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滇中经济区四州市政协工作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暨曲靖会议的发言材料
在滇中经济区四州市政协工作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暨曲靖会议的发言材料
市金融办副主任 缪丹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参加滇中经济区四州市政协工作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暨曲靖会议,刚才听了政协以及各单位的讲话,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昆明市金融工作情况,就会议主题谈以下三点:
一、昆明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昆明市金融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昆明GDP增长了1.96倍,全省人民币存贷款增长了1.6倍,而昆明市存贷款分别增长了2.21倍、2.93倍,存贷比从74%提高到97.5%。截止2010年末,昆明金融业总资产达9624.76亿元,年均增长近20%,全市金融机构1966个,金融从业人员3.66万人,占全市人口0.5%。
(一)银行业
截止2010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25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国有
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外资银行3家(分别是泰京银行昆明分行、恒生银行昆明分行、汇丰银行昆明分行),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包括富滇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昆明分行、玉溪市商业银行昆明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6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达1203个,占全省网点数量的23.42%;全市银行业从业人员达22368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数量的34.55%;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实现利润131.42亿元,占全省银行业利润总额的60.31%。
(二)保险业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9家(产险公司18家,人身险公司11家),各类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7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42家,保险从业人员13308人,保险业总资产143.66亿元,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功能相对完善的保险市场体系。
(三)证券期货业
截止2010年末,昆明地区共有证券公司2家(红塔证券和太平洋证券),证券公司营业部41家,其中异地券商在昆营业部29家,证券业总资产133.56亿元,“十一五”期间累积实现净利润25.9亿元。同时,全市上市企业“十一五”累计实现净利润120.19亿元,直接融资232.445亿元,2
较“十五”末历史累计增长了2倍多。另外,截止2010年末,昆明市共有期货经营机构10家,其中注册地在昆明的期货公司2家(红塔期货和云晨期货),指定交割仓库2个,总资产达12.7亿元,实现利润0.215亿元。
(四)其他金融业 1.信托
截止2010年,我市信托行业有1家公司,从业人数90人,总资产45.40亿元。信托业资产总额占整个金融业资产总额0.5%。
2.担保
截止2010年末,全市共有市级担保企业203家,全市正常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新增担保额57.31亿元,年度新增担保企业户数707户,期末在保责任余额69.93亿元。
3.典当
典当业共有企业57家,注册资本合计60525万元,典当总额142126.9万元。
4.要素交易市场
截止2010年,在昆注册成立的各类要素市场有7家(昆明泛亚产权交易所、昆明泛亚橡胶交易所、昆明泛亚珠宝玉石交易所、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昆明泛亚商品交易中心暨昆明泛亚黑色金属交易所、昆明泛亚环境能源交易所、昆明泛亚矿产交易所)。
5.小额贷款公司
截止2010年,我市共有78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资格筹备,63家正式开业,开业小额贷款公司占全省的27.63%,小额贷款公司已覆盖14个县(市)区和3个开发(度假)区。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共计27.7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6.05亿元,贷款余额为21.39亿元,支农贷款比例为63.37%。
二、昆明市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和工作打算
(一)金融服务达到新水平。
全市金融行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资金需求,针对部分领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服务范围,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发放“惠农卡”等多种措施,解决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不仅有利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还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消费给予有效的金融支持,全面支持了我市经济发展。
(三)金融开放开创新局面。
2010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云南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省份,同时昆明建设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复函同意,7月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4
服务中心揭牌。2010年11月,富滇银行老挝代表处成功开业,为全国145家城市商业银行首个在境外设点的城市商业银行。“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引入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两家外资银行来昆设立分支机构,金融“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明显加快。
(四)金融合作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全市不断健全金融协调、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了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加强,金融合作范围稳步扩大。市政府与驻昆各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为促进我市重点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五)机构发展呈现新格局。
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增长到40家,证券业经营机构43家,期货经营机构10家,法人保险业公司29家,信托、担保、典当、融资租赁、要素交易中心、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所发展就,基本形成了现代金融金融体系,同时,全面消除金融空白乡镇,实现全市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消除了金融空白乡镇,实现了金融服务“三农”全覆盖。
(六)金融政策环境得到优化
随着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的加强,为进一步优化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我市加大了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力度,制定了33个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为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典当、融资担保等行业的发展、在企业上市、股权投资基金、产权交易、金融服务“三农” 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政策扶植,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和发展,为我市政府性项目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强对企业和个人权利的保护,加大对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公众对金融业务的认识和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
在取得这些成效的同时,我市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致
2005年,昆明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7%,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虽然与比2005年相比有较大增长,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降低了0.2个百分点。同时,“十五”期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而“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降低了1.7个百分点。可见,“十一五”期间,昆明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昆明金融产业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没有适应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二)金融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根据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3)发布的情况,在我国29个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的排列中,昆明6
仅排第22位,同为西部城市的成都列第9位,重庆列14位,西安列15位,说明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昆明的城市竞争力较弱。
(三)金融业发展不平衡
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缓慢,金融资讯、现代投资银行等高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有待发展。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相对集中,县域、“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薄弱。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保险覆盖面不够宽,金融发展中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要素交易市场发育不足,市场细分步伐缓慢,市场层次单一,结构不合理。
(四)直接融资比例偏低
融资结构不合理,证券业、保险业规模相对较小,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后发状态,保险资金运用不充分;上市公司总量少,规模小;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意识不强。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滞后,投融资机构较少,融资能力偏低。
