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软实力演讲稿
汇报讲稿
说明:汇报的引言部分由一个人讲,引出主体部分,然后在主体部分采用习总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形式,一个同学代表习总,另外四人扮演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与习总展开互动,通过PPT进行汇报,PPT的放映由其中扮演代表的一名同学负责。
引言部分:
2014年10月15日上午,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中,***谈到了读书、电影、艺术形式和建筑等,***的一句“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将一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建筑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先来看几组奇奇怪怪的建筑(图片见ppt): 第一部分:“时装版”
(1)北京,中央电视台“大裤衩”(2)苏州,秋裤“东方之门”(3)上海,LV大厦“马靴” 第二部分:“象形版”
(1)湖北,宜宾—五粮液大楼,宜昌—稻花香大楼(一对失散的兄弟)(2)贵州,湄潭茶文化陈列馆
(3)安徽,淮南奥林匹克公园(打乒乓球哪家强?)(4)河北,燕郊天子大酒店(寿桃里边其实是个包间)
以及整体外观像铜钱、马桶盖等的一些建筑„„
当然也不乏不断突破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如被大家戏称为开瓶器、注射器和打蛋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
现在来看看国外的几个公认的优秀建筑,是不是觉得造型非常优美?
这样的建筑在当初建成之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其中不少也成为了当地的城市新地标。但是大家觉得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真的可以称之为好的建筑吗?
我们暂且不从建筑的专业角度去评论它们,单单从结果来看:设计更有新意、外形更加别致、高度飞速增长的这些“夺人眼球的奇奇怪怪建筑”的建成,使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跻身于全世界领先水平了吗?我们有好的想法是国外同行想借鉴的吗?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吗?仅仅在外观上动脑筋不是创新,采用其他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运用的技术不是创新,一味的进行建筑高度的攀比不是创新。创新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外观的提出,是建造出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建筑。而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建筑行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
针对这个问题,总书记觉得应该评估一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的现场直播。
主体部分:
习总:大家好,之前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效果十分不错,当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所以今天由我来主持这场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希望听听大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代表1:习总好,由于很多人不清楚文化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习总:那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代表2:这个由我来说明吧。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更注重的是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崇洋媚外,这样的现象令人堪忧。(停)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中国文化,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影响力。(停)这些图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就必须平衡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从具体方面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乳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次,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的排序。另外,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临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
习总:看来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情况?
代表3: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第三个问题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
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第四个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国文化,加上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最后一个问题是国际话语权微弱,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习总:从你的说明中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代表4: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很大,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我们着重从中国传统节日方面进行了调查。
习总:好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的调查。
代表4:好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停)接下来这些图片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这一张显示的是春节、元宵节和头牙,(停)这一张显示的是寒食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七夕、中元节和中秋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重阳节、腊八节和除夕。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还是很多的,并且形式也多种多样。代表1:没错,前面一位代表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那我来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作一个对比。(停)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几个区别,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同,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纪念名
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饮食文化,比较具有伦理性,而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感情文化,具有娱乐性的特点。
习总:那么你能具体对比一下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吗?
