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指标说明
2016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指标说明
2016-12-28 · 法治指数 0 跟贴
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等文件的要求,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16年对国务院部门和省级政府开展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评估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及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负责实施。
以下对评估指标的设定依据、指标主要内容、评估方法等做简要说明,详细的评估指标待评估结束后随评估报告一并对外发布。
一、评估依据
评估主要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及国务院近年来发布的关于政务公开的一系列文件,设定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估对象
此次评估的对象为31家省级政府和54家国务院部门。其中,省级政府评估对象既涉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政府,也涉及各省级政府的部分部门;国务院部门评估对象为具有独立的行政法人资格,对外有行政管理权限,与企业、人民群众办事密切相关或社会关注度高的部门。
三、评估指标
对省级政府的评估指标包括:政策公开、重点领域、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依申请公开、保障监督机制;对国务院部门的评估指标包括:“五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依申请公开、保障监督机制。
(一)“五公开”
“五公开”指标适用于国务院部门,具体包括政策公开与履职情况公开两项二级指标。
1、政策公开
政策公开指标包括决策公开、政策文件集中发布两项三级指标。本指标也是省级政府评估的一级指标。
决策公开指标包括:评估对象制定重大决策过程中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对征集意见的采纳情况做出反馈的情况;对评估对象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的议题时邀请相关方代表列席会议的情况。
政策文件集中发布则是对评估对象门户网站在发布政策文件时是否设置专门栏目、专门 1 栏目中是否对所发布的文件进行分类公开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提升政策文件发布后的查询便利性。
2.履职情况公开
履职情况公开指标适用于国务院部门,包含共性指标和个性化指标两部分。
共性指标适用于所有国务院部门,包括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保留行政审批、职业资格事项的公开;监管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三项内容。其中,监管信息公开包括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的公开以及抽查结果和查处情况的公开。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则对评估对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评估。
除共性指标外,评估还依据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对有关部门设定的公开要求、各部门落实要点的文件中设定的本年度公开任务以及其部门职责,有针对性地设定了各部门的个性化评估指标。
(二)重点领域
对重点领域政务公开的评估仅适用于省级政府,个别指标也是国务院部门履职情况公开指标中的内容,具体包括:权责清单、部门财政预决算、减税降费、环境保护信息、食品药品安全、建议提案办理结果6项内容。
1.权责清单
梳理并公开权责事项,是监督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推动权责清单的公开。本指标主要评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公开情况,其中,权力清单还对清单的动态调整情况进行评估。
2.部门财政预决算公开
本指标将评估省级政府部门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信息的情况,包括是否发布了部门预决算说明、是否发布了部门预决算表格,是否在“三公”经费决算公开部分细化说明了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与人数、“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
3.减税降费
减税降费部分包括是否公开收费目录清单,以及是否对清单之外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的查处结果予以公开进行评估。
4.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评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公开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的情况。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公开主要评估各省级政府公开空气质量预报、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的情况。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主要评估饮用水水源的饮水安全状况、供水厂出水的饮水安全状况、用户水龙头水质的饮水安全状况三项内容。
5.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重点考察食品药品抽检抽验信息和处罚信息的公开情况。
食品药品抽检抽验信息评估食品监督抽检信息、药品监督抽验信息公开的情况。食品监督抽检信息包括是否定期发布食品监督抽检信息、是否包括合格产品名单和不合格产品名单。
6.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将对评估对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评估。
(三)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
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指标包含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两项内容。
政策解读的评估内容包括门户网站是否设置专门栏目、是否落实主要负责人解读以及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三项内容。其中,是否落实主要负责人解读进一步评估是否有主要负责人解读、主要负责人解读的方式、主要负责人解读的次数。
回应关切包括网站互动回应和热点回应两个内容。网站互动回应的评估侧重于观察评估对象门户网站是否设置了具备接受网民咨询、投诉、建议方面的在线平台,以及评估对象是否针对网民留言进行公开回应。
热点回应侧重于对评估对象回应舆情热点的情况进行评估。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拟从回应时效性、回应权威性、回应覆盖面、回应持续性、回应有效性方面进行评估。
(四)依申请公开
依申请公开是人民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板块着重评估各政府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渠道畅通情况和依法答复情况。依法答复指标将评估答复时限、答复格式、答复内容的规范化。
(五)保障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与能否做好保障监督工作有密切关系。根据《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要求,本年度评估继续设置保障监督机制板块,包含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培训、考核四项内容。
制度建设情况评估是否制发2016年度安排政务公开工作的文件、是否设有配套制度。
组织领导部分评估工作机制、领导重视情况、机构队伍建设三项内容。工作机制包含国务院部门及省级政府对下级部门工作指导情况以及国务院部门对本行业工作指导情况。领导重视情况评估是否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政务公开工作并列入工作分工,主要负责同志是否在年内至少听取了一次政务公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推进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则评估是否设有专门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机构,以及是否配有专职人员。
培训主要评估所有评估对象2016年是否开展过政务公开的专项培训工作。
考核则评估所有评估对象是否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分值权重是否不低于4%。
四、评估方法
评估坚持结果导向,基于公众视角,侧重对各评估对象实际公开效果的评价,将主要从外部观察评估对象是否落实公开要求、公开的内容是否方便获取,同时,兼顾其内部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情况。
本年度评估仍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估方法。项目组将通过以下方式获取评估数据:观察各评估对象门户网站公开各类信息的情况,采取实际发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方式验证依申请公开的畅通性与规范化程度,抓取和分析评估对象一年内的热点舆情数据,验证各评估对象的自报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第二篇: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排查整改情况报告
埇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我乡自收到2020年三季度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明细清单起,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33个方面的问题,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牵头,根据职责承担,进行任务分解,对存在的问题立即开展排查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重大决策预公开方面
未公开采纳情况;
意见征集与意见采纳未一一对应。
(二)政府会议方面
本未公开政府会议信息。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未公开计划重要事项解读。
(四)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执行及落实情况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分解未公开监督方式。
(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方面
未公开上统计数据及统计数据分析;
月度统计数据不全,未公开6-9月份统计数据;
未公开月度或季度统计分析;
未公开月度或季度统计数据分析。
(六)建议提案办理方面
未公开上办理情况报告。
(七)财政资金方面
未公开本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未公开本“三公”经费预算安排;
上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债务率、偿债率、经济财政状况、债券发行、存续期管理等信息发布的情况说明;
未定期按村发布具体债权债务状况等信息;
未公开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名称及金额;
未公开分配结果信息。
(八)应急管理方面
未公开事故灾害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的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措施与应对结果。
(九)权责清单方面
廉政风险点链接失效。
(十)公共服务清单
未公开公共服务目录清单中的内容、办理主体、行使依据、期限、监督渠道。
(十一)权力运行结果
本乡镇行使的行政权力事项办理信息及结果按月公开不全。
(十二)人口与计生
未公开本的奖励与帮扶。
(十三)网上政务服务
本为民服务办事结果信息公开不全。
(十四)教育信息
未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未公开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十五)社会保障
按月发布城乡低保花名册不全;
按月发布农村五保花名册不全;
按月发布孤儿供养人数统计表不全;
未公开残疾人福利补贴发放。
(十六)促进就业
未公开技能培训的工作推进及成效信息。
(十七)监督检查
未公开安全生产的监管执法抽查结果、查处情况、抽查工作计划、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信息;
未公开食品药品的抽查工作计划;
未公开产品质量的抽查工作计划。
(十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此栏目发布情况说明。
(十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布情况说明。
(二十)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方面
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统计表发布情况说明。
(二十一)土地征收方面
未公开征收批复;征收公告以及补偿安置信息。
(二十二)房屋征收
未公开征收批复;未公开征收公告;未公开补偿安置信息。
(二十三)筹资筹劳方面
未公开筹资筹劳清册、报表信息。
(二十四)社会救助方面
未按月度或季度发布医疗救助花名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调查以及送温暖对象花名册,未公开灾情统计核定、救灾工作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调拨使用。
(二十五)生态环境方面
未公开河(湖)长制、林长制、畜禽养殖、改水改厕以及垃圾治理保护领域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监督检查信息。
(二十六)美丽乡村方面
未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本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
(二十七)土地利用方面
未发布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土地整治实施情况。
(二十八)农村危房改造方面
未公开文件通知、申请改造条件、申请程序、危房鉴定标准以及本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和数量,未公开上完成情况信息。
(二十九)公共资源交易方面
未公开交易预算;未公开交易公告。未公开中标成交公告。
(三十)政策解读方面
本级政策未深入解读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未公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解读。
(三十一)回应关切方面
未公开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事项等信息。
(三十二)监督保障方面
未公开政务公开的工作交流信息;
未公开2019年报告;未公开2018年报告。
(三十三)隐私排查方面
存在泄漏居民个人隐私情况。
二、整改措施
(一)在重大决策于公开栏目中积极发布意见公开采纳情况;
并且确保意见征集与意见采纳一一对应。
(二)在政府会议栏目中公开本政府会议信息。
(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栏目中公开计划重要事项的解读。
(四)在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执行及落实情况中公开政府工作报告分解监督方式。
