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时间:2019-05-14 20:2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第一篇: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是互联网圈永远的热点,这不,这两天突然微信又成了话题中心,原因有两个:

1、微信更新版本,做了一个『浮窗』,有了这个小小的浮窗,用户可以在聊天和阅读文章之间随时切换;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刚上线时App store各种一星差评的截图发出来,整个科技圈投资圈都在惊叹:原来成功者当年也是很落魄的(这个鸡汤真好喝)。

作为微信创始期的亲历者,我想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产品经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讲稿。当时已有不少听众把我的一些观点做了笔记发在公共媒体,但现场讲稿却在我的电脑里存放了一年半。

现在把讲稿整理出来,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帮大家还原出一个不一样的微信发展史。也算是对7岁的微信宝宝一个致敬吧。

本文分为三部分:

1、微信发展简史;

2、微信的前身;

3、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一、微信发展简史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微信在上线433天的时候,用户数达到1亿,上线2年的时间,用户数达到3亿,这是非常可怕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联网产品,这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抛物线增长』的产品,它的发展路径中每一步,其实都是非常有关联的。

下图右边是微信在全盛时期14年2月之前的活跃用户增长情况。左边,是从微信1.0到6.1的每个版本的发展次序。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可以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大家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评就是这个时候了。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长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做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从2.1、2.2、2.5、3.0到3.5版本,这几个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用户可以不断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关系链

首先,通过匹配通讯录的功能,微信把用户手机里的这些好友都加进来了;通过QQ离线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户也拉进来了。当然,从最开始,微信就是允许用QQ账号直接登录微信的,但此前这个特性并没有让微信在和米聊等竞争时有优势,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后,这种账号优势是巨大的。

2、陌生人关系链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摇一摇。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与附近的、远方的有缘分的陌生人成为朋友。那时候很多人评价微信为『约炮神器』。

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能够自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能够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他用户。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因为什么去做这样的功能呢?

对一个聊天工具来讲,每个用户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别人聊天吗?但是,当一个用户第一次安装微信,并把手机通讯录里的、QQ里那些已经使用微信的好友们导入进来,一开始他也就只有几个好友,这样是聊不起来的。微信只有不断的给他们之间制造一些可以聊的话题、一些可以聊的场景,才能让他们留下来。所以这时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场景就应运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摇一摇在几个功能发布之后,用户数就实现了暴涨,并把国内同行都远远地抛下了,奠定了在国内移动端通信App中的巨无霸地位。当然上面的数据图中,因为后期数据增长太庞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几波『暴涨』给掩盖掉了。

为什么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后,用户量就飙升了呢? 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一个全民通用的App来讲,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动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这方面,相信大家都听说了微信摇一摇设计中的故事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3、线下关系链

接下来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我们每个人在线下见面时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从熟人,再到陌生人,线下的关系链一一导入到微信中来。

我们现在在社交场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换名片,而是说『加个微信吧』,然后打开扫一扫,说『我扫你吧』,等着他打开二维码。

大概在发布这个版本之后,微信用户达到一亿。

4、盘活关系链

在4.0版本微信做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里面去做社区,在全球互联网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过的。对于微信,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但为什么要做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之前,我们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各种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什么很多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还是要发?因为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当然不能错过。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

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于是通讯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而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于是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

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连接,因为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原本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当然也就更稳固了。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有了朋友圈,我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现在么?』、『这么晚还不睡』……

在我看来,如果说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他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谓『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这里需要提一下公众号。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没有『公众号』,因为当时公众号并没有专门发布的客户端版本,而是 原来预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发布前后开始上线功能。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闭环,至今我们依然每天活在这个闭环的信息轰炸中。

5、商业化

5.0版本,微信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我之前的文章《支付大战简史:微信支付 vs.支付宝》中写道:

13年初,在腾讯公司年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工说“2013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中心,三个志在让微信实现商业化的产品。

