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读书笔记30篇-2[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2:5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教师读书笔记30篇-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教师读书笔记30篇-2》。

第一篇:最新教师读书笔记30篇-2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

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

五、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

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

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八、-------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 “三维教学目标”、“合作、探究”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九、《有效教学论》给我的启示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

位长者在循循教导,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

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

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

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感觉刘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读起文章来更感觉亲切,似乎再听报告一样的感受,仿佛看到教授写书是的情景。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 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十二《教学中的直观原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

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

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这

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十三、《教学结课艺术》读书笔记 1.细心观察,为总结评价提供真实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有心人,面向全体,分层观察,做到心中有数,总结评价时才能言之有物,具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2.留足时间,使总结评价得以课内完成。

为取得评价效益,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保障。一般来说,总结评价所用的时时,少则2—3 分钟,多则3—5 分钟,一节课如能做到总结评价完成,布置作业后,就铃响下课,效果最佳,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赞赏。

3.把握要点,让总结评价内容具体而全面。

很多人都同意这个公式: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才。因为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它,设计教学程序要考虑它,所以总结评价时更不应忽略它。

(1)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评价。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揭示规律,使知识得到升华。

(2)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进行鼓励性评价。

4.方法灵活,使总结评价取得最佳效益。

课堂总结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一般要按总结评价的几个方面,遵循评价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多向信息交流等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把个别的优点

和长处化作集体共有的精神财富。

总结评价搞好了,会使全体学生在认知和情感领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造成一个爱集体、爱学习、团结互助的好学风,并使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第二篇:教师读书笔记摘抄2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第三篇:教师读书笔记30篇 2

教师读书笔记30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四、《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五、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

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六、再读《给教师的建议》

(一)------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七、再读《给教师的建议》

(二)------关注全体学生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八、-------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 “三维教学目标”、“合作、探究”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九、《有效教学论》给我的启示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

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

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

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感觉刘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读起文章来更感觉亲切,似乎再听报告一样的感受,仿佛看到教授写书是的情景。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 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十、学习《有效教学方法》读书体会

在课堂上,有时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

我觉得,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认为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但有时漫无目的地讲,对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二、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我感悟,在一节课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但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重点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还有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待学生的疑问应保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有效教学方法》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因为我体会到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方法得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又是《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好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四、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通过学习知道,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十一、《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笔者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十二《教学中的直观原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这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十三、《教学结课艺术》读书笔记 1.细心观察,为总结评价提供真实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有心人,面向全体,分层观察,做到心中有数,总结评价时才能言之有物,具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2.留足时间,使总结评价得以课内完成。

为取得评价效益,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保障。一般来说,总结评价所用的时时,少则2—3 分钟,多则3—5 分钟,一节课如能做到总结评价完成,布置作业后,就铃响下课,效果最佳,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赞赏。

3.把握要点,让总结评价内容具体而全面。

很多人都同意这个公式: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才。因为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它,设计教学程序要考虑它,所以总结评价时更不应忽略它。

(1)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评价。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揭示规律,使知识得到升华。(2)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进行鼓励性评价。

4.方法灵活,使总结评价取得最佳效益。

课堂总结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一般要按总结评价的几个方面,遵循评价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多向信息交流等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把个别的优点和长处化作集体共有的精神财富。

总结评价搞好了,会使全体学生在认知和情感领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造成一个爱集体、爱学习、团结互助的好学风,并使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十四、《数学课小结十五法》

1.复述法。就是由教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复述一遍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些什么。这种方法能迅速指明要点,节省时间,易于控制教学进程。一般运用于概念较多的教学内容。

2.口诀法。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口诀让学生诵读、记忆的小结方法。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促进知识的牢固记忆。3.游戏法。即课堂作业后,组织一场游戏作为小结。

4.回顾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回顾小结的方法。5.图示表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用图示或列表的方法归纳小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6.比赛竞争法。就是根据小学生好胜和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竞赛题目,使学生在竞赛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7.设疑激思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时,设法留下余味,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8.解释法。通过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的解释来进行小结。9.探索法。通过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去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的方法。