代表1:好的,下面我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一下对比。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首先是春节和新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接着是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最著名的就是“trick or treat。”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接下来是除夕和平安夜,中国的除夕夜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会邀请外人。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西方的平安夜则不一样。圣诞老人会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他们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每到除夕,中国的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西方的平安夜时,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最后是七夕和情人节,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来源于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中国个性比较含蓄,心中
情意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西方的情人节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徒Valentine与他的情人没有结局的恋情。在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者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让爱长久。
习总:从你说的节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意义,都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西方的节日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只不过面对西方的节日中国的节日显得有点拘束。
代表2:是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外国那么开放和现代化,所以已经渐渐地有衰落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停)这是几个具体的例子,有中秋节商家会卖各种各样的天价月饼,而中秋节当日傍晚就开始大力打折促销几小时前还昂贵的月饼礼盒;过春节时,小孩子会比拼谁得到的压岁钱多,大人则会比拼谁送的礼多和好;另外,在过节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现类似这张图片上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炒作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衰落。
习总:那么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代表3: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我来讲讲内因。首先是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在信息社会的“水土不服”,传统节日有些教条主义,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其精神内涵在当代未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城市很多年轻人就对传统节日中总离不开“吃”感到厌烦。节日饮食固然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节日只剩下“吃”的时候,不得不引人深思。第二点是当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没有一种社会的气氛,例如古代元宵节的全民赏花灯,猜灯谜,到如今已经难觅踪迹。第三点,部分节日主题模糊化,趋同化,如西方的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题鲜明,以节日的名义,一件小小的礼物,密切了亲人与朋友之间的沟通。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没落,除了肠胃大聚餐之外,连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都沦为旅游节了。
代表4:前一位代表讲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内因,那我来讲讲衰落的外部原因。首先是随全球化的进程,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方节日的冲击。这是由于部分国人古怪
心态作祟,赶时髦、跟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造成的。其次,媒体商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波助澜。因利益原因,对于传统节日购备礼品、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宣传报道过于热情,使民众对于购物或赠送礼品的注意力多于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第三点,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当下独生子女大军来势汹汹,家庭观念淡薄,使得以人为本、以倡导家庭为本的传统节日渐失去了人心。第四点,传统节日时间不固定。现代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都以公历时间为准。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以中国农历或节气时间为准,使得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传统节日的在公历中的日期。第五点,缺少深入人心的立法与教化。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如果没有一种深入结合的信念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建立一种较为刚性的机制来保证这种热情的持续。日本、韩国分别于1950年和1960年就通过了专门的《文化财产保护法》,而直到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才进人到立法计划。在日本和韩国,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他们会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甚至连课外活动都穿插民俗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却做得很少。第六点,现代生活节奏块,压力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过节。第七点,传统节日所组织的娱乐活动太少,由政府或单位举办文娱演出,又普遍缺乏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前的春节游艺、端午竞渡、中秋拜月都是娱乐性强、参与者众的民间民俗活动;而现在春节看“电视晚会”,中秋购买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家一户的闭门过节,使人们感受不到过节的乐趣。最后一点,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上存在问题。传统节日有很多特色活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很多传统节日屡屡遭到破坏,到了现在,很多人都对传统节日表示淡漠了。
习总:你们总结的原因都很到位。我们今天开的会是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会,那么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关系?
代表1: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概念很虚,很抽象,需要具象的载体,而传统节日就是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生活画卷的一扇窗口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一个重建载体。其次,传统节日是维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纽带。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是
亲身体验,后者又比前者来得重要得多。而传统节日,从古到今,跨越了几千年,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包含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有益的思想哲理。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能事半功倍地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第三点,中国传统节日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重阳节提倡尊老,清明节与寒食节提倡缅怀先人,下元节与端午节提倡敬重贤人。这些节日对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一点,庆祝传统节日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庆祝传统节日,使得国民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代表2:前一位代表总结的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很好,我在他的基础上再补充两点。第一点是保持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中元节为例,日本、朝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但各国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学者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加深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国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中也会为其有类似的节日而产生共鸣,他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亦然,这些都会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第二点是传统节日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特色产品,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比如人们提到元宵节就会想到吃元宵、团团圆圆,提到端午节就会想到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等,在传统节日上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寄托人们的情感,同时衍生出文化生产力,如节日旅游、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成为拉动经济的元素。适当开发传统节日的一些特点,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传统节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习总:看来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原因,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吗?
