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报告之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 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 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5年间,我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5年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通过及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灵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投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等薄弱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为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1]922889亿元,2006年以来5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3.9%、24.8%、25.9%、30%和23.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5%,仅次于“八五”时期的36.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的一个时期。“十一五”时期,城镇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794907亿元,年均增长26.1%,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27982亿元,年均增长21.7%,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7.9个百分点;城镇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完成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84.6%提高至2010年的86.8%。
一、“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
(一)区域统筹发展,投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建设成果显著,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区域投资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快速发展,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逐步缩小,呈现东、中、西、东北地区投资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
承继了“十五”启动西部大开发的好势头,“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197758亿元,年均增长28.2%,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西部地区完成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22.2%,比“十五”末期提高2.3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政策的支持下奋起直追,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累计完成投资198084亿元,年均增长31.6%,增速比“十五”时期高10.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6.1个百分点。2010年中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22.6%,比“十五”末期提高4.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在东北振兴政策的支持下,重新焕发青春,投资高速增长。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指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累计完成投资97613亿元,年均增长32.9%,增速比“十五”时期平均增速高13.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投资平均增速高7.4个百分点;2010年东北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11%,比“十五”末期提高2.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区投资稳步增长,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5年间,东部地区累计完成投资408767亿元,年均增长20.1%,增速比“十五”时期高0.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5.4个百分点;2010年东部地区完成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1.7%,比“十五”末期回落9.7个百分点。
(二)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提高。“十一五”时期,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6078亿元,年均增长28.3%,增速比“十五”时期高4.9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9%,比“十五”末期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00956亿元,年均增长25.2%,增速比“十五”时期回落0.1个百分点;2010年第二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4%,比“十五”末期回落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95855亿元,年均增长25.5%,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8.5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4.7%,比“十五”末期提高1.1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投资平稳增长,一些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出现了回落。5年间,工业累计完成投资392084亿元,年均增长25.5%;2010年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1.4%,比“十五”末期回落1.1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作用下,“十一五”时期一些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城镇投资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12.9%,增速比“十五”末期回落12.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4.8%,增速比“十五”末期回落19.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6.1%,增速比“十五”末期回落22.7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我国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5年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60424亿元,年均增长24.4%。从各年看,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比较大的波动,2006-2009年分别增长22.1%、30.2%、23.4%和16.1%。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增速比2009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7.4%,比“十五”末期回落0.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5年间,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0648亿元,年均增长21.8%。2009年,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动下,基础设施行业作为政策的重点,出现了迅猛增长,比上年增长40.6%,特别是铁路投资异军突起,2009年增长63.5%,为近年来的高点。2010年城镇基础设施行业完成投资6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26.9%。
(三)民间投资充满活力,国有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应政策对促进民间投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十一五”时期民间投资充满活力,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总量,都很迅速。5年间累计完成投资485760亿元,年均增长30.6%,增速比同期全社会投资高5.1个百分点;2010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5.1%,比“十五”末期提高了9.3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平稳增长,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稳定经济的作用。5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累计完成投资364835亿元,年均增长21%;201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8.8%,比“十五”末期回落了5.9个百分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国家启动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政策的带动下,2008年和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3.1%和36.6%,为保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减弱。2006年增长28.9%,2007年增长23%。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影响深刻,至今尚未完全恢复,2008-2009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速出现了回落,分别增长15.4%和0.5%;2010年在中国经济逐步企稳的大环境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投资17187亿元,增长1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2%,比“十五”末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72294亿元,年均增长18.6%。