10.延伸法。这是根据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基本知识作适当延伸的结尾方式。

11.梳理法。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利用授课结束前几分钟与学生谈话,把本节内容作一番梳理,把“脉络”搞清,这对于巩固、强化这堂课已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2.概括中心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总是一个一个地逐步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把众多的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起来,点明中心,由繁取简,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结束语中力求高度概括。

13.阅读法。教学新知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新知识的再次加工和提炼,又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4.填空法。对一些计算法则、运算定律等教学进行小结时,可在学生对几个实例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采取填空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而不把书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这种方法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5.开放法。这种小结是变教师“权威性结语”为学生自己总结的开放性方法。

十五、《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八法》

启发式教学可谓课堂教学的“点金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这个“点金术”,才能确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果和高效率。

1.认清特点,把握关键。

每个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必须认清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把握住关键“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称“启发”或“启发式”,其原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

后来,《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经验论述中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现代教学对于启发式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怎样做到: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我们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排斥和抛开传授知识,而是要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有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注意传授知识。二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启发式教学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敢于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了解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启发才会有方向性、针对性、有序性、层次性,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席话,才能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促进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分析、研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明确,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抓住主要矛盾,在要害处进行启发。

启发式教学要启在主要问题上,发在解决的关键点,这就必须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齐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矛盾的斗争和不断转化的情况较为复杂,但在复杂的矛盾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内,必定有一个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善于捉住和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不能把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量齐观,均衡处理,而是分清各种矛盾的性质和所处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一个主要矛盾。启发要启在关键外,抓住要害问题进行。当然,抓主要矛盾是有序的,要根据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客观要求,一个个抓下去,环环相扣,这样就会使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处处闪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教学民主,多向传递。

教师的教学作风是民主型的,还是专制型或放任自流型的;教学信息是单项传递交流,还是双向甚至多项传递交流,这直接关系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教师的教学作风能够民主化,就能形成一种师生心理相容的局面,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在良好愉快的环境中,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背,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师生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同时,启发式教学不仅提倡教师在讲解中进行启发,而且更倡导采用多向交流形式进行启发,例如,既运用讲授法进行启发,又运用问答、讨论、直观等方法进行启发,使教学呈现多项交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在教学民主、多向传递过程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反馈强化。教师在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及时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应做出及时而准确评价:对于正确的给以肯定,对于错误的予以纠正,及时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5.树立目标,奋发斗志。

目标奋志启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如果一个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就不会产生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目标奋志启发要求做到: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理想,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树雄心、立壮志,产生顽强的斗志,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社会意义,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属于间接动机。诚然,学生热爱学习,产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要靠直接动机的引发,但间接动机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激励学生苦学不辍、勇往直前的巨大内驱力。

6.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乳交融,共起作用,这样,教学活动方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取得成功。创境激情启发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7.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呢?教师要学会“设疑”。具体做到: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巧”表现在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巧,表现在设置的疑问能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时机巧,表现在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作安排。地点巧,表现在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解惑,开通思路,启迪思维。在“关键”处设疑。设疑要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认真听课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无疑”处生疑。设疑启发,还要注意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处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使学生从未知有疑转化为渐感有疑,从而引起思考,引导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8.类比联想,比喻引趣。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通过已知比未知,唤起学生的联想,求得对问题的解答,这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类比联想启发,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引起他们的联想,引导他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联想去解决疑难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

比喻也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激发学生联想,启发学生对照化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进行学习。

十六、《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第四篇:读书笔记最新2

读《资本论》有感

会计08F 徐艺 2110908B22

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资本论》前,觉得很难。因为觉得它很“恐怖”,“高不可攀”。可现在它成了一项任务,在这面前,我只有硬着头皮读了。可没想到,越读越有滋味。到了大致读完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那么“恐怖”,那么“高不可攀”。这是一本一生不容错过的书,这是一本改变世界历史,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中国人命运的书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资本,价值是这部书的主旨。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用一个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可怕的预言!而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有以下理解:

财富:来自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的结合,没有自然资源,如无米之炊,人类劳动无从指向,就算劳动,也是无效劳动;人类的文化、影视和服务性劳动,都必须根植于基础性和改造物质性的生产劳动。所以,财富不仅包括了物质财富,也包括了精神和服务性的无形的财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且以都包含了人类的“劳动”为共同特征——无劳动,无财富。

1、货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相当于“借条”,为取得商品使用价值的人,向提供使用价值的人提供的借条。该借条的购买力由一定地理范围、一定时间阶段内的总的财富量、货币量(包括储备中的货币和流通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确定,而不是由政府来确定。三因素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该“借条”出现的历史条件为“交换成为普遍而绝非仅仅两者之间的活动,并且也绝不会出现在仅有两种商品存在交换的阶段”。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不需要货币,直接物物交换即可完成(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型,也可以推广到不用货币而能够将交换顺利进行下去的极限规模);

2、如上所述,货币的本质是“借条”,货币被储存起来,储存的越多,流通的越少(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则物物实现交换和流通的频率越小,客观表现就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两大活动越不活跃,则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频率越小,单位时间创造的财富总量就越少,就是通缩,并带来萧条和大失业。

3、货币对财富生产的指向功能:

货币不仅起到支付、交换、储存的功能,还会对财富的流向和配置起到指向作用。货币作为借条,对任何希望拥有索取财富权利的人来讲,具有强大的引导指向功能。简单举例说明:作为货币的发行方(适用于我国,因为这的央行还是得听政府的)。政府如果规定在一片空地上,挖一个坑,多少钱,再把这个坑填满,又给多少钱。那么,就必然会有人来做这一事情,而且也实际上投入了劳动。

钱给得越多,来挖坑的人就会越多。挖坑的人当然只看中货币背后的购买力,而对“挖坑”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不感兴趣。但从总的局面来看,这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并没有因为“挖坑”而有任何的增加。相反,其他行业从事了真实财富的生产活动的人,被政府以税收的形式无偿地占有一部分。现在政府出于绝非经济的目的(如为了维护统治),将这些代表真实财富索取权的货币“借条”给了并没有创造真实的财富,只是挖了无数的“坑”的人,好听点的叫“转移支付”,难听点叫一方面既浪费了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净消耗了存量财富。

4、货币的“合理”供应量,与社会经济模式无关,也与央行和政府无关,只与物质财富的总量、增量和交换的频率有关。

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凡是需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地方,“合理”的货币量,都必须且只能由“物质财富的总量、增量和交换的频率”三种因素共同确定。

社会经济越发展,生产活动越活跃,流通所花的时间和人力越少,则会导致单位时间内的财富生产总量、换手的频率和规模增加,都会增加货币的需求量,无论是作为储备之用,还是流通之用。如果经济活动增加而货币量不能跟上,则必然使经济活动因缺乏交易媒介而受阻滞,交易成功的概率下降,反过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因货币量不足而紧缩。

而如果货币增加量超过了市场所需的量,则过剩的货币会叠加在交换的商品和服务上,使单位劳动对应的货币量增加,表现为货币的贬值,价格上涨。

货币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借条,一种媒介。货币量与真实财富量及交换频率是否匹配,并与其增减的量动态适应,将对生产和交换造成影响——或者迟滞,或者使货币贬值。但从总的效果来看,从政府和央行的最终选择来看,“使货币量适当超过商品及服务总量及交换频率”的“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更优于“通货紧缩”。货币适当过量,如给机器抹上足够多的润滑油,有利于机器更顺畅的运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保持活跃。但通胀加剧,又会使国民对使用现金的渴望超过储备的意愿,使银行的信贷结构失衡,降低其支持长期贷款的能力,使需要花费时间、但有利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整个国家竞争力提高的行业和企业,无法获得长期而稳定的金融支持,最终损害其长期利益。并且,货币总贬值的初期尽管表现为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高景气,但最终必然传导到原材料。原料价格上涨,至少无助于企业提高利润率。相反,竞争力差、产品定价权弱的企业,还将因原料成本上涨而亏损、倒闭,从而导致失业问题。

