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步行街规划设计说明
花明楼少奇商业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一、现状概况:
1、区位关系:
少奇商业广场位于花明楼镇核心区地段,紧靠少奇纪念馆,地理位置优越。规划用地位于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三条主要道路围合处,周边道路完备,可达性强。总体规划中花明楼镇是以刘少奇故里为核心的纪念性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型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所以具有天然的商业集聚优势。
2、建设现状:
拟建商业广场片区内有一座红砖厂和一些居民住宅,电力供水等城市公用设施基本具备。
3、环境条件:
拟建商业广场的区段为一乱掘地,紧靠少奇祖坟遗址和少奇纪念馆风景区,开发建设后,可以彻底改变该地段的“脏、乱、差”的现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大幅度地增值,是经营城市思想新的突破。
4、规划范围:
依据“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步行街用地范围为:南抵幸福大陆、东临安源路、西至花明大道、北以国家电网花明楼供电站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7.97公顷。
二、设计依据:
(一)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用地红线图;
(三)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规定;
三、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1、良好的交通体系:
商业广场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镇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居民出行意向等因素。在商业广场中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2、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 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0.5为主,穿插一部分H/D=1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② 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③ 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 标志:
主入口,对于商业街广场,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3、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 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 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 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4、独特的景观构成
商业广场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四、规划结构与布局:
1、整体规划结构:
结合花明楼镇镇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对现状地块的规划控制,拟建商业广场成“十”字型布局,南北宽420米,东西长640米,街道宽15-30米,将以商业为主,集文化娱乐、高档酒店、会所等于一体的综合区。力求形成一个融建筑与环境景观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体系,体现出花明楼镇良好的城市形象,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① 规划的基本理念:
少奇商业广场的格局将呈现出立体的商业空间网格体系,形成开敞的集中式布局,街城结合,人车分流的多功能、综合性、多层次的商业广场,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性强、特色突出的商业步行广场。
②
三个设计概念: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理念为出发点,加以极富中式风格的建筑和科学的空间穿插结构,并结合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塑造方便、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环境。
自然与生命力的表达——创造在缺乏绿化的城市的人们能感受到潺潺流水和绿意幽幽,是闹市中的绿洲,闲情雅致尽在其中。
文脉的延续——结合保留的少奇祖坟等遗址及花明楼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提炼建筑语言,以现代的手法融入建筑,形成独具一格的现代建筑风格。
2、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结合现状的环境特征及地形地貌特点,我们在花明楼镇整体建设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设计的成功经验,初步构筑如下方案:
1)、空间结构——“一轴二核三线”
“一轴”——从南至北连接安源路和幸福大道,在商业广场中增加城市支路,路幅宽7米,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街道两侧点缀以各类文化小品、人文雕塑、休息条凳,通过主题雕塑连接步行系统,形成交通主“轴” ;
“二核”——在商业广场东端紧靠少奇纪念馆安源路主入口处,结合少奇祖坟、人工湖等保留古迹设置少奇广场,体现花明楼镇少奇故里文化历史特色,形成“文化外核”;
——在商业广场西北片,结合安源路北侧已形成的商业街道,使整个商业形成片区,将以步行街商业形式为主,集文化娱乐、高档酒店、会所等于一体的综合区,形成“商业内核”;
“三线”——为尽量增加商业面积,营造良好商业氛围,利用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三条主要道路形成三条商业辅“线”;在商业广场外围合理设置商业外“环” ;
2)、功能分区——“一街四区”
少奇商业广场以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为主。整个区域分为四个大的功能区:民俗文化商业街、少奇广场特色文化区、少奇祖坟遗址保护区及广场停车区。
3、交通组织:
(1)城市道路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等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宽度和断面控制,形成少奇商业广场外围的车行系统。商业广场中增加连接城市主路的城市支路,路幅宽7米,民俗文化商业街建筑间距15-30米,形成“丰”字型路网,构筑文化商业街步行系统;
(2)沿“三线”机动车道路设置港湾式的公交停靠点;
(3)静态交通——在西南角大型超市和星级酒店布置客流地下停车场;在西南角建筑围合的四合院内设置货物停车场、社会停车场;“三线”机动车道路两侧设置车辆临时停车位,车位数量按国家现行规范控制;
(4)民俗文化商业街的“丰”型路网,不允许机动车通行(特种车除外);(5)从步行街宽度、建筑物高度以及多层住宅的登高面等多方面保证消防车辆的通达性。
4、绿化与环境:(1)设计理念:
由于步行街须考虑人流疏散,因此必须配置大量的硬质路面。为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在用地有限的前提下,精心规划与布局,采取“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的设计方法,使行人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丰富多样的绿化与自然存在。(2)绿化的分类:
a、行道树——选择能代表文化商业特色的,并能体现整体连续性或统一感的行道树(以本地树种为主),在步行道较宽敞中的中央连续种植,不仅可形成绿化基调,也可产生强烈的导向性,强调街道空间序列,还能有助于创造城市绿色灰空间,形成绿廊。
b、景观树——在广场周边及步行道景观处可以种植一部分景观树种,以作为行道树的延续,并与其他树种从高矮、色彩上进行组合,形成变化多样的景观。
c、垂直绿化——是整个绿化系统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增加绿化面积,增加绿化的层次感和空间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规划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屋顶、露台发展垂直绿化、改善环境。
五、街道设施规划设计:
1、景观设计:
主要包括铺装、喷泉跌水、雕塑等。铺地中的一般部分是根据行道树和照明柱的间隔布置形式进行设置的,使行人感受到具有导向性的韵律感。在广场部分的铺地则可采用较灵活的铺装方式,以限定空间。喷泉、小品雕塑等则从尺度、色彩等方面加以推敲,体现地方特色。
2、休息设施:
主要包括座椅、连廊等。座椅的设置可与绿化布局综合考虑,充分利用树池、花坛边缘,连廊可为广场的构成要素之一,结合露天茶座等设置,同时还考虑了一定的供人避雨的休息设施。
3、卫生设施:
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厕所等。垃圾收集设置按间距50m左右设一处,采用仿古的风格,与广场的整体风格协调。厕所结合建筑就近设置。
4、公用设施:
主要包括照明设施、路标、指示牌、公用电话亭、广告栏等。照明设施包括路灯、庭园灯、射灯等,采用仿古的风格,与步行街的整体风格协调。路标及指示牌安放在入口及交叉口处。在广场周边设磁卡电话亭,结合建筑设多个公用电话亭。利用灯柱、建筑墙面等设置广告栏。
5、绿化设施:
主要包括树池、花坛等。以草坪为基调,辅以灌木、乔木,丰富绿化在空间上的层次感。广场局部还可采用可移动式的花架,以各种形式创造一条绿荫广场。
六、建筑设计:
1、设计构思:
寻求商业空间在功能和形式方面的同步突破,创造有浓郁商业氛围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后现代仿古风格,形成宁乡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建筑平面与空间设计: 建筑平面为方形四合院传统建筑平面与线型建筑平面相结合,建筑错落布置,平面形式传统而富有张力,符合商业建筑的融合概念。
