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流精神 杭州日报
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流精神
杭州日报
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流精神2017-05-17 分享到:4月25日晚,杭州举行“‘中国梦·劳动美’杭州工匠为你喝彩”首届“杭州工匠”认定发布会,为首批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杭州工匠”颁发荣誉。“工匠精神”是杭州向创新活力之城进发的旗帜,是向世界名城起航重要的引擎,要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流精神,成为“杭州制造”的内在支撑。要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术创新、能担当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作出新的贡献。以“杭州工匠”引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总工会界别组: 形成崇尚工匠的良好社会风尚 市总工会在本市制造业企业调研时发现,作为生产要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提升生产率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调研我市工业系统6家机械制造业企业2016年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简况,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高技能人才在职工队伍中的占比与企业生产效益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一线高技能人才比率为27.3%、20.1%的两家企业,企业人均利润都超过17万元,而一线高技能人才比率为0.2%、1.3%的两家企业,企业人均利润都不足3万元。可见,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企业,职工创新能力强,技能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企业效益好。事实上,技能人才的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在人才市场,许多普通应聘者“一岗难求”,而高技能人才岗位却“一贤难遇”。虽然企业每年在招工、培训上花费大量资源,但技能人才流失率仍然居高不下。根源在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低,各种待遇难落实,大部分劳动者不愿意当技术工人。拥有一支忠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是当前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求。我们呼吁:选树“杭州工匠”,引领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良好社会风尚。强化技能人才表彰激励,选树好“杭州工匠”,把杭州工匠的培养选树活动作为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引导职工爱岗敬业,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把“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打破“考不上大学才读职校”的认识误区,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努力推动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广义人才观。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支持和爱护技能人才,让争当工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紧跟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形势,与时俱进调整技能大赛工种目录,使技能大赛与企业需求和现代科技相融通,引领我市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搭建和提供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展示技能、提升素质的平台与机会,组织他们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保护他们的劳动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帮助技能人才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促进技术工人充分就业,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报酬,让能工巧匠的收入待遇与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相匹配,切实改善技术工人的生存现状。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对优秀技能人才,可参照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做法,在购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励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市政协委员葛小青: 提高待遇激励工人学好技术 要将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培养一支懂技术会创造的产业工人队伍,既要有工匠精神的感召和深入,更要从培养手段和路径上下功夫,搭建培养工匠的平台,让工匠享有应有的待遇,破除职工身份界限,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与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职工收入分配结构不当,技能要素占工资收入分配的权重过小,一般情况下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远低于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其技能价值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要尊重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环境,要改变社会轻视技术工人的陈旧观念,首先要让技术工人收入体面起来。技术工人、工匠应该被纳入中等收入群体。要强化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扶持力度,让他们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激励,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措施之一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让劳动者报酬稳步提升。一方面,应尽快扭转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持续下滑的势头,使之逐步提升到60%左右;另一方面,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确保勤劳者能够致富,确保创造性劳动与复杂劳动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九三学社市委会: 落实好各项配套政策 “现代学徒制”是近年来国内外比较热门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学校和现代企业双主体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就是工匠精神。2015年8月,杭州市成为全国17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在杭州的试点进程很有必要。对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的部门主管进行调研,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现代学徒制”,向其介绍后,多数受访者认为企业主动性不会很大,更愿意培训自己已有的员工,但如果政策强制实施,并且政府能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补贴,企业也会有相应计划安排,但需要和学校建立有效沟通。对杭州黄龙、凯悦、大华、索菲特等多家星级酒店的人事、餐厅等部门经理进行调研,他们认为酒店行业的基层员工流动性很大,不太可能花很大的代价用在职工培训上,认为“现代学徒制”并不适用于酒店这类员工流动性高的行业。对杭州钱江五金工具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假如不增加企业负担,企业一定是欢迎的。但也存在一些顾虑,比如牺牲了企业的利润去培养学徒,一旦学成后跳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他们宁愿花钱去雇用已出师的技能人才。同时部分企业也提出一些疑问:招生时是否校企共同商定,是学生进校就已确定分配单位,还是统一先招进来,然后再双向选择?比如第一种方式有利于企业的岗位提供及教学和后续的就业,但是如果学生另谋高就,如何保障企业的权益?如果是企业辞退学生,如何保障学生权益?合作企业的师傅费用由哪方支出?如何考核?学生的学徒工资由哪里支出? 调研分析后发现:实体企业适合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但如果没有相关政策优惠等细则出台,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高的服务性行业,可能不适合“现代学徒制”。走访了人社部门下属技工院校和教育部门所属职业学校的负责人,他们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认可度、参与度较高,但由于企业积极性不高,如果没有后续细则出台,也会影响到学校方面的积极性。从调研中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对待“现代学徒制”的问题上,更多关注的是本行业自身的利益和需求,校企双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对“现代学徒制”实施意义的理解,统一认识,加强沟通和合作。