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

时间:2019-05-14 02:3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

第一篇: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

论电视选秀节目的利弊

概述:

选秀作为名词的意思是选拔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的一种活动,作为动词来讲,指的是选拔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的行为。电视选秀中的选秀指的是动词行为。电视选秀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电视作为一个媒介,一个平台,为选秀提供了场所。

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出现电视选秀这样的节目。而2004年的第二届“超级女声”比赛更是把电视选秀推到了一个高潮。从而也衍生出许多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一、电视选秀节目的利:

1、从观众角度: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一档新的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的节目。观众被这样以电视传播为主导,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手段共同组成的电视节目所吸引的原因在于其创新性与互动性。以往的电视节目里出现的明星大多都是由星探发掘,经过包装而推到电视荧幕上,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而电视选秀则不同,电视选秀节目虽然请了评委,但仍将一部分投票的权利交给观众,调动了观众的主动性。传统的电视节目没有给观众表达机会,观众的参与度较低得不到满足,但电视选秀则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更具有贴近性,让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节目中来。电视选秀大多采用短信投票的方式,老百姓可以自己选出明星。电视选秀是市场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带给大众快乐的舞台,因为其具有“草根式”的亲和力

2、从选手角度:传统的选拔明星方式是通过公司甄选,星探发掘等手段,推到台前的艺人都已经经过包装培训,观众接受其的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的宣传。而选秀选手则不同,他们往往没有非常雄厚的家底,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也没有很完美的外表,属于“草根”。而往往是这样的人容易跟观众亲近,没有距离感,容易接受,也可以理解他们。选秀选手都是怀抱有梦想,比较有感染力。而传统的明星在成名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中,难免会沾染一些圈子里不好的习气,为了成名费尽心思,讨好能够给他们机会的人。而选秀选手经历的则是一个快速成名的过程,即使是黑幕和不公平的对待也比较少,也较容易曝光。传统明星是在舞台后进行包装的,观众看不到,而选秀选手则大多暴露在舞台上公众视野中,相对来讲观众能够更明显地见证他们的成长对他们更加充满感情。选秀选手比一般传统明星更加具有竞争意识与勇气,因为选秀选手具备勇气才会登上舞台接受一轮又一轮的残酷比拼,费尽心力表现自己留在舞台上,在这过程中他们学会礼让、谦和、团结、竞争。无论最后的成败与否,他们都在这样的场合锻炼了自己,增长了见识,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做做。最后选出来的明星也更具市场的考验,更有价值。

3、从社会影响角度:电视选秀不仅娱乐了人们的生活,使娱乐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带来了文化的发展。电视选秀还带动了经济效应,影响了电视消费文化,如电视选秀节目的广告冠名,短信投票都给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电视选秀向人们传递了现代化的观念,个性化时尚化的追求。让人们明白了时尚与个性,自我展示并不是明星的专属,只要有勇气,谁都可以站到舞台上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选秀是社会文化活动,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文化。不同的选手带来不同的才艺,给我们带来了风格不同的文化大餐,引领了人们新的文化时尚理念。

二、电视选秀的弊端

1、从观众角度:因为“超级女声”带来了电视选秀的空前繁荣,电视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到达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给观众带来轰炸式的掘墓,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选秀节目给人看到了演艺界名利场上的你生我夺,再加上各式各样的赞助广告,以及用或走毒舌或走温情路线但看来看去总是这两个的评委,难免让观众转台。电视选秀的不规范化,粗俗化,刻意炒作等现象给观众带来了浓浓的厌恶感。

2、从选手角度:在选秀的过程中,选手往往是被捧在最中心的一批人。然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极强极大影响力以及现场情绪渲染等因素,让他们迷失自我,盲目以为自己已经成名,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而陷入不真实认不清楚自己定位的状态。等待选秀高潮过去,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红而是逐渐被人们遗忘,于是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成名的选秀选手大多在赛事过程中就与经济公司签订合约,经济公司也急于求成趁着赛后的热潮为选秀选手出唱片,接代言。这些事情往往都比较急躁而降低了其质量,也增加了选秀选秀的易消耗性。电视选秀也催生了一批选秀专业户,这个比赛不行再去那个比赛,靠选秀混饭吃,到处混个脸熟。而他们原本对于演艺的热爱也渐渐变成了只是技巧的卖弄和出出风头,丧失了当初的赤子之心,身上早已有了江湖味,唱歌和表演都缺乏动人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只是加速地耗尽自己。

3、从社会影响角度:电视节目已被娱乐节目和选秀节目包围,一些人文的,文化类节目往往因为不足噱头,收视率不高而被叫停。尽管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要求一再严苛起来,但各地电视台总能沉着应对,想着法子钻空子。选秀节目矫情而漫长,尽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率的奇迹,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团体,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这并不能成为电视选秀长期霸占电视黄金时段的理由。人们对电视娱乐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雷同的节目已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电视选秀选手的一夜爆红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只注意到选秀选手成名后的辉煌,并对此向往不已。从而荒废学业,不估计自己本身的能力与才华,一心只想成名,完全的功利化,盲目追求,不顾一切,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浪费时间与金钱。电视选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总结:

电视选秀带给了我们不少欢乐,却也带来了不少弊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从一个角度肯定或否定它。电视选秀也是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社会现象,我们应理智对待,不盲目追星,理性收看。

参考文献:

《第七期金鹰争鸣——中国需不需要电视选秀》 《我国电视选秀兴起的积极意义》 《电视选秀中的平衡与博弈》 《猫扑娱乐——电视选秀》

第二篇:选秀利与弊

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辩题中的几个定义。1,选秀:就是在公众的关注参与下,经特定的过程,从众多参赛选手中选出最符合确定标准之人的程序2,大学生:是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3,利的标准:对个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并受到认可。我方将从选秀个人,选秀节目本身,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大学生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利大于弊。

首先,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可以提高自我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讲,选秀类节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更早的开始参与社会艺术实践,艺术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艺术实践能力十分重要。而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可以调剂大学生活,增加艺术情趣和修养,让他们接触更多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这是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好处的。大学生的时间相对充裕,他们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他们能够充分处理好选秀与学业上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形势与条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

其次,就选秀节目本身而言,大学生参加可以提升节目的品味和内涵,有利于电视品牌的传播。因为大学生的艺术水平明显比其他的选手高,各个方面的素质也相对高一些,这是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所决定的。大学生的加入,无疑给节目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丰富了节目内容和内涵,使选秀节目锦上添花,也使的电视媒体可以做出更多的观众们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且大学生在选秀的过程中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也是创办选秀节目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再次,就社会而言,大学生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有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大学生毕业后最终要走向社会,对于社会需求而言更会选择一个心智成熟,努力拼搏,有上进心的并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而且社会需要一些以民主公平的方式从公众中脱颖而出,被公众所拥护的平民之星。他们能在社会中树立健康的形象。

