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20: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篇: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天我们就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民生的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交流。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是在第七部分,他的标题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次交流从五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内容谈一下民生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内容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内容是民生建设中的负因素;最后一部分谈谈改善民生的应对措施。

一、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2年12月8日十六大召开。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怎样切好财富蛋糕,让更多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关切。而回顾这十年,我们从以下数据能够看出这些年的民生建设的成就和老百姓所享受到的分配改革成果。

(1)1亿人:就业新增人口过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亿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亿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

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 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1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21万人。

(2)1.8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是百姓到手的“真金白银”,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也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3)92%:大幅提高扶贫标准

去年,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大幅提高了92%。按此计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688万增加到1.28亿人。这意味着中国中央政府将更加致力于服务贫困人口,贫困人群也将会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与此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212万人和4898万人。

(4)4%:加强教育重在落实

教育,国之大计。实现普遍教育、公平教育,是政府必须面对并着力推进的课题。今年政府已经做出承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这一承诺显示了中央加强教育事业的决心。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 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2万人,在校生2309万人,毕业生608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361万、1405万和475万人。

(5)13亿人: 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看病难、看病贵”,广为社会关注。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公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从2009年开始,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人参保,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

到201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比2002年增加19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7万人,注册护士224万人,分别增加了62万和100万人;共有医院卫生机构床位516万张,增加202万张。

(6)2200万户: 向“住有所居”目标迈进

安居才能乐业。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从当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22亿元。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近年来,我国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2011年已经 实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今年还将建设70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

第二、民生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1、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 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我们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2、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另附页)十八大报告 民生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改善民生对中国的发展和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这是决定性的。

首先,改善民生能够有效的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对于执政党,民众凭什么拥护你,你必须给民众带来实际的利益。在毛泽东时代是战争年代,共产党带给民众最大利益是什么,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就是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解决。而现在不是土地改革,每个人都有地了,最大的民生问题重要性就等于四几年的土地改革。家庭有一块土地意味着这个家庭活得过去,能盖得起房,上得起学,最大问题把土地问题解决。现在最大问题民生问题不能靠土地,靠各种社会保障政策解决,我们党把这个问题解决,就等于赢得了土地改革的胜利。

其次,改善民生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持续而健康发展。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不可替代。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份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和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经济学家有一个统计,发现对一个社会来说,内需拉动和各个群体的关系: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购买力最强,但是实际消费意识最低,换句话说就是消费的意识开始递减;低收入群体消费意识最强,但是购买力最低;最合适的是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力和消费意识都比较强。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民生问题不好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中国现在就是如此,从中国社会结构群体来看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中低收入者的人数最多,占80%左右(城市和农村综合起来看),中等收入者占10%左右,高收入者就更少了。

第三,改善民生确保国家安全,让社会安全得到保障,社会得到稳定。另外一个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可以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是只要这个社会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全运行。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社会不安因素,主要是民生问题,80%的是改善民生问题。我们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安全基本面就能够得到保障。在中国发展当中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民生。

最后,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际上刚才我们也谈了,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第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

大家有没有感受民众对于民生问题特别关注,这跟十年以前差别很大,为了说明这点,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增加到去年的5432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方方面面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宫一号,蛟龙入海、高铁规模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成就了。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12个欧洲大国的总和,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等。问题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这几年发展,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民生现象日益凸显,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反 差。

民生问题引发了种种的社会纠纷矛盾。有两个数字能够说明社会的民生问题,一个数字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达十余万起,据保守估计,每年以新增加1万起的速度增加;第二数字从2010年开始我们国家用于国内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12年中国维稳费超7000亿元,2012年中国军费预算6702.74亿元,首次超过军费。军费是购买巡航导弹,核潜艇,保障200多万官兵的生活问题。中国的群体事件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80%的问题是民生问题引起的。

所以说民生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安全与否的基本根源。说到这里出现的问题,在毛泽东时代同样也会出现这些问题,毛泽东时代主题是阶级斗争,现在主题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成为我们重大主题任务。十八大报告说我们现在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改善民生,不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改善民生而发展经济,这个是我们的主题任务,主题任务不完成好,社会不安定。

第一个原因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客观的讲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自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现在,短短10年的时间,以人为本的理念迅速被各阶层接受,现在找不到哪个阶层反对以人为本的,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者都接受认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改善促进自己的生活质量,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普遍迫切的要求。

第二个原因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普遍增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民众增加一条独立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事情我说了算,平等独立意识。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上好生活,这对民生问题提出普遍迫切的要求。第三个原因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世俗化是贬义词,世界的世俗化是现代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世俗化的含义是指,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态度越来越现实化和理性化,对现实生活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整个民众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瑞典民主党局限到什么地步,奋斗目标要确保每个儿童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卡路里多少,具体到这个地步。

