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司法考试刑事法考点:庭前审查
1.【真题难度】叶某涉嫌盗窃罪,甲市公安局侦查终结后移送该市检察院审查起诉。甲市检察院审查后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退回甲市公安局补充侦查,补充侦查完毕移送甲市检察院后,该检察院认为应该将该案交A区检察院审查起诉。A区检察院审查后认为需要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根据以上案情,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区检察院应当通过甲市检察院退回甲市公安局。
B.改变管辖后退回补充侦查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C.对于公诉人向法庭提出的补充侦查延期审理的建议,法院应当同意
D.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2.【真题难度】下列哪一案件,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由检察长决定?
A.犯罪嫌疑人甲涉嫌故意伤害罪,经鉴定,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为轻微伤
B.犯罪嫌疑人乙涉嫌故意伤害罪,经鉴定,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为轻伤,但情节轻微,且被害人希望不追究乙刑事责任
C.犯罪嫌疑人丙涉嫌非法侵入住宅罪,经查明,丙是因为受到野猪追赶被迫闯入被害人住宅,属于紧急避险
D.犯罪嫌疑人丁涉嫌偷税罪,案件经过一次退回补充侦查,仍事实不清,证据不足3.【真题难度】某抢夺案,在法院庭前准备中,人民法院的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犯罪嫌疑人,并同时送达辩护人
B.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应当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C.人民法院开庭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D.庭前准备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长和书记员签名
参考答案:
1.【答案】ACD
【解析】《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71条规定,对于在审查起诉期间改变管辖的案件,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2款(新《刑事诉讼法》第171条)规定的案件,可以通过原受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退回原侦查的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改变管辖前后退回补充侦查的次数总共不得超过两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刑诉解释》第157条规定,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的,合议庭应当同意。但是建议延期审理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所以C选项正确。
新《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4款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所以D选项正确。
【陷阱分析】前三个选项分别来自往年的三道真题。
A 选项考查的是考生不爱关注的点,也是程序中的细节。
B 选项考查复习法条和读选项的细致程度,是“改变管辖前后”还是“改变管辖后”导致结果一正一否。如果是这个知识点你会,仅仅因为没有认真读题而做错,你可要引以为戒了。这样的丢分是最可惜的,也是最让人痛心的。想改掉此毛病容易,就是把考前每一次做测试题,都当成考场上做真题。
C选项考查的是法院对检察院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法院对检察院的要求都是要满足的,特别在事实和证据方面,但是又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退回补充侦查超过两次,检察院再提补充侦查的申请,那法院就不予同意,这也是一道真题。其实,刑诉考查的内容不难,只要你把相应的法条记住了,记精准了,73分的题目拿65以上是很有可能的,这一点是像民刑这样的实体法无法比拟的。
D选项考的是这次新修内容,避免不受限制的退回补充侦查,这也有利于减少犯罪嫌疑人羁押的时间。1 2
第二篇:2010司法考试必备:法理学高频考点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2010司法考试必备:法理学高频考点
一、法的作用
1.规范作用
凡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作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当然也具有规范作用,而法律规范包含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故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都具有规范作用,即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五种作用。
(1)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规范)对本人行为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指引作用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根据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其中,义务模式对人们的行为的指引是确定的指引,而权利模式对人们行为的指引是有选择的指引即不确定的指引。
(2)评价作用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评价作用对象是他人的行为。
(3)预测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预测作用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
(4)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作用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5)强制作用
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用来制裁、约束违法犯罪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的保证。其作用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综上所述,关于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图示如下:
指引:本人的行为 确定的指引和不确定的指引
评价:他人的行为 合法与否
教育:一般人的行为 示范和示警
预测: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
强制:违法犯罪行为
2.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法律虽然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同时必须要认识到,法律不是无所不能的,法的作用也有局限性,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反映在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人的因素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①从社会调整的手段上看,法律只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手段之一,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面前,除了采用法律手段之外,还需要与其他社会规范比如政策、纪律、习俗、道德等加以综合使用,甚至在有些时候,法律并非首选的方式和手段。