(四)投资资金充足,自筹资金高歌猛进
从资金来源看,“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013243亿元,年均增长26.6%,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速上都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说明“十一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情况良好。
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是投资资金来源中三大主要渠道,“十一五”时期这三条渠道对投资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自筹资金,在“十一五”时期高歌猛进,年均增长29.1%,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58.3%提高至“十一五”末期的63.7%,是投资资金来源中的绝对主力。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在“十一五”时期均保持了平稳增长,占资金来源比重比“十五”时期有所回落。其中,国内贷款年均增长22.3%,2010年占全部资金来源的 比重比“十五”末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其他资金年均增长25.3%,比重比“十五”末期回落1个百分点。
国家预算内资金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主要依靠预算内资金的推动,2008年和2009年国家预算内到位资金分别为7955亿元和12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和59.5%,带动全社会投资分别增长25.9%和30%。其他年份国家预算内资金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各年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左右。国家预算内资金仍主要投入在一些关系民生的行业中,根据2010年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统计,水利管理业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28.5%,环境管理业占17.4%,道路运输业占16.3%,铁路运输业占14.2%。
国际金融危机给利用外资带来了较大冲击,2009年利用外资出现了大幅回落,比上年下降13%。“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整体呈低速增长,年均增长6.9%;2010年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为1.6%,比“十五”末期大幅回落2.6个百分点。
二、“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新成就
(一)“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十一五”时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累计投产项目129万个,占全部施工项目个数的61.8%。若干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能源工业中,神东、陕北、鲁西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颇具规模,煤炭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石油炼制产业加快发展,先后建成了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乙烯工程、青岛大炼油等项目;长庆和普光等大型气田投产,建成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川气东送、陕京三线等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线;水电发展跃上新起点,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岭澳二期1号机组、秦山二期扩建3号机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3年无核电机组投产徘徊不前的历史;新能源产业中江西赛维LDK1.5万吨硅料项目二线达产。制造业中,一汽PQ35平台、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广西华银铝业一期工程等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方面,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之一”的青藏铁路,京津高速、郑西客专等多个客运专线竣工,多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天津空客A320项目建成投产。信息产业方面,海力士-恒忆半导体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成都成芯半导体公司8英寸芯片投产。文化方面,国家大剧院建成使用。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大批新开工项目蓄势待发
“十一五”时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累计新开工项目151万个,占全部施工项目个数的72.6%。这些项目包括京沪高铁、宁德核电、中海油10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沈钢超大型无缝钢管生产线、一汽大众二期 工程、广东汉能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京东方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福州市三坊七巷改建工程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三)“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1.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十一五”时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大批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如东线穿黄、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工程,中线膨胀土试验段、黄河以北至漳河段、黄河以南段、引江济汉、天津干线段部分工程项目,以及世界最大规模的渡槽工程——沙河渡槽段等。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已顺利加高至176.6米新的设计高程。采用世界先进盾构技术的中线穿黄工程首条隧洞顺利穿越黄河底部。湖北兴隆水利枢纽开工且同年实现截流,极大地推进了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十一五”时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32亿元。
2.西气东输:西气东输是我国投资最多、距离最长、管径最大、钢材级别最高、输送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地形地貌最复杂的管道工程。一期工程在2000-2001年先后动工,于2007年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干线全长4859公里,加上若干支线,管道总长度将超过7000公里。西气东输二期工程于2008年全线开工,2011年建成通气。三期工程路线确定为从新疆通过江西抵达福建,把俄罗斯和中国西北部的天然气输往能源需求量庞大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十一五”时期西气东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2亿元。
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世界上最大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十一五”时期,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果。2006年大坝浇筑全线达到设计高程185m,三峡水库比初步设计提前一年实现了156m的初期蓄水目标。2007年全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2008年10月29日三峡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2009年8月8日,三峡电站最大出力首次达到设计出力1820万千瓦。2010年10月26日9时,三峡工程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175米正常蓄水位。截至2010年12月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646亿元,其中,“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约426亿元。目前,除升船机项目外,其余土建项目都已基本完成。
4.京沪高铁:京沪高铁是国家重大战略性交通工程,纵贯四省三市,全程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设21个车站,计划投资2209亿元,2008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工期5年。工程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71亿元。
(四)“十一五”时期主要建设成果