(五)地方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实力不强
全市范围内城市商业银行单体规模小、资产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艰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充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数量不多,证券公司资本实力弱,期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证券期货服
务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加强,非法证券期货活动时有发生,市场建设和市场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保险公司经营压力较大。
(六)金融业开放程度较低
外资银行较少,外资保险公司、外资证券机构、外资基金公司等还没有进入,金融业的对外合作也处于较低层次,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
(七)配套专业服务水平低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专业水平有限,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缓慢,本地支撑薄弱。缺乏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资讯、金融信用管理、现代投资银行等高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欠缺。
(八)金融业辐射能力不强
我市金融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较低,在西部地区及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强;金融法人机构少,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难以形成市场主导地位,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不强。
三、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滇中经济区四州市金融发展 滇中城市经济圈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具有举足轻重的战8
略地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四个州市金融协调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两市金融机构市场开拓,进一步搞活两地资金融通,创新金融服务,抓住国家将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纳入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的历史机遇,加快改善金融业软硬件环境,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着力构建与东盟国家之间实用、便捷、高效、互惠互利的资金流动和银行结算新体系。
(二)加快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提高要素市场的辐射功能,共同推进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人力资格互认体系、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三)加强四州市金融人才培养和交流。建立统一的金融人才库,逐步做到人才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做到金融人员在四州市无障碍流动和使用,加强银政干部交流,实行互派金融干部挂(任)职制度,建立统一的高端咨询智库,为一体化的深度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建立四州市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建立四州市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四州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议题由所涉金融相关部门参加,加强金融的合作与交流,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亦可视需要由会议召集人协商召开,加强四州市的联动,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监管秩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五)建议签署了“共同推进滇中经济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大力支持滇中经济区深入开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业务先行先试,密切金融市场联系,加强滇中经济区金融服务合作交流。包括:共同加强票据信用管理,推动建立滇中经济区商业承兑汇票不良支付信息通报制度。大力推动建立滇中经济区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信息沟通与预警机制。积极支持在滇中经济区建立农村支付服务改善工作保障机制,制定改善滇中经济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积极研究鼓励中小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激励措施,推动银行卡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共同加强对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非金融机构管理,规范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积极鼓励滇中经济区商业银行、相关企业开展商业承兑汇票和授信支票等业务创新。积极支持滇中经济区金融IC卡发展。鼓励发展银联标准的预付费卡,利用银行卡现有成熟的发行、受理和清算网络及服务体系,建立标准统一、资源共享、跨行业和区域的小额支付体系。
综上所述,有关各方要继续高度重视推进滇中经济区金融协调发展工作,将滇中经济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不断巩固已有工作成果,进一步发挥金融协调发展的合力,推动滇中经济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第二篇:在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稿(仇和)
把握机遇 广泛参与
为滇中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滇中经济区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仇和
(2011年6月2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6月的昆明,生机盎然。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召开滇中经济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共话合作、共谋发展。首先,我代表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四州市的政协委员和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就滇中经济区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讲三点意见。
一、顺时应势,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正当其时。
区域合作,共创繁荣,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建设滇中经济区,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滇中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
显而形成的战略决策。
实行区域合作,共同推动滇中加速发展战略的构想,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早在1996年,省委、省政府就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提出并高度重视滇中城市群和增长极的构建。随后,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召开现代新昆明建设专题调研和推进会,分别在滇中四州市召开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进一步明确了滇中四州市的发展定位和重点,并由省级部门牵头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制定了滇中城市群规划、加快构建1小时环昆经济圈等规划。滇中四州市党委和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举办了两届“滇中城市圈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积极探索滇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思路和途径,联合开展多项工作,不断推动滇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圈的建设。2009年,省发改委编制形成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省建设厅完成了《滇中城市群规划修编(2009—2030)》,省国土资源厅编制了《滇中经济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10—2020)》。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2010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滇中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又强调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滇中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滇中经济区加快发展”,并将滇中调水、城际轨道建设等
事关滇中经济区建设全局的重大项目,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今年5月6日下发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滇中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近,我国公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滇中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省委、省政府积极谋划推进滇中经济区协同发展,提出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使推动滇中经济区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定位更加明确、推进措施更加具体。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桥头堡建设与优化区域布局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随后,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中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的专题调研。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对滇中经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滇中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为我们滇中四州市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二、携手共建,协力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
滇中地区在云南省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城市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滇
