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份意识 法院讲课稿
明确身份 端正心态
我知道没有哪一个人天生愿意成为一名罪犯,但是法律是公平的,从不会对无罪的人进行有罪的宣判。说这话的时候,我能猜得到,你们中间的一些人,一定会有人不服气,有一万个埋怨和理由,为自己的犯罪辩解,为自己的失足开脱罪责,或者不耐烦听我的讲述。我不责怪你们,也能理解你们,因为你们并不是天生的罪人,你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曾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都有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我知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自愿成为罪犯,可是当你们去犯罪的时候,当你们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你们却很少去想你们的冲动和失误,给社会,给亲人,给父母,给儿女带来的伤痛。在人生不顺的时候,你们会怨、会恨,会怨恨自己生不逢时,降临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让你们受苦受穷;你们会怨恨父母的自私,离异再婚,没有给你们一个完整的家庭;你们会怨恨生活的不公平,没让自己拥有一个富有的爹娘;你们会怨恨命运的不公,让自己在高考之时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也有人叹息,社会没有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有人咒骂自己妻子的不忠背叛了自己,拆散了家庭……太多的怨恨,太多的迷茫……之后,你们想没有想过,我们同生在一块土地,同顶着一片蓝天,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你们一样的人,也都有着说不完的伤与痛、道不尽的怨与恨,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与你们有着相同处境的人,在遇到人生不顺的时候都不去犯罪,而单单你们走上了犯罪道路?
现实生活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有急流,有涌流,有暗礁也有旋涡。在人这一生的道路上有很多曲折和坎坷,你们现在会遇到,出狱后仍然还可能遇到,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员们,今天上课,我也不想给你们讲什么大道理,我只想让你们知道,一个人,不管是社会上的自由的人,还是社区服刑人员,都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按照不同的人生角色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不要以为自己总是对的,法律的判决就说明了你错了。你改变不了社会,更改变不了现实,那就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改变自己,重新找回正确的人生坐标。
作为一个受到刑责的人,判刑之后,就是一个罪犯了,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人生的新角色,适应人生的新变化。
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身份,什么是身份意识,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怎样认同自己的身份意识?
身份,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身份意识,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感。他可以促使个体摆正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他的要求。罪犯,同样也是一种身份,只不过是一种很不好的身份,他明确表明了你在社会中所处的是接受法律惩罚的社会地位。
社区服刑人员必须有罪犯身份意识,这是思想改造的需要,更是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由之路。
我认为,作为社区服刑人员,应该从心理上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一个“你是什么人”的问题。有的社区服刑人员虽然到司法机关报了道,但由于不服从法律的判决,他就不愿认同自己罪犯的社会角色。大到不愿接受监管规矩纪律的约束,小到日常言行举止,处处与罪犯的社会角色要求大相径庭。心理上抗拒对罪犯社会角色的认同,便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在行为上不服管教,油腔滑调;或者阳奉阴违。因此,要有身份意识,就必须面对现实,承认你已经是一个受到法律惩罚的罪犯,必须接受改造和惩罚。
二是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同。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中服刑,除了正常公民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外,接受法律的惩罚,改造自己的犯罪思想,矫治自己的行为恶习,也同样是一种社会责任。如果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以种种言行消极对抗改造,就是对这种社会责任不认同,同样也不能说是树立了罪犯的身份意识。
社会角色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是罪犯身份意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份,缺一不可。只有认同了社会角色,才能认同社会责任。也就是说,社区服刑人员只有从心理上真正认同自己是名罪犯了,才会觉得自己是应该接受监管改造的。应该承认,身份意识仅仅是一个社区服刑人员能够改造好的前提,能否真正能改造好,当然取决于在此基础上,社区服刑人员能否真正改掉了自己危害社会的犯罪思想和犯罪心理。诚然,从人格的角度讲,罪犯身份意识或许限制了许多人身上个性待点方面的合理成份,但这种限制正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犯罪意志支配下,恣意妄为的扭曲人格的一种否定,限制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在树立罪犯身份意识的过程中,养成一种守法公民的身份意识,这就是我们强调社区服刑人员要有身份意识的本义。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心态?社区服刑人员有哪些心态?社区服刑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现。心态只有两种,积极和消极的。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的健康;消极的心态,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甚至会夺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别人,别人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社区服刑人员们被判刑之后,其心态也无外乎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当然,这两种心态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是积极的心态,那么你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人生、你的改造、你周围的监管环境就都是成功向上的,你得到的,将是越来越多的表扬、记功和减刑的机会;如果你是消极改造的心态,那么你看到的就是悲观、失望、灰暗的一面,你的人生自然也就乐观不起来,你的改造、你周围的监管环境就都是消极对抗的,你得到的,将是越来越多的批评、严管、警告的可能,甚至有可能被提起收监执行。消极是失败、疾病与痛苦的根源;积极是成功、健康和快乐的保证。你在监狱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