(五)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中及时公开上统计信息及统计数据分析、月度统计数据、6-9月份统计数据、月度或季度数据统计分析。
(六)在建议提案办理栏目中公开上办理情况报告。
(七)在财政资金栏目中公开公开本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本“三公”经费预算安排;
上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债务率、偿债率、经济财政状况、债券发行、存续期管理等信息发布的情况说明;
未定期按村发布具体债权债务状况等信息;
开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名称及金额;
公开分配结果信息。
(八)在应急管理栏目中公开事故灾害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的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措施与应对结果。
(九)在权责清单栏目中已及时修改廉政风险点链接。
(十)在公共服务清单栏目中公开公共服务目录清单中的内容、办理主体、行使依据、期限、监督渠道。
(十一)在权力运行结果栏目中按月公开本乡镇行使的行政权力事项办理信息及结果。
(十二)在人口与计生栏目中已公开本的各种奖励与帮扶。
(十三)在网上政务服务栏目中完善本为民服务办事结果信息。
(十四)在教育信息栏目中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公开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十五)在社会保障栏目中按月发布城乡低保、五保、孤儿供养花名册、公开残疾人福利补贴发放。
(十六)在促进就业栏目中公开技能培训的工作推进及成效信息。
(十七)在监督检查栏目中公开安全生产的监管执法抽查结果、查处情况、抽查工作计划、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信息;
公开食品药品的抽查工作计划;
公开产品质量的抽查工作计划。
(十八)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栏目中按时发布情况说明。
(十九)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栏目中按时发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情况说明。
(二十)在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栏目中按时发布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统计表等情况说明。
(二十一)在土地征收栏目中公开征收批复、征收公告、补偿安置信息等。
(二十二)在房屋征收栏目中公开征收批复、征收公告、补偿安置信息等。
(二十三)在筹资筹劳栏目中公开筹资筹劳清册、报表信息。
(二十四)在社会救助栏目中按月度或季度发布医疗救助花名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调查以及送温暖对象花名册;
公开灾情统计核定、救灾工作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调拨使用情况。
(二十五)在生态环境栏目中公开河(湖)长制、林长制、畜禽养殖、改水改厕以及垃圾治理保护领域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监督检查信息。
(二十六)在美丽乡村栏目中公开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本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
(二十七)在土地利用栏目中发布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土地整治实施情况。
(二十八)在农村危房改造栏目中公开文件通知、申请改造条件、申请程序、危房鉴定标准以及本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和数量,上完成情况信息。
(二十九)在公共资源交易栏目中公开交易预算、交易公告、中标成交公告。
(三十)在政策解读栏目中深入解读本级政策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公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解读。
(三十一)在回应关切栏目中公开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事项等信息。
(三十二)在监督保障栏目中公开政务公开的工作交流信息;
2018年、2019年报告。
(三十三)在隐私排查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对于涉及泄露居民隐私的情况已立即整改。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重新对照本乡镇政务公开栏目公开要求,切实提高公开质量、规范公开内容;
二是加强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切实提高公开时效性;
三是进一步做好日常化公开工作,切实加强公开力度。
第三篇:--第三方评估
第三方评估
***政府办 **
2016年以来,国家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估,组织高校专家成立评估队伍,采取抽样入户调查、干部访谈、查看资料等方式对脱贫成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真实检验各地脱贫情况,并作为贫困村退出、贫困县脱贫的重要依据。不仅是扶贫领域,随着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对第三方评估越来越重视,民生工程满意度测评、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教育绩效、公共服务质量等不同领域都能看到第三方评估的身影,第三方评估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运用越来越广泛。
第三方评估探识
第三方评估是指由与政府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第三部门和民间机构所组织实施的评估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的活动。第三方评估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采取单向自上而下的内部评价机制,受主观干扰、信息不对称、考核形式化等影响,难以形成真实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估,以其独立、专业的视角,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评估,预测其效果、价值、趋势或发展,能够对政府执行落实情况开展客观评价。第三方评估作
—1— 为一种外部制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弥补政府自我评估缺陷,通过第三方评估把脉问诊,对于加快打造现代化政府,提升治理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第三方评估分为独立第三方评估和委托第三方评估,承担主体为社会组织、高等院校、民间智库或民意评价机构,可分为高校专家评估、专业公司评估、社会代表评估、民众参与评估这四种模式。评估一般包括确定评估项目和目标、确定评估方法、组织实施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运用这几个阶段。评估目的主要是改善和优化政府行为。评估方法则是根据评估对象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统计技术等方法,采取电话问卷、访谈、电话调查、现场测评、网上评议等不同手段,立体化、系统化掌握最真实情况,全面准确测量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三方评估的发展历程
第三方评估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发展历程。起源于西方国家,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第三方评估成为了政府政策评估、绩效管理的重要形式,通过评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水平。从美国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尾声,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效率低下,政府权力最大化,政府规模日益庞大,支出大幅增长。为此,公众呼吁美国政府采用企业的一些有益做法来提高政府效率,开启了第三方评估政府绩
—2— 效的先河。实践证明,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大大节省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随着评估规模与范围的扩大,逐步出现了一批较为知名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比如,美国坎贝尔研究所、兰德公司、布鲁金斯研究所、现代问题研究所、政策研究所、总会计局等,它们参与和介入政策和政府绩效评估,对美国政府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英国来看,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滞涨”,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水平,采取委托第三方评估的方法进行政府绩效评估。随着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在发达国家的普及,各国逐渐开始探索绩效评估法制化、制度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为一种长效机制,为第三方评估奠定了法律和制度基础。
第三方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1986年以前,我国不存在独立第三方评估,所有政务信息都依赖行政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报告机制。1986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比如,2014年3月,国务院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2014年7月,国务院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要求各有关部门引入第三方评估;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要求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2016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建立精准扶
—3— 贫台账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实践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为改进政府管理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三方评估的独特优势
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监督手段,第三方评估以其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成为打造现代化政府、推进治理方式变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方评估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专业性。专业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基础,也是确立评估权威的基础。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灵活掌握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科学抽样、统计分析等专业方法,保证数据和过程的客观真实、科学准确。二是独立性。独立是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之源,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灵魂所在。身份上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独立的法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存在隶属关系,有独立的人事权,其评估人员不担任政府公职。财政上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财政来源多元化,不过分依赖政府。精神上独立。把独立当成自己的灵魂,明确自身对公众的承诺和其担负的使命,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公正无私,不带任何偏见,独立开展评估工作。三是公开性。公开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必要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就是监督,要通
—4— 过全程公开,强化第三方的监督作用以及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评估内容、评估过程、评估结果都要全部公开,才能真正发挥评估的良好效果。四是实效性。第三方评估是手段、措施,而不是目的,以评促建才是根本要求。评估要体现实效,对被评估者有价值、有收益,对自身有帮助,能够促进被评估者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度重视结果运用,不能“为评估而评估”“为政绩而评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推动政策落实。
推广第三方评估运用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是“管制型”政府,政府大包大揽、职能无限、效率低下,经常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过去,政府部门采取体制内评估方式,操作简单、节约时间和成本,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第三方评估作为外部制衡机制,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弥补体制内评估的缺陷漏洞,拓展民主参与的途径,搭建了公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有效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策执行力,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第三方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推动政府由管制向善治转型;通过第三方的积极参与,实现多元化、民主化治理。
第三方评估的瓶颈和困境
第三方评估在我国仍然处于实践探索、发展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推进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许多瓶颈和困境亟待破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理念困境。