中四个州市集中了云南省38%的人口和59%的经济总量,是云南大中城市聚集、交通物流便利、产业基础扎实、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教文卫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按照省的规划,到2020年,滇中区域人口要占到全省的50%以上,GDP要占到6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占到70%以上。
滇中兴,则云南兴。滇中富,则带动云南富。滇中四州市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住机遇,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中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努力把滇中经济区培育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导向。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提升期,我们将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化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城镇化领先工业化加速发展,城乡统筹与一体化深度推进,城市群结构形态趋向稳定成型,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等五大新趋势。我们必须扭住“滇中城市群”建设不放松,以区域协调、跨越发展为总目标,加快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使其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培育城市新的
增长极,依托高速交通系统和产业承接,形成以现代新昆明为核心,以曲靖—昆明—楚雄为东西轴、武定(禄劝)—昆明—玉溪为南北轴,构建极核圈层、带动圈层、辐射圈层,培育东部曲靖增长极、南部玉溪增长极、西部楚雄增长极、北部武定禄劝增长极。大力发展新型城市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各个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型的滇中城市经济体。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进四州市一体化发展。推动一体化,是我们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整合发展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要共同推动区域规划一体化,广泛借鉴国内外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加快编制推进四州市一体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做到与 “十二五”规划相统一、相衔接。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逐步实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全面接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无缝对接、高效运行。近期要抓紧固定电话升位工作,尽快实现滇中四州市通信同城。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一体化,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为重点,加强产业融合、行业整合和企业联合,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消除各种障碍和壁垒,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
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发展资源优化配臵。共同推动生态建设一体化,始终坚持环保优先,遵循生态规律,联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努力打造西南生态屏障,争创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共同推动社会事业一体化,积极开展社会事业领域合作,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规模扩张和优化布局,不断提高四州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共建滇中同城生活圈。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在竞争发展中获得先机的必然要求。要打破不利于资源有效配臵的束缚。区域合作的动因在于区域内资源的差异性,动力在于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外部条件在于无行政壁垒。我们要打破壁垒,使得四州市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配臵,实现资源配臵效率的最大化,努力把滇中区域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拓展合作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实现发展规划同筹、交通设施同网、产业发展同兴、市场体系同构、生态环境同治、社会事业同城、信息网络同享。支持和引导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多方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对接。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网络型城镇体系,促进城镇群向更高发展阶段演化,带动全省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创
新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机制是推进一体化发展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联合建设区域创新创业平台,共同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内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优化合作环境,落实合作措施,构建互动、互补、互惠的发展格局,推动滇中经济区建设迅速向纵深发展。
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是滇中四州市的共识和目标。我们四州市为滇中经济区的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3月,我市与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分别签订了《推进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进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四州市合作发展正式拉开了序幕,滇中经济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后,我市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滇中经济建设,积极探寻滇中经济区发展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主动开展州市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滇中城市群、滇中经济区和滇中地区建设的加速发展。
三、发挥优势,积极为滇中经济区建设献计出力。滇中经济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给四州市的一项重大任务,也四州市发展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机遇、履行好历史责任,全面深入地推动滇中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四州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需要四州市上下
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更需要四州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滇中经济区建设的合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为滇中经济区的发展履行好职能作用。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滇中经济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和将来,政协更应围绕大局,着力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开展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上来,为滇中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界别优势,为滇中经济区的发展凝聚各方力量。人民政协是由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最大的统一战线组织。团结各界、凝聚人心,是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政协组织联系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努力做好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凝聚起来,为滇中经济区建设增加动力、形成合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人才优势,为滇中经济区的发展
提供智力支撑。人民政协囊括了统一战线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和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有“人才库”和“智囊团”之称。政协应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滇中经济区建设的大事要事,在更大范围内有针对性地组织调研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滇中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研讨等活动,努力把政协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以实际行动助推滇中经济区更好更快发展。
四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为滇中经济区的和谐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来自各个界别、联系各方群众,人民政协开展群众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具有独特优势。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把履职为民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摆在突出位臵,不断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不断创新履职为民的方式方法,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为滇中经济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本次会议的召开和滇中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标志着四州市政协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四州市政协在滇中经
济区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四州市政协发挥优势,不辱使命,为大局而谋,为发展建言,为跨越倾力,助推四州市的发展,为滇中经济区的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滇中四州市政协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圆满成功!
