不够的情况,于是在练习设计时,专门准备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不错,差生能学好,优生能学够。只有这种在备课时有如此充分的预设和准备,才可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关注差生”为重点,切实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尤其包括较多的中差生的数学发展。简言之,如果中差生的数学学习好了,在数学上能得到发展,那么整个教学班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就算提高了。因此,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中差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应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这里指出:教师千万要注意,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太多,差生也多,而让某个差生从你的视野中“跑掉”了。那么,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差生”呢? 首先,教师应心中先有“差生”,而后有优生,只有教师心中有“差生”,才会真正“关注差生”。
其次,在中差生的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差生能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三,教师要注意发现中差生的学习成功之处,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让中差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其四,教师要尽量关注中差生的每一次数学学习活动,要让中差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要多设计一些适合中差生的数学问题,多给一些机会让中差生回答。
例如:这个学期我班从乡下转来一个叫胡志贤的男生,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作业潦草不规范,成绩也不太好。转来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他,亲近他,跟他亲切地说话,把几个比较活泼友善的同学介绍给他。慢慢地,他开始敢说话了;做作业时,我先找了几本优生的作业给他看,然后慢慢引导他把作业写工整,做规范,课堂上有意让他回答一些基础性问题,答不上时投以鼓励的目光。结果,这个同学很快融入了班集体,学习也随之慢慢跟了上来。反之,如果我不去重视他,不去引导和鼓励他,恐怕他将难以好起来吧!另外,教师更多地关注中差生不光是为了中差生的数学学习,而且教师通过注意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更多的课堂教学信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教学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处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未来是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和具有分工,协调,合作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源于今天的学校培养。而今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一种有效恰当的方式。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指导,检查等都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把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分为若干个细小的单位——学习小组,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学习小组不能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要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合作,互助学习,管理有效的学习小单位。为此,我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互补型的学习小组,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小团体
学习小组的成员搭配问题,是一个能否提高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教师须慎之又慎。首先是小组人数要适当,一般以6-8人为宜。由于我班有85人,所以我按每组10人左右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其次,成员组成要合适。我首先为每个小组挑选了一个学习优秀,有主见而又果断的,能起到小组核心作用的学生当小组长,然后其他成员按优、良、中、差几种不同学习程度,性格上形成互补来进行搭配,结果,这样的搭配成为了学习小组的最佳组合,成为了一个个有效的合作学习小团体。
2.严格小组长学习管理制度,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我挑选的小组长本身是优秀者,所以他们都成为了学习小组的核心,成为了其他同学学习上的模范,同时,还成为了有一定威信的学习管理者。因此,我让小组长充分发挥作用,严格小组长管理制度。我让小组长每天负责督促全组同学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注意收集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检查同学作业,及时向我汇报情况。同时,我还大胆交给小组长适当的任务,并对小组长的工作予以指导,帮助和支持。由于数学的练习量相对较大,加之学生人数太多,有时我一个人批改作业忙不过来,很累,所以部分作业的批阅,我也选择性地交给小组长或让小组长组织同学互相批阅订正,我只管收集情况就可以了。总之,我在学习小组内实行了这样的办法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主观能动作用,结果,这样一个大班额的数学教学,教学效率特别高。
3.建立学习小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
我根据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喜出风头的特点,加上小学数学练习便于设计竞赛的特点,大量设计了一些数学竞赛性活动和练习评比活动,让各学习小组进行竞争评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学习小组内建立“一帮一”,“优带差”的互助学习机制,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
由于我在小组成员组成上考虑了优差搭配,这样便于学生的对应性学习帮助和学生间的相互督促学习,从而实现了小组学习的最大有效性。
总之,我们的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能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有效性,那么全班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就一定能大大提高。
四、以“表扬小组”为激励办法,大大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过多,而小学生的自制力又差,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这样会让教师无法集中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将全体学生统一到你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去,甚至还会有少部学生反而影响课堂秩序,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有效性降低。由于我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已成为常规方式,所以每当在这个时候,我都从正面表扬做得好的学习小组,再加上我能经常性这样激励做得好的学习小组,不但很好地提示了那些做得差的同学,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培养了不要因为我个人影响整个学习小组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强大力量,达到小组内人人都想做好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全班的大集中,大统一,进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目前我县现状,这种大班额教学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何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探索,思对策,寻措施,更大地提高大班额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如何在大班额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我的班级有62人,面对新课改,我决不能盲目的追随别人,应当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首先要考虑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一件事情。现把我在这学期实践中的几点经验与大家交流如下:
一、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个班有这么多的学生,肯定会参次不齐。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行为,对巩固和发展班级集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首先从我做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身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行为和工作作风将会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建设,所以在学校里我处处为人师表,以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么大班额的一个班级,我首先尊重、信任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像我班的粱楸、梁鑫高、王宗杰、李旺、吴勇康等同学,他们的数学基础不好,在课堂上就要重视他们,对他们多加鼓励,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及时帮助他们在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数学的亲切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的即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我也不忘及时用热情的赞语或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等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我常常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同桌讨论,合作等方法,灵活采用谈话、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中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致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么大班额的一个班级,教师如果组织、管理不好,整个班集体将会是一盘散沙,没有一点凝聚力。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评价尤其显得重要。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率最高、最直接的无疑是口语评价。小学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因此,课堂上我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评价时,特别注意了用语能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不讲大道理,并且及时捕捉评价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鼓励,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算法有好几中,当学生汇报多样化算法时,发现有学生的算法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时,我马上表扬他:“你的算法很有特色,你今天是最棒的!”如学生发言独特,我立刻赞扬:“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还想听!”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我及时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有进步!明天能更大胆吗?”等。这此简短的话语使学生倍感亲切,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重而道远,至于如何提高大班额数学教学效率 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向优秀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率,相信经过努力,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1)受大班额制约,教师难以实施课改。课改主阵地是课堂,课改有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课改受益者是千万学生。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中去实践,而课堂班额过大,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人均机会就要减少。这显然与新课改精神相矛盾。
(2)班额过大,影响教师设计作业、批改作业。班额大,学生多,每次设计作业无论是题型还是数量都关系到教师工作负担。如,拓展变化设计多了,教师批改费神;每人多做一题,那么教师批改量就增加不少。所以,大班额教师一般都低要求设计和批改作业,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3)班额过大,学困生相对增加。教师往往因工作负担重、精力有限,而无暇更多地关注到他们。补缺补差不到位,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使学困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上述三个方面,是目前大班额学校在实施课改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在大班额中实施好课改,让大班额学生人人在课改过程中受益即参与教学全过程,合作探究,极力展示自我,让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特提出本课题。通过探索实践,促进新课题背景下大班额教学从无模式可循到有模式可循,从旧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
“农村中学大班额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
一、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特别是在大班额情况下,课堂教学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二、组建合作互助的学习小组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看学生的发展。在大班额情况下,精心组建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学生家庭背景、学前教育、智力状况、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学生个性等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搭配分组,安排同桌。这样,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学生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等方面,特别是在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小组或同桌的作用,形成有效地互补,逐步达到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效果,也便于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
三、优化教学教学方法
在大班额情况下,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作用。特别是面对低年级段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意志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教育的可塑性,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等特点,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认真研究学生.总之,大班额是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及时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不断充实自己,逐步走上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
2011-11-27 19:12:28
举报 | | 顶端
我不在线哦!王迎春
等级:学员
文章:3
注册:2011年12月8日
小
大
第 3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只要各学习小组充分的动起来,那班额的大小就无所谓了。就比方说偌大个中国如果只靠胡锦涛总书记一个人来管理的话是不可能的,但把中国分解成省、市、县、乡、村之后,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那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也应该先从分组下手,学习小组要分的合理,小组长要有组织能力,在小组中形成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氛围,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样无论班额有多大老师都能轻松应对。
当然,这些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也要面临许多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面对一个大班额班级,教师只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拉动学生内部需要,争取家长外部援助的前提下,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我们教师挖掘校本有效教育材料,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全过程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才会受学生欢迎。
