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论坛演讲稿全文

时间:2019-05-14 21:0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复旦论坛演讲稿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复旦论坛演讲稿全文》。

第一篇:复旦论坛演讲稿全文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2006年7月17日)

通识教育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永恒的主题。人们关注通识教育,是由于它凸显了现实社会中大学人才培养的突出矛盾。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通识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

‚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自欧洲的自由教育,其成形则是在美国,是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的产物。‚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和进行革新的催化剂‛。

在这当中,哈佛大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哈佛大学300多年的历史中,围绕着通识教育的推行,有过四次大的改革。19世纪末,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推动全面实行选修制,引起了美国大学教育的一场‚革命‛。他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我责任感,他们步入社会以后会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对社会的 责任感,这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课程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课程的过程本身。

第二次改革在20世纪初。1909年,劳伦斯〃洛厄尔接替埃利奥特就任哈佛大学的校长。为了完善自由选修制,他开始推行‚集中与分配制‛,以避免学生选修的随意性,并引进英国的导师制,实施独立学习计划。他的基本理念是要在尊重学生学习自由和指导控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二战以后,科南特校长推动哈佛进行了第三次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他组织委员会进行调查,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明确将‚普通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强调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每一位学生必修以下三门课程:‚文学名篇‛、‚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除此之外,还必须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个领域各选一门全年的课程。科南特的课程改革实现了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课程设臵的完全融合,形成了更为完善和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

1978年,哈佛大学推出《核心课程计划》,再次吹响通识教育改革的号角。他们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中过于偏重实用主义的倾向,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理性的人‛。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他们建立起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一个方面各选一门课,并设立了核心课程独立的管理和师资 实体。核心课程的建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的目的。

2004年4月26日,哈佛大学经过反思,又提出新的课程改革方案,试图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他们进一步拓宽了通识教育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他们能够终身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堪称典范。他们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参考,他们的创新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从西方引进的,通识教育与大学制度一道也被引进。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之下,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民国初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习‛。只是在当时救国图强、求才急切的环境中,这种主张不可能得到切实的推行。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经世致用‛之学,连当时以西方教育制度为楷模的教会大学,也不得不变通地大量开设实用科目。重视专业训练,传授一技之长,是当时中国大学普遍的现象。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之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在这里,我想特别提一提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先生。他是清华早期的留美学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思想,但他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去努力探索,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华创办之初,他担任教务长,提出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应当按‚先通后专‛的思路来设臵。第一年实施通识教育,第二年再 进入专业领域。1931年他当校长以后,进一步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抗战时期,他发表了《大学一解》,更加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他这些理念的付诸实践,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臶。当时清华大学的共同必修课程和党义、军训、体育之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41%,占总学分数的27-28%。1933年,针对学生过于重视实用学科的情况,清华大学实行新生入学不分专业的制度。这种课程结构模式后来也为西南联大所继承。当年的清华、西南联大人才辈出,培养了许多大师级的学者,跟它们的通识教育是分不开的。也正是梅贻琦这样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通识教育的理念开始在中国的大学生根。

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通识教育都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时代和社会在变,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时而变、应地而变,不变的是它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然而,在一 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办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但是,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尤其是在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十分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价值追求,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和精神圣殿,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长期推行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强化了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定势认知,另一方面更使得学生对这种专业化越来越依赖,他们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习得的都是些一鳞半爪的知识片断。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没有机会、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思考专业知识层面之外的某些超越性的问题,更不用说那些有关宇宙、人生和真理的终极性问题。如果说,物质至上的功利而浮躁的社会思潮泯灭了青年人尝试更广泛和更深层思索的动机,畸形而扭曲的高度专业化教育模式则扼杀了青年人进行这种思索的能力。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在积极谋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着眼,重视人文精神的孕育和发展问题。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大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为人文精神寻找出路。通识教育正是通往这一出路的大门。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畛域的壁垒,通识教育能够向学生展示更为广阔的知识图景,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 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青年人在经受了这样的通识教育训练之后,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人文精神将成为他们的一个标志。当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的时候,人文精神必将实现它辉煌的回归。就此而言,通识教育乃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强力反拨。

第二,创新动力不足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越来越难以产生大师?这是社会对教育的质询。有人认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有人认为,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过高的家庭功利期待,使学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缺乏创新的追求。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学教育更有责任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燃料,点燃他们心中创造力的火焰,进而实现大学教育的应然价值。

很难为‚创新性人才‛给出一个精当的定义。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汲汲于知识的一隅、对专业以外的事物一无所知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而这些领域之间的跨度之大,往往令人叹为观止。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 小提琴家,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佳话。有人甚至断言,‚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如果不会拉小提琴,可能不会想出相对论。‛

1989年Nobel医学奖得主Harold Varmus,在近30岁以前一直主修文科,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66年,即他37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68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从事环-AMP对细菌基因调控方面的工作。1970年在旧金山加里福尼亚大学做博士后,1979年受聘为加里福尼亚大学微生物系教授。1984年为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教授。1993年11月受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担任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

