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试题简答练习题(二)
1.简述个别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个别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有:(1)把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2)个别化教育是面向全体的个别化教育,实施个别化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面向全体;(3)个别化教育应提倡扬长补短;
(4)个别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个别差异、关注个别差异。2.简述幼儿的品德结构。【答案】(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有哪些区别? 【答案】(1)制定主体和约束力不同;(2)基本属性和表现形式不同;(3)制定程序与实施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5)公布的范围不同。
4.简述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答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需要: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5.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明确观察目的;(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随时记录;(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6.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答案】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7.如何帮助幼儿识记教材?
【答案】帮助幼儿识记教材需要: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2)提供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8.常见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案】(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
(3)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4)随意开除学生。
9.发展适宜性原则是如何提出的? 【答案】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幼儿园在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化”教学。学前教育方案最应考虑的就是儿童的需要,并因儿童的需要来裁剪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反地来“裁剪”儿童以让其适应学前教育的课程。
10.简述幼儿判断的特点。【答案】(1)幼儿判断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11.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答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有:
(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知活动由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3)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4)幼儿的情绪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逐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1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培养策略。
【答案】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绪发展的社会化;情绪发展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发展的自我控制化。其培养策略有:(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2)提供成人自控的榜样;(3)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及情绪表现。13.简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答案】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有: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14.简述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发生。【答案】(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15.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依恋?
【答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依恋需做到:
(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16.性格的特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性格的特征差异表现在: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差异,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差异,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性格的情绪特征差异,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4)性格的意志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17.集体教学中应怎样抓住个别化教育的契机? 【答案】集体教学中抓住个别化教育的契机需要:
(1)教师设问的个别化: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幼儿设置不同的问题。这种个别化的设问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2)教师应答的个别化:教师对每个幼儿的问题、表现所作出的应答,应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心理需求。(3)允许幼儿表现方式的个别化:对一些需要共同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尤其是社会性目标,教师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
(4)教师辅导、帮助的个别化。教师给予每个幼儿的辅导、帮助应是不同的。18.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反映。思维与感知不同,它不是直接对事物做出反映,而是间接地反映事物。
(2)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19.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案】(1)分类法;(2)排除法;(3)解释法(定义法);(4)守恒法。20.简述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答案】(1)热爱与尊重幼儿;(2)遵从德育的规律;
(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21.简述实施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答案】(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3)大自然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22.简述幼儿智育的内容。
【答案】幼儿智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23.简述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答案】(1)情绪、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外显性、易变性等特点。(2)情绪控制能力较差。(3)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答案】(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
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25.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答案】(1)整体性;(2)稳定性和可塑性;(3)独特性;(4)社会性和生物性。26.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答案】(1)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
(2)提供丰富的材料,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制定计划,并通过提问与建议为儿童获得关键经验创造条件;
(3)总得来说教师是观察者、倾听者,要求教师听得多,说得少。27.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五阶段理论。
【答案】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8.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案】(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也就是说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29.简述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案】(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0.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现实意义: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②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③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④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
(2)理论意义:①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②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③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31.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答案】(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2)评价应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
32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答案】(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2)具体形象性;(3)自我中心性。
33.情绪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易冲动性;(2)不稳定性;(3)外露性。34.简述影响幼儿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答案】(1)知识经验;(2)准确地示范与讲解;(3)必要而适当的练习;(4)充分而有效的反馈。35.游戏有哪些种类? 【答案】(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2)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以游戏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来分,可以把游戏分为功能游戏、建筑游戏、假装游戏和规则游戏;
(3)美国心理学家帕滕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将幼儿的游戏分为无所用心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36.简述学习产生的三个特征。【答案】(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37.简述学前儿童饮食营养教育的原则。【答案】(1)需要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安全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直接性原则;(6)序列性原则;(7)整合性原则。
38.简述心理健康的含义。
