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及插图《潮汕历史文化讲稿简编.doc》

时间:2019-05-14 20: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封面及插图《潮汕历史文化讲稿简编.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封面及插图《潮汕历史文化讲稿简编.doc》》。

第一篇:封面及插图《潮汕历史文化讲稿简编.doc》

潮汕三市地图

蛇型壶

鸡型壶

韩愈(文公)

北宋青白釉佛像

潮州湘子桥

《苏六娘》

《柴房会》

木雕鱼龙雀替(清代)

四马拖车

潮汕木雕

潮汕嵌瓷(揭阳西马路关帝庙)

揭阳孔庙

樟林古港

乡约

祭祀祭品

营老爷

护国菜

第二篇:潮汕历史文化

《潮汕历史文化》课考查要求

总要求:本课程必须完成作业一篇,为区域田野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1500字。第13周之前上交。

一、同学应本着踏实认真的态度,杜绝抄袭,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现象。

二、没有特殊情况的,作业为一篇区域田野调查报告(包括潮汕地区与非潮汕地区)。提倡各自选自己所在的家乡作为调查的地点。做鼓励非潮汕籍的同学调查潮汕地区的)。如确实觉得有难度,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札记之类,但必须围绕着“区域历史文化”,并有详明的参考文献或注释。

三、调查报告在选题上,尽量避免选一些烂熟、老套没有新意,或以前做过调查研究的题目,如潮州工夫茶、“出花园”„„;选题一定避免笼统、宽泛而不着边际。如《潮汕文化的特点》、《潮州历史发展概述》、《潮州音乐》、《潮阳英歌舞》之类的题目,在行文中应该具体落实在某一个小的地点(自然村落或某个社区)。不能笼统叙述“潮汕地区的结婚习俗„„”潮州市„„

四、提倡调查时,尽量用录音笔(MP3)录音,有条件的拍照或录像,回来整理成为文字,提交作业时作为附录一并上交。

一、田野调查重点在金石(碑刻)材料:调查你所在乡村及周围区域的宋、元、明、清至民国年间(下限为1949年)的碑刻分布及保存状况。具体要求:

1、先划定调查区域的范围:一般以本人所在的行政村为中心,扩展到周围约3-6个行政村(管区)或社区,然后进行地毯式的普查、记录所有现存碑刻碑名、......

年代、规格(高、宽及石质等),最后撰写小结(如简介碑刻的基本内容、史料价值及保存情况等)。如果因精力所限,仅以1行政村(或社区)为普查范围者,除记录上述各项外,必须忠实按碑刻原格式抄录整通碑文内容,然后作出释读(如附“作业范例”)。

2、调查之前,要查阅已出版的金石文献,如《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开元寺志·潮州市佛教志》、《韩愈在潮州》、《潮州西湖山志》等及各县市的《文物志》的有关金石(碑刻)的收录情况;潮安县及原揭阳县各镇(区)基本上都编了《镇(区、乡)志》,有部分镇志如《庵埠志》《意溪志》都已收集有许多碑刻材料。所有这些,我们要在其基础上作补充的工作,不要做重复劳动。因此,建议潮州市区(湘桥区)及庵埠的同学主要做校正及补充的工作。

3、出发时带好笔记本、卷尺、粉笔等工具,可从询问乡村老人及走访村落的庙宇、祠堂、寺(庵)院、古桥/塔/井、古民居等古迹入手,多走多看;勤问勤记。

4、释读碑刻材料时,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及地方文献材料(如地方志及其他前人的有关记载)。

二、乡村(城镇)民间信仰做调查报告。具体要求:

1、调查某一村落的所有庙宇(神明名目、数量、规模、分布)和每年游神赛会的整个过程(如神明名目、时间、组织形式、游神路线、村民的表现等)。

2、一般选定某一年作调查记录(如《某某村1998年的游神调查》之类),也可综述某一时段的情形(如《某某村二十世纪90年代的游神调查》之类);如今已消失或被禁止的民间信仰活动,也可作追忆式的调查(如《1949年以前潮州府城“营大老爷”的调查》)

3、应有选择地采访3-5位年龄较大,表述清楚的被调查者(即报告人),记录时务必注明调查时间、具体地点、被调查者的姓名(可用化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各项,最后附录在报告的后面。

4、报告既要把握整体,又要注意细节,尽量翔实,宁繁勿简。

5、最后撰写小结。

补充:

注释(参考文献)不能笼统地在文章后面罗列出几种书目,必须分别在每一处出注,或注明资料来源,或注明观点的出处;大体可把参考文献放在后面,有些也可作为页下注处理(如口述材料),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按我们发给大家的《规定》执行。

提醒大家注意,在论文和附交的调查材料,必须准确注明资料的来源。如口述材料,应在每一段后面这样记“报告人:■■■,性别,年龄■■,本村(或其它)人,文化程度■■;访问时间:■■”。其它一切注释按《规定》。附:作业范例光绪《奉宪婚丧章程》碑记简释

陈素玲(体育系98级)抄录、黄合全(化生系98级)校释

《奉宪婚丧章程》碑刻现存于潮州市城西厦寺直街新楼下,碑面北竖文楷体阴刻,碑高120cm,宽50cm,共16行,444字。全碑保存较好,字迹基本可辨。全文抄录如下:

(1行)赏戴花翎补用直隶州署理海阳县正堂顾为/(2行)出示严禁第,现据南厢都各乡民人:陈盛武、吴建、黄春卯、翁乌记、林顺、黄碧林、张湘霆/(3行)张宗蓝、许傅、陈泽藉、郑奔、余国祥、郑宝国、谢传、陈宜本等联名称示:伊等顶洲、上埔、厦/(4行)里、堤为、吉利、后街、前街、新乡、厦寺、后沟、龙阁各乡迎亲花轿,上等工银一元插花一百/(5行)文,由来久矣,嗣因轿夫昂价,掯勒新妇,多苦行路之艰难,乞丐任意苛求,稍不如愿,则(6行)招率党类,皆腐手烂足之辈,或拦新妇之路,或闹喜客之堂,甚至人家丧死,也招集成(7行)群,拥孝堂求赏,多方勒索,种种恶习实宪难堪。拟力章程,粘叩示禁等情到县,据此当(8行)批:民间婚丧,乞丐强讨,轿夫讹索,已奉○○○道宪札严○,尔等各乡既有此等陋(9行)习,候既出示晓谕,一体禁单,以便民生,粘单附在词,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谕各乡(10行)人等知悉。尔等婚姻嫁娶雇用花轿,准照向程给发,毋许讹索,其乞丐无论婚丧德由(11行)主人施给不准强讨滋事,如敢顾违,准既綑送惩究,其各遵照毋忘,特示(12行)计开(13行)丐首求赏○○,娶亲行皆给百文,○○坐轿者给六百文,○○行礼者给一大元(14行)丧事功德○○,三日夜者给二大元,○○二日夜者给八百文,○○一日夜者给四百文,○○作斋者给四百文(15行)轿夫○○迎亲花轿,○○行六礼者给二元,○○稍礼者一元,○○插花钱四百文。(16行)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示。

碑记中提到知县姓顾,立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查民国编的《潮州志·官职志三》可知知县为顾永懋,字树斋,浙江人。[1]“清代海阳县属潮州府。那时海阳县城(府城)设11坊,府城设4厢,余置4乡。4厢为东厢、西厢、南厢、北

厢。南厢都:辖南关、下寺、了哥宫、安南庙、前街、后街、吉利、后沟、上埔、沙洲。”[2]碑文中提到南厢都一带乡村、地名。如顶洲既今上洲,上埔在下洲对岸,旧时有“打索上埔”之称,厦里今为了哥宫到安南庙一带,堤为可能是堤围的通假写法,堤围可能是现在的古美村,在《潮州市志》中有这样记叙:“古美村(苟美)地处城区南面2.5km处,南堤外围,三面环堤。”[3]古美村比较特殊的地理特征,被称为“堤围”是比较合理的。吉利、前街、后街、新乡、后沟合称为“吉街”。厦寺也称为下寺,现分为厦寺一、二、三村。龙阁位于后沟附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时社会治安混乱,轿夫、乞丐、癞民常纠众肆意勒索婚嫁或居丧乡民。南厢都一带的陈、吴、黄、翁、林、张、郑、余、谢诸姓乡民联名请求县主顾永懋发示禁此弊风。顾知县为除陋习、便民生,拟立婚丧章程,并赦石严示各乡人等。

潮汕地区在清末常有轿夫、癞民纠众讹索乡民的事发生。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潮州知府黄安涛就为严饬凤凰地区存在的类似陋俗而赦立《奉府县花轿碑记》。[4]然而如碑记中所说:“则狂澜既迴,靡风顿改,实非一时之功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揭阳县梅岗都一带也轿夫、癞民任意勒索乡民,知县钱荣为出示严禁立下《奉宪严禁碑》。[5]

