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与家庭因素课题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2:1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个性与家庭因素课题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个性与家庭因素课题工作报告》。

第一篇:儿童个性与家庭因素课题工作报告

儿童个性发展与家庭因素相关性研究

工作报告

商洛市丹凤县商镇大峪小学

王宝军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科研提质的思路。2015年9月,经过精心思考,紧张准备,我们开始省级课题研究申报工作,认真填写了《课题立项申报书》,经过专家审定,9月22日省教育学会公布了2015年度立项课题名单,确定我校《儿童个性发展与家庭因素相关性研究》课题为省立项课题。接到课题立项书后,我们根据立项书要求,我们制定了较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开题会议,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工作,研究阶段,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开题会议

2015年10月27日,我们商洛市丹凤县商镇大峪小学“儿童个性发展与家庭因素相关性研究”省课题研究小组接到陕西省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题立项书,之后行政主持人李志迎和学术主持人王宝军认真学习研读文件精神,召开开题会议,落实分工,立即启动课题研究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研读《陕西省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题立项书》。行政主持人李志迎和学术主持人王宝军接到课题立项书后,欣喜若狂,积极、及时、认真逐条、逐句、逐字反复研读立项书,理解文件指导精神,思考落实措施,积极准备召开开题会议,落实措施和分工。

(二)、查找资料,学习、参考具体课题研究方案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明晰研究思路。

我们学习了丹凤县教育学会商镇分会印发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上网查阅资料,学习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了解了具体课题研究方案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也了解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为顺利、科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明晰了思路。

(三)、及时召开研究小组全体会议,落实分工,安排、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摸索课题研究及资料整理的类别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资料一般分为三大块:计划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总结性资料。每个研究阶段的过程性资料包括调查报告、阶段总结、阶段成果,成果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决策建议、论文等。因此我们把研究小组分成四个小组:调查小组、总结小组、成果小组、综合小组,分工负责,有序完成阶段研究工作。

2、细化研究、总结阶段时间。

我们根据立项、结题时间,将研究阶段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第二阶段:2016年2月—4月。第三阶段:2016年5月—7月。

总结阶段为:2016年8月—9月。2016年9月提交研究成果和资料,申请顺利结题。

3、实施月交流小结、季汇报总结制度。

为了做好过程管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管理制度,即“月交流、季总结”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交流研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汇报总结会。督促、了解、总结阶段研究情况。

4、划分小组,落实分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和人数,我们把研究小组分成四个小组:(1)、调查小组。(2)、总结小组。(3)、成果小组。(4)、综合小组。分工安排如下:

(1)调查报告(含调查问卷):王义军 周胜利(2)阶段工作总结:周小鹏 彭建康(3)阶段研究成果:王宝军 巩黎元

(4)开题报告(具体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情况)—具体方案、开题会议材料、结题成果报告、结题工作报告:王宝军

(5)审稿、校对、打印、报送、经费:李志迎(6)材料、资料收集保存:王宝军

(四)、以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家庭为研究对象,开展观察、调查、家访、谈话,立即开展研究工作。

1、实验年级:五年级16人。

2、问卷调查分析人员:王义军 周胜利

3、家访调查人:巩黎元

二、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学习文献阶段(2015、11月——2016、3月)。

(1)我们在学习文献阶段,行政主持人和学术主持人认真学习了课题立项证书内容。(2)上网学习家庭教育方式、儿童个性形成的原因、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等文献资料,反复学习,逐字逐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结合教学实际内化理解,充实课题组人员理论知识,为调查访谈做理论准备。我们还要求课题组人员每周至少上网学习一篇家庭教育或儿童个性方面的文献,形成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交流会,实现信息共享。(3)学习怎样做好科研课题工作文献、学习其他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调查报告案例、课题研究报告,学习开展课题研究方法及书写材料的结构框架。(4)督促检查研究组人员任务落实情况,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

2、调查访谈阶段(2016、4月——5月)。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继续学习儿童个性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继续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二是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交流活动3次,学术主持人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次,培训研究人员,让他们尽快掌握课题研究业务知识。三是开展调查活动。我们安排调查小组王义军、周胜利2人设计调查题目30多道,内容涉及儿童家庭基本情况、父母教育方式、儿童个性自评方面,分两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余份,采用学生匿名作答的形式,了解儿童家庭情 况、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期望、父母价值观,又采用实地观察法,掌握儿童个性特征,归纳、分析、推断儿童个性发展和家庭因素的联系,写出书面调查报告2份。四是开展儿童家庭访谈活动。我们设计印制了家访记录表,安排家访小组巩黎元、周小鹏、彭建康3人走村串户,进入儿童家庭实地考察家庭基本情况、提前拟好谈话问题,和家长面对面问答,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期望、价值观,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继续观察家访家庭孩子个性,同时又访谈儿童,采用个案分析法,共计访谈家长10余人,儿童10余人,共计样本20多人,分析、归类,推想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的影响,积累原始材料,为书写结题报告做准备。

