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从千里彝山走来的彝家女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央农广校25周年校庆的喜悦,与大家一起倾心叙聊彝州“农广人”的光荣与梦想。因为,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执着的“农广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父亲徐芝杨,是一名农广校的“老教师”,他已于1998年退休。而我,是1992年加入农广校这支队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贫穷,总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那被艰难和困苦的狱炼中、在那对富足与强盛的渴望里,大山的子民们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归家,他们把勤奋的犁铧深深地扎进泥土,但贫穷和落后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面对如此状况,作为基层农科员的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顶着烈日、淋着风雨,奔忙于田间地头。办农技培训班,搞实用知识讲座,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去,是他心里多么强烈的愿望啊!
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开办,在1982年的一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牵头在广通镇招收了52名农学专业中专班学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1984年,父亲调到了县里,并被任命为禄丰县农广校首任专职副校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农广校一帮人,争取支持、协调关系、联合办学、乡镇办班,那时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农广校的情形比比皆是,那热闹劲,着实让人感动。随处可以听到的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用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了身手”;“农广校的辅导教师太缺乏,要是多有几个专职教师那该多好啊!”……
1991年,我从师专毕业分到正规中学当老师。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亲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禄丰县农广校的一名专职教师。从此,我踏着父亲的足迹,同全州“农广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10多年过去了。在父亲及农广校一帮人的艰苦努力下,禄丰县农广校创造了“招生连年不断、毕业生人数占全州1/4”的骄人业绩。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彝州“农广人”更是利用现代媒体之泵、开远程教育之渠、引农业科技之水,在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彝州农业职教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经25个春秋,彝州农广校培养了6402名中专生、515名助学大专生,培训了13.5万人的绿证学员,使37620位农民朋友获得了《绿色证书》。涌现了“全国优秀村官”周开文、州人大代表张琼芝等优秀学员,他们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羊”、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其他“农广人”的关心、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农业经济管理学士、从事农业教育的农艺师,社会给了我“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的崇高荣誉,我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广人”而骄傲和自豪。
为了能让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贫穷而浸泡在浓浓的酒精里,为了能让彝家的“小表妹”绽放出马樱花般灿烂的笑容,为了能在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田播下绿色的希望,为了能使彝家儿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礼、沐浴科技的阳光、注入现代文明的基因,为了农广事业,不知有多少向我这样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样的志气男儿,为之奋斗却终生无怨无悔。为什么?就因为农广校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就因为农广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农广校,已经是一所“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绿色证书工程先进集体”和“楚雄州窗口行业文明班组”。教职工队伍中有2位是“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有2位是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表彰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9人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我为身在这样的先进集体、为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当你一踏上彝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在领略了腊玛古猿、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的千古积淀之余,你还能一边品尝彝家人为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边从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热情。亲爱的朋友!彝家寨欢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农广校欢迎你!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永不熄灭。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无限的农广情结!谢谢大家!
第二篇: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从千里彝山走来的彝家女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央农广校25周年校庆的喜悦,与大家一起倾心叙聊彝州“农广人”的光荣与梦想。因为,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执着的“农广人”。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父亲徐芝杨,是一名农广校的“老
教师”,他已于1998年退休。而我,是1992年加入农广校这支队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贫穷,总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那被艰难和困苦的狱炼中、在那对富足与强盛的渴望里,大山的子民们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归家,他们把勤奋的犁铧深深地扎进泥土,但贫穷和落后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面对如此状况,作为基层农科员的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顶着烈日、淋着风雨,奔忙于田间地头。办农技培训班,搞实用知识讲座,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去,是他心里多么强烈的愿望啊!
