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城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调查
市城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调查根据组织上的要求,我集中时间,到城市口几个工作部门和市城区一些地方,做了一段调查。我感到,随着城市持续扩容提质,规模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丰富,城市工作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各方面所反映的问题日渐增多。我们的城市工作应当摆脱小农经济的惯性影响,超越细枝末节的医头医脚,对一些事关大的格局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做一些宏观和理性的思考与把握。此次调查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中,市城区行政区划的矛盾较为突出和带有根本性,研究解决起来也最不容易。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的三个方案方案一 缩小鼎城区辖区,新辖区以武陵镇为中心,连带斗姆湖、石门桥及周边几个乡镇;鼎城区原辖大部分乡镇分别划归周边区县,灌溪、白鹤山等江北周边乡镇划归武陵区。此方案调整主旨是将武陵镇转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辖城区,而不再是一个实为“农业大县”的城关镇,以实现一江两岸,同一体制、同等待遇和同步发展。调整难点是,鼎城区改变区县隶属关系的乡镇中,干部群众心理调试的不确定性与实际融合问题。方案的优越性在于,涉及调整的区乡(镇)机构变动很小,相当部分乡镇归并邻县,也暗合将来“扩县缩省”的取向。方案二 第一方案基本不变,在其基础上增设德山区。德山区以德山开发区为中心,辖德山、石门桥、康家吉等,形成一市三区的格局。此方案的优势是,一市三区的行政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城三区发展规划及一城三片的城市自然组团形态高度吻合,是最有利于三地相对独立、竞相发展的,也是最符合城市长远区划走向的,是一步到位的方案。其缺陷是新增一个建制县级机构,报批工作浩繁。方案三 以沅江为界,武陵、鼎城二区划江而治。德山划归鼎城区,鼎城区江南部分亦剥离部分乡镇,归并到邻近县,江北部分归并到武陵区及邻近县(市)。此方案优点是,鼎城区在城区的辖地扩大,实力增强,减少了乡村拖累,有利于形成南北两岸比翼齐飞的发展势头。新的矛盾主要是德山开发区降级管辖不利,同时影响了**难得的一城三片组团发展格局。以上三套方案,共通之处是把武陵镇及其周边地域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城区,不同之处在于德山的抉择:一是维持现状,二是独立成区,三是充实江南城区实力。综合来看,德山独立成区的第二方案最为理想,以武陵镇为鼎城区主要区域的第一方案最为便捷,以德山充实江南城区实力的第三方案影响最为复杂。如果决心实施调整,我倾向于保证第一方案,力争第二方案。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的缘由缘由之一 江南城区日见边缘化,与“一江两岸,共同繁荣”渐行渐远。早在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江南江北,共同繁荣”的重大决策,后又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城市创建的压力下,我们甚至跳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约束,给江南城区实施了特殊的管理和一定的投入。但时至目前,“共同繁荣”仍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12.21”火灾后我辗转桥南,更加重了这种印象。江南无论道路、绿化、排水、市政等基础建设和城市形象、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相差甚远,鼎城区有同志讲大致相差一到两个五年计划。江南城区的边缘化趋势也在继续。鼎城区有关负责同志初步框算,江南城区在江北城区购房的约有5000户,全区七成左右的科局乡镇干部已在江北购房。武陵镇约有三四成的餐宿接待和娱乐休闲活动被吸附到了江北。调查中大都认为:城区行政区划的不尽科学与相应的财政体制,是江南江北发展难以均衡的制度性障碍。作为城市一个区的鼎城区实质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县,而一个财政捉襟见肘的农业大县的城关镇,又怎么可能与年城建资金数以亿计的江北城区齐头并进哩!有同志讲,可越过行政层级管辖,市里直接投资建设武陵镇。实践证明其决策压力和行政关系的协调成本、资金使用的管理成本都不小。可谓“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行而趔趄”。缘由之二 武陵、鼎城、德山、柳叶湖四区之间的掣肘日渐剧烈,反映了界限设置的变动需求和空间缓冲的客观要求。此次调查中,各区之间由于区划限制而产生矛盾且难以协调的反映甚为集中。比如柳叶湖的保护和发展,如果不把鼎城区的花山、占天湖和白鹤山等区域纳入,其生态空间则会大打折扣。柳叶湖的一位负责人对这些地方时或出现的挖山建房现象,更是抱憾遥望,心痛不已。德山开发区的负责人谈到德山的管理,反映了与武陵区街居机构的协调成本,同时,对开发区的发展也提出了朝鼎城区石门桥扩大地域的要求。江北城区的垃圾处理场、公墓区及火葬场和江北城区防洪圈的完善等许多工程项目都要在鼎城区白鹤山乡境内建设。市建设部门反映,他们在道路建设、管网配置、供水供气等方面常常受制于各自区划的束缚,总是放不开手脚,冲不出“围城”。缘由之三 鼎城区名不副实,城郊比例失调。鼎城区作为市辖区,实际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县。从城市布局角度看,也可视为城市郊区。但这个郊区显然太大了。目前,市城区人口60万,鼎城区人口剔除武陵镇还有约80万;市城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鼎城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处于一个诺大郊区的包围之中,比例悬殊过大,在全国来看也不多见。城区,无论是现在,抑或《城市总体规划》中近百万人、用地八九十平方公里的将来,还是未来人口超百万的更远规划,都消受不了两千平方公里的郊区。这样的郊区,实际上就只能是长期遥望城市,而与城市无缘的纯粹农业区域。它既遏制了武陵区乃至市中心城区对外的辐射功能,亦减弱了其吸纳功能。缘由之四 鼎城区区域经济未能充分享受城区经济的赐予,又失去了农业经济的转移实惠,行政运行比较艰难。鼎城区的同志介绍,鼎城区县改区后,并未享受到与武陵区一样的事权、财权划分的好处。以城建投资体制为例,鼎城区就没有纳入市城区统筹。这些年来,鼎城区通过非体制渠道做工作,共争取城建投入8000万元,修一条路也不够。本有市城区之地利的江南城区,非但