1)游戏是腾讯公司历来的营收重点,借助微信的大用户量、高活跃度和强关系链,这种优势也从PC端迁移到手机端; 2)表情包在QQ时代就一直是中国网民的爱好,但并没有给腾讯带来很好的营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过表情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微信就努力地试试,结果并不好,中国果真和日本不一样,网民不愿意为表情付费的习惯到了移动端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微信表情现在基本转为免费策略;

3)而支付就是腾讯成功逆袭的一条战线了。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心确实是很成功的,给微信赚了很多钱,也帮腾讯股价实现了大规模上涨。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

6、插件化

从前面的五个步骤看起来,似乎微信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路径:导入熟人关系链、陌生人关系链、线下关系链,盘活关系链、商业化。

其实不然,微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思考,每个功能都是到了具体阶段,根据需要去补充的。在这些功能迭代的过程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个界面、整个业务结构、功能结构几乎没怎么改变。这是因为微信在增加功能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功能的向后兼容性,只做当时最最最需要的那一项功能,而不是贪多求全。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却一点而不臃肿,要知道,这是QQ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地方。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个个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可以随时安装可以卸载。再后来有了公众号,微信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众号这种相当于一个可装卸的功能插件。微信所走的路,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在微信的成长过程中,参照了很多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终走出来的是微信自己的路,并且迎来了国内外的各种抄袭、复制、模仿者——手机QQ、微博、来往、易信、支付宝、Facebook……

二、微信的前身

可能你看到『前身』这两个字觉得很奇怪,微信为什么有前身?

这就是QQ邮箱。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

1、微信的起源

故事要从2010年美国出现的一个叫做Kik的App开始讲起。那个时候Kik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这种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

很巧的是,QQ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做『手中邮』的App,也就是QQ邮箱的移动版。

邮箱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这个奇迹之后,马上发了邮件给马化腾(Pony),说这个东西我们应该做。Pony同意了,把它命名为『微信』。

于是邮箱团队就着手从『手中邮』转向微信的开发,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邮件,这个名字非常确切。由于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为了快速实现,尽可能复用了原先QQ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所以背后的通信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HTTP协议,而不是通常即时通讯工具所用的UDP协议。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

2、微信与QQ邮箱的亲缘关系

2005年,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团队,让他负责QQ邮箱的开发,一直做到2010年。于是这整个五年的过程中,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QQ邮箱。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做七星级邮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邮箱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我给大家复习一下,看看QQ邮箱长什么样子(2016年9月截图):在这个邮箱界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QQ邮箱的漂流瓶。2)QQ邮件订阅以及已经下线的『阅读空间』。它们是微信公众号的前身。是不是有点像?通过邮件去订阅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间,就像我们现在通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大咖、朋友的公众号一样。

3)QQ邮箱以前还有一个功能,可以在邮箱里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9、2010年的时候,那时还没有Web微信,我还经常在公共电脑用这个功能和朋友聊QQ。这个功能后来搬进微信里,就成了『QQ离线消息助手』。

4)微信曾经尝试过一个『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给QQ邮箱上的好友发一些比较简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经跟今天的微信单聊消息很像了。

5)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作『广播』。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当时就是希望把Twitter给复制到中国来。这个功能后来因为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腾讯微博,所以就放弃了。但是,正是因为『广播』,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做社区功能。在此以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大家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然后就走了。也正因为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才有了后来在朋友圈的一战成功。6)邮箱有记事本功能,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

7)邮箱有『文件中转站』,相当于邮件的附件收藏夹,于是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邮箱有标签功能,给邮件打标签,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组功能时,提供的也是标签功能。……

如果你仔细去发现,还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之处。

3、阅读空间的移动化

我们知道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低龄化的标签,在空间上面,有各种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之类,很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当时最早QQ空间的前端技术是比较差的,所以体验很不好。