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开办,在1982年的一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牵头在广通镇招收了52名农学专业中专班学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1984年,父亲调到了县里,并被任命为禄丰县农广校首任专职副校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农广校一帮人,争取支持、协调关系、联合办学、乡镇办班,那时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农广校的情形比比皆是,那热闹劲,着实让人感动。随处可以听到的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用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了身手”;“农广校的辅导教师太缺乏,要是多有几个专职教师那该多好啊!”……
1991年,我从师专毕业分到正规中学当老师。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亲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禄丰县农广校的一名专职教师。从此,我踏着父亲的足迹,同全州“农广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10多年过去了。在父亲及农广校一帮人的艰苦努力下,禄丰县农广校创造了“招生连年不断、毕业生人数占全州1/4”的骄人业绩。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彝州“农广人”更是利用现代媒体之泵、开远程教育之渠、引农业科技之水,在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彝州农业职教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经25个春秋,彝州农广校培养了6402名中专生、515名助学大专生,培训了13.5万人的绿证学员,使37620位农民朋友获得了《绿色证书》。涌现了“全国优秀村官”周开文、州人大代表张琼芝等优秀学员,他们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羊”、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其他“农广人”的关心、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农业经济管理学士、从事农业教育的农艺师,社会给了我“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的崇高荣誉,我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广人”而骄傲和自豪。
为了能让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贫穷而浸泡在浓浓的酒精里,为了能让彝家的“小表妹”绽放出马樱花般灿烂的笑容,为了能在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田播下绿色的希望,为了能使彝家儿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礼、沐浴科技的阳光、注入现代文明的基因,为了农广事业,不知有多少向我这样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样的志气男儿,为之奋斗却终生无怨无悔。为什么?就因为农广校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就因为农广校在促进农(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农广校,已经是一所“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绿色证书工程先进集体”和“楚雄州窗口行业文明班组”。教职工队伍中有2位是“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有2位是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表彰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9人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我为身在这样的先进集体、为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当你一踏上彝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在领略了腊玛古猿、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的千古积淀之余,你还能一边品尝彝家人为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边从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热情。亲爱的朋友!彝家寨欢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农广校欢迎你!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永不熄灭。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无限的农广情结!
谢谢大家!
第三篇: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沿着雷锋叔叔的足迹前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雷锋叔叔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人不晓。
有一次,雷锋叔叔因肚子疼到部队卫生院开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在施工,便推起小车帮着运转,一连干了好几个小时。当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却笑而不答。
有一年春节,火车站里一位老大娘正要上车,无奈包袱过大过重,使她行动非常困难。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雷锋叔叔接过包袱并将老大娘搀扶进车厢中。老大娘激动万分,连连夸奖子弟兵好。
有一次出差换车时,雷锋叔叔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的火车票和钱丢了,他就用自己的津贴费给大嫂买了一张火车票。
人们因此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偷偷”地给战友的亲人寄钱,为灾区人民寄上几年来的全部存款。有人说他是“傻子”,雷锋叔叔却说他甘愿
做革命的“傻子”。
雷锋叔叔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事真是太多了。
同学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就要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你就是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你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小标兵;见到师长、父母问一声好,你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而这一切,不仅别人从中得到了快乐,你自己同样也是快乐的。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别人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关爱自己,帮助自己,那种被关爱的感觉是幸福的,甜蜜的,快乐的!同样,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同学们,雷锋叔叔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雷锋叔叔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雷锋日记》读后感 墨江县小四(4)班 李超权
指导教师 徐慧
在没有读《雷锋日记》前,雷锋,对我来说,是个遥远而陌生的人,只有在听大人们偶尔谈起时觉得很了不起,对他的了解非常少。
读了雷锋叔叔的日记后,让我加深了对雷锋叔叔的了解,知道了雷锋叔叔是一位热爱工作和学习、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人;读了雷锋叔叔的日记后,我懂得了什么叫“伟大”,他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那平平凡凡的每一天中,从他点点滴滴做的每一件事中,可以看出他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钉子”。
钉子看似普通,但哪里都要,都离不开它。雷锋叔叔就是一颗钉子,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大家排练他端茶送水;工地上盖房子,他推车运砖;看到有老人过马路,他就扶着过马路〃〃〃〃〃〃,雷锋叔叔做的好事真是数也数不清,我要以他为榜样,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做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做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发挥“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做一个爱学习的小标兵;见到师长、父母问一声好,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让雷锋叔叔不怕苦不怕累,坚强勇敢,乐于助人的“钉子”精神永远传
扬下去。
同学们,让我们都来争做一颗闪闪发光的“钉子”吧!
