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年灵芝行业研究之四大灵芝种植产区分析报告
2016-2017年灵芝行业研究之四大灵芝种植产区分析报告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灵芝就是祥瑞的象征,是能治百病延年益寿的仙草,是帝王将相享用的仙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灵芝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她就如一面旗帜,光耀中华医药,造福人类健康。
从2010年开始,武夷灵芝相继写了“2010年灵芝行业研究分析报告”、“2012年灵芝行业研究分析报告”、“2013-2014灵芝行业研究分析报告”等几篇文章,得到同行和网友的支持和转载,本人深感荣幸。转眼间,6年过去了,灵芝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灵芝行业进入了孢子粉时代。
整体而言,灵芝行业更加规范,产业化更为丰富,资源更加集中,渠道更加广泛,规范化、集团化、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今天,我从四大灵芝种植产区、灵芝产品开发种类、四大产区主要灵芝品牌、灵芝产业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浅谈这些领域的故事,分解每个领域的特性,与大家共享心得,一起为灵芝健康事业加油。
世界上灵芝科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亚洲、澳洲、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处北半球温带的欧洲仅有灵芝属的4种,而北美洲大约5种。中国地跨热带至寒温带,灵芝科种类多而分布广。在已知的200多种灵芝中,树舌(Ganodermaapplanatum)和灵芝(G.lucidum)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灵芝品种。在中国,树舌分布27个省区而灵芝分布19个省区。
灵芝在我国的人工栽培时间较久,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东北所产灵芝个头最大,质量较好;以安徽省金寨县人工种植最为集中,产量最大;以福建武夷山所产灵芝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其它如山东鄄城、河南西峡、卢氏、四川成都,为我国重要的灵芝培植基地,当地的品种最初是由福建引进,后经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在销售中可分为野生灵芝、红灵芝、黑灵芝等多个品种。其中红灵芝主要为内销,上海、四川及亳州、安国等市场为其主销地;黑灵芝外销居多,广州为其主要销售地,由此可发往港台、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灵芝(G.lucidum)和紫芝(Ganodermae Sinensis)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法定中药材,目前市场上的灵芝产品以这两者为主,灵芝(G.lucidum)主产于福建、吉林、河北、山西、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目前人工栽培最多的品种。
一、灵芝种植的四大产区
2016年,人工种植的灵芝(G.lucidum)全国大体可分四大区域,闽浙的武夷山及龙泉区域,东北吉林长白山区域,安徽一带大别山区域和山东鲁西区域,这四大区域是灵芝种植的主要产区,每个产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超过60%的灵芝及灵芝孢子粉原料均出自这几大产区。
1、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龙泉区域,盛产紫芝、树舌芝、灰芝、薄黄芝、假芝、赤芝等野生灵芝。人工栽培灵芝以大段木野外栽培技术为主,“武芝”、“龙芝”、“仙芝”为主要栽培种,年产干灵芝超过1万吨,产灵芝孢子粉超过2000吨。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胜地,自然保护区的清澈水源、酸碱度适中的土壤、清新的富氧空气、温和湿润的气候,无论气候、水源、土壤还是周边生态环境都与灵芝的天性十分契合,是野生灵芝繁衍的产地,并成为全国著名的道地灵芝产地之一。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龙泉区域出产的灵芝和孢子粉中灵芝多糖含量较高,分别比安徽小枝条种植灵芝和孢子粉高61%和12%,比山东棉子壳灵芝高71.5%和204%,灵芝酸含量更是其他区域灵芝的3~5倍。福建和浙江是中国灵芝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两个省份,灵芝的国家标准、栽培标准都在此制定,是高端灵芝原料的主产地。
2、东北吉林长白山区域,盛产野生灵芝,有平盖灵芝、无柄赤芝、木蹄层孔菌、桑黄、苦白蹄、裂蹄层孔菌、松针层孔菌、桦褐孔菌、斑褐孔菌、云芝、白灵芝、松杉灵芝等品种。种植灵芝以段木野外栽培结合工厂培育技术,长白山森林覆盖率大,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木材来源充足,灵芝产量和闽浙不相上下。长白山地区是我国的重要人参、西洋参生产基地,人参产业在其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参栽培高度耗损土壤肥力,对土壤侵蚀及土壤生物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五氯硝基苯和六六六对土壤的污染较为严重,土壤中富集有机氯农药,长白山区域的野外栽培灵芝,很多是在栽培过人参、西洋参的土壤中种植,因此在灵芝原料上需要对农残、重金属严格控制,这很大影响了这一产区灵芝及孢子粉原料的质量。
3、安徽一带大别山区域以小段木野外栽培为主,产量极大,是目前市场上被用的最多的原料,年产干灵芝超过5万吨,产灵芝孢子粉超过3000吨。这个区域的大段木供应欠缺,因此以小段木栽培灵芝为主,只能栽培一季,但栽培面积是全国最大的。小段木栽培技术在管理方面有个问题就是生长周期较短、虫害多,因而要用农药杀虫,造成不少灵芝及孢子粉原料中的农残理化指标含量超标问题,因此原料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区域的灵芝及孢子粉有个特点是灵芝多糖含量较高,但是灵芝三萜含量较低,这和以小段木为培养基有直接的关系,灵芝还未成熟而营养成分已被消耗殆尽,造成灵芝所含的营养成分较低。
4、山东鲁西区域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年产量灵芝及孢子粉超万吨,集中在泰山、冠县等地,主要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全国泰山灵芝、南韩赤芝、赤芝六号、灵芝草、灵芝孢子粉的主要产区,也是灵芝片、灵芝粉、灵芝盆景的加工地。这一区域木料少,主要以代料栽培为主。用木屑、蔗渣、玉米杆、棉子壳、稻草等代料为培养基栽培的灵芝,培养基中的玉米杆、棉子壳农药残留很多,甚至有些含有对人体有较大伤害的化学成分,但是成本低,不受栽培地气候限制,适合大面积推广。代料灵芝生长周期短,营养成本低。这一区域主产灵芝,代料灵芝最为适合做灵芝盆景,因此山东鲁西区域的灵芝工艺品行业很发达,尤其是灵芝盆景。灵芝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药材市场、药业公司及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带。
二、影响灵芝原料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原料质量方面,灵芝多糖、灵芝三萜这两个核心药理成分含量高低及重金属农残是否合格,有效性及安全性这两个是需要重点把控的,也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原料是生产企业最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环节,需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成品质量。影响灵芝及孢子粉原料质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栽培场地的土壤和水源、栽培方式、灵芝菌种、孢子粉采集方式、灵芝采摘时间、日常管理,等等都会影响到质量。就灵芝孢子粉而言,影响孢子粉质量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栽培场地、栽培技术、灵芝菌种、采集方法。从2010年至今,我们共收集有几十种不同的灵芝孢子粉样品,并通过检测后发现:
(1)农残方面:对比大段木种植、小段木种植、代料种植的灵芝及孢子粉原料,我们发现代料栽培的农残超标现象较严重,小段木次之,大段木最好。这说明,灵芝培养基是影响农残理化指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农残应该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指标上重点把关;
(2)重金属方面:尤其是铅、铬超标的孢子粉,主要受灵芝生长环境影响,土壤首当其冲,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灵芝孢子粉容易重金属超标,重金属超标的区域集中在种植业发达的地方,重复种植的场地最为严重,比如长白山种植人参区域的再种植灵芝,就会有重金属超标的风险。因此控制重金属要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上加以控制。
(3)微生物方面:微生物是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处理的环节,比如用紫外灭菌或辐照处理就可达到控制微生物的含量。但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灵芝及灵芝孢子粉产品,很多是没有经过深加工就直接在各渠道销售,这就会出现微生物超标问题,造成吃后拉肚子。孢子粉原料微生物中霉菌指标最容易超标,主要影响因素是孢子粉采集方式,地膜收集的孢子粉容易造成这一指标超标,另外代料栽培的孢子粉微生物易超标。没有经过灭菌烘干破壁处理的孢子粉,不易人体吸收,易出现腹泻、肠胃不适等症状。
