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时间:2019-05-14 02: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有效的课堂巡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课堂纪律入手进行巡视。有些老师会犯巡而不周的问题,会落下个别小组;也有老师对不合“胃口”的记录视而不见;还有些老师淡化了学生的经验。笔者将结合一线教学浅谈巡视的一些策略。

一、巡而视之,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巡视是为了更好地“深人”学生,巡而视之,在科学实验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笔者执教三上《比较材料的韧性》,课本中呈现的材料是带有小孔的塑料尺、铁尺和木尺,实际上教具中的材料为塑料棒、铁棒和木棒,这无疑给操作带来了难度,我的做法是在材料的一端挂重物,为了不让重物滑落,就用手指抵住重物,我觉得较难操作,学生在用手抵住重物时的力度不好掌握,轻了要滑落,重了弯曲的距离就变短了,量弯曲的距离也是较难的,对于这样难度的实验,老师的巡视就变得尤为重要,我采取先整体巡视后个别巡视指导的策略,尽可能不落下一个小组,对于实验展开较为顺利的小组只需稍加停留,简单指导即可;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老师一定要耐心指导,有必要的话,老师可亲自示范一组实验,剩余的让学生操作。在学生实验时,老师的巡视不仅要照顾到每个小组,而目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尤其要关注,问清原因。

二、巡而查之,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

很多公开课,老师会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去巡视,既然去巡视,应该要落到实处,除了关注学生的操作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比如,涉及到数据的话,老师应该记下各小组第———手的数据,以便于更有效的汇报。市里有位老师执教《摆的研究》,有个环节是“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无关联的研究”,最后呈现的数据是这样的。这样的数据非常完美,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没有关系。整节课似乎无懈可击,看来老师的巡视是有效果的,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事后了解到有一个小组原来的数据并不是一样的,后来偷偷改的,因为老师让做完实验的小组把数据展示在白板上,这个小组受到了其他小组数据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私底下偷偷改了数据,才有了这样完美的数据。如果老师能够在巡视时能够先记下各小组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汇报时就能发现改数据的情况,老师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培养学生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笔者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巡视的时候发现7个小组的记录单都写着实心木片是浮的,只有第8小组、写着实心木片是沉的,跟他们交流后,他们的看法是木片吸水后变重了,所以沉下去了。那么第8小组还要不要汇报?笔者认为必须要汇报,还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思考,同时也让第8小组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让学生明白凡事无绝对,总有特殊情况存在。老师在巡视学生记录的时候,不可打着巡视的大旗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置其小组不顾,发现某些小组的记录跟结论相悖时在汇报阶段直接跳过,追求所谓的“平顺”,这样的巡视不要也罢。老师发现不一般的记录应该要与学生对话,或帮助或解答或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果采取冷淡处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兴趣肯定大打折扣,甚至对科学课丧失兴趣。

三、巡而亲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伊始,老师应该以亲切的目光扫视所有的同学,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基本上都是几个小组围坐一起,虽然铃声已经响过,还会有有些人还在“高谈阔论”,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轻轻地走进他的身边轻抚他的小脑袋或轻拍他的肩膀,相信学生会明白老师的用意。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时或学生发言时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可借机巡视轻抚提醒,既保护他误的隋况不宜直接否定,而是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再明察思维过程、规范书写过程。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去认识自己错在何方,同时善于抓住学生的合理推导展开探究,带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时或学生发言时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可借机巡视轻抚提醒,既保护他们的自尊,又不会中断发言者的思绪。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经常能听到“老师,他们不让我做实验”了类似的话语,还有一些受到冷落的学生,他也不向老师诉苦,就坐在座位无所事事,像这样的学生老师在巡视时一定要多关注,帮助他们融人集体。我喜欢在上课前问课代表,上一节课哪些同学被批评了,那么在巡中可以给他们一个微笑或肯定的眼神,尽可能让他们多发言,一扫前期的阴霾,重新找回自信。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常见问题

◇ 问题一:教材容量大的问题

现在的科学教材内容安排容量大,按照课前的教学预设,理想状态下,教学任务是可以按时完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的生成因素却极大的制约着教学的进程,很多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切实体会,你再紧赶快赶最终还是来不及。尤其在一节课中要实施几个实验操作的,则时间更加的不够。虽然,各级教研员们和特级教师们在各种场合呼吁,可以适当的延长教学,但在实际中,这种可能性很小:学生们赶着要准备下一节课;要准备上厕所;实验室与教室距离远,回到教室都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自己还要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等等因素制约着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延伸。所以,延长研究的时间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

◇ 问题二:实验材料准备时间问题

现在的科学教师课时量足,学校在考虑课时量的时候,往往很少顾及实验准备的时间。把每个科学老师的课时数都安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课前和课间准备材料的时间。造成上课匆匆准备,下班之余还要在家中或学校中准备,成为科学老师很无奈的一项负担。中学都配备专门的实验员来准备,但是他们的实验项目却是相对固定,准备上只是多花一点时间的问题。而小学的实验很不固定,很多实验的材料需要老师们千辛万苦的去挖掘和找寻,而这恰恰又是不计算工作时间的。现在的各个学校,由于师资配备的问题,很多老师还会涉及跨年级教学,前一节课还是这个年级的实验,下节课就得换另一个年级的实验材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需要变戏法一样的准备,老师们往往忙的像陀螺一样的在旋转,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缺这缺那的不足。所以,实验材料准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科学老师。◇ 问题三:学生的教学常规问题