3、整理总结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积极参加陕西省教育学会2016年第一批课题研究业务培训会。我们自觉严格遵守会议议程安排,服从大会组织管理,认真聆听向华教授课题培训讲座《怎样做好科研课题工作》,聆听侯耀先教授专家学术报告《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杨秘书长的课题培训讲座《课题的鉴定与结题》专题报告,边听边想边做笔记,竭尽全力记忆、理解,会后多次阅读《学习材料》和笔记,思考理解,充实学术主持人课题研究业务知识,做好书写结题报告准备。二是继续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书写文献和例子,提高书写材料能力。学术主持人学习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等结题方面文献,又认真学习了3篇研究报告例子,还反复阅读《学习材料》中课题培训讲座部分,研读陕西省教育学会文件《关于开展2016年 第一批课题结题鉴定与研究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整理写作思路框架和相关研究成果。三是整理研究过程和成果资料,完成课题结题申报材料主件和附件及其他研究成果的书写和填写。我们先学习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文献,又认真阅读了结题报告例子,整理原始资料,整理写作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思路,认真撰写材料,收集其他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好家庭教育,发挥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积极影响,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给学校教育寻找帮手,发挥家校共育作用,提高教育效果,进而提高学校教育效果,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我们以五年级1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和样本,以5名优秀生和5名学困生为个案,采用案例法开展研究,调查他们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父母养育方式和期望,推想儿童个性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整个过程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问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在调查访谈阶段,我们以学生和他们家庭为样本,开展调查和访谈,召开家庭教育培训会2次,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教给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促进儿童形成良好个性。我们也给教师提出了几点管理学生建议:

1、分类要求。

2、抓好重点人员管理。

3、必须高度重视家访,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家校合力,发挥最好教育效果。

4、做好个别教育辅导。这些方法运用在教师课堂 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定会产生较好教育效果。

四、提高了研究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学习相关文献,了解家庭教育方法和儿童个性形成原因,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走进家庭开展家访、实地考察活动,课题组成员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培养。

1、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学习习惯。现在,课题组人员有时间就上网学习文献,学习热情高涨。

2、养成了勤动笔、勤总结习惯。现在,课题组人员凡每有想法,马上用笔记录,经常书写教学论文,教育叙事,学习风气很浓厚。

3、整理资料,书写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成果报告的能力得到锻炼。

4、研究成员自觉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我们开展儿童个性发展和家庭因素相关性研究任务较为艰巨,课题组成员工作较为认真,各尽其责,各履其职,养成了爱阅读、善思考、勤写作的学习习惯,自身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所教学科质量持续上升,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第二篇: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体制被打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急需大量的劳动力。高额的工资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农村人口,因此,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结构上,流动人口逐渐由个体外出务工向家庭化迁徙转变。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徙带来的直接问题之一就是流动儿童数量的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 万人。[1]流动儿童大批涌入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不仅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城市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儿童生长发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 流动儿童是指 6 ~14 周岁(或 7 ~15 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从规定对流动儿童定义的年龄分段来看,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迅速,接受能力较强,个体进入初步社会化阶段。而流动儿童随着父母进入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构。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解构使儿童必须重新建立新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流动儿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情感与物资的可靠后盾,也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对儿童的支持力度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价值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二、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基础性的资源,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所需的生活资料。

如今,儿童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在教育上进行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特长和能力也更加看重,有利于流动儿童全面发展而所需参加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还需要进行额外的资金投入,这些都需要家庭在物质上的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影响其在儿童发展上投入的能力。良好的家庭经济收入能够有效地减少政策上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使其进入较好的学校,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进入公立学校或教学质量较为优秀的民工子弟学校。而流动儿童的父母进入城市后,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就业稳定性低的工作,成为廉价劳动力,家庭收入也普遍偏低。2012 年,全国农民工月收入仅为 2290 元,远低于同年中国人均月收入(4134 元).[2]而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在收入低、开销大的情况下,家庭的收入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也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让子女进入教学质量优良的学校。

(二)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当中,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第一大形态是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等文化产物。[3]

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家庭文化环境对流动儿童造成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广泛的学习兴趣。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对儿童的学习辅导的帮助就越大,对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也越高,这有利于构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 2012 年对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过 7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2]

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流动儿童的学习辅导上常常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流动儿童很少参加补习班,一旦由于转学等原因导致其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只能自己进行学习,得不到额外的学业帮助。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工具等物质性文化财富。[3]

而由于流动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和父母对儿童学习的重视程度,除了学校要求必须拥有的学习资料外,很少主动为流动儿童购买学习上的辅导书籍以及课外书籍。

流动儿童的家庭藏书和学习工具相比城市儿童较少。在思想上,对流动儿童的兴趣特长和课外知识也不够重视。因此,流动儿童在家庭文化环境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沟通

雷雳等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质量不仅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也影响着儿童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4]

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有效地为流动儿童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减少流动儿童初入陌生的城市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利于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然而,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稳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很少。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内容单一,多围绕儿童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儿童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加上流动儿童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很少耐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因此家长长期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较为紧张。例如: 黄霈媛研究发现,有五成的流动儿童很少和从不与父母共同活动,八成的流动儿童在最近三个月中与父母发生过冲突。[5]

(四)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状况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职业流动性大,工资收入低,经济状况不佳,多居住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从家庭内部环境来看,有调查显示,83.0%的流动儿童家庭以租用住房为主,仅 11.0% 购买了住房; 流动儿童家庭中仅有 23.1% 的流动儿童拥有自己的房间。[6]

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基本的设施。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学习时易受干扰,学习条件较差。从家庭外部环境来看,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租金低廉,开发程度较低,存在脏、旧、破等问题。部分农村流动人口过着与其在家乡村庄相似的“村落化”的生活。如北京的“河南村”“浙江村”等等。他们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7]

他们对流动人口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而对他们眼中的“城市人”较为排斥。父辈对“城市人”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对“城市人”的认知。流动儿童进入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城市儿童较少,在客观上拉开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距离。因此,流动儿童的交际圈往往是与其相似的流动儿童,很少与城市的儿童交往,或者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仅限于在学校中。流动儿童过着隔离化的生活,难以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此外,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来源复杂多样,治安状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设施,黑网吧频现,不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问题的措施