(4)药理成分方面:灵芝孢子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灵芝三萜、灵芝多糖以及氨基酸,这也是灵芝具有广泛药用功效的成分。灵芝三萜及灵芝多糖目前还没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检测标准,因此均由企业自订标准,含量高低按照企业标准判断是否合格。以元生泰武夷灵芝孢子粉胶囊来讲,我们制定的企业标准是“每100克产品中含灵芝三萜4000mg,灵芝多糖800mg”,这个标准在行业中非常高,代料及小段木栽培的灵芝孢子粉原料几乎都不合格,没法用来生产我们的产品。唯有用大段木栽培的孢子粉,而且并不是所有大段木栽培的孢子粉都能用,只有第一季收集的“头道”灵芝孢子粉才可以达标,第二道的孢子粉三萜和多糖普遍低于标准。我们对福建、浙江、安徽几个段木灵芝基地的灵芝孢子粉做过对比研究发现,超过60%的孢子粉原料灵芝三萜低于2%。元生泰灵芝孢子粉原料均产自武夷山大段木仿野生种植基地,除了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可以达到企业标准外,我们发现武夷山孢子粉还具有13g/100g的氨基酸含量,其中必需氨基酸9.3g/100g,甲硫氨酸7g/100g,是普通灵芝孢子粉的近2倍;脂肪酸成分更合理,较普通灵芝孢子粉含有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81.1%)。这些数据于2015年发表的《武夷山原木灵芝孢子粉初探》论文中有记载。
(5)菌种方面:主产孢子粉和主产灵芝的菌种栽培出的灵芝质量差异较大,主产孢子粉菌种栽培出的灵芝子实体没有多大药性,都集中在孢子粉中。主产灵芝菌种栽培的子实体孢子很少,营养成分主要被子实体吸收,所以子实体药效好。菌种对灵芝及孢子粉产量影响因素最大。
原料质量目前市场还不规范,这也是中药材的通病。主因在于种植户栽培管理不规范、厂家不重视原料质量管理、灵芝种植技术研究费用投入太少。灵芝种植户与生产企业应该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粗放式的“公司基地+农户基地”的管理方式已经过于简单,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应该全面导入数据化管理体系,对灵芝的种植、加工、炮制、质量进行标准化、客观化、规模化的改造,建立完整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在灵芝种植的各个环节建立指标数据,并通过科学数据分析建立档案,形成系统,方能从源头上保证灵芝及孢子粉原料的质量安全。
第二篇:第三节 灵芝(食用菌种植技术)
第三节 灵芝(食用菌种植技术)
一、课时安排 5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灵芝的药用价值。2.掌握灵芝栽培与管理方法。3.掌握灵芝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灵芝的栽培过程与管理。
2.灵芝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难点:
灵芝出菇期条件的控制以及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教具 电化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
复习旧课:香菇栽培过程与注意事项。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珍稀食用菌(灵芝)栽培方面的知识。
II.新课
一、灵芝栽培的基本情况
灵芝(Canoderma lucidum(Leyss,es Fr.)Karst)又名赤芝、灵芝草、还魂草。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灵芝科,灵芝属。
灵芝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药用菌。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同时,灵芝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古今药理与临床研究均证明,灵芝确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灵芝的功效有详细的极为肯定地记载。现代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药理作用,并证实灵芝多糖是灵芝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主要成分。现在,灵芝作为药物已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无毒副作用,可以药食两用。
二、灵芝的生长发育与常见的栽培品种
灵芝属高温型菌类,灵芝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0~37℃,最适温度为25~33℃。在菌丝生长阶段,不宜见光,培养基含水量以65%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须有散射光照射;生长的pH值6~6.5即可。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选育,在栽培应用上,灵芝应用的菌株类型很多,根据地域不同,主要有信州2号、泰山灵芝、韩国赤芝、日本红芝、东北木灵芝、灵芝10号和赤芝等等。各地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三、灵芝栽培技术
灵芝的栽培步骤主要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制种、发菌阶段,第二阶段为出芝阶段,以下具体介绍栽培的过程:
菌种制备→培养料灭菌→接菌→栽培管理→采收
1.菌种的获得和选择标准
灵芝菌种除了从市场上采购外,可以自己分离制备。灵芝菌种是根据灵芝无性繁殖原理,从开放环境中把灵芝分离出来,单独培养,并经提纯、扩制而得到的单一的灵芝纯培养菌丝体及其培养物。
灵芝菌种选择的标准主要是:菌种能维持较强生物活性、菌丝纯度高、产量高、抗病力强。2.培养料的选择、配方与处理
灵芝栽培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棉籽壳)加麸皮或玉米粉。木屑栽培产量低,出芝缓慢,菌盖小;但组织致密,形状好;棉籽壳栽培,产量高,出芝快,菌盖大,但质地疏松。培养料不同,对灵芝的功能有较大影响,例如,以药用性能为主的灵芝,宜用小段木、木屑和麸皮为基质;而以观赏为主的灵芝,可用棉籽壳、玉米芯等有机质作为栽培基质。
常用培养料配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木屑70%,麸皮18%,玉米粉12%,石膏粉1%,含水58~60%。
(2)木屑73%,玉米粉5%,麸皮20%,糖1%,石膏1%,含水58~60%。
(3)棉籽壳83%,玉米粉10%,麸皮6%,石膏1%,含水60~65%。
(4)玉米芯75%,麸皮18%,玉米粉5%,石膏1%,含水62~65%。
(5)棉籽壳75%,麸皮18%,玉米粉5%,石膏1%,糖1%,含水60~65%。
(6)棉籽壳39%,木屑39%,玉米粉20%,石膏1%,糖1%,含水60~65%。
3.栽培方式与出菇管理
根据地域的不同,灵芝的栽培方式有所不同,主要的栽培方式有段木熟料栽培和代料栽培。以下主要介绍段木孰料栽培方式:
(1)段木准备与接菌
利用段木栽培,在适宜的气温下1年可出2批菇。为了确保栽培灵芝的产量,可提早接种发菌和选择合适的段木。首先,段木树种应选用材质较硬的阔叶树,如壳斗科的米楮、栎树和枫树等树种;其次,段木采伐时间,要选择在接种前60d左右。当树木表皮略干,内心还是湿润时及时用于制袋。再次,栽培规格视段木直径不同而定,如直径在2~4cm的树枝。可截成25cm长。几根捆扎成束,放入袋内,经过灭菌后两头接种。如直径在12~20cm的木材,可截成15cm长的段木,套上袋子,用一头接种的方式接种。(2)接种发菌管理
经切割好的段木装入袋内及时灭菌,袋子宜用0.6mm厚的筒料袋或其他袋子,并防止划破。在灭菌后,及时冷却接种,接种后将菌袋搬入发菌室发菌,温度控制在20~26℃,经过60d左右菌丝即可发透整个培养料,此时控制好温度,即可进入出芝管理阶段。
(3)出芝管理
灵芝出芝期在6~8月,管理的重点是降温、保湿、通气。此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作畦埋袋。在大棚内做好长畦,两畦中部留走道0.5m。在畦子上每隔2.5m处,做一25cm宽的小埂作为踩脚处。畦的深度以摆下15cm长的菌袋为宜。在畦底撒上石灰,喷多菇丰和菇虫净各500倍,5~7d后,即可排袋。
菌袋成熟的标志是:手按菌袋菌丝较松软,具有弹性,接种口原基冒出,袋面有的菌丝分泌出黄色的菌液,此时正好是脱袋埋土的适宜时期。菌袋排放可以横排也可竖排,一般短袋子竖排,长袋子横排。排袋时每袋间隔2~3cm。将菌袋脱下,段木排好后,覆上干净的菜园土或者山林土,覆盖厚度在2cm左右。最后浇水,使棚内的空气湿度达90%左右。经过10~15d的培育,原基露出土面,逐渐分化出芝盖而长大。
其次,适时采收。当芝盖边缘嫩黄色的生长层转化为红褐色时,芝体即停止生长,继而开始弹射孢子,使芝盖表面覆盖上一层孢子粉。当孢子散尽后,即可采收。采收时可用锋利的小刀割断菌柄,及时将菇体放于烘箱内烘干或及时晒干,分级后包装。
4.病虫害防治
灵芝在发菌和出芝过程中均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尤其在出芝期间,白蚁、跳虫、夜蛾、窃蠹,露尾甲虫等是主要害虫。木霉、粘菌和发网菌等都是侵染芝体的竞争性杂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防治:
(1)选用抗杂性好、菌丝生长势强适应本地栽培的灵芝品种
在接种时,加大接种量,可使灵芝菌丝以绝对优势迅速占领培养料,减少杂菌的污染机会,起到以菌抑菌的作用(2)搞好栽培环境的清洁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对防止污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房内要及时清除菌渣、垃圾,彻底清洗菌种培养架,并进行空间消毒,消灭杂菌隐匿场所,减少地表飞扬尘土以减少传播媒介。
(3)用具和培养料的灭菌要彻底,操作要树立无菌意识。
通过对一些用具和培养料进行充分的灭菌,可以杀死虫卵和一些杂菌,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加强早期防治 栽培期间要经常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感染杂菌或者出现虫害,应立即进行处理,杀灭杂菌和虫害,确保灵芝的顺利生长。
(5)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主要针对虫害,根据发生虫害的类型喷洒不同的药剂。例:跳虫可用100倍敌敌畏喷于纸上,再滴上数滴糖蜜,将药纸分散放置在跳虫发生的土上进行诱杀。
III 作业
1.灵芝的段木栽培过程中,菌袋成熟的标志和菌袋排放的要求是什么? 2.灵芝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如何进行防治?