但随着用户的长大,原来的中学生,也慢慢上了大学,毕业成了白领,他们就不太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邮箱团队就做了阅读空间(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各种花哨的摆设,这样体验就好很多了。

后来,又引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类似于Google Reader。

我是在这个2011年加入QQ邮箱团队的,最开始就在『阅读空间』项目组工作,而当时微信也还只是邮箱团队中另一个项目组的产品。

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想,阅读空间能不能也独立做成个移动App?说干就干,这个项目唯一的产品经理兼客户端开发就是我了(早期的时候我还兼任了设计师,随意P图)。当时内部定了个名字叫『微杂志』。

Demo做好了,小龙一看,不如把它合并到微信里面吧,于是就有了微信里面的两个插件,一个叫腾讯新闻,一个叫微博阅读。结合公司当时的资源,把腾讯新闻、腾讯微博上的内容抓取过来集合在插件里面,推送给用户。腾讯微博后来停止服务了,所以微博阅读插件就不在了,而腾讯新闻插件现在还在,它给腾讯新闻带来了非常好的流量,也因此造就了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的辉煌。

有了这两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能力开放给所有的媒体?于是就有了公众平台。

最早的时候,公众平台不是这个名字,叫媒体平台。我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网址是『mp.weixin.qq.com』,这个mp,就来自于媒体平台『media platform』的缩写。

后来,又把它改成『官号平台』,取『官方账号』之意。当时还想,不只是媒体可以来发内容,还可以邀请一些明星过来,最早的时候引入了像陈坤、王力宏、杨幂等等这些明星来发内容,早期的用户可能还有印象。杨幂的粉丝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她就会给你发一段语音(当然是自动回复的语音),粉丝都很开心。

再后来,觉得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众平台就诞生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经常看公众号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内容嵌入链接,所以如果要加链接的话,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阅读原文』里面。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叫阅读原文,这不是很奇怪么?不是应该叫『相关链接』之类么?

这是因为当时公众平台的内容模板用的是我之前做『微杂志』的模板,而微杂志的模板又是因为做的是博客内容抓取,为了方便用户回溯去看原网址,也为了尊重原作者,给他带回去流量,所以在底下加了一个『阅读原文』的链接入口。这个坑就一直留到了现在。『微杂志』早期的截图

三、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必然在哪?

因为它有腾讯这个爹,所以有了实现用QQ账号直接登录、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本身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的平台运维支持、腾讯一向在即时通讯的经验等,这些都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支持。

但这些必然性就导致了经常有人说:如果把张小龙换成雷军,换成其他任何人,他都能做出微信来。

这样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微信的成功,它有两个方面: 首先,微信在移动端做成了一个类似QQ在PC端那样的全民级通讯平台,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这方面的成功,靠腾讯的亲儿子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大的概率能做到。但另一方面,微信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QQ,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全民每天平均有超过40%的时间花在微信里面。另外,微信覆盖了QQ无法覆盖的高端人群,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这也是QQ一直无法做到的。而且微信借助它的创新,还引来了大量的国外同行的模仿,这是原来更无法想像的事。一个产品做到这种程度的成功,就远不是有资源支持就能够做到的了。

下面我来讲讲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1、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很多人都听说过了,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几个团队都在做微信类的产品。但是,邮箱团队原本是没有做移动App的经验的,而另外两个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群,原本就是专门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但是,他们受制于另外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的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允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可以做,但你们是大公司,你们就是不可以。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非常谨慎地在做。后来我们看到,像QQ通信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所以当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而邮箱团队由于不归无线团队节制,加上小龙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胆开发,大胆上线,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早期做微信的时候,其实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户,基本来自于团队自己的产品,QQ邮箱。

也正是因为最早的来源是QQ邮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户比较『高端』——QQ邮箱由于长期的体验优化,已经获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爱。这些从早期喜欢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轻人,已经走出校园,走进职场,喜欢上了简洁、专业的风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户属性很大程度也影响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于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们中传开的。

