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儿童慈善需求调研报告
2016儿童慈善需求调研报告
中国儿童慈善事业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爱幼护幼的精神土壤中,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方向和动力。2016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媒体到个人,都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儿童对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呈现出来,为慈善组织运作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弱势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性,对服务提供方——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有超过2.2亿0-14岁的儿童,占全国人口16.6%。不管是政府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要想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都需要准确确定儿童需求。从需求层次来看,有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困境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以及所有儿童都具有的发展需求;从需求领域来看,有营养、医疗卫生、大病、心理发展、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从弱势儿童群体类别来看,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等,他们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些需求也在变化着。如何能够实现对各类弱势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项目,成为众多慈善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共同调研编写的这份《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的初步成果。报告提出一个分析框架,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出一个儿童各类需求以及针对这些需求设计项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的坐标轴谱系。
这仅仅是给各位公益界的同仁提出了一个路径,一种方法,抛砖引玉,为业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准确定位现阶段儿童需求,只是专业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将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增进与业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思考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与大家携手同行!
以慈善之烛点亮生命之光
民政部副部长 窦玉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以慈善组织为载体的现代慈善事业得到了蓬勃有力的发展。如今,她已走过了31年。31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一瞬。毋庸置疑,慈善事业是年轻的。年轻则蕴含着生机,有着发展的远大前景,而发展更需要充分把握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机遇。年轻也会遇到挑战和成长的烦恼,更需要各方呵护和监督。令我们振奋和鼓舞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6-2016年)》的发布,都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指南。而慈善的普世性特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光大、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民生的改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慈善公益事业都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深思。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成立最早的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这份适时推出的《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时代脉搏、紧握行业动态,以现阶段儿童慈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相结合,为广大从业者开展儿童慈善工作提供扎实有效的理论依据。仔细阅读该研究报告后,认同其独具的前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指导性。它将引领我们突破传统救助的思维模式,力求达成儿童公益慈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优做精做强为原则,将其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参与儿童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与期待紧密契合,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奉献爱心的原生动力和最大热情,将“人人可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落到实处,进而赋予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作为世界上拥有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儿童慈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寄希望于全行业继承和发扬先进的、开放的组织理念,以敏锐的行动力引领年轻的慈善行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慈善之烛为亿万儿童点亮生命之光芒。
前 言
《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一个研究项目。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在儿童教育及福利事业领域运作了31年,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在公益研究领域5年耕耘,接触以儿童为工作对象的组织机构数百家,为数十家机构提供战略咨询或建议,从而形成了对儿童领域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项目从2016年5月起至10月止,历经6个月的时间,最终产出为一个综合性的、具有领域内战略高度的框架体系,我们希望该框架对将来儿童慈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产生引领性的作用。
整个研究期间,编写组在全国13个省市走访了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及实施、组织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服务对象状况、当地社会状况等,从而形成了对于儿童慈善领域的深度认识。但这个框架所依据的信息量远不止于此,它汇集了研究团队数年来的基础经验和理论思考,是研究团队耕耘多年的成果之精华。此前知识的积累、问题的思考和案例收集在此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可以说这份报告展现了研究队伍在儿童慈善领域的认识与探索过程。