有人这样调侃: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不需要用眼睛找寻,只要听声音就可以找得到,声音最响最吵的教室就是实验室。什么原因?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吸引力,若没有有效的控制,声音也是其参与实验的一部分。另外,在学生的心目中,科学课就是来放松的,就是来玩的,在语数英等主课课堂上的压抑,在科学课课堂可以尽情的爆发,若科学老师对其没有准确的估计和应对,实验操作课堂上的纪律,就可能无法调控。这就涉及到学生的教学常规问题。◇ 问题四:优势学生的培养问题

优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成为主角,一个是其脑筋灵光,很快就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或者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的操作方法,在其它学生还瞪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时候,其已经是蓄势待发,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就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而且,也有少数的个体,会未等老师发布命令,其就已经偷偷的在开始了。而其它学生,大都只能作为看客。但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往往会面对全体而设计,在整个进程中,对这些优势学生而言,几乎是没有什么难度,当别的学生还在挑一挑摘桃子的时候,其实,优势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吃饱。说的不动听一点,我们现在的实验教学,优势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教,其基本上也能摸索出来。所以,前10%的优势学生的提优问题,就是摆在我们科学老师的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五:后10%学生的参与问题

相对的则是动手能力差、思维不活跃的后10%学生。一般状态下,要其主动的设计出实验操作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是在优势学生的帮助下,知道了实验操作的要领,单单请其操作,在时间上也会出现问题,会大大的影响教学的进程。本来,我们的教学时间就因教材容量的问题而缺少时间,若由他们再一折腾,教学肯定来不及。若不参与,如何保证教学面对全体?如何应对实验操作测试?如何应对现在正在进行的区科学素养的抽测?这是个环环相扣的棘手问题。◇ 问题六:实验材料的干扰问题

前面已经阐述,学生的好动,以及对于实验的兴趣,是天性。若有实验材料在眼前,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手,不去碰和动,那需要多大的忍耐力。所以,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男生,尤其是相对灵活和多动的男生,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材料上,而至于老师在讲些什么,他反而不怎么关注了。这就是课堂中经常见到的实验材料干扰正常教学的问题。这很多时间都发生在我们老师事先将实验材料放置在实验桌上,或者实验结束之后,没有及时将实验材料收缴的时间段。其实,对于材料的放置和收缴,对我们老师而言也很矛盾,提前放在桌上吧,怕学生干扰听讲,不放吧时间又是那么的紧张。实验结束后的整理,也是涉及到一个时间问题。

◇ 问题七:学生实验的方向偏离问题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之中的方向现象,可能是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实验操作不感兴趣,只是对于材料和玩这些材料感兴趣,于是,在开始实验之前或者之后,其又乐此不彼的在继续或提前研究,研究些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最清楚。还有一种现象是,由于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验进程,已经提前完成的小组成员,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任务,于是就拿着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之路。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学习的效率。这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和合理解决。◇ 问题八:实验数据的利用问题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关注实验本身和实验材料本身,对于实验的数据往往会视而不见,当老师要求其分析实验数据时,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当然,这更多的是实验惹的祸,他们还沉浸在实验的海洋中没有自拔。若需要老师再重新梳理一遍实验及数据,在教学进程上,就造成一定的浪费。当然,这样的学生也只是一部分群体。跟着教学思路的学生,还是能很轻松的完成分析的任务。其实,我们的教学,对于认真听讲和参与的学生来讲,都不是什么问题,关键还在于这少数的一部分学生。如何有效的纳入进来,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 问题九:实验教学的延伸问题

前面介绍,在课堂下课之后,再延伸教学和实验操作研究,在现在的情形下,几乎不太可能。那能不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家庭中呢?也许,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做过这样的尝试。有的甚至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相信,也有很多老师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去实践和去积累。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时间如此紧张,有的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有效消化和吸收的项目,完全可以进行延伸。温州实验小学的“家庭实验室“工程,就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工程项目负责老师陈耀,曾收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

◇ 问题十:科学教师的实验素养问题

在区科学素养抽测工作中,很多老师在自己的学生不能完成完整的操作时,也许意识到,这样的操作细节似乎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关注,不要说教给学生们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老师的实验素养的问题。我们很多老师,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科学老师都不是科班出生。也就是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在教学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进行实验教学,这就免不了对实验的细节挖掘不深和不够。现阶段,对于实验操作的技能培训也相当有限,使得老师们的实验技能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尤其以青年教师更为突出。所以,老师的实验素养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二、解决策略

1、教材容量

一是减少环节和语言。很多公开课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话,很简单的一个开头,有的老师设计的很繁琐,绕来绕去,学生被绕得晕头转向,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最终还是自己硬生生的拉到轨道上来,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问题简单话,直奔主题,直奔实验教学的中心。二是强化训练速度。每次实验都予以时间规定,这是一种训练方法,避免学生拖沓,没有一定的限制,要学生自主的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有时间上的限制,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样的时间概念后,再慢慢的不提时间,学生也会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引进比赛的方法也是一种刺激方法,学生毕竟年龄尚小,比赛加上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加一点分数或者其它对其有吸引力的奖励,学生的劲头还是十足的。引导介绍如何操作才能高效快速,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分工的明确,各司其职的到位与否,需要形成学生非常清楚的机制,在训练之初,一般都由教师帮助下分好各自的岗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按照时间轮换。

