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演讲稿
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信息技术老师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随着21世纪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也将成为推进学校现代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对现代教育媒体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所以,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成为推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力军,就必须具备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和合作创新的能力等素质。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端正职业思想,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爱学生的爱心,还有一颗干好工作的信心。当然,更要以极大的热情投人到这项事业上,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全心全意、热情周到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尊重、信任、期待他人共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其次,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能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所有工作。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感性认识,勇于更新观念,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路。
二、专业知识素质
1.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必需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管理等基本知识,以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工作,树立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
2.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在理论上刻苦钻研学科知识,又要通晓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使用技术及教育教学的方法,还要了解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过程、现状及趋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小学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此外,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人文背景也迅速扩展,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掌握社会学、哲学、写作、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三、合作创新的能力素质
目前很多小学的现代教育系统规模较小,并且存在各种关系和矛盾,信息技术教师应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从现有条件出发,本着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又注重求新的原则,尽可能帮助学科教师准备他们需要的设备和教材,无法满足教师需要的,应作出合理的解释,使他们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他们重新设计方案、选择媒体,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要善于吸收新观念、新经验、新方法,促进教育与先进科技的接轨;要多渠道地接触新信息、新技术,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势,结合实际扩展新思路,提出新方案、新办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刚才所说的,还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从现在起,我们只有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未来充满魅力。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演讲稿
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演讲稿
朱金刚
多一份关爱 少一份冷漠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5号参赛选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08年我第一次站在学生前,我手足无措,是孩子们天真的笑容,热情的微笑,期盼的眼神,帮助我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和孩子们一起做操、一起游戏、一起跑步,我逐渐被孩子们所信任,被孩子们所喜欢。
在体育课堂中总有一些问题,但是我坚信只要你试着走进他们的心中,平等的和他们做朋友,多给他们一点爱,你就一定能帮助到他们。
就拿这学期来说吧,在我任教的三年级某班有一个小男孩,他在学校里可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记得有一次在我上课前,由于不认真做眼保健操,被一位值周老师批评了几句。说他这样会影响到集体荣誉。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非常的不服气,并跑到了围墙边躲了起来,当时的情况很危险,他正常识着往外爬,学校的外面就是104国道,如果他跑出去了后果不堪设想啊。当时他谁的话都不听,当我见到他时,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我们是朋友么,如果是的话就和我一起出去。”听了这句话,他就乖乖的和我走了出来。
为什么他会这么信任我,因为我在接手这个班时我就知道这个问题学生的存在,所以在体育课中我会找机会跟他聊天,对他进行教育,教育他懂感恩懂信义,有责任感,做人要大度。同时在课外我也会经常拿一些练习本作为他表现好的奖品。久而久之我们便成为了朋友。
总之对于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老师的爱是非常重要的。当他跑步跑在前面时可以摸摸他的头给他一点赞赏的目光,当他动作失败时可以给他一点激励的语言。同时我们也需要奖罚分明,对他们倾注爱心之外,还需要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体育教育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理应成为每一个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学生多一些平等与关爱,令他们少一些失落与遗憾。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试题
一、教学理论部分
一、教学理论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
带*号为选学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答案要点:
(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
(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6)交互性: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
(1)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v 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v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
(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
v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v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
v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v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v在线的家长会
v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自答
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
理解后简答即可
(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v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v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a)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b)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c)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v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方式)