第二篇:市城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调查
市城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调查根据组织上的要求,我集中时间,到城市口几个工作部门和市城区一些地方,做了一段调查,市城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调查。我感到,随着城市持续扩容提质,规模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丰富,城市工作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各方面所反映的问题日渐增多。我们的城市工作应当摆脱小农经济的惯性影响,超越细枝末节的医头医脚,对一些事关大的格局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做一些宏观和理性的思考与把握。此次调查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中,市城区行政区划的矛盾较为突出和带有根本性,研究解决起来也最不容易。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的三个方案方案一 缩小鼎城区辖区,新辖区以武陵镇为中心,连带斗姆湖、石门桥及周边几个乡镇;鼎城区原辖大部分乡镇分别划归周边区县,灌溪、白鹤山等江北周边乡镇划归武陵区。此方案调整主旨是将武陵镇转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辖城区,而不再是一个实为“农业大县”的城关镇,以实现一江两岸,同一体制、同等待遇和同步发展。调整难点是,鼎城区改变区县隶属关系的乡镇中,干部群众心理调试的不确定性与实际融合问题。方案的优越性在于,涉及调整的区乡(镇)机构变动很小,相当部分乡镇归并邻县,也暗合将来“扩县缩省”的取向。方案二 第一方案基本不变,在其基础上增设德山区。德山区以德山开发区为中心,辖德山、石门桥、康家吉等,形成一市三区的格局。此方案的优势是,一市三区的行政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城三区发展规划及一城三片的城市自然组团形态高度吻合,是最有利于三地相对独立、竞相发展的,也是最符合城市长远区划走向的,是一步到位的方案。其缺陷是新增一个建制县级机构,报批工作浩繁。方案三 以沅江为界,武陵、鼎城二区划江而治。德山划归鼎城区,鼎城区江南部分亦剥离部分乡镇,归并到邻近县,江北部分归并到武陵区及邻近县(市)。此方案优点是,鼎城区在城区的辖地扩大,实力增强,减少了乡村拖累,有利于形成南北两岸比翼齐飞的发展势头。新的矛盾主要是德山开发区降级管辖不利,同时影响了**难得的一城三片组团发展格局。以上三套方案,共通之处是把武陵镇及其周边地域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城区,不同之处在于德山的抉择:一是维持现状,二是独立成区,三是充实江南城区实力。综合来看,德山独立成区的第二方案最为理想,以武陵镇为鼎城区主要区域的第一方案最为便捷,以德山充实江南城区实力的第三方案影响最为复杂。如果决心实施调整,我倾向于保证第一方案,力争第二方案。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的缘由缘由之一 江南城区日见边缘化,与“一江两岸,共同繁荣”渐行渐远。早在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江南江北,共同繁荣”的重大决策,后又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城市创建的压力下,我们甚至跳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约束,给江南城区实施了特殊的管理和一定的投入。但时至目前,“共同繁荣”仍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12.21”火灾后我辗转桥南,更加重了这种印象。江南无论道路、绿化、排水、市政等基础建设和城市形象、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相差甚远,鼎城区有同志讲大致相差一到两个五年计划。江南城区的边缘化趋势也在继续。鼎城区有关负责同志初步框算,江南城区在江北城区购房的约有5000户,全区七成左右的科局乡镇干部已在江北购房。武陵镇约有三四成的餐宿接待和娱乐休闲活动被吸附到了江北。调查中大都认为:城区行政区划的不尽科学与相应的财政体制,是江南江北发展难以均衡的制度性障碍。作为城市一个区的鼎城区实质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县,而一个财政捉襟见肘的农业大县的城关镇,又怎么可能与年城建资金数以亿计的江北城区齐头并进哩!有同志讲,可越过行政层级管辖,市里直接投资建设武陵镇。实践证明其决策压力和行政关系的协调成本、资金使用的管理成本都不小。可谓“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行而趔趄”。缘由之二 武陵、鼎城、德山、柳叶湖四区之间的掣肘日渐剧烈,反映了界限设置的变动需求和空间缓冲的客观要求。此次调查中,各区之间由于区划限制而产生矛盾且难以协调的反映甚为集中。比如柳叶湖的保护和发展,如果不把鼎城区的花山、占天湖和白鹤山等区域纳入,其生态空间则会大打折扣。柳叶湖的一位负责人对这些地方时或出现的挖山建房现象,更是抱憾遥望,心痛不已。德山开发区的负责人谈到德山的管理,反映了与武陵区街居机构的协调成本,同时,对开发区的发展也提出了朝鼎城区石门桥扩大地域的要求。江北城区的垃圾处理场、公墓区及火葬场和江北城区防洪圈的完善等许多工程项目都要在鼎城区白鹤山乡境内建设。市建设部门反映,他们在道路建设、管网配置、供水供气等方面常常受制于各自区划的束缚,总是放不开手脚,冲不出“围城”。缘由之三 鼎城区名不副实,城郊比例失调。鼎城区作为市辖区,实际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县。从城市布局角度看,也可视为城市郊区。但这个郊区显然太大了。目前,市城区人口60万,鼎城区人口剔除武陵镇还有约80万;市城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鼎城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处于一个诺大郊区的包围之中,比例悬殊过大,在全国来看也不多见。城区,无论是现在,抑或《城市总体规划》中近百万人、用地八九十平方公里的将来,还是未来人口超百万的更远规划,都消受不了两千平方公里的郊区,调查报告《市城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调查》。这样的郊区,实际上就只能是长期遥望城市,而与城市无缘的纯粹农业区域。它既遏制了武陵区乃至市中心城区对外的辐射功能,亦减弱了其吸纳功能。缘由之四 鼎城区区域经济未能充分享受城区经济的赐予,又失去了农业经济的转移实惠,行政运行比较艰难。鼎城区的同志介绍,鼎城区县改区后,并未享受到与武陵区一样的事权、财权划分的好处。以城建投资体制为例,鼎城区就没有纳入市城区统筹。这些年来,鼎城区通过非体制渠道做工作,共争取城建投入8000万元,修一条路也不够。