(一)大班额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大班额中进行新课程教学还是我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为出发点进行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首先通过让学生融入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使学生通过有效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法体验、感悟新知,最后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创新。所有这一系列要求无疑是对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次次挑战,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近70名学生的大班额条件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必须部署新的教学策略,必须有效的调控好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课堂能够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生在有限的师生双边活动中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1)保证课堂有效的组织指导,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随着课改理念的进一步贯彻,越来越多的教师们已经知道一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获取知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将知识带入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富有价值,所以为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发展,教师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意识,要时刻关注课堂的整体效应,特别是在70多人的大班额课堂中教师要切实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要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以一带十,或以一带众,教师的课堂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个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或是学生提出的,当有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认真的倾听,只有当学生真正认真的倾听了,他(她)才有可能开始思考,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所以在大班额教学中我们不提倡把小组分得太小,太细,要尽量保证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机会听到,从而有时间去思考。学生可以按组去讨论,但一定要保证问题的解决是按一个大的整体去进行,尽量避免小组与小组间问题的不一致。小组合作是讨论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小组间的方法可以说没有权威性,所以只有当各组的方法提审到大班额中进行审议,通过大家认定后才的意识、猜想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等,所以合作探究过程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合作后失败的结果也会使学生获得许多启示。教师的组织作用在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于颂扬成功者的睿智,在于帮助失败者寻找根源。所有这一切活动都要使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同样要关注教师的指示和目标的定位,这一切过程都要有课堂组织纪律作保证,没有严格的课堂组织纪律要求,过于放任学生去议,去不合时宜的发表感言,没有权威性指导,课堂效果一定不会很好,所以教师的组织指导、课堂纪律的要求必须要落实好。时下有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学组织不够严谨。如:放任让学生提出问题,致使问题多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得到解决;放任让学生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总结那种方法是最有效、最简洁;放任让小组合作,致使合作流于形式等。这些无疑没有体现新课程教育思想,反而阻碍学生有利的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教师对新课程理解的偏差,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教师教学没有目的性所致,所以课堂教学不论在什只有运用价值,当然各组间的合作研究过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体现,这中间贯穿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推理么情况下教师的组织指导是确保教学环节落实的重要前提。
(2)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和接受式教育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教学所以着力提倡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因为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更加真切、实际和有效,学生兴趣也会更高,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也会更加牢靠。现如今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无疑能推进课改走向成功,但随着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广泛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出现,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合作探究次数过频,曾有教师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合作十次之多,试想这样的合作且不说是不是都在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从形式上说就已经背离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新课程教学是着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学生合作的意识,但更多的还需要学生去自悟、自我感知、自我思考、自我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靠大家是一方面,但更重的还是要靠自己。所以合作次数不易过频,合作要放在重难点问题上进行,一节课二三次合作也就足够了,所以还是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表现,要重视合作的效应,但更要张扬学生的个性。现如今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学生接受式学习已成为过去,我认为接受学习是学生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经验等还很欠缺,更多还需要靠接受教育去完成。这种接受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归根结底更多地还是要靠接受式教育获取新的认知,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要重视学生接受式教育学习方式,当然接受式教育一定要在有效的作用下实施方可有效。
(3)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新课程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我们看到时下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如:语文课堂上时常听老师这样说:“你想读哪一段就读哪段”、“你想跟谁讨论就跟谁讨论”或数学课堂上听到:“你想做哪一道题就做哪一道题”等太过放任性教学。另外还有让学生过多的表演和不切实际虚拟化的故事等让人听后感觉很不实在。我想学生的感觉也会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不能每节课都让学生走出教室去真正洞查大千世界的真谛,但有限的课堂上师生自然的表露、教师真诚的引领,学生切合实际的联想应该是课堂上真实情况的反映,所以课堂上应多一些真心的交流,多一些富有情趣的实际事例,避免不实的教学情节充斥课堂。
总之,在大班额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的“放”和“收”,放要放的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收到收得让学生有归宿感,教学中要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施教;教学中还要注重实际事例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发展,得到提高,从而确立教学应有的价值。
2.实现教师行为的四大转变
其一,教师的教学目的从过去研究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研究学生为中心。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课堂到带着学生走进课堂,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性格、品行、意志等作为教学研究和备课的主要对象。
其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过去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创设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训练的全面性和全体性上狠下功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师生对话学习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和情境,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在重过程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中,体现学习的价值。