三是保证按要求操作。训练学生一定要清楚操作要求和规范后才可以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操作前,对于听清楚要求和规范的抽查工作。有必要,在操作前学生再次讲述实验操作的方法。

四是对实验要求的再设计,适当删减。教材的设计,一般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存在容量过大的问题,这需要老师们对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对于有些实验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有时甚至可以做必要的删减。

2、材料的准备时间

(1)、小助手。为防止准备材料来不及,现在我在每个班级中都配备了两位小助手,小助手必须在下课之后,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帮助老师一起准备实验的材料,尽可能缩短材料准备的时间。下课之后,帮助老师一起整理实验材料,并且一起归档和进仪器室,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助手对于实验材料的位置,放置和拿取,一般都非常清楚,所以发挥了很大的功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证明,这样的角色很有必要,而且很实用。

(2)、材料员的固定。在小组学习共同体创建中,材料员的角色可以适当固定,而且可以选择学习相对弱势的学生,固定有固定的好处,一段时间训练后,其角色比较清楚,套路也熟悉,会有效的提升实验的效率,同时,也是弱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一种模式,不至于有被遗弃或者只是一个看客的孤单感觉。所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材料员的角色可以基本固定,不轻易轮换。

(3)、提前准备。材料的准备,有时不是一下子能全部到位,需要一个时间观念。在准备时,可以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先花一定的时间梳理,列出清单,再一一准备,做个有心人,做个备忘录。这样有什么好处,一旦在哪个时间段比较忙无暇准备时,由于事先一并准备好,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4)、学生准备。很多材料可以来源学生,所以,这更需要我们以一个单元为单位提前梳理。哪些材料可以通过学生力量来完成,心中有数,到时间布置,学生到时间带来,很顺利成章。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由于准备匆忙,没有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考虑,往往火烧眉毛了再去寻找和准备,自己找不到,学生来不及准备,就一定耽误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准备材料,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非常清楚的要求,不能是想当然或者泛泛要求,这样往往会造成材料的重复和不合格现象。辛辛苦苦叫学生准备过来,结果不能使用,一则是浪费,二则也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3、教学常规:

(1)路队:最好的方式,是从教室开始,就排着整体的队伍来,在实验室走道安静等待。若不能完全做到,则在实验室外走道,必须全部安静才能进入实验室。这样做,有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态平静对于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非常有帮助,在教室外就做到,实际上在为学生上课做心里准备。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得到,平静的学生进入教室后其喧闹明显低于闹哄哄的学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同。

(2)准时:要求学生准时到实验室,这是给学生一个信号,科学课是一趟严谨的课堂,不能随随便便迟到,尤其是由于其它老师原因造成的迟到,需要我们与老师进行沟通,并且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是给学生的一种感觉,科学老师非常的认真。从而要树立起我们的威信。准时的另一个好处,毋庸置疑的就是保证研究的时间,科学实验是很费时间的,哪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对于研究都会产生质量上的影响。

(3)坐姿:在学生的心目中,科学一直是副科,所以往往也是情绪发泄的场所,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班主任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的班级,到来实验室像完全变了一个班级,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会出现,学生的浮躁和不安分,充分的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坐姿上,屁股好像有刺般一刻也消停不下了。实验开始,趴在凳子上,甚至爬到桌子上的事情,都可能会发生。这需要我们严格的规范,尤其是在实验时,一定要求实验的学生必须站着操作,其它需要站起来的学生才可以站,其它必须安静的就坐,形成一定的规范后,实验操作才会更加规范。

(4)倾听:我们一个普遍现象,优势同学不愿听别人的发言,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还是别人已经表达了。弱势同学不愿听,在别人发言时,做小动作,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这样的两部分群体不解决好,上课的效率就大大打折。所以,训练认真倾听是必须的项目。明理先行,再不间断修正,再修正的方法,直到训练有成效为止。有时,甚至牺牲一节课或一段时间,来强化。

(5)效率:时间观念和方法指导,可以是演示和单独指导相结合。

分工:分工明确。定期轮换,岗位要考虑人选,尤其是优势学生的使用,弱势群体的参与。(6)整理:意识培养,实践反复训练,一练到底,若哪个实验桌没有将材料整理就离开了,教师要有哪怕学生已经回到教室内,也要重新拉回整改,几次下来,学生的行动就会自觉,意识养成。

4、优势学生:

一是领袖才能开发。培养成为优秀的设计者,指挥者,协调者,尝试者和权威。二是学习共同体创建。共同体中的一分子,相当于老师的半个助手。组别之间采取竞赛的方式,促进共同体的共同进步。

三是相互结对。勇挑重担,成为弱势学生的结对对象,弱势学生的实验过程的叙述和操作的帮教,尤其全权负责,并且负责到底。结对组之间,以竞赛的方式促进优势学生的责任感。

四是兴趣组活动。创建兴趣组,在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头脑奥林匹克领域发挥其作用而进一步系统培养。

5、后10%参与

(1)学习共同体:与优势学生结对,对于优势学生有任务,帮助学会和操作的任务,该生有能基本操作的过关任务。

(2)人人过关:为保证其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每学期人人过关的抽测任务必须参加,平时,有定点优势学生帮教,在后期老师抽出一定时间,集中讲解和检查,在此基础上,在学校抽测中力求人人过关;