第三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栽培灵芝正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栽培灵芝正名
核心提示:课题组成员赴四川灵芝的模式产地采集获得了可靠的标本,并采用ITS、IGS和rpb2三个基因片段对包括目前广泛栽培的灵芝在内的7个相关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灵芝与四川灵芝为同一物种。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的证据,四川灵芝被证明是目前广泛栽培灵芝的正确名称。灵芝自古称“瑞草”,作为传统中药被中华民族使用的历史已近两千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吉祥、如意、神圣、长寿等美好寓意。灵芝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被列为“草部上品”,现代医药研究也证明其对人体具有多种功效。“灵芝”在广义上包括分类学上的灵芝科及其近缘科属的种类,而在狭义上就是指目前已被广泛栽培的灵芝这一个特定的种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次成功人工栽培这一物种,目前其栽培技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省区,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并正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扩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年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真菌,其正确的科学名称一直没有得到澄清。
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灵芝的真菌学家邓叔群院士于1934年记录的4个灵芝种类中就包括了狭义的灵芝,并将其鉴定为“Ganodermalucidum(Cutis)P.Karst.”。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九十年代,分子系统学方法应用到了灵芝的分类研究中,中国栽培灵芝的名称受到了质疑。多个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国的“G.lucidum”与产自英国的真正的G.lucidum并非同一物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大型经济真菌课题组姚一建研究员早在1996年就对中国栽培灵芝的名称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了不懈的探索。最近,该课题组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该物种的上百份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比较,发现其宏观形态多变,而一些微观特征相对稳定。中国栽培灵芝与G.lucidum及其他具有似漆样光泽的相关的种类在微观形态上差别明显,而与1983年自我国发表的一个新种四川灵芝(Ganodermasichuanense J.D.Zhao & X.Q.Zhang)十分相似。课题组成员赴四川灵芝的模式产地采集获得了可靠的标本,并采用ITS、IGS和rpb2三个基因片段对包括目前广泛栽培的灵芝在内的7个相关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灵芝与四川灵芝为同一物种。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的证据,四川灵芝被证明是目前广泛栽培灵芝的正确名称。
第四篇:汽车后市场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汽车后市场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汽车后市场的规模也随之增大,并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随着车龄增长,大量的存量车脱保而进入了独立后市场,对独立后市场的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汽车后市场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层级众多等问题。受到汽车行业整体发展和政策的影响,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概述
(一)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
1、概念定义
消费者购车流程中,当新车完成交付后就进入汽车后市场,所以汽车后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汽车后市场在广义上囊括汽车售出之后,围绕汽车使用的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交易和服务,涉及汽车使用、维护、修理、再购买等等。供应链则涵盖了一个由供应商到最终用户所连接成的商品流通结构。本篇报告将聚焦与汽车后市场供应链体系更为息息相关的售后零配件和维保市场进行重点分析和阐述。
汽车后市场服务
2、发展历程
汽车后市场行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与国内汽车销售和保有量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乘用车销售市场有所起色,汽车后市场才得以随之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及其对应后市场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汽车后市场从形成到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3、发展特征
如今,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获取速度加快以及市场教育周期缩短,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对行业了解加深,同时供应端所提供的后市场服务内容及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传统4S店本身固化的服务和产品模式,已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加之政策鼓励,各层级的独立后市场兴起,市场参与者众多。
目前来看,在新车质保期内,即使4S店普遍价格较高,消费者仍然会因为保修、质量等原因而选择4S店渠道进行维修和保养。但当汽车出保后,4S店面临着独立后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竞争,后市场客户流失率极高。
随着汽车后市场逐步成熟放开,独立后市场对主机厂的重要性将继续升级。然而,对比中国独立售后零配件市场与其他成熟市场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其独特的市场
特征,也面临着挑战:
(1)
配件体系不健全
非整车企业授权配件流通体系极为混乱,配件流通信息不透明,流通各环节难以监控监管。独立后市场配件引发的问题难以得到反向追溯,从而使得消费者对配件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顾虑和怀疑。
(2)
中国零配件分级尚不健全
消费者对于不同层级的配件认知仍有待提升,同时配件的信息数据流通并不透明,从而导致次品件、假件现象频频出现。
(3)
新兴电商体系的快速推广
消费者/店家接受度高。长期将使流通层级扁平化,并且通过标准化配件数据库打通多方信息,从而规范行业体系和数据信息。但短期内,新增的流通渠道及尚未建立的技术规范体系使市场复杂度增加。
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场带来发展挑战的同时,也为市场参与者带来相应的发展机遇,中国后市场整体而言处于蓬勃发展且效率逐步强化的阶段。
(二)中国汽车后市场供应链规模
1、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及发展进程
汽车行业用户消费周期
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的发展与国内新车销售及汽车保有量密不可分。回顾过去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新车销售市场规模得到快速的增长。在2009年-2010年更有井喷式的扩张,平均年增速高达4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目前新车销量增速有所放缓,并趋于稳定,汽车产业发展逐步从原先的新车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迭代的市场。
全球各大市场新车年销售数据
由于产能逐步饱和,市场处于由原先的供应驱动转向由终端消费者需求驱动的阶段,加之汽车品牌产品之间竞争加剧,导致终端经销商新车销售价格和新车利润逐步下滑。经销商利润的重心从新车销售,逐步过渡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服务上来,售后服务的地位逐渐提高。该变化向上游倒逼整车厂调整业务关注点,使得整车厂对汽车后市场更加重视。目前国内后市场业务处于利润交错期,汽车后市场将逐步成为汽车行业主要的利润来源。
汽车市场利润发展周期示意图
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趋缓,汽车产业逐渐步入“存量时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汽车产销量数据表明,近十年中国汽车产销增长逐渐放缓,汽车市场由“增量时代”
逐步进入“存量时代”,稳步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为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后市场成汽车产业主要发力点。
2、后市场增长核心驱动力
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主要来自于终端需求及政府监管的驱动,本章节将会对需求端核心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政府监管类相关驱动力将会在下一部分后市场政策环境重点探讨。
(1)
汽车保有量平稳增加
保有量作为潜在后市场服务对象的基数,随着新车销量的增长而增长。相比于美国、德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中相对稳定的保有量,中国市场乘用车保有量稳定攀升,预计在2021年期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有望突破2亿大关;增长的汽车保有基盘,意味着对日常维修保养的需求相应增加。
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
(2)
国内近年来新车型加速推出
国内市场中大尺寸车型及高端/豪华品牌的市场占比增长,存在更为丰富的售后服务需求,同时也带来更高的产品溢价:后市场单用户的服务营收值相应升高,提升整体车后市场价值。虽然目前新购车群体在短期内仍然将在4S店接受汽车的售后服务,但当出保后将大量切换至独立后市场渠道。
(3)
存量车辆老龄化
由于保有量稳步提升加之新车销量增速放缓,中国乘用车市场保有量车龄呈现整体老龄化的趋势,平均车龄不断上升,2018年汽车平均车龄有望突破5年。高车龄车辆
车主对维修和保养的需求相对新车用户而言
更高,也即对零配件的需求更高,从而将推动整体售后配件需求提升。
中国汽车分车龄保有量
(4)
消费者对汽车认知丰富
消费者随经济增长对汽车的认知逐步成熟,关注重心向用车全生命周期迁移,关注持有成本、区域便利性、零配件质量、残值等后市场服务问题。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支出逐步提高;同时为了保障其汽车残值,接受后市场服务的意愿增强。
过去的几年内,中国汽车零配件后市场规模以年均20%的增速扩张,规模由
2011年的1,900亿元左右增长到如今接近5,000亿人民币的体量;未来可以预期的是,受上述这些因素和市场驱动力的影响,规模和扩张仍将继续,2022年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
(5)
技术发展推动汽车后市场产业升级
LBS、车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技术发展为后市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衍生出UBI车险等创新产品。