该《奉宪婚丧章程》碑刻对于研究清末潮州地区的社会风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1] 饶宗颐总纂:民国《潮州志·职官志》

[2] [3]《潮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4] 谢逸编:《潮州市文物志》,1985年7月

[5] 张宗仪、张秀清编:《揭阳县文物志》,1986年。

实地调查及口述历史的选择方向

说法之一:会馆有二家:一是漳潮会馆,旧址在汕头市安平路小学内,近年已完全拆除,另外一个是由海阳、澄海、饶平、普宁、揭阳、潮阳等地的客商组建的六邑会馆,地址在今商平路小学内,还有戏台等遗址可见。

说法之二:故潮属驻汕之有会馆之称者,似为以上所述。此处再增补《汕头埠图说》(页349,陈汉初、陈杨平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中之“驻汕同乡会”,其功用或许也有会馆之职能,一并列出。

据1933年统计,设在汕头的同乡会有:

1、蕉岭同乡会,主管人陈交,地址:行街1号。

2、广州同乡会,主管人郑瑞璋,地址:外马路广州会馆内。

3、潮阳同乡会,主管人郑寿仁,地址:永兴6楼5号。

4、普宁同乡会,主管人赖子静,地址:海平路66号。

5、宁波同乡会,主管人华馥堂,地址:永和街137号。

6、张氏建筑宗祠筹备处,主管人张敬成,地址:永顺街20号。

7、嘉应五属义山保管委员会,主管人陈自修,地址:延寿直街15号。

8、兴宁同乡会,主管人刘吉瞻,地址:德里四横街5号。

9、梅县同乡会,主管人潘君勉,地址:万安一横街4号。

10、揭阳同乡会,主管人刘宪章、吴笠岩、黄宪廷,地址:樟隆左巷13号。

11、东莞同乡会,主管人祁子荷,地址:荣华里5号。

12、惠来公会,主管人陈热魂,地址:中山路99号2楼。

13、五华同乡会,主管人张荫卿,地址:福平路137号3楼。

14、广肇同乡会,主管人张伯英,地址:外马路217号。

15、饶平同乡会,主管人许子挺,地址:福平路100号。

16、琼崖旅汕同乡会筹备处,主管人许德华,地址:招商五直街15号2楼。

17、永定同乡会,主管人游剑池,地址:至平路28号楼上。

18、澄海商会,主管人辛子基,地址:镇平路新4号。

19、大埔同乡会,地址:中马路44之一。

20、六邑会馆,主管人李鸣初,地址:商平路89号。

此外,还有日本人协会(联和里18号),洋商会馆(该处现俗称“民主楼”,光绪二十年建,日本投降时,受降地点)等。

大埔会馆,位于今汕头市民权路中段,据陈汉初先生编写的《汕头埠图说》介绍:1924年,张敬诚、张剑师兄弟承办潮州十属酒税设局汕头,各同乡遂再假座该局开会,并借该局为会所,成立了“大埔旅汕同乡会”,公举张敬诚为第一届会长。1925年,曾籍雅、蓝逸川任第二届会长,决议在中马路购买地皮。1926年,张剑师、郭概如任会长,开始筹建大埔会馆。大埔会馆于是年4月动工建筑,1927年4月落成。“大埔会馆” 4个大字,由大埔人氏、筹建广东大学(后来改称中山大学)并任校长的邹鲁题写。2008年5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洋商会馆旧址(外马路131号),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三层土木结构洋楼。俗称“番仔球楼”。当时的德国领事、法国天主教士和英商太古洋行的大班等组建了这个会馆作为他们的联络点和俱乐部,后改称“国际联欢社”。因成立开始是俱乐部,故称为“番仔球楼”,又因是外商的联络点,故称“洋商会馆”。1939年汕头沦陷,此处被日军占领,改为“东亚会馆”。1945年驻汕4800名日军向潮汕人民投降,受降仪式在此举行。日寇投降后,改称“汕头联谊社”。1949年汕头解放后,改为“汕头宾馆”。此后又曾作为市委统战部和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办公地,称“民主楼”。现闲置,外观基本保持原貌。

据日本东亚同文会编集刊行的《支那省别全志》广东卷第二章“汕头”中“实业社交团体”所载(页62-63):