不可否认,现阶段存在一些低俗选秀。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总体而言,选秀节目能展示平民天赋,帮年轻人实现更多样的梦想,给自己一个展示的舞台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娱乐。选秀已然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罅隙,成为民众喜闻乐见、人人可以介入、可以部分主宰的全民狂欢。这是一种社会欲望的普遍表达,它所具有的这种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在宣告平民时代的到来的同时,也启迪我们的青少年: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明星,是英雄。

正 方

让百姓表现自我选秀节目“星光大道”的主持人曾说:“我们鼓励参与,而不鼓励参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选秀节目降低了普通百姓走上荧屏的门槛,其真实性、互动性也增加了电视节目的观赏性,只要加强引导,显然利将大于弊。选秀节目既让百姓拥有自娱自乐、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增加了一个电视门类,值得肯定。

带给观众新鲜感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演艺人才,大多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并且亮相前总要经过种种专业的包装,不免让观众有“千人一面”的感觉。而选秀节目里的不少业余参赛者却充满了本真的表演,带给观众过去从未体会过的新鲜感和真实感,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的选秀节目能够获得观众追捧的主要原因。

模仿中发现人才不可否认,当前的选秀节目中有不少表演其实是在模仿,模仿明星、翻唱名歌名曲等等,但是,这种带有表演者自身痕迹的模仿却深受观众欢迎。此外,在模仿者的表演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们表演和艺术的天分,从而增加一个发现人才的渠道。其实,那些成名的明星们,最初也必然有一个学习模仿的阶段。

草根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把选秀节目看作草根文化、平民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这些节目,可以让百姓自我展现更为全面、真实的普通人的文艺生活状态。虽然在举办过程中,这些节目会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其功能。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它、规范它、改进它。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去尝试又怎能知晓结果如何,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有怎能知道蟹肉是如何的美味,诚然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但是没有人会放弃继续不断研发,所以最终火车与马车的比赛,火车站在胜利的一方。选秀比赛也是一样的。对于那些成功登顶的人来说是就是那个吃蟹的人,我们自然不必多说。对于那些被淘汰的人来说就是造火车的人,虽然落后了,但在人生漫漫的道路上这只是一次历练。对于这些人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只有经历过多次尝试,才知道这些尝试行不通,但是当他知道了这些路径不可行的同时他也知道了如何去寻求下一条更适合自己途径。对于那些看节目的青少年来说,他有个机会去试着想象,试着成熟,试着理智的看待问题。每个人都有年少的时候,你能保证没有选秀节目,你就能不盲目的跟风,不盲目的随潮流。说到底我们青少年痴迷一夜成名等等盲目想法和做法的产生是先于选秀节目,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有个很好的辨别体系,那么对于选秀节目我们自然会把其中不好的成分去掉。青少年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呢,他们会长大的,一件事情不用你告诉他们是对的是错的,你告诉了他们也不一定听。让他们去自己感受,去判断,相信他们。有梦想和追求大声说出来,我要成名,我要发财,总比假惺惺地说我要当科学家要好得多。选秀节目总体来说是励志的,是激励人向上的,就算有些极端的青少年粉丝存在,也不能代表所有看选秀节目的青少年粉丝都是一样的。而且,选秀节目更多的是欣赏一个选手的性格,如果这个选手孝顺,那么会影响他的粉丝开始重视自己的家人,通过这样带来得道德引导远远比老师或父母的唠叨来得有效而直接。但是今天我们对方辩友居然告诉我们选秀节目是如此的糟糕,我们应该效仿鲁迅先生“去糟粕”。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对方辩友很残忍,我们青少年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你连一次尝试的机会,一次失败的经历,一次抉择是非的机会都不给他们,你只想一味的叫他们“在故纸堆里寻求黄金屋、颜如玉”,然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回回头对他们说“对不起,今天交通比较拥挤,过不过得去各安天命。过去了最好。过不去,拜拜,回家种田杀猪去。”对于青少年来说,成长是场幸福的灾难,岁月轨迹划满甜蜜的忧伤,总希望可以像彼得潘一样,永远长不大。可现实如一个市侩的商人,拿出所未尝过的“密钱”来诱惑我们,换取我们的光阴和快乐。所以我们要试着去长大,试

着去寻求一次次的机会来完善是非观,人生观。光是从书本上来的观念和看法实在太抽象,而选秀节目恰恰给来我们一次机会来正视这些问题,来发现那些与你有着类似想法的人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时刻。谢谢!

弊大于利

害.小小年纪就把舞台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唯一,我想,他们即使现在成了名,也会是昙花一现.观众仅应该将它们看成是娱乐形式之一,而不是获取名利之阶梯。一些青少年正在认同“走捷径”,荒废学业,把自己一生拿来作赌注,实在是风险太大了.选秀活动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但是很多的幕后故事让人对公正失去了信心如某超女,家境一般,为路费、短信等花费十几万元,在某赛区取得前十名,但是仍然未被更多人所熟知,不知道是钱花的不够还是才艺有限……

为名而付,为名而获,一日成名,名垂千古。心为行所想,劲为心可使,心行可塑,劲心可为,到头来,不知是福是祸?

选秀泛滥体现国民颓废浮躁的心态,说明弘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一个沉溺于低级趣味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一句话选秀不能强国,只能腐朽年轻人的思想。贻害民族。

纵观各种选秀类节目,无论看上去多么的民主与平民,究其根本,其所传递的暗示都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通过„一夜成名‟而获得名气和财富”,这种草根民主是虚伪的,其客观上会助长青少年靠侥幸取得“成功”的心理,起到某种“精神摇头丸”作用,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十年寒窗苦,不如荧屏一朝夕”是其一,疯狂追星,耗财又耗力是其二。而选秀节目中随时可见的各种言行举止或打扮,也在一点一点的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

违背主流价值观选秀节目倡导的是一条快速成为明星的“捷径”,成名成了终极目标。在这种急功近利价值观的不良诱惑下,容易导致思想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崇尚,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素质,而更多地关注功名利禄。这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和警觉。

盲目追求收视率选秀节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现在成了电视台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一个“重灾区”。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选秀节目,相互之间重复程度很高,很多节目缺乏创新,质量不高,品位低下,为了争取收视率甚至故意让选手出丑。因此,有必要对选秀节目加强监管。

助长荧屏抄袭风目前,许多综艺类节目都是模仿国外或港台地区的同类节目,一旦某类型节目在某个电视台走红,那么其他电视台就会跟风而上,选秀节目正是如此。其后果,只能是助长电视行业的懒惰和抄袭之风,妨碍了自主创新。