“十一五”时期,投资建设成果显著,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32.4亿吨,比“十五”末期增加了8.9亿吨;原油开采2.03亿吨,比“十五”末期增加了0.22亿吨;天然气产量968亿立方米,比“十五”末期增加了475亿立方米;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十五”末期增加了17062亿千瓦小时。2010年钢材产量达到8亿吨,产量比“十五” 5 末期增长1.1倍;汽车产量1827万辆,比“十五”末期增长2.2倍;水泥产量18.8亿吨,比“十五”末期增长75.9%。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由铁路、公路、水运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人民的出行更加便捷。2010年铁路营业里程为9.1万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1.6万公里。2010年公路里程为398万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7.4万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3.3万公里;2010年内河航道里程12.4万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0.07万公里。
“十一五”时期,水利业投资的高速增长有效地增强了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到2009年底,我国共有水库87151座,水库总库容量7064亿立方米,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了2043座和1440亿立方米。堤防长度由“十五”末期的27.7万公里增加至2009年的29.1万公里;堤防保护面积由“十五”末期的4412万公顷增加至2009年的4655万公顷。
“十一五”时期,我国住宅建设飞速发展,住宅投资快速增长,大批住宅相继竣工,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十一五”时期住宅累计完成投资157586亿元,年均增长24.8%;累计竣工住宅面积80亿平方米,人均增加住宅竣工面积6平方米。
(来源: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
第二篇: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
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努力营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转变非公有经济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创新非公有经济发展方式,优化非公有经济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了非公有企业和广大民众创业的积极性,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十二五”非公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开门红。2011年上半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非公有投资”)达2590.34亿元,同比增长37.6%。全省非公有投资呈现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比重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非公有制投资基本情况
1、投资总量继续扩大,投资占比显著提高
上半年,全省完成非公有投资额2590.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6%,高出全省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71.7%,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1.2%,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个百分点。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非公有经济投资的主体地位逐步显现。
2、二产比重略有下降,工业投资占近七成分产业来看,在非公有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2.27亿元,同比增长36.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92.77亿元,同比增长3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5.30亿元,同比增长38.2%。三大产业占全省非公有投资比重为2.4:69.2:28.4。
在工业行业中非公有经济投资也占主体。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工业投资1785.02亿元,同比增长37.8%。非公有投资中工业投资占68.9%,占比近七成。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中非公有经济完成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3.88倍,增长最快;烟草制品业中非公有经济完成投资3.45亿元,同比增长2.86倍,增速排名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非公有经济完成投资33.37亿元,同比增长1.85倍,列第三;另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中非公有投资也有较快增长,分别增长93.3%、90.9%、87.7%、84.7%和75.6%。
3、个体经济投资一马当先,外向型经济投资相对偏缓
分投资主体看,上半年非公有投资中,个体经济投资增长最快,私营和股份制经济贡献率最大。上半年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6.85亿元,同比增长93.8%,增速一马当先;私营经济完成投资998.62亿元,同比增长45.4%,对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4.0%;股份制经济完成投资1265.77亿元,同比增长33.3%,对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4.6%;外商完成投资93.41亿元,同比增长11.8%;港澳台商完成投资92.56亿元,同比增长10.6%。
4、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新兴产业投入加强
随着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政策、措施的出台,江西非公有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强。上半年非公有经济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完成投资784.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3%,对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0%,拉动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14.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60倍、1.54倍和1.25倍。
5、地区发展水平不一,特点不同各有千秋
表一:非公有投资增长情况和占全省比重
如表一所示,从各设区市的增长速度来看,有5个设区市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37.6%,其中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的设区市是:鹰潭增长84.6%,上饶增长57.4%,景德镇增长50.3%,新余增长40.4%,萍乡增长39.3%。从各地非公有投资占全省非公有投资的比重来看,比重上升的设区市是:上饶、鹰潭、景德镇、新余、萍乡,分别比2010年上半年上升了1.2、0.8、0.5、0.2和0.1个百分点。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成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特别是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劳动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江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已逐步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金筹集的社会化,资金投向的市场化,已成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基本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必将继续成为投资中最强劲的增长力。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应坚定不移地进一步鼓励、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又好又快的增长。
1、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和商务、商贸流通业,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建设、城镇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和各种措施发挥好公有、非公有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2、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二是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重点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银行业进一步健全担保机制、精简贷款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重,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三是加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投资的服务与监管,强化非公有投资的审批、监管程序,建立健全政府自觉促进非公有投资增长的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
3、努力加大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后劲
加大非公有及中小企业项目储备、申报、扶持工作力度,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我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利于优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以及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重点非公有企业项目的储备和筛选
申报以及实施推进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度,促进项目按计划实施及达产达效,增强非公经济投资增长的后劲。
4、着力突出核心区域、发展重点行业