本有市城区之地利的江南城区,非但不能借势发展,反而与一般县的城关镇也相形见绌——除了桥头一圈人头攒动的市场外。大量由城区管理要求和利益趋使的行政行为,又使鼎城区业已存在的经济要素、城市资源和近郊经济增长点,向江北城区转移、集中和划归。如居民消费转移,公交线路经营权、出租车经营权等城市资产的集中,再有柳叶湖、南坪岗、河伏等新兴城区的接连失去,建于南坪岗的火车站市场群,对桥南形成了市场分割甚至恶性竞争。此外,据鼎城区政府一位负责人比照邻近农业大县框算,这些年,因县改区而损失的上级对农业水利等农业生产和农村公用事业的项目投资,每年以千万计。设置在鼎城境内的五六座过桥过路收费站,也增加了全区行政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缘由之五 调整城区现行行政区划是市委市政府曾多年努力未果的历史任务。勾勒**撤地建市以来的轨迹,即可明了这段历史。——1987年10月,原**地委行署拟定撤地建市初始方案:设鼎城区(包括现在的武陵区和武陵镇及周边乡镇)、德山区和津市区。此方案因牵涉增设德山一个县级区划,民政部告之尚需请示国务院领导,等待批复。——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现行方案。当时,由于原地市之间竞争活动加剧,地委行署指示,满足条件,“抓紧时间,改了再说”。于是,后来拟定的现行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区范围就包括了武陵镇及其石门桥、斗姆湖、康家吉等四镇五乡;鼎城区辖其余36个乡镇,区政府驻地不变。后来,由省地协调,但未全部实施。——1988年3月-1991年12月,市政府要求重新调整区划未果。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市政府先后七次向省政府、民政厅和国家民政部行文请示或专门汇报,要求调整现行城区区划。其方案是:恢复**县,武陵区、鼎城区以沅水为界划分行政区域。其方案要点是恢复**县,特别是德山划归鼎城区,江北乡镇划归武陵区。1989年3月21日,民政部批复称:经国务院同意,鉴于**市的行政区划变更时间不长,近期内不宜再作新的变动。重新调整区划的努力至此告一段落。当时,撤地建市刚刚完成,就要求重新调整区划的背景原因是:由于撤地建市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致使在城市设区与**县建制这一关键环节上出现了失误”(引自《常政报〈1993〉25号》文),一市两区实际上还是过去的一小市及一大县,体制和发展中的矛盾出现。一方面,市城区一区独大,市区合一,职能重合,市区间的矛盾让市委、市政府头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原**县干部群众,对始建于汉高祖5年、承载2100年多年历史的**县一朝消失,一片哗然,抱憾不已,也对在全国颇负盛名的农产品基地县的形象和地位感到忧虑。于是,纷纷上书,反响强烈。——1993年6月,市政府行文省政府,再次提出调整区划,仍然未果。此次方案为:增设德山区,辖武陵镇、德山、石门桥、斗姆湖、康家吉;恢复**县,政府驻地不变;扩大武陵区。此次动议之后,市城区行政区划的大局调整问题,终因屡屡受挫,而无人再提。光阴荏苒,这一搁置就是12年,从撤地建市起算,已长达17年。**再次调整行政区划的时空环境,又要重新认知与把握了:古老的**县终于无情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历史的缠绵情感在现实的政治力量面前终归是柔弱无力的——鼎城区的概念却已渐入人心。由此,恢复**县的情结,在调整区划中已不足虑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和城市质量的迅速提升,如何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界定区划,如何实现共同繁荣、统筹发展,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却大大凸现出来了。再按照行政区划管理层的经验说法,一项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运行10年以上,其利弊得失通常就看得比较清楚了,这也就有了再次调整的可能性。于是,这项历史任务也就摆到了我们面前。结束的话行政区划,国之大政。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中央政府行使全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路径。调整行政区域,为行政大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历代为政者力求稳定,但现实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变迁与发展,又不断地对行政区划提出变动的要求。行政区划的历史也就成为了一部相对稳定和绝对变动相统一的辩证前行历史。勿庸讳言,调整行政区划,工作量浩繁,决策要求高。有人形容为“捅马蜂窝”,也有人说是自找麻烦,还有人讲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次调整,几年才能步入常态。这些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入木三分,有见地的。但是,我们还可以从更高一点的层面和境界来看,**市调整城区行政区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各板块均衡和协调发展,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先进的制度容纳和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制度创新具有宏观性和根本性,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要远高于各种微观的创新。记不清是哪一位北京的理论工作者说过:古今中外历史表明,哪块地方、哪个民族能否发展,一是看水,二是看制度。此话确有让人思考之处。因此,制度建设也是政绩,虽然一时不那么抢眼,甚至还有些碍眼。在某些特殊的背景下,当旧的制度设计明显障碍社会运行时,制度创新的政绩价值也会更加重大和长远。我认为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就是这样的制度创新。
第三篇:XX市城区农民工犯罪问题调查(模版)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谋生。他们为城市作出特殊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滋生出的犯罪问题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发现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对农民工犯罪问题作理性探究,近来我们笔者对在黔东南州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接受法律援助的农民工犯罪案件
