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
**县实验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研究性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湖北省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指导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学生: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2、教师: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课程特点: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主动性: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要求学生自己负责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估作用。
4、过程性:现有教育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关系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
5、研究性: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探求精神、创新勇气和综合能力等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研究是最主要的内容,它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各种知识的积累。
2、内容载体:以研究的课题或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按学期划分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在主题范围内自由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
3、课题要求与学分设置: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安排四个阶段:通识培训――高一上(3学分);第一课题――高一下(4学分);第二课题――高二上(4学分);第三课题――高二下(4学分)。
四、课程组织:
1、管理组织
(1)学校管理组:组长:教学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正副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
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宏观管理,负责各项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指导与评价。组织开发教学资料与资源、组织教师培训工作,负责课程计划的编排,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督导:①负责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与管理②负责对每个班级学生学分的认定进行审核确认③负责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整理、归档。④每学年负责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暨研究性学习表彰会,每学年编辑一本《研究性学习优秀研究成果集》。
(2)年级管理组:组长:年级主任
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备课组长
负责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组织和课题的开发,指导教师和指导工作的安排,并制定学期研究性学习工作计划,做好研究性学习日常工作管理,协助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3)班级指导组:组长:班主任
副组长:班级任课、指导教师
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是:①通识培训。②负责课题小组人员和课题小组组长的确定。③指导课题小组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协调老师选择课题小组。④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对本班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整理归纳送交教研处备案。⑤每学期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总结会或成果汇报展示会(要求至少有2名以上学校管理组成员参加),每学年推荐2~3个优秀课题上报学校。任课教师:协助班主任完成上述工作。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少于25人。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①指导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②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完成(主要是要学生完整填写《研究性学习记录册》)③每学年把所指导的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记录册》和《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整理,送交班主任(班主任和导师根据以上材料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研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象资料等多种形式)。
2、教学组织
(1)、以行政班为单位,学生自主结合(最好是有共同兴趣特长互补的为一组),原则上每5--10人组成一课题组,自选组长,自聘指导教师(以本班科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本年段、本校教职工或校外专业人员等)。
(2)、学生自主界定:
①、研究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但要遵守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②、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具体研究,做好详细的过程记载,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指导界定: ①、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
②、指导内容是:
a、提供背景资料,指导选题,确定课题。
b、协助课题组的建立,帮助制定研究方案。
c、指导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展对课题研究方案的论证工作。
d、指导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形成有创意的看法。
e、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调控管理,指导学生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f、组织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评审工作。
3、基本程序:
学生: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中期汇报继续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自我评价。
教师:课题组织指导选题指导制定计划指导研究指导中期汇报指导继续研究指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参加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结题评价
(1)、准备阶段
①、动员学生、教师参与。
②、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做一些学术讲座。
③、组织通识培训,进行科研方法指导
④、组织专门的管理体系,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管理小组。
(2)、选题阶段
①、教师选题:年级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待条件成熟可跨学科组合),构成一个指导教师小组。组内老师共同协商,确定二至三个研究主题。然后对所选的主题进行备课,写好备课笔记。最后进行主题展示,注明题号,吸引学生申报选题。
②、学生选题:学生根据教师海报和主题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填号《选题意向表》,学校收集《选题意向表》,按照学生意向分组,班主任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选组长,选聘指导教师。
③、学生和指导老师见面和交流以及讨论小组课题,并指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评审
年级组组织课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由指导老师主持,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进行评审,不合格的小组,需要重新准备后再开题评审。
(4)、研究阶段
①、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的填写相应表格。
②、学生定期和指导老师见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③、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随时记载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5)、总结展示