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如果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样,整天去宠着用户、惯着用户,又要想办法让用户花钱:今天改改皮肤,明天加个QQ秀,后天搞这个钻、那个钻、会员、积分、星星、月亮……然后再一会改来一会改去,折腾用户。

这些个性化的、商业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对小朋友就应该这样,但这样做的话,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户,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以前白领们,特别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们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经销声匿迹了,米聊这样强劲的对手也黯然退下战场,手机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这些都和微信的『极简』追求有莫大关系。微信的这种『性冷淡』偏好,甚至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微信的成功还得益于,微信团队是在广州办公,而不是深圳办公。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为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作。

我在互联网行业经历过的这些年,微信团队的优秀是超过我见过的任何其他团队的,特别是它的优秀人才的密集程度。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腾讯与阿里的区别,就像书生和土匪的区别》中提到:

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因为远离总部,在微信做大之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不多,人员流动很少,团队里隐藏了非常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总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少言寡语,默默在做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如果说微信团队的招聘有什么标准的话,以我的观察和总结,那么,这些人除了优秀之外,身上还必须有一个亮点,他才可能进入这个团队。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录用率,特别是到了后面快速发展期,还特别苛刻,『宁缺勿滥』,不肯降低标准。

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同样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区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险的,就像Facebook后来就把Facebook Mess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个独立应用对抗QQ和微信,也没有成功。

另外一个案例,微信的早期对手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名等动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关系链没有沉淀好的情况下,做出来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区就变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胆大心细地做了。为了这个功能,微信团队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内部尝试了40多个方案,才最终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来,一举成功,几乎没再有大的改动。这个尝试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总结

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顺不顺利,除了它的产品策略,除了产品团队的实施过程之外,跟产品团队的基因、团队的积累、团队的管理方式、团队的行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正是因为微信团队经历过了邮箱时期的各种功能尝试,不但积累了经验,还锻炼了团队,建立了团队的系统基础,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做出了一个几亿级的明星产品。(关于微信团队如何打造成这个能打仗的团队,参见我的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所以我前面说,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这种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恰是那种偶然性。

第二篇:成功并非偶然

成功并非偶然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百的坚持。——题记

成功并非偶然,因为他让我们擦亮了眼睛,辨别了方向才好前行;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它让我们懂得了坚持,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坚持;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它让我们提高了警惕,“不以善小而不为,不恶小而为之”。

爱迪生知道成功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才让他有了试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实验的佳话;牛顿也知道成功是不简单的事,所以才有了在他功成名就时“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谦逊话语;比尔盖茨更知道成功并非偶然,所以才让他有了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财富的观念,也许下一秒的财富会比掉在地上的要多得多;而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更懂得成功不是容易的这个道理,所以二十年多来,他一直重复着当年的那个动作。

成功并非偶然。张爱玲说:“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因为我们还年轻,所以才会冲动;因为我们还年轻,所以才会彷徨;然而因为我们还年轻,所以我们才要清醒。因为在这条成功的旅途中,又有几个人是一帆风顺的,这一路上我们不断地跌倒爬起,命运像是在有意的整我们,一次次将我们领到悬崖的边缘,然而我们还是不顾一切的终身往下跳,落地的前一秒还天真地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上天对我们的垂怜,等到重重的摔下来时才清醒过来,后悔当初的愚昧。于是拼命的往上爬,可是还是一次一次的无功而返,我们还不知道还在这里绕多久,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因为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才有希望,要想重新站起来,就一定得坚持。所以我们不论外在环境是否狂风暴雨,只要心中有阳光,人生永远充满希望。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成功并非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付出与收获很多时候是不成正比的。有时感觉自己的一腔热血付诸东流,真心的付出得来的只有心痛的感觉,可是再想想,也许是自己的付出不够多,还是付出的方式不对,或许自己在怀疑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付出呢?当你斤斤计较付出和收获时,也许得到的将会是痛苦。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幸福的人就多了,奉献一颗真诚的心,孤独的人就少了。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仅仅是收获幸福的感觉。”而蒙牛的总裁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是不行的”;“不要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事,惟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要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惟问劳千军须要多少口锅;不要问我的一盏灯能够照亮多少里路,惟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这就是中国牛奶第二大企业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经典语录。

