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试讲稿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20:5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都的秋试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都的秋试讲稿》。

第一篇:故都的秋试讲稿

《故都的秋 》试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故都的秋》,它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系统的学习这篇课文。

解题:“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即现在的北京。看到题目“故都”二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所描写的地点是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的,而“秋”字,则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郁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祖籍浙江省富阳县。郁达夫从1933年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而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的山水游记和诗词,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同学们,通过以上我的简单介绍,大家已经对郁达夫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苦闷与悲凉的。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习过许多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然后我会叫3~4名学生来回答。

师:嗯!这几个学生回答的相当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等。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下去之后可以再搜集一些我们今天没有提到的描写秋天的诗句,以此来拓宽你们的知识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与悲凉。

同学们,我昨天给你们留的一个任务是预习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没?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呢?我们需要注意一下课文中出现的几个比较难懂、以及容易读错的字和词语。然后我会用ppt出示那些字和词语,先叫一位学生读或解释,之后再出示那些字和词语的音与解释。再让学生齐读来加强他们对那些字和词语的记忆。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正文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是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我会说:同学们,读完这个自然段,你们觉得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呢?然后叫一名学生来回答。生:清、静、悲凉。

师:你是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以说,这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接下来的全文都是紧扣“清、静、悲凉”来展开叙写的。可以说,“清、静、悲凉”就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师:那么,作者不远千里辗转到北平来干什么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叫一名学生回答。

师:嗯!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从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来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的。而作者为什么想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由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内心落寞、凄凉、彷徨,这就自然而然的引起了故国之思,而故都的秋味恰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所以此时的作者就迫切的想要去饱尝一尝。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这篇文章表面上写的是故都的秋,其实抒发的却是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本文所运用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一种写作乏。

第二篇:《故都的秋》试讲稿

《故都的秋》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板书:故都的秋)。下面,开始我的讲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新课。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课前搜集的秋天的美景。嗯,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是啊,秋天那么美,那么让人眷恋。郁达夫笔下北平的秋天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古都秋的韵味。(板书:郁达夫)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请这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好,请坐。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微课,看看郁达夫的生平和课文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示出段落标记,并找出出文章的中心语。

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对,你找的很准确,课文的中心语就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下面请同学们考虑课文分几个部分?给写秋景的段落加小标题。嗯,同学们加的小标题真形象生动!

上面,我们已经从整体上掌握了文章。现在请同学们再精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郁达夫笔下独有的秋味,体现在哪些景物中?请你来说,对,这些景物有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嗯,你找到很全面。(板书:院、槐、蝉、雨、果)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段,读的时候要注意感受“小院秋晨”独有的韵味,同学们读的真是绘声绘色!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是的,文章的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作者的情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体现出作者那种悠闲;

“泡一碗浓茶”特别是“浓”字更能传达出一种苦涩的味道;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幽静以及作者内心的平静;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体现出作者的清闲和淡淡的落寞情怀;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受着一种安静和恬淡。

从这些细致的描写里,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悠闲的情怀。

(3)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按照刚才我们对对“小院秋晨”的分析,来分别感受其余四幅美图。

一组同学,说一说从“秋槐落蕊”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嗯,这组同学从“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句话中感受到一种安静和一丝寂寞、失落。

二组同学说一说从“秋蝉嘶鸣”图!

嗯,这个小组从“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中的声音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寂静,其他同学还有还有补充吗?嗯,那种“衰弱”和“破”又暗示着凄凉和凄清。

三组同学,说一下“秋蝉嘶鸣”图!

嗯,这组同学找的很全面,“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这些语句能看出作者那种清闲的感觉,也感受到一种清冷的氛围。

四组同学,说说“秋果胜景”图!

