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某市城区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情况调查问卷
孝义市城区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问卷主要是调查目前孝义市城区幼儿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投放材料,以及材料的实际情况,实际使用效果,为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提供依据。谢谢您的配合!您的所有回答将会被保密处理,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配合!(在答案上画√)幼儿园类别:公办 民办 其他 您所带的班级:小班 中班 大班
1、您的班级是否每天都有区域活动的固定时间? A、是 B、不是
2、您班级一天中在区域中进行的活动(例如角色,阅读,建构区等)需要多长时间?(不包括讲评部分)
A、15—30分钟 B、30—45分钟 C、45—60分钟 D、60分钟以上 E、90分钟以上
3、您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的最大价值是?
A、满足了儿童个体的学习(认知)的需要 B、满足了幼儿交往的需要 C、满足了幼儿情感的需要 D、满足了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更顺利开展活动的需要
4、您目前主要的材料投放依据来自哪里?
A、教师经验 B、书本杂志 C、园所互相交流
5、您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您觉得目前能够符合您投放的初衷吗?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 C、介于二者之间 D、比较不符合 E、完全不符合
6、如果不能,那么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A、教师自己的目标定的较高 B、教师的工作精力有限,难以花很多精力到活动区 C、对于活动区材料投放经验不足 D、没有相关的很好的参考资料
7、如果您的投放并没有像您想象的那样取得预设的效果,您会? A、引导儿童尽量朝着教师预设的结果活动,至少需要掌握教师预设的结果
B、承认自己在预设时候失败估计并觉得懊恼,让儿童对此物自由使用,并作观察 C、重新按照儿童的活动特点来设定新的目标
8、对于区域活动的材料,您是否在投放时都有明确的投放目的?
A、肯定有 B、绝大部分有 C、少部分有 D、基本没有 E、完全没有
9、如果您投放的材料有相应的教育目标的话,那么该目标是怎样生成的? A、根据幼儿最近感兴趣生成的内容 B、根据幼儿目前应有的发展要求 C、根据让幼儿补差扬长的要求设定 D、即时根据儿童的反应生成
10、您班级的材料是否符合您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 C、介于二者之间 D、比较不符合 E、完全不符合
11、您班级的区域活动材料是否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A、完全不能 B、不完全能 C、一般 D、比较能 E、总是能
12、您认为您班级投放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否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 A、肯定有 B、绝大部分有 C、少部分有 D、基本没有 E、完全没有
13、您投放材料最注意什么?
A、层次性 B、趣味性 C、丰富性 D、安全性
14、您班级的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吗?
A、很丰富 B、比较丰富 C、介于二者之间 D、比较不丰富 E、很缺乏
15、您在哪个区域投放的材料种类最丰富?
A、语言阅读区 B、美工区 C、数学益智区 D、结构建造区 E、科学探索去 F、角色扮演区 G、表演区 H、其他生活区
16、为何这个区域会成为您活动材料投放种类最多的区域? A、这个区域有特定的教育目标,需要活动材料丰富 B、丰富的材料可以防止儿童对这块区域很快生厌 C、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儿童丰富经验的产生 D、如果这块区域的材料不丰富,那么空间会显得空荡荡
17、您觉得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于材料投放的影响大吗?
A、很大 B、影响较大 C、一般 D、影响较小 E、没有影响
18、您认为区域活动材料的种类应该做到?
A、越丰富越好 B、量力而行,在可行的范围内做到尽量丰富 C、不需要特别丰富
19、目前,您在角色扮演区域投放的材料是否逼真?
A、都逼真 B、大部分比较逼真 C、小部分比较逼真 D、不太逼真 20、您认为您的班级中,目前逼真的角色扮演活动材料可以(可多选)? A、诱发儿童相应的角色扮演行为 B、使得儿童的扮演行为持续性更长
C、使得儿童之间的扮演行为没有理解的障碍 D、使得儿童的角色扮演行为更加丰富 E、也可能有负面作用
21、您认为如果要如果要营造一个医院的氛围,那么最不可缺少的活动材料是? A、白大褂 B、针筒 C、听诊器 D、血压针 E、其他
22、对于每个区域的材料种类,您投放的数量多少是根据?
A、投放的材料略少于实际需要 B、投放的材料要大于儿童实际需要 C、投放的材料数量正好和儿童实际需要相吻合
23、您觉得投放足量的材料可以?
