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重担与信心----读《我的重点班》有感
教育的重担与信心----读《我的重点班》有感
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陶卫兵
读了游森鹏老师的《我的重点班》,我不禁深深感叹。我感叹的不是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盛名,也不是因为她所获得的无数荣誉,更不是她培养出了许多社会的精英(马英九),我感叹的是游老师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践行理念时的果敢。这种理念是我一直追求的,也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践行的。
读此书时我总感觉台湾的教育环境并不比大陆好多少,也许是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一脉相传的缘故吧,在教育方面,两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家长和老师都对学生有着殷切的期待,非常重视孩子的应试教育,都以让孩子进入重点名牌大学为目标,让孩子一切以成绩为重,给他们报名参加很多补习班等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游老师高瞻远瞩,突立独行,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一如既往的践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指引着学生走出了懵懂时期的误区与迷惘,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目前的教育中,老师们的眼中往往只有“分数”,没有“品格”,没有“道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分数的重要性,甚至于还在后面的黑板上写下标语:分数就是硬道理。现在,我感觉自己太短视,太后悔。我不知道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关注自己分数的人注定是不健康的。游老师班上就有一个学生叫伟翔,他喜欢一个人来办公室问问题,并且还希望老师教给他别人不知道的技巧。在这样的年纪,伟翔就已经养成了“希望独享某些资讯”的坏习惯。一个学生“变得要强”是件好事,但是“要私底下变得很强”就有问题了。用游老师的话说:“我最气的是那种在班上故意装傻,装作一直在玩没念书,别人问他都装作不会,然后考出来分数超高,还装作一脸无辜的那种人。”我们目前的教育培养的不正是这种人吗?10年以后,他们走上社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假如他们就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试问,他们会想到其他人吗?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独自享受政策给自己带来的优惠。不敢想象,这样的国家还有未来吗?
班风的营造是老师的责任,我喜欢合作胜过竞争。
以前,我也带了一个强化班,可是学生没少让我操心,我奉行的是“铁血政策”,管理极其严格,就是不允许他们犯错误。看了这部书后,我不经意间问自己,我是不是做错了?
教育要容许学生实验和犯错,实验过程中的逾规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被烫过怎么会知道端锅时要小心呢?年少轻狂,是年少才有的特权。由此我想到了江苏南通某中学,据说那边的学生非常遵守纪律,一学期下来没有一起打架事件,我们难以置信。那里的人说学生们根本不会打架。学生居然学习到如此地步-------连架都不会打了!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悲伤呢?这是不是应该值得我们去反思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一些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更不能因为犯了一次错误就将其“一棍子打死”。
看似台北建中的纪律要求不高,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台北建中有一条违纪处罚就非常严厉:“忤逆师长记大过”。台湾的学校允许学生犯错,但是这个忤逆师长的错不能犯,犯一次就要严惩。反观我们的教育呢?该严的时候不严,学生和老师顶嘴是家常便饭,甚至于有学生当面辱骂老师,可是对这些缺失教养的学生,老师们往往束手无策,不能管,也懒得管,因为管得多了教师会很被动。家长学生现在就是上帝,教师似乎是他们的雇员,教师的教学就是为其提供的服务,这几乎演变为一种商业行为。我想,不管怎样,师道尊严还是要的,如果说一位教师连尊严都没有了,在班级说话还有谁听,还谈何育人?
想起“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前的班级捐款,各个班级的捐款数目截然不同,这其中班主任作了很多动员工作。同胞受难了,捐款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难道还需要动员吗?可是,我敢打包票,如果班主任不动员,捐款的恐怕没有多少人吧?我还发现有少数家庭条件还可以的同学捐款捐得很不情愿。是啊,没有经历过不幸,就很难感恩自身的幸运;没有经历过匮乏,就很难珍惜现在的拥有。时下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试想一个从未吃过苦的人,又怎么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处呢?我认为家长应该利用暑假时间少给孩子补点课,让孩子去打工,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底层的辛酸!这样的经历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的。如果一个人成绩很好,但是人格有缺陷,这样的人只能是“次品”,走上社会后,就会成为“危害品”。
据说晋惠帝时民不聊生,百姓没有饭吃,就吃草根树皮,草根树皮吃光了,只能眼睁睁地等死。有大臣启禀皇上:“好多百姓没有饭吃。” 晋惠帝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为什么不吃皮蛋瘦肉粥?” 完全不知民间疾苦,此君可谓昏聩到了极点!我不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类似的学生,否则,真的很后怕。
同样的教育环境,游老师可以做得如此优秀。我的感觉是:重担在肩,信心倍增!
