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一 设计地段概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一水利工程类专业为重点,一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外语系,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多科性大学。原有校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在郑州市东区征地1500余亩地,建设新校区,能够容纳人数要求体现合理的校园功能系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突出鲜明的空间特色,统一有序的整体感和厚重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基地。二 规划设计思想
新区地块为东区龙子湖大学城的一部分,为梯形的不规则地块。考虑到校园内部和外围城市道路的贴合以及大学崇尚知识,蒸蒸日上的理念,将地块第一次分割,圆弧形主干道连接了博学路和文苑南路,通透了校园东西交通,形成南北两大地块。南地块排布的教学组和北地块形成的生活组团组成的交通网构架出葵花的形状。各系馆楼形成葵花饱满的果实,宿舍楼群形成花瓣,在东区这块土地下,向着阳光,向着知识的精华,在龙子湖水的滋润灌溉下,随着四季的变迁,一年一年,硕果累累。虽为工科院校,花园式的校园更能给健康身心。三 规划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共享广场的布局
中心图书馆,礼堂,音乐厅以及汇报厅环绕,地面为灰黑色石板,形状为两个半圆形的靠背组合,加上引取的水系景观形成蝶状共享广场。图书馆分为上下两部分,四方的大体量建筑,象征旋转的魔方,知识能创造奇迹的寓意,图书馆前铺设绿地供休憩读书,礼堂边的亲水绿地旁设亲水平台,建筑充分采用自然光,建筑形态以及布局不完全对称,形成一种恒久的,充实的田园校园环境,作为校园的中心景观带。
教学组团的布局
教学组团又分为公共教学和各系馆楼,公共教学楼沿主干道弧形排布,连接了生活区和主教学区,外形方正规整,形成大面积整体建筑,顶层的大面积屋顶构成主要人性活动层,为师生创造了休息和交往场所,并改善楼内通风,站在顶层可开阔视野,打破十字式庭院的封闭感,在低层建筑的内外墙培土植草,隔音吸声。
四栋各系馆楼形成圆形中庭,中庭使四部分去的便捷联系,也形成四个系的交往中心,体现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精神,玻璃曲面和砖石在材料和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文脉。另外四个文科系馆沿二级路排布,和水系呼应,每两个习惯前设活动广场。
实验和科研中心位于整个地块的最南边,在金水路上还起到对外的作用。
学生生活区布局
宿舍楼的特点在瞭望平台和顶层花园上。从三层开始,右边建筑开口,形成露天的活动空间,在宿舍隐私的内环境下形成一种对外的空间,在此空间可以晨读等而不影响其他活动,顶层花园除了生态外,可以提供更多的阳光接触面积,可以铺晒被褥等。三大块的学生宿舍区自然跌落成步行庭院模式,和共享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庭院中柱子花卉成林,温馨和谐。宿舍区和两个运动场交叉排布,服务周边。另外在交叉节点处设商业街,包括风味餐馆,文具店,眼镜店,面包房,超市等。
体育运动区设有学生活动中心,三层的室内体育馆。这两栋建筑为圆形建筑,区别于教学楼和宿舍楼等建筑的形态。4教工宿舍区
教工生活区时为老师提供家的本质功能外,还要方便老师工作之余区别于学生生活区,在校园中是有联系而又独立存在的。为满足近1500名教工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形成独立小区,安排幼儿园和中心集散绿化广场。位于地块西北角可使教工外出时不用穿越校区,减少校区人流压力。5 行政,对外交流中心
行政楼和对外交流中心以及校内宾馆形成一个组团,他们对整个校区起着统筹的作用,位于主入口礼仪广场的右侧。行政楼和对外交流中心对望,中间设置景观绿化,力求一种庄重有不失亲切的环境在校内宾馆等非正式的事外活动处,铺设十字路通往亲水区。
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层层跌落。整个类似庭院式的建筑或集会广场的空间环境,通过人的参与,表达空间活力。四 道路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校园道路分为通勤性和生活性两种,人流具有为阵发性特点。由于校园面积大,导致生活区和教学区距离较远,自行车,小轿车,校园大巴等如果充斥整个校园,必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交通组织形式采用人车分行和人车共存两种。平面中,在大门口和次入口处均设停车场,同时将一些对外机构,如后勤,实验,教工住宅区,运动场等布置在外围车行路以外,和城市干道直接连通,使其车辆不穿越教学生活区。在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形成步行绿色庭廊 形成休闲交往,人文气氛浓郁的步行空间,连接学校南北交通的X形车行线起到交通功能,采用两块板式路面,即使穿越也能在中间形成安全岛。
另外在此设计中尽量减少了十字交叉口的出现,多为丁字路口,可是司机判别行人走向时更清晰明了。在弧形主干道中一侧树间设部分停车位,是车辆随时可以停靠,减少行驶路段 五 绿化系统设计规划
地块整体设计构思就是要在一个工科院校建立一处庭院花园式校园,使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校园总平面就是一个葵花式花园布局。而水又是万物之灵,生命之源,亲近水源是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设计地块位于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中,在龙子湖大环境下引水入广场前,聚水成湖,构成景观设计的高潮。水流岸线为不规则驳岸,蜿蜒回旋,结合湖畔郁郁葱葱的林带,成萦绕迂回之势,虚实进退,千姿百态,沿湖而行,水流勃勃,落英缤纷,美不胜收。在浅滩交汇处设局部景点,早晨在里面晨读能感受到弥漫开来的露水味道。并在景观中造桥。沿岸的天际线也是蜿蜒曲张,沿岸的乔灌草相结合的堤护岸上铺设不同季节的花卉,避免一节盛开一节萧瑟的局面,并适当种植些果树,象征桃李满天下。宿舍顶层的绿化更是呼应了生态主体,和住宿庭院上下呼应,成为一体,仿佛空中花园。
六 设计小结
在这次校园规划设计中,我们最开始是想到了学校的支柱专业水利工程,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一个简单的船体,图书馆位于一角,形成灯塔的象征意义,但由于各功能布局的原因考虑到不能只王家想象,首先要合理的理念放弃了这个设计思路。之后的构架就是在理科相对枯燥的学术环境下建立一种和谐自然亲切园林班的校园环境,就想到了庭院式的排布格局,在定了了居住组团和教学组团的位置后,葵花的整体造型和交通路网就清晰明了了,在权衡了各个分区功能方便合理后确定了方案。期间有不少问题,比如感受大体量建筑对学习的影响,各个建筑交流和分离的合理把握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六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00 万平米 总设计人数 31800人 教学区