供应链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后市场供应链优化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需求端分析可见,维修保养服务需求将逐年增加,未来市场整体规模可期,受政策影响市场变化将更多地发生在供应渠道及服务提供方。
中国后市场零配件总需求
(三)中国汽车后市场供应链政策环境
1、政策分析
在政策层面,中国后市场逐步放开。将逐步规范配件流通和分级,以提升流通效率并打破零部件供应垄断,扶植非授权体系,目标是摆脱目前维修行业仍需要大程度上依赖整车厂的局面,引入更多样的服务提供商参与竞争。
与汽车后市场零配件发展最为直接相关的政策之一是:2014年9月3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鼓励开放多种级别配件的流通及再流通,并在政策层面上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加速零配件流通扁平化:
(十八)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
促进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渠道开放和多渠道流通。按
照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
则,打破维修配件渠道垄断,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
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商标的独立售后配件;允许授权配件经销企业、授权维修
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或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推动建立高品质维修配件社会化流通网络。贯彻落
实《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
定,保障所有维修企业、车主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
修汽车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保障
消费者的自主消费选择权。鼓励汽车维修配件流通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模式,加深与维修业
融合发展。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汽车维修
配件追溯体系,保证配件供应渠道公开、透明,实
现汽车维修配件可溯源、可追踪,消费者合法权益
受到损害时可追偿、可追责。要制定实施汽车维修
配件分类及编码规则、汽车维修配件流通规范等技
术标准。鼓励建立可追溯配件质量保证保险制度。
鼓励发展第三方的汽车维修配件认证机构,强化配
件质量和信誉保证。鼓励发展汽车维修配件公益性
群体品牌。
以此指导意见为基础,国家标准委在2015年9月11日匹配发布了GB/T
32007-2015《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国家标准;并于2016年1月1日实施:
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应遵循唯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追溯性、可兼容性的原则,适用于汽车生产、流通、维修、消费等环节。
2016年3月发布的《关于汽车业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于售后配件供应流通以及技术放开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征求意见稿有望在近期最终确定,但放开售后配件流
通的整体基调已得到确认。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二)售后配件的供应与流通
在其品牌汽车售后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的汽车制造
商没有正当理由,不应限制售后配件的供应与流通
(三)维修技术信息、测试仪器和维修工具的可获得性
汽车售后市场有效竞争需要保障售后维修技术信息的可获得性,同时保障测试仪器和维修工具的可获得性。因此,在其品牌汽车售后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的汽车供应商无正当理由,不应限制维修技术信息、测试仪器和维修工具的可获得性。
国务院于2017年5月3日最新发布的《汽车
销售管理办法》(2017年7月1日起开始施
行)明确指出:
第二十一条
供应商不得限制配件生产商(进口产品为进口商)的销售对象,不得限制经销商、售后服务商转售配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另有
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供应商可以要求经销商为本企业品牌汽车设立单独
展区,满足经营需要和维护品牌形象的基本功能,但不得对经销商实施下列行为:
…
(四)限制为其他供应商的汽车提供配件及其他售
后服务
(七)搭售未订购的汽车、配件及其他商品。
2、影响分析
综合来看,政策法规的推出,影响着汽车后市场零配件的全价值链:
除以上直接针对汽车配件供应、流通角色的政策条款外,汽车保险费率市场化将给予保险公司在维修渠道上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权,使保险公司更加深度地参与汽车零配件后市场的供应链环节。
配件供应环节上,法律法规明确了同质配件地位,通过供应商多元化、零配件及维修技术的透明,破除传统整车企业在后市场零配件技术和产品上的垄断,允许更多高质量的零配件进入市场,丰富市场配件供应图谱。而SKU数量的增加,对于后市场零配件流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引入国际编码标准,并鼓励数字化、互联网式的配件管理体系的建立,使配件信息及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实现有效的管理。
在透明且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以市场化及技术的方式提升后市场零配件流通效率。在流通环节中打破了原厂件流通和再流通的限制,并鼓励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网络平台),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信息透明度,使整体流通结构趋于扁平化。
在消费者端,除个体消费者认知提升以外,保险公司对维修渠道选择的自由度逐步提高,将倒逼上游供应链建立针对保险大客户、且更为灵活、有效的零配件供应体系。
二、价值链分析
”
(一)后市场供应链概览
后市场供应链体系分为三大主要环节:生产、分销、零售。零部件生产商生产配件,通过多个层级的批发商分流,再到达各类维修厂,由维修厂最终出售给消费者。
其中,主机厂授权渠道和非主机厂授权渠道(即独立后市场渠道)的供应链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配件类型
目前主机厂授权渠道仍以授权配件为主,非授权配件则主要流通于独立后市场渠道中。
随着政策的细化,越来越多的配件将在两类
供应链体系中实现全流通。
分销层级
主机厂授权渠道层级相对较少,授权配件经
主机厂售后部门直接流入4S店体系。而在独
立后市场渠道中,配件将由多层级批发商经
手,才会流入零售端的各类维修厂中。
零售端
主机厂授权渠道以4S店为主,而非主机厂授
权渠道的零售端形态则更为多样化,包括连
锁店、维修厂和夫妻店等多种维修业态。
除了以上供应链环节外,保险公司在后市场
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事故车而言,在哪里进行维修用什么配件进行维修,都将受到车险条例的直接影响。
(二)配件类型分析
1、配件品类定义
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根据维修保养的特点可以分为4大类:
传统汽车零配件分类
保养件:根据保养要求进行替换,配件最为常见,通用性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例
如:机油、三滤。
易损件:根据行驶里程要求进行替换,配件较为常见,通用性较高,技术要求高于保养件,例如:轮胎、蓄电池、雨刮片等。
维修件:也称为故障件,配件设计的生命周期较长,但存在故障可能性,因而仅在发生故障时进行维修或替换,通用性较低,技术要求也更高,例如:起动机、发电机、离合器等。
事故件:主要在事故后进行更换,通用性低,技术要求高,例如:大灯、保险杠、A
柱等。
2、配件品类占比及趋势
在四类配件中,维修件由于配件单价较高,且更换较为频繁,在后市场配件中价值占比最高。保养件及易损件尽管替换频次高,但配件单价较低,因此市场份额在20%以下。
而事故件则受事故率影响,替换频次低,尽管配件金额高,市场份额为23%。
2016年中国汽车后市场配件品类占比
(1)
配件品质分类
除了配件品类以外,另一个看待配件市场的重要角度是配件品质。
根据生产企业、配件标识和质量,配件可以分为原厂件、OES件和品牌件三大类。
配件品质分类
鉴于3年出保车辆的车主多会选择品牌件,因此品牌件的份额目前已达到了60%以上。
受到主机厂授权分销体系的保护,原厂件占据20%以上的市场份额。OES件则由于价格偏高,又缺乏足够的市场认知度和辨识度,因此份额较低。
后市场配件来源切分
(2)
未来,品牌件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市场车龄上升,且出保车辆占比上升,使用品牌件的车辆占比提升
B.政策推动后市场透明化规范化,品牌件产品品质不断优化,消费者对品牌件的认知度也将逐步提高,使用品牌件的意愿也逐步上升。
(三)分销渠道分析
1、后市场配件分销结构
如前所述,中国汽车后市场配件分销渠道有两种主要类型:主机厂授权渠道和非主机厂授权渠道(独立后市场渠道)。其中,独立后市场渠道占据了配件后市场规模的大部分
份额,未来份额还将进一步提升,需要特别关注。
à
配件的独立后市场供应链体系与主机厂授权渠道相比更加的复杂。目前中国的配件分销渠道呈现出网状特征,在各层级间有很多互动。
配件终端零售占比
2、分销结构变化趋势
目前的分销结构层级众多且市场分散,分销效率较低,下游维修厂的采购体验也并不
好。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未来中国市场的分销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逐步向效率更高的模式转变。
批发商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增加客户基盘,将逐步推进行业整合。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的中国汽车后市场分销体系中,横向整合及纵向整合都将存在。
最终,后市场分销体系将更为扁平化,层级逐渐减少,并会出现规模化、专业化的批发商。
后市场分销体系变化趋势
(四)零售端分析
1、零售端分类
中国后市场零售端的业态和配件分销渠道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主机厂授权渠道中,零售端主要是4S店的授权售后业务,即为授权主机厂维修保养该品牌的车辆。
在独立后市场中,零售端的业态有3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规模较小的夫妻店、规模较大且更正规的维修厂,以及以加盟形式为主的连锁店。而在维修管理相关法规出台后,4S
店也能够开展对其他非授权品牌的维修保养业务,由此4S店非授权品牌业务成为了独立后市场的新兴业态。
独立后市场零售端业态
2、零售端规模及发展趋势
2016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共有维修厂44万家,其中4S店共有2万多家,其他皆属于汽车独立后市场。新车销售3年内,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进入4S店进行维修保养;但随着车龄的上升,出保车辆在存量车中的占有率将不断提升,车主出于成本考量,将更有意愿去独立后市场进行维修保养。因此独立后市场份额将逐步增大,蚕食4S店份额。
在独立后市场中,目前夫妻店和独立维修厂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未来将逐步受到连锁维修和4S店的挤压。
(1)
夫妻店主要服务周边社区。夫妻店的规模小,通常只有1-2个工位,甚至没有举
升机。由于不正规,并且会使用假件以次充好,夫妻店面临着来自于维修厂和连锁的强烈竞争。
受到维修管理条例和配件质量分级的影响,夫妻店通过销售低质量配件赚取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预计夫妻店将迎来大规模破产潮,或被连锁维修并购。
(2)
独立维修厂的占比仅次于夫妻店。与后者不同的是,独立维修厂的规模更大,在物料销售、产品及服务定价方面都更加正规。独立维修厂未来仍将是独立后市场中的中坚力量。
(3)
连锁维修逐步规模化发展。大部分连锁维修提供汽车美容、快修快保服务。依靠良好的服务、规范定价等优势,逐步建立起连锁品牌形象。也有一部分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车辆维保类服务,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连锁维修凭借其优势,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4)