(一)改变就业歧视,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工人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从收入的绝对数量来看,城市工人总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民工,其中月收入高11.9%,年收入高 31.6%.[8]可以看出,城市工人的月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差距较小,而城市工人的年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的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即在基本的月工资水平下,城市工人的总收入存在更多的福利收入。刘曲恒通过基于 Oaxaca-Blinder 的分解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 60% 应归结于歧视。[9]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是受其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排斥的因素。因此,国家在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帮助、提高流动人口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应该逐步消除因二元户籍政策带来的就业歧视,改变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地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积极发挥二次分配的调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家庭文化环境的再创造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的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上,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在文化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上能够为教育投入的资金有限,常常导致流动儿童父母难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充分的亲子沟通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促进流动儿童家长及时有效地与学校进行沟通,快速掌握孩子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家长要了解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采取教育诱导的方式解决儿童心理上的困惑,避免使用体罚方式。在日常生活上,父母应该多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多参加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在家庭居住环境上,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提高家庭的文化学习氛围,支持孩子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儿童课外生活。

同时,鼓励流动人口进入“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行再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三)社区支持体系的建构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居住环境和交往对象的封闭性,流动儿童家庭成为了一座“孤岛”,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积极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而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流动儿童认识和理解城市的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这一窗口的功能有利于让流动儿童理解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隔离化”生活,互相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误解,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宣传等手段,使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看待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促进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的相互理解; 积极开展社区交流活动,让城市的儿童和流动儿童一起互动,扩大流动儿童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从而逐步消除城乡隔阂,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建立城乡家长之间与儿童同伴之间平等的互助模式,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理解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完善社区基本设施,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设施建设,为流动儿童提供足够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净化社区环境,杜绝黑网吧、游戏厅等对流动儿童的侵害,为流动儿童创造一片干净的成长空间。

四、结语

流动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困境不仅能够促进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对城市的稳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流动儿童从小生活在农村地区,其行为、文化、价值观等与城市儿童并不相同,处于亚文化圈,加之家庭经济、家庭文化、家庭环境的先天不足,影响了流动儿童的顺利融入,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困境流动儿童问题主因是家庭

2016-01-1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协作者”总结十年经验

1月9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发布了《社会支持系统下困境儿童救助服务中的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研究——以“协作者”为例的行动研究报告》,总结了“协作者”10年间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的经验。

报告认为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其家庭问题直接导致的。相对应的需求,则包括儿童教育、稳定的工作和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居住环境、医疗、城市融入等。

从2006年起,“协作者”正式启动了困境流动儿童救助计划,救助对象多为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功能缺失而面临失学风险、并且缺少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小学生及初中生。

来自辽宁的小瑶2015年到了上学年龄,但父母对于入学政策了解不多且不知如何申报,“协作者”社会工作者辅导其掌握网络报名程序,核实报名证件内容等,最终使小瑶顺利入学。小瑶是比较幸运的一个,要符合上学政策,需要的证件多、条件多,不是每个流动儿童都能符合,很多家庭,特别是困境儿童父母不得不放弃,与父母分开回老家读书。这个群体有着几个明显的特征。比如:

家庭人口多,在北京“协作者”近10年救助过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中,平均每户约为4.1人,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

家庭功能缺失,因为父母婚姻变故或遗弃等原因,34.1%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不完整,这对其情感、生活照顾、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照顾人/监护人文化程度低,84.3%的照顾人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因此,这些困境流动儿童在家里面能够得到的课业辅导机会或者辅导质量都难以保障;抵御风险的能力弱,67.9%的家庭近年来家里都发生过重大事件,其中患病的占66.0%,父母离异的占24.5%,家中有人发生过意外事故的为9.4%,双亲或一方离世或出走的为5.7%,其他为1.9%。

环境相对封闭,缺乏社会交往机会与渠道,困境流动儿童所生活的社区大多在城市的周边郊区,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较低,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可以看到,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其家庭问题直接导致的。相对应的需求,则包括儿童教育、稳定的工作和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居住环境、医疗、城市融入等。四位一体的救助服务模式

“协作者”介入困境流动儿童的主要方式有:通过社区、学校、走访等多种途径发掘有需要的困境流动儿童;深入困境流动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评估困境流动儿童的需求;为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案辅导;提供社区层面的支持服务,建设社区支持网络;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构建社会层面的支持网络。

经过十年探索和总结,“协作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困境儿童服务经验。第一,困境儿童—家庭—社区—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救助服务模式。

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因此,协作者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儿童服务为切入点,开展流动书桌助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深入困境流动儿童家庭,对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中面临的在法律、健康、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案辅导,提升家庭改善困境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开展儿童兴趣小组、成长互助小组、家长能力建设活动,拓展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人际关系,提升其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搭建困境流动儿童间、社区不同家庭间的社区支持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链接困境流动家庭与企业志愿者、高校学生、爱心人士等不同群体,构建社会不同群体参与的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互助支持网络,实现由儿童、深入家庭再到社区、社会互助的全方位的互助能力建设,改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当下困境的同时,协调社会系统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着眼于长远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二,专职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很多人愿意参与到困境流动人口的服务中,但缺乏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技巧,凭着自己的感觉一味提供给予式帮助,往往会给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协作者”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带动志愿者的方式,将专业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育,带动了志愿者的参与和成长。

任亦杰今年13岁,8岁时他就跟随父亲参与“协作者”的助学计划,他和父亲已经持续四年资助一名助学儿童上学,同时他逐渐开始志愿服务,比如二手图书的分类、助学儿童家庭走访、助学儿童材料的整理。2013年他的母亲也参与到“协作者”的志愿服务中来。

第三,发展服务对象成为志愿者,实现助人自助。流动人口被很多人当做弱势群体来看待,只是被动地接受帮助,但实际上这弱化了服务对象的能力,对其长远发展起到的是负面的作用。不管是开展家庭走访还是实施儿童互助小组、大型的社区活动,“协作者”始终注重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贯穿在活动中,也会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以此培育困境流动家庭成员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实现个人及家庭的长远发展。