①、小组活动的成果,首先在班级展示、同学评议。推选较好的研究性课题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总结和展示。
②、选取班级较好的活动小组,组织全年级的报告会,实现成果共享。
五、教学管理
1、课时管理:每周安排一课时,课内主要用于交流和指导,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学生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正式的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取得该课程基本学分,其基本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管理:与其他课程不同,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不是教研组,而是年级与班级,年级统筹安排,班主任具体组织,全体课任教师必须参与。①有关年级的全体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担任一个以上课题的指导研究工作,针对指导课题按照六个步骤(背景介绍,讨论立题,调查研究,实验探索,撰写报告,交流评价)要求认真自备,写好指导教案。②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提供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及案例分析,做为评价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依据。③班主任重点抓好一或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其余每位教师至少重点抓好一个课题或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④采取教师按时到位率、课题组对教师的评价率和课题研究成果奖次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成绩。⑤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题计入工作量。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指导一个课题,并完成课题计划的教师,年度考核量化评分酌情加分。
4、成果评价
(1)、组织形式:实行三级评价形式:
①、由班级组织班级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会议由班主任主持,相关的指导老师参加。采用组长汇报或小组集体汇报或集体答辩的形式,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小组作出评价性的意见。并推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小组参加年级的汇报活动。
②、由年级组织年级课题组研究成果汇报会,以交流经验、积累方法、提高水平为宗旨,要求汇报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活动组织要有特色,指导教师要参与点评活动。
③、由教务处召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领导小组成员主持召开各年级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对各年级选送的课题成果进行评价鉴定,以发现典型,推出经验,指导工作为原则,切实起到指导面上工作的作用。
(2)、评价制度:
①、开题评价:对学生选择的课题,年段应该及时组织开题报告会,对课题研究的客观性、课题的针对性、课题的实践性、课题的可操作性进行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应对课题实践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避免课题实施的范围过大,研究过程无法调控;或课题实施的范围太小,研究过程无法展开。
②、月检查制度:针对学生的研究课题,结合学生的研究进度,教师应该及时做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检查工作。检查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记载、学习进展情况、研究方向的把握、实践信息的处理。以掌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客观情况。
③、阶段评价制度:阶段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性管理的一种形式,每半个学期,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应侧重对学生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成果或阶段问题进行总结,以利于指导教师把握情况,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确保研究性学习操作得法,运行平稳。以期获得预期效果。⑷年度总评制度:年度总评按照三级评价制度的要求进行,分别由班级、年段、教务处负责举行。
(3)、评价方法:
①、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答辩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性意见,评价性意见应以评语的形式出现,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实践过程,学习成果的意义,学习能力的发展作出总结性的评语。评语要求记入《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②、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以鼓励为主,以肯定为主,以前瞻性评价为主,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去归纳学生的经验和创见,去洞察学生的能力和潜能,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外在动力。
③、指导教师的评价意见在完成之后,必须向学生公布。对于一些比较典型、成果较为显著的学生视具体情况可以为他们举行专题的报告会,或专题演讲会,及时推广他们的研究方法、经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做到鼓励一批,促进一片,带动全体。
5、规范管理:
(1)、各小组在每一研究课题的学习活动中必须提供以下资料(由教务处提供格式规范):①小组成员名单;②学习活动考勤记录;③开题报告;④活动计划(含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分工等);⑤各次活动情况记录;⑥个人心得小结;⑦小组课题的结题报告。
(2)、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规范,要求: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计划由学生自己打印,一式叁份,一份留课题组,一份交班级指导组(班主任),一份交教务处审报确认。②每次活动小组与个人都要详细填写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明确下次任务,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作为参与性评价的重要依据。③注意积累研究所需的各种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这是成果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④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以及资料索引目录等),是总结性和成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一式二份,一份交班级评委组,一份交教务处。⑤每学期课题或项目研究结束,每个课题组要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总评表表(一式二份),连同课题计划、课程活动记录、研究报告(或论文)、数据、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整理装袋,交给班级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⑥班级指导组负责班级各课题(或项目)的评价和交流工作。年级指导组负责年段突出成果的评价和交流工作,其优秀成果汇编成《研究性学习成果专辑》,在校内外交流。
六、课程的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20%;②学习活动过程记录20%;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等20%;④小组课题的结题报告20%;⑤个人心得小结20%。三级评价(自评30%、互评30%、指导教师考核30%)汇总。
2、评定原则
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不能得规定学分。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教务处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自评和组内互评。
第三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量化数据转换为总评等级之前须参阅考勤情况作调整,每缺勤一次扣1.5分,每迟到、早退一次(30分钟以上,否则算为缺勤)扣0.5分,总评等级由指导教师与小组长一齐评定并签字。按照60以下不及格、60~74及格、75~84良、85以上优秀给出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予以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复议,评价结果由教务处审核,备案。
在校外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如研究成果获得市级奖励,该生该学年研究性学习以优秀成绩获得相应学分,并可免修下一学年研究性学习。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指导意见(共)