②从调整的范围上看,法律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
首先,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并且只能是外在的行为。因此法律无法作用到人的行为的背后,即无法对人之所以作出该行为的动机、思想、观念、认识、信仰等发生作用,这些内在的东西往往只能依靠其他的手段加以调控。
第二,法理作用所能够调控的人的行为,只是人的所有行为中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有些行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得到调整。
③从人对法律的认识和利用的角度来看,法律的作用也是有局限性。法律是为人制定的,而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并且是通过人来实施的,因此,人的认识水平和相应的道德、文化素养等都会制约和影响法律作用的发挥。立法有良、恶之分,取决于立法者认识水准的高低,司法有公正偏私之别,有赖于司法者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好坏。
(2)社会因素
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需要去“创造”社会。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的创制形成依赖于客观经济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条件。
②同样法律作为社会规范之一,它的运行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法律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3)法律的自身因素
①法律是一种概括性规范,关注的人的行为的共性,而法律所用调整的行为却是多姿多态的,把概括性的规范适用于多姿多态的行为,有时候会出现合法而不合理的情况,即个案不正义。
②法律一旦成型就必然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将导致其失去权威性和确定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他无法涵盖千变万化的生活,“法有时而穷,社会变化多端”,这时法律规范相对于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而言出现了漏洞或“滞后性”,其固有的程式和时限难以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事件进行快速的、及时的反应和处理。
③法律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和载体的规范体系,语言表达力的局限也是法律作用的局限性所在。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第三篇:论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
论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
——以《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背景
内容摘要: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在民事诉讼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合理的庭前审查程序有助于整理证据、固定争点和促进和解功能的发挥,是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前提,甚至关系到民事诉讼效率和公正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民事庭前审查程序中存在着职权主义色彩浓重、相关证据制度欠缺等不足,完全有必要借鉴国外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成功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制环境及司法实践,构建以当事人为主体的现代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关键词: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重构
借即将进行的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契机,对民事庭前审查程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在汲取西方有益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试图提出重新构建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构想。
一、我国的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及其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和民事审判工作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职权主义为中心的“四步曲”的习惯做法,即法官受理案件并经阅卷后,依其职权全面收集证据,查清案情,形成解决方案,并积极给双方当事人做工作,以采取和解结案。冗长繁琐的庭前程序一度成为“暗箱操作”、先定后审的温床。1
随着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施行,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至119条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审前准备工作给予了明确规定,在当事人起诉与法院受理后,法院与当事人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然而,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工作的主体是法官,目的主要是寻找案件争点便于法官行使审判职能,内容既包括程序性准备也包括实体性的准备,这与现代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形式性审前准备”的目的和内容相去甚远。2而且这些准备活动没有当事人参加,使其形式上不具有公开性。因此,与以往的民事审判相比,仍无法摆脱法官先入为主的嫌疑,故此种作法直接违背 12王亚新.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J].中外法学,2000(2)。同上。了程序的公正公开性和民主性要求。
根据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6月19日颁布了《关于民事诉讼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对于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6日颁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其中较为详尽地规定了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等制度,初步构建了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内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两项司法解释对于庭前审查程序内容的规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仍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3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些规定仍然是在庭前审查程序与庭审程序合一体制下的产物,先入为主的嫌疑仍未消除。还有一点就是,这些规定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有关内容的规定尚处于司法解释层面,有待提升至立法中去,在立法中予以肯定。