第四,链接社会资源扩大困境流动儿童家庭社会资本服务。协作者每年都会和社会上的爱心企业积极地开展合作,设计活动让这些企业合作伙伴做一些志愿服务。机构会将新的一年将要进行的服务项目提交相关企业,然后根据企业较为感兴趣的项目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让企业员工和机构的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进来。而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也同样是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的。

农民工群体社会资源缺乏、支持系统薄弱,导致该群体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弱,他们既无法从自身也难以从社会中获得所需的支持,因此这部分流动人口一旦遇到问题便会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乃至绝望。这些问题的逐步积累不仅仅影响整个家庭,而且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挑战。因此如何协助流动人口尤其是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提升自身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协助流动人口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不仅仅关系到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发展,同样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发展。

第三篇: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在现在社会,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1

一、关键词: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提高

二、研究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角色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作用。如今的幼儿自我意识强,缺乏同伴之间的交往意识,不会和同伴分享、在游戏中不懂得谦让合作等。而角色游戏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游戏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他人交谈、合作等,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角色游戏,增强幼儿之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2、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

3、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资源发挥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

2、利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超市、点心店等资源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幼儿之间共同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

3、利用多变的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在各种不同场合的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研究对象

我主要选择xx岁的小班幼儿共xx人作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

1、资料搜集法;我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途径了解了各种不同角色游戏对于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作用。深刻了解,小班幼儿最为熟悉、最感兴趣的就是角色游戏,特别是“娃娃家”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在游戏中,小班幼儿能够从刚开始的争抢玩具,到最后分工合作,一起游戏。小班幼儿能够有一个明显的交往能力的提升。

2、个案研究法;我将一些比较典型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出现的个案,进行跟踪、分析,然后进行间接性或者直接性的游戏指导。最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行为研究法;我将多种游戏(不仅仅是角色游戏)安排到小班幼儿的游戏中,然后进行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察、分析、反思,再行动,发现角色游戏对于提高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起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观察法;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游戏的观察与评价都以此为依据。我们在角色游戏中等够清楚地看出,孩子的社会性水平如何,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排角色游戏活动。

七、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制定活动方案。

2、实施阶段:结合日常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进行研究。

3、结题阶段:整理资料,钻写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对每一个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都做了观察、分析整理,发现通过角色游戏活动,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能够合理分配角色,并按照角色进行分工合作,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在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小班幼儿从零交流到难得交流到如今的正常交流合作,进步很大。

九、反思

从确定《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开始,我就展开了收集资料,了解开展角色游戏的各种材料,并将材料尽可能的收集齐全,以利于幼儿更好的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在幼儿游戏中,我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深入游戏中指导幼儿,引导幼儿进行各类角色游戏活动。在这过程中,我不断的观察、分析,反思活动,看到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孩子们在游戏中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到的提高。课题研究对于教师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根据西安市第三保育院5—6岁幼儿人口学资料统计表明,这个年龄段的我园的幼儿95%都是独生子女。现如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家庭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我们的家长与更是只注重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知识和技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培养、教育。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以自我为中心,只会自顾自的看电视,玩玩具,孩子与别人的交流越来越少,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意识,这种合作技能严重缺乏,合作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第二条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指南》中指出5—6岁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幼儿在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在幼儿园中教师就是要通过生活,学习,与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是让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顺利开展系列活动的基础,让每一个幼儿在合作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满足。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了,所以根据以上理论我们选择研究5—6幼儿的交往过程中的合作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这个课题。本课题组试图对本园5—6岁幼儿交往过程中合作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探求培养5—6岁幼儿交往过程中合作能力培养研究有效途径,从而为我园5—6岁幼儿交往过程中合作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5—6岁幼儿要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幼儿在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因此对我们院5—6岁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幼儿以后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是与别人的合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为幼儿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我们在一日生活中,看到过幼儿不会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学习,甚至是会发生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还会表现出一些不耐烦的情绪,不与同伴交流,自顾自的游戏,我们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过的丰富多彩,希望看到幼儿与小朋友学会合作,主动合作的场景。

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来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培养他们的主动交往与合作意识,在以后幼儿慢慢的成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都是以后幼儿要面临的,社会能力必定是社会发展得必然要求,而幼儿时期是幼儿锻炼与学习的最佳时期,帮助幼儿从合作能力上来发展自己,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有必要帮助幼儿寻找因,探讨与研究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的

此次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西安市第三保育院5—6岁幼儿交往过程中合作能力的调查、分析和培养研究,为西安市第三保育院的教师培养5—6岁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合作意识给与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更多幼儿与同伴之间合作能力的学习、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1.了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引导幼儿合作的与幼儿的学习情况。

2.调查幼儿自己对于合作的认识做好记录工作。

3.教师进行学习一些相关的课题研究,对后期的调查工作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我们将从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从多方面进行培养与研究,例如游戏活动,绘画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和家园共育等方面具体的对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我们要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施,不断思索,不断反思,才能把课题研究出成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在进行了一个月的实施后,我们教师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要从如影响幼儿合作的原因,是否给幼儿提供的合作机会较少,或者是幼儿合作的方法不对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反思,再进行教师的研讨,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阶段所有教师对自己的研讨的情况简要说明,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攥写课题论文与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西安市第三保育院5—6岁幼儿的合作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我们在具体实施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观察记录法与比较法相结合,或者是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调整,有效的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使这个课题研究更具意义。

六、研究结果与成效

本课题研究小组抓住这个契机,借助小课题研究平台,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切实让幼儿在课题研究中获得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不断加深了都对此项课题的认识。