—5— 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官本位”意识较浓,习惯于命令式管理,政府权威不容质疑和挑战。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政治事务积极性不高。政府对第三方评估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对操作程序不了解、不熟悉。在思维上依赖上级组织的工作检查,延续着自上而下的内部自我评估方式,害怕暴露政府工作的缺点和不足,不愿打破现状。二是制度困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开展第三方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第三方评估起步晚,立法工作滞后,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信息公开制度、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制度,导致第三方评估无规可依、无章可循,效果很难保证。三是评估机构发展困境。我国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缓慢,缺乏充足的专业型评估人才,机构专业性不足;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四是结果运用困境。由于评估结果运用缺乏有效的刚性约束机制,受领导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缺乏有效的公示机制,后期跟踪落实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要走出困境,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必须从思想、制度、措施上进行全方位保障,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让第三方评估茁壮成长。一是转变观念。政府部门要勇于自我革命,转变“只唯上,不唯下”的错误思想和官僚作风,主动接受第三方评估,提高自身工作绩效。二是完善制度。第三方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保障第三方评估有效、持续、健康发
—6— 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制化手段使得第三方评估有制度保障,从法律上确定第三方评估地位,赋予评估机构超然、独立的地位,明确权利义务,完善评估规则及基本程序。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监督制度,提高评估透明度。三是加快评估机构建设。加强评估机构独立性建设,提升机构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市场环境,造就一大批评估专业人才和优质评估机构。四是强化结果运用。把结果运用与绩效管理、干部考核、提拔使用挂钩,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增强评估的权威性,真正发挥评估的激励效用。
第三方评估在县域治理中大有可为
当前,县域治理中的第三方评估实践非常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环境支持。作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之举,未来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推广运用第三方评估是必然选择。第三方评估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来说,任何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人事调整,公共服务、工作效能、改革试点、公共需求等都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从社会领域来说,社会发育程度、社会组织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水平等方面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可以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围绕工作实际需要,逐步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组织实施,改进政府治理水平。可以优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点:一是围绕放管服改革成效开展评估。十
—7— 八大以来,国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管、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措施。***政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出了“一窗式”服务等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群众反映办事难、办事慢,行政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了解“放管服”改革的情况及存在问题,找准下一步改革努力方向,提升改革实效,打造最优的发展环境。二是围绕脱贫攻坚成效开展评估。国家层面启动了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考核,客观了解脱贫真实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开展自查自评,同时脱贫摘帽之后,也可以运用第三方评估方式,诊断持续稳定脱贫情况,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三是围绕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开展评估。当前,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主要采取自上而下、传统简单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非常片面,容易受主观因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难以真实全面掌握绩效情况,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很难发挥。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各部门、各单位绩效情况进行目标量化、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调查核实,提供最准确的考核结果,并运用到单位奖惩、干部使用等方面。四是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评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运用越来越广泛,比如,环卫、园林等领域,购买服务的数量和范围逐步扩大。如何评价项目实施现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规范化评估发现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
—8— 率。五是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政策落实开展评估。在日常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往往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报或者简单的实地调研方式确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诊断,可以考虑结合实际需要,推广第三方评估方式,对一些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全面了解,对政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其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开展监督与考评。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提高政策执行力,提升政策落实水平,发挥最佳效益。可以说,第三方评估拥有非常广阔的舞台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9—
第四篇: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推荐]
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
评估 报告
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4〕1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等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效果,受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对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政府2014年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多轮论证,并征求了部分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部分在京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
一、评估依据、对象、指标及方法
(一)评估依据
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均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4〕1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等国务院办公厅近年来发布的关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系列文件设定。
(二)评估对象
本次评估的对象为56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其中,国务院部门的评估对象为具有独立的行政法人资格,对外有行政管理权限,与企业、人民群众办事密切相关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部门。
(三)评估指标
项目组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估,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公众视角为重点,分析各被评估对象的实际公开效果,从外部观察政府信息是否依法公开、是否方便公众获取。据此,本次评估内容分为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回应三个方面。
(四)评估方法
项目组主要是通过观测评估对象门户网站、实际验证等方式,对各级政府依法、准确、全面、及时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进行测评,总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次测评不采取打分排名的形式。
项目组自2014年11月开始,陆续对被评估对象开展测评,观察、统计各被评估对象门户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以及开展重大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的情况;11月底,项目组开始向评估对象发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验证申请渠道是否畅通及申请答复的规范程度。
二、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整体较为规范
对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测评主要是考察各行政机关在门户网站设置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及其基本要素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配置情况,新闻发布情况,微博、微信平台开通运行情况,对地方政府还考察了其政府公报的发布情况。评估发现,各级行政机关在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1.信息公开渠道多元化
政府信息公开有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其他渠道也各具特点和优势,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的公开要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从评估情况看,各级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各级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第一平台。本次评估发现,所有被评估的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政府都建有门户网站,并集中发布本级政府机关的各类信息。一些地方政府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集中平台,如广东省开通网上办事大厅,集中发布各部门、各地市的行政审批事项;浙江省开通“浙江政务服务网”,集中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这些集中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信息查询,使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地坐实。
其次,政府公报在公开重大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公报是公开重大决策最权威、最正式的渠道之一。依据项目组的调研,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政府公报的编写和出版,有的地方政府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最大限度地给镇街、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机构送阅公报,以方便基层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管理动态和政策文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地方政府还普遍在门户网站公开政府公报的电子版,以方便公众通过门户网站查阅。本次评估发现,31家省级政府中仅有2家未在门户网站提供政府公报电子版、1家提供的政府公报栏目信息链接无效,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均设置了公报栏目。
再次,新闻发布会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权威渠道。国办发〔2013〕100号文提出,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加发布会的频次,原则上至少每季度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评估发现,不少行政机关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新闻发布机制,并及时对外发布政府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中旬,56家国务院部门中除外交部每月召开10次以上新闻发布会外,召开发布会次数较多的有:证监会召开40余次,商务部召开近30次,教育部召开近20次,发展改革委每月2次,卫生计生委每月1次;31家省级政府中,山东省政府共召开57次,湖南省政府共召开45次,甘肃省政府共召开44次,北京市政府共召开39次;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中,青岛市政府召开了70余次新闻发布会。
最后,微平台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随着信息化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率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获取信息。为此,各行政机关积极配合信息传播的需要,纷纷开通微博微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有25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开通了政务微博(未统计以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名义认证的微博账号);有22家国务院部门、22家省级政府、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开通了政务微信(未统计以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名义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些党政机关开通微博、微信后,更多的是发布一些与自身工作无关的信息或者主要转载其他机关的信息,其微平台在发布本部门信息方面做得不到位。本次评估则发现,被评估对象普遍表现较好,在开通微博的行政机关中,有24家国务院部门、28家省级政府发布的主要是本部门业务信息;在开通微信的部门中,分别有21家国务院部门和21家省级政府发布的是本部门业务信息。此外,有些行政机关还研发并开通了移动客户端,公众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上安装相关APP软件后便可以实时接收该部门推送的信息。截至12月31日,共有6家国务院部门、5家省级政府、3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开通了此功能,另有1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开通了WAP版手机访问平台。从调研情况看,上述微平台都能做到定期发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活跃度较高。