15.9 万平米 学生生活区 31.8 万平米 体育活动
15.4 万平米 实验科研
36.6 万平米 图书馆
6.4 万平米 行政楼
8.3 万平米 教工住宅
10.9 万平米 绿化面积
19.8 万平米 停车场
万位
第二篇: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历史及现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学校前身为北京水利学校,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历经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时期。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和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新中国水利科技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长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2011年,成为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划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100所工程大学。
目标定位: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3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5个本科专业,5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 074人,以工学为主干,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农学等6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开放教育试点办公室设在我校;学校还设有黄河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城市水务研究院、钢结构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光谱哲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机构。
二、设计理念及思想
本校园规划方案以“自然、人文、传承”为设计理念,本方案结合规划用地的规模与范围,在进行整体布局与规划时采用核心放射模式、以图书馆和中心休闲游览区为中心,以“公共教学楼-各院系教学楼-各院系学生宿舍”为各个放射线形成放射带,这种布局模式充分诠释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
时,也对规划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
本方案内部主要道路为自然的弧形与规则线形相结合,次级道路多为规则的/
3方格网状布置。同时,规划用地内部引入了自然水系,内部人行道路依自然的水系而布置,在满足中国传统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进行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的建筑规划布置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在建筑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围合空间,满足了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活动。引入的两自然水系构成了校园内部的两条景观带,贯穿于整个校园内部。两条主要景观带把整个校园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整个校园规划在有机的分离的基 础上形成了统一。
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准则。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设计中重点强调分割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北区入口景观区、教学楼图书馆景观区、升旗广场、过渡空间、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区域组成整体景观带,形成警官学院的北区,为了加强警官学院的特殊气质,在入口广场西侧绿地设置迷彩主题长廊。分部入口西侧绿地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系统的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三、校园景观设计
各功能区的绿化景观布置。学生生活区绿地该区一般沿着建筑、道路分布,比较零碎、分散,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浴室以及商店等服务设施及其周围绿地,该区设计在充分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区内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影响。在本次的校园整体规划中,学生宿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围合的空间形成了学生的交流与休息场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绿化率。
教学科研区绿地是高校校园绿地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等建筑及其周围绿地,教学科研区绿地的布置要考虑校园的整体布局,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此区绿地设计保证环境优美的前提下,还得尽可能的保证安静,为正常的教学、学习提供好的环境条件,由于现在高校的主要的楼体大多都相对比较高,师生课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少能到达绿地中,所以此区绿地在设计时,大多还得考虑平面线型图案的组成效果,以及植物配置的色彩效果。本次规划方案中,教学区周边的景观主要一块状呈现。每一块都有不同的植物构成,这样满足了师生的心理要求,在繁忙的学习与工作之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远眺来缓解疲劳。