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了随中心指派律师参加庭审、翻阅案卷、查看统计报表等方法进行。
统计显示农民工犯罪问题近几年来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2000年至2005年,XX市城区被判决有罪案犯1189人,其中农民犯罪人数为606人,农民工犯罪人数为243人,农民工犯罪人数占农民犯罪人数的比率为40.1,各年所占比率分别为39.37、39.62、40.49、41.51。犯罪农民工中,外来人员犯罪为62人,占比25.51。研究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成因,并由此提出缓解高犯罪率的现状显得非常重要。
透过上述刑事审判案件的情况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中青年犯罪者居多。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农民超过95是中青年,留在家乡种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这一比率同样也反映到农民工犯罪上。上述法院所判的243名农民工犯罪人员中,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30岁以下的204人,占总人数的83.95。
二是文化水平普通偏低。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的人员较多,其中绝大多数初中尚未毕业。上述243人中,文盲14人,小学文化75人,初中文化154人,有很多人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来到城市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职业技能差,谋生能力弱,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对职业技能没什么特殊要求的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犯罪频发区也集中在这两大领域。
三是法律意识普遍不强、法律素养普遍不高。犯罪的农民工大多数人的文化层次不高,接受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又特别少,因而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甚至缺少必备的法律常识,往往实施了犯罪行为还不知道已构成犯罪。
四是就业情况不稳定的比例高。上述243人中,没有工作的为189人,占77.78,而涉案人员中有失业经历的也达八成之多。
五是有前科的占据一定比例。上述243人中,累犯44人,曾受过劳动教养的18人,还一部分人受过不同程度的治安处罚。这些人流动性强,再次犯罪率高,受过法律处罚不久又到别地重新犯罪,屡罚屡犯,有的甚至刚刑满释放就在服刑地重操旧业而犯罪。
六是犯罪类型以侵财性案件为主。上述243人中,犯盗窃罪的187人,犯抢劫罪的19人,犯抢夺罪的8人,犯诈骗罪的5人,占90.12.其它犯罪主要是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
七是犯罪具有群体性特征。很少有农民单独出来打工的,聚在一起往往的都是同村、同乡、同县人,在一个工地上的民工一般都操着同种乡音。在上述农民工犯罪案件中,被告人来自一个地区的占案件总数的74,他们或为邻居,或为亲戚,有的甚至是父子、兄弟。
农民工犯罪居高不下,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开始认真地思考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观点颇多,理由各异。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农民工高犯罪率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地位的落差,使部分农民工产生失衡心理成为引发犯罪的基本原因。“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吃得比猪还差。”这是不少文章对中国农民工生活状况的“经典”描写。据有关统计,70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600元以下,20左右月收入在600-800元之间,只有少数能拿到千元以上的工资。农民工衣着一般都极为简朴甚至粗陋,他们大多挤住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或各种建筑废料搭建的棚屋内,采光、通风条件较差,潮湿、蚊蝇滋生,往往成为城市中的卫生死角。农贸市场的低档菜和街边餐饮的主要顾客也以农民工居多。在没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不少农民工实质上沦为城市新的贫困和弱势群体。与此相反的是,农民工出门打工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抱着发财梦想的高期望值而来,但进入城市后却面临着生存境遇艰难、生活环境恶劣的残酷现实,再加上近年来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者对比之下不少农民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失衡。一些农民工既羡慕他人出手阔绰的生活,又无法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大富大贵,于是就将他们快速致富的梦想寄托在违法或犯罪手段上。
二是文化生活单调成为引发犯罪的重要原因。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比较高,而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加上其自己的文化素养缺失,造成农民工文化生活粗陋甚至空白。而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农村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使不少农民子弟未读完初中,就走上了进城打工的道路。这部分人本身文化素质低,又未经受社会风浪,法制观念淡薄,精神空虚,头脑简单,抵抗能力差。进入城里打工后,这
些人难以找到技术性工种,往往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工作,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休闲时间很少,长年累月重复“干活-吃饭-睡觉”单调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很少通过报纸或电视接受法制教育。即使有一点空闲,也通过打牌赌博、看黄色录像或书刊等方式来打发时间。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也乘虚而入,他们禁不住诱惑,学习影视剧中的抢劫、盗