(一)准备阶段

1.切实制定实施方案

20xx年9月接到西安市小课题申报通知后,成立了大班课题研究小组,

形成了大班所有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热烈氛围,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指导,以《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活动为依据,最后确定本次课题研究题目,内容,研究方法等。并明确课题负责人这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开题报告、申报课题和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应对教师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并在课题研究中加以运用,我们积极指导一线教师,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开展活动,并根据这些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组织教师又进一步深化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一些关于课题的一些文章,通过学习和讨论,教师们对此课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更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顺利完成了课题前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3.教师对幼儿日常的交往合作,进行观察,并记录

为了在开展研究时,有更多的资料,教师在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教师都在观察幼儿的交往合作,并做好记录,为以后的具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阶段

平时我们注重过程管理,有计划,有总结,扎扎实实开展好研究工作。

1.进行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调查我们制定了《5—6岁幼儿交往过程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的家长调查问卷,幼儿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家长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并把多种调查表进行了对照,分析,制定出下阶段的计划,并在各班展开观察记录工作。

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加强实施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设计,照片资料,幼儿活动等都及时整理上传。

3.为配合这次的课题研究,我们教师结体教学,利用游戏活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不同形式的活动。在这次幼儿秋季运动会时,教师结合课题精心准备了游戏项目《解救小动物》,幼儿从快乐的游戏中得到了一次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

我们教师结合课题研究,与五大领域教材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课多研”的研讨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合作。健康教育中的体育游戏活动《好玩的凳子》,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的同时,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4.家园合力,提升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与家长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及时交流看法。利用家园联系栏,家访,电访等形式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交往合作的进步。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及家长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对幼儿的交往合作进行了了解,但是离我们预期实现的目标还有距离。

(一)存在问题

1.在课题研究中提到,使用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等形式研究,但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前期研究中没有完善这两种方法。

2.我们是一所刚刚起步不久的新院所,初次参加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较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欠缺,活动有时开展的不是很顺利,不知从何入手。

3.家园一致培养,幼儿的合作不是与同伴就能完成的,不单单是幼儿园教师的责任,老师的力量还是有限,因为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合作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解决思路

1.在后期的课题研究中,教师可大胆运用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等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中,都可运用。

2.多次组织大家学习幼教文章并进行研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帮助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与不便,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及时做出调整。

3.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合作会给孩子孩子带来哪些好处,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今后发展有哪些帮助和影响。

我们根据这次的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看到了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应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交往合作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一同与老师们进行探讨与研究。

1.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可以多以幼儿自主交往为主,教师一旁引导为辅的方式,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请幼儿把心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合作玩耍;等通过有针对性的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

2.在我们幼儿园大一班开展的《爱心医院》特色区域中,幼儿能通过给病人挂号、取药、打针等等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区域活动现在是幼儿园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把区域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3.我们的老师也会多组织竞赛,表演,等等活动,让幼儿在各种游戏中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例如:开展体育游戏《两人三足》,角色表演游戏等。

4.通过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访等多种形式,及时的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在幼儿园所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大胆的交往,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共同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与鼓励

参考文献

[1]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2]沈筱梅.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xx.

[3]李宝花.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J].早期教育,20xx .

[4]沈银珍.浅谈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20xx .

[5]王丽娜.浅谈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发展,20xx.

[6]曾爱明.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xx.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3

1、在本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根据园本特色我们将在区域活动中追踪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一:班级区域中的交往能力培养。

观察区域活动中幼儿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并填写区域活动记录表:

A、我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每班设置5种以上的区域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区域活动。

B、在班级区域活动的设计中,教师会不定期的更换区域材料或投放新的材料。

C、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鼓励幼儿积极创新、大胆讲述自己对区域工作的独到见解。

D、在区域中,幼儿可采用流动时方法,进行互换交流培养,例:体验厨房榨的果汁,可送到娃娃家等。

E、在区域中孩子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并能在日常活动中,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小结:通过班级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宽松适宜的环境,我们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幼儿对区域活动兴趣极高,从被动的交往到幼儿之间主动的交往。

活动二:园所公共区域的培养

A、我园对幼儿开放20多种公共区域。内容包含:图书区、棋区、创意画室、医院、话剧馆等,供孩子自由选择。

B、分年龄段进行公共区域活动,更好地促进了除本班幼儿,幼儿与同年龄段幼儿进行语言及各种交往能力的培养。

C、混龄段开放区域活动,更好地进行了大带小活动,帮助了幼小年龄段幼儿更好的语言及行为能力的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结:园所公共区域的培养扩大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提升。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活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表演等手段,向幼儿介绍有关社会交往的知识,教给交往的方法,创造交往的机会,指导幼儿进行交往,使幼儿建立交往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初步学习交往的策略。如在美术活动《好玩的'泥》中让幼儿合作完成一件作品;语言活动《小猴过生日》,音乐活动《我们合作来跳舞》等等,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合作游戏的好品质,学会合作的方法。

(2、)生活活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交往是真实的、自然的。如洗手、喝水、上厕所等是否按顺序进行,不抢先、不挤别人;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用动作、语言帮助他。

(3、)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纲要》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过程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重视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在游戏中培养有的交往能力。游戏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内在需要,是促进幼儿社会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自愿的一种活动,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和基本活动形式”,发现创造性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设了“娃娃家、民俗茶吧、超市、书吧、各个悟益智区、美发店、医院”等等,在这些活动区中,幼儿充当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幼儿去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了合作、解决冲突的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注重家园配合,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平时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游戏、元旦家长与孩子一起包饺子活动,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式方法等,不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1、对小年龄儿童进行个案观察培养时,幼儿往往不能够很好的配合,性格比较急躁,易哭闹,不能够很好地用语言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2、对于个别性格有些自闭的幼儿,家长不能够尽早的认识,不愿意协助我们进行调查,不能够及时对幼儿进行语言等交往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方法案:

1、细心、耐心的与幼儿沟通,帮助幼儿解决在生活中、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成为孩子的朋友。

2、帮助、引导孩子解决矛盾问题,让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更好的独立解决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的矛盾问题。

3、对性格自闭的幼儿,开展个案追踪,调查分析的方法。

4、对个别自闭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细心与家长交谈,介绍相关育儿知识方面的书籍,促进家园共育的发展。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由于我国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孩子在家中无同龄伙伴,父母的爱十分集中,容易娇气、骄傲、以自我为中心、不易与人相处等问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孩子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所以常会因争抢玩具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就赌气独自一个人玩游戏,不愿再与同伴交流。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喜悦,获得合作的快乐,我们游戏这一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交往,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课题研究的“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主要是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有效的促进幼儿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方法研究。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交往的能力,就是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包括学会分享与共享、合作与交流、等待与轮流、关爱与抚慰等。合作交往的能力是幼儿

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也必须遵循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利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通过环境创设、故事引导等方法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交往的技能。

(二)、发挥家长、教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三)、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从而有效的促进每个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互动合作

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1)“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权威报告

中提出,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和合作,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合作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人才素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一个具有良好的身心发展和较强的合作交往能力的人,往往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取得较高的成就。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问卷调查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在幼儿在合作交往中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在开学初、开学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具体问题反馈如下:

1.大多数幼儿缺乏合作意识。

2.能主动有礼貌交流的幼儿也很少。

3.大部分幼儿知道说“分享”但是行动上做不到。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制定了各年龄段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发展的标准

1、小班的分享活动—从食物—玩具—情感分享。

2、中班的互助活动—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才互助意识的养成再到互助行动的发生。

3、大班的合作活动—两两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培养幼儿学会分工、协商。

(三)实践活动

1、主题教学活动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他们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设计了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集体教学,帮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

2、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时,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模仿成人的生活。他们的交往不受限制,同时在交往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于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其个性品质也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交往的原则,在快乐的体验中逐步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借助各种契机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时机。

(1)、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想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节日是幼儿最期盼的日子,“元旦”“新年”等等。幼儿利用各节假日,都会外出旅游。我们为幼儿举办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将自己的外出游记的照片布置成摄像展、还有自己的见闻和趣事以口述日记、画画剪贴的方式向全园幼儿展示。

(2)、大班幼儿的能力都很强,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会向我们老师提出要求,为鼓励幼儿积极的社会性交往,我们定期举办幼儿的分享会。

生日会:大班幼儿由于在幼儿园是最后一年了,他们都希望自己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生日,能和小伙伴一起度过。在“生日会”上,蛋糕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

故事会:每个幼儿的童年都是在经典故事的伴随下成长的,尤其到了大班,幼儿不仅有听的需求还有讲的欲望了。我们就为幼儿举办了故事会。在“故事会”上,孩子们都希望能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当听到同伴们的掌声,幼儿都会主动的回家阅读图书,以便有新的故事与同伴分享。

五、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研究,有效的解决了孩子合作交往的能力。小班的孩子知道了有了好吃的、好玩的要与他人分享,而且有礼貌;中班的孩子知道了主动寻求帮助,并能主动帮助他人;大班的孩子知道了大家商量,共同完成任务,有时还知道轮流分工。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的提高。

(1)、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时刻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但是很少有孩子会客观地辨析自己的心情。作为教师,除了及时的进行个别教育和谈心以外,更应该对全体幼儿进行情感上的教育。那首先应该让幼儿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为了引起幼儿对自己心情的关注,认识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为了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心情状态,各班创设了“心情墙”,并制作了代表不同心情的心情挂件(如高兴、生气、伤心、失望等)。每天都引导幼儿挂上与自己心情相适应的心情挂件,并根据心情的变化随时换取挂件,养成习惯,为今后学习调节自己的心情打好基础。

(2)、幼儿之间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冲突,与同伴为了玩具、分工矛盾而争吵,或丢了东西而伤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就让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于是我们及时捕捉幼儿的不当行为,随机开展讨论。让孩子自行去商讨解决的方法。

(3)、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增进友谊

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先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心情,识辨自己的心情,而后逐步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心情,能主动帮助同伴。“让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这是我们的口号。孩子在互助中也真正体验到这份愉悦,这不仅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进了感情。

(4)、初步学会了相互合作

通过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情境表演,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观察到孩子在玩小医院的时候,每次穿护士服的时候最上面的扣子自己扣不上或者在睡觉脱衣服的时候需要帮助时,从来都不会想到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事后老师针对这种现象设计类情境表演《巧吃糖果》,是孩子们懂得只有主动去寻求同伴的帮助,两人合作才能吃到糖果,并让孩子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当需要别人帮助时说“请”而不是自己一个在那干着急。别人帮助你了要说“谢谢”,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通过儿歌《好朋友》等生动形象的学习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有点滴进步便及时鼓励,强化反馈机制,例如:经常让孩子说说你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愉快体验,为培养幼儿合作性,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了动力。这是孩子们在体验友好合作成功后的愉悦心情。

六、研究反思

经过研究,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收获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因为家长对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对于如何去正确培养却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他们或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出去会“变野”,或是害怕孩子会受意外伤害,又或是怕孩子在外惹事生非,所以常会将孩子关在家里,与电视、玩具配班,遇事包办代替或横加干涉,长此以往,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家园合作,更有效的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其次根据个案观察发现在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幼儿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个别幼儿的指导与观察也是我研究的重点。