第三篇:在全市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在全市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承担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我们市属**家国有企业始终坚守意识形态高地,多层次探索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方法、新路径,为企业改革稳定发展凝聚原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担好政治之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我们始终牢记“国企姓国”、核心在党,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国资委党委分别与各出资企业签订《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各企业主动将其纳入党委会、工作会等会议的议事范畴,定期分析意识形态形势,细化任务清单,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党组织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第一线,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消解“噪音”、“杂音”,形成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强劲动力。如**公司、**公司夯实党建基础,工地在哪里铺开,党旗就插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集团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委督查督办重点内容来抓,并将其纳入年终企业考核体系,考评结果与经营业绩兑现、干部选拔使用挂钩,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切实形成了层层分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二、借好理论之势,奏响意识形态工作主旋律。
我们着力把理论政策学习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及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结合起来,深入组织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等讲话精神,各企业提交“学党章、学讲话、见行动、促发
展”学习体会**余篇,还分主题进行“四讲四有”学习讨论,让其理论入脑入心。同时注重讲好职工故事,以“讲奉献、有作为”为主题,深入挖掘出了一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干部职工的先进事迹。去年底我们与**电视台、**日报社等主流媒体一起成功组织了市国资系统“最美国企人”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位“最美国企人”标兵和**位“最美国企人”,他们用责任、担当、奉献、敬业诠释“最美”真谛,其精神鼓舞了奋战在全市国资国企战线的所有人,奏响了意识形态工作主旋律。三、发好舆论之声,传播意识形态工作正能量。
在“处处都是海量信息”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面对涉及国企改革改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负面信息接收方面,少数职工政治立场不坚定,不加思考地把谬误当作真理传播等。对于此,我们一方面敢抓敢管,敢于对错误思想和不当言论亮剑,从维护政治安全和思想安定的角度,履行“一岗双责”层层进行提醒谈话,帮助干部职工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另一方面,综合利用政策宣传栏、企业内部刊物、工作QQ群、党建微信群等媒介,以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央、省、市在国资国企重大改革方案、企业行业热点敏感问题解读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声音,展示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推进自主创新的新突破、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实践、参与市场竞争的新进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干部职工中的感染力,以实现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与企业党委决策的同频共振。四、建好文化之园,塑造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
针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不够和国资监管不完全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模式新路径。从调研反馈的意见看,部分基层职工既想支持企业为提高绩效实施工资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又怕因自身条件、业务技能等原因在改革中被淘汰。鉴于此,我们积极倡导竞争、择优、敬业、奉献的企业文化。一是在竞争中提升技能水平。原**公司与**集团重组联合后,结合当前科研生产状况
和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评估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对在岗职工进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人次,淘汰**名不合格员工,彻底破解了国企员工“铁饭碗”的神话,在干部职工中营造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末位淘汰倾向,整体提升了业务员工素质;**公司践行“做市民的专职司机”企业文化,每月开展星级驾驶员评选活动,不断提升一线职工队伍技能服务水平;二是在创建中培育社会责任感,弘扬敬业风尚。**集团持续开展“三优一满意”、“百佳庭院”、网络文明志愿传播、十佳消费者满意窗口等创建活动,锤炼职工的行为与思想,形成了“以水为本达善社会”的经营文化和“上善若水情奔万家”的服务文化,营造了文明向上的企业氛围;**集团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最美笑脸”评选活动,着力解决了部分基层员工服务态度不够热情的问题。公司“红飘带”导乘服务班,被市总工会授予“**市五一巾帼奖”和“**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公司通过开展干部职工“寻访入党介绍人”活动,学习先进先辈奋战在水利水电工程光辉事迹,从爱岗敬业的英模典型中汲取营养,为公司发展不断增强贡献力量。尽管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形势发展相比、与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会后,我委将迅速向全系统传达学习本次会议精神,指导企业结合实际再接再厉为全市意识形态工作,尽一份责,出一份力!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暨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汇报材料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共洮滨乡委员会 洮滨乡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调研会议安排,下面我就2012年洮滨乡中药材种植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洮滨乡位于县境南部,洮河南岸。全乡辖12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2100多户9200多人,有70%的群众居住在洮河沿岸。全乡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28米。有耕地面积1.5万亩(但由于在土地包产到户过程中,土地丈量有出入,加上近年来的土地整理开发和垦荒,目前我乡实际有耕地面积2.42万亩)。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是:药材种植、劳务经济和农区畜牧业。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我乡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当归种植,是全县的中药材种植大乡。近年来,为了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我乡加大了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种植面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任务。