(3)简单参与:帮助领取材料,帮助记录,多人观察的前提下,一起参与观察。

6、实验材料干扰

一是不提前放置。实验桌上放置着材料,真正能克制住自己的学生不容易,尤其是男生,按照心理学分析,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将材料提前放置在实验桌上。

二是实验材料提前亮相。为了防止学生过分新奇,在分发到材料后研究材料本身,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讲台上亮相,甚至可以向学生介绍,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用手先行接触,消除材料的神秘感。

三是分批分发实验材料。针对实验的不同,材料可以采取分批发放的形式,而且,一个实验完成,相应的材料不再需要时,必须要求回收到原来的位置,养成良好的从哪里拿整理放回到哪里的良好实验习惯。一旦忘记回收材料,这些材料将成为很多学生的玩具,于是,实验到底研究什么,研究到哪里,再也不是他关心的内容。即使,你再提醒和要求,也很难将其拉回,一回头,其手又忍不住碰上了。四是实验材料的雪藏。有些实验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或者一点也不熟悉,在有时候需要对其雪藏,不雪藏,学生会根据其生活经验,干扰实验的进程和实验的解释,如马铃薯在水中沉浮实验中,若将盐提前暴露给学生的话,学生就是钻到盐中,液体中一定加盐,一定是盐水的液体,等等,会严重干扰整个教学。

7、实验偏离

(1)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2)实验操作方法的口头再描述:一心想要实验操作的学生,心里是相当迫切的,以至于连老师的方法和要求都没有听清楚,已经跃跃欲试,如果以这样的状况去实验操作,基本上不可能完成任务,即使在人家的纠错中走上正轨,其效率也是相当低下,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为了防止其方向偏离或者不知做什么,必须强化方法的再描述和叙述。把实验方法说清楚,明白后再做。长期训练,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才能逐步规范。

(3)学习共同体的监督机制。需要共同体成员敢于站出来,提醒和指出。尤其是有效培养小组成员的纪律意识,让强势学生和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监督组长,充分发挥组长的威信和权威,通过同伴监督和提醒的方式,相互受制约,相互不受制约,以减少方向性和偏理性。当然,组长的培养,需要投入其它的时间,犹如班级中小干部培养一样,所以,科学老师在学习共同体的培养上,必须要有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策略和方法,抓住了核心,也就抓住了课堂。

(4)必要的惩罚机制。必要的惩罚措施在实验教学中更加需要,诸如停止实验的权利但必须课余复述实验操作过程的惩罚;为自己不良行为负责帮助整理所有实验材料的惩罚;转换实验角色的惩罚,如本身是实验操作者,由于违犯或走偏实验方向,取消操作资格改成实验记录角色,很多学生对于实验研究而言,最感兴趣的是操作,这是童心所致,一旦抓住了其弱点和要害,有针对性的采取惩罚措施,有时效果还是时分奏效的。当然,方法一定要轮换使用,不可一种方法包治百病,时间一长,会彻底失去效能,再想到更换,已经为时已晚。

8、实验数据的重视

(1)、数据分析的放大。要学生关注数据,首先教师自己要关注,在接触的时间段,需要教师将数据放大到黑板,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领学生关注数据,明道理,要告诉学生关注数据的目的性和因由。在此基础上,要带着学生一步步分析数据,教给分析的方法,在标准的介绍之后,要安排学生训练的机会。尤其是,在系列的实验和数据统计的单元,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训练记录和分析。(2)、养成分析的习惯。训练学生向数据要信息的习惯,由数据推出结果的过程。(3)、训练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像数学解题模式,要说出整个数据分析思考的过程,长此训练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不断提升,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也就提升了。

9、实验教学延伸

(1)家庭实验室。

一是项目开发:课堂实验的延伸,如哪个实验没有在课堂研究完毕,回家继续完成。课题实验的拓展,如研究好磁铁,可以研究磁铁在高温下、低温下、水中等地方磁性的变化。头脑奥林匹克比赛题目等。

二是带着任务回家: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求十分明确,而且操作性强,不能泛泛布置。三是带着方法回家:对一部分学生,需要明确的怎样做的方法支撑,对于一部分学生要求独立设计,这是要求和方法并存的地方。

四是亲子参与。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参与,这样质量和参与的热情和解决问题都可以得以保障。

五是关注原始材料积累。操纵的成果说明,操作的照片或视频,都是很好的原始资料,必须要有和保存。

六是操作细则到位。这是整个家庭实验室能否有效开展的保障机制,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七是评价机制到位。这是吸引学生和家长参与的原动力。

(2)小实验员的培养。为实验提供更多的材料保障。(3)关注安全问题。

安全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事情。在任何实验教学过程中或者家庭实验室开展中,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提出警示和要求。

10、教师科学素养

自我提升需求。不进则退。多听课。多写反思。多做教材分析。熟悉一个单元、整册教材。

第三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常见问题

◇ 问题一:教材容量大的问题

现在的科学教材内容安排容量大,按照课前的教学预设,理想状态下,教学任务是可以按时完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的生成因素却极大的制约着教学的进程,很多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切实体会,你再紧赶快赶最终还是来不及。尤其在一节课中要实施几个实验操作的,则时间更加的不够。虽然,各级教研员们和特级教师们在各种场合呼吁,可以适当的延长教学,但在实际中,这种可能性很小:学生们赶着要准备下一节课;要准备上厕所;实验室与教室距离远,回到教室都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自己还要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等等因素制约着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延伸。所以,延长研究的时间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解决策略