二、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的意义
(一)、保证审判实效
庭前审查程序有关规则的合理设置,将促使当事人积极主动地收集证据并在庭审之前进行交换,对当事人随时提出证据具有很好的遏制作用,无疑提高了开庭审理的效率,减少法院在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浪费和当事人的诉累。审判实效的提高还体现在当事人通过证据交换明晰争点后,往往会促进息诉和解。
(二)、促进审判公开,实现阳光审判
英国有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到的方式实现。”所谓“人们看得到的方式”便是对审判公开的要求。庭前审查程序中的公开是整个审判公开的基础,但容易被忽略。4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须通过庭前审查活动的公开,将审判公开落实到极致。这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实现阳光审判。
(三)、促进裁判文书的改革
裁判文书是司法公正、文明执法的载体。推行的庭前审查程序改革对裁判文书改革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改进裁判文书的格式。庭前审查程序作为相对独立的程序,其运作过程在裁判文书中应有所体现,预审主体,庭前审查程序中确认的事实、证据和诉 34汤维建.民事诉讼中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和完善[J].法律科学,2004(1)。江伟.民事诉讼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185页。讼请求,及确认的争点都要列明。
第二,凸现证据的地位和功能。裁判是靠证据来支持的,增强裁判文书的说服力应紧抓证据这根主线。庭前准备程序中对证据的可采性做了认定,经过开庭,裁判文书中要涉及证据的可采性和可信性以及有无证明力及证明力之强弱。
第三,深化裁判文书的说理。针对当事人在庭前准备程序中已确定的诉讼请求和争议的焦点,摆事实、摆证据、讲法律、讲道理。诉辩部分应重点反映当事人在庭前准备程序中确定的争议焦点,突出当事人对焦点辩论的对立性。
三、国外民事庭前审查程序比较研究
就国外情况来看,各国民诉法都设置了庭前审查程序。根据当事人和法官在庭前审查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和法院职权主义审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是看程序的启动、延续以及终止取决于谁,如果取决于当事人,则为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如果取决于法院,则称法院职权主义审前模式。1.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
实行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美、法等国。虽然英、美、法各国审前准备程序具体做法不同,但综合起来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其一,当事人是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诉讼主体,该程序的主要诉讼活动权利义务归属当事人;其二,当事人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准备是全面而充分的,一旦进入审理阶段,他们将不能举新的证据;其三,负责审前准备阶段的审判主体和负责庭审活动的审判主体分开,可以使审判法官保持中立,公正、客观地审查和判断证据;其四,预审法官无权调查、收集证据,不能对案件进行实体性审查,只能行使组织和监管职权。
2.法院职权主义的审前模式
实行法院职权主义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有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日、奥等国在制定或修改民事诉讼法时,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鉴于法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审前准备程序模式存在拖延诉讼的现象,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德、日、奥等国为了加快诉讼,提高诉讼效益而加强了法院的干预,从诉讼一开始就由法院依职权指挥诉讼 5 同上,第67页。运作,以法院职权主义模式取代当事人主义模式,将审前程序和审理程序合并在一起。
综上分析,国外两种传统的审前模式的优、缺点都是客观存在的。英美法系民事诉讼采用的当事人主义审前准备程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提高开庭审理的效率,但因法官过于消极,难以避免当事人滥用审前程序,拖延准备阶段。而传统的大陆法系虽然加强法官对审前准备程序的控制,防止当事人拖延审前程序,但因其审前准备很不充分,加上采用随时提出主义,致使重复开庭,拖延庭审活动,甚至造成诉讼程序的浪费。因此德、日两国都对庭前审查程序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逐渐向当事入主义审前模式接近和靠拢。同样英美法等国也加强了法院对当事人运作程序的监督和管理。6由此可见,在面临着如何公正、迅速、经济地解决民事纠纷的共同任务下,各国民事诉讼法在程序运作方式上相互吸收各自优点,呈现趋同的特征。
四、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构
我国现行的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属法院超职权主义模式,这显然与当前民事审判所面临的任务不相适应。同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司法制度尤其是民事司法制度与世界接轨的角度考虑,重构我国民事庭前程序已是势在必行。我们应当针对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量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司法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
(一)完善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明确完善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对于克服立法和司法改革的盲目性很有必要。7笔者认为,完善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立法应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有利于审判公正原则。公正历来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美德和所崇尚的价值目标,也是法律制度的根本目的。因此设立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原则。
2.公开、效益原则。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应该向当事人及社会公开,应避免法院“暗箱操作”。
3.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是现代民主政治 67乔欣,郭纪元.外国民事诉讼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225页。杨立新,汤维建.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56页。的基本要求。改革后的审前程序,只有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才能调动当事人积极性,提高庭审效率,节省诉讼开支,才能预防法官专断,实现审判公正。
4.方便审判活动原则。充分的审前准备是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这个充分主要是针对当事人而言的。