此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咨询、访谈了相关学者,参考了兄弟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很多研究已经站到了领域发展的前沿上,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儿童慈善需求框架研究不仅仅是一次调查资料的集中展示,而是利用资料建构一个理论框架,最终产出是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力的分析体系。目前对于儿童慈善需求的基本调查工作已经被众多的组织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但是我们在儿童领域的实践中看到,儿童慈善领域缺乏的不是数据和资料,而是一个解读数据、整理事实资料的分析体系。本次研究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开展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应该以儿童的基础慈善需求为起点不断的生长和发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沿着纵向和横向生长。在纵向上从低到高,具体表现为由基础慈善向特殊权益发展,然后再向儿童全面发展过渡;在横向上,由朴素的基础慈善向着专业化的项目运作发展,最终实现各种儿童慈善项目的有深度的专业化的运作,形成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
我们希望通过该框架体系对现实中的诸多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理论体系为实践项目定位,进而为儿童慈善领域的资助方、公益项目运作者提供指导,我们也希望该框架能够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价值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间仓促,信息量大,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小康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逐渐提高,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逐渐加强,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一时期,企业和个人积累的社会财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近几年,数量呈井喷式爆发的社会组织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学术界都积极致力于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着力改善民生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对儿童福利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从政策和经费等方面保障弱势儿童福利的实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先后提高了孤儿救助养育标准,将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纳入医保体系,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残障儿童救助等。不难发现,国家对儿童的投入已经覆盖到教育、医疗、学龄期营养等领域。
上述这些,恰恰正是公益慈善组织也在发挥作用的领域。纵览公益组织的慈善项目,会发现它们也大量集中于助学、大病救助、营养改善等领域。弱势儿童例如孤儿、罹患大病儿童、残障儿童等,既是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帮扶群体。而像大病医疗、营养补给、基础教育等领域,既是财政投入的领域,也是公益组织引导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支持的领域。
在这些需求领域,公益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这些需求逐渐被纳入到政府保障体系中。公益组织面临着新的课题和发展空间。
要确定未来的工作领域和发展方向,公益组织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有哪些弱势儿童群体,以及他们不同层面的需求。确定儿童的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有2.2亿0-14岁儿童,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这部分群体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全面调查、统计和分析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困境和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利用资料建构出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力的对于儿童慈善需求的分析体系,供业内交流使用。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目前中国儿童慈善领域的发展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虽然儿童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儿童群体迫切的需求还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一些研究试图对全国所有地域、所有类型的儿童的所有慈善需求一一呈现,但是这样做有可能既无法提供完整的基础数据又无法提供一个有深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目前的中国儿童慈善领域缺少的不是对某种类型儿童的慈善需求的关注(恰恰相反,这方面的专项研究报告已经很多,在下一部分会作简单呈现),而是缺少一个总领性的、系统性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因此,我们的目的是提出一个系统性、引导性的儿童慈善需求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儿童慈善需求框架”,来引导社会爱心资源的投放和输送,提高社会公众慈善捐助的使用效率。
该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可以回答这样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l 儿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l 儿童需求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
l 资助儿童时应该注意什么?(即公益组织在满足儿童需求的具体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专业化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报告通过实证性研究,归纳现实中的数据和资料,提出一个系统性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为公益组织瞄准儿童慈善需求提供系统的参考;为儿童慈善项目的选择提供清晰的定位;也为儿童慈善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原则。希望这个理论体系可以作为后来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供拓展的系统性的框架模型,共同为中国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关于定性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行动干预研究等。首先,我们阅读了大量儿童研究的文献和调查报告,对研究现状和政策现状进行梳理;其次,我们在全国13个省市访谈和跟踪了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及实施、组织的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服务对象的状况、当地社会状况等。
关于定量研究,主要采用了研究团队从事流动儿童课题研究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对北京市郊区的6所流动儿童聚集学校进行了1276份问卷的调查工作。这些数据主要用于报告第三部分纵轴体系的建立。