成功并非偶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校训的出处。勤奋自强是一种包括自信、自尊、奋发、坚毅在内的进取向上的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进与退、成与败、荣与辱。勤奋自强是我们的一切成绩一切成功取得的基石。而厚德载物就要我们用感恩的心去感谢一生中折磨你的人:

感谢伤害你的人,他让你变得坚强;

感谢欺骗你的人,他让你有了慧根;

感谢欺负你的人,它让你明白了抗争;

这不是一种悲观,这是一种成长; 这不是一种退缩,这是一种成熟;

这也不是一种残酷,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成长的催化剂。成功并非偶然。只要你不甘于寂寞,你有你的理想,一有机会就去实践它,时间长了,自然水到渠成。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第三篇:成功不是偶然的

成功不是偶然的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成功不是偶然的》。首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一、周迅与她的老师

去年有一期《阅读文摘》登载了著名艺人周迅的文章《想十年以后的自己》,写于2003年,在文中周迅坦言自己的成功源于十年前她的老师和她的一席谈话,那年她18岁,是浙江艺术学校的一位学生。

最先,老师问她对眼下的生活是否满意,之后又让她设想一下十年以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周迅很认真的说自己希望十年以后能成为最好的演员,同时可以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接下来,周迅的老师开始将她的这一愿望进行分解,最后告诉她,要想实现这一愿望,那么她在20岁时就要开始作词、作曲,并且在演戏方面就要开始拍大一点的角色了。

周迅说她听到这些时心理感到一阵恐惧,这一席话成了她前进的力量之源,10年后,她如愿以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夏天》,并且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

二、柏拉图的故事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往后,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了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 有九成同学骄傲的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这一简单动作,还有谁坚持做到了?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三、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奋斗的故事

大家都有QQ号码吧,可能没有的同学不多。她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而马化腾就是腾讯公司的CEO,这个年仅34岁的年轻人缔造了一个风靡中国的“网络神话”。他,创业7年身家9亿;让2亿中国人改变了沟通习惯,打造了最具知名度的“深圳制造”;与软件巨头微软争锋中国网络通信市场,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之一。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一个百业待举却充满希望的年轻城市。进入大学后,凭着对计算机世界探索的兴趣,他读了当时学校图书馆所有的计算机类的图书,经常在午夜还能在学校的通宵教室里看到他努力学习的身影。这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创立的腾讯公司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腾讯QQ的用户群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注册用户高达2.91亿,活跃用户7100万,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600万,腾讯QQ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而QQ的标志——那两个憨态可掬的企鹅更是风靡了无数年轻人。

四、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书作者路遥——一个被称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他写到: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体验了近六年的矿工生活。这部书影响了好多人,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也读过好几遍,至今印象仍然深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天不公,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小学时的成绩优秀,现在只排到了班级的倒数;班级评选新三好也没我的份;老师似乎更喜欢那几个外向型的同学„„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感受,从这种感受中跳出来想一想,我自己哪儿做的不好,有哪些需要改进的,这样会有利于自己的成功,成功不是偶然的。也许初二的我们现在还难以确定十年以后我们会如何,但是初二同学的一个月以后,一年以后,却是我们可以想象并且应该打算的。

当我们听说我们的学长被保送到了北大、清华,便开始憧憬四年以后的自己也可能会实现这样的理想,有这样的理想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从做好每一次作业开始,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才可能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努力一点。大家看看我们周围的同学你会发现:成绩比你好的同学他们可能时间比你抓得紧一些、做作业比你认真一点;人际关系比你好的同学,他们可能比你能容忍一些,说话客气一点;那些比你更受老师欢迎的同学可能更懂事一些,礼仪规范更好一些,更加理解老师一点„„其实生活中的各种劣势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是可以转化的,就看我们的态度如何了。