窃、伤害等犯罪,闯入法律的禁区。
三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成为引发犯罪的直接原因。由于盲目流动,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通常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资方或工头占有优势,处于“买方市场”状态。资方或工头往往利用有利地位无故拖欠、苛扣农民工工资,甚至根本不予兑现,再加上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和相应救济手段很不完善,恶化了农民工的生存条件,在农民工基本生计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很容易诱发犯罪。
四是法律调控手段不力成为引发犯罪的关键原因。目前,应付社会犯罪的专门机构普遍力量不足,经费不充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计划经济解体后,原有的社会组织体系和职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矛盾的调控更多地依靠司法部门,而现实中法律调控机构能力的不足自然为铤而走险的农民工犯罪提供了冒险一试的环境。不少人指出,我们执法工作者在处理农民违法犯罪行为时的简单做法和歧视态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工求助公共部门的欲望,增加了农民工对公共部门乃至社会的不信任感。社会大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的宣传力度和配套措施尚不完备,应有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此外,我国尚未像法制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即时解决纠纷的小额诉讼制,对农民工维权带来了一定障碍,导致一些人依赖于暴力手段解决诸如拖欠工资之类的民事纠纷,甚至引发犯罪。
解决和遏制农民工犯罪问题,从根本上而言,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工正常融入社会都市生活。此外,还要因势利导,积极帮助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诚实劳动走向富裕。但就目前农民工的高发案率出发,应当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采取一些对策,有效遏制农民工犯罪现象。
一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社会大调解纠纷解决机制利用普遍存在的民调网络,对及时、经济、有效化解、处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对基层民众间纠纷的消解能起到司法救济制度无法代替的功能与作用。大调解中心应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站,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让农民工了解法律、明白自己的权利所在,懂得实现权利的方式和程序;另一方面能及时掌握有关农民工矛盾的主要动向,妥善加以调解,努力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注意跟踪农民工问题,深入调查,定期分析,形成专报,为政府各部门决策农民工问题提供依据。相关执法人员应当把执法的严肃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农民工感受到城市对其的接纳、包容,自觉接受城市规制。教育部门要切实关心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实现同等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维护农村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工青少年子女完成基本义务教育。
二是贯彻平等思想。城市管理以人为本是核心,对农民工应当更加注重贯彻平等思想。这些年,我国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农民工付出的汗水,相对于普遍较低的生活待遇,他们大多数人甘于贫苦、勤勤恳恳、遵纪守法,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这是农民工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价值所在。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当更新观念,摒弃歧视、排斥心理,诚信对待农民工,努力消减农民工对城市的逆反心态。
三是完善农民工免费登记等有序常态化管理制度。建立外来人员用工登记制度,对其要定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用人单位要了解流动人口来源,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的主要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经常进行治安检查,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能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有系统的户籍、档案、从业状态等管理登记。
四是正确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及农民工基本权益而易引起矛盾激化的问题。有信息反映,部分地区工会积极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使入城务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共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组织,有了能帮助其说话和解决其困难的“家人”。这是一种能很好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途径尝试,值得推广。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建立欠薪预警预报制度、欠薪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设立农民工投诉信箱、投诉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要建立小额诉讼制度,法院对农民工工资等小额诉讼纠纷要即时受案,及时审理,并可利用晚上、休息日开庭,努力用最快、最经济的诉讼方式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建立专门的诉前保全或先予执行法律制度,保护农民工诉讼权益得以落实到位。