第二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渐弥补了一些儿童需求儿童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先,就困境儿童类别而言,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需求,如失依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自闭症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我们不能再以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类别儿童的问题。其次,不管是何种类别的儿童,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同样有着全面发展的诉求。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机会,如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儿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的追问就越来越多,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一、儿童慈善需求难以全面准确确定的主要原因
确定儿童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中国的儿童数量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全国2亿多的儿童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调研和普查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另外一些具体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准确的描述儿童的全部慈善需求。
第一,儿童对需求的认知不全面。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孩子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其实孩子本人只能描述出部分需求,因为儿童受到自身阅历和成长经验的限制,很多需求位于他们的视野之外。比如,一家公益组织带领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做了一次儿童交往活动,孩子们也因此获得了团队感、增能感等重要的收获,但在活动之前,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些方面的需求。
第二,表层需求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显而易见的需要可能与更深层的问题或状况有关,但是人们可能并未觉察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龄孤儿对生活补助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他们提供生活资助和物质援助是否有助于他们的生活改善?其实,对于大龄孤儿来说,一份谋生的技能比一份短期的资助要重要的多。很多时候受助人可能无法评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孰重孰轻,容易选择首先满足眼前的生活需要而忽略长远的发展。而专业的公益慈善组织,需要认真的评估到底哪种需求是根本性的需求。
第三,一些儿童需求的“诊断”需要专业技术。某些困境儿童的特殊需求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把握。例如留守儿童,他们的需求需要通过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进行深度综合分析才能够实现。再如流动儿童,针对他们的需求调查则更多需要社会学的支持,了解他们在城市的融入状况,他们的教育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状况等等。而对于像自闭症、残障儿童,他们的需求状况则更多的需要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的知识来加以把握。
第四,一些具体的需求信息的变动性较大,需要长期的跟踪调研和深入的社会学实践才能够获得。例如流浪儿童的数量和他们的需要。因为流浪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不固定性和对社会救助的排斥导致很难进入他们的群体、深入他们的生活。对流浪儿童数量的统计这项基础工作的开展都十分困难,更何况了解他们的需求状况。
二、目前已有的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对于儿童需求的研究,很多机构和公益组织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时间里,有很多综合性的儿童需求调查报告和各个特殊儿童群体专项需求调查报告先后出炉。这些成果既有综合性的内容,又有单项的调查研究,既有基础需求的调查,又有发展需求的探索。这些需求报告向我们呈现了儿童领域复杂多样的需求状况。以下通过列表的形式简单呈现近两年部分有代表性的儿童状况和需求研究报告,并对这些报告所关注的儿童需求进行简单汇总(见表1)。
表1:近两年儿童需求研究报告列表
序号 报告名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关注对象 主要需求 1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2016/05/04 青少年 l 获得可靠的生殖健康知识
l 学校开设相关生殖健康知识课程和讲座
l 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l 青少年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得生殖健康治疗 2 心智障碍儿童调查报告 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2016/11 心智障碍儿童 l 心智障碍儿童获得早期治疗和康复服务
l 心智障碍儿童获得教育 3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2016/03 受虐儿童 l 儿童家庭需要基本的儿童权益及教育理念、方法普及培训
l 伤害发生,儿童及相关群体合理化的报案途径
l 受虐儿童能够获得基本的保护,尤其是家庭内部的暴力发生后,儿童能够在家庭之外找到庇护,免除多次伤害
l 有效的儿童保护体系(包括政策、法律执行、监护权剥离等)4 女童遭受性侵害情况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妇联、广东省检察院 2016/04 受害女童 l 受获得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训练
l 对于遭受性侵犯的女童有着特殊的需求,尤其是需要获得心理救济和法律救济 5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04 自闭症儿童 l 基本的医疗需求,包括诊断、评估、个别训练及关于治疗的相关知识
l 获得基本养护、康复服务
l 获得特殊教育服务
l 获得保障和经济救助 6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2016报告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 2016/05/21 农村儿童 l 营养和健康 7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6)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05/31 中国儿童 l 儿童福利政策法规的完善 8 北京打工子女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新公民计划 2016/06 打工子女 l 音体美设施和器材
l 课外辅导
l 图书
l 多样化的社区活动 9 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 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中国人口宣教中心 2016/07/02 留守儿童 l 情感需求及健康人格的构建 10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6)卫生部 2016/09/12 出生缺陷患儿 l 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l 母婴保健
三、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雏形
面对上述列表中的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在儿童需求领域的调查已经非常专业化,各个领域都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调查研究,每个方向都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的问题。