所以同学们,只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自己就会进步得更快些。不要忘了,如果明天你要成为一只雄鹰,那么今天你就要俯视麻雀的高度。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微信成功案例

经典案例及分析

1、绝味鸭脖(妙趣横生 内容为王)

2013年7月贴合热门游戏《疯狂猜图》,推出一条名为“疯狂猜图绝味版”的微信内容。一推出就有300多人参与,并收货实时消息1000多条,再次引发猜图狂潮。

可以拒绝广告,但是无法拒绝娱乐。

针对社会热门话题“最难就业季”绝味推出关于性格及职业的心里测试内容。而此消息的回复率达到74.6%,粉丝增长37.5% 通过娱乐互动达到企业宣传及用户互动的效果,收获颇丰。

2、招商银行:从微信客服到微信银行

招商银行于2013年3月28号正式上线微信公众账号,截止7月8号后好友数量为160万左右。颠覆了银行业在线客服为主的服务模式。开辟了客户服务新渠道。微信服务内容丰富(业务办理、账户咨询、还款、投资、贷款、支付等)

3、南航:只作沟通和服务

2013年1月开通微信公共账号,截止2月底用户达到20万人,其中有2-3万人通过信绑定了明珠会员卡(在线实现会员服务)每天的咨询人数在2000次左右,而截止8月1日,南航的微信粉丝达到54万,每天新增的订阅人数由3000人激增至4500人。旅客反馈平台便捷好用。

4、易捷便利店:促销营业额环比增加了40%

2013年7月1日至31日推出关注官方微信即可获赠多重好礼,在此期间顾客前往活动门店对印有二维码的易捷小人拍照然后分享至朋友圈,将截图发送给易捷,即可获赠价值16元饮料2罐。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员工给老顾客介绍和店内海报KT板等等。并且95%的客户在加了微信拍照之后还另外购买了店内其他促销产品。7月1日至10号,营业额环比增加了40%。

5、金凤成祥:营业额增长近200万流水。(面包)

截止2013年1月21日,金凤成祥微信会员卡上线共97天,累计开卡数163276,累计用卡数274736张,日均开卡数1683张。2012年10月16日—2013年1月21日金凤成祥开卡立减10元礼品上线,微信会员卡用户到店消费满20元即可立减10元。根据金凤成祥提供的数据,此次微信会员卡上线为其带来6万多的线下验证数量,即所以会员中38.5%的会员享受了此次开卡的优惠待遇如果按照立减10元每个会员最低消费20元计算,此次微信会员卡推广能为金凤成祥带来126万的流水。

6、艺龙网:将答题赢奖品植入微信中

在2013年3月开展了一次“与小艺一站到底”的活动,活动期间答题闯关每天获得积分,最终积分最高的用户获得丰厚大礼。此次活动每日参与的互动活跃度高达5、60万,微信的订阅用户也同步新增好几万。

7、汉庭酒店:微信会员卡

汉庭于2012年底开通微信,并且推出基于微信的微会员卡,上线90天即获得52万用户关注,激活会员卡超过20万(成功消费一次激活)

第五篇:微信为什么成功

微信为什么成功

从KIK,WHATSAPP,TALKBOX,到米聊,到微信,为什么一路走来,摘果子的是微信?是张小龙?是腾讯?如果一切可以重来,TALKBOX创 始人郭秉鑫的机会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成就了微信?是张小龙在产品方面的绝世武功?还是马化腾每日躬亲的勤勉?还是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交融的神奇密码?如是上问,同问否?