校园主入口是中心景观轴线的起始点,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从大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智慧之窗”雕塑,它放置在车行道与中央景观道交汇处,白钢构架,它抽象的造型暗示着美好的未来,设计为红色,富有激情;周围是旱喷泉广场,水柱喷起,生机盎然;景观道中间设计一个长条形的喷泉水池,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两侧绿地规则整齐地种植模纹大树,体现了校园规整洁净的环境,谕示着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严谨态势。
入口与综合楼距离的中心点是校园主次轴线的交点,也是前校区的中心位置,设置升旗台,几步台阶上去,作为此空间的最高点,从主入口进入校园就能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提升人们心中的爱国心。南边设计放射形的花坛,北边是一处大的铺装广场,作为学校的大型集散广场,用于集会、升旗等活动。广场中间位置布设旱喷泉,是水景在轴线上的体现;广场两边也设置旱喷泉,布设长条座凳,两侧种植应季花卉。喷泉飞洒,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放射的花坛、散植花灌木,谕示着桃李满天下。高大的雪松,谕示着教师形象的伟岸。
体育活动区绿地也是校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育馆、操场、游泳馆以及各类球场及其周围绿地,该区一般与教学科研区有着一定的距离,若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可以考虑种植植物带进行适当的隔离。
休息游览区是校园绿化的重要部分,由于大学师生一般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同时又是属于强脑力劳动的群体,在学习之余,他们也需要质高境幽的环境休闲放松、陶冶情操。在本次的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着重设计了中心景观节点,此次的中心休息游览区主要以两条自然水系布置。使水景观充分运用到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之中。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现在很多的大学校园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将水系引入到校园内部,应该是水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的原因。在大学校园这片圣土中,水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其它绿地主要包括校园道路绿地和后勤服务区绿地等。分布在校园中的道路系统,具有分隔各区和交通运输的功能。道路绿地一般位于道路两侧,绿化形式除了行道树之外,还有道路外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绿化带;后勤服务绿地包括着为整个校园提供水、电、热力的设备以及各类仓库、维修车站等设施及其周围绿地,一般占地面积比较大,且管线等设施比较多。
第三篇: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说明
因地制宜,获得经济、景观与生态的多重效益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大,建筑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生态校园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校。园”的理想追求。1997年,清华大学在我国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未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想是集自然、空间与人类三位一体化的系统。大学校园生态性主要表现为人与校园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等方面。为了实现大学校园的持续性成长,应该尊重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理解大学办学宗旨与校园传统,强调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与继承。
景观生态学的启示
1.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阃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校园景观中的任何要素都可以归属于这一模式中。校园中的绿地、建筑、铺地、水面等属于斑块的范畴;水系、植被、道路等属于廊道的范畴;绿地、建筑等属于基质的范畴。由于校园建筑、场地的建设,基本上改变了校园基地原有的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所以,校园绿地和建筑既成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基质,又与斑块融为一体。
2、斑块。景观生态涉及的主要要素分为气候、水、植被等。校园绿色生态空间要通过系统规划,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绿地斑块的数量应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分布要均匀,大、小斑块结合,并注意尽可能增加绿量。校园景观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距离、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影响着校园景观格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重视预留地块、保护开敞空间,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提高校园生态功能;保护湿地、水体,维持校园景观特色的亲和性,建立各式“园林”,合理规划学习、生活、锻炼与休息景观,使校园景观生态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从景观生态学的最优景观格局出发,理想的校园中心区应当是大型校园生态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通过绿色廊道连接周边各小斑块。这样就会给校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布局带来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廊道。水体廊道和植被廊道是校园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者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道路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校园生态功能,增加校园景观多样性,同时也可以有效消除道路廊道所带来的种种环境影响,将校园内部景观斑块连接起来。考虑了生态功能的道路系统从单纯的交通功能转向兼顾流量、速度与景色关系的多功能重叠。此外,水体廊道和植被廊道形状曲折、穿越多种景观斑块,富有美学观赏价值。