Edward Witten在Brandeis University主修历史,并对语言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71年毕业后,他为George McGovern竞选总统效力,还曾在《国家》和《新共和》上撰文。他现在是主导着全世界理论物理(尤其是超弦理论)前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领军人物。他曾荣获卓有声望的麦克阿瑟研究员职席(有时被新闻界称为‚天才奖‛)。他的研究工作派生的结果深深地影响了数学界,1990年,他获得了堪称数学界的Nobel奖的Fields奖。他之所以尚未获得Nobel奖,是因为超弦的存在目前尚无法进行直接的实验验证。

类似的例证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群体中也不乏其人。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独树一臶,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是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胡适先生的学生中有两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 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饶毓泰教授后来培养出了吴大猷,后者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胡适先生自陈‚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须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才能够得以造就。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具备必要的常识,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而传统考试与教育制度的流弊则是‚造成一种所谓‘对很多事情知道得很少,对很少事情知道得很多’的‘专家’。这种专家只有很狭隘的专业或纯技术观点,却无法妥善处理专业以外的重要问题,甚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专家‛,当然不可能是创造性人才。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推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第三,素质结构失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大学生数量增多,对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随之而来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让人不能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因素很多。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大学固然要培养专业人才,但是一味以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为指 引,专业培养可能永远跟不上不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拥有足够的知识宽度、突出的学习能力、健全的心智,从而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应当大力提倡。

有人以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完全不相容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养。一个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探险的经验,会成为他终身受用的素质。即使他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但他却可以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实际工作者,他能够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思考实际的工作问题,他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想能力。这样一种的专业教育,乃是一种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它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无二致。通识教育绝不是去造就空想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并不绝对地排斥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庸俗化的理解,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拓宽知识 面,增加若干概论性质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这是一种对通识教育极其肤浅的解释。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物理学家吴大猷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为此,‚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他认为,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智慧,‚是‘知识和智慧’不可分的一体。片断个别的知识,如缺乏了各种知识的融会关系,则不构成科学。‛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教授认为,物理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物理学结论,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中的奥妙,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大胆发表自己原创性的思想。其实,不仅物理学的教学是如此,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如此。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索的奥秘和愉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造的习惯,就是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和提升,就是人文精神和精神世界的闪耀和张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面对魔方般的世界,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了途径,它既表达了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又 给个人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在多大程度上求同,在多宽的范围内允许选择,这却是一个需要很好思量的问题。选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满足个体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但也会给‚懒汉‛以借口,给‚势利‛者以可趁之机,从而使通识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其实,让学生学会选择,这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我们需要在引导上下功夫,而不必在限制上锱铢必较。因此,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大学教育面临着社会的种种挑战,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正是大学维护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一种努力。

三、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推行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趋势,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尽管每个中国大学对于推进通识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未来,我们所有的大学却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义务。我们要努力为社会构建一种自己的大学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中,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和创新、为民族伟大复 兴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职责;在这种理念中,培养学生的思想精神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它不受其它功利需要的排斥。我们希望培养能够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百姓疾苦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作为一个校长,我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个使命的重要性,这是我推进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力量之源。

当然,通识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每个大学都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特色一样,每个大学的通识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体现着自己的社会认识、教育理念和培养定位。而所有大学不同的通识教育实践,则构成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力量。所以,每个大学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对于大学内部来说,推进通识教育其实是系统的改革,它包括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结构的调整,涉及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建设,涉及教师的观念转变与能力建设等。所以,大学推行通识教育需要一个全面的策略,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自身的实际条件,精心安排设计教与学的关系及其调整办法。

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而处理培养目标、内容体系与课程设臵之间的关系是其中的难点。这需要我们有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办法。十二年前,复旦大学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将当时全校60多个专业划分为14个大类,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打通了同一大类专业的前期课程。四年前,进入本世纪,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观念,组织全校教授开展文理教育大讨论和课程设 臵调整,构建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课程板块,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综合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三大组,它们的设计意图包括推进跨学科教学、适合所有低年级学生选修、具有综合的训练要素与目标、增进师生交流、引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等。目前每个部分至少已经开出了7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设臵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宽度‛上。首先是内容上的‚宽度‛,它给予学生不同领域的课程和相应的思想、方法及视角,诸如社会与个人、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心胸,陶冶他们心灵和精神,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合作、崇敬科学。其次是学生的‚宽度‛,各类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修读这些课程。从这个要求说,综合性大学比较容易实施通识教育。

推进通识教育还涉及到体制改革。在原有的体制下,实施通识教育,实现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的调整,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且还受到专业院系的管理,他们容易得到的修读指导主要来自于院系,而院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从专业着眼。所以,2005年,我们在体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们成立了复旦学院,新生一进学校,不分专业,全部直接进入复旦学院,进行一年的共同学习。学生在复旦学院的学习包括全校性课程修读计划、素养拓展计划、课程补习计划和大学导航计划,并接受全校性的学业指导和生活安排。复旦学院的方式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与修读提供了体制上的便利,使通识教育课程设臵与学生的培养管理体制有 效结合,并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环境。同时,我们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它是一个全校性的研究机构,没有专业属性,这便于它围绕学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探讨有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学术研究与本科教育的关系,本科与高中及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传统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关系,公共教育与个性培养的关系等等。与此同时,它将系统地考虑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任务。最近,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和推进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在我看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从知识到课程,从教师到学生,从培养目标到管理制度,都可能要走‚拓宽‛之路,打破现有的体制局限。在复旦学院中有四个书院,这是一种住宿单位,所有新生不分专业,共同接受全校性的学业指导和生活安排,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了,视野拓宽了,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理性了,自我认识也加深了。今年,新生转专业的需求已经小于学校提供的机会,事实上这个机会是很充分的。