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全省上下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好机遇,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争取各方面的资金、项目支持,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形成核心区域与重点行业相互交织的立体性规模经济,谋求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跨越。
第三篇: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推进
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推进
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九五一”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一三六三”思路举措,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大项目、大投入为支撑,全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1-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1亿元,增长36.8%;第二产业完成16.4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完成16.5亿元,增长12.6%。从1-6月份逐月投资运行情况看,呈现出投资总量不断放大和增幅持续攀升态势。
(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三产业投入明显增加,1-6月份,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6:46.9:47.1。从1-6月份投资完成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9亿元,先进制造业完成投资10.9亿元,现代农业完成投资2.1亿元,文化产业完成投资6.9亿元,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9.5亿元,公共服务完成投资7亿元,投资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导向作用日益凸现。
(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6月份,87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和170个县级领导包靠项目,投入明显加大。其中过亿元项目完成投资2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3%。英轩循环经济产业园及英轩重工、“三区”建设物流园、海 洋产品包装解决中心、潍焦集团干熄焦、元利化工MDBE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四)招商引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节会招商、产业招商和企业招商等招商引资活动,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纷纷来昌落户。第十届国际宝石节和第2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海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宝路达新能源汽车等21个重点项目参加签约仪式,合同利用资金达到122.8亿元。
(五)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成立项目审批委员会,积极推行并联审批,规范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服务承诺制、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建立了重点项目联络员制度,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一条龙”、“包揽式”全程服务。1-6月份,共办理项目审批立项119个,计划总投资141.6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1%和103%。
第四篇: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一、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一)投资总额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78亿元,增长21.0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投资134.15亿元,增长25%,其投资额已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5.8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0.83亿元,增长13.3%,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0.7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2.45亿元,增长18.4%,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4.75%;其他投资完成25.35亿元,增长28.8%,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8.7%。
(二)新开工项目增多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着力吸引社会投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动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新开工了860个项目(含国防、铁路)的建设,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比上年净增50.91亿元。
(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东新路、清溪路、解放西路等中心区道路改造建成通车 500公里县乡公路和1000公里贫困村公路改造完成,13个铁路道口平改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完成了二桥大沟、花溪污水处理厂等“南明河三年变清”系列工程一批县医院传染病区、疾控中心和贵阳三中等社会事业项目完工加快了金阳新区内住宅、医院、学校等配套项目的建设。
(四)地方项目占完成投资比重逐年增长
地方项目投资完成247.89亿元,增长30.7%,占全市全社会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8.45%增长到84.67%,其投资额是中央项目投资的4.5倍,其中:市及市以下项目完成投资216.41亿元,增长26.3%。
(五)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3亿元,增长5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4.85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5.60亿元,增长24.6%。
(六)商品房开发产销平稳
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321.87万平方米,增长20.4%,销售面积224.79万平方米,增长20.5%,销售额40.50亿元,增长26.0%,其中住宅销售203.31万平方米,增长15.7%,销售额33.41亿元,增长18.4%。
(七)金阳新区建设步伐提速
金阳新区建设完成投资50.7亿元,增长52.8%。贵阳一中金阳新校基本建成,2005年9月开学迎新;石林公园基本建成开放;金阳新区内道路、住宅、医院、学校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展望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保持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年。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省、贵阳市考察时关于“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2005年重大工作部署中“大力推进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继续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金阳新区,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聚集”的明确要求,2005年贵阳市将继续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市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要确保完成343亿元,比上年净增50亿元,增长17.08%;力争完成353亿元,比上年净增60亿元,增长20.4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确保完成153亿元,力争完成15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确保完成69亿元,力争完成7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确保完成91亿元,力争完成92亿元;其他投资确保完成30亿元,力争完成33亿元。
(一)建立健全投资目标责任制,完善有关激励机制
对全市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分解,并签订责任书,各区(市)县政府一把手是完成本地区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各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政府投资计划落实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房管局、统计局分别作为责任单位,负责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及其他投资目标的完成。同时,对金阳新区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单列考核。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高度重视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起重大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并将重点项目建设纳入投资目标考核管理。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金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清镇东郊水厂、贵阳市龙洞堡片区排污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社会发展事业项目中的金阳医院、贵阳学院校园建设、贵阳大剧院等;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农村公路网建设、贵开路、国道主干线贵阳过境公路等;水利项目中的息烽鱼简河水库工程、息烽阳朗排洪工程建设等;特别是对全市优势支柱产业起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如贵州开磷集团120万吨/年磷铵工程、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项目、中外合资前进CMA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年产200万条半钢子午胎技改项目、贵州水晶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汞污染治理及技改项目、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氧化铝120万吨/年技改项目、第四期电解铝项目等。