一是减少环节和语言。很多公开课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话,很简单的一个开头,有的老师设计的很繁琐,绕来绕去,学生被绕得晕头转向,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最终还是自己硬生生的拉到轨道上来,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问题简单话,直奔主题,直奔实验教学的中心。

二是强化训练速度。每次实验都予以时间规定,这是一种训练方法,避免学生拖沓,没有一定的限制,要学生自主的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有时间上的限制,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样的时间概念后,再慢慢的不提时间,学生也会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引进比赛的方法也是一种刺激方法,学生毕竟年龄尚小,比赛加上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加一点分数或者其它对其有吸引力的奖励,学生的劲头还是十足的。引导介绍如何操作才能高效快速,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分工的明确,各司其职的到位与否,需要形成学生非常清楚的机制,在训练之初,一般都由教师帮助下分好各自的岗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按照时间轮换。

三是保证按要求操作。训练学生一定要清楚操作要求和规范后才可以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操作前,对于听清楚要求和规范的抽查工作。有必要,在操作前学生再次讲述实验操作的方法。四是对实验要求的再设计,适当删减。教材的设计,一般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存在容量过大的问题,这需要老师们对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对于有些实验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有时甚至可以做必要的删减。

◇ 问题二:实验材料准备时间问题

现在的科学教师课时量足,学校在考虑课时量的时候,往往很少顾及实验准备的时间。把每个科学老师的课时数都安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课前和课间准备材料的时间。造成上课匆匆准备,下班之余还要在家中或学校中准备,成为科学老师很无奈的一项负担。中学都配备专门的实验员来准备,但是他们的实验项目却是相对固定,准备上只是多花一点时间的问题。而小学的实验很不固定,很多实验的材料需要老师们千辛万苦的去挖掘和找寻,而这恰恰又是不计算工作时间的。现在的各个学校,由于师资配备的问题,很多老师还会涉及跨年级教学,前一节课还是这个年级的实验,下节课就得换另一个年级的实验材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需要变戏法一样的准备,老师们往往忙的像陀螺一样的在旋转,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缺这缺那的不足。所以,实验材料准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科学老师。

解决策略

(1)、小助手。为防止准备材料来不及,现在我在每个班级中都配备了两位小助手,小助手必须在下课之后,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帮助老师一起准备实验的材料,尽可能缩短材料准备的时间。下课之后,帮助老师一起整理实验材料,并且一起归档和进仪器室,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助手对于实验材料的位置,放置和拿取,一般都非常清楚,所以发挥了很大的功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证明,这样的角色很有必要,而且很实用。

(2)、材料员的固定。在小组学习共同体创建中,材料员的角色可以适当固定,而且可以选择学习相对弱势的学生,固定有固定的好处,一段时间训练后,其角色比较清楚,套路也熟悉,会有效的提升实验的效率,同时,也是弱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一种模式,不至于有被遗弃或者只是一个看客的孤单感觉。所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材料员的角色可以基本固定,不轻易轮换。

(3)、提前准备。材料的准备,有时不是一下子能全部到位,需要一个时间观念。在准备时,可以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先花一定的时间梳理,列出清单,再一一准备,做个有心人,做个备忘录。这样有什么好处,一旦在哪个时间段比较忙无暇准备时,由于事先一并准备好,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4)、学生准备。很多材料可以来源学生,所以,这更需要我们以一个单元为单位提前梳理。哪些材料可以通过学生力量来完成,心中有数,到时间布置,学生到时间带来,很顺利成章。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由于准备匆忙,没有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考虑,往往火烧眉毛了再去寻找和准备,自己找不到,学生来不及准备,就一定耽误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准备材料,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非常清楚的要求,不能是想当然或者泛泛要求,这样往往会造成材料的重复和不合格现象。辛辛苦苦叫学生准备过来,结果不能使用,一则是浪费,二则也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 问题三:学生的教学常规问题

有人这样调侃: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不需要用眼睛找寻,只要听声音就可以找得到,声音最响最吵的教室就是实验室。什么原因?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吸引力,若没有有效的控制,声音也是其参与实验的一部分。另外,在学生的心目中,科学课就是来放松的,就是来玩的,在语数英等主课课堂上的压抑,在科学课课堂可以尽情的爆发,若科学老师对其没有准确的估计和应对,实验操作课堂上的纪律,就可能无法调控。这就涉及到学生的教学常规问题。解决策略

(1)路队:最好的方式,是从教室开始,就排着整体的队伍来,在实验室走道安静等待。若不能完全做到,则在实验室外走道,必须全部安静才能进入实验室。这样做,有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态平静对于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非常有帮助,在教室外就做到,实际上在为学生上课做心里准备。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得到,平静的学生进入教室后其喧闹明显低于闹哄哄的学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同。

(2)准时:要求学生准时到实验室,这是给学生一个信号,科学课是一趟严谨的课堂,不能随随便便迟到,尤其是由于其它老师原因造成的迟到,需要我们与老师进行沟通,并且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是给学生的一种感觉,科学老师非常的认真。从而要树立起我们的威信。准时的另一个好处,毋庸置疑的就是保证研究的时间,科学实验是很费时间的,哪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对于研究都会产生质量上的影响。(3)坐姿:在学生的心目中,科学一直是副科,所以往往也是情绪发泄的场所,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班主任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的班级,到来实验室像完全变了一个班级,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会出现,学生的浮躁和不安分,充分的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坐姿上,屁股好像有刺般一刻也消停不下了。实验开始,趴在凳子上,甚至爬到桌子上的事情,都可能会发生。这需要我们严格的规范,尤其是在实验时,一定要求实验的学生必须站着操作,其它需要站起来的学生才可以站,其它必须安静的就坐,形成一定的规范后,实验操作才会更加规范。