启动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进入公益组织的实际运作层面,在这些基础调查报告信息之上,进行更高
第二篇:阳光工程需求调研报告
县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为做好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需求的通知》(鲁农科技字[2012]2号)要求,按照市农业局通知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准确的原则,本着对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县农业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联合县农经、畜牧、农机、统计等部门圆满完成了这次农业农村人才需求调研任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基本情况
县地处鲁北黄泛平原,辖6镇2乡2个办事处,85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1万人,农业从业人员8.4万人,耕地面积63.45万亩,201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75亿元,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对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大力实施,一批批优秀的农村人才和职业农
1民、农业龙头企业相继涌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县农业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全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人员为300人,并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化植保队伍,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达400余人,沼气熟练工达50人,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180人,畜禽繁殖人员近百人,农村信息员200余人,此外还有拟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业农民300人。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6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4家、县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6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工近万人,直接或间接带动20余万户农民,带动农民增收达4000万元。同期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出资总额达2.9亿元,入社社员达4200人,辐射带动2万余户增收。
在农村农业人才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教育总体水平偏低,高中学历水平以下的占绝大部分,专业化技术人员匮乏,技术力量明显薄弱,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拥有中高级支撑的农业农村人才寥寥无几,现有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年龄结构不合理,40岁以上的约占农村农业人才总数的60%,年轻力量比较薄弱;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占农村人才总数的25%左右;行业分布不合理,生产能人型约占农村人才总数的60%,经营型人才约占总数的10%,文体类人才匮乏。
三是缺乏资金,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农村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四是培训资源不足、力度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培训机会少,农民少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方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二、农业农村人才需求预测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农业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预测未来3年内我县农村农业人才需求量为20000人左右,其中种植业服务人员6000人左右,畜牧繁育人员2000人左右,农机服务人员4000人左右,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0人左右,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农业创业人员6000人左右。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基层人才,要把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村农业人才的思想观念较一般农民新,适应市场能力较一般农民强,既是农民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致富带头人,也是一批扎根于农村的“土专家”。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他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在农民中的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环境。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比如对贡献较大的农村农业人才在土地承包上给予优先、优惠和扶持,在工商登记、税务减免、畜禽防病、农药化肥、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积极引导每年毕业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锻炼和实践,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在家创业。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要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和扶持,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单位共同投入,共同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聘请当地的“土专家”或者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
四是健全表彰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宣传农村农业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根于农村,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县农业局
2012年1月17日
第三篇:需求调研报告_(最终版)
xxx调研报告调研目的1.1 调研基础信息 单位:
对方人员:
本方人员:
本方联系人:
对方联系人:
时间:
地点:
1.2 调研背景和目的调研提纲和调研内容调研分析和总结 调研对象是否准确?
调研配合是否顺利?
调研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是否需要进一步调研?
是否需要支援?调研资料清单
第四篇:用户需求调研报告_
用户需求调研报告
用户需求调研报告
1.访谈目的{说明需求访谈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2.主要议题
{说明达到访谈总体目标,需要根据各项子目标,完成的分解步骤。
例如:
1、企业总体业务流程
2、各个表单指标需求
3、业务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等等}
3.调研记录
{记录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户对系统提出的要求,及访谈现场临时提出的问题。