加强重点项目库的建设,增加后续项目储备量,特别是大型项目的储备。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建设大贵阳的需要,抢抓机遇,高质量地准备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组织调配好人员力量,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抓紧抓好后备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早具备建设条件。
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完善各项手续,落实建设资金,促使续建项目能够顺利完工,新建项目能够早日开工建设。
对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5年十件实事,及早落实建设条件,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完成。
(三)继续大力争取国家、省的投资及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及时了解国家投资方向和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支持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省的要求,高质量准备项目,及时申报,有关部门和项目业主要加大汇报、争取力度,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省投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家和省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投资计划的完成。加大利用国外长期优惠贷款力度,促使已列入规划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尽快实施。继续做好开行授信贷款工作,按照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的要求,继续完善项目的各项手续,争取让贷款能早日到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的外来投资
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吸引民间投资工作,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外来投资者的信心。筛选一批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要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狠抓项目的追踪落实,进一步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合同资金到位率。
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采取特许经营、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盘活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存量,形成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体制。要加快对已竣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进行转让,实现投资、建设、运营良性循环。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如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企业债券等,努力为重点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五)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民间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项目业主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权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加快国企改革,把招商引资与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努力扩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规模。
(六)进一步加强投资的协调和督查工作力度
建立每月固定资产投资协调会议制度,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协调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全程监督检查。各区(市)县有关部门在按时向统计部门报送项目工程进度月报表的同时,分别向市政府目标办(督查室)和市发改委各报送一份。
(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按照国家、省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抓紧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相关管理办法,简化企业投资程序。在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贵阳市优势支柱产业、特色经济项目,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项目。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管理,严格程序,努力提高投资项目质量和效益。
第五篇: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一、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一)投资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5亿元,增长17.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3.06亿元,增长6.1%,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5.22亿元,增长23.6%,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74亿元,增长25.3%,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6%;其他投资完成34.52亿元,增长36%,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10%。
(二)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增多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通过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在招商工作中狠抓资金到位和项目落地,着力吸引社会投资,推动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全年施工项目为1766个,增长22.2%,新开工项目1167个,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比上年净增50.7亿元。
(三)工业投资步伐加快
工业投资在中铝集团氧化铝、贵州水晶集团汞污染治理、双能矿山机电、龙翔集团棕刚玉生产线、险峰数控机床、开磷磷酸萃取装置、贵州信邦制药等大项目的拉动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05.46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15.53亿元,同比增长145.1%;电力完成27.12亿元,增长39.2%。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363.15万平方米,增长3.1%,销售面积367.49万平方米,增长23.8%,销售额80.31亿元,增长51.4%,其中住宅销售332.53万平方米,增长23.4%,销售额60.94亿元,增长41.9%。由于资金到位,土地开发量增加,我市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0.74亿元,增长25.3%,占全市投资完成量的26%,已成为推动我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从2005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看,贵阳市传染病院、清镇东郊水厂、息烽鱼简河水利工程、白云区污水处理工程等部分省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贵阳大剧院、三江劳教所供水工程、息烽县医院、17中综合楼、实验二中分校教学中心及图书馆、金筑大学运动场、浣沙路及师大人行天桥、九中地下人行通道、延安路及瑞金路沥青罩面工程、青山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大营坡、兴关、客车站立交桥光彩照明工程、青岩古镇修复工程、阿哈湖污染治理及水土保持(一期清淤工程)、团坡大沟(红拖段)、茶店大沟(贵医段)改造工程、观水路、八鸽岩路、市北路、永乐路、环城北路、北新区路等项目已完工。
(六)自筹资金到位情况较好,支撑了投资的较快增长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61.11亿元,同比增长19.0%,从资金来源构成看,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为主要来源,其中,自筹资金199.56亿元,同比增长31%,占本资金来源的55.3%;国内贷款87.39亿元,同比增长7.1%,占本资金来源的24.2%;其他资金65.58亿元,同比增长4.2%,占本资金来源的18.2%。
(七)金阳新区建设强力推进