其三,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知识为目标转变到了以孩子们的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研究学习方法来确立学生主本地位,让学生在自悟、探究中去深入学习,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在学习中求创新,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四,教学评价从过去的以学习结果的评价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中心,通过自评、学生评、教师评相结合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3.“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得到了合理达成。
“三维目标”就其特点而言,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灵魂,但在达成过程中可有侧重点,它不是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把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分层达标,这里可以是合成,也可以是某几项目标的达成,不一定面面俱到,所以每一节课就内容而言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三维目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三位一体”施教,所以就三个维度而言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为达成某一项目标而进行展标,但过程教学中心中必须有标。如语文教学中“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本课目标教学一是使学生能切实体会武夷山的美丽,二是要能有感情的去读课本。为完成这二个大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教师通过展现武夷山的险峻和多姿的山峰以及溪水环绕,水面如画的风景把学生带入到仙境一般的山水中去感悟、去体验、去解读武夷山美丽的一面,同时还要让学生带着对武夷山的向望到课文中去品味武夷山多姿喜人的一幅幅画卷。教师通过让学生听、看、讨论、总结,最后升华到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美丽,那就是让学生带上对武夷山的赞美和向望,通过读课文表达出自己对武夷山诱人山水的喜爱之情。如此教学设想必将促成三个维度的目标能顺利达成。再如数学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本课的目标一是能让学生感悟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二是能积极想办法进行实践和总结。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思考、讨论、操作、总结归纳等方式进行层层达标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积极进行验证和推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的生成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学生学的不但轻松有趣,而且知识掌握的也很牢固。“三维目标”教学只有老师首先真正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得到落实,那么知识和技能目标也才能真正水到渠成,所以三个维度的目标前两个目标只有成为前提,后一个目标才能成为条件。课堂教学也才能顺畅,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有效。所以确定“三维目标”教学模式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但必须具备下列几个前提条件: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有效
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们在设计开课过程中更注重趣味性,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说儿歌、设悬念等不同形势使开课更吸引学生,在过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当小老师阐述问题,通过合作、辩论、探究、试验等方式充分进行知识的认知,教师在结课中多注重评价学生过程完成的效果,注重为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加深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在每节课完成教学之后,通过课后反思写下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课堂生成部分和败笔,从而进行有效总结,为后继教学奠定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
浅谈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房景鱼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进一步推广,我们教师们已经知道一堂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获取知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能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知识的应有价值。所以为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发展,教师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意识,要时刻关注课堂的整体效应,特别是在60—70多人的大班额课堂中教师要切实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比如在数学课堂上的一个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或是学生提出的,当有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认真的倾听,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面向全体来施教,让人人参与其中,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如果方法不当,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下面,我就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以下几点做法:
1、在大班额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小组分得太小,太细。
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主要是讨论问题,研究解决方法,但有时小组间的学习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结果也未必正确,所以只有当各组的成果展示到大班额中进行评价,通过大家肯定后才具有可行性。如果我们把小组分得太小,太细,课堂40分钟很难保证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机会去听到、去思考,想得到完美统一的结果就更难完成。
2、教师的组织指导、课堂纪律的要求规则要严一点。
文明是建立在规则上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虽然我们说课堂要还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要体谅、理解学生的无知和无能,但在大班额教学中,在原则问题上是一定要严的。因为,任何事情先要有规则,随后才可以自由发挥。如:数学课堂上,导入新课时,放任让学生提出问题,致使问题多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得到解决;学习新课时,放任让学生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总结那种方法是最有效、最简洁;放任让小组合作,随心所欲的学习,致使合作流于形式等。这些无疑没有体现新课程教育思想,反而阻碍学生有利的发展。这说明,整个教学过程都要有严格的课堂组织纪律作保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活动要多一点
学生本身就是好动的,课堂调控不好,大班额教学更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但紧靠严规则要求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能量需要释放,他的心理郁闷需要发泄,所以教师还需要一定的软实力教学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该更多的设计一些有效的学生活动,要让学生的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了,认真的倾听了,才有可能开始思考,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此外,大班额教学时,教学设计要精巧、新颖、恰当,把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主题上来。如导入新课新一点,开场就能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有效地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我认为:面对一个大班额班级,教师只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同时,靠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育人方法,做好教学的“放”和“收”,(放要放的有目的,收要收的有归宿)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得到发展,得到提高,从而取得教学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