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指导意见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高中毕业必须获得的必修学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方案,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课程共占15学分,达270学时。每完成1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便可获得5个学分。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学生课题组组长的职责和要求
学生课题组组长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负责团结全组同学并带领大家积极投入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完成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一般由学生民主推举产生;以身作则,尊重组员,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有研究成本意识,做好协调工作,处理同学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对小组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和组员的管理负有责任。
1、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全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课题研究,完成结题报告和小组总结,参加年级统一组织的开题评审、成果展示、答辩、考核等活动。
2、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课题小组成员的分工,根据组内成员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合理有效地进行人员配置,明确本组人员各自的责任,要求大家认真履行,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组员及时进行批评、督促。
3、每两周定期组织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讨论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商量解决的办法,反思前面的工作,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
4、做实验和到校外活动,要按规定获得老师的批准,提醒组员注意活动中的安全。
5、认真按时填写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情况,做好小组成员的考勤工作;每两周向指导教师汇报课题实施情况一次,反映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听取老师的意见。
6、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向其他课题组学习取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7、组织小组成员掌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开展自评和互评,填写评价量表。
二、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要求
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三年内取得规定的课时学分,才能毕业。
1、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遵守学校的考勤制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承担学习责任,发展个性特长,完成各个阶段规定的学习任务。
2、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外出采访咨询、调查、采集样本及做有危险的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
3、服从课题组组长的领导和管理,与本组成员分工合作,互通信息,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学会理解、宽容和欣赏别人,及时记录课题研究中的心得和体会。
4、处理好学科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努力做到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5、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取各种讲座,记好笔记;虚心向老师、专家、家长和同学请教;努力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
6、认真做好个人总结,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三、课题组研究性学习一般流程
(一)开题、选题阶段
1、参加研究性学习动员会议和相关指导讲座,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评价表》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方法、思路、要求等。
2、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选举课题组长。
3、根据学校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菜单选定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拟研究性学习课题及菜单,填写《选题用表》,上报班主任老师,选聘指导教师。
(二)研究过程阶段
1、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研究内容或组内成员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合理有效地进行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
2、在教师指导下,共同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按《研究性学习手册》上的《研究方案表》逐项填写相关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完成后,请指导教师检查审阅,签署意见。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4、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根据分工,以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为标准,按研究方案开展活动,每两周定期交流一次,每次活动均需作好学习记录,并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工作。
5、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资料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思路。
6、根据研究进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及时调整、修订、完善研究方案。
(三)结题总结阶段
1、在教师指导下,整合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资料,由组长执笔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的方法。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制作模型、图片、网页、视频资料等,课题组成员撰写个人研究总结和心得体会,按要求填写完成《研究性学习手册》。
2、制作课题研究 PPT,参加班级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参加自评、互评活动。
3、将《研究性学习手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编目装订后全部上交指导教师,并请其检查审阅,签署意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资料包括:开题报告、调查问卷、实验记录、观察记录、读书笔记、摘抄、各成员的研究总结和心得体会等。成果资料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制作模型、课题网页、图片、视频资料等。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指导心得
“美国白蛾的研究与防治”教师指导心得平阴县龙山小学
开学后,我们四年级组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小课题“美国白蛾的研究与防治”的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都觉得在这次研究中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我们的研究小组,我们共同的选择
我们的研究小组的确立就是一个双向选择,平等对话的过程。我们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们指导教师先各自说出个人的想法,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他们自己确定的内容来选择我们。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由于是双方的自主选择,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更愿意向老师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配合也就越默契。在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成立课题小组、进行人员分工。资料搜集、数据处理到结题报告、成果展示与交流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仅仅是引导者,帮助者。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和学生的感情日益加深,既是师生,又是研究的伙伴。