4、气候。西蒙兹教授对气候给与人的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对世界气候除了适应别无他法,但是人类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运用植被、水体、构筑物来改善局部的微气候。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要投入对师生更多的人性关怀,特别是户外交往空间。要综合利用景观要素的组合安排,营造适宜的小气候,特别是停留空间,应避免日晒雨淋。在外部空间中广泛运用如亭、敝厅、外廓等对于季节气候适应性强的空间形态,并较均匀布置,能明显弥补不利气候条件下交往空间减少的缺憾。
5、水平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要求协调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林木植被的截流,成为涓涓不断的细流,流经人造水域和天然河流。因此,校园里不宜建大面积硬质广场,也不宜人工开凿大面积水域,要注意利用生态草坪等形式进行雨水的收集。
原有地形地貌的运用
校园景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合理利用校内坡地、河流,形成风景区,休息场所。校园里有了坡地等地形高差后,配以植物、水域、环境小品等,将有助于形成层次丰富、有人情味的校园场所。校园的地形可归纳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景观的处理方式也随之不同。(1)有些校园基地趋于平坦,景观的层次性不强,这时更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微地形,来营造丰富的校园景观。(2)对于校园内体量较大的山体,可在其上修建观景平台、观景设施,以一览校园全貌;还可倚山建道,营造盘旋曲折的校园景观;或遇校园主要道路,可开辟豁口,亦能形成围、隔、透的景观效果。(3)有些校园的基地就位于一座山上,这时山体地形就成了校园景观营造的主导。整个校园可与山势融为一体,建筑和景观按照山的走势设计,而不是按照一些抽象的几何形状设计,这样做便于设计成庭院或方形场地,形成周围环绕山和草地的景观。如香港科技大学位于香港九龙清水湾,地理位置依山傍海。建筑及校园环境设施依山势而建,形成了错落有致、清新明快的校园景观特色。
对于校园场地内原有的水域,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水域,要保留和进行疏导,使之成为校园的自然生态绿地。大面积水域亦可架桥设岛,形成穿越性的校园景观。另外,大学所处地区不同,气候环境对校园景观的影响也会不一。比如南方和北方的大学校园在植物选择、水体营造及建筑、构筑物的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利用原有场地的资源优势,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对于保护生态、节约资金等方面将不无裨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优化从景观结构、空间的物理构成及精神气质的营造、可持续校园的生态保护等方面着手,力图解决当下校园里突出的环境景观问题。识别性、归属感、认同感及教育文化性一直是校园景观所追求的主题。现代校园往往面积庞大,必须建立明晰的校园环境景观结构框架,继而从尺度、交往空间的层次性及适宜的道路系统等方面来营造人性化的校园场所;在生态园林的大环境下,通过人工置景,渗入进入文气息。在这里,理性与浪漫交织,环境与文化融合。朴实、宜人、向上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认同和热爱。
第四篇:大学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规划
1.大学城、各高校扩建新建现状
当代高等教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扩建、扩招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大学陆续在校园周边征地扩建或另辟新址建设新校区。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甚至资金投入,不少省市还由若干所大学新校区组合建成大学城
2.大学校园精神
所谓大学校园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3.绿化系统
三个校区的绿化系统亦是风格迥异,本部绿化大气、系统性强、空间开敞但缺乏封闭半封闭绿化空间,绿化可观性强,细部设计缺乏,宜人性差。西区绿化设计系统性不强、但却强化了绿地的细部设计,具有较强的宜人性。北区绿化设计上则强调硬质空间,而绿化游憩空间严重不足。
.嘉应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规划是营造高品质校园环境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发展和高校体制的改革,对当今高校的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赋予了校园环境规划以新的概念。现代大学校园既是人类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学习、研究、创新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学生自然、社会和人生价值观的高文化的环境,传统的校园规划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目的是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场所,在规划手法上比较注重建筑空间的功能分区与功能联系,注重满足各种使用需求的硬件设施的布局规划,在评价标准上往往用是否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指标,功能布局是否合理,交通组织是否有序来衡量。诚然,这部分规划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远远不够。因此,大学校园规划在满足物质环境的同时,更应营造好高校的精神环境,即生态和人文环境。以此为目标
