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讲话8
在全省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再学习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0月20日)
张立勇
同志们:
10月10日上午,最高法院对全国法院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进行了安排部署.王胜俊院长在讲话中总结回顾了全国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来取得的成果,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对下一步开展好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全省法院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在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问题上,河南法院的头脑是清醒的,立场是坚定的,措施是得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十二个方面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重大案件、重要工作部署、重大事项及时汇报和定期通报制度,主动接受领导和监督,确保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服务大局,又好又快地审结了“9〃8矿难”案和涉“瘦肉精”犯罪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和关系民生的案件;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万名法官回访千户企业和万名当事人”等活动;举办“护航中原经济区司法论坛”,制定《服务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开展“涉外审判工作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集中活动月”,不断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水平,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定不移地坚持为民司法,大力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扎实开展“大接访”、“调解年”活动和执行攻坚,创新推出社会法庭,探索创建人民陪审团,为参加开庭听证的外地特困当事人免费提供食宿,不断拓宽司法救助范围,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司法改革成果。坚定不移地坚持捍卫公平正义,全方位推进司法公开,实行三级法院裁判文书全部上网,推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落实公民自由旁听制度,开设“网评法院”专栏,开通QQ“民意直通车”和豫法阳光腾讯微博、法官网上调解室,搅合在一起了。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借鉴时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土壤,不能完全移植,下一步,我们要从国情出发认真研究,结合人民陪审员制度和合议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陪审模式。
二、“9〃8矿难”和“瘦肉精”案件的审判,严格遵守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决不是标新立异
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成功审理了“9〃8矿难”、“瘦肉精”系列案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起案件均以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并对主要责任人施以重刑。在全国上下一片叫好声中,有少数人认为我们是在标新立异,故意制造轰动效应,刻意迎合民意,片面追求办案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牺牲了法律效果。事实上,在办理这两起案件时,我们始终坚持从大局出发,把严格依法办案作为首要原则。“9〃8矿难”案中,被告人为谋取暴利,明知瓦斯超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故意破坏瓦斯报警设备,强令工人下井,导致重大矿难发生,我们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2名矿主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有效遏制了矿难频发的态势,得到了全国人大、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媒体的充分肯定,被评为2010年人民法院十大典型案件之首。卢展工书记批示,认为这是“真正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真正依法遏制黑心矿主为获暴利、不顾群众死活的违法行为,真正体现法律的公正和尊严。”1—9月份,河南没有发生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与我们法院严惩煤矿安全犯罪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瘦肉精”案件中,被告人明知“瘦肉精”的唯一用途就是在饲料中添加并用于生猪饲养,明知用“瘦肉精”喂养的猪流入市场后会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而研制、生产、销售,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符合法律规定;在量刑上,二主犯一方面罪行极其严重,另一方面没有直接造成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分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和无期徒刑,既体现了对这起严重犯罪严厉惩处,又体现了对严重犯罪严惩的基础上严中有宽的一面,也符合现阶段的刑事政策。《人民日报》发表专家评论,认为这是食品安全重典治乱的生动案例,是食品安全领域由乱向治转变的里程碑。在近期召开的座谈会上,各界代表一致认为,该案的成功审理震慑了违法犯罪,重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卢展工书记批示:一审宣判社会反映良好,体现了严格执法,体现了法
悲、怜悯之心。我们将依法办案决不是让法官去死抠法条,而是遵循法律精神、立法本意。法律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对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常识、常情、常理的高度概括,所以,我们在办理每一个案件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引用的法律本意是倡导什么,要考虑这个判决作出后,当事人会是什么反应?社会公众会怎么评价?判决结果和说理是否能被一般老百姓接受?而不仅仅考虑是否和法律规定的完全一致。法官如果没有这个判断能力,对社会的常识、常情、常理还不了解,他就担当不起弘扬社会公德,主持社会正义的角色,让这样的“恐龙法官”办案是很危险的,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他自己不负责任,一定要清除出法官队伍。
四、坚持“疑罪从无”,就是坚持证据第一的原则,决不会放纵犯罪
近年来,我们反复强调“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但“有罪推定”观念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根除。长期以来,“疑罪从轻”、“疑罪从挂”、“疑罪从拖”等习惯做法,都是有罪推定理念的突出表现。如赵作海案件,一审承办法官在审理报告中已经明确列出了案件存在的六个重大疑点,但由于担心搞“疑罪从无”会放纵犯罪,不敢面对方方面面的质疑和压力,就依据“疑罪从轻”的惯性思维,对赵作海作出了留有余地的死缓判决,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办了一批这样的案件,受害的绝不是赵作海一个人,多少家庭在这样的办案理念下家破人亡。一些法官对证据存疑的案件,不是对被告人宣告无罪,而是多次发回重审,或者久拖不决,或者在公检法三机关之间来回“踢皮球”,致使一些被告人在看守所一押就是七、八年,有的甚至十几年,判又判不了,放又放不掉,一挂再挂,一拖再拖。还有一些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只盯着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忽视无罪辩解,甚至把无罪辩解当成是被告人认罪态度不好,开庭时多次打断被告人发言,对于被告人当庭所作的无罪辩解采取不听、不信、不记录的“三不”态度。实践证明,“疑罪从轻”不仅没有起到打击犯罪的作用,反而极可能导致无辜人员蒙受不白之冤,真正的罪犯却长期逍遥法外,这是对法治的极大破坏和亵渎。因此,我们坚持疑罪从无,摒弃有罪推定,不仅不会放纵犯罪,相反有利于更准确地严惩犯罪。
法官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它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必须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信服和尊重。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敢于担责不仅无损于形象,反而更能赢得群众认可。今年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对我们纠正赵作海错案给予好评:2010年,一些政法部门舆情应对能力较强,比如在赵作海案中,法院与受害人的沟通能力和形象修复能力,尤为值得称道;河南省高级法院将赵作海被释放的那天作为“错案警示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形象修复。如果不是我们及时纠正了错案,我们的人大报告获得的掌声也不会那么热烈,赞成票也不会那么多。因此,对于发生的错案,决不能因为害怕改判后善后工作难做而拖延纠错,决不能因为片面强调司法权威而拒绝纠错,决不能因为个人或单位的得失而抵制纠错。面对错案要不遮掩、不回避,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信服,老百姓才会相信法律,法律也才有尊严,才能够真正树立司法的权威。