习近平与媒体的见面会这样说非常现实,希望孩子们能够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习近平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求每个人为之奋斗,要求每个人做到这一点。现在不是,我们观察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向往是我们奋斗目标,而是我们观察一下民众有哪些向往,这是党的目标。我们国家民众之所以重视民生问题第四个原因,这就是社会焦虑。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都很着急,焦虑不安,浮躁不定,而且有这种焦虑现象,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看以前的历史除了战斗以来,反正和平的时期像现在民众如此之焦虑,这种焦虑覆盖了每个群体,所有群体,所有的地区的民众全部都焦虑,处境不好焦虑,有大批的农民、工人、下岗失业买不起房,看不起病焦虑。企业主觉得赚了很多钱,到垄断行业很艰难的挣扎,害怕政策有改变,你比方说民营私营企业主最担心是祖国闪过一片红,打土豪分田地,这是他们很担心的。中国过千万资产的人,60%的人已经移民,或者打算移民,60%的人已经移民或者准备移民。这个比例很高了,这个人不走被人掏空了,这是企业主的焦虑不安。我们国家为什么如此焦虑,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是大批民众人生的大起大落不确定性,我们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革时期,大批民众的命运沉浮不定,忽然一夜下岗,这个中国人落魄的人跟别的国家不一样,在俄罗斯的苏联时期建立起完整的战略体系,上大学时候的不花 钱,再穷有房子住,政府无偿给每个群体,中国民众穷到什么地步不知道,这个落魄的人焦虑不安,他一步赶上,步步赶上,对未来不可预期,于是大批民众说对未来产生什么感觉,人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大量的社会焦虑因素。

第二个原因是信仰丢失。信仰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民众如果普遍有信仰,意味着这个国家很强大,经得起任何诱惑。毛泽东时代为了民族独立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他们有信仰支撑。比如说渣滓洞、白公馆有多少党员,超越人的极限的酷刑,他有信仰。焦虑不安要发泄,狂欢一切事情,为什么KTV受欢迎,摇滚受欢迎,那就是焦虑想发泄。前几年媒体报告焦虑不安,焦虑的人焦虑的时代,对这个社会是十分不利的。会大面积降低人民生活的满意度,你生活再怎么好,你焦虑,幸福性也降低。我们国家有大量的负面问题,普遍存在焦虑心态,有可能把不是很严重的问题看得非常严重,起到了推波助澜,一个社会要彻底消除这个,一个缓解社会焦虑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民生,通过民生改善可以让人对未来有预期。

第四、民生建设中的负因素

(1)、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我们这几年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公共卫生的投入增加的幅度,提高的比例达到40%,教育提高的速度也很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民生问题得到了初步好转,我们国家在民生问题欠帐欠了很多。第一是没有认识到,第二我们国家财力还拿不出应有资金。第三我们国家当时主要的任务是什么,主要发展重工业体系,先给重工业让路。改革开放20年以后关注民生问题,在这样情况下尽管民生问题大幅度改善,但是没有得到好转。我们现在中国民生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改善是多种原因造成,其中三个问题直接制约我国民生的改善。

第一个问题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偏差。大家知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 地位是怎么样,应该是公共服务的政府,在我们国家一直没有完成这个政府任务。毛泽东时代政府定位全能性的政府,社会、经济、文化包括家庭都管,无孔不入的全能政府,我们不可能成为全能政府,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要改经济型政府。尽快完成我们政府职能的转折。

第二个问题就是公共服务优先顺序的严重颠倒。改善民生不是钱的问题,在于我们优先的顺序搞错搞颠倒了。所有的和谐社会建设成果都要规律性的建设,民众基本的需求为基本的问题,以民生问题为优势,公共投入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规律这是结论。所有社会主义都要考虑民生问题。现在豪华的场馆建设,代替了基础民生建设。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1)、我们国家在民生公共方面投入的比例极小,我们国家民生方面投入,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当中比例极小,我国用于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极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在这方面我专门查过大量文献,我们不和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比,比不上这些国家是应该的,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没达到这样的实力,但是我们比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都低得多。在这方面我们和阿富汗、老挝、纳米比亚、莫桑比克这些国家并列,这是很难说得过去的。公共投入的这种挥霍和浪费就是高昂的行政成本。比如今年两会代表谈的公务用车消耗费用3000亿元以上,每年公款吃喝3500亿元以上„„。(2)、城市低保,被城乡覆盖低保人员。平均每个人不到一百。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状况。教育水平,有的小学连本子都买不起,这个小孩还没有进入社会,已经被抛弃,落伍了,这批人永远比不上城里人,到城里只能伺候城市人,拿小背包修抽烟机,干这样的活。三线的学生抗着桌椅板凳上学。十八大报告出现了145次人民的概念。(3)、民生投入当中,以基础民生为优先,高档民生为其次。比如说教育,我们经常追求目标,确保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比例达到4%,这几年差不多达到4%了,因为教育上的投入4%达到 了,你怎么干,我们看看这是在国家该管的义务教育方面很抠门,在国家不该管的高等教育中挥霍,这个办学状况,全世界有名,这张照片传开了,美国这几天时代周刊都是中国的教育。高等教育我们看985、212大学城真是挥霍,跟民生有多少关系,跟基础民生没有关系的。一个大学几十亿,再比如说我们国家至少有一百所高校,豪华性建设盖大楼,有什么建学教育中心,还有建五星级宾馆的。再比如说各种豪华的建设远远超过美国的斯坦福、哈佛英国的牛津、剑桥。