A、保证儿童之间可以顺利开展活动 B、保证儿童在活动期间不至于争抢 C、保证教师设定的教育目标能够顺利达到
24、您投放的材料结构性如何?
A、高结构偏多 B、低结构偏多 C、两者差不多
25、您投入材料中,高结构材料投入最多的哪一个区域?
A、语言阅读区 B、美工区 C、数学益智区 D、结构建造区 E、科学探索区 F、角色扮演区 G、表演区 H、其他生活区
26、您投入材料中,低结构材料投入最多的哪一个区域?
A、语言阅读区 B、美工区 C、数学益智区 D、结构建造区 E、科学探索区 F、角色扮演区 G、表演区 H、其他生活区
27、在区域活动时,您允许儿童跨区域使用活动材料吗?
A、完全允许 B、比较允许 C、介于二者之间 D、比较不允许 E、完全不允许
28、结构建构区中投放的材料,下列哪种较多?
A、有一种玩法规定的 B、有多种玩法规定的 C、不限制玩法的
29、您班的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出现争抢现象的次数? A、经常 B、较多 C、一般 D、偶尔 E、没有 30、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否存在无所事事的现象? A、经常 B、较多 C、一般 D、偶尔 E、没有
31、您班级的幼儿在益智区、建构区时是否会对投放的材料进行创新玩法? A、经常 B、较多 C、一般 D、偶尔 E、没有
32、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时候下面哪一种情况的比较多? A、个体操作 B、平行游戏 C、合作操作
33、幼儿在使用有有操作规范的自制教玩具时,一般是否允许他改变玩法? A、完全允许 B、比较允许 C、介于二者之间 D、比较不允许 E、完全不允许
34、幼儿在使用材料的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可多选)?
A、教预设的玩法 B、提示创新玩法 C、设置问题情景 D、帮助解决困难
35、在孩子的自发活动中,您认为孩子选择使用最多的是以下哪种材料? A、自制教玩具 B、现成教玩具
C、直接投放的废旧物 D、教师自行搭配的现成和自制相结合的教玩具
36、大部分自制活动材料所采用的材料是什么?
A、废旧物品利用 B、园所采购的材料 C、两者比例差不多
37、大部分自制材料的耐用性如何?
A、一次性使用 B、可多次使用 C、使用半学期 D、使用一学期 E、可长期使用
38、您经常更新区域活动材料的动力是什么?
A、原有的材料幼儿已经不感兴趣了 B、原有的材料损坏了
C、原有的材料的预设目标已经达到了,或根据计划更换 D、根据幼儿活动中新的需要
39、您投放的大部分材料最主要样板是?
A、依据现成玩具改造 B、根据参观其他幼儿园的自制教玩具改造 C、依据某些工具书 D、根据实际需要原创 40您班级的现成材料的购置方法是?
A、园方统一采购 B、园方和班级共同商量购置
C、带班教师开除清单由园方购置 D、经费分到班级,由带班教师自己购置
41、您大概在一种材料投放使用多久后就开始着手调整或者更换?
A、1个月左右 B、2个月左右 C、半个月左右 D、3个月左右 E、其他(自填)
42、您对区域活动材料全部更换完毕需要?
A、一个学期的时间 B、2个月左右时间 C、1个月左右时间 D、半年左右时间
43、您觉得对目前材料更换的频率满意吗?