具体应包括:业务主题、调研内容记录、模板或者用户确定的表单样式、用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需求调研报告 户对系统的特殊期望、用户现有硬件环境、软件类型、软件开发年月、软件维护状况、软件的优、缺点及软件功能说明等。}
4.问题反馈
{记录用户对访谈提纲问题记录的反馈。本部分内容既是需求的原始记录,也是下一步需求访谈继续开展的基础}
5.遗留问题
{记录在本次访谈中没有解决或存在分歧的问题,包括
1、访谈中用户没有或暂时无法回馈的问题
2、用户提出,但我方目前无法答复或实现开发的问题
等等。}
6.相关资料
{列出在本轮需求调研访谈中,客户提供、或提供线索的所有参考文档。如:客户业务指导手册,现场操作手册、业务管理办法、政策通知、培训视频、宣传资料等文件和材料}
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五篇: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的调研
本文原创版权归上传者所有 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需求的调研
摘要:2011年7月22日至7月28日。在四川省青神县胡坝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并做了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需求的调研。调研结果体现了一些既知的留守儿童现在,也发现了,通过留守人口干预的活动,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 需求
一、调研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四川青神县是一个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且非常典型的地方,具有很好的调研价值。而在青神县胡坝村也是我们中国农业大学人发院的一个留守人口干预调查的基地,我们接去当地实践的机会,做了相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调查。
二、调研目的1、通过调研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基本状况,找出一些问题,针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疏导,让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健康。
2、通过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及其监护人和外出打工的父母现给予其的心理关怀的程度,把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反映给其父母和监护人,更好地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3、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更加有利于志愿者们开展针对性的活动,以疏导留
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调研内容
1、直接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他们以下方面的心理状况: ①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的心理情绪;
②希望得到的父母和监护人在心理方面的关怀;
③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④人际交往、调节情绪等各方面的能力养成情况;
⑤对待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包括态度及解决方式)。
2、通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间接调查,了解以下情况:
①监护人所了解到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表象;
②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的方式;
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
四、调研形式
1、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采用两种方式:
根据对留守儿童调查的主题设计问卷,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其中可利用支教的机会进行较大规模的问卷发放填写。
2、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查采用以下方式:
针对对监护人的调查方向设计问卷,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其中利用上门服务留守老人的机会进行问卷的填写及回收;
五、调研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1年7月22日至7月28日。
六、调研结果
1.留守儿童现状
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男女性别占得比重相当,分别为45.8%和54.2%;年龄段分布均匀,在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中,7岁以下占20.8%,8-10岁占25.0%,11-12岁占25.0%,13-15岁占20.8%,16及以上占8.3%。
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多为只有父亲外出打工54.5%(这也是造成当地有许多留守妇女的原因之一)而只有母亲外出打工的比例只有22.7%,还有22.7%的比例为父母都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的频率集中在半年一次(36.4 %)和一年一次(36.4%),一周一次(13.6%)和一个月一次(9.1%)的比较少,出
去数年才回来的就更少(只占4.5%);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联系的频率为一周几次(66.7%)的比重最大,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语外出父母联系较少,每周联系一次的占20.8 %,几周联系一次的占8.3 %,几个月才联系一次仅占4.2%。
对于留守儿童,主要是母亲照顾(58.3%),父亲照顾的占4.2%,爷爷奶奶照顾的占25.0%,外公外婆照顾的占 8.3%。
下面是有关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及需求的一些调查结果:
①留守儿童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的心理情绪;
对待外出的父母多数的孩子只是表示有点想念(62.5%),少数孩子表示十分想念(33.3%),不想念的仅占4.2%;而在对待父母外出打工所持态度上16.7%的留守儿童表示十分不愿意,66.7%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16.7%的儿童表示无所谓。
由此可以看出,多数留守儿童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上是接受并理解的,但是仍有部分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感到十分不适应和不接受。
②希望得到的父母和监护人在心理方面的关怀;
首先,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留守儿童并不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心理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困难仅占39.1%),而更多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学习(52.2%),还有4.3%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生活。
大多数留守儿童还是认为身边的人关心自己,监护人理解自己的内心的,但是还有留守儿童缺乏监护人的主动跟其交流谈心的机会的还是很多的。
由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更多需要心理很学习上的帮助,另外,他们也一样需要肯定和鼓励。
③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由调查结果看出,多数留守儿童对这个社会的认同度都是很高的,对自己的未来也是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对学习的重要性是能够充分认识的,并对他人有爱心和同情心,有正确是金钱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些相当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没有希望,价值观偏离了正轨。