易误导未成年人在主管部门出台限令之前,参加选秀节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甚至导致某些未成年人放弃学习、离家出走。如今,虽然已经限制未成年人参加此类节目,但在电视机前的“铁杆粉丝”中,肯定少不了大批的未成年人。如果任由选秀节目泛滥,一定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方

正确引导很重要选秀节目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人气和影响力,在于节目中倡导的敢想敢做、“想唱就唱”获得了百姓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心态认同,值得提倡。但是,作为一种新生节目样式,选秀节目也可能助长一些人贪图捷径、不思奋斗的心理。关键在于要正确引导。广电总局已下发通知予以规范,应按照这个思路,加强引导和规范。

建审批监管制度通过“海选”发现人才,娱乐大众,本是一件好事,但现在有些选秀节目成了生财门路,互相仿效,竞相争办,甚至收高额报名费。还有的参选人员为获奖不惜花钱疏通关节,把台上竞争变成了台下竞争。为规范选秀节目,让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应尽快建立审批制度,加强监管。

法不禁止则可行选秀节目的盛行,和电视台及企业的商业利益诉求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选秀节目的广告等经营做法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那就应当允许其举办。至于节目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笔者以为,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媒体、家庭等通力合作来解决。

会使孩子沉浸于幻想中

1.幻想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某一天突然成名,从而无心学习.2.过分崇拜他们,狂热追星,影响日常生活.选秀选秀,选出的女生剃板寸,男生扎小辫;女生言行粗犷泼辣,丝毫没有淑女风范,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一点都没男子气概……这样的选秀,不是在诱导„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记者也发现,“中性风”在杭州中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上身校服,下身宽松牛仔裤,腰上系上一些链子,这就是很多女学生的打扮。一位高中校长说,一些女孩认为流行的就是美。于是,盲目地去效仿,根本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同时,错误地把“野蛮”当成个性,以此来标榜自我。

第三篇:选秀利与弊

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辩题中的几个定义。1,选秀:就是在公众的关注参与下,经特定的过程,从众多参赛选手中选出最符合确定标准之人的程序2,大学生:是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3,利的标准:对个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并受到认可。我方将从选秀个人,选秀节目本身,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大学生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利大于弊。

首先,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可以提高自我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讲,选秀类节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更早的开始参与社会艺术实践,艺术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艺术实践能力十分重要。而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可以调剂大学生活,增加艺术情趣和修养,让他们接触更多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这是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好处的。大学生的时间相对充裕,他们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他们能够充分处理好选秀与学业上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形势与条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

其次,就选秀节目本身而言,大学生参加可以提升节目的品味和内涵,有利于电视品牌的传播。因为大学生的艺术水平明显比其他的选手高,各个方面的素质也相对高一些,这是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所决定的。大学生的加入,无疑给节目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丰富了节目内容和内涵,使选秀节目锦上添花,也使的电视媒体可以做出更多的观众们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且大学生在选秀的过程中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也是创办选秀节目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再次,就社会而言,大学生参加电视类选秀节目有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大学生毕业后最终要走向社会,对于社会需求而言更会选择一个心智成熟,努力拼搏,有上进心的并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而且社会需要一些以民主公平的方式从公众中脱颖而出,被公众所拥护的平民之星。他们能在社会中树立健康的形象。

不可否认,现阶段存在一些低俗选秀。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总体而言,选秀节目能展示平民天赋,帮年轻人实现更多样的梦想,给自己一个展示的舞台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娱乐。选秀已然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罅隙,成为民众喜闻乐见、人人可以介入、可以部分主宰的全民狂欢。这是一种社会欲望的普遍表达,它所具有的这种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在宣告平民时代的到来的同时,也启迪我们的青少年: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明星,是英雄。

正 方

让百姓表现自我选秀节目“星光大道”的主持人曾说:“我们鼓励参与,而不鼓励参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选秀节目降低了普通百姓走上荧屏的门槛,其真实性、互动性也增加了电视节目的观赏性,只要加强引导,显然利将大于弊。选秀节目既让百姓拥有自娱自乐、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增加了一个电视门类,值得肯定。

带给观众新鲜感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演艺人才,大多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并且亮相前总要经过种种专业的包装,不免让观众有“千人一面”的感觉。而选秀节目里的不少业余参赛者却充满了本真的表演,带给观众过去从未体会过的新鲜感和真实感,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的选秀节目能够获得观众追捧的主要原因。

模仿中发现人才不可否认,当前的选秀节目中有不少表演其实是在模仿,模仿明星、翻唱名歌名曲等等,但是,这种带有表演者自身痕迹的模仿却深受观众欢迎。此外,在模仿者的表演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们表演和艺术的天分,从而增加一个发现人才的渠道。其实,那些成名的明星们,最初也必然有一个学习模仿的阶段。

草根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把选秀节目看作草根文化、平民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这些节目,可以让百姓自我展现更为全面、真实的普通人的文艺生活状态。虽然在举办过程中,这些节目会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其功能。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它、规范它、改进它。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去尝试又怎能知晓结果如何,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有怎能知道蟹肉是如何的美味,诚然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但是没有人会放弃继续不断研发,所以最终火车与马车的比赛,火车站在胜利的一方。选秀比赛也是一样的。对于那些成功登顶的人来说是就是那个吃蟹的人,我们自然不必多说。对于那些被淘汰的人来说就是造火车的人,虽然落后了,但在人生漫漫的道路上这只是一次历练。对于这些人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只有经历过多次尝试,才知道这些尝试行不通,但是当他知道了这些路径不可行的同时他也知道了如何去寻求下一条更适合自己途径。对于那些看节目的青少年来说,他有个机会去试着想象,试着成熟,试着理智的看待问题。每个人都有年少的时候,你能保证没有选秀节目,你就能不盲目的跟风,不盲目的随潮流。说到底我们青少年痴迷一夜成名等等盲目想法和做法的产生是先于选秀节目,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有个很好的辨别体系,那么对于选秀节目我们自然会把其中不好的成分去掉。青少年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呢,他们会长大的,一件事情不用你告诉他们是对的是错的,你告诉了他们也不一定听。让他们去自己感受,去判断,相信他们。有梦想和追求大声说出来,我要成名,我要发财,总比假惺惺地说我要当科学家要好得多。选秀节目总体来说是励志的,是激励人向上的,就算有些极端的青少年粉丝存在,也不能代表所有看选秀节目的青少年粉丝都是一样的。而且,选秀节目更多的是欣赏一个选手的性格,如果这个选手孝顺,那么会影响他的粉丝开始重视自己的家人,通过这样带来得道德引导远远比老师或父母的唠叨来得有效而直接。但是今天我们对方辩友居然告诉我们选秀节目是如此的糟糕,我们应该效仿鲁迅先生“去糟粕”。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对方辩友很残忍,我们青少年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你连一次尝试的机会,一次失败的经历,一次抉择是非的机会都不给他们,你只想一味的叫他们“在故纸堆里寻求黄金屋、颜如玉”,然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回回头对他们说“对不起,今天交通比较拥挤,过不过得去各安天命。过去了最好。过不去,拜拜,回家种田杀猪去。”对于青少年来说,成长是场幸福的灾难,岁月轨迹划满甜蜜的忧伤,总希望可以像彼得潘一样,永远长不大。可现实如一个市侩的商人,拿出所未尝过的“密钱”来诱惑我们,换取我们的光阴和快乐。所以我们要试着去长大,试着去寻求一次次的机会来完善是非观,人生观。光是从书本上来的观念和看法实在太抽象,而选秀节目恰恰给来我们一次机会来正视这些问题,来发现那些与你有着类似想法的人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时刻。谢谢!