5.吸收、借鉴和适合国情原则。我们进行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时必须对国外的,尤其是英、美、法的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的审前准备程序及诉讼机制进行研究和比较,扬长避短。同时我们在借鉴他人时,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审判实际情况。
(二)我国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具体制度的设想
基于我国有关民事庭前审查程序方面的立法滞后于司法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做法不一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设立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应从加强理论研究和统一规范司法改革两方面着手。笔者认为,无论立法还是司法,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均应涵盖如下内容:在庭审前设立准备程序,由当事人确定争点,决定审判对象;实行被告强制答辩制度;建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使当事人充分了解对方当事人的主张及相应证据和信息,并建立证据失权制度,使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真正处于平等对抗的地位;设立准备程序法官,加强对准备程序的管理,提高审判效率;促进当事人审前和解,降低诉讼成本,使有限的审判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设置准备程序法官,专门负责指挥和管理庭前审查程序,排除预断,促进审判公正。把审判法官从审前准备工作中脱离出来,专门设置准备程序法官来组织和管理当事人进行补充和更改诉讼请求,收集、提交和交换证据、整理争点等庭前准备工作,以便集中审理,提高庭审效率。
2.合理配置审前程序中法官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针对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审前权利、义务配置严重偏向法院和法官所产生的弊端,我们必须切实配置和落实当事人以下审前权利、义务:起诉权、反诉权、申请回避权、平等权、变更诉讼请求权、自由处分权和应诉和答辩义务,收集、提交和交换证据义务,整理明确诉讼的争点义务等。
3.建立完善的举证制度。举证责任制度最早见于罗马法,现代世界各国大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古老的法律制度。我国虽规定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举证原 5 则,但因立法不详尽和法院职权主义传统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得到真正贯彻执行。改革民事庭前审查程序必须建立完善的举证责任制度,真正贯彻“谁主张谁举证”诉讼原则。
4.建立证据交换制度。必须立法规定庭前交换证据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审前法定期限内,双方当事人必须交换各自所有的与本案件有关的证据和信息。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无正当理由未经审前交换的,不予质证和认定,即承担证据失效后果,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也必须在审前出示给双方当事人,并在庭审中进行质证。这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防止突然袭击,使对抗双方审前充分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从根本上保证双方平等的辩论机会。
5.设置审前会议制度。美国的审前会议制度可以有效地克服审前程序被当事人滥用而引起的拖延诉讼和审前费用过高的弊端,有利于加强法官对审前程序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审前准备程序顺利、充分地完成。针对我国当事人诉讼素质较低和不实行强制律师代理制度的现实状况,我们可借鉴这一做法。具体做法可考虑由准备程序法官与案件书记员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参加审前会议,来明确和简化诉讼争点,修改诉状和答辩状,对诉讼请求进行自认,确定证据,确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及开庭审理的日期,试行和解等等审前准备工作,以此来指导、监督、管理当事人进行充分的庭前准备工作,确保庭审活动公正、公开、有效地进行。
可以说,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与重构首先是一个重新形成或再塑审理结构的过程。同时,在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构还意味着法官与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在诉讼中的角色与作用的重新分担或分配。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相信比较法的研究和国外的有关材料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在更深层的意义,重构庭前审查程序的呼声可以理解为从一定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诉讼、审判提出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亚新.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J].中外法学,2000(2)[2] 汤维建.民事诉讼中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和完善[J].法律科学,2004(1)[3]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J].法学研究,1999(1)[4] 江伟.民事诉讼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乔欣,郭纪元.外国民事诉讼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 杨立新,汤维建.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2018司法考试民法考点总结
民法总则考点总结1-10
时间:2018-04-08 17:04 第一波(1-10)
《民法总则》考点1: 【公平原则】
《民法总则》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 务。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 系摩擦时,以权利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公平原则是一项法律适用原则,当民法 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项司法 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并权衡双方 权利义务后作出合理的判决。{亲,知道公平原则在考试中的命题方向没?请问法律有规定 时,能否适用公平原则判案?不可以。公平原则是在法律缺乏规定时方可适用。2016年的 真题就出现了此种考试方向,务必谨记!
《民法总则》考点2: 【行为能力年龄划分】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 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 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原来是10岁,现在是8岁。几乎大家都注意 到这个变化,但命题方向在哪?考试方向在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 法律行为无效。注意:是无效,而不是效力待定,也无有效的情形存在。切记!切记!