汕头商务总会商会通衢

新会馆(潮州会馆)永兴街

八属会馆义冢地里

六邑会馆镇邦街

广州会馆两广商业堂侧

商业会

其中所记之会馆与地址,与今日记载多有不同,此为疑惑之一;另据陈楚金先生所撰《漳潮会馆:汕头第一家联合商业组织》(汕头特区晚报2010月7月23日)、《六邑会馆承载几多岁月沧桑》(汕头特区晚报2010年11月19日)二文得知,为与漳潮会馆相区分,将六邑会馆(万年丰会馆)称为“新会馆”,此与日人之调查有异,此为疑惑之二,这些仍需核证。还有一值得注意者,六邑会馆是潮汕本土组成联营性质的商业机构,内设电船、印刷、粮食、京果、海味等行业公会。馆内供奉妈祖,又称新妈宫。

第三篇:潮俗元宵节潮汕历史文化

正月十五“闹元宵”

摘要:

普宁洪阳地区保留了传统的潮俗节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除了过好平常生活,最经常的活动就是“过节”拜神了。每年寒假回家,临近过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是“谢神”的日子,也就是所谓的送“神上天”。这一天,乡里人都会带上果品,香烛,纸料等祭祀用品去拜神。从伯爷公,娘宫,三山国王,到土地公,等等,整个乡里的十多位神都要拜透。于是,这一天整个乡里弥漫着浓厚的香火味,人们挤在小小的庙里拜拜,显得非常的热闹,从这天开始人们就已经闻到过年的气息了。

潮汕人的节日是很频繁的,就正月举例,从除夕围炉,初一吃斋,初四请“神下天”,初五“五谷爷”生,初七吃“七样菜”,初九“天公生”,十五“闹元宵”,二十“走仔会”。从这里的名目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节日的多样性。

此后,二月初一“中和节”,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一月二十八冬至,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含义和特色。

在这么多的节日里,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一天“营老爷”,“走老爷”,打鞭炮,猜灯谜,行头桥,看烟花,吃汤圆,一整天都是“老热”的。下面就看看我们是如何“闹元宵”的。

正文:

首先从名称上说起,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或元宵,我们农村俗称“十五夜”。元宵节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朝。但是,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一直到了唐朝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佳节。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称和节日,而唐朝奉道教为国教,为祭祀道教三官中上元天官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行了种种节日活动,规定“闹元宵”(主要活动为举办盛大灯会)时间为正月十四至十六。到了北宋初年,元宵节由三夜扩为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元明清三代,元宵仍然是一个重要节日。明朝时,正旦(即今春节)官员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足见这个节日受重视的程度。

直到现代,元宵虽然已经不再是例定节假,但在民间依然倍受器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老百姓心目中,如果没有闹过元宵,春节似乎就没结束。元宵被潮汕人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其次,这天的庆典是从早到晚的。

上午的重头戏是“营老爷”。清晨,我们便起来准备祭祀用品,其中包括各种果品和香烛。一般在八点半之前,各家各户就要去拜老爷。拜老爷回家之后,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这个习俗有一个故事: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元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了。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

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上午八点半,乡里开始游神。程序是经过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来说,当年结婚的男子,或者是当年生男孩子的新爸爸,都要去营老爷。这里也不是一定的,很多年轻男孩子图好玩,热闹,也是很踊跃去报名的。兼之,他们希望在未来的一年里顺顺利利,走个好运,所以虽然是一项费体力的活,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争取名额。这些人早早到了神庙集中,乡里的老大爷主事公早已交待清楚游神的线路,他们穿上由两片简单的红布裁成的红背心,头上系上红头巾,便准备出发了。开路人手拿一根燃着的香,肩上抗着一旦箩筐,里面放满了“大秤”和鞭炮。在路口燃第一个“大秤”,随着“嘣”的一声巨响,游神开始。列队完毕的红衣队伍开始敲锣打鼓,队伍开始由神庙出发,绕整个乡里走一圈。游神的人像平常一样走路,只是扛上了“老爷”,显得庄严起来。乡里人则在自家巷子里等待,一睹队伍的风采。家家户户的妇女则都要先燃好香在路一旁等着,当队伍接近,就把香插在游神的香炉里。营神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秤“嘣嘣”,锣鼓锵锵,围着乡里绕了走到原地,上午的“营老爷”结束了。

