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2: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是开凿最早、跨越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与万里长城、印度佛家大佛塔、埃及金字塔并称为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结晶。随着现代化文明的推进,大运河原有的功能已经下降,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种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杭州是文明中外的旅游城市,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讫点。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西湖让其闻名中外后,杭州市政府又开始着手打造古运河这一品牌,让其成为杭州的另一个标志。为此杭州已将运河整治工程列为“十大工程之一”,并提出“延续历史文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杭州市委、市政府于去年提出了“打造运河工程”的发展战略。在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显得犹为重要。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会对运河造成破坏。我们的研究通过对目前运河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我们合理的见解和建议。这一方面能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公众对京杭运河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研究目的

通过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考察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探索在运河保护和开发中的不合理行为及其原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运河保护和开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以此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作为的参考并得到其重视。

研究的意义

对历史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与汗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京杭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运河功能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航运、生态等功能仍然及其重要,并增加了一定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在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下,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其各项功能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功能完善极其重要。

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运河工程”的发展战略。在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显得犹为重要。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会对运河造成破坏。通过科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将对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一种从整体上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个案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项以及提供有用的范畴,以帮助形成假设。它可对对象做深入的质的研究,彻底把握对象的全貌,并具有抽样方法无法做到的社会实在性。在我们的调查研究当中我们采用了这种方法,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作为总体代表的部分单位作为调查点,并以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算的认识总体结果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那一部分调查对象称为样本。抽样调查是一种具有科学根据的非全面调查,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选择样本上,遵循随机的原则,即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中选机会的原则。第二,时效较高。由于抽样调查只从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调查,与全面调查相比,调查费用大大减少,时效性增强。第三,调查结果较为准确。抽样调查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科学依据,因而在以样本调查结果推算总体上,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了通过问卷调查从一个侧面考察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我们小组在运河文化广场至卖鱼桥段及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对市民进行抽样调查,得出了所需的反馈数据。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异同,来探索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通俗地说,这种方法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可以采取纵向的比较,也可采取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比较,即比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我们小组根据两期“运河整治工程”前后,运河各方面情况的改变来分析政府该项政策工程的合理性,提出政府行为的不足之处。横向比较是比较同一阶段的有关情况。通过对各河段及各方面(包括通航情况、运河生态、沿岸古迹、景观设计、产业布局等)的比较研究,了解政府实施工程的侧重点,从而分析这样侧重是否合理。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归纳、演绎、综合等常规的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进程

1.课题申报和研究方案设计(3月25日-----4月5日)。在此期间我们通过三次小组会议完成了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方案的设计,并聘好了指导老师,确定了研究方向,完成了先期准备工作。

2.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调查方案设计(4月10日------4月20日)。通过上网检索及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收集了前人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期间我们完成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调查方案设计,详细列出需要调查的对象,做好实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评估,提出了解决办法。3.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实地调查(4月22日)。在这天我们完成了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的第一次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后期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

4.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第一次实地调查结果分析和调查报告拟稿(4月23日------4月30日)。在此期间我们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准备调查报告的撰写。

5.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第一次实地调查报告撰写(5月8日------5月12日)。在此期间我们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并对本阶段研究工作做一小结。

6.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方案设计(5月15日------5月21日)。在此期间我们构想了调查方案,为问卷设计做好了准备。

7.暑期工作(8月1日------9月10日)。我们完成了市民对运河保护开发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前人研究综述定稿和相关所需原理查找及学习。

8.再次做实地调查并发放市民对运河保护开发满意度调查问卷(9月14日------10月7日)。在西湖文化广场附近进行实地调查并实施市民对运河保护开发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

9.撰写市民对运河保护开发满意度调查报告,筹备中期成果评比(10月8日------10月17日)。在此期间我们完成了市民对运河保护开发满意度调查报告撰写和结题报告框架设计,参与了中期成果评比。

10.研究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初稿撰写(10月18日------10月30日)。在此期间我们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经验,并开始准备最终结题报告,完成结题报告初稿草拟工作。

11.结题报告初稿修改和结题报告二稿审定(11月1日------11月15日)。在此期间我们完成了结题报告初稿修改和结题报告二稿审定,为终稿做准备。

12.结题报告终稿定稿(11月17日------11月20日)。在此期间我们完成了结题报告定稿。

摘要:我们从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实地考察和市民调查问卷的结果出发,考察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探索在运河保护和开发中的不合理行为及其原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运河保护和开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京杭运河杭州段

现状

保护

开发

社会效益

政策建议

一、前人研究综述

随着京杭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作为京杭运河沿线六大

城市之一,杭州市为了配合京杭大运河申遗,也从2001年起推出了“运河工程”,对京杭运 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一时间,对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各项研究相继兴起。有关专家和学者针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两个方面,分别从运河生态环境、运河沿河景观设计、运河沿河古迹保护和旅游功能开发、运河沿河产业布局和产业类地块更新研究以及运河保护和开发总体规划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1.京杭运河杭州段生态环境的研究

京杭运河杭州段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杭州市政府提出“运河工程”战略前,已有一批专家学者涉足。在杭州市政府对运河进行综合整治后,更多的学者对杭州段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针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水质恶化的问题,通过技术性指标的测量和水质污染源的调查,分析了水质变化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了综合整治的建议。

杭州市水质监测站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家分别对运河水质和水体微生物生理群生态分布进行了长期监测,揭示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有机污染严重的问题。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沈宏满教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经济、地理、制度、技术、人口、功能等因素,分析了运河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利用政府权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等八项建议。浙江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官宝红等,分析研究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的特征,提出了截污措施建议,在污染源控制、排污管网改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并通过综合等标污染负荷评价确定了80个主要污染源。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曾爱斌等就治理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截污纳管措施提出了“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截污纳管”等十二项对策,同时指出了截污纳管当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除此之外,学术界也有针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某项生态环境指标的专门研究。这里不再以一赘述。总的来说,京杭运河杭州段生态环境的研究已比较全面。这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

2.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景观设计的研究

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景观设计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是在京杭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和开发之后兴起的。学术界的相关专家和学者,主要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针对杭州段沿河景观的现状,对沿河景观设计做了一些探究。胡晓聪、邹志荣等学者从京杭运河杭州段主城区段沿线自然、历史、地理分析出发,综合京杭运河杭州段现代功能、历史文化、生态绿化三个方面,探讨了运河滨水区环境改造设计的思路和途径,从建筑学的角度提出了空间设计构思、环境改造设计途径、历史文化的保护有和延续措施以及生态绿化的改造方法。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沈丹、王竹等从京杭运河杭州段河流的动态性层面上,通过对运河流域景观的意象研究和发展途径分析,探讨了运河流域的景观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潜在联系,提出了系统化、综合化的景观设计原则。

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景观设计的研究较少,研究的角度不够广。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3.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和古迹保护和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杭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沿线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随着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开发,对于运河古迹的保护和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在京杭运河杭州段整治和开发的初期,学术界的一些专家提出了设计缓冲带保护沿河古迹的建议。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学者们针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开发初期存在的沿河古迹被破坏的问题,在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在开发过程中应该解决的6个问题和需要实现的“5个尽快”。杭州市城市建设处、运河工程建设指挥部队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梳理,整理出了京杭运河杭州段古迹名录。在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功能的开发方面,浙江大学的金平斌、沈红心等从分析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入手,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明确了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定位,提出了旅游功能开发要遵循的两大原则和四大功能要求。

对于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功能开发的总体构想和区段开发思路,专家学者们也通过研究提出了见解。

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和古迹保护和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4.京杭运河杭州段产业布局和产业类地块更新的研究

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类地块的更新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这两个方面,学者们从分析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产业布局出发,探讨了如何调整沿河产业布局和实现沿河产业类地块更新的可能性。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结合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在运河沿岸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卜菁华、应小宇等对京杭运河杭州中心段产业类地块更新为市民游憩休闲空间的可能性做了探讨。他们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的提出了规划。

京杭运河杭州段产业布局和产业类地块更新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为我们在这里领域地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5. 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整体规划的研究

无论是民间的学者还是政府部门,都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整体规划做了相应的研究。杭州市建委的李国忠从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功能定位和开发利用的迫切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京杭运河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指出运河杭州段综合开发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各功能可以兼顾的因素,又要遵循功能更替的规律,还要注意功能之间的相互冲突问题,提出了运河不同功能结合的三种方案。以杨戍标为代表的学者从运河功能定位的角度,提出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航运资源、沿河产业地带进行综合开发。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治理和发展学者们也提出了规划,指出采用“截、疏、引、驳、保、管”的措施,通过加快运河沿岸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工程和景观工程、亮灯工程结合、市场经济运作来对运河进行治理和开发。但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吕庆华通过分析研究,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三个构想和三点建议”,指出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要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加强管理。

6.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丰富的研究资料已为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参考的结论。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生态、城市规划、建筑学等角度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进行研究。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研究数量不够多、对象单一。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生态、城市规划、建筑学等角度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进行研究。对于与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相关的一些领域(如沿河居民构成及其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影响)还尚未涉及。(2)在研究的方法方面也略显得单一。缺乏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去揭示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3)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没有进行评估。

已有研究存在或提出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问题为我们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许多关心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人士,都认识到全面剖析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资料,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进行探索,实是时势所趋。

二、京杭运河杭州段的现状

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开发中不合理行为的分析与政策建议”课题小组有针对地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具体为三处地方)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我们的研究形式主要是调研问卷的发放和实地的走访——根据我小组的调查问卷资料及几次实地调查报告,特作出该调查研究总结。

主要基于我们实地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该研究总结将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基本现状作出简要的分析——分析具体分通航状况、生态状况、文物古迹保护开发、产业布局、居民构成、沿岸景观状况等几方面进行讨论,对我们小组在调研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作出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

(一)、京杭运河杭州段生态状况

运河的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发现在问卷调查时不同地段、附近和非附近的被调查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非运河沿岸居民认为现在的运河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而向运河沿岸居民调查时,他们则普遍认为,和以前相比,运河现在的河面已干净了许多,环境各方面也有了大的改善。运河杭州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调查显示该段运河水质较好运河东岸绿化情况较好,要种植树种为杨柳及法国梧桐,河西岸尚未进行绿化改造;河面上有部分白色漂浮物,但定期有专门人员清理,生态总体感觉较好。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广场-------环城东路段实地调查表明该段沿岸绿化情况较好,要种植树种为杨柳及法国梧桐,水质良好,无漂浮物。在运河余杭塘栖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该段运河水质总体较差,水体呈现富营养化,油污染,淤泥上泛等状况;运河通过塘栖城区时沿岸绿化较差,其余河段绿化较好,绿化树种主要为杨柳;运河生态平衡失调,许多鱼类难觅踪迹,水生植物定期泛滥;排污.清污系统仍不够完善,有居民生活垃圾,工厂废弃物直接排入运河的现象——由此可见,京杭运河杭州段生态状况总体上较好,但整体水平不如以前;运河的整治工作在运河的生态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京杭运河杭州段文物古迹保护开发