【答案】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需求的行为。39.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答案】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40.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答案】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如下: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4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案】(1)揭示幼儿教育情境中幼儿认知能力和技能发展、游戏和活动发展、品德形成等方面的规律,探讨影响幼儿学习和活动的因素,揭示幼儿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2)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去设计教育与教学活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加速幼儿健康成长。
(3)以幼儿教育心理学促进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42.为什么幼儿教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答案】(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防并干预幼儿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3.简要叙述并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答案】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
(1)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特定经验的吸收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驱动的情况下进行的。(2)专门为小组设计的情境能提供恰当刺激。(3)恰当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变化。
(4)儿童有内部动机。儿童的学习、操作受内部动机的驱动,特别是当他们处于这种能力的边缘时。
(5)强调感觉和儿童的经验,不强调测验。
(6)支持者和指导者通过环境、短期的个体或小组教学,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偏重智能而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44.简述现代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答案】现代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
(1)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由于幼儿阶段身体的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教育把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2)幼儿智力教育强调利用感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3)幼儿品德教育强调从情感教育入手,重视幼儿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培养。(4)幼儿美育,把培养幼儿感受美的美育放在第一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4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生理的需要是维持生存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是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显得尤为强烈。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的需求。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即精神层面上提高人生境界的需求。
(3)马斯洛指出,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46.简述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
【答案】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指导性教学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自我实现者;(2)非指导性教学倡导平等、互动、自由的师幼关系;(3)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4)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47.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答案】(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48.简述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答案】(1)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2)外在动机逐渐增长;
(3)形成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49.简述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方法。【答案】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方法有:
(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2)利用具体事物支持幼儿学习迁移;
(3)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4)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50.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师生关系;(4)健康的人格。
51.如何理解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答案】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52.怎样科学地组织幼儿复习? 【答案】(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53.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有何优缺点? 【答案】(1)优点:能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利用特定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
(2)缺点:由于幼儿在实验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导致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局限。
54.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其对幼儿的影响。【答案】(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或是驯服、缺乏生气,或是自我中心、胆大妄为。(3)放任型: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好吃懒做、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等。
55.简述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答案】(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
5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57.什么是依恋?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答案】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情感上逐步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根据儿童和依恋对象关系的密切程度和交往质量的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情况下,可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58.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答案】(1)观察力;(2)沟通的能力;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4)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
(5)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6)自我发展的能力。
59.研究儿童气质有什么意义? 【答案】(1)气质有类型之别,但没有好坏之分,即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2)学前儿童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60.简述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答案】环境对启迪儿童的智力,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儿童对一切信息都相对敏感和好奇的特点使得环境对儿童的启迪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也正是对儿童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创造丰富多变的环境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探索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正是利用环境因素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而言,体现在制约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几方面。61.简述教育的功能。
【答案】教育有两大功能:
(1)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2)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62.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答案】儿童发展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则: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表现在: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2)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3)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63.简述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答案】(1)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多样化;(2)学前教育目标的整合化;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4)学前教育方法的科学化。64.简述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
【答案】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65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实现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答案】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并不是说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2)以间接指导为主;
(3)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4)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
66.列举幼儿教师在成长和培养过程中的培训方法。【答案】(1)微格教学法;(2)“虚拟场景”培训;(3)参与式培训;
(4)提升反思意识与能力;(5)赋予教师参与的权利。
67.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答案】(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
68.简述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答案】(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69.《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保护儿童的权利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不歧视;
(2)在涉及儿童的事宜中以儿童的利益为出发点;(3)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4)尊重儿童的意见。
70.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1)目的性原则;(2)适宜性原则;(3)生活化原则;(4)兴趣性原则;(5)基础性原则;(6)逻辑性原则。