《民法总则》考点3: 【出生时间与死亡时间】
第十五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 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 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此条,改变了旧 法的规定,考生务必注意。其他证据 > 出生证明>户籍证明。原来的规定是户籍证明优先,民 法总则作了相反的规定。曾有一年选择题考到此考点,请考生掌握之!
《民法总则》考点4: 【胎儿利益保护】
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 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注意,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 胎儿娩出时为死体,则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例:甲购买人寿保险,可否讲胎儿作为保 险的身故受益人?祖父可否将财产赠与给胎儿?答案是:可以,因为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当然胎儿娩出时为死体,则不能取得财产之所有权。
《民法总则》考点5: 【指定监护】
第三十一条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 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 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1.指定监护的前提: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 2.谁有指定权: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3.不服指定的后果:可以申请法院指定;
4.可否直接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而不经过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的指定:可以直接申请法院 指定。(这是新法与旧法之不同,务必注意)5.指定的监护人不再限定于近亲属。(此处也是 与旧法之不同,请注意)
《民法总则》考点6: 【临时监护】
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 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 护人。【国家兜底监护】第三十二条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注意:
1.前提条件: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 2.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3.具备条件的居委会、村委会也可以担任。
《民法总则》考点7: 【成年监护制度】
第三十三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 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 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1.主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2.须事先协商;
3.可以是近亲属也可以是其他个人或组织; 4.须书面确定监护人;
5.须于该成 年人丧失或部分丧失行为能力时方能履行监护职责。(特别注意:新制度,可靠性特别大,请考生务必注意。)
《民法总则》考点8: 【遗嘱指定监护】
第二十九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考点:
1.前提务必 是父母担任监护,若为其他人担任监护人,如祖父担任监护人,则无本条适用之余地;
2.父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第三十条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 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民法总则》考点9: 【监护资格的撤销】
1.撤销监护资格的条件:(1)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2)怠于履行监护职 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 于危困状态的;(3)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2.撤销监护资格的法律 后果: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 指定监护人; 3.撤销监护资格的机构:人民法院;
4.申请的主体:关个人和组织(包括其他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 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5.其他个人或组织未 及时申请,则民政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民政部门兜底申请,请注意)。
《民法总则》考点10: 【监护资格的恢复】
第三十八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 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表现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1.可以 恢复监护资格的主体:父母或子女。其他人担任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后不可恢复监护人资 格;{此为特别重要之考点,可考性特别大,请掌握。}
2.恢复的条件:(1)确有悔改表现;(2)自己申请;(3)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4)法院视情况恢复。3.法律后果:人民法院 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民法总则》考点11: 【监护关系终止】 第三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
(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 能力;
(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认定监 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 监护人。
补充一重要考点:【撤销监护资格后三费的承担】第三十七条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 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 义务。即,撤销监护人资格,三费仍须承担,此为法定义务,切记丨切记!
《民法总则》考点12:
【财产代管人的主体资格及职责】
(1)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主体: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担任财产 代管人的人代管。代管有争议,没有前款规定的人,或者前款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由人 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注:代管有争议,法院指定)(2)财产代管职责:
1.妥善管理失踪人的财产,维护其财产权益。
2.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财产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3.财产代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失踪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总则》考点13: 【变更财产代管人】(1)变更的前提条件:
1.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 2.侵害失踪人财产权益;
3.或者丧失代管能力的。(符合其中一项条件即可)。(2)变更之程序:
1.他人申请变更: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
2.自行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
(3)法律效果: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后的财产代管人有权要求原财产代管人及 时移交有关财产并报告财产代管情况。
《民法总则》考点14: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关系】 1.宣告失踪并非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2.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准;
3.对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符合本法 规定的宣告死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
《民法总则》考点15: 【死亡时间的确定】
第四十八条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 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例1:小龙女5年前在绝情谷旅游失踪,2017年4月1日,法院依法作出死亡宣告判决。死亡时间:2017年4月1日。例2:小龙女2017年11月11日登上去纽约的飞机,后飞机失事,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 存。2017年12月12日,法院依法作出死亡判决。死亡时间:2017年11月11日。