对于大运河申遗,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拿社么去申遗。是的,我们拿社么申遗呢?可以这么说,我们要拿出去的是运河的历史——毫无疑问,运河文物的保护开发是运河整治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是运河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方向。大运河杭州段的文物分布及保护情况如何,我想就我们所走访的几段进行简单的说明:京杭运河杭州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最著名的古迹要数拱宸桥,据传,此桥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眉石厚20厘米,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历经几代沧桑,多次重修,现在的拱宸桥毫无疑问是拱北乃至整个杭州最具魅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另据说在今天运河文化博物馆管址上原是一庙,以纪念当地一民间英雄,但不知何故被拆除,甚为可惜。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沿河基本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古迹分布,故不作有关介绍。京杭运河杭州段余杭塘栖段现存古迹较多其中大多分布于塘栖城区,有“一街”“一角”“一厂”“二桥”“二井”“二碑”“十宅”“十五弄”留存(一街即水北明清一条街,沿运河全长1380多米,其中明清建筑沿街长约700米,古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沿街除居民古宅外,还有古碑、古桥、作坊旧址以及米厂、孵坊、缸甏店、竹木店等商家;一角即市南街古镇一角,临河沿街约百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建筑形式包括廊檐、米床、藏刹房、风火墙,有台门、厅室7处,具有明清时期水乡特色风貌;一厂即大纶丝厂旧址,该厂开设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现留存青砖门面墙和2幢2层楼木结构老房,还有天井,占地面积530多平方米,为研究塘栖地方工业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二桥即广济桥和仁德桥,广济桥横跨运河,是省级文保单位,计划今年申报全国文保单位;仁德古桥,位于水北街,系石板平桥,具体年代还无法考证;二井即郭璞井和仙鹤井,郭璞井位于广济大街北端,前年进行修复;仙鹤井位于王家白地,井口内径1.15米,井内壁径2米,如此大的水井竟用瓦片砌成,在江南水乡实属罕见,目前居民仍在使用;二碑即乾隆御碑和栖溪讲舍碑,前者位于水北街,是乾隆年间古碑,全碑高5.45米,其中碑身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是江南一带罕见的大御碑。碑额上刻有栩栩如生的双龙抢珠图形。弘历帝为表彰浙江,上谕蠲免地丁钱粮一年,并将圣谕“刻于石,晓谕官民,以示皇恩浩荡”。;后者位于塘栖二中,见证了民国时期塘栖办学的起源;十宅即刘宅、何宅、姚宅

一、姚宅

二、吴宅、劳宅、徐宅、余宅和承德当房、太师第弄(指弄内住宅),古宅总落地面积达7100多平方米。刘宅是古镇富商刘秉均之宅;何宅是我国著名法学家何思敬故居;姚宅一系晚清国学大师俞樾岳母家;姚宅二系榨油业主姚氏之宅;吴宅曾客居吴昌硕、张大千等近代书画大师;劳宅系古镇米业大户劳守清之宅;徐宅系百年缸甏店业主徐萃丰之宅;余宅系清代建筑,富有特色;十五弄即太师第弄、沈家弄、郁家弄、钱家弄、汤家弄等15条弄堂,其中有2条不完整,其余13条全长1300多米,平均每条长约100米,分布在古镇不同位置)且目前保护较好,其中的广济桥乾隆御碑等均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塘栖段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较好,为更好的保护文物,同时不影响到正常通航,杭州市政府特意开凿了绕城河;另外,政府也一直着力于对广济桥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加故,翻修;沿岸建筑也复古了明清风貌。总体而言,整个运河杭州段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开展良好,很多需要及时加强保护的文物单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至于问题也不容忽视,很多未被列为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老宅、码头、仓库、厂房等建筑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可以说,在运河改造的过程中,很多原本应该保留的古风貌被人为地破坏了!

(三)、京杭运河杭州段产业布局

沿塘栖镇,从石祥路到文晖路两边的历史街区,包括拱宸桥、卖鱼桥等历史遗存在内,是运河的古代段。今天,沿着运河一路向北,从市中心的西湖文化广场一直到杭州最北的塘栖镇,相信你看到的会是一番异彩纷呈的景象。这里,就大运河该段的产业结构来分析一下。京杭运河杭州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沿河产业布局以第三产业为主,运河东岸是典型的商业区,餐饮服务业发达;西岸还部分保留了原有产业结构,除了同样发达的餐饮业之外,还有大河造船、水泥厂、中石化油库、绿明电子、杭州一棉、明星饮食等各类轻重工业分布,另外,也有涉及农业性质的康明蜗牛开发公司。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沿河产业布局主要在运河南岸,主要为餐饮业,服装业及经融业的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京杭运河余杭塘栖段产业布局各产业所占比例相对均匀:该段运河沿岸农业比重依然较大,农业用地占地最大,其中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另外也有枇杷,茭白,菱角等经济类作物; 沿岸工业发达丝绸、纺织、机械、电子、化工、造船、服装、食品、酿酒、印刷、建筑等各行各业都有,其中丝纺作为传统行业在目前仍占重要地位;城南离运河不远是新兴的工业区,主要以钢铁铸造 印染等重工业及以电子,信息为主的电子类行业;塘栖是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运河旅游在最近几年也有所发展,其中有杭州市最近推出的运河旅游精品项目“水上巴士”;塘栖也是周边地区重要的购物场所,随知带动的餐饮业及各项娱乐业较为发达。

(四)、京杭运河杭州段居民(区)构成

京杭运河杭州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沿河居民区构成东岸主要为商业住房区,西岸为普通住房区,其中东岸主要居民为杭州市迁入居民,西岸居民以杭州市原住居民及部分外来务工农民为主。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沿河居民区构成:此段运河的北岸为居民区,从西到东依次为中山花园、中河花园、京都花园。此处属上城区朝晖街道管辖。主要居民为杭州本地城镇居民。京杭运河余杭塘栖段居民在塘栖镇区主要为居民,乡郊地区为农民,运河南岸居民区商业区混合分布,运河北岸为水北街,保存了一条街的明清木结构建筑及部分的历史工业。

(五)、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状况

随着运河开发二期工程的开展,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沿岸的景观设计。运河整治工程提升了杭州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质量。京杭运河杭州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沿岸景观设计情况是:绿地保护状况良好,但宽度较窄;东岸设有一小型假山及池榭,西岸尚未改造;沿岸无游乐及晨练设施,仅设木椅供休憩;沿岸(东)有较多的仿古建筑作为商业及休闲之用,目前仍在加紧建设之中。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沿岸景观设计:绿地保护状况良好,有草坪;北岸为居民区,建有沿河公园,园内有晨练设施等;南岸为商业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为环城北路的一段;南岸靠近运河一段建有泊岸设施,和沿岸游憩设施;中河高架段设有网球场和河边公园。京杭运河余杭塘栖段沿岸景观设计:塘栖城区段目前绿化条件较差;运河岸能够休憩游玩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运河两岸差别较大,北岸水北街很好的保留了明清遗风,南岸则富有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兼有一些复古风味;

(六)、京杭运河杭州段通航状况

京杭运河杭州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通航情况:通航河段: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全线双向通航,河道宽约30米;航运能力,包括日通行船舶量:运河博物馆至卖鱼桥段每小时通行船舶量为30艘次.通行船舶主要为运煤船、运沙石船、运木材船及水上巴士。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通航情况:通航河段: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全线通航;航运能力,包括日通行船舶量:西湖文化广场至环城东路段每小时通行船舶量为20艘次。通行船舶主要为运煤船、运沙船、运油船;京杭运河余杭塘栖段通航状况:目前全线双向通航,河道原宽40余米,“四改三”后达到45米;航运能力:京杭运河杭州段(余杭塘栖段)目前保持着良好的通航条件,可通行船舶最大吨位为500吨,日通航船舶上千余艘;在冬季枯水期及夏季暴雨季,通航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水交通堵塞。目前,几个河段由于通航原因也出现了差不多共同的问题:船舶外漏油污对水体造成污染;船员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运河影响水质;柴油机运行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及其冷却水造成的热污染;通航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造成重大危害,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水体污染造成富营养化,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情况下容易一起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疯长,易引起河道堵塞。

一、杭州市政府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措施

为保护和开发京杭运河杭州段,大造杭州市的城市品牌,杭州市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成立,专门承担运河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作。2004年,杭州市政府批复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工程规划范围南起江干区三堡船闸,北到余杭区塘栖镇镇北地带,总长39公里。杭州市政府也为此制定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规划》。规划期限分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杭州市政府根据规划对京杭运河杭州段进行了一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当中。

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一期工程从2001年开始进行。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 “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十六字方针,推出了路网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灯光夜景工程、安居工程这五大工程。

在运河生态的保护方面,有关部门通过清淤与截污、引水与排水、净化与绿化结合,对运河水质进行了改善,疏浚了河道。在驳岸地带广泛植树种草,以净化空气。多排水口严重影响美观,有关部门采用伪装式将其遮掩直立式驳岸,对运河系船石、图案对驳岸立面进行装饰,以形成古朴的驳岸景观。二级式驳岸采用平台形式将其遮掩。

在路网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重塑对运河两岸的13条道路和21座桥梁进行了整修,加密运河道路交通网,让人能便捷到达运河景区。杭州市政府还投资1760万元构建水上巴士运输线,建造了武林门、信义坊、拱宸桥、艮山门、中北桥和大关这六个站点。今后将重点实施水上巴士三期建设,即建设西溪湿地、钱江新城两大换乘中心和余杭塘栖站。水上巴士将立足公交、积极开展水上旅游市场,努力开发水上巴士的旅游观光功能,商务功能,使之成为贯通杭州三大水系的“先行者”。

在运河沿岸的景观设计方面,杭州市政府推出了“一馆、二场、两带、三园、六埠、十五桥”。有关部门在“十五”期间修建了运河博物馆、运河文化广场、西湖文化广场、艮山公园等沿河景观,对拱宸桥、卖鱼桥等十五座跨河桥进行了整修。有关部门还对江桥暮雨(江涨桥—大关路)、御码头、华光桥、东岸(石祥路-大关路段)河道驳坎、沿河22幢房屋立面、沿河两侧5幢建筑物亮灯、河塍晾网(大关路-江涨桥东岸)一级游布道等7个景观项目进行了整治与建设。下城区有关部门还实施运河(下城段)景观带综合整治和建设一期工程(中北桥至艮山运河桥)。改变原运河两岸封闭、景观零散的现状,形成两岸相互辉映的通透式景观。同时,还实施了桥梁、亮灯、栏杆工程,新建戚公桥,沿岸茶室、廊、亭等古建筑组合。在实施旅游文化工程方面,杭州市政府通过有效的保护与恢复,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址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为核心,以沿河历史建筑、历史桥梁和历史遗存为重要节点构建了运河传统文化长廓,展示传统的城市空间风貌和历史街市生活面貌。有关部门保护与建设了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台州路商业街区、桥西民居保护区、康乾下江南文化遗址、富义仓遗址等重点项目,开设了水上、岸上、晚上旅游观光线,形成运河商贸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黄金线。

在实施安居工程方面,杭州市政府建设了一批高品位的住宅小区,结合运河道路新建改建优化小区环境。有关部门对运河传统建筑进行了保护,开辟沿河绿带、设置小型公园,打通了运河沿线的主干道,设计了运河两岸步行通道,使居民能自由进入运河公共绿带,散步休憩、赏河观景、品味运河古文化,激发爱河之情,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河环境。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开发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完工。二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当中。京杭运河(杭州段)综保二期工程计划用四年时间(2007-2010),投资约219亿元,实施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路网完善、居民建设、土地整理六大工程建设。二期工程的初步目标是:改善运河全线水质,建成绿色景观长廊,构筑便捷畅通的水陆交通网络,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运河旅游体系。