违背主流价值观盲目追求收视率助长荧屏抄袭风易误导未成年人

第三方正确引导很重要建审批监管制度法不禁止则可行会使孩子沉浸于幻想中

1.幻想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某一天突然成名,从而无心学习.2.过分崇拜他们,狂热追星,影响日常生活.选秀选秀,选出的女生剃板寸,男生扎小辫;女生言行粗犷泼辣,丝毫没有淑女风范,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一点都没男子气概……这样的选秀,不是在诱导„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记者也发现,“中性风”在杭州中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上身校服,下身宽松牛仔裤,腰上系上一些链子,这就是很多女学生的打扮。一位高中校长说,一些女孩认为流行的就是美。于是,盲目地去效仿,根本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同时,错误地把“野蛮”当成个性,以此来标榜自我。

第四篇:当代选秀论问报告

一、各种选秀比赛层出不穷

如今,“选秀”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打开电视,“选秀”节目五花八门;翻开报纸,关于“选秀”的议论连篇累牍;打开互联网,各个选手的“粉丝”们为喜爱的选手争得面红耳赤„„

铺天盖地的“选秀”已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热门现象,也引起了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跟风,跟出了一窝蜂。

选秀类节目类似真人秀,却又不尽相同。其起源为英国的《流行偶像》,但最让我们熟知的却是美国的《美国偶像》。它连续举行了五年,参加者必须是16到24岁之间,从第四季开始,上限扩大到28岁,在美国风靡一时。

央视《梦想中国》总导演周稚舜无奈地表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比赛喜欢拷贝别人的东西,尤其抄袭欧美和港台的风格,哪种形式吃香,大家就蜂拥而上,结果却大量雷同。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为了争夺观众,许多比赛开始不择手段,这就给了电视节目低俗化生存的空间。” .

要抄,但不能照抄。

周导认为,学习先进电视节目的创作理念并无不妥,但必须学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我觉得娱乐节目制作人应该学学鲁迅的‘拿来主义’,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品质和独创性。即使学习别人,也要消化别人的优点,同时有自己的原创,形成自己的特点,这样节目才有生命力。”

二、选秀比赛火爆的原因

从06年开始,打开电视机就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综艺选秀节目,从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台的《我型我秀》还有《好男儿》,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到今天的《快乐男生》......种类繁多,令人有种应接不暇之感,看多了我们就会反思,为什么现在选秀节目这么吃香?而又为什么有这么多选秀节目在同一时段在不同的电视台中播放?

(一)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造就年轻人张扬自我的个性,通过这样的选秀比赛能够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明星梦。

“80后”出生的孩子,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从出生开始就集众人宠爱于一身,很多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家长的本意就是为了让孩子增长更多的艺术潜质,也为了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能有一技之长。时至今日,“80后”的孩子早已经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张扬的个性抑制不了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迫切的希望能有个舞台让他们尽情的去展现自己,锻炼自己。比赛最终的结果不是他们最关注的,而感受这个过程、锻炼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们最想得到的。

久而久之,社会中比赛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的竞争氛围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规模。于是,这些综艺选秀活动的产生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给予了一个广大的舞台,任由他们去发挥。

(二)如今的比赛搞的声势浩大,虽然丰富了广大观众收看节目的内容,提高了收视率,巨额的利益驱动也是选秀比赛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根据经济规则,如果新型经济中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那么它就可以被定为货币。” .这里的货币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某些途径才能把注意力的价值兑现。以我们所熟悉的“超级女声”为例,兑现的直接方式有两种:广告、短信。从某种意义上,“超级女声”凝聚的注意力资源引爆了广告经济和短信经济。

吸引和聚集注意力对媒体来说是注意力生产的一种形式,他人的注意力是一个有需求且紧缺的商品。收集注意力并为他人的注意力付钱,是一个注意力的社会生态学问题,它展示信息社会中注意力的经济属性。广告把吸引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售,所以注意力收入对媒体来说比金钱更为重要。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统计,“超级女声”白天时段收视份额最高值突破10%,居CSM31城市同时段播出节目收视份额第一,仅次于央视一套,排名全国第二,也是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最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与注意力成正比,高收视率意味着高注意力,将这么高的注意力出售,自然价值不菲。“超级女声”到底为湖南卫视获得多少广告费,猜测不一。但是,仅节目冠名权一项,赞助商蒙牛乳业投入了1400万元,再加上每场几百万的广告,可以想象其广告收入之巨。

此外,作为观众参与的主要方法——短信收益也是高得惊人。平时发送一条短信,通常只需0.1元,然而当一回“超级女声”的场外评委,短信的收费标准翻了5倍-20倍。在节目播出时,屏幕上的小字写着:移动用户每条1元;联通用户和小灵通用户每条0.5元;声讯电话每分钟1元!为了让心中的偶像继续留在电视屏幕上,几条短信的代价不算什么。不少狂热的“超迷”们自己发满15条,再用老爸老妈手机接着发。对主办方而言,正中下怀。在“超级女声”2006年长沙赛区决赛的当晚,观众累计奉上了超过27万张短信选票。如果以发送一条短信1元计,湖南卫视需要向移动与联通付15%到20%的费用,另付0.8%的频道占用费。而湖南卫视已与某网站合作拥有SP资格,不需要另外向SP运营商付费,余下的收入归自己。如果以进入10强的选手按平均每人20万张短信选票计,仅10强赛第一场的短信收入,湖南卫视的进账就将超过1500万。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选秀节目看法的调查报告 06瓯广本 0630115334 钱杨杨

摘要: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热中于收看选秀节目。女性对待选秀节目的态度更倾向于无所谓,虽然男性收看选秀节目的热度不及女性,但是对选秀节目的支持力度高于女性。在狂热程度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在选择支持选手的标准上,男性考虑的因素要比女性多,女性更容易”以貌取人”。大家普遍认为选秀节目应该适当控制,要少而精。关键词:选秀男女差别革命 前言:

选秀节目是近几年来非常火爆的电视节目形式,它让很多人一夜成名,变成“平民偶像”。比如,超女李宇春继两年前登上美国《时代》(《TIME》)杂志亚洲版封面之后,于近日再次登上该杂志美国版的版面,并受到了充分的肯定。随着05年超女的热播,超女作为选秀节目的代表被不断复制和拓展。如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央视的“梦想中国”,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在06选秀年的“选美”、“选唱”、“选舞”、“选角”等多元化形式过后,07选秀节目似乎降了一点温。但是它对社会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被看成是一次革命。

这份调查报告主要是分析当代大学生中男女对选秀节目看法的异同。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比较男女对选秀节目的看法,一方面可以帮助电视媒体了解观众,有助于他们改进节目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观众的特征,有助于更精准的进行市场定位。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瓯江学院B区的学生,总共发放了30份问卷,回收30份,有效问卷为30份,其中男性问卷13份,女性问卷17份。

男女对选秀节目的不同看法

调查显示会看选秀节目的人达到了76.7%,有60%的人选择偶尔观看选秀节目,其中,男性比例为46.2%,而女性比例为70.6%。男性中几乎不看选秀节目的人达38.5%,而女性仅为11.8%。选择会经常性观看的人当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性为15.4%,女性为17.6%。从此项调查数据来看,女性比男性更热中于收看选秀节目。

在是否支持选秀节目这个问题上,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为53.3%,较支持的为36.7%,而非常支持和不支持的分别为3.3%和6.7%。其中,女性中觉得无所谓的占64.7%,而男性中为38.5%,男性中较支持的占46.1%,女性占29.4%。很明显,女性对待选秀节目的态度更倾向于无所谓,虽然男性收看选秀节目的热度不及女性,但是对选秀节目的支持力度高于女性。

占76.3%的人表示从没有想过去参加选秀节目,其中男性的比例竟高达92.3%,也就是在被调查的13位男性中,有12位从来没有想过去参加,仅有1位有过参加的想法。相比较而言,女性中虽然从没有想过参加的人达到70.6%,但是有想过参加想法的人占29.4%,其中有1位女性去参加过。从调查数据来看,虽然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想过参加选秀节目,但是女性的参与程度要比男性高。选秀节目的观众以女性为主,而在狂热程度上,女性也明显高于男性。调查中选择“身边有很多人去参加选秀节目”的人没有一个,选择“有,但是不多”的人占60.0%,选择“没有“的人占40.0%。女性中有76.5%的人身边有人去参加,有23.5%的人身边没有去参加。男性中有30.8%的人身边有不多的人去参加过,身边没有人去参加的比例占69.2%。从整体来看,调查对象中的参与程度有些偏低。原因可能和今年选秀节目的降温有关,大家的热情不及以前。有资料显示,男性的意见领袖程度高于女性。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男性的参与程度低于女性。这说明,男性虽然较少参与选秀节目的互动,但一旦发言,更容易得到认同和引发共鸣。这可能与男性自身更倾向于征服别人的特质有关。调查中,选择有支持的选手和没有支持的选手的比例分别为60.0%和40.0%,男性中选择有与没有的人大致相当,分别为46.1%和53.9%,女性中70.6%的人有支持的选手,只有29.4%的人表示自己没有支持的选手。数据表明,大部分的人都会有支持的选手,女性与男性相比,比例更高,这可能与女性的参与程度高于男性有关。男性中选择更喜欢品牌节目的人占46.1%,仅有11.8%的女性更喜欢品牌节目,女性选择更喜欢选秀节目的占41.2%。女性中选择都喜欢的人有35.3%,男性仅有15.4%。男性更青睐品牌节目,选秀节目更受女性欢迎。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与生理性动机相对应,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与社会性动机相对应。有资料分析,男性和女性在收看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收看动机显著高于男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超女”的主要观众是女性,而“快男”的主要观众还是女性。女性在“表达爱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比男性要强烈,选秀节目恰好给了女性表达其情感的大好机会。她们会在观看节目时被深度卷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付出金钱和情感,并感到快乐。调查发现,“我型我秀”是最受欢迎的选秀节目,有46.7%的人选择它,排名第二的是“加油,好男儿”,占30.0%,选择“超级女生”和“其他”的人分别占到了10%和13.3%。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选择湖南卫视“快乐男生”的比例竟然为0%!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呢,可能喜欢“快乐男生”的人不少,但是相比较而言,不是最喜欢的一档选秀节目。女性中最喜欢“我型我秀”的人占52.9%,“加油,好男儿”占35.3%。男性的比例为46.1%和15.4%,男性中选择其他选秀节目的人达到了30.8%,而女性则为0%。根据相关调查资料,选秀节目的观众中男性占41.3%,女性占58.7%。男性收看选秀节目的人虽然不及女性,但收看选秀节目的类型似乎比女性要广泛。今年“快乐男声”和“加油好男儿”的节目档期非常接近,每周末的比赛直播也经常撞车,可以说两档节目在观众的争夺上非常激烈。根据百度调查的数据显示,“加油,好男儿”的女性观众比例占63.7%,比“快乐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快乐男生”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83岁,“加油,好男儿”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31岁;“加油,好男儿”观众中在校学生的比例比“快乐男生”高出10.5个百分点。“加油,好男儿”观众中女性的比例更高、年龄更小、在校学生更多。由于两档节目的定位不同,也导致了两档节目对选手评判标准的不同。对于两档节目的观众来说,他们认为选手应该具备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存在一些差异。相对来说,“加油,好男儿”的观众认为选手外貌和性格方面的重要性更高,而“快乐男生”的观众认为选手在实力方面的重要性更高。

男女支持选手的标准都倾向与外貌和实力这两项,但是男性考虑的其他标准更多,达到了38.5%,与他们选择外貌标准的人比例相同,其中以实力为标准的人有61.5%。女性的标准则相对集中在外貌与实力,虽然以实力为选择标准的人有88.2%,但是外貌也达到了76.5%。在选择支持选手的标准上,男性考虑的因素要比女性多,女性更容易”以貌取人”。

中性风格会不会愈演愈烈,对于这个问题,女性有58.8%的人觉得会,男性中仅有23.0%选择会。男性中更多的人选择不会和没考虑过。显然,女性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更多的看法与主见,男性中很大一部分的人没有考虑过。这可能与女性比较关注选手的外貌有关。

男女对选秀节目的相似看法 在这个偶像平民化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粉丝,也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粉丝。“他们年龄主要在15-30岁之间。爱好广泛、时尚、喜爱新事物、喜爱娱乐、喜爱自我表现、愿意与他人分享爱好并愿意为爱好付费。”这是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评价粉丝的特点时所说的。(摘自新浪网)调查对象中没有人支持fans花很多钱去追捧选手这种现象,反对的人占33.3%,无所谓的人占66.7%。男性中反对的比例为30.8%,无所谓的为69.2%,女性中反对的占35.3%,无所谓的占64.7%。对于这种现象,男女的看法没有太大差别。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选秀节目还是保持着相当高的理性。

