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书记简报 2
三个“认真” 转化“薄弱”
――我县薄弱村“第一书记”扎实开展工作
为做好我县2012年16个薄弱村的整治转化工作,县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做好薄弱村整治工作的各项工作。“薄弱村”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县委组织部的整治工作部署,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在整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认真投入,明确任务责任。为使“第一书记”能顺利开展工作,我县高度重视,通过双向选配有针对性地从挂钩薄弱村的单位中优选了16名“第一书记”,为了让第一书记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我县围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按照“摸实情、定规划、理路子、强班子、办实事、建制度”的工作要求,通过理论学习,现场看点,观看《第一书记》电影等形式对“第一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教育,为16名“第一书记”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全面提升了“第一书记”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为“第一书记”在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认真扎实,打下坚实基础。16名“第一书记”为尽快进入角色,融入村“两委”班子,更好地开展整治工作,“第一书记”带领熟悉农村工作优秀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一起扎根基层,积极组织和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与村“两委”干部并肩战斗在工作一线。通过会同县挂钩单位、镇分管领导、村“两委”干部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入户走访等形式,紧紧围绕 “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四种薄弱村类型的重点问题,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在详细掌握村的基本情况、班子建设、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情况下,积极与县挂钩单位、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沟通协调,积极寻求有关单位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一起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为下一步的整治工作奠定基础。
三、工作认真积极,分类实施整治。16名“第一书记”根据各自所在不同类型的薄弱村,紧紧围绕工作实施方案,带领驻村工作组齐心协力,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分类实施整治。针对“弱”村,一方面通过“看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等培训方式,深化教育,全面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改善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实施“食堂工程”,实行村干部在村委会饭堂吃午餐制度,不断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穷”村,通过与扶贫双到工作相结合,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谋划村域经济发展,以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和“红色创业信贷”为抓手,积极探索支部加合作社的组建模式。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针对“乱”村,加强做好干部、党员、群众思想工作,重点抓好村委群众工作薄弱环节的排查、信访大户缠访老户的疏导,积极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针对“散”村,找出村“两委”干部矛盾根源,协调村“两委”关系,帮助抓好班子建设,帮助完善村级党组织的各项制度,提高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第二篇:第一书记简报
三个“着力” 转化“薄弱”
――我县扎实做好选派薄弱村“第一书记”工作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薄弱村“赶超”工程的文件精神,做好我县2012年薄弱村整治工作,我县高度重视,扎实做好薄弱村整治工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其中做好选派薄弱村“第一书记”工作是关键,薄弱村“第一书记”肩负着找出具体问题,抓住主要原因,制订整治措施,团结“两委”班子,实现转化赶超的重要使命。因此,选好薄弱村“第一书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着力双向选配,确保选得准。我县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组织审查、党委任命等程序,按照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熟悉基层工作,工作能力强,作风务实,责任感强,中共正式党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要求,从挂钩薄弱村的单位中优选了16名“第一书记”人选。依据“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四种薄弱村类型合理配对,对口下派,按照“党政干部到弱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实务干部到散村”的原则,将16名干部根据专业特长、工作经历有针对性地下派到对应类型村,解决“第一书记”水土不服的问题。
二、着力针对整治,确保干得快。16名“第一书记”根
据各自所在不同类型的薄弱村,深入调查研究,详细掌握村的基本情况、班子建设、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等,分别拟定了针对性很强的整治措施。针对“弱”村,一方面通过“看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等培训方式,深化教育,全面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改善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改善消极现象,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帮助抓好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掘农村基层的好干部、好人才,培养和发展一批村级后备干部。针对“穷”村,通过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谋划村域经济发展,引领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协调争取产业项目。针对“乱”村,加强做好干部、党员、群众思想工作,重点抓好村委群众工作薄弱环节的排查、信访大户缠访老户的疏导,积极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针对“散”村,找出村“两委”干部矛盾根源,协调村“两委”关系,帮助抓好班子建设,确保“两驾马车”同道行驶。帮助完善村级党组织的各项制度,提高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目前,我县第一批下派到村的16名“第一书记”经过走访调研,已有13个县直单位形成了初步整治方案。
三、着力保障监督,确保做得好。“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期间,只转党组织关系,编制、职务、职级保留,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待遇与所在单位职工一样,由原单位发放。
各镇党委建立村支部“第一书记”目标承诺档案,以村为单位进行考核,每半年公布一次“第一书记”的工作实绩,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县委每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进行表彰,纳入县科级后备干部管理,优先提拔使用。对“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群众反映强烈的,实行“组织召回”,使“第一书记”工作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
第三篇:第一书记简报[推荐]
“第一书记”在行动
-----小留镇“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第一书记”,承载着责任和荣耀。选派到小留镇的9名“第一书记”,为了组织的重托,为了群众的期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自签订责任书以来,9名“第一书记”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责任和意义,按照“抓党建、定规划、促脱贫、求发展、构和谐”的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方针政策,掌握理论武器;积极主动学习农村业务工作和熟悉农村环境,主动向熟悉基层工作的同志请教学习,从思想上转换好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不仅在行动上更要在思想上走出“大院”、对接“地气”,着基层装、知基层事、想群众想;积极主动与区有关单位、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沟通协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筑牢“群众事无小事”的观念,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责任。