二期工程2007年度的景观工程以“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为主。有关部门将投资350万元,实施艮山运河公园二期工程。沿运河修建休憩长廊和水榭,增加运河公园的休憩韵味。今年国庆,二期工程的部分景观节点已向公众开放。

发成效的调查及其社会效益评估

经过一期改造工程后,京杭运河杭州段在各方面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寻找到了不足之处。我们根据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一)京杭运河杭州度段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的分析 运河生态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质总体状况较好,除个别地段因处于或接近生活污水排污口,有一定臭味。沿河绿化破坏情况较少。

运河的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发现在问卷调查时不同地段、附近和非附近的被调查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非运河沿岸居民认为现在的运河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而向运河沿岸居民调查时,他们则普遍认为,和以前相比,运河现在的河面已干净了许多,环境各方面也有了大的改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问卷调查的对象部分人的判断更多的是主观的,凭眼前所见,记忆或推断回答问题,而运河边的市民则更多得是从现实的体会出发。(2)问卷调查的对象更多的可能是从全局出发,即整条京杭运河出发,而运河边的市民则是从身边的运河段出发,关注面比较窄。(3)问卷调查对象的标准比运河边的市民的要高。前者用的可能是一个较高的绝对标准,而后者用的则是一个相对标准,有一个比较过程。但不管原因怎样,都说明近几年杭州市政府对运河生态的改造成效是显著的。这也是沿岸居民切身感受到的。对于运河生态的治理,我们认为要做到标本兼治,既要断绝污染源和破坏源,同时进行综合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其中更重要的是做好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在分区划分,责任划分后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避免因信息交流上的问题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运河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

运河文物的保护开发是运河整治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是运河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方向。为此,市政府更是不遗余力。申遗就是其中的重大举措,市民对此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信心。被调查者中有64%的人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除申遗外,市政府还对沿岸的古迹进行挖掘、保护与开发、修建仿古建筑等,来提高运河的人文底蕴和古代气息。尽管如此,市民在这方面的满意度平平,仅为51%,刚过半。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是在好心办坏事,为了保护古韵却最终使古迹遭到破坏,古迹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仿古建筑、博物馆等。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有很多原因。首先,政府对文物古迹的发掘力度不够,开发的只是比较有名或规模较大的,而对那些不为人所知,隐藏在市民中的文物古迹关注较少,没列入保护范围,甚至由于未发现而在开发中造成破坏。其次,政府缺少与市民的交流,其实在运河保护与开发中最有发言权的是沿岸的市民,他们在当地住了几十年了,对运河已相当熟悉,而他们的许多建议很难到达决策层。第三,在开发过程中过多追求统一与和谐,人工雕琢的痕迹很重。虽然仿古建筑有助于体现古典气息,但因此而破坏真正的古迹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畅通市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通过政府信箱和网站固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这样也阻碍了一些不习惯写信和上网的市民发言,要听取市民的意见还得深入基层。其次在工程动工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

旅游开发及品牌打造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也是杭州是的支柱产业,对运河的投入很大一部分可从旅游也中收回,也是运河保护开发的长远之策。在京杭运河杭州段开发方向的调查当中,高达76%被访市民选择旅游开发,选择航运开发的只占26%。因此政府的工作方向和市民的普遍选择是一致的。事实上,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的确不少,像运河整治工程、运河申遗等都是具体的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市民对运河旅游这块工作满意度不高,仅为47%,还未过半数。并且被问及运河旅游开发是否收益时,有1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从中受益。这可以从另一角度说明这方面的欠缺。这么大的投入,为何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市民和政府在旅游开发的具体角度上存在一定分歧。政府在开发中,主要是硬化堤岸,然后在沿岸设立公园式活动场所,或者是主题性广场,其更加突出的是现代气息。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提高旅游游客的接待能力,但使运河的古韵味遭到破坏。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5%认为要保留的是运河的古典美,47%认为要突出人与自然的统一。在杭州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能让运河的历史气息“退化”。其次,导致市民对运河旅游开发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是运河景点单一,分布不集中。对于专程来游玩的人说机会成本太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要找准旅游开发的定位,古运河是已其历史文化而著称的,故不能离开的这个出发点,根据历史,再现古运河原貌。其次,运河景点应重点开发与全面集群相结合,打造特色景区,并以此带动其他景点。把分散的景点连成线,连成面,产生集群效益。

沿岸的景观设计

调查显示,运河整治工程得到市民及游客的充分肯定,运河整体功能得到了加强,运河工程亮点纷呈。经过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整治,市民对沿河景观的满意度相当高,运河的休闲功能也明显增强。76%的受访者表示运河沿岸的游憩设施能够满足其需要。67%的受访者对沿岸景观的设计较为满意,2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运河整治工程提升了杭州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质量。调查中,90%左右的市民及游客认为运河整治工程对提升杭州的城市品位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方面作用很大,运河两岸成为市民及游客休闲游览的好去处。84%受访者表示在节假日选择了到运河边休憩或游玩。环境的优美吸引着市民及游客。同时有42%的市民及游客明确地表示偶尔选择到运河边休憩或游玩。

不过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沿河景观设置虽然齐全,但缺乏必要的维护和管理,很多设施因失修已经坏掉,有些绿化也没得到及时的修剪。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运河的旅游价值。后期的维护与前期投入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但这一毛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从长远出发,避免形象工程,切实做好运河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运河整治工程对市民的影响及市民的关注度

运河的整治工程对市民的影响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工程进行中给市民的出行、工作带来不便,这是不利的一面。对此,市民表现除了充分的理解。84%的被调查者认为运河工程未给他们带来不便,尽管其中有部分不是沿岸的居民。另一方面是工程后市民切实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的好处,如休憩空间增大,环境质量提高等,对此满意度高达80%。

市民对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普遍较为关注,被调查的市民中有37%人经常关注,偶然关注的也有42%,但当问及是否了解运河整治工程时,大部分人都只有听说果而已,认为了解的只占14%。可以看出市民仅仅面对的是的已经定型的作为一种结果的运河开发成果,对于政府的开发政策和规划知之甚少,因而普遍对运河整治工程不了解。一方面是市民自身原因造成,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的原因,即开发规划的宣传不够,不透明,这就导致市民只能对已经完工的运河整治成果发表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在规划制定出来时就能及时各抒己见。在动工前就综合市民的意见,对规划进行有效及时的修改,以便运河的整治工程在能较好反映市民意见的规划下进行施工整治,这就使运河整治工程最大化符合市民的要求,也是运河工程真正服务于民,方便与民。

(二)京杭运河杭州度段保护与开发社会效益的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遭到破坏,其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等也不断退化。针对这些情况,杭州市政府先后出台的很多运河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运河环境和生态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我们从环境、文化、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环境效益 1.水质改善

运河环保,重在治水。曾几何时,古运河成了排污河,惨不忍睹。据了解,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运河边“冒”出很多工厂,成天都有哗哗排出的污水,不要说下河,夏天窗户都不敢开。那时,来往苏杭的“天堂”号客轮,旅客常常感受到的是“闻到臭气杭州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环境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杭州市环保部门近几年的监测数据表明,目前运河水质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劣Ⅴ类逐步得到改善。10年中,从河水黑臭、鱼虾绝迹到清除黑臭、重见鱼虾。2.绿化增多 通过沿岸的驳岸工程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绿化工程也初见规模。运河沿岸密密麻麻的树木和草皮,俨然已经形成了以个以运河为中心的生态带,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文化效益

运河的保护开发最值得重视的就是运河文化,一千年来,古运河静静地承载了无数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民间艺术。通过杭州市政府的运河整治和开发工程,京杭运河杭州段更加地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通过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文化(如拱宸桥、广济桥等古迹,夹城夜月、皋亭积雪、江桥暮雨、白荡烟村等景观,茶楼曲艺、百戏杂剧等运河戏曲文化)的魅力正日益显现。

社会效益 1.城市品位提升

城市品质是城市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概括,其内在表现是城市在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功能特色与作用强度,其外在表现是城市在文化氛围和物质景观等方面的外部形象。从国际上看,许多世界名城都有代表性的河流作为象征,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等,人们对城市品质的评价往往是通过欣赏这些河流及其沿河地带的风貌而得出的。以运河文化为主线全面开发运河沿河地带,打响“运河牌”,有利于培育和强化城市特色功能,不断改善城市外部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伴随着运河申遗的进行,杭州的城市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市民满意度提升

运河保护与开发直接受益的是运河沿线的市民,因为这为他们有增加了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在我们的调查也显示,运河整治工程得到市民及游客的充分肯定;运河整体功能得到加强。特别是在对景观的满意的方面,运河的休闲功能明显增强。76%的人表示运河沿岸的游憩设施能够满足其需要。67%的人对沿岸景观的设计较为满意,26%的人表示满意。运河整治工程提升了杭州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质量。运河两岸成为市民及游客休闲游览的好去处。84%市民及游客表示在节假日选择了到运河边休憩或游玩。环境的优美吸引着市民及游客。同时有42%的市民及游客明确地表示偶尔选择到运河边休憩或游玩。这表明市民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经济效益 1.运输效益

古代运河的运输功能可以分为漕运和民运两类。所谓漕运,就是历代统治者将钱粮由水路运往京师的一种称谓。运河的民间航运包括生产性航运、商业性航运、客旅航运、盐运。随着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兴盛,运河的运输功能相对于其它运输工具已逐渐减弱。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运的相对地位明显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相对于其它运输工具,运河交通运输功能相对地位是下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货运的绝对数量依然相当可观。京杭运河杭州段的货运量大大增加,运距大大缩短,仅2000年的货运量就达2115万吨。在我们在拱宸桥对航行船舶量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每小时通行船舶数量为35艘次。因此运河的水运功能至今在经济发展中其不小的作用。在运河的改造中,也已经打通了与钱塘江的联系,逐步形成市内的航运网络,所以这种水运便利的有事将不断显现出来。2.促进沿岸经济带的发展 随着运河保护与开发的不断深入,运河沿岸所显现出来的产业带日趋明显。河滨水地区商业、娱乐业、休闲业逐步形成,加上环境的改善,地理位置的优越。这将刺激经济增长,形成杭州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提升运河周边土地价值,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升级,开发利用运河景观的无形资产,形成杭州经济新增长点。运河的整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凝聚力,将创造具有活力的滨水地区,发展运,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构筑招商引资和发展楼宇经济的物质平台,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运河沿岸将成为黄金地带。

3.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日常休闲和节假日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广大市民与游客的迫切需求。运河的保护与开发的目标就是把它打造成为继西湖以后第二个标志性景点,沿岸的景观建设水上巴士等等就是在为实现这以目标努力。目前运河旅游的开发已初显成效。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当中可以得知,84%受访者表示在节假日选择了到运河边休憩或游玩。但就现在而言,运河的旅游功能还比较弱,但随着保护与开发的深入,加上西湖旅游容量渐趋饱和。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政策建议

杭州市政府和各区有关部门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总体上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有一些重要环节被忽略。因此我们小组根据我们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针对我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大运河保护宣传力度,让运河保护意识走进沿岸社区