七、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决不是以行政手段干预审判权
受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一些人过分强调主审法官负责制,认为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具有独立性、中立性、被动性,院长、庭长不能采取行政化的手段管理审判活动,否则就是司法行政化的表现。一些学者甚至建议取消案件汇报请示制度和审委会讨论案件制度,取消各级法院的副院长、庭长、副庭长这些带有行政色彩的职位设臵,认为这些违背法官独立与平等的司法原则,造成审与判分离,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院长、庭长自身底气也不足,认为自己对审判活动的管理似乎就是干预法官独立办案。实践中,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责任不明晰,带来了很大弊端,一是不利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容易造成问责机制的落空。一旦出现错案,主审法官以自己无权定案而辩解,而院长、庭长则以主审法官和合议庭独立裁判为由而推脱。二是造成一线法官不敢不愿对案件负责,遇到问题推诿上交,不利于调动广大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院长、副院长、庭长的管理职责,加大内部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审判权由个人随意行使。
八、上级法院加强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是法律的规定和实际的需
上必须坚定不移,不能有任何动摇。其次,接受监督不是空话套话,就要落实在具体事情上,具体案件上。从近几年人大代表对法院监督的情况来看,90%以上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关注仍集中在个案上,代表关注案件的办理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代表对法院工作的评价,代表监督个案在理论上可以有争议,在实践中必须积极妥善应对。最后还要强调,主动接受代表监督,并不是要完全按照代表的意见去办,代表对法院的工作是否满意,不仅仅在于代表的意见是否得到采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我们的工作体现出对代表的尊重,体现出接受监督的诚意。第四季度已经过去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各级法院要切实加快代表关注案件的办理进度,进一步加大沟通力度,争取向人大代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媒体和民意的监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须,决不是什么对司法的绑架
李昌奎案被曝光之后,在舆论的重压之下,云南高院启动再审程序,改判李昌奎死刑。对此,有人认为,该案的再审改判是受舆论影响的结果,是对司法的不当干预,是媒体和民意绑架了司法,出现了“这样看似公正体现民意的再审,是对法治社会的最大伤害”的观点,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也包括一少部分法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老百姓赞同的我们少数法律精英会反对呢?我觉得这起案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就是法治理念层面出了问题。法律本身是代表了民意的,是群众共同利益的集中反映,法院运用法律审理案件,必然也要符合人民的意愿。试想,一个法官基于代表群众意愿和共同利益制定出的法律,却作出了一个违背公众基本价值判断的判决,100个人中有99个人都说不对,只有法官一人说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判决的是对的,这样的判决有什么意义,这个判决不出问题才怪,更谈不上公正了。
结合以上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本着贴近实际、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原则,政治部要根据王胜俊院长的重要讲话尽快拿出活动方案下发全省。在活动中,各级法院要虚功实做,不搞花架子,要下真功,求实效。一方面,我们要在持续上下工夫,继续坚持我省法院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四个坚定不移”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提高上下工夫,找准问题,发现死角,找好抓手,着力在以下
的新平台。基层法官通过面对面地接待群众,有利于深入了解民情、把握民意,在做群众工作中不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做好审判工作。近日,我们要在汝阳召开推进“法官村长”现场会,要通过大家的努力,争取把这项新举措做大做强,要让“法官村长”和社会法庭分别以走下去和请进来的独创形式成为河南法院走群众路线、靠前化解矛盾的两个叫得响的品牌。
三、严格落实法官下基层锻炼制度,着重提高法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消除能力不足的危险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法院是群众工作部门,法院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熟悉国情、省情、社情、民情,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洞察社会百态,把握群众心理,一味关起门来抠法条、讲理论,不去想案件处理对当事人生活的影响,不去想一起案件对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导向性作用,肯定办不好案件。我们一直强调提升法官的司法能力,而看一个法官司法能力的高低,不是看他有多高的学历,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法条,关键是看他有没有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这种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在学校里、在书本中能学来的,必须在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实践中,才能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准确把握群众心理,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法律的精髓,才能用好法律、用活法律,正确处理天理、国法、人情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把法官放到社会上、放到基层去锻炼。政治部要研究分析人员现状,对确不称职的法官要进行离职培训、离岗培训。各级法院凡新招录人员,原则上都要下基层锻炼,因为名额限制或案多人少等原因下基层确有困难的,起码要有在信访工作岗位锻炼的经历;无论哪级法院,凡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新晋法官和刚出校门就上审判台的“书生法官”,原则上不得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办案,严格禁止作为独任审判法官和主审法官审理和执行案件。要通过法官下基层,让广大法官熟悉社情民意,学会群众语言,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坚决杜绝脱离实际、无视民意判决的出现。
四、实行重大案件提前介入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将有重大影响的大要案办成铁案,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要认真总结成功处理“9〃8矿难”和“瘦肉精”案件的成功经验和“天价逃费案”的教训,1
况要进行统计上报,我要亲自看。
六、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与扎实推进“五除”专项活动相结合,以理念的转变带动作风的转变。要把“五除”专项活动作为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有力抓手,通过专项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上下级法院一盘棋、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的意识,推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深化再教育再学习活动的效果;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提升各项工作制度。要认真吸取在加强对下监督方面失误的教训,认真总结“五除”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今后,省法院要把手伸得再长一点,一竿子插到底,大力加强对基层法院的监督指导,把上级法院派员参加下级法院民主生活会制度,中级法院院长、基层法院院长到省法院报告工作制度,基层法院绩效考评制度和排名通报制度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全省法院上下一盘棋的全局意识,彻底扭转一些法院各自为战、各扫门前雪的局面。