过度通胀最严重的危害是损害国民对货币的信心,导致对政府的丧失信心,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这些对经济活动,尤其有害。

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尽管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但又必须以技术优势为保障,以实现销售为条件。就算产品再有技术优势,并由工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但没有销售市场,则剩余价值是无法实现的。剩余价值量大小,如果以利润来衡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非独占商品,即市场上有同类且质量相近的商品,则剩余价值量由商品的单位生产及流通时间决定。谁的组织生产更有效率,在技术、人工及生产资料成本相近的条件下,则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量就越多,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2)独占商品,该类商品就算一直能保持独占状态,其利润率依然要走上逐步下滑的曲线,尤其是开始是高利率的话。因为独占商品同样要符合先顶端、后中低端的消费规律,以

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在向中、低端消费者进军的同时,利润率同样要递减。除非该类商品定位为奢侈品,但又必然以牺牲规模效益为代价,“牛”和“熊掌”不能得兼。

(3)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或者依靠政府的行政垄断的商品,从长期来看,能够保持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同类商品的销售利润率。良好品牌的高利润率受益于人的消费心理特性:现在的品牌已经足够好了,价格又合理,为什么还要尝试别的品牌的商品?如个人卫生领域的男女性护理用品——“这种品牌就是好用!”;食品领域的饮料——“我喜欢这种味道!”;软件领域的微软操作及办公系统——“没办法,已经习惯了!”。

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光是一本社会发展的预言书,也是一本不可多的的经济学著作,其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令人折服。下面就我体会较深2处粗略谈谈。一:使用价值概念的扩展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48页,马克思的名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对他的追随者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 因为这些自以为是的追随者们据此认为使用价值就只能是实物或物质财富, 从而把马克思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改成了封闭而又僵化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对于这段话竟然如此限制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马克思肯定是始料不及而又非常悲哀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马克思自己并不拘泥于他的这一所谓名言。

第五篇:读书笔记2

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计算机软件的生命周期

2.信息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

3.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图的四个主要元素

4.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图得到的两种方法

5.系统设计模块图的标准

6.补充与完善系统设计模块图的方法

7.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程序设计结构

旅游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必须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编制文件档案两个方面为核心,双管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计算机软件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系统调查阶段

2.系统分析阶段

3.系统设计阶段

4.程序设计阶段

5.系统的测试阶段

6.运行维护阶段

系统调查是系统开发的基础,它是为后面的系统分析工作服务的。系统调查的内容:

1.现行手工信息处理系统工作组织情况的调查

2.对现行手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量得调查

3.现行手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模型的调查

4.信息内容的调查

5.相关子系统调查

系统调查报告的编制原则:

1.及时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规范性原则

4.控制性原则

系统分析中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即将一个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小系统分解成为更小的子系统,其关键工作在于逐次分解,分解是整个系统分析过程的核心。数据流程图是描述对系统的分解的基本手段。数据流程图的四个基本组成元素为:

1.数据流,符号“→”

2.加工,符号“○”

3.文件,符号“--”

4.数据流的源点和终点。符号“□”

在数据流程图中可以对数据流的基本元素进行简化,数据流简化为D,文件简化为F,加工简化为P。

数据流程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过

程,踏是以系统调查为基础,将系统调查得出的现行手工信息处理系统的逻辑模型转化为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图的获得有两种方法:

1.层次流图法

层次流图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整个系统看成只有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和一个加工的简单系统,构成一张简单的数据流程图,然后逐步分解输入、输出和加工,进而得到下一层的数据流程图。对这种分解不断地进行下去,直至每一个最后获得的加工和文件都可以用计算机直接处理的最底层的数据流程图为止。