2.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及要素配置较为齐全
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并配置公开依据、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等要素,有助于集中发布政府信息,方便公众查询信息。评估发现,绝大多数行政机关在其门户网站上设置了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或者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网,集中发布政府信息。在56家国务院部门中,有54家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在设置此栏目的54家部门中,有39家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配置了公开依据、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等全部栏目。31家省级政府和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全部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其中,26家省级政府和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设置了包括公开依据、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依申请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等在内的全部子栏目。
(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取得显著成效
国办发〔2014〕12号等文件反复强调,要加强规范性文件、财政信息及涉及权力运行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的公开。这些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关系到政府依法行政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逐步扩大其主动公开范围、提升公开效果,意义十分重大。本次评估发现,在不断的要求和督促下,2014年各级政府在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1.规范性文件公开规范有效
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是各级政府机关执行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过程中下发的、对人民群众权益产生一定影响,但效力等级低于规章的文件总称。公开这些规范性文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的。评估发现,所有被评估的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都在门户网站上设置了规范性文件栏目,集中发布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直接查询、下载。此外,为了防止“红头文件”的规定违法,进而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并定期公布经过备案审查的文件目录。本次评估发现,有18家省级政府在其门户网站或者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以目录的形式公开了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结果;有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全部公开了经过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规范性文件是否有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标注规范性文件是否有效是体现规范性文件公开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估发现,有的国务院部门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中标注了有效性,如海关总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中绝大多数都标注了是否有效。还有的国务院部门公示了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如外汇管理局。一些地方政府如重庆、湖南在文件目录列表上加注了是否有效的说明,公众能一目了然地知悉相关文件的效力情况,其中,湖南省还在其门户网站上开设了“规范性文件清理”栏目,集中标注规范性文件是否有效。一些地方政府如江西和四川同时发布了失效类文件清单。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文件正文的最后一条明确交代了该文件实施的起止时间,如上海、天津、山东、广东、湖南、陕西、青海、深圳、青岛、大连、厦门等。
2.财政信息公开推进有力
项目组对各行政机关公开本部门2013年决算、2014年预算及2013年“三公”经费决算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国务院部门中,除公务员局预算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集中编制、煤矿安全监察局纳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集中编制外,项目组在各部门的门户网站及其他网站查询到51家部门2014年的本部门预算及说明、49家部门2013年的本部门决算及说明、44家部门2013年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详细说明。地方政府中,项目组在各相关门户网站上查询到12家省级政府和3家计划单列市政府2014年的预算信息、13家省级政府和3家计划单列市政府2013年的决算信息,其他地方政府普遍都在本级财政厅(局)网站公开了预决算信息。
3.行政审批信息透明度较高
公开行政审批信息,是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重要方面,因此,国务院反复提出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2014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编办”)网站发布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以权力清单的方式公开了各部门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这对于促进国务院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评估发现,56家国务院部门中,除5家没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外,有46家国务院部门在门户网站上公开了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提供了审批依据、申报条件、审批流程信息等内容。地方政府则普遍在门户网站或者政务服务中心网站公示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31家省级政府和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都能以行政服务中心网站、专门的行政审批网站或政府网站在线办事栏目等形式,为行政审批信息公开提供网络平台。这些网站的建设使得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权限及审批权运行更加透明,也方便了企业和人民群众。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在其网站首页设置专门栏目,列出了省级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和进驻省政务中心的审批权力清单,并配有行政审批单位、行政审批事项(包括子项)、管理服务事项(包括子项)、互联网申报事项、全流程互联网审批事项的实时数量信息。
但由于行政审批事项的发布平台趋于多元化,不同网站间或不同平台间容易出现所发布的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会影响公开效果。本次测评结果显示,多数地方政府在政务服务中心发布的行政审批事项信息能与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或部门网站发布的信息保持一致。有22家省级政府和3家计划单列市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网站提供的行政审批事项信息与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或部门网站是一致的。
公开的行政审批事项信息在形式上相对完整。有10家国务院部门较为完整地公开了所有行政审批相关事项,如审批依据、申报条件、审批流程、办理进度、审批结果信息等。有13省级政府和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能够全面提供上述信息。甚至有行政机关对审批依据作出了详细解释,例如,海南省网上审批大厅在列明行政审批依据的同时,对每一条审批依据都进行了解释说明,其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方便办事群众在申报过程中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条文,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
4.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取得重要突破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重要的管理手段,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既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要求,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行政处罚往往只能做到对当事人特别是被处罚人公开,而一般不对公众公开。但实际上,不少行政违法关系到公共利益,特别是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危害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损害了市场环境,因此公开行政处罚信息不仅仅是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也有助于督促市场、社会主体自觉守法,构建诚信的市场环境。本次评估发现,国务院部门中除不具备行政处罚权限的部门外,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住建部、商务部、环保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领域)、保监会、证监会、民用航空局等部门都在门户网站上公开了全部类别或者部分类别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包含处罚依据、当事人姓名或者企业名称及主要违法事实、处罚结果等信息。地方政府中,宁波市政府开通了“阳光执法网上服务大厅”,青岛市政府开通了“青岛行政网上行政处罚服务大厅”,集中发布全市各部门的行政处罚事项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是政府机关对上一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上一年的报告应于每年3月31日前对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的检验和监督。项目组评估了报告的发布情况、报告是否具有新颖性以及报告的内容是否全面。早在2014年3月31日前,项目组就已经完成了对各评估对象2013年报告发布情况的评估工作。项目组在各政府机关网站对其报告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政府机关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布报告。截至2014年3月31日24点,被评估的国务院部门中,按时发布2013年报告的有52家,省级政府及计划单列市政府全部都做到了按时发布。
多数报告内容较为详实,详细列明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及相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情况,指出了本级政府在信息公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报告评估结果显示,不少行政机关的报告不仅内容翔实新颖,形式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有些行政机关注重内容的可读性,有些行政机关注重公众查询报告的便利性,还有些行政机关注重报告外观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比如,北京、上海和四川的报告制作成了Flash动画,样式精美,内容完整,集创新与实用于一体。不少行政机关在报告中加入了详细的图表,增强了报告的可视性。有些行政机关还将本的情况与往年的情况做了对比,使得报告的内容更加完整丰富、直观易懂。有些行政机关在报告中列出了主动公开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列表,且可以直接链接到文件内容。有的省级政府在门户网站的报告栏目中加设市级政府报告。上海市政府在报告栏目中设置查询下拉框,方便公众查询。上述做法都为公众查询、获取信息,理解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国务院部门还提供了政府信息公开月度统计报告,有助于公众实时了解其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如商务部和文物局。其中,文物局还公开了地方文物管理机构报送的月度统计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渠道较为畅通
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重要制度,也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重要方式。从各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可以看出,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量逐年攀升,依申请公开制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给行政机关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带来了压力与动力。本次评估主要是验证邮寄申请和网络在线申请两种渠道的畅通情况。
2014年11月20日开始,项目组陆续以个人名义,以邮政特快专递、在线申请的方式,向国务院部门、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对国务院部门,以邮政特快专递发送申请,随机要求其公开本部门的特定信息,向各部门发送的申请内容各有不同。地方政府方面,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都可能持有土地出让金收取信息,因此,项目组对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发送申请,要求其公开当地过去一年中土地出让金的收取情况;对地方财政部门采取在线申请的方式,也要求其公开当地过去一年中土地出让金的收取情况。