同志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法院系统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根本性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力求每名干警入脑入心。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按照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真正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在法院各项工作部署上,落实到具体司法实践中,贯彻到法院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推动全省法院工作健康发展,为服务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为契机,密切联系实际,根据上级法院的指导和要求,把“三个至上”确立为工作指导思想,把“三为”主题实践活动确立为工作主题,把“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确立为工作方针,确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以“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能动司法”的理念,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创新思路不断加强审判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和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进一步实现了实现“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目标。在开展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提升干警的执法办案能力。
一、深入剖析、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观。法治理念时刻体现在审判实践中:一是,法律制度需要以法治理念为指导,法治理念通过法律制度得以具体体现,并在审判实践中得以运用。二是,每次审判职权的行使,都有法
官自己对法律制度理解所形成的一种固有理念为指导,同样法治理念也需要通过行使审判职权来表现。审判制度与法治理念相依相生,审判制度引导人们形成相应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也会指引法律制度的方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基于我国办案质量悬殊,地域差距较大,案多人少,人民群众对司法实践寄予较高期望却怀有较多不信任等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是解决中国特色问题的现实理论指导。
二、积思广益、多措并举,法治理念指导教育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学习,结合“人民法官为人民”,“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三万两千”活动等系列司法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开拓思路、广泛借鉴才能全面掌握其司法为民的实质内涵。一是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及《“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件选编》等辅导材料,较好理解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为民”的本质内涵。二是通过参加上级法院举办的专业培训,结合实际进行自学的方式,重点学习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破产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审判实践运用奠定了更为结实的专业基础。三是加强了对哲学、历史、信息技术及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水平。四是在干警教育培
训上实行多措并举,与党组一班人积极为干警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各部门接通了互联网,区域网,建立了法院网站,建起了图书室。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双管齐下,开展了案件讲评、疑难案件研讨、法律文书展评、庭审观摩、专题辅导等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全院深入广泛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以身作则、公正裁判,确保践行法治理念
“公正与效率”是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实体裁判公正,办案程序合法,裁判文书规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法律尊严,有力推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我积极协助院长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分管部门实行“一岗双责”和两手抓的方针,在审判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是严于自律,自己始终以党章、准则和各项审判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院内的各项制度,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公正处事、平等待人、不搞个人特殊化。二是强化干警廉政教育加强干警政治教育。随着传媒方式的飞速发展,司法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变,任何一件小案,都可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为民意识十分重要。三是加强干警廉政监督。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把落实最高法院、省高院
“五个严禁”和“六个不准”作为廉政监督的重点,随时了解干警的思想动态和工作作风,及时解决审判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防患于未然,保证了审判工作的健康开展。
人民法院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重要的应当是突出其实践性,以高质量的审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做到司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在全体干警的支持、配合下,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理解、辩证分析,努力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为民之所需,排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把握中国特色,结合审判实际,开拓思路,灵活办案。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法院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
第三篇: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李宝龙
为进一步提高干警政治业务素质,端正执法态度,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廉洁司法,提高法院公信力,我院开展了学习教育和纪律作风整顿活动。
一、深入剖析、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观。法治理念时刻体现在审判实践中:一是,法律制度需要以法治理念为指导,法治理念通过法律制度得以具体体现,并在审判实践中得以运用。二是,每次审判职权的行使,都有法官自己对法律制度理解所形成的一种固有理念为指导,同样法治理念也需要通过行使审判职权来表现。审判制度与法治理念相依相生,审判制度引导人们形成相应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也会指引法律制度的方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基于我国办案质量悬殊,地域差距较大,案多人少,人民群众对司法实践寄予较高期望却怀有较多不信任等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是解决中国特色问题的现实理论指导。
二、积思广益、多措并举,法治理念指导教育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学习,结合“人民法官为人民”,“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三万两千”活动等系列司法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开拓思路、广泛借鉴才能全面掌握其司法为民的实质内涵。一
是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及《“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件选编》等辅导材料,较好理解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为民”的本质内涵。二是通过参加上级法院举办的专业培训,结合实际进行自学的方式,重点学习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破产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审判实践运用奠定了更为结实的专业基础。三是加强了对哲学、历史、信息技术及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水平。四是在干警教育培训上实行多措并举,与党组一班人积极为干警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各部门接通了互联网,区域网,建立了法院网站,建起了图书室。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双管齐下,开展了案件讲评、疑难案件研讨、法律文书展评、庭审观摩、专题辅导等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全院深入广泛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以身作则、公正裁判,确保践行法治理念