另外,设计问题“你最感激的人是谁?”不是为了了解他们感激的人是谁,而是了解有没有感激的人,最后结果表明,没有孩子选择“没有感激的人”,说明,孩子几乎都是有感恩之心的。
④人际交往,及抗击挫折等各方面的能力养成情况;
在人际交往上,多数孩子都有比较多的朋友,仅有4.2%的孩子表示没有朋友,而且在交往中出现矛盾,也是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的,愿意融入环境之中不惧怕陌生人。但是仍有约30%的孩子是害怕陌生人或喜欢呆在角落的,这是缺乏
安全感和交往能力的表现,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遇到挫折后,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
⑤对待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包括态度及解决方式)。
在调查“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时,表示会哭闹,发脾气的孩子占13.0 %,表示会不理人的孩子占 21.7%,表示过一会自己就没事了的孩子占43.5%,表示会通过看书,看电视或找一些事做来转移注意力的孩子占21.7%。由此可以看出,仍有部分孩子是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的。
⑥从监护人的观察的留守儿童的状况;
由调查数据看出,在监护人眼中孩子的一些生活心理的状况比例与孩子自己反映的状况比例基本相似。
而从整体来说,在监护人眼中,孩子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几乎都在正常情况以上,只有少数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太好(10%),总体说来,孩子的精神状况比身体专状况还要好。
2.2监护人对待孩子的状况
从监护人方面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父亲的占20.0%,是母亲的占55.0%,是爷爷奶奶的占20.0 %,是外公外婆的占 5.0%,比例与对孩子的调查结果几乎相同。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读过书的占20.0%,上过小学的占35.0%,上,过初中的占35.0% 上过高中的占10.0%,在调查的人中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监护人的年龄段还不算十分高,20-39岁的占40.0%,40-49岁的占35.0%,50-59岁的占5.0%,60-69岁的占 10.0%,70以上占10.0%。
而在照顾小孩精力方面的分布比例呈正态分布,表示精力充足的4.8%,B表示有比较多精力的占23.8 %,表示精力一般的占33.3%,表示精力比较少的占28.6 表示没有精力的占9.5%。
以下是监护人对待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结果:
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的方式和效果;
通过调查,大部分监护人对待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是基本正确的,但有一些家长采取相对粗暴不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②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
通过调查,多数监护人,还是重视孩子的成长的。但是有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监护人不够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孩子在校的情况;特别的,在对待孩子心理问题方面,有更多的家长不能做到足够重视,很少于孩子沟通交流。
七、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及分析
1.留守儿童
①留守儿童缺乏关心与交流
留守儿童通常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照顾甚至父母都已外出,在这种情况下,其必然缺失了部分亲情,每年父母都在身边的时间很少,且父母在家时也不可能把很多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因此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心与交流比非留守儿童要少许多。这也就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孤独感。
②留守儿童对学习辅导的渴望
小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学能力比较差,儿童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辅导。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家,就很难找到人辅导,尤其是跟着祖父母生活的儿童,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一般非常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在学校,由于农村师资匮乏,老师少学生多,因此学生并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足够的辅导,所以,他们极其渴望能够有人辅导其学习。
③儿童所在的心理成长期
留守儿童所在的年龄段,正是心理逐渐成长成熟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心理问题频发的时期,而且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对于不良情绪的调节还做不好,遇事的处理能力也较差,所以留守儿童的情绪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2.监护人
①对孩子的辅导不到位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难做好对孩子的功课的辅导,一是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所限,在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现阶段作为家长的这批农民,很少有高中的文化水平,上过初中的有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小学毕业就开始务农了。以这样的文化水平,辅导起孩子来很不容易。
第二个原因是监护人要负责农田的劳动,并且留守的监护人要干超出一个劳动力所做的农活,因此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功课。
②与孩子缺少交流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比较少,一方面也是由于监护人比较忙,空余时间比较少,从而少于孩子交流。另一方面,监护人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由于其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比较高等的教育,再加上长期在农村的生活习惯,使得家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同孩子交流的重要性,其主动交流的意识也相对较差。③干预活动的作用
由于当地是一个留守人口干预调研基地,所以,在当地开展了很多关爱留守儿童等的活动,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结果,所以,这次调查也显示出来,当地的留守儿
童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也是干预活动取得的成效。
八、建议
1. 学校老师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学习的关心和辅导。
2. 监护人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正确疏导孩子的情绪。
3. 监护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
4. 活动中心应该给孩子组织各种活动,最好能帮助孩子的学习。
5. 另外,活动中心也应同时加强注重留守老人的问题,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老人能够互相交流,娱乐,排解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