v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
v 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v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
v 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
v(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课程教学过程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
(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与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
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
选题策略:(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评价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q 导言(Introduction)q 任务(Task)q 过程(Process)q 资源(Resources)q 评估(Evaluation)q 结论(Conclusion)
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答案:24题的一部分。
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
答案要点:(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新课程理论)
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理解后简答即可
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⑴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⑵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第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第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理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有不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不同学生的智力展示、开展专题性作业)
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被评价者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包括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现状的描述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如果涉及到要通过评等级甚至是选拔(例如选拔班干部)去认定某种特征,也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只用于使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应具有“高利害性”。
(3)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关注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 :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48、用新课程的思想,阐述教学结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关系?(1)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2)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3)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49、请你说一说传统教学中与新课程教学中,媒体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1)在传统教学中,媒体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教学工具。
(2)在新课程中,媒体除了具有帮助教师向传授知识的工具外,更是创设情境的工具。(3)更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数字化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工具。50、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有哪些方法?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教师的范例 两种效果的对比 小故事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情境创设的形式: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导趣要真实可信。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51、如何理解“要让学生有一盆水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找水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理解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2、如何理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时促进学生有目地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 理解自答
5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所谓有法,即指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所谓无法,即指因教学科目、教学对象、目标要求不同,而灵活地选用教学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教学有法无定法”这里的前一个“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的“度”或者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法”所确定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性原则,“无定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
54、教学设计中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述)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
⑴ 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⑵ 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⑶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⑷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⑸ 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55、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异同?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5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简述“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举教学实例说明
57、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58、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行、思)、四阶段论(学、思、行、习)和五阶段论(学、问、思、辩、行),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
(1)“博学之”,“博学”,广泛地学习。“之”,第三人称代词,泛指动词“学”的对象。以下四句的“之”字,分别泛指动词“问”、“思”、“辨”、“行”的对象。
(2)“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
(3)“慎思”,慎重地考虑。
(4)“明辨”,明确地分辨。
(5)“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59、请回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都由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此题可上网了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60、简单介绍杜威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张。