4.1.尊重历史
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追求功绩和新奇大等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股潮流,这就使得一批有一定历史但又无法称之为历史性校园 的大学校园空间的延续和发展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尊重历史不仅意味着尊重校园中现存的物质空间,还意味着尊重校园的文化延续以及校园的发展历程,而后者的意义更为深远也更有意义。嘉应大学建校时间较短,在一些老的高等院校面前堪称“小字辈”,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类大学没有历史或者说他的历史不重要。任何一座学校的发展都经历了其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有形无形的“痕迹”对校园文化的延续和校园精神的再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2.1历史的传承
大学的历史,不仅仅是通过年代的久远本身,或重大的贡献、重要的学科、著名的人物、较大的名气等来体现,它还以建筑物与校园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进而形成学校一种独特的风格或带标志性的符号。在校园扩建和新建规划中,通过建筑与环境的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或符号,将是对学校历史的发扬与光大。否则,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损失,甚至学校历史在某种意义上的中断。
4.2.2 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展示
大学校园空间是一种文化空间 ,它包含原有校园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延续、新文化的创造以及对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具体来讲一是特定的地形地势条件赋予的自然特征;二是地方特色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和体现,尤其是对作为地方性大学和侨资大学存在的嘉应大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三是校园既有精神的延续和再造。这是伴随着学校建校发展而来的内部精神所在。是校园学子的精神依托。以此为出发点,以培育校园文化为宗旨,本次规划确定以下原则:
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性。校园的建设必然会给基地的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对具有特色和重要的区域应予以完整保留。
第五篇:规划设计说明(范文)
一、项目概况
1、本项目的案名: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全美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本项目以“西雅图”为名,不但点明了项目在大郑州的区位,并且通过西雅图的品牌捆绑来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西雅图,郑州西部最美丽的城市版图。
2、区位分析
一期启动区项目基地位于基地北边。用地西接河南工业大学用地、南靠小学用地、东临牡丹路、北连主干道新龙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42公顷。
二、规划设计依据
本次规划设计遵从设计任务要求及各类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1、甲方提供的“西雅图”住宅区规划方案设计任务书和基地红线图。
2、《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住宅设计规范》
5、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
三、规划设计原则
本居住区定位为生态居住区,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 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 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
1、和谐性: 生态小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与活力。
2、可持续性: 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3、整体性: 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 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 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由此可见生态居住区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3.1、联系性原则(全局观)
从整个城市全局高度对本居住进行规划定性,将本区作为城市中有机的“组成元素”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小区与周边城市在空间、功能、交通上的相互关联,有效地整合周边的城市空间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区域内部的开发价值。3.2、舒居性原则(生态观)
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综合分析区位条件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和谐统一,以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3.3、独特性原则(形象观)
塑造根植于当地传统而又富于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在空间组织,景观塑造,建筑单体到环境细部设计等全方面地贯彻“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体现设计一定的超前性和先导性,强调小区的个性化、识别性。