二、我们的研究方案,我们一起设计
在活动的开题阶段,就面临一个难题——“设计活动研究方案”,这种似乎只出现在大学校园的活动形式,忽然间要在我们小学的校园内实行,要求四年级小学生自主完成,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们对此感到一片茫然,不知从何着手,一双双期盼和求知的眼睛转向了我。
作为指导教师的我也感到很棘手。自己也刚认识美国白蛾几天,有关活动方案设计的制定更是一塌糊涂。这样怎么指导学生?于是,我四下查找有关资料,上网、跑图书馆、向林业局的专家请教请教、向同事学习,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几经讨论终于把活动方案设计的框架弄清楚了。接下来我召集小组成员开会,给他们介绍活动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明确分工。学生们经过这一点拨,立即信心倍增,通过讨论,很快制定出一份较为完备的活动方案。这一良好的开端,让我们
都异常兴奋。
通过这段经历,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变为学生的伙伴和“参谋”,教师只是站在学生旁边,当他旁边照路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借着他的光亮不断地摸索。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教师只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一旁给学生当当“参谋”。学生把课题方案搞出来了,老师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设想,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虽然活动不是自己亲手“策划”,但是从学生的“策划”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信,看到了学生那被埋没已久的潜能。在学生激动的眼光中,教师分明读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信任所回报的感激与欣喜。
教学相长,师生都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研究能力。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一起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拓展了视野。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协作,学会了搜集和处理信息,有了自己的见解,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扩大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科学习。
三、我们的研究主题,我们一起实施
接下来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查找关于美国白蛾的资料,他们说有很多资料、图片、知识短片等,如何让查找的资料更加有效,达到合理的资源共享。我们便教给学生如何就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有必要的取舍,教给他们一些“浏览法”、“抓住重点法”等方法取舍有用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从同桌交流到小组交流到全班交流,使信息更加具有实用价值,而不是泛泛的资料累积。
如访问、调查就甚是让我担心,我担心他们不知该怎样与人联系,担心他们会忘带什么东西,更担心他们的安全„„因此,活动前再三的嘱咐,一再的强调,反复的问“你们行吗?”而学生只给我一句话:“老师,我们自己来,你放心吧!”事后看来,我发现我的担心确实是多余的。虽然在活动过程中的确遇到一些阻碍,但他们仍顺利地做好了一切工作,交给我看的是一份份原始的采访笔录、录音及调查问卷,成功地预约并采访了家长、老师及校内外学生。在这近一年的研究活动中,作为指导老师,深深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能力的实效性。
本次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四、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共同收获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本次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有许多才干超过了老师,这时就要求老师们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比如在最后的成果展示阶段,需要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我们的研究成果,我和学生一起绘图,做手抄报,做课件,排节目„„有些时候,我的动手能力不及学生,他们往往会和我开一些善意的玩笑,然后高兴地跑来指导我。这样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
在这次综合时间活动中,我的小组研究的课题就涉及科学、摄影、新闻、信息、交通、社会、美术以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不要说学生,就是我,知识含量也很有限。但作为指导老师,我必须帮助学生出谋划策,协助学生进行研究,就算不懂的也要学。那么无形中促使我们老师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在与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他们的个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也使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也对学科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通过这段时间的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与探索,使我对小课题研究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使我能够重新思考作为指导教师如何在活动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定位自己的角色来指导
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我和学生们一同在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的活动中,感受、摸索、学习、收获、成长。
教师在研究的大环境中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快乐成长。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研究,促使老师也要不断创新。他们把语文学习中学到的方法——大榕树自述法、倾听画眉鸟的心声等方法都应用于研究想到了白蛾自述;我是一只毛毛虫,我的杀伤力很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在不断提高,老师也应不断学习才跟得上学生的步伐。
经过学习,学生对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搜集信息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娴熟,学生在做手抄报中养成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一定能有效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一幅作品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花费长时间去想、去画,去写。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知识的世界中去,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另一方面,他们的虚心,他们的好学,他们的想象力,以及他们的创造力等等,都是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所没有看到过的,这使我想到我的课堂也要转变一下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学习的关键一步。
每个孩子都会幻想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拥有教育的良方。我们相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务的提出,我们的研究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全体师生受益匪浅,本次研究将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段重要历程,陪伴他们走入新的学习生活,也会永远在我们师生的记忆里闪光。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总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小课题研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