选秀节目风靡全国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超级女生”引发收视狂潮之后,各种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很多地方电视台也趁机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但是,选秀节目的市场节目同质化、质量下降等原因消减了观众的信心,男性中有69.2%,女性中有64.7%的人认为选秀节目应该适当控制,要少而精。大家普遍觉得现在的选秀节目跟风现象严重,没有创新,越来越无聊。今年“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的收视率都无法与之前的“超级女生”相比。选秀比赛已经在内地泛滥,选手的命运多半靠短信决定,大多数选秀节目已经演变成以敛财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大违背了替平民圆梦的初衷,越来越趋向于以单纯盈利为目的。而且,选秀活动在全国泛滥并渐渐陷入了误区。暗箱操作,评委造作,中性化炒作等诸多现象已成为其中的突出问题,近期评委素质遭到质疑,观众疑心他们并非真心选拔选手,更多的只是借机炒作而已。

男性中有53.8%的人认为参加选秀节目是成名的捷径,女性中有70.1%的人抱有同样的想法。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成名以后,随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并与伦敦市市长共同点亮了“2006伦敦中国年”活动的灯笼。这使很多人更加坚信选秀是一夜成名的捷径。于是,大批渴望成名的年轻人投身于选秀活动的大潮,浪费青春,摒弃了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人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自我展现的空间与机会,认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可能永远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是如果再深一层的思考,就会发现,这种娱乐方式背后,都是我们文化中那根深蒂固的投机欲望,赌博心态的展现,我们不信任那些长远的东西,也不信任自身努力的价值,我们喜欢的是迅速见效和别人眼中给予的肯定。

选秀节目兴起的意义是巨大的,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令人惊叹。它已经不是一个个别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广电总局已经下达过相关条例,但疏导泛滥的选秀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只有各方面通利合作,对症下药,各司其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无论如何我们希望,选秀持续到最后不会酿成一场悲剧,让选秀真正成为人们圆梦的舞台吧!

参考文献:《2007年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后记:刚开始觉得我们组的问卷设计的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当我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那就是重新设计一份问卷,重新再做一次调查。我觉得这份问卷的题目太浅显了,不能反映一些更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不过,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只能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做的就是在下次调查时,反复斟酌,设计出一份好的问卷来。

第五篇:受众话语权建构时代的电视选秀

受众话语权建构时代的电视选秀

摘要:电视选秀是受众话语权的产物,受众生产电视选秀时,对电视选秀的文本进行了建构:对传统进行颠覆,使传媒媚俗,使青年亚文化身份被认同。可以这样来评价选秀:选秀是受众消解焦虑与弘扬主体性的统一,选秀使受众审美倒退为机械水平,选秀使电视拟态环境中的虚假被确认。

关键词:受众;话语权;建构;电视选秀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2-0084-04

市场经济催生了选秀节目,这种节目类型在当今消费文化的渲染下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性,从节目中我们能看到生产性受众对节目的建构。本文主要研究选秀节目背后的受众。

一、传媒竞争图式催生选秀

在现如今各种传媒激烈竞争的年代里,各种新传媒层出不穷。自从上世纪50年代时,电视成为普泛媒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便是网络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媒体形式,而如今,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手机报纸等各种新式媒体形式纷纷登场,使大众在了解外围世界时,拥有广泛的途径。

除了传媒爆炸的背景,消费文化也乘虚而入,加速媒体各种节目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媒介之间种类的竞争不是简单的媒体竞争,也是各种消费活动本身的一种竞争。电视举行选秀,能够全面把握舆论的导向,掌握自身的收视率和满意度、广告收入。如强大的电视湘军――湖南卫视就在推出《超级女声》后,单凭借每场总决赛的几百万条短信,就有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合适的选秀策划会为媒体进步带来可观的赢利。之后,各种选秀节目纷纷波涛汹涌,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中国达人秀》、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上海卫视的《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等节目纷纷以锐不可当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激发了各种年龄层次受众的关注。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象在消费主义的驱动和大众梦想成名的功利心理下变得绚烂多彩。

二、受众话语权与生产性文本

文化学者费斯克曾经根据意大利学者艾柯与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罗兰?巴特的理论提升出了生产性文本的概念。艾柯将文本分成封闭式文本与开放式文本两大类型,开放式文本拥有丰富意蕴,受众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罗兰?巴特把文本分成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可读文本倾向于去接受一个容易接受规训的读者,这种读者会把文本本身的意义来当作一种规定的意义去接受;可写文本的读者是既能去接受文本意义,又会在文本意义基础上进行改造并二度书写文本意义的读者。费斯克在总结艾柯与罗兰?巴特的经验后,提出了“生产者式文本”,这种“生产者式文本”即能如巴特所言的可读文本一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当今无论是哪个电视台选秀节目,都不断邀请受众一起进入节目生产环节。

当电视节目在拼命争取自身的收视率时,观众是否对节目满意会成为电视非常重要的目标。麦克卢汉认为:“卫星的影响是把这个行星转变成一个环球剧场,它要求的姹紫嫣红的舞台剧目,远远超过好莱坞昔日构想的任何东西。环球剧场要求这个世界的居民不仅当观众,而且参加剧组的创作。”[1]新传媒时代的受众都希望自己和媒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能够时刻参与到媒体节目中来。

电视文本生产的基本环节为:先由全国各大赛区进行海选,海选时候基本是没有门槛的,此时报名非常热烈,节目组甚至还让观众们进入演播厅,和各位选手实行零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在节目后阶段的生产中,观众的短信投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少选秀节目的海选过程中,大众的短信投票参与赋予了选秀节目强烈的互动性,带来了电视与大众的集体狂欢,如《快乐男声》给予全部参赛者以一种平等化的条件,因为每个参赛者不管其出身、地域、形象、唱法,都可以平等地来参与比赛,并且不收报名费用,而最后的选手赛出也是凭借其本身的大众投票结果,以此得到强大的大众参与意识。“在当今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娱乐选秀节目以自娱自乐、原生态演出和互动交流的特征展现在观众眼前,体现了狂欢理论中的自由精神、快乐哲学和参与意识,形成了一场集体性的视觉盛宴。它把一个个普通平淡的日子成功地虚拟成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节日,着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往快乐的崭新渠道。”[2]同期其他各种综艺节目均未能实现如《快乐男声》这样的收视率,就在于其他综艺节目未能像这些选秀节目进行互动。