(4)倾听:我们一个普遍现象,优势同学不愿听别人的发言,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还是别人已经表达了。弱势同学不愿听,在别人发言时,做小动作,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这样的两部分群体不解决好,上课的效率就大大打折。所以,训练认真倾听是必须的项目。明理先行,再不间断修正,再修正的方法,直到训练有成效为止。有时,甚至牺牲一节课或一段时间,来强化。

(5)效率:时间观念和方法指导,可以是演示和单独指导相结合。

分工:分工明确。定期轮换,岗位要考虑人选,尤其是优势学生的使用,弱势群体的参与。

(6)整理:意识培养,实践反复训练,一练到底,若哪个实验桌没有将材料整理就离开了,教师要有哪怕学生已经回到教室内,也要重新拉回整改,几次下来,学生的行动就会自觉,意识养成。

◇ 问题四:优势学生的培养问题

优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成为主角,一个是其脑筋灵光,很快就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或者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的操作方法,在其它学生还瞪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时候,其已经是蓄势待发,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就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而且,也有少数的个体,会未等老师发布命令,其就已经偷偷的在开始了。而其它学生,大都只能作为看客。但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往往会面对全体而设计,在整个进程中,对这些优势学生而言,几乎是没有什么难度,当别的学生还在挑一挑摘桃子的时候,其实,优势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吃饱。说的不动听一点,我们现在的实验教学,优势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教,其基本上也能摸索出来。所以,前10%的优势学生的提优问题,就是摆在我们科学老师的一个实际问题。解决策略

一是领袖才能开发。培养成为优秀的设计者,指挥者,协调者,尝试者和权威。二是学习共同体创建。共同体中的一分子,相当于老师的半个助手。组别之间采取竞赛的方式,促进共同体的共同进步。

三是相互结对。勇挑重担,成为弱势学生的结对对象,弱势学生的实验过程的叙述和操作的帮教,尤其全权负责,并且负责到底。结对组之间,以竞赛的方式促进优势学生的责任感。

四是兴趣组活动。创建兴趣组,在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头脑奥林匹克领域发挥其作用而进一步系统培养。

◇ 问题五:后10%学生的参与问题

相对的则是动手能力差、思维不活跃的后10%学生。一般状态下,要其主动的设计出实验操作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是在优势学生的帮助下,知道了实验操作的要领,单单请其操作,在时间上也会出现问题,会大大的影响教学的进程。本来,我们的教学时间就因教材容量的问题而缺少时间,若由他们再一折腾,教学肯定来不及。若不参与,如何保证教学面对全体?如何应对实验操作测试?如何应对现在正在进行的区科学素养的抽测?这是个环环相扣的棘手问题。解决策略

(1)学习共同体:与优势学生结对,对于优势学生有任务,帮助学会和操作的任务,该生有能基本操作的过关任务。

(2)人人过关:为保证其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每学期人人过关的抽测任务必须参加,平时,有定点优势学生帮教,在后期老师抽出一定时间,集中讲解和检查,在此基础上,在学校抽测中力求人人过关;

(3)简单参与:帮助领取材料,帮助记录,多人观察的前提下,一起参与观察。◇ 问题六:实验材料的干扰问题

前面已经阐述,学生的好动,以及对于实验的兴趣,是天性。若有实验材料在眼前,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手,不去碰和动,那需要多大的忍耐力。所以,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男生,尤其是相对灵活和多动的男生,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材料上,而至于老师在讲些什么,他反而不怎么关注了。这就是课堂中经常见到的实验材料干扰正常教学的问题。这很多时间都发生在我们老师事先将实验材料放置在实验桌上,或者实验结束之后,没有及时将实验材料收缴的时间段。其实,对于材料的放置和收缴,对我们老师而言也很矛盾,提前放在桌上吧,怕学生干扰听讲,不放吧时间又是那么的紧张。实验结束后的整理,也是涉及到一个时间问题。

解决策略

一是不提前放置。实验桌上放置着材料,真正能克制住自己的学生不容易,尤其是男生,按照心理学分析,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将材料提前放置在实验桌上。

二是实验材料提前亮相。为了防止学生过分新奇,在分发到材料后研究材料本身,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讲台上亮相,甚至可以向学生介绍,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用手先行接触,消除材料的神秘感。

三是分批分发实验材料。针对实验的不同,材料可以采取分批发放的形式,而且,一个实验完成,相应的材料不再需要时,必须要求回收到原来的位置,养成良好的从哪里拿整理放回到哪里的良好实验习惯。一旦忘记回收材料,这些材料将成为很多学生的玩具,于是,实验到底研究什么,研究到哪里,再也不是他关心的内容。即使,你再提醒和要求,也很难将其拉回,一回头,其手又忍不住碰上了。

四是实验材料的雪藏。有些实验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或者一点也不熟悉,在有时候需要对其雪藏,不雪藏,学生会根据其生活经验,干扰实验的进程和实验的解释,如马铃薯在水中沉浮实验中,若将盐提前暴露给学生的话,学生就是钻到盐中,液体中一定加盐,一定是盐水的液体,等等,会严重干扰整个教学。