社区矫正存在的价值就是将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至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社会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自愿者的帮助下,将这些社会的消极力量或者说破坏力量化为积极力量或者说进步力量,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改造。这个教育改造的过程,是从灵魂和思想上真正改造一个人,使其真正成熟,能够从灵魂深处真正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使其成为真正能够担负起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社会、道义和情感上的责任,比如说什么是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什么是一个儿子对父母的责任,什么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责任,什么是一个父亲对子女的责任。
在以后的人生中保不住还会遇到很多的人生困境,那么你们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一言不合,拔刀而起”或者“重操旧业,重新犯罪”呢?我看这很难说。可是,如果你们懂得了身上的责任之后,再遇到人生的困难之后,你们就会有了成熟的理性思考,真正懂得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取向对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人生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当你们被法律宣判后,怎么办?是破罐子破摔,继续重操旧业?是向困难妥协,在沉默中度过一生?还是在歧视中奋起,在沉默中爆发,在浴火中重生?这是摆在你们所有的人面前的必须作出的困难抉择。这就是生活,你不能低头,不能退缩,在艰难和贫穷中,更不能,再次的误入岐途。
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改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或者说积极改造的心态,有了积极改造的心态,那么,你在社区服刑期间心理素质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心智将得到进一步成熟。在重新支配自己人生命运时,在情感、理智、意志、偶然诸因素的加减乘除中,你们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言不合,把刀而起”、鲁莽行事,而是能够牢记政府嘱托,直面困难,理性对待,浪子回头,志心忏悔,改往修来,磨砺品格,最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懂得责任、感恩生活、反哺社会的人,这样的话,你们中的每个人不仅会在物质上因自食其力而得到满足,而且精神上因反哺社会而感到愉快,从而获得了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成功,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真正改造好的人。
那么,作为社区服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积极改造的心态呢?
第一是克服悲观情绪,看到改造前途。悲观情绪源于荣誉感和自尊心的丧失。也许在你们当中,有的罪犯捕前有满意的工作,事业正蓬勃向上,生活称心如意,有的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的掌上明珠,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景,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现在犯了罪,不仅把一切的理想、前途都给毁了;而且,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荣誉感,自尊心无疑地受到极大的打击,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体验,让你无所适从,感到前途渺茫,继而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这一辈子算完了”,“没有希望了”。有着这样的经历,产生这种悲观情绪,作为每一个普通的人来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服刑人员应该理智地看到,这种情绪必须消除,它对服刑人员的改造百害而无一利。常言道:“跌倒了不可怕,只要勇敢地站起来,就是胜利”。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你们所谓毁掉的理想和前程已成为过去,它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你经受不住这样的挫折,从此自暴自弃,你的改造之路将是困难重重,布满荆棘,你的人生也就真正从此而结束了。相反的,只要你真诚地认罪悔罪,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改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增长自己的学识,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相信你新生的道路将会一帆风顺。
第二是消除恐惧心理,相信政府政策。有些服刑人员,由于不知道政府改造罪犯的政策,对社区矫正心存偏见,存在恐惧心理。对此,你们应当深信社区矫正将对你们实行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司法行政干部将不歧视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不污辱罪犯人格,对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罪犯将依法予以相应的奖励,希望你们相信党的政策,安心接受改造。
第三是消除混泡思想,端正改造态度。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往往有人认为我们是在社区服刑,又不是监狱,我想怎样就怎样,其他人管不着,这种改造态度,其危害性是极为严重的,不仅不利于自己的思想改造、认罪悔罪;而且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极有可能收监执行。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树立起正确的改造航标,为自己曾经迷茫的心灵找到重新启程的方向,从而加速改造,早日重获新生。谢谢大家。
第二篇: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法院版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在我 任 职务,是我 的法定代表人。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年 月
日
第三篇:(法院)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授权委托书(推荐)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同志,在我单位任 职务,特此证明。
单位全称(盖章)二〇 年 月 日
附:代表人年龄:
单位电话: 手机:
注: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为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授 权 委 托 书
委托单位:
法定代表人:,职务 受委托人:姓名,职务
工作单位:
姓名:,职务
工作单位:
现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我单位与 因 纠纷一案中,作为我方诉讼代理人。代理人 的代理权限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出反诉或者上诉。[如不同意某项权限,请