3、立面与造型设计:
民俗文化商业街建筑群,其立面造型,我们认为,结合现有集镇建筑及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结合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提炼建筑语言,以现代的手法融入建筑,形成独具一格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应为首选。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力争少奇商业广场形成宁乡县城乡一体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一种独具特色的城市尺度标记。
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总用地:179690.32平方米 其中:净用地:162427.68平方米 城市道路用地:17262.64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63279.98平方米
建筑基底建筑面积:45611.92平方米
建筑层数:1-9 容积率:1.01 建筑密度:28.08 绿地率:30.6% 备注:
1、城市道路不计容积率;
2、地下停车库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第二篇:规划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都匀市。项目用地面积25532.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24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10178.42平方米,总户数74户。用地范围内具有一定高差。用地周边交通较为便利,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二、规划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院达成的有关设计联络会议纪要。
2、建设单位所提供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3、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和贵州省颁布的相关政策、技术规定。本工程使用的主要规范、标准如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2/49-2008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2009年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2001年版)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
三、现状用的条件分析
地块整体北高南低,东西最宽处约为150米,南北最宽处约为210米,对外交通便利。本场次自然标高在743至759之间。
四、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1)规划原则
1、本项目地块位于都匀市,相应商业配套也正在逐步完善。在规划住宅方面我们考虑到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量。
2、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对居住者人格的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安全性,舒适性,私密性,具体表现于:对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和强调居住归属领域的意识,满足居民生活的意识;齐全的配套设施及相关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生活方便与舒适的需求。
3、经济原则:统筹考虑企业开发经济效益和地块开发和社会效益,结合地形,深度挖掘地理优势,降低各种建造成本。
4、本工程从平面上始终贯彻“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指导方针,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对住宅的细部、平面、立面进行了多次创造,务求精益求精。
5、本着对社会、对业主、对用户负责的态度,在设计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和现行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的日照、抗风、抗震、消防、垂直交通、环保、安全等有关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2)总体构思
根据甲方设计要求,在进行项目整体设计时考虑到整体风格以及尊重城市景观界面的要求,并结合对原有基地条件深入细致的的分析,我们采用以“特色黔南、美丽苗家”作为本项目的规划理念。结合本地特色建筑风格,采用简约大方的中式建筑风格进行规划布置,让项目本身属性有别于其他安置点小区。致力于营造符合人的心理、保持特色地域文化和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使居住者达到“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景观总体规划过程中通过以休闲美观为主题来打造主要景观节点,从而实现本案景观价值的最大化。3)规划目标
在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其他各个相关依据,充分考虑功能分区。为营建优美的人文社区,在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时提升用地的经济效益,使工程达到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道路顺畅、适当配套等要求,创造出以人为本、尊重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空间,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4)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结合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形成“一街、一中心、多节点”的规划结构: 1.“一街”:沿小区道路形成的风情商业街; 2.“一中心”:小区内设置一个集中景观点;
3.“多节点”:利用小区开阔空间营造出多个公共交流空间。
五、规划建设用地功能布局
小区力求形成功能分布、组团式布局,形成闹中取静的小区氛围,住宅的平面和空间规划力求多样,在整体中又富于变化,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比最大限度的来利用良好的景观自然环境因素,使整体小区的品质得到保证与提升
六、用地竖向规划
七、道路交通规划 1)出入口 2)道路系统 3)停车
八、各专业工程及管网综合规划 1)给水 2)排水 3)电力
九、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打造生态景观,将“山灵水动”的优雅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各景观节点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形成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又各富特色的景观系统。
十、植被品种选择
十一、景观规划
第三篇:规划设计说明
新城项目说明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地区概况
山西省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东及北部与文水县相邻,东南与平遥县、介休市相交,西南为孝义市,西与中阳县、离石区相连。市境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山西杏花村是汾酒、竹叶青酒的产地,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杏花村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酒具表明,汾酒已有60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民国4年(1915),杏花村“义泉泳”的老白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甲等金质大奖。新中国建立后,汾酒多次列为名酒之先。经过五十年的发展,而今的杏花村汾酒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2010年9月28日,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迎来大喜事——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是以汾酒集团为龙头,以做强做大汾酒等杏花村酒业为目标,建设集生产、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集中发展区。近期计划为“35511”工程,即:用三年时间投资50亿元,建成5平方公里酒业集中发展区,新增白酒产量10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00亿元,建成后可吸纳3万劳动力就业,带动20万户高粱、豌豆、大麦种植农户致富。远期规划为“22155”工程,即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2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带动酿酒高粱种植面积100万亩,吸纳5万人就业,实现利税50亿元。该项目将按照 “民营资金投资建设,汾酒集团托管经营”两权分离的基本模式运行。该项目是“三四三”重点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示范工程。
二、工程概况
(一)项目名称:“新城”
(二)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164亩,总建筑面积:38.076万平米
(三)建设地点: 汾酒工业园区内
三、区域位置