然而,人们更期待的是下午的“走老爷”。相对于上午的营神,下午的活动更加地兴奋人心,更加地激烈,也许是因为要打鞭炮的缘故。午饭过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着祭祀祖先的食物了。下午三点,乡里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门前挂上了一串鞭炮,为了迎接老爷从自家门前走过。下午的路线与上午是基本一致的,不过下午是要走每一条街巷的,所以更要求速度,节奏更快。营神的人肩上扛着老爷,用跑的方式走过每条街巷。每户人家则在自家门前紧张地等着,当老爷要光临自家巷子的时候,就点燃自家门前的鞭炮。鞭炮哔哔嘣嘣,那些年轻人扛着老爷迅速地从鞭炮下跑过。有时鞭炮威力太大,他们就必需停下来,等鞭炮放得差不多再走过去。鞭炮响过自家门前,表现新年的新气象,红红火火,顺顺利利。下午“走老爷”结束后,各家各户就挑起准备好的事物去祠堂祭祀祖先。

接着,就是晚上的活动——行头桥。即时所谓行桥度厄,祈求平安的习俗。顺治《潮州府志》就有上元节“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的记载。这种习俗大约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在潮汕流行。万历本《荔枝记》里头,有黄五娘的一句宾白:李婆,夜昏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人人头插柳菁,去体(睇)灯行桥,四季平安利市。

已经言及“行桥求平安”的习俗。在我们普宁洪阳,保城帝君庙前有一座石桥,名叫太平桥,俗称头桥。现在,我们洪阳人仍然把“元宵夜行头桥”作为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在这一天晚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总是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去“行头桥”,意在图个好兆头,行过太平桥,一年里便平平安安。这天夜里,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论从哪个方向走来,都必须走过太平桥,而且走过桥时,切不可回头。“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因为元宵是“圣日”,所以这一夜里人们走过桥时常常说好话,并配以和谐的动作: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亩”;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在十五夜,元宵旧俗还有“坐大菜,摇竹丛”的习俗。潮汕农民冬种的大芥菜,茎叶肥嫩,菜蕾硕大,浑圆碧绿,鲜艳秀丽,俗称大菜。元宵夜少女会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着:“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合自己心意的好郎君,宛如大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新嫁娘则结伴到村边竹林下摇竹子,边摇边念:“摇

竹头,不用愁;摇竹尾,年底养个大乌龟(生男娃之意)”。

在过去,还有元宵“抱大猪”的习俗。潮汕农家多饲猪,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独自悄悄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心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大多外出打工,没有过去那样在家里饲猪,所以这个习俗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除此,元宵夜还有抽影戏,做电影,猜灯谜。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元宵前后几天,每家每户的门前灯都是开着的,所以这时的农村不同于以往,到处一片通明。

这就是我们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第四篇:敦煌历史文化讲稿

提纲

一、敦煌历史文化

二、敦煌景点景区

1、鸣沙山月牙泉

2、阳关

3、玉门关

4、雅丹地貌

正文

一、敦煌历史和文化

敦煌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敦煌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这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敦煌就已经有人居住了。而在尚书的记载中说尧“窜三苗于三危”,史记里面也有过记载,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把当时在中原战争中战败的三苗族,迁徙到了三危山,也就是咱们敦煌的三危山,成为了敦煌最早的居民。到现在敦煌还发现了很多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敦煌的游牧民族大月(rou)氏(zhi)日渐强盛,赶走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乌孙族人,吞并了羌人,成为了敦煌的主人。

一直到了秦汉时期,漠北的匈奴崛起之后,又赶走了月氏,占据了敦煌。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带兵从现在的陇西出发,进军河西地区,大胜匈奴,给了河西地区的匈奴非常沉重的打击。之后设立了河西四郡,分别也就是现在的武威,张掖,酒泉,还有敦煌。后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就是咱们都熟知的丝绸之路,从此才开始了敦煌开发的篇章。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汉数次对西域作战取得胜利,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的。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最后的关卡,也从此走上了世界舞台,开始了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繁荣史。

从西汉在敦煌设郡一直到西晋末年,虽然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但是敦煌逐渐呈现出了繁荣昌盛的景象,也就逐步发展成为了咱们西北的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在这一时期呢,敦煌文化也非常发达,名士辈出,人才济济。有骁勇善战的名将(张奂),也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候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成为“草圣”的书法家兄弟张之,张昶(chang)兄弟。而到了后来五胡乱华时代,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宁夏)、西凉、北凉(张掖)等政权。