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从去年开始,我乡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对全乡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村社干部和当归种植大户前往岷县等地实地进行考察,学习外地先进技术。成立了洮滨乡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副乡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负责中药材技术的引进、实施、指导和检查。今年年初,我乡积极与农牧部分协调联系,确定在我乡巴杰村、常旗村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确定后,乡上及时成立驻村工作村,通过调茬,落实了地块。县政府有关领导也深入实地,对当归种植基地建设进行了现场指导。二是实行目标管理。乡政府与村委会、包村干部及农技人员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行政与技术“双轨”负责制,确定专人分片包干,包村、包组、包户、包技术、包效益“五包责任制”。同时将当归种植工作纳入了年终考核范畴,实行奖惩。三是强化宣传动员。在积极筹划发展的同时,我乡加强了中药材种植的动员工作,通过给农户对比算帐等多种方式,鼓励群众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扩大当归等优势特色品种的引进种植,提高农业种植效益。
(二)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服务。洮滨群众历来就有种植药材的传统,但由于原先种植品种多样,部分药材品种退化,优势和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低、规模小、效益差,没有形成产业。通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践探索,乡村两级调研后认为,当归种植从气候、土壤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考虑,适合我乡种植。因此,乡党委、政府将当归种植作为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积极进行宣传、推广。在宣传培训上,首先,进行外出考察。组织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和当归种植大户45人赴岷县实地考察,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其次,抓点示范。2012年,在整村推进村巴杰村建立400亩当归种植示范点一处,在常旗村建立100亩当归种植示范点一处,为扩大全乡中药材种植规模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再次,实地指导种植。为了确保药材种植成功,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县农技站为我乡派来了技术员,常年进驻村里,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将药材种植技术传授指点给农户,确保了种植的科学规范。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生产种植。在资金筹措中,我乡实行政府补助和农户自筹的办法,保证了资金的足额到位。一是县农机推广站为农户每亩落实地膜5公斤、化肥25公斤。县农技站领导多次到我乡检查药材基地建设情况,安排了蹲点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县、乡、村三级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通过轮番倒茬的方式,全面完成了今年县上下达的1.2
万亩当归的种植任务。二是乡政府统一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将物资落实到位、技术指导到家,种植面积达到了预期规模。三是通过“双联行动”、亲邻相帮等自筹一点的办法,保证了部分贫困户的当归种植;部分特困户也通过帮扶,顺利完成了当归种植。四是中药材种植协会积极发挥作用,想方设法帮助当归种植户联系当归苗,保证了及时种植,不误农时。
(四)强化机制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建设中药材示范基地,是我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所在。如何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中药材这一特色产业,我们进行了认真探索。一是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在药材种植和销售过程中,全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个。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带动,农户自主参与,统一调配种苗、调配机械,进行药材种植;同时,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在药材价格上涨后,尽量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帮助群众销售药材,实现了销售收入的最大化。二是积极探索增收渠道。运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转化。今年,“双联行动”中帮扶我乡的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在了解了我乡的实际情况后,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实地查看当归示范点建设,在统计了全乡当归种植面积后,决定集团公司初步投资200万元,群
众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自筹100万元在我乡投资建设药材加工厂,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协调当中。同时,窑煤集团在“联村联户”行动中表示,集团公司将尽快与佛慈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协调联系,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将我乡作为佛慈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原料初产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真正实现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的对接。
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我乡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分析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群众对中药材种植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部分群众对发展中药材产业还持谨慎的态度,仍不愿放弃粮食生产而全部种植中药材。二是广大农户对中药材生产技术缺乏,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种植科技水平低下。三是农户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受制于二、三级中药材收购商。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乡将尽快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全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促进我乡中药材的发展步伐。
(一)加强对中药材种植的科学引导。在深入推进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等方
面。积极加强与发改、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联系,深入村组和农户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种措施,扩大当归种植面积。
(二)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今后,我们将针对我乡当归生产中农户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好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的联系,促进我乡中药材生产发展。