《民法总则》考点16:
【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1.自然人从事工商业经营,经依法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注意: 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家庭承包经营的,为农村 承包经营户。3.债务承担:
1.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无法区分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2.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以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财产承担;事实上由农户部 分成员经营的,以该部分成员的财产承担。
《民法总则》考点17: 【法人分类】
1.营利法人。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营利法 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2.非营利法人。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两种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 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 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3.特别法人。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 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注:法人几乎每年考一道题,属于传统的重要考点,须掌 握)
《民法总则》考点18: 【法定代表人】
1.法定代表人产生。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 人的法定代表人。2.责任归属。
1.以法人名义参加民事活动。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 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2.执行职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3.追偿。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 人追偿。
《民法总则》考点19: 【捐助法人】
1.捐助法人包括: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及宗教活动场所。具备法人条件,为公益目的以捐 助财产设立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经依法登记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依法设立的 宗教活动场所,具备法人条件的,可以申请法人登记,取得捐助法人资格。法律、行政法规 对宗教活动场所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2.捐助法人必须登记设立。
3.设立捐助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捐助法人应当设理事会、民主管理组织等决策机构,并设执行机构。理事长等负责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担任法定代表人。
4.捐助法人必须设监督机构。捐助法人应当设监事会等监督机构。5.捐助人的权利。
1.捐助人有权向捐助法人查询捐助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捐助法 人应当及时、如实答复;
2.捐助法人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或者法定代表人作出决定的程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法人章程,或者决定内容违反法人章程的,捐助人等利害关系人或者主管机关可以请求人民 法院撤销该决定,但是捐助法人依据该决定与善意相对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受影响。
《民法总则》考点20: 【意思表示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 规定。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 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 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民法总则》考点21: 【意思表示的解释】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 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民法总则》考点22: 【重大误解】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 构予以撤销。
1.重大误解,可撤销,《民法总则》抛弃了可变更的概念; 2.撤销权人:行为人有权请求撤销;
3.如何撤销?起诉或者申请仲裁。有仲裁条款则申请仲裁,没仲裁条款,则起诉;
4.司法考试中除了考重大误解外,还考动机错误,《民法总则》并未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 动机发生错误,对方无从知悉,没有误解之可能,不能撤销。例:甲因家里没有电视机,去 超市购买了电视机,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在另一商场以更低价格购买了一台电视机,甲可否以重大误解撤销买卖合同?不可,此时属于动机错误,不能撤销。
《民法总则》考点23:
【双方虚假行为与隐藏行为】
1.双方虚假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2.隐藏行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3.例:富二代甲欲赠与玛莎拉蒂总裁汽车给一知名女星乙,恐外人炒作,故甲与乙签订汽车 买卖合同。甲将玛莎拉蒂总裁交付给乙,乙知道是赠与,不向甲付款。甲、乙双方并无买卖 汽车的意思表示,属双方虚假行为,无效;双方虚假行为隐藏着的赠与行为(隐藏行为),没有效力瑕疵,有效。(注:《民法总则》新增条款,特别重要,务必解决。)
《民法总则》考点24: 【欺诈】
(1)第一层次:做题时,看到诱、骗、谎称、伪称、假冒等词语,一般考的就是欺诈。
(2)第二层次:当事人之间的欺诈,谁有撤销权?受欺诈方。(3)第三层次:如何撤销?起诉或申请仲裁。
(4)第四层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可否撤销?有条件限制,在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 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关于欺诈,司法考试考题 的层次几乎逃不出该四个层次,且年年必考欺诈,考生当知其重要性。为了真的玛莎拉蒂,干掉它!)我的奋斗将会载入历史。
《民法总则》考点25: 【胁迫】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 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1.第一层次:当事人之间胁迫,受胁迫方有撤销权;
2.第二层次:第三人实施胁迫,受胁迫方同样有撤销权,不要求对方是否知情,此点与第三 人实施欺诈不同,请注意;
3.第三层次:如何撤销?起诉或申请仲裁,不能通知撤销;
4.第四层次:胁迫必须具有违法性,具体判断:(1)目的不法,胁迫;(2)手段不法,胁迫;
3.目的合法,手段合法,两者无关联,结合起来亦为不法,胁迫;(4)只有目的合法,手段合法,两者有关联,结合起来不构成胁迫。(注:胁迫在司考中的考点,逃不出此四个 层次,第二层次因民法总则新规定,会成为2017年重点,务必掌握;第四层次,2013年 考过_次,属于判断胁迫之难点。)
《民法总则》考点26: 【显失公平】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 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1)第_层次:显失公平的情形:(1)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此时相当于以前规定的乘人之 危,因此趁人之危已经合并到显失公平之中);(2)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
(2)第二层次:判断时间点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而不是成立后。(3)第三层次:受损害方有撤销权;
(4)第四层次:起诉撤销或申请仲裁撤销(以有仲裁条款为前提)。
《民法总则》考点27: 【撤销权行使期间】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考点1:起算点,主观标准;注意重大 误解撤销的期间是3个月,新变化内容,可考性极大)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考点2:起算点: 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这是和其他撤销事由的起算点不一样的地方)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考点3:起算 点,客观标准,自行为发生之日起算5年)因此,撤销权受双重除斥期间的限制!