“公正与效率”是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实体裁判公正,办案程序合法,裁判文书规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法律尊严,有力推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我积极协助院长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分管部门实行“一岗双责”和两手抓的方针,在审判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是严于自律,自己始终以党章、准则和各项审判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院内的各项制度,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公正处事、平等待人、不搞个人特殊化。二是强化干警廉政教育加强干警政治教育。随着传媒方式的飞速发展,司法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变,任何一件小案,都可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为民意识十分重要。三是加强干警廉政监督。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把落实最高法院、省高院“五个严禁”和“六个不准”作为廉政监督的重点,随时了解干警的思想动态和工作作风,及时解决审判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防患于未然,保证了审判工作的健康开展。
人民法院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重要的应当是突出其实践性,以高质量的审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做到司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在全体干警的支持、配合下,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理解、辩证分析,努力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为民之所需,排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把握中国特色,结合审判实际,开拓思路,灵活办案。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法院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
第四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执法为民。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 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鲜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基础,其实现程度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法治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并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彻底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人民主权的原则,确认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在地要求全体公民自觉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承载者,自觉受其引导,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实结合,是科学、先进的理念。在内容构成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五大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和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每个 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
充分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国家,人治传统源远流长,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制度和心理的巨大惯性,决定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只能是一个不断排除错误的、落后的、模糊的法治思想影响的艰难长期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可能静止不变,必须渐进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更具规律性,更富创造性,不断借鉴与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说,正是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才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核心精髓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良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观念,特别是在执法环节,一些执法人员片面追求事实真相,重口供、轻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就是为了争取和实现人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突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把工作重点从调整对立的阶级关系转移到承认和保护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权利义务关系上来,转变重政权轻民权的观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当前,在刑事司法领域,一些执法人员还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观念,习惯于有罪推定,忽视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倡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
根本要求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 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那就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义。
内在机制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充分地利用国家权力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决策、执行等环节的权力全部纳入监督制约机制之中,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我们还要努力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把民主监督、党组织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保证各个监督系统的整体协调和依法进行,必须实现监督工作的法制化,健全监督法制。要树立权力接受监督制约的观念,必须全面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宪法原则,反对重配合、轻制约的做法,反对排斥监督的司法专横主义。
理想尺度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自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外在尺度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实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社会控制系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保证人的尊严、价值和主体性得到尊重,保证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古代法治的根本缺陷在于,普通公民没有成为法治的主体,法治只是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工具,“依法治国”演变为“依法治民”,难以跳出人治的范畴。现代法治的优势和成功之处在于,国家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规定性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用法律来限制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以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使普通公民成为法治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公民权利(个人自由的法律表达)作为构成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体现,而且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二十多年来,每一项重大制度的改革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重新认识和调整权利义务关系、加大平等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力度。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发展的进程就是公民权利要求和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是公民权利平等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权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意识,摆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反对官本位和长官意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忽略其进步性,容易导致迁就人治的现实倾向;忽略其具体性,则容易导致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乱。