◇ 问题七:学生实验的方向偏离问题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之中的方向现象,可能是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实验操作不感兴趣,只是对于材料和玩这些材料感兴趣,于是,在开始实验之前或者之后,其又乐此不彼的在继续或提前研究,研究些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最清楚。还有一种现象是,由于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验进程,已经提前完成的小组成员,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任务,于是就拿着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之路。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学习的效率。这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和合理解决。

解决策略

(1)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2)实验操作方法的口头再描述:一心想要实验操作的学生,心里是相当迫切的,以至于连老师的方法和要求都没有听清楚,已经跃跃欲试,如果以这样的状况去实验操作,基本上不可能完成任务,即使在人家的纠错中走上正轨,其效率也是相当低下,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为了防止其方向偏离或者不知做什么,必须强化方法的再描述和叙述。把实验方法说清楚,明白后再做。长期训练,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才能逐步规范。

(3)学习共同体的监督机制。需要共同体成员敢于站出来,提醒和指出。尤其是有效培养小组成员的纪律意识,让强势学生和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监督组长,充分发挥组长的威信和权威,通过同伴监督和提醒的方式,相互受制约,相互不受制约,以减少方向性和偏理性。当然,组长的培养,需要投入其它的时间,犹如班级中小干部培养一样,所以,科学老师在学习共同体的培养上,必须要有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策略和方法,抓住了核心,也就抓住了课堂。

(4)必要的惩罚机制。必要的惩罚措施在实验教学中更加需要,诸如停止实验的权利但必须课余复述实验操作过程的惩罚;为自己不良行为负责帮助整理所有实验材料的惩罚;转换实验角色的惩罚,如本身是实验操作者,由于违犯或走偏实验方向,取消操作资格改成实验记录角色,很多学生对于实验研究而言,最感兴趣的是操作,这是童心所致,一旦抓住了其弱点和要害,有针对性的采取惩罚措施,有时效果还是时分奏效的。当然,方法一定要轮换使用,不可一种方法包治百病,时间一长,会彻底失去效能,再想到更换,已经为时已晚。

◇ 问题八:实验数据的利用问题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关注实验本身和实验材料本身,对于实验的数据往往会视而不见,当老师要求其分析实验数据时,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当然,这更多的是实验惹的祸,他们还沉浸在实验的海洋中没有自拔。若需要老师再重新梳理一遍实验及数据,在教学进程上,就造成一定的浪费。当然,这样的学生也只是一部分群体。跟着教学思路的学生,还是能很轻松的完成分析的任务。其实,我们的教学,对于认真听讲和参与的学生来讲,都不是什么问题,关键还在于这少数的一部分学生。如何有效的纳入进来,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

(1)、数据分析的放大。要学生关注数据,首先教师自己要关注,在接触的时间段,需要教师将数据放大到黑板,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领学生关注数据,明道理,要告诉学生关注数据的目的性和因由。在此基础上,要带着学生一步步分析数据,教给分析的方法,在标准的介绍之后,要安排学生训练的机会。尤其是,在系列的实验和数据统计的单元,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训练记录和分析。

(2)、养成分析的习惯。训练学生向数据要信息的习惯,由数据推出结果的过程。(3)、训练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像数学解题模式,要说出整个数据分析思考的过程,长此训练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不断提升,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也就提升了。◇ 问题九:实验教学的延伸问题

前面介绍,在课堂下课之后,再延伸教学和实验操作研究,在现在的情形下,几乎不太可能。那能不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家庭中呢?也许,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做过这样的尝试。有的甚至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相信,也有很多老师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去实践和去积累。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时间如此紧张,有的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有效消化和吸收的项目,完全可以进行延伸。

解决策略

(1)家庭实验室。

一是项目开发:课堂实验的延伸,如哪个实验没有在课堂研究完毕,回家继续完成。课题实验的拓展,如研究好磁铁,可以研究磁铁在高温下、低温下、水中等地方磁性的变化。头脑奥林匹克比赛题目等。

二是带着任务回家: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求十分明确,而且操作性强,不能泛泛布置。三是带着方法回家:对一部分学生,需要明确的怎样做的方法支撑,对于一部分学生要求独立设计,这是要求和方法并存的地方。

四是亲子参与。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参与,这样质量和参与的热情和解决问题都可以得以保障。

五是关注原始材料积累。操纵的成果说明,操作的照片或视频,都是很好的原始资料,必须要有和保存。

六是操作细则到位。这是整个家庭实验室能否有效开展的保障机制,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

七是评价机制到位。这是吸引学生和家长参与的原动力。(2)小实验员的培养。为实验提供更多的材料保障。(3)关注安全问题。

安全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事情。在任何实验教学过程中或者家庭实验室开展中,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提出警示和要求。

◇ 问题十:科学教师的实验素养问题

在区科学素养抽测工作中,很多老师在自己的学生不能完成完整的操作时,也许意识到,这样的操作细节似乎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关注,不要说教给学生们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老师的实验素养的问题。我们很多老师,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科学老师都不是科班出生。也就是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在教学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进行实验教学,这就免不了对实验的细节挖掘不深和不够。现阶段,对于实验操作的技能培训也相当有限,使得老师们的实验技能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尤其以青年教师更为突出。所以,老师的实验素养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解决策略

自我提升需求。不进则退。多听课。多写反思。

多做教材分析。熟悉一个单元、整册教材。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基于探究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绩溪县实验小学