中国妨碍民生第三个问题,与民争利现在比较严重。目前是最严重的时期,由于我们国家政府的职能地位一直没有转化,变成公共的政府,公共权利缺乏监督,导致了公权与民争利的现象。有以下几点。

(1)、高税收,我们国家税收世界前几位的,前十位没有问题,我们增值税跟法国世界征税最高的国家,不同之处法国征税有高福利,我们征税用于高的成本,豪华城市的建设。

(2)、名目繁多的收费,也是全世界第一。比如说收费全世界收费名目80%在中国这个概念。这个税收的这么多运行成本提高,利润成本提高,最后商品的价格上去了,最后卖的粮食肉类比美国都高,价格都高,我们收入是美国多少份之一。那么多的收费。

(3)、与民争利,金融领域高收费,我们国家民众投资渠道很少,最主要就是股市和楼市。我们看股市,股市这几年回到十年以前了,股市是政府的取款机,我们国家十年GDP每年增速10%,而我们国家股民的收成是负多少。

(4)、与民争利国企缴利少。缴税以外应该缴利润,我们缴多少,一般国家交20%甚至30多,我们2010年国家全国国企利润综合接近2万亿,缴红利交440亿。而且我们国家每年国企的补贴是过少,补贴扣除等于一分钱没交,正常国家每年交20、30。把投入这个问题解决好,与民争利这个意识问题不解决好。(2)、中国现阶段民生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

一开始我们谈社会矛盾问题主要是由于民生问题而引发的。这个跟别的国家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矛盾是在中国特有的土壤上形成,特有的情况下呈现。第一个特征,民生需求重于政治诉求。我们绝大部分矛盾问题是民生问题引发,不是政治利益诉求引发的。这很好理解,这个原因很好解释,我们民众对生活有一个迫切渴望,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改善。中国民众最关切的社会问题,除了腐败问题以外,最关切的其他的五个问题都是民生问题。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通货膨胀,最关心这些问题,找谁当市长跟老百姓无关,哪些是由于省长市长没做好引发的,都是民生问题引发的。

第二个特点,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穷人跟穷人之间打架不会引发群体事件,有象征意义的民事纠纷,富人欺负穷人,官员欺负老百姓,富人打穷人,副区长打人,形成规模是两三万的群体事件,几万人冲进去。民生现象没有得到一个改善,大批民众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有什么焦虑,这个焦虑有一些东西,刮着很干燥的南风,一点火就着起来了。

第三个特点我们国家民众诉求方式总体上偏于温和。中国民众是全世界忍耐性最强的民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铤而走险,采取暴力解决。中国民众目前方式主要是和平请命,和平解决。上访也是,没有携带暴力武器去,和平解决,和平请愿,中国民众考虑很多问题,不但考虑自己的安危问题,考虑自己的子女还有子女的子女的状况。中国跟别的国家相比温和。

第四个特征中国社会矛盾增长空间大。在未来10年到15年目前看来这个发展的逻辑,中国未来矛盾空间大,中国社会矛盾第一个是劳资矛盾,不出意外用不了几年劳资矛盾很大。比如说这几年大连开发区,八万多人罢工,规模够大了。一个数字就是从97年到06年的十年间,我们的GDP增幅是10%。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加,这是第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十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比上一年上升了98%。几乎100%了,如果我们这几年劳动争议案件平均,用不了几年我们国家的劳资矛盾面目全非了。

第五大矛盾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我们国家疯狂大跃进,大批的房屋被拆,大批的地被征地,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问题跟别的问题不一样。征地拆迁尽管涉及当事人并不是太多,总不比劳资矛盾更多吧,但是这个矛盾特点是,这个矛盾的烈度强是最大的。土地和房屋跟别的不一样,它是一个个家庭基本生存的底线,我们都没有家了,没地方跑了,到处流浪,你说这个家,这是民众生活最基本的底线,多少人以命相争,以命抗争,家庭捍卫自己的权益。