7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并且指出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答案】(1)感觉和知觉的含义。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①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②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③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72.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答案】(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73.蒙台梭利认为适宜儿童的“有准备的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
(3)允许儿童独立的活动,自然的表现,使儿童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4)丰富儿童的生活想象;(5)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
74.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或欺骗行为等问题行为时,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做? 【答案】(1)及时制止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让他们从心里产生内疚感;(2)通过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前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3)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教师除了设计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应该做到坚持长期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教育。75.简述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①想象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②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等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过程。因此,想象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幼儿来讲,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76.幼儿园为何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答案】游戏作为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活动,对于儿童有着特殊的意义,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是劳动,是严肃的教育形式。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因此,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愉快地游戏。77.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标准。【答案】(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78.简述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答案】(1)吮吸手指;(2)咬指甲癖;
(3)习惯性阴部摩擦;(4)口吃;(5)夜惊;(6)说谎。
79.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五个解放”是什么? 【答案】(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5)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80.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案】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4)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为学前教育立法。
81.简述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特征。
【答案】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有两种,即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
(1)学前家庭教育是自家庭出现后就已经存在。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有:领先性、单独性、长久性、随意性、随即性。(2)学前社会教育。目前主要有:①托儿所;②幼儿园;③托幼园所一体化;④幼儿班;⑤儿童福利院;⑥SOS国际儿童村。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是: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
样性。
82.对3岁孩子的教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对3岁孩子的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种手段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利用生活情境、采用游戏手段、通过操作活动来开展各种认知活动。
(2)创造条件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的习惯。(4)满足儿童正当的活动要求。83.简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答案】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儿童游戏的质量和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不同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创设游戏环境。
(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3)观察和评估游戏。
84.简述认知学派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答案】(1)知识是儿童在通过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2)受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的教育目标;(3)发生认识论使专业工作者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化;(4)更为注重课程教育活动中的个体差异。85.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答案】(1)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6)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86.简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答案】(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2)日常活动与生活;(3)学习环境;(4)家园合作。
87.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今天,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2)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任何地方,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可以不经他人特别介绍,孩子之间会很快、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并一起做游戏。(3)好奇好问。这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两个方面。
(4)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5)好冲动。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88.简述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答案】(1)幼儿需要的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
特点:①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②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②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89.简述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 【答案】(1)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
(2)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
(3)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4)鼓励儿童的创造性。90.简述幼儿能力的发展。
【答案】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1)幼儿智力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
(2)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91.什么是“掩蔽现象”? 【答案】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92.简述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实施与指导。【答案】(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2)应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3)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93.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3)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性格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94.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答案】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开发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
在游戏中学是幼儿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由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或是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95.简述幼儿在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答案】(1)音准差;(2)语言障碍;
(3)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96.教师在为幼儿园手工活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材料要丰富和多变;
(2)材料能激发儿童手工制作的兴趣;(3)材料的陈列应具开放性。97.简述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答案】(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98.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答案】(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99.简述幼儿自制力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答案】(1)幼儿自制力的表现:①抗拒诱惑能力,即压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②延迟满足,即自己愿意延缓目前的满足享受。
(2)幼儿自制力的影响因素:分心因素、活动的特点、同伴间比较、成人的强化、儿童自身的态度。
100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答案】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可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试题
【每日一练】招教幼儿园
一、单项选择题
1.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体现的幼儿情感是()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D.实践感
2.3~5岁幼儿常常自己造词,出现“造词现象”。这说明()A.儿童词汇贫乏,词义掌握不确切 B.儿童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
C.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D.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
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食物是()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4.“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强调的是()对儿童发展的作用。A.遗传 B.先天因素 C.环境 D.生理成熟