(三)积极抓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组织编写《洮滨乡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我乡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规模。同时,在种植区域集中地段,加快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进GAP生产,促进中药材的规划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全市体育工作暨创省体育强市动员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市体育工作暨创省体育强市动员会议上的发言
打造体育强镇共建和谐**――在全市体育工作暨创省体育强市动员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共商**体育发展大计,同绘**体育建设蓝图,促进全市经济、政治、体育协调发展,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本文出自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镇的群众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全镇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立足点,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体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下面,我就我镇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在座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要汇报。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镇党委政府对体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基础形态首先是“人本社会”、“健康社会”和“活力社会”。加强体育工作,对于**的全面发展,对于构建一个充满健康活力、奋发向上的**至关重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我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着眼于包括体育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把新形势下的体育事业建设列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三年来,累计用于体育事业的资金达150余万元。镇各级体育组织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做到“配强班子、提高位子、落实牌子”。镇体育协会由主要领导挂帅、党委委员分管,村、企事业单位都配有体育兼管人员或联络人,为平时开展活动、举办竞赛和活跃群众体育生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舆论宣传到位,体育氛围浓厚
全民健身工作重点在于“全民”二字,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提高体育活动的普及率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率,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十分注重舆论宣传,努力在发动引导上做文章,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以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月”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橱窗、横幅、标语、黑板报等各种宣传阵地,层层发动,广泛宣传,积极号召全镇干部、党员、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充分利用一切手段,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如镇第四届运动会后,我们利用赛后余温,积极举办了运动会图片巡回展览,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片,加深宣传力度,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积极组织活动,广泛参与比赛
作为省、杭州市体育先进乡镇,除了群众业余自发组织外,我镇还经常组织村、企事业单位开展活动,进行联谊和竞技交流。2002年西湖博览会狂欢节上,我镇杜墓村的民间板龙获得最佳表演奖。另外,我们还成功举办了**镇第四届运动会、“万能杯”乒乓球赛、“**杯”曲艺大赛、健身操比赛以及学校运动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镇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效地强化了群众的全民健身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在众多赛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镇第四届运动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共有45支代表队、770名运动员参加,进行了篮球、拔河、象棋、田径等7大项、27小项的比赛,打破了8项镇运动会记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组织开展好本镇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我镇还积极响应市体育局号召,参加市里组织的比赛,如迎“五一”拔河比赛、“泰山特曲杯”篮球俱乐部比赛、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在这些比赛中,我镇代表团奋勇拼搏、勇争第一,表现了较高的水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05年,我镇通过了杭州市体育强镇验收,这是上级领导对我镇体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我镇的一种鼓舞和鞭策。今年我镇还将举办镇第五届体育运动会,同时,将进一步努力,争取跨进“省级体育强镇”行列。
四、实施计划纲要,普及群众运动
坚持镇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办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政、工、妇、团和体协通力合作,各类健身强体活动蓬勃展开,各种健身团体纷纷成立。目前,我镇共有秧歌队33支、腰鼓队6支、中老年梅花锣鼓5支,竞技体育队和健身表演队各37支。这些团体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自娱自乐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群众的健身热情。在这些团体的带领下,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五、加强设施建设,满足健身需求
体育设施建设是发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镇党委政府为调动各村兴建体育设施的积极性,专门出台奖励政策,对建好体育设施的村进行物质奖励,去年共投入奖励资金30余万元。
在政策的激励下,我镇的体育设施不断健全,目前已建有篮球场33个(包括企事业单位)、健身点9个、乒乓活动室22个、老年活动室37个、门球场1个、网球场1个。今年还计划新建篮球场13个,健身点16个。在不断强化设施的同时,我镇积极推动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对外开放工作,所有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另外,我们还及时高效地完成了体育场地普查和体育骨干培训工作。
六、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全面发展
**镇共有学校4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3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在人员上,各校都按规定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开齐开足体育课,积极开展课余的体育锻炼,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形成完善的业余训练网络;在经费上,尽最大努力给予保障,配齐必要的体育设施,及时拨付体育活动经费,从而使我镇的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镇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与其它先进单位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努力使我镇的体育工作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