项目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结合邮政特快专递签收时间、在线申请发送时间,预留了合理的时间,验证其答复的时间情况。在邮寄申请渠道方面,共有40家国务院部门、20家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规定时限内作出了回复;在在线申请方面,提供在线平台的机关中,有18家国务院部门、7家省级财政部门和3家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在规定时限内作出了回复。这说明,绝大多数部门的依申请公开渠道是畅通的。
为了更好地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有的部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如卫生计生委在依申请公开栏目中,公示了此前处理的较为典型的申请案例及卫生计生委作出的答复,以提示申请人注意申请的规范性并对可能的答复结果作出合理预期。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在接到项目组提出的公开全国登记在册的宗教活动场所数目的申请后,不但按时答复,还及时在门户网站主动公开了“全国宗教事务场所基本信息”。
(五)对重大文件法规的解读及时、准确
对重大政策文件作出解读,是行政机关正面、主动阐释政策出台背景、依据、具体管理思路等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人民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决策的内涵,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国办发〔2013〕100号、国办发〔2014〕12号文均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次评估发现,不少行政机关十分重视重大政策法规的解读工作。在56家国务院部门中,有38家在门户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政策法规解读栏目。地方政府方面,计划单列市政府均在门户网站开设了政策解读栏目,省级政府中有26家开设了此栏目。从解读数量上看,2014年全年解读政策法规数量超过30部的有国家税务总局、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不少行政机关做到了主要发布对本部门、本地方作出的重大政策法规的解读。比如,宁波市政府、厦门市政府的解读栏目中全部为本地方出台的重要政策法规的解读信息。宁波市政府针对企业办事依据公开不集中、企业查询信息不方便的情况,专门在门户网站上开通了“宁波市企业政策查询平台”,在市一级及所属部门发布的每一条政策法规后都附有“政策解读”子栏目,提供解读信息。为了方便企业理解相关政策法规,所有政策法规后还根据需要提供相关的政策,以及主管部门的联系电话,方便企业电话咨询,体现了工作的细致与用心。
(六)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做好政策等的解释说明,消除人民群众的各种疑虑,是新形势下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掌握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国办发〔2013〕100号、国办发〔2014〕12号文为此专门对行政机关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提出了要求。本次评估对各行政机关2014年回应社会关切的情况做了摸底。项目组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新浪新闻“每日热点新闻Top10”的3650条热点新闻中,筛选出需要被评估的国务院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回应的237条热点新闻;并以环境保护为主题,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的新闻栏目中截取了2014年的5437条新闻报道,筛选出需要被评估的各行政机关作出回应的108条热点新闻。结果显示,各级行政机关日益注重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1.门户网站纷纷开设热点回应栏目
项目组发现,不少行政机关较为重视对社会关切问题的主动回应,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还在门户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回应栏目,如上海、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古、宁波等。
2.注重重大舆情的研判
做好主动回应的前提是及时掌握公众关切问题的动态,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舆情有一定的研判。宁波市政府在门户网站设置了“宁波市市级部门网站群最受关注的信息”栏目,以全市各部门相关信息被关注的热度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判断是否需要及时作出应对的重要依据。
3.回应率高、回应意识较强
作为公众最为关注的信息,热点信息的回应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回应程度如何。评估发现,被评估对象对热点新闻的回应率较高,回应意识在不断增强。
如前所述,在237条需要回应的新浪热点新闻中,共有193条得到回应,回应率高达81.43%。其中,涉及中央各部门的30条热点新闻中,有25条得到回应,回应率为83%;涉及地方政府的207条热点新闻中,有168条得到回应,回应率为81.16%。在108条环保热点新闻中,涉及国务院部门的8条新闻全部得到了回应;涉及地方行政机关的100条新闻中,有92条得到了回应,回应率为92%。此外,由于公众监督范围越来越广,行政机关所回应的热点信息所涉及的事项也越来越宽泛,不仅涉及养老金改革、公务员涨工资等问题,也有对诸如重庆一路口五年未装红绿灯这类公民身边事的回应。
通过对个案的观测,项目组也发现,2014年不少行政机关面对热点问题时能够主动、及时地作出回应。例如,财政部2014年12月12日宣布上调燃油税后,舆论反响强烈,对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13日就作出回应,表示提税是为了治污。虽然回应并未完全消除质疑,但其回应速度值得肯定。又如,针对部分媒体有关“1月20日起,北京首套房贷八五折优惠利率将全面取消”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当天即发表声明辟谣,称目前北京地区首套房贷政策没有任何改变。
此外,2014年,不少地方政府针对舆情或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作出了及时回应,如:(1)北京针对公交票价改革、冬季供暖、雾霾狙击战、进京证办理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2)上海针对亚信峰会、上海车牌拍卖等问题作出回应;(3)湖北针对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适龄儿童少年上学、武汉公交专用道等问题作出回应;(4)广东省在其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对相应专项行动热点作出回应,如公安厅通过新闻发布会针对打击整治涉黄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作出回应;(5)宁波市门户网站的“阳光热线栏目”中有相关厅局关于民生问题的访谈节目,对相关民生问题作出回应;(6)厦门在门户网站政民互动的领导访谈栏目中,对“关于厦门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意见、建议”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4.行政机关回应热点信息速度较快
对于热点信息,公众不仅想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更急于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因此对于热点信息的回应必须做到及时迅速,否则当热点已经不“热”时再回应,效果将大大折扣。评估发现,被评估对象对于热点新闻的回应都非常迅速,争取第一时间。如前所述,在237条涉及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热点新闻中,共有193条新闻热点得到回应,且几乎都是在事情发生或事件曝光之后一周内就迅速回应,有的甚至当天就作出了回应。一般来说,回应时间与事件性质有关,一些需要调查的事件的回应往往会稍慢,相比之下,单纯解释性的回应较为迅速。如,2014年9月10日网传黑龙江依兰县一教师向学生索取礼品并辱骂学生,随后依兰县教育局仅一天就完成了调查并于9月12日向社会发布通报公布了调查结果。2014年5月23日四川一交警开房丢佩枪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24日,泸州市合江县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此外,行政机关回应不仅及时,主动性也在增强,相较于等待记者来追问,不少回应都是行政机关主动作出的。
5.回应形式趋于多样化
基于对不同类型事件的回应,政府也采用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式与公众沟通。评估发现,行政机关进行回应的方式不局限于单纯的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还积极地采用包括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内的多种形式。国务院部门回应有关重大政策性问题时往往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回应关于延迟退休、养老金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时,即采取了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此方式能够与新闻媒体实时沟通,回应正式。而省市级行政机关则更多选择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发布。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各级政府部门开设官方微博比较普遍,2014年的237条待回应事项中,共有12条热点新闻涉及山东,在得到回应的9条中,有5条是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的。类似的常采用微博形式予以回应的还有上海、河南等。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政府部门对同一事件采取了多种方式予以回应,大大增加了信息发布和回应的立体化程度。2014年9月17日,网曝河南获嘉县警察持枪护卫县长引起网民质疑,而就在消息曝光的当天,获嘉县警方即通过微博说明情况,澄清误会,同时,县领导在门户网站说明情况并就此事进行了诚恳的道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93条得到回应的信息中,有109条信息通过媒体采访的方式进行回应,占全部回应信息的56%,可见通过新闻媒体回应舆论监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热点及社会关切的问题,正在成为各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新任务、新常态。通过回应社会关切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拉近了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尚需解决的问题
评估中,项目组也发现,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还面临不少问题,信息公开工作距离人民群众最大限度获取信息的需求,距离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找准问题,逐步予以解决。
(一)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1.机构建设还无法适应政府信息公开形势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但要处理好公开与不公开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何时公开、对谁公开、如何公开等问题。许多事项的公开需要从法律、管理、传播等角度综合加以考量,既要合法,又要符合管理的需要,还要符合信息传播的规律,因此,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但据项目组近年来持续的跟踪调研,包括本次评估中进行访谈和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验证的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建设还没完全到位,制约了不少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
目前,绝大多数行政机关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少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都是议事协调性的虚设机构,无编制、无固定人员,只是由一些工作人员兼职,或者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帮忙,一旦遇到复杂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尤其是在依申请公开工作方面,难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截至2014年12月底,国务院部门中,仅4家部门有专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地方政府中,省级政府情况较好,有25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设置有专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计划单列市中仅1家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还只能做到个别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兼顾处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或者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来处理相关事务,公开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难以保证。
2.多头管理制约政府信息公开效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多头管理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层面已经对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公报、政府网站等进行了整合,公开效果显著提升。但国务院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层面,多头管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一些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由办公厅(室)负责,门户网站则由信息中心管理,热点回应归口为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与信息公开管理机构分离,有的地方政府建有多个微信平台,且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本次被评估对象之外,项目组还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建有多个门户网站,且分属于政府办公厅、党委宣传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阵,非但没有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往往还会导致信息公开的内耗、对外公开的信息口径不
一、前后矛盾,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
3.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信息公开水平亟待提升