“新城”用地位于阳泉市义井镇义井村义井砖厂地块,该项目地块位于义井村东至泉东南路、西至鸿龙路、南至义井河、北至燕竹小区,规划占地260亩。“新城”位于城区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齐全: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雨水市政管网干线均可引入。小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十分方便。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7.《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9.《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10.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11.规划区1:500地形图
第二章区位分析及现状概况
一、周围关系
从大范围来看,该用地地处新城中心地区,便利的交通设施为规划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配套的日益完善为规划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项目建设的自然条件
三、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环境评价
居住区内的景观水体水质,地块内河道水质达到GB3838-2002中的Ⅳ类和Ⅴ类。
小区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生活废污水、汽车库洗车冲洗废水直接排入小区东侧的城市排污干道,通往污水处理厂,排污条件很好,不会对该区域造成水质污染。
(二)固态环境评价
小区内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配置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经压缩后,送往垃圾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同时,小区实施全面环卫措施,及时处理,无堆放,对小区内空气、地下水、景观都不会造成污染。
(三)噪声污染评价
小区内部声环境达到GB3096-93中的4类和2类标准要求。另外,住宅外
墙采用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进行分隔,门窗进行隔音处理,不会造成噪声污染。
(四)大气环境评价
小区内土壤完全采用绿化覆盖,无裸露明土,可以对汽车尾气、人流、车流扬尘等起到净化作用。住宅的室内外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五)景观评价
环境设计强调营造绿意葱茏、步移景移的花园式园林意境,为使更多的住户可以观赏水景的需要,东西两个住宅区域的中心绿地空间敞开,景观内容丰富。中心绿地引入的水流和中部穿越的假山,结合商业步行街进行景观设计,形成了具有活力的空间环境。
整个小区的环境设计本着生态的原则,以绿为主,结合场地水系的利用,配以现代人文气息的铺地、座桥、灯饰、雕塑等构成精致生活空间的艺术配置,在自然神韵的映衬下,构筑现代高品位生活社区的人居氛围。
第三章设计思路与开放策略
一、总体设计思路
本次规划为小区级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为10.9187万平米,建设规模为
38.076万平米。
小区总体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建健康生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环境 2.配置合理、高效人性化的功能布局结构 3.组织顺畅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 4.保证开发建设便利有序,分阶段实施
二、工程开发策略
集团办公楼及会议接待中心位于区域入口处,打造一个完整有特色的新形象。为形成统一的城市面貌和提升地块价值,利用现有道路的良好开发条件,将靠近酒都大道和南部市政路一侧建设为专业品牌卖场等商业场所。内侧用地建设住宅小区,使小区离城市主要道路有相当的距离,保证了小区内部功能的统一和环境的安静。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一)以人为本
以人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的核心,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二)可持续发展
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在保证环境及居住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环境优先
随着科技进步,住宅与环境的交融更加密切,以环境为中心的规划理念强调环境的生态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实现人、住宅和环境的共生与共融。
二、规划目标
构建一个办公高效、居住舒适、环境友好、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特色鲜明的和谐现代时尚办公生活居住社区。
三、规划原则
(一)以居住为本的原则
住宅布置充分考虑朝向与通风,采用小高层板式交错排列,形成大园林景观环境,使住户能充分享受自然的气息,塑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土地价值提升原则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周边环境特点,合理分区、定位住宅产品和建筑规划形态,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三)景观均好性原则
建筑与环境布置因用地制宜,合理均衡,尽量让办公及每户住宅都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视野。
(四)人车分流原则
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规划布局,解决好人流、车流和物流,做到功能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满足住户的使用要求。
(五)生态保护和利用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地块特点和地形变化,因势利导划分不同景观空间。
第五章规划设计内容
一、规划结构与布局
小区整体沿酒都大道由西向东分为6个区域,其中西区设有集团办公楼和会议接待中心,楼座环抱公园,环境优美。东区以布置住宅小区为主,主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个方向,方便出入。
二、道路系统规划
(一)道路结构 1.小区外围道路
南侧为城市道路,配有绿化隔离带,红线宽度15米 东侧、北侧为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12米 西侧为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8米 2.小区内部道路
小区内部道路分为车行和步行两个系统,分别依托不同道路等级设置。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小区主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
1.小区主路是由外部进入小区内部的主要车行、人行道路,设于小区边缘及出入口处,共规划3条,分别为:
各出入口道路:位于地块东侧和西侧和西北侧,道路宽度为6米,与地下
车库出入口衔接,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单侧1.5米人行道。
2.组团级道路:道路宽度为6米,与地下车库出入口连接,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单侧1.5米人行道。
小区设有内部紧急消防车行道路,均可直达各栋楼前扑救。
3.宅间小路是由小区次路进入住宅单元的步行道路,路面宽度为4米,道
路线型自由而灵活,更多的考虑步行者的需求和小区环境的塑造。
(二)停车系统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停车需求,故小区停车在现有规范基础上略有提高,停车位按照0.5辆∕户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于小区入口附近,共规划4处,满足地下停车场各个方向的疏散要求,从而实现了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划原则。
自行车停放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设于住宅建筑地下室内。
(三)交通组织 1.对外交通道路
小区四周都规划有城市道路,交通便捷。2.内部交通组织
在小区出入口处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在小区楼间设置停车设施,既方便居民在合理的步行半径内使用汽车,又充分保证了内部步行系统的安全性。
根据居民出行习惯和规划用地布局,小区交通流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小区车流
小区车流集中在小区主干道上,规划在小区出入口附近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
②小区人流
小区人流通过人行主要入口、内部环路、庭院小径、住宅入户大厅。
(四)消防车道设置
消防车道与小区内部道路结合设置,小区内部的环道,作为消防主通道。小区内部庭院路通达各住宅单元,即可作为消防通道,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又能保证步行系统的完整和院落空间的丰富。
三、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以发展移步换景的丰富空间景观的园林环境为目标,营造亲和、共享、和谐、可感知和具有最大景观效益的绿化生态体系。
本次规划绿地系统由道路绿地、小区集中绿地、节点绿地和庭院绿地组成,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分层次离开,均衡分布于小区的每部分,使住户充分享受与自然亲近的乐趣。小区入口绿化、绿化节点广场是绿化的点要素,沿路绿地是绿化的线要素,由此形成点线面完整结合的绿化系统,强调了全区的空间序列,使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