第六个矛盾是历史遗留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我们国家是摸石头过河的这种改革,是利大于弊,相对来说是成功的。摸石头过河边走边谈,甚至没有详细的改革方案,很多改革,摸石头过河。我们很多改革也证实了不合法没有法律依据,社会民众也没有法律意识也没有法律知识,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改革是不合法的。你比如说比较明显的缺乏法律依据的政策,就典型的是买断工龄。这是俗称身份置换,买断工龄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有的好的话进入银行系统买断工龄,下岗工人给他十几万,有的效益很差,一年一千块钱,有的企业破产说一分钱不给走人。买断工龄涉及到三千万人左右。这三千万人缓过劲来了,平常没事,法律知识也多了,忽然一聊不对,这是没有法律依据非法的,他们去找,三千多万人有五分之一的人回来找,六百万多人。东北是国企比较集中的点,有大量的人找。你要有诚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打发来的人走。

第五、改善民生的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地改善民生?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不过,从近期看,只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事情,中国的民生 状况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就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藏富于民作为重要国策。藏富于民利民利国。藏富于民可促进国家的实质性发展,可激发民间的致富心理和创业热情,可永葆国民的爱国热忱。藏富于民的现实意义在于实质性贯彻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消除贫困,增加国民消费支出的可持续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化经济滞涨,减少腐败,消除社会“嫉公霍财”心理和行为,同时减轻巨额储备的管理难度。藏富于民的深远意义在于建立胡总书记倡导的和谐社会,逐渐落实改革的终极目标,全民小康,共同富裕。十八大报告提出收入倍增的计划。从2012年2020年翻一番,两个增加100%,GDP增加100%,人均收入100%。

2、着手建立初级民生保障体系,我们国家提出建立高级的民生保障体系不现实,建立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确实可行能够做到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像十八大报告所说的,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义务教育,老有所得,权益要得到保护,工资要不断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各种福利齐上,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现实的角度看,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个阶层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且,目前的民生问题多集中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利方面;基于这些考虑,在我国现阶段,应当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个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这个体系应当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农村居民,而不只是覆盖城市居民。这个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方面,逐渐建立起初级的城市、农村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及失业保险制度,逐渐建立起初级的城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免除城市、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进行常规的职业培训等等;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立法、监督、执行和引导,来保障社会成员基础性的基本权 利。在我国现阶段,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是一个“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去做”的问题。美国和英国分别是从1935年和1945年开始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从人均GDP的可比价格的角度看,我国现在已经大幅度地超过了当时的美国和英国;从公共财力的角度看,我国更是超过当时的美国和英国许多倍。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建立起这样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3、确立以民生问题为优先的公共投入排列顺序。民生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再分配范围内的事情。所以,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合理安排对于民生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和最为直接的意义。公共投入优先顺序怎么安排才是合理的?我们可以根据三条非常简单的、常识性的道理来得出结论。首先,公共投入的主要职能是要满足民众需要的。其次,民众的需要是分为不同层面的。有基础层面的需要,如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础性的公共卫生以及义务教育等等;有一般层面的需要,如市政建设、修建高速公路等等;还有高层面的需要,如建设各种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亚运会、奥运会等等。最后,就公共投入对民众不同层面需求的满足来说,其顺序应当是由低到高、梯度型的,即:先满足民众基础层面的需要,再满足民众一般层面的需要,最后满足高层面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这三条几乎没有任何争论的常识性道理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反观我国一个时期的作法,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出现了明显颠倒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于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的比例极小。在不短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用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属于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一亿人以上的大国中,这个比例是倒数第一,不仅远远低于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4、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实际上,这涉及到政府基本职能的定位问题。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应当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走了一段弯路。当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后,政府就应当逐渐退出市场竞争领域。否则,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结果是,既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又无法有效地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贻误了民生问题的改善。显然,无论是“全能型政府”,还是“经济型政府”,都不可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基本民生的改善方面。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保证。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善民生。只有公共服务型政府,才能为全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提供职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从而有效地推动民生状况的改善;同时,也只有公共服务型政府,才能够成为一个节约型政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挥霍浪费,从而将公共财力最大限度地用于民生状况的改善。

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

第四篇: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核心词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制度。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差别化住房信贷、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顺民意 解民忧 增民利(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回望“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惠民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传递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展示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发展将会失去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抓住执政的根本,才能把握发展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团结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不注重改善民生,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把促发展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公共服务,让老百姓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改善民生,枝叶关情。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冷暖为念,时刻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扎实实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十二五”期间绘就更精彩的民生画卷,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载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班级B130409 学号B13040929 姓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

    保障改善民生

    底庙中学2013思想品德中考热点专题保障改善民生热点材料1.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浅谈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全5篇)

    2014 ~ 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期末考查 毛泽东思想和 课 程 名 称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系(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系 年级 2013级1班 学号 ***4 姓名 杨敏 教 师 朱 兰......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精选合集)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消除数据孤岛,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服务平台,为解决人民健康、就业、教育、安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