推进通识教育不仅限于教学和培养环节,它还要求按照这个理念来选拔学生。招生选拔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招生选拔中推进通识教育思想,对消除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狭隘的专业观念和对大学教育的功利的价值取向,转变应试教育模式,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复旦大学实行自主选拔招生试点,我们推出了区别于高考科目的综合考试与相应标准,引导中学生注重全面素质发展。我们在面试中提出 着重考察学生社会价值观、学术素养与潜能、组织能力等基本原则,强调高中生的知识面、思想活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要求,都是出自于我们通识教育的思想和目标。虽然这次选拔的规模不大,但许多学生和中学都意识到了一种全面评价教育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够使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全社会发挥影响,让更多的青少年更全面地理解学习的意义,更深刻地了解教育与人生发展的关系,让更多的中学能够更加深入地反思教育的本质与学校的使命。

当然,推进通识教育是持续不断的事情,而且总会遇到各种因素的障碍。我们需要更多的合适的师资,要有一批各学科热心于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来承担课程教学,要有大批的教师支持和关心通识教育。问题同样存在于学生之中,专业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他们被要求做的远超过自己想做的,他们需要真正的关心和引导。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的通识教育之路正在重新开拓。但是,我们相信,贯彻通识教育的有效办法一定会在改革中最终形成和成熟起来,我国大学的使命也一定会改革中得以充分实现。我们不会等待,我们也不能等待。

第二篇:复旦考研经验来自考研论坛

复旦大学经济学2011年考研经验谈

2011-5-31 14:30 考研论坛 羊肠子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本人刚刚参加了复旦经济学的复试并成功调剂进入复旦巴黎一大世界经济1+1双硕士学位项目,鉴于外地外校考生报考复旦大学会遇到许多诸如专业课信息获取方面的困难,特在此记录一点自己考研的小经验。

首先,报考复旦这样的名校确实有很大风险,自己并不是什么牛人,各方面都不具备太大优势,况且自己的本科背景又不是很好,所以报考之前一定考虑周全,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并且确认自己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去年确定要报考复旦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年考不上,备考过程中也选择性的参加过工作单位的考试,但也是在不妨碍考研的基础上,只把其当做是一种放松心情,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觉得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

对于专业的选择,我想说说今年的情况,供大家参考,以便做出选择。经济学院分经济学和金融两大块,先说金融,金融下有公费金融,这个一般要的人不多,基本你得保证自己有考400+的实力才能报考,今年是金融联考改革后的第一年,复旦自主命题,9本书,命题形式很贴近856经济学综合,分数线还算平稳,400分整,敢于报考就了不起了,能考上绝对是大牛,毕竟这是金融的黄埔军校。还有基金管理,在报考时属于金融的一个方向,这个是自筹的呦,3年10万,但是有宝贵的去陆家嘴金融中心实习的机会,而且如果你真的有志于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并且已经具有良好的理工专业本科背景,建议你可以考虑这个项目,它的分数线较之于公费金融低很多,今年只有370,比院线还低5分,并且今年大批的公费金融可以调剂到这里面,也只要375+(我总感觉这样不利于基金的正常发展,对一志愿的同学有点打击)。还有一个就是金融硕士,这个我不太了解,只知道它们今年招生数为30,自主命题,分数线是361,两年,每年3.8万,接受来自经济学专业和金融专业的调剂,作为专业硕士不敢妄加评论,国家大力发展,复旦名校效应,应该也非常不错。

今年复旦录取很透明,但是规则绝对够繁杂,没有点逻辑思维都搞不清楚。接下来我说说经济学吧,如果你觉得金融你没戏,又或者你更偏好经济理论,那么经济专业相当不错,其正常激烈程度应该是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其他经济,再加上较冷的劳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可是今年考西经绝对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其分数线居然超过了金融,到了403,我想这如同破了吉尼斯纪录,我就是381到403中的一名壮士,如果是报考别的专业,也许就上了。还好今年调剂名额倒是不少,我们进入了调剂备选名单,连同复试被刷下的同学一起调剂,先按初试分数排名来挑选,初试分数相同,再按复试分数排名挑选。也许有人要问,那么排名靠后的还有机会选择么?是的,调剂库里的名额有限,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运,今年劳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是三个宝贵的公费调剂名额,非常宝贵,没有400+就不要把它作为调剂志愿(每个参加复试的人,包括进入1:1.2的正常复试的人,和我们一些1:1.2以外的调剂备选来参加复试的人,都要填写调剂志愿书)了,另外还有15个巴黎一大的计划外名额,和部分金融硕士名额,看你怎么填了,今年如果你成绩没有400+,又压根没填这些个自筹项目,恐怕。。