《雷锋故事》读后感 墨江县小四(3)班 许泽栋
指导教师 徐慧
《雷锋故事》中的《勤俭节约》这个故事,讲了雷锋在生活中省吃俭用,攒钱帮助有困难的农民,雷锋是勤俭节约的好战士。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受益无穷,我们和雷锋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浪费太多了:早上,我们去上学的时候,看到学校门口有许多同学在吃方便面,他们没吃完就把方便面给倒了;有的同学为了快点进学校,包子、馒头给扔了,同学们是那么浪费;以前,我是个很喜欢买玩具的孩子。有一次,我在运动场看上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玩具,我就让爸爸妈妈给我买,爸爸妈妈不同意,说家里已经堆不下了,可是我又哭又闹,我还骂他们是个小气鬼,后来爸爸妈妈无奈地答应了我,给我买了那个玩具。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什么话也没说,脸上一丝笑意也没有。
读了这个故事后,使我懂得了: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要爱惜粮食,不能乱花钱,少买玩具,要积攒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多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雷锋永远活在我心中
———读《雷锋故事》有感
墨江县小四(3)班 杨潇潇
指导教师 徐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雷锋叔叔说的话。暑假,我读完了《雷锋的故事》,我的心深深地震撼了!
雷锋叔叔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伟大啊!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总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流露出来:部队上的队友小周没办法拿出钱给父亲看病,雷锋叔叔悄悄拿出自己的积蓄寄到小周家;同班的小王中午训练,忘带了午饭,雷锋叔叔把准备好的午饭全部让给了他;张大娘吃力地在菜园里排水,雷锋叔叔主动提起铁锹,帮着大娘干了起来;吕大爷穿着单薄的衣服一大早去放羊,雷锋叔叔看见了,硬把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吕大爷披上〃〃〃〃〃〃。雷锋叔叔啊!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叔叔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却在我们身边默默流传。或许在某个雨天,“雷锋”为没带伞的路人打开了一把伞;或许某个车站,“雷锋”为着急的老人买好了车票,却不留下姓名〃〃〃〃〃〃。
虽然时光流得飞快,但雷锋叔叔忙碌的身影还在,同
学们,让我们记住雷锋叔叔的这句话,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雷锋叔叔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
沿着雷锋叔叔的足迹前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雷锋叔叔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人不晓。读了雷锋叔叔的日记,我懂得了什么叫“伟大”,他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总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流露出来:大家排练他端茶送水;工地盖房,他推车运砖;看到有老人过马路,他就扶着过马路;部队上的队友小周没钱给父亲看病,他悄
悄拿出自己的积蓄寄到小周家;同班的小王中午训练忘带了午饭,他把自己的午饭让给了他;张大娘吃力地在菜园里排水,他提起铁锹,帮大娘干了起来;吕大爷穿着单薄的衣服去放羊,他硬把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吕大爷披上〃〃〃〃〃〃。雷锋叔叔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事真是太多了。
同学们,雷锋叔叔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就要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你就是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你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小标兵;见到师长、父母问一声好,你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而这一切,不仅别人从中得到了快乐,你自己同样也是快乐的。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别人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关爱自己,帮助自己,那种被关爱的感觉是幸福的,甜蜜的,快乐的!同样,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同学们,雷锋叔叔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雷锋叔叔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螳螂日记三则
普洱市墨江县城小学四(3)班 吴荣
指导教师
徐慧
第一则:
我们班的男同学李文杰捉来了一只螳螂,老师为了让我们观察,用彩笔盒盖子把螳螂罩在教室一角的柜子上面。这位“小小先生”穿着一身青绿色的“西装”,上面绣满了淡黑色的花纹,衣着得体,配上三角形的头让它平添了几分奇特,两只眼睛大而明亮,有两根细细的触须。胸前两条粗壮的大腿上长满小刺,像两把 “大镰刀”,十分锋利,这是它的随身武器。
第二则:
清晨来到校园,闻到花的清香。走进教室,我又看到了螳螂“先生”,它倒佳在彩笔盒盖的上面,按理来讲那样应该很难受啊,可它为什么要那个样子呆在那里呢?我有点疑惑,走近仔细一看,原来在笔筒盖的下面不知是谁放了一只死蚂蚱,引来了成千上万只小蚂蚁,死蚂蚱成了蚂蚁们的美餐,如果螳螂还在下面,那肯定也是蚂蚁们的美餐了,所以它才会倒挂在笔筒上的。可是,那么光滑的笔筒,它是怎么上去的呢,看来这位小小先生还真是聪明灵活呀!