杜威是一位在西方世界中被称为大师的著名学者,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世界的一部教育名著。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末产生于社会急剧发展、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美国,目的在于改造旧学校,使学校在社会改良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是其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同时,杜威又从经验论哲学观点和机能主义、本能论心理学观点出发,突出了教育的“儿童方面”。他力图把这二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从而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要求把社会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过程都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课程、教材、教法都必须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并充分顾及儿童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儿童从活动中进行发现式的学习。杜威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活动引导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上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儿童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教育。杜威所有这些论述中,既有谬误,也有合理的因素,因此他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教育史上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人物,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五套: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试题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2、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3、课程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分为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
4、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为主。
5、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7、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认识、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2、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B)。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3、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4、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三、简答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答: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答:(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宗旨? 答:在义务教育法中,指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信息技术课堂中,也要让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出平等接受教育这一要求。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操作技能试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操作技能试题
一、技能操作内容
制作电子小报。根据所提供的“环境保护”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和制作要求,组织、整理、加工成既符合基本要求,又富有创意、能充分展示操作技能的作品。电子小报主题为“环境保护”,具体题目自定。
二、制作要求
1.小报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小报页数至少2页,有链接点,链接流畅;
2.“必选素材”文件夹中的“精彩.jpg”文件内容(即文本形式)必须全文引用;
3.能合理选用素材库中的文本、图片和音视频等素材,并加工制作一些素材。其中应做到:
① 在小报中调用一个音乐文件。
② 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符合主题的动画文件,并链接到小报中,链接点的文字为“环保动画”。
③ 选用“工具箱”中的软件,录制并生成一个AVI动画文件,AVI动画内容为:打开记事本,并在记事本中输入“环境保护”。将此AVI动画文件加载到小报中。
④ 获取“必选素材”文件夹中“环保厅会议统计表.jpg”的全部内容,并在Excel中处理成电子表格,再将电子表格插入到小报中。
三、素材目录
将D盘根目录下的“小学组操作技能竞赛压缩包.rar”解压缩到当前目录,其结构如下:
文件夹名称
说 明
[01 必选素材] 必须选用的素材
[02 文本] 相关文本素材
[03 图片] 相关图片素材
[04 音视频] 相关音视频素材
[05 工具箱] 相关工具软件
四、交卷要求
1.在D盘根目录下建一个名为“xxcz + 上机号”(不含引号和加号)的文件夹,以存放制作小报所涉及的各种文件。
2.小报中有关署名一律用“xxcz + 上机号”作为标识,不得出现参赛者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3.最后将自建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压缩成一个同名的RAR文件,存放在D盘根目录下(注:电子作品一律不在本机评比)。
第五篇:苏州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2011年苏州市区、高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试题
注意事项:
(1)每个选手在“?”盘下新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学校_姓名”,每个操作题根据题目命名要求命名文件或文件夹,保存在“学校_姓名”文件夹中。
(2)试卷总分满分120分。
一、excel操作题(40分)注意事项:
完成后的excel文件名为“第1题.xls”,保存在“学校_姓名”文件夹中。不使用函数而用人工数数方法统计的不得分。
题一(15分)
1、在“成绩表1”中,用“求和函数”在“K”列中完成每个学生的“总分”; 并用“公式”在“L”列中完成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其中平均成绩带二位小数);设定学生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以蓝色显示,小于60分的以红色显示。(4分)
2、在“成绩表1”的M列中输入“等第”,用IF函数,使平均分在90分以上的显示“优秀”、80分以上的显示“良好”、70分以上的显示“中等”、60分以上的显示“及格”、60分以下的显示“不及格”。(4分)
3、新建一工作表“成绩排名”,将成绩表复制到新建工作表中,用“排序”的方法,将“总分”作递增排列。在该表中用数据透视表的方法统计走读生和住校生的“政治”、“物理”、“化学”的平均成绩,将统计结果放在38行。(7分)
题二(25分)
“成绩表2”是某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下图所示
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操作:
1、求出“成绩表2”中每个学生的“总分”,如果该生有缺考的,则总分记0分,只有当三门成绩齐全时,才计算总分。(5分)
2、根据前5%是A+,5%-20% A,20%-30% B+,30%-50% B,50%-90% C,最后面10% D的规则,将选科1和选科2换算成等地。(10分)
3、新建一工作表“成绩单”,按照下图制作成绩单,要求总分为0的标记缺考,成绩单放在“成绩单”表中。(10分)
二、网页制作(40分)
要求新建一个网页,文件名为“第2题.htm”,保存在“学校_姓名”文件夹中。使用内部样式表,完成以下网页设计内容。
1、在网页中输入文字“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用CSS实现在新窗口打开链接,链接网址为:?。(10分)
2、将excel试题内容复制到网页中,用CSS实现段落前面缩进两个字,字体为宋体,字体大小为10pt,行距为1倍半。(10分)
3、将VB程序设计要求复制到网页中,用CSS实现如下图所示的文章列表,列表项目符号使用图片(tb.jpg),列表使用嵌入式边框,字体为宋体,大小为10pt,行高为24pt。(20分)
注意,下图所示网页所有效果均要求使用CSS实现!!
三、程序设计(40分)【要求】
(1)在“学校_姓名”文件夹下面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第3题”,vb工程所有文件均保存在该文件夹中。
(2)新建一个工程,窗体的标题栏显示自己的姓名。工程、窗体文件保存在“第3题”文件夹中,文件名自定。(1分)
(3)窗体上新建两个命令按钮,分别为“题一”和“题二”,以下题目的程序代码分别置于按钮过程中。(2分)
(4)建立一个“清屏”按钮,单击后清除窗体上输出的内容。建立一个“退出”按钮,单击后退出程序。(2分)
题一(15分)
【问题描述】输出下图形,第一个数从第20列开始输出。(使用循环结构完成)
题二(20分)【问题描述】
给定一个整数,将该数各个位上的数字反转得到一个新数。例如,输入149,输出941;输入-230,输出-32。注意反转后,前面的0不输出。一共有三组测试数据,每组数据结果正确得5分。
【要求】
(1)输入数据使用inputbox函数。(5分)(2)单击“题二”按钮后,能完成下图所示的计算功能。
(3)数据范围在-1000000000~100000000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