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实践中体味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酸甜苦辣,成为他们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坚信我们的学生能在研究性学习这自主发展的天空中展翅高翔。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指导心得
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以其使用范围广泛性而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一些非英语国家先后将其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编定教材,作为本国中学生的必修科目。鉴于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和浓厚的求知热情,我积极参加了《对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对比研究》子课题《对中西方table manners所表现的差异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拓宽了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对外籍老师的采访后,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西方的人和事不再盲目地崇拜或抵制,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再为“我是中国人,不须学abc”和“英语至上”的观点所误导,正确对待英语学科和西方文化,以及正确对待在学习中母语与英语的关系,促进两语学习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再次使我们认识到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调查和研究我发现,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是一个人升学或就业所必须的最基本素质,特别是发达地区这一观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讲,英语能力的高低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今后生活质量的好坏。而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又理所当然地离不开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离不开对英语民族人文知识和人文现象的了解。只有更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才能使我们对它学习更有推动力,更能在实际交际中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高中生活几乎是被定格了的,每天都重复地过着同一模式的生活,每天都在学校、食堂、宿舍之间来来往往,这样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些枯燥乏味。而自从参加了这次研究活动之后,隔三差五就要外出采访、调查,采访期间可以尽情放松被作业,被课本压得有些疲倦的心情,而且还可以学到一些课本上所从未学到过的知识,了解一些民风民情,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独立处事的能力。
第五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研究性学习登记表
课题名称: 不同奶源与酸奶品质差异的探究
参与学生:余贵明 严敏仪 杨艾斯 林芷珊 陈心悦 钟亿兴
指导教师: 周杰敏 谢辅宇
研究时间: 2013/5/6-2013/5/10
参与学生
学 校广雅
班 别高一
3学生姓名余贵明 严敏仪 杨艾斯 林芷珊 陈心悦 钟亿兴
联系方式1312862****
指导教师周杰敏 谢辅宇
一、研究背景:
平时我们都经常喝酸奶,都是在超市或小卖部买的,后来发现网上其实有家制酸奶的方法,心里很想自己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着。
现在学农的时候能提供一个机会我们自己做酸奶,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积累一门手艺,感觉非常高兴,就参与了这项活动。
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我们想了很久,奶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奶质和形态都能影响酸奶的味道,所以我们选择了控制奶源变量的酸奶制作研究性学习,探究选取哪一种奶源才会使自制酸奶口感更好。
二、活动目标
近几年,发生了用皮鞋制酸奶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陷入了诚信危机。对于青少年,奶制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酸奶的事件,我们产生了恐惧与担忧。所以我们想通过自己制作酸奶,感受酸奶生产的过程,同时体会制作每种品牌酸奶的成本高低与口感来源。
我们对于酸奶成品的期待并不高,希望结果制作出来的酸奶,能在凝固中传递出当代酸奶的香气与奶味。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分组分工,选取实验材料,制定活动方案。
二、材料
1、发酵用的原料
伊利纯牛奶、伊利高钙低脂纯牛奶、香满楼鲜牛奶、伊利高蛋白脱脂高钙奶粉、雀巢全脂奶粉、家用酸奶发酵剂。
2、工具及仪器
RC-H2日创酸奶机(5个反应杯)、标签纸数张、量筒、电子天平、称量纸等。
三、实验原理:
在42℃恒温环境下7小时,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
四、实验的设计
杯①用100ml香满楼鲜牛奶,倒入100ml反应杯,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杯②用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杯③用14g伊利高蛋白脱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发酵剂,搅拌均匀。
杯④用100ml伊利纯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杯⑤用100ml伊利高钙低脂纯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经发酵后品尝5杯酸奶的味道,比较5杯酸奶的酸度、颜色、香味、状态、口感的不同。
实验步骤:
1、煮开水,并将五个玻璃杯、五个盖子、量筒、烧杯清洗干净并消毒;
2、杯①:加入100ml香满楼鲜牛奶;
杯②:加入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搅拌均匀;
杯③:加入14g伊利高蛋白脱脂奶粉,加水到100ml,搅拌均匀;
杯④:加入100ml伊利纯牛奶;
杯⑤:加入100ml伊利高钙低脂纯牛奶;
3、待奶粉冷却到室温,五个玻璃杯各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
4、酸奶机恒温42℃发酵7小时;
5、品尝并比较各酸奶的味道;
6、分享和总结。
四、结果与评价
发酵时间 1:45-9:00 发酵温度42℃
序号
酸度(最酸为5)
颜色(最白为5)
香味
状态(最凝固为5)
口感
总评(满分5分)
24很香
2酸与微奶味,稍滑
13很香
酸,微粘
5很香
正常酸味带奶味,滑
很香
较酸,稍粗糙
很香
很酸,有奶味,较粗糙
酸奶的做法大同小异,而根据我们的探究。www.xiexiebang.com 用不同奶源做出来的酸奶的味道会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实验我们得出,用鲜牛奶做奶源做出的酸奶酸度适中,颜色呈乳白色,香味浓郁,凝固程度较好,口感较滑,总体来说是最好的,只是鲜奶做的酸奶保质期较短,制作后需尽快食用。若在发酵前在酸奶中加入少量白糖,味道更佳。
五、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我们很开心能参与这次的酸奶制作学习研究性活动,学会了做酸奶。
在收集资料和制表的过程中,学习了如何集中和拣选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的制作,同时懂得了如何做研究性报告。
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与同学更加友好地相处,亲近了我们的距离,学会了分工合作,不怕麻烦,耐心等待。
在进一步完成研究性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珍惜这次的机会,希望往后能够多点参与像是这样的研究性活动。
六、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食物更加能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对酸奶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但面对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学生来说又是一项“艰难”的选择,但也同时考验着学生的毅力和耐性,对学生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有巨大的帮助。
学生在完成该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经历了分工、设计活动方案、动手完成制作过程、品尝评价等,学生能够共同商议解决难题,并能够从不同的提议声中迸发新的想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活动方案的设计、评价以及活动报告,效果优异。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起到组织、指导和参与的作用,减少学生面对活动开展的盲目和迷惑感受。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学生因对环境的陌生、知识和技术的缺乏感到迷惑,老师需要做好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指导的工作,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