2011年11月26日,和菜头发布了一篇关于张小龙和微信的文章。文中诗情画意铺陈,人物飞扬神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一般张小龙:“15年前,他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在被腾讯收购之后,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再到移动应用产品经理,三年间,他数次变形。在他领导下的手机团队是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他们是暗夜中的斗士,IT界的“矿工”,在8个月里他们用‘微信’横扫整个市场,在这八个月里,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在巨大的转变下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像谜一样的男子,一个入定的老僧,一个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一个把《蓝莲花》歌词、同事小女儿涂鸦、迈克尔杰克逊剪影或者乔布斯语录挂在QQ邮箱入口又或者微信欢迎页的传奇哥。” 好吧,斗胆问:没有张小龙会有今日的微信吗?CBN记者黄晓常在与我的交谈中,这样用稍微平和的语言归纳了他眼中的微信为什么成功?

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微信将取代QQ成为社交领域王者微信变“危信”,腾讯该买单?懂产品从模仿的角度来说,腾讯是一个很懂产品的公司。这使得腾讯模仿的每一款产品都能够稳定在一个既定的水准上,类似那种工厂化的产品开发。这使得腾讯在产品层面上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对于其他大部分也是模仿国外应用的小公司来说,要达到类似的水准其实需要更长的磨合期。

微创新微信和米聊最初的模仿对象其实是kik,但后来随着微信的发展,你会发现其实更像是Color。Color最初的定位就是那种典型的陌生人交往应用,微信从陌生人交往的角度做出了一系列小的创新功能,如漂流瓶、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秀二维码等。正是这些创新的功能真正让微信的用户激增,而不是仅仅依靠与QQ和QQ邮箱的互通。

执行力作为一个大公司,腾讯在新产品上的执行力似乎并不逊色于初创公司。2010年12月10日,米聊发布Android版,12月23日,发布iPhone版;2011年1月12日,发布Symbian版。微信2011年1月24日发布iPhone版;27日,发布Android版;29日,发布Symbian版。去年一年,微信共发布4个平台版本共44次更新。

黄晓常坦言:如果大家都是模仿者,假如一个大公司在稳定性、微创新和执行力上都做得不差,甚至比初创公司做得更好的时候,初创公司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真的没有抱怨的吗? TALKBOX创始人郭秉鑫总结过去不无遗憾 “我们犯了虎口夺食的错误。” “如果Talkbox的创新并不是一个沟通工具领域的创新,或者说没有触碰到大公司的核心业务,可能结果会不同。” “我们当初在AppStore上不该把Talkbox放在全球下载,而应该只上美国市场。”抱怨中也不无后悔,在talkbox当初上线3天破百万,资本纷至沓来,第一个找上门的是盛大,腾讯紧随其后,郭秉鑫并不想卖掉Talkbox,他选择了盛大资本作为投资方。事到如今,他说:“如果当初我们同意了腾讯,事情肯定不是这样。” 关于未来,郭秉鑫说“如果再有什么创新的产品,我们一定不会在国内发布,在国外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的时候,再打回国内市场。”痛定思痛的郭秉鑫是不是已经一针见血的,给众多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指出了一条明途?一条以弱胜强的明途?我想他没有。“创新就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开放的眼光与创新的精神是将微信引领至最后并获得成功的根本。”马化腾在第四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这是微信成功的根本原因吗?你信吗?

“微信很好用”是用户选择微信的最重要理由,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不盲从一时的潮流,不追求大而全的功能点,只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摒弃了华而不实的功能,完善细节,不断创新,才成就了今天的微信。”那么这种挠痒痒的观点,你认同吗?