不管选秀节目本身是否可能存在作弊,但值得我们肯定的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大众文化在竭力争取自己的精英地位,文化产业的社会催生出大众文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论述到:“过去的三十年里,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已经帮助竖立起流行时尚的庸俗统治: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3]各种选秀活动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正加重着大众文化的强大,因此选秀节目也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很多传统的精英文化都在大众文化的喧嚣声中砸得粉碎。传统精英文化的艺术判断标准遭到市场收视率、商业利益的不断挑衅,现场评委的毒舌、观众微博的谩骂都又在另外一个程度上恰好被商业利益利用并收编,反过来成为选秀节目的幕后助推人,所有力图以精英文化路线行走的评论都接受着收视率的入侵。

三、受众生产电视选秀时的建构

作为一种生产式的文本,受众必须不断参与到选秀节目的建构中,那受众如何建构文本就成为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话题。

1.对传统进行颠覆

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以后,李宇春以接近男性化的装扮、高大的身材、俊朗帅气的气质、男性化的声音开始了对传统女性美的反叛,之后参赛的尚雯婕、刘力扬、厉娜、许飞、曾轶可都纷纷以中性化形象登场。到2010年时候,“花儿朵朵”组合登场后,继续大规模刮起了大规模的中性风。传统意义上的美女需要大眼睛、高鼻梁、柳叶眉、温柔端庄,但是在《超级女声》那里毅然抛弃了传统的女性审美观,转而认同中性化的审美路线。同时,“男性女性化”的潮流也突然崛起,2006年《加油,好男儿》当中有许多的中性美男,在全国总决赛选16强晋级赛开始时,外形阳刚、硬气的选手纷纷退出,留下的陈泽宇、向鼎却成功晋级,那些成功晋级的男性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男性所具备的阳刚特点,同年的《我型我秀》中,师洋在海选时候毅然用起假发模仿台湾女明星蔡依林跳舞,看起来和女性没什么两样。2010年,在《快乐男声》中出现了大量的反串,如刘著、赖川、童童、潘曦等男性纷纷以反串女性特征的样貌出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伪娘成为网络热词。当这些饱受争议的选手登场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事实上,这些中性化潮流的出现和媒介设置议题有着很强的关系,因为观众关注这些选手本身的唱功之外,更多地则关注这些演员是否有日常行为的奇特之处,评委安妮玫瑰在评刘著时候,反复强调要验明其是男是女,充满质疑,而安妮玫瑰的不礼貌质疑也引起了网络的批评,使得节目更为火爆。即使有评委认为男选手空有外表而无唱功也无人理会。

2.使传媒媚俗

当选秀节目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社会现象后,随之而起的媚俗化形态成为一个非常显见的文化现象。事实上,自从电视诞生,其作为一种传媒方式就和媚俗结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自从先秦开始,不少艺术家即用“先王之事,圣人之说”的方法来追求一种高级的媚俗,这种高级的媚俗是追求一种忠于描摹经典的手法,而他们这种“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也成为统治者非常依恋的工具,成为流行于当时社会的艺术表达。电视在经过一定的媒体更新后,创作人从一个古老的权力系统中解脱出来,开始基于现代人的社会作用,打起来了现代人话语权的主意,在适应外部世界的时候同时不断让外界的信息与自己同步,建构一种适合自己的新的认知系统,并利用这个认知系统不断去感染周围的认知者。

博德里亚认为:“媚俗是一个文化范畴,它和演说中的陈词滥调等值,它自己会宁愿把自己定义为伪物品,即定义为模拟、复制、仿制品、铅版,定义为真实含义的缺乏和符号、寓物参照、不协调内涵的过剩,定义为对细节的歌颂并被细节填满。它的激增是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在物品层次上,是由借自一切记录(过去的、新兴的、异国的、民间的、未来主义的)的截然不同的符号和‘现成’符号的不断无序增加造成的,它在消费社会社会学现实中的基础,便是‘大众文化’。它的特性就在于价值偏差和贫乏,和关于美以及独创性的美学相对,它提出了模拟美学,这种模拟美学是与社会赋予媚俗的功能深刻相关的,这一功能便是:表达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化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这是一种导致了物品亚文化的文化适应美学。”[4]博德里亚的媚俗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俗不同,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适应方式,这表征着媚俗正成为新的时代美学,媚俗和本身的时代符号有着密切联系。媚俗代表着一种受众对待媒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不少阶层都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审美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受众的渴求。蒸蒸日上的工业社会使得现代人面临着各种诱惑,而这种诱惑又是大众独特的审美趣味所在。

3.使青年亚文化身份被认同

在全球化语境的反复冲击下,一个崭新的多元人类文化语境已经展示在人们眼前。雷蒙德?威廉姆斯曾指出“文化作为意义系统,不止存在于艺术和知识这类当中,而且还存在于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当中。”[5]西方文化领域很早就进入到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领域,而我们当前所见到的选秀节目中女性男性化和男性女性化、观众互动的环节都是一种青年的反叛精神,在引发多元主义的文化潮流之时并带动着强大的反叛精神。“周杰伦的MTV、韩国影视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青少年那里变成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式’。”[6]这种带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思想在不停地去权威、去中心化,是在创造着当代青年的自身意义,他们想建立起自我的身份认同及社会关系意义,并获得一种属于自身的认同快感。类似李宇春、师洋、刘著这些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选手的脱颖而出正证实着传统的文化秩序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经典的话语秩序在发生紊乱,各种逻各斯在堕入一种受嘲弄的境地,任何正统的文化会被冒犯,从而正统文化来屈服于这种青年亚文化,这也是受众娱乐传媒的胜利。

《超级女生》、《快乐男声》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身份认同机制,节目提出“想唱就唱”的口号,他们想建立一种平民化的偶像,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能一夜成名,在海选过程中脱颖而出。选秀背后隐藏着极为强大的商业与媒介的合谋,当各种电视台在依靠选秀的活动将金银赚足时,青年们只是从众式地进入这种关注中,在一种由自身青年价值观所制造出来的偶像中来保持自己不被处于边缘化的处境,让自己成为消费的主流力量,在轰轰烈烈的消费活动中,为选秀的偶像来付出自己的精力,事实上,电视选秀也恰好为青年的亚文化提供着催化剂的作用。正如费斯克在《理解电视》中提到:“电视节目若想流行,它必须呈现能迎合不完全赞同主导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成员的兴趣和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主导意识形态的人的兴趣。”[7]