《民法总则》考点28: 【无权代理】
1.第一层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 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注:即无权代理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须被代理人的追认。)2.第二层次: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 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注:未表示视为拒绝追认)
3.第三层次: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 式作出。(注:通知撤销,无须诉讼或仲裁)4.第四层次: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 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 益。(注:这个层次,非常有可能成为今年的考点,因为属于新增的考点,掌握之)
5.第五层次: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 承担责任。
(无权代理之考点,逃不开该五个层次,今年可考性较大)
《民法总则》考点29: 【复代理】 1.第一层次:须代理人有复任权,包括:(1)被代理人事先同意;(2)被代理人事后追认;(3)紧急情况下代理人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
2.第二层次:转委托代理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务直接指示转 委托的第三人。(因为第三人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而不是代理人的代理人。)
3.第三层次:代理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以及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4.第四层次:代理人无复任权,即不符合第一层次的三种情形的,代理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 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民法总则专门规定了复代理制度,司法考试出题逃不过这四个层次,今年重点,须掌握)
《民法总则》考点30: 【免责事由】 1.见义勇为:
(1)第一层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 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注:在第一层次即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改变了侵权责任法 的规定,务请注意)(2)第二层次: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 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二层次注意是"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2.紧急救助: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自愿 实施紧急救助行为,即使故意或重大过失,也免责,此条款太特别,也受到很多民法学者的 诟病,考生务必掌握即使故意或重大过失也免责)《民法总则》考点31: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1)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 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注意,须知道义务人,考点所在。)
(2)最长诉讼时效期间20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注:权利受到损害之曰。)
(3)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注: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曰。)
(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 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5)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
算。(注:第5、6点,是民法总则新增考点,务必掌握,是今年考试重点,但并不是难点。)
《民法总则》考点32: 【别除权与取回权】
在债务人的财产上设有担保物权的,担保物权人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这是别除权;在破产 时,非为债务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该物的权利,此为取回权。
(注:2016年真题表现出民商结合、民法民诉结合的考试趋势,这个考点为民法与破产法 的结合考点,请朋友们注意。)
《民法总则》考点33: 【继受取得】
指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取得物权,分为创设与移转两种:一创设的继受取得,即所有 人在自己的所有物上为他人设定他物权,如房屋所有人在其房屋上为他人设定抵押权;二移 转的继受取得,即物权人将自己享有的物权以一定法律行为移转给他人,如房屋所有人将房 屋出卖或赠与他人,他人根据其行为取得房屋所有权。
《民法总则》考点34: 【抛弃】