4S店的独立后市场部分则受政策影响,已在近期兴起。区别于传统的4S店渠
道,4S店独立后市场部分指4S店为非授
权品牌车辆提供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由
于新销售管理办法的实行,主机厂放开了
对经销商的控制,4S店能够为其他社会
车辆提供售后服务。从4S店的角度来
说,提供独立后市场服务有助于扩大其营
业收入和毛利。因此,4S店独立后市场
服务未来也将快速崛起。但受到4S店高
价格的限制和较小的客户基盘,4S独立
后市场业务规模仍较为有限。
(五)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
通过对后市场供应链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
汽车后市场存在配件信息不透明、交易链层
级众多、市场分散的问题。然而,要解决这
些问题,形成高效的后市场供应链体系,仍面临着三大挑战。
挑战1:配件信息统一难
对于后市场供应链而言,有两套重要的编码
体系,能够帮助批发商和零售商定位到指定的车型和配件。
一套编码体系是车辆识别码,也称为VIN码
(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能够识
别车辆的品牌、生产时间、车型、车身形式
及代码、发动机代码、组装地等关键信息。
这套体系的编码方式由SAE进行规定,相对
较为透明。目前国内的合资品牌皆沿用了该
品牌的国际编码方式,因此VIN码的解析不
存在壁垒。
而VIN码也是主要的编码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配件信息的沟通和交易。
汽车VIN码示例
另一套编码体系则是主机厂对配件的EPC
码。存量车型EPC编码体系由主机厂自己规
定,因此缺乏行业统一的编码标准。
《维修
保养管理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主机厂必
须公开自己的编码体系。但由于各个主机厂
编码方式不同,难以产生统一的,全国范围的编码体系。由于缺乏共同的编码语言,在配件的流通中,EPC码仅起到辅助作用,批
发商和零售商可能会掌握自己常用的几个品
牌的EPC码体系。各品牌的EPC码体系不统一将是配件信息透明化的主要壁垒。
EPC码标准格式
在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几十年中,也出现了不少企业期望打通行EPC码壁垒,自成体系形成一套新的编码系统。
但由于存量车型庞大的编码库,尤其是自主品牌多样化的编码方式,对打造新编码系统所需的时间和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尽管目前已有企业具备打通大部分编码体系的能力
但出于商业化考虑,为了能够逐步收回前期巨大投资,编码体系多以付费平台的方式进入区域市场,仍没有形成全国范畴的统一透明的配件信息平台。
挑战2:配件信息与供应链体系匹配难
实现配件的自由流通,除了需要配件信息的透明化之外,还需要将配件信息与供应体系进行匹配。对于非授权配件供应商,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国内品牌件供应商而言,其编码体系相对不完善,部分配件难以与常规编码体系进行匹配。
另一方面,后市场中存在数以万计的配件供应商,要将配件供应商与配件一一对应,也需要大量投入和长期积累。
挑战3:跨区域扩张难
传统的批发商如果需要规模化运营,存在很多的限制条件,比如资金成本、跨区域物流、仓储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和获客能力。
在众多的能力中,人力资源能力是目前形成跨区域批发商的瓶颈。
规模化的批发商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与维修厂进行对接。由于配件信息的不透明,维修厂在采购配件的过程中需要与专业销售人员进行沟通,以明确所需配件的配套信息和价格。在此过程中,专业销售人员起到核心作用,能够明确地获知维修厂所需要的配件类型、匹配车型和价格信息,并了解区域维修厂的消费习惯。
实际上,每个销售人员能够对接的维修厂数量有限,因而在批发商扩张的过程中,销售人员的数量也需要大幅增长。但目前合格的销售人员数量有限,批发商在扩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缺乏合适的销售人员的困境。
如何简化交易流程,配合配件信息透明化,将成为是否会出现跨区域批发商的关键。
“
三、竞争及商业模式分析
”
(一)汽车后市场竞争概览1、竞争现状
随着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市场中也孕育出非常多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其中不乏众多互联网平台,并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其中主要有两类重要的平台,面向终端用车消费者的B2C平台,及针对专业独立后市场配件、服务提供商的B2B平台。
后市场配件供应平台举例
除了终端客户的区别以外,对于这两种平台的区别更多在于所提供的零配件产品图谱和业务介入深度,市场整体可根据商业模式分为2x2x2的三维矩阵细分市场:
商业模式分类
B2C平台由于其下游客户专业性较低,且相较于美国成熟的汽车市场,中国消费者缺乏对于汽车维修的DIY传统。由于维修、事故件对于技术要求较高且难以自行安装修理,B2C平台上一般主要以供应保养易损件为主。这类配件相对通用,且对于安装的技术要求较低,车主消费者可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或通过街边的夫妻店进行简单安装。
B2B平台中同样以高频低价的保养易损件为主,利润空间较小;目前仅有极少部
分的互联网平台涉及维修事故件的B2B流通,如巴图鲁、掏掏汽配、车件儿等。虽然维修件及事故件中间环节流通利润高,其对于流通平台要求也更为严苛。主要的瓶颈和挑战在于维修件事故件配件种类繁多,下游与车辆车型匹配关系较为复杂且通用度极低,同时随新款车型的发布急速增长。这些维修件事故件的上游一般又对接多层级的品牌件供应商,使得整体供应链复杂度成几何倍数关系增长。
中国统一的配件编码等市场规范化动作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在市场上仍缺乏较为完整精确的配件信息体系,难以精确匹配下游的配件需求。于此同时,基于汽配城衍伸而出的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使得独立后市场服务的零配件采购体系仍较为分散及落后。
B2C平台中,近几年在资本的驱动下,诞生了较多的保养、易损件流通平台。而这些平台也可以按照其介入交易的深度进行区分,如途虎、京东等交易平台深度介入实际零配件的交易过程,而如淘宝等平台仅作为供需两端的勾搭平台。
和B2C平台类似,纯信息平台及O2O交易的模式分类也同样适用于B2B的流通平台中。
纯信息平台仅作为中间供需信息撮合商,为下游修理厂、配件需求方提供上游供应商信息及信息交互的沟通平台,如车件儿就是这类的中间信息撮合平台。于此相对的是O2O交易平台,提供物流,仓储,金融,售后服务等线下服务,代表企业有:巴图鲁汽配铺、淘淘汽配、中驰车福等,他们深度介入配件的流通环节中去,主动对接上游配件生产厂商、一级批发商以及下游零售商、维修厂,加速配件的流通。
B2B平台面对繁多的SKU数量以及地域人力资源壁垒,开始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系统性数据库和电子商务。如康众等老牌传统线下保养、易损件批发商也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的模式提升自身运营效率。
B2B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分布
多家平台积极布局汽车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将保险与维修保养、洗车美容、UBI车险等服务相结合布局汽车后市场电商;诸如滴滴、神州等出行类平台针对旗下车主群体提供多项汽车生活服务;而主机厂/经销商集团则凭借完善的线下网络大力发展汽车后服务;车轮互联、微车、木仓科技等工具型平台则借助多年来在用户流量上的积累,积极与汽车电商平台展开各项合作,完善平台的服务内容。
汽车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后市场较长的产业链使得行业存在较多的关键成功要素,这也给更多跨界企业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
2、竞争趋势
B2C的互联网平台由于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加之传统电商巨头的参与,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相对而言,B2B配件流通的互联网平台对于专业性及技术要求较高,市场玩家较少,特别是深度介入维修、事故件交易流通的互联网平台,目前仍是一片相对蓝海。
B2B流通平台由于利润空间受到竞争的不断挤压,平台纷纷从通用、高频且低价值的保养易损件,转而向低频高价值的维修、事故件方向,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和收入。具备先发优势的玩家将基于长期积累的优势持续扩张,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可复制性,快速抢占其他地域的配件流通市场。
保险公司面临车险综合成本率高居不下的困扰,同时也具有费率市场化的机会。因此,保险公司对于维修、零配件流通的介入将更加深入,并加强与重点供应商(批发商)合作,以获得更高的配件折扣和质量保证,同时,通过保险费用的允给折扣,调动客户在系统内部选择零件的积极性。
(二)商业模式的探索
1、行业成功要素
从汽车后市场供应链上来看,具备竞争力的商业模式需要针对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布局,同时能够通过增值业务加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1)
整合上游供应商
与上游的供应商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有助于平台获取稳定、高质量的货
源。
(2)
增加下游零售商粘性
而下游的零售商(维修厂、连锁店等)作为客户,是平台服务的主要群体,需要针对他们在配件采购方面的需求和痛点,在提供配件的同时也加强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加客户粘性。
(3)
建立全面配件数据平台
对于中间的分销环节而言,借助强大的数据库和供应商匹配系统,提高交易的准确性和效率,将是平台的核心能力。
(4)
提供额外增值服务
除了在价值链上进行布局之外,为业内提供增值服务,也将是平台扩大知名度,提升利润的重要方式。例如,如平台具备完善数据库及供应商匹配体系,则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实时更新的配件信息及价格数据。
以上4个方面,只要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能够展示出一定的行业竞争力,并具备相当的盈利能力。然而,未来最具竞争力、并有望成为全国性规模化的平台模式,则必须在这几方面皆进行先期规划及布局。
(5)
养护电商模式
自营型平台与导流型平台目前的用户还未产生明显差异化,线上养护除价格因素外还应培养更多的核心竞争力,以扩展用户群体。
以上5个方面,只要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能够展示出一定的行业竞争力,并具备相当的盈利能力。然而,未来最具竞争力、并有望成为全国性规模化的平台模式,则必须在这几方面皆进行先期规划及布局。
2、商业模式概述
对应以上五大行业成功要素,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四大重点商业模式抓手:前两者以传统供应链上下游为主要抓手,实现供应链上游集中化或者整合下游零售商,形成价值链供需关系强绑定;而后两者则以数据平台作为切入点,完成上下游的信息打通整合,并基于数据本身开展其他衍生于传统零配件供应链体系的数据服务。
商业模式一:
供应链上游集中化
模式解析:
对于与车型匹配要求极高的维修件和事故件来说,上游的供应商尤为分散,分品牌分车型皆有为数众多的供应商。在供应链端,尽管一级批发商能够汇集单一品牌的车型件,但由于SKU数量众多,做到全覆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平台业务通常需要集中相当数量的批发商。如何对批发商进行管控,获取优质的配件货源及合理的价格,是平台控制成本的关键。
案例分析:掏掏汽配
A.掏掏汽配简介
掏掏汽配在2015年建立,是全车件供应平台,以面向供应商的批发业务为主,同时2016年起也逐步开展面向维修厂的零售业务。掏掏汽配的零售平台是一个交易撮合平台,由批发商在平台上进行报价及价格维护,并直接与维修厂交易。目前平台主要面向广东市场,拥有1万5千多家注册用户。
B.掏掏汽配模式分析
掏掏汽配最初的业务模式以面向二、三级批发商为主,逐步拓展到直接销售给下游的维修厂。由于掏掏汽配的创始人是以30多家一级批发商为主的批发商联盟,因此,在上游货源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随着规模的逐步拓展,掏掏汽配的供应商端已经扩展到200