嗯,这组同学感受到“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种作者眼中北国盛秋的颜色也在传达着一种悲凉。

通过对郁达夫孤独秋秋景的感受,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静、悲凉”,这就是北国秋的味道,这就是作者辗转千里饱尝的故都的秋味。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作者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特有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情与景的高度和谐统一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好,同学们都概括的非常好。接下来老师想问大家,故都的秋是如此悲凉,那么作者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哦,是悲秋吗?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哦,是颂秋----。

(4)同样是秋景,作者认为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呢?作者在对比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张同学,老师知道你的朗读水平很高,请你为大家朗读课文第二段、第十三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问题。

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不同味道,揭示了北国秋味的浓烈、饱满、持久和厚重,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热爱和赞美。

同学们,《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对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些北平生活中极普通、极平凡的景物,用丰富细腻的情感,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国清秋的美景,让我们沉醉,令我们向往。

接下来,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表演《秋院》的情景,要表现文中体现的情感。嗯,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

下面,做课堂达标测试题。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下面,同学们相互交流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看来大家都非常有收获。课下,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秋天的诗文,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学鉴赏。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三篇:故都的秋 郁达夫精编试讲稿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导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自古以来,秋,总是受着文人墨客们的青睐。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秋的诗句呢?杜甫《登高》里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一种悲凉的秋。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也是一种伤感的秋。还有上学期学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一种壮丽的秋。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面很广,回忆出的诗句很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郁达夫眼里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随着郁达夫细腻的笔触品味一下《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 郁达夫

2、背景知识

孟子提出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要知人论世。就是说在预读一篇文章时,要对作者本人有所了解。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阅读课文,搜集作者的资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看来课下是认真地做过一些功课的。我们看课文的注释一,对作者也有一定的介绍,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读过了,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3、找文眼和事物

下面请同学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一是找出本文的文眼,也就是中心句。而是全文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中心句的,那么文章都写了哪些景物呢?

我看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那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本文的文眼是那句话呢?

恩,回答得非常好。我们之前曾教给学生们一个找文章文眼的方法,那就是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找,同学们很聪明,一下就在第一段中发现了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一下第一段。

好,刚刚我们都找到了这篇文章的文眼。这里还要请同学们注意一个词,是那个词呢?特别地。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词啊?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有了特别就是不一般,不一样。可以说清静悲凉是秋天的一般特点,但是有了特别地,就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秋,是独一无二的秋,我们在品味这篇散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个词。

好,下面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我刚刚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4、学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个景物一个景物来分析。大家告诉我,描写秋院的是哪个段落呀?第三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秋院来表现清静悲凉的。

“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听觉上,以有声显无声,静得能听见驯鸽的飞声,说明特别静。

“细数着一丝一丝楼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从视觉、触觉上表现心的清和静。“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看牵牛花”有一种悲凉在里面。从触觉上体会的悲凉。这段从视觉、听觉、触觉上表现了秋的清静悲凉。

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呢? 作者在写秋院的时候,不是直接写秋院,而是写他在南方每到了秋天,总要想起一些事物,都有什么呀?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谭柘寺的钟声。这些景象都是比较高雅,有诗意的,然后再描写北平:一椽破屋,一碗浓茶,院子一坐,看碧绿天色,听驯鸽飞声,从树底细数日光,这些都是很平淡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作者采用似扬此而实扬彼的手法,通过前面高雅的景象引出后面生活化的景象。在这种生活化、平民化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郁达夫正式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中,把和平民相关的东西作为他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化意识的艺术体现。

再往后看,“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调,作者为什么以这两种冷色调的东西为佳呢?郁达夫本是一个比较忧郁的人,同时在20实际30年代的旧中国,作者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这里不仅是在表达作者的色彩爱好,更表现的是作者的忧郁意识,这里包涵了作者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人生感悟的交融。

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第三段,我们说道他主要是在描写秋院,这段宛然给我们提供了一副画卷,请同学们来为这张画卷起个名字好吗?小院秋晨图

非常好,我们在这幅小院秋晨图中,不仅看到了故都秋晨环境的清静悲凉,还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包涵时代和社会的清静悲凉。

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下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赏析后面的段落,并且给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景物起一个更优美、诗意一点的名字。下课。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试讲稿

《故都的秋》试讲稿

导入

初读

析读

思路一

思路二

品读

小结

作业

板书

第五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入秋天 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的什么景色?