(一)表示不同意] 代理人 的代理权限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出反诉或者上诉。[如不同意某项权限,请
(一)表示不同意]
委托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名或者盖章)
二〇 年 月 日
注:诉讼代理权限发生变更或解除,当事人应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对方当事人。
第四篇:法院用 授权委托书(公民身份代理)
授 权 委 托 书
天国县人民法院:
你院受理。诉委托人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委托(性别:男,生于 年 月 日,工作单位:,职业:
,住址:
,身份证号:,与委托人关系:)担任我方的一审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享有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
1,审查管辖及诉讼时效、代写诉状或答辩状等法律文书、收集或调查证据、申请回避、参与法庭调查并质证、参与法庭辩论、参与调解或和解。
2,代理立案、代理承认或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提起上诉、签收法律文书。
本授权委托书有效期自即日起至该案一审诉讼程序终结止。
委 托 人(盖章):
受委托人(签名):
年 月 日
第五篇: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 号 2005160091 姓 名 斯玛乃
指 导 教 师 蒋 斌
答 辩 时 间 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
学 生:斯玛乃 指导教师:蒋 斌
摘 要: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受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的问题。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弱化和缺失的现象,现在仅有的身份认同方式是在血缘和户籍方面,特别是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的认同方式却存在弊端,比如民族优良传统的丢失、民族多样性的降低、民族文化的消失等。本文针对这些弊端从语言、地缘、风俗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汉化少数民族 嘉绒藏族 身份认同意识
On the sense of identity amongst minorities assimilated by chinese Set Jiarong Tibetans in Li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Undergraduate: Si Manai Supervisor: Jiang Bin Abstract: Amongst many multi-natin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confront most minor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brought by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ement.Chinese localized minorities are exist in a great numb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orities, those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have shown a weakening and deficiency in areas of geographical,economic life, religion and customs.Only three ways are available now when identifying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blood strain, census registry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among which, the last one is highlighted, but there are still drawbacks in it, for instance, the loss of elegant ethnical customs, the decrease of ethnic diversification, the dispear of the ethnic cultures.This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of these drawbacks from aspects of language, geographical and custom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ement of miniority ethnic groups.Key words: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Jiarong Tibetans Sense of identity
目 录
引言................................................................1
一、关于嘉绒藏族的介绍..............................................1
二、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1
(一)全国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1
(二)藏族被汉化的现象..........................................2
三、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弱化的表现..................................3
(一)语言方面的缺失与弱化......................................3
(二)地缘方面的缺失与弱化......................................3
(三)经济生活方面的缺失与弱化.................................4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缺失与弱化..................................4
(五)风俗习惯方面的缺失与弱化..................................4
四、汉化少数民族现存的身份认同方式..................................5
(一)基于血缘与户籍方面的认同..................................5
(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的认同................................6
五、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的弊端分析................................7
六、对策............................................................8 结 语............................................................8 注 释............................................................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1
引言