代表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点,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的新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与保护,这是一切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和基础。不必急着去发扬、去创造,由表及里,我们先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才会更深刻地体
会到它们的内在含义。第二点,政府应该提高其重视力度。首先重视传统节日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的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其次,国家制定法定节日要充分考虑到传统节日的比例。现在,我国的法定节日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中秋节,但这个比例应该还不够,其他的一些节日,如寒食节,七巧节,重阳节也应该得到重视,相应的减少十一长假的时间。第三点,要去粗取精,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与精采。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深蕴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放爆竹,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传统的应节活动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节日已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和陌生。很多城市里早已禁放炮竹,更毋论在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燃起祥和的开年炮竹了。第四点,加强传统节日的对外输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对外吸引力。历史上有四次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一次,西汉丝绸之路;第二次,盛唐时期国际开放性对外政策;第三次,蒙元时期;第四次,明清时期四大发明传播与世。所以传统节日也一样,应该走出去,增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海外媒体传播传统节日,增强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使之成为传播节日的排头兵。第五点,把传统节日现代化,合理进行商业开发。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大行其道可以看出,传统节日与现代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适当地开发传统节日,必定会在文化和经济上带动传统节日的发展。第六点,寓教于乐。要想让春节、重阳这样的中国传统节庆不被现代人抛弃,必须发掘其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是其发展,并重新壮大,必须要结合它的当代价值让人们接受。最后,积极发挥高校在提高传统节日影响力的作用,即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创造富有大学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通过高校的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来推动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发展。
习总:这些措施的可实行性都很强,相信通过不断实践与完善,传统节日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宣布,这次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到此结束。
第二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文化软实力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其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2.四大发明遭遇挑战
东亚各国对中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对20世纪以降的文化充满隔膜,有意误读甚至敌视。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
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韩国质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权,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 “创造”的。
“四大发明”中遭遇挑战的还有“造纸术”。除了一些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认为“纸是文艺复兴时期于14—15世纪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以外,还有造纸术是“埃及发明”的说法。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3.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
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
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国家分裂是民族凝聚力下降的表征,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正需要文化。军事强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强大的国家内乱不断,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异常明显。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4.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中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对这种事实的看法可谓判若天渊: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自信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可能被西方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方面是经济科技的强大,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文化依然不了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
“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
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1.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
3、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如何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往中既体现中国文
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视角,成为了中国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游客、留学生、商人、官员等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
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艺横《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作 者:文件起草组 编著
《 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王超逸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
第四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基于约瑟夫·奈,与美国不同的概念,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正式从宏观决策层面提出文化软实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源于某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所形成的对内发挥凝聚力、创新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能力。
在这个注重经济发展的时代里,或许很多人会质疑文化的力量。或许在星光璀璨的物质生活里,文化似乎并不闪烁:或许它像是深海中的某种物种,你只其存在却不知其力量有何其强大;或许在你认为文化只不过是路边的一朵习以为常的野花,存在只是点缀路边的风景,就算没有也无伤大雅。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却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十八大中明确地指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许很多人会质问,为何文化软实力在今天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不可分开而论的。文化软实力或许不像经济实力那么显著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像科技那么深入人心,但是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如今,众所周知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在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被韩国人所抢走专利后,中国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开始挽救千千万万临走在消亡边缘的那些璀璨文化。因为历史证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仅仅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由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
过去的一百年里,各国为追求物质文化疯狂的发展经济,而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过去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早已被如今“市场搭台,文化唱戏”所替代,这便体现了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便是精神的血脉。邓小平曾说:“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便是好猫。”所以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文化,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上,能指引我们的便是是优良文化,便是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缺乏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在精神上也体现出了独特的重要性。
中国虽然拥有了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但在反正文化软实力中也应当结合当今国情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现今,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民族丰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价值观来凝聚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之为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华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解放生文化产力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不可忽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们要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文化发展体系的权威和公正,制定和完善扶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创造文化固然重要,但是若是缺乏有力的传播手段,那么即使在黑暗的夜空它也无法尽情闪烁出它的光芒。所以增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我相信,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以增加我们整个民族的力量。
第五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
09金融 曾小芬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关键词,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硬实力”是指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力量,而“软实力”是在此基础上,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力量,是一双无形的手。表面上文化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我觉得“软实力”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思想、价值观等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使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且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很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的作用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许多国家对于发展文化“软实力”有不同的方式,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它们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国家的策略,这其中有利有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经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美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成果,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它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它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而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得益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的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常胜不衰提供人才保证,至此它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从表面上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实际上,它是有一套完整的发展策略的,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渗透于它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美国对内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维护主流价值观念,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对外在强大经济实力和高技术的支持下,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为载体,输出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在扩展本国文化利益的同时提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从美国的文化发展来看,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点和能力去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制定好明确的发展策略,以便有迹可依。
法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法国设有文化部,在文化发展方面不像美国太信赖市场的作用,而更倾向于国家的扶持,它一方面对自己的历史传统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处于守势而反对文化入侵。法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对内扶持、赞助本国文化产业,对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提升法语地位,加强法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最终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国。从法国的文化发展来看,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候,我们要肯定优良的历史传统,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信心,也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国家政府也要占据主动权,制定一些保护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发展扫去一些不必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