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

时间:2019-05-14 20:1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

第一篇: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由一首词导入(ppt出示)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师:这首词写的是谁? 生齐答:辛弃疾。

师:词中,辛弃疾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概括,今天我们就走近辛弃疾,走近辛词。

(板书:课题、作者)(“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整感)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气势稍微不足。有几个字词的读音大家必须注意——仲、榭、佛。句读:封//狼居胥

请大家自由朗诵整首词,要求结合注释能够翻译整首词。和同桌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讨论一下。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情。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景是什么样的景?人是什么样的人?情是什么样的情?

好,带上我们的疑惑和感情,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提示: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小组讨论)

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 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 生:怀

Ppt出示: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2.师: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写了哪些古人古事。生默读

生5: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师:谁还能补充? 生6:还有霍去病

师:这是个典故,但霍去病是这个典故的主角吗? 生6:配角

3.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讨论

生7: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7:孙权赤壁之战打了以少胜多的战役,气吞万里如虎。师:还有其他的情感吗? 生没回答 师:老师觉得这里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态度,大家看是不是?孙权东吴势力那么弱都敢于斗争,南宋呢?一味苟合偷安,所以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情感。师:大家再看看寄奴呢?这个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生没回答

师补充有关刘裕的生平常识:出身平民。

师:在这里,词人通过刘裕想到了自己,有仰慕,也有对朝廷的批判。4.师:下面我们一起把上片齐读一下。师生齐读 师范读 一生读

5.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下片。哪位同学分析一下作者写刘义隆是为了什么人呢? 生8:为了批判当权。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引导:注意课下注释 生8:元嘉草草。“草草”说明当权对北伐的不慎重。所以批判当权 6.师:写拓跋焘的那几句是为了表现什么? 无人回答

师:大家看看,这里的“可堪回首”“神鸦社鼓”是怎么描写的? 生答: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师:“可堪回首”的意思就是“不堪回首”,就是“怎能忍受”。作者为什么说“怎能忍受一片安宁”?老百姓安宁不好吗?为何可以忍受?看不得别人好吗?敌占区的百姓安宁生活,隐蔽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9:人民麻木,诗人愤怒

师再强调:战争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有人们的精神。想当初北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现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沉忧虑。7.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10:为了衬托自己

师:廉颇的遭遇还算好的,廉颇比他强。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Ppt出示: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

师: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怎么读一读?

生11: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出来。生11读

师评: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生11再读 再找一生读

8.师:大家必须穿越一次,当辛弃疾66岁时,现在应该退休了,他在你眼里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12站,无语

师:梁衡曾说辛弃疾心中常有“悲愤”之情。“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无人理解的悲愤,的确时时萦绕作者心头。师要求生齐读 生齐读下片

9.师:下片还有一句没有分析。“43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43年如何来的? 生回答

师:设想一下,你们加上43年会怎样?会把一个少年变成老者,会把壮志消磨殆尽。但辛弃疾“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当时大部分人安于享乐,而被闲置的辛弃疾43年了,却将战火连年的场景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这处于什么原因? 生没回答 师:扬州路的烽火真的像火一样烧灼得他日日夜夜不得安宁,多少次梦回吹角连营,多少次醉里挑灯看剑,若不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又为何满眼泪水?所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爱国,这是一颗炽热的心!10.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体会一下。师配乐范读

11.师:很多人都说朗诵的好需要技巧。掰开了,揉碎了,设身处地地走近作者,朗诵时就顾不得什么技巧了。现在,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重新回到文本,自由朗诵一遍。读到这里,你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刻了吧,拿起笔,任选角度,写下来,题材不限。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我们先不急着展示各位的精彩回答,首先让我们带着自己心中那一份感悟重新把词读一遍,好,相信这次朗读让你的体会更加深刻了。(提升)

六、结语

辛弃疾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我喜欢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的柔情,我喜欢他“醉里挑灯看剑”时的豪情,我更喜欢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情„„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有一位名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奏响生命的绝唱

你怎么认为?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附对联,求横批:

人道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

第二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开场白:老师好,我是,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谁能给大家介绍下辛弃疾?

师:看你有话想说,请你。

师:你说,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还是位爱国诗人。

师:同桌,你也来说说。

师:是的,他这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词,边读边理解题目《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思,同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师: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师:大家的朗读结束了,那现在,我们找两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做评委。

师:左边第三排女生。

师:大家说,她读的怎样?

师:嗯,声音婉转动听,要是再有一丝气势在里面就更好了。

师:来,中间最后一排的男生。

师:声音洪亮,要是再悲愤些就更好了,请坐!

师:现在谁来回答下第一个问题?

师:右边第五排男生。

师:你说结合课下注释可以知道,这是作者在京口北固亭缅怀古人,抒发感情。

师:看来你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请坐。

师: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左边第三位男同学。

师:他说,上阕主要歌颂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阙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的热切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大家赞同吗?

师:没错,观察细致,概括的很准确,请坐。

三、析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找一找诗词中哪里体现了用典?

师:大家已经讨论结束了。第一小组的同学胸有成竹的,就请你们小组代表先来汇报吧!

师:你们找到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还有“人道寄奴曾住”。

师:哪里运用了典故?

师:原来“仲谋”指的是三国时的吴王孙权,他字仲谋。“寄奴”则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师:能具体说说这二人的事迹吗?

师:嗯,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而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后来建立了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师: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呢?

师:没错,他们都与京口一地有关。

师:还有吗?再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师:的确,两者不仅仅与京口一地有关,更都曾勇猛抗敌,保家卫国。

师:从哪能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呢?

师:正是“千古英雄”一词。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了刘裕。

师:作者对刘裕仅仅是赞美和敬仰吗?