世界经济今年倒是不算很高,招收的40个名额中有很大部分巴黎一大,要看清该专业中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方向就是巴黎一大项目啦,这个项目也很好,只是贵,两年,第一年就

去遥远的法国,学费7580欧,第二年回复旦,分计划内外的情况。如果倾向于留学,可以考虑这个,分数也须381以上呢。

哇,脖子都酸了~考研真是个劳心劳力的事儿,得有耐心,备考的过程想想并不可怕,那是个专心徜徉在学海的美好过程,但是考完直到录取是蛮折磨人的,一直在提心吊胆的等,等成绩,等院线,等复试通知,等复试成绩,等录取通知。。以上信息如果后来人看不明白,可以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网站上自己揣摩揣摩,我这里就言简意赅了。

鉴于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专业课的一些信息,我就说说856经济学综合基础的备考情况,经济学综合包括4门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共6本书如下: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 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③《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

④《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

⑤《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国际经济学》 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这么多内容,这么多书,要啃下来,确实不容易,我就按照我的复习顺序慢慢说吧,首先是微观经济学,它是经济学当中的基石,复习好微观,有助于其他3门课程的快速推进。参考书方面,应该先从高鸿业的版本看起,这可是今年一位专业课高分同仁推荐的哦,这本书会帮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配套做一下尹伯成的习题指南,相信你会感觉不难,这本书也应当仔细做几遍,复旦会时不时涉及上面的知识,看多了,你自然知道哪些是有可能成为考题的。至于陈钊陆铭老师的微观经济学趣味性很强,但是似乎不太适合考研人的系统研究,所以那本书只作为一个补充,但同时又不要忽视,因为可以从中窥探出复旦微观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偏重方向。为了广度上的延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看看范里安,萨缪尔森的版本作为补充,国外的教材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有更多的案例便于理解。近几年复旦出题时常会涉及一些高级微观经济学的东西,可以看一下平新乔的微观十八讲(牛人推荐),听说上面有大量的计算,做好了,微观方面的计算题就不成问题了。不过,依我来看,对于高微的东西,大家也不用太过害怕,研究生考试毕竟不会过分拔高,只要你前面基础扎实,有些东西尽可以自己推得出来的。而简答题,今年大部分出在劳动经济学上面了,毕竟复旦每年考研题都是很贴近现实热点的,像今年的民工荒,涨薪潮等等,你也可以猜个大概,所以关注热点,订一份21世纪财经报是很必要的,这样也有助于开拓视野。像微观方面的出题热点嘛,每年都差不多,计算题复旦偏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四大市场,简答题偏好于信息经济学,外部性等。

接下来,我再说说宏观经济学,有了微观的基础,宏观可以进行的比较快,仍然按照微观的步骤来,高鸿业的打基础,配套尹伯成的习题练手,然后要重视院长的宏观,院长的宏观来自于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有能力的可以借来一阅。院长这本书仔细看,就可以抓住很大一部分复旦的偏好了,像今年第一道简答题就是设计劳动市场函数,我认为就是来自于这本书的后面某章节。宏观经济学还没形成微观经济学那样的体系,比较的庞杂,各种理论众说纷纭,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大体内容也就是凯恩斯,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的争论,而犹以凯恩斯的理论最为重要,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到is-lm模型再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再加上延伸开来的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和财货政策,形成一个大纲,再逐步向里面添加内容,大体上就是一个把书读薄再读厚的过程。宏观的计算题,近些年出过很多次的经济增长模型,势必要好好掌握,索罗模型的推导可以信手拈来,相信但凡此类问题都可以举一反三,迎刃而解了。而其他的像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也是近些年考察的焦点。宏观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我觉得都是比较经典的,建议大家借一本历年名校考研题,熟读,记忆,因为有很多同学肚子里有东西,但却不能用很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方面也应注意加强。再就是,国家经济政策可是要时时关注的哦!

然后,我来说说国际经济学吧,华民老师的书是最难的了,有时看着看着就让人绝望。其实这本书没有别的好办法,很多人推荐了很多辅助教材,来帮助理解这本天书,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华民老师的书自成一体,和别人的写作思路不一样,所以没法帮助理解,只能添乱;第二,近些年,国际经济学的出题都没有跑出华老师的书,比较基础,所以只要好好啃这一本书就足够了。华老师的书将国际经济学按照微宏观分为国际贸易部分和国际金融部分,这其中大概一共有近50个的模型,国际贸易中,比较重要的H-O模型,S-S定理,雷布金斯基定理等;国际金融中,弗伦克尔模型,M-F模型等;这些模型,从其提出者,假设,推导过程,图解,结论,评价到联系现实,大家要一一攻克,并能达到可以自己熟练推导每一个模型的程度。同时,也不要放过那些个非重点章节,今年就考到了跨国公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一点是可以在书中找到的。至于怎么啃这本书,我是这样做的,在看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有自己的不理解,还有书籍本身的错误,我都是尽量琢磨,实在不行,跳过继续进行,保证进度,同时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在书上进行记录,这个记录要能帮助你将书中大篇幅的论述化简成某几个步骤,等你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你可以很快找到思路,抓住你自己需要再继续重点理解的地方,提高效率。这样既不打击自信心,又真的会有神奇的效果。因为当你看完整本书时,你发现疑惑的地方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有些模型实在晦涩,占书的篇幅又非常少,你要懂得舍弃,或者这时候就可以求助于其他书籍来将其完善了。总得来说,这本书要看很多遍,把一本新书看黑了,就差不多看到家了,并且国际经济学的复习要保证定期温习全书,因为大量的模型,你难免会忘记的。然而,这本书也将是复习过程中给你带来最大的挑战和征服的快感的一本好书。