5.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必须是()的教育行政部门。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 D.国务院 6.幼儿的理解主要是()A.直接理解 B.间接理解 C.表面理解 D.客观性理解
7.下列属于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 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8.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活动室布置原则的是()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色彩性原则 9.儿童出现想象萌芽的时期是()A.1.5~2岁 B.2~2.5岁 C.2.5~3岁 D.3~3.5岁
1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利益,为学校提供()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D.福利保障
二、判断题
1.幼儿园经济条件差,创设环境时必须考虑经济性原则。()2.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就是要尊重儿童游戏的意愿和兴趣。()3.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直至超过无意注意,在注意中占优势。()4.儿童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约在3~4岁。()
5.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2.A【解析】略。
3.B【解析】食物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属于先天的本能反应,因此食物是无条件刺激,唾液是无条件反应。4.C【解析】略。
5.A【解析】具体参看《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
6.A【解析】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7.A【解析】原始的情绪与生理需要有密切关系。
8.D【解析】幼儿园活动室的布置要遵循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美观、经济的原则,不包括色彩性原则。
9.A【解析】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想象,到1.5岁以后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10.B【解析】具体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二、判断题
1.×【解析】无论幼儿园的经济条件好坏,创设环境时都必须考虑经济性原则。2.√【解析】略。
3.×【解析】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一直没有超过无意注意,在整个幼儿阶段,仍然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4.×【解析】4~5岁是儿童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5.√【解析】略。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试题
【每日一练】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9月5日)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
A.上下—左右—前后
B.前后—上下—左右 C.左右—上下—前后
D.上下—前后—左右 2.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一会把一根木棍当成枪,一会又当马骑。这是属于()A.记忆活动
B.想象活动
C.思维活动
D.注意活动 3.小班幼儿看木偶剧表演时,看到“老虎”会感到害怕。这说明幼儿()A.想象脱离现实
B.想象与现实混淆 C.想象容易受情绪影响
D.想象内容零散 4.以下概念中,学前儿童较难掌握的是()A.桌子
B.椅
子
C.床
D.家具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倾听与表达”属于()的目标要求。
A.语言领域
B.艺术领域
C.数学领域
D.社会领域
二、判断题
6.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教育。()
7.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活动的情况和安排以安全为第一原则。()8.幼儿园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学习为基本活动,启迪幼儿智力。()9.《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多于2小时。()
10.幼儿园教育要与 0~3 岁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2.B【解析】略。
3.B【解析】幼儿混淆假想与现实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4.D【解析】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掌握概念内涵困难。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即含义,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幼儿对桌子、床和椅子容易掌握,而对家具就很难掌握。5.A【解析】略。
二、判断题
6.×【解析】广义的幼儿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仅指幼儿园教育。7.√【解析】略。
8.×【解析】幼儿园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启迪幼儿智力。9.×【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少于2小时。
10.√【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2、幼儿园健康、、、、艺术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等方面的发展。
3、以影响儿童的方式为标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
4、幼儿园课程评价可分为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___________三大部分。
5、创造性游戏活动包括
、、。
6、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
7、绕口令是儿歌的另一种形式,它有意识地重复许多相同或
的词音,对于区别易混的 有帮助。
8、幼儿科学教育是
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
9、利用一些用具和
,创设一定条件,使物体的某些特征和特性明显地
出来,称之为小实验。
10、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为列举法、和韦恩图表示法。
11、幼儿是通过成人的才逐步学会评价 和
的。
12、柔韧是指人体
时,关节、、肌腱和韧带的活动范围。
13、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主要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 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
动作。
1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1)形式上的综合;(2)过程上的综合;(3)________________上的综合。
15、歌唱表情不仅仅是指歌唱时的和
,更是特指歌声所传达出的感情。
二、判断(正确的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1、除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外,幼儿也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2、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是重要的评价信息。()
3、以幼儿园实际情况为基础,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研是幼儿园最好的教学研究。()
4、区域活动设计者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和环境。()
5、幼儿园以游戏、学习为主导活动,小学生以学习为主导活动。()
6、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可适当延长集体活动时间。
()
7、预防流行性传染病应及时切断传染病源,严防扩散,造成流行。()
8、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负有共同的责任。()
9、幼儿看书、画画或写字时光线应从右侧射来。
()
10、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所以幼儿园教师要经常告诉孩子一些社会规则和品德要求,讲多了,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就得到了发展。()
11、全托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
12、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
13、我们提倡在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数学的教育。()
14、美术是学前幼儿尽情表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的活动。()
15、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标准化的艺术技能训练中形成的。()
三、选择(请你将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的题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30分)
1、课程内容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说明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
A.目的性原则 B.兴趣性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价值性原则
2、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活教育方法的核心是()。A.“做” B.“做和学” C.“教和学” D.“教和做”
3、项目活动实际展开时,主题网应该()。
A.由教师操纵 B.由幼儿决定 C.固定不变 D.适时调整
4、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以前的幼儿的某些心理年龄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爱活动、爱游戏等特点基本相同。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A.可变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
5、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中,语词的作用()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始终很大 D.始终很小
6、新知识观告诉我们,要关注引导孩子获得()。A.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 B.过程性知识、做的知识 C.科学原理 C.关于“人”自身的知识
7、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我们更应关注()。
A.让孩子掌握丰富的词汇 B.让幼儿学会完整表达 C.让孩子多说 D.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
8、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的依据是()。A.教材顺序 B.教学计划的安排
C.幼儿园的要求 C.幼儿的兴趣与水平
9、对幼儿进行认知和数学教育时,我们要注重()。A.教给幼儿知识和技能 B.先讲明白,再让幼儿动手操作 C.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究 D.让幼儿多做练习,熟能生巧
10、儿童在运动中呼吸急促、紊乱或心律过快等现象,表明儿童的状态为()。
A.有氧代谢 B.无氧代谢
C.从无氧代谢到有氧代谢 D.从有氧代谢到无氧代谢
11、儿童热能消耗所特有的部分为()。
A.基础代谢 B.生长发育C.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D.活动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空间因素调节的做法是()。A.合理选择队形 B.轮流进行活动
C.行进动作变成原地动作 D.动作的动静交替
13、用形状和色彩表示配器方案的总谱是()。A.标准总谱 B.通用总谱C.图形总谱 D.动作总谱
14、开展躲闪跑活动,可以发展的身体素质有()。A.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 B.力量、速度和灵敏性 C.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 D.力量、灵敏性和协调性
15、当一个三岁的孩子在纸上乱涂乱画的时候,教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A.提供纸张让儿童自由涂抹 B.问他画的是什么,告诉他要画得像 C.把画纸收掉,免得他浪费纸张 D.问他想画什么,教他怎样才能画得像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2、物理降温法有哪几种方法?