家以上。
在这种模式中,核心批发商作为平台的股东,对平台发展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更高,因此较以往松散的批发商联盟模式在供应商端更具凝聚力。
以批发商为基础的平台在物流和仓储端也具备优势。批发商大多采取重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因此原本即拥有自有物流和仓储。以此为基础向下进行拓展,可以跳过平台在初期的投资和规划时间。但也需要看到,该模式的长期发展需要基于批发商之间的强联盟,因而,处理好核心批发商与非核心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形成稳固的发展共同体,是平台需要关注的问题。
商业模式二:
整合下游零售商
模式解析:位于供应链下游的维修厂在配件采购时,仍以传统的电话采购模式为主。在传统的模式中,维修厂在得到消费者采购需求后,会通过电话向熟悉的批发商订购配件。要转变为线上下单模式,需要对维修厂的消费习惯进行重塑、培养。如何能够确保持续、稳定的下单量,是平台面临的一大课题。而维修厂往往会在同一段时间内接到多家平台的接触;因此,在众多平台中脱颖而出,成为维修厂的长期合作伙伴,更是线上平台销售的难点。部分平台采用了重资产模式,整合线下维修厂,形成强绑定关系,以此获取持续的订单流。
案例分析:中驰
A.中驰简介
中驰车福创立于2010年,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汽车配件供应链B2B服务云平台之一。为全国范围的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配件供应,业务包括了配件网上商城平台、数据平台和供应链云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全国设立20多家分支机构,业务覆盖近30个省份。
B.中驰模式分析
中驰车福通过与下游连锁维修企业的战略合作绑定稳定下游客户,同时通过其他供应链增值服务进一步提高客户意愿并吸引合作关系外的其他客户。
中驰车福与连锁维修企业小拇指、车奇士先后签署战略合作。利用中驰在配件产品覆盖、价格规模优势、管理物流配套等方面优势,为合作伙伴及下属门店发展提供业务支撑。中驰通过与下游零售渠道的战略合作与之形成紧密关系,以此在公司层面直接保障了下游客户的稳定。
除了业务本身的紧密合作,中驰车福还能够为下游零售商提供其他额外增值的服务。如提供采购系统/界面的搭建、营销账号和营销体系的打通、供应链金融等,进一步提高下游用户的支付意愿及活跃度。
商业模式三:
数字化平台打通供应链上下游
模式解析:除了加强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以外,拥有配件编码库体系是直接打通供应链上下游的基础和重点。通过数据及信息映射,贯通上游供应链条并匹配下游实际需求,真正提升供应链体系效率,并实现多赢。
数字化平台不仅仅是提供实时配件价格的参考平台,更应该真正参与到交易之中,关联上游的配件体系,并对下游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从配件品类上来看,相比通用性较高的保养件和易损件而言,维修件及事故件建立跨品牌的数字化平台的难度相对更高。维修件及事故件通用性低,更需要通过配件编码体系精确定位配件及供应商。
案例分析:巴图鲁
A.巴图鲁简介
巴图鲁创建于2013年,是国内全车件汽配B2B电商平台。巴图鲁的产品以维修件、事故件为主,同时覆盖易损件和保养件。凭借自主研发的动态配件数据库和智能化交易系统,已经累计了5万家以上的终端客户,即时可售SKU数量接近200万个。交易平台为汽修厂用户提供配件搜索、报价比价、支付、配送及售后的一站式服务,以期为用户带来全、准、快、省的汽配采购体验。
B.巴图鲁模式分析
巴图鲁通过10余年的积累,建立起一套车型配件数据体系,除了完备的车型库之外,也将车型和配件关系进行匹配。目前,数据库中已融合了大部分主流车型和配件的信息。
与其他数据平台不同点在于,在自有的编码体系之上,巴图鲁还进一步打通了配件供应商与配件的联系。不仅仅是原厂配件,大量品牌配件也被纳入了巴图鲁数据平台,在平台上的配件选择更多,体验更好。这就意味着维修厂能够通过平台获得巨量市场化的动态维修、事故件多品质层级零配件的价格以及供应渠道。
同时,巴图鲁也介入了交易环节。由于平台打通了配件编码、供应和价格体系,维修厂可以精准定位到指定配件,可比对不同品牌和价格,并在平台上自主下单,从而大大提升交易效率。而交易数据的积累也用于反哺巴图鲁的配件数据库,能够不断完善、优化现有的数据积累。
巴图鲁的数据平台模式在供应链上下游也实现了多方共赢:
下游对接——基于完善的数据库,巴图鲁能够解决线下交易中配件匹配难的问
题,并且通过设立配送体系满足维修厂对于
配件及时性送达的需求。作为线上平台,巴图鲁也具备配件信息和交易价格透明的优势,因此获得了维修厂等零售客户的认可。
上游整合——对于上游的供应商而言,平台的集客作用能够帮助供应商克服规
模化发展的几大壁垒,有助于供应商利用电
子平台以较少的资源迅速扩大销售基盘。
商业模式四:
提供数字增值服务
模式解析:尽管配件信息越来越透明,但由于中国汽车存量车型数量众多,配件数据库仍然是行业发展的挑战之一。在此行业背景下,将配件数据库商业化,为行业提供数字增值服务,也是中短期可以预期的商业模式。
案例分析:力洋
A.力洋简介
创立于2008年的上海力洋信息,最初致力于汽车VIN码识别系统开发与汽车车型数据库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张至二手车、汽车零配件等汽车后市场数据服务。在后市场零配件数据库领域目前已成为了市场中最大的品牌之一。
B.力洋模式分析
力洋在后市场零配件方面数据库主要源自其与上游供应端企业的紧密联系。自2013年开始,力洋全面开始进入后市场,积极与各方进行合作,获取数据库的资源。
力洋基于其核心业务VIN码数据信息中的长期信息积累以及与部分配件厂家的数据信息,完善了配件信息到大致供应价格的信息联通。与此同时,力洋也建立起自身与供应链各层级的联系合作,建立了对于非原厂授权件,尤其是保养易损件的信息数据库,补全整体的零配件编码映射积累。
目前,力洋已将其数据库服务全面商业化,配件编码库按查询次数或数据库整体打包按年出售其数据查询服务,为供应链下游配件零售商、保险公司等客户提供后市场零配件服务相关的信息支持。
商业模式五:养护电商模式
A.养护电商用户行为特征
a.大部分用户选择自营型养护电商
自营型平台已经占有在线养护市70
%以上的客源。
仅靠价格与便捷性已经不足以捆绑养护用户,自营平台业务优势逐渐凸显在用户中的影响力。
b.平台的核心业务,服务类型的丰富程度,价格与优惠力度影响用户的平台偏好。
拥有核心业务的平台(轮胎,上门养护,品牌服务等)的用户粘性相对于纯粹导流型业务更高。相较于传统养护的价格虚高与不透明,养护电商应更注重核心业务与价格上的优势宣传来辐射更多用户。
c.用户对于养护平台的首次选择非常重要
养护电商的平台用户重合度较低,各平台间的老用户竞争门槛较高。因此对于新用户的开拓非常重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对于目标市场的精准触达在现阶段非常重要。
B.养护电商平台发展建议
a.避免产品同质化,发展核心业务,打造独有竞争优势
随着线上选购汽配+线下服务的模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行业中逐渐出现服务同质化的现象,应更多培养平台自身的核心服务与品类,将2C市场与2B市场进行更好的渠道结合,打造独有的竞争优势。
b.提升平台的品牌信任力与品牌影响力
通过和上下游行业进行品牌合作以及营销活动,来提升品牌竞争力以及专业
形象,从信息化、专业性、以及服务性价比等方面建立品牌影响力,提升线下用户的品牌信任感。
c.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与运营能力
对于线下服务体验的强把控力度是赢得用户的关键,因此对于配件质量,仓储,物流,技师水平等环节的运营能力,以及对于线下店家的管理能力是自营型平台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后市场零配件供应链本身的成功要素,其核心为上、下游的集成和数据库的建立。在后市场零配件供应中,一个较为全面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以“基于配件数据的交易系统”作为中枢核心,既能打通上游供应端,也能实现对下游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才有可能借助互联网工具降低供应链层级,提升供应链效率,对于维修件与事故件的供应链更是如此。
而这种基于数据库、并且更加透明的商业模式,能够让上游的供应商以及下游的维修厂充分获益。对于上游的供应商而言,不仅可以通过平台降低获客成本,更能够通过订单的自动化处理减少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提升效率,实现规模化成长。对于下游的维修厂而言,则可通过平台简化配件采购的复杂性,降低配件采购成本,同时提高消费者服务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
第五篇:种植屋面行业发展报告-
种植屋面应用及推广难点
1.政策及标准规范
1.1国内地方性政策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鼓励发展屋顶绿化,但是没有具体的推广办法也没有强制推行种植屋面,但是,部分省份规定达到要求的建筑必须建造种植屋面。1.1.1杭州
2007年杭州市建委、市绿化委员会、杭州市园林局等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屋顶绿化发展的政策,要求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进行屋顶的绿化美化,而且屋顶绿化与主体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屋顶绿化被计入小区的绿化率。使得杭州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推出屋顶绿化强制性政策的城市。1.1.2成都
1994年四川省颁布地方标准《蓄水覆土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范》。2005年3月成都市特别规定:成都市城区新开工的楼房,凡是12层楼以下,40米高度以下的中高层和多层、低层非坡屋顶建筑必须按要求实施屋顶绿化。凡成都市范围内建筑竣工时间在近20年以内、产权明晰、满足房屋建筑安全要求的建筑均应根据条件实施屋顶绿化。屋顶绿化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并由市、区、社区三级组织开展“优秀屋顶花园”等评选活动。最近,成都发布实施了《成都市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技术导则(试行)》,借鉴了德国经验,从设计报建的源头抓屋顶绿化,政府利用了政策导向。新建的低层房地产项目90%以上都实施了屋顶绿化,屋顶绿化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光荣称号。1.1.3重庆
重庆市08年10月制定了《重庆市种植屋面技术规程》,作为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明确了主城区屋面防水工程、绿化植物选择、屋面工程验收等内容,并首次列出适宜重庆主城区屋顶生长的46种植物。以保证主城区屋顶绿化质量,提高城区绿化率。1.1.4上海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2002年6月1日发布了《关于上海市静安区屋顶绿化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从2002年起,凡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奖励10元。上海市绿化管理局2002年11月发布了《关于组织编制屋顶绿化三年实施计划的通知》。2006年十月上海市将屋顶绿化写入《上海市绿化条例》从法律方面支持屋顶绿化的推广,要求新的住宅和商务楼,在规划之初就要做出屋顶绿化设计。上海市要求在2009年到2011年建成3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1.1.5深圳
深圳市政府提出三大政策扶持屋顶绿化:在产业政策上明确提出发展屋顶绿化,使之作为住宅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政策上运用税收、减息等经济杠杆,扶持引导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等发展屋顶绿化;在技术政策上研究、发展一套屋顶绿化的技术标准,解决屋顶绿化所产生的防水、防腐等一系列问题。截止到2009年深圳市的屋顶绿化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米。
1.1.6北京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发布文件指出:各区县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当把发展屋顶绿化作为“十一五”期间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05年5月北京制定并发布了地方标准《屋顶绿化规范》。同年北京市市政府把屋顶绿化10万平方米列入“为民办55件实事”之一。06年、07年每年完成的屋顶绿化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指出以后新建高层建筑30%要进行屋顶绿化,低层建筑要求60%要做屋顶绿化。1.1.7郑州市