评估发现,各省、市政府本级的信息公开工作都已经相对规范,但其所属部门的公开水平还有待提升。本次评估涉及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环境保护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法制办等部门,有的部门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不高,有的部门还没有开设网站,有的部门信息公开栏目设置不到位,有的部门信息公开指南不齐全、不规范,有的部门信息公开申请渠道不够畅通,有的部门信息公开更新慢,有的部门信息链接无效。这说明各级地方政府在做好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还需要督促所属部门同步做好工作。
(二)主动公开水平尚待提升
1.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建设规范化程度待提升
评估中发现,有的行政机关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建设还不够规范。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要素不齐全。在国务院部门中,有9家没有提供政府信息公开依据,有2家没有配置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栏目,有4家没有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有8家没有提供依申请公开栏目,2家提供的依申请公开栏目链接无效,有4家未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栏目。在省级政府部门中,有4家没有提供政府信息公开依据,有1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栏目链接无效,有1家提供的依申请公开栏目链接无效。
其次,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的信息有效性和便民性待提升。项目组随机对各行政机关目录信息的链接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仍有个别行政机关的信息链接无效,国务院部门中其所公开的信息能够全部有效打开的有50家,省级政府中能够全部有效打开的为26家。此外,目录信息的便民性不理想。目录信息应具备检索功能,方便公众在目录中有针对性地检索需要的信息,但调研发现,仅17家国务院部门在门户网站上为目录配置了专门的检索功能且有效,其余部门或未配置检索功能或配置的检索功能无效。省级政府中,仅有8家在门户网站上为目录配置了专门的链接且有效,其余政府或未配置检索功能或配置的检索功能无效。计划单列市政府在上述指标评估中普遍表现较好。
最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关系不明确。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历次发文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是行政机关管理政府信息、方便公众查询信息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如何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与政府门户网站各栏目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明确。从评估情况看,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与门户网站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未能包含本级政府门户网站中发布的政府信息,即便将应进入目录的信息范围缩小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各类可公开的文件形式,仍然普遍存在大量信息未纳入目录管理的情况。按照项目组的统计,国务院部门中仅有5家能确保门户网站上发布的公文类政府信息全部纳入目录管理,省级政府中仅8家、计划单列市政府中仅2家做到了此项要求。由于信息发布缺乏规律、未全部纳入目录,给公众查询信息带来了不便,也直接影响了信息公开的效果。
2.个别行政机关新闻发布制度还未常态化
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通过新闻发布会直接面对媒体和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是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向社会发布各类重要信息、与公众进行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办公厅对各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频率有最低要求,目的是引导各部门积极主动对外发声,及时向社会传递准确的信息。但从评估结果来看,在新闻发布方面不少行政机关还有极大提升空间。国务院部门中,项目组通过多种渠道搜索,截至2014年12月中旬,有11家部门没有召开过新闻发布会或者参加过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的任何记录,有9家部门召开过1次新闻发布会或参加国新办会议的记录。按照国办发〔2013〕100号文的要求,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1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1次,但评估发现,至少有6家此类部门未能达到这一要求。在省级政府中全年未召开过发布会的有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中有1家;全年召开发布会低于3次的有2家省级政府和1家计划单列市政府。
3.规范性文件的公开水平仍需提升
评估发现,虽然各行政机关都通过门户网站等公开了规范性文件,但公开水平不高,公开效果不太理想。
首先,规范性文件栏目设置不合理。在门户网站设置专门的规范性文件栏目,集中有序发布规范性文件,有助于公众查询。但评估发现,不少行政机关在门户网站上设置了多个专门发布规范性文件的栏目。如,有32家国务院部门在门户网站上设置了2个以上的栏目,相关栏目都在发布各类规范性文件;有19家省级政府和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也存在这个问题。栏目设置不集中容易导致信息发布无序,影响公开效果。
其次,规范性文件放置随意的现象较为普遍。评估发现,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在网站上放置规范性文件时都比较随意,如有的将规范性文件放置在“公示公告”栏目中,有的放置在“要闻通告”栏目中。再如,某国务院部门门户网站的“政策法规”栏目中放置了一些非法规类文件;某国务院部门将一部分处罚决定发布在“政策发布”栏目中;某国务院部门在“规章”栏目中放置了规章以外的信息;某国务院部门在“规范性文件”栏目中放置的是行政审批结果。信息摆放不合理不利于公众快捷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必然会影响公开效果。
最后,部分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难以从公开的信息中获知。各行政机关多年来制定并发布了大量的规范性文件,有的已经失效、被废止或者被新的文件所取代,但从各部门发布的信息看,一些文件难以判断其效力。此外,多数行政机关在发布新文件时把旧文件撤下,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一些规范性文件虽然不再有效,但对于人民群众了解相关政策的延续性,或者对于解决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仍然是很有用处的。
4.地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仍有改善空间
本次评估发现,国务院部门在财政信息的公开方面做得普遍较为规范,标准统一,这与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门的统一、明确要求密不可分,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省级政府及计划单列市政府中,绝大多数没有公开预决算的详细附表和说明;各级政府也基本上未对“三公”经费的增减原因作出说明;“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普遍未对因公出国(境)的组团数和出访人数作出说明。在公开国内接待经费方面,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中有13家政府公开了此项信息,有23家政府未公开相关信息。此外,公务用车经费信息公开大多也没有对车辆购置数和保有量作出说明。
5.权力清单公开情况还需加强
梳理和编制本部门权力清单、摸清本部门职权职责的“家底”,是规范本部门行政权力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3月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而近年来,国务院在推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也要求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梳理各自的权力清单,一些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评估发现,梳理后的权力清单公开情况仍不太理想。在国务院层面,中编办2014年公开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后,一些国务院部门只是简单地转发了本部门清单,并没有在本部门门户网站上同步更新本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部分国务院部门门户网站上发布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仍是2011年、2012年的信息,出现了新旧清单“打架”的情况。此外,国务院部门还普遍没有公开本部门梳理后的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公众无法获取该部门准确的行政处罚权限信息。虽然有部分部门公开了处罚案件信息,但公开的仅是其实有行政处罚权中的一小部分。地方政府方面,截至2014年12月底,有13家省级政府和2家计划单列市政府未能通过其门户网站查询到权力清单信息。
6.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还需加大力度
公开行政处罚信息,是规范行政处罚权、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重要手段,为此,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公开行政处罚信息。评估发现,虽然行政处罚信息的公开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行政处罚事项公开不到位。评估发现,截至2014年12月下旬,仅有18家省级政府、3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在门户网站公开了本级政府的行政处罚事项,国务院部门均未在门户网站公开此类信息。在18家公开了行政处罚事项的省级政府中,仅有9家公开了行政处罚依据。
其次,行政处罚结果信息公开不到位。项目组对地方政府工商、专利、质检、食药监部门查处侵犯商标权、专利权,非法售药,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发现,仅4家省和3家计划单列市的工商部门,4家省和1家计划单列市的专利部门,12家省和3家计划单列市的质检部门,14家省和3家计划单列市的食药监部门,公开了相应的处罚结果。
7.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仍有可规范之处
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总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环境保护信息未有效公开。4家省级和1家计划单列市的环保部门没有提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受理公告信息;8家省级和3家计划单列市的环保部门没有提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申请审批信息;2家省级和2家计划单列市环保部门没有提供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信息;3家省级和4家计划单列市的环保部门没有提供辐射项目环评审批信息;4家省级和3家计划单列市的环保部门没有提供辐射项目环保验收信息。《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要求,政府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企业行政处罚信息。这是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少有环保部门公开此类信息。
其次,网站环保信息栏目无序建设的现象突出。在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的门户网站中,危险废物许可证、辐射审批信息甚至排污收费和行政处罚信息放置混乱;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的门户网站中,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环保验收信息栏目的设置不完善,大部分信息都混淆在一起,如将一些“拟审批”信息放在“审批后”栏目中。绝大多数环保部门没有设置企业环保信用信息专栏,企业环保信息放置随意;部分虽设置了企业环保信用栏目,但栏目中没有提供相关信息。
8.网上非法售药及医疗器械整治专项行动信息发布仍不到位
根据项目组对被评估对象发布网上非法售药及医疗器械整治专项行动的信息公开情况的统计,仅16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设有网上非法售药专项行动信息栏目;23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设有医疗器械整治专项行动信息栏目;10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公开了2014年开展网上非法售药专项行动的信息;28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所有计划单列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了2014年开展医疗器械整治专项行动的信息。此类信息关系到公众利益,是公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而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却未通过有效途径对外公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9.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发布有待规范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是总结各部门上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各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目前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发布还有不少待规范之处。
首先,报告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以依申请公开的受理量与答复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政府会在报告中披露包括全省(市)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数量,但有的则只统计本级政府的受理量。
其次,报告对一些重要数据披露不详。据统计,有26家国务院部门提供了依申请公开信息数量居前几位的事项,有19家提供了申请人按照不同申请方式提交申请的数量,有21家按照答复决定的内容(如公开、不公开、部分公开等)提供了分类数据,有9家按照不公开的理由(如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提供了分类数据,同时提供了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数据的只有6家。有8家省级政府按照本级政府、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三个类别详细提供了收到申请的数量,有14家仅提供了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与所属部门收到申请的量;有7家提供了申请数量居前几位的部门,有21家提供了申请数量居前几位的事项;有20家提供了申请人按照不同申请方式提交申请的数量,有24家按照答复决定的内容(如公开、不公开、部分公开等)提供了分类数据,有9家按照不公开的理由(如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提供了分类数据,而能够同时提供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产生的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数据的只有11家。