最后,我再说说政治经济学吧,这本书不难的,如果你政治学的好,它的复习大可以往后放一放,考这门课的好处之一就是,一举两得,既复习了政治经济学,又复习了政治中的这一部分。但是综观复旦的经济学综合基础,政治经济学往往占的分量很大,40分左右,并且庞大的两道论述题往往少不了它的身影,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它和其他三门课程是相关性很小的,所以你不必等到把那三门都搞定再开始,可以早着手。蒋学模老师的教材,说实话,应付考试来讲并不太合适,如果你有些地方不理解,像级差地租这种,可以借助于他的教材来弄明白,但是他的某些地方有点乱,而且论述不够。因为政治经济学每年的题目都是很经典的,跑不出那个范围的,像今年的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你大可以找一本比较权威的经典习题来背背,非常有效哦,而且复旦是只考资本主义部分的,呵呵。

4门课终于说完了,还有些其他问题,例如什么时候着手,嗯,那肯定是越早越好,不过前提是别耽误数学的复习,两项都是150分,在考研中至关重要。还有,考试题型,从10年开始,没有名词解释了,分别是简答,计算和论述,计算题的分值一定要拿下,否则是没有希望的,简答和论述切记,要多写,所以平时大可以训练一下自己的写字速度。今年的试卷就是,两页题,十几张白纸,发下来就懵了,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考完出来,手都软了。另外,一个题不会,别耽误时间,想想,后面的论述题一个就二,三十分,答好了可以弥补前面的不足的。复旦每年的题型非常灵活,天知道明年会出什么,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开阔知识面,关注现实问题,同时多多浏览复旦名师的论文,像华民老师的论文就出过论述题的。

先写这么多吧,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提,我会根据大家的问题及时补充,另外,我绝没有在这里打广告的意思,我是真心的希望能够让各位12年考研的同学感受到我们复旦大家庭的温暖,传承我们复旦考研人的梦想,为你们提供一点点信息。大家有什么需要的,像真题,论文,课件,我会尽量给予满足,也希望大家对我给予理解。

第三篇: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演讲稿

随着各高校新学期的开学,还有大学新鲜人的进驻,各高校为了迎接这一批大学新生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开学典礼。昨天,国内一流高校,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此次开学典礼上,复旦大学校校长杨玉良的发言收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成为昨天复旦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师长致辞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复旦校长杨玉良更是在寄语新生的讲话中强调,思考和争论是大学追求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更可以质疑校长。

作为每年复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压轴”环节,杨玉良在讲话中一开始就提醒新生,在踏入复旦校门之后,原先的激动、憧憬、好奇都会逐渐地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冷静地思考如何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在发言中,杨玉良还援引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一书中,对于大学生的一段有趣描述:“在一个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对此,杨玉良认为,书中的这个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学习研究方式,他表示,这就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

“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杨玉良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当时,他和他的老师—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两个人就一个学术问题发生了剧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一种体现”。

杨玉良表示,复旦的师生应该承续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那种优秀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探索真理的自由。他说:“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第四篇: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征稿启事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征稿启事

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物质实在,是人类栖身的场所,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交往沟通之网,更是人类生存状况及其关系格局的呈现。

传播与城市,自开始就相伴相随,有着不可分割的同构关系。城市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变迁,也就是交往沟通及其关系的重新切割;交流沟通方式和格局的重大变化,无疑就是城市及其内、外部关系的调整和再现。总之,城市是交往沟通的载体和网络;交往沟通是城市及其城市人存在的活动样态。所以,研究交往和交流,就是研究城市,就是研究城市人的生存;缺少交流和传播的视角,城市及其城市人的研究必然是残缺不全。

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城市与交往、交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交往或者传播的含义,是一个与人类存在密切相关的现实重大课题,也是构建我们传播学理论和学科的重要基石。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将以“城市传播”作为其未来研究的中心点,重新审视传播、交流与城市以及人类的关系,以达致三个目的。在社会功用层面,推动中国式“可沟通城市”的构建;在人文理念层面,从交流视角观照现代城市中人类生存的状况及其问题;在学科建设层面,以交流为基点,勾连人文和社会学科,搭建传播研究新的理论制高点。2011年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的主题,因此确定为:

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面向国内外学者征稿。由于本次论题牵涉面广,为了使本论坛的讨论更集中和更有质量,我们建议,可从三个不同维度来展开:

1、作为城市功能的交往与沟通。比如:交往沟通与城市不同群体;城市政治经济变迁与城市传播;公共危机传播与城市治理;社区传播与邻里关系;信息监测与公共安全、市民权利;城市变迁与城市传媒的制度建构;交往沟通与城市文化认同等。

2、作为交往与沟通关系的城市。比如:交往沟通呈现的城市空间;城市虚拟、实体空间与交往沟通;交往手段和关系的变化与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中的城市理念表达;交往沟通中的城市日常生活样式、交往沟通方式中的城市文化传统;城郊、城区分布与交往关系;城市沟通交往中的政治关系;城市市场、商品交往与人的交往等。

3、作为城市人的存在的交往沟通,比如:交往沟通方式变迁与人的生存体验;交往沟通与人的城市感知;城市交往沟通与人的日常生活、城市交往沟通与人情展现、城市交往沟通与人的主体性等。论文题目自定,研究取向、方法、路径不论,但倡导以经验性材料为基础,以问题切入,力戒空论。

会议时间:2011年12月28日-30日(周三-周五),12月27日(周二)报到 投稿方式:组委会热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及论题积极投稿,也欢迎组织panel或workshop。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没有以任何形式发表过。提交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的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31日。组委会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论文、panel或workshop计划进行匿名评审。评审通过者将于2011年11月30日前收到组委会的正式邀请函参加论坛。同时,组委会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所有提交论文的作者是否入选。优秀论文会后将结集出版或在《中国传播学评论》上发表。

论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请提交: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秘书组。

地址:上海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邮政编码:200433)联络人:薛丽

E-mail :cics@fudan.edu.cn 电话:86-21-65643743 传真:86-21-65643743。

欢迎垂询。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匿名评审,投稿论文请务必以E-mail(word)形式提供电子文本。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11年7月8日

Communication and China • Fudan Forum(2011)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city in transition

The city is a physical entity, a place of human inhabitation and a center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The city represents a network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dicator of human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pattern of their relationships as well.From the beginn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t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constituting an integral co-structural relationship.The city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which in turn restructures the communicative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The significant change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is undoubtedly adjustm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city an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In short, the city is the carrier and network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is the pattern of the city and its resident’s living.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the city and its resident cannot go without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re-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and significant subject concerning human existence but the cornerstone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The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will focus on “urban communication” in its future research, 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the city and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fulfill three purposes: On the level of social function, to help build up “communicable city”;on the level of humanity idea, to contemplate human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in modern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on the level of disciplinary level, to build a new theoretical groun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nect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ased on of communication.The theme of “Communication and China • Fudan Forum”(2011)is determined a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city in transition “Communication and China • Fudan Forum”(2011)calls for paper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In view of the wide scope of the topic, we suggest three dimensions so as to make our discussion more focused and to the point.1.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city.For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 urban groups;urban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cities;public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urban governance;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neighborhood;information monitoring, public security and civil rights;urban change and building up urban media systems;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urban cultural identity.2.The city as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urban space presented by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virtual and physical urban space and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transition in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s and urban change;the expression of ideas in urban architecture;urban lifestyle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urban and urban dis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political relations in urba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urban markets, commodity exchang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3.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way of city residents’ existence, for example: the transition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existential experience;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city;urba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urba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Renqing, urba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individual subjectivity.The title of the paper can be decided by the author.One can choose whatever research orientation, methodology and approach one finds appropriate.All submissions must be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and not purely descriptive narrative.Empty talk should be avoided.Deadline: October 31, 2011 Time for the forum: Dec.28th and 30th, 2011 Submission address: Secretariat, Communication and China Fudan Forum 2010,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Fudan Universiry, 440 Han Dan Road, Shanghai, 200433, P.R.China

Contact: Xue Li

E-mail: cics@fudan.edu.cn Telephone/Fax: 86-21-65643743

Manuscript format: Please email manuscript in Microsoft Word format.附件1:论文格式

附件2:“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简介 附1:论文格式

1)来稿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便于匿名审阅,正文请勿出现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

2)封面: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联络地址、电话、电邮等。并注明该论文提交给2011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匿名评审。

3)摘要和关键词(第2页):中英文论文摘要均以25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

4)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黑体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子题位置:靠左对齐;次级子题位置:靠左对齐,以罗马数字(I、II、III、IV ……)标示。中英文论文正文字数上限均为一万字。

5)注释和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参考文献应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数、出版地、出版社等。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中文作者(或编者)用全名,以姓氏笔划排序;英文作者(或编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以字母次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出版年份排列,新作在前,旧作在后。若出自同一年份,在年份后标示abc。参考文献以外必要的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附2:“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简介

为凝聚各方研究精英,深入推动我国传播研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2007年决定创建“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和碰撞的平台。论坛每年一届,以专题研讨为形式,每一届会议为一个论题;追求高起点高层次有创见,重学术质量、学术规范而不求规模;以开放性为宗旨,力求成为不同学科、不同国籍,对传播研究有兴趣的研究者共同参与切磋磨砺的公共学术空间。目前,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2007年的论坛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2008年为“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2009年为“共和国的媒介与媒介中的共和国”,2010年为“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