郑州市从2008年2月起,对于申请屋顶绿化的单位或个人,验收合格后,原则上每绿化1平方米,财政补贴50元至100元。1.1.8海南
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屋顶绿化首次纳入立法,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等多种新式的立体绿化,立体绿化面积可以折算成建筑项目的绿地面积。
1.2国外鼓励政策分析
屋顶绿化政策在欧洲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初步划分为四种类型:
——直接的财政鼓励 ——间接的财政鼓励 ——城市规划(发展)法 ——其他方法
(1)、直接的财政鼓励政策
在德国,财政补贴直接发放到建造屋顶绿化的业主手中,而补贴的额度根据实施屋顶绿化的目的和类型而变化,一般每平方米补贴10-20欧元,或者按建造费用的10-50%给予补贴。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波特兰市政府规定:
①所有建筑项目,其非透性屋顶面积在46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安装雨水截留和流量控制装臵,而屋顶绿化是其中的选项之一。给有屋顶绿化的业主减免征收的“屋面雨水费”。
②当新建筑的屋顶绿化率达到至少60%的时候,给予容积率奖励。③所有新的政府机构建筑必须有70%的屋顶绿化面积。
直接财政鼓励政策的最大限制就是,对政府的财力是个考验,所以,在前东德地区,很少实施这一政策。(2)、间接的财政政策
间接的财政政策一般涉及到废水处理费用的征收,即建设屋顶绿化的屋面可以减免或者部分减免雨水处理费用。一般雨水费的减免率多在50%的左右。这项间接的鼓励政策,在德国被认为是最成功,也是最公平的一项政策。
(3)、纳入城市发展规范
鼓励性政策的作用一般会有自身的局限,因此,在某些情形下,强制性的法律和规范的制定是必须的。把屋顶绿化纳入城市发展的规范中也是一种增加屋顶绿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这种规范与鼓励政策一同构成一个城市的屋顶绿化政策的基础。在德国的某些城市,规定所有的公用机构的平屋顶做屋顶绿化,以对私人业主起示范作用。(4)、其他非政策手段
主要包括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屋顶绿化的公益效益、召开学术研讨会进行技术更新、在政府建筑上建立屋顶绿化的样板、开展屋顶绿化设计和优秀工程评选等活动。另外,还要建立一套对屋顶绿化运营成效的评估系统,以确认其对环境的公共效益是否稳定,进而促进政府的决策部门和大众认识屋顶绿化的价值,并积极投资屋顶绿化项目。
1.3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
1.3.1.《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是建设部于2007年7月颁布实施的,主要介绍了种植屋面的分类、基本规定、各层材料的选择、及种植屋面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要求。
1.3.2.《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JC/T 1075-2008是参照欧洲标准prEN13948:2006《柔性防水卷材—沥青、塑料、橡胶屋面防水卷材—耐根刺实验的确定》制定的,由发改委与2008年2月发布,7月实施的。主要规定了种植屋面用耐根刺用防水卷材的分类和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及包装、运输、储存要求。1.3.3.另外,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屋顶绿化技术规范》,天津发布《天津市屋顶绿化技术规程》,泸州发布《泸州市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技术导则》,国内很多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布相关技术标准,从屋顶绿化设计、选材、施工、养护上给出建议。2.国内应用情况分析
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技术。开展最早的是四川省,60年代初,成都、重庆等一些城市的工厂车间、办公楼、仓库等建筑,利用平屋顶的空地开展农副生产,种植瓜果、蔬菜。1970年,广州东方宾馆10层楼顶建造的面积900多平方米屋顶花园,标志着我国屋顶绿化事业的开始,它是中国建造最早,并按统一规划设计,与建筑物同步建成的屋顶绿化工程。1983年,由北京市园林局绿化处在长城饭店楼顶上建造了北京第一座屋顶花园(后来漏水严重),这是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露天屋顶花园。1986 年,湖南省南县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行了一套庭院屋顶立体种植方案。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将其列入国家星火科技计划,但是,由于始终没能解决屋顶防渗问题,最后不得不放弃。
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的诸多问题面前,人们逐渐对屋顶绿化认识上有了转变,在建筑材料上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在全国如北京、重庆、成都、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屋顶绿化以各种形式展开,政府也认识到屋顶绿化的重要性,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措施和相应的政策法规。
屋顶绿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园林、建筑、园艺等相关部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哪个部门监管没有明确,造成绿化建设过程中监管缺失,再加上国内屋顶绿化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各施工单位凭借自己的经验设计、选材、施工,随意性太强,施工质量也良莠不齐,造成很多工程,建成后不到一年就出现质量问题,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协会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已经建成的工程中,除了国家重点工程外,普通工程中实际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耐根刺防水材料的不到十分之一。好多排蓄水板抗压强度不够,耐久性差,造成屋顶绿化使用过程中排水不畅,导致漏水,最终不得不拆除。另外,好多屋顶绿化建筑公司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随意施工,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等现象很常见,还有的工程防水和绿化分别由不同公司做,绿化施工过程中破坏了防水层,造成漏雨。屋顶绿化行业急需国家出台相应规范和监管措施,这样屋顶绿化才可能健康发展。
由于人们对屋顶绿化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屋顶上做绿化,屋顶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时间长了肯定漏水,到夏季屋顶植物易引来蚊虫,导致有的楼盘建设屋顶绿化的比什么也不做的还便宜。因此,开发商很少有自己主动建屋顶绿化的,为了更好的推广屋顶绿化,国家和政府还要积极宣传,让人们认识屋顶绿化。
目前,国内外屋顶绿化通常分为三类。一种是屋顶草坪,一般是不上人的屋面,荷载轻,适合种植管理粗放的景天科、多年生地被植物,国内使用最多的是佛甲草,北京、上海等都把佛甲草作为首选植物。一种是空中花园,是乔灌花草搭配,亭榭花架、小桥流水、体育设施综合在一起的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另一种是组合式,以草坪为主,兼有少量的乔灌木。山东
现在山东省内为了增加城市的绿化效果,同时又不过多的占用公共土地,常采用拆墙透绿的方法,要求把原来办公和住宅小区的水泥混凝土墙拆掉,全部换上栅栏围墙,在栅栏里面做好绿化。临沂是山东省内发展屋顶绿化最好的地区,目前,他们主要选取市园林局、建设局等单位的办公楼顶做屋顶绿化,针对不同的房屋建筑形式,提出不同方案,做成屋顶花园或者草坪。截止到2009临沂市城区共建成屋顶绿化140万平方米。2006年临沂市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为了迎接全运会的召开,最近几年济南每年拆墙透绿1万平方米,种植绿化苗木10万株,但是一直没有大力推行种植屋面。不过,最近几年济南也建设了像舜耕山庄部分楼顶、交通学院艺术楼楼顶、四季花园楼顶、三箭·银苑停车场屋顶等屋顶绿化工程近万平方米。深圳
据了解,深圳曾在1999年下发通知,对种植屋面进行部署,要求屋面尤其是中低层建筑屋顶都要种植植物,在技术研究方面,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已开发出了“轻型屋面绿化系统”,如果屋顶做草坪种植,种植介质可以减少到5-7厘米,大大减轻了屋顶绿化的荷载。但由于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扶持和引导这个产业,这项工作进展缓慢。截止到2010年深圳市可绿化屋顶面积达13526.75万平方米,目前已绿化的仅141.95万平方米,占1.05%,深圳屋顶绿化推进缓慢。北京 为了迎接2008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加大了城市绿化的力度,在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拆迁建设绿地的费用每平方米1万以上,因此北京园林局把屋顶绿化确定为增加城市绿化的方法,并确定2005年为屋顶绿化年。并规定高层建筑中30%要进行屋顶绿化,低层建筑中60%要进行屋顶绿化。目前北京市屋顶绿化面积仅100多万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为了更好的推广屋顶绿化,加强行业自律,北京屋顶绿化协会于2006年3月12日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非营利的屋顶绿化组织,另外,北京市园林局了推出了地方标准---《屋顶绿化规范》DB11/T 281—2005,对屋顶绿化的设计、选材、养护给出建议。佛甲草是北京奥运首选的屋顶绿化植物。上海
上海市现有可绿化屋顶1900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底已绿化70万平方米,到2011年底计划再种植屋顶绿化30万平方米。在2010年5月7日—10日举行的世界屋顶绿化大会上,上海闵行区因建成3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其中屋顶绿化18.82万平方米,获得了唯一的“世界屋顶绿化最佳城市金奖”。2010年5月13日,上海市地方标准《屋顶绿化技术规范》通过过了专家组的评审,目前正在报批中。成都
成都市是目前国内屋顶绿化推广最好的城市,经过努力,已建成屋顶绿化200多平方米,成都屋顶绿化目前已经达到人均1平方米,新建的房地产项目九成以上都实施了屋顶绿化,由于绿色文明的理念领先,屋顶绿化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并因此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武汉
早在1998年武汉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屋顶绿化开始引起重视。但是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到2006年武汉园林会议宣布,用5年时间奠定武汉生态园林城市基础,按照当年计划,武汉市每年至少新增29座屋顶花园,到2008年,武汉再度掀起“楼顶绿化”的高潮——当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政府投入2760万元启动屋顶绿化,据称可绿化屋顶9万平方米左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鼓励措施和指导性的实施办法,让武汉市楼顶绿化仍然停留在“倡导”层面。截至到2009年武汉屋顶绿化仅有1万多平方米。为了更好的推广屋顶绿化,武汉市正在武昌区进行试点,对建造屋顶绿化的建筑给予资金鼓励,对于已经建成的绿化给予水费补助,为了筹集资金,武汉市倡导义务植树节 “以资代劳”,即每人每年缴纳12元义务绿化费,养护屋顶绿化。