敦煌在前凉的时候被改名“沙洲”,到公元400年,李高建立了西凉国,敦煌就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了国都。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而河西地区则相对稳定。因此大量百姓都前往河西地区避难,再加上汉魏佛教开始从西传入中国,这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都开始信仰佛教,渴望国殇安定的生活。敦煌作为佛教东传的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开始有一大批的佛教高僧在这里讲经说法。包括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法显(第一位到国外求经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还在玄奘之前到达了印度。法显3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鸠摩罗什(伟大的译经家,在他之前的经书被称为旧译 十三岁遇沙弥 父亲天竺丞相 母亲龟兹公主 苻坚为了鸠摩罗派遣骁骑将军吕光攻打龟兹 被逼破解 后秦姚兴为了鸠摩罗什灭后凉 死后焚化舌头不烂)等。不论是他们东来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敦煌佛法日渐昌盛。

一直到前秦时期(公元366年),有一个乐尊和尚云游至此,在三危山附近休息,正好是傍晚,他看到山后的金光和五彩的晚霞(敦煌八景 危峰东屹),认为自己得到了佛祖的启示,后来他主持开凿了第一个石窟,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也就此诞生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灭亡了北凉,统一北方,占据了河西地区。这一时期敦煌比较安定,佛教也开始盛行,北魏人在莫高窟开凿13个窟。

到了隋朝建立之后,收复和河西,重新畅通了丝绸之路,又把这里的名字改为了敦煌县。到后来隋文帝平定了南陈,将大批南朝个贵族迁往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有了更加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7年,但是居然在莫高窟开凿了77窟,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更难得的是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隋炀帝系巡的时候,还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博览会,盛况空前啊。中国在2010年的时候,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地点是在上海,现在的上海是全国城市中心,而当时这么盛大的博览会能在河西举办,可见河西地区的繁荣景象。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建制又发生了变化,唐朝政府在河西设立了肃州、瓜州。沙洲。唐太宗贞观14年的时候(公园640年),李世民打败了西突厥,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繁荣,敦煌也达到了历史上繁荣的顶峰。无数西域的商人走过大漠来到敦煌,就为了再往东到达长安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而中原地区很多人通过敦煌向西到达西域或者更远的地方,这里有商人,也有僧侣。其中最有名的僧侣就是向西到达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唐僧。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佛教也就更加昌盛,在唐代莫高窟开窟多达1000多窟,保存至今的还剩232窟。莫高窟里面特别精美的佛像,很多都是唐代营造的。大家一到莫高窟就能看到的那个九层阁楼,里面的大佛就是盛唐时代营造的。在唐朝兴盛的同时,在中国西南部有个民族,叫吐蕃,也逐渐开始崛起。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藏族,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嫁到了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了西藏的统治者松赞干布,同时带去了大量的医药、佛经、文化、技术典籍和粮食作物种子,为吐蕃的兴盛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安史之乱”以后,盛唐开始走向衰落,吐蕃乘虚而入,进攻河西,攻陷了肃州、甘州、凉州等地,统治了河西地区七十余年。藏族从松赞干布起信仰佛教,不过他们信仰的是藏传佛教,也就是咱们说的喇嘛教,跟中原地区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在莫高窟中唐时代的洞窟里,保存了非常多的吐蕃时期的壁画,藏经洞里也有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到了宋朝,西北的党项族兴起,11世纪初称霸河西,建立了西夏王朝。(天龙八部 虚竹 西夏公主 定都银川)西夏统治者也信仰佛教,可以说是一个佛教王国。在西夏统治时期,兴建了大量的佛塔和佛寺。在莫高窟,以及安西的榆林窟保存着非常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而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宗教典籍大多数 北京 英国 法国巴黎 俄罗斯 台湾 甘肃省图书馆 西北师大历史文物室),也是在西夏时期被封存于莫高窟第十七窟内的。