在我们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居民的调查当中,仅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关注运河,仅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整治工程有所了解。一些沿河社区的居民还向运河里排放生活垃圾和废水。由此可见,政府在保护和开发运河的过程当中的宣传力度,主要是对沿河居民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沿河居民应该成为保护运河的重要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强有力的宣传措施让运河保护意识走进社区,使沿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发地保护运河和关注运河。

(二)加强对运河环境卫生的监控,防止人为污染

在我们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各段的实地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在个别地段运河水质仍不容乐观。运河水被大量人为丢弃的垃圾和排放的生活废水所污染。在某些河段,由于运输船舶往来频繁,船舶作业人员的生活垃圾大量排入,导致河水异常污浊。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运河生态环境卫生的监控,尤其是加强对来往船舶作业人员的监控,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适当地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打击人为污染。

(三)凸显旅游功能,适当增加游乐项目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有有1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从运河旅游的开发中受益。不少被调查者认为运河沿岸旅游景点单一,分布不集中,可供选择的游乐项目很少。运河的旅游功能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我们建议首先要找准旅游开发的定位,古运河是已其历史文化而著称的,故不能离开的这个出发点,根据历史,再现古运河原貌。其次运河景点应重点开发与全面集群相结合,打造特色景区,并以此带动其他景点。把分散的景点连成线,连成面,产生集群效益。在不破坏运河整体生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可适当增加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芳、刘奕梅.<1986年---1998年运河杭州段水质变化趋势>.[J].环境与污染防治.1999-10 2.沈洪满.<运河杭州段的环境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J].经济与地理.2001 3.顾裕琦、王青.《跨世纪的辉煌──京杭运河浙江段五十年建设成就》.[J].中国水运.1999 4.杨利.<浅述京杭运河杭州段_九五_期改造建设成果>.[J].交通科技.2002(5)5.沈丹、王竹.<杭州运河动态景观意象及发展探析>.[A].华中建筑.2006 6.金平斌、沈洪心.《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功能开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2 7.卜菁华、应小宇.<京杭运河杭州中心段沿岸产业类地块更新研究>.[A].城乡规划.2005 8.杨戍标.<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治理与发展构想>.[J].城市建设.2000(5)9.吕文华.<京杭运河杭州段现状及开发设想>.[J].港口建设.2007

结语

我们课题组从组队到前期的资料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运河沿岸一期实地调查,设计问卷,分发、统计、分析问卷,再到中期写问卷分析报告、前人经验总结、实地调查报告和准备科技立项中期检查,再到进行运河沿岸二期实地调查等等,总共经历了7个月的时间。在这7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为我们课题研究的进行付出了辛劳和汗水。社会上的热心人士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指导老师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指导。虽然我们知识是有限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们小组的6个人还是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凝聚成了这份最终的报告。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微不足道的努力,为京杭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尽一份努力。

第二篇:浅谈京杭大运河_杭州段_的综合整治和保护性开发

2008 年第 10 期(总第 110 期)大 众 科 技 DA ZHONG KE JI No.10,2008(Cumulatively No.110)

浅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和

保护性开发

孙常青

(杭州市江干区京惠花园 10-2-601,浙江 杭州 310029)

【摘 要】由于年久失修,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文章就京杭大运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运 河杭州段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性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U6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8)10-0106-03

京杭大运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 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 座座璀璨明珠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 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 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 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 前又面临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 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 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 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 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巴拿马运河。京杭大运河不论从开凿的时间、长度及水系的 特点都创造了世界之最。从凿建的时间来看,沟通地中海和 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于 1858 年开始,1869 年通航,距今只有 136 年;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于 1881 年开凿,1914 年通航,距今不过 91 年。京杭大运河若从七世纪的隋代 算起,至今有 14 个世纪;若从十三世纪的元代算起,距今有 7 个世纪。从运河的长度看,苏伊士运河全长 195 公里,巴拿 马运河全长 81.3 公里,京杭大运河全长 1747 公里,是苏伊 士运河的 9 倍、巴拿马运河的 22 倍。

(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现状

杭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因湖而名,因湖而闻名于世界; 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没有运 河杭州最多只能称杭县,杭州之所以成为杭州就是运河。杭 州的历史可以说是和运河历史是一样长的,杭州名字的真正 出现,真正有实质性意义的话,和运河差不多一样有 1400 多 年的历史。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运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并 不亚于长城,完全可以和长城媲美。运河杭州段总长 40 公里,包括余杭在内,共流经 4 个区。其中 3 个位于杭州主城区。其两岸现在几乎没有空地,沿河居民中不少是脏、乱的棚户 区。所以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不是一项普通的 城建工程,而是提升杭州城市品位、延续历史文脉、改善生 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建设“人 民之河”的系统工程。

运河杭州段的 现状与杭州市 持续高速的经 济增长不协 调,与杭州市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不协调,与人们对生活质 量改善的迫切要求不协调,与其自身在杭州市“水系三品牌” 中应有地位不协调,与杭州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不协调,与运 河全线的开发及杭州段内局部地区对运河的开发不协调。这 众多的不协调促使运河的综合开发更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京杭运河杭州段是整个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 来,浙江省政府以及杭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及关注运河杭州段 的治理与开发,整治与开发运河已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全

(一)京杭大运河印象

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有两项人工的创造最为恢宏。他们 最令人骄傲,也最容易引起外国旅游者惊叹。这两项伟大的 创造,一项是横贯东西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另一项是纵贯 南北长达 1700 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长城、运河,相辉映照,都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杰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上蔚为壮观的 奇迹。

长城和运河,有着不同之处。长城是军事工程,是防御 性的,而运河是水利工程,是实用性的。长城依山,运河通 水。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城巍巍与群山之上,一派阳刚之气;运河波光涟漪于大江南北,充溢柔性之美。他们刚柔相济,完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 善于巧思的智慧。

这两项伟大的创造也颇有相似之处。建造这两项伟大工 程的,主要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建造长城的秦 朝两世而亡,建造大运河的的隋朝也二代而终。发起建造长 城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暴虐之君秦始王;而发起修造大运河 的是历史上出名的荒淫皇帝隋炀帝。世界上有三条著名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苏伊士运河、【收稿日期】2008-04-26

【作者简介】孙常青(1971-),浙江天台人,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施工 管理等。

06 作为最关键的措施,确定了要针对 110 多家工商企业和全市 居民生活用水,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综合截污、整治。

整治运河是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涉及遍布城北 的数百家企业,更要面对杭城每天 80 多万吨的生产、生活污 水。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论证,最开始实施的是中东河综合治 理工程:沿城市中间两条主要河道中河、东河敷设截污管道,形成了覆盖老城区所有居民区的第二条污水干管系统,使污 水不再直接排入河道。值得一提的是,四堡污水处理厂就是 在这个时候建设的。这是我们国家建设的第二座城市污水处 理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规模为全国之最。到 1987 年,中 东河工程与四堡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连同六十年代初建设的 第一污水干管系统,使杭州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 30%。

尽管这个指标在当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然而全杭州每 天的自来水供应量在 80 万吨左右,收集了其中的 30%,仍有 50 多万吨污水被排入运河。整治污染的形势仍然严峻。

1991 年,随着运河截污处理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成立,一 个凝结着一代人心血和智慧的可操作方案终于确定下来—— 运河截污处理工程。截污首先要截源,杭州北部 74平方公里 的地区,一条 10 公里长的主干管和总长 80 公里的 5 条次干 管横空出世。截住排入大运河的污水,输送到扩建后日处理 能力为 60 万吨的四堡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钱塘江,使 运河杭州段的水污染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对运河两岸进行 驳墈绿化护坡等配套工程,让古运河重现昔日的美丽风姿。

1993 年,此项目被列为杭州市的“八五”重点工程项目,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总投资达 10 亿元。这项造福子孙后代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工程主 要包括铺设一条主干管、一条连通管、5 条次干管,新建扩建 沿线 10 座污水提升原站,扩建四堡污水处理厂,使其污水一 级处理能力达 60 万吨/天,二级处理能力达 40 万吨/天。除上述工程外,还形成以运河截污为主体的道路、桥梁等综 合整治工程及七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经过 10 年的努力,到 2001 年 7 月 22 日,杭州迄今投资 最大、历时最久、服务区域最广、社会效益最显著的环境整 治工程——运河杭州段截污工程基本完成。全长 90 公里的截 污主次干管、日处理能力 60 万吨的四堡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和 10 座污水提升增压泵站开通运行。杭州 50 万吨/日以上的 收集处理污水量,60%左右的收集处理率,使运河水质得到了 极大的改善,消除了黑臭,鱼虾重现运河。

我们看到,运河截污处理工程解决了污水的出路问题,但要把污水纳入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还有很多事情要 做。建立污水干管的同时,改善城市“毛细血管”的纳管工 程同时进行。结合旧城改造、小区新建,一个将雨污分流,让雨水流入河道,让污水集入处理系统的污水收集系统的实 现,将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这项工 程一直在进行。截至目前,全市污水接管率在 90%左右,以自 来水用量计算,截污率在 75%左右。水质的改善,带动了运河地区的开发建设,地价急剧上

08-

升,成为投资的热土。古老运河又焕发了青春。提高了两岸 运河人家生活质量,也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品位,“运河文化” 再现光芒成为可能。昔日清波涟漪、鱼虾游跃、岸柳婀娜、鸟语花香的美景终于又进入了现实生活。

然而,运河有个天生的弱点,自然水源不足,水量也不 足。很显然,要让运河活起来,就必须要对其进行配水。

运河配水的水来自“西湖引水”工程。早在 1986 年,杭 州就成功地引钱塘江水冲刷西湖,由白塔岭泵站提升钱塘江 水,经小南湖再注入西湖。在前几年的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 工程中,引水方案的改变,使得城市河道也成了受益者。每 天,通过白塔岭泵站、西湖引水泵站引入 40 万立方米的钱塘 江水,将先由泵站一路提升到两座水处理厂进行预先处理,分别进入小南湖和湖西新挖水域。除了原先的圣塘闸、涌金 闸、岳湖闸和北里湖泵站四个出口外,新增了 5 个出水口,即柳浪闻莺出水口、大华饭店出水口、涌金池出水口、湖滨 一公园出水口和华侨饭店出水口。今后,西湖水经由这 9 个 出水口“出湖”后,接着再进入浙大护校河、沿山河、西溪 河、大运河、古新河、中河、清水河、余杭塘河等城市河道,起冲刷作用,真正实现“一水多用”。源源不断的钱塘江水进 入西湖,再被送到市区河道,每天 40 万吨水的冲洗,使运河 水的流动有了灵性。

三堡船闸是整条京杭运河的最南端,也就是连接钱塘江 的地方。运河“换血”的另一个秘诀就在这里。运河通过三 堡船闸配水,从 2001 年开始,当年三堡船闸运河配水量达 3.68 亿立方米,配水 2375 小时。如果拿西湖作比较,这是全 年西湖换水量的 3 倍,其配水概率相当于西湖 11 天内换水一 次。为给市区绝大多数河道配上“活”水,市政府专门成立 配水指挥部,编制了详尽的近期配水方案。对市区的 19 座泵 站、25 座水闸和船闸分别规定了控制运行计划,根据钱塘江 和内河的水质、水位情况,以及天气、季节情况,确定内河 水位和配水量的大小,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配水网络。

再加上对运河的疏浚清淤、沿岸景观整治和采取长效管 理措施,以巩固运河治理的成果,还河道以洁美。

近几年,环保部门对运河水的监测表明,运河水质已由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劣五类水体,改善为目前的五类水体。从河水黑臭、鱼虾绝迹到重见鱼虾、清除黑臭的改变过程经 过了 10 多年的努力,这样的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然而,对于运河的保护,才刚刚起步。要知道国家环保 局规定的地表水最低标准就是五类水体,目前的运河污染程 度有所改观,但也只是抗污染的能力稍微得到改善而已。

我们只是清楚了运河水在未来将流淌的方向。

(四)结束语

以水兴城筑一个凤凰栖居的好巢。柏拉图说,协调就是 美。人与自然协调之美即为和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城 市亦因山水而灵秀。运河因当代人的勤劳和智慧而再兴,今 日杭州则因传承古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和 谐内涵而崛起。“运河时代”已阔步向

我们走来!