藏族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族史。理县作为嘉绒藏族主要聚集地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与当地汉民族、外来民族的共同融合,加之经济的发展使嘉绒藏族出现了严重的汉化现象。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界定认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1]而汉化少数民族语言、地缘、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的变化。论文在探究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的变化,同时剖析汉化少数民族如何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对此提出对策,以适应新时期民族管理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关于嘉绒藏族的介绍
嘉绒藏族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在邛崃山以东的理县、汶川和夹金山东南的宝兴、天全、康定、道孚等地也有分布,约有37万人。嘉绒地区藏语全称“嘉尔木擦瓦绒”,是一个综合山名、水名与自然环境的名称。在小金和丹巴之间有一座闻名全藏的木尔多神山,“嘉尔木” 即此山之山神;“擦瓦”:居住在擦曲河流域的人;“绒”:农业河谷区。嘉绒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理县藏族地区以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区域包括今天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岷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区。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嘉绒藏族的住房为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通行藏文,但是嘉绒独特的方言使别的地区的藏族也很难听懂嘉绒藏语。清乾隆以前嘉绒藏族主要以信仰苯教为主,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后,强令“兴黄废苯”,嘉绒十八土司管辖地的所有苯教被迫改宗黄教,但是苯教还是以迎合佛教的方式流传下来。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
二、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
(一)全国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
少数民族的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被汉民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汉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2]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等56个不同分支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居于主体地位,相对而言其他55个民族应属于所谓的少数民族。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使汉族不仅在人口,地域 等因素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在民族文化交融中处于绝对优势。而相对落后的各个少数民族则在不同程度上效仿汉族的制度、风俗等较为先进的方面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汉化”的步伐也大幅加快,直接动摇各个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立基础,出现了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
比如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也是少数民族汉化的一个典型。“壮族的传统文化在流失,而这种文化流失现象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相信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在衣、食、住、行、语言等方面出现了汉化现象。”[3]“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4]
民族服饰则从另一个方面具体的表现出各个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经常会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少数民族身着便于活动的汉化服饰,而佩戴本民族特色的饰品,这是不同文化的交叉在服装中的体现。比如“云南独龙族其传统服饰只有一条自织麻线条纹图案的长毯系扎在身上。”[3]而今天的独龙族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多穿汉族的服饰,而独龙族唯一的服饰,独龙毯已经成为了他们服装上的装饰,亦或是民族的标志。少数民族的服装正受到汉族服饰的冲击,服饰汉化的现象正日趋加速。
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口较多的壮族还是人口较少的阿昌族都正处于汉化的现象,而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则受到了更多的汉化现象,综上所述,全国少数民族都存在汉化的现象。
(二)藏族被汉化的现象
藏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多数民族,加之其特殊的风俗、人文环境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汉族人来到藏族居住区工作或经商。由于受到汉文化的渲染,很多藏族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无疑加快了藏族被汉化的脚步,势必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生活环境、外来文化、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等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的影响,藏族汉化尤为突出,藏族传统习俗似乎已经在当地无法继续延续。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藏族与汉民族的通婚、藏族姓氏的汉化、藏族交流语言从藏语为主转变为汉语为主藏语为辅、婚丧嫁娶习俗的汉化、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特别值得一提是现在许多藏族把自己独特的藏历新年抛置脑后,陶醉在农历春节的贴对联、挂门神、吃饺子的欢庆气氛中。有些地区就从未有过藏历年!由于生活环境、外来文化、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等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的影响,藏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汉化趋势。
三、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弱化的表现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界定认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那么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汉化少数民族在其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出现了那些变化呢?