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执拗中我的答案在于这两个数字的特别组合:3天100万的下载量,且绝大多数下载来自于中国大陆。要知道,这是由一个六个人团队制作发布,在完全没有推广、没有进行本土化,且需要用Facebook账户去登录的一款纯英文应用的下载表现,绝对不可思议!郭秉鑫曾经说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大的下载量在中国。” 其实,这是App Store给郭秉鑫的提醒,当然也是给雷军、张小龙、马化腾的提醒:语音IM中国市场,无限广阔。

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有一句名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有一个新东西,它不是传统的IM。”2011年中,针对无线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应用,我提出了一个“用户需求决定论”,按照这个观点,应用的受欢迎程度和普及速度决定于它满足的需求的强弱程度。如果尝试用“用户需求决定论”去解读微信的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微信所面对的用户需求,是一个强需求,并且属于饥渴性强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激发,将势不可挡,并带有时限性: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这些决定了,最后的那个赢家,一定当时拥有最多可调用资源的那个团队。不是恰当的比喻:如同1368年的朱元璋,1644的李自成。这次,他是腾讯。

这是一个有趣的、时常让创业者感到左右为难的话题:你究竟希望面对怎样的用户需求?弱需求你耗不起,饥渴性强需求你拼不过。每一个创业者心中或许都有个快公司的梦想,但现实中你往往都是在和一个慢公司较劲。对于成功路径的选择和设计,竟是如此重要。如果有幸服务于强需求,有幸在开始的数年或者数月间保留足够的自由生长空间,可以醉心于打磨针对用户强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可以避开野蛮同类的弱肉强食,那是何等的幸福。2012年元月之后,Talkbox逐渐沦为看客,用户量从峰值的四五百万有减无增。时至今日,已沦落到百万级别。

后来,张小龙开始讲一些玄妙的、近似扯淡的、极有可能将创业者导引到万劫不复境地的东西:“微信的这个版本比上个版本,我问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区别?很多人说没看出来,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具体的变化,对话框每一行之间的高度减少了一个像素,这实际上是UI上的一个小东西。”

后来,乐淘网CEO毕胜也开始提优化建议:“还是蛮佩服马化腾同学的,昨天启用了微信,产品用户体验做的非常棒,只是提个意见,某人发给我的语音微信我是否应该可以转发给同用微信的另外一个好友?现实生活中传话需求还是非常多的!”,让我们越发理解什么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

故事仍在继续,微信活跃用户在这个春天已经超过1亿,预计2012年底稳超2亿,并腾讯计划2015年用户超过QQ。我们当然期待更好大戏,但也没忘了来时路上那些配角,那么多不甘心,不情愿,也许他们的名字就永远的留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了,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你爱或不爱的残酷创业过程,请记住,他们是:“米聊”--小米科技、“有你”--盛大、“口信”--奇虎360,“沃友”、“飞聊”、“翼聊”—来自三大电信运营商。(作者:上海即略网络科技总裁王雨豪)(责任编辑:孙立彬)

下载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信发展简史成功的必然和偶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功绝非偶然 读后感

    《成功绝非偶然》读后感《成功绝非偶然》是朱为众先生自己撰写的自传。我也是在偶然的机遇下获得这本书的。当时是参加"中国制造"举办的培训时,幸运被抽中获得的赠送礼品。......

    成功没有偶然美文

    我在部队时,听说过一个“杯酒升官”的故事。有一年春节,一位领导到下属的一个修理所慰问官兵。车进修理所大门时,领导注意到门口贴了一副春联,字写得龙飞凤舞,潇洒漂亮。慰问结束......

    微信发展大事记

    微信发展大事记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1亿。2012年7月微信推出4.2版本,新增视频通话功能。2012年9月微信用户破2亿。2012年9月微信推出4.3版本,增加......

    《成功非偶然》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成功非偶然》,它给了我很大启示。故事讲的是一个失业的年轻人,去一家公司应聘。第一关是文化考试,由于考试上的内容是自己的专长,所以他与其他19人顺利进......

    《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发展简史》 导言:为什么学习数学史 第一讲: 早期文明中的数学1.古埃及的数学 2.巴比伦的数学 3.中国早期的数学 主讲教师:王幼军 目 录 第二讲:古希腊的数学 1.希腊数学——......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影响研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学术风格:......

    茶具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