第五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200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密切联系人民法院实际,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总结提出了司法工作应当坚持和遵循的理念和观点: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主题,把“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方针,提出“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确立“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体工作思路,提出“能动司法”的理念,确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提出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等等。这些理念和观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特征的反映,有力促进了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掀起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高潮,就是要求广大法院干警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切实整改审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干警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工作实践。自己通过院里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学习,就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如何坚持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政治性、树立大局意识,将法院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机结合起来,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法院工作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党代表人民领导和治理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围绕这一目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党会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和战略部署,全国各级组织都应当围绕这一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人民法院作为专司国家司法权的国家政权机关自然也不例外。人民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具体体现就是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公正高效的履行司法审判职责,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司法环境。具体来说,应当作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思想。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它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司法权,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因此,人民法院的工作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服从于人民利益。具体讲,人民法院工作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 度,因为这一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这一深厚的土壤之上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因此,我们支持并鼓励进行司法改革,以使司法审判工作更为公正高效,但是,司法制度的任何改革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而不能是背离。
二是要敏锐的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会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应工作部署。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有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具有准确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的能力,能够迅速把握新的变化,并能正确的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历史趋势,从而对法院工作作出及时的调整。
三是要围绕党委工作大局确定法院工作思路和重点。作为地方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服务于地方党委的工作大局,找准法院的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的结合点,真正做到部署工作、处理问题、审理案件、都置于大局中去思考,都要从有利于大局来把握,使司法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使法院因公正司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矿区法院在服务党委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曾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近几年来,矿区法院通过办理各类案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矿区社会经济快速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深切体会到,法院的工作一定不能局限在就案办案的狭隘范围内,而要紧贴党委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整个工作大局,案件审理要特别注重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案件的处理都是有缺陷的。因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司法机关并不是仅仅是一个审理个案的机构,而是要成为能够通过司法审判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快有好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坚定人民性,树立司法为民意识,以和谐司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性是司法的核心和根本。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我国的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真实体现,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等等,均突出体现了人民性。而司法的力量也只有建基于人民内心的尊崇,人民才可赋予司法真正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司法权威也才能真正树立。因此,只有人民才是司法真正的力量之源。这一切决定了司法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决定了司法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也决定了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检验人民法院工作成败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法院的工作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确立人民性。法院工作追求的公正与效率不能仅以符合法律的规定为标准,而要考虑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广大人民群众范围内,对案件处理结果的评价;作为法官必须考虑该裁决的作出能否达到定分止争、平息纠纷的目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因为公正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标准是存在于人民大众的内心,而非法律的条文规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一个具体的个案来说,就可以说是当事人利益至上,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胜败皆明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法官努力的方向。