第三则:
我们班的男同学小强把一只土蚕放到螳螂先生的身边,土蚕本来是活的,但很快就成为螳螂的美餐。我观察了螳螂吃蚕的整个过程:螳螂一看到猎物,就摆出十分可怕的姿势,只见他张开双翅,翅膀稍微向两侧倾斜,把全身的力量都放在那对锋利的“镰刀”上,纹丝不动地站着,眼睛紧紧地盯着猎物,看到土蚕没动,就先用两把“镰刀”迅速的碰一下土蚕,然后及其敏捷后退,再碰再退,如此反复了好几次,确认土蚕无力反抗,才把它变为自己的美餐。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懂得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认识了螳螂,了解了螳螂的生活习性及它捕食的过程。
沿着雷锋叔叔的足迹前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雷锋叔叔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人。“雷锋”这名字,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耳熟能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助人为乐的事情信手都可以拈来,枚不胜举……
有一次,雷锋叔叔因肚子疼到部队卫生院开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在施工,便推起小车帮着运转,一连干了好几个小时。当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却笑而不答。
有一年春节,火车站里一位老大娘正要上车,无奈包袱过大过重,使她行动非常困难。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雷锋叔叔接过包袱并将老大娘搀扶进车厢中。老大娘激动万分,连连夸奖子弟兵好。
有一次出差换车时,雷锋叔叔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的火车票和钱丢了,他就用自己的津贴费给大嫂买了一张火车票。
人们因此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偷偷”地给战友的亲人寄钱,为灾区人民寄上几年来的全部存款。有人说他是“傻子”,雷锋叔叔却说他甘愿做革命的“傻子”。雷锋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有力量。
一块木板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因为它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发扬这种“钉子”精神。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青春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同学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就要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你就是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你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小标兵;见到师长、父母问一声好,你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而这一切,不仅别人从中得到了快乐,你自己同样也是快乐的。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别人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关爱自己,帮助自己,那种被关爱的感觉是幸福的,甜蜜的,快乐的!同样,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啊!雷锋,一个不朽的名字,您将永远是一盏不灭的灯,雷锋,您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从自
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雷锋叔叔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吴荣妈,吴荣的演讲稿我略改了一下,您再看看,如果可以就叫姑娘练一下,20号比赛,演讲时是否再加一点轻音乐?
第四篇: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农业教育:在实践中闪光
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年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校25周年,为了祝贺这一隆重的校庆,我带来了一瓶猕猴桃酒(向听众展示),让我们为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的辉煌,举杯!
虽然这瓶散装酒很不起眼,但它却凝结着**农广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农业实用技术和“三农”工作的结晶,也是农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闪光点。
**,是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穷,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要实施科技兴县,作为农业教育的农广校,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员,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能为**农业的发展做点什么?八年前,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一个哲学家要过河,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一半。”船到中流,起了同风浪,眼看就要翻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全部。”
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使农民既学会思考,又掌握生存技能,才可能发家致富。于是我们校长提出:让农技从书中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农村。把碗长乡孔坝村作为试点,也作为实习基地,送一至二门农业使用技术,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到过孔坝村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当时多数农民穷得叮当响,一年人均有粮不到300斤,纯收入不到200元。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使这里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工具被称为“1079”部队:“1”是一根扁担,“0”是一个背箩,“7”是一把锄头,“9”是一个舀子。有的人家整个家当不值500元,住的是杈杈房,睡的是杈杈床,真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屋不遮风雨啊!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一年后,魔芋丰收,客商不断;三年后,猕猴桃挂果,看着个头硕大的累累果实,我们笑了,农民笑了,谁也没想到销路却成了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碗厂乡的一位叫申杰的学员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办一个猕猴桃酒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农广校经过市场调查,多方求证,担保贷款5万元,动员农民集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年产60吨的集体性猕猴桃酒厂。投资不久,所产猕猴桃酒便成为宾馆酒楼宴请宾客、部门接待的佳酿,在昆交会上也倍受青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由此,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农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难怪门捷列夫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如今的孔坝村已旧貌换新颜:茅草房、杈杈房,变成了水泥房;补丁衣服变成了靓丽时尚的新装;以土豆、荞麦为主食换成了白米饭加炒菜;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这里还办起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室和合作医疗。,人均收入已达2014元,农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农技走出书本,走向农村,在这里找到了正确答案。由此,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懂得了;什么是现实生产力,我看到了;什么是利为民所谋,我理解了。
在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庆典之际,我想,行动是作为纪念的最好礼物,让我们用行动为“三农”服务,用行动为农广校增辉,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给金子再镀上一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
爆竹庆典,铁肩担就发展任;农业教育,善将科学化神威。
我相信,有我,有你,有我们大家,有我们农广人的共同努力,农广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第五篇: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农业教育:在实践中闪光
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年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校25周年,为了祝贺这一隆重的校庆,我带来了一瓶猕猴桃酒(向听众展示),让我们为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的辉煌,举杯!