建立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司法援助体系,帮助农民工有能力通过司法途径保护其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是将农民工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现在不少地方,只要农民在城里有住房或在城里打工并签订合同的,就可缴纳养老保险、医疗费保险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对未来有希望,心才会安定下来,社会也才能安宁。因此,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农民工解决工伤、疾病、养老等现实问题,而且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城市一份子”,自觉以城里人标准要求自己,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遏制农民工犯罪势头。
六是司法部门对农民工犯罪要更多地贯彻教育挽救为主、惩处为辅的原则。鉴于农民工的社会弱势地位,较低的法律文化素养,对他们的犯罪要仔细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本着挽救、教育的思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矫正他们愚昧落后狭隘的思想认识,共同帮助其克服因一时犯罪而产生的失落、悲观、逆反的不良心态,积极接受改造,以早日重返社会。刑事审判要根据案犯的特殊情况,正确贯彻轻刑化司法原则,排除或减少农民工对因犯罪而落下的不良印记,减少其再犯罪率。
第四篇:文山市城区出租车问题
浅谈文山市城区出租车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罗锡勇 黄正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的”早已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乘坐出租车已成为大部分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接受的一种舒适、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大,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为文山市的交通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出租车在给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涉及出租车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频发,广大群众对此反映较为强烈,普遍要求职能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出租车的交通行为。因此,我们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了解的一些情况,就当前文山市城区出租车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出租车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出租车在文山市城区交通违法车辆中是一个高发群体,出租车驾驶人违法停车、违法掉头、疲劳驾驶、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在享受出租车带来的快捷、方便舒适的同时,也不得不小心防范着它的危险,其潜在的道路交通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法临时停车现象严重。在一些流动人口多,人员密集的地方,人们乘坐出租车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如车站、医院门前、十字路口、住宅区等出入口就成了出租车的停车场。因此大量出租车就聚集在这些地方,大多随意停在道路上,占用路面,
(三)侥幸心理严重。出租车司机大多认为,乘客上、下车用不了多长时间,除非交通警察正好路过,否则一般不会被交警查获,不会受到处罚。另外有些出租车司机从事此职业多年,天天在路上跑,同大多数执勤交警非常熟悉,认为交警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对其进行处罚。
(四)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为了多赚钱,驾驶员开着出租车上路,就只注意马路两旁是否有人招手叫车,交通法规有时就放到一边了。只要没有警察的地方,怎么方便怎么开,不把交通标志标线放在眼里。有时被交警抓住罚了款,驾驶员不吸取教训,不及时改正,而是自认倒霉。乘客在招手叫出租车时不遵守有关规定也是出租车交通违法多的一个因素,有些群众对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很反感,但一旦自己乘出租车时,为了方便,随意招手坐车的多的是,如果出租车不停,还认为是拒载,要投诉,殊不知,正是自己的行为加剧了出租车的交通违法行为。
(五)当前的法规不尽完善。目前的交通法规对出租车等同于普通车辆进行管理,而无专门法规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只能罚款扣分,司机并不害怕,因为广大驾驶员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被查获的机率很低,多数情况下,出租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理,偶尔被查获一回,只是罚点款而已,基本上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
三、解决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路面交通安全管理。交警部门主动联合交通、城管、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出租车管理,提高出租驾驶人员的交通安
总之,要做好当前文山市3个出租车公司共695辆出租车这庞大群体的交通安全管理,需要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以及多部门联合管理与整治等方面着手,并落实到位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出租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
第五篇: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层级多而乱,且幅度偏小