第二篇:读《班》有感
读《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有感
近年来,由于家长及学校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深感做班主任的压力之重。如何做好班主任——世上最小的主任?让我感到茫然。今天翻开这本书,首先一个醒目的标题“班主任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这几个字立马跳入眼帘,这不正是当今班主任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吗?我细细地看了起来,书中的内容着实写出了班主任的心声和压抑在内心的呼声。
看着书,脑海中也不时跳跃出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种种烦恼、伤神的事情。的确,正如书中所写到的“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和一些学生打交道了。”、“班主任不仅感到身体累,更多的是心累。”如今,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已不再是那些淳朴、懂事理的孩子,而是个性非常张扬、有主见、大胆的学生,他们能够直击老师的不对,用法律保护自己。因此,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群嚣张的孩子,面对学校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的压力下,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个人身心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班主任在面对重大的压力下,首先要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文中有一案例《我终于摆脱了工作的阴影》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这位中学班主任在面临学生学习差、领导不器重,工作劲道差的状况下,学会了自我心理调整,在反思中找回自信。这让我认识到如今的我,辉煌已属于过去,想要在事业上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就不能安于现状,要走出以往思维定势的模式,面对困难要勇于去挑战,去反思,并有改进的措施,多读教育理论的书籍,感受成功,重新建立起自信,焕发工作热情。其次,改变对差生的看法,放松焦虑情绪,真正走近学生心灵。教师常常为学习、行为特殊的学生而发愁、紧张、焦躁,从而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失调。其实,这个压力源于自身,想一想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教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有了这种“爱”,我想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我认为“爱”更是教师应拥有的解除压力最好的镇静剂。放下架子去亲近他们,敞开他们的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你也会逐渐消除心中最大的压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工作的动力。愿每位班主任能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第三篇: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宿师附小 李方静
当我拿到《生命与教育》这本书时,不看内容,只是题目就已经吸引了我。
当我静下心来,读其内容时,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温暖。书中对生命的阐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是一名老师,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小小的肩膀背着重重的书包上学、下学,也了解他们一天的学习,以及周末家长带他们上各种班的情形。孩子真的很累,但老师和家长也都无奈,因为孩子将来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不从小抓怎么行?是啊,现实生活和我们的精神需求矛盾啦。这个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在想: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命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那跳跃的生命。
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应该是很多人能感受到的。在我们的教育中,课堂教学被从整体的生命中抽象和隔离出来,被简化为特殊的认知活动,对孩子的感受考虑的少了些。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与独特性,及其超越性。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目的是使人从生存状态走向澄明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是开放、自由、创造及人我合一与物我合一的和谐状态。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占有知识的过程,我们应注重教育形式是否影响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书中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确实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为教育改变了命运。
作者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我们做到了多少?孩子们又失去了多少?如果我们能将这四个特征重视起来,并很好的融入到教育中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心理健康,有上进心,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人。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
生命化教育还提出了“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的命题。很多孩子由于老师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孩子评价是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较好的途径,所以老师的评价对孩子要具有鼓励性。老师的教育对有的孩子来说能马上显现出来,1
有的孩子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因此老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倾注同样的感情。“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生命发展奠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积淀和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受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地发展。生命在发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
在我们的工作中,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我们要认识到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生命与教育》是一本闪动着生命气息的好书。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是爱他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爱他们,才是对他们的成长有力。在我的工作中这本书会给我很大的帮助,我想,这本书我不会读完后置之不理,当我遇到问题时,我会翻开它,为我指点迷津。一旦有时间我还会继续体味它、感悟它。
第四篇: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花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吉义。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诚与坦白”;“99朵”是“天长地久”。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摘自《玫瑰与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常常为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工作以后,才知道什么叫浅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羡慕过李吉林童话般优美的文字,倾心过于永正幽默而活泼的课堂,感叹过支玉恒的四两拨千斤,震撼于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现在,面前放的是一本《玫瑰与教育》。
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有了想了解她内心的愿望,更多的是疑惑:被说三道
四、世人表面热心其实漠然的教育怎么和这么美的字眼、这么美的形象“玫瑰”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在她高雅的“清谈”中感受其深深的“忧患”,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
窈然回首,“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一个女性,能做到除工作之外,全部时间几乎都在看书和写作上,这是怎样的一个女性?《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
按我的阅读心习惯,看完一个人的一本书,我是要尽量找他的全部著作的。一朵玫瑰将我引向整个玫瑰园。于是,又得以欣赏一簇“玫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激情与思想》、《创造生命的课堂》,接着又在线观看了她的一些课堂录像和演讲实录,这是怎样的一片让人怦然心动、心潮澎湃的园子啊!这是我们理想教育的园子呀!
玫瑰堪称大家,因为她有大心境,大气魄。
“玫瑰”是窦桂梅的网名,其实是窦桂梅的化身——外表美丽而内在芬芳。或者,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
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第五篇: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美 丽 花 圃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是色彩斑斓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我的枕边书中有一本书是《玫瑰与教育》,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后竟手不能释卷,读了个通宵,感觉这本书写的真好,它让我受益匪浅。
本书为“大夏书系”丛书之一,分为四辑:清淡与忧患;在听说读写的背后;日本教育管窥;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都是有关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记录着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单纯,感情真挚。”
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刚见到这本书觉得书名新颖,读后才知道原来玫瑰是窦桂梅老师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我在读的过程中还随手做了读书笔记。
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从这些极具浪漫色彩的话语中能够看出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由得为她的满腔激情由衷的钦佩。
她说:“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一般的语句,真切而热情,我深深的喜欢。因为同样的爱好,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她心灵上的距离。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文学的爱好,她想“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从而“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这样的愿望率真美好得让我感动。
在《日本养护学校见闻》中有一句话,“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我们去善待,教育不是竞技体育,不是让受教育者优胜劣汰,而是让每个人都具有享受幸福和自由的可能。”这句话带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让我对教育的真正目的有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是窦老师对读书的热爱,对教育的热情。整本书都是娓娓道来的真情言语,读来让人感觉亲切,感觉舒服。没有过多的说教,却能让人奋进。书中最后一篇写到“教育是一个容易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职业”,所以窦老师“希望教师们能够通过读书去清洗,温润自己的心灵
”。
对她的认识不想仅仅停留在这本书上,于是“百度”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才知道:她---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她的成功包含着她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她所做的许多工作不得不令人惊叹和钦佩。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的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玫瑰与教育》的最后一页,窦老师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我想我以后也会跳着舞过我平凡的从教日子,走进玫瑰般芬芳的教育之园。但我不太会跳舞,我只是一阵微风,经过了窦老师的玫瑰花圃,于是就带上了她馥郁的芳香一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