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立体绿化在我国还未得到普及,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逐步培育屋顶绿化市场。
3.国外应用情况分析
3.1德国 世界上屋顶绿化发展最早的是德国, 在新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1958年德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开始建造屋顶草坪和屋顶花园。2003年末,总的屋顶绿化面积接近一亿平方米。屋顶绿化占屋顶总面积14%。到目前德国的屋顶绿化率已达80%以上, 是全世界屋顶绿化做得最好的国家。他们有专业的组织如国际屋顶绿化协会(IGRA),在促进屋顶绿化的大力发展,同时政府也大力支持。德国现行的政策还规定:新建或改建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报屋顶绿化设计,否则不予受理;在德国通常每绿化1平方米面积屋顶将得到1O~20欧元的补助。另外,实施屋顶绿化可减免50%-80%的排水费;实施屋顶绿化可得到政府50%-80%的屋顶绿化工程款补贴;屋顶绿化项目可享受政府无息或低息贷款;而对于现存建筑,则多通过直接的财政补贴来推动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业主会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受到社区群众的赞扬。
屋顶绿化在德国大面积推广,不只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原因,另外,德国还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德国园林研究协会(FLL)发行的《绿色屋顶的设计、安装以及后期养护技术指南》主要针对的是屋顶绿化工程相关技术指导,涉及内容包括:屋顶绿化的设计,屋顶绿化工程的施工和屋顶绿化产品安装的技术,以及屋顶绿化完成之后养护工作的规定和技术指南。这项指南是当今屋顶绿化领域内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一项指南,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园林绿化行业都需遵循这项规定。德国还对在屋顶绿化上的材料进行验证,形成了各种屋顶绿化 系统,对耐根刺防水材料及排蓄水板的验证超过了10年,在德国,只要是在屋顶上做绿化,必须选用耐根刺防水材料。
德国屋顶绿化的80%是屋顶草坪,大部分为非上人屋面,这种屋面建造简单,荷载轻,后期养护简单,建设费用少,易于推广。但是中国早期建造的屋顶绿化很大一部分是花园式绿化,造价较高,维护费用的高,最近,各地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草坪绿化逐渐增多。
3.2日本
日本政府鼓励建造屋顶绿化建筑。东京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想提高它的植被覆盖率相当困难。2001年5月,东京在修订的城市绿地保护法中,提出了“屋顶绿化设施配备计划”,并且规定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屋顶必须有20%为绿色植物覆盖,否则要予以罚款。在建设前提交绿化计划书进行申报。项目完成后,还必须提交“绿化完成书”。另外,还给予一些政策法规上的扶持。如将屋顶绿化记入建筑绿化总面积以及贴补体积率、给予赞助金、低率融资等优惠政策。
3.3美国
在美国,私人住宅屋顶绿化可获5000美元补贴,每栋商业大楼可获1万美元。新建筑屋顶绿化的项目审批从简。必要时政府还可以给予低利率融资等补贴。4.1传统耐根刺做法的缺陷 国内缺乏对根阻拦材料的研究和生产,对于根穿透问题处理的手段,常采用的做法就是在防水层上加一道的刚性保护层,以此希望能够对植物的根进行一定的阻拦作用。但是根系发达的植物所产生的应力仍然能够破坏混凝土层,何况混凝土材料本身几乎不可能不产生裂缝。
总之,防止植物根穿透防水层是屋面种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种植屋面上选用合适的根阻拦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耐根刺防水材料与其它防水材料的优势是明显的。
4.2蓄排水层
传统的蓄排水层使用使用鹅卵石、碎石、陶粒作为滤水层,这种材料优点是抗压性强、耐久性高、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环保等。缺点是自重大,用在种植屋面上大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重量,现在较少使用,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高抗冲聚苯乙烯排水板,一般每平方米20元左右,这种材料的优点是重量轻,可以减轻整个屋顶系统的重量,施工简单,缺点是抗压性不好。因此,地下车库顶等有可能承受很大压力的地方较少使用。
4.3种植介质
根据屋顶种植实际情况,种植介质常选用重量轻,营养丰富,不易板结的改良土或者草炭土等,改良土是普通种植土加入蛭石、草木灰、锯末等轻质骨料,再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加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及有机质,配成适合植物生长的种植介质。草炭土是由沼泽植物残体构成的疏松堆积物或经矿化而成的腐殖质,草炭土的特点是含氮素养分和矿质元素高,呈微酸性,分解程度高。如果种植地被植物北方地区种植土厚度应在12cm以上,常用的种植土每公斤0.5元左右,一般湿饱和容重每立方米700-900千克。目前,屋顶绿化也有做无土种植的,将植物种植在提前配制好的营养液内,这种种植方式价格较高,后期需要专业人员维护,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开。
4.4植被层
植被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用耐干旱、耐贫瘠、不易滋生病虫害的植物,尽量避免选用速生乔木、灌木和植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目前使用量比较大的是佛甲草,其叶、茎表皮的角质层具有超常的防止水分蒸发的特性。佛家草生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抗病虫害,易成活,是各地屋顶绿化植物的首选,由于,最近佛甲草使用量较大,价格从去年的每平方米2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6-8元。
5.屋顶绿化工程造价(使用普通防水层)
屋顶绿化按照绿化形式和建造复杂程度分为:花园式、组合式、草坪式。
花园式——根据建筑屋面荷载,选择小型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进行屋顶绿化。常设臵园路、座椅、亭子、水池、桥和假山等园林小品供人们休憩、观赏。每平方米造价一般在300元至500元。
组合式——指根据建筑屋面荷载,在屋顶承重处进行绿地配臵并利用容器苗摆放的屋顶绿化方式。每平方米造价一般在200元至250元左右。
草坪式——指根据建筑屋面荷载利用地被植物进行屋面覆盖,具有施工便捷、效果好、保养维修方便等特点。每平方米造价一般在150元至200元。
草坪式屋顶绿化年养护费用每平方米5-8元,花园式年养护费用每平方米8-12元。
6.种植屋面推广难点
屋顶绿化是解决城市绿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是寸土寸金,如果算上拆迁费,建设一平方米绿地费用需要1万元以上,但是,屋顶绿化却便宜的多,因此屋顶绿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屋顶绿化的发展遇到很多难点。
6.1屋顶绿化配套法规缺位,相关部门虽大力提倡但无具体支持的政策措施,屋顶绿化受政策的影响的特别大,如果国家没有鼓励政策,没有开发商愿意建造屋顶绿化,如果建造屋顶绿化,需要增加整幢楼房的荷载,楼的基础承载力需要相应增加,再加上屋顶绿化需要增加费用,就会增加整个楼的建造成本,但是在楼房销售过程中,建造楼顶绿化的楼房并不比普通楼房价格高多少,再加上屋顶绿化增加了屋顶漏水的可能,一旦漏水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增加了业主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纠纷,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开发商不会主动做。
6.2宣传推广工作不够深入,对对屋顶绿化认识不足,很多业主认为屋顶绿化易漏水,并且滋生蚊虫,后期养护还需要费用,不愿意背上养护绿地的费用的包袱,同样的销售价格,他们会选择未做绿化的房屋。
6.3产权不明确。很多商品房的屋顶是整幢楼业主的共有财产,产权归属于所有业主,一个业主不同意,屋顶绿化建设就很难实施。
6.4屋顶绿化使用材料缺乏统一标准,工程技术缺乏统一规范,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关产业链不成熟。
6.5部分屋顶绿化条件不完善,绿化施工困难。很多建筑物因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如部分屋顶承重荷载不足,缺少上水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等,甚至有的没有留出上下通道,致使绿化施工困难较多,增加了绿化工程和施工、养护难度和费用。
6.6资金来源不明确。屋顶绿化的建设资金由谁出,养护资金由谁出?很多业主物业费尚且不愿意交,他们更不可能出资建造和养护屋顶的绿化,如果这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这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屋顶绿化是政策主导型产业,国内外每个城市屋顶绿化的推广都有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目前国内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是制约屋顶绿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6.7山东省内种植屋面推广中的问题
具体到山东省内种植屋面技术推广的难点问题,它不仅包括以上几点中提到的共性问题还具有当地性。
上层政策方面,山东省建设厅房产处、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对种植屋面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种植屋面容易引起房屋漏水,甚至可以损坏主体结构,容易引起纠纷,因此,他们对于推广种植屋面比较慎重,而市园林局,考虑到,种植屋面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减少公共绿化的压力,因此鼓励发展屋顶绿化,但目前山东省内还没有关于屋顶绿化的统一的政策或标准规范。工程技术方面,省内的示范工程数量相对较少,针对种植屋面专门设立的研究机构在目前的调研中还未发现。校企联合研发的形式就更是无从谈起。技术的欠缺加剧了推广的难度。
总体来说,山东省内尚未形成对推广种植屋面大为有利的市场基础,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薄弱,对省内种植屋面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作用。
7.我们的对策
目前山东省内种植屋面市场的空白和种种制约有可能正是我们发展的优良时机。抢占一个未成型的初级市场远比逐鹿于一个成熟市场要容易的多。因此,如果要进入种植屋面市场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多做考察,选定切入点。有限于研发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我们不可能在初期就介入到种植屋面行业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多了解相关企业。在充分理解产品划分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先选定一个主攻方向,以点带面。方向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才好开展。(2)技术储备,不打无准备之战。前期我们已经对屋顶绿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结合我们的主攻方向,深入到技术层面,真正的去了解产品,搞懂技术,将其作为试验田先做出一定的成绩。
(3)资质先行。按照相关法规与规范,获得种植屋面施工及设计等的相关资质。这必须是在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争取在省内行业中较先获取资质。有了行业资质就等于占有了市场的上游资源。
(4)寻求上层机构支持,屋顶绿化是将来发展方向,可以寻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但是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