张庄村是小留镇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计划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入住,旧村全部拆迁,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张庄村“第一书记”王防震原在牡丹区林业局工作,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他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通过座谈、走访,细致了解张庄村的基本情况,主动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新型社区的好处,有力地推动了张庄新型社区的建设。
同是在区级单位工作的还有另外两名同志,同样的困难,一样的努力。刘庄村“第一书记”仝峰,原在区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工作,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协助刘庄村支部书记刘山如同志建成了一处中型养殖场;协助村委委员刘喜同志扩大了蘑菇种植规模。目前,在他的帮助下,刘庄村又一户群众新建了一处养殖场。
小留镇选派的6名“第一书记”也同样忙碌在各自岗位上。他们虽然熟悉情况,但是没有固步不前,为了各自村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忙着找路子、定规划。困难群体需要他们的帮助,留守儿童等待他们的关爱,村庄和谐需要他们的努力,群众期盼着他们给指明一条发展的路子。一个个问题,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在不停的探索中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目前,选派到小留镇的9名“第一书记”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任职村的三年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确保整体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各实施计划相衔接,不给任职村的长远发展留遗憾。
第四篇:简报第一书记
【简报】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电影《第一书记》 为了进一步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教育力度,在全局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3月18日下午,我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80名党员、干部在永乐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
影片《第一书记》是根据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6年间,他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工作出色、群众信服。他收回集体财产、帮助贫困户、铺路修桥、招商引资、建纪念馆、规划新村、迁坟建厂等事迹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再带领他们干3年,20多年前集体按下红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在场的观众悄然落泪。
沈浩的感人事迹凝结成一座丰碑,不仅树立在小岗村,树立在广袤农村,更树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没有惊天壮举,没有枪林弹雨,虽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长里短的琐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难事。沈浩始终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拥护,是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开拓进取的领头人。
观看电影《第一书记》后,我局迅速掀起开展“我是岛城先锋”为主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和“向沈浩同志学习,向身边典型学习”的大讨论,明确向典型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中掀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第一书记简报
选好“第一书记” 确保转化赶超
――我县扎实做好选派薄弱村“第一书记”工作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薄弱村“赶超”工程的文件精神,做好我县2012年薄弱村整治工作,我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做好了薄弱村整治工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其中做好选派薄弱村“第一书记”工作是关键,薄弱村“第一书记”作为整治工作的具体执行人,肩负着找出具体问题,抓住主要原因,制订整治措施,团结“两委”班子,实现转化赶超的重要使命。因此,选好薄弱村“第一书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双向选配,确保选得准。我县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组织审查、党委任命等程序,按照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熟悉基层工作,工作能力强,作风务实,责任感强,中共正式党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要求,从挂钩薄弱村的单位中优选了16名“第一书记”人选。依据“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四种薄弱村类型合理配对,对口下派,按照“党政干部到弱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实务干部到散村”的原则,将16名干部根据专业特长、工作经历有针对性地下派到对应类型村,解决“第一书记”水土不服的问题。
二、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干得快。“第一书记”根据各自所在不同类型的薄弱村,深入调查研究,详细掌握村的基本情况、班子建设、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等,并针对不同问题村,分别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整治措施。针对“弱”村,一方面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培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改善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改善消极现象,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帮助抓好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掘农村基层的好干部、好人才,培养和发展一批村级后备干部。针对“穷”村,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谋划村域经济发展,引领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协调争取产业项目,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针对“乱”村,加强做好干部、党员、群众思想工作,重点抓好村委群众工作薄弱环节的排查、信访大户缠访老户的疏导,积极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针对“散”村,找出村“两委”干部矛盾根源,协调村“两委”关系,帮助抓好班子建设,确保“两驾马车”同道行驶。帮助完善村级党组织的各项制度,提高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牢固树立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政治领导、服务支持、监督制约的作用。目前,我县第一批下派到村的16名“第一书记”经过走访调研,已有13个县直单位形成了初步整治方案。
三、完善保障监督,确保做得好。“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期间,只转党组织关系,编制、职务、职级保留,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待遇与所在单位职工一样,由原单位发放。各镇党委建立村支部“第一书记”目标承诺档案,以村为单位进行考核,每半年公布一次“第一书记”的工作实绩,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县委每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进行表彰,纳入县科级后备干部管理,优先提拔使用。对“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群众反映强烈的,实行“组织召回”,使“第一书记”工作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