五、实例分析(共30分)
1、“教师应更多的关注每个孩子的心情、想法和需要,关注孩子的关注,观察孩子的观察,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思想,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想法,与孩子讨论和探讨问题。”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浏阳有位老师将《浏阳河》的第一唱段作为唱歌教学内容,目的是想将本土的优秀民乐教给孩子。请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给这位老师一些建议。(5分)
3、现在许多幼儿园在考察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工作质量时,往往采取如下几种方式:(1)将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内容随机取样,每个班抽十来个孩子考察“幼儿的发展水平”;(2)发调查问卷给家长,了解其服务态度、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10分)
试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关教育评价的要求,说一说这样考核教师给幼儿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4、下面是某大班教师组织的一个活动,试分析:该活动属于哪一领域的教育活动?整合了哪些教育内容?有什么特点?(10分)
中秋月儿圆
活动目标
1、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知道月饼是中秋节食用的中国传统食品。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带1块月饼及切月饼用的塑料小刀。
2、要求幼儿从家长那儿学一个(首)有关中秋、有关月亮的故事或民谣或古
诗。
3、提前中秋节一个月,由值日生或有兴趣的小朋友每天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了解中秋节。
(1)观察已记录了二十九天的月亮日卡,说一说月亮颜色、形状、大小方
面的变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使幼儿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这天晚上的月亮
最圆最亮。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中秋节的夜晚,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吃月饼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生活幸福美满。
(4)鼓励3—4名幼儿上台讲有关中秋节、有关月亮的故事,或念儿歌或念古诗,也可大家一起念民谣或古诗。
(5)教师讲述故事《嫦娥奔月》。
2、分组活动:四人一组吃月饼。
(1)鼓励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带来的月饼是什么馅的?
(2)分月饼、吃月饼。
(3)说一说:你吃到了几种月饼?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活动建议:
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月饼盒,了解月饼盒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嫦娥奔月、华表等),用收集来的月饼盒加工做活动室的装饰品。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
离差智商公式
100+15*Z=100+15*(80-70)/5=130
一、德育原则
1、导向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明确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严有度,严有方,严有恒,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迁就学生。
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教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6、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一、德育过程的特点(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够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有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正直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性质
二、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得以充分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知识观
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些命题会有同样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事物的理解不取决与事物本身,他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共同体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3、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被人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教学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活动,以促成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去体验的。但要使人类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有爱、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师如何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向结合。不迁就,不放纵或溺爱学生。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3、要全面关怀学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
4、要关系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力,使他们能够在准确的指引下创造性的学习,自由的学习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不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五、移情: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用于师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各种人际沟通。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常常受到问题类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质和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经验越多,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若大量的知识经验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毫无帮助。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思维的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为题解决主要通过学习迁移实现。因此,定势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个物体通常的功能,就很难再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潜在的功能。当某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物体潜在的功能解决问题,功能固着就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知识记忆的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教师要注重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
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1、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2、注重练习的内容,加强练习的综合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七、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八、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九、论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时各个不同的学生,必须灵活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急智上。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十、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说服时应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成的态度具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是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爱好,社会背景的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的榜样是受人尊敬的,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度,使学生产生共鸣,也容易成为学校追求向往的对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榜样的示范方式有多种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的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十一、社会主义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十二、简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学校教育情境中)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就是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就是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自我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满足。这种内驱力属于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者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表现在,为了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称赞表扬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表现的最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附属内驱力在强度上有所减弱,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
十二、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A、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辨别学习材料知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即有助于正迁移,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可能带来的负迁移。B、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任何知识经验的获得和应用都和一定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次学习活动中,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相同的学习者,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
A、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被学习者主动的加以利用,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
B、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C、学习策略的水平,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十三、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十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时长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十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桑代克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实验法和测量的方法。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五、典型的学习策略
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
1、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方式多样化。
6、划线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从而增加新学习材料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有:
1、利用记忆术(常见的记忆术利用位置记忆法,关键词,缩减和编歌决,视觉联想,谐音记忆)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就是训练学生对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现,例如图形,图像,表格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不是简单的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的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有效的监视及控制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相关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其中元认知监控是核心成分。)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打到的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主义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和管理资源,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常用的管理策略有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力,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及自我奖励);
4、学业求助策略(善于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
十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方法:全身松弛法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三)认知疗法
(四)其他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3、提高质量,提升待遇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
十七、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请对这一观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该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十八、什么是教育机智,及运用教育机智的原则
教育急智是指,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利导。教师要顺着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加以有效的引导。
2、随机应变。教育情境错综复杂,遇到突发情况,教师要迅速的判明情况,果断的采取促使,避免事态愈加严重。
3、掌握分寸。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够说话适度,行为得体,方法得当。
4、审时度势。针对实际教育情况,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5、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能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十八、教学评价的功能、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十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得到而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冲突
2、回避—回避冲突。也称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样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因不能同时避免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3、接近—回避冲突。也称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也称多重趋避冲突。这是一种最复杂的冲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冲突。
二十、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概念: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可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意志品质:
独立性(自觉性)个体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坚韧性,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挫折能顽强乐观的面对和克服 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标。