2、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去当翻译,期间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始终坚持抗战。于是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因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情绪。

(如《沉沦》一部以留日学生的青年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散文以游记著称,有《还乡记》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三、创作背景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四、正文赏析

1、整体把握:

听课文朗读,思考: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清、静、悲凉)-------文眼

(2)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 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3)如果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你会怎样划分? 一:总起(1-2)思秋、赴秋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9)绘秋和议秋-----赞秋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三:总括(10-11)恋秋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2、细读课文

第一部分:总起(1-2)思秋、赴秋

思考:文章的1-2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用对比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3-9)绘秋和议秋-----赞秋 第一层:(3-8)绘秋

思考:文中描写秋天的五个画面具体描绘了哪些景色? 它们又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第一个画面:秋晨静观图

思考: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能很好地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体现在: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淡淡日光 ↗ 清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静

有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破屋 ↘

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 → 悲凉 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 ↗

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第二个画面:秋槐落蕊图

思考:在第二幅图画中,写了怎样的景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能很好地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 景1:“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静 景2:“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清 “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悲凉”

------从听觉、味觉、触觉、视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第三个画面:秋蝉残鸣图 思考:同学们都听过蝉的叫声么?是怎样的?北国的秋蝉叫声又是怎样的?能让你感受到“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衰弱”“残声”“嘶叫”“啼唱”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寂静“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第四个画面:秋雨话凉图

思考1: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北国的秋雨又是怎样的?

明确: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 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息列索落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冷清、寂静感 思考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明确: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思考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明确: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的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五个画面:佳日秋果图

思考1:写了哪些景色,能体现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吗? 景:“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思考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明确: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延伸】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第二层:(9)议秋

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议论:人皆感秋-----中国文人尤甚-----非到北方不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

第三部分:总括(13-14)恋秋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0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 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北秋韵比较

黄酒------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白干------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稀饭------稠润 馍馍------硬实

鲈鱼----味美细腻,剔刺而食(细腻)大蟹-----大块剁食,秋之爽气(粗犷)黄犬-----玲珑如意,逗玩邀宠 骆驼-----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 【延伸】: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文眼)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第14段: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直抒热爱痴迷之情

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总结】思秋、赴秋------绘秋、议秋-------恋秋 【延伸】: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品味比喻等修辞手法

1、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用“反喻”的手法使“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表现出与一般句式相比较得出的—“语言美”,即他不说“秋是什么”,而说“秋不是什么”,从而增添了新意。

下面又用“借喻”的手法将对名花,美酒的领略的不深不透的感觉,比得像“花的半开”和“酒的半醉”,同样增添了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人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昧悠长,明了于胸。

下载故都的秋试讲稿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都的秋试讲稿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都的秋》

    在诗文的世界里徜徉 ――我教《故都的秋》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李修红众所周知,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一篇声情并茂、辞意双美的佳作,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话故都[推荐五篇]

    话故都 选自《北京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一别两易寒暑,千般都似隔世,再来真是万幸了。际兹骊歌重赋,匆匆归来又匆匆归去的时候,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单元程序导学案 教案 编号10 课题《故都的秋》 主备教师龚必克 学科组长李选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

    《故都的秋》讲课稿

    《故都的秋》讲课稿——关于作者“悲凉”的心境 文/未沐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感知其意蕴,我们能够体会到故都的秋的“清”和“静”。在“清”和“静”的背后,从更深......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 {语文常识} {结构分析} 分四段: 一用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故都和江南不同的秋色和秋味。 1点明了北国之秋的特点:特别的清、静、悲凉,并交代了前来北平的目的:饱尝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