小区集中绿地:规划结合中心区域集中绿地,设置达面积的绿化,将绿化与广场等要素相结合,浑然一体,从视觉心里和空间上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庭院绿地:庭院绿地贯穿于住宅之间居民使用频率最高,是小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绿化空间,本次规划均衡庭院绿地的设置,使住户更好地亲近绿化,享受绿化,构筑城景交融的景观。庭院绿地内已绿化为主,局部少量点缀水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绿地结合宜人尺度布置小广场、座椅、小品、花架、运动器械等,并形成儿童游戏、运动健身、老年休闲、亲情交流等不同主题空间,成为居民休闲、运动、交往的公共空间。
节点绿地:规划在小区入口上设置若干绿化景观节点,形成恰当的节奏感,各节点配合不同的铺装和绿化,使整个绿化系统丰富而又具有特色。
道路绿地:规划沿小区步道形成道路绿环景观走廊,串联各景观节点,形成穿行于绿化体系中的游览路径。
本次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3.9万㎡
四、其它配套设施小区居委会、综合管理处、卫生室等管理配套用房设置在住宅底层。小区内利用现状6班幼儿园一座,垃圾中转站设置在小区东北侧,临车行道及停车场布置,既不影响生活,又便于中转清运。
根据环卫、市政要求、小区设置了、煤气加压站、变配电室、水泵房等市政公用设施。
五、办公楼及会议接待中心规划
为提升集团形象,打造新时期集团品质,在区域入口处新建集团办公楼及会议接待中心。西侧办公主楼主要是集团办公功能,一层功能为通高三层的入楼大厅、休息厅、配套办公为主,二层以上主要是开放式景观办公空间和一些配套设施房间。东侧的会议接待中心主要是以会议为主,一层功能为大会议室及接待、展厅和配套办公,二层主要是小会议空间,三层主要是活动空间,四层以上主要是休息室等功能。
在形式方面,结构外皮力图表现与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以及编织物的形式的结合,使建筑在视觉上达到文化内涵的一种延续。建筑形体简洁完整,风格明快,厚重的体量体现了建筑的雄厚壮丽,大面积的后退广场,既可以满足停
车绿化,又可以形成视觉中心.把广场作大的同时,再把广场延伸至个地块内,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南向居室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2通过各个地块相邻的广场把各个地块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景观带”,并在地块内连接成多个院落空间形成多个景观节点。以此增加了地块的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辅以绿化和景观小品以及城市家具。西侧的办公楼裙房与东侧的会议中心呼应,与南北两侧哦自然景观与园林渗透交融,形成壮观的景象。提升了地块的景观价值和环境质量。办公楼、会议接待中心、南部广场和北部公园四个地块有机的成为一体,主次分明,能够体验到丰富的空间形态。
五、住宅规划
(一)住宅类型
规划住宅排列形式为2-3个单元的经典组合,既利于采光通风,又可减轻高层住宅的体谅感,兼顾人的心里感受。同时,住宅朝向为南北向,能满足自然通风南北对流以及面向园林景观的要求。
高层区以一梯两户板式为主,层数为18-25层。住宅户型以100平方米左右到15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局部少量设置180平方米户型。
(二)造型风格
立面构成和色彩搭配兼具时代点及环境特色,以简约、清新时尚的风格形成独特的小区形象。该小区的建成,必将成为离石新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群
(三)日照分析
小区所有住宅均能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日照要求,既
小时,小区公共绿地及空地也能满足冬至日3小时日照要求。具体详见日照分析图。
(四)建筑防火
本工程与周围建筑距离满足防火间距,详见总平面图;本住宅的耐火等级均为二级;所有管井均在各层楼层处用与楼板相同的材料封堵 ,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并在门下做150高门坎;所有被各种管道穿越的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处的缝隙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六,人防设施规划
规划在住宅及公建地下室设置六级人防设施,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战时可作为地下人防设施,从而满足让人防主管部门对小区人防设置的要求。
第四篇: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海南
海南临高商住综合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3)海南省规划技术管理的相关规定;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5)《临高县江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国家相关建筑、场地和市政设计规范及海南省相关地方法规;(7)业主提供的任务书及其它协调沟通文件。
2、规划指导思想
(1)尊重控规道路格局;强化现有地形肌理;发扬人居环境精神;汲取先进科技理念;激发城市发展
动力;
(2)强调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方式;
(3)全方位覆盖客户群,形成度假、养生、投资等丰富多彩的产品线;
(4)整体项目精工细作,品质优于当地现有产品,也可吸引有改善性住房需要的中高端人群。
3、规划编制的原则
按照《临高县江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业主的要求,协调安排规划区内各项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各项建设用地,在规划中遵循以下原则:
(1)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充分结合该区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功能完善合理的现代化、生态型、风情化、地域化综合项目社区。
(2)社区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与自然环境及用地特征相
吻合的生态模式,控制环境污染,优化景观,形成与社区人口容量相适宜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广场设计、绿地空间、院落空间、步行空间、休闲空间的综合配
置和协调,创造特征明显、环境宜人的新型社区。
(4)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强调和谐发展理念。
(5)体现建筑的美学原则,通过设计元素精确而合理的安排,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创造出优
秀的环境景观。
4、项目定位
(1)养、住、商相结合的新型生活方式——配套特色化与乐享养生生活一体化;
(2)自然主题园林——主题园林景观及药用价值植物种植,营造健康养生的环境氛围;(3)功能设施的联动,创造丰富多样的交往。
二、规划发展目标
规划发展目标是建造一座集居住、乐活、养生、商业于一体的综合类社区。强调丰富、多元、浪漫的区域特性,突出多样化的活动选择,体现不同物业价值融合的活力社区消费形态。
我们将规划发展目标具体为人性化、生态化、形象化、多元化、现代化、整体化、地域化。
1、人性化
维持并强化原有地形格局,建筑组团与绿色步行空间进行最大程度的契合,创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荣、共雅、共乐的新社区,实现功能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
2、生态化
社区建设与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用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生态环境,保证有足够的绿化与广场空间供群体大众使用,建设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新型社区。
3、形象化
通过对入口区、中心景观轴、主要中心绿地、建筑等一系列场景营造,创造卓越的热带居住养生社区形象。
4、多元化
综合多种功能,形成集居住、商业、养生投资于一体的多元格局;提供景观多样性、场所多样性、交通多样性、建筑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满足居住区的多元需求,创造多样化的居住环境。
5、现代化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保障人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运作,做到内在整体结构的现代化。
6、整体化
1
在设计理念上将功能、景观、生态、人性化创造等多种价值取向纳入统一的规划设计框架之中,在设计对象上使每一个建筑与周围的建筑群,每个建筑群与整个的社区环境都处于一种合乎逻辑的文脉关系之中。同时各个设计、咨询团队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整体系统,从概念规划到建筑、景观等各个设计层次贯彻执行同一设计理念。
7、地域化
以纯正而专业的国际化团队打造具有西班牙风格的居住区,其正统而清晰的地域化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语言将赋予本区浓郁的风情和特色。
三、现状矛盾与特点:
1、基地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中国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境内,距离海口市区67公里,属于海口一个小时旅游经济圈,距离美兰机场约76公里。
规划区西临昌临路,南临太波村,东距文澜江约550米。规划区由ABC三块用地组成,总用地面积约为9.2公顷,南北进深约为580米,东西宽约320米。地上计容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约1.7。
2、基地周边环境 1)优势:
a)项目用地四周临城市道路,交通便利;
b)临近未来临高城新区,周边配套将逐步完善,且距离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较近。
2)劣势:
c)用地被城市道路划分为ABC三个地块,而且BC地块过小,给规划带来很大的难度; d)项目周边紧邻旧村、回迁房,会拉低项目的品质形象。
3)用地分析:
a)A地块南侧有两个大树品相较好可保护起来,提升社区的景观形象;e)基地东北角现为自然植被,但后期开发为何产品未知,暂作为优质景观考虑;
f)基地西南侧有大量农民自建物业(首层为商铺),所以即使有一定商业价值也会影响基地西侧景
观品质,作双向考虑;
g)A地块西南侧与农民房毗邻,对项目品质影响较大,定义为不利景观因素; h)基地东南侧有大量农民房,对小区内高层景观会有不利影响,建议优化处理;
i)基地内地势平坦,标高略低于外围城市道路标高,土方平衡较为容易。
结论:A地块中央位于地块腹地,不受道路与村庄影响,有一定的自然景观,属于价值最高的地块;沿昌临路和望江路沿街用地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其它临旧村的用地受村庄影响,景观价值较低。
3、气象特征
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热量丰富,光能充足,雨量(夏季)充沛,干湿两季分明等主要气候特点。
四、主要规划理念与对应策略
1. 以商业、居住、乐活、养生一体化为主要规划理念; 2. 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产品的档次; 3. 项目产品在满足舒适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创新; 4. 完善的多样化的配套设施;
5. 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创造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6. 鲜明的建筑风格形态。
五、功能布局规划
1、功能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
功能布局追求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建筑群落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日常使用的品质,同时也确立了绿地系统和景观系统的基本格局,并且对交通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2、功能布局规划的原则
A、近期建设要求与远期发展相结合;
B、规划布局结合场地特征、交通条件及景观条件; C、景观生态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与合理共享; D、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 E、生态化的组团式绿地空间结构;
F、艺术的、风情的、地域化的、大气的空间构成。
3、规划总图布局
本方案在总体规划及建筑布局方面强调构架的清晰及完整性,同时注重社区品质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商业、居住、乐活、养生一体化为主要规划理念。
A地块高层住宅位于用地东侧,既能面向东侧景观,又能看中心绿地。低层建筑布置在用地中央,中心景观轴南北向穿过,景观朝向以内景为主。同时在中心绿地设置了游泳池、康体、戏水池及各类相关的活动设施,充分满足住户的配套需要。商业沿主要城市道路布置,一层为商业,二至三层为居住功能;高层裙楼下方布置两层商业功能。
BC地块小高层住宅围绕地块布置,中心为集中绿地,商业布置在沿街高层裙楼。
规划强调建筑、绿地和视觉通廊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完整、连续的景观系统。同时保证了重要空间廊道视线的无阻碍,又强调了空间构成的丰富与变化。
4.分期开发
综合考虑规划次序、开发难易度和社区形象展示等功能需求,分期开发如下:一期工程为A地块西侧低层建筑群;二期工程为A地块东侧高层建筑群;三期工程为BC地块。
5.建筑退界要求
依据控规要求退界建筑控制线。
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指导思想
道路系统是形成社区结构的基本骨架,建设新世纪的高品质社区,就应建设高标准的道路系统。道路系统的规划建立在对地形,对功能分布要求和对绿地景观系统要求高度综合把握的基础之上,它的规划是对各种矛盾和各种线索的有机综合,有机发展。
2、道路交通规划的原则:
A在遵从控规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合理调整;B合理的路网密度;C便捷通顺地服务于各功能区和建筑群;D造就空间艺术感;E 尽端式与通过式道路相结合,尽量保证社区的私密性;F能降低车速,充分照顾人行安全;G充分结合地形,减少对土地侵扰;H道路相交尽可能垂直相交,加强交通安全与地块完整性和宜建性;I 内部绿色交通优先考虑。
3、车行道路系统
缓和的曲线形主干道加上尽端式分支道路的道路骨架。A地块两个主要车行出入口位于用地南北两侧,一个次要出入口位于用地东侧。主要车行道环绕用地一周,再通过尽端式分支道路进入低层建筑组团。B地块的主要车行出入口位于用地北侧,次要出入口位于用地东南侧,两个方向车道互相连通,主要车行不进入组团内部。C地块的主要车行出入口位于用地西南侧,次要出入口位于用地东北侧,主要车行不进入组团内部。
社区车行道路系统分为3个等级:主要道路6米、次要道路5米,支路4米。
消防通道:尽端式道路均设有12m×12m回车场地。规划区内的车行道均充分考虑消防车的转弯半径,社区支路及人行道紧急时可供消防扑救使用。
4、人行道路系统
在地块的组团内部都有完整的步行区域,人行流线主要沿着主要环道和中心绿地设置。步行道与车行道形成了互相补充,互相镶套的格局,车行道对步行道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5、静态交通系统
停车场规划结合道路网络进行,机动车停车位按0.2个/户配置,停车位以地面停车为主。
七、竖向规划设计
1、设计原则
(1)将社区景观设计与用地竖向工程设计充分结合;
(2)参考自然地面高程和城市道路高程,结合用地性质、地块大小、相邻地块间高差和防洪等多种因
素进行综合设计;
(3)综合考虑景观、环境、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2、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充分结合场地处理与排水需要,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做因地制宜的处理。
规划范围内道路最大坡度为1%,最小坡度为0.2%。规划区内场地标高比周边道路标高略高,有利于场地排水,建筑室内地坪比周边地坪高出0.3米左右。
八、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社区绿地系统不仅是良好休闲环境的要素,而且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绿地系统对于提高社区的整体环境质量,保障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居住社区,应适当提高绿地系统的用地标准与建设标准。
绿地系统规划应建立在对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和道路网络及地块组成的高度把握的基础之上,遵从原有控规格局并顺应社区路网和用地布局,因地制宜,合乎逻辑地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
2、绿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1)绿地系统应结合现状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进行系统设计,努力形成点、线、面相
结合的网络系统,维持较高的形状指数。
(2)绿地系统应作为城市空间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绿化构成软质界面和渗透型界面,丰富社区
空间层次。
(3)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的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注重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利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延续。
(4)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形成社区独特的社区风貌和鲜明的城市视觉形象,通过特色绿地设计,创
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5)用有限的土地投入增大绿色量。
3、绿地系统设计布局
规划区绿地由小规模的建筑组团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地和大规模的集中绿地及用地周围分隔绿带组成,各类绿地以点、线、面的形式连成鱼骨状和网络状结构,构成富于层次的体系。并充分结合功能分区,形成边界和屏障。展现出空间的气势,突出现代大气、大方的规划理念,而且分布较为合理,使更多人可得到绿色享受。绿地和建筑相互渗透,形成大实大虚的有机整体,也达到了艺术化的空间效果。
(1)公共绿地:集中在各地块中央。它是社区景观与绿化质量的总结。绿地内安排游泳池、步行散步
道和广场、庭院、廊和水景。绿地内可以视情况修建一些体量较小的游憩设施,但是要保持整体布局的协调与视线的通畅。
(2)建筑组团绿地:数量最多、呈细胞状分布。在环境设施中充分考虑了绿化与步行设施的配置,足
够的绿色量以及庭院园林景观的现代感特征。通过景观主轴南北向贯穿整个社区,再由便捷的园路引入组团绿地。
(3)街头绿地:强化了度假区生态绿地网络,并将主要居住建筑与城市道路隔离,减少噪声污染,并
提供了街道游憩空间。沿街商业区布置有硬质铺砖小广场、成排的树阵、规则的水池,突出舒适宜人的度假特征。
4、环境空间设计手法
公共空间设计采用热带风情地域主义风格和西班牙风格相结合的方式,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和谐一致。设计形式自然感、地域感强,不仅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植物本身的配置通过树种的高低与颜色的变化也营造了强烈的风情效果。建筑周围和建筑内部的环境另外采用自然主义风格,以坡、坎、石、水等仿自然的元素进行搭配,形成返璞归真的山水效果,清闲静雅,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休闲度假提供优美的环境。