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4、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十一、表扬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所以教育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结合心理学知识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表扬是一种正强化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批评属于惩罚手段,惩罚是指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退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表扬不能有惩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表扬和惩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但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在一起,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十二、思维的品质,如何培养
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1、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2、运用启发式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十三、记忆的品质
1、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品质。记忆速度的快慢
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记忆提取和运用的品质。
二十四、操作技能的特点,心智技能的特点
操作技能:
1、动作对象的物质性,2、动作进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
1、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2、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3、动作结构具有简索性
二十五、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普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用惩罚,奖励等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外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只强调了学习行为的外部因素,忽略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基本需要,后三种定义为成长需要。在学院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基本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由阿特金森发展。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分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应当安排竞争较少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该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批评或指责。成败归因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六个因素,组成归因论。
能力: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程度: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身心状况: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界环境: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二十七、知觉的基本特征
1、理解性;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的知觉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像,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要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活动律等(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被人感知)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与感觉的差异)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二十八、个体能力差异的表现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性别的差异
二十九、常考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充分发展(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差生)
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3、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
三
十、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
十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把品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认为5岁以前儿童还是“无律期”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指根据行动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动的动机
3、可逆阶段(8—10岁)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但这个时期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
4、公正阶段(10—12)
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期道德
三
十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种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结果判定行为的好坏)——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满足自我需要)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娃娃阶段”——遵守法律法规,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三
十三、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是基本方法,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法,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6、品德评价法,肯定或否定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三
十四、弗洛伊德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者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
十五、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调节是: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阶段有: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三
十六、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通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优点,教师易控制教学进程,能使学生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中应善于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积极开展,自觉的领悟知识;
5、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条理清楚,音量,语速要适中等。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
3、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较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手段,还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的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5、练习法
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细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6、实验法;
7、参观教学法;
8、发现法;
9、情感陶冶(体验)为主教学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
三
十七、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三
十八、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三
十九、教师职业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
含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以敬业精神为基础,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育性,师范性,创造性,社会性,无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的基本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本质),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
2、教师的文化形象
含义: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系,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新时代要求下,教师文化形象的变革: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的严峻的挑战。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不断老化,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其次,教师是唯一信息源的传统被打破,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这就要去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空间和机会,教师称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改变教师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主动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经验认识提高到理论层次,称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含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的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的构建。
四
十、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
十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表现在:其一,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其二,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三,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力不受专业外的因素控制。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3、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
四
十二、课堂对话的特点有:民主性,生成性,多变性,开发性
四
十三、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是所需要的能力。这种智力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运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中智力一生都在增长。四
十四、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学?
优等生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四
十五、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要精细设计班级发展目标。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四
十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自觉性原则(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4整体性原则。
四
十六、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原则(首要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四
十七、身心发展
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而是心理的发展。
四
十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不均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四
十九、高原现象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身体或心理的疲惫而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现象。
五
十、师德建立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五
十一、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由现在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建立的课程模式,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在其《课程与教育学基本原理》提出任何层面课程设计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习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1、确定课程目标(关键);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图式: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动作的结构和组织,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惩罚是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将来发生的概率。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
2、个性(高创造性的个性: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忍受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3、环境;
4、知识(丰富的,组织良好的“活”的知识)。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事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处理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的训练(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词语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集体讨论。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表现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事件的选择倾向。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的特点。
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动作性,连续性。
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号的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学,如实物,图像,图表,等的学习。另外符号新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对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概念学习。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一般有两种学习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利用原有的概念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命题学习。句子中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符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规则)
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回忆)。
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其自己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其内容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伴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业动机的区别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顽强和投入的状态。可通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水平的高低来推测学习动机。学业动机: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