(一)语言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曾作为该民族主要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嘉绒藏族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双语民族,在其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道路中,形成一个突出特点,即经历以嘉绒藏语为主到藏含汉语言文字并用,再到以汉语汉文为主,最后由汉语汉文取代嘉绒语言的过程。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中国的少数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比如彝族有彝语、壮族有壮语,而藏族也有自己的语言比如前蔵语、后蔵语,安多语、嘉绒语等。并且各少数民族都以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运用作为对本民族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的表现。理县传统上的藏民以嘉绒藏语为主要的交流语言。而现在理县许多年轻嘉绒藏族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再恪守上一辈的包办婚姻和受制于宗教信仰,他(她)们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从而导致与汉族的结合越来越多。由于与汉族结婚后,为了避免在语言交流上出现的障碍,汉语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语言,从而丧失了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环境,久而久之,乃至下一代,藏语在他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远,不懂母语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从小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汉语就势必代替了藏语。由于婚姻、环境、时代等方面的影响,理县汉化的藏族共有的语言基本上为汉民族语言。其中一部分汉化藏族在对藏语的运用掌握方面基本是处于语言缺失状态,对于这部分汉化藏族而言嘉绒藏语已经变得很陌生,汉民族语言则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其中另一部分被汉化的少数民族虽然对藏族语言有一定方面的掌握,但这方面都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诸如,碗、筷以及最基本的礼仪方面的知识的语言,而且对这类掌握了语言的用法但所说的语言语调基本上是不顺畅的,且语法基本是错误的。
(二)地缘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地缘是少数民族传统意义上身份认同意识的表现方式之一,传统上少数民族都是具有共同的聚集地,比如理县的甘堡藏寨,米亚罗的八角雕藏寨,以及夹壁乡的土司官寨,聚集地在一定方面也是身份的象征,而汉化少数民族对聚集地的意识却很模糊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汉化少数民族大多与这些藏族聚集地分割开了,汉化藏族在理县多居住于理县县城周边,以及在各乡镇的汉民族聚集地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汉化少数民族对地缘所代表的身份认同意义越来越淡薄。我们也发现许多在外求学和打工经商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经历。当在外地被人问自己来自何方才会想起自己来自一个藏族聚集的地方,才会 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一直在大城市中长大的汉化藏族对这种地缘所代表的身份认同意识有着缺失的表现,即使被问及父母的籍贯,或者直接说出藏族聚集地的名称时他们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
(三)经济生活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在传统上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比如藏区的“二牛抬杠”是四川藏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耕作方式,但于此同时宗教信仰对农业耕作影响较大,为农牧民的生产规定了种种的禁忌,如不准开种“神山”或放生地,不准开挖矿藏和伐木,不准除虫、打猎、捕鱼以免杀生。不准兴修水利、饮水灌天,以免淹死虫蚁。请喇嘛念经防御自然灾害和祈祷神灵保佑。传统意义上的藏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手工业不发达,多为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藏民的副业门路广,有挖药、狩猎、采金、烧炭、驮运等。挖药是农牧民的主要副业,也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汉化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上与传统的藏区经济生活有许多缺失与弱化的表现。比如藏区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已经不在是汉化藏族的主要耕作方式,汉化藏族接受外来先进技术,其耕作方式加入了外来的先进技术。而宗教信仰对农业的影响,汉化藏族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之中。对汉化藏族而言所谓的“神山”已不存在于他们的思维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生地”只要不违反国家政策就会开发。而今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理县许多地区开始种植蔬菜,而蔬菜的种植就不可避免除虫。由此在经济生活方面汉化藏族与传统的藏族而言出现了许多汉化的现象。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在我国,宗教与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特殊联系。宗教浸染着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语言、体育、绘画、医药、建筑、生活习俗等各领域。有的民族习俗与宗教交叉、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有的原始宗教与封建迷信活动混在一起,不易分清。[6]由于宗教对少数民族有较大影响,宗教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的影响远超过其它文化的影响,致使这些民族在心理素质、文化习俗等方面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理县地区的嘉绒藏族的具有有以下传统宗教习俗: 传统上的藏区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颈上系**做的“松旺”。对于一般的信徒而言其修行的方法有礼敬、供养和诵经,并逐渐成为藏族在日常生活中对佛、菩萨的信仰崇拜习俗。其中还包括献供、磕头、转经论、诵经、放风马、挂经幡,煨桑等宗教习俗。[7]而宗教对汉化藏族影响有减弱的趋势,无论是对他人宗教行为一般意义的认同上,还是自身的宗教态度和宗教行为倾向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许多汉化藏族人认为不但自己有钱后不愿意拿出一部分捐给寺院,而且也不赞成把家中的钱捐给寺院。同时,他们对“为众生而祈祷”的磕头行为和转经轮行为不能理解,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对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转世的传统也表示了怀疑。[8]
(五)风俗习惯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羌族的“挂红”等等,在传统上藏族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理县地区的嘉绒藏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之外,也存在民间原始崇拜与信仰,而对山神的崇拜是藏民原始崇拜的基础,甘孜州境内的康定县塔公区的“夏雪雅拉嘎波”(东方白牦牛神山),是全藏区与冈仁波齐峰齐名的四大神山之一。在小金和丹巴之间有一座闻名全藏的木尔多神山,“嘉尔木” 即此山之山神,是理县等地嘉绒藏族的神山。神山的崇拜要对神山进行祭祀和供奉,在神山上挂或散放“隆达”堆置“玛尼经堆”等。除了对神山进行崇拜外,还有对水的崇拜,其崇拜方式与对山的崇拜方式大概一致。藏区除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外,还有祖先崇拜现象,崇拜祖先的灵魂以及对祖先的英雄崇拜。而理县汉化嘉绒藏族对与这一系列的崇拜表现的很冷淡,比如说对四大神山的名字,许多汉化藏族都不能说出其名字以及具体的地址,许多汉化藏族对于山神的崇拜所进行的祭祀和供奉已经不在举行,即使在神山上挂或散放“隆达”堆置“玛尼经堆”也只是居于形式。