虽然这瓶散装酒很不起眼,但它却凝结着**农广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农业实用技术和“三农”工作的结晶,也是农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闪光点。
**,是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穷,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要实施科技兴县,作为农业教育的农广校,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员,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能为**农业的发展做点什么?
**农广校自1985年建校以来,共培养中专学员1698人;举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1683人次;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4868人;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训1512人;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3765人,先后输往昆明、四川、广东等地从事非农职业;在**电视台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讲座”38期。还采取多种形式,与云南农大、昆明旅游学校等联合举办专、本科及中专班,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科教兴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的领导并不满足于现状。
八年前,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一个哲学家要过河,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一半。”船到中流,起了同风浪,眼看就要翻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全部。”
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使农民既学会思考,又掌握生存技能,才可能发家致富。于是我们校长提出:让农技从书中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农村。把碗长乡孔坝村作为试点,也作为实习基地,送一至二门农业使用技术,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到过孔坝村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当时多数农民穷得叮当响,一年人均有粮不到300斤,纯收入不到200元。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使这里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工具被称为“1079”部队:“1”是一根扁担,“0”是一个背箩,“7”是一把锄头,“9”是一个舀子。有的人家整个家当不值500元,住的是杈杈房,睡的是杈杈床,真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屋不遮风雨啊!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质,我们决定帮助农民发展魔芋和人工种植猕猴桃。项目确定了,农民愿意了。但钱从哪里来?校长说,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就总会有办法。当时,因工作需要,准备从联合办学的收入和上级给予的经费中拿出10万元买一辆双环越野车,后来只用了2万元买了一辆被人们戏称为“翻帮皮鞋”的二手吉普。“翻帮皮鞋”怎么了?二手吉普又怎么了?这不就为咱们省下了8万元吗?加上到县扶贫办争取的1万元,教职工省吃俭用捐助的1600元,带着这来之不易的9万多元,带着猕猴桃和魔芋的种苗,带着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农广校派老师去指导,农技站具体负责,到碗厂乡组织参加过实用技术培(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训的学员实习,对农民进行逐家户、心连心、手把手地教啊!
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一年后,魔芋丰收,客商不断;三年后,猕猴桃挂果,看着个头硕大的累累果实,我们笑了,农民笑了,谁也没想到销路却成了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碗厂乡的一位叫申杰的学员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办一个猕猴桃酒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农广校经过市场调查,多方求证,担保贷款5万元,动员农民集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年产60吨的集体性猕猴桃酒厂。投资不久,所产猕猴桃酒便成为宾馆酒楼宴请宾客、部门接待的佳酿,在昆交会上也倍受青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由此,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农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难怪门捷列夫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如今的孔坝村已旧貌换新颜:茅草房、杈杈房,变成了水泥房;补丁衣服变成了靓丽时尚的新装;以土豆、荞麦为主食换成了白米饭加炒菜;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这里还办起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室和合作医疗。,人均收入已达2014元,农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农技走出书本,走向农村,在这里找到了正确答案。由此,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懂得了;什么是现实生产力,我看到了;什么是利为民所谋,我理解了。
在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庆典之际,我想,行动是作为纪念的最好礼物,让我们用行动为“三农”服务,用行动为农广校增辉,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给金子再镀上一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
爆竹庆典,铁肩担就发展任;农业教育,善将科学化神威。
我相信,有我,有你,有我们大家,有我们农广人的共同努力,农广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