第三篇: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质管理调研报告22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上世纪末,杭州市的运河水环境恶化程度趋于不利,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和风景旅游名城不相协调。而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杭州”,开展运河综合整治,要为运河“申遗”做好准备,需要运河有一个良好的水环境。自2000年5月起,政府组织开展运河治理活动,通过截污、清淤、配水、驳岸等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当年完成了运河底泥清淤约200万m3, 通过三堡船闸输水通道每天引入钱塘江清洁水源50~100万m3。配水入运河,在当年召开的首届西博会前就实现了消除黑臭现象。以后数年里,旧城改造截污纳管率达到60%左右,减少了污水排入运河总量,并建成了四格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3万m3占总污水量的75%以上。由于城市发展迅猛,旧城改造也不能一蹴而就,城郊结合部污水的排放管理难度较大,引钱塘江水与三堡船闸营运的矛盾突出等原因,仅从三堡船闸现有输水廊道引水,每天进水量不能满足需要,使得进一步改善运河水质符合环境水质的要求,遭遇了“瓶颈”。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办法,打破“瓶颈”,这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调研目的

通过了解运河杭州段存在的水质问题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运用自身所学对环境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时间: 2011年11月11日—11月13日

四、调研人员:陈聪,陈卫芳,甄丽婷,虞儒鹏,游伟婷

五、调研方法:文献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电话访谈法。

六、调研过程

阶段一:发现问题,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运河杭州段水质基本状况。

阶段二:参观运河博物馆,坐水上巴士(从武陵门码头至拱宸桥)实地了解水质状况。阶段三:拟定访谈内容,拜访市林业水利局和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

阶段四:汇总访谈内容,撰写调研报告。

七、调研结果分析

(一)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概况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杭州因湖而名,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界;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

运河杭州段自三堡船闸起到余杭与桐乡交界处大麻镇,总长约49km,河道面宽平均80m,主航道日常水深4m,平均深2.31~4.77m。两岸汇入运河的支河在城

区段主要有中东河、古新河、上塘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胜利河、瓦窑头河、登云桥河、电厂河等,在郊区段主要有獐山港、东塘港、德清港、运河(塘栖)、禾丰港、亭趾港等。除上塘河提水流出外,武林头以上支流以流入为主,武林头以下左岸以流出为主,右岸禾丰港、亭趾港以流入为主。

(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存在的水质问题

1、城市雨污水的收纳水体。运河先天不足:水系少,地势低(近3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亿立方米左右),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它是市区其他河流、地表径流和各类雨污水的主要收纳水体,运河把污水往自己肚子里“吞”,导致了自身水体自净能力得不到提升。

2、钱塘江引的水质量不高。市区河道配水不具有持续性、连续性,影响了运河水质。运河水系主要通过三堡船闸、中河泵站、西湖引水等方式,把钱塘江水引入运河。其中,三堡船闸引水量占了60%以上。但受到船只过闸、钱塘江潮汐等的影响,引水水质受到干扰。另外,运西河道、余杭临平区域河网等区域引配水还不到位,加剧了大麻段的水质污染。3、150万人污水哗哗倒运河。生活污染,是运河的大负担。拱墅、西湖、江干、下城和余杭等区域,大量生活废水未经过处理,经支流进入运河干流。运河边涉及未截污纳管区域内的人口约150万,生活污染源对运河氨氮超标占70%以上。

4、运河淤泥也是污染源。除外来污染外,运河自身卫生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如,运河底泥。2000年开始,杭州市对运河干流和部分城市内河疏浚。但受到当时疏浚方式(挖掘式)所限,加上近几年污染物排放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河道底泥又重新淤积。另外,运河干流受到船舶航运搅动,又加速底泥的氮、磷释放,直接影响运河水质。

5、化肥随着雨水进入运河。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也是污染运河的原因。专家们认为,由于城市硬化面积大,降水过程携带空气污染物以及地表径流携带地面污染物直接进入运河水体。根据杭州、北京、宁波等城市雨水监测,市区每年通过地表径流输入氮和磷的量可达几百吨。

6、一半工业污染点未纳管。运河沿岸的工业污水,经过杭州几年的整治,大部分工业点源均完成治理任务。但数据显示,运河沿岸仍有近50%的工业点源没有纳管,污染也直接、间接地进入运河水系。

(三)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

1、启动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建设仓前、塘栖、良渚组团和崇贤污水处理厂;研究余杭区几个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问题。完成三堡船闸通水廊道应急工程,加大配水量。确保年底完成三堡船闸通水廊道应急工程; 增加东苕溪引水量,最大限度引配水;加快对建设东苕溪引水的论证和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已建成投运的项目,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满负荷正常运转;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

2、新增污水截流量6万吨/日尽快开工。截污纳管,是处理生活污水的最有效方法。杭州已经出台《杭州市区截污纳管工程规划》和截污纳管工作计划。将截污纳管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已经开工新增污水截流量6万吨/日。对农村地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3、将河道整治与改善相结合。即城市环境、道路建设、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做到整治一条河道,建设一批景观,使得河道整治工程系统效应最大化。把禁养区范围从绕城高速公路以内,扩大到绕城高速公路以外运河

沿线地区。同时,明确禁养范围的相关问题,比如禁养的内容、落实的主体等。

4、进一步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了COD、氨氮和挥发酚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狠抓工业污染源,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通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来实现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削减,制定运河杭州段沿岸制浆、造纸、酿造、化工和印染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筛选出其中的污染大户。加强治理和监管,加强流域新建工业污染源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对工业企业和餐饮等服务业企业偷排和不达标排放污水的情况采取集中整治、突击检查等方式,确保运河沿岸各类企业达标排放。

5、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对现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定期进行检查,对运行效率不高和不能达标排放的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新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结合城市总规划实施配套网管建设。污水处理厂有脱氮除磷工艺,没有脱氮除磷工艺的按照国家标准对原有设备进行改建扩建。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促进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所有污水处理厂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6、加强了农业面源及养殖业污染治理。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调查,划定了化肥、农药禁施区,制定了农药、化肥使用的减施计划,进一步减少了农药、化肥污染。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纳入规范化,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坚决取缔水冲式养殖和散养式养殖,规范水产养殖行为。在饮用水敏感地,建立了生态隔离带,进一步削减了面源污染。实施污水截流回用、河道清淤、两岸拆迁、绿化等生态建设,改变运河杭州段两岸缺少绿化的状况,实现水环境功能达标。

7、重点保护饮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实施严格的工业、农业污染控制和禁磷手段,保证饮水水质清洁。对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加以适当限制,对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地下水水质恶化采取罚款措施加以控制。

8、加强水质水量监测。运河干流在顾家桥、铁路桥、义桥、塘栖大桥(宏畔桥)、大同桥、五杭运河大桥和大麻等主要断面进行定期的水质和流量监测,运河支流在中东河坝子桥、古新河景福边、上塘河德胜坝、余杭塘河勤丰桥、西塘河勤丰桥、东塘港五福桥、德清港武林头北、禾丰港、亭趾港等主要出入运河口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水质和流量监测,并按时向社会公布环境现状,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举办水法知识竞答活动,并在当地电视台以播放专题片的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水法,介绍运河建设与管理情况,动员群众爱河、护河。对群众热切关心的河道整治、水法律法规等问题进行现场解答,组织宣传车,让更多的居民知道水资源贫乏的紧迫性,倡导社会各界树立节水意识和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观念。

9、建立了节水机制。抓好工业节水,督促运河杭州段周围用水量大且集中的行业,如煤炭、冶金、电力、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部门落实节水措施,提高工业用水中的重复、循环使用,重视工业用水的净化处理,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革节水的工艺设备等。提倡、宣传和推广城市节约用水,推行一水多用。加强节约用水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实行以供定需,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和工农业布局,制定节水政策,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等。

10、建立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统筹运河杭州段的所有工作。

(四)政策措施分析

1、政府部门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建造污水处理厂是处理污染物改

善水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运河水质污染很大一部分来源是工厂无视法律规定肆意排放生产废水以及生活在运河周边的居民保护运河水质意思不强随意将生活中的垃圾污染物倒入运河中导致运河水体污染,这些生产生活带来的负外部性没有人来买单,政府通过建造污水处理厂这个形式有效的介入市场失灵的状况,实实在在的解决了生产生活带来的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促进运河水质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政府在建造污水处理厂选址问题的考虑,一方面可以在合适的地点进行污水处理直接减少了处理的时间问题,大大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另方面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选址减少政府经费的支出,体现了政府支出的准确性节约性和合理性原则,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用途,增加污染的处理量。

2、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简称三级管网),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简称二级管网),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简言之,即污染源单位把污水截流纳人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统进行集中处理。这种方式大大的提高了治理的效率,把分散的污染物集中在一起处理比传统的分散治理节约时间成本人力物力等,执行人员可以按一定的流程程序化的处理。但是污染物数量多收集存在一定难度,集中处理方式不当极易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如果采用污染物焚烧焚烧还会对执行人员的安全健康造成威胁,填埋的方式可能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污染物比如塑料不易被降解无法阻止污染的存在。

3、将河道整治与改善城市环境、道路建设、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做到整治一条河道,建设一批景观,使得河道整治工程系统效应最大化。这样可以直观的创造一个好的运河观光环境,直接促进运河周围的的经济发展,让周围的居民享受到运河良好环境带来的利益,而来增强居民保护运河水环境的意识,减少生活生产污染物排放数量,同时增加公民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建了政府和人民共同保护运河的和谐美好大环境。把禁养区范围从绕城高速公路以内,扩大到绕城高速公路以外运河沿线地区。即扩大禁养区得面积,一步步推进保护范围,对运河的局部保护作用不容。

4、此项政策在宏观层面上运用了环境规制手段。通过污染防治法规这个载体进行规制,规定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制措施,主要有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现场检查制度、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排污申报登记制度、防止污染转嫁制度。政策中的制定了排放总量控制方案;通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来实现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削减;制定运河杭州段沿岸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筛选出其中的污染大户;对工业企业和餐饮等服务业企业偷排和不达标排放污水的情况采取集中整治、突击检查等方式分别体现了政府运用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制度、现场检查制度。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逐步实现了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5、此项政策主要是现场检查制度与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制度相结合,通过现场检查制度来发现对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然后限期禁止生产、销售、进口和使用,也不得转让生产、销售、进口和使用。这是有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的重要举措。