第五篇:复旦经济学考研经验——来自人大论坛

大家好,我是一名二本的考研人,09年考上复旦经院世界经济系。我考复旦两年,08年过了初试,考了380,但由于复试表现不佳,最终被刷掉了,第二年又重头再来,考了390+。比较幸运,09年是人称的“小年”,上线的人不是太多,最终被留了下来。

我觉得对于许多外校的同学尤其是对于外校二本的同学来说,考复旦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的不畅,在此我想把我的这两年来的考研经历和大家说说,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吧,也希望有更多有实力的同学不要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抱憾终身。

一、公共课

我正式的准备是在07年的2月份,当时开始下决心去考复旦的经济学院。但是这里有一点要说的是,我指的正式准备主要是是针对专业课而言的,实际上大家都应该明白,像数学和英语这样的公共课一定要有以前的基础,甚至我觉得高中的基础也要有,在大一和大二这两年,虽然玩的也比较多,但我还是注意了要多注重对于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尤其是打基础,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学习本身是没有捷径的,完全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想在几个月内去一下子从无到有,从0分到100分,我个人认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不是个聪明的人,所以我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积累。启弘教育复旦考研辅导班所以在此希望大家不要轻信某人三个月可以把经济学综合基础给拿下,也许这样的事情会有,但毕竟是少数,决定你实力的是你天天看多少小时的书,以及你本身原有的实力。

1、数学

由于数学在大一和大二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英语也过了四六级,所以这两门花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前期花的时间较多,以后时间逐渐减少),数学我用了三个月做完了陈文灯书,到了六月份我就开始做了数学的真题(我留了03~07年的真题到十一月后再演练),完全是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做,并评分,来检验下自己的数学水平以及知识点有哪些疏漏,七八月份的话就开始把以前数学做错的题目又重做了一遍,当时又把李永乐的660题做了遍,这样一直到九月份。九月份后,我开始做李永乐的400题,我觉得比较难,当时平均分也就110多分吧,当时挺打击自信心的,因为数学110多分想考上几乎不可能,除非英语有80分。十月份后调整了心态,开始重新通过对数学大纲来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还有就是把以前做错的题目反复的做,直到会做为止,当然,一定要对着大纲做,陈文灯和李永乐书上有些题目我觉的是超纲的,所以没有必要去琢磨了。启弘教育复旦考研辅导在这段时间我把剩余的几套真题给做了,检验下自己的水平,以后的日子就是做题来保持题感,以免过于生疏。后来的数学花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第二年的话数学方面花的时间更少,大概一天最多3个小时吧,只要就是做卷子,做自己原来的错题,保持状态,这样一直延续到了考试之前。

在此我想对基础不大好的同学说,如果你在考研前基础不如别人,那就你在考研时就要付出比你基础好的同学更多的时间和汗水,这是必然的,而且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毕竟自己身上的潜力是不可估量,一定要有信心,这个信心的来源就是你在教室里或者在图书馆里学习的时间,不要因为卷子做得很差就打退堂鼓,就丧失信心,以为做得不好说明你有问题,你要做得就是防止这些问题在临场考试时暴露出来。

通过这两年的数学试卷,我觉得命题的趋势有些改变,现在的数学考得题目更注重基础,至于解题技巧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难题几乎没有,所以在复习时我觉得大家应该把数学课本给吃透,勿盲目的去做题,毕竟要考得知识点全部都在课本上,你只有把这些知识点全部吃透了才能去用它。还有就是注意要数学的定理和性质,以前的数学考题都是直接将定理或者性质或者公式拿来去用,但是这两年的考题却让你证明公式定理,比如今年的证明拉格朗日定理,这本身就说明了数学的命题趋势和数学学习的方法。我想,任何一门学科,它可以自成体系,本身就有它的内在的逻辑性,数学尤其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复习时一定要把知识点与知识点给串接起来,就是有一个从A推到B再推到C的过程,我觉得这样才能事倍功半吧。就如微积分来说,它的起点就是极限,而所有讨论的中心都是以极限为中心的,对于导数、定积分、多元积分的定义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我觉得在学习微积分时要首先把这条线索给记住,来层层推进。

至于真题,当然要去做,但也没有必要做个7~8遍,主要是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来说去又归结到了基础知识上面。对于能力很强的同学,而且时间充裕的同学来说,可以适当看看数一和数二里的与数三相关的考题,应该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数学方面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英语

我的英语两次考得都不是太好,一次66,一次65,而且比我原定的分数70要低些,这说明我在复习方法上还是有问题的,这里大概说下我的复习思路。

英语的组成:词汇、阅读、作文。所以,词汇是基础,一定要去背,不管它有多麻烦,这是基础。但是也不是一天到晚全拿着个单词书在那里背,这样既枯燥又乏味,效果也很差。所以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有两个:一是采用艾宾浩斯单词速记法,每天的不要花整体的时间去背,用零散的时间去记忆,启弘教育复旦考研辅导然后就是反复的记忆;二是通过阅读去记忆单词,我一向很讨厌单纯记忆单词,所以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关于阅读理解,我用的是张健的那本书,也是以前的学长学姐们推荐的,还不错吧。但我觉得一个重要问题是,英语的阅读到底该怎么做?我想方法一定有,这在参考书里写的一清二楚,但我觉得大家在做阅读时应该把精力放在看懂文章大意上,方法本身是次要的。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感觉,大家在做题时还需真正体会一下。