A、很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完全不满意
44、如果您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区的投放,最需要改进的是? A、幼儿园的活动区教育管理模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任务 B、增加教师的经费,让老师可以自由调配用于购买材料的资金 C、配备专门人员来进行材料开发
D、加强幼儿园和玩具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找到适合自己幼儿园的材料 E、增强教师之间关于材料投放的学习和讨论
45、请对您当前幼儿园怎样进行材料投放的模式说一句话: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与实施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我园以“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做为教研重点,通过理论学习、座谈讨论、观摩活动、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探讨活动,已取得初步的成效,现谈谈开展区域活动的“三环节”:
一、活动前的用心准备。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们的区域设置在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下,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自理区”:使用汤勺勺豆子、用筷子夹珠子种子、扣纽扣、系鞋带、编辫子、织衣服、缝衣服、蔬菜削切搓加工等;“计算区”:用小石头数数、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筒做成双响筒,竹块做成快板,啤酒壳做成响铃,奶瓶做成腰鼓等进行打击乐;用树叶、芭蕉叶、包装带、袋子等做成各种服饰进行表演;“动手区”:用干花、干草制作贺年片、用种子粘成各种物品、用火柴棒粘成各种物体形状、制作小陀螺等;“科学区”里提供树叶变色、物体沉浮、用品弹性、饼干面包桔子皮食物发霉等等。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自理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或室外: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另外,还利用楼梯转角等开设“私秘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如在走廊安排“动手区”的“颜料脚印画”,就将自理区里的“洗脚”也安排在外面靠近盥洗室的地方等。
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上《小小的我》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形象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年龄、以及在一年12个月中的数字概念,我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多种设计方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活动室的后墙上制作一棵生日许愿树,孩子们一起动手用绿色棕色轻泡、即时贴等制作了一棵大树,树上12片树叶,一片树叶代表一月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日月份把相片贴在相应月份的树叶上,这样谁几月份出生的就一目了然了。从中,孩子们不仅直观地获得了年和月的概念,还可以寻找出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同伴,同时也可以比比看,谁的生日先到,并学习统计哪个月份生日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个同月同日出生的伙伴。到了孩子生日那天,他就会到许愿树前许个愿,并让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贴到自己的相片旁边,同时,他还会得到全班小朋友为他制作并签名的生日卡。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杨树、桃树、柳树、银杏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教室边角摆上假的树木;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如:美丽的春天来了,大家会把各种树叶,小草、昆虫、小花带到班上,做出漂亮的画面„„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把活动室装扮得春意盎然。
2、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现成的教玩具,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 自然物并非指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存在的材料,它包括自然界随时可觅的一切,这一切在孩子们眼中都可以成为他们最心爱的玩具。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芦苇杆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竽头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采来野花编织花环,互相比比谁的花美,谁的花多;泥巴做出汤丸、大炮、坦克等;稻草做出草人、草飞机、蜻蜓等„„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意强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丽溶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淇莹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区域活动一般时间为40分钟左右,如何在这个时间让幼儿保持积极专注的态度,取决于区域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除投放平时所学的知识的有关图片、桌面玩具等,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益智手套”:小班提供写着数字和画有相同数量的物体的指环让幼儿套到相应的手指上;中班多提供空白指环让幼儿自己写上数字或画出物体后再套到手指上;大班则提供加减算式指环,或在手指上吊上几个小杯,让幼儿夹进与手指上的数字一样数量的黄豆等等。
(3)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4)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这个环节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二环节,也是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这个环节里,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自主选择“我想玩什么”并主动探索学习。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主张教育者以学习的幼儿和幼儿的学习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活动的开展正适合幼儿发展的需求。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手掌印画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手掌画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手掌画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昌哲小朋友不满足于用手心印手掌,他还想出将小手握紧,用拳头印画,过了一会儿,他还想“如果用拳头的侧面印,不知会是什么样子”竟然变出了一个“小脚形状”,旁边的燕燕说“少了脚趾头”,“要不,我们用手指头蘸颜料点5个吧。”“哈哈,我的小手可以印出小脚了。”整个活动中,他们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手印画的快乐中。又如:在让幼儿尝试“用脚撒纸”中,老师让小朋友们用一只脚的脚趾夹住报纸,用一只手抓住报纸,用力撒开;很多幼儿玩过以后,觉得这个方法太容易啦,他们又尝试出了:用一只脚踩住报纸,一脚用脚趾夹住报纸,再撕开;还有的小朋友玩出了:用两只脚的第一、二个脚趾夹住报纸撕开,还总结出“最后一种办法最难”。从这些例子里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和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参与制订和遵守规则。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如何体现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地选择并进行区域活动呢?我们采用了“进区卡”这一形式,暨每个幼儿活动前带着贴有自己相片或座位号的小星星或花卡等,自己想玩什么区域活动时就把卡放到该区的标志袋中。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采取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如:“10多个小朋友想玩花片,但花片没那么多,小朋友就抢花片,撒了一地,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办?”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们商讨出了“若一个区里人太多时,要懂得协商,谦让,轮流玩”“活动中不争抢玩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等;“要玩区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把小椅子拖来拖去,发出很大的声音,对吗?以后应该怎么做?”小朋友通过讨论,就知道“活动中应该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取放东西轻。”又如平时发现小组长收拾玩具的时候动作很慢,我们把这个问题也提出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就讨论出了“收拾玩具时全班小朋友一起动手,收拾时动作要轻又快”。每一次活动前,老师会将上一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就能进一步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2、教师的协助参与。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的给予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你所认为的,那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或者出现厌烦情绪。在一次大班区域活动中,动手区中提供不同质量的纸让幼儿折纸,6个小朋友折出了小动物、飞机、轮船等,剑锋小朋友盯着手里的三只分别用报纸、图画纸、牛皮纸折成的小船发呆,我轻轻走过去“你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如果这三只船放到水里,谁跑得远?”“那我们试试吧。”我带着他往水槽走去,其它小朋友也跟了过来,我把水槽蓄满了水,剑锋将三只小船同时放到水里,“哇,报纸小船怎么一下子沉下去了?”“图画纸小船也沉了”“牛皮纸小船最后才沉”“那你们知道谁会跑得更远呀?”孩子们一下子全盯着我,“我们也来试试吧。”小朋友们飞快会又拿来三只小船,我将水槽塞拿掉,三只船同时下水,顺着流动的水,小船也开动了,“报纸小船没走多远就沉了”“图画纸小船比报纸小船跑得远一些”“牛皮纸小船快要到对岸了”“哈哈,牛皮纸小船跑得最远!”“那么,谁能装更重的东西跑得更远呢?”孩子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此时,如果我强制剑锋小朋友“现在是折纸时间,要专心想折出什么,不要想别的„„”就会大大降低了他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使他出现厌烦的心情,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按自己的设想活动,同时又适时地介入,留有余地的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促进了他们对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和探索的活动使幼儿的思想火花碰撞并得到升华,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地催化了他们对经验的掌握,也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后的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