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纵向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等级体系。管理层次的数目以及划分的方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指一个行政区直接管辖的下一级行政区的数量,如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县,市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区等。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就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行政区划层级一多,极易造成行政机构臃肿,开支加大,各级政府间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环节增加,严重影响上级政府政策、决议、法令等的贯彻执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助长和加剧了“诸侯经济”倾向,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管理幅度偏小,客观上造成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分集中,人浮于事,职责不清,地方政府职能泛化,政企不分,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起来,既束缚了企业的活力,也影响政府行使自身的职能,非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2)省级行政区数量偏少,且大小悬殊
中国国土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省级建制数量较少,省区幅员过大。我国省级行政区只有 34 个,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28.2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如意大利 30.1 万平方公里,南斯拉夫25.6 万平方公里。由于省区幅员过大,省区内通常以地区、市管县等形式进行分片管理,这就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不利于加强省区对县的领导,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滋生腐败现象,更不利于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行政管理体系。省区面积过大,省对地方的管理力不从心,一些省的发展主要顾及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及其周围重要的交通地域,而边远地区的发展往往得不到重视,这也是“老少边穷”地区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3)行政区域边界犬牙交错,界限不清,破环了自然经济区域的完整
历史上指导行政区划分界的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是依山川形便,二是犬牙交错,前者从经济目的出发,后者则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以防止发生割据。元明两代出于政治目的,主要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由于政区的继承性特征,这就使一些不合理的边界遗留到今天。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此线南北的人文、自然地理条件均有较大差异。由于蒙元军队是从北到南逐渐征服金和南宋的疆域,为达到军事上从北方控制南方的目的,行省的划分大都很不合理,其中陕西行省就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直到今天汉中地区不仅在自然条件方面与关中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在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方面也与四川和湖北比较靠近。类似以上行政区域界线不合理的例子,其它地区还有,为此引起的行政区域界线纠纷连年不断,破坏了自然经济区域的完整。如湖南湖北之间的洞庭湖流域,山东江苏之间的南四湖流域等。
(4)行政区域名称混乱,有些通名层次复杂
我国行政区域名称同名、同音、近音较多,通名概念含混,层次不清。例如,吉林省与吉林市专名同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山西省新绛县同音等。特别是政区通名概念的含混带来许多问题,如“区”有“自治区”、“市辖区”、区公所、特区、林区等,“市”有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计划单列市等,往往给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军事政治、邮电通讯等带来不便,造成许多麻烦。
(5)行政区划法律建设不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行政区划工作中明显加强了法制建设。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是我国行政区划调整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另外,还有《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等重要法律法规。但是,我国行政区划法制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行政区划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看,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地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具体职权的法律。
第二,法律至上的原则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领导人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往往喜欢从长官意志出发,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用“人治”代替“法治”,根本不考虑这些调整是否具有法律依据。可见,我国行政区划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必要性