再次,一些行政机关报告关于依申请公开情况的描述过于简单,有的甚至只用几句话概括依申请公开的工作情况。如某省政府2013年的报告中仅提到领导很重视,但是对依申请公开数据方面的内容既未说明是否公开,也未说明不公开的理由。
最后,个别行政机关历年报告存在雷同现象。如某国务院部门2013年报告的完善措施部分与2012年报告的此部分内容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该部门前一年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未得到改善,因此,后一年提出了相同的改进建议,这说明其工作推动不力;二是该部门工作有了改进,但工作报告撰写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
(三)部分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的说明与答复规范
1.部分行政机关对依申请公开的规定说明不详或欠缺
对依申请公开的条件、流程等作出说明,有助于人民群众正确提出申请。部分行政机关没有在门户网站提供依申请公开说明或依申请公开说明的公开位置设置不合理,不方便申请人查找相关信息。评估时,项目组先通过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查找申请条件及流程说明的信息,如果指南中没有该信息,则在依申请公开栏目下的申请说明中查找。通过上述方法查找,仍然发现有些行政机关门户网站没有公开指南或者申请说明。
2.部分行政机关提供的申请方式单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可以采取现场申请、邮寄申请、在线申请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但评估发现,部分行政机关只提供部分或仅提供一种申请方式。其中邮寄方式是最普遍的申请方式,几乎每个行政机关都提供了邮寄的申请渠道。有5家行政机关(3家国务院部门和2家市财政局)仅提供一种申请渠道。有12家行政机关(8家国务院部门和4家省级财政厅)没有提供在线平台或电子邮件的申请方式。9家行政机关(7家国务院部门和2家省级财政厅)不接受现场申请。
3.部分行政机关对申请方式的说明与实际不符
有30家行政机关(17家国务院部门、11家省级财政厅和2家市级财政局)网站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对申请方式的说明不准确。其中,有7家行政机关(4家国务院部门和3家省级财政厅)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显示该行政机关提供在线申请平台,但是在其网站上无法找到申请平台。
4.部分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机构信息不全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机构信息是申请人正确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前提,但是在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没有提供全面的受理机构信息,使申请人在申请时无法填写收件人信息,以致无法提交申请。如,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中没有提供受理机构的地址,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中没有提供受理机构的邮编。有7家行政机关(6家国务院部门和1家省级财政厅)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中没有提供受理机构的联系电话。有24家行政机关(15家国务院部门、7家省级财政厅和2家市级财政局)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中没有提供电子邮箱。
5.部分行政机关的在线申请渠道不畅通
部分行政机关没有提供有效的在线申请平台。在线申请平台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申请方式,也符合信息化时代申请渠道的发展趋势,但有30家国务院部门、18家省级财政厅、1家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局没有开设在线申请平台或在平台上无法有效提交申请。虽然有部分行政机关提供了有效的在线申请平台,但对申请表的填写格式做了限制。如,某国务院部门的在线申请平台限制联系电话的位数;某国务院部门的在线申请平台要求申请人填写联系电话必须按照区号加电话号码的格式,也就是仅能填写固定电话号码;某国务院部门的在线申请平台对申请内容做了字数限制;某省财政厅的在线申请平台对工作单位填写有格式要求,不能不填写也不能填写“无”;某省财政厅的在线申请平台对提交身份证扫描件的格式有要求,只能是JPG格式的文件;某省财政厅的在线平台只对本省户籍的申请人开放;某计划单列市财政局的在线申请系统在获取手机验证码阶段提示尚不具备向外省手机用户发送验证码的功能,换句话说,该计划单列市财政局的在线申请系统也只对当地手机用户开放。这些限制给申请人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此必要。
6.部分行政机关对所申请信息的描述要求不合理
部分行政机关要求申请人必须精确说明需要申请的信息内容。事实上,不少申请人并不能准确知悉所需要信息的名称、文号,而只能对其特征作出描述,因此,要求其准确说出申请文件名称的做法并不合理。在评估验证过程中,部分行政机关要求项目组人员必须以书面形式补正信息公开申请。需要指出的是,有3家国务院部门在与测评人员进行电话沟通时,测评人员表示申请表中所要求填写的是信息内容描述,并非明确的信息名称,而测评人员也不知道具体的信息名称,但是这几家部门仍表示需要提交书面的补正申请。其中,某国务院部门要求测评人员重新提交申请。某直辖市国土资源局的补正申请告知书称,该申请不是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而是咨询,测评人员需要再次明确所申请信息的名称、索引号等内容。
7.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态度有待改善
项目组测评人员与众多被评估对象的工作人员的电话沟通中,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有待改善。具体来说,某国务院部门在寄给测评人员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补正通知书中虽留下了其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的联系电话,但测评人员多次拨打通知书上的电话都无人接听。某国务院部门的工作人员电话要求测评人员细化申请内容时,测评人员询问是否可将补正申请书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该工作人员却要求测评人员重新提出信息公开申请,当测评人员再次询问可否通过电子邮件申请的时候,对方却不告知测评人员申请方式和工作邮箱。
8.部分行政机关未按期作出答复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的15个工作日内答复申请,如需延期的话,最多只能延长15个工作日。本次评估中,有部分行政机关没有在15个工作日内答复项目组,且没有通知延长答复期限。评估显示,有16家国务院部门、11家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1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答复测评人员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项目组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测评人员于2014年12月1日向某国务院部门寄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测评人员查询,该部门已于2014年12月2日签收了该信函,但是主管信息公开的工作人员表示其实际收到申请的时间却是2014年12月10日。这表明,在邮寄申请方式下,受行政机关内部公文流转的影响,实际受理时间可能会大大滞后于信函签收时间,如何认定受理时间值得研究。
9.部分行政机关对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不规范
在收到答复的行政机关中,有几家仅在电话中告知了答复结果,不出具书面答复。一些以电子邮件方式出具的回复中,答复格式较为随意。有3家国务院部门、2家省级国土资源厅和1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资源局使用QQ或163邮箱作出答复,而非行政机关的官方邮箱,且邮件的正文也没有行政机关的抬头或落款,申请人很难相信这是官方作出的正式答复意见。例如,某国务院部门于2014年12月5日以电子邮件方式作出答复,但是答复邮件使用的是QQ邮箱,邮件附件虽然附有告知书,但告知书上没有加盖公章。某省国土资源厅答复的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请登录省国土资源交易网查询”,没有抬头或落款。有8家行政机关没有告知作出答复的依据。
在答复内容上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3家国务院部门答复称所申请的信息属于国家秘密,但未告知依据。大部分行政机关都没有在答复中提供对答复有异议的救济途径,地方政府中仅北京、安徽、青岛告知了救济途径。
10.公开与否的标准不够明确
项目组针对地方行政机关提出了公开土地出让金数据的相同申请,但是各地的答复结果大相径庭。
有5家省级国土资源厅和2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资源局公开了土地出让金的数据。在未公开土地出让金数据的行政机关中,有1家行政机关答复称,所申请的信息不存在;有2家省级国土资源厅称不负责加工汇总;有16家省级国土资源厅和1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资源局提出该信息非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有1家省级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的信息非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有1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资源局以测评人员不能提供身份证明和用途证明为由不予公开。在以所申请事项非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为由不予公开的答复中,部分行政机关提供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作为依据,这表明以非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为由的答复至少可以提供该文件作为答复的依据,但是,有9家省级国土资源厅未提供答复依据。而在这些认为该事项非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答复中,7家省级国土资源厅没有告知测评人员该向哪个行政机关申请公开该信息。某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局在没有要求测评人员提供身份证明或用途证明材料,且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发出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以所申请信息与生产生活科研为由无关不予公开。
(四)对重大政策文件的解读尚需加大力度
首先,项目组发现,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解读栏目转载了大量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解读,本地文件的解读信息较为有限。
其次,政策文件的解读质量还有待提升。多数行政机关发布的解读内容多来源于当地新闻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缺乏政府主导下的全面性解读。而且,多数解读只是把制定有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说明以及媒体报道照搬到网上,不仅形式呆板,信息量也十分有限。
(五)回应热点的水平尚待提升
虽然不少行政机关日益重视对于热点事件和百姓关切问题的回应,主动性和及时性都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等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回应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前述237条热点信息中,虽然有高达80%的信息得到了回应,但在得到回应的193条信息中,仅有86条信息回应较为成功,成功率仅为44.56%,不足一半。剩下的107条信息回应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解释不清、没有后续回应等问题。
回应的实质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回应迅速、回应形式好不等于回应效果好,好的回应应该是抱着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答复,从而获取公众的信任而不是进一步引发公众的质疑,但现实中回应不到位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得到回应的193条热点信息中,有26条信息虽得到了回应,但有头无尾,最后不了了之。
回应的目的在于将公众的疑惑解释清楚,给出明确清晰的答案,但现实中各政府部门对社会关切问题的回应流于形式,看似说了不少内容,实际却顾左右而言他,对公众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往往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此种做法最终会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类似的不太理想的回应并不少,这说明,政府机关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时,还需要找准公众的关切点,逐步提升回应水平。
四、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第一,加强并整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应成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由专门人员专职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专门机构应统筹做好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微博微信运作维护、舆情观测与应对在内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信息公开的合力。
第二,逐步明确需主动公开的重点领域的公开标准和要求。建议在现有每年发布政府信息公开要点的基础上,选取几个重点领域,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明确相关信息的公开要求和标准。可以考虑就某些行业自上而下地梳理权力清单,明确上下级机关的职责职权划分,确立行政审批、处罚、强制等信息的公开标准和范式。此外,国务院部门可以参考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做法,梳理本部门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清单的形式对外发布,作为各行政机关公开相关信息的最低要求,并根据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动态更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发布也应当设定严格的标准,避免出现连续几年的报告在框架、结构、内容上严重雷同,只是更换个别统计数据的情况。
第三,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专门栏目的设置要求。建议结合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明确政府网站上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设置要求和基本要素,设定明确的标准供各级行政机关参考。门户网站建设方面,需明确网站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及各类重点信息(如规范性文件)的公开方式,为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建好网站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指引。2014年,中央政府网网站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网站更加简洁、大气,信息查询更加方便,不少行政机关纷纷效仿,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实例。