至于翻译和作文,这两项我练的最少,所以这次主观40分我只拿了17分也在情理之中吧,这也直接导致了我的总分被拉了下来。在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是希望大家要多注意作文和翻译,不要拖后腿。两次考试我都是在还剩20分钟的时候写作文的,所以策略上有些失误吧。

3、政治

有好多人说政治不难,考前背背就行了,但我的观点正好相反,而且,我觉得政治可能是你花时间复习,反而你却进步很慢,得高分可能性很低的科目。常听别人说某人政治从来不复习却考了XX分,于是自己索性也不去看了,实际上这是及其错误的方法。政治是社会科学的龙头,它的复习不是简简单单的看大纲解析、去背它,而是要去理解,多关心实事,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也许这就是社会科学的特点吧。我第一年从7月开始看,第二年看的时间比较杂吧,具体的计划就是做选择题之类的;至于大题目,我在考前写了几套题,用于练手,还有就是在考前重新把知识点做了个总结。我个人觉得政治的分数有多少由你的平时的知识储备量和把大纲解析看得有多透来决定,两者大概是3:7的比例吧,所以把大纲解析看明白是很重要的。启弘教育我政治还报了个班,感觉一般化吧。

二、专业课

1、初试

初试的科目是微观、宏观、政经、国经。至于看几遍,我想因人而异吧,关键还是理解。这里我主要说下除了他提供的参考书外,我还看了些其他的书目,有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这三本书我是作为补充教材来翻看的,感觉主要还是搭架子吧,对于参考书目看得不大懂的地方,可以翻翻这几本书。这三本书我是在第二年考时才看的,第一年只看了指定的参考书,但我觉得这几本书还是有必要过一下,因为要考得知识点太广了,参考书不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涵盖到,尤其是你碰到一个不熟悉的东西时,如果一题论述25分拿不下来的话,基本上宣判了你的死刑,所以考经济学综合基础的话讲求的是要全面些,不要有盲点,否则会很麻烦,所以这个尤其是对于外校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报辅导班,你基本很难打听得到重点,只有自己一点一点的把书给啃下来,直到全会为止。初试时写卷子应该还是遵循文科考试的方法吧,分点答,让老师看着舒服些,尽量多答些,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更要答细。一般分数的分布是:宏微观75分、国经35分、政经40分,近两年是这样的分数分布,也不排除有异样的情况出现。

总而言之,在准备专业课时一定要谨慎又谨慎,功夫一定要下到,对于外校生来说,花的功夫最多的也应该是专业课,但是最后你得到的分数却可能很低。

下面说下分数的情况,我的两次考试,两次都在105左右,比较低。实际上,复旦的专业课是压分的,或者说,他改得很严,不会轻易给高分,一般历年的专业课线是90分,所以你会发现,你花的时间最长的是专业课,但取得的分数是最低的,性价比很低,但是这就更意味着你必须在专业上多下功夫,在每年的基本分数要求中,专业课的分数从来没有低过90分,即使英语和政治降分(如今年是50,历年基本是60),专业也不会降分,所以为了过90分,就必须更加努力,全面的准备。

下载复旦论坛演讲稿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复旦论坛演讲稿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坛演讲稿

    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

    教师论坛演讲稿[最终定稿]

    教师论坛演讲稿我的教学理念是努力做到寓教于学。“以文为本,寓教于学”,是指教师的教学时必须利用教材“文以载道”的优势,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道德的......

    校长论坛演讲稿

    校长论坛演讲稿 坚守三个观点 塑造学校之魂 太和县双庙镇司疃小学 张俊 坚守三个观点 塑造学校之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三个观点......

    班主任论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大家好!从2003年毕业到现,在已经9年了,在我校名师云集,在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下,我也不断成长,逐渐成熟,从默默无闻到到今天能够担当一定的责任,在这里要感......

    发展论坛演讲稿

    立足本质看发展 ——浅谈“红盾”如何更好的服务米易发展 发展是时代不变的主题,而发展是我们可以展望、可以预见,但没有谁能靠自己推动历史的车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加......

    校长论坛演讲稿

    校长论坛演讲稿 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借全县中小学“高效课堂”校长论坛这个机会,跟大家学习探讨高效课堂这个话题。 查阅有关资料,搜狗百科说: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

    演讲稿(村官论坛)

    在农村奉献自我,在农村实现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让我有幸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我的工......

    班主任论坛演讲稿

    与生为友,以班为家 —2014年度班主任论坛交流讲稿 作为一名经验还不足的新教师,在这里我想我更多地是来向其他优秀的班主任学习的,而我在这里所说的是我在带班过程中的一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