金阳新区建设完成投资60.4亿元,增长19.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5.35亿元,增长14%。金阳行政健身中心、贵阳一中金阳新校等项目全部完工,长岭路、金西北路、迎宾东路二期(观山北路口-长岭路)已建成通车,金朱东路、兴筑东路等道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带动了金阳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41亿元,增长57.0%。
二、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施行的第一年,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贵阳市提出的“做表率、走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十一五”的“开门红”。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投资工作的要求,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要完成395亿元,增长15.16%,比上年净增5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预计完成161.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预计完成89.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完成103亿元,其他投资预计完成41亿元。
(一)对照目标,严格考核,确保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充分认识投资对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把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实、抓好。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锐意改革的精神认真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年终严格按照《贵阳市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对各区(市)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考核。
(二)加强调度管理,确保重点项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006年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在数量、投资规模、覆盖范围等方面比往年都有突破。主要是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公路、铁路、城市污水处理等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建设项目,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十件实事”项目。要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调度和管理,做好对重点项目的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集中力量保投产、抓续建、促开工,并在保证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方面落实责任。各项目所在地要主动协助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重点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交通方面,配合省抓好国道主干线贵阳过境高速公路、桐木岭-惠水公路、贵遵公路扎佐至南北段改扩建、贵开路、二环南线、北出口线、龙洞堡机场飞行区改扩建、贵阳市南编组站建设、贵铁分局小寨坝火车站扩容等,市本级主要是抓好贵惠路、宅吉路、四方河联络线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启动城市轻轨交通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贵阳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城镇供水续建工程、新庄污水处理厂城区配套管网系统工程、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在提升城市品位方面,重点抓好商业步行街、二客站建设、南明河景观整治(三中地块)、城市公用照明系统改扩建等项目。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贵阳地理信息系统一期、贵阳市远程教育网功能完善等项目。在社会事业方面,完成贵阳三中、金阳医院、市传染病院和开阳、修文、清镇等几个县级医院的建设,开工建设市广电中心、市文化宫、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市妇医门诊大楼、贵阳一中金阳新校扩建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全市新增投资3亿元以上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改一气”新建沼气池7万口及配套项目,继续实施万户小水池工程,解决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完成10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和300公里村寨串户路硬化;开工建设花溪红岩、乌当渔洞峡、修文金龙、清镇席关等水库,完成鱼简河水利工程。
(三)做好国家已明确国债资金投向项目的前期工作
2006年国债资金国家重点投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据此,要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国债规模进一步减少,投向继续向西部倾斜的形势下,要抓紧国债项目申报工作,把国债项目争取好、管理好、实施好。
(四)培植新的投资增长点,促进投资较快增长
工业投资加快是我市投资增长的新亮点。要重点引导企业抓住时机,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要引导开发一批我市具备生产条件、具有开发潜力的新项目。今年要重点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年产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等配套工程,尽快使贵州铝厂四期电解铝、氧化铝节能项目达产增效;启动清镇煤化工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8个(项目总投资136亿元),重点抓好烟厂异地搬迁、贵州轮胎集团年产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兰花水泥二期等项目,扶持5个有重点应用示范意义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开工建设为清镇电厂搬迁配套的两个煤矿坑口(年产75万吨),同时抓紧做好清镇电厂异地搬迁的一系列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强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高新区面积,建成投产12个以上产业化项目。
(五)加大经费投入,强化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定要方向对路、扎实细致、协调到位。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完成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切实加强此项工作,年内市级将安排2000-3000万元项目前期费,各区县市也要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进一步组织和调配好人员力量,保持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加强汇报衔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的盘子。
(六)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要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开发行、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启动新一轮银政合作,今年力争在国内金融部门融资50亿元左右。切实抓好“投转固”工作,为下一步出租、拍卖、转让打好基础。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形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公路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有效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按照市场规律合理调整煤气和水的价格,调动企业对公用事业投入的积极性。创新融资方式,采取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发行企业债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
(七)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市储备了5000亿元的投资项目库,并通过研究、论证筛选了一批重大储备项目,以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各区县市也要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原则,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运作,分别建立重大项目库、重大前期项目库和储备项目库,适时向社会推介。对项目库要实行跟踪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扩大充实。
(八)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加强资金管理,将征地拆迁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抓紧建立和落实配套资金的约束机制,保证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对在建和新开工的项目,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建设项目按时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加快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的报批工作及征地拆迁工作,积极盘活土地存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