抛弃只要权利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生效,是单方民事行为。但他物权的抛弃,须向因抛弃 而受利益的人为意思表示;不动产物权的抛弃,还须办理注销登记才发生效力。如果因物权 抛弃会妨害他人权利,则物权人不得任意抛弃其权利。如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承包经营权,因 有对农村集体组织的义务,所以不能随意抛弃,以免损害农村集体组织的权利。
《民法总则》考点35: 【物权的混同】
是指同一物的所有权与他物权归属于一人时,其他物权因混同而消灭。也指所有权以外的他 物权与以该他物权为标的之权利归属于一人时,其权利因混同而消灭。例外:同一物的所有 权与他物权过属于一人时,如果对于所有人有法律上的利益,或者对于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 益时,他物权就不因混同而消灭。【案例】马匀将其所有的房屋先抵押给华腾,然后又抵押给建林,华腾是第一次序的抵押权 人,建林是第二次序的抵押权人。后马匀取得华腾的抵押权。请问,马匀所取得的抵押权是 否因混同而消灭? 依混同消灭的原则,使马匀的抵押权消灭,则马匀就可能因建林升为第一次序 的抵押权人受到损害,所以从马匀的利益出发,马匀取得的华腾的抵押权不因混同而消灭。
《民法总则》考点36: 【占有改定】
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在物权让与的合 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如,甲将其所有的《茶经》出卖给乙,所有权 于交付时移转,但甲还想留书阅读一定时间,此时甲可以占有改定的方式使乙取得间接占有,以代替现实交付。
《民法总则》考点37: 【指示交付】
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于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如,甲将其已经出租给丙的海南黄花梨家具出卖给乙,但由于租赁期未满,暂时无法收回,甲可 以把其家具的返还请求权让与乙,以代替现实交付。
《民法总则》考点38: 【拟制交付】
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物的现实交付。这时如果 标的物仍由出让人或第三人占有时,受让人则取得对物的间接占有。
《民法总则》考点39: 【排除妨碍请求权】
由于他人的非法行为,致使物权人无法充分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时,物权人 可以请求侵害人排除妨碍或请求法院责令侵害人排除妨碍。如:房屋所有人甲与乙签订承揽 合同,约定由乙修缮甲的房屋,但乙无故中途停止已经开始的修缮工作,因而妨碍甲居住房 屋。此时,甲能否依其对于房屋的所有权提起排除妨碍的诉讼?
物权人只有对于与履行物权人与侵害人之间的合同义务无关的妨碍才可以请求 排出妨碍。此时只能根据承揽合同请求履行合同而不能依其对房屋的所有权提起排除妨碍的 诉讼。
《民法总则》考点40: 【返还原物请求权】
物权人在其所有物被他人非法占有时,可以向非法占有人请求返还原物,或请求法院责令非 法占有人返还原物。如:小偷乙偷了甲人民币1000元,甲能否请求乙返还此1000元人民 币(就是被偷的10张100元)?小偷乙偷了甲10包水泥放于仓库,甲能否请求乙返还此 10包水泥? 货币占有即所有,只能请求返还等值的人民币;物品已经具有特定化性质,且 仍然存在,可以请求返还原物(水泥)。
第五篇:2011司法考试民法核心考点汇总
1.民法总则:
①民事法律关系(特别是民事权利的分类)。②表见代理、复代理、间接代理。③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荣誉权。④诉讼时效的性质、客体、期间、中断。⑤精神损害赔偿。
2.物权法:
①返还原物请求权(第34条)。②通过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和通过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第9、15条、第23-24条)。③非通过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第28-31条)。④善意取得(第106-108条)。⑤抵押权。⑥占有的分类、占有保护(第242-245条)。⑦地役权。⑧留置权。
3.债法:
①无因管理。②不当得利。
4.侵权法:
①被监护人致人损害和被监护人遭受损害。②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③用人单位责任。④物件致人损害。⑤道旁施工致人损害。⑥公平责任。⑦医疗损害侵权。⑧共同侵权与分别侵权。
5.合同法:
①合同的成立(要约、承诺、格式条款、缔约过失、悬赏广告)。②可撤销的合同。③效力待定的合同。④债权人撤销权与代位权。⑤法定解除。⑥违约金与惩罚性赔偿。⑦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试用买卖。⑧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与法定撤销。⑨租赁合同(特别是转租、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买卖不破租赁)。⑩技术合同(特别是技术转让合同)。
6.婚姻法:
①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②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③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
7.继承法:
①法定继承人的顺序。②遗嘱继承与遗嘱的撤销。③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8.知识产权法:
①委托作品、合作作品、演绎作品等着作权的归属。②着作权的内容(特别是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③表演者权、录音制品制作者权。④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⑤专利权的内容。⑥专利侵权的判断与抗辩事由。⑦不能作为商标使用的标记和不能注册的标记。⑧商标侵权的形态。