第四篇:和谐家庭因素

和谐家庭的元素

作者:张明瑜日期:2007-09-17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时代的变迁、地理位置的改变、文化背景和知识的局限,让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改变;就像同一个人,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社会地位及拥有的财富不同,心中的理想也会是不同的。我们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出生在中国真正有了放松、新鲜、和平空气的年代……同时,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里,我与我的几位同龄一同披上了婚纱,嫁为人妻,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家庭,使我们心目中对“和谐家庭”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家庭的建立,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存在着不同的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子女对父母敬爱,兄弟姐妹间的手足友爱,夫妻间的情爱与性爱,父母对子女忘我无私的关爱。正是这些爱的力量,把家庭成员凝聚为一个整体,彼此和谐相处,享受着特殊的关怀与信赖。家庭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不能替代的。所以在我们的心目中,“爱”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关注家庭、关注婚姻,关注妇女、老人和儿童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子女之爱。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您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一位教授在报告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时候夏天的一个晚上,全家在院子里纳凉,我在父亲芭蕉扇的摇动下进入梦乡。”“小时候,妈妈和我们三兄妹住在农村,爸爸在城里工作,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是我们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刻。爸爸回来了,一家五口人聚在一起吃丰盛的晚餐。”

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在这些三四十岁成年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迪凡教授发现这些回答与他在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有着相似之处:最快乐的时光往往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这与金钱无关。这位教授认为与家人共享美好时光,是构建和谐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子女的身心成长是父母爱心滋养的成果。父母之爱使子女得到充分的发育,犹如阳光雨露滋养着花卉果木茁壮成长。父母全心全意的爱,感应出子女心中的爱,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价值感和依赖感。孩子爱的能力是对其所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应,其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素质也就由此形成。同时,孩子只有在看到父母真诚的爱、公正、以身作则、不滥用权威的情况下,才会心服口服地认同父母的观念,接受父母对其行为的要求和指导,也学会和谐中的“孝顺”,明白了付出与获得,为手足之情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手足之爱。血浓于水,同胞兄弟姐妹之爱,同年龄的同伴的爱,也首先是从家庭中学来的,因为看到父母及长辈爱他们的手足,我们才会有这一认知。在手足之爱的学习中,孩子们理解了“分享”––分享活动、设施、教室、交通工具等等,并从中学习照顾幼弱者,帮助困难者,建立最初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手足之爱的学习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使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自信、责任感、自我牺牲等品质,学会了理解、宽容、忍耐的内涵。尤其

是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学习会使得他们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喜

好、欲望、情绪、脾气,克制自己的私心等等。这一切,难道不是培养一个人道德良知的机会吗?而这样的道德良知、人格品性,对下一阶段的夫妻之爱又是极好的准备和铺垫。

第三是夫妻之爱。夫妻之爱虽是通过婚姻这种法定形式来表现的,但其实质要比形式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生动得多。夫妻之爱中,性爱是最具魅力的爱。性爱有其生物生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心理情感内涵,即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夫妻之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比对性的生理满足更迫切,而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双方真诚的投入,为对方创设一个感情上的特区。这一特区的安全性极其重要,只有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夫妻才会相互信赖,从而坦诚地向对方敞开心怀并获得同等的回应。在夫妻交往中,学会把对方的利益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婚姻。

夫妻之爱的另一要素是忠诚。夫妻不忠,尤其是性的不忠所导致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夫妻关系因性的不忠而扭曲,哪怕这种不忠尚未暴露,它也像身体中尚未查出的癌变,已在侵蚀着肌体的健康。

第四是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为日后的父母之爱准备了条件。由夫妻之爱创造的新生命必须得到爱的哺育。孩子的降临完全改变了父母的生活。可以说,为人父母者,没有一个是完全自由的,父母角色就是必要的自我牺牲。父母之爱是所有爱之中最无私的爱,也是最深沉的爱,它是家庭关系的根基和核心。

母亲妊娠期间,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营养;在经历痛苦而艰辛的分娩过程之后,父母要对初生儿给予无数心血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照护。哺乳的母亲继续把自己身体的养分给予孩子,父母的所有活动,都不得不为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有所调整。慈爱的母亲与新生儿之间的关系,充满柔情密意,充满喜悦和神奇,父母沉醉在创造生命与抚育生命的幸福之中,孩子也就在爱的阳光和雨露滋养下健康地发育。

中外专家的研究都认为,父母双全并且和谐的家,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获得自尊、归宿感,学习规范概念和道德意识,而这些都是孩子人格健全的要素。亲生父母组成的和谐之家,给孩子安全感和充分的爱。父母之爱就像天空洒下的阳光,使植物茁壮成长,花叶满树绽放。

总之,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说和谐家庭,就必须讨论爱作为和谐的基础和核心,是怎样在家庭中培育和传递,又是怎样从家庭向社会延伸,使各种社会关系获得爱的滋养,社会生活就会充满温暖和阳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础,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和谐家庭会越来越多。让和谐的音符充满每一个角落。

对于进入婚姻的,谁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对有孩子的人,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否是满意的和谐的关系?或者我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满意的和谐的关系呢?