6、对于农业面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的加强有利于水资源的质量的改善,对于

运河的水质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制定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化学物造成的富营养化污染有一点的抑制作用,同时,讲畜禽的养殖和其废水的处理,有利于减少,一些家禽的排泄物造成的污染,从而导致富营养化等问题,对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起到了遏制作用,减少了微生物生长的有力因素,对于进行的生态隔离,和污水截流,河道处理等问题,有利于改变运河的状况,利于水流量的增加,从而加强运河的自主调节的能力。

7、此项政策主要采用了产业技术政策和经济手段。政策中“通过实施严格的工业、农业污染控制和禁磷手段,保证饮水水质清洁”运用了产业技术政策中的黄磷行业准入条件、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对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加以适当限制,对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地下水水质恶化采取罚款措施加以控制”这采用了经济手段的收费手段。

8、此项政策主要采用了环境规制手段和环境信息公开手段,两者双管齐下,达到了时刻加强水质水量监测。“运河干流在顾家桥、铁路桥等主要断面进行定期的水质和流量监测,运河支流在中东河坝子桥、亭趾港等主要出入运河口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水质和流量监测”运用现场检查制度,得到准确的水质水量。“按时向社会公布环境现状,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运用了新闻媒体、舆论、群众等公众监督群体来进行对社会、企业、政府的监督,同时通过他们进行信息的反馈。

9、此项运用了技术、经济、法制手段来建立节水机制。从城市、工业、农业用水等方面进行全面开展,工业方面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工业用水中的重复、循环使用,重视工业用水的净化处理,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革节水的工艺设备等;城市用水方面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同时提倡、宣传和推广城市节约用水,推行一水多用;农业用水方面运用法制手段节约用水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节水管理机构。

10、针对上述九大措施,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市政府基本上都使用了环境管理的规制手段,经济手段,环境信息公开手段,而且值得一提的创新手段就是建立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这不仅可以减少环保局与水利局以及别的部门在实际执法中产生的职责交叉、冲突或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把有效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是事业部门,与政府脱离却又紧密相连,可以称它是集团也可以叫他委员会,它把市场机制引入了了政府部门,有效配置人力物力财力,使利益最大化。但是事物是两面性的,不过领导不佳,监督不到位,权利很可能被滥用,优势也会变劣势。

(五)建议

1、对运河杭州段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运河杭州段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必须涉及到经济、技术和法制各方面,才能确保运河杭州段水资源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1、经济管理

为充分合理利用运河杭州段水资源,应采取经济措施管理运河杭州段的水资源。水权制度、水市场规则、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1)水权制度:运河杭州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并引起开发经营权混乱,导致使用权的不完整和用水无序的问题,水权制度是利用经济手段保

护运河杭州段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2)水市场规则:水市场规则可以使企业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因而维持运河杭州段水市场有序进行和公平交易非常重要,并且水市场规则可作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政策导向。

(3)水价格形成机制: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鼓励、限制和约束运河杭州段的水资源的使用类型, 将水资源使用费作为财政专项收入,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公益性水资源开发管理等特定项目。

(4)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证制度:水资源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经济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这可能导致开发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违背市场规则,因而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证制度是运河杭州段经济管理措施不可或缺的部分。1.2、技术管理

(1)规程规范体系:为保证运河杭州段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规范化开展需要用规程规范来协调和统一各种涉水技术活动,在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技术工作都要依据相应规程规范进行评价和审查。

(2)规划体系: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评价运河杭州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分析运河杭州段自然条件及特点,评价其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运河杭州段周围经济发展趋势和用水前景,拟定不同阶段运河杭州段采取的解决矛盾的各种措施、实施步骤以及水资源管理的不同意见等。(3)水资源监测体系:运河杭州段的水资源即时调度、水资源状态遥控和水市场交易测量都要

有监测体系实施监测。1.3、法制管理

运河杭州段是涉及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和许多部门,要有一个高层次和强有力的行政领导管理机构和组织领导对各方面进行协调。要切实贯彻《水法》的要求,以法律为保障,尽快建立起运河杭州段水量调度管理监督体制,依法调度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的总量控制,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水资源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及时处理水事纠纷,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打击盗窃水资源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起与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水。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强化法制。一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认真履行执法监督的基本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增加查处数量,加大个案处罚力度,把环保监管中国店行业,重点企业以及群众信访投诉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加大检查独立,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组织执法检查,对重点监管企业的检查每周不少于1次,利用节假日和夜间,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突击检查,节假日和夜间检查。联合检查的企业厂次不少于每月检查企业总数的百分30,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装备建设,建立和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通过严厉打击,遏制当前环境违法行为的上升趋势,促进突出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加大信访查处力度,努力降低信访总量和越级,重复信访量。二是扎实推进专项行动,深入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环境风险监管制度,切实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工作,确保我市的环境安全。按照国家,省有关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整治,继续推进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专项治理,集中开展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重点行业专业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典型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挂牌督办,落实责任,做到处理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三事强化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无法稳定正常进行的仪器重新换装,对新建项目需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在羡慕验收时将监控装置安装联网作为污染防治设施的组陈部分进行验收。

2、坚持预防为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重点难点工作上突破,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以生态市建议为载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通,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完成增产污染。以完成减排任务为目标,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拓宽环保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彩玉环保建设,形成多圆滑的环保投入格局。

3、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依靠科技加强环境保护,把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的突破。鼓励对水体污染的防治,一级生态保护的研究和技术开放,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释放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力量。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发展环境服务业,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加快环保产业国有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

八、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走访,我们小组了解了运河杭州段水质存在的问题及政府的应对措施,我们在对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建议。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运河是杭州的生发之河。“杭州”之名,由河而生;杭州城池,依河而建;江南名郡,借河而扬;两朝都城,因河而定。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大运河是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所以保护运河水质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小组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质污染为突破口,深入进行水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希望对运河水质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九、调研不足

1、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由多个部门管理,在小组成员谈论下,我们选了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和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作为访谈对象。出于时间、精力、人脉因素,我们获取的信息数据比较零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的调研结果,这也是我们今后改正努力的方向。

2、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出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政策分析不够全面,是日后需要弥补的地方。

十、附录1

第四篇: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报告

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报告

杭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因湖而名,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界;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没有运河杭州最多只能称杭县,杭州之所以称为杭州就是运河。杭州的历史可以说是和运河历史是一样长的,杭州的名字真正出现,真正有实质性意义的话,和运河差不多一样有1400多年的历史。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运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长城,完全可以和长城媲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杭州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漫漶不清,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正在消失。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是作为杭州市“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十大工程”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六字方针(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以五大工程(路网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灯光夜景工程、安居工程)为支撑,实现六大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运河两岸经济价值;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整合两岸交通资源;致力水环境整治与水质改善,提升环境资源价值;打造沿线景观亮点,增强城市竞争力;保护和挖掘历史遗存,延续历史文脉;开发旅游休闲资源,打造国际旅游产品,到2006年国庆节初见成效。此外,还有配合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许多举措。

杭州市还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运河保护项目正好配合了“生活品质之城”计划。为此必须保护好运河,更要发展好运河。2006年9月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2008年9月,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3条围绕京杭大运河的水上黄金旅游线,投入16条仿古漕舫船,大推复古旅游,航道总长达60多公里,贯通杭州东、西、北3个方向的水域。2009年2月,杭大运河杭州段整体夜景规划项目全部完工,夜景灯光也基本调试到位。正式的亮灯仪式在2月9日元宵节晚举行。

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整个杭州的发展,关系到文化的继承发展。做为大学生,特别是在杭高校大学生,保护大运河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该为运河保护发展做贡献。然而对于政府的运河保护政策还措施,对于运河的现状,我们真的了解吗,我们真的赞同吗?为保护和发展运河、运河文化,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与发展现状,以及其中的一些问题,了解大学生对于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关注情况,让更过大学生特别是在杭高校学生为保护大运河文化做贡献。并试图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我们小组做了这个题为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小组的课题就是考察就在于看杭州大运河保护工作在措施是如何的。而本次我们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辅以走访调查,采样地点有运河沿线、大学校园,主要是大学校园,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各高校学生身上。看看作为当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对运河保护措施的熟知程度,以此来完成我们这次的调查研究,以下是数据分析。

在关于对运河文化了解程度的问题中,40%的受访学生选择回答“不知道”,这是另我们十分吃惊的结果,也许提起京杭大运河,人人心中都觉得骄傲,因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但是,真正涉及到有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文化知识时,40%的学生和32%的杭州市民则表示不知道运河文化,47%的学生和42%的杭州市民则表示知道但了解不多,13%的学生和26%的杭州市民则表示知道并大

致了解,而没有人表示知道并且非常了解运河文化。此题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对运河文化还是相当陌生的。而作为一个为中国拥有京杭大运河而骄傲的中国人,应该对运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单单知道中国有个京杭大运河,而关于一些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知识一点都不了解,这是很不应该的。

而在主要通过何种方式了解运河文化的答案中,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课堂,有58%,通过报纸杂志的只有11%,通过网络的居然有31%。市民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46%通过报纸、杂志,24%通过网络,31%通过课本。我们看到,21世纪初作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了,这一点不知道是可惜的还是可忧的。

接着是第二类题目,关于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的调查。题目是“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石祥路至:”事实上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石祥路至秋涛路。但是200位中,只有48位选择正确了,其中可能还包括猜测的情况,由此可见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可以说欠缺。

当被问及运河水质状况怎么样的时候,同学们似乎对与运河水质不怎么了解,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同学没去大运河(杭州段)实地了解过,所以答案比较分散。%的同学选好,%的同学选一般,%的同学选差。市民方面,选一般的比较多。

根据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公众(主要是大学生)对运河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而作为一个为中国拥有京杭大运河而骄傲的中国人,应该对运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单单知道中国有个京杭大运河,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何为运河文化,以及具体的运河文化。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可以说欠缺。关于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有待于提高。大部分的人认为应该做些实际的事情去改善一下当前的状况,例如修缮、保护沿河古迹或者疏通河道。但是很据现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来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

通过走访,收到了很多关于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其中有不少是有意义、有可行性的。比如:

1、在学校与运河博物馆等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以博物馆为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学习大运河文化;

2、学校组织科研小组,调查运河水质,以及运河保护项目;

3、进开发运河旅游,但要做好保护措施,部分重点保护遗址要限制游客人数等等。

我们的资源有限,虽然经过努力有所成果,但调查局限与在行高校学生,成果有限。希望我们的工作对推动运河保护与发展,提高大学生对于大运河的保护意思和关注程度有所益助。

第五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 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皋地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蕴藏丰富,历来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让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也是在总体上增强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明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教育,其着眼点主要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繁荣具有如皋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实现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实现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们如皋县始置于东晋义熙七年,即公元411年,其时白蒲地区同时设置蒲涛县,石庄地区同时设置临江县。古邑如皋有着3000余年的文明史,置县历史亦近1600年。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如皋市的人民群众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性优良传统和作风,如淳朴敦厚、勤劳俭朴的民风;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作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文风;刻苦自励、精于研究的学风;热情待客、诚实不欺的商风;……例如:北京胡瑗、王观开一代儒风;明末冒辟疆、董小宛传千古佳话;清代许容、齐林领东皋印派之风骚;……千百年来名人辈出,硕果累累,优良传统和作风薪尽火传,代代不息,生生不止。这些是我们如皋地方和人民的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传统,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不仅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而且要使传统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使其在青少年的思想中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怎样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的时候,不仅要充分体现如皋的历史传统,而且要体现出时代精