传统上藏族父母都是请喇嘛或**为子女赐名,并且藏族是没有姓氏的,而在现在父母在给子女的藏族名字之前加上汉族姓氏,或者干脆起一个汉族名字。比如父亲的名字为“汪尔甲”,其女子的名字则为“汪雪莲”;父亲的名字为“斯玛郎”,其女子的名字则为“斯娜”或者“斯浩”。因而不能单纯的通过名字来辨别藏族身份。在婚丧嫁娶习俗也发生了不少的改变。如婚俗,模仿汉族简捷的婚庆仪式,丢弃了藏族传统的骑马嫁娶、唱哭嫁歌、坐“雍肿”、膜拜灶台等习俗,代替的是高档西装、婚纱、酒店司仪、洒礼花等等。再如丧事,虽然保留了一点藏族宗教习俗,但也依照汉族习俗穿孝服、守灵、做棺材、土葬,清明节时上坟烧纸、上香等等。由于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好多藏族年轻人已抛开了青稞糌粑、酥油茶、酸奶和牛羊肉的传统饮食习惯。品味着生猛海鲜,体会着西装、休闲服带来的时尚,享受着霓虹灯下卡拉OK、迪厅带来的刺激,享受着桑拿、按摩带来的惬意。
从藏民族的过节礼仪方面来讲,如转山会,黄龙寺庙会,牧民节,看花节等一系列藏民族特有的节日 [9],并且传统上的藏民族还有插屋顶旗的习俗,而被汉化的藏族对与这一系列应该是藏族所独有的节日抛置脑后,陶醉在农历春节的贴对联、挂门神、吃饺子的欢庆气氛中。有些地区就从未有过藏历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化藏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汉化藏族已经很难自觉的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那么汉化少数民族在什么情况下能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呢?
四、汉化少数民族现存的身份认同方式
(一)基于血缘与户籍方面的认同
血缘与户籍方面的认同是汉化少数民族现存的身份认同方式中不可改变的 方面。无论汉化少数民族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在其身上所流淌的藏族人的血液是不可改变的。在中国证明自己的身份就是户籍,户籍上的籍贯在任何时候都有意或无意的提醒我们的民族成份,以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为例,对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问题作了如下规定:(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不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可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所以说无论汉化少数民族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在看见自己户籍的时候就能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无论汉化藏族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其血液和户籍的认同是不可改变的一个方面。
(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的认同
首先从就业机会而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各级行政首脑官员必须选自当地的自治民族,在公务员录取时优先招收当地自治民族。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在招工、征兵及招收其他各种工作人员时,在民族地区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或给予适当照顾。除《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干部配备的法律规定外,国家还制定了其他相关政策来拓宽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渠道,如1993年颁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办事处,以及直接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或者单位,也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其次从教育机会而言,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如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入学年龄、免收杂费、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特殊措施,在民族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创办民族大学和民族学校,在普通高中等学校举办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学生专门举办预科班,设立寄宿制民族学校等,发展各类民族教育;在招生录取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照顾,主要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放宽录取标准条件;实行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等。
再次从婚姻与人口政策而言,国家在保证婚姻、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在民族地区有效推行的同时,还针对各民族特点制定和实施了一些特殊政策。在结婚年龄上,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婚姻法》均制定了变通条例或补充规定,一般规定“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比《婚姻法》规定的年龄低 2周 岁。在计划生育上,虽然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也实行计划生育,但国家规定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可比汉族适当放宽。另外,我国根据各民族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总的原则是,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山区、林区、牧区有区别;城镇与农村有区别:边境地区与内地有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民族群体对于本民族的认同主要源自血缘与文化上的认同基础,而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民族成份”制度将民族认同同国家制度联系起来,使得民族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被以法律、规章的形式确立、固定下来。这样,少数民族成员从出生申报户口、上学、就业到结婚等,不断在确认着自己的“民族”身份。同时,通过实施与“民族成份”制度相联系的民族优惠政策,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又同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这进一步体现了了汉化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认同选择。上述选择除受国家民族成份规定影响外,也同国家实行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相关。直至今日,作为个体而言,汉化少数民族是在需要填表登记时才知道自己的“民族成份”的。许多年轻的汉化嘉绒藏族是在上学报名时才知道自己是藏族。
五、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的弊端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化藏族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除了血缘与户籍不可改变的认同方式外,汉化藏族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涉及与自己有关的优惠政策时才能意识。那么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会产生怎样的弊端呢?