九、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在景观设计上体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并注意布局的疏密有致以作为建筑的背景和衬托,同时又在构图和尺度上分别与各种类型建筑相融合。在景观上与建筑布局的角度相配合,给人以景观与建筑的统一感。而在架空层的处理上则强调内外空间的渗透感,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尽享社区美景。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采用“相地构形”的规划布局手法,有机组织景观及视线通廊、相互间对景和借景,丰富景观层次,创造鲜明的景观特色和收放有序的开放式景观格局,创造具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形象。环境设计风貌取向与地形特征充分结合,突出热带风情,保护原貌的景观和植被特点。
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体现着新时代的城市形象,它的建设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突出体现自然生态与现代化开发相结合,延续地域文化的内涵。
(1)环境设计应顺应自然,创造社区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
(2)全局一体化景观理念,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突出系统性、序列感和整体感。(3)以人为本,突出场所感,综合提高居住区环境品质,创造怡人空间。
(4)景观设计强调多样性,以满足人们的不同活动需求,同时环境设施的安排充分注重人员的可达性。(5)景观设计形式与开发规模很好地结合,使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2.总构思
深入执行规划思想并配合建筑群的空间造型特征,通过地域风情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合理设计,创造与规划、建筑设计一致的独特园林风貌,使特有的文化气氛深入到每一个环境空间细节。3.理念与策略
空间组织以灵活多变的自由模式作为景观的基调。
(1)干道空间:主要建筑沿主要街道呈线状布置,规划强调整体街景空间的变化错落与起承转合,富
于节奏感的韵律感,沿街建筑与街道比例尺度恰当,突出了景观的一致性。
(2)步行空间突出宜人的环境和对人的关怀,建筑与空间相得益彰,人行道与广场、水景以及周边建
筑有机衔接,建筑与步行空间关系比例适当,给人以鲜明、安全、愉悦、流畅和丰富之感。
(3)环境地形:充分保护原貌的景观、植被特点。强调用标高不同的台地和不同的植被嵌块来形成景
观的表现力。4.绿化配置
绿化鼓励选用本地本土优质植物,形成地面绿化、屋顶绿化、立面绿化为一体的空间绿化构架。植物采取乔木、灌、花草相搭配,形成不同主题的绿化空间,并注意常绿、落叶植物的搭配,绿色
植物和有色植物的搭配,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的搭配。
中央绿地应营造回归自然的氛围,应以大面积的草坪、高大的常绿乔木为主,并在局部根据选景要
求铺以灌木和鲜花。对于人流活动集中地段宜采用耐践踏、四季常青的草种。
街道绿带宜以常绿灌木为主,并辅以鲜花,局部选用较大树冠的乔木作为点缀,从而创造新切宜人的尺度和氛围。
行道树应用树冠大、树杆高的常绿树种,以避免对道路车辆通行的影响。道路分隔带绿化采用低、密、几何性形体的树种,以常绿为宜,要求有较强的抗污能力。建议树种为冬青、小叶贞、侧柏等。
步行系统、林荫道、户外休闲场所等地段宜采用阔叶落叶树种,夏季可形成大面积遮阴树冠,冬季不防碍人们活动和享受阳光。
对于地面停车需种植加网盖的草皮。5.环境设施
各类环境设施应统一布置,色彩、形式及风格需统一协调,并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地区环境相和谐。地面上尽量减少立杆数目,强弱电管线均应埋入地下。
公共汽车候车亭、电话亭、小卖亭、垃圾筒,其形式和色彩应简洁、优雅。其布置位置应统一综合考虑。
各种标识牌设计,有特色、外形简洁精致、色彩协调。
文化和休憩广场空间以及步行系统中,特别强调结合绿化小环境的营造,提供较充足的座椅和避雨棚架设施。
雕塑应根据表达内容,放置在广场、步行区、开敞绿地空等,造型和体量与周边环境、建筑相协调,雕塑设计应充分注重多样化。6.低层建筑区景观
(1)组团景观
以花园式景观均匀分布在各组团中,使各户都能就近享受到绿化景观带来的清新和景色。(2)景观视线
在主要道路的端头位置放大设置公共景观节点,即避免了住户直接面对道路又使主要道路有了绿化对景。同时在适当的位置保留了景观通道,使外界的自然景观融入其中。(3)步行系统
以南北向景观主轴为主要步行主轴,连接各个组团花园,“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怡然自乐景象。
7.高层区域景观
(1)景观视线
高层建筑的主要朝向和重点区域的视线都朝向中心景观和主要景观面,达到了景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组团景观
以休闲度假特色为主题,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通过建筑群的围合院落,形成完整的景观系统。
十、建筑形象设计:
对建筑形象的考虑:地中海式西班牙风格。1.总构思:
通过风情化、人性化的合理设计,创造明朗夺目、风格独特、群体协调一致,能够反映文化气息的建筑聚落。在建筑风格的选择上实现艺术性、实用性与象征性,经济性与高雅性的和谐统一。2.实现总构思的理念与策略:
(1)整体一致性与单体特性的协调统一;
(2)经济的装修材料和建筑造型。运用精细的构思通过“精致细作”的设计,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创造精彩的设计效果。3.单体设计
本项目户型新颖多样,空间丰富,各户型平面各具特色,力求功能合理,面积紧凑,有效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为居者提供舒适、健康、怡人的居住场所。
a)高层建筑:占据最好的景观朝向。在户型设计上注意动静分区,避免过多交通面积,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视觉空间;
b)低层住宅:定位高端,通过会所提高服务档次,并体现低层住宅的尊贵性。低层住宅独门独户,拥有私家庭院,体现小空间,大景观的场所特质;
c)沿街商铺:集娱乐、购物、饮食、配套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结合不同建筑特色及中西文化,务
求使消费人群突破地域界限,体验不同地区的感受。
4.建筑风格
本项目的外立面设计采用了充满阳光气息的地中海式西班牙风格,筒瓦铺就色彩斑斓的屋顶,STUCCO、石材相交错的外墙面,高低错落的屋面形成丰富、有层次的天际线,并不时被形式各异的烟囱、塔楼打断,大量运用木门窗套、木窗楣、木构架,墙面点缀以各类装饰小构件,演绎出简朴、大气而精致的地中海城镇建筑特征。5.空间层次
在空间层次的布局中,力求室内空间的独立性与私密性及室内与室外环境的交融。晒台、过街楼、组团门廊、变幻的屋顶等等,共同营造出一个生动、亲切的居住区氛围。6.建筑装饰用材
材料和色彩的选择方面,遵循与人亲近、与自然和谐的原则,突出材料的原生性和色彩的亲和力,以达到“回归”自然的视觉效应。
其中:高层建筑选用主材料:文化石,涂料,陶土瓦,金属栏杆,乳胶漆,铝合金门窗,清玻璃,少量木材或面砖或仿石材。
低层建筑选用主材料:文化石,涂料,陶土瓦,金属栏杆,乳胶漆,铝合金门窗,清玻璃,少量木材面砖或仿石材等。
十二、防灾规划
1、消防
十一、夜间景观照明设计
1、指导思想:
以建设特征鲜明,国内一流的居住社区夜景照明为目标,把搞好重点区域的夜景照明作为突破口,(1)消防通道:主次干道和支路均为主要消防车道,特殊情况或紧急时可以进入步行路及其它车行道和场地,成网络状分布。
(2)高层建筑的消防扑救面满足规范要求,并设环形消防车道或上下两个面进行扑救;实在有困难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的,考虑足够的消防扑救面。所有高层、低层建筑的防火间距满足消防要求。将夜景照明和社区建设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长期和近期的关系,实现夜景照明和社区建设协调统一的同步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1)规划应紧扣地域化、风情化的场所特征,按地区形象设计模式,创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夜景照明体
系。
(2)规划的起点要高,应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3)应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综合考虑构景元素的特征和照明要求,注重夜景照明总体效果的塑造。(4)应充分体现城市建筑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国家照明委员会(简称CIE)的城市夜景照明标准,规范
与技术文件规定的精神。
(5)应远近结合,分步实施。
3、城市夜景照明规划构思:
总体构思是以高层住宅为重点同时兼顾低层建筑区。以各公共绿地为中心,以沿街商铺的照明为主轴,有主有次,把建筑物和各景点的照明、道路照明和有关的构景元素的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分高、中、低三个层次规划布置,高低错落,点线面兼顾,构成一幅庄重大方、亮丽壮观、简洁明快并富有生机活力和时代精神的夜景照明系统。
4、夜景照明建设措施:
(1)实施范围是,将采用统一灯控系统,实施的主体有重要建筑物、建筑物之间的过渡、水池以及步
行廊道上的绿色景观。
(2)展示全新、富有特色的城市夜景,在原有的技术手段上增添了激光、探照灯等照明设施,动感强
烈。
(3)道路两侧的树木在灯光照射下凸现出来,形成一条条“绿色长廊”。
(4)突出建筑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利用灯光表现建筑物的主体轮廓、标志、特征、重要通道和入口
等部位,灯光基本色调以低色温暖色调为主,其它彩色光只能用于点缀性装饰。
(5)设计时注意节能和避免光污染。
(3)消防栓沿道路不大于120米的间距设置。
2、防震
工程应按7度设防。
3、地质灾害
该区内无地质灾害。
十三、结构设备综合管网等专业
第五篇:规划设计说明
孟溪镇(梵净府城)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一、规划依据
1、孟溪镇政府广场规划设计任务书
2、基地地形图。
3、规划设计要求。
4、贵州省城市广场规划政策及法规。
二、位置概况
孟溪镇政府休闲文化广场位于孟溪镇花园董大桥右上侧临河之上,北临平行大道,背靠孟溪镇政府行政广场,是规划镇行政中心小区的重要地域部分,规划用地为矩形,宽约100米、长约65米,用地面积6500平方米基地地形南高北低,高差3米。
三、广场定位