1、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的需要。区域评价是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发挥区域活动的魅力。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如: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通常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 通过集体和个人,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使幼儿在评价环节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2、教师的全面评价。
区域活动的讲评是在幼儿近一个小时的个体操作活动后的集体谈话,一方面以针对个别的方法,用“迁就”幼儿的姿态,另一方面本着渗透教育目的的动机和面向全体的意图,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教学。它是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发现能体现自己教育目的的内容,快速地进行一定的组织后开展的,有一部分是即兴的,对教师的灵活机动性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首先,可从多角度评价:一从区域活动规则上进行评价:“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声音小?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等;二从区域活动的创意上进行评价:“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如:“为什么报纸很快就浸透水,而挂历纸就不容易浸透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三可将幼儿的区域活动评出等级:如:评选出最佳区域: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投放最整齐区、收拾玩具最好区等。
另外,可采用多形式评价: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把集中活动和区域活动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并提供榜样,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评价通常采用集体评价,集体评价是对区域形式的完善,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还可以根据幼儿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要多问幼儿“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象谁学的?”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一般是针对区域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通的问题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来,如“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还可采用个别谈话法,对待某一幼儿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要与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的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二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今天我玩了什么?我玩得怎么样?我们这组玩得怎么样?我觉得XXX小朋友玩得好还是不好?谁玩得好?为什么?”等,通过自评与互评,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交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年龄小一点的幼儿来说,重点围绕习惯的养成、兴趣情感、坚持性、专注性、学习方法。而大一点幼儿则重点围绕创造性、再探索的愿望、自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总之教师在组织交流讨论时,注意减少功利性,不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注重的是区域活动的过程。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我们还会不断地进行研究。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作者姓名: 王建婷
工作单位:大武口区幼儿园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明北路文汇巷10号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王建婷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三、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学习性区角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区角活动的灵魂,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孩子们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首先,我们应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游戏的目标三方面来投放游戏材料;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注意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阶段目标、年龄特点,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中国教育资源站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有趣的多棱镜、开锁、会变的颜色、磁铁、翻板、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美工区”,中班准备的材料大部分是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而大班则要准备大量末加工的废旧物品,幼儿必须自己动手去做,难度明显增加。又如在“计算区”可投放多变几何体、七巧拼板及简易、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塑料雪花片、钮扣、矿泉水瓶盖、彩笔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让幼儿分分合合,加加减减,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再如,在“生活区”添置夹弹子、串珠子,设置“我来喂喂你”的游戏,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拿勺子”的动作,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子宝宝“喂饭”,相信不到3天小朋友就对这个游戏索然无味了。因此,我们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根据瓶子宝宝嘴的大小不同,找大小不同的“食物”喂宝宝,在瓶子上贴上不同的颜色,如此一来,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由于材料的操作方法多,简单的游戏内涵被扩展了,不但包含了认知、计算、生活等内容,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的内部潜能和个人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瑞吉欧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自主的创作、探索和学习。为了遵循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方法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方法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对幼儿而言是自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求和教育的契机,幼儿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们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而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有很大的影响。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而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区域材料应具有安全性和艺术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如创意变脸鞋区,我们将幼儿带来的旧鞋子进行清洗,消毒,晒干后让幼儿为鞋子“变脸”,“打扮”,让旧鞋子变得漂亮,独具风格的造型,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区域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如结合系鞋带活动,让幼儿了解鞋带的不同穿法和系鞋带的方法,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动手及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种交通工具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搭建出各种交通工具,探索其对称,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还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三、区域材料应具有丰富多样性