神;不仅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倡导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美好情操,而且又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在编选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克服消极因素的同时,要突出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精神层面及其对现代的有益的借鉴意义。

⑸、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我国之后,克服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显得尤为急迫。

列宁说过,“要建设共产主义文化,必须学习、吸收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置优秀文化传统于不顾,国粹主义固然是错误的,而在文化上搞民族虚无主义更是极其错误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中国之后,很多文化产品良莠混杂,对一代青年人往往产生不少负面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外来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的同时,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开掘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显得尤为急迫。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今天的如皋是过去如皋的拓展。历史的“因”,铸成了现实的“果”。人们可以不提及历史,但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人为地割断历史。事实上,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仍然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更不能超越传统侈谈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如皋几千年的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消溶力、包涵力、再生力。民族虚无主义者主张搞文化上的“全盘西化”,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毁于3500年前雅利安人的入侵;埃及文明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供人凭吊;欧洲文化的“家园”古希腊、古罗马,虽曾极盛一时,但也先后中断……世界上那些一度星汉璨灿的古老文明几乎全部光华暗淡过,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大幅度的“断层”,颇能引起后来者发出“白云千载,人去楼空”的感慨。然而,只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一次又一次表现出

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中不曾中断的古代文化,成为联结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炎黄子孙的强大纽带,成为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丰富源泉。我们的如皋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数千年生生不已,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一个佐证。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正是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是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一次实际行动,也是对现代社会广泛流传的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的有力鞭笞。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有力地策应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

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突现,教育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我国的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从“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这一转 变为保证在统一要求、统一审订的前提下,编制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实

现中小学生教材“一纲多本”,构建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世界各国在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过 许多可资借鉴的教训。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

切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是有

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 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实,考虑未来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

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教材。

如皋市别名雉皋、雉水,雅称东皋。历史上的如皋曾包括今天如东、海安的部分地区。它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风景城,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是博大精深的博物城,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是物产丰富的丰乐城。古代的文化底蕴既是今日如皋人民前进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材料。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如皋地方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可以填补如皋地方校本课程的一项空白。

3、课题研究的目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⑴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在学习国内外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在过去办学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搭建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广泛征求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与帮助,本着培养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特色突出的学生和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目的,拟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研究,开发极富时代特征、如皋特色及蒲中特点的校本教材,促进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探索校本教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

对学生来说,目的是使他们能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对教师来说,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有三个方面:校本教材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①开发机制:着重研究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创造性。

其一,关于校本教材的科学性。

《如皋地方文化简史》作为校本教材,其科学性体现在:它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无所不包,它应有适度的范围和重心。它既以如皋地域的人群为主要对象,当探求和介绍各个社会各个时代“如皋人”所创造的生活情境、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期盼的人生意义、所遗留下来的特具文化价值的成果。《如皋地方文化简史》首先应该是一面镜子,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所有史料的取舍都应该有根有据,切忌任何意义上的主观臆断和歪曲虚构;同时它又不是形而上学地反映历史,而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有取有舍,体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为现代教育服务。丧失了科学性,则失去校本教材的灵魂。

其二,关于校本教材的普适性。

所谓广义的“普适性”,是指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创造和发展。《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所体现的“普适性”是狭义的,它是有特定区域限制的普适性,它以数十万如皋市中小学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生活在如皋地域之中或之外的“如皋人”的阅读需要。教材的编写语言应准确、简洁、活泼、明快、易懂、宜用,富有文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教育实效。失去了读者群的校本教材会成为丧失生命力的“废品”,普适性是校本教材赖以存在和发行的根本。

其三,关于校本教材的创造性。

批判是R·默顿所说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实践,它要求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不轻易确认和接受,而应在经验和逻辑的基础上反复考察、避免谬误。批判是理性的、革命的,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创新是科学生命力的体现,它是批判的继续和必然发展。批判和创新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衍生出校本教材的创造性,构成校本教材的鲜明个性。我们的教材开发工作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动教材编撰工作持续不断地发展,这正是使我们的认识无限地趋近客观真理,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必然要求。因此,戮力同心,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教材的创造性,是课题组的重要使命。

②使用机制: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本校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两个起始年级试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使用人数为:初一142人、高一1258人,计22个教学班级。每周开设1节课时,列入校本课程范围。至2009年6月止,通过三年滚动教学,覆盖全校4007名学生(其中初中399人、高中3608人),计66个班级。经过三年试用,边使用边修改,最终完成定稿,交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并向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申报,争取列入全市范围兄弟学校可以选择使用的校本教材。对使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及时注意总结、交流和研讨,形成文字资料档案。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课题的教育意义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

③评价机制:2009年9月至12月组织教育专家、历史学科同仁及有关师生代表对《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较客观的综合评价报告。

⑶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材的编写

1、概论篇:

从如皋地域和历史演进的特点,扼要揭示:⑴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源泉;⑵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根基;⑶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遗产;⑷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及特点;⑸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冲突;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如皋地方历史文化。

2、文学篇:

据现有资料,文学篇时限上溯至唐宋,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文学的沿革;⑵如皋地方历代名人名著;⑶如皋地方著名现代作家及代表作;⑷如皋地方文学团体与刊物。

3、戏剧篇:

据现有资料,戏剧篇时限上溯至明、清,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戏剧的沿革;⑵如皋地方主要剧种;⑶如皋地方戏剧创作;⑷如皋地方著名的演出团体。

4、音乐篇:

据现有资料,音乐篇时限上溯至宋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音乐的沿革;⑵如皋地方的戏剧音乐;⑶如皋地方的民间器乐;⑷如皋地方的民歌及参赛佳绩。

5、舞蹈篇:

据现有资料,舞蹈篇时限上溯至明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舞蹈的沿革;⑵如皋地方民间舞蹈精品介绍(如皋莲湘、如皋花担、如皋耥子灯、如皋倒花篮、如皋扒沟狮子、如皋木虾舞。)

6、书画篇:

据现有资料,书画篇时限上溯至元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书法沿革;⑵如皋地方印章沿革;⑶如皋地方绘画沿革。

7、工艺篇

据现有资料,工艺篇时限上溯至东晋,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灯彩的沿革;⑵如皋地方风筝的沿革;⑶如皋地方贴绒的沿革;⑷如皋地方木偶的沿革。

8、文博篇:

据现在资料,文博篇时限上溯至1957年,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文博事业的沿革;⑵如皋地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⑶如皋地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⑷如皋地方其他文物点要揽;⑸如皋地方的重要考古发掘;⑹曲艺、摄影、图书、电影等。

9、人物篇:

人物篇拟选取60位如皋地方名人,按时间年代顺序逐一作介绍:

(1)吕岱;(2)胡瑗;(3)王观;(4)王觌;(5)王俊义;(6)郭师古;(7)冒梦龄;(8)黄经;(9)李之椿;(10)李渔;(11)冒襄;(12)董小宛;(13)蔡含;(14)沈歧(15)许容;(16)姜任修;(17)石学仙;(18)冒春荣;(19)姚鹏春;(20)黄振;(21)姜恭寿;(22)范驹;(23)乔人;(24)戴联奎;(25)熊琏;(26)陈国璋;(27)顾锡爵;(28)沙元炳;(29)顾仲起;(30)沈卓吾;(31)许树桧;(32)冒广生;(33)陈一清;(34)沙元榘;(35)俞铭璜;(36)沈序;(37)黄七五;(38)戴师古;(39)宗教忱;(40)蒋峻基;(41)黄星楼;(42)许大同;(43)陈膺浩;(44)张德义;(45)冒舒湮;(46)吴敬基;(47)薛宝田;(48)邱陞;(49)何坤;(50)王玉文;(51)徐家瑾;(52)何景平;(53)季恺;(54)张正藩;(55)沙白;(56)叶邦瑾;(57)徐浩泉;(58)蔡迪;(59)黄蓓佳;(60)刘培林

10、民俗篇:

民俗篇主要简介如皋地方的生活习俗和农历岁时,如:(1)礼节;(2)婚俗;(3)生育;(4)寿辰;(5)丧葬;(6)春节;(7)灯节;(8)清明节;(9)端阳节;(10)六月六;(11)中秋节;(12)重阳节;(13)冬至;(14)腊月、腊

八、送灶、除夕等。另附方言词句撷要60余条。

11、特产篇:

特产篇主要简介如皋地方的一些久负盛名或驰誉海内外的土特名产和名菜名点,如:(1)董糖;(2)如皋火腿;(3)白蒲茶干;(4)白蒲陈元酒;(5)林梓潮糕;(6)如黄鸡;(7)如皋东串猪;(8)如皋白萝卜;(9)白蒲黄芽菜;(10)如派盆景;(11)吴窑山羊;(12)蟹灌鱼丸(蟹包腐);(13)如皋汤包;(14)水晶肴蹄;(15)董肉(跑油肉、虎皮肉);(16)如皋三醉;(17)赛海参;(18)芝麻肉;(19)扒红蹄;(20)五仁馒首;(21)如皋香肠;(22)如皋肉松;(23)“东皋牌”萝卜条;

12、人口篇:

人口篇由三个部分合成:⑴关于姓氏的常识;⑵如皋人口变迁概况;⑶如皋主要姓氏寻踪溯源。

13、长寿篇:

长寿篇由三个部分合成:⑴如皋长寿现象概述;⑵对119位人瑞的抽样调查;⑶长寿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

第二个方面:教材的试用和推广

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本校起始年级连续三年试用本教材,着重探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的使用价值、创新程度和实际效果。

列入如皋市校本教材使用范围后,着重探讨6所省级重点中学和本镇范围初中使用本教材的实际效果。

第三个方面:教材及课程的评价(略)

二、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

1994年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课程论等基础理论: ⑴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辩证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如皋地域的人们在形成对于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即一般世界观(宇宙观)时,必然或首先会形成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即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存在和意识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贯彻和特殊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同时强调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和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在自然界中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关系,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人口作为自然前提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生产方式本身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劳动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等等,以及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经济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对我们编撰《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⑵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即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也是课题组开发校本教材理论基础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关于世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观点、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诸多规律和范畴(如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观点以及衍生出来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尤其是,为了正确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做到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从而促进理论思维的发展,并进而完成向实践的飞跃,在实际

运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效益,我们就应当自觉地遵循辩证逻辑,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把唯物辩证

法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阐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贯彻于理论思维,揭示出思维形式和过程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即辩证逻辑。我们的编写开发工作应当体现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性。

⑶创新的理论思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尤其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

快。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需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理论工作上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也是全体《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编撰者的重要责任。

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课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不断开拓新境界,提出新观点,创建新学说。此外,还必须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拘泥于某些个别词句,不固守某些确已过时的理论,对经典史料中的具体观点,该坚持的要敢于坚持,该修正的要敢于修正,该破除的要敢于破除。要运用创新的理论思维,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学术氛围,使全体课题组人员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素养;提倡百家争鸣,反对内耗;提倡开展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反对打棍子、扣帽子;提倡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团结,反对文人相轻和相互拆台。

⑷现代课程论相关理论:

现代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发展心理学为我们编写、使用和评价《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课程论基础。

此外,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础”,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历史学科亦不例外。至于后现代主义、建

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取简单拒斥,也绝不能简单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就是当前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因此,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其说是按照课程基础理论施工的工艺学过程,倒不如说是在一定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的理论探索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和方法运用

回顾我校近3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在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上下功夫,作了一番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第一,强调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大兴科研理论学习之风。教育的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提高教育质量同经济工作一样,也有个以外延为主还是以内涵为主、走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之路的问题。显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靠“加法”是不可取的。根本出路在于把立足点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轨道上,唯有教育科研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我校是江苏省暨南通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我们依靠科研传统优势,从增强历史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入手,大兴科研理论研究之风,为课题研究进一步夯实思维理论基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措施:⑴组织课题组老师研究有关的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党的决议和意见文献资料,提高历史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自觉性。⑵组织学习如皋市教育局编写的小学和初中的乡土教材《如皋的三张名片》(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从中领悟和借鉴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模式和方法。⑶不惜花重金聘请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江苏教院王斌华、郑金洲、黄宗敬等8位教授、博导到校开设“月末讲座”,更新和重构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实现廓清认识上的迷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指点迷津。⑷学校教科室组织一批资深教师编写《理论·观点·信息》(中小学教育科研必读)一书,搜罗600多个科研理论资料,计60万字,引导课题组老师认真研读,武装思想,为实现课题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理论基础。⑸学校研究、制订和完善了《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把历史课题研究的成果列入奖励范围。

第二,凸显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严格课题管理,分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的运作关键在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课题管理是课题主持人的第一责任,也是学校教科室及学校分管领导的责任。我们从严格课题管理入手,抓课题的具体运作。首先,将立项课题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和学校的议事日程,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赢得学校行政的支持;其次,不断地对研究的进度、成果进行认真自查、总结和表彰,并及

时向市县有关部门汇报;再次,对少数研究人员发生工作调动、生病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补充研究力量,调整工作安排。如朱亚新老师调往一中后,我们及时将杨卫宏老师递补进课题组;第四,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研讨会,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注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争做学者型科研带头人。课题主持人发挥带头作用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其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但主要的、大量的、经常的,是体现在率先垂范、注重创新,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每阶段的研究任务上。课题主持人刘名华老师带头创新,下了一番功夫,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第一,牢固树立课题意识。她团结课题组成员,不断强化对课题的明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实施课题看成是学校和教研组的一种集体追求。第二,提高历史学科教育科研本领。提高科研本领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学习。为了熟悉如皋地方文化历史,刘名华老师认真反复地研读如皋市文化局编印的《如皋文化志》、如皋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如皋历史文化》并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历史教研组教师在她的带领下埋头读书,四出采访,收集了丰富的史料文献。第三,争创一流业绩。历史组9位老师一手抓历史教学,一手抓教育科研。在历史教学方面,他们创造了如皋市的一流佳绩,高三年级在南通市2007年高考一模考试、二模考试中获得了如皋市均分第一和第二的成绩;在如皋地方文化史研究中,他们结合实际撰写了一批富有新意,很有创见的研究文章,为校本教材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课题组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研究文章近40篇,在各级学术会议和论文评比中有22篇获得不同奖项。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1、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⑴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历史组老师坚持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探索“立足学科教学,着眼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新路。在辅助性课外活动的开发方面,历史组教师与校团委、政教处密切配合,精心设计了一些文化育人活动,努力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如“传承中华美德,过一个中国年”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锻炼,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养成了尊长敬师、礼让助人、孝悌勤勉等良好行为习惯,学生们知中行、行中悟、悟中觉,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净化心灵。去年3月,学校编印了《白蒲中学校园诗词字帖》,聘请著名书法家沈正挥毫,印制5000册,人手一本。历史组老师主动请缨,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鉴赏优美诗词、精美书法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心灵、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市关工委来校举办《如皋胡瑗展览》,历史

组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按照如皋乡土文化历史,在全校范围掀起了一股“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的热潮。市电视台记者还专程来校现场采访并给予报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⑵课题研究有效地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质水平。历史学科以实现育人的全员性、全程性、全局性为目标,营造了浓郁的学科氛围,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努力构建科学的学科教学模式。教研组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效地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师德素养。历史教研组组长杨卫宏同志先后被评为2006年如皋市师德标兵、如皋市第六届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他的事迹感人泣下,《南通日报》以半版篇幅、题为《道德良心的典范言传身教的楷模》给予报导,在六县一市三区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以青蓝工程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持之以恒地实施培养青年教师的“四策”:一策“出点子”,为每位青年教师提升自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出谋划策;二策“放样子”,运用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成功之道去启发青年教师,如“低起点高落点”、“严而不过格”、“松而不懈怠”、“亲而不过密”、“放而不抛弃”等具有独到性的教学策略给青年教师指点迷津;三策“建模子”,构建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寻求高效优质之路,提升青年教师的学养和教艺;四策“搭台子”,组织青年教师人人上汇报课、评比优秀课、开设公开课,让其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尽管学校生源是“二类苗”,不尽人意,但历史组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一直保持高位走强,稳居如皋市第一、二名。“一花引来百花放,万紫千红春满园”,曹娟、朱亚新、徐静、季燕、施炜炜、陈建军等6位老师先后与杨卫宏结成师徒对,相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成长为教学骨干或把关教师;季燕、施炜炜所执教的评优课在市,校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朱菲菲老师所上的示范课以理念新、方法活、效果好赢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2003年,杨卫宏与季燕获得“南通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对”光荣称号。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历史组教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后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文章35篇,其中张俊老师的论文《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刊《环境教育》杂志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给予转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真诚团结的集体里,……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我校历史组教师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步入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教改天地,领略“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

⑶课题研究凸显了校园文化特色,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优化。三年来,我们以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联结点,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作为高中学段的教育重点。在目标的确立上,我们既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兼顾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既考虑高、初中的衔接和差异性,又考虑高中学段教育的渐进性,把地方文化史教育的目标落实在“立身、做人”四个字上。在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上,我们力求地方文化历史、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突出“爱国、富国、强国”教育。在教育的途径方法上,我们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和各班班主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本,努力开掘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方面,我们向学校行政建言献策,不遗余力,为全校形成园林式的育人环境提供诸多合理化建设。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成为中国瑞典环境教育小硕士教育(YMP)实验学校,《南通教育》报以“为了永恒的绿色”为题及时报导了我校的环境教育活动,历史组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

2、课题研究成果形式、数量、刊发及获奖情况: ⑴专著类:

《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试用本)[约20万字]全一册,主编:刘名华 编写组成员:历史组全体老师

⑵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类(计41篇)

1、《历史学科说课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刘名华,刊《南通教育研究》。

2、《“牧羊业大潮”与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形成》,刘名华,刊《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张謇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主张与实践》,刘名华,刊《南通工学院学报》。

4、《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同步训练》,刘名华,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报》。

5、《解读文综试题,学会应对策略》,刘名华,刊《考试报》。

6、《白蒲一代名仕沈歧》,沈恒希,刊《南通今古》杂志。

7、《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沈恒希、夏健,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

8、《清代白蒲镇地图解读》,沈恒希,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

9、《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沈恒希、仲彩燕,刊《江海晚报》

10、《范湖洲胜迹探幽》,沈恒希,仲彩燕,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

11、《百年老校范湖洲小学始创述析》,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教育研究》、《如皋文史》。

12、《清范湖洲“南园十子”述略》,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文史》。

13、《大和尚碧山抗倭》,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4、《天缘巧合的冯氏家庆》,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5、《法宝寺的巨蟒》,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6、《状元朱希周其人其事》,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17、《朱氏源流与如皋朱氏族人略考》,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18、《清代白蒲名仕沈歧》,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9、《<张氏宗谱>残本谈片》,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20、《为徽、京剧<双合印>(通如本)反面角色郑东海正名》,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21、《巧于周旋,为我所用》,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

22、《英日两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

23、《德国何以成为二战的元凶》,曹娟,刊《中学历史教学》报纸。

24、《浅析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杨卫宏,刊《南通教育》杂志。

25、《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二重性》,杨卫宏,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6、《试论班主任工作中的角色变换》,杨卫宏,刊《现代教育方略》一书。

27、《新教材再修订建议两则》,曹建平,刊《历史学习》杂志。

28、《三百年来第一宪——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几个问题》,曹建平,刊《中学历史教学》。

29、《冲刺600分——高考二轮复习资料》(2.5万字),曹建平,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

30、《高中新课标阶段测试卷》,曹建平,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31、《必修本历史教参》(4万字),曹建平,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32、《木兰诗主题商榷》,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之友》。

33、《“宗法制和分封制”教学方法》,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4、《调整顺序,优化教学》,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5、《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伪探究》,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6、《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张俊,先后刊《环境教育》、《人大复印资料》。

37、《名篇指瑕二则》,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38、《教泽长流的吴敬基先生》,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39、《林梓的史话与趣说》,沈恒希、彭新奎,刊《江海晚报》、《如皋动态》报。40、《白蒲近代名仕吴敬基》,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41、《同根连枝的葛氏与诸葛氏》,沈恒希、葛汝根(待刊)。⑶获奖论文类(计22篇):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刍议》,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形象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3、《未雨绸缪迎挑战,课堂教学担重任》,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4、《对中学生“蛋壳心态”的几点思考》,刘名华,江苏实验区优秀成果奖。

5、《解读文综试题,点击应对策略》,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6、《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成长》,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7、《OEH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8、《以“四敢”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9、《模糊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0、《简析热月政变发生的原因》,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1、《2003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及2004年的备考方略》,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2、《生命中的重要一站》,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13、《略论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曹娟,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14、《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度》,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5、《同名异义和“名不副实”的历史概念》,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6、《关于一些历史概念的辩正》,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7、《创新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18、《班主任效应刍议》,曹建平,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1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曹建平,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曹建平,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21、《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张俊,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

22、《改革历史教材,挽救学科危机》,张俊,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⑷优秀公开课类:

1、施炜炜:2003年市“三课”比赛三等奖。

2、施炜炜:2005年市“三课”比赛二等奖(另,开设公开课多次)

3、朱菲菲:2005年开设市示范课。

3、课题研究的结论:

旨在策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本课题,以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以开发和普及地方文化历史遗产为重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验,不仅初步证明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具有针对性,而且证明了其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60多件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历史学科教

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班团队会为活动载体,创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以及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学科组整体联动为特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科研过程,彰显了本课题研究的模式特征。我们立足于建设先进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以育人为落脚点,寻找中华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的最佳融合点,这样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不仅积淀了学校自身的文化,而且初步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历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一份可喜的贡献。

4、思考与展望:

⑴《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三、五年的实践就可圆满完成的。有些研究内容,如年级滚动教学的周期性、教学效果评价的量化问题等等,尚需时日进行深入的实验。此外,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轻视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考升学率具有强大挤压作用的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妥善地解决,有待本课题的延续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去寻求历史的解答。

⑵对高、初中学生进行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做主体,只有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实。“十一五”期间,应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出发,不断修改、完善这一校本教材,力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取得更大的教育效益。

(二OO七年五月)

下载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兴趣教学法探究》 课题研究背景: 1、《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既让学生获得生物的知识理解,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生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