宋朝末年,蒙古族灭亡了西夏之后,河西地区归属了元朝。把敦煌升为了沙洲总管府,以敦煌为跳板,向西亚和欧洲发动战争。在当时,瓜州和沙洲是屯兵重地,农垦屯兵遍布党河和疏勒河两岸。再加上和西域的贸易日加频繁,敦煌一度文化经济非常繁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来中国的时候,也是经过敦煌之后才漫游中国各地的。元朝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除了本身的萨满教之外,他们还奉养了很多伊斯兰教徒,天主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但是元朝上层吐蕃民族一样信奉藏传佛教,甚至他们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创制了蒙古文的八思巴国师)因此莫高窟的开造也得以延续。莫高窟现存的元代洞窟也还有10多个。但是元朝之后,整个河西地区,都逐渐失去了以前的光彩。到了明朝初期,在嘉峪关修筑了明长城,将西北边疆防卫的重心放到了嘉峪关。虽然明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在敦煌设立了沙洲卫,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吐蕃民族又一次占领了敦煌地区,随后明王朝干脆废弃了瓜州和沙洲,将平民都迁徙到了关内,锁闭了嘉峪关。自此之后的二百多年里,敦煌都没有建制,等于是被中原王朝放弃了。后来有句诗形容敦煌的荒凉情景,说是“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啊。

到了整整两百年以后,也就是清朝康熙后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代,清王朝逐渐收复了关外的广大地区,到了雍正三年的时候,又在敦煌设立了沙洲卫,同时从甘肃各地移民了2400多户到敦煌开荒定居,同时还从罗布泊、吐鲁番迁了大批民兵到沙洲一带。(敦煌方言很有特点 从武威到酒泉方言类似 敦煌方言与其都有所不同)到了雍正末年的时候,短短几十年间,沙洲已经有更耕地十多万亩(现在32万亩),农业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成为了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

到了近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彻底荒废,敦煌也就成了中国西北籍籍无名的一座小城,一直到1900年,当时管理莫高窟的王圆箓在清扫淤沙的时候,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从里面发现了从公园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也就是从十六国时期一直到宋朝,七百多年间的历代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五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不只是汉文,还有藏文,范文,龟兹文等等近十种文字的文献,内容有诗文,经卷,甚至账簿,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文化的珍贵宝物。但是遗憾的是,王道士把这些发现上报之后,并没有引起上层的关心,大家知道当时清政府自己都岌岌可危,吏治糜烂,根本顾不上莫高窟的发现。但是听到了消息的外国探险家,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如同蝗虫一样来到了敦煌,连哄带骗(斯坦因假装唐玄奘的崇拜者),用少量银钱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大量经卷,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堪称国宝的文献流落海外,最后剩余的一部分才送到了北京被保管(路上层层盘剥 手撕经文私藏)。到最后经卷都没有了,美国人华尔纳就打上了壁画的主意,拿胶布粘走了十多幅精美的壁画,并且盗走了供养菩萨像。到他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咱们当时的敦煌百姓自发组织监视他的考察团的行动,才阻止了华尔纳对壁画的进一步破坏。一直到了现代,敦煌在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入的有泰山,故宫,长城,陕西兵马俑,可以说是规格非常高了。在国外,也是很多人只知道有敦煌,而不知道有甘肃。

二、景点景区

鸣沙山·月牙泉:其实在中国,被称为“鸣沙山”的旅游景点有多处,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都有鸣沙山。但是敦煌鸣沙山因其历史文化的久远和景区特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也最为人所熟知。为什么叫鸣沙山呢,很多人说是因为当人从山顶滑下去的时候,脚底下的沙子就会呜呜响,这个说法其实不够准确。最早是这里刮风的时候,沙子就会发出声响。刮大风的话,沙山就会发出巨大声响,微风的时候,声音就会很小,所以在晋代的时候,就叫鸣沙山了。而根据史书记载,以前即使是在天气晴朗,不刮风的时候,鸣沙山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一样的乐器声音,这也就是著名的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前面说到全国其实都有叫鸣沙山的景点,其实不止中国,英国、丹麦、波兰、美国、智利,包括沙特阿拉伯,都有这种发出声响的沙漠,归根结底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为什么唯独敦煌的鸣沙山享誉世界呢,这是因为鸣沙山不光有沙漠,还有一眼月牙泉。沙漠里面有前年不干枯的泉水,可以说得上是世界奇观。月牙泉古代有“沙井”之称,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月牙泉也叫药泉,传说是唐僧取经的时候,途径敦煌,没有水和食物,白马也死了(敦煌白马塔就是安葬白龙马的地方),快要倒下的时候,观音菩萨从紫金瓶里滴下了一滴水,瞬间在沙漠里出现了一汪清泉,跟月牙一样,于是唐僧获救以后,继续向西天前进,月牙泉也保留了下来。当然这只是传说,关于月牙泉形成是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月牙泉地势很低,而敦煌周围的地下水位比较高,这种情况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通过径流从地形较低的地方涌出,就形成了月牙泉。在历史上,月牙泉的水一度非常深,而且面积很大,早在汉朝的时候,这里就是游览胜地,唐朝的时候,月牙泉上有船舶,甚至到了清朝的时候,月牙泉上还能跑大船,一直到1960年的时候,水位都没有大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因为敦煌垦荒抽地下水灌溉,再加上周边植被破坏,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的水位也下降了,最严重的是在1985年,当时的月牙泉平均水深不到1米,月牙的形状都不复存在了。从2000年开始,咱们敦煌市政府采取措施,在月牙泉周围回灌河水补充,后来又进行治理,月牙泉的水位才不断回升,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规模。