四、评价

电视选秀节目应该算是一种真人秀,这种真人秀节目只是面向普泛的观众,没有很高的门槛。节目策划人通过一系列的精心策划,包装出一个个明星般的平民,实现了双赢,既满足大众的明星梦想,又实现了电视台的经济利益。众生喧哗的背后,又是学者们百家争鸣的景观,清华大学肖鹰认为:“这类节目把自我表现娱乐化、游戏化,过分挑逗个人表现欲。民众难以准确定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令社会越来越浮躁。”[8]四川大学欧阳宏生认为:“选秀不是提升电视文化的品位,而是在不停地降低着品位,并且撕毁这电视媒体的文化底线。”[9]肖鹰、欧阳宏生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选秀节目泛滥的担忧。而另外一派学者则完全认为精英文化能够和大众文化融合起来,不一定产生完全截然的二分。上海交通大学谢耘耕则对选秀节目抱着积极的态度,他觉得尽管选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但是选秀是“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真人秀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一步步去探索。”[10]笔者是从以下一些角度来评价选秀的。

1.消解焦虑与弘扬主体性的统一

现代性萌芽诞生到发展并没有彻底实现人们对工业化的满足,相反给人们增生了无限的问题。当观众在面对一系列社会变革之后,自己心中往往进入一种不置可否的矛盾境界中,当他们心中萌发这种危机意识时候,就会寻找一些偶像崇拜来实现自我的心理定位。这时的选秀节目起到良好的平台作用,成为不少受众的一种麻醉剂――实现暂时的快乐与虚幻的满足,以此来彻底实现受众的心理稳定度,以此在工业化社会能经得住社会的高压,当他们获得一种暂时性的心灵休憩时,在第二天又会进入到一种工业化秩序当中。所以,用一种时髦的文化来抵抗原先的被工业化剥夺的心灵愁苦便是一种无奈之举。选秀的各种乐趣不断抛弃着既定的逻各斯,不断缓解他们内心的压抑与紧张,提起人们的生活激情,提供给人们一种生活的新契机,在生硬的生活中注入一丝主体性的体验,以此来收编自我的信仰。

2.受众审美倒退为机械水平

大众传媒时代的选秀活动是人们先进思想的承载物,随着消费标签的明确张贴,选秀本身并非一件极端的坏事,而是一个社会多元的表征。但针对当前受众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看到受众的审美趣味时候,也应该注意到选秀节目的不少顽疾,比如原先的生活审美堕入一种机械化模式当中,选秀中的偶像可以看成是现代社会中的符码,这些符码在不停制造着消费神话,导致受众的异化,但一个明显的表征是,当人性化的审美理性变得萎缩,而机械化的复制在不断呈现之时,也正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被冲击明显之时。马尔库塞在提出他单面人理论时候,曾经尖锐地指出:“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11]当受众整天在接受各类“伪个性化”的选秀节目时候,也恰好接受着大量复制后的“伪时尚化”特征。从某种意义而言,强烈依靠广告收入的电视台针对现有的受众市场,最大限度地生产满足受众需要的节目模式,把受众丢弃在一个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生产陷阱之中。

3.拟态环境中的虚假确认

“拟态环境”亦被称之为信息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或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展示的环境。”[12]受众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之时,电视台必然追求的能够吸引受众的东西。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13]对于选秀节目,“虚构与真实不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它们建构了另类生活空间。”[14]现如今,观看选秀的受众是非常容易从电视传媒中来获得一种对概念虚假的认同态度,而观看电视的受众越来越容易觉得,想成为明星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种泡沫化心理便由此诞生出来,这种投机式的成名心理实际上正助长了人们的偷懒心理。不少互动的拟态情境促使受众认为,节目丝毫没有半点作弊嫌疑,而事实上,网络在节目后期曝光了不少假直播、假投票的黑幕,这说明媒体的真实性须亟待加强。

就整体当前的选秀节目而言,虽然它在不断建构受众主体性并帮助受众消解日常焦虑,而实际上它更应该强化选秀的艺术根本,尽力克服电视节目机械复制的缺陷,希望我们的选秀节目能走出一条真正适应自己发展的道路,既能彻底摆脱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粗糙,亦能在保持当前受众互动基础上,培养出较为理性的审美道路。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3.[2]高群.大众文化与“娱乐选秀”节目[J].文艺争鸣,2007,(5).[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2

[5]李陀.我们为什么搞文化研究[J].电影世界,2000,(1).[6]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7.[7]John Fisk.Cagney and Lacey: Reading character structurally and politically,communication [M].1987:399-426

[8]戴婧婷.平民当偶像麻雀变凤凰,新闻周刊[J].2004,(34)

[9]电影学院教授斥选秀[EB/OL].中国江苏网,http://cul.jschina.com.cn/gb/jschina/culture/node19885/node19889/node25774/node25782/node25785/userobject1ai1470483.html,2007-3-28.[10]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

[11]达人秀:草根的年华[EB/OL].读览天下,http://

[1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79

[1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14]董岩.浮华背后――对电视“真人秀”的多重解读,新闻与写作[J].2011,(4):53

TV Talent Show in Audience Discourse Power Construction Time

YANG Shu

(Dept.of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4028,China)

Abstract: TV talent show is the product of audience discourse power.When the audience make the TV talent show,they construct its content and subvert tradition,make media fawn on customs,and make the subculture identity of youth recognized.We can evaluate TV talent show as following: it is the unity of anxiety resolution and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audience.It makes the aesthetic level of audience back to mechanical time and makes the false information in TV mimetic environment being trusted.Key words: audience;discourse power;construction;TV talent show

下载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电视选秀节目的“故事化”倾向

    浅谈电视选秀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一篇关于选秀节目策划的文章这样说到:“参赛选手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尽可能地立体化展示自己,除了要展示多样才艺外,还要能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

    选秀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发展时代,近几十年以来现......

    选秀类节目

    纵观各种选秀类节目,无论看上去多么的民主与平民,究其根本,其所传递的暗示都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通过‘一夜成名’而获得名气和财富”,这种草根民主是虚伪的,其客观上会助长......

    选秀自我介绍

    热点关注:艺考自我介绍 范文 时间:2010-02-2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 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

    论物业管理利与弊

    1、 谁之过,根源 (一)换位思考 (二)开发商开发好楼盘,没有完善相配套的基础设施; (三)政府职能缺位,监管体制不顺 (四)法制建设滞后,相关主体间的法律责任不清,成为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

    职场达人秀快乐向前冲电视选秀方案(五篇模版)

    《职场达人秀·快乐向前冲》 电视选秀方案 一、活动介绍 “职场达人秀 · 快乐向前冲”活动旨在打破传统招聘模式,让企业深度了解求职者能力,为求职者打造立体化自我展示的舞......

    选秀节目时评

    不变无法应万变无论你喜不喜欢,每年夏天的电视屏幕上,最火的娱乐节目就是各大卫视竞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以今年为例,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浙江卫视的《非同凡响》、东方卫......

    选秀活动实例(定稿)

    选秀活动实例: “寻找 Gossip Girl”是新泛联天下通、湖南卫视旗下芒果游戏、新浪微博、土豆视频网联手打造的大型网络评选活动。比赛围绕“寻找 Gossip Girl”在全国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