二是从工作机制上保障人民性。一方面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各项程序性规定,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的行使,推进司法民主和审判公开,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使整个审判工作置于阳光下,让当事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胜的在理,败的心服。另一方面,在案件的实体处理中,要大力强调诉讼调解工作。诉到人民法院的各类矛盾纠纷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可调和性,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和为贵”的处世观念根深蒂固,调解处理不伤和气是其乐见的处理结果,而且调解在可执行性上也大大优于刚性的裁判,另外,也符合当前以和谐司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大局。因此,在案件审理特别是民事案件处理中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就是: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三是从工作方式上落实人民性。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司法服务质量,是每位法官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我们始终心怀人民,以谦和礼让的态度对待每位当事人,彻底改变“冷、硬、横、推”的粗暴方式,在接待来访、聆听诉求、协调和解、依法执行等诸方面改进工作方式,使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人民法官是其诉求的忠实聆听者、纠纷的公正裁决者,人民法院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渠道,人民法院的裁判是最公正的处理方式,从而最终改变人民法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形象。
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矿区法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推进司法为民,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法院形象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办公室工作统一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大局中来。
二是坚持办公室工作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服务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既负有管理职能,更负有服务职能,为审判工作服务是第一位的。
四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司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法院工作中坚持将人民性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将人民性全面融入到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中去,极力以和谐的方式化解群众之间 的纷争,这样,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期待就会不断得到满足,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由此出发,我们原先奉行的着重裁判、一步到庭、严格证据规则等作法,是否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需要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因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之上的,它与我们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有着独特的生存土壤。因此,对于国外的司法制度,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千万不可以脱离中国国情而照抄照搬,整体移植,因为它们生存的土壤不同,我们可以要求作物去适应土壤,但不可以要求土壤去适应作物。因此,任何司法改革都不可以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脱离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否则,将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秉承法律性,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法院工作,不论是把握政治性,服务大局,还是强调人民性,为民司法,所有这一切最根本、最核心的实现载体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人民法院抛开高质量的司法审判工作,谈政治性、人民性都是毫无意义的。司法机关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公正裁决社会纠纷;人民群众相信司法,就在于相信法院能够依法办案,相信通过司法途径可以公正的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因此,案件审判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基于这一点考虑,我想,我们作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在工作中至少要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依法裁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任何时候,这一原则不能变。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要确保做到两点:一是以程序公开保证程序公正。尽可能的借助于日趋完善的法律程序,通过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程序权利和对相关证据材料的充分质证,还原案件真实,当然法律真实无法作到与客观真实的完全重合,但一定要保证司法程序上的公正,以使当事人相信审判是公正的。二是,在实体处理上严格依法进行裁判,保证裁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坚决杜绝枉法裁决和违法裁判。
二是注重司法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防止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司法工作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首先要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因此,法官办案绝不能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在依法审判的基础上,要兼顾案件裁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要考虑调解作为结案的首选方案;调解无效的,要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作出妥善的裁决,减少对立,增进和解。
三是以服判息讼、案结事了为目标,追求矛盾纠纷的最终解决。判决的刚性特征不利于纠纷的最终解决,因此,我们应当争取通过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纠纷,而把判决作为一个最后的选项。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在 释法明理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当事人和解;在分析原因,权衡利弊基础上,力求调解化解争议;对于一些邻里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在自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甚至当事人的和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等,都是比较好的纠纷解决机制。较之于刚性的司法判决而言,这些机制更有利于平息纠纷、解决矛盾。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人民法院贯彻“三个至上”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应当是突出其实践性,即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审判工作来实践“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以高质量的审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当前,全国法院系统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则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实践载体和平台。因为社会主义法治理体现了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机统一,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现实体现。人民法官为人民司法的过程,就是在司法活动中发展党的事业、贯彻人民意志(法律性)、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而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人民法院的工作能否作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从根本上取决于法官队伍是否政治坚定,有为大局服务的意识;是否心系人民,作到权为民所用;是否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否清正廉洁,恪守法官的道德与良知。
最后,表个态,自己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虽然能够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来,但与上级法院的学习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去,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长期性特性,坚定“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加强法院工作,以公正高效的行政后勤工作为法院的审判工作大局服务,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并实现矿区法院自身的科学发展。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