1、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
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应付着多种教育因素,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玩,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如系鞋带,鞋带的颜色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穿插图片的数量应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对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
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有的教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齐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想反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对幼儿的活动观察,进行定期补充。
2、有价值的材料不是越美越好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但不能仅看外表,如果只是好看,拿着玩玩,厌之而后弃之,那么,在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价值,应尽量少提供一些成品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纸盒,油泥,废旧毛线,以及有利于“检验”幼儿想法的材料。
四、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因地制宜的提供丰富的材料
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外,更多地应该是身边易得地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这样的科学教育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法会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每样材料的数目不一定和孩子的人数相等,但每个幼儿都应该有足够的,在探究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
2、材料有适宜的结构: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材料应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材料应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有而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幼儿所能获得的。
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他到底能做什么;材料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
3、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
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还能有助于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能产生思想及能支配时间的人,一个行动者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想法去进行想法的要求。他们会因此而怀有很高的热情,并极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因此,材料的摆放和空间安排应便于孩子的自由选择和探索活动。材料要放在孩子方便取的地方,有时还需要进行分类摆放以便于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选择,如在制作活动中,可以把材料f分成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工具材料三类摆放。空间的安排也应有利于孩子的活动,如拿取物品和操作等。
4、支持,引发孩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当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鼓励,支持和帮助幼儿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问{如问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人},看{书,画报等资料}去获取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设想,发展技术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材料的特性,发现了相应的关系,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幼儿操作和探究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倾听,了解孩子有那些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材料和帮助,或给予支持,赞赏的微笑。
5、随时扩展和增加材料
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不断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关系。
五、区域活动材料应遵循的原则
1、区域活动的材料与班级幼儿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原则。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要能够被幼儿喜欢,能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并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努力,自己是能完成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正好提醒教师在区域材料难易程度的安排上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教育是依据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不应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样的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也同样如此。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要适度的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正所谓“跳一跳,摘桃子”,这才是可取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2、区域活动的材料层层递进的原则。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投放材料的难易程度应层层递进,让他们慢慢地适应。要体现这种想法,我认为
在做法上可以注意2点:
(1)一个学期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段难度的层层递进。
(2)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内容难易的层层递进。
3、区域活动的材料不断调整的原则。
有很多老师在问:“你们班的区域活动材料一直在变。”我认为这是一个教师对区域活动重视后的必然结果。当您投入孩子的区域活动之后,便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这一份材料玩的水平已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这时,材料再不换,行吗?这将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一个阻碍的作用。材料只有按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地调整、更新,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才会起到一个推进的作用。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在情感和经验上获得快乐和满足。有教师提供相应宽松的活动环境,丰富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集体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开放、自由的活动。本学期我将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作为重点,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纲要》目标,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设置各种区域。此外,区域材料投放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本学期我与配班教师共同商讨下我们确立了6个区域:语言认知区、操作区、巧手坊、小小建筑师、科学区、表演区。现结合实践谈谈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的一些体会、策略: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区域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滚画活动“美丽的手帕”中,在操作中孩子都能大胆地表现,对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所以在美工区我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设计滚画“花背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要不断地提出相应地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娃娃乐: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巧手坊: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巧手坊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四、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因此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操作区》“喂娃娃”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总之,我的体会就是教师要做有心的观察者,对幼儿无时无刻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不同水平等,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并进行有效地关注,不断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