1.行政区划改革有利于消除行政壁垒与地区封锁,发展区域经济
2.行政区划改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机构改革
3.行政区划改革有利于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相对稳定原则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既要有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又要有适度的地方分权。即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要保证中央权威,使政令统一和畅通,又发挥地方的一定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地确定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设置,合理地划分二者的职权范围、管理权限,以发挥全部国家机构的整体效能)
4.尊重民意原则
5.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原则(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必须遵循“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的原则,并将其落实到改革的实际工作中。)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
(一)减少行政区划层级,采用实三级制
1.逐步撤销地级行政建制,实行省直管县(市)
实行省直管县,对减少中间层次的截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设置和人员,节省行政开支,提高管理水平,缓解县乡财政困境,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的调整更具深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2.继续稳定县级行政建制,强县扩权
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县在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作用,成为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可以说,县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
会繁荣的基础。
3.保留乡(镇)级行政建制
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仍比较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村民自治发展尚不成熟等原因,不可能立即实行乡镇自治,这就要求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强有力的介入。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的居间地位,它既是调整二者力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衡器,又是二者冲突的一个不可置换的缓冲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取消乡镇建制是脱离当今中国实际的过于激进的主张。
(二)增加省级行政单位,适当划小省区
增设直辖市是实施我国省区缩小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从整体布局、交通运输网络、现有城市的等级规模以及经济、文化地位等因素综合考虑,(三)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
2.克服机构改革的难点是理顺公共权力关系
其关系主要有:纵向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横向的党政各机关之间以及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条块结合上的垂直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理顺各种关系,主要是针对行政管理体制中突出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重点理顺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合理划分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科学规定工作程序。
3.不断克服官本位文化的消极影响,培育法治化文化氛围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迫于国内外形势,国家和政府正在逐步从不该管、也管不好的领域里淡出,把资源配置的权力还给市场,把生产经营的权力回归企业,与这种行政职能的转变相适应,应该狠抓依法行政的各项举措,培育新型的行政文化。法治社会要求社会权力尽可能地从国家权力中分解出来,以社会权力为本位和动力。
4.运用扁平化理论,重建政府组织结构与幅度
(1)高一级机关管辖基层行政单位的幅度应当扩大。在中央职能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明确界定中央政府职能,即由中央制订计划,由中央设置的派出机构去完成,实行“一条鞭”管理。
(2)在省(区)级,逐步细划行政区域,增加省(区)级政府数量。省(区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自己的职能,同时设立派出机构,由省(区)直管县(市),扩大省(区)级政府的管理幅度。
(3)取消地区级建制。从法律上讲,地区不是一级地方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地区都起着一级地方政府的作用,拥有一级政府的权力。而且地区级建制处于省、县之间,其职能难于定位,使得在现实中地区级政府不自觉地出现与所属县(市)政府职能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级建制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撤销地区级建制势在必行。
(4)调整和扩大各级政务类公务员的管理幅度。在政府机构内部,实行主管职员制,将现在政府机构内部的四级或五级层次,改变为三级或四级层次。政府首脑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层和业务主管层,这是常设层次,管理的范围应该比较综合。政府工作忙的时候,业务主管可以临时聘用若干职员协作工作,工作完成后辞退。这体现了市场对宏观管理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