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委员会”。由政府职能部门、学校、企业三方组成,协同努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现代学徒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学徒培养标准,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现代学徒制”必须要有全国统一培养标准,如果仅靠校企关系,是做不下去的。建议“现代学徒制”试点从成规模的国有企业和有较好资质的职业学校开始。要优先考虑企业人员相对稳定的实体性企业和有品牌的职业学校。其他性质的企业和学校如有意愿并且符合条件也可同时参与。建议在指导性方案和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操作和监督管理细则。短期内可以由政府方面出台政策,要求国企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试点中来,同时给予参与的企业以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只有带头的试点企业起好示范作用,才能带动其他企业以至于整个行业企业参与进来,并逐渐由最初的政策引导过渡到市场需求,以调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建议尽快出台“双导师制”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管理、激励机制等具体细则。明确“双导师”的资质、职责和待遇。比如在企业和学校中选拔有资质的劳模、优秀教师,率先义务承担带教学员的工作,并将此作为评优考核的一项内容。建议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细化责任并加以立法。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我国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应对此重点关注,细化相关条款,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的责权利,确立执法主体,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民盟市委会: 探索三方合作模式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合作不积极普遍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状况。学生不满情绪较重,由于企业规定的工作时间长,有些企业经常加班,导致上课时间减少,“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低。教育教学管理沟通缺失,工学交替需要在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实施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校内教师重理论,生产型实际指导能力不足,只完成自己的校内教学任务;企业师傅往往有丰富经验但并不具备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指导计划、目标不明确,对于常态的教学安排责任心不强。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岗位工作任务不能与系统性的知识有机融合,极易导致学生手脑分离,陷入混乱。建议,加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探索与合作。一是政府为主导,建立责任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对人才的培养任务,共同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与学徒分阶段、交管式的培养模式,制定具体的合作制度与计划;二是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完成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政府要对现代学徒制积极实施并且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和学校,进行足够的资金支持;三是合作拓宽办学渠道,共同做好“订单式”课程开发工作和“订单式”培养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联合办专业、联合办班、校企分开办班,开办“企业冠名”班、举办企业职工文化科技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政府可定期组织全市层面的“大比武”;四是引导企业和学校合作推进科技研发,建立产品研发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基地),并对产业转化的研究成果给予奖励。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加强对学徒的忠诚度教育,降低现代学徒工的流动率,是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举措。因此,学校与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和忠诚度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学徒在学业有成后要有回报企业的义务,企业要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们实现个人价值。改革发展职业教育 市政协委员莫炜国: 推进体制创新打造一流职业教育 怎样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德国工业起步之初,欧洲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是英国,蒸汽机的发明让其引领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崛起也曾靠模仿和山寨英国的产品。英国后来出台法案要求所有到英国销售的商品必须标明原产地,这就是Made in England 或Made in France 等的来源,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山寨产品。为了扭转窘境,德国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其中一项主要措施就是大力投资发展职业教育。建议推进体制创新,丰富教学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又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专项资助等形式,鼓励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拟制、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培训等,联合职业院校研究科研项目并进行成果转化。市政协委员杨敏: 进一步优化专业调整 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建立起现代化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规划好职业学校的区域布局,定位好学校的发展档次和专业方向。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管理,逐步减少其数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优质率。抓好综合性和专门化学校建设,在专业布局上按照龙头专业做大做强、骨干专业做精做优、辅助专业做特色的思路,开展“一校一品”的建设。继续推进各学校专业设置的“1+2+X”模式,即1个龙头专业、2个骨干专业和若干个辅助专业。调整各职业学校内的专业课程和核心技能,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刘建华 整理 杭州日报报业集
第二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 不断锤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一是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固牢提高技术基础。二是强化对技术工匠的奖励机制,调动工匠人员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充分更安心的专研技术。三是要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对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
第三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设备制造 张文哲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过他们大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秉承着这种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同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6月22日,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了两家制造企业。总书记同职工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工匠精神,是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恰恰也是我们路桥集团精品意识的精髓所在:苦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我们路桥集团,他们喜欢阳光下架桥机美丽的金属光泽,默默的在骄阳酷暑中坚持,在烈烈长风中挺立;他们喜欢简单却美味的工作餐,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谈笑风生;他们喜欢每天熬夜工作后倒在床上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暂时忘却夜班的漫长和工程进度的压力。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纯净液压油淡淡的紫色,却忘了被它浸泡过的双手会脱皮发痒;他们喜欢钻研那一份份的图纸和计算书,却忘了桌上的工作餐早已变凉;他们喜欢黎明前天边的那一抹曙光,打着哈欠把工具和苦累放入皮箱,憧憬着栉风沐雨的光荣与梦想!