张继全

【摘要】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作为科学教师,一方面应该通过加强自身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实验探究,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关键词】 实验 探究 策略 【正文】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启蒙学科。所谓科学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科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科学,亲历科学。而科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更是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载体。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呢?笔者通过十多年科学教学的实际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以及自身对科学的精神时刻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其基本心理特征决定他有典型的模仿性和效师行。如果一个科学老师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底蕴,对科学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的热情,对科学研究活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爱好,那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他的感染,也会对科学产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因此,科学教师要加强自身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自身做起,用语言、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通过激发学生实验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科学实验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但是,这个兴趣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要知道,小学生兴趣的源泉就是好玩。但是科学探究活动不能仅仅是玩,不光在活动中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还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科学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活动也是严谨的。如《磁铁》一课的教学,我告诉学生,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种石头比人还聪明,它能辩别南北方向,指示南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人们把它用来制作一种仪器,如书上图中所示,只要轻轻转动勺子,停下来时勺柄总是指着南北方向,同学们想一想这其中的奥谜是什么吗?进而引导学生探迷,磁铁的性质是什么?悬念出来了,同学们的探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将其中的知识讲给同学听,地球是个大磁场,它有南北两极。磁铁也有两极,两极的磁性最强。知识点讲解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这就须要实验来验证。于是我拿出条形磁铁,当众演示给同学们看,用线把磁铁吊起来,轻轻转动一下,停下后,果然,磁铁总是指着南北方向。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验的兴趣也来了,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条形磁铁分发到各个组长手里,让他们依次亲自动手操作。同学们可认真呢!操作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把磁铁吊起来,拨动一下,当转动的磁铁停下来时,同样指着南北方。实验成功了,进而验证了书中的知识“地球是一个大磁场。”观察的同学也聚精会神地看。同学们那用心实验的的样子,真可爱!我观察着学生认真投入做着实着验,一种成功的感觉由然而生,心里高兴极了。

三、通过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关键是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探究技能和方法。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升华。如《声音的产生》,依据书上的三副图画,演示振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先以书上的一个例子进行实验。让学生思考尺子的震动。指导学生先用力压弯直尺,可使了很大的劲,尺子就是不发出声音。但只要轻轻弹动直尺,就能发出声音来。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再选择几个实例进行操作。有的学生抖动作业本,有的用口吹纸,敲响文具盒等。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同学们还能正确解释前一节内容中的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一但振动结束,声音也就停止了。

在这个过程、我又提出另一种思维方法,谁能找出不振动就产生声音的例子?于是同学们讨论,最后总结出:只有振动才能产生出声音,进一步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我们要科学分析,认真对待,加强引导。只要学生参与了,亲历了,这个实验可以说就是成功的。至于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关键。即使是失败了,也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所在。

四、通过张扬学生个性,引导自主探究,进一步升华科学素养。

对科学知识契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升华。如上例中说到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振动大,声音就高,振动小,声音就低。引导同学们探讨怎样去控制声音大小。于是有的同学就动手制作了用竹子制作口哨,竹子长一点的发出声音就低,短的发出声音就高等;有的同学用手在口里吹,也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维,这样还不够,要放手让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知识,展开探究的翅膀,在科学知识的天空中,去探究。如六年级做一个鸡蛋保护器,同学们就做出了各种各样的保护器。有的用泡沫塑料把中间挖一个洞,把鸡蛋放在其中;也有的同学用布做一个降落伞,把鸡蛋吊在其中等等。

五、合理利用身边教学资源,创立良好的科学实验氛围。

良好的科学实验氛围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内实验,还应考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我们可以用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图片以及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等装饰实验室的墙面。再如教学“植物的一生”一节,学生在活动中所经历的是植物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付出足够的耐性和细心,还要坚持观察、记录,使种植活动取得成功。要求学生亲自种一棵种子,亲眼看一看自己种下的种子萌发出叶子,慢慢长高、开花结果,心里自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生从种植实验活动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通过实验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要有评价意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其中教师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引导性,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我们要注意四点:①看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要观察学生对 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②看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问题的提出与选择是否合自身情况;③看学生实验结果是否获取了知识;④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途径和载体。我们科学老师在实际实验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兴趣培养、动机激发、过程评价、环境感染等诸环节,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去认识,去改进,去创新。

参考文献:

《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摘要: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从科学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信息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思考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基本策略

新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笔者针对小学实验存在的新问题,并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工作,谈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使小学科学实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中,既能使学生动手操作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策略着手:

一、科学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认认真真投入了实验探究。总之,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其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如“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体会水有向上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达到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科学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总之,实验信息交流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实验策略之一。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头脑冷清的现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科学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一个爱科学、做科学、思科学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实验课的作用,才能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杰,李兴才:《浅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研究》2015年第19期。

[2]

刘平:《初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新课程》2015年第03期。

[3]

彭光全:《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导学》2015年第04期。

下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基础教育,担负着儿童科学启蒙的重任。小学科学实验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金湖县育才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实验教学 摘要:实验是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方法、手段。实验室理应成为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探究,共同的去......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威远县铺子湾镇小学校刘平【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现状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是针对小学生了解最基础的自然知识的一门学科,而......

    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守则

    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守则 一、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会同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写好实验教案,师生共同努力,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上好分......

    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守则

    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守则 一、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会同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写好实验教案,师生共同努力,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上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