“梵净府城广场”是孟溪镇区域内一个集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等多功能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广场。
四、设计原则
1、紧扣梦溪历史文脉及地方风俗。突出表现城市意向、创造一个主题鲜明、特征明显,具有普遍“认同感的标志性开放空间。
2、充分考虑基地的自然特征和资源因地制宜做一个下沉式的休闲文化广场,力求用最小的生态冲突,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和相互烘托为城市营造一个高素质的生态环境。
3、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深入研究市民的行为心理和心理和使用要求,在广场的使用中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4、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几大功能空间并使之相互有机联系,清晰简捷、方便易达的交通流线。
5、尽量使用地方材料,选用地方树种,够筑具有民族现代的建筑物和园林景观。
五、规划意念
“府城广场”作为孟溪镇的城市中心广场。在营造功能合理,美观宜人的物化环境同时,必须现今成为孟溪的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的现实载体。这些非物化的因素洽广场赋予深刻的内涵,使之区别于同类二更具有标志性,让市民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通过该孟溪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等相关资料的理解,我们归纳出花灯、图腾、梵净府城城楼、亭、水,五个意念,并以此作为广场的设计构思起点,通过物化营造取得相应的含义。花灯的隐喻:
在广场的中心位置,在舞台之上,以通透的镂空表现艺术雕塑花灯中的两个人物的对舞,加上两边大号长鸣的构造表达了孟溪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祷之意,图腾的隐喻:
以金钱杆为主体,以龙的蜿蜒盘踞为表现形式,隐喻了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对花灯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对传承和发扬花灯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的认同和决心。城楼的隐喻: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在武陵山脉的梵净山脚下我们努力打造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她代表着我们政府和劳动人民的坚强信心,代表着我们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形象发展定位。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在广场休闲区布设“停一停”不仅给人们休息之用,更能起到遮风避雨之用。真是以人为本,关怀为上的市政服务理念。
水:以水为龙,得水为上。水绕三湾、富贵荣华。广场右侧紧靠孟溪河,水绕广场而过,广场临河而建。一种深邃、旷远、神谜、宁静的感觉犹然而生。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花灯”“图腾”“城楼”“亭”“水”五个隐喻诠释了孟溪的城镇文脉,历史民俗地域特征和人文化精神,并以寄托对过往的纪念和对未来的展望,给美观,实用的广场赋予她应有的深刻内涵。
六、1、功能布置
广场整体上是一个不规则的矩形,长约有65米,宽有100米,面积约有65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500平方米(含梵净府城城楼、广场管理房和配电房,公共卫生间,休闲长廊)广场能容纳1000人左右的大型聚会。其余面积为绿化用地。均为游人休息、休闲、散步的地方,休闲文化广场与市政行政广场以平安大道为界,形成上下错层递进关系。
2、交通流线
车行流线,广场紧靠花园董大桥,东西两地是两条次要路与堤坎相接,汽车只能在广场三个周边行驶,避免对广场的穿越和河堤景观进行干扰。
人行路线,广场三周都有入口进入,其中南向为广场的主入口。在平安大道下沉二十几步台阶便进入了广场,在另外两边还有更多的小径通过,使广场确保方便易达,更具开放性。在所有入口和主要交通线中,有高差的地方都设有斜坡道。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无障碍交通支流
3、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的设置充分考虑与广场功能及周边环境结合,在满足使用的同时塑造鲜明的广场形象
4、广场建筑:①梵净府城城楼;总高8米,占地120平方米
②休息游廊; 位于表演舞台两侧,总高4.5米,占地20平方米。
③公共卫生间; 占地面积50平方米
④配电房;占地面积20平方米
5、公共艺术品;包括主题雕塑,图腾、号手等。
6、绿化;多数是草坪和低矮灌木为主,是高大的乔木为辅,空间视线绝对开阔。走廊以色彩丰富的观赏植物为主,配以阔叶树木形成树荫,营造悠闲自在的花园氛围。
7、灯光;以景观灯为主,配以草坪灯为点缀,在夜间形成灯光澜珊 的美感。
8、铺装、尽量使用与市政广场相对应的桃花红花岗岩,辅以枫叶红花岗岩为点缀。通过色彩打造的变换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同时软硬材料并用,便于降雨渗入地层以减少积水,在无障碍路线上采用不同质感的材料作为盲人的引导系统。
2011.06.30
[复制链接]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清华艺术设计制作有限公司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桂东县沙田镇是省重点建设镇,享有“湘南六大集镇之一”美誉,是毛泽东同志所定第一军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地,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全镇总面积81.3平方公里,辖12个村2个居委会,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8万人,镇区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2.01万人,城镇化率为90%。城镇水、电、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有自来水厂一座,日处理能力达2000立方米,城区供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完善,能充分满足生产、生活、市政消防用水,城区自来水普及率和入户率达100%;建成1.1万千伏安变电站1座,居民使用电或液化气达100%,境内建成电站9座,装机24860KW,其中有装机容量为7000KW石磨岭电站和装机容量为12000KW的石壁山电站;镇内驻有移动、联通、电信3家通信公司,网络覆盖广通全境,全镇移动、联通用户已超过10000户,程控电话装机容量6000门,用户达4000多户;电视、广播覆盖率达100%;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0所;环境卫生设施不断改善,设有镇环卫所,现有环卫职工12人,配备了洒水车、垃圾车各1辆,镇内设有公厕6个,其中水冲式公厕3个,并有专人负责保洁;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总面积11000平方米的军规广场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全镇绿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25%,城镇整体功能不断提高。2009年我镇引进外资3.36亿元,实现GDP20384万元,完成财政收入1440万元,人平纯收入达2100元。在2008“福城杯”小城镇“六个一”评比活动中第一军规广场建设获得全市一等奖,2009“福城杯”小城镇“六个一”评比活动中湘赣边贸大市场建设获得全市一等奖。
二、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1、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岳汝高速建设和106国道扩改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融资”的多元化建设策略,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该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万寿宫居委会、燕岩桥居委会为城镇中心,把城镇周边的江湾、周江、水庄、径口、大河村纳入规划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对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布,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提出“一中心、二轴、三区”布局设想,即一中心是以沙田镇区为中心,二轴是西面的106国道发展轴、东面的沤江经济发展轴,三区是北为工业区(2010年后工业布局以沤江下游的南面为主),西区为中心区(以行政、服务、物流、商贸为主),东为文教生活区(以集贸、教育和卫生为主)。通过对沙田镇城区南延、东扩、北展、西连的发展战略拓展城镇,打造好106线、岳汝高速沿线、沤江沿线三条风光带,使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投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让沙田成为辐射湘粤赣边乃至珠三角的红色商贸物流城镇。
预计2020年镇域总人口50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0%,规划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为450公顷,人均100平方米。
2、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
(1)第一军规广场二、三期工程建设