阳关:前面我们讲到,汉武帝使霍去病打败匈奴,收复了河西地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腋。”这句话也是张掖这个地方名字的由来,意思是说斩断了匈奴人的手臂,中原政府可以抬起胳膊防御西北边关了。在打败匈奴以后,西汉王朝“列四郡,据两关”,设立和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列两关呢,就是阳关和玉门关。从南道去西域的话,出了阳关,就算是真正的出了中国国境。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里面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就再没有认识的人了。阳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两道门户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的重要门户,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曾派重兵把守,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归来的时候,就是从阳关入关之后返回长安的。但是自从宋代以后,流沙向东而来,淹没了阳关,逼着人们东撤,阳关也就逐渐没落了。现在阳关的位置就在敦煌西南七十五公里的南湖乡,但是当年的关隘早就消失不见了,只有墩墩山上有一座烽火台屹立着。阳关南侧有一个古董滩,东部还有唐代寿昌城遗址,西南则是传说当年出过天马的渥洼池。2003年开始阳关景区的阳关博物馆开始运营,阳关博物馆充分运用建筑、雕塑、文物陈列、刻石等多种手法,系统展现了汉唐盛世时期中央政权对丝绸之路的开拓维护以及河西地区进行早期开发的骄人业绩,突出表现丝绸之路开通或对我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形成锁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敦煌、阳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占地面积10万㎡,建筑面积1.6万㎡,是目前敦煌旅游景点功能最全的博物馆,2006年9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玉门关: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种悲壮苍凉的情绪,勾起了很多人对这座关塞的向往。玉门关和阳关,都是西汉“列四郡,据两关”的产物,玉门关在北,阳关在南,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两大门户。汉朝的时候因为来自和田的美玉从这里取道进入中原,所以得名玉门关。又因为形状是个方盘形,所以有叫小方盘城。历史上的玉门关曾经几经迁移,现在的玉门关其实是汉代玉门关的遗址。和阳关一样,宋代以后中国和西方的陆路交通逐渐衰落,玉门关也就逐渐废弃了。现在的玉门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城墙高9.7米,南北两墙各开一门,总面积630多平方米。

雅丹地质公园:“雅丹”维吾尔语,原义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罗布泊洼地的东部、西部和北部,都分布着大量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的壮丽、雄浑、怪异和神奇,不亲临其境,无法领略。大家都知道,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魔鬼城,里面的土丘被风化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非常有名,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也是在这里拍摄的。为什么要说到新疆魔鬼城呢,因为在咱们敦煌往西185公里处,也有一处风蚀地貌形成的魔鬼城,现在已经建成了国家地质公园。在这个地质公园里面,各式各样的风化形成的岩石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并不比新疆的魔鬼城逊色。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张照片,有的象大楼,有的象教堂,有的象清真寺,有的象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一件件“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如同艺术家精心设计的一样。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让人目不暇接。

那么雅丹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很多年以前,咱们敦煌附件降水量充足,罗布泊呢,是一个大湖泊,现在的雅丹附近也是水泽。甚至有专家猜测,《山海经》里面的云梦泽,就是现在的罗布泊一带。湖泊里面的泥沙沉积,随着气候逐渐干旱,湖泊也逐渐干涸,湖泊沉积层被定向的风沙和流水侵蚀,就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

第五篇: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实习报告封面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生实习报告 题 目

学生姓名 _________ ___

学号 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

专业____ 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

二○一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载封面及插图《潮汕历史文化讲稿简编.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封面及插图《潮汕历史文化讲稿简编.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夏葡萄酒历史文化WORD讲稿

    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 导言 (PPT1):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格瑞特集团的培训讲师————,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品味格瑞特,品味葡萄酒中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我们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