首先,民族的优良传统丢失。少数民族具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比如说藏族就有称“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而汉化藏族基本已经失去了这种优良传统。传统上的藏族俗有豪爽,耿直等性格特征,而汉化藏族的这种性格基本是处于了弱化的状态。因而我们说少数民族的汉化有使民族优良传统丢失的趋势。
其次,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按中国传统习俗一个家庭孩子的族别通常与其父亲相同,但在理县地区则有一个现象,即一个汉民族男子与少数民族女子结婚通常他们孩子的族别都是少数民族,然而孩子接受的基本上是汉民族文化,因而不能自觉的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但作为家长则认为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能否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不重要,为了孩子能在以后的考试、招工、招干以及其他方面的到一定的优惠政策于是其户籍族别为少数民族。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近年来少数民族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数却不多,少数民族传统也丢失于此同时带了的是民族多样性的降低。
再次,少数民族文化将会慢慢消失,对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研究造成极大的损失。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少数民族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人逐渐趋于减弱的状态,汉化少数民族基于政策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且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弱化和缺失的表现。而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汉 化人数的增多,对民族文化的弱化和缺失的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慢慢消失,对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六、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化少数民族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这些方面的弱化和缺失的表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在语言方面,可以用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此外,还应该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嘉绒藏语属于藏语中的土语,没有文字,其传承只能依靠口传,因而对于嘉绒藏语的保护对策具有特殊性,就需要依靠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
(二)在地缘方面,建立专门藏寨,保护民族传统。建立专门的藏寨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于此同时通过藏寨的建立,开发藏寨旅游,由此来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
(三)在风俗习惯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后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加强对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方面的学习与传承,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减少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音乐、民俗方面的损失。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音乐、民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此的保护减少损失,通过对文化的了解,学习,由此加强民族多样性。
结语
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并出现了弱化与缺失表现。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汉化少数民族已经很难自觉的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是在通过不能改变的血缘和户籍才能意识,特别是在基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才能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基于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身份意识却出现了较多的弊端,比如民族的优良传统丢失,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等。随着少数民族汉化趋势的加强,民族文化的弱化和缺失表现越来越严重,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采取有利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少数民族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并且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真正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
注释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94. [2]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38. [3]平果梦子.壮族的严重“汉化”令人担忧[EB/OL].,2009-4-2.
[6] 杨岭多吉.四川藏学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37..[7] 徐君.四川藏族风情[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0:23-25.
[8] 王亚鹏,万明钢.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2003,4: 56—66. [9] 徐君.四川藏族风情[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0:23-25. 参考文献
[1]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余海波.纳西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J].2008. [3] 徐君.四川藏族风情[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0. [5] 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2000,4.
[6] 菅志翔.民族优惠政策与民族意识——以保安族为例[J].2008,1.
[7] 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藏回”为例民[J].2008,4.
[8]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6.[9] 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节日娱乐[M].中国物资出版设,2008. [10] 九月,赵剑峰.民族身份对我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EB/OL].http://www.cnki.net.
[11] 谷禾,谭庆莉.学校教育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J].2008.[4] 王亚鹏,万明钢.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2003,4.
致 谢
本论文是在蒋斌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蒋斌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蒋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蒋斌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蒋斌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法学院所有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
在四年的学习期间,得到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无法完成我的学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斯玛乃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