第四,行政机关需要养成主动发声的习惯,使政府形象更加开明和开放。所有行政机关都应在做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同时,养成用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等方式主动对外发声的习惯。而且,还要改变发声时生硬、冰冷的模式,充分运用动漫等传播手段,使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让信息公开更生动,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尤其是应当加强舆情监测,将发布前的舆情风险预判与发布后的主动回应紧密结合,提升信息公开效果。
第五,进一步加强依申请公开工作。从目前各行政机关面临的依申请公开形势看,未来申请量仍会逐步攀升,申请的复杂性仍会不断加剧,借助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实现信访、维权等目的的情况短期内还可能增加。为此,应规范各行政机关的依申请公开处理流程,确保对依申请公开的说明描述准确,渠道多元化且通畅。应保证有专门人员专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建立疑难、重大、复杂申请会商机制,遇到难以处理的申请,应邀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参与论证。还要结合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各级办公厅(室)应发挥领导和指导作用,从整体上掌控本级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工作,对疑难、重大、复杂的申请,应及时介入,指导和帮助有关部门做好论证和答复,提升答复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第六,建议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进一步加大对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在做好本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整体推进本级政府下属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确保本地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整体有序推进。
第七,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法治政府建设同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是孤立的,其与法治政府建设紧密相连。一些地方、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工作压力大、难处理,除了与目前公开与不公开的标准还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等因素有关外,更多的则是因为依法行政还不到位,不少情况下权力的运行还很难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有关部门就没有公开的自信和底气。因此,政府信息公开不能孤立对待,必须与法治政府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推进,即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除了要解决一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还需要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权力运行规范了,各级政府才能有公开信息的底气和勇气。
第五篇:第三方评估机构范文
关于《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作者:北京建委 政策法规 2010-4-29
关于《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010-04-09 为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活动,建立和完善物业服务质价相符的市场机制,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研究起草了《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公众可以在2010年4月23日之前以书面方式通过信件、传真或电子邮件反馈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特此通知。
联系人:孙怡(物业管理处)
传真电话:59958506
电子邮箱:bjwygl@126.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039
附件: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0年4月9日
附件:
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活动
第三章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和人员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本市物业服务活动,维护业主、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物业服务质价相符的市场机制,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定义]本办法所称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是指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受业主、业主大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有关部门的委托,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对物业服务质量和服务费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管理状况等提供专业评估监理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遵循原则]本市积极培育物业服务独立第三方评估监理机构;鼓励物业服务各方权益主体在确定物业项目收费标准、物业项目接管验收等环节及物业服务全过程,委托评估监理机构,从事客观公正的评估监理。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从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活动
第四条[评估监理业务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接受委托从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活动,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评估监理委托合同,约定评估监理服务内容及费用。
委托人应当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业主应当提供身份证明、房屋权属证明;业主大会应当提供业主大会备案证明;建设单位应当提供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立项、用地、规划、施工等任一许可证明;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提供物业服务合同。
第五条[评估监理业务范围]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业务范围包括:
(一)物业服务费用评估;
(二)物业项目交接验收;
(三)物业服务质量评估;
(四)其他需要评估监理的事项。
第六条[物业服务费用评估]建设单位在预售(销售)房屋前,应当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依据物业服务事项及标准评估物业服务费用,并应提供项目类型、建筑面积、共用设施设备情况、拟承诺的服务事项及标准等相关资料。
业主大会首次选聘及更换物业服务企业时,可以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进行物业服务费用评估。
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等相关利害关系人就物业服务费用发生争议时,可以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评估。
第七条[物业项目交接验收]建设单位向全体业主移交物业项目时,可以共同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进行交接查验。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依据《北京市新建物业项目承接查验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专有部分以外按照规定由业主共同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物业项目图纸资料及设施设备运行维修记录等查验后出具查验报告。
全体业主选聘新的物业服务企业、其他管理人或自行管理时,可以共同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组织查验。
第八条[物业服务质量评估]业主、业主大会或其他相关部门可以委托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及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等因素,对物业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物业服务各方权益主体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监理机构在约定时间内对物业服务跟踪评估。
第九条[评估业务要求]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业务应当由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接受委托,个人不得承揽评估监理业务。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及从事评估监理业务的人员与委托人或评估监理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可能影响公正评估的,应当回避。
第十条[评估监理作业配合] 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与相关当事人应当协助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进行实地查勘,如实向评估监理机构提供必要的资料,并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评估监理报告]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从事评估监理活动,并参照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示范文本出具评估监理报告。评估监理报告应当包括评估监理目的、依据和方法,评估监理日期和基准日,评估监理查勘数据,评估监理结果及有效期限,评估监理人员签章等内容。
第十二条[结果运用]建设单位应当将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出具的前期物业服务费用测算评估报告在房屋销售场所予以公示,将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测算出的服务费用载入房屋买卖合同。
物业服务交接查验报告和物业服务质量评估报告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予以公示。
第十三条[评估监理费用]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按照“谁委托谁付费”原则,由委托人与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协商确定收费金额。
第三章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和人员
第十四条[评估监理机构条件]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专业从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业务;
(二)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评估监理业务所需设施、设备和办公条件;
(四)具有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应当到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备案机构名单。
第十五条[评估监理专家]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专家库并定期公布专家名单,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从事评估监理业务时从专家库中选择专家。
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专家出具评估意见并对评估监理机构负责;评估监理机构出具评估监理报告并对委托人负责。
第十六条 [共同委托行为]物业项目交接双方共同委托评估监理机构进行交接查验的,委托人可以从专家库中选择专家,也可以从专家库外选择行业专家。
委托人在专家库外选定专家的,应当向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行业专家的简历和具体联系方式。经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可就本项目进行交接查验。
第十七条[评估监理机构禁止行为]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应当按照本市相关规定从事评估监理业务,不得出具有偏向性、虚假内容、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评估监理报告。
第十八条[评估监理人员禁止行为]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人员在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个人名义出具评估监理报告;
(二)收受委托合同以外的酬金或其他财物,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三)与委托人串通损害相对人利益;
(四)允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业务;
(五)签署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评估监理报告;
(六)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评估机构法律责任]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公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评估监理专家法律责任]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专家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房屋行政主管部门约谈告诫,情节严重的,取消专家资格并予以公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法律责任]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由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0年 月 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