3.4、市场化原则(经济观)
本区采用统一规划,灵活实施的策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实际开发相互结合,这样有利于起步与滚动发展。同时正确处理规划中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四、设计理念
本规划引入生态住区的概念,以人为中心,以研究人的居住行为为出发点,以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居住与绿化环境结合这样一种格局。强调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营造居住、游憩两相宜的环境,为居民塑造都市中舒适便捷、卫生安全、高效和谐的居住地。为了达到高容积率与高绿地率之间的和谐;车行交通与居住绿地之间的和谐;居住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绿化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
设计者在内部方案比较与论述的基础上使用仿生设计(有机疏散理论),改良四合院,等手法结合当今流行的规划设计理论,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并且独具匠心的设计也形成本规划的特色:
4.1中国传统民居组合-四合院的改良
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布局上,四周设有围墙,内部有通道,和隐蔽的花园,构成一个与外界隔绝别有洞天的世界,住宅内的屋宇均朝向内花园,从每个房间观赏的院内景色各不相同。巧妙的实现了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过渡。而代表着封建礼教的四合院并不适应现今生活,所以我们对四合院进行改良成为,半围合的院落,既保留了四合院的生态性,与宜居性的有点,又适应了当今生活与交往的方式。
这种围合所形成的院落绿地有几个好处
1、住宅的遮挡,使人的视线并不是一望到底,从而形成的院落为半私密空间,为居民间交往,于休息提供了空间
2、形成一进一进的院落,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形成了小的气候环境,即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
3、步行空间内的布局使人流并非直线运动,而是折线运动,形成了有趣的角落空间,可以放置室外家具(遮阳伞,茶桌)以此来避免单调,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同时为人群活动的多样性提供场所。
4.2可观赏性与可参与性结合的绿地系统 运用人的行为学原理,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设置不同的绿化节点我们认为绿地系统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的增长而逐渐增长的,它是由城市人们的生活需要对自然美好环境的向往而产生的,所以人的景观的感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本规划通过可观赏性核心水景+可参与的院落组团绿地共同组成整个小区的绿化空间。设计了休闲步行道,观景平台,跌水,喷泉等可观赏性景观,同时考虑到,住区景观的实用性,也为了避免居住区景观的平直单调与枯燥的问题,本规划特意通过建筑的围合来营造院落空间使人停留,供人们游乐。
4.3智能小区和生态小区的结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住宅智能化程度为标志的现代生活观念,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本区以高科技的手段为住户提供智能化服务和管理。另外从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生态的考虑。
五、总体规划
1、规划结构:一环两片,根据用地分析将小区40%用地划分为保障区用地,60%用地为开发区用地,即“两片”,通过区内环路(即“一环”)的方式,将其两区有机区分开,形成若干院落,并运用“十字型”带状中心绿化将其有机的连系。
考虑到居民生活购物的需求,以及牡丹路的商业价值,沿牡丹路主入口处向区内延伸设置底层商业服务带,商业上设计多层住宅,将其商业价值最大化。而“十字型”景观带,则是划分内部三个居住组团,根据有机分散理论设计的核心绿化带,是小区的主要的公共绿化空间,承担改善环境,美化空间,观景的职能。
基地内住宅以四合院的形式进行布局,并用绿化带将他们自然分隔开来,通过建筑的半围合,形成一进一进的院落。从而组成院落绿地。
2、道路系统
居住区内道路设计依据居住区道路简单便捷的原则,以内环路的道路组织模式解决小区的车行交通,使区内交通拥堵情况减少至最低,社区中心则结合小区的景观,设置步行道。
出入口设计:
沿牡丹路开设小区出入口,通过内部商业街和景观大道与小区内部的核心绿地空间相接。小区南边预留两个出入口,将来二期开发与其连接。
道路分级:
主环路宽6米,入户路宽4米,小区步行景观道路宽1.5-3米。
停车:
停车部分,机动车以地面停车为主,结合部分地下停车。
3、绿化景观
本规划在居住区内部分为若干组团,组团的布局形式采用前面所提到的四合院的布局仿生布局方式,而院落之间的空隙则构成了居住区的“十字型”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在空间上划分为开放空间,并且通过各种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广场,使社区的景观从中心向周边延伸,形成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公共绿地的设计中,我们考虑一条极富特色的水系景观休闲带,将适当的引入水元素,水景社区将成为这两个社区的独特亮点
同时每个组团内部的布局形式,采用改良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又围合成一进一进的院落,使每个居住组团都是各自的院落并与中心景观形成对景关系。这种院落在空间上为半开放与半私密空间,这样就形成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前绿地,分级有序的绿化系统,从空间上讲形成了开放空间,半开放半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这样一种过渡。
而在绿地的功能上讲,开放空间为观赏性绿化,就是说他的主要职能是提升小区的品质,美化空间环境,同时,院落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交流,休息的这样一种可参与的绿化空间,即观赏性景观与参与性景观的结合。
所以通过这种分级有序的绿地空间,将小区将设成为都市中的一片绿洲,一片宁静之土,为居民提供一个交往与休息的室外活动场所,增加小区的归属感,与适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