2.合并分解法

合并分解法是以系统调查得到的数据流程图为蓝本,对文件进行合并、分解、增加和减少,以产生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数据流程图的一种方法。

系统设计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它可以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概要设计阶段编制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是将概要设计设计出的各个模块进一步细化,给出实现模块内部处理细节算法框图的过程。

表现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的、完成系统全部功能的图就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它有直接联系型和层次联系型两种,层次型模块图的控制关系较直线型更清晰一些。

模块图的评价标准用于评价模块图的质量的优劣,同时它也是模块图设计时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常用的模块图的评价标准有三项:

1.模块图的耦合性

模块间的依赖与影响称为模块间的耦合程度,简称耦合性或耦合度。

2.模块图的聚合性

聚合性又称聚合度或内聚度,表示一个模块内部所能完成功能的专一性。

3.模块图的深度与宽度

模块图的深度是指模块图具有的模块的层次数,模块图的宽度是指某一层具有的模块数量。

为了得到完善的系统功能模块图,需要对已经得到的模块图做补充,对模块图的补充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1.系统首次使用时的系统初始化工作。

2.各种代码的维护工作。

3.屏幕查询工作。

4.数据管理工作。

通过系统概要设计与系统详细设计,得到了系统设计的详细设计说明说。当详细设计说明书经过复查合格后,就应该进入程序设计阶段。

程序设计是将系统设计得到的系统详细设计方案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的过程,程序设计阶段又称为系统实现阶段。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与结构化系统分析、结构化系统设计等方法相配套的一种程序设计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实现模块功能的源程序分解为若干个程序块,每个程序块由若干行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命令组成。程序块只允许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大的程序块可以嵌套小的程序块,整个程序的就够呈线状结构。在开始程序设计时可以先将一个程序分解为一些程

序块,然后将大块划分为小块,小块变成逐条的以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命令。这样就可以从小到大、自顶向下逐层逐条编写实现系统模块功能的源程序。

为了保证每个程序都有若干个程序块所形成的线性结构的程序,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要求每个程序只允许只用三种程序控制结构来控制程序设计语言形成的命令的执行。这三种程序控制结构分别为: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的程序控制是指在一段程序中,一条计算机指令执行

完成后,顺序地执行下一条指令。

2.选择条件结构。选择条件结构又称选择对称条件结构,这种结构的程序控

制是根据某一条件的成立与否,而有条件地执行其中的一个程序块,待改程序块执行完毕后,再执行其后的指令。

3.重复循环结构。重复循环结构的程序控制根据某一条件的判断来重复多次的执行某一个程序块,知道判断的条件不再成立时猜执行本程序块后的程序。

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过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及系统程序设计等几个阶段后就需要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软件系统的测试,以至于在投入使用前及时发现与排除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差错并及时的进行纠正。测试的步骤:

1.模块测试

2.组装测试

3.功能测试

4.黑盒测试法

这部分内容与软件编程联系的比较近,比较抽象,所以学的不是很好。

下载最新教师读书笔记30篇-2[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教师读书笔记30篇-2[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2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物电学院0911电科王飞2009111121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

    读书笔记 2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读书笔记美国人的成功很多归咎于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方法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可见教师所承担的责任重大。 在《与众不同的教师里》这本书中,介绍了8......

    读书笔记2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姓名:吕璐班级:教心091学号: 0906072018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

    读书笔记2

    温州市龙湾中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师读书笔记高一语文组吴玉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出茅庐......

    读书笔记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9,依柏拉图,理想的人格要能使理智处在绝对统治的地位,理智以外的一切心理功能例如本能,情感,欲望等等,都被视为人性中“卑劣的部分......

    读书笔记 2

    唐诗里的中国 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归来去~~~~~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这......

    读书笔记2

    小豆豆回来了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贾壁中学杜晓东 著名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小豆豆回来了,并且很好的回来了! 说小......

    读书笔记2

    ——读《致加西亚的信》心得体会 《致加西亚的信》让人捧读不厌,掩卷深思,受益匪浅。书中讲述了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