完成军规广场科技展览馆、旅游接待中心、广场亮化等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广场第三期工程的征地工作,按规划建设广场军规生态园、军规培训中心、军规连心桥、水上游乐中心等附属工程,把军规广场建成为一个集红色教育、生态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对东平路农行——燕岩桥720米街道铺设烤漆砖4200㎡,砌筑排水沟1440米,安装路灯24盏,种植桂花树150株,同时规范门面招牌、停靠标志等。其中有些营利性工程项目可以推行民间资本投资的办法,以缓解政府投入资金不足。(2)中心城区用地大扩容 大力实施沙田城镇南延、东扩、北展、西连的城镇发展战略,结合岳汝高速沙田互通出口连接线和国道106绕城改道与岳汝高速伴行进行北展西连的规划,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彰显城镇的商住、教育、工业、旅游、农业产业等功能分区。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和兑现安置补偿的情况下,实行征转分离用地模式,在沙田镇区周边7个村(居)先征地3000亩,待项目落实后再办转用手续,分步滚动实施,重点开发好106线、岳汝高速沿线、沤江沿线三条风光带。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沙田工业小区,将产业项目用地纳入规划范围。(3)加强军规大道和互通连线至沙田镇区大道建设
对军规大道1200米进行路面改造,集中财力建设互通连线至沙田镇区大道的美化、绿化、亮化,建成为沙田的迎宾大道,提升沙田的城镇品位。(4)沙田物流中心建设
采取多渠道融资、多途径投资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银行贷款、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筹措资金,逐步实施沙田物流中心建设。该工程坐落于沙田镇岳汝高速和106国道连接线江湾三角坪处,是一个集物流配送、仓储、停车、商务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占地20亩,总投资5000万元。该项目已由县发展改革局批准立项,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规划设计等工作,并按照城镇的发展要求继续往沃水和老机械厂方向规划扩大征地50亩,以满足物流仓储的要求。
(5)垃圾处理场建设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不影响饮用水源,不影响安全稳定,不破坏森林植被,不造成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和镇区扩容提质,在桃洞林场内规划建设好沙田垃圾处理场。(6)湘赣边贸大市场扩建工程建设
拟投资1000万元在原市场靠沙南路的对面征地3000㎡,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停车场、商住两用楼盘、市场办公大楼等,同时对现有农新贸市场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全面升级享有湘南六大集镇之一的沙田集市新面貌,经济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7)镇区供水工程建设
拟投资120万元对镇建成区4500米输水管网进行改造,同时在城镇的南部径口大皮垇利用转湖水库的水源增建一个自来水厂,以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和城镇扩容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可研论证。
(8)沙田工业园区建设
沙田工业园区按照一园多点的模式,以科学发展为规划,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外商投资为主体,同时吸引内资企业,目前工业园区在江湾已形成“小水电、高耗能、煤炭、木材加工”四大产业,成为桂东县承接粤、港、澳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新的规划后主工业园区拟选址在沤江下游的大湖、龙头、径口村,开始实施时间为2010年1月,总投资 8000万元,首期2000万元,规划面积2010年为50公顷、2020年达到100公顷(含大塘、普乐工业小区),招商产业定位为化工、硅冶炼、小水电、木材加工、纺织、物流等,现在规划论证已初具雏形,是桂东县“十二五”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基地。(9)沙田客运站建设
根据城镇发展需求,建设沙田客运站是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拉伸城镇规模,起到提升城镇水平,发展和壮大城镇经济的作用。拟在周江红桥或周江步背建设沙田综合客运站,同时规范客流和客运车辆的管理。
(10)沙田镇区国道106的改造建设
结合岳汝高速建设,尽快启动国道106沙田段的升级改造工程,利用沙田规划修编的大好时机,对国道106绕城改道规划与岳汝高速在镇城区范围内伴行,构筑沙田城镇区域五纵五横,从而达到了节约土地,与城镇总体规划形成相得益彰。
(11)沿江大道、周江—大河和江湾—大河大桥建设 在沤江靠岸燕岩桥方向规划建设宽度50米的沿江大道,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形成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同时建设周江—大河和江湾—大河两座大桥,充分连结城镇镇区的东西两岸,劈开过往车辆绕城东洛,形成一个沙田城镇区域的完美结合体。
三、小城镇建设规划实施要求
1、按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城镇核心区域、主要街道和重点村庄进行控制性详规,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优先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湘南重镇、军规名镇”城镇品位;
3、合理利用土地,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发挥市场经济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道路。
4、严格做好规划控制,量力而行,中远期结合,分期实施。
四、小城镇建设主要推进措施
1、立足长远,高标准规划城镇
按照城镇经济的发展变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我镇立足长远,因地制宜,聘请专家教授对沙田镇区进行高标准、高品位的整体功能区划分规划,将镇区划分出工业区、教育区、商业区、生活休闲区。在编制规划中,对排水渠、污水处理、垃圾站、供水、供电等城镇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同时,突显商贸功能,形成了服装、餐饮、小商品等商贸一条街,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分区更加合理。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城乡统一建筑风格,农村集中建设用地,推广农村居民点建设,充分突显“湘南重镇、军规名镇”的优势和特色,全面完成沙田镇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创新机制,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建设城镇
沙田镇紧紧围绕全县“抓好城镇活市场”的工作部署,积极实施“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强镇富民”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按照“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业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的城镇经营思路,依据沙田镇的性质、区位、文化、产业等进行科学定位。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融资机制,从小城镇建设开发过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资金全部返还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级拔一点、向外引一点、民间聚一点”的方式,对城市建设与管理方式作大胆改革和实践,通过流动、组合、拍卖、出租、转让等方式,对小城镇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通过一系列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沙田的城镇建设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了沙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3、以人为本,加大力度规范城镇管理
按城市规划法严格执法,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要以大多数人民群众为本,树立“为人民管城市”、“沙田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服务意识;成立有单独执法权的城市综合执法沙田分局,以执法队伍建设为根本,不断优化队伍形象、激发队伍潜能,切实增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4、发展产业,壮大城镇经济繁荣城镇
沙田镇作为民营企业聚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工业优势。我们立足这一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余家,成为区域内带动沙田发展的经济引擎。二是以民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几年来共引进硅冶炼、木材加工等各类企业项目15个,新增企业项目财税贡献率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本土成长型企业,为带动城镇化夯实经济基础。
5、统筹兼顾,完善小城镇建设政策保障体系
积极研究落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户籍、教育、土地、就业、投资等配套措施。一是探索制定促进城镇新型社区建设优惠政策,在税收、融资、户籍、房产、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农民进城造城;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实现沙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