公司在制造业的第一线,率先响应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断的树立精品意识。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在2017年3月,设备制造公司开展了员工“大讲堂”的活动,围绕公司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研发创新、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党群政工、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开展大讲堂,在广大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员工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公司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
针对一线员工,我公司开展了“焊接工艺及专业技能培训”系列讲座。培训特邀专家为工人做指导,让工匠精神在全公司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公司制造过程的内在支撑。
公司还建立了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制造工匠”的选拔活动。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精品工程”的工作意识。公司设立“制造工匠”交流选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并严格制定了选拔条件、选拔流程、以及对“制造工匠”的考核及待遇提升的方案。
在设备制造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在公司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每一次移动模架的打开与关闭,都有桥梁事业部的技术员穿梭在现场,紧握对讲机,确保各工况安全就位;每一次浇筑完成成功过孔,我们研发设计团队都深深的松一口气,但马上又提起勇气,接受新的考验;每一个良辰美景,机加工事业部的安全员都坚守在岗位上,双眸时刻流动着警惕,呵护安全。每一个花好月圆,我们设备制造公司都肩负着责任与期望,把思念压在枕下,藏在心间。
今年3月,商合杭公铁大桥完成预压浇筑,移动模架面临着首次过纵移过孔。3000m平曲线半径和2.8%的纵坡,对于任何工程师都是一个头疼的难题。这台MSS40型移动模架是我公司新研发的自行上行式造桥机。虽然进行反复的模型计算,虽然仔细的分解了移动步骤,但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临近退休年纪的王殿学总工主动请缨带队,赴一线工地,现场指导。双鬓斑白的他,细心的观察着移动模架的每一个动作,“一听声音、二看油漆”他耐心的教导着,“轻敲钢板发出清脆的声音是代表此处在受力,如果油漆出现崩裂就证明此处有大变形,是很危险的征兆。”在30m的高空,他临危不惧,坚持爬到模架最前端,细心交代,不放过任何关键节点。到了中午就在坐在设备的钢筋上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众志成城,认真扎实的进行纵移准备工作,调试液压、开合模板实验、解除锚固……当移动模架行走到位时,已是第二日傍晚。历时2天,移动模架首次纵移顺利完成!当听到项目经理给上级领导满意的汇报时,所有人好像都感觉累了。满意背后的困难、研发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也正是这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着设备制造公司克服万难,敢于攻坚。
我明白了一件事:敬业会让人出类拔萃。超越平庸,选择完善,精益求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卓尔不群,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回报,但求问心无愧;不论公道,但求初心不忘。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人生原则。如果你希望成为被需要、被尊重,成为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活在当下,强在内心。
第四篇:工匠精神
论“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其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双翅膀”,二者缺一而不可。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二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们成了“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在世界随处可见,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这里面却依然缺少真正中国创造的东西,甚至一些外国人将其等同于“山寨”产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形象。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作为知识资本形态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本。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至高点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
四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尊重员工的价值、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美国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年轻时有过在酒店打工的经历。最初,上司安排他打扫卫生,刷马桶是其中必要环节。希尔顿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对待工作很懈怠。有一天,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同事见他刷的马桶很不干净,就亲自为他做示范,并告诉他,自己刷完的马桶,是有信心从里面舀水喝的。这件事对年轻的希尔顿触动很大。从此他一改对工作的懈怠应付,逐渐树立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后来,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并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回顾他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年轻时所遭遇到的“喝马桶水”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一课,是他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事实上,企业员工所具有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自身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这就是在中国必须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那么,其路径何在呢? 首先,必须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职业“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往往不入统治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封建王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反观欧美文化,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其次,必须畅通职业培养机制。有资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那么,如何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呢?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三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再次,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企业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理念、共同信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显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也需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最后,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是“工匠精神”得以延传和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其一,要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现象,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其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要建立专项基金,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其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其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可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其名”的办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让他们“扬名立万”,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第五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无数的日夜,有那么一群人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最前沿的知识科技,也不是改变了多少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只是靠几十年不忘初心的坚守,努力将自己的职业技能做到完美和极致,靠着师徒传承和刻苦钻研,专注本职,追求卓越。将一名大国工匠的精神,深深融入到自身血脉中,终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与“核”共舞,守护蓝“芯”的大国工匠乔素凯。作为“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他参与并见证了我们国家核能源领域从无到有,再到世界一流的全过程。在和核燃料交道的26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交出了更换、维修核燃料工程中零事故的成绩。他的团队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技术力量。超高的技术,由人折服。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专注本职,尽心尽责,更让人敬佩。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的大国工匠顾秋亮,被誉为“两丝”钳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拥有非凡金属雕花技术的匠人胡双钱,他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泱泱大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大飞机,是多少年来的痛。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最好证明。但对胡双钱这样技术人才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受命,经受巨大的风险。在一次实验中,急需一种零部件,零部件材料是精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但要求更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误差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但那时的中国还不具有该种机型的车床,临危受命的胡双钱靠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
这样的“工匠”,也许还有很多。他们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敬佩,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巨大推动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各位大国“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成长着、奋斗着,练就了属于自己岗位上的独特技能。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对事业的热情、对人生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弥足珍贵。而新进入职场的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这种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促使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步充实自己,蹋蹋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争做公司的“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