师:看同学们也露出疑惑的神情,那我们了解下刘裕建功的历史。

师: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大家觉得这里反衬出什么?

师:对了,反衬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师:所以词人写刘裕其实不仅向往他这样的英雄,还希望遇上像刘裕这样的国君,有这样的政治谋略,那么他的建议就会被采用了。

师:理解到这儿,大家想象一下,你觉得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

师:唉,如果现在还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该多好啊。

师:嗯,倘若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就不愁收不回失地了!

师:那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下这部分内容,读出对英雄的赞美和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

师:第一小组整体实力很强,给你们点赞,请坐。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也来说说吧。

师:你们找到的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发现了“元嘉”这一典故,这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师:那这里的“草草”什么意思?

师:是的,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师:那能说一说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师: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师:从宋文帝惊慌失色,狼狈不堪这里,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师:嗯,不屑、讽刺。

师:还有吗?小组成员补充。

师:哦,还有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劝为政者切勿草率。

师:好,那请大家一起朗读下这部分内容。

四、小结作业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到了下课的时间。本节课我们解读了词中的典故“仲谋”、“寄奴”、“元嘉”,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师:其实词中还有很多内容,因为时间原因老师就不一一赘述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

师: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出现的典故,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师:好,下课。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仅供参考

第三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第四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配乐朗读音频】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解读上片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六、解读下片,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中午好!

我是X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说课。我选择的篇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教材、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结合新课标中主动、合作的教学理念进行说课。

【说课标教材】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做到不做教参的搬运工、知识的复制品,重视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互动合作、过程体验和实际应用。变教学课为学习课;变执行课为自主课;倡导个性化,而非标准件。

二、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中的一首。诗词赏析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宋词学习中,《辛弃疾词两首》是在学习《苏轼词两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豪放派词风的关键;同时,本节课所侧重的情感分析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贯穿了怀古咏史类诗词的整个教学,也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掌握诗词赏析方法的基础,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就目前知识构成情况和之前古代诗歌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古典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与认识,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对宋词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要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赏析方法技巧从而内化为鉴赏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本节课进行赏析方法的教授与引导,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赏析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宋词的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对词的一般知识的掌握、了解词的特点、词的章法等等。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第二,通过诵读与分析,体会词人的创作心态与所抒情感,分析词人的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使学生掌握本首词中所涉及的以用典为代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并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方法有较为系统、具体的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诗词赏析水平。

五、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归纳为“三个一”:❤

一种词风。即对豪放派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一类作品。即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

一种手法。即对用典手法的掌握,这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说教学方法】❤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进行了如下设计:

在教法上,我将做到:❤

1.提问法贯穿课堂。在这里,我会注意设置问题的思维价值,将典故分析与情感把握作为主要的问题切入,杜绝“浅、碎、平”,做到“精、实、活”;

2.点拨法与归纳法作为关键与抓手,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与知识拓展最终服务于应用;

3.多种资源,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资源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1.充分预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

2.以诵读法为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朗诵作品,感知作品,配合圈点法,解决基础知识障碍,做到自主学习;

3.分组讨论,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与引导,真正做到体验过程,避免讨论过程的虚假与无效。

这些教学方法将在以下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导入、背景介绍、诵读与整体感知、逐层分析与方法指导、拓展练习与升华总结和布置作业六大板块,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5’)❤

由于本节课是《辛弃疾词两首》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首先我会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随后提问学生《水龙吟》这首词中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设置导语导入本课。

二、背景介绍(5’)❤

我将提出下面这两个问题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提问的基础上讲授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同学所回答问题的补充,做到知人论世,从而自然地过渡到词的情感方向。

三、诵读与整体感知(5’—8’)❤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诵读示范音频,同时在PPT上展示相关图片,创设情境。请同学通过范读体会作者在词中传达的情感并畅谈感受。随后进行自由诵读,并找出韵脚。然后我会分别请班上的几位男女同学进行朗诵,营造同台竞技的气氛,同时,请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会注意引导和把握。

四、逐层分析与方法指导(15’)重点❤

在集体诵读后,分上下两片对词进行分析,❤❤重点包括渐次递进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以及典故和含义和用典手法的运用。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典故含义和情感指向这两个重难点。我所把握的整体方法是:逐一击破,由点及面。

1.结合书下注释配合点拨法,使学生透彻理解每处典故的含义和所指;

❤2.提出下面四个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理清层次,进一步加深对抒情方式的理解,分析通过用典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水龙吟》,引导学生总结用典手法的作用,强化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

❤3.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用典手法的作用和怀古咏史类诗歌的赏析方法;

4.课后,我将选取一些关于赏析本首词的文章,作为课外补充,为学生拓展视野。

五、拓展练习与升华总结(10’)❤

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我将在在PPT上展示一首怀古咏史类诗词❤,针对所讲授的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巩固加强,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最后,我会回归课文,立足诵读,让学生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诵,使学生再一次体会词人的情感,感悟他苍劲悲壮的词风,描绘词人的英雄形象和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2’—5’)❤

首先是基础性作业:背诵这首词,完成相关的练习作业。

在此基础上设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运用“用典”手法,创作一首诗或者词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并写出所用典故。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本着美观大方、一目了然、突出重点的原则,我将板书设计为主板和副板两个部分。主板为教材课文服务,以这首词的结构为框架,突出这首词的情感表达与典故含义;副板作为知识点的体现,将对用典手法的分析方法和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技巧进行归纳与梳理。

下载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集锦7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范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精品教案

    准格尔旗职业高级中学 语文集体备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抒怀类诗歌的能力 2.掌握辛弃疾词用典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故运用的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大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安附中语文组的苏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