不是人创造了婚姻,虽然人结婚了,但并不是人创造了婚姻,婚姻是神创造的。婚约有法律的效力,是公开的见证,也是男女之间的委身。婚姻中,神把女人赐给男人,男人女人都有各自的角色,但是又都是神赐给对方的礼物。婚姻是为了荣耀上帝,为了让男女双方在基督里成为新人。

神也借婚姻弥补人们之间的缺陷。神是三位一体的,三位各有角色,但又是完全的一位。神创造了男人女人,他们在婚姻中有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价值是相同,不管在任何文化中,婚姻都是创造者带给人的祝福。

一、丈夫的角色

圣经中说丈夫是妻子的头,但这是做仆人的服侍的头,神创造男人时就需要有女人帮助他,不是男人应该控制女人,也不是男人不应该在家里做头。男人在家里是带头的作用,是爱的作用,承担爱的责任。这种爱显明出来就是服侍她、关心她、尊重她,把她也看作是从神而来的责任。

男人做头,他的责任是保护妻子,丈夫有责任提供物质、情感、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作为丈夫,应该安慰妻子,在内心当中真正尊重妻子。相信在耶稣基督里面夫妻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一个男人,不能因为力气大而滥用权柄伤害女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甚至需要丈夫作出牺牲来显出和谐、显出完全的爱,像耶稣以牺牲的爱来爱我们。

二、妻子的责任

妻子被创造的责任是帮助丈夫,她的责任也是爱自己的丈夫,尊重自己的丈夫,支持丈夫。在创造者的面前,妻子和丈夫的价值是一样的。妻子不能做丈夫的头,妻子应接受丈夫在家中带头,并支持丈夫。妻子要在智慧中、在爱中顺服和尊重丈夫,当丈夫在神的呼召和感动中时,妻子要支持丈夫向前行。

三、性爱的祝福

神创造婚姻是给人性爱的祝福和享受。实际上,当代的文化曲解甚至拒绝创造者给人性

爱的祝福,很多人在婚姻以外有性的行为。我们很容易看见超越婚姻外的性爱所带来的性的泛滥及给人的伤害。性爱纯洁,而且是在美好爱的婚姻当中,性爱是一种祝福。

父母亲在性爱方面也应对孩子有适当的教育,给予正确的教导。让孩子承认自己有性的需要,保持性方面的纯洁直到进入婚姻。

创造者建立的婚姻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终生祝福,神不喜悦离婚,因为离婚本身对任何一方都是伤害,所以离婚不应该被鼓励,因为爱的缘故,和解应该被鼓励。一些特殊的情形中上帝允许离婚存在,并不是因为他喜悦人离婚,而是因为人心太刚硬,罪的心刚硬。神最喜悦的是用和解的方式恢复爱的和谐的关系,和平地恢复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恢复必须要有饶恕的力量,和解的力量。

四、家庭

创造者给家庭是祝福,给孩子也是祝福。我们在家庭中得到创造者的祝福,在家庭中,在物质上、精神上、情感上、属灵上建立美好的关系,也是为了荣耀神。当一个家庭有了情感、物质、属灵上的和谐的根基,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家庭,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实际上正是在家庭里,真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进入到孩子脑海里面。在家庭里面孩子看见父母亲把爱活出来,他们才会有美好的观念。神通过家庭给后代带来祝福。

五、家庭成员的责任

创造者让父亲在家中作为头,在家庭当中做主导者。一个父亲怎样爱孩子,最大的体现首先是爱他的妻子。一个孩子能否认识神也与他父亲的言行中直接相关。一个父亲要养育孩子,口头的教导很重要,实际的行动也很重要。父亲在孩子前要显出创造者的教导,要从行动中显出谦卑,顺从真理。做父亲的要真正有为父的心肠,这个心肠体现在爱孩子上。公务员之家:http://

神创造女人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她们做母亲。一个母亲真正爱子女,首先体现在她爱自己的丈夫,尊重丈夫,让丈夫在家中作头。同时照顾好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是神给父母的祝福。

孩子的责任是爱父亲母亲,第二是顺服父亲母亲。一个孩子若不能在道德上、在价值观上健康成长,其中主要的障碍是来自于父母之间的不健康的关系。父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用创造者的爱去爱他们,并在生活中显出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饶恕,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创造者的爱才能一代传向下一代。

作为爷爷奶奶应该得到尊重,爷爷奶奶的智慧对孩子也有益处,爷爷奶奶有责任把他们的价值观、把他们的爱、他们在真理中的生活方式行出来给子孙做榜样。爷爷奶奶也应在后辈需要时,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做对他们有益的事情。

第五篇: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3000字以内)

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写,其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等。如课题形成前的调查,课题的形成,课题形成后的设计,课题的申请与批准,课题的开题,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教学的进行,实验教学的研讨与指导,实验教学的总结,课题的阶段性总结,课题的结束等);

——课题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和引用情况等;——课题成果的代表作等。

如果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有变动情况,最好把课题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也写入。工作报告应该是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全面的、忠实的记录,特别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要全面、忠实地记录。

下载儿童个性与家庭因素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个性与家庭因素课题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工作报告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报告 富县张村驿初中 马小戎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富县2013-2014年度立项的微型课题,从立项至今已历时一年,在一年里,在富......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批准号课 题 名 称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蔡自元所 在 单 位 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第四小学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课题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天......

    课题工作报告(合集)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 “互联网+”环境下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提升 学习效应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张晓欢所 在 单 位 黑龙江职业学院《“互联网+”环境下软......

    课题工作报告

    小学高段英语作业设计研究 ---研究工作报告 甘泉县第二小学课题组 周 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大多研究和强调的是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课外作业作为教学不可......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1 二年来,我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人”的方针,发扬科学、积极、求实、创新精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不断学习,勇......

    课题工作报告[本站推荐]

    工作报告 语文优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课题于2011年12月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部级规划课题。 负责人:朱跃飞、丁国......

    课题工作报告

    关于课题工作报告7篇 关于课题工作报告1 xx年11月,我校承担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习作的实践与探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

    课题工作报告

    《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课题工作报告 泰和县苑前小学:曾昭桂 泰和县苑前中、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瑶山下